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金刚经讲义-13

作者:江味农 字数:71007 更新:2023-10-08 20:11:18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讲,世尊在这个经上屡次劝导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叫受持《金刚经》,我空、法空、空空,才是受持《金刚经》,这不容易!不是说受持《金刚经》,每天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我每天受持两部《金刚经》,你完全著了相!我能受持,《金刚经》是法,是我所受持;我也未空,法也未空,这叫受持《金刚经》吗?可是这样误会的人的确很多很多。这个就是他受持《金刚经》,前面也念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今天把这事实真相搞清楚,才知道他是误解如来真实义,他不是愿解,得改一个字,误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全都搞错了。  【通达众生非众生,则知众生性本空寂同佛。】  众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心性空寂,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的心性,也跟诸佛如来一样,没有两样!  【故誓愿普度一切入无余涅盘,而无众生难度之想。】  这是学佛的人一定要发愿,没有愿,人就没有志气,人没有前途了,所以愿是行的动力。你看世间人,我们在大都会里面,看到这些经商的、这些做生意的人,真的拼命,不眠不休。他们饮食不正常,不像我们到钟点吃饭,好多做生意的人,中午两、三点钟才吃饭,晚上八、九点钟才吃饭,有的还要工作到夜晚一、两点钟。这样认真在拼命、在努力,他为什么过得那么辛苦?什么力量推动他?赚钱!钞票的力量很大,推动他在干,他不怕辛苦。诸佛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众生,也是没有休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他又不要钱,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样不眠不休,比做生意的人干得还要辛苦、还要认真、还要努力,什么力量?四弘誓愿。为什么?要度众生,看到众生太苦,迷得太深,要救度这些众生,他哪有时间休息!他怎么能不认真?我要不认真、不努力,众生就多受一点苦,我早一天成功,众生就少受一天苦;他是这样的大悲心。这个力量比世间名利的力量,不晓得伟大到多少倍!  我们今天不肯认真努力,什么原因?没有悲心。众生苦,他活该,他苦他的,与我不相干。嘴巴说度众生,我还没有成就,我还不能度,自己又不发愤、又不用功、又不想早一天成就,这个发的愿就不是真的愿。真正誓愿,看到众生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父母家亲眷属在受苦。我们总希望他的苦能少受一天,自己怎么能不发愤,怎么能不用功?自己不认真努力修行,不认真努力弘法利生,怎么对得起众生,怎么对得起佛陀,怎么对得起自己?能够觉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层,自自然然你就会勇猛精进,你会认真努力。  古德教给我们,就是谛闲老法师教给他徒弟的,这些话我们最近印的《念佛论》已经附在后面了。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的开示,我得到这个录音带,已经把它写成文字,印在《念佛论》后面。他教他念佛往生的那个徒弟锅漏匠,我觉得他的方法好,我就采取他的方法。他这个方法就是教你用功,你念佛也好,你研究教也好,无论用什么功夫都好,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强,休息好了马上再干。这个好!累了就休息一下,精神恢复马上再干,这个身体能够支持,不会累坏。我们用这个方法,真的能长养善根,也能够增长自己的智慧体力,专心去干。  誓愿太重要了,是我们真正的动力。誓愿弘深之人,就是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不一定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回头,用不著!今天我们自己的愿力超过业力,就乘愿再来。你的愿力要是超过不了你的业力,你这一生受你的业力支配。如果你发的是大誓愿、真实誓愿,这个誓愿超过业力了,一超过,现在就是乘愿再来。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来,看出来你已经转变了。我们从相上讲,相貌转变了,体质转变了,精神转变了,你的想法、看法统统转变了,这从形相上、迹象上看出来你转变了。骨子里头,业力转变了,业力变成愿力,不必换个身体就乘愿再来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懂这个事实真相。愿力再来的身就得自在,决定不受业力轮回,不受业力的主宰,所以你得到的是真实的幸福、自在、美满。佛家不是讲空话的,决定可以得到,它有理论、它有事实、有方法、有效果。  这样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而无众生难度之想。说众生好难度,那个难是什么?你自己没有能够转过来;真正转过来,众生就不难度。但是度众生要缘,诸佛菩萨誓愿弘深,众生没有缘;没有缘就是众生不肯接受,佛不度无缘的众生。佛所度的有缘,有缘是他肯相信、肯接受,这就得度。佛法在世间没有缘,没有缘的原因在哪里?这些有势力的人、有财富的人,不帮助佛法,帮助其他的外道,不帮助佛法,所以佛法里头面缺乏弘法的资财。今天是资财缺乏,人才更缺乏,这是佛法之衰。这是众生没有缘,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众生没有缘。  【且度尽众生,亦无众生得度之想。】  前面经文所说,「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自他俱不可得,知道一切现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事要不要做?要做。做这些事是生心;了不可得,心里若无其事,是无住;完全与《金刚经》上的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应,换句话说,圆圆满满的做到,这才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真的受持。  【何以故,众本无众,生本无生故。如此,方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发心之菩萨。】  佛在金刚般若 会上所承认的,菩萨离四相;若没有离四相,你自己认为是菩萨,佛不承认。「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不承认。不要以为你受了菩萨戒,回来,「我是菩萨了,我受了菩萨戒,我已经当了菩萨」;诸佛不承认你是菩萨。诸佛承认什么人是菩萨?那个人还没有受过菩萨戒,不要说菩萨戒没受,三皈依都没受,但是人家四相已经没有了,佛承认这个人真的是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修行要重实质,不在形相、不在外表,外表不重要,实质重要。今天时间到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0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二面,最后一行,从注解第十段看起。这是解释一切众生、一切诸相有种种义,概括分为四种,第一种说过了,这个地方是第二种。  【第二、以众生非众生之义,证明诸相非诸相之义。一切众生,五蕴色身,皆是四大聚合,业力执持。清净心中皆无此物。】  这是第二个意思。由此可知,《金刚经》上佛说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众生非众生」,众生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做众生。由此可知,众生两个字是略称,它具足的称说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就取一个「众」,取一个「生」。这个意思涵盖的范围就非常非常之广,可以讲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属於众缘和合而生的,就是佛法也不例外。在佛门里面还有一个术语叫「缘生」,缘生跟众生的意思是相同的,因缘生法,就是众生的意思。既然是因缘生法,可见得它没有自体,因此佛给我们说,它的自体是空相,了不可得,这才说「非众生」。就《金刚经》字面上的意思来说,众生是从相上说的,非众生是从性上说的,意思就是说明相有性空,性是空的,相是假相,性是真性。从这个意思证明「诸相非诸相」,诸相就是众生,一切相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非众生,当然诸相非诸相。要是讲诸相之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一句里面,把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包括在其中。  底下是简单的解释:「一切众生,五蕴色身,皆是四大聚合。」从相上讲,一切有情众生的色相,我们讲肉身,有情众生的肉身,这个肉身也是无量因缘生的,不简单!我们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色身的复杂,跟外面大宇宙是同样的复杂,绝对不是说我们这个肉身的构造比较简单,外面这个宇宙比较复杂,没有的,完全相同。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的因缘归纳,无量因缘不好讲,太多了,把它分类归纳,归纳为五大类,叫五蕴,五大类。如果对於佛法稍稍有一点涉猎的人都知道,《心经》里面讲的五蕴,就是相宗里面讲的百法。法相宗入门的教科书是《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典是天亲菩萨造的。天亲菩萨根据弥勒菩萨所造《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上,弥勒菩萨将世尊所说一切法,把它归纳为六百六十类,六百六十类已经是一切法的纲要,但是初学的人还是嫌太多,不容易摄受。天亲菩萨将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造《百法明门论》,希望大乘学者从百法里面能够开悟;明就是开悟,门就是门径。从这一百法里面,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么一个方便的法门。般若 会上再将百法又归纳,归纳到最少,五蕴、五法。五法还能不能归纳?还能,归纳到最后就是二法。二法是什么?一个色法,一个心法,不外乎色心二法。我们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物质、精神,所有一切法归到最后,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物质,我们佛法里面叫色法;精神,我们佛法里面叫心法,这是归纳到最后。  五蕴这个名词,我们学佛的人必须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这是五种,蕴是蕴集、就是聚集的意思,也是我们讲类别,五大类,五蕴是五大类。第一个是「色」,色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在百法里面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百法里面色法有十一个。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法、物质;六尘是色法,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所以色法有十一种,五根加上六尘,十一种。这样讲大家就比较清楚、就好懂,这都是属於物质。物质里面,诸位要晓得,绝对不是只有肉眼能看得见的,肉眼看不见的音声,音声也是物质,耳接触的。耳朵听不见的,眼睛看不见的,鼻子能够闻得到的,那也是色法;香是代表所有一切气味,你鼻能闻得到的。身体能够感觉得到的,像寒暑冷暖,我们身体能感觉得到的,统统属於色法。不仅如此,我们心里面能够思惟想像,那也是属於色法,法尘;法尘比较复杂,一半是属於色法,一半是属於心法,它比较复杂一点。除色法之外,心法里面有四种,它讲得比较详细,受、想、行、识。这四种就把百法里面,除色法之外,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都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它的范围很广很广。  现在我们再单论这个色身,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身体要依靠生存的环境,这环境也是色法,这都是四大聚合的,这是我们讲物质。物质,佛法里面叫做四大,用地水火风来代表。地代表它是一个物质,我们的六根能够接触得到的,它是物质。就像现在科学家所说的原子、电子、粒子,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出来,它存在,它有这个东西。火大,就是说这个物质它有温度,火是温度、热的,它有温度。水大,水是湿度。它有温度、它有湿度。风大,诸位想想,风是什么?风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动的,所以叫它做风大,这就说明物质它的形态。现在科学家发现的跟佛法讲的一样,用的名词不相同。科学家知道原子、电子、粒子它带电,它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我们佛法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我们讲的水大。没错!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确实它是动的。诸位要晓得,四大,地、水、火、风这四个字,是形容基本的物质有这四种特性,这四大特性,是这个意思。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成的,现在科学进步了,已经把它观察得非常的清楚。科学家所谓是它排列的样式不一样,现代的名词叫方程式,他们所排列组成的方程式不相同,所以排成许多种类的原子,由原子再排列变成许许多多不同的分子,由分子组成一切万有的现象,这个被科学家观察出来了。他们利用现代科学的仪器观察,长期的观察,发现到这些现象。  可是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不算中国的,就算外国人讲法,二千五百年以前,那个时候世界上这些科学仪器都没有发明。佛看的这个样子,跟二千五百年以后科学家所看的一样,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眼睛就是显微镜。那个物质极其微细的,他能看得那么清楚,他的眼睛比现在最进步的显微镜还灵光。不但他能看小,看得这么微细,他也能看远,他那个眼睛也是望远镜,也是了不起的。他能够在这个世间看到尽虚空遍法界,连十万亿佛国土那边阿弥陀佛讲经,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眼睛才厉害!《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圆明。佛说了,这个眼睛是我们真正的眼睛,是我们本来的眼睛。我们现在的眼睛为什么不灵光?这个眼睛里面许许多多尘垢的污染,所以它这个用途失掉,现在变成很可怜,隔一张纸那一边都看不见了。被什么污染?佛讲,妄想、执著,被妄想、执著污染。如果能把执著舍掉,把它放下,我们这个能力恢复了一部分。就像小乘阿罗汉一样,执著放下了,破了我执,我们这个眼的能力能够看到一个小千世界。如果我们的法执也破了,妄想也是放下了,妄想、执著,妄想放下了,我们的能力就恢复更大了,可以看到一个大千世界。假如你的运气很好,你这个智慧聪明高人一等,你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可了不得。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你这个眼的能力恢复,几乎跟佛一样,佛经上讲的境界你全都见到了。  这种形态,我们知道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相续相为什么能够维持?就是第一个相跟第二个相很接近,好像没有什么改变,它相续绵延也要有一段时间;我们人来讲就是寿命,它有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是什么力量支配它,让它这个相续相能够非常接近的延续这么长一段时间?业力执持,这是业力。过去生中造善业,这一生自然就富贵长寿;过去生中造恶业,这一生当中生活就比较艰难困苦,业力在执持。六道众生是业力执持的,善业、恶业在那里执持你。六道以外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是业力执持。他是什么业?我们一般讲净业,他是净业执持。我们六道是染业,染业里头有善有恶。像声闻、缘觉他们修定,他们的心比较清净,他们也是业力,净业执持。  清净心中皆无此物。清净心是真心,如果清净心现前,诸位想想,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是真心现前、清净心现前,里面不但是善恶业没有,净业也没有,染净也没有。由此可知,十法界的众生都是业力在执持。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后头还要生心,就是这个道理。十法界苦乐不一样,你生心,生善心,你在十法界里面,你的生活、你的享受会步步高升,把你提升出来。如果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依旧任意去造恶业,那个生活很辛苦,那是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所以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教给我们要生心。如果生心能够无住,无住能够生心,那就好了。用这个方法修持,染净两边不住,一定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分证佛,宗门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因为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所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他要到饿鬼道去度众生,他就现鬼身,他要到地狱道去度众生,他就现地狱身。无处不现身,这叫真正得大自在。  【第三、相者,我人众寿,四相不一,故曰诸相。】  这是解释诸相非诸相,前面一段是解释众生非众生,著重在众生上。相,把一切万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我相」,众生第一个执著的,把这个身当作我,以为这个身就是我,坚固的执著,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把这个放下,从来没有把这个舍弃,坚固执著这个身是我。所以无量劫的修行,都没有办法脱离轮回,没有办法超越三界,病根就在此地。「人相」,跟我对立的就叫人相。此地人相的范围非常非常广大,九法界的众生都是人相。此地大家不要把意思看错,以为我相,别的人大概就是人相,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人是指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这个身,这个身是什么?这是个人,这像个人。「众生」,是说这个相是众缘和合而生。  所以每一个字里面都含有无量义,意思是无限的深、无限的广。譬如我相,我这个身体大概是范围比较小一点,范围不小,也很大。为什么?这个身是我,外面是我所,我所有的,还包到我里面去了,一个也没有漏掉,我所有的。这是我住的地球,那地球上所有众生不都变成我所有的!我住的这个大千世界,我住的这个虚空法界,「我」延伸起来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每一个字里面含义都是无量无边,必需四个字才能把事实真相显示清楚。「我」一个执著,「人」这就包括我所有的,众生是讲众缘和合而生,就是指缘生之法,「寿者」是指业力执持他时间的长短,这叫寿者。由此可知,这四个字是在讲一桩事情,不是讲四桩事情;讲的四桩事情,这就不叫佛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佛法叫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四个还是说的一桩事情,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定要从四个角度来看,才把这个事情看清楚、看明白,是这么一个意思。四个角度上观察,它有四种现象,四种现象合起来是一桩事情。所以从相上讲,四相不一,故曰诸相。任何一桩事情从面面观,它的相都不一样。  【无论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为著我人众寿。】  那四个字要不是一桩事情,你为什么著一个统统都著了?著身相,以为这个身体是自己,你四相具足。法相,执著一切法确实有,这都是著有。非法相,著空,非法相是空。你执著一切什么都没有,问谁执著一切都没有?还不是我执著吗?有我,四相没有具足吗?诸位细细从这个地方去省察、去体悟。所以菩萨证果,没有念头。前面我们读过,须陀洹如果自己以为「我证得须陀洹果」,你们想想看,他有没有证得?他四相具足,凡夫!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他没有觉得他证果,他若无其事。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菩萨?你要是遇到观音菩萨,你请教他:观音菩萨,你是不是已经证得等觉菩萨?他要是给你说「我已经证得」,他四相就具足了。他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这种分别执著,清净心。菩萨,我们讲圆教,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这五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方便给我们说的,方便说的。事实的真相是这五十一位菩萨清净心的纯度不一样,愈高心就愈清净。但是那个最低的一位,也没有我执,也没有四相,从最低的初信位菩萨就没有四相。换句话说,没有四相这里面也有程度上的不相同,我们讲清净心的程度不一样,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其实,在实际菩萨果位里头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这些人都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稍稍有一点意思,心已经不平等,已经不清净。这个地方说,不管你取著身相,或者是法相、非法相,你统统都著相了,「故曰一切也」。  【经初曰: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这是本经前面有这么一句经文,佛教菩萨,「菩萨於法」,这个法包括法相、非法相,乃至於包括世间法以及佛法。佛法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指佛法。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一执著就错、就坏了,要这样行於布施。布施的意思大家要搞清楚、搞明白,布施就是我们一生整个的生活,在《金刚经》上用布施两个字做代表。我们这一生全部的生活,都是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就是布施。如果为自己就错了,你就著相。不为自己,完全为一切众生,我们为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世间,这是诸佛菩萨。  【第四、诸相,谓布施之人、所施之物。】  这都是相。  【一切者,人是五蕴和合,物则品类繁多。】  一切物质里面,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植物、矿物有色相;换句话说,它有地水火风,它没有受想行识。其实它也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的感性非常的微薄,不像动物那么样的明显。植物,说老实话,你家里要是种花,你对花草要是没有爱心,这个花就长不好,花也开不好,叶子也长得不漂亮。如果对它非常爱护,好像它有感觉,花开得特别美,它也给你欣赏。你不喜欢它,它也不喜欢你,它也不理你,真有这个味道。家里种的花,换一个人去养就不一样。诸位细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所以,花草也有感情。戒律里面佛制定,清净比丘不踏生草,除非你是不得已要从那里经过,如果有路可以走的话,不能踏草,不能踏草地。它还是有情,但它那个情跟动物来比,那是太微薄了,所以一般人把它看作植物。矿物也如此,你没有听说吗?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都点头,它要是没有情,它怎么会点头?你要问为什么?情与无情同一体,都是法性变现的,所以它通的。这里说品类繁多,不管怎么多法,在理论上讲总不外乎如此。  【无论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缘聚合,现此幻有,故皆曰非。】  这句里头,说实实在在话,要不细说出来看不懂。单单看这个文字,意思全搞错了。这是古德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施者,能布施的人,我们发菩提心的人。受者,是一切众生。施物,包括我们全部的活动,施物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我拿一点东西送给人这个物,那你这个意思就看得太浅,哪里算得上是金刚般若 ?这种布施连三岁小朋友都知道,还能说是深位的菩萨来讲这个经吗?此地的施物,是说我们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实在讲我说我们,这个话都有语病,这应该是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未必肯舍己为人,哪里能谈得上布施?我们有住而又不肯生心,不肯行於布施。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他们是如此,他们的确於一切法无住,整个的生活活动都是布施,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才是《金刚经》的意思。这一切的一切,诸位想想看,是不是因缘所生法?还是因缘,总离不开缘生这个原则,离不开这个原则,都是因缘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就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缘生无性,缘起性空,性宗里头有这么一个名词,缘起性空,就是说的缘生无性。无性也可以说,缘生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说「非」,非就是空相。  【是之谓三轮体空】  轮是比喻,比喻这三个,就是施者、施物、受者;这三个轮转,永远不间断的利益一切众生。  【展转利益,不休息也。】  三轮体空是说的这个意思。一般粗心大意,听这个般若 教,都执著在我能布施,人家接受我布施,我当中送他东西,布施之后心里干干净净,也不想我,也不想我送的东西,也不想对方那个人,这就叫三轮体空。好多人是这个误会,所以他般若 学了一辈子,一点般若 都没有,还是一脑袋的烦恼,还是习气烦恼都断不掉,搞错了!这是《般若 经》难讲的地方,般若 字字句句深广无有边际!  【此三皆是幻有,当体即空。】  明白上面所讲的道理,这句话就好懂。都是缘生之法,都是有即非有,所以叫幻有,当体即空。因为它是幻有,当体即空,所以不可以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不但不能执著,连分别都错了,所以一定要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在帮助一切众生当中,随缘就好,随缘不要攀缘。诸位要晓得,攀缘你所修的是有漏福报,怎么知道?实在讲这个东西用不著问别人,自己冷静想一想就行了、就明白了。攀缘的心不清净,不清净就要搞六道轮回;随缘的心清净,若无其事。这个「缘」,我们现在人讲机会,有这个机会欢欢喜喜做,没这个机会就不做,做也很自在,不做也很自在。做了我也没有得,不做也没有失,没有得失这样才自在!有漏跟无漏就是心清不清净,心里有一丝毫的染污,你所修的就是有漏福报,果报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这是佛一再的劝导我们要随缘,不能够攀缘,道理就在此地。  【又谓此三,相体幻有,性体空寂。】  这个地方讲了两个体,如果是用一个体,意思是一样的,用两个体这意思就不一样。前面这个「相体」,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质体、质料。穿这个衣服,你这个衣服是什么料子?料子就是体的意思。我们前面这个花,这个花成色是什么料子?这一看就知道是假花,它的体是塑胶。相体是指现相的质体,像我们这个桌椅,桌椅的料子,我坐的是木材的,你们坐的是金属的,这是讲这种体。相之体幻有,因为它是色法,是幻有。  「性体空寂」,性体是讲它真正的本体。色相从哪里来的?这个意思就深了,真如本性。佛门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这些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很不好懂。都是自性变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既然是自性变的,为什么变出这些人有的我喜欢,有的我讨厌?为什么不都变成我喜欢的?为什么又变出讨厌的?这个变是无量因缘,我们的心里面有喜欢的种子,有烦恼的种子,有善的种子,有恶的种子;善的种子变善境界,恶的种子变恶境界,就这么个道理,都是你自己变现的。你如果不相信,你如果还想不出这个道理出来,你再仔细去想想,你每天晚上睡觉会作梦,梦中那个境界从哪来的?这个很明显,梦中境界大概是我心里变现出来的。为什么你梦里头也变坏境界?变老虎要吃你,吓得你一身冷汗,你为什么不变好境界来享受?俗话常说,梦由心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个人一天到晚想佛、想菩萨,他晚上常常就梦见佛菩萨给他说法,他想他!一天到晚想贪瞋痴,他就梦到一些魔鬼来折磨他。都是自己心变现的,除了自己心之外,无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这个差不多,很相像。  所以相体是幻有,性体是空寂;性体是真的,相是假的。我们学佛最高的目的是要见性,要明心见性,把那个真的找到。你要存心去找,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存心那个心是妄心,妄怎么能找到真?妄是永远找不到真的。找到真,要怎么找法?要用真心,真心里头没有妄念。所以佛教我们修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心就清净了。所有一切统统放下了,实在讲真心就现前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  【若明当体即空,则能不著於相。】  我们对於一切境界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没有妨碍,《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受用,可不能执著;执著就生病,受用不生病,可不能执著。  【若明性体空寂,则当会归於性。】  这一句好!我们已经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里面得受用,这个境界已经入了菩萨的境界。哪一种菩萨?佛门常讲权教菩萨,声闻、缘觉、菩萨,权教菩萨,在别教里面讲是三贤位的菩萨,在圆教里面讲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他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里面能够随缘受用,但是他没见性。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他高明了,他能把所有一切受用会归自性,所以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他知道会归於性,他懂得,这个理就达了。  【总之,虽布施而不住,虽不住而恒施,是为布施波罗蜜。】  这个布施就圆满了,波罗蜜是圆满的意思,这样的布施才修到圆满。诸位总要记住,布施这两个字,讲的是我们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活动。说布施波罗蜜,就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活动得到幸福美满,是这个意思。四类的意思简单的都说出来了。  【常作正念,以为警策。应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时想。】  这里头一句一句的我们来说。常作正念,正是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诸佛如来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也跟他一样,这是正确、没有错误的。常常用这个提醒自己,警策是提醒自己,使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我们真的皈依了,三皈依就是觉正净。我们整个的生活,生活在觉正净中,这就真正是菩萨。  要怎样去想?怎么去看?一定要常常记住,「凡所有相,空有同时」;相有体空,要常常想到。见到一切现象,相有体空。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常常有这种觉悟,你相可以受用,你心里头绝不执著,心地清净、干净,外面这个事情做得更圆满了。凡夫为什么把事情做得不圆满?他有私心,他要为著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常做利己损人,把事情搞坏了。菩萨心清净,对於一切万法知道相有体空,他心地干干净净,他没有私心,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做得更圆满。道理在此地,没有私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很清楚、都很明了,他晓得空有同时,这是第一个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观念;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我们讲的人生观、宇宙观。  【众生眷属想】  所有一切众生,实在讲都是自己,是自己心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同个体。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叫同体大悲。菩萨为什么对一切众生这样怜悯、悲心呢?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同一个性;不但对有情众生看到是自己一样,无情众生看到也是自己一样。无情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慈悲,用现代话讲是爱心,慈悲是爱心。为什么佛教不用爱?爱里头有情,有执著,所以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是爱,爱里头没有情执在里头。换句话说,把情执拿开,那个爱就叫做慈悲。情执拿掉那个爱是真爱,不会变的;里面掺杂著情执在里头,是绝对靠不住的。为什么?情会变,今天爱,明天不爱,麻烦就大了。凡是有情在里面的,你要提高警觉,都是虚情假意,不可当真。「我爱你」,不要当真,假的;他说「我恨你」,也不要当真,假的,过两天他就不恨了,他就好了;那个变化无常,那是假的,要搞清楚。慈悲是真的,永远不会变。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关怀爱护,是永远不变的。可是凡夫迷惑颠倒,认假不认真。世间人虚情假意对待你,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萨这样慈悲,他没感觉到,对佛菩萨很冷淡。虽然对佛菩萨很冷淡,佛菩萨也没有怨恨你,他才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关怀,我们叫慈悲加持。  【万法同体想】  这里面包括植物、矿物,包括无情的众生,同体,实实在在是同体。连虚空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我心性会变虚空吗?没错!你晚上作梦,梦中不也有虚空吗?你想想,晚上作梦有虚空,那个虚空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还是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叫万法同体想。  【众生本来是佛想】  这一条很重要,如果能常作如是观,成佛就快了。你要问,你什么时候能成佛?我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样子。成佛是什么样子?看看大地所有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如果看看这些人,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像鬼一样,保证你没有成佛。外面境界,境随心转。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人看佛菩萨他是人。这一点要晓得,境随心转。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决定不吃亏。古时候苏东坡有很多故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有一次他拜访佛印禅师,他就问佛印,他说:法师,你看看我像个什么?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开心。佛印就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他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占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去得意洋洋跟他小妹说;他的小妹很聪明,跟他小妹说。小妹讲:你吃了大亏。他说:怎么吃亏?「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是牛屎,吃亏了。」要常常观察,众生本来是佛想,众生确实本来是佛,只因为一念无明,迷惑颠倒变成众生,他本来是佛。  【若有观慧而不行施,则等於空谈。】  上面讲的这个,空有同时、众生眷属、万法同体、众生是佛,这是观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看法;那是真实慧,跟诸佛菩萨的看法确实无二无别。诸佛菩萨看世界、看众生,就是这看法。如果有这个看法,自己不肯行布施,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说,有这种看法而不能够舍己为人,不能够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切众生,他那个观慧不是真的。你看看诸佛菩萨们,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在尽虚空遍法界应机示现、教化众生?从来没有休息过。哪个地方众生有感,菩萨就现身,有感就应,感应道交。感应,佛法里面讲,也有四句,就是有四种不同的状况。众生显感,很明显的求佛菩萨,这很明显的求佛菩萨,菩萨感应了。感应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感应,是你自己觉察得到;另外一种是冥感,有感应但是你自己觉察不到,我们所讲冥冥当中保佑你,你自己觉察不到。还有一种,众生冥感,不是显;「我并没有求佛菩萨」,你虽然没有求,实际上你有求,你求的那个愿心连自己都不晓得。像我们常常读佛经的人、常常念佛的人,就会有这个事情,我没求!实际上是有求,真的是有求,但是求的那个念头很微细、不粗显,你自己没有觉察到。佛菩萨也应,佛菩萨应的时候有显应也有冥应,有这两种感应。众生有两种感:显、冥,菩萨有两种应,也有冥显两种应,感应道交。  我们如何求得佛菩萨这两种感应,都特别的加持?你有观慧又肯实行,真干!那个好处多,好处太多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没有身体才自在!有身就有苦,没有身就没有苦,身为苦本。我们三界当中,最聪明智慧的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人知道这个身体不好,身不要了,叫无色,不要身。有身有坏苦。色界天人、四禅天,四禅天人他有色身,他没有苦苦,他有坏苦。无色天人更高了,身体不要了,坏苦也没有了。这是我们三界之内的高级凡夫,他懂得。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完全奉献给众生,完全奉献给佛法,「我」没有了,你就没有苦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不必要换一个身体,就这个身体就可以做到,念头一转就乘愿再来,把业力换成愿力,就乘愿再来了。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业力支配,这个苦不堪言。如果我们发大愿,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菩提心、发大愿,这个愿力超过业力,我们过去这个业力不起作用。为什么?业力已经不能支配这个身体,不能支配我们这个受用,受用就是果报,业力已经不能支配;换成愿力在支配,换成愿力在主宰,那就跟乘愿再来完全没有两样。不必换一个身体,就这个身体换个念头;实在讲身体也换了,不知不觉的换了。聪明人应该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真正去干。  【若但行施而无观慧,则等於盲修。】  佛门里面常讲,盲修瞎练。什么叫盲修?没有智慧,也就是说,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观念,他也很热心的到处布施,到处去供养,到处帮人家的忙,这是盲修瞎练。刚才讲了,他所做的是有漏福报,他只能得这个,菩提道上不相干。下面,正明真实,请看经文。真实里面有几种,先「说真实」,佛说法真实。  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此明上来所说无住发心,无住布施诸义,皆由亲证而知,真实不妄,以劝信也。】  《金刚经》说到这个地方,前面我们看到了,世尊的确是苦口婆心,再而三、三而四,反覆的劝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讲得好、讲得很透彻。我们的《节要》不到他原文的十分之一,不到,我们取的是他的精义。如果要把《讲义》像这样子统统讲一遍,每天讲两个小时,我估计要讲四年,《金刚经》才讲得清楚,不容易!我取它不到十分之一,我这个讲演的时间是订四个月。字字句句经义含无量义,他的注解也注得好,江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解行相应,他真做;他要不做,他就解得没有这样透彻。他做到了,所以他才解得这么透彻。做不到,你看不懂,你看的是皮毛,你怎么会看懂他的意思?佛前面所说的,教导我们的,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也就是说,从日常生活当中,他做到了,不是他在那里理想,想像是如此,不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些什么?就是用前面这个方法、这个原则,「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他证到无上菩提,证得圆教的佛果。他用什么方法证?他就是用这个方法。这是他亲证而知,真实不妄,佛在这里劝导我们。下面解释这五句,真语者:  【真谓真如,实谓实相。】  真决定不是假的,实决定不是虚妄,真实。  【明佛所有言说,皆从真如实相中流出。故曰真语者,实语者。】  我们要相信,决定不是假的。  【如者,无差别。】  「如」是与事实真相完全一样,佛为我们说出来的,佛没有添一点,佛也没有减少一点,事实是什么样子,他就怎么样子说,没有增减,这叫如语。我们讲的说实话,如语。  【明其无我也。契证无相无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  这几句话是从理上说的,理如是,事上怎么能假的了?佛在这一切经中,无论说事、无论说理,都是真语、实语、如语。我们应当要相信,相信的人有福了。基督教传教,信上帝的人有福了,信佛所说的人有福了。信上帝的人有福,有一点点小福报,不究竟、不圆满。信佛所说的人得大福报,究竟圆满的福报,这是一点都不假。  【相虽非体,然是体之用,用不离体也。体虽非相,体必起用,用不无相也。说则非、说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应生无所住心,如是等等,双遮双照、双冥双存之语,皆是实语者。】  这一段里头,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重要的开导,为我们一桩一桩点出来。佛讲得太多,没有办法完全说,说几个例子,我们以此类推就知道了。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体、相、用。宇宙一切万事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体相用三桩。相不是体,但是是体所起的作用,体一定有用,不可能说有体无用,没有这个道理的,有体一定有作用,作用绝对不会离体。古人用金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比喻这桩事情。体虽然不是相,体一定起用,起作用一定会现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不能分的;说一个,三个统统包括。这是大前提、大原则,必须要搞清楚的,然后你读《金刚经》就不困难,你就晓得佛讲的是什么意思。  佛说「则非」,又说「是名」,说则非是从体上说的,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上讲的。从体,也从理上讲的,理是空寂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从体,但是相有,幻相不是无,是存在。所以用则非,用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从体上说的,因为体是空寂的,不能住,住就错了。相是刹那生灭的,因为刹那生灭,它受业力的支配。因此佛教给我们生心,你生善心,相就变成善境界,你生净心,相就变成清净境界。大家必须要记住,相随心转。  什么相?第一个,面相、身相。你们要有什么毛病,找什么医生!吃什么药!医生不是神仙,靠不住。我们中国古代的医生,医生至少要三代相传,那个医生才可靠。现在的医生太恐怖了!我们韩馆长这个佛七她带团来,在早年她眼睛不好,找到一个眼科医生,很有名的在台湾,那个人大家还称赞他,还恭维他,他就给她动手术,好像是每个星期去一次,她里面有砂眼就拿掉一点点,再过一个礼拜,又拿掉一点点,差不多搞了一年,眼睛都没治好。以后有一个机会到高雄,在高雄碰到一个眼科医生,两次手术全部弄好。就疑问著:台北那个医生很有名!有名是有名,他要一次给你弄好了,就赚不到你的钱。要钱不要紧,要你受罪!现在这个医生没有医德,要钱不要命,不要命是不要你的命,这太可怕了!  所以现在生病不要找医生,非常非常可怕。药都是毒药,没有病都吃出病来,有病吃它更糟糕!怎么办?你相不相信佛的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你相不相信?你如果相信的话,好办!修清净心转业力,我们身体这个病痛是业报,业消掉了,病就没有了。说老实话,老、死、病都是业报,业要转过来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真语者、实语者,这哪里会错?你要是相信,就可以不必去治病,拿生病治病的钱多做一点好事,多去做一点功德,好,非常非常之好。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要相信佛的话。相貌随心转,人心清净,相就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哪里会有毛病?不会有毛病。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是一部机器,诸位都知道,机器用久了,里面的管道阻塞不通就生病。中国古时候用针灸,为什么?把阻塞的地方打通,你病就没有了。药物治疗也是这个道理,把障碍、阻塞的地方打通,就是这个道理。要是人心一清净,所有一切的器官都恢复正常,哪里有病!一定要晓得,有病是业障,要去忏悔业障。业消掉了,什么病都没有了,相貌也会变庄严,身体体质也就改变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改变体质,体质是真能改变,相貌真能改变。你修慈悲心,你的相貌就好看、就慈悲;清净心,你的相貌清净,身体也清净。这真正懂得养生之道。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生病,生病走的时候还是有业障;不生病走的时候,业障没有了。  无住,从体上讲的,因为体是空寂,所以一切相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无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执著、不要牵挂、不要忧虑。真正修道人,清净心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要保持这样的清净心。说「应生无所住心」。这些都是双遮双照,什么叫双遮?遮是放下,两面都放下,空有两边都放下。应无所住,这是放下有,心里不能有,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空,空也放下了。我布施,布施不落空;心里头若无其事,不著有;空有两边都放下。如果单单心清净,什么事情都不做,那是错误的,那你就著了空;有放下了,空没有放下。一定还是尽心尽力努力去做,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做一个好样子,像佛菩萨做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尤其是在《华严经》上,《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你想想看那个味道,那个经题的味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入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怎么入?就是《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上说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而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就是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怎样把《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用在自己整个生活当中,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参。《金刚经》读会了,再读五十三参看他怎么用,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个经上学理论、学原则,回过头来到《四十华严》去学应用,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金刚经》讲完的时候,《华严经》再讲一下,那就妙不可言,就晓得怎么用法。我做生意,怎么用法;我做工,怎么用法;我作公务员,怎么用法;我作家庭主妇,怎么用法,都教给你了。大的原则就是双遮双照,两边不立,两边也不离,也不离开,但是两边都不执著,所以叫双冥双存。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句句都是真实语,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  【不诳语,佛不诳众生。】  诳是欺骗,佛绝对不欺骗众生。  【不异语】  异是两样,佛不说两样的话。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跟大家说法决定是说一样的,不会说两样的。他们所见到的是一样,所证到是一样,怎么会说两样的话?纵然在言语说法上不一样,但是意思绝对是一样的。  【虽说种种乘,皆为一佛乘也。】  譬如我们现在讲的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可是要晓得,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所谓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我们成佛,并不是教我们来生做个人,做个富贵人。如果佛要这样教我们,佛是对不起众生。你自己甘心情愿,那没有法子,那是你自己迷惑颠倒。佛教导众生,决定是究竟圆满。教你成佛之道,这才满佛的度生本怀。佛对於众生的本愿,是教你成佛,跟他一模一样。你要是成个菩萨比他低一级,佛看到都摇头,不是他的本愿,一定帮助你成佛。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真正能教一切众生一生保证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与《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不相应?相应,完全相应。与《华严经》五十三参相应不相应?完全相应。实实在在讲,这三部经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你把它看成三部就错了,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语,是如其所亲证者而说之也。故五语中,如语为主。】  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什么?完全说出事实的真相,不能少说,也不能够多说,真相是怎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说。佛经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如语,如是我闻。  【应知真语、实语,皆是亲证如此。绝非影响之谈,何诳之有。】  这个五语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他只不过是把自己亲证境界为我们说出而已。影响之谈,是比喻猜测、推测、理想,那个未必是真的。真的一定自己亲自见的,这是真的;听说的那个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何诳之有,哪里会有欺骗人?  【言有千差,理归一致,何异之有。】  佛对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这才有这么多经、一切经。但是要晓得,一切经所讲的理是一个,一切经指的方向是一个,这就是如语,这就是不异语者。  【殷殷劝信,苦口婆心,至矣尽矣。】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真的会掉眼泪。佛对众生苦口婆心,言尽义至,达到极处。可是众生怎么样?真的叫麻木不仁,听了无动於衷,跟木头人一样。读到这个地方才晓得,佛对众生恩德之大,父母不能比。而佛对众生,生生世世,父母纵然爱护照顾,一生。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照顾,生生世世,无论我们在哪一道,从来没有舍离过。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论堕在哪一道里面,都很容易闻到佛法,诸佛菩萨时时来示现,时时来提醒。这是说真实。底下一段,法真实,我们看经文,  经【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一句里面,它的深广真的是没有穷尽,无有边际。  【此是如来所证,其深无底,包罗万象。】  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  【所得之法,正指性言。】  他得的什么?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他所得的法就是见到真性。我们念佛人,是不是也是这一法?没错,还是这一法。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继续跟阿弥陀佛学,大概学的时间不长,很短,就能够明心见性。我们净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浅的叫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理就是性,就见性了。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他要不见性,他的解就不圆,开圆解是见性的人。由此可知,言有千差,言语千差万别,理归一致,意思不是一样的吗?这就是不异语。正指性言。  【犹言称为如来者,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耳。】  他的名字,为什么叫他做如来?实在讲,本经如来有两个解释,佛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解释得好,佛所说的一切法,就跟事实真相完全是一样的。诸法如义,这是从言说上讲的。如果从理事上讲,一切诸法是从相上说的,跟那个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诸法如义。无论是从言说、是从事实真相,这都是真如本性完全显现出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都能会归自性。为什么能会归自性?因为性相一如,因为诸法如义,所以一一法都能会归到自性,一一法都是自性的显现。人能生活在这里面,那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在《无量寿经》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无量寿经》是这个说法,一个境界、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诸佛如来的生活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我们能过这个日子就好了,就快乐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称如来。「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说法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1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五面,第五行,从注解第二段看起。  【如来是性德之称。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无实者,生灭灭已,凡情空。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能除一切苦,用现。质而言之,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寂则无实,照则无虚。心清净,无实也。生实相,无虚也。】  这一段的文字不长,他将无实无虚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难得。经文里面佛告诉我们,「如来所得法」,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证得佛果了。成佛他到底证了些什么?他得了些什么?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他确实得到了,但是所得之法「无实无虚」。这四个字,我们乍听起来很难懂。怎么这个法是无实无虚?表面上看到这个意思互相矛盾。无实当然就是虚的,无虚当然就是实在的,到底是实在的、还是虚妄的?所以必须要把这个事实说清楚。我们听了这一句,之所以觉得难懂,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的境界是因为没有离开妄想、执著,所以把虚实两个字坐实了,现代人讲落实,把这两个字看得落实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虚实在他们看起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正是所谓入不二法门,他们是入不二法门,我们是虚实是二不是一。人家入了不二法门,所以说无虚无实。  如来,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金刚经》上讲如来讲得很多,讲诸佛也讲得很多,凡是讲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讲如来是从体性上说的。事相上,给诸位说,有实有虚,可是从心性上讲,虚实都讲不上。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容是什么?容貌,样子。性德是什么样子?性德是无实无虚,是这么个样子。这个样子在哪里?实在讲,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是无实无虚。可惜我们始终没有看出来,始终没有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凡夫。如果你看出来,你体会到,那你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大乘经上讲,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菩萨。  下面为我们说明,什么叫无实?什么叫无虚?「无实者,生灭灭已。」这句话我想许许多多同修们都很熟悉。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大家都很熟。那要问你,什么东西生灭灭已?什么叫生灭?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佛给我们讲,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生灭是指这个东西。生灭断掉了、没有了,这是什么果位?究竟圆满佛的果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的生灭还没有灭已。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情到这里才空,才真的没有了。等觉菩萨,他不叫做佛,他叫菩萨。菩萨的意思,玄奘大师翻译的是「觉有情」。他有情,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六道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菩萨,一直到圆教等觉菩萨,都叫做觉悟的有情众生,情没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了,他凡情断了、没有了,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本性圆满的现前,没有带一丝毫的污染。这就是说明等觉菩萨还带一丝毫的污染,还不能说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到这个程度。如来果地上才是究竟圆满,真正清净了。  无智亦无得。前面是讲凡情空了,「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圣解是什么?前面讲的是情,这是智。你看看法相宗,所以法相宗不究竟不圆满,为什么?法相宗转识成智,智也不行。真如本性,清净心里头,智也没有。《般若 心经》大家天天念,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你还有个智,说老实话,你只能当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佛,智也没有。菩萨有智,凡夫有情。菩萨有智,佛是智与情都没有了。如果你要智,你就当菩萨。你要情,你永远搞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晓得,智也不能要。这个世间稍稍有一些觉悟的人,他知道情不好,情他能够舍掉,他把智看得很重。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求知欲,那个很麻烦。求知欲,不但智他没放弃,坚固的执著,情也没有放弃,也是坚固的执著,因为欲望是情,欲是情,这两样都没有舍掉。「智」是所知障,「情」是烦恼障,这样搞下去,二障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加,没有去掉一分、半分,这个人学佛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先要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认识清楚。《金刚经》是教我们成佛的,不是教我们成菩萨的。佛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佛是情智都断,都没有了,这叫无实。性体圆圆满满的现前。可是有体一定有作用,不能说有体而没有用,那是讲不通的,理事上都讲不通。有体一定起作用,起作用一定现相,作用跟相是有,真有这回事情,所以无虚。体是无实,但是相跟作用是无虚。於是我们就了解,无实无虚就是讲的体相用,就是讲这个;《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就是讲这个。  「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体,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现出来。这里面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体现。体起作用,能除一切苦,所有一切苦都没有了,作用现前了。这是把体相用都说出来了。苦,我们六道众生有三种苦。苦,实在讲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的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归纳这三大类。六道众生有苦,阿罗汉、辟支佛有没有苦?有,比我们凡夫轻而已。他有什么苦?他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他苦。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没有苦?他有苦。他苦在哪里?无明没断尽。你从这个地方能慢慢的体会到,等觉菩萨苦不苦?苦。他有什么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因此,度一切苦厄,完全没有苦了,只有一个人,成佛了。只有佛不苦,佛是丝毫的无明都没有了,只有佛才不苦。所以我们讲苦乐,这里头有等级的、有差别的。如果比较上说,那当然我们六道凡夫苦,阿罗汉没有苦,见思烦恼断了。阿罗汉跟辟支佛比,阿罗汉就苦,辟支佛就乐。辟支佛跟菩萨比,菩萨跟佛比,这一层一层比较有苦乐,所以到如来果地,那真的是苦断尽了。  「质而言之」,质而言之跟总而言之是一个意思;总是总结,这是两下来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跟寂照同时一个意思。寂就无实,寂是清净寂灭,无实;照则无虚,照是起用,起用则有相、有用。  「心清净,无实也。」这是从《金刚经》前面,世尊对我们的教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此可知,信心清净也是有等差。到什么时候,心达到圆满的清净?成佛。等觉菩萨跟佛比,等觉菩萨的心不清净,他心里头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怎么能讲清净!等觉菩萨的心生不生实相?生实相,不圆满。好比晚上的月亮,十四的月亮,也很明亮,但是跟十五的月亮比,它不圆满。等觉菩萨像十四的月亮,佛像十五的月亮,我们凡夫像初一的月亮,一点光都没有,一点都没有。六道凡夫是初一的月亮,没有光明,完全是黑暗的。法身大士,我们常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像什么?像初三的月亮,初二恐怕都看不到,初三有一个月牙,那个像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放一点点光明了。放光叫生实相,所以称它作无虚。这把无实无虚的意思说出来了。  无实无虚含义无尽的深广,注解里面说的这一点点,是希望你从这一点去体会。正所谓是举个例子来说而已,从这个例子里面,你要能够应用在一切法当中,应用在这一生全部生活过程当中,你就得大受用,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无实无虚,你一定会做到佛在这里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你自自然然就会做了。布施的含义很深,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都在其中,不是说拿几个钱来做一点好事情,那个意思太小了,那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  【约凡夫妄心言,亦复无实无虚。】  这个意思很好,把前面这个道理,刚才我说了,怎样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读了《金刚经》要会用,会用就是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地方也举一个例子,我们凡夫是妄心,妄心也是无实无虚。妄心,心在哪里?  【觅心了不可得,无实也。】  诸位同修如果读过《楞严经》,《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释迦牟尼佛考考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佛在经上并没有说真心、妄心,没有讲真心、妄心,就是问你心在哪里。阿难的确比我们聪明,如果佛来问我们心在哪里,我们决定想不到七个地方。我们只会讲:心,心在这里。这个地方不是的,那糟糕了!第二个地方想不到了。阿难尊者能够想到七个地方,很聪明。七个地方都被佛驳斥,阿难这才惊慌失措,七处都不对,那不是没有心吗?没有心也讲不通,心是决定有的。七处徵心就显示出觅心了不可得。《金刚经》上比《楞严经》说得简单。《金刚经》只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讲了三处。《楞严》上讲了七处。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是佛门的口头禅,大家都会念。真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妄心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是!你到哪里去找?不找,不找就是;找就找不到,不找就是。所以你找不到,无实,找不到它。  【一念具足十法界,无虚也。】  动一个妄念,打一个妄想,就变出十法界出来,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很多。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妄想来的。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离开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离开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之后,现的境界是什么?一真法界,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入了诸佛如来的法界;《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属於一真法界,就入那个境界。刚才讲了,那个境界里面,要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才算成就;否则的话,四十一位菩萨,无明没有断尽。菩萨等级是从他断无明多少而说的,破一品无明是初住菩萨,破二品是二住菩萨,破十一品那你就是初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这么样分出来的,破无明多少而说的。  【由是可知,凡圣同体。】  前面说了这么多句,就是为了这桩事情,让你体会到凡圣同体。圣人、诸佛如来,他的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凡夫,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分别执著,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凡圣同体。因此,凡圣是平等的。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净宗、学《华严》,净宗的经典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大德。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文字广略不同,广是多。《华严经》的文字多,八十卷。《弥陀经》的文字少,只有一卷。亦无差别,里面的义理一样的,没有差别;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而已,意思完全相同。他的心目当中,三本《华严》是这个本子;大本是八十卷《华严经》,中本《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更难得的,他把《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到念佛法门。他自己造了一个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彭际清造的,将《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结到念佛,很不可思议。这是说明同体。  说这个,我里面还有别的含义,有很深的意思。我们现在学净土、学《华严》,还有分别执著。这个观念要不能够打破,换句话说,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开出修学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我们是男众,那是女众,男女不平等。我们是出家,那是在家,出家跟在家不平等。你能修十大愿王吗?你能入弥陀愿海吗?你能够修《无量寿经》吗?不行!所以多少人念佛念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其门而入,什么原因?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修别的法门可以不平等,这个法门,经题上就告诉你要清净平等。你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你不要看一些老太婆一个字不认识的,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站著走、坐著走,她凭什么?人家的心清净、平等。你不相信可以试试看,你去接触她,她合掌对你阿弥陀佛。那个恶人、坏人,你看不中意的人,她见到他也阿弥陀佛,她平等的,她就凭这个往生。我们自命不凡,那就继续搞轮回,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搞轮回的。特别是学《华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修学《华严》的榜样给我们看。怎么修学法?学生只有我一个,除了我一个之外,所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诸佛、都是菩萨,我都要顶礼恭敬。你们念念《华严经》,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知道。不但学佛的,我们顶礼恭敬是诸佛菩萨,外道也是的,今天我们看到基督教的、天主教的、伊斯兰教的,我们都要顶礼恭敬。那些学外道的,外道不说,还有些妖魔鬼怪的,专门在这世间害人的,你见到他,也是顶礼恭敬。为什么?妖魔鬼怪,是他迷了变成妖魔鬼怪,他的本性不是妖魔鬼怪。他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只是他迷惑颠倒而已。所以礼敬是平等的。《华严》教我们在一切世间里头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最后用这个清净平等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  我们还有这些分别妄想执著,这一生只能够跟佛结个缘而已,要想成就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定要用清净心,要用真诚心,要用平等心、慈悲心。也许有人问:现在这个社会反常,现在这个社会人心很险恶,我不害人,人家要害我。於是多少人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还要有防人之心,换句话说,继续搞六道轮回。你想想看,你要是防人,你是不是依旧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念佛念不好。有什么好防的!人家要害,害就让他害好了!正好往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吗?怕人家害,换句话说,还不想往生。六道还满可爱的,这就没办法了。一定要晓得,不怕人害,我们一定用真诚对待一切人。在外国,外国一般人很重视隐私权,自己有很多事情是不会让别人知道的。我们学佛,如果也要有隐私,那就完了。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人知道?不能让人知道的,大概都不是好事情,哪有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学佛实实在在讲,最基本的态度,要有司马光那个观念,司马光一生坦诚。他告诉人说,他一生行事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事无不可告人言」;这样的条件,学佛决定成功。司马光是佛教徒、是学佛的,在家居士里有成就的。我们学了佛、出了家,还有不可告人之事,这怎么讲都讲不过去,连在家人都不如。佛法,夏莲居居士在《净语》里讲得好,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假的不能成就,要干真的,一定要认真。既然知道同体,这在理论上我们找到根据,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同体。因此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养,平等的说法,才有成就可言。  【全经主旨,在於应无所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中心。  【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无实之观,成就无虚之果。无实观者,即最后所云,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也。常作此观,执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总观、要观。万不可须臾离者。】  这个重要,实实在在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这是末后的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每天都应该多念几遍,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梦;幻、泡、影、露、电,都是形容梦的,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幻」是假的。「泡」是水泡,水泡存在的时间不长。「影」,不真实。「露」跟「电」是形容时间的短暂,像露水、像闪电一样。这个实实在在是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梦幻泡影。常常这样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淡,自自然然就少,不会有那么多执著了,所谓是能帮助你看破。佛给我们讲无实无虚,是讲的事实真相;真如本性的真相如此,我们凡夫住在虚妄境界里头也是如此。这个世间哪有一法是真实的?何况佛把我们现前这些事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连续相而已,这说得太清楚了,这把事情真相都说出来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再看到《金刚经》上这个比喻,你的体会就相当深刻,你会觉悟。  佛又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行布施。为什么叫我们生心、叫我们行布施?因为那个刹那生灭的连续相它会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变。什么力量在主宰它的变化、在支配它的变化?就是妄想,念头。因此,你一个善念就变善境界,一个恶念就变恶境界。十法界善恶不一样,等差不一样,怎么来的?由於众生念头不同变现出来的。你是善念,你就在六道里头变三善道,恶念就变三恶道。六道轮回是什么人在主宰?什么人在支配?是你的念头,不是别人。你要真正明白懂了,你怕谁!怕鬼、怕阎罗王,阎罗王、鬼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你心里头没有鬼,哪里会变鬼出来?心里没有阎罗王,你怎么会变出阎罗王出来?都是你心在打妄想,想什么变什么。所以佛才教我们,你想佛多好,想佛不都变佛了吗?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这是最善的。经上讲的「而生其心」,实在讲就是教我们生心去想佛、去念佛,你变出来的境界你就作佛。不要打别的妄想,别的妄想统统要放下,不是真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应当放下。常常想佛,决定有好处。佛的生活无实无虚,有哪一桩事情不能告诉别人?样样都公开,好!那个心里才真舒服,舒坦!有一桩事情不能告人的,你那个心一定不快乐,一定不舒服,为什么?里面有肮脏的东西藏在里头,没有拿出来。统统拿出来,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  这段的意思是佛说出总纲领,教给我们怎么修法,怎样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常常要作如是观。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的观念错误,佛这个观念非常正确。能够常常这样想,天天能够这样想,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破情执,就能生智慧,就能证圣果,所以这是破一切凡情的总观、要观。「要」是重要的、最重要的;要也是精要、精华。「万不可须臾离者」,末后这一句是勉励我们,不可以离开,离开就打妄想,离开就造业。要常常作如是观。再翻过来,看第五段:  【无实无虚,最要之义有三。】  要是重要,最重要的意思有三点。  【一、是形容性德。】  我们真性性德的样子是无实无虚。  【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  我们常讲相应,如果不相应,你就没有办法得到。性德是无实无虚,我们一定要用无实无虚的心行才能够证得。  【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  修是从事上讲。  【理事、性修、因果,罄无不尽。故此一语,不但将本经所说道理赅括无遗,并将大小乘佛法总括无遗。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意思在本经显示的特别明显。从小乘须陀洹果,他们断烦恼,证得须陀洹果位,他们的态度若无其事,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这就是显示出无实无虚。因此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很清晰的体会到凡圣不同。凡夫有许多的定功,比小乘这些圣者高明很多,他们比不上阿罗汉,但是要比初、二、三果,绰绰有余。四禅天的人、四空天的人,世间的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证到三果的圣人,他们才在四禅天,四空天人所修的禅定比他高明。为什么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我们不叫他做圣人,小乘初果我们就叫他做圣人?不同在哪里?用心不一样。小乘初果已经是无实无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还是有实有虚,不一样在此地。定功深再深,如果虚实两边没有舍掉,没用处。所以定功一失掉之后,还要堕落、还要轮回。小乘初果那个定功并不很深,很有限。但是人家已经是观念上无实无虚,所以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就出了三界。如果遇到念佛法门,一遇到他决定往生。为什么决定往生?因为他以无实无虚这个态度来念佛求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而且往生的品位还很高。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把握,脱离六道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这个要紧、太要紧了。如果这句话的意思不太了解,你就常常想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行了;或者《金刚经》上还有两句更简单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行,与这个都相应。  世尊在本经末后,特别教给须菩提尊者,教给他就是教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完全在事上做。不取於相,就是应无所住;如如不动,是说我们在六尘境界当中,我们每天接触六尘境界,不能离开六尘生活,接触没有关系,不能动心,动心就错了。动什么心?顺境起贪爱的心,逆境起瞋恨的心,动了这个就糟糕!如如不动。动,以中国话来讲,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你动了情,动了七情,这个不能动。换句话说,不动,心是清净的,不动的心是平等的,不动的心是觉而不迷,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完全相应,那就是修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平等觉,就是修弥陀净土。《无量寿经》上,世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还有个别号,就叫「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我们能够把《金刚经》上这两句常常想著,把它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在修清净平等觉。发愿往生,当然往生。无实无虚,把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统统包含尽了。  因此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贤圣」,这个一切,从小乘须陀洹到圆教等觉菩萨,统统包括了,「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无为法?无实无虚就是无为法。由此可知,这些圣者,就是无实无虚功夫浅深差别,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阶级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这些人,他们心中有没有这个阶级差等?没有。佛为我们方便说的。前头不是念过吗?你要问须陀洹:「你证须陀洹果?」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如果说「我证须陀洹果」,他四相具足,他有实有虚,他哪里是无实无虚!从小乘初果,心就清净、就平等,没有这个念头。这些念头都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他离开了、舍离了。我们从这里去体会,然后你就晓得怎样来学习。也同时明白,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修行,没能修得成功。没有修得成功,就是我们虚实两边没离开。为什么我们这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也是两边没离开。无实是空,无虚是有,空有两边。本经上讲的法相与非法相,无实是非法相,无虚是法相。法相、非法相两边不取,都在这个意思上。底下说,理是空的,理是无实,事无虚;性无实,修无虚;因无实,果无虚。都是虚幻的,从这里面去观察。再看末后这一段:  【不但此也】  前面给你说的,都是讲的三乘的修行人。  【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间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尽括无遗。】  那些觉悟的人,修行证果,证阿罗汉、证辟支佛、成菩萨、成佛,他是明了无实无虚,体悟无实无虚,他走的是一条光明的正道,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我们凡夫迷惑颠倒,念念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可是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无实无虚。你打妄想,无实,在六道里面受果报,无虚。你细细想想,可见得无实无虚四个字,世出世间法全都包括了,全都通达了。凡夫的心相,心相是妄想。世间一切的法相,凡夫心相是因,世间这些法相是果,这就是一切因果的法相,统统在里面,都包括尽了。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你就不迷,不迷就是菩萨。菩萨叫觉有情,他不迷,迷就是凡夫,他真正觉悟了。  【此正是法华经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  这是《法华经》上非常有名的一段经文,叫十如是,这十句,十如是,是《法华经》上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也可以说是整个《法华经》的中心。「如是」就是此地讲的无实无虚。如是相,相无实无虚。如是性,性无实无虚。你把如是两个字换成无实无虚,那个意思更好懂。相是现象,性是本性、真如本性。体是理体。十如是,这十个里面最重要的是性,其他九个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世尊在《法华经》里面,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这十类,归纳成这十大类。力是能力、能量。作是造作,就是变化。因是亲因,缘是比较疏一点的;亲的叫因,疏的叫缘。因要是没有缘,不会结果;因一定要得到缘,缘具足它就结果。报也是果。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两个字。果,我们得人身是果。报,我们这一生当中的苦乐际遇,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报。得人身是果,你这一生的苦乐遭遇那是报。有的人命好,很享福;有的人命运很差、很苦恼,那是报。苦乐是报,得人身是果。末后一句「本末究竟」,前面九句不能包括的,统统归到这一句。这十句,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  【此之谓诸法实相】  《金刚经》上讲诸法实相,《法华经》上讲「十如是」,「十如是」真的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我们用这十句,解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很清楚,解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清楚、也明白。把这十句来观察我们自己这一生,我们过去跟现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也清清爽爽,比世间算命的人高明多了。从前金山寺妙善法师讲:世间最会算命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算得准确。释迦牟尼佛以外,那些算命的都不太可靠,都靠不住。释牟尼佛会算,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算了,你知道吗?这十如是就是的。你能够懂了,拿这个来看看自己,自己一生的命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叫高明。  【故此一语,真乃大乘法印。】  此一语就是无实无虚。无实无虚真的是大乘法的法印,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无实无虚,决定符合这一句的经义。不但大乘法,刚才说了,世间法实在讲也是无实无虚,明了世间法无实无虚,这个人也是大乘菩萨。再看底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这是从比喻上说。科题很清楚:喻住法之过。所以佛在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很有道理,法不能住。  【此节是明执实则布施之功德全虚。】  住於法,以为法是真的有,执著在法相上,以为法是真有,这个错了,所以功德都没有了。诸位一定要晓得,不住,难!我们凡夫真的尤其是业障习气深重,无从下手。《般若 经》听起来很有味道,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是有执著。你没有办法看破,也没有办法放下;换句话说,白听了、白讲了。听这部经的人,我想不会少过三千人,来来去去的,有今天来了明天不来,明天来了后天不来了,来一次也算,统统算进去,我想应该是三千人以上。这三千多人当中,哪一个看破?哪一个放下?一个也没有,我们这个经就白讲了。所以难、真难!你才晓得大乘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不要说大乘,连小乘包括,都不能成功,这才晓得佛法之难。幸亏佛很慈悲,为我们开了一条念佛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方便在哪里?可以执著。你就执著阿弥陀佛,这个能够住於法,行!你心里住在阿弥陀佛、住在极乐世界上,坚固的执著,执持名号,只有这个法门,给你讲执著能够成功的。除这个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找不到,都是要破执著才能成功,没有执著才能成功,没这个道理,没听说过。执著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要是不执著,那个高了,那就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那就高了。执著能出得了三界,能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凡圣同居土不错了,可以了!何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马上把我们提升到七地以上的地位,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很短的时间就成佛,这是一个特别法门。得要有福报,什么福报?相信,相信就有福报了。这个法门遇到了不相信,这个人没有福报。《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相信的人有福,肯发愿的人那个福报就更大,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福报能跟他比得上,因为他不久要作佛了,你想这个福报多大!  执实的时候,功德就没有了。什么叫功德?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功德是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功、功夫,持戒是功;得定,定是德。德跟得到的得、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你有一分功夫,你一定就有得到。持戒有功,得定;修定有功,开慧了,这是功德。如果一执著,持戒不能得定;为什么?我这个戒持得很好,看到那个不持戒的、那个破戒的,心里面就生厌恶的心,你怎么会得到定?那个持戒,不懂得用功,不如法。诸位必须要晓得,世尊教人修行是教你一个人的,没有教你看别人;你要是看别人,你的道业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只有一个人,没有同参道友。如果善财还有个同学,善财也完蛋了。为什么?同学,你跟我一样,恭敬心没有了。一个同学都没有,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老师,他那个礼敬诸佛才做到圆满;所以,不可以有一个同学。换句话说,真正修行人,自己是站在最低的,别人都在我头上,你才能修得成功。妖魔鬼怪都在我头上,都要礼敬,都是诸佛如来。怎么观想?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善的境界来教我,在善境界里面不生欢喜心。示现妖魔鬼怪,逆境里面我不生瞋恚心。你的清净平等从哪里修的?在境界里头磨炼出来的。离开这些境界,你修什么?所以好人、坏人、顺境、逆境都是善知识,在我的心里面都是平等的,我在这里头修十大愿王。有丝毫差别的念头,你那个十大愿王功德全虚,全都没有了。你所修的是福德,功德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福德有。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功德太难了。经里头常讲,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发脾气;脾气一发,你们想想看,你那个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戒就没有了。你要问问,你的功德有多少?你得想想什么时候没发脾气,如果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完了,一生都完了,那毫无功德。所以佛法教人送终,人临终的时候,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神识没离开,那个时候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没有了。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晓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与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  反面是什么?坐实了,他执著有实有虚。  【法谓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不外境、行、果。】  这是用这三个字把一切法概括了。  【境者境界。佛法里面所讲的,五蕴、六根、六尘等,这都是属於境界。】  等是太多了,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境界。  【行是修行】  像三福、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属於修行,即六度等。  【果是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些属於果。  【亦兼果报】  果里面不仅仅是包含果位,也包括果报:  【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这属於报。我们刚才讲过果跟报,果报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  【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於行。】  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经,经义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实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讲:经不可以不读。古时候,中国念书的人多,因为中国的社会尊崇知识,打开我们中国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我们中国古人讲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中国人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从前人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印度有四种阶级,大家都知道。中国也有四种阶级:士、农、工、商。中国四种阶级,哪一个阶级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么?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农夫,农夫耕作很辛劳,对於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三是工人,也很辛苦,劳力。不劳而获利的商人,他有钱,排在最后,排名排在最后。现在社会颠倒了,现在商人第一,工人第二,农人第三,念书人排在最后。现在念书人一文不值,颠倒了,社会颠倒了。  所以如果我们住相的话,就错了。自己以为能行、能修行,这是修福,念佛也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参禅也是修福,弘法利生都是修福,这里面没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离相是智慧。我虽做,做了心里头若无其事,它才会生智慧。稍稍有一点执著,  【若有名誉等想,便住於境。】  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名闻利养;好名,有这个你住在境上。  【心存有一所得,你住在果上了。】  你得到的利益,你得到的财富,只要你有所得,世间法里面讲七情五欲,你只要有所得,你就住果了。由此可知,如果这三桩事情我们都不免,你境行果统统住,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背,这个不叫学佛。这样的修学,实实在在讲,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世间人没有闻到佛法谈不上可怜,他没机会,没接触到;闻到佛法而完全学错、学颠倒了,这个可怜。他为什么学错,为什么学颠倒?没有读经,没有懂得经义。  这我刚才讲了,中国古代因为崇尚知识分子、崇尚读书,大家总是尽量想方法去读一点书,因此看佛经不难。佛经虽然是古时候翻译的,是当时最白的文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白话文。你要是不相信,你看看《无量寿经》,汉朝时候翻译的,你去看看汉朝那时候的古文,你跟它对比一下,我们这个经好懂,古文就难懂了。翻经的大师,已经非常慈悲、已经考虑得很周到,用最浅显的文字,希望每一个稍稍读一点书的人,都能看得懂佛经,都能了解佛的意思。我们佛经的这个文字,在文学里面叫做变体文,现代文学里头称之为变体,变化的变,变体,它比古文容易懂得多。可是现在可麻烦了,现在人完全不念古文,於是最浅显的佛经拿到手上看不懂,文字上障碍了,这个难!  这是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难关,必须要突破。用什么方法突破?读诵。中国过去教学,从哪里教起?从背诵教起。你要求学,你要想做一个知识分子,下手就是背诵古文。古代的教学,小学,老师教导学生就是教他背书,没有讲解的;这种教学法在历史上有记载,从汉朝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用这个方法。小朋友七岁上学,上学就是跟老师,就不住在家里,要跟老师住在一起,七岁的时候跟老师住在一起。大概每个月在从前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去一趟,平常要跟著老师。这叫学,学什么?学生活,学洒扫应对。老师教他扫地、教他抹桌子,看年龄大小,能够做的事情教他,使他从小就勤劳,家里样样事情他都会做。伺候老师,他能够伺候老师,回家去就能孝顺父母,这是老师要教的。换句话说,他教的是生活教育,教你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学这个东西。在文字上,大概一般像《四书》、《五经》,教他念、教他背。一般总要背一百到两百遍,会背之后,还要背一百遍到两百遍。用意在哪里?修定,戒定慧。小孩不叫他背书,他也会胡思乱想。天天叫他背书,他就没有时间去打妄想,他心得定。从七岁到十二岁,心定了这么多年,开智慧了;慧是从定当中生的。到十三、四岁以后,进太学,太学里面老师讲解,你从前所背过的这些书,现在来讲解。现在因为有定,开智慧了,才讲,你要是没有开智慧,讲有什么用?讲了也不懂。古时候的教学法好,非常可惜到民国年间学习外国人,这把我们这一代人给害惨了,智慧完全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成天在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增加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社会这么悲惨,世间大乱,没有智慧的人。  佛门里面,从前一入佛门,五年学戒,那个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是五年学生活教育。就像现在很多学校,新生一上学,新生大概有几个星期的生活教育,让他了解我们团体生活习惯。我们出家人一出家,五年生活教育,学这个东西。除这个之外,学经。经,这五年怎么样?看是哪一宗、哪一派,把这一宗主要的经论要背诵,教你去念,念到会背。你学华严,《华严经》不能不背;学天台,《法华经》要背,天台三大部,那个分量跟《华严》大概也差不多,《法华经》,《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的注解,《玄义释签》。从前线装本,每一种都是二十册,堆起来六十册。五年当中要背过,你才有资格学天台,你没有这个基础,讲堂里面没有你的座位。你说听经,你三大部都背过了,才有资格到那个地方,才有你的座位。你没有过五年,不能背,讲堂里头没有你的座位,你只能在旁边照顾大家的生活,照顾大众。过去我们丛林寺院里面教学这样严格。这五年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智,训练修根本智。根本智是定,从定开慧,这是根本智。看起来,好像在寺院里面住了五年什么也没学到,老师什么都没有教,就给你一本书,叫你去念、叫你去背,另外就叫你做工,常住这个生活分配你去做。做工是生活教育,也是修福。念经是思想教育,叫你不要胡思乱想,修定。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照打妄想。叫你背书,背书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错了,就念错了,所以叫你背书,用背书的方法。所以说,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古德教学用心之苦,我们现在人想不到;恩德之厚,也不是现在人能体会得到。现在人一接触佛法,就广学多闻,学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不学还好,心还清净,头脑还清楚;一学,学得一塌糊涂,说几句话都语无伦次,你说怎么办?这不是佛法不好,学错了,方法学错了。从前世法、佛法都是教你修定、修清净心,真的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有这五年的教学,然后再听讲。我们从《高僧传》里面、从《居士传》里面所看到的,有人听讲没有听多久就开悟。我们现在听一辈子都不开悟,什么原因?他经过训练,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定。尤其是经背得很熟,背得很熟,里头不懂,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他提得起疑情,我们现在没有。  这是说明,决定不能有住,一住就坏了。境行果都不能住,这样才能够符合无实无虚,才能够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在学大乘,真正在学般若 。  【无论心住何种,皆是住法。】  这是经上讲的,「若菩萨心住於法」,不管你住哪一种,住一种都是住法,三种都住那还有什么话好说?三种都住,这个人布施,行布施的人不少,很多!都是种了福,毫无功德,这要晓得的,他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福报。为什么?他心有住。  【暗则一无所见,仍在无明之中。】  比喻如人入暗,暗是比喻无明,他没有觉悟,他不开悟,没有智慧。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生不如意。】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两句。住相布施将来的果报生天,享天福。这个人能享天福,诸位要晓得,他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心地真正是清净慈悲才能够生天。一天到晚是搞名闻利养的话,他怎么能生得了天?生天享天福不错了,恐怕现在的人住相布施,来生不能享天福。享什么福?大概可能至少有一半享畜生福,你看看外国人那些宠物真享福,一家人都伺候它,把它当祖宗看待,我看到那个人就是前生修福的。修福怎么样?他没有十善,也没有五戒,心也不清净,愚痴修福,真修福,好事拼命去做,宇宙人生事实真相道理不明,来生就到畜生道,畜生是愚痴。学佛连真佛、假佛都分不清楚,这是愚痴。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法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有假的佛法、还有邪法,还有妖魔鬼怪的法,挂上佛的招牌,你不能够不辨别,不能不清楚。好心学佛到后来学成魔,那不叫冤枉?那真是冤枉!一定要辨别清楚,一定要有智慧。  生天福的条件要具足十善,要具足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才真正能够生天,才享天福。纵然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是招得来生不如意。佛门里面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大概就不会修福,一享福人就迷惑、就颠倒了。佛在这个经上教菩萨,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够把它轻易看过。教菩萨不可以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颠倒,所以福不能享。佛为我们订的出家人生活非常简单,就怕你迷惑。虽然在中国,佛教发展为寺院丛林,你看连住持方丈住的那个房子是方丈,他那个房子多大?十尺乘十尺,就那么大的房子。不能享福,一享就迷惑颠倒。不是负责寺院的执事,一般人住哪里?住广单、通铺。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不会成就的。在大庭之下,装模作样像个样子,没有人看见就随便放逸、就懒散,不能成就。广单通铺有个好处,睡觉也要规规矩矩,旁边人也看到你。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逸,都要守规矩,道理在此地。今天生活比较富裕,一个人一个寺庙,我一看到这个样子,完了、完蛋了!那个地方不要去了。今天跟我这个顽固的思想相同的有一个,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跟我的看法完全一样;其他的法师跟我的看法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跟我的看法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要住广单,决定不可以说一个人一个寮房,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一定有福报要舍,福报让大众去享,好!不要自己享。愈有大福报,享福的人愈多,那你的福报才真正殊胜;自己享,问题就多了。今天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第七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不知观空,必随境转。生天之后,决定堕落。】  《金刚般若 》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观空,所谓空就是指的事实真相。一般初学的人,初听到空字,往往心里面生起恐怖;这一空了,那怎么办?有个恐怖的感触。如果要是给你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至於有恐怖的感想。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意思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多。观是观念,要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什么是错误的观念?以为一切法都是有,这个观念错误的;一切法确确实实没有。可是这一切法的现相,明明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可以说它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有」不是真的有,叫幻有、假有、妙有;说这些名相,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有不是真的,所谓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有。由此可知,「空」不能当作空无讲;空,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佛经上讲的空义。佛经上讲的空义是:相有性空,是这个意思,事有理空,说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切相是幻相,刹那不停的在变化,因此决定不能够执著。你要是不知道这一切法有而非有,你一定就起执著,在心里面稍稍有一点执著,你就被境界转了,你就不自在。我们现在讲,你受环境的影响。凡是会受环境影响的一定是凡夫,圣人已经不受环境影响了;不要说大乘的圣人,小乘的圣人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本经里面念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是小乘人,他们都不受环境影响。由此可知,修行如果想证果;诸位要知道,证果这桩事情很重要,不证果就不得受用,一定要证果,证果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要证果,一定要离相。离相就是心里面不能执著一切法相,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此地所讲的观空,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  生天之后,决定堕落。这是讲你修行修得不错,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乃至於很好的禅定功夫,生天。生天之后,一定会堕落。因为天最高,没有比天更高的,天福享完了,寿命终了,到哪里去投胎?到哪里去轮回?只有往下面去了,它上头没有了。我们人修得好,上面还有一层,可以到天上去,天没法子了。天福享尽了,就要往下堕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么不能出离?就是因为他不晓得一切法相是幻有,毛病出在这里。如果知道这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於一切法不执著了,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入暗】  这是比喻,前面经文说「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暗是无明。  【喻不见性】  比喻不见性。  【喻此人道眼未开,无明未破。虽学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  这一小段我们实在是要注意!可能就是我们现前犯的毛病。虽有这个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还以为学佛学得不错,到后来学佛得不到结果,他也找不到他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他不晓得;出了差错就是没有见性。见性谈何容易!但是这个地方一句,实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要想见性,一定要把真性里面的障碍去掉,我们的心性才能现前。什么东西障碍我们心性?见思、尘沙、无明,这是经上所讲的三种烦恼。由此可知,修行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从哪里断起?从最粗、最明显的烦恼先断起。最粗的烦恼叫见思烦恼;这是两大类:「见」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是思想上的错误。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那个名字叫「观行」,观是改变我们错误的见解思想,行是改变我们生活上错误的行为。依什么标准?经典。依经典修正我们思想见解,依戒律修正我们生活行为,行依戒律,知见依经论;经律论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如果只是研究经教,不能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没用处。如果懂,只管修行而不能断烦恼,这个修持也没有用处。烦恼从哪里断起?也要从最重的下手。假如我们的贪心重,先断贪心;我们的瞋恚心重,先断瞋心。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哪一个毛病最重,先对付它。最重的毛病转过来了,其他比较轻一点的很容易转。就像治病一样,一定要首先治疗要命的重病,对於性命还不太相关的小毛病可以慢慢来,致命的疾病一定要首先来治疗它,道理是相同的。  道眼未开。破无明对我们来讲难,那是真的不容易,开道眼比破无明容易太多;道眼开了,你可以说是正知正见。我们学佛的同修,也常讲我们是正信的佛教徒。什么叫正信?道眼开了叫正信,不迷信了,不再迷信了,道眼开了,正信。所谓道眼,简单的说,有能力辨别邪正。现在这个社会上很乱,佛门里面也很乱,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团体,佛门里面乱、其他宗教里面内部都乱,有真、有假、有邪、有正,你能够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这是道眼。换句话说,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有这种能力辨别,你的道眼开了。如果没有能力辨别,怎么办?要依靠老师。就如同小孩,小孩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他怎么办?依靠父母,不能离开父母,父母保护他;离开父母,他就非常危险,可能就要遭遇到致命的灾难,一定不能离开父母。必须等他长大成人,有了经验阅历,他才可以离开父母,可以独立。我们学佛亦复如是。  道眼未开要依靠老师,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不会有成就的。在老师的会下慢慢的去培养,这个培养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当的基础,功夫能得力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老师叫你去参学,标准在哪里?你有了道眼,你能够辨别是非,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成就你的定慧。你出去参学,这个意思就是说明,除了老师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可以接触。这个接触对你决定不会有伤害,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触的时候,像《金刚经》世尊教给须菩提,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怎么会受害?「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定功成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不被境转,你就有能力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有本事转境界,这就是要开道眼。刚才说了,没有这个能力,依靠老师。依靠哪一个老师?现在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我过去给大家传授三皈依的时候,曾经给你介绍一位好老师,你要记住!哪一个老师?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绝对不会错,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哪里会错?阿弥陀佛在哪里?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行!那个像不能保佑我们。阿弥陀佛要教导我们,天天给我们说法才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生当中,在道眼未开的时候专依《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哪些事情应当要做的,我们就去做;依教奉行,这就是依靠老师。别人讲的,我这个经上没有讲,我依我这个经,我不依别的经,我专门跟阿弥陀佛学,这样学法,纵然道眼未开,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偈里头曾经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道眼就开了,就能够分破无明。如果道眼没开、无明没破,换句话说,就以佛法而论,哪个是真的佛法?哪个是假的佛法?哪个是正佛法?哪个是邪佛法?你都搞不清楚。你把假佛、邪法当作正法,你去修布施供养,这是盲修瞎练。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不但福德也没有,恐怕还有过失。这是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明了的。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当知学佛,若道眼未开,势必处处杂以情见。】  我想这句话根本用不著解释,每一位同修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无论是在家学佛、出家学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他学佛不但佛没学得好,可能还要障碍别人学佛。别人学佛,他在那里搅和,他在那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里面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晓不晓得?自己不晓得,以为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道眼未开。其他的人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杂以情见?如果有这个东西,要知道这是大病,这是病根,必须要拔除。用什么方法拔除?金刚般若 。如何拔法?离一切相,经上讲的「应无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须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面对的时候心要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里头不杂情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果杂以情见,底下说得好:  【岂但六度行不好】  六度不要说别的,刚才讲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种福田,你那个福种在哪里?你那个福种在大石头上,不会生长的。人家种福田是种在肥沃的泥土里头,它会生根、会茁壮、会发芽、会结果。你那个种子种在大石头上、种在沙土里面,不会生根的。这就是你对於福田,根本就不认识。连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况其余?  【且必增长我慢,贡高我慢,竞起贪瞋。】  竞是竞争、竞赛、比赛,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掉、没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长,这就错了。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检点我们的功夫如何?实际上说,学佛的同修早晚两堂功课就是做这功夫的。早课是提醒我们自己,早课读经文就是听佛的教诲;我们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动,不违背佛的教训,这个早课就真正有意义了。晚课是反省、是忏悔。做晚课想想今天一天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有违背、没做到的,要改过自新。所以晚课是反省、检点、忏悔。早晚课要不是这样做法,那就毫无意义。早晨佛菩萨面前念一卷经,早课念了,好像这个事情就交代过去了。晚上再念一遍,我这个作学生不错,两堂功课一堂也没缺,其实有口无心,做的是形式,是样子。这个形式样子,既是盲修,必生重障。盲修是对於自己见解、思想、行持毫无帮助,要用佛教术语来说,与观行毫不相关,那功夫哪里得力?  重障是怎么说法?我说出来就很不好听。木头雕的佛像、画的佛像,做早课,早晨骗他一次,晚课又骗他一次,一天骗两次,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天天照骗,你这个罪过重了,重障!活人你要是骗他,还情有可原,木头雕的泥塑的佛像,你都忍心去一天骗两次,你这个心不说也罢。可是这个世间还真有人这么做,我们得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做法,这是很值得检点的。凡是贪瞋痴慢还有,要存一个恐惧的心,我的烦恼业障还这么重,我修行功夫不得力,必须要让自己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想想今年跟去年比,今年轻了很多;这一个月跟上一个月比,我烦恼习气少了好多;这是进步,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不得力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不是说我念多少遍经。去年我《无量寿经》一天念一遍,今年我一天念两遍,你一天念二十遍也没用处,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有什么用处?不在遍数多,是在你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得力?是不是真的烦恼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智慧一定增长;也就是说,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必定是一年比一年看得淡。这是你功夫进步,你看得淡了。渐渐的在这些境缘当中,他不动心,心恢复到清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他心里的波动没有从前那么高、没有那么激动,心渐渐平了,这叫功夫,这叫得力。  起心动念想自己的事情少了,起心动念会替别人想,会想一切众生,会想整个佛法,这个人就是道眼渐渐开了,境界渐渐的好了,愈转愈好。我们不可以不晓得。不能够继续的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你看底下讲的,不但你的贪瞋痴不能断,天天还在增长。  【反将佛法扰乱,行得不伦不类,启人疑谤。】  叫别人看到你学佛,怀疑,甚至於毁谤,让人家看到你学佛,学佛很可怕,这个佛法不能学,你看,学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直是於佛法道理一无所见,岂止不能见性而已。】  这个见性谈不上,佛法所说的道理,可以说是他完全无知。我们读经、听经也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可是这些道理在我们生活当中用不上。为什么用不上?我们恶的习气太重,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听这个佛法,听得不错,觉得满有理也很喜欢,听的时候心里头也很舒畅,出了大门之外忘掉了,就没有了。听的时候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出去就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不够深刻,所以它不产生力量。如何叫这个佛法的理,在我们心里真正起作用?那必须是有一段时间锲而不舍,要把它入进去,这个才行!  在美国我遇到一些同修,他们学佛十几年了,学的情况就跟此地讲的完全一样,真的是盲修瞎练,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一年来他们发心听录音带,把录音带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个深入了。写了半年、一年,毛病习气真的少了,对於世缘看淡了,入进去了,他得力了,这就是他日夜在那里锲而不舍。细心的听,认真的在写,这才产生效果,这个方法确实好。这部经已经有别人写出来了,我们写,行!他写是他的,他得利益,你没有写,你得不到利益。哪一个人写,哪个人得利益;拿到别人的东西不行,自己不能得利益。现在用磁带写讲记的人不少,在台湾、在中国、在美国都很多。我常常收到他们的来信,告诉我,他们认真的在写,这是现在用这个方法还能收点效果;听经不行,太难了!我们讲席不是一个长期的,断断续续的,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要收效果非常困难。这就是十大愿王里头为什么有请佛住世,道理在此地。善知识要不能常住在这个地方,天天跟我们讲,我们每天来听经,每天来薰习,薰习个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也许有个样子,会转变一点,长时间的薰习。若不是长时间薰习,很难收效。  但是我们看到古人,像《大藏经》里面的《高僧传》、《居士传》。从前这些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他们往往三年五载就开悟,就能够契入。为什么我们今天三十年、五十年都不行?这是你没有看到从前人跟现在人修学的方式,从前的人修学,真的是锲而不舍。寺院里面八个钟点讲经,每天听八个钟点经,八个钟点修行。修行大致的方法,不外乎参禅、念佛。所以寺院里面,如果没有禅堂,一定有念佛堂,总不外这两种。如果是禅宗禅堂里面,一天听八个钟点经,禅堂里面去静坐八个钟点,一天十六个小时。这样用功,比我们现在学校强多了;不但比学校、比军队都殊胜多了。军队也没有这么严格,一天十六个小时,所以他有个三年五载的薰习,成功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成功?一天二十四小时听两个钟点经,要打二十二个钟点的妄想,你说有什么指望?没有指望了。过去的人是一天十六个小时用功,你要让他打妄想,他没有时间,他太疲倦,他要休息。那八个小时还要休息、还要工作、还要吃饭,所以他的生活非常紧张,没有时间打妄想。这就是现在人修行,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跟古人相比的原因之所在。不是我们现在人头脑不如古人,不是!我们修学的方式,跟古人比差得太远了。人家一天十六个钟点用功,我们充其量两个钟点,这是怎么样都没法子。  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说过,纵然我们今天一天能够用十二个小时功,另外十二个小时还在打妄想,那个功夫才一半一半的,要想克服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不容易!所以古人十六个小时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这个机会,找不到这种道场。怎么办?如果你真正想用功,自己干!现在自己干,比古人自己干的缘要殊胜。古人那个时候是依众靠众,大众在一块共修,互相勉励,一个人太困难了,没有人帮助。现在一个人行,现在我们有电视、有录相带、有录音带,我们用这个东西来帮忙。我们家里的小小念佛堂,一个人修也好,两、三个人共修也好。念佛机打开,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跟古时候那个念佛堂就没有什么两样。人家念佛堂人多,我们念佛堂人少,可是佛号不中断。绕佛的时候出声念,止静的时候、拜佛的时候不出声,听佛号或者心里头默念,这个法子好!今天这个时代,真正肯用功夫自修的人会有成就。  【执法为实之过如此,我等当痛戒之。】  这就是合经文所说的,「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住就是心里执著,以为这个法是真的、是实有;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这种修行有这么重的过失,真的是盲修瞎练。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这是从另一面来看,喻不住之功。前面是住相的过失,住就是执著,执著的过失。不执著,功德就无量无边。  经【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请看注解:  【若能心不住法】  就是前面讲的无实。因为一切法无实,当然他就不住,不会把一切法放在心上。这个意思同修们一定要明了、要很清楚。不住,就是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的忧虑没有,一丝毫的牵挂没有。为什么没有忧虑?忧虑是妄想。为什么没有牵挂?牵挂是执著;都是错误的,都是假的。世尊在经中明明的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够忧虑牵挂的心不可得,你用什么忧虑、用什么牵挂?用心,心不可得。你所牵挂的那些事,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佛叫你无住是真话,不是假话。实实在在这样才对,你不这么做你就错了。虽然心不住於一切法,心里头什么也不牵挂,干干净净的,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了。  【而又勤布施】  勤是很努力、很勤奋,在干什么?在做布施。布施是广义的,这个诸位同修要记住,这两个字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范围,是我们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行为,在此地用布施两个字做代表。生活行为怎么叫布施?我们的生活行为要如理如法、要规规矩矩,给一切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布施。穿衣,我们穿衣是人家穿衣的好样子,这就是布施。希望我们影响他们,不要被他们影响我们。你看现在,外面一些年轻人,穿那些衣服,那些图案画得,你仔细一看是妖魔鬼怪。我们看了也去买一件穿,我们被他转了,我们也变成妖魔鬼怪了。我们看到这个,觉得不太对劲。所以我们在台湾也设计了一套,全部是佛经上的句子,这个好!此地还做了有几件,有些同修们穿在身上,「阿弥陀佛」,这个好!人家一看,念一句阿弥陀佛,善根种子就种下去。后面印「净念相继」,「净定安乐」是《无量寿经》上的句子。我们穿衣服就是布施,就是叫很多人种了善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这样做,我们就能转移社会风气。不要看到这是小事情,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社会风气慢慢好转,这个地区人心安定。人心定了,社会就平安,大家都有福了。每天去搞这些妖魔鬼怪,不得了!你不要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影响,影响很深很远,决定不是好事情。我们做带头的作用,希望大家要能响应,多设计一些好的图案,正面的,能够叫人看到生欢喜心,提起正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此地的净宗学会,设计的T恤也不错,不妨多设计几种。一种,大家天天穿得好像老样子,不换换花样还感觉得有一点难过。多设计一些花样,对我们情绪可以能够调节,这样好!多设计,我们多订做,甚至於我们也可以跟亲戚朋友、认识的人结结缘,这个结缘好!费用很少,影响很深远,影响的层面很大。如果在新加坡能够有个一万、两万人穿这种衣服,对这个社会就会起很大的作用。这是说布施点点滴滴都是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布施,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  【是其人道眼明彻,空有双离。真为依文字般若 ,起观照般若 。则游於佛日光辉之中,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议也。】  这个地方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一个人果然心地清净,又能发心帮助别人,这个帮助别人,诸位真正懂这个意思,你坐在家里不动,你就帮助这个社会,你就帮助无量无边众生。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面完全做洒扫、洗衣烧饭,也能影响这个社会,也能影响一切众生。念念当中点点滴滴都要跟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个好样子里面一个原则,就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这个样子。只要去做,自自然然慢慢它就会影响,这叫真修行。肯这么做法,一定是道眼开了;道眼不开,他不会这么做。道眼没开,念念是自私自利,哪里肯做好样子给别人看,他没有这个念头的;有这种念头,真肯这样做,这个人的确他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样。  「空有双离」,离有是不著相,心地清净;离空,是要给众生做榜样。这是真正的依文字般若 起观照般若 。文字是经典,读了《金刚经》他真的去做,观照是去做了;也就是经上讲的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样去做。佛教给我们不执著,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真的就不执著,真的就离相。佛教给我们勤於布施,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真正发心,点点滴滴跟广大众生做样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  游於佛日光辉之中,跟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佛菩萨乘愿再来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我们这个念头一转过来之后,我们的生活也是游戏神通。哪里都不执著,处处随缘,绝无攀缘,你说那个生活多自在!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空、不空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他彻底明白、见到了,所以表现在生活之中,表现在行持之中,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体,空寂的,心里面一念不生。刚才讲了,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是与体相应;又能行於布施,这是与相用相应。行於布施,一定现种种相,一定起种种作用,这样的生活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如佛所得。这个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也不能透彻了解,当然他也没办法说得出来,这是真实,决定不是假的。  【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暗。】  法是佛法。这个意思就是说,世间法他放下了,他不执著了,不放在心上了,他佛法很喜欢,把佛法放在心上也不行,也是错的。为什么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都没有法了,你怎么可以把佛法放在心上?经上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为什么要舍?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告诉我们,佛法世法都要放下,你那个心才会干净。所以说住於法布施,那个人还是入暗,尚且如人入暗。  【然则住著根尘等境而不行布施者,当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设想矣。】  这个话我们简单的讲,那个人天天忧虑,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样样放不下,又不肯布施,他的前途如何?江味农注解里面讲:不堪设想!前途在三途恶道,没法子!住相,肯布施、肯帮助别人,能够舍己为人,住相,那个人才生天福,才能生天。住相不肯布施、不肯帮助人,他的后果决定在三途。为什么?他一定是贪瞋痴慢增长,道理在此地。贪心重就感饿鬼道;瞋恚心重,则感地狱道;愚痴心重,感畜生道;我慢心重,感罗刹修罗道,变成这个。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六道、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这个心天天想贪,贪名、贪利、贪五欲六尘,这是饿鬼道。饿鬼道从哪来?是你自己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自己去受用。什么样的心,变什么样的境界。佛给我们讲,人道是五戒、下品十善变现出来的。我们前世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是果;得到人身,这一生当中的享受、受用,那是报。果跟报不相同,我们要果好、报也好。报要好,应该怎么办?一般浅学里面讲,不出六道的,「断恶修善」,前世修善,你这一世报就好,你的报就富贵、健康、长寿,得这个报。前世如果没有修善,造恶业,这一世就贫穷,生活很困苦,会得这个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冷静想想自己,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的是什么心?我们所做的是善是恶?将来前途如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问人。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这是总结。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在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一段无实无虚、离相布施,他所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当来之世,不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  【当来,通指佛后。】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佛当年讲经所说的当来之世。  【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  佛法要弘扬,佛法要流通,才能够利益广大的一切众生,佛法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自己修行,做大众的榜样;我们团体修行,给其他团体做一个榜样。在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僧?僧是和合、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内心,就是无住,就是此地讲的无实;修六和敬,那就是无虚、就是生心;僧团是这个意思,无住生心。六根清净,无住;修六和敬,生心;无实无虚。六和敬的团体,我们现在叫团体,古时候佛门叫众。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社会上团体太多,人不能离开社会生存,大团体、小团体。大的团体是国家,更大的团体是联合国,大团体;小团体,在家同修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小团体。没有办法离开团体生活的。「尊」是尊贵,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换句话说,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他用什么给人做榜样?各个人心清净,大家和睦相处,六和敬相处。一个僧团的建立会影响别的团体,人家到那里一看,这个团体会叫人生恭敬心、生羡慕心,他就会想到「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布施。不必要教,做出来给你看。僧团可贵,真正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护法神护持谁?护持真正的僧团。如果我们心不清净,跟别人不能相处、合不来,那就是不和合,这个团体再多、再大、人再多,也不叫做僧团,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一定是心地清净,修六和敬。这个意思就是要展转弘扬,僧团里面就肩负这个使命,承担这个责任。  一个道场,诸位要晓得,不管是大小,住持就是承担责任的人。他的责任就是弘化一方,住持就像一个学校校长一样,他要负责任的。校长可以不讲经,可以不说法,可以不上课的,聘请教员,那个教员是不是真正善知识?这是校长的责任。聘请一个好的善知识,这一方众生都得利益;如果请的不是真善知识,校长要负责任,校长有过失。所以校长有权,教权在他的手中,教化众生的权在他手中。阿闍黎就是教员,阿闍黎是教员,教员没有权,教员有能力。权跟能辨别清楚,他有能力替校长办事,校长所交代他的任务,他要认真把它完成。所以一个寺院就跟一个学校没有两样。诸位仔细去观察,我们中国丛林制度,跟现在的学校没有两样。住持是校长,首座是教务,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是总务。现在学校纲领执事有教务、有训导、有总务,我们佛门里面名称不一样,但是职务完全相同,你仔细去观察,它是学校的组织。所以,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  在一切法里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金刚经》是通於一切宗派法门,它讲的是修行的原理原则。大家如果一看,《金刚经》是禅宗的,你看得太偏狭,偏见、狭小。《金刚经》的教义是通一切法门,不但是整个大乘法,连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前面经文我们读过,「须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那就是《金刚经》的意思,就是无住生心的意思。可见得通小乘,没有一法不通;不但通小乘,通世间法。世间人要学会《金刚经》这个方法,在世间建大功、立大业,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经的利益无有穷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金刚般若 。  这一段经文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受持。如果没有受持,其他什么都谈不上,受持两个字是关键。  【受,领纳义趣,即是解也,思慧。】  你要是对於世尊在本经上讲的道理、义理,以及佛真正的用意;趣就是佛的意思,佛讲这个经的意思;你真的能够透彻理解、真正明了,像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懂得如来真实义,这是思慧。  【持,如法而行。】  《金刚经》上教我们什么?教的是总的原理原则,行门当中的总纲领:离相布施、无住生心,这是总纲领、总原则。简单的讲,心里清净、一尘不染,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要生这个心,决定不能有丝毫为自己的念头。我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但是也为自己,那个不行,那个刚才讲了,你里头夹杂了;你夹杂就没有真智慧。有一点小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能够夹杂。夹杂里面的智慧,在我们佛法里叫世智辩聪,不能出六道。真智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叫世智辩聪。就是说他起心动念,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这都不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破;丝毫都不为自己,你的四相才破,破四相就出了三界。《般若 经》上这种方法,真的是巧妙!  我们看到小乘人,证得须陀洹果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断见思烦恼出三界,那个多难!多苦!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想想天人,我们就会心灰意冷。忉利天,我们中国人叫他做玉皇大帝,就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一个人活了一百岁庆祝,老人家长寿,忉利天人看到,才一天,你说多可怜!再往上去看,那就更没意思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兜率天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我们人活了一百岁,兜率天看到:怎么一会儿就没有了?你想想看有什么意思!这是佛经上的话,「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决定不是假话。佛的这些话,科学家们相信。因为现在我们接触到外太空,知道外太空每一个星球里面时差都不相同,所以这些众生寿命不一样,长短不一样,现在在科学的理论上已经得到证明了。人生苦短,生命太短太苦了,何必造业?想想的确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何必要去造业?  持,要如法修行,一定要遵守无住生心,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去想自己,没有自己那就成功了。自己还没有放下,换句话说,轮回没有放下;自己要放下了,轮回就没有了。这个利益不知道有多大!我们无量劫来,就是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什么原因?就是「我」的这个念头、执著的念头没有完全放下。刚才讲,百分之九十九为一切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就不行,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彻底放下,一切为众生。不要害怕:我彻底放下了,我明天日子怎么过?日子好过得很,想不到的好过!放不下是真难过,放下就好过了。这是修慧。  【又执持,服膺不失。】  执持两个字,我们在经上常看到,《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这就是全程肯定,决定遵守,永远不放弃,这是执持的意思。对什么法要这样执持?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心里什么都放下了,干干净净,只保留一个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要,就要一个阿弥陀佛。佛为什么教给我们这样做法?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心干净,什么都没有不容易做到,做不到!它不想东就想西,它会胡思乱想。佛知道众生这个毛病,用一个方法叫你执著,把其他的执著都打掉,这个方法就妙了。佛门里头,所谓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多半的法门都用这个原理,叫你执著一个,把其他的妄念打掉。像宗门里面用的观心,后来变成参话头;教下教给你修止观,还不都是有执著。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执著,执一舍一切,他不能往生;必须要用这个方法,把见思烦恼断掉之后,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唯独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见思烦恼一品都不断,也能往生,这个便宜占大了,所以叫门余大道。不要断烦恼也能够往生,用其他的方法,可以说原理都是一样的,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就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其他的方法,不破见思烦恼,不能出三界,不能算成就。唯独净宗法门,执持名号,一品烦恼不断都能往生。你要问这是为什么?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的愿力,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不要怀疑、不要问。有些人破净土的,哪有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现在飞机从西面飞,飞几个钟点不就又飞回来了,哪有西方?我们听听,「不错!是满有道理。」那就完了,你对净土怀疑不相信,你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就被人家破坏掉了。所以根本不要理会现代人怎么说,你看看自古以来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人家都去了,我为什么不能去?决定不怀疑。  必须要知道,妖魔鬼怪的手段很高明。他们看到你念佛,看到你要脱离娑婆世界,要去作佛、作菩萨,他又嫉妒、又恐慌,想尽一切方法来阻扰你、来破坏你,让你去不成。这些年,净宗在全世界弘传的确是有进步。读经的人多,念佛的人多,可是魔也很厉害,障碍的手法很强、很高明。过去有一个时期,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那的确是引起世界性的震撼。许许多多的念佛人听了这个话,人家确实拿出证据来,《大藏经》上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引起一阵恐慌。在美国老居士当中,沈家桢居士很多人都闻名的,沈家桢居士都慌了,他请我到纽约去讲经,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自己驾车在机场迎接我,在车上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在洛杉矶碰到周宣德老居士,这在台湾非常有名的大德,他那个恐慌的程度超过沈家桢,都被我碰到,他来问我:「法师,现在人家查遍《大藏经》,都没有带业往生,我们这一生念阿弥陀佛都白念了!」我看他那个语气神情沮丧、悲哀、可怜那个样子,我叹了一口气,我说:不去也罢!他觉得非常意外,你怎么说这个话?我笑著问他:「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有哪些人,你晓不晓得?」经上说的,说西方世界那些人太多了,数不清!「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我这样说,他还没听懂、还听不懂。他感觉到很茫然看著我,我只好再给他解释,我问他: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对不对?他说:对!我说:那是不是业?他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了!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文殊、普贤都往生,都带业往生。经上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但是有意思在。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四依法里面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义是什么?西方世界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有!这个经上都有的。如果要不带业的话,那四土三辈九品从哪来的?他这才明了、才放心。我说:「老实念佛,决定往生!」怎么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被人家几句话就吓得那个样子,就被境界转了,很糟糕!  现在又有新花样了,有人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太阳往西边落下去,太阳神。东方药师如来是早晨的太阳,早晨的太阳神,阿弥陀佛是下午的太阳神,太阳神就变成两个了。你们想想怎么讲得通?所以稍稍有一点头脑的人,一听这个话,他那个把戏就揭穿了,怎么会这么没有智慧?这都是不明教理,真的是盲修瞎练,才会轻易被人家几句话就动摇了心,这是很可怜的一桩事情。所以我们要深解、要坚持,无论别人怎么说,能够劝导他的就劝导他,不能劝导的就念阿弥陀佛;无论你怎么说,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一定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因为我看到不少人念佛往生的。这个没话说了。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互不相干。假如我修成功,你没成功,将来我度你;如果我这个失败,不成功,你修成功了,到以后你来度我,这两个交个好朋友也不错!  【读诵是闻慧】  这是受持读诵,闻思修三慧具足。  【先言受持,是明其已开圆解。】  受持,刚才讲了,是关键,他怎样肯接受、肯依教奉行?他要不是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他做不到。叫你一切放下,你决定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搞清楚。我为什么要放下?没搞清楚!所以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佛教给我们放下,他自己放下了。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的,生在帝王之家,真的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统统放下了。别人要争、拼命去争,他得到了,舍弃、放下了,妻子儿女都放下,所有的财产也放下,样样都放下。他也学了不少法,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他都学过,他统统放下,法也放下了。世法、出世法全部都放下,做给我们看,不单单是口说。放下之后,真实的功德利益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史以来中国、外国,哪一个人一生所说的东西,能跟释迦牟尼佛比?没有一个。我们看看留下来的经典,无论看到哪一部,真的是充满了究竟圆满真实的智慧。你从这个地方体会释迦牟尼佛他的生活,他这个意思是什么?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是福!反过来想想,我们生活在忧虑烦恼之中,他生活在智慧里面,你能想到这一层那就了不起,那这个佛我要学!佛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美满,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佛才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究竟幸福美满,人家是过这个日子。你要是见不到这个,你怎么肯真正发心去学佛?你要是没有这个境界,《金刚经》一展开,须菩提虽然称赞「希有世尊」,你听了也莫名其妙。哪个地方希有?没看出来。必得自己有个几分相应,这个真有味道。我们没看出来,他这一句提醒了我们,我们看出味道出来了。所以自己一定要真正看破、放下,然后古圣先贤稍稍给我们提示,我们就会悟入。  像我过去讲《楞严经》,我是学《楞严》的。《楞严》大概讲了至少有七遍,我都记不得,讲过很多遍。《大势至圆通章》的殊胜,那就是不懂,就这么含糊笼统讲过去了,看不出它的特别殊胜处。印光大师这一点,我就觉悟了。我没有见过印光法师,他怎么点醒我的?净土五经。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合在五经里头,是印光法师。净土原来只有三经,《行愿品》是魏源居士列进去的,他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人,是魏源加进去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法师加进去的,他把这个经一放在五经后面,我再一想,有道理!我才看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不可思议!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是整个《大藏》的心经,比《般若 心经》殊胜太多太多了。这么回过头来一看,趣味无穷,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不真干,祖师怎么指点也是枉然,你也体会不到!先言受持,是说他已开圆解,我们一般讲,他已经开悟。  【信圆持亦圆】  他解圆了,信就圆了,於是他的修行,他行也圆,这个持是讲他的行持,他在生活上圆满。  【是人深契佛旨】  对於佛的意思,他深深的体会了,他明了了。  【蒙佛加被。是人功德,惟佛证知。】  这个人得佛的加持,佛的加持在一般来讲,自己应该感受得到,业障能消。我过去年轻时,身体不好,业障很重,最明显的是口臭。我出家的时候,有一些同修都指著我:法师你的口很臭!可是讲过几年经之后,没有了。那些同修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你的业障消了。还有我耳朵里面有一块黑痣,大概有小手指这么大的面积,没有了,自己脱掉了。身体轻松了,病痛没有了。有很多地方,自己能够感受得到佛力加持。在讲台上就更明显,许许多多的意思自自然然生起来,这三宝加持的。你们这几天学《弥陀经》,我讲六方佛那个,那不是我想的,也不是我预备的,在讲台上就自然讲出来了。讲出来之后,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讲得不错,你有没有笔记?我说:没有!那赶快写。讲完以后,下台写的,不是上台写出来的;讲完以后写出来的,这是佛力加持的。好!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3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九面,从第三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其无明,则受真如之薰。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来加被,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佛菩萨是怎样保佑众生,怎样加持众生。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否则的话,就变成盲修瞎练,一味的迷信,那是得不到佛法丝毫的利益。佛菩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是不是真有其事?确实是真有其事。那个事在哪里?这一段文上给我们讲得就很清楚。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关键还是在受持两个字。受持,第一、经里面所讲的意义明了了,纵然不能够彻底明了,也能够明了一个大概;其次要认真努力去奉行,换句话说,我们要把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要在生活上去做到。要是做不到,那不能算受持,一定要做到。这个经上最重要的,佛教给我们要看破宇宙人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记在心里。对自己、对人、对事、对一切万法,要常常如是观,观是观察,这一切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行持上,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面,工作当中,要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这才叫受持。读诵这部经,为什么要读诵?每读诵一遍,提醒我们一次,以免忘失掉了。不常常读诵,佛的这些教训都忘掉了。纵然没有忘掉,每读一遍就好像佛亲自给我们说一遍一样,这里面自自然然有一种亲切感,佛当面对我说法。所以每读一遍,无明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受真如的薰习。什么是真如?经典是真如。可是经典是不是真如,究竟有多少力量,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关键完全是在受持。你有一分的受持,就得一分的薰习;有两分受持,你就得两分薰习。如果天天只念,念了也不懂意思,也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没有什么大作用,薰习的力量非常非常的薄弱,所以关键在受持。  「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经典是如来智慧的显现,是金刚智慧。我们读诵一遍,我们的知见也不知不觉受如来知见的薰习,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佛知佛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佛知佛见。常常读诵,常常受佛智慧的薰习,不知不觉入佛知见,这就是得佛如来的加持,这就是诸佛菩萨真正的保佑。这不是假的,不迷信。所以关键在受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本经里面重复了很多很多次。世尊是唯恐我们疏忽,不断的在重复,这样自然就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知道这个人,佛也见到这个人;十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面起一个念头佛菩萨都知道,有些念头不太强烈,所谓是微细的念头,可能起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诸佛菩萨早已经清清楚楚。这个事情,大家读《无量寿经》应该有相当程度的感受。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不是说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不是的;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能力几乎都恢复了。他的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听的能力比阿罗汉强得太多了。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阿罗汉当中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论,阿[少/兔]楼驮的天眼第一,他是修成的,他的天眼能量有多大?他能够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见一个大千世界,比普通阿罗汉大得很多,普通阿罗汉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可是诸位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他都能看得见。  他们那个能力,六通的能力,几几乎乎是跟八地菩萨完全相同,圆教的八地,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都对阿弥陀佛那么样的尊敬,实在讲是有道理的。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刚刚生过去的人,带业往生的人,神通的能力都跟八地菩萨一样大,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所没有的。我们这个世间点点滴滴都瞒不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那个人数没有法子计算,《无量寿经》上有比喻,诸位读了应该知道,无法计算。等觉菩萨都算不出来,真正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今天很幸运,机缘太好了,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那真是非常非常的可惜!一定要把握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皆得者,无论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读诵,无不如是成就。】  此经所说的理与事,与《无量寿经》、《华严》、《法华》,平等无二,确实是大乘了义的经典。《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都是第一等的;凡是究竟了义的大经,里面决定没有差等,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像《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能够受持读诵,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像经中所说的,无不如是成就。不是说出家人修行功德大,在家人修行功德小,没这个事情。你这个想法,那叫做打妄想,不是事实。功德大小不在出家、在家,与这个不相干。与什么有关系?与心地清净平等有关系;心愈清净功德就愈大,心不清净,出家也枉然,也没有用处。所以,著重在受持上。受持,我说个「心地清净」,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清净。所以是要看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功德就愈殊胜,是这么个意思。  【即不明义,但能读诵,亦必得之。】  如果对於《金刚经》的意思不能明了,这个不明义,不是完全不明,不能够有相当深度的明了。但能读诵,亦必得之。这里面没有讲受持,只讲读诵。在我们学佛同修当中,无论在家出家,这个做法的人很多。读诵而不明义,读诵而不能受持,这种情形很普遍很普遍。如果他要不间断,每天读诵,也得佛力的薰习,他时间长了,总会有领悟的一天,不过是比较慢一点而已,所以说亦必得之。这样读诵的人,就跟我们念佛人里面,不懂得经义,《无量寿经》、《弥陀经》的意思他都不懂,他就会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老老实实他也不打妄想,专念阿弥陀佛,他念成功了。临命终时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非常殊胜。你问他经义,他一无所知,他只晓得老实念。这样的人读《金刚经》,行!他有功德。他凭什么?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是凭藉这个。所以他很老实,他念的时候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执著,他能够老实念,他能够得利益。底下说,  【何以故?果具有真实信心。】  这样的人他有这样的条件,他有真实的信心。真诚,我们俗话说,诚就灵了,诚就能够通达。  【至诚读诵,先虽不解,后必开解。】  他用至诚恭敬心天天读,读久了会开悟。这个开悟的道理并不难懂,一个是自己心真诚清净,他没有妄想、没有执著。第二个是每天受般若 的薰习,他读一遍就薰习一遍,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想到经上的句子,每想一句也是薰习一遍。长年累月不断的受般若 的薰习,他怎么会不开悟?不定遇到什么机缘,他开悟了,这个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很明显,并不难懂,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保佑,真实的保佑。  【功德,指自利利他,绍隆佛种。】  这两句话我们必须要把它看清楚,可不能把意思错会了。经上有自利,再利他。《金刚经》的中心,是为我们讲不二法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诸法如义,万法一如,如果我们把自利跟利他看作两桩事情,你就没有般若 智慧。如果你真的般若 智慧现前,你晓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这里一定要搞清楚。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决定是一不是二。要从哪里做?要从利他那边做。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如果从自己这边做,决定增长我执、增长我见,四相破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怎么能破得了?所以下手要从利他那个地方下手。一味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久而久之,受般若 受持读诵的薰习,四相不破,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那就是自利。诸位一定要记住,自利不是自己得名闻利养,不是自己得种种享受,不是的。自利是什么?破四相、破四见、离烦恼、开智慧,这是自利,一定要从利他边下手,你才会真正得到自利。如果你要是颠倒了,从自利这边下手,说老实话,你也没有办法利他。你学了一辈子,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是一个四相具足的六道凡夫。佛法里面常讲轮回心、菩提心,我们可以从这一句上来把它区分清楚。一切从自利上下手,是轮回心,你造轮回业;一切从利他那边去下手是菩提心,你造的是菩萨业,不一样!这里唯恐诸位同修看到自利利他会错了意思,那个损失真的就太大太大了。  能从利他那里下手,底下绍隆佛种自然在其中。可见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又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绍」是继续的意思,就是我们讲的传宗接代,一代一代绵延下去,绍是这个意思。「隆」,不但一代一代要传下去,而且希望一代一代都能够发扬光大,隆是发扬光大。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代一代传到我们这里,我们今天接受,接受佛法的承传;我们不但要把佛法传下去,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佛种」在此地就是指金刚般若 ,如果在一般讲,那又是另外的讲法,在此地就专指金刚般若 ;在净土宗讲,就专指念佛求生净土,那是佛种。  【皆得成就如是功德】  功德就是八个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  【明其皆得成菩萨,乃至成佛也。】  佛的种子,将来就成佛。佛的种子是什么?无住生心,就是作佛的种子,就是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觉悟的人彻底放下,迷惑的人是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迷悟的区分就在此地。什么是觉?放下是觉,执著是迷。这个意思也要常常想著,有个事情我们执著不肯放下,「我怎么又迷了,还是放下吧!」放下就觉了。能够常常这样想,般若 在你的心里面、在你生活里面就起了作用,时时刻刻提醒你,时时刻刻「我怎么又迷了,怎么又为自己著想!」这叫用功,这叫功夫得力。果然有这个现象,一天有那么个两次、三次,就很好!三、五年之后你一定得好境界。如果一天一次都没有,这个不得了,这就是业障很重很重。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那个般若 光像闪电一样都没有闪过一次,这个问题很严重。一天能够闪个两、三次,好现象,很好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讲的放光,真正放光。  【总以劝人必须受持读诵此经,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证性。】  末后八个字,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纲领,也是总纲领。说得这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劝人必须,必须是非常的肯定,一定要受持读诵这部经。关键还在「受持」这两个字,不仅受持是本经的关键,受持是一切经论的关键,佛在大小乘一切经上常常这样子教导我们,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就是依教奉行,一定要去把它做到。能做就会开悟,就能够悟入心性,宗门里面说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都是这个意思。能够悟入,然后全性起修,这句话不好懂。什么叫全性起修?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么个样子?体是空寂,作用是无实无虚。起修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整个的生活与无实无虚相应。无论是自己私人的生活,从早到晚穿衣吃饭,乃至於你每天去工作去应酬迎宾接客,念念都与无实无虚相应;那你过的日子不是凡夫的日子,你所过的这个日子是诸佛菩萨过的日子。为什么?因为你所过的这个日子,完全是金刚般若 智慧,这叫全性起修。谁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所表现的,那就是做到了。经典里面所记载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表现的身分,就跟我们现前社会大众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生活确确实实都是做到无住生心,都是展现出无虚无实,他生活在这个境界里头。所以这个叫全性起修,全修证性。证性,性就是法身、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显露在生活当中,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真如本性,这叫证性。由此可知,修跟证是一不是二,修跟证要是分了家,决定证不到的,你那个修也没有功夫,不能分。记住经上跟我们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万法一如」,这是圆教究竟的境界,圆满的境界。凡夫修行为什么成不了佛?为什么修行成就这样的艰难?就是凡夫不能把万法归一;一定要在一法里面把它分成许许多多,样样执著,这是麻烦,这是病根。这个病是你自己搞出来的,不是别人做出来给你受的,不是,自作自受。所以还需要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证、自己得,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诸佛菩萨,从这里面得到启示,在这里面你真正学到东西,其次再看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所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什么样的榜样。  近代在中国,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示现的好样子。他好在哪里?就是此地这两句话,他们一生所表现在外面的,就是全性起修,全修证性。你若是粗心大意,你见不出来,你看不出来。你要细心观察,你看出来,你一定会赞叹希有老和尚,不是世尊,是老和尚,希有!就像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一样,被他看出来了,希有世尊!你会赞叹这些老和尚希有,真是希有。人家是全性起修,我们今天是什么样一个样子?我们是具足烦恼在全修,我们过的日子是烦恼,过的日子是无明。他们是全性,我们是全迷。全迷所修的就是惑业苦,迷惑造业搞六道轮回的果报,我们干的是这个,跟他这个完全相反。他们是全修证性,我们是全修证迷。我们所证的是无明、是妄想,我们搞的是这个,这个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再看下面这段经文,「极显经功」,把这部经典的功德、功用显示到极处。第一段「约生福显」,这个经典能生福。实在讲,福报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因为被无明烦恼盖覆住,称性的福报不能现前。这一部经能帮助我们破无明、断烦恼,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先从这一方面来说。佛为我们所说的,我们要是能够肯定的相信,你会感觉到法味无穷、法喜充满。自性里面本具的福报,就好像你家里头本来有的财富,你家里有金矿银矿太多了,永远用不尽。现在什么样子?现在你很穷,因为你的矿没有开采,所以每天还必须去做零工赚一点钱生活,你说多可怜,家里金银七宝都没有开发出来。金刚般若 帮助你开发出来,开发出来之后,再不要去受这个辛苦,不要去做小工,就这么个意思。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我们看注解:  【显经功,即是显般若 正智(般若 智慧),此智乃是佛智,所谓无上正等正觉。】  般若 正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  【世尊历劫以来,为众生故,勤苦修证所得,无实无虚之法。】  这里教给我们,我们必须要记住,一切为众生。为众生,你自己一定得福。为什么?因为为众生是你性德现前,你真正破迷开悟了。这是内在的亲因,外面的缘,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没有一个不赞叹你,没有一个不帮助你。我们讲加持保佑,要用现在的话讲,帮助你、协助你,这就是加持保佑,真正得到。为什么要那么小心量?念念都想自己,依旧迷惑颠倒,这个太可怜了!要学佛,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想到自己。若有一念想到自己,四相具足。我们读这部《金刚经》,如果《金刚经》里面很深的意思,我们没有能够体会到,没能够懂,能记住这一条,你的一生就受用不尽,你慢慢的一定会开智慧,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我念念要想众生、要想别人?破四相、破四见。四相四见破除,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都现前了,功德利益在此地。佛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永远生活在无实无虚这个境界当中。这个好!这是真实的境界。无实无虚就是无住生心,就是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而行布施,无虚;应无所住,无实。永远遵循这个教训去生活,决定不错。无论你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遵循这个原则,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  【今将此法和盘托出,而成此经。】  和盘托出是比喻,比喻什么?毫无保留。我连盘子都端出来了,全部拿出来,一点保留都没有,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成佛,他成佛成的什么?全部端出来了,连盘子端出来;是什么?《金刚般若 波罗蜜》,是如来世尊果地上所证得的,圆圆满满全部端出来了,就是这部经。  【为未见性者,示以真确之图案,指引众生到彼岸之方针。】  没见性的,我们都没见性。没见性的人读《金刚经》,《金刚经》就像一个图案一样,我们在这里面实实在在讲,得不到什么东西。如果稍稍能够体会一点,才晓得这个经里头妙义无穷、深广无尽!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总原理原则,总纲领。任何一部经典,不但是大乘经,包括一切小乘经,都不能出这个纲领的范围。换句话说,《金刚经》就像大树一样,是树根,一切经是这个树的枝叶花果,这个经是根本。修行最可贵的,是把那个根本找到,从根本修,那个速度快,利益无边。不要从枝枝节节上修,枝枝节节好苦,好麻烦。会修的人从根本修,从根本修,禅宗讲得最多,禅宗语录里面一提起,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心地。什么心?无实无虚,这是真心。《金刚经》上讲得透彻,「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根本。真的要把根本认识清楚,搞明白。由此可知,落实的心不是真心,落在空的心也不是真心。我们六道凡夫,色界落实,欲界也包括在色界里头,欲界、色界落实,无色界落空,与无实无虚完全相违背。所以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还是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里?用的是轮回心。落实的心,落空的心,都是轮回心,出不了三界。怎样出三界?无实无虚就出三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用这个心。  无实是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离开了;无虚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我们学佛的人,为众生什么,这个要知道。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什么苦?今天他生活困苦,那个不是苦。今天他没饭吃、没衣服穿,不算苦。什么是苦?搞六道轮回是真苦。将来堕三恶道,这个不得了,这个太苦了!这个世间小苦,我们不必去帮助他。今天这个世间人,你看看我们佛门里面,现在说实在话问题很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贫苦的人,只解决小苦,社会表扬赞叹,做了慈善家。一表扬、一赞叹,果报马上就报掉,福报就报光,做了等於没做。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的时候,没有做过这些慈善福利事业,没做!释迦牟尼佛做的是什么?大慈善。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这是大慈善。今天大慈善没人做,做了也没人表扬你。实在讲,没有人表扬好,你的那个福报功德都在,没有漏出去。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积阴德」,什么叫阴德?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赞叹你,没有人表扬你,这叫阴德。阴德积得厚,后来果报不可思议!发得大了。阳善是什么?你所做一点点好事情,外头都知道,报纸也登,电视台也广播,大家也称赞,报光了,完全没有了。你所做的那些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骂你,那个恶愈积愈厚,将来果报也不可思议!所以大家要晓得,好事不要让人知道,何必让人知道!坏事要让人知道,人家看到你,这个人骂你一下,那个人瞪你一眼,都报掉了,恶都报掉了。好的留到不要报掉,恶的要发露忏悔,让大家都知道,这样很快就报掉了。  这一段是说我们的境界,我们没见性,《金刚般若 》就是图案,诱导我们开悟的。《金刚经》细讲一遍很不容易!这个因缘非常希有,因为讲一遍时间要很长。古时候真的有善根深厚的人。古时候讲经不像现在这么普遍,都是老法师在寺院里讲经。可是有一些人,远道听到某个地方在什么时候讲这部经,在家居士可以到庙里面去讨经单。讨经单的意思是什么?我想听这部经,我要住在这寺庙里。从前的寺庙有内院跟外院,内院出家人,外院就是这些居士们,给他们住的。他们讨经单,当然寺庙里头也分一份工作给他们做,像整理道场环境,有一些零碎事情分配给他们做。讲经的时候,他们都入席来听经。一部经听完了,他离开道场,他回去。从前有这个制度。一部经,差不多《法华》、《楞严》要讲半年,《华严经》一般是讲一年到二年,他能够住在寺庙里头把一部经听完,每天受这个薰习,解行相应。我们看《居士传》里面有很多开悟证果的,他是长时期不断的在薰习,所以得到这种效果。由此可知,大经讲一遍的确不容易!因缘非常希有,往后可以说愈来愈难。我们整个世界,这个社会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走上工业时代、工商时代,大家工作非常的忙碌,确确实实是分秒必争,哪有时间来听大经?所以这个缘分愈来愈少,因此讲大经这个机会愈来愈可贵,相当不容易。末后这一句:  【以亲身经验告人,俾有所遵循故也。】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证果,亲身的经历。他怎么成就的?就是依循无实无虚而成就的。生生世世都不违背这个原则,所以他能成佛。我们要是用无实无虚这种心来生活,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一定很高,你往生一定很自在。不仅是预知时至,果然做到无实无虚,可以说你已经得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随时去,没有限制的。你果然做到无实无虚,因为你已经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我们这个地方人生死有命,命是什么?轮回心的命。你把这个心转成菩提心,命运就超越了,命运再也不能够拘束你,你就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  【此经是佛佛传家法宝,世尊因亟欲传授家宝,亟欲一切众生皆知此经利益之大,不可思议!正所谓开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  这几句话非常难得!若非过来人,这几句话说不出来的。我们这个经本上,在封面上有一个长长的小印,这几个字是「如来唯一真传」。我在台湾,请一个台湾最有名的金石家替我刻的。我请他给我刻了两颗,另外一颗印就在封面的底面,后面,「诸佛真传之宝」。要晓得这个经典的可贵,真实不可思议!佛佛传家之宝,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传家之宝。世尊也急著要找传人,你要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契入到无实无虚,你就接受释迦牟尼佛传家之宝,从此你的生活,生活在无实无虚之中,你生活在金刚般若 之中,你生活在无上正等正觉之中,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你得到传家之宝。很可惜,这样宝贵的东西,世间人不识货。你看看,你把这个《金刚经》送给他,他不感谢你,「这有什么了不起!」你要是送一百万美金给他,他给你磕头:「你是我的大恩人!」这个不得了。一百万美金算什么?不识货,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他为什么可怜?真正的珍宝他不认识,送给他他也不要,这才可惜。佛急著要传给一切众生,「皆知此经利益之大,不可思议!」如果对这个经典它的价值、它的意义不能稍稍体会,实在讲他得不到利益。  因为这个经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开自性三宝」,这个开是开悟,就是前面所说的全性起修;「成就常住三宝」就是全修证性。三宝要说一说,最怕的是在这些名相上发生了误会。开经偈的确是写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自性三宝、常住三宝的真实义是什么?如果错会了意思,三世佛都喊冤枉!佛没有说错,你把意思听错了。「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真心本性里头本来有的。「三宝」是什么?觉、正、净。「觉」是般若 智慧,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宝。「正」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佛的知见是什么?《金刚经》上这一句话也就说尽了,「无实无虚」;「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知佛见。「僧」是什么?僧是自性清净心,一尘不染。尘是什么?五欲六尘;自性清净心没有。这个叫自性三宝,佛是觉,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  成常住三宝,常住三宝是什么?跟我们一般讲的常住不一样。我们一般讲的常住,寺庙供养的佛像是佛宝,经书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这样会,你完全把意思会错了。这是成就自己的常住三宝,不是别人的常住三宝,自家的常住三宝。自家常住三宝是从哪里讲?从相上讲的、从用上讲的;开发自性三宝是从体上讲的。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体会。常住三宝就是从生活上讲的,我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觉而不迷。什么是觉?看破是觉,一切法无实无虚。怎么是不迷?放得下就不迷。看破、放下,心里面一丝毫都不沾染,我在生活当中是这么做,这是常住的佛宝。法宝是什么?正知正见。用来干什么的?用来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无论在言语上、在形相上、在动作上,都给众生做好榜样,都帮助众生、启发众生破迷开悟,这是自己常住的法宝。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住所清净,工作环境清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我们自己常住僧宝。这才是这一句的意思,正所谓开发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这个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做表率、做榜样给人看。  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么个修法,我们个人要给一切人做好样子;我的家庭要给一切家庭做榜样,世界第一家庭,菩萨家庭。你做生意开个公司,你的公司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公司都比不上你,你这个公司是一切公司的好榜样;同样一个道理,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当中,金刚般若 都帮助你达到颠峰。你从政治理一个国家,你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好榜样。这叫开发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意思深广无尽!不能看错,错会了佛的意思,那哪里是金刚般若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如果有一个小的道场,不管道场怎样,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修行、来教导,你这个道场就是所有一切道场的模范、典型。  【能住持三宝者,就极低限度言之,亦足以启发善心,挽回世运。此经之最大宗旨也。】  这就不再说大了,把住持三宝降到最低的水平,最低的水平也是劝人断恶修善。人人都知道断恶修善,就天下太平。今天这个世间,有不少人都在那里追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要怎样才能达到?要弘扬佛法,劝人断恶修善。首先,善恶的标准要知道。实在讲,善恶是相对的,到哪里去找标准!我们中国人以为善的,外国人以为不尽然。譬如,我们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善的,大家看到都很喜欢,外国人说白色是善的,他们喜欢白色。中国跟外国标准不一样,古人跟今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善恶标准到底从哪里取?佛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标准,凡是於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善,凡是於个人有利益的都是恶,这是佛家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是说对一切众有利的都是善,大家会点头,可以同意,可以接受。说对自己有好处的都是恶,很多人摇头不同意。必须要把它讲解清楚,要说明白,为什么佛要这样说,佛说得有道理。佛是教我们断烦恼、开智慧。念念都有我,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源,也是所有一切病痛的根源。你为什么会害病,你为什么生活过得这么苦,病根就在「我」。如果能把「我」淡一点,你的日子就过得很幸福,就会很快乐。我们学佛的人,还必须对佛法真正能深入一层的人懂得,能够同意佛这个说法,肯定佛讲得有道理,确实没错,是我们自己错了。所以我们善恶要守住这个标准。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绝对的标准是无实无虚,那必须是对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有相当程度的体会,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够学习。纵然一般人达不到这个程度,总而言之,劝善是所有佛经最低的水准,都是规过劝善,确实能够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目标,这是这个经最大的宗旨,就是很大的用途。  【显经功中】  这段文也很长。  【先显能生殊胜之福】  先从这上讲,从生福上讲。佛用比喻说:  【云一日三时】  古时候的印度,他把一天分成六时,昼三时、夜三时。经里面所记载的,昼三时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白天的三时,晚上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分六个时辰。古代在中国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我们中国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用这个来代表时辰的单位。现代可以说是全世界我们都采取西洋的分法,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时辰。我们中国叫小时,二十四小时。外国人只说二十四时,没有说小时,中国人叫它做小时。为什么小?它比我们中国的时辰小,我们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所以叫它做小时。印度的时辰比我们中国大,它一个时辰是我们中国的两个时辰,是现在的四小时,这个诸位要懂。你要不懂,你读经,经上讲的有很多就发生问题了。  像台湾这些年来,为了祈求国家平安、社会安定,每年都发起做仁王护国法会,这是好事情。很可惜的,《仁王经》里面所讲的东西搞不清楚。法会期间当中,佛在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每天读诵讲解经典二时,每天二时读诵讲解。如果现在说是二个小时,那错到哪里去了?人家二时是古时候印度的二时,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二时是八个小时。能不能救国家?真能救国家。现在仁王法会,跟《仁王经》里面的意思完全相悖。经上讲请一百个法师,就请一百个法师来,每天把这个经念一念,这就能唬过了?哪有这回事情,没有这个道理。《仁王护国般若 波罗蜜经》,的确是佛看到这个地区有灾难,如何来挽救?要从人心上挽救,要大家开智慧,不要迷惑颠倒。在灾难期间当中要达成共识,要把自己的利益暂时放在一边,要团结起来,才能够救国,才能解决问题。它这个经里头是这么个道理。一百个法师,那个百不是数字,百代表圆满。法师干什么的?平常是教化众生的,每一个人教化一方,这个时候有灾难了,个人教化的也许不相同,理论方法也许都不一样,有灾难的时候,这些法师统统集合起来,我们研究在这一段期间当中,应该要怎样教化众生,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见解统一、做法统一、说法统一。他们在这里接受短期训练,然后再分到各个地方去,就能够带动全国人,这才能救国,这叫仁王护国法会。今天找几个法师每天敲著木鱼念经,国家念亡了,还说佛菩萨不灵,你说糟糕不糟糕!这真正是误解如来真实义,天大的误会,佛不是这么教你的。一定要懂得,仁王护国法会是救国会议,国家有灾难的时候召开的救国会议,是把全国知识分子集合起来,如何教导全国众生在这个苦难阶段当中达成共识;所以佛法是真实的功德。现代一般人社会上说我们佛教迷信,我们所表现的十足的迷信。可是佛并不迷信,菩萨不迷信,我们这些人迷信。造成这个社会的形象,我们十足的迷信,对於经义完全不了解。诸位必须要晓得,经上所讲的一时、二时,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一日三时。  【以不可数计之身命布施】  比前面那个七宝布施殊胜太多了。七宝是身外之物,容易舍。这是身命,内财,这个难舍,难舍能舍。不是舍一次,  【历时长极】  发这个心不容易,我们这个身体一世只有一个身体,只能布施一次。无量百千万劫,诸位想想,生生世世舍身去布施,这很不容易!这样的心真的是难发。菩萨能发,菩萨为什么能发?因为菩萨知道无实无虚,他就容易了。众生为什么难发?因为他落实,他坐实了,他认为这个身体是实在的,所以要叫他舍这个身、舍这个命,那难到极处了。什么都肯舍,这个命他不能舍,他不晓得无实无虚。懂得无实无虚,舍身就轻而易举;所以往生会自在,随时可以走。就是因为什么?你能够放下了。你现在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舍不得这个身,还不想离开它,不晓得这个身是累赘。什么时候你能够舍身,那什么时候就能够往生了。布施重极。  【时间长极、布施重极、行愿坚极(坚固到极点),此菩萨之行门。】  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菩萨就得学这个,身命尚且能舍,还有什么不能舍的?佛这样教我们,中国儒家虽然没有这样究竟,它也教给我们舍身,世间善人并不把身体享受看得很重。儒家《曲礼》有一句「安安而能迁」,这是儒家教给我们的。两个安:第一个是心安,第二个是身安。你看,身心都安乐,那多快乐,多自在!国家、社会、大众有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把身心安稳放弃,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跟这个意思一样,能舍。所谓是舍己为人,儒家这两个安,说得相当的具体。有些人自己生活很舒适,他不肯舍弃,不肯放弃自己安乐的生活去奔波,去受些辛苦。儒跟佛都是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所以这是大教,我们中国人称为圣教,圣贤人的教诲,能够舍身为人。这就是菩萨行。  【福德之大,岂可以数计,而不及闻此经而生信者,何故?此理下详。】  菩萨这样的布施,这样的行持,那个福德不可以称量!但是他所修的福还比不上闻这个经典的。这个经文在底下,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个人的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无量身命的布施,那个福比不上闻此经信心不逆。这个我们能相信吗?一般人不会相信的,不能接受的。原因在哪里?下面这段经文要为我们说明,关键的字眼就在「不逆」这两个字。如果做不到这两个字,你闻经的福报还是比不上人家布施的福报,决定比不上的。如果是不逆的话,你超过他,真的超过他。看注解里头:  【不逆,不违也。】  决定照做,绝不违背,这才叫不逆。  【闻此经,深信非依此行不可。】  这个叫不逆。我们听到这个经,读到这个经,有没有去发起这个心:非依此经的教诲去做不可。什么教诲?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你是不是真的要这么去做?  【发起一一如法行之大心,是为信心不逆,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  他发的是这个心,决定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如果真正你发这个大心,决定依《金刚经》的教训去做,那你是什么人?你现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凡夫一下就入了法身大士之流。这个功德不是前面修布施,什么内财、外财,比不上,没法子比。信心不逆太难太难了!  【其福,正指下文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果报不可思议,故非他福所可比拟。】  那个福报是什么?底下经文所讲,这个人荷担如来,就是续佛慧命,继承如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佛的事业是教化一切众生,今天佛不在世,他来承担教化众生的担子,那就等於佛了。佛是法王,这个人就是法王子。他当得菩提,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菩提,就是他要成佛,果报不可思议!成佛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的果报,一切菩萨所修的怎么能比得上?这个人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当得菩提,当然殊胜无比。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了。  前面所说的布施,实在讲,如果不见性的话,都是三界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世间人不明佛理,不知道事实真相,人家发了财,很羡慕他、很嫉妒他,这造罪业。一定要知道,财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他很聪明、他很能干。比他聪明的人多的是,比他能干的人多的是,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他发财?他运气好,比他运气好的人也多的是,为什么那些运气好的人不发财,偏偏他发财?唯有佛法讲得透彻、讲得实在。前世他修财布施多,他这一世得多财富。他要是修法布施多,他有聪明智慧,这是果报。他修无畏布施多,他得健康长寿,像这个舍身布施的,得健康长寿。我们如果想财富,想聪明智慧,想健康长寿,你就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味努力去修,果报就会现前。你要不肯修,你这一生都受命运的支配。命运从哪里来的?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的因,今生得的果报,点点滴滴都没有办法离开因果的定律。学佛的人要相信业报,业报是命运真正的主宰。你多做善业,不做恶业,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自然然会改善,事业工作自自然然会顺利。不要怀疑!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去做,感应之快不可思议!《了凡四训》把这些理跟事都讲得非常透彻。  最近这边有两位同修,也是常常在这里听经的,他们两个发心将《了凡四训》印了一万本,好像这两天就要印好了,印好之后拿到这边跟大家结缘。我把书的题目换了一下,因为以前那个题目看到不醒目。我换了八个字,书的题目叫「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大家看了这个一定很动心。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4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一面,倒数第六行,请看经文。  经【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这一段科题「持说更胜」,这是比较布施的福报。前面一段是闻信就胜过一日三时以极长的时间身命布施,福报比不上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当然如果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福报当然超过前面。我们看小注:  【发心即胜】  是指前面一段经文。  【正因其决定起行】  发心,为什么一发心福报就超过前面菩萨身命布施?因为他发心里面有信心不逆;也就是说虽然还没有去做,已经决定了,非如此做不行,他有这样坚决的信心。这一念信心,福德超过前面的布施。何况者,显其更胜。  【书写】  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而且现在比从前方便太多。古时候写经,有钱的人家请这些会写字的人、写得很好的人,请他们代自己写经布施,拿金钱来供养,多半是一些比较清寒的秀才们,请他们来写经;当然费的时间长,分量也有限。现在印刷术发达,成本低、数量也大,功德要比起古时候书写一定大得很多。可是这里面还有一点讲究,我们必须要知道,那就是真诚恭敬心。今天虽然有钱去印经,一印就几万本、几十万本,如果真诚恭敬不如古人,那你得福还是有限。古人虽然花的钱很多,时间很长,数量很少,他有真诚恭敬心,所以他得福。所以这是个关键,我们以真诚恭敬心来修福,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书写,为广遍法施也。如今日发心弘扬流通,布施供养此经,无论印经、录音带、影带、电脑软件、CD等等,其功德与书写等同。」在从前只是书写,现在除了书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流通法宝的。  受持是真正的关键,这是前面讲过许多遍。  【受持即是解行并进,所行不外离相施供,利益一切众生。】  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在此地就不必再罗嗦。解是对於本经甚深义趣,它的道理,它的功德、目标,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明了之后,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做的总纲领,不外乎离相布施供养。施供是布施供养。一定要不著相才行,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读诵是薰习胜解,增长胜行。】  这是为什么要读诵。即使这部经念得很熟,念得都能够背诵,每天还是要用一个时间来读诵。《金刚经》的经文不长,如果念得很熟,大概十五分钟应该可以读诵一部。一天至少要读诵三、五部才好,每天不能间断。读三部:早晨读一部、中午读一部、晚上读一部;早晚就在早晚课当中,时间只需要十五分钟不算太多。每天念三遍,天天不间断,不知不觉就受金刚般若 的薰习,会有这个力量,也会有这个效果,帮助你开悟,悟入这个境界。胜解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开悟。开悟有小悟、有大悟,还有就是大彻大悟。每天读诵,必定有悟处,真正悟入你才肯做。胜行,胜是殊胜。什么殊胜?离相布施。离相布施,菩萨行门当中无比的殊胜,是指这个。  【为人解说,是行法施以利众。】  这就是说的为别人讲解《金刚般若 》的义趣,若不能讲全经,佛在这个经里面屡次教导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讲四句或者是讲一句,都是法布施,利益无量无边。  【此经甚深,发心为众解剖无谬,乐说无碍。令闻者得明义趣,启发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发此心时,悲智行愿,一一具足,故能荷担如来。】  这部经经义确实很深,若从文字乍看,好像《金刚经》并不很深,里面也没有什么难字,我们看看都认识,可是意思太深了。没有契入,没有领会,不晓得它的意思深。愈是悟入,愈感觉到它甚深,其深其广没有边际,为什么?因为它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说过,如来将他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法的秘诀和盘托出,统统说出来,丝毫都没有保留,这是真实的法宝。我们为别人说,没有说错,这个非常重要。喜欢说,说法无有障碍。  实在讲,真正要发心弘经。无论是出家、在家,现在在台湾,在家居士讲经说法的比出家人多很多倍,在家居士讲经说法多。居士当中有年岁大的、也有很年轻的,二、三十岁,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热烈的出来讲经。佛法是师道,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深重,灾难重重,而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无过於发心修法布施,就是发心出来学讲经。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跟李老师是三十二岁,在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好像是七十一岁。他遇到一些年轻人,他年岁大,看人看得多,看这个面相,短命的相、苦命的相,他劝这样的人,发心学讲经。唯有这个方法,转业力最快,转得最快。真正发心舍己为人,我这个身体舍掉、放弃,我把身体献给佛菩萨、献给一切众生,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命苦、短命,一切众生不短命,佛法不短命,奉献给佛法、奉献给一切众生,所以他的命马上就转过来。这是消业障转命运最有效的方法。讲经这个事情难不难?给诸位说,一点都不难。如果要想学讲经,讲得很像样子,讲得很不错,叫听众听到都点头、都称赞,需要多少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就学会了,你不肯学就没有办法,如果肯学确实一个月。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劝我学讲经,最初也很害怕。我到台中去听经的,没有说是去讲经的,没有想到一去到台中,李老师就要我去学讲经。我到他们班上一参观,觉得的确是不难。我们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一部经。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我跟他老人家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都能讲。所以以后一出家,离开台中就出家,出家我就教佛学院;我有十三部经,一个学期教一部,他们三年才毕业,六个学期,你看看我十三部一半还用不上,所以非常自在。一个月学一部,这个实实在在的。所以你们如果真正肯发心,新加坡讲经说法的人就多,佛法就会兴旺起来,要大家真肯发心。  「乐说」,乐是欢喜,喜欢讲经,喜欢为人演说。「无碍」,你对於经义很通达、很明白,没有障碍。你说我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学过,没有学过的最好,保证成功;以前学过一大堆的很难教,那个很麻烦。我们老师教学生、找学生,就是要没有学过,他最欢喜。一张白纸,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规规矩矩,所以很好教。学过,他满脑袋很多成见,老师你这么说,那个法师那么说,那个书上那么讲,这个麻烦大!老师哪有多时间跟你辩论,他也不喜欢跟人辩论,你要说一大堆,他就对你一问讯,你不错、你很好,你到别的地方学去,我这个地方不行!不适合你的程度,你的程度太高,请你到别地方去,不教了。这个事情不难,难在什么?发心,发的真诚心。  「令闻者得明义趣」,叫人家听到《金刚般若 》,听一句也好、两句也好、一首偈也好,真正把它的意思听懂、听明白了。明了之后,他就觉悟了,他相信佛讲的话有道理,他自自然然发心去做。般若 真的像《心经》上讲的,能度一切苦厄。世出世间,无论什么样的苦难,有了般若 ,问题马上就解决。这个经还没讲完,大概讲了一半,就在这一半当中,我相信不少同修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领会,肯定我这句话没说错,决定能够帮助我们解除一切苦难;你真正听懂,真正依教奉行。  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要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照这个经典、理论、方法去做,一定要把这个方法以种种善巧方便,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我开悟、离苦了,希望一切众生人人都觉悟、人人都离苦,这才是菩萨心。所以发这个心的时候,「悲智行愿,一一具足」。这个心一发,这四个字都有了。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悲心。以《金刚般若 》的义趣来介绍他,这是智慧。自行化他,就是行愿。所以这个人就是荷担如来。荷担如来是法王子、是菩萨,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这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这个工作,不讲求任何形式。在路上遇到朋友,也可以跟他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处都可以讲。他喜欢听给他讲,不喜欢听也给他讲;不喜欢听,讲了他也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种子也是强迫把它种进去了,都是好事情。不管他懂不懂,只要我们没讲错。所以,没有一切形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乃至於一切畜生。遇到这些畜生,甚至於小虫,你都给它讲,你劝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给它授三皈依,然后跟它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给它说法;它有感受。真诚,诚则灵。怎么样跟它沟通?真诚。因为真诚心里头没有界限,感应就通达;有妄想分别就有界限,这就讲不通。所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一切众生我们都能够跟他讲得通。  【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  凡是不能信心不逆,这个经里面的义趣没搞懂、没有明了。他真正明了的话,一定是信心不逆,决定他从看破放下下手。为什么?得自在、消业障、断烦恼、开智慧,他为什么不干?一定他去干的。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句:  【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说,广为弘扬。】  这他做不到的,前面讲就是他做不到。  【则佛法究竟义不明,佛种便有断绝之虞。此中关系,极其重大。则信心不逆之人,岂彼但知长劫苦行者,所能及哉。】  这一段话意思很深,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不少人修行观念当中有问题;什么观念?守旧的观念。守旧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未必正确,得要看什么事情,得要看时节因缘,必须要有智慧。佛法要弘扬,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最大的特色是言简意赅,它的好处在此地。文字少,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完整,这是难得的。可以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能超越《金刚经》理论的范围;所有的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也不能超越《金刚经》行门的原则,这是这个经不可思议之处。所以这个经一定要弘扬,一定要常常读诵,如其不然,佛种就有断绝之虞;虞是顾虑,换句话说,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断灭掉。你弘扬一切经论,你没有抓到中心;换句话说,你没有能找到根本。弘扬很好看,像这个花五彩缤纷。花是什么花?插在花瓶里头的花,没根。是好看,过两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刚经》是根,是根本,没有金刚般若 ,弘扬所有一切法门,说得天花乱坠,都是花瓶里头的花。你们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想想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个弘扬不行,那个弘扬法不能消业障,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无济於事。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那怎么行?  【此中关系,极其重大。】  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不是长劫苦行能够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盘腿面壁就坐上半个月、一个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扬佛法,不能开人智慧,不能令人觉悟,这个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应,有行无解跟有解无行都不行。清凉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得很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个堕在邪见,一个堕在无明里面,都没有办法出三界,都无济於事,一定要解行相应。信心不逆,他能够书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解行相应。  【5、观行二门,虽然并重,而以观慧为主。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经中处处以布施与无住并说,即明此义。】  观行二门就是解行二门,观是解。二门虽然并重,但是要以观慧为主。在佛法里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观为主,行不能没有,决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为主;小乘是以行为主。就是说观行两个,大小乘他们的重心不一样。大乘法门著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够断烦恼,能够破无明,成就快。如果没有慧,单有行,行修定也能够把烦恼断除,但是诸位要晓得,定是伏烦恼,把烦恼控制住,没有办法断它,伏烦恼,他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灭断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没有办法。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你的智慧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充满了智慧。他表现出来,智慧表现出来的,我们经上讲的字句简单,但是意思之广真的是没有边际。经里面处处讲布施,布施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来。你活在这个世间,活得很快乐、很幸福,活得叫别人羡慕你。为什么你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么自在?因为你无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乐、你就不幸福。什么叫无住?道场跟学校不一样,学校学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几个人;道场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来,前面就没有听到了。不能细讲,也要略说说,否则的话就辜负你。无住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如果你在生活当中,你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乐不乐?当然快乐。一切众生他的生活为什么过得那么苦?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么办法!这些牵肠挂肚的,就是他生死、烦恼、苦痛的根源。谁给他?没有人给他,他自己要往里头揽,那有什么办法!佛说这是错误,统统放下,无住就是放下。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妄想执著,这是无住的意思,那你的日子过得当然自在、当然潇洒;凡是与你相处的人,没有一个不羡慕。佛菩萨就是这个生活,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凡夫心里头有住,佛菩萨心无住。经上常常把这两桩事情连在一起,就是这个意思。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  也有同修说:有许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实在说,你想了能有用处吗?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释迦牟尼佛都来拜你作老师。所有一切那个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为我们想要多想才能解决问题,把那个问题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细去想,为什么事情还搞糟糕了?因为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么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统统都放下,你样样事情都做好。为什么?智慧现前,心里面没有妄想,那个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断错误。不打妄想,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了,这心清净了,智慧现前。这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了佛又不敢相信,还是犯老毛病,有事还是要去想一想,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样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了。  可是又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来怎么办?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这是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用什么方法?念佛或者是读经。我读经的时候,妄想这个念头就少。念佛的时候,所以平常我们读经、念佛不能中断,就是把无始劫来的习气把它伏住、把它控制住,使我们常常有一个清净心现前,真实的智慧现前,这个人才叫真正学佛。真学佛的人不多,真学佛的标准就是此地讲的信心不逆,他真干。  【上来四次较显经功】  从世尊开始讲经到此地,较量功德的殊胜,这个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来了,一次比一次殊胜。初次在经文第三十六节;我们每一段经文,都标上一个数字,这一段是第九十九节。  【第一段,第一次是在三十六节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其福胜一个大千界七宝布施。以明其趋向佛智,便是承佛家业也。】  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听到佛讲经,他能生信心,觉得佛讲的话没错,能肯定、能够接受,佛讲乃至於生一念净信,他的福报超过大梵天王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是第一次。他为什么能超过?因为他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个人在般若 上已经奠定了基础。很可能再增进,那他的境界就殊胜,他这一生可能成就。  【第二次,在五十四节,开解文初。第三次,在七十节,开解文中。今第四次九十七节,说在深解义趣及自证之法后。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经长时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证得者,而证得之。】  这个经典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高的一个层次,能够生起信心不逆,这相当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对於经中的义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否则的话,信心不逆是不能够生起来的。这个心一生,就是刚才所讲的,他就能够荷担如来,就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三宝加持。末后两句这是赞叹的话,便能如佛所证得者。佛所证得是什么?无实无虚。佛所证得究竟圆满,他所证得虽然不圆满,他分证,他证得一分、两分,那就非常可贵;能够证得一分、两分无实无虚,他那个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那是真干,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肯定佛经上字字句句是真实语,只要照做决定正确;你要不照做,那就错了。底下再解释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  这一句解释得非常好,但是说得太简单,恐怕初学不太容易领会里面的意思,就是样样都如法。法里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论)、有行法、有果法,我们佛法里面常讲「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导,佛为我们说一切经,这是教导,我们从经里面觉悟了,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仪规。穿衣有穿衣的样子,吃饭有吃饭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一一要如法,这是在行法上讲。理法上讲的什么?无实无虚是理。你看行,在事相上,样样都遵守规矩,我们佛门叫仪规,我们说通俗一点,样样都合乎规矩,无虚;心里头若无其事,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无实,这就如法。穿衣吃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要如法。所以这四个字里头,含义就太广太广了。世出世间法里面,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於什么样的行业、工作,都不出这四个字,一一如法。  【由其已开慧解,知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这样做。  【故能坚决其心,实行不违,正是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人也。】  如发决定愿心,求生净土,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发心就成就。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过,婆罗门女要救她的母亲,这一发心,她母亲就离地狱了。还没有修行,没去做,发的心,她那个心是真心,后面一定真干,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亲先离开地狱生忉利天。由此可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心是真心,不是说发了之后又忘掉,就不干了,那个没有用处的;发了之后真干,一发心这功德就不可思议。我们在经上看到,婆罗门女跟光目女用什么方法度她的母亲。她们的母亲在世间都造极重的罪业,堕阿鼻地狱。她们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弥陀佛,她念的是觉华定自在王佛。一样,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有效?我们净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狱里面去了。由此可知,能够在定中去访问地狱,地狱不是一般人能进得来的,那个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诉她,到这个地方来只有两种人:一个是来受罪,一个是菩萨来巡视地狱的,来参观地狱的;她能够去,那就是菩萨了。换句话说,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乱;她念到这个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参观地狱。她进去一打听,问问她的母亲,鬼王告诉她:你放心,你的母亲三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三天前,她刚刚发心。你就晓得,刚刚一发心,那个功德就现前,不可思议!这里面有个道理,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你对於超度的事情,你会感觉到很茫然。我们念几卷经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婆罗门女的母亲为什么能够从地狱生忉利天,凭什么?就凭她叫她的女儿作菩萨,她要不堕地狱,她的女儿也就不认真去修行,换句话说,她就证不了果。她女儿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超凡入圣,谁帮她的忙?她母亲帮她忙,这个功德多大,她当然要生天享福,凭这个。所以超度的时候,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圣,那个被超度的人得福报。如果我们去给人家超度念经,有口无心,嘴里念的经,脑子里胡思乱想,一点用都没有。假如我们在那里念经,恍然一下开悟、证果了,这个人立刻生天,道理在此地。你细读《金刚经》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