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安祥禅第三集-3

作者:耕云导师 字数:52164 更新:2023-10-08 20:09:47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么?"答:"佛是老臊胡 ── 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么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后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后告诉他"你以后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 ── 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么。既然如此,那么"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么"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 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 ── 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  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  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么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没有用。各位如果不笑话我,我坦白说,我现在跟各位说话都是靠直觉,我没有分别心;我若有分别心,那我说的话一文不值,浪费各位的时间。方立天教授讲的"直觉",六祖开示过"直心是道场",反分别、不分别的心,就是直觉。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说到"禅是直觉",我感到非常欢喜、非常高兴,遇到知音了。禅是反分别心的,"不分别"你怎么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别"而能洞察表里精粗,毫无遗漏,这是禅的特色之一。二、宗教的种类  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种:  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时代的婆罗门研究《吠陀经》与《奥义书》;现在的哲学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这跟真正的禅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理性的宗教流于冷漠,它不是大众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么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爱他。把"信"看成是足够和必须的条件。只要"信"就得救了。感情的宗教,它的好处,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它的缺点,盲目、固执、着相。过去的宗教战争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没有感情的执着,就没有宗教的战争。  第三是肉体的宗教:专在肉体上下功夫,这种修炼方式很多,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举例了。肉体宗教的好处,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它的缺点便是对肉体的执着,而"我执"便是解脱的最大障碍。佛法讲"断惑",说对于一切存在、一切事实、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有疑惑,如佛的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什么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你若修炼肉体,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有了问题就不洒脱、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所以肉体的宗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 ── 胡、黄、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这都太离谱了。像这些宗教,我们把它列在最后面。它连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尘莫及。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这反映出没有文化、没有自尊、没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无价值。  因此,说"禅"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如果说禅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种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何以见得禅是生活的宗教呢?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这如何显示呢?下一句说"运水与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三、禅必须落实在生活里  我们了解,中国禅宗的目标,原本是要在现实的生活里扎根的,但是,禅的表现太奇特了,一直不能扎根,就变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刹高僧们的专利品,你、我大家没份。为什么呢?如果说有逻辑可寻的,那么我们就会去推理。  比如说"什么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么关联?  "什么是佛?""干屎橛!"干屎橛跟佛有什么关联?这是没法理解的。那么,各位若问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话,我不敢出来弘扬禅。那别人问我,我却瞪眼又该怎么办?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从直观、直觉而来。  中国的禅,它是个幽默的化身,种种的一切都讲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够的话,就不行。比方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的两位大德,一个是德山的"棒",你问话,话还没有说一半,他的棍子已经打到头上去了(当头棒喝);第二个是临济的"喝",临济的祖庭、发源地就是在我们河北,而且我们河北今天来讲就是禅宗的故乡,这句话怎么讲呢?因为现在的禅宗是"临济儿孙遍天下",都是临济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传到台湾、传到大陆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禅宗的重视。  因为六祖与弟子都反对打坐的。六祖说:"生来坐不卧"── 你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卧不坐"── 你死了还是要躺着。"一具臭皮囊,给谁立功课"── 人追求解脱,你执着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脱更加不解脱 ── 本来不解脱,再加根绳子,所以六祖不赞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岳大师,他也反对打坐。南宗没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号:"只管打坐"。打坐有什么好处呢?打坐可以强身、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可以打通气脉等,有很多好处,但那不是禅!禅所追求的不是这个,而是追求人生的彻底解脱,所以禅宗反对打坐。  我们了解:禅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么过,今天还是怎么过;以济公活佛作典型来看,就禅来讲,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出家人为什么还是吃素呢?那是"北传宗教"留下来的。虽然我不是专攻佛教史考据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因为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法三十年以后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律。而佛陀本身也是百无禁忌,化缘化到什么,就吃什么。《金刚经》上不是讲吗?"尔时"── 这个时候,"世尊食时"── 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世尊是很讲礼貌的,"着衣持钵"── 在房内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着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 一家、一家地要饭,一家都不漏;"乞已"── 要饭要完了;"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由《金刚经》的这一段可知,佛不问你家有没有荤的,你有没有专程给我做素菜?或钵有没有洗干净?佛陀不计较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么不顶重要。"吃什么",对于禅宗来说一向不顶重要。四、禅宗的悟是无字天书  而禅宗的开悟有没有呢?确实是有的。悟是什么?有人打坐以后,很兴奋地站起来说"我悟了",到处嚷嚷"我悟了,你们大家来,我告诉你们",然后发表一篇论文,这简直荒谬绝伦。那个绝对不是禅宗的真悟!禅宗悟的是"无字天书",有一个字就不叫悟,无一个字也不叫悟。因为法是圆满的,是无欠无余,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处的。  禅这么好,我为什么不把过去的禅拿来弘扬,又提倡安祥禅呢?你要知道,过去的禅确实是没有人懂的。譬如德山禅师,他很骄傲,专门研究《金刚经》,他是四川人。他听说江西法席很盛,龙潭崇信禅师声望很高,他不服气。他说:"修行人千劫学佛的威仪,万劫学佛的细行,都不能成佛,你们这些南方魔子说什么见性顿悟就能成佛?我不信。"于是挑着一担《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由四川出剑阁到了湖南,他去找龙潭,盛气凌人,信心十足。半路上肚子饿了,想买个点心,看到一个老太太卖点心。他说:"老太太,我买个点心。"老太太问:"你担的是什么东西?"他说:"是《青龙疏钞》。"老太太说:"我有一问,你若是答对了,我就卖给你;你若答不对,你到别处去买。"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这下子把德山问愣了!真的,"我点哪个心?"这老太太说:"你既然答不出来,你到别处去买。"这德山的气焰就挫了一大半。你说这里面有什么道理?这老太太幽他一默,"将他一军",他就傻眼了。德山是不错,他对佛教的义理、学问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够。  等德山到了龙潭,周围转了一下,说:"来到龙潭,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他又不知道怎么说。  德山到了龙潭以后,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龙潭崇信禅师。  有一天侍奉崇信禅师到了深夜,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回去休息了。"他说:"外面太黑。"崇信禅师就点了个纸捻子给他,他刚要去接的时候,就被崇信禅师吹灭了,德山当场大悟。他悟了什么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说,你也不知道。  你要从这个地方找讯息,这个是大麻烦。这个除了直觉,没有用。你想得愈多,离主题愈远,你想用这种方法接引现代人,根本行不通。过去参话头,参个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一个葛藤扯不完,皓首穷经,头发白了,一辈子研究经典没有开悟的人大有人在。五、禅可以变化气质、转凡成圣  现在是工业社会,西方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浪费了生命。现在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谁呢?所以,有一个老禅师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 ── 我一向按规矩,把禅宗的法拿出来说;法堂前草深三尺 ── 这表示人家不来了。"禅宗是这么铜墙铁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顶,呵佛骂祖 ── 坐在山巅上,佛也骂,祖也骂,只有我最大,这种人叫人怎么能接近?在这个情况之下,实在很讨人嫌。但是,你想变化气质、转凡成圣,非"禅"不可。离开禅,这几几乎是不可能的。  各位都知道"宋、明理学是从禅来的",这是有脉络可循的。宋、明理学兴起的时候,儒家正步上了僵化的末路。有了"禅"的新血注入,儒家的思想、学问复活了。所以,王阳明说:"我的良知犹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他不是夸赞自我,他是赞美禅。王阳明、朱熹、陆象山、程颐、程颢这些人都是一天到晚骂佛教、骂和尚,人家说他们"披着袈裟骂和尚",他们的骂其实是赞美。  禅宗是不是能变化气质、转凡成圣?那是很快的,的确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可以证明的。能证明什么呢?因为佛法有一句话说:"学佛难,难在'狂心难歇'呀!"你这狂妄的念头、你这庸俗的念头、你这无明的念头很难停歇。什么叫"无明"?你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散步,垂着头想心事,回来后,你问他一路想什么?他说"我什么都没想",这是说谎。人什么都可停止、可以煞车,唯独念头不能停止,无法停止。如果念头一停止,就是"佛"。所以,禅宗有一首诗说:  十方同聚会 ── 四面八方来的人一同聚会。聚会干什么?  个个学无为 ── 什么叫"无为"?如果一天忙到晚,往床上一躺,说我今天没做什么,有这个感觉,这个就叫无为法。  此是选佛场 ── 这个地方是用来选佛的。谁当选呢?  心空及第归 ──"心空"与"不空"有多少差距呢?禅宗讲没有差距,"空"就是"不空",它是"不二法门"。  你若不入"不二法门",你就不能入禅,禅的门是"不二"的。比方说:"烦恼与菩提不二",烦恼很难受,菩提是生命的觉醒,为什么"不二"呢?因为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如果你是泥人、是木人,你就没有烦恼啦!所以烦恼与菩提不二。入了"不二法门",一切都是"不二"。六、直觉必须经过锻炼才有用  禅,这么好,禅的境界这么高,禅能改变一个人,而禅又没人能懂,这就难了。自古以来,开悟的人寥寥可数,没有多少人。所以我要使大家开悟,要使人人成佛、"心空"──"空"与"不空"不二,"空"是体,"空"也是用。心思能不能停止?是可以停止的。现在,各位找一找心里有什么念头?你在想什么?我敢保证,各位脑子空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头,就是没有念头,这个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这么简单。  你现在如果找出一个念头来,我说你很厉害。你现在找不到念头,"心空及第归",那你不就是"状元及第"了吗?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保持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方先生讲的"直觉",你要保持它、锻炼它,好比学游泳,从一下水就沉,到趴在游泳池边踢水,然后捏着鼻子练习潜水,然后可以狗爬式的游泳,然后再自由式、蛙式、蝶式......,要练习,直觉不经过锻炼,没有用。这种心境,外在的事物不能干扰你。禅这么好,可以摆脱烦恼。你们看!各位现在的心态--"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现在。"把现在这一秒,延伸到无限远,有什么烦恼可以打入你的内心呢?这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禅"这么好,但是你在入门的时候,你很难接受启发,因为它的语言,你不适应,你不习惯,于是我就把禅的内涵外举出来。禅的内涵是什么?就是一种"安祥"的心态,也就是达摩大师带来一本《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自觉圣智"。现在各位不都是"自觉"吗?也没有睡觉,自己觉自己,"我觉故我在",这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是第二次的产物。于是我把禅加以稀释,把不适应时代的那一部分暂时封存。假如有些年纪大的老禅师不服气,把封存的部分拿出来说:"你搞得清楚吗?"我马上答给他看,很清楚的。假如各位以现在的安祥感受为满足,那你立刻受用,不需要参话头,因为六祖也没有参过话头,五祖以前也没有参过话头,他们也都大彻大悟。过去参话头,参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没关系,他"不是山,不是水",就"不是山,不是水";你现在"见汽车不是汽车,见楼梯不是楼梯,见火车不是火车",那很危险。现在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你的法如果不改变,就不具备适应性。所以我们安祥禅的特点,就是以"安祥"为究竟。过去安祥是禅的内涵,现在我把内涵当成外举,表里如一。就禅来讲,这样做是有罪过的;有罪过的话,我愿意承当。只要对人们、对大众有福利,我愿意下地狱。所以,我把禅的内涵外举出来,就是"安祥"。你根据这个观点去解公案,没有一条解不开,就怕你被它吸住了,跟着它转了,太着相,否则条条解得开。七、禅的基本架构  安祥禅、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基本架构,就是"正见"加"正受"。"正受"有"自受用"跟"他受用"。一个人学禅,若没有受用的境界,那岂不是太苦?人生本来就苦,你学了老半天的禅,没有受用,那你学什么呢?所以"正受"与"正见"就是"安祥"两个字。  安祥为什么不叫别的呢?因为"心安则祥"。如何心安呢?你做每件事都问心无愧。宗教有很多戒条,有两三百条戒,人活得够苦了,受了戒以后,有几百条不能犯,动辄得咎,一迈步就犯法,那不解脱更加不解脱。所以安祥禅没有这么多戒,只有一条戒:"不可告人之事,你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你想都别想。"只有这么一条。谁若能做到,他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做不到的话,他就是小人,也没有什么法条去处置他,只有国法能处置人,我们没有权处分任何人的。用教规整人,那是犯法的,我们不干这种事,我们一定要守法。安祥禅就是以安祥为究竟,以心安为人生的取向。我们整个的一生要求什么?只要求心安无愧。安祥禅要求做生意的不逃漏税;做公务员的不贪污舞弊;做法官的不要歪曲事实......。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的话,那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人团结,国家就有救了。  这儿,我插一句话。有人喜欢说"台湾经验",那是值得骄傲的。的确,我们五O年代到台湾,那时候很穷,小孩上学带便当,一块咸鱼,半盒的饭,放些青菜,没有油;八百万人粮食不够,还靠进口。现在呢?两千多万人,粮食吃不完。耕地面积也缩小了,因为盖了房子、建了工厂了,没有多少空地。为什么粮食会过剩呢?高蛋白,因为便当里头放了牛排、猪排、鸡腿、卤蛋,小孩子都抗议:吃都吃腻了。这跟禅有什么关系?乍听之下好像没有关系,其实跟我们安祥禅有直接关系。台湾突飞猛进,就是一个"安"字。如果四十年前没有戒严令,人人上街闹事,个个去请愿、罢工,外人不敢投资,也不敢来观光,还玩什么?这个"安"字最重要。台湾的经济起飞,得力于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有繁荣,才能有发展。八、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说到安祥禅的修行,它既不烧香也不打坐,也不念阿弥陀佛。从达摩祖师西来到现在,禅的修行都是靠自力。人们常常发牢骚说"我这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其实,是你自己埋没自己,没人埋没你,是你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埋没。你也根本认识不了你自己,你说"我被埋没",那你说的"我自己",你也搞不清楚是谁呀。所以学禅首先要琢磨、研究、认识自己,你连自己都不认识,说你认识法界,那是荒谬绝伦。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之后,就会大彻大悟。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在宇宙当中,不是跟宇宙对立,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一个小细胞。所以,我们安祥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求心安无愧,不需要改变生活;人家能吃的,你都能吃;人家不敢吃的,你也别去尝试;你昨天怎么过,今天还是怎么过;今天怎么活,明天还是怎么活;不必烧香、磕头,不要增加生活负担,现在的人够忙了。  安祥禅修行的起点就是反省,反省干什么呢?借着反省来认识真正的自己。我们人常常犯的错误,就是看到太太不顺眼、孩子不顺眼、朋友不顺眼、领导不顺眼、干部不顺眼,就是自个儿好。这烦恼就来了,你每天所看到的,都是你不愿看到的。这就是佛法讲的八苦之一 ──"怨憎会",你讨厌谁,他天天在面前给你看;你希望他死,他长得愈来愈壮;愈是仇人、愈是讨厌的人,愈在你眼前晃,看你怎么办?这就是"怨憎会"。你愈是喜欢他,他愈跟你分开,这就是"爱别离"。  人由于没有反省自己,所以不能认清自己。人若是认清自己的话,就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缺点。人为什么要反省自己?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话,就不叫修行。什么叫修行呢?"修"是修正,"行"是想念行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你以为打坐、念经就是修行,那就太离谱了,太脱离现实了。所以安祥禅就是要你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反省过去。过去跟现在有什么关系?有人说"眼要往前看嘛!不必回顾过去",这不然!如果你不彻底把自己清理一番、检讨一番,全面清理,你不能了解自己是谁,你究竟背了多少债。你如果全面清理,把错误改掉了,你才有开悟的可能。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不懂得"缘生",就不懂得"空"。没有"缘生",佛法的"空"就不能成立。而"因、缘、果"是大自然的齐一律,也就是因果律;在形式逻辑上,它是自然齐一律。既然是大自然的法律,它就是天律、天条,人没有力量能推翻它。也许你说这是迷信,或许你只认为死人才会下地狱,活人不会;或者你只看到活人扛枷,没有看到死人受罪;其实活人也感觉得到地狱之苦。我的看法是"错误与烦恼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也就是说:"当你走向罪恶的时候,就是走向毁灭;当你活在错误里的时候,你不可能开心,你一定活在烦恼里。"再说得通俗一点,"错误永远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这就是因果。你看那些贩毒的、贩卖人口、抢劫的,他不毁灭才怪!人想"反因果",不可能!如果我继续讲下去,全部介绍,太浪费各位的时间了。九、安祥禅的特色  由此各位也可以知道,安祥禅是反迷信的,安祥禅是尊重人的,安祥禅是在血肉的现实里生根的,安祥禅不是虚无主义,安祥禅不是拜神、不是迷信。安祥禅虽然重视因果,但主要的是要改变自己,使自己活得心安无愧。安祥禅是工业社会的禅,安祥禅是现在进行式的禅,不是过去式的禅,安祥禅没有崇拜、没有佛像,不烧香、不吃斋。中国人已经够可怜了,再吃斋,国亡无日。你看汉、唐时代,中国的武器,中国人的体格,中国人"千金市骨",以重金购买"千里马",为什么那么重视马?因为要打仗,自己身体很重,兵器也很重,穿上铠甲,没有好马就不行了。关公打败仗,不是关公老了、没用了,是赤兔马老了,赤兔马若不老的话,能够跳过那个障碍,关公就不会打败仗。所以我们安祥禅不赞成吃素,我们过正常的生活,我们也不赞成独身,独身的人很苦,能独身当然很可贵,但是很苦。为什么呢?第一,他不能克制本能,第二,不能克制他的机械惯性。过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中午吃一餐,早上不吃,晚上不吃,保持半饥饿的状态,他的本能就降低了;"树下一宿",在树底下不倒单、打坐,他就没有那么多邪思妄想,但那个也是肉体的宗教,为我们所不取。我们做个正常的人,只是要做个好人,不敢做坏人,做一个爱国家、爱人民、很正常的人,尽责任、尽义务,求心安地过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闲的时间里,使自己的心态安祥,这就是幸福、快乐的人生!  但是一种新的法门的推行,需要有人赞助、资助。而且新的必须来自于旧的,我们不说昨天的不好,因为没有昨天,我们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许多的昨天,我们就不能成长为今天这样的人。对各位是这个样子,对我来说就不是这样子了,若没有太多的昨天,我不是还很年轻吗?我是这么看。各位了解:"法不孤起",一个新的法门的兴起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需要有人发心,出钱出力,不怕苦,不怕难,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来弘法。为什么?尽管佛法的精神和本质永恒不变,但是在佛法的表现和入门上,则必须因应时代的变迁而进步,才能契合当前社会、文化及人群的需要,而不致步上僵化的道路,方能给众生最大的法益。这就是一个新的法门兴起的必要性,也是我个人提倡安祥禅最主要的原因。  各位珍重!禅与安祥禅~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七日讲于北京广济寺一、禅是什么?  很高兴和各位见面!  禅,是什么?通俗地说,禅者"缠"也 ── 纠缠不清。  禅不是什么吗?它又什么都是。  这不是开玩笑,对参禅未悟的人来说,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以科学的语言来介绍禅,禅只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是每个生命形成的基本属性,如水性 ── 湿,火性 ── 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参一参就会明白。  禅,语忌十成,只能说九成,说十成就不对了,而我每次都说九点九九成,说得太过了,所以一身是病,受到惩罚,只怪我的性格是"一根肠子通到底"。二、为什么弘扬安祥禅?  首先,我得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安祥禅。  禅,很难弘扬的。不是上根大器,他就没有禅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真正懂得需求禅的是第一流的人,二三流的人不需要禅,他没有参禅的动机,他的理念不在此嘛!  有些人说:"佛教派别那么多,你为什么特别推崇禅宗是最好呢?"这很简单,卖瓜的说瓜甜,不会说瓜苦。  今天,需要禅的人很多,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过禅的生活,而实际上肯参禅的人却很少。万事万物只有在构成需要时,它才显得重要,如果不能构成需要,大家就觉得它不重要。  就禅而言,当然这也是生活境界和性向,以及个人气质的问题。过去的禅,大多是有闲、有钱阶级的专利品,若不是深山古刹高僧的专利,便是文人雅士茶余饭后的点缀,所谓文字禅、口头禅......等等。如果要谈真的禅,却没有几个人能合辙,这是由于没有几个人肯下苦工夫,没有几个人对禅产生真情感、发生真兴趣。  那我们为什么做这种别人看来没道理的傻事呢?基本上是基于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国家同胞和众生的爱。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与宗教是结合成一体的,没有宗教的情操、没有宗教的感情,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发生与成长。当宗教文化衰微的时候,也是人类道德消失的时候。当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种"反伦理、反人文、反价值、恶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坏的扬弃好的、反进化、反淘汰"的逆流就会出现。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就没有一个统一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团结的社会,就没有和谐、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今社会的不安定,来自于不重视宗教或对宗教选择的错误。  世界上宗教很多,若一一列举,太费唇舌,归类则有四种:  (一)理智的宗教:崇尚理智,钻研名相,像印度教的《吠陀经》、《奥义书》,穷一生之精力也搞不通,搞通了也没有用。这种纯理智性的宗教重视理论、重视学识、重视思考方法,这些东西很接近小乘,流于空疏、冷漠,没有真实受用。  (二)感情的宗教:信者得救,以"信、望、爱"为条件,死了可以进天国,这是西方的宗教。类似这种宗教也不错,使人精神、感情有所寄托,但是却流于执着、盲目,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肉体的宗教:苦练瑜伽术,把人折腾扭曲得不像人样,人家用两只脚走路,他却用两只手走路;明明头朝上,他却头朝下。这种执着肉体、缺乏正见、"不打牛却打车"的修行方法是不究竟的。若说这样可以健康长寿,须知人生真实的利益、最高的目的是解脱而不在长寿。  (四)拜物的宗教:有些国家有拜生殖器的宗教,在公共场所就竖在那里拜。也有拜猫、拜狗、拜长虫(蛇)、拜老鼠、拜刺猬、拜石头、拜树......等等的信仰者,这些都是属于拜物的宗教。  群众是盲目的,如果不引导他们进入高级的宗教,他们就会流入低级,容易受人蛊惑。有些人装神弄鬼、散播谣言(不是预言),把宗教的品质降低到不能再低。  基于这样的原因和现象,使我们产生一种使命感、一种不忍之心,而不自量力地来弘扬安祥禅。  也许有人想问:为什么不弘扬祖师禅呢?  禅,随着时代在改变。  五祖以前是"如来禅"── 如来清净禅,所依据的经典是《楞伽经》,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如来自觉圣智"。"如来"就是如其本来,把心态恢复到原本没有接受六尘、没有根尘相对以前,也就是庄子说的"用心若镜"。"自觉"是"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照体独立",只觉照自己,不要"与物相对",不要觉到别的地方。  湖北省有一句俏皮话:江西人补碗 ── 自顾自(谐音),意思即是说:修行自管自己,不要离开自心去计较别人。  六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唐朝就有不注重"坐"的禅,所以南岳接引马祖 ── 不打车、只打牛。从此,如来禅就演变成了祖师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就是说他不再执着什么形式了。  《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不再重视形式,而着重在原本自心的恢复与证得。虚云老和尚参禅"烫到手,打破杯......",那跟临济三度问法、三次被打的感受是一样的。三、学禅要达到法的人格化  参禅,并不难,但是人人不会,为什么?有障,积业成障。业是一种习气、机械惯性,自己不能主宰自己,常常被外界所操纵:上午决定的事,下午变卦了;昨天决定的事情,今天变卦了;刚下的决心,过了两个钟头又不然了。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机械惯性所操纵,不能当家作主。  当你学禅,心意集中到纯粹是生命永恒的属性呈现的时候,要肯定它、把捉住它,不要当面错过,就大事了毕了。问题就在"打成一片"── 佛法人格化,把禅变成为生命的全部内涵,而不是知识,知识在重要关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有句话说:"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猫的性格,抓老鼠是不用教的,即使猫刚吃饱了,跟老鼠也不会和平共存的,这就是性格。  学禅一定要达到法的人格化,没有法的人格,只是偏重学术,那虽然是正见,可以启发正受,是很可贵,但往往因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不能引显"正受"以臻于觉性圆明。  基于这种使命的认知,中国最好、最高的宗教法门莫过于禅。四、禅具备超越性  禅,具备超越性。它是艺术却又超越艺术,为什么超艺术?禅的艺术既具象又抽象。它是宗教又超越宗教,为什么说禅超越宗教?宗教对自己的祖师是唯命是从、毕恭毕敬的;可是,禅有丹霞烧木佛、云门干屎橛,又说一棒子打死喂狗子......,这是别的宗教所没有的。较早有些宗教如果出现这种"大逆不道"的例子,一定会依宗教法处死!  所以禅是宗教,但它又超越宗教、破除迷信,这是中国人文的个性,把这种个性发挥到最高境界,便是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然后自我圆成。  禅的教义,没有靠天的,都是靠自己。中国文化之所以万古弥新,不会灭亡,就是靠禅文化的硬骨头。如果我们放弃了禅,那是很可惜的,那是在走回头路。五、禅与中华文化一拍即合  为什么说五祖以前是如来禅,六祖以后是中华禅?这由于中华禅不拘形式、摆脱名相、不受困扰,嘻笑怒骂都是禅,尤其充满了幽默感,使我们活在喜悦、安祥中。人没有喜悦,就像花木没有阳光。  达摩西来,是因为中国有大乘气象,如果达摩把禅移植到其他地区、国家,绝对是枯萎、断灭;移植到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它就会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  为什么禅与中华文化一拍即合?因为显现禅宗作略上的是:  有时候以有言显无言。  有时候以无言显有言。  什么是佛?打你一棒,或竖一指,这种无言的内涵写成十万字的论文也写不完,这是以无言显有言。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答了等于没答,说了等于没说,这是以有言显无言。  "庭前柏树子",What's meaning?(什么意思?)搞不懂却又不服气。外举是这样,内涵一定有妙义、有奥义,开始抱着"庭前柏树子"的话头啃,啃了一辈子,啃开了,外举即是内涵。这叫"锯解秤锤",外面是铁,里面依然还是铁,这完全显示出中国人的性格和禅的"不二法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说能够用言语表达的真理,早就不是永恒的真理了。这与禅的作略异曲同工。  再来就禅宗的观点上、境界上来看:  佛教的经典,经过道家、儒家的涵融,不但在理路上、观点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在修行的境界上描述起来也很亲切,如: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到了那种境界的人就体会得到这是禅境中的"离执禅定",这是一种"至人用心如镜",这是一种"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这是一种"过化存神",这是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禅在中华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可以生根,可以成长、开花、结果。而五家七宗所表现的,也完全是中国深邃和幽默的独特风格。譬如:  有人问赵州:"初生的小孩子还具有六识吗?"  赵州说:"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这是幽默语,用不着去参。  又有人问赵州:"听说你在南泉老师那里得法,对不对?"  赵州答:"镇州出大萝卜。"这是歇后语 ── 谁都知道嘛!  诸如此类甚多,但是有些人把它当话头来参,参透了也没啥道理。六、禅的特性  禅的特性,表现出一种大解脱、大自在、无拘无束、毫无压力的幽默感。在接人方面,他用自己那种"无拘无束、不受限于任何价值观的范畴、不管别人好恶"的生命直觉。在对物方面,则是用一种主观的艺术发泄,他可以画,画得不像任何事物,也可以既具象又抽象。抽象画不是近代才有,早在唐、宋时代就很流行禅画了。  坦白地说:禅,没啥道理。不过,没有入门的人就是难懂,"蚊子叮铁牛,没有下嘴的地方"。禅,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接受,也不是一般的人所迫切需要,也不是一般的智商所能够理解的,因为禅超逻辑。有些人认为思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实很多的问题用思维不能解决。宇宙是个大时空,你能说空间的边缘在哪里?你能说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吗?你有所不能,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能。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把禅稀释,把中华禅稀释,简单化,尽量不用名相,尽量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尽量用现代的语言针对现代的人来说。  别把禅看得太高深了,事实上是物极必反,理极也是必反的。当理论最深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简单化;当理论最简单的时候,它就是最深、最具有内涵。只要自己肯反身而诚,就不难了。七、美好的觉受就是安祥禅的利益  佛法有"先以利钩牵,后令入佛智"的话,如果我们学禅只讲道理,说得天花乱坠,没有实际的觉受,无"利"可以享受,谁肯"入佛智"?所以在台湾,有几千位朋友认同安祥禅,他们的家庭调和,人生及事业(工作)通畅,心情开朗,亲和力不断提升,所以愿意出钱出力赞助禅学会,参加禅学会的各种活动,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这个看起来或许很浅,在各位学者面前不值一谈,但是它确实能改变你的人生,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所以我们弘扬安祥禅。  在台湾的中华禅学会,只能说有初步成效,基于使命的认知,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在此也建议佛教协会,以弘扬中华安祥禅为致力的方向,一方面可以激起世界学者的认同和共鸣,一方面也可以再证实:"当禅风最盛的时候,就是国运最强的时候。"八、"当下一念不生"就是禅的现量、绝对的真理  至于说,禅有没有用?凡是不能现证,不能立竿见影的就是反科学。学佛法最难的是"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念头难止,止即本心"。现在大家不妨试试,此刻、当下有一念没有?如果现在果然是一念不生,那么大家就会体证到禅是现量、是真理 ── 绝对的真理!  谢谢各位!临济禅与安祥禅~一九九一年七月廿日讲于河北正定临济祖庭一、临济禅与尊师重道  首先对各位表达我最深的敬意。天气这么炎热,各位在百忙中能参加这个聚会,可以说彼此有缘。能到临济祖庭来参访,也是我的荣幸。  "临济子孙遍天下",几百年前是如此,几百年后的今天更证实了这句话。如今的禅林几乎是清一色临济的子孙,这是因为基础扎实,才能够积厚流光、源远流长。  在六祖大师所有的弟子中,最尊师重道、最能表现法的伦理的是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在开悟以后,还亲自侍候六祖十五年。当侍者是很苦的,什么事都得做,六祖不赶他走,他还不肯走。由于怀让禅师的尊师重道,表现了非常圆满的法的伦理和精深的造诣,也证明了禅林中的一句古训--"师道不立,修法不成",所以真修行一定要尊师,一定要重道。  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传到临济义玄,世称临济禅。  临济禅师为人忠厚、老实,一开始就在黄檗会下当个粥饭僧,除了诵经、上殿、礼佛之外,不问别的事。  当时在黄檗会下第一首座陈睦州见了就问:"你到这里多久了?""三年。""你问过师父问题没有?""没有,我不知道问什么。""你为何不问佛法的的大意是什么?"  临济受到睦州首座的鼓励,便去黄檗禅师那里问法,他问话尚未问完,黄檗大师就拿棒把他揍了一顿。出来后,睦州问他如何?临济说:"我话还未问完,师父就把我打了一顿。"睦州鼓励他再去,再去又被揍。一连问了三次,临济被黄檗揍了三顿。  临济三次被打,打得他糊里糊涂,他就跟首座睦州说:"我要离开这里了,我与此地法缘不契,只好另找地方去参学。"首座说:"若要走,得向黄檗师父辞行。"  临济辞师之前,首座先到方丈室对黄檗说:"问话的后生,甚为如法,来辞,可方便接他。"临济来,黄檗对他说:"莫别往,可到高安滩头见大愚禅师。"  临济到了高安滩头,见到大愚,大愚问他:"你从哪里来?""从黄檗处来。""黄檗是大善知识,为何不在他那里学法?""只为因缘不契,三次问法,三次被打,不知道错在哪里?"  大愚禅师说:"你的师父老婆心切,为了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跑到我这里问:'错在哪里?'"  临济在大愚言语的启发之下,回想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忽然明白(悟)了,并且说:"原来黄檗佛法就这么一点点!"  大愚闻听,一把抓住临济,很严厉地说:"你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在问错在哪里,现在又说黄檗佛法一点点,你见个什么道理?快说!"  临济拉起大愚的手臂,在其胁下轻轻触了三拳。  大愚放开临济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各位知道,禅是"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为什么"不立文字"?因为禅是一种觉受,是一种心态,是随缘而不执着任何事物。从佛、菩萨、阿罗汉、君子、小人、圣人、好人、坏人......,他们的差别不在外形,而在他们的心态。临济三度被打,一听大愚的言语启发,突然明白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当下万念俱消,空却了一切念头,全显无心,只有一种觉(感)受 ── 除了"疼",没有别的,把"疼"字去掉,换一个字就悟了。  说"悟",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悟了个什么东西?  悟的是你原本的心态。  悟的是你生命的永恒相。  悟的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  悟的是"在圣不增"── 佛也不比众生多出些什么,"在凡不减"── 我虽然是凡夫,也不比佛陀少了些什么。  相反地,我们倒比佛多了许多。佛没有的,我们却有。我们比佛多出了执着心、妄想心,多出了贪生怕死的心,多出了无明、愚昧的心......,而佛没有这些,但却有一种跟我们共同一样的心,你若能找出来,你就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以后,并不是"大事了毕",若要"大事了毕",须要开始"加工",因为:  理虽顿悟 ── 理,你虽然悟了。  悟乘并销 ── 你悟的内涵跟悟的地位都没有了。  事须渐除 ── 往昔所累积的习气、惯性,要慢慢地除掉它。  因次第尽 ── 无量劫来的业障、心垢、习性,不会因为一开悟就没有了,要慢慢地清除掉。  临济在高安滩头大愚禅师启发之下悟了。开悟了的临济,又回到黄檗师父那里了,但去、来时的心态不同,风度也不一样了。原来老实得跟小媳妇似地不敢开口,现在却抬头挺胸地朝师父面前一站,说:"我又回来了!"  黄檗说:"你这个家伙来来去去,什么时候才算完结啊!"  临济回答说:"我来来去去,是因为师父太疼我了。"  黄檗知道他悟了,却故意地问:"是谁多嘴?"  临济说:"高安滩的大愚呀!"  黄檗说:"这个老小子,待下次见面时,我要好好揍他一顿!"  临济说:"何必等下次,现在就揍!"  说罢,就把师父拉起来揍了几拳。  黄檗说:"你这个家伙,竟敢到老虎嘴上拔胡须!"大呼:"侍者!引这疯癫汉参堂去!"  各位要知道,人到开悟的时候,所体悟的是自他不二的。师父说要揍大愚,临济却拉起师父就揍,这种行为是亲切的,这说明了:"你跟大愚不二,法门不二,境界不二,说与不说不二......",在原本的本心上完全相同,不是相似,也不是相等,而是在原本的心态上完全相同。  临济三顿棒,棒棒都打到要命的地方,所以这样的悟是真悟。临济的悟,悟得非常踏实。乃至以后的虚云老和尚"烫到手,打破杯......",开悟了,跟这个同一脉络,如出一辙。  临济大师是中国最杰出、最典型的禅师,而且他对师父那种法的伦理,可以说是父子情深,绝不是泛泛的关系。  今天,能够来到临济祖庭参礼,是最大的荣幸,能和各位坐而论道,是最大的胜缘。石家庄这个地方,因为地灵所以人杰,因为人杰所以地灵,这真是个参学的好环境。这地方如果不灵,就不可能成为当时的祖庭道场,有了两位大师(赵州、临济)的护持力,我们修行也容易成就了。  说到赵州,人称古佛,意即说"他多劫以前就成佛了",他所表现的法的风格、特质,全同于佛。他为了对修禅的行人抽钉拔楔、解粘去缚,说了不少千古绝响的"言"与"无言",譬如说:"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狗子佛性"、"佛之一字,我不喜闻......"等等,他不但破除别人的迷信、执着,而且全彰现量,直示心源。二、"如来"与"空"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不能"以色见如来"?因为"如来"的意思是"如其本来"。"本来"是什么?所有的哲学家都说:"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自然科学及天文学家说:"宇宙是星云,星云由向心力凝聚成一个整体,温度降低,就变成了固体。"也有人说:"世界是神创造的。"不管是星云说或创造说,我都同意,但是有一件事实,你也应该同意:"世界原本不有"── 没有星球,没有众生,有什么?如果说是"如来"──"如其本来","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么"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法"原本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呢?"没有"就是"有","有"就是"没有",这不是开玩笑的。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悟的是什么呢?悟的是"缘生法"── 因缘所生法。人为什么堕入轮回?因为他"无明"。为什么有"无明"?因为他执着"一切是有"。"有"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真实;由于认同虚幻,而迷失掉本真。  有很多人不了解"无",误解"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说"妻也空,子也空",谁给你做饭吃啊?"天也空,地也空",那你活着干什么嘛!说"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埸空!"实在消极,人生好像是多余的,这完全是错,对"空"义了解不够。  佛法讲的"空",是无量、无限发展的势能。你家的院子如果太小,想种株花都办不到;你家的客厅如果太小,就容纳不了许多客人;杯子不空,谁买?喇叭不空,吹不响;船若不空,入水即沉。"空"是体,"空"亦是用。我们学佛法要"心空","心空"才能"及第归"。万事万物完全没有实体,所以佛说是"因缘所生法"。"缘"是条件,凡是因缘所生的东西,当体就是"空"。比如眼前这个录音机,把它的外壳打开,IC上的零件、电阻、电容、电线......一一拆掉,这个录音机就不再是录音机了。所以万事万物都只是个组合体,组合即有,"此有故彼有";分离即无,"此无故彼无"。  以此之故,人与人之间,彼此一定要和谐,和谐才会安定,和谐才能协力创造,和谐才会繁荣。看得清楚,就会体认到"空"是万有的素材,大至宇宙无数银河系的无量星球,小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甚至细微到原子,绝对找不到任何单一存在的东西。单一就代表不存在,单独是不存在的别名。原子也不是单一的,原子也是组合体,当电子消失的时候,中子、质子也相继消失。因此,任何事物,协合则共存,离散则消失,这是佛法的基本观念。  有句话说"天长地久",其实天也不长,地也不久,地球有一天也会坏。原本没有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没有万事万物,没有众生,这一切的一切从哪里来?从"空"里来,到哪里去?又回到"空"里去,肉眼所见的种种现象,都是在永恒无限时空中的一种过程。我们如果认同虚幻,看成是真实而执着它,就难免因无明而生烦恼。  我们如果了解"缘生"的道理,就会珍惜师徒、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相聚的可贵,这个宇宙浩瀚无涯,个体生命十分渺小,能够有缘在一起相聚,是多么难能可贵,应该和谐相处,相互体谅,不要互相吹毛求疵,要互相包容,不要形成对立才对。三、从达摩到五祖:如来清净禅  禅,是独一不二的,达摩当初为什么到中国来传法?因为当时的印度法运已尽,无人有此福德、智慧能承受此等无上大法。由于他老人家功力深厚,观察的结果,只有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才适合栽种这大乘菩提种子,于是不辞关山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传法,他九死一生,好几次中毒,因为有人嫉妒他、毒害他,说他是外国人、洋鬼子,尤其是外道,总是想害他,恐怕他的法大为弘扬以后,使外道没有生存的空间。有一次中毒,其毒碰到石头,石头都冒烟,大师的功力多么深厚。后人都说"所有的武功都是由达摩传下来的",这个很可信。  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等了九年,最后把法传给二祖慧可。  从初祖达摩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这五代所传的是"如来清净禅"。四、六祖以后:祖师禅  (一) 六祖的无为法与禅定  到了六祖惠能大师完全摆脱了印度那一套佛教的形式和色彩,不礼佛也不拜佛,不烧香也不求佛,自力更生,不打坐,所谓禅定只是"外离相,内不乱","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说得非常亲切、非常真实。六祖的禅法是"无为法",无所求,无所修,不修功课,也不打坐,但是六祖的功力也是天下无敌的。行昌去行刺,朝六祖脖子上砍了三刀,一点损伤都没有。六祖大师对行昌说:"正剑不邪,邪见不正......。"他老人家不但刀枪不入,而且是金刚不坏,直到如今,他老人家的肉身仍端坐在广东南华寺,改朝换代经过多少凌替,六祖坐的木座虫蛀烂掉,换了好几个,但他的全身舍利依然没有损坏。功德之所积,绝非常识所能解释。我们不要太相信常识,常识如果是真理的话,就没有更好的明天了。修行须要不断地净化,人类的净化还没到五分之一,还早得很,还有太多更好的未来。  (二) 赵州茶  赵州古佛一生留下很多禅的榜样,而他接人的方便,多从日常生活上着手。比如"吃茶去!"的公案,他问一个新来参学的:"你过去可曾来过这里吗?"答:"曾来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曾到过此地吗?"答:"不曾到。"州说:"吃茶去!"院主见了问:"为什么曾到叫他吃茶去,不曾到也叫他吃茶去?"赵州唤说:"院主!"院主答:"有!"州说:"吃茶去!"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赵州茶"。三个人都叫吃茶去,三个人各有不同的意境;对院主讲的吃茶,跟前面两人讲的吃茶不太一样,三个人都叫吃茶去,加起来意思又不同。但这极为通俗,赵州用极为家常的语言、非常通俗的手段接引有缘。  赵州八十犹行脚,到处参访,有人说:"你老八十岁了,歇歇吧!还跑什么呢?"他说:"遇到会的人,我跟他学;碰到不会的,我就教他。"赵州是为法而活、为法而忙,他早在三十多岁就已桶底脱落了,为什么八十岁还在行脚呢?而且他活了一百二十岁,跟近代的虚云大师是一样的。五、六祖以后的禅风丕变  (一) 超越宗教  禅,到了六祖以后,风格完全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任何一个宗教(派),几乎看不到宗教的气息。六祖的徒弟、子孙代代更是青出于蓝。比如云门文偃禅师,有人问他:"佛陀刚一出世,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怎么解释啊?"云门说:"我当时若在场,一棒子打死喂狗!"  云门文偃是个大禅师,怎么会说这种话呢?  如果是别的宗教或其他宗派,像这种以下犯上、谤佛灭祖的话,该受到怎样的处分?  云门讲的这种话,听的人不懂,去问一位禅师,那位禅师说:"云门说这几句话,已足够报佛的恩了。"  为什么毁佛、谤佛是在报佛的恩呢?  "养儿不及父,家门一世衰",你要知道,佛是超乎常情的,佛不是一般世俗庸夫,"你赞美我,我高兴;你讲我坏话,我就不高兴",佛不计较这些。佛法是平等法,什么平等?一切声平等,称赞、毁谤、讽刺、夸奖......都是一样的(无常);一切色平等,一切用触觉、视觉可以感知的都叫色,好的、坏的、美丽、丑恶......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是同一质,本质相同,一切色只是个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任何实质。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万法平等"的真义,它都是来自同一个源头,当然平等,所以不必去勉强分辨。  云门骂佛,别人说他是真懂得报佛恩。佛不是叫我们去崇拜他,而是教我们向他看齐,甚至希望我们能超越他,所以禅宗有句话说:"养儿如果不肖,还不如父亲的话,那是家门的不幸。"一如世俗的说法,哪个做爸爸的不希望他的儿子比他强?所以说"师徒如父子",甚至师父和徒弟的至情比自己的生身父母还要亲,世俗上有父子反目的事,师徒没有,因为师徒的信仰相同、理念相同、情感投入相同、生活环境相同,师徒等于是一个人。既然等于一个人,哪里还有矛盾呢?了解这一点,就知道禅极为活泼,它的内涵虽然深邃渊博,但表现在事相上,却非常通俗。  (二) 生活环境就是道场  六祖大师的在家弟子很多,他主张"在家修行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修行也可以,不一定要在寺庙里。他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意思就是说:"佛法就在现实的人生中,修行悟道是离不开现实人生,如果离开血肉的现实人生去找开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活环境就是道场,是个大熔炉,修行人要经得起锻炼、捶打,能承受得了磨练,就是好汉。  世人眼里的钻石,是很珍贵的,其实钻石的本质是碳的同位素,煤炭不稀奇,钻石为什么很可贵?因为钻石是经过高温、高压长久的锻炼,使它的坚硬度和密度无与伦比,所以它就珍贵值钱了。我们若是受不了折磨和冲击,经不起考验和压缩,我们就毫无价值可言。  很多人慨叹"佛世难值,正法难闻",我们今天的因缘很好,只要各位有道心、有志趣,现今的禅是纯中国的土产。  禅的第一个特色,在生活境界上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出世又淑世的"。"淑世"就是"和光同尘",就是认同公认的价值标准,没有反常,没有惊世骇俗的稀奇古怪行为。  禅的第二个特色是"既具象又抽象",它表现在艺术上的禅画是具象的,但是仔细看起来,它又是抽象的,它完全扬弃了价值的压缩和观点,全凭自己毫无拘束的一种性灵的闪烁,举笔一笔画成一幅画,看起来像似一种事物,却又不像一个事物。表现在文学上也是一样,有了禅的注入,便有"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那种既飘逸又超越的风韵。六、禅孕育了宋、明理学  中国的儒家,原本是活泼的,但到了宋、明已经僵化了,什么"女人不能改嫁、好马不配双鞍、一女不嫁二夫......",这是违反人性的,这不是儒家精神。大家如果对孔子一生的事迹有认知的话,就会知道孔子的儿子孔鲤死了,他的媳妇还年轻,孔子便把她当女儿一样地嫁出去了,圣人不是冬烘先生。所以儒家到了宋、明,变成了所谓"吃人的礼教",没有性灵了。一般读书人读死书,精神受桎梏,思想没有出路,很痛苦,很烦恼。但是一经禅思想的注入,受到禅的启发,就有了宋、明的理学出世,有程、朱、陆、王四大派。这四大派每一派都批评佛教,说:"佛教是出世,有君不尽忠,有父不尽孝......",他们不知道"一人得道,七祖升天",这个我可以证实和举例,各位如果能够真修行,是绝对可以证实的。  也有些人批评宋、明理学家,说他们是"披着袈裟骂和尚",那些理学家吸收了佛教的营养,不知反哺,却来诋毁佛教......。这要知道理学家的骂不是真骂,他们是以骂为赞,你看云门文偃要把佛一棒打死......,他的真义哪里是毁灭佛祖啊!这又如同说佛是"干屎橛"一样,那不是骂,千万别弄扭曲了。  东瀛的日本,与中华文化的渊源极深。王阳明的理学到了日本,瓦解了幕府政治,开创了明治维新的局面,建立了武士道精神。武士们都是学静坐的,从参详"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到他发现生命是永恒时,他便不再怕死了,光明正大的死并非生命的断灭,而是形态改变与净化升华。所以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表现的就是不怕死,山本五十六打了败仗,就端坐切腹而死。日本政治、学术的主流思想都是来自中国,日本的禅宗也以临济为主流,这都是可以查证的。所以我们要找唐朝文化,日本保留得最多,要找宋朝文化,朝鲜半岛上保留得也不少。七、临济禅就是中华禅  各位想想,祖师禅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是禅的娘家,而现在的石家庄可以说就是禅的"老家"了。为什么呢?就整体来说,石家庄虽然不是禅的家,还有别的地方,但是别的地方没有人、也没有法,只是个空房子,要说有人住而又有法的地方,只有这一处了,为什么?"临济子孙遍天下",现在中国各省各处的禅寺,大多是临济的子孙,临济是在这个地方发源,石家庄自然是普天之下的禅宗之家。  禅宗在中国来说,跟临济已经是不二了,提起中华禅就只有临济,说起临济就知道是中华禅,临济法脉之重要性,在未来我敢断定石家庄这个地方地位一定是非常崇高,因为它有文化价值、有历史价值,更有宗教、哲学价值,不久的将来,一定是观光胜地。八、安祥禅是祖师禅的稀释  禅宗这么好,我们为何不传承祖师禅?为什么要弘扬安祥禅?  祖师禅的确很好,但是太高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加以稀释,而它的本质不变。譬如酒,是淡酒,不是那么浓了,当然禅不是酒,不过,禅味却有点像酒。为什么呢?当你进入禅的境界以后,就会有点儿微醺,像喝了酒似的,有点儿似乎迷迷糊糊,却又清清楚楚,这就叫做"三昧酒",这种微醺的感受,也就是禅者要保任的那种心态。  祖师禅太深奥,譬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庭前那棵柏树是祖师西来意?谁懂?何以如此?禅的风格、禅的作略就是不离当下而又超越思维的,你用思维、用逻辑,是解不开的,它的作略是"以有言显无言"。又如人问洞山:"什么是佛?""麻三斤!"说了等于没说,这亦是"以有言显无言。"再如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佛?"他竖个手指头,不开口,这是"以无言显有言",虽然他不开口,你用十万字的论文也写不完。  祖师禅这么深,怎么办呢?我们只好把它稀释一下,稀释以后的祖师禅,我们叫它为"安祥禅"。安祥禅就是把禅的部分内涵作为外举,把禅的部分内涵显露出来,成为外在的特征,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九、安祥禅以安祥的觉受为究竟  安祥禅,以安祥为究竟,重视彻了,重视觉受,而不重视知解。  真正的法是通得过实验的,比如把电灯开关一开,灯就亮了。开亮了就行,不管是大人或小孩。  "法"虽然是真理,但它不是语言文字,必须追溯到"理的极点",也即是"一切理、一切事还没有发生以前,看是个什么?"  六祖第一次说法,是对追赶他的惠明。六祖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停了一会儿,六祖又说:"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马上就开悟了:"原来只是心的原态,是一种纯安祥的觉受。"  安祥有什么好呢?人若一感受到安祥,不须多久,照照镜子,脸色就不同了,红光满面,好像年轻了好几岁,烦恼打不进来,人活得潇洒自在,亲和力也有了,过去不怎么理会你的人,现在都对你笑脸相迎了。如果有人怀疑这太玄了吧!我从来不说瞎话,真的、假的?试试就知道了。如果你的缘很深,障很浅,你会无法抗拒,你打开《安祥集》看几页就会来电(相应)了。真正的法是"现量",无须思虑就能使原本的心呈现出来,除此之外,皆是分别心的产物,那不是真正的法,顶多是个指月的"手指头"而已。  "比量"的法,虽不是真实法,但它可以"以毒攻毒,以见去见(以正见去邪见)",也即是禅宗所比喻的"解粘去缚,抽钉拔楔",或说是"以楔出楔"。就譬如墙上钉了一个木头楔子,钉得太深了,拔不出来,干脆再用一根楔子把原来的那支敲打出来,打通了,掉下来,这就表示"比量"的法也有它的用处。十、安祥禅修学的起点与步骤  (一) 反省:求心安  修学安祥禅是个速成班,因为现在是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每天要课诵几小时、打坐几小时,那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在台湾上班都要打卡,迟到几分钟要扣工资的,常常迟到的话,那你换个工作单位吧!所以工业社会非常紧凑。因此,安祥禅只教你"求心安",不要求你改变生活的方式,你昨天是怎么过的,今天仍然是那么过;今天是怎么活的,明天依然还是那么活;不需要改变你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必增加你任何负担,无须调整任何动作,要改变的、要调整的只是你的心态。如何调整心态?修学安祥禅的第一步就是要反省,透过反省,把自己过去那些毛病统统找出来,把它丢掉。  (二) 安祥禅要求的三种禅定  过去的如来禅,是保持如其本来的清净心,也即是本心。然后透过观心的方便,臻于"自在自觉,自觉自在"的境界。  祖师禅是"还得本心,保任本心",它的定义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我们修学安祥禅的要求有三个阶段 ──(1) 离执禅定 (2) 去执禅定 (3) 无执禅定。  离执禅定就是离开执着,当你经过反省己非、忏悔改过以后,再看《安祥集》、《不二法门》或者观心,渐渐地你会离开一切执着,把多头意识变成统一了的心。此时你若去石家庄的大街上走一趟回来,别人问你:"曾看到些什么?"你会说:"我什么也没看到。"平时在大街上看什么都记得,当离执以后,却好像什么也没看到,这就是没有留影为念,这就是"用心如镜",心像镜子一样,一切东西来了清清楚楚,但是过去了,镜子里一物也无。人有这种心态,就不会感到累,忙了一天,好像没做什么,有"今天没做事"的感觉,回想过去,会感觉好累,在座的很多位大居士一定有这种感受。这叫离执禅定。  离执禅定跟无执禅定一样,为什么还要继续修去执禅定呢?因为"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必须透过反省,去掉你的毛病和执着,"离执"的境界才能保持不失。  这三种禅定由离执、去执到无执,到了无执禅定,就到了大解脱。古人说"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人,还是你这个人,感受不一样了,很轻松、很愉快。过去你人际关系不大好,现在别人看到你,愿意和你亲近了。像这种情形,在座的有不少人都有体验,都曾感受过,家庭也一天比一天调和,小孩子睡觉也不再做噩梦了,这就是"生活的宗教"。我们人总要生活嘛,生活品质坏不如生活品质好,付出一点心力,立志做个好人,做个佛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逍遥自在地迈向生命的圆满和永恒,不是很好吗?  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缘生法,是因果法,"一切原因都有结果,一切结果都有原因",相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呼应的,这才科学。如果认为不是同因同果,那实验室也不必用了,今天H2O是水,明天H2O是石油,那就麻烦了。所以逻辑学就有一条定律叫"自然齐一律",自然界统一的法则就是同因同果。我们不谈理论,谈事实,人绝对是"烦恼与错误同在",你若活在错误里,你不可能快乐,也绝不会开心;而"毁灭与罪恶同步",你若是犯法、犯罪、贩毒、走私、绑票......,那绝对是跟毁灭同步。所以当你修行进入离执禅定的时候,要进一步透过反省做去执的工夫。  (三)当场展现的就是离执禅定、无念真心  现在各位的心都是统一的,我讲话,你听得清清楚楚;我停止不说,你试试看有没有念头?我敢保证你无念,这就是"无念真心",也就是"无心之心"。古德有偈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现在各位都成佛了,都证道了,我恭喜各位。  (四) 悟后起修  一个人最难的是念头STOP(停止),叫它煞车,念头像瀑流一样,煞不住啊!但是,天下事"努力就会成功,耕耘就有收获,付出才能获得",你坐在这里已经圆成了吗?没有那么简单,你必须"悟后起修"。"修"要有目标,没有目标修什么?"修"不是打坐、念佛,那样修也可以,但是最重要的是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修正自己偏去的个性,修正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使人格内涵变成完美,这叫修行。所以悟后要起修,你若不悟,便没有修的标准。  刚才叫各位测试一下,各位都知道了:"真正的正法,不是说空话。"凡是通不过实验的,都是废知识,跟酒精中的废卡路里一样,有热量,没有营养。  安祥禅是"认知自己,朝向自己内心发掘"的法门,它是生活的宗教,是自内证的自觉宗教。  (五) 保任安祥心  讲保任,要热气不断。如炉炼丹,炉子不能熄火;如鸡孵卵,要寸步不离;这叫热气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心态,不须添加什么,出门就管带,像带小孩子去买菜一样,不可松手把孩子给挤丢了。  总之,安祥禅的修学,第一,要求心安无愧;第二,要一切讲求和谐。在自受用方面要以安祥为究竟,理事具足,无须外求。  各位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安祥禅有修行的起点、修行的步骤。修行的起点是什么?就是反省,下个决心自我战斗,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一定要清除心垢 ── 除恶务尽,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修行的起点。  (六) 诚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动力就是一个"诚"字,"诚"不只是诚实,"诚"是中华文化独特不二的精神,"诚"是止于至善,也即是把自己的真理智,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目标,然后把自己的真情感投入到真理智,使两点重合起来成为一个焦点,然后在这个焦点上就会开出智慧的火花,结成生命的花朵,理智加情感就是意志,意志力也就是成功所必需的心力。  西方学术分为三大类:主知、主情、主意。  主知主义流于空疏、冷漠,主意主义流于固执、顽强,主情主义流于执着、盲目,都有缺点。  唯有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一个"诚"字,就包括了知、情、意,而无偏颇之弊。我们用一颗至诚的心,就是由衷,用由衷的心态去反省,把心上的污垢去掉,就会成功,人生就会通畅,智力会提升;用由衷的心去做研究工作,成效会提高,今年会比去年好,明年会比今年强。你若是人才,不会被埋没,都是自己埋没了自己,不是别人埋没你,谁能埋没谁?自己用六尘的虚幻把自己埋没了,如果不想出头、不想突破,那就没救了。十一、宗教的种类  昨天曾给各位讲,宗教的种类很多,大致分类则有四:  (一) 理智的宗教:像研究《吠陀经》、《奥义书》的,都很重理智,但是理智流于空疏、冷漠,与人的生活不相调和,不能跟现实人生丝丝入扣。  (二) 感情的宗教:信者得救,死了进天堂,这是迷信。到天堂去,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实验过,死后你怎知有天堂可去?这不但迷信,而且自我否定。禅是自力自主的法门,"耕耘有收获,努力会成功,付出可获得",眼前、当下立刻可以实验,是"有感觉、有正受的"。  (三) 肉体的宗教:打坐、开灵脉,苦行......,尽在肉体上下功夫,要长生不死,说天长地久,这个地球有一定的寿命,到时候就坏了,所有的现象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练肉体,说长生,岂不是自欺欺人、自我陶醉?  (四) 拜物的宗教:你看咱们河北有拜五大家 ── 胡、黄、灰、白、柳,也有拜大树的,也有弄一块石头盖个小庙烧香供奉的,在外国更可笑,还有拜生殖器的。在非洲那些民族,更是无奇不有,供个长虫(蛇)、乌龟......,像这些,都是对人格尊严的否定,对自己人格的放弃。  像以上的这些宗教,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会认同的。十二、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更是究竟的  我们曾说"台湾经验",或说"经济学台湾",这个话对与否?我们不予置评,但是台湾这几十年的经济起飞,人们生活水准提高,那是事实。何以有此成就?安定、和谐,外国商人愿意投资,工人不罢工,劳资双方没有纠纷,处处调和、和谐,于是就欣欣向荣了。可见"安"的因素非常重要。都是黄帝子孙,都是中国人,有什么两样?只要能"安",就会进步、繁荣;不安,就会摩擦、瓦解。所以安祥禅不但对个人是人生指标,对社会繁荣进步、人民幸福,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昨天有位居士问我:"安祥禅可以念佛吗?可以禅净双修吗?"可以的。但是,既然修学安祥禅,就应体会到"安祥是究竟的,安祥不但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在五祖以前,禅宗所依据的经典是《楞伽经》,《楞伽经》讲"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俱遣",是破相的,达摩祖师曾著有《破相论》。六祖以后禅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修学安祥禅不要违背《金刚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即是说,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假的,没有它永恒不变的实质;假如你看一切现象只是现象、不是真实,你就看到真理的本来面目 ── 如其本来了,"如来"是"如其本来",就看到一切现象未发生以前的状态了。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我们修行,修如来禅、修安祥禅、修通俗禅......都可以。修安祥禅可不可以念佛?可以,因为禅是佛法,念佛也是佛法。但是你要学禅又要念佛,就要读读《金刚经》,念佛就不必用观想或观相,用实相念佛法。实相念佛,只念佛号,念到"念而不念"── 念,好像没念,自己也没有刻意的要念,自己在干什么?一留意,原来是在念佛,这就叫"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进而打成一片,"心境一如,体用不二"。什么叫"不二"?"体空,用空";"用而不住"名之为"空",到此就是大成就。有了大成就,未来的岁月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天气这么热,大家从各方到这里来听我讲话,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我非常的感谢,我也预祝各位:  觉行圆满 人生幸福 万事如意  谢谢!如来禅、祖师禅与安祥禅~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讲于北京中国佛学院  今天能有这份胜缘,和各位谈谈安祥禅,感觉到无比的荣幸。一、禅的范围与类别  在佛法方面,有很多宗派,唯独禅宗是中国独有,是纯中国的佛法。谈到禅,范围很广,首先我们讲全称的禅,也就是一般的禅,一般的禅有"教外禅"和"教内禅"。谈到"教外禅",我们不敢说人家是外道,其实"外道"这个名词并不坏 ──"心外有法"就是"外道"。"教外禅"很多,现在的超觉静坐、瑜伽禅定、各种身印、道教的大小周天......等,都通称为禅定。"教内"的共法,也是"教内"和"教外"共通的法,有最古老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天台的大小止观禅定、密宗的金刚坐禅、金刚大手印的禅定,像这些也都属于禅的范围。至于说"教内禅",除了止观、四禅八定和密宗的金刚坐禅以外,还有禅宗的禅。二、宗门禅  禅宗的禅虽然是"教内",但是它叫做"宗门禅"── 禅宗独特的一种修持方法,以前的禅都是打坐。那么"宗门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各位都知道是从达摩大师来的,那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开始凋零,具备佛教根器的人已经不多,于是他想找一个肥沃的文化土壤,来把菩提种子移植,他发现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来了以后,他想找人把这个法传出去,找不到,于是他老人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他来的目的不是来打坐的,印度有很多高山、平原,他可以打坐啊,为什么要来中国呢?他是来找人、来传法的。等了九年,等到二祖慧可大师,把法传了,达摩大师就走了。  (一) 如来禅  从达摩大师一直到五祖都是宗门禅,但是它叫"如来清净禅"。"如来清净禅"是很简单,但是很难体会,你不到"如来",就没有"清净禅"。什么叫做"如来"?"如来"是佛吗?不然!不限于"如来即佛"这个意义。"如来清净禅"就是把你心的状态恢复到"如其本来",也只有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才叫"如来",才叫"佛",才是真正的佛。  各位知道,不管你是研究哲学,还是研究世间法、各种法门,它都是说"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因为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谁能创造一个真理?它只是发现"原本如此",这就是真理。真实的都是原本的,你能够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就是"还得本心",你就恢复了"真心"。经上很多地方说到"真心"、"真如"、"如如",这些都是讲"真心",乃至讲到"摩诃般若",也是讲"真心"。什么叫摩诃般若?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成大智慧?因为它的含意不仅仅只是大智慧。如果翻译成大智慧,那好像比"小聪明"略胜一筹而已。实际上,若讲"摩诃般若"是大智慧,是说"摩诃般若"是一切智慧的根源;若没有它,世法、佛法、一切法都不能建立,所以叫做"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根尘相对以前(六根对六尘以前)原本的心态,所以叫做"本心"。"如来清净禅"的要领就是要你先把心恢复到"父母未生前"的心态。"父母未生前",这个太玄了,父母已生后,你也没有接触六尘,接触也没有关系,你把它扫掉,然后就自然进入"如来清净禅"。  如来 ── 如其本来,"如其本来"就是没有六尘、没有想念、没有想念的素材,那我们的心就是菩提自性。菩提就是"觉",自性就是生命的属性。有些人认为见性很难,其实见性不难;性者,生命的属性也;水的属性是湿的,不管是液体、固体、气体,氢二氧不变,湿性不变;火的属性是热的,所有的火都是急遽氧化,不管它是二百度、划根火柴或者是一万度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它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那我们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各位一参,答案就出来了,很简单!从初祖达摩一直到五祖都是"如来清净禅",它主要的依据就是《楞伽经》。等到你进入了"如来清净禅",你也不必把《楞伽经》的每段经文拿来引证,只要一句话:"如来自觉圣智"。这个"圣智"是什么"圣智"呢?就是"自觉"。古人对这句话有个比喻--"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就是自己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生命的光辉照亮自己,就是"如来清净禅",也不守窍,只调和心,然后如如不动,这是宗门禅的前半部。  (二) 祖师禅  到了六祖以后,禅定两个字的定义改变了。原来讲禅定叫做"清净修",也叫"思维修",坐在那个地方不是参瞌睡,也不是打盹,而是在思维,思维宇宙、人生的真实。到了六祖以后,他不思维了,他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禅定的定义就改变了,而过去的如来清净禅是坚持要打坐的。六祖以下有很多宗派,虽然也有坚持要打坐的,像石霜,大家叫他"枯木桩",他有一句口号叫做"只管打坐",但是大多数南宗的正统都是不讲打坐的。  我们知道,现在除了日本还有少数的曹洞宗以外,大概天下的禅宗都是临济宗了。而临济宗的老祖师就是南岳,而南岳的弟子就是马祖。南岳接引马祖的时候,马祖正在打坐,南岳看这个人根器很好,器宇不凡,可以成为佛法的大器,就想接引他,但马祖只管打坐不理人。南岳却有个善巧方便,就拿块砖头在旁边磨,拼命地磨,吵得马祖坐不住,问:"老法师,你磨砖头干什么?""我磨个镜子。""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南岳问:"你打坐干什么?""我想成佛!""我的砖头若磨不出镜子来,你打坐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我请问你,比方说牛拉车,车若是不走,你是打牛才对?还是打车才对?""当然是打牛啦!""你现在却明明在打车。"于是马祖恍然大悟,就追随南岳大师学禅宗了。  马祖座下有很多人才,有个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收了一个弟子叫黄檗禅师,这个人很了不起。当时黄檗大师座下就有一个临济义玄禅师,这个人很忠厚、很老实、很本分,平常不提问题,只是随众上殿、禅坐,但是他就是不提问题。南院首座睦州看出临济的秉赋好,禀赋好并不是说这个人小聪明很多,是大智若愚,很忠厚、很真实。首座问:"你来了多久?""三年。""你为什么不向老和尚提问题?""我不晓得问什么好?""你为什么不问什么是佛法的的大意?(即佛法最真实、最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临济就去问黄檗:"师父啊!......",话还没说完,黄檗老和尚拿起棍子揍了他一顿,打得他莫名其妙,就跑出来了。  第二次南院首座又劝他:"你再去问呀!"又挨了一顿揍。一直问到第三次,连挨了三顿揍。"佛法的的大意"这个问题引来三顿揍,不但临济挨打,被打得莫名其妙,我们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他问个问题,你不答他就算了,他也没犯错,还打他干什么呢?其实临济若不挨这三顿棒,就没有以后的临济宗了。禅宗原来有五家七宗,到现在只剩下临济宗了;曹洞宗很少了,曹洞宗在日本还有,在中国内地恐怕是没有了。  临济挨了三顿揍以后,决心要走,因缘不契啊!南院首座说:"你要走的话,大丈夫来得光明、去得光明,你不能开小差,偷偷地溜走了,你要向老和尚辞行啊!"  在临济见黄檗以前,南院首座先找黄檗沟通:"临济这个人虽然是个后生,但是根器很好,将来会成为一棵大树,为天下人遮荫,请您老人家好好引导他。"  临济去向黄檗辞行,说:"报告师父,我在这里因缘不契,要到别处学法了。"黄檗说:"你要到哪里去呀?""我还没有一定!""你不要到别的地方去,只要到高安滩去找大愚,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了。"  临济就去了,到了高安滩,大愚问:"你从哪里来?""我从黄檗来。""黄檗是天下闻名的大善知识,你不在他哪儿好好地学,跑到我这边干什么呢?""我因缘不契。""为什么因缘不契?"临济就把经过情形讲出来,说:"我犯了什么错,我自己都不知道。"大愚跟他讲:"你啊!你师父为了让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问你犯了什么错?你还问你师父打你对不对?"  临济一听明白了,恍然大悟,他悟了什么呢?他就把大愚的手抬起来,在最敏感的胳肢窝捅了三下。大愚说:"这没我的事,你的老师是黄檗。"  临济在大愚的胳肢窝捅三下,他的意思就是"请求大愚禅师给他印证,给他印可",但大愚推掉了,不捡现成;大愚是给他印可了,但是不接受这个徒弟,不捡便宜。  临济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看到黄檗,黄檗说:"你这个家伙来来去去,什么时候才算了结啊?还有完没完呢?""只因为您老婆心切,太慈悲、太疼我了,所以我又回来了。""谁告诉你的?""大愚禅师!""下次我看到这个老小子,要好好揍他一顿!"临济说:"何必下一次呢?现在就揍。"临济便把他师父揍了一顿。黄檗发脾气说:"你这个家伙!敢拽老虎尾巴!"  临济原来很拘谨,连话都不肯说,等到开悟了以后,悟到"原来如此",连他师父都敢揍,这显示什么呢?他师父说:"要揍大愚",临济说:"我现在就揍他(大愚)",结果拳头打到他师父身上;他当然不是打得很重,只是意思一下,这显示了"自他不二"的现量。各位,临济到底悟了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看《五灯会元》、《指月录》,有很多人悟的跟临济一样。譬如那个俱胝和尚,有一天,一个尼姑到他那儿借宿。尼姑说:"你若说得对,我就住在你这里;你若说得不对,我就走了。"尼姑问:"什么是佛?"俱胝和尚不晓得说什么好,他干脆就不说。他想留住这个尼姑,说:"不用说了,天晚了,你就住这儿吧!"尼姑说:"你叫我住,我倒不敢住呢!因为你没说,怎么可以'不用说'呢?"尼姑说完,就走了。结果还是留不住。  俱胝和尚很难过,他想:"我出家办道,结茅庵在这里清修,连个尼姑我都没办法对付她,我还修什么呢?我要去行脚、要去参访,我真的还没有到达不疑之地。"半夜里山神就给他托梦,说:"你不要行脚啦,明天就有一个天龙和尚要经过你这个地方,你把这个情形跟他讲,你的问题他会帮你解决的。"  第二天,天龙和尚果然来了,俱胝和尚就跟他讲这件事,讲完了以后,天龙说:"你问我!"俱胝就问:"你若说得对,我就住......",天龙和尚竖了一根指头,不开口。只竖了一根指头,俱胝和尚就大彻大悟,这就是"天龙一指禅"。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定是说:"向上嘛!上面不是有个空吗?"若是那样的话,那就不是禅了。若是那样说,不学禅,我也会,不是这个意思。"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在这里头"琢磨",是这个意思,天下的聪明人都上了当。禅是专坑聪明人的,聪明人看见"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这玩意儿什么意思啊?这是超逻辑的,逻辑都解不开,它外面好像是个秤锤一样,外面是铁,他不相信,里面一定有玄机、有奥妙,一定要把它锯开来看看,锯坏了好几支锯子,把秤锤锯开了,发现里面还是铁,这叫做"锯解秤锤"。因为它的外举就是内涵,它不会是表里不一,禅是"不二法门",它怎么可能表里不一呢?这个俱胝和尚出了名了,一根手指头,远近闻名,不管谁来问佛法,俱胝和尚一概不开口,只竖一指。  俱胝和尚有个徒弟,一个十多岁的小和尚(沙弥),他看到这个佛法太简单了,他就跟别人讲:"我也会佛法,你们不一定要找老和尚,老和尚忙得很,你们问我!"别人说:"什么是佛?"他便竖一指,嗯!他也会了!"竖指头"谁不会?别人就跟老和尚讲,说:"你的徒弟现在也会佛法,我们去参访他,他跟你的法门一样,不二法门,照样竖一指。"俱胝和尚一听,眉头一皱,毒计就上来了,俱胝和尚的袖子很大,拿了一把很快的剪刀藏在袖子里。(我们现在保留中国文化最直接的就是各位法师,所有的衣服和袖子都是汉服,袖子都是长的,到了唐朝袖子短一点。所以我们今天要找唐朝文化就到日本去看,找宋朝文化到韩国去看,找汉朝的文化则到庙里去看。)问小和尚:"别人说你会佛法,对不对?""对!""什么是佛法?"小和尚便竖一指,老和尚迅速现出剪刀,卡嚓!把他竖起的指头剪掉了。小和尚又疼又叫,老和尚说:"你不用叫,我帮你擦药。"擦了药,又问他:"什么是佛法?"这小和尚又竖那一指,一看,指头没有了,小和尚也悟了,悟了多少,这个不敢讲。如果说是悟得很圆满,这个不然,我感觉"不然"。悟得最圆满的是临济,那是感同身受,不只是感同身受,简直就是"身受"!黄檗老和尚三顿棒,棒棒没有打到别处去。因此临济悟得很有力量,所以临济宗的子孙绵延,佛法跟"源头"有直接的关系。三、法的伦理非常重要  从六祖以后一直到现在,能够真正接受、继承禅宗的就是临济宗,临济宗非常伟大。所以就师徒关系而言,徒弟对师父一定要非常孝顺,如同曹洞宗说的"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徒弟对师父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法的伦理很重要。南岳为什么子孙绵延?他开悟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年,还自告奋勇当六祖的侍者,当侍者是很辛苦的,洗澡、洗衣服、端饭、倒尿盆......,什么事情都要做。他已经开悟了,还给六祖当了十五年的侍者,因此他"其养也深厚,其流也长远",他若没这份孝心,说不定就没有现在的大法运。所以不学法则已,学法要重视法的伦理,师徒如父子,这份真情不能少,少了这份真情,就不相应。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别  (一) 定义改变:由"思维修"到"外不着相"  由如来禅到祖师禅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是定义改变了,不再是"思维修",不再是"静虑",而是"外不着相"。心像镜子一样,外面的东西来了,"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用现在的话来讲,中国人来了现中国人,洋人来了现洋人,就是这么做;但是人走了以后,它不会留影,它不是照相的底片,绝不留影为念,这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二) 既存在又超越  而且详细分起来,祖师禅有些独特的风格,它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既现实又超现实,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是既具象又抽象。"我们为什么说禅是中国的国宝?因为没有禅,就没有中国艺术的特色。有了禅,中国人一笔画一个达摩,又像达摩又不像达摩;中国的禅画,写的是山水又不像山水,还要找不到这样的山水,所以它既具象又抽象。现在世界流行抽象画,创造抽象画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是禅宗。  (三) 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  禅的宗教,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所有的教派当中,只有禅宗最反迷信、最不迷信了,因为禅宗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  你想一想,哪一个信徒敢去侮辱自己的教祖呢?  有个丹霞天然禅师到处行脚,天晚了,找个庙来借宿。庙里的知客就跟他说:"我们现在客、寮房都已经客满。你若能够前进,再走二十里路,有地方住。你若不肯前进,那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大殿,你就在大殿里坐禅。"天然说:"好吧!那我到大殿。"这个知客就把大殿打开了,给他铺个很厚的垫子坐禅,到了半夜天气很冷,丹霞就拿几个佛像用戒刀劈开,点着了来烤火。烤了一夜的火,把佛像劈得差不多了。第二天,人家一打开大殿,一看佛像被他烧掉了,大怒:"你烧我的佛干什么?""我烧取舍利!""这个木头佛有什么舍利呀?""既没有舍利,就没用,不是真佛,再拿几个来烧。"这是丹霞天然禅师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的懿行。  最古老的、典型的禅堂还流传着一句话说:"念佛一声,挑水三担。"说你念一声佛,把我的禅堂念脏了。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别人问他:"经上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围走了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呀?"他说:"这个没有意思。当时幸亏我不在,我若在的话,一棍子打死喂狗吃!"你们想一想,他到底是不是佛弟子啊?有人就对这个问题讨论不休,甚至有个人去问另一位大禅师说:"云门是不是佛弟子?""是!""他为什么说要把佛一棒打死喂狗吃?"他说:"云门真会报佛恩啊!"因为禅宗有一句话:"养儿不及父,家门一世衰。"这是说儿子没有父亲能干,一家门就不能想象了,要衰败了。云门的意思是什么?他的这句话就是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注脚,我连"唯我独尊"的人都打死了喂狗,那"我"不是更"独尊"了吗?这句话佛听了,会高兴。你当个磕头虫,佛不一定高兴。所以古来这种"反偶像、靠自力"是禅宗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特色。  (四) 接引手段:以有言显无言、以无言显有言  禅宗表现在作略上,也就是接引的手段上,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法?""竖一指";"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打一棒",这是"德山棒";还有"临济喝",有人向临济问法,话还没说完,临济大吼一声。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撑拳,不讲话";有的时候以有言显无言,譬如"什么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么关联?他说了,你不用去找道理,那个没有用。有的时候一"喝"是赏你、奖励你,有的时候一"喝"是罚你,有的时候一"喝"是没道理,一喝不作一喝用,禅宗的作略鬼神难测。  禅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常常"以有言显无言",也就是说它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意犹未尽。例如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也是以有言显无言,他是说了,但是意境没有说,要你自己去参。禅宗可以启发我们的性灵,它的确可以让"做自觉"的人自悟,如果是"听说的",那叫"知识"。五、为什么要提倡安祥禅?  我讲了如来禅,也讲了祖师禅,那么"什么叫安祥禅?""为什么要说安祥禅?"过去讲到禅宗,第一个,五祖的如来禅讲"观心",作"日轮观"、"月轮观";第二个,六祖的祖师禅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拘形象,不出不入,常在禅定。我为什么还要提出安祥禅?  (一) 因应时代环境的变迁  古人,像虚云老和尚参话头,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沏茶不小心把开水倒到手上,杯子落地,大彻大悟。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开悟有一段时间,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慢的话一年两年不等。  我们人的心是有好几个心,第一种是二元的心,一般人的心是二元的心,想到一个"好",就有一个"坏"的概念产生了;说到一个"无",就联想到"有"了,我们离不开二元。我们活在二元里面是很苦的,因为二元的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矛盾就是不调和,不调和,你的心就不安,所以是很苦的。第二种心是独头意识。第三种心是客观意识:绝对无我的,这个无我就是真我。很多人把独头意识当成真我,那是错的。  参禅参到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叫"疑团"(疑成一团),然后你把疑团粉碎,就是粉碎虚空啊!然后客观意识出现了。所谓的客观意识就是无我意识,绝对的客观,一切众生都是自己 ──"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如果你不打破疑团,不达到客观意识,就没有到家,这是可以用心理学分析的。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走向工业社会,因为经济条件改变了,生活条件也改变;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型态也改变;生活型态改变了,人际关系也改变......,这一切都改变了以后,再用过去的方法,很难!要想成佛,必先修行,各位法师能在佛学院修行、学习,这是大福报。一般人是办不到的,因为他"要获得必先付出,想收获必先耕耘",一般人不可能有时间、不做别的事专门修行。过去是个农业社会,你"见山不是山",山不会来压你;你"见水不是水",水也不会来淹你;但在今天你若"见汽车不是汽车",碰上了,那不是你倒楣、就是他倒楣;他倒楣 ── 碰死你,你倒楣 ── 撞坏了汽车,但是这个机会很少。  所以,参话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参话头只是一个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看禅宗几个大善知识,例如六祖几个大弟子都不参话头,也都大彻大悟。  (二) 稀释祖师禅,以普及大众  第二个,我们用禅的作略,古人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这是说我若一向用禅宗的风格来跟你说话、说法,没人来了。譬如"什么是佛法?"他就打你一耳光。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为什么说这法师很慈悲?因为临济就是挨打开悟的。我打你一耳光,就是要让你悟嘛!但是我打了你一耳光,我是慈悲,你却可能去告我伤害 ── 把下巴都打肿了。所以古时候的作略,现在也不能用。  我现在提出安祥禅,就是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掺点儿水进去,不要它太浓,浓得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的。为什么我要讲安祥禅?我要把法的部分内涵变成外举。各位知道"修行离开正受,就没有真实的受用",没有真实的受用,古人说这叫"干慧"。犹如脱水青菜,是青菜,脱过水的,没有青菜的味道了;在台湾卖脱水香蕉的很多,都变成香蕉干了,没人买,为什么?因为没有香蕉的香味。所以我今天为了要使现代人能接受禅,就必须把祖师禅加以稀释,使它能适应今天、适应大众,所以才提倡安祥禅。六、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而安祥禅主要的要求就是"求心安",求心安无愧,叫人做每一件事都心安无愧。  第二个,要求人活在责任义务里。各位法师的责任义务是弘法度生 ── 净佛国土,成熟众生。而每个人结了婚就要养家;有父母,孝顺父母;有孩子,照顾孩子,这是基本的责任义务,也是禅的传统。如百丈大师的百丈清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安祥禅提倡勤劳。  第三个,我们安祥禅要求做到四句话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1)"时时自觉":要经常保持自觉,人若不自觉,不觉着自己,人就会迷失。不管讲有我或无我,这只是个戏论,这不是个问题。很多人在哲学上讲无我,无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冲突的。有没有个别的自我?我肯定地答:"有"。若没有个别的自我,谁往生?谁下地狱?谁受罪?谁解脱?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觉,要安分守己 ── 守着真正的自己。守着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认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自己;然后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尘、五阴给遮住,你就会在六尘、五阴当中迷失,你就会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说修行忘了自己不会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几?忘了自己吃几碗饭,到时穷打嗝,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人要记得自己。能够记得自己,就会安于本分,是张得功就做张得功的事,是李得胜就做李得胜的事。所以要时时自觉,自己觉着自己。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会"思"的,应该要说"我觉故我在",这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学安祥禅,第一要"时时自觉",不要"觉他"── 觉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车子、山水......等等,不要觉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大家还记得马祖跟百丈的故事吗?马祖带着百丈散步,前面有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是什么?""野鸭子!""哪里去了?""飞过去了!"马祖拼命捏着百丈的鼻子,捏得他直叫。马祖说:"你再说飞过去了?"意思是说你不要注意外边,注意这里(指自己),眼观鼻,鼻观心,你不要跟着野鸭子跑,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外界存在的虚幻假象而迷失了自己。所以古德有的作略是非常亲切、明白的,只要你是真修行,看了,真受用!所以"时时自觉"是我们学安祥禅要做到的第一句话。  (2)"念念自知":第二句话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那叫"无明",就是坠入阴境、坠入想阴。五阴 ── 色、受、想、行、识之中,想阴是最麻烦的。  我讲《安祥之美》,举了好几个例子说:你能保持安祥,男士们就越来越潇洒,若是女士们,用不到化妆品,人越来越漂亮。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肉体永远受到心灵的支配。我举了很多例子,在这地方我再重复一遍,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朋友、亲戚、老师、同学,哪些人有鼻窦炎?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强好胜、想赢怕输、好出风头、处处逞强,像这样的人都有鼻窦炎;我也说到什么人会得肝病,又说女人话多,白带就多......等等。  我为什么讲这些,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因为"心物不二",你有什么心,就会得什么病。是什么人,就会生什么病!所以我们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的时候我们有错误的想念,若不拉回来、不改正,这个想念就会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来的。你每个念头的动态自己都能掌握,这样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专门往坏处想:"这件事若糟......"、"我的小孩那么小,上学会不会被汽车撞上?"果然撞上了!为什么?天天祷告嘛!有人本来很潇洒英俊,因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高高兴兴的,就好像一个公园上面有蓝天白云、有阳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够保持安祥的心态,那你永远拥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畅,伤心的事、倒楣的事轮不到你,那是别人的事,而你呢?提升了你的亲和力,过去别人对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个安祥的心态,别人对你就没有戒心、敌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为你这个人可以信赖。所以说:"喜悦是生命的阳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禅是具有力量的,禅可以表现的两大力量,是亲和力与同化力,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亲和力:若是真正学禅的人,就有亲和力,群众自然会站在你的周围,你自然就能成为核心。什么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围,没有外围,不能叫核心。有很多人乱用名词,说某人是核心干部,其实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孤立的,那算什么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围着他,感觉和他在一起很舒畅、很亲切。所以,你若真实学禅,就会产生两种力量,一个是亲和力,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什么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别人,使别人的心变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讲:"李老师,你讲的话是实在的,我经过实验,的确如此。我认真修行以后,家庭比较调和,两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变乖了。"我说:"这是理所当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样的心,怎么会有矛盾呢?自然就没有矛盾了。"  所以我们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会跟着念头走。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一个小时,我就问他:"你在公园散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呀?"他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是光走路。"我说:"你爱说笑!人不可能把念头截止的,念头不可能停止。"念头,你能煞车吗?你不能煞车。  但是禅是讲求"现量",不是讲求"比量",它是重视"证量"。我们各位平常想让念头停止,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如果我不说,你也不听(停数秒),你找找看有没有念头?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似镜常明",像个镜子一样,非常光明;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喝酒,感觉有一点飘飘然,但是绝对找不到念头。在座的各位,谁能找到念头?举个手。你现在就是"无念",你要知道"不二法门"就是这样 ──"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很难过呀,而菩提是一个觉醒呀,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若是死人,会烦恼吗?他不会烦恼。由烦恼可以显示菩提自性的显露,你若没有觉性,你也不会感觉烦恼,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  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没有事乱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维)",鼓励人去想。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脑力开发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于我们想得少。如果我们"想"得正确,不但不影响健康,而且会长寿。你看那些大哲学家、大学者、大科学家、高僧都是那么健康、高寿,像佛协的赵老菩萨赵朴初,八十几岁了,看起来像五十多岁的人,头发染一染,我都敢喊他"老弟"。纵然他真的是五十岁,但我还是要尊称他"先生",因为他的学问、道德修养是第一流的,不作第二人想。  刚刚我在前面说:"想"会落入"想阴",现在又说:"想"可以长寿,是否太矛盾呢?究竟哪一个才对?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责任、义务、国家前途、社会大众的福祉无关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那个就是"想阴"。如果我们有目标、有步骤、把握一个要领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结论,这样的"想"叫正念、正思维。正思维对我们有用,妄想对我们有害。  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最早先追随外道六师学法,学了以后都不满意。然后学禅定,日中一食,营养不良,当时正是壮年,身体很糟,有个牧羊女施舍他一些羊奶,喝了羊奶,然后在尼连河洗个澡,用吉祥草铺坐在菩提树下说:"我若不开悟,我就坐在这里不起来!"但是他老人家终于开悟了,由初夜到中夜就开悟了,悟了什么?如何悟呢?他就是用他的思维力去探讨,由现象发掘所有现象的实质,悟出了宇宙的真实。宇宙的真实是什么?第一个是生命的真相,第二个是生命的流程 ── 无明缘行、行缘有......,这种流程就是轮回的过程、因素。你若想不轮回,就要把这些因素抽掉。然后悟出"万法缘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单一存在的;从浩瀚的太空星海,到地球上的一粒沙、一片叶,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都是组织的现象。  "缘生"用现在的词汇就叫"组织"。我们讲"缘生",对有些不常接触佛学的人还很陌生,我们就讲"组织"好了。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组织现象,除了组织,没有单一存在的,单一就代表不存在。我可以举个例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当你把质子、电子、中子分离以后,什么都没有。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下个界说:"组织"是"万有唯一的原因",离开了组织,什么都没有;是"创造唯一的手段",你创造什么都靠组织。你看!作曲家用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谱出了不朽的乐章;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拿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你改变了组织,就改变了形态与性能。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佛所认识的。所有很伟大的如成唯识论、作中观论......,都很伟大,但那是佛学上的。我们要做个佛祖的孝子贤孙,使佛法不走样子,一定要记得"万法缘生"。  因为有"缘生","空"义才能成立。例如花瓶,把花瓶归还泥土,把花归回树上,什么都没有;又如房子,把木头、水泥、砖瓦拿掉,人工的因素抽掉,分得不能再分,找到最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丝毫的房子存在。因为"缘生",就有了运动,万生万物都在动,因为动,所以"诸行无常"。一切"变动不居",透过成、住、坏、空四个过程,条件分离,形体不在了,所以"诸法无我"。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  以后有学问的人,文章作得愈多愈深奥,道理愈来愈晦涩,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懂,这不叫弘法,而是把法封闭起来,这是毁法、谤法。我们看看小乘经典,就知道"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谁若是在佛教里分成大、小乘,我感觉他很愚昧;说"阿罗汉悟的是不够",这个也是很愚昧,因为佛最初也是阿罗汉。大乘,不错,它是佛学的一部分。菩萨造论,佛祖说经,造论就是把佛说的经(佛法)做个延伸,延伸的结果就产生了佛的学问。这个学问如果脱离了实践,佛法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这个是虚无主义,对人的生、死、苦、乐,丝毫不能解决。所以我要把它(佛法)稀释,但是我一寸一分一毫也不脱离正法;我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把别人不能接受的收起来,把别人能接受的拿出来,如此而已。  (3)"事事心安":我讲了修行的四句话,第一是"时时自觉",第二是"念念自知",第三句话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不要做了这件事以后,心里犯嘀咕,晚上睡不着觉,又担心这件事发作了麻烦大,影响食欲,破坏健康,损失惨极了。我们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人、对天、对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样,可以无忝父母所生。为什么这么严格?佛法是很严厉的,因为佛法讲因果,因果绝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们用佛讲的因果法则来说两句话 ──  "烦恼与错误同在":当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者看错了问题(问题不是这样,你看了,认为是这样),都会有烦恼,都会不洒脱、不自在。  "毁灭与罪恶同步":当一个人在走向罪恶的时候,他就是在走向毁灭。  我再说得浅显一点:"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禅、学正法,必须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天地。我们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学佛法绝不会成功。各位都知道,佛有十个名号,当中有一个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说他诸根具足,是个标准的男子汉,而且主要的在说明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顶天立地,不能对天地、鬼神而无愧,绝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摆脱烦恼,就不要制造烦恼的因 ── 错误,你想要摆脱烦恼,你首先要摆脱错误,使错误降到零,烦恼就没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话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无愧,恰到好处,没有伤害到别人。  (4)"秒秒安祥":第四句话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很安祥。我若是光说空话,那我非常对不起各位。在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不能浪费各位的时间。什么叫做"安祥"?我告诉各位,现在各位心灵的感受就是安祥,这就是"安祥"(再强调一次)。因为,我讲话你可以听,我不讲话时,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我若是夸张,我没有离开座位之前,各位都可以骂我;我若不是夸张,我讲这个话,You can feel(现在你能感觉得到)。你的感觉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你不能骂我;你若骂我,我很冤枉。  能做到这四句话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坏事都不会发生,你连感冒都不会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调和,事业通畅,主管(领导)不会找你麻烦。我讲的话都是可以现证的,不能现证,我光讲这个空话,有什么用?七、安祥禅的戒律及时代使命  安祥禅就是禅的稀释,就是正法的推行,而且它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大家没有时间参话头,没有时间坐禅。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以后,空气的污染特别严重,声音的污染也很严重,到处都是噪音,你若在禅定的时候,突然传来怪声音,你会走火入魔,所以打坐很危险;不是说我们懒惰,是找不到适合打坐的环境。睡觉还比较安全,起码还保持正常。而且今天是工业社会,禁忌太多,限制太多,没有办法。因此过去的修行方法再也不适宜现今去做。  有人问我:"安祥禅有没有戒条?如基本五戒?"我说:"一戒都没有!"我们学禅的人是上上根器、第一流的人。孔夫子不会对七十二贤人说:"你们不要偷人家东西喔!"孔子不会讲这个话,空话嘛!因为七十二贤人都是最好的人,怎么会偷人家东西呢?那孔子的教育不是失败了吗?所以孔子不会这么讲,那我也用不着跟学禅的朋友说:"你们不要做坏事。"各位知道,佛祖说戒是在中年以后,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说戒,为什么?因为人愈来愈多,良莠不齐,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条。那么你若要有所不为,我们安祥禅只有一条戒律 ──"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这样就够了。谁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鬼服神钦、仰俯无愧啊!做的事都可以公开,怕别人知道的事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不要去想,那就变成妄想。就是这一条戒律,谁做到了,谁就是圣人;谁若做不到,谁学禅是无效,保证无效!  所以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进化的需要,为什么说是"进化的需要"呢?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呈现出一股逆流,这股逆流是什么?就是反进步、反淘汰。这个话怎么讲?今天诚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领域开拓了,知识的深度升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没有一样不受现代知识的支配。但是一方面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另外一方面却有人高喊:"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为什么?知识虽然很发达,但是脱离了人本主义,脱离了人本的路线。因此知识的着眼,不再是为人类谋福利,不是为人类造福。大家都研究知识、研究学问,没有人研究"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我们佛法以外,没有人肯去研究。那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给谁造福?也没有人研究"如何主宰生、死、苦、乐的问题";更没有人研究、肯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行为是多元。知识愈发达,人类的灾难愈大;知识爆炸,不能给人类带来和平,反而造成大量的死亡、大规模的毁灭、超威力的杀伤,这种知识好吗?  现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过去,我小的时候,母亲给我做双布鞋,花了好几天,穿起来还嫌不舒服,我还发牢骚。现在几分钟就出产一双球鞋,可以爬山,可以涉水,样式好,合脚又防水。现在任何东西都比过去容易获得,而且价格还便宜。有人感觉知足吗?有人心怀感谢吗?没有!我们不当水泥匠,有房子住;我们不会纺织,有衣服穿;我们没有种庄稼,也有饭吃。但是没有人心存感谢,没有人对那些从事生产者产生一份敬意、一份亲切感。每个人,无条件自负,无条件看不起别人,这都是危机,对一个祥和的社会,这是一种伤害。八、禅是最好的法门:生活的宗教  如果不弘扬佛法,不推行禅,就摆脱不了迷信。什么是最好的宗教?佛教是最好的宗教。什么是最好的法门?禅是最好的法门。世界上的宗教超过一万个,我们归纳成四种:  (一) 理智的宗教:研究《吠陀经》、《奥义书》,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理智的宗教对人生有帮助,可以使人理性、冷静,其缺点是空疏、冷漠、独善其身。  (二) 感情的宗教:信奉神为救主,祷告、忏悔时,泪流满面,非常由衷,而以"信"为足够和必须的条件。感情的宗教,使人心灵有所寄托,但也会使人盲目、固执,所以才会发生宗教的排他、乃至战争。  (三) 肉体的宗教:用种种折磨肉体或凭借肉体的方法,甚至把整个形体扭曲,以求解脱。古时候的清教徒,现在的部分教徒,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学耶稣,这些都是肉体的宗教。好处在能锻炼提升意志力,坏处就是执着肉体。而执着便是不解脱的原因,用执着求解脱,无异缘木求鱼。  (四) 拜物的宗教:日本有一处道场,拜生殖器;有些落后民族拜蛇;中国北方也有拜五大家的:胡、黄、灰、白、柳,这都是物;还有人拜石头;有人以柳树为柳仙来膜拜,这些等于是自我人格的放弃,对人格尊严的否定。  人是万物之灵,除了人,所有的动物,它的表层意识(心的表面)只有这三个领域,第一,就是本能:食欲和性欲是不用教的;第二,运动功能: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到马戏团去表演;第三,情感。只有这三个领域,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是不可能成佛的。人,除了本能、感情,还有理性、智性与思维能力,否则如何悟道?没有理性,怎么选择吉凶祸福、善恶是非?  禅不只是理智的宗教:凡是人为的真理,都不是永恒的真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就不是原本的、永恒的真理了。  禅不是肉体的宗教:禅注重修心,注重"打牛",不主张"打车",所以不是肉体的宗教。  禅不是感情的宗教:禅的伦理观念很强,但"信"是"智信",决不盲目;禅的情是大慈大悲,无条件施予众生无偿之爱。  禅是生活的宗教:把对禅的信念、对佛法的信仰与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反应出来,也就是把最高深的法实践并反应在最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所以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神通妙用就是运水搬柴,没有奇特,法是普遍如此的,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九、禅的基本架构:正见、正受  从"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这四句话,可以了解安祥禅不只是外举的禅宗,更不是外道 ── 心外有法。禅宗乃"即心即佛,即心即法",心、法、佛三位一体。从安祥禅、祖师禅到如来禅,它的基本架构有二:  第一、正见  正见就是认知得很正确、很真实,很有深度,很彻底。  禅,语忌十成,不能说十成话,只能说九成九,一成留给别人去悟;若把话都说完了,别人就没得悟了,禅也就变成知识、学问了。学问虽然可贵,但不能代替"由悟而得的正见"。禅,不能没有正见,不但是禅,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也离不开正见,因为"思想决定人生,认识指导行为"。认识错误了,行为就不可能正确;修行不具备正见,就会走错路,就没有"胜方便",就不能"万变不离其宗"。  第二、正受  正受就是真正的感受。原来我们被外在的一切现象牵着鼻子走 ──"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现在,一切能自己当家作主。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当家作主以"行所知"。否则你的知识就只是废知识,和酒精一样,有热量而没有营养。学那么多的废知识,就会形成"理障",不但无助于解脱,反而助长了无明。如果能当家作主,任它环境五光十色、变化万千,我则"寂然不动、随缘不变",不用闭目藏睛,眼睛只管看 ── 菩萨眼见佛性。各位如果能保持现在的心态,而且能保任无亏,这就是正受,也就能"菩提日日长"了。  有了正见、正受,学禅才算圆满。它如同鸟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有了,就可以起飞、超越,而不至流于空谈了。没有正见,正行就缺少了眼睛;没有正受,不但不能拥有佛法的真实受用,更遑言"他受用",连"自受用"都没有,那修行就很苦了。  而释迦牟尼的大慈悲,就显示在心灵的救济法门,使大家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能免于痛苦、免于烦恼,使修行好的人舒适自在。  安祥禅的特色便是生活化,有些"死"的法门,死后才能升天;禅宗是"生命"的法门,不必等到死,立刻受用。人若有了正受,不须破五戒(杀、盗、淫、妄、酒)的酒戒,也能经常饮"三昧酒";不用喝世间的酒,也会飘飘然,保持微醺的状态。"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一切的感觉似幻似真,处处安然、自在、潇洒,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非常的美好,这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正受)。没有正受,修行也是苦。十、禅是自力法门  禅的另一特色:"禅是自力法门,不讲他力"。  从六尘中找出被埋葬的真我,然后自我肯定、认定"这个才是我",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根尘相对、没有六尘的污染、还没有形成表面意识,所以没有分别心,因此"圆明常寂照",活在现象界,就是"无上大涅槃"。  这个"无思也、无为也"的心,就是原本的心态,就是生命的永恒相。那个每一转瞬之间轮回一次,就形成一次不同的表面意识,是生命的轮回现象。然后就能"肯定真我",以进行"自我净化"。  六祖大师很慈悲地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相反地:"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一切的烦恼都来自挑剔别人、坚持己见,认为别人不合我的意、不顺眼,要肯客观地看看自己,将会发现自己更差劲。我请问你:"你合乎谁的意?你真疼爱你的儿女吗?你孝顺你的父母吗?"如果你完全主观,只要求自己获得,不考虑自己是否曾经付出,这是背离因果的。因果,在逻辑学里是自然齐一律,也就是天律、天条 ── 大自然界统一的法则。人若违反天律、天条,当然活得不幸福、不快乐。要想别人合自己的意,自己就得先合别人的意;要想别人能满足自己,自己必先满足别人,这才是正常。我们不要只要求别人,不要只挑剔别人的错误,自然就没有烦恼了。十一、如何参透安祥禅?  安祥禅不要参话头,应如何参透呢?有几个重点:  (一) 了解生命的属性  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生命的属性也是一个字,离开那个字,就没有生命。"是个什么字?"自己领悟了,打电话或写信来,我都可以替你印证。当你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永恒的属性时,就找到永恒不变的自己。  (二) 参究"不二法门"  留心"自他不二",留心进入"不二法门",经常把这些问题,作为思维的题材,何以自他不二?何以生佛平等?(佛是大解脱,是地球上最大的成就者,为什么和众生平等呢?)所以我们要参究"何以自他不二、生佛平等?"  (三) 参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衣珠  有一样东西,"在圣不增",圣人不比我们多;"在凡不减",凡夫也不比圣人少;"悟亦不得",开悟了,没有得到什么;"迷亦不失",虽然无明厚重,你还是在拥有它。这个在《法华经》叫"衣珠",我们大多数是怀宝迷邦,能得到这个"衣珠",而且清楚明白地了解,就是悟了!  悟,不难;悟,是本分;但是悟,只是认识自己。假如有人认为自己悟了,跑去对大家发表一篇演讲,可能会有人上去打他一耳光加以警惕,恐怕他走火入魔。悟的人,不会发表讲演,讲什么道理?没有道理可悟啊!道理只会让你迷,而不是悟。我在《观潮随笔》里写了一小段 ──"理极必反"。参究很多道理,那是"示居学地",在学习、累积道理,累积多了,把桶底压得脱落了,这才是了事。桶底不脱落,就不了事;一分理障不除,就障碍见性;一分事障不除,就增长无明。  所以,安祥禅的特点是:"昨天怎么活,今天还是怎么活;今天怎么过,明天还是怎么过,不要改变什么外在。"在家人不一定要吃素,也毋须忌口,只须在心地上下工夫。  (四) 参究"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  安祥禅,非常容易、简单。主要参究的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了解"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就可以说"大事了毕"。参究的要领是"制心一处"。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理智和情感统一和集中,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就会冒出智慧的火花,绽放生命的花朵。"佛法的"观"与"觉"是同义字,"观自在"就是"自觉自在",平常无心可用,用心时,自然就会集中成为焦点,而易于"有所突破"。  今天,人类社会正形成一股逆流,好的被坏的打倒,稻子被稗子混淆,是反价值、反道德、反伦理、反进步的现象。罪恶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自居为时代的主流,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佛的忠臣孝子,传佛心印,我们的国家就希望无穷,世界也会更美好、更光明。  耽误各位的时间,尤其是外面站着的大居士们,非常抱歉,谢谢各位!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