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安祥禅第三集-2

作者:耕云导师 字数:48760 更新:2023-10-08 20:09:46

这个不用"分别",就知道好坏、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就叫"照见"。如果你用"分别",你第一眼看到一个人,说他是哪里人,这个人的个性如何,这样你的"分别"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别"。一"分别",就有了执着;执着多了,就忘掉真实;忘掉真实,愈陷愈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须能够用"照",然后这个五蕴就皆空了,色受想行识就不用了。因为真我出来了,假的东西他就不要了、摆脱了。能够摆脱假的东西的围困,这个就叫"解脱"。  (三) 色不异空  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五种聚集的东西(构成我们生理的条件跟生理功能的这些东西),就摆脱掉了,才能够说"色不异空"。  为什么"色不异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东西,在它的本质上并没有这些东西,原来也没有,以后也没有,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因此说"色"跟"空"并没有区别。就宇宙来讲,就是空间无限大、时间无限长;你用这个眼光来看,这个地球是有一定的寿命。所以他"照见",他能够用智慧的眼去看,不被现象所迷惑,他看到这些现象的本质、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东西都不要执着。  (四)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经》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呢?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存在在现象界,但是我们在心灵上又必须超越一切的形态、形式,然后我们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经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够摆脱生老病死苦,能够不执着自我,能够不埋没了自己真实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遥。一个人到了没有执着的时候,他就自在、逍遥。  如何能够没有执着呢?你可以说"直心",你也可以说"用心若镜",但是没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亚(摩诃般若的梵音)"发露来得更直截了当的了。"麻哈巴尼亚"可以使菩萨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就是把错的当作对的,非的当作是的,这个叫做"颠倒";远离颠倒梦想以后,他就没有幻想,他就不胡思乱想,而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什么?就是"尼尔巴拿(梵音)"。"尼尔巴拿"是什么?就是"定慧圆明";"定"就是不动摇,"慧"就是智慧饱满,"圆"就是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明。  (五)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说至高无上,没有比它更高的了。"正等"等于什么?等于你原来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觉"是什么?正确的觉受、正确的觉醒、正确的觉悟。"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他能得到呢?因为他依靠"麻哈巴尼亚",依靠"真我"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萨都是靠着"麻哈巴尼亚"而得到解脱,成为圣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我们众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个足够的条件。佛经上说:"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得多明白!因为你把你自己埋没了,并不是说"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来的佛性恢复、开发出来,那你就成佛了,古人叫做"旧佛新成"。你本来就是佛,你忽然埋没了自己,你现在又觉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经》神咒的读音和意思  《般若心经》后面的咒语,它的读音和意思如下:  揭谛揭谛(gei da· gei 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 la gei 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 la sang gei 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 da· suo ha·):疾速完成觉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觉醒了。  《般若心经》这个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呀!到达内心伟大智慧的解脱彼岸。"为什么这个句子要用这么长呢?因为离开你的心就没有解脱,因为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里去,也都是在你心里,大概就是如此。  (七) "摩诃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讲来讲去,讲了什么呢?讲到"你",也是讲到"我",讲到我们每个人的心,讲到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作用、形态、功能与弊病,然后又点出"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生命"。所以我们说布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大慈大悲,使我们能够脱离苦海,过着自在洒脱的生活。那么我们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过着"真我"的生活,也就是过着"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如何才能够过着"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呢?就是说要按照"佛法"去修行。三、佛教的分类  佛法,是个笼统的讲法。实际上,今天我们观察整个佛教界的表现,可以把它分成几类:  (一) 佛法  第一个就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当,不谈理论,因为原来也没有理论,究竟没有理论,"麻哈巴尼亚"根本与理论绝缘。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当。大致说明如下:  (1) 密宗  密宗就是"破洼大法"(开灵)、"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禅宗是叫你参个话头,抱着这个话头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话,你就不悟了,这是禅宗的方法。如果把禅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话,完全不相应,完全背道而驰,那是犯了天大的错误。而密宗是叫你一点都不要怀疑,相信就是如此,你就念这个咒,就观想,手就结这个印,这样就会成佛。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那么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师父还郑重地告诉你:"你若不成就,我下十八层地狱",师父发了那么重的誓,而又有这么大的信心,那徒弟就这么去修。  (2) 禅宗  但是禅宗不是那样,它说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别人帮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要发掘你的问题,而突破你的问题。所以参禅要形成一个疑团,一旦把这个疑团打破,你就立刻顿悟,立刻见性成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就是你对生命的觉醒,发掘"什么是你真实的生命",而觉醒到"那个虚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恒的生命"。"凡是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哲学家说的这句话,在佛法用得上。怎么用得上呢?你把你构成生命的条件与内容,一个一个地加以分析:"我原来有肉体吗?我原来没有;原本有思想吗?原来没有;原来有眼耳鼻舌身意吗?没有",所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你原来的真实生命没有这些的话,你把这些先摆到旁边,你看看剩下来的还会不会有生命?那个最后丢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就是"麻哈巴尼亚"。到那个时候,"麻哈巴尼亚"就发露了。这时候你照样吃饭、睡觉、看电视、听音乐......,但是你绝对没有分别心。你看电视,眼睛不再是录像机;你听音乐,耳朵也不是录音机,听过去就算了。我也曾经跟各位说过笑话,叫各位做个实验,我说:"当你们几位听我摆龙门阵聊天,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听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证你回家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实验。"为什么?当"麻哈巴尼亚"的光出来以后,就会使人消失了分别心,你能带走的,就是一颗安祥的心。当"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如果一个人心的污垢比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词"心的电阻少")的话,那你就会很清楚地感觉到 ── 你的确是没有在想什么了,的确已经没有想念了,你也没有睡觉,但是精神很好,没有参瞌睡了,这个就是"麻哈巴尼亚"。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这个就是禅宗讲的"保任"。  (3) 净土宗  净土宗就是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净土?有,所谓的"心净则土净",无往而不自得;因为无往而不自得,所以到处都是净土。念阿弥陀佛也是一种方法,你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除了一句佛号,再没有想念,放下这句佛号以后,看看"它是个什么?它不是个什么?"那么真心就出来了。若有个明眼人一点,他就知道了;若没有明眼人点醒,就会当面错过。  "麻哈巴尼亚"出来了,固然很可贵,但是最可贵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行,否则就会当面错过。你若不知道,这叫"无明"。你要知道"喔!原来这就是我自己!"区别就在这一点 ──"知不知道"。  (4) 修学禅宗的几个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别心重的人不能够修这种方法(佛法)。修这种方法,也不相应;他若修密宗,就会走火入魔;若修禅宗,就会形成下面的几种禅:  第一、口头禅:嘴巴光会说,他没有那个境界;表面上看来,可以说他已透彻"理"了;实际上,要透彻"理"是很难的,而且他没有"行",所以这个东西叫口头禅。  第二、文字禅:文章写得很好,禅呢?自己无份 ──没有自己的份,所以这个叫文字禅。  第三、葛藤禅: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条一条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放,钻到里头不出来;看懂了一条,认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开悟,那叫葛藤禅。  第四、野狐禅:用分别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这个道理,不错",但是他没有"行",没有境界,麻哈巴尼亚没有出来,只是分别心的累积加强,就是说相似,并不全等,这种叫"野狐禅"。所以古人批评这些口头禅、文字禅、葛藤禅、野狐禅,不是没道理的。  第五、还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没有疑惑,可以断惑了,但是"行"没有,境界没有,没有就不能成圣,他不能发光。圣人是有光辉的 ── 生命的光辉,他的生命没有光辉,他知道那么多,那叫"半截禅",只有一半。  第六、还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辉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境界了,但是一问他,他一句也说不出来,他也无法帮助别人解脱,这个也是叫"半截禅",这个叫死水里面的龙,他不能兴风作浪,也不能显妙用,他的生命就蜷伏、萎缩在一个池塘里。  说到佛法,大概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 佛学  说到佛学,就是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代数坐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八识、五蕴、六根、六尘......?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玄奘)他们,拼命地思维,拼命地钻,钻钻钻,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若没有的话,钻研了一辈子,也摸不到门,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 佛道  什么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学习佛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譬如说布大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钵。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说你吃饭该怎么吃,说话该怎么说,走路该怎么走,坐有坐相,卧有卧相,每天规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么办?不吃会死啊,那就煮稀饭当药来吃,那不能当饭,说那是药。这是佛道,事实上,佛并不那么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这三大区分,那么各位学什么好呢?学佛法,讲究成佛的方法。四、"摩诃般若"就是最真实的佛法  (一)"摩诃般若"是"众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讲"众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说我跟你不是两个人,这是说什么?是说生命的本质上不是两个人。"众生平等",不管你是贵人、有钱人或是穷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尽管他在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质来讲是一个;不但是众生都平等,而且众生(我们凡人)跟布大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  我曾经问一位禅友说:"你怕不怕鬼?"他说:"我怕。"我以前也怕啊!那我现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现在为什么不怕呢?第一个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见到了生命的永恒,而且清清楚楚地见到了 ── 只要你跟鬼不同类的话,鬼对你是敬而远之,他认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当你的"麻哈巴尼亚"发露了以后,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个味道(心灵的觉受),你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怕。以各位现在的心境,不要说鬼,十殿阎王来了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麻哈巴尼亚"的关系。如果"麻哈巴尼亚"出来了以后,你们当然就没有恐怖,什么都不怕,你们也远离颠倒梦想,你们只是一个"直心"。什么叫"直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  (二)"摩诃般若"是"没有分别"与"照"  说到"没有分别",大家很容易误解:"如果我没有分别,那么我走路会踩到沟里去;我刚才嗑瓜子,会抓到香烟头往嘴里放",那你就完全误解了。一个安祥很深的人,他没有分别,也没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样跟你聊,他一如往常照样吃饭、喝茶,但是他的确是没有分别、没有想念。大家不要以为"没有分别"就会变成一个木头人,"没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绝对不是如此。其实,"没有分别"就是用"照",镜子出来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说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镜的话,那个相片里是男人、女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镜,我的确看不清楚远处的男女。像在座的两位把眼镜拿掉,看东西大概也不顶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镜子可靠,你的心若跟镜子一样的话,看东西绝对客观。  大家不要误会,"没有分别"并不是说这个人失掉了作用了,不会走路,也不会讲话,也不会拿东西,不会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他姐姐就炸了一盘年糕,放一盘白糖,说:"这是年糕,这是白糖,你先吃完了再看书。"他看得正带劲啊,他就没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糕就蘸着吃,抓了蘸着就吃,等一会儿吃完了,姐姐来收盘子吓了一跳,以为食物中毒,为什么?因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着墨汁吃光了,那盘白糖原封不动。像他这样子,好像是无分别,但是他不是无分别,而是分别摆到书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讲集中吗?集中的时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他的心灵集中了,没有分心,做学问就是靠这个。不过,像他那样子,就是脱离中道。  什么叫做"中道"?你本来吃三碗饭的,人家给你吃一碗,你一定饿得难过;如果硬要你把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胀得难受。你吃三碗饭,就给你吃三碗,这样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红心就叫"中",不是模棱两可、无是无非、什么都好,不是这样。  (三) 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须有人"以心传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须靠"缘"。"缘"就是条件,什么叫条件?就是导线。你要叫电灯、台灯亮,要有条件,你要把插头插到电源上。如果只有电源,而没有这根线,就缺乏这个条件了,这根线就是使台灯亮的条件。而你想要开悟的话,开悟就是"麻哈巴尼亚"的发露,首先你必须知道"麻哈巴尼亚"的味道是什么,然后你才能够想办法保持它。那么谁能给你这个味道呢?你要认识有这个味道的人,然后他会传染给你。讲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传染给你,使你的心产生共鸣;讲得高贵一点,就是他的光使你产生光合作用,用禅宗的术语叫做"以心传心,心心不异"。因为他好像盖印一样,这个私章盖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盖出来的印跟私章一样,完全不走样,也就是同质 ── 质完全相同。  (四)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  不管怎么样,人活在这个现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为什么烦恼,你若不了解你为什么今天这么轻松、愉快,那都叫"无明"。你忽然烦恼,却找不到原因,就是"无明";你忽然高兴,也不晓得为什么,这还是叫做"无明"。  所谓"相对非真",什么叫做"相对非真"?烦恼与快乐是相对的,这个不真实。我们不应该有兴奋,兴奋过去以后,会有更大的空虚,我们应该保持什么?保持内心的安祥。内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亚"。布大讲"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来就是布大,跟布大一样,而只是他恢复了、觉醒了,而我们没有觉醒,我们认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 学佛的目的与态度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在于学知识、理论,不在于会讲,而在于成佛。你说"成佛!我不敢当",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弃。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们学佛正确的态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 我们生活在现象界,但是我们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亚"、实在界的心。我们用实在界的心生活在现象界,那么一切的烦恼自然就不会沾染我们。当我们用无分别的心、用"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欢你,为什么?因为你很自在,也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门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诃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亚"就是这样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经感受到 ── 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想念,这个就对了。那么事情来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你脑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来,不会走到水沟里去,也不会走到稻田里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古德说"还是过去的人,不是过去行履处",是说你还是你这个人,你的生活还是跟过去一样,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这种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正受就是《六祖坛经》里智隍禅师所说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开朗、轻松,永远保持轻松。烦恼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制造烦恼。人不应该活在烦恼里,烦恼会使你的心光变得很黯淡。因为很轻松、很愉快,使你的心光开朗了,光就射出来了。当你的心光出来以后,就无往而不自得,到处大吉大利。  一个耍聪明的人,绝对不聪明、不精明,分别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亚"发露了,才是真正的定。五、"观心"的方法  (一) 修行不可落入"无记空"及胡思乱想  说到"坐着不动",六祖讲"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坐着不动"是不对的。人总有静的时候、动的时候,现在我们都坐着,有什么不对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该坐的时候,你要去坐,说这是功课、这是修行,这个不一定正确。  你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要犯无记空的毛病 ── 什么都不知道,不要犯这个毛病。有了这个毛病,死了以后就变成木石,到了器世间了。第二个,不要胡思乱想,要集中想念于一件事情。假如我们做学术,像一般的读书人在研究功课,会不会污染你?不会,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这叫正念。  (二)"看心看净"与"观心"的差异  我们坐着而且姿势摆得很正,干什么呢?在观心。六祖常常批评别人"看心看净",但是《六祖坛经》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谈"观心"的。"看心看净"跟"观心"有什么不同呢?"看心看净"就是说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让它静,也就是说"妄念起,念起即止",那个六祖不赞成。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六祖教惠明就是这么教的。  (三) "观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观心"的方法,当你在"观心"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么念头,你也不要去干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来看你的分别心以及种种的想念的活动;你看多了以后,你再盯着它,它难为情,它就不动了;等到它不动的时候,那时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会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麻哈巴尼亚"。  那么你观久了以后,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是否还要观心?不需要,因为你的想念跟你的动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没有杂念了;当你没有事、要想的时候,你必须知道"我在想什么",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会随它转,被你内部虚伪的念头所转,转得你头昏脑胀。修行只要这样做就够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六、扩张心量,才能"大同小异"  有些人烦恼重,因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没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恶行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不好,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要求上,要善恶并容,不要看到好人便说"喔!你很好",看到坏人就不要理他,不是这样的。坏人都不要理他的话,那谁救他呢?那坏人岂不是永远坏?大同世界永远不能实现了。  孔子讲的大同世界,就是布大讲的净土。我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六祖讲"佛法在世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到了菩萨的境界了,那么就可以"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我们只烦恼自己没有一个贡献自己的机会,并不是为了自己有所获得而贡献自己;"外户而不闭"── 房子的大门都不要关了。但是今天的社会就不行,水准这么差,你把门锁了几道,窗户还有铁栏杆,小偷都给你锯开,那就无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异","大同"就是大的原则上大家爱别人、大家帮助别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贡献自己,而不占有别人的,这个是大的原则相同。至于说今天开饭,我吃稀饭,你不能吃面条,这叫"大同",那样就错了。"大同"里面包括"小异",你喜欢看电视的看电视,他喜欢听音乐的听音乐,他喜欢散步的散步,他喜欢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这个就是"大同"、"小异"。"大同"并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说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个人的兴趣,彼此同意别人跟自己的差别。那这样的话,不就调和了吗?一调和的话,"大同世界"就出现了,没有罪恶,没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爱,那就是佛讲的"净土"。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庄严佛土"就是说把世界庄严起来,一切不庄严的、邪恶的都去掉;"成熟众生",众生没有成熟啊,比方说开了花没有结果,这不"成熟";开了花有结果,果实又长得红红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聪明、很有头脑,但是想得太多。你没有事,用"照"不要用"分别",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认"小异"、不接受"小异",就表示你反对"大同";你若赞成"大同",你要接受"小异",因为彼此当中有差别。拿夫妻为例,比方说先生喜欢吃甜的,太太喜欢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的。若说今天不许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小异",常常调和别人,常常接受别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大同"。如果说我现在正在看电视,你为什么听音乐呢?这样会打起架来,那就"同"不了,那叫"大打"── 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讲调和,调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调和,然后自己的家庭调和,然后自己的环境也会调和。你到了这个境界,你所工作的环境自然就会调和。你不到这个境界,分别心重、我执重,就会不调和。  有些人很聪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 ── 想念很多。若没有那个必要,你脑子也不要再去想,让脑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产生若干不必要的误会。你用分别心,是自寻烦恼;你若不想,很快乐。七、没有分别心和想念,不影响工作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你没有分别心、没有想念,像你这样子不好,你会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误了。"我今天不是给自己吹牛,我到的单位都是很坏的单位。我到了甲单位,甲单位是问题最多的;我到乙单位,是因为乙单位出了纰漏才调我去接任的......。有些当主管的要求部属说:"你的衣服扣子没有扣,你讲话不是这样讲的;你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声音来,否则像猪一样",这样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讲多少道理都没效。那个喜欢打架的单位,我去了以后,我也不讲话,我根本不跟谁讲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讲这些道理,我讲这些干什么?有些人,他不是那种人,我对他讲道理,对他是一种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托你不要讲了,说:"你叫我请客,我都干,但是请你不要讲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他说:"我宁愿请你看电影",免得在这里听你"黑白讲"(胡扯),真的有这种人。所以我到任何单位,我都不讲道理。我会跟他们聊天,讲一些"今天天气不错啦,今天的菜不错,......",只讲这些,不讲正经话,也不讲做人的大道理,他们自然就不打架了。八、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要调和自己的心  我们为什么有毛病?为什么跟别人处不来?因为我们主观,度量狭小。我们有一点点不满意就摆在心里,三天都消化不了;刚刚忘记了,第二天看到他,又想起来了,又烦恼了。身心是有连带关系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强的人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这件事,这样的人肠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气,今天就忘记了,还把他当成老朋友拍肩膀,这样的人吃饱了就睡,不会得胃病。  人是物以类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环境,你必须先从自己调和起。我常常讲"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当你心力强的时候,你生命的磁场就大。磁场是有作用的,它有影响力,在这个磁场之内,它会发出一定的作用。你没有磁场的话,你影响不了别人。你说:"我要说服他",你不说,他可能"服";你愈说,他愈不服,哪里能说服别人呢?那是个笑话。人都有个性,都有自尊,如果你劝别人:"你要这样才好,你不这样就不好。"他说不定会顶撞你:"我好不好,都没有关系,不要你管。"真的有这种人喔!所以说服别人不是个办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是"行有不得"?这个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这个、怪那个,你说:"我自己修行不够好,不够安祥,不够调和。"能够这样子,你就进步了。  你们还要把"歹势"(闽南语,不好意思)去掉,那么"我"就没有了,不要有"我执"。你会"歹势",就是有"我执"。要把心打开,当你把心打开以后,也没有什么叫"难为情",也没有什么叫"不好意思"。  当你自己调和的时候,你就无往而不利;当你不调和的时候,常常会出纰漏。你不调和,画图的时候铅笔就容易断,切菜的时候容易伤到手,它就是这样子。你心里不调和(心乱)的时候,处处都会出问题。心经提要~一九八O年十一月三十日开示于台南市一、《心经》是般若经典的心要和心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顾名思义,它是佛经般若部门的心要、心髓,或者说是核心。因为它浓缩了般若经典的要义,而成为般若经典的精华。尽管它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并不算少。事实上,我们只需要了解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概括了《大般若经》全部的要义。  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经典不翻译?遇着"般若"的地方都不翻译?都是用汉字把音注出来?因为翻出来很容易误会。如果我们说它是大智慧,人们就很容易想到智识、智谋、才干等等方面去。因为在常识上,大家都不习惯摩诃般若,事实上一般人也缺乏摩诃般若的体验。如果以大智慧代替摩诃般若,容易引起误解,因此译经的人才不翻译。二、摩诃般若  (一)"摩诃般若"是智慧的根源、生命的基因和属性  摩诃般若,有许多的人讲经或注经,都将它翻成大智慧。事实上,它的确是大智慧,大到不能再大,因为它是一切智慧的大根源、一切生命的基因。就它的性质来讲,它是一切生命的属性,也就是每个人的自性;就他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它是正受,也是正觉。  (二)"摩诃般若"与"大智慧"的区别  摩诃般若与大智慧有什么区别?一般世智辩聪的大智慧是由分别心产生,而摩诃般若的大智慧是离分别的真心的显示。  由此可知,摩诃般若是离分别的,它是父母未生前人人的本来面目,它是生命构成的最初因,它也是一切妄想、一切分别所凭借依靠的。如果没有摩诃般若,人就不可能由知而起执,自然也没有分别,所以佛经比喻说:"人因为地而跌倒,也要靠着地才能爬起来"──"因地倒,因地起"。  摩诃般若既然具备这些属性,显然地,它就是我们修行的标的,也是我们找回真实自己的中心课题。  (三)"摩诃般若"的内涵、意义和性质  我们的生命原本无牵无挂、自在无碍,因为真心起惑、"末那"起执(编者按:末那就是法相宗所说的末那识),因此我们人从刚生下来的毫无知识,不知道野兽毒蛇可怕,不知道浊水是脏东西,借由色、受、想、行、识的累积,埋没了我们真实的自己,这个埋没才是最彻底的、最可悲的埋没。我们若不甘心被埋没,就必须摆脱覆盖、洗刷尘垢,使真实原本自他不二的生佛平等、物我一如的"摩诃般若"重新抬头,才能赢得人生最大的胜利,才能发掘出我们的永恒生命,才能证得不生不灭。  如果我们不明白摩诃般若波罗蜜,不了解摩诃般若的意义、性质,以及它与我们切身的关系,我们就无法修行,这样的"修"只是"盲修","行"也成了"盲行"。因此禅宗的六祖在《坛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也就是说,唯有摩诃般若波罗蜜,才是三世诸佛成佛的条件,唯有抖落尘埃(心的污垢),使"摩诃般若"抬头,才能旧佛新成。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不管我们说它是"自性"也好,说它是"正受"也好,说它是"正觉"也好,离开"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的解脱,就没有生命的圆满,就没有不生不灭真实自我的证得,当然也不可能到达"常乐我净"大涅槃的境界。这是"摩诃般若"的内涵、意义和性质。  (四)"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  "波罗"就是彼岸,"蜜多"就是到达,合起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依靠内在于自心的伟大佛智,到达生命解脱的彼岸。三、五阴:色受想行识  (一) 色受想行识是五阴、灵魂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有五种因素虚伪地构成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说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虚伪的堆积,构成我们肉体的生命。它是无常的、虚妄的,是业的累积,也是灵魂的内涵,它完全是属于阴性的,所以叫做"五阴"。  什么是"阴"?我们一生中,凡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能表露给别人知道的想念,都属于阴性的。如果有人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那是荒唐无稽,那是对女性的侮辱。实际上,"阳"是光明,"阴"是暗淡;"阳"就是发露,"阴"就是覆盖。  (二) 五阴堆积成业,凡有业必受报  我们现在的肉体生命,由生下来的无知无识,然后依靠根尘的相对而萌生知识,由经验产生印象,然后根据经验的累积,知道有所选择,进而分析、比较,逐步形成归纳、演绎的推理思维作用。这些原本不是如此,原来就没有的,经由五蕴堆积而成的,只是业的累积。  凡有业,必定受报。就像一家公司业绩好、有盈余,大家分红,皆大欢喜。如果业绩不好,公司发生赤字,大家垂头丧气,乃至演变成倒闭、破产。人也是一样,善业可以上升天堂,恶业可以沉沦地狱。但是不管是善业或恶业,都是梦、梦幻,都是自讨苦吃,都违反了生命的真实,这是"背觉合尘"的结果。四、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灭业、恢复光明的法身  唯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才会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唯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才能使我们消灭虚伪的五蕴所堆积的业。它提升我们梦幻般虚伪的人格内涵,也改善我们阴暗的灵魂,使我们恢复光明的法身(常乐我净的体现)。  为什么我翻来覆去地对"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说了这么多?因为我们必须先辨明"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不然《心经》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变成了一种知识、一种学问,而不能实际有助于我们生命的圆满和痛苦的解脱。  (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穷溯到万事万物的源头  至于《心经》的本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一个穷溯到万事万物的源头、穷溯到威音王以前的菩萨(编者按:根据佛经的说法,威音王是宇宙间第一个因修行而成佛之人),实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到达很深程度的时候,他没有了分别心,只有般若智体光明的显照。五、"照"与"分别"的区分  "照"与"分别"的最显著区分,"分别"是分别取执,以致有所选择、好恶,产生美丑、苦乐的感受和欣厌的感觉。  "照"就是面对事物,丝毫毕现,但事过境迁,丝毫不留,就像是我们常常可以在寺庙里看到的匾额"过化存神"一样,过去的化掉,没有了,现在所显示的,只是一片空灵,只是清明在躬。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照"就是这样。因为"照"而不执,"照"而离分别,"色、受、想、行、识"在菩萨的法眼下,立刻就彻见到那些都是空无自性的,连带地也当下就摆脱了一切烦恼、超越了一切执着、克服了一切灾难。六、"空"  (一)"空"就是万有的素材、真相、实相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空"是万事万物的素材、真相,"空"才是万有的真相、实相。  我们用常识的眼睛看,总认为这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不动的。但是若用科学的尺度看,任何的物质都是原子的堆积,任何原子都有电子,任何电子都是转动不息的。所以当你看它是静止的时候,事实上好几兆的电子正在旋转。显然我们看石头是一个冷冰冰的死东西,那并不是石头的真相。  (二)"色""空"不二,"受想行识"与"空"亦不二  我们平常执着"有"就是有,"无"就是无,"空"就是空,"色"就是色,这就是虚伪分别心所产生的谬执,那并不是法界的真相。  事实上,大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万事万物都是以"空"为素材而塑成的。经上举了很多例子,像"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就是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物,也只是动机加上许多的条件所产生的,它既不是原来如此,也不是毕竟如此,当然毕竟是"空"了。  用菩萨的法眼去观察,"色"与"空"既没有差距,也没有分别。  如果我们一尘不染,对境无心,那么"色"就是"空"。如果我们广加分析、用心思维,长篇大论地写本书,那么"空"也变成"色"了。因为"对境无心,色就是空;分别取相,空就是色",一切的感受、想念、行为、意识与"空"没有差距,也没有分别,都是由"空"所显。  (三) 任何推论都是挂一漏万、瞎子摸象  现在的哲学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譬如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调和论、创造论......等等,太多、太多了。但是你说"法界"是什么?不管你说它是什么,都是挂一漏万。比方说:这个万宝囊里有一万件的东西,你说它是火柴,只说对了万分之一,你坚持说它是火柴,你就否定了另外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件的东西。又如佛陀所说的瞎子摸象,甚至比瞎子更荒唐,瞎子摸象还摸到了几分之几,而这些哲学家所说的,只碰到万分之几的边缘而已。  (四) 真理就是"空"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空"。  "空"是什么?"空"是无限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空",我们向上、向前的努力才不会落空、才有余地。如果不空,那就会窒碍难行。"有",永远地有;"无",永远地无;法界岂不是一潭死水?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不但一切的事物不永恒,事实上,离开分别心,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  试问,爸妈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有什么想念?有什么意识?威音王以前的光景是什么?你初生下来又知道什么?这些都是习、染、五蕴积成的东西,都是五蕴在作怪。因为有五蕴,才产生了理智、我执,而理智就是法执。  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法,它的真相、当体是"空",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它既非原来如此,也不可能是毕竟如此。它只是大海里的一个泡沫,只是一个幻相。用法界的眼光来看,地球的生命尚且是短暂的,更不要说人生,更不要说短暂的人生所遭遇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身所触、耳所闻、目所见、心所思的一切,彻悟它的真相时都是"空"。既然是"空",所以它的"生"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实质;"灭"也只是现象的消失,并不是实质上有所毁灭。当大宇宙形成一个太阳系时,大宇宙并没有增加任何一样东西;当一个太阳系毁灭时,大宇宙并没有减少任何一样东西。由此可以知道,"空"中原来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根本没有,它本来就是"空"。  (五) 受想行识都是虚幻,"当体即空"  在以"空"为真相、为实质的前提下,所谓的感受、觉受、想念、行为、意识,都是虚幻的,由执着而产生的,也都是"当体即空"的。七、三世诸佛及菩萨都是归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以法眼看清楚了这些,不依虚幻、不取虚幻而归依内在于自心的伟大智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依靠内在的伟大智慧,到达光明圆满的生命彼岸。因此他心里就没有挂碍,生活上也就没有障碍,自然就没有恐怖,可以远离一切错误、颠倒、虚幻、梦想,最后到达"定慧圆明、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三世诸佛"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没有一位不是依靠内在于自心的伟大智慧而到达光明圆满的生命彼岸,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正等"等于什么?等于法界;"正觉"就是真正的正确的觉受。真正的觉受是来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自觉"。八、"摩诃般若"是最伟大的神力、无量的光明  由此也可以知道"摩诃般若咒"是具有最伟大的神力的真实语言,是具备无量的光明的真实语言,再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真实语言了。它能够消除一切的苦恼和痛苦,这是毫不虚假的。因此才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就是真实的语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正确的读音是:gei da· gei da· ,ba la gei da· ,ba la sang gei da· ,bu da· suo ha·)九、净心持颂真言(咒)  《心经》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为什么还要说咒呢?当然,这是圣人的苦心。后面这几句咒是什么意思?在习惯上,真言(咒)不需要解释,我们也不必知道。只要我们感到烦恼痛苦、彷徨无依的时候,净心持颂真言,就会获得无量光明、无比勇气,远离罪恶,远离黑暗,当然也就没有烦恼和痛苦,而自在解脱了。  谢谢各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九日讲于台北市社教馆一、前言  (一) 要"诚、敬、信"  首先我要祝各位新春如意、事事顺心、秒秒安祥。  我从台南到台北胡说八道也有十多年,尽管我的希望是能够使有缘的人得到法的受用,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只怪我自己的修为不够。我记得在台南第一次说法,我就讲了"诚、敬、信"。今天在解答问题以前,我想作一个总的回顾与复习。  为什么讲"诚、敬、信"?因为儒家讲:"诚者,至诚,不诚无物";佛教讲"因果"── 虚伪的因,只能得到幻灭的果。敬,就是认真,我们对任何事情不认真,难期有成效。信,就是你找到你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要你信别人,起码你可以信你自己;你可以找到你生命的真实,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个就是"信"。  (二) 力求"心安无愧"  第二,我要求每一个人,不可告人的事绝对不要做,连做都不能做的事,千万不要去想,想了会污染你的心,构成你生活的阴影,遮蔽你生命的光彩。不可告人的事做了以后,就会叫人心不安。每个人都有一颗不能欺骗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叫"良心";没有良心的人,做人都有问题,何况是学佛法?根本不可能!因为它本身就是电阻,所以首先我就要求大家:"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  我们不做亏心事,每件事都心安无愧,我们才能心安。因为二祖拜见达摩祖师求法,乃至为了表示诚敬信,自己砍掉一条臂膀。达摩祖师问他:"求什么?"他也只是"求心安"。人之所以活得不好,主要是因为心没有地方安顿,我们的心若是有所安顿,那就是佛法最大的利益。要"求心安",就要有所不为,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这个事很难做到。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你若想做到,首先就必须要战胜自己。因为让你不安的,让你活得不自在、不洒脱的,让你埋没一辈子时光、断送大好生命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三) 要努力"强作主宰"  中国的哲学讲八卦、讲太极,就讲阴阳;不管是讲数学或者物理,都有正负;我们的生命有反面,也有正面。反面,就是无始无明;正面,就是我们光明的生命的本来面目。要想保持、恢复本来面目很难,首先你必须要下决心,轰轰烈烈地大战一场,跟谁打仗?跟自己。  有位会友很有正见,他两年前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为什么还记得?因为我太高兴了。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可贵,因为没有这个见解,就说不出这些话。能够说出这些话来,就可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切认识的价值在于指导行为,我们行为的正确是因为我们认识的正确,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他讲这个话,我很高兴,他说:"打败强敌不过是英雄,战胜自己才真正是圣人。"  这样的话讲得非常的好,因为我们的苦根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我欲,就有基本的欲望 ── 食、色,还有更高的欲望、种种的欲望,而且是填不满的;当你欲望得到了以后,它又往上升一级(往上晋升),所谓"欲壑难填"。种种的欲就是我们的苦根,就是求不得,就是来自于欲求。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这是佛讲的八苦之一 ── 求不得,这就是苦根。有了我,就有我求,自我保存难免防卫过当,别人没有存心对你不好,你还怀疑别人不友善,乃至防卫过当,你先去陷害别人,这些都是苦根。因为你种的是苦因,你得到的是苦果。苦的根在哪里?就在我、有我、虚伪的我、假我、表层意识构成的我,这是我们的苦根。我们不战胜表层意识,我们就没有办法拔掉苦根,也没有办法得到彻底的解脱。  所以我首先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求心安","求心安"就要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就必须"自我主宰"。什么叫"自我主宰"?《论语·颜渊篇》有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的意思是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不要做。"我再补充一点:"不该想的不要想"。你能够自我主宰,然后你才能够走上解脱大道;你若不能够自我主宰,你没办法走上解脱大道。  很多人学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表层意识还是起作用。表层意识怕谁呢?怕真我。假如有一个人恢复真我,全场的表层意识就会收起来,它就不敢露脸!我现在讲话,各位听得清清楚楚,我现在不讲,你去看看你的表层意识是否还在活动?躲起来了。如果你自己的本心(真心)出现、摩诃般若出现,你的表层意识就不敢抬头。摩诃般若有大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  修行,一定要行。前两次这位会友讲了这样的话,两年了,我都还牢牢记住,我不需要记,我是欢喜,我觉得他的见解很正确。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对象,找到了对手,找到了敌人;敌人就是自己,当你打败了自己的私欲、自己的主观、偏执,大战一场以后,你就得到解脱。  他讲这个话很好,我再重复一遍,他说:"打败强敌无非是英雄,战胜自己才真正是圣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太浅,其实有很深的道理,与佛法相契合。为什么呢?"英雄自古皆寂寞",英雄苦在心里,我们苦在脸上,他苦在内心。他既然是英雄,他就与众不同,虽"与众不同",身体却与众相同,他也是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的。那个小孩要逞英雄,在他头上打一下,问他:"疼不疼?""不疼",再用劲打,眼泪都流出来了还说"不疼"。所以众生苦在脸上,英雄苦在心里,只有圣人才是真正的解脱 ── 以众生之苦为苦,个人不苦。  所以我再重复一下,我们要"诚、敬、信"。不诚,是虚伪的因。我也讲过几遍,"诚"是儒家的道统、心法,我在这个地方再重复一遍。第二,我们一定要求"心安无愧"。第三,要努力"强作主宰",自己要主宰自己。  现在就开始解答问题。二、问题解答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它们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或修行的方法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不契合如来法门。"作"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当然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乃至包括打坐。"止",你多余的妄想要叫它停止,也就是说停止妄想,这也是错。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你进入了真正的不二法门、进入了佛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因为语言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能够使各位无念吗?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你若保持这个心态,就是真正的修行,真正地修行摩诃般若。"无为法,观无念心"就是修行的方法。  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请问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行深"?就安祥禅的修行方法来讲,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的状态?  答:若讲甚深般若、行深般若,你行了,就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那我若不说,好像敷衍你。你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在行深般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都抱着这颗心,那个就是"修行",也就是"真正的修行"。你想念和行为有点不对,你修正它,这个叫"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符合中道的、不符合八正道的想念和行为都修正过来,这个就是"修行"。除了这个以外,没什么叫"修行";念经、打坐、磕头、烧香,那个不叫"修行",那叫迷信,是在"自我否定",那叫"愚痴"。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你们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 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工作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的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那么又如何"过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呢?  答:各位知道,佛门是不二法门 ── 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过我《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题纲,里面还有很多,我只是开个头而已。那么"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我在《心经浅解》里面讲:"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今天各位问我,我再跟各位讲:"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因为空有两个基本的属性,第一个是解脱,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第二个是般若,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但是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所以它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聚集的意思。"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就是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你的障碍,要你自我主宰,你去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所以你得到了"空",把五蕴空了以后,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大家不要把"空"当作消灭,"空"没有消灭的意思,"空"是不生不灭,是永恒,没有消灭的意思。不是说你空五蕴,就埋没了五蕴,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各位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照耀之下,你的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你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会驱使你被私我欲望支配,它不会成为你达成一种不良意图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五蕴。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当下就是摩诃般若。坦白地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露骨地说,它就是大智慧 ── 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如果用般若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请问(一)如何才能使用般若观照?(二)既不用分别,那么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  答:(一)般若是"佛用",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用安祥心,就可以使用般若观照了。(二)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无我的心、用客观的心去过活人生,你取得(获得)的想法和行为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激,都是极为正确的。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这个也同、也不同。这是不是很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哪里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就不同而言,它迥然不同。因为讲实相般若,是就教下(佛教)的般若系统的佛经来讲的。它讲般若,大概地归纳起来有四种般若: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第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能够显示佛(佛法)的胜义。第四是"眷属般若",般若是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那这么看起来,般若分散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起来则有四大类,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什么是"虚明自照"?我刚才已经讲了,觉、照、观是同义字,所以"虚明自照"就是"虚明自觉"、"照体独立"、"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它是不二法门,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释这一句,古人讲的话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有能、所否?若有能所,谁照?谁被照?若无能所,合成一体,何须言"照"?如眼不自见其眼,镜不自照其镜。  答:你问"何须言照",是你言"照",我没有言"照"啊!我刚才不是跟你们讲嘛!"如珠吐光,还照珠体",是你说"照",我都没有说这个"照"啊!这个"照",是就作用来讲,它是个作用,也就是说般若不是死的。它照谁呢?它照它自己,它没有照别人。  这个能所,有能照,有所照,能所不二,佛法是个不二法门,若是真正的佛法,是能所不二、自他不二、得失不二、毁誉不二......,都是不二的。谁是能照?谁是所照?"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还是借用这句话来解释。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流于冷淡呢?  答:这个大家不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还浅,那一箭只射了五寸,"色不异空"就射了一丈。说"色即是空",你不相信;为什么"即是"?因为它没有差别、没有距离,所以它当体就是,色的地方就是空的地方。"不异"就是说没有差异、没有差距,这叫"不异";"异"就是不同、差异,"不异"就是没有不同。为什么"即是"?因为它没有不同,所以"即是"。  为什么会流于冷淡呢?因为你没有走入佛法正途。我经常跟会友们讲"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而我在《观潮随笔》也经常用这样的词汇说:"热情炽然,迥超无我。"一般凡夫的热情是我爱、我欲,这个有漏洞,但是可以激发热情;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我对你同情不因为你是我的亲人,不问你跟我有什么关系;"同体大悲"── 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若能够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不会冷漠,你会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 ── 你没有"我",只有热情,你的热情不因为"欲"而有。你修学佛法,因为自己的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个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来愈热情、愈老愈热情、愈无私愈热情,才是走向正途。你看!不要说别的,就说"急公好义",就是一种热情的表现,既然是急公好义的热情,当然是有助益的。你去掉了私我,对别人同情,对别人关怀,你就可以避免冷漠。  问:《心经》的主体乃描述修行人须达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声香味触法)空,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要如何才能达到人、法两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里面,你的问题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问题的前半截,就是你问题后半截的答案。我刚才跟各位讲了,所谓的"空",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你若空了"眼耳鼻舌身意",那你当下解脱,但是智慧还在;你若空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当场立刻消失障碍,但是不消失"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如何达到人法两空呢?就是要你"空"。"空",我再重复一次,"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你只要保持现在的心,也就是这颗安祥心,就是达到目的地。  问:菩萨所体现的空,二乘的分析空,凡夫的恶取空见与无记空,在认知上有何差别?修行人应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确?  答:安祥禅就是修行的途径,你必须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这个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领。你"时时自觉"──"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发光自照;"时时自觉,念念自知"── 你有个念头,自己都知道;你知道了,就去约束;不正的,你就去修正,这个就是修行。  问:"空"是大宇宙的真实与永恒,请问人世间因互爱与真情感的交流,而显示出多彩多姿的生活情趣;而修道者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不再缘起于世间度化有情,于真实与永恒的空相中,会感到无聊否?若说那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而已吗?若"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答:大家不了解修行,以为修行就是"缘起"。什么叫做"缘起"?"缘起"用在这个地方并不恰当,"缘起"就是万事、万有形成的条件,"缘"是条件,说氢二氧可以做成水,你把氢二氧分开,没有水,这个就是条件,所以"缘起缘灭"。问这个问题、用这种词汇不很恰当。你说人会寂寞吗?因为有我,才寂寞;我执没有断,他就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学佛。我还记得前几年陈董事长有几次要我讲《牧牛图颂》,我都不肯讲,我说这个太浅了嘛,这个就是学安祥禅的过程啊,你若真修安祥禅,不用我讲,你自己就知道了。十牛牧记,这些都是安祥禅的体悟。我说你若要我讲,我要扩大,我要讲《牛的礼赞》,我要借题发挥,借用牛来讲人天一贯,世法、佛法一齐讲。那就是说"你做任何事、要学任何事,想获得任何东西,都是必须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那是贼",所以你若不付出寂寞,你也难证安祥。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权势,付出了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不到的,然后他成佛了。你学佛法,要付出什么呢?起码你要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费时光的、无谓的交际应酬、无谓的游戏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问:修道者如果证得了永恒的空性,就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而已吗?)  他若真正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他就自由了,他就不问这个问题了,他也没有这个问题了,任何问题都不发生了,无欠无余,没有多也没有少,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  (问:如果"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缘起不息"与"证得空性"是相矛盾的,前面你讲证得空性如何、如何,下面又讲缘起不息,缘起、缘灭与你无关。你若真的证得空性,我一再强调"佛法人格化",你若完成了"空"的人格化,"空"是你生命的内涵,是你生命的全体,是你生命的本质,你生命的本质就是解脱与般若,那就没有什么缘起。缘起就是缘灭,你不起、你不灭,"缘起不息"与你无关。  问: 老师在《心经浅解》当中提到,菩萨当体是空,生命的"全体大用"没有个别的作用,无六根、六尘及十八界。请问这生命"全体大用"的状态及用处为何?这"大用"的形成,是否与根器、发心以及使命有关?  答:你讲的那个,都有关、也都无关。什么叫"全体大用"?提问题的人我相信现在一定在座,以你现在的心态无论做什么都是"全体大用"。你若不用现在的心态,你要去修,是修不来的。所以你讲"无六根、无六尘",这个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佛法不讲"有、无",它是不二法门;说六根、六尘,就是没有六根、六尘,是个"空",只讲"空"。佛法是只讲"空"的,"空"就是解脱与般若,般若是生命的现象,解脱就是一种生命的觉受。  问:读《心经》读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智亦无得",顿觉身心泰然,颇有回乡的亲切感。可是仔细观心,尚觉尘雾蒙蒙,似有尘缘未了的牵挂。古德说"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难道要横着心肠去了断吗?  答:等你要横着心肠去了断的时候,那就表示不能了断,你没有了断的能力。不二法门,了断就是不了断,你要了断,当下就了断。佛法叫你离边见,"了"与"不了",这边了、那边不了,这些都是边见。我教你学安祥禅,乃至佛教你照着《心经》去修行,都没有边见,也没有什么"了、不了",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也没有什么叫做"此岸、彼岸",都没有的。最现实、最不落空的,就是"安祥"两个字,你能保持安祥,就不落空。我可以说,当我说话停止几秒钟,你们各位不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还没有念头,但是你的鼻子、眼睛都在啊,没有人给你割掉啊!《心经》为什么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都被解脱了,因为"空"啊,一"空",都被解脱了,都被般若了,这时候只有知觉而无牵挂,只有自在的觉受而没有一切的障碍,都被解脱了。  问:《心经》中提到般若的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弟子体会,无论是般若的慧或是慈悲心,均不是靠学习、培养等有为法可臻,而是在安祥保任久了,纯然在般若呈现之时,自然的流露,也就是表层意识下载档案(download file)的自然运作,但是仍有一层顾虑,就是面对较复杂的人事物时,如何确知那不是仍然含有微细我、法二执的纯知觉?而又能恰如其分?  答:面对复杂的问题,你认为会有我、法二执,那你就是功夫不到,功到自然成,你功夫不到。孟老夫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人多人少、事多事少都没有关系,你抱持着心安无愧的心、无私无我的心、抱着秒秒安祥的心去处理,这就对了。  问:十二因缘的起点 ──"无明",是怎样来的呢?  答:刚才我讲的,就假象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有两面性,有正必有反,有正必有负,有碱必有酸。"无明"的本质、重点在哪里?"无明"就是不认识自己、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这叫"无明"。"无明"与生命同在,所以佛经上叫"无始无明"。佛经上讲:"无明"没有开始,与生命同在,是生命的一部分。当你认识"正负、真假、是非、正邪",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再认识"真实的是原本的,真实的才是永恒的",再进一步,你若认识"你永恒不变的生命"而且肯决你那个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  问:我们人生的觉受,几乎百分之百的真实,与《心经》所描述的觉受 ──"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作比较,几乎又百分之百的错误。请问"为什么众生会沦于把虚幻当真实?就像是众生面对生老病死的苦痛那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  答:你若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那你就不必学佛法了。我们学佛首先要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你要肯定真假、正邪、是非、真伪"。你若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真实的,那你也不必学佛法了,因为你已经得到真实了。学佛法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真实,你既然已经得到真实,就不必再学佛法了。  为什么会沦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我执,这个我执是错的。真我是不可执、无所执的,真理是自他不二的、物我不二的,真我是与宇宙合一的。只有"假我"才生执、才可以执,"假我"是什么?是私情、私欲,就是表层意识。你的表层意识是你原本没有的,离开"真我"都是错的,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有这个生命,但是没有这些垃圾。学佛法,就是要"空其所有"── 把你原本多余的东西拿来当工具,不要再让它当主人;"切莫实其所无"── 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你还要充实什么呢?  问:我们应该要如何用心,才能过活实际人生?而又能既存在又超越,迈向觉醒之路?  答:这个地方我若讲起来,就是博陵王问牛头融禅师:"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就是说:"我现在用心的时候,要怎么样才妥当呢?"牛头融禅师跟他讲:"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个话怎么讲呢?他问:"我要怎么用心才妥当?"牛头融禅师就回答:"当你正在用心的时候,就没有心可以用,你拿来看看,拿出你用的心;虽然没有心可用,但是并不妨碍你用心";"曲谈名相劳"--"曲谈"就是讲道理,用佛教的名相(专有名词)一讲,那就很累;"直说无繁重"--直截了当地说,就没有那么繁重。真正的修行人是无心的,无心就是"体用不二"── 心空、用空,"用空"不是无用,"用而不执着"就叫"空","有而无我"就是"空"。有人问:"如何用心?"就是这样在用心,刚才讲的这个就是"安祥心"。  各位若是能够保持现在的心态,就不虚此行;若能够一直保持到老,就不虚此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这个是无为法。你若保持到一年,什么都有了,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所达不到的能力,你也都有了,问题是你的诚敬信够不够?  问:观察自在、循声救苦、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态、境界,是否不必要等到摆脱肉体之后,如法修行即可到达?而我们有个臭皮囊的时候,如何确知已经达到解脱的彼岸?又如何防微杜渐、不退转?  答:像这样的问题,答案都应该是你自己提出来。你如何到达循声救苦的心态、境界?你若看到痛苦的人,你同情;你看到可怜的人,你流泪,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态了,你当时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  如何能够不退转?你能够"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不断地找自己的麻烦,不断地战胜自己,保证你不退转。  问: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能消业障、除一切苦的原因在哪里呢?  答: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一脑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你那些妄想、邪念就起不来了,很简单。  问:《心经》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当身体有病痛的时候,"能除一切苦",是否系指安祥的感受不变,而身体的痛苦依然存在?  答: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应该是安祥的感受不变,而且把身体的痛苦冲淡,稀释了痛苦,也就不感觉到什么痛苦了。  问:证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跟在 老师面前所传心态的本来面目,是否相同?层次是否不一样?  答:本来面目,就看你们每个人的根基,你是不是累劫修行,到这一世触机遇缘大事了毕。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我们看到禅刊杂志的报导,有些大陆读者看了禅刊、看了《安祥集》,桶底脱落,一切"空"了。"空"是什么?刚才我讲了,就是解脱与般若,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妨碍、干扰、障碍都没有了,但是你的生命还在。  问:圣人无明,也就是住地无明,可以用安祥心来察觉、打破吗?还是需要明师点破?  答:没有人给你点破,点不破,要你自己打破,你要自己肯定、肯决、认知、认同"真我"── 那个原本的心态、生命的基因,而且你要能够保住它,不起执,那么这个无明就打破了。  修安祥禅的正确途径,我(老师)给你传心,只能传"离执禅定"──"当下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私欲、没有私心,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还在,生命还在";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下功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没有不付出就能获得的;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只能获得牢狱之灾,那是贼,那是不可能的。  你得到了离执禅定,你还要下一番功夫,还要去执。去执就是反省,你要知道你最大的毛病在哪里?然后你用时光倒流法,回溯你自己对不起哪些人?做错哪些事?如何弥补?如何改?弥补就是消业障,我欠你的钱我还了,这个障就消了;由这个造成欠人家债这件事情的心态,有哪些错误,你把它找出来,去执(舍弃执着)。你把一切的执着、一切的偏去个性、一切的心垢都去掉了以后,就无执(没有执着)了,那时候就彻底打破无始无明,不再有执着,不再有无明,大明大亮,像现在各位的心,都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问:"三圣大道"算不算是住地无明的一种?  答:"三圣大道"与你无关啊!你不必问这个问题。  问:修学安祥禅,为何"肯决心"总是不够坚定?如何来增强自己的"肯决心"呢?  答:这个问题,你就是出难题,我没办法教你答案。你自己肯决,就肯决了;你自己不肯决,别人不能给你肯决心,别人不能代替你肯决。天下的事情,我一再说,只有两件事是不能替代的。你"肯决心"不够,叫老师给你,老师也没办法给你。哪两件事不能代替?第一件是吃饭。说"我现在忙,请你帮忙吃饭"── 我现在胀得不得了,你说"再吃一点,再吃一点",结果吃得我肚子胀破了,你还是肚子饿,这个不能取代。第二件是修行,说"我很忙啊!你替我修行"── 我修行是我的,你得不到,你还是不能取代。肯不肯决?是你决心够不够,就看你苦头吃够了没有?你若是苦头吃够了,该是下决心的时候了,你就可以下决心。如果我的判断不错,今天在座有很多会友从此以后将走向坦途,有很多人还是无所谓。  问:既然是不二,为什么又要分悲、智?又如何将般若智与普贤愿融为一体?  答:因为那个"不二",所以它才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到家,就是这一个门进去,但是到家的路却是四面八方。  悲智不二,若没有"智",你怎么感觉到"悲"呢?你怎么产生同情心呢?同情心是般若智的流露,流露在大悲心,就是般若悲心;流露了同情,流露了同感,那就是悲心,那就是断无始无明的起点。因为你要回到家,必须有汽车,但是没有汽油也不行,慈悲就是汽车的汽油。修行人归家,必需要的就是"这个能量";没有"这个能量",你的修行都会落空。  你若要分,它不只这么多,有八万四千。其实普贤的愿就是悲愿心,普贤由大悲心产生大愿。他若没有悲心,他就没有愿力,悲心是愿力的根。而不二法门,我跟各位讲过的,若没有方便多门,连"不二"两个字也不会产生、也不会成立。  问: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是否就是观自在菩萨?反过来说,观自在菩萨就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答:观自在的当体就是菩萨,菩萨必能"观自在";若"观他在",那就不是菩萨,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门";所以当你观自在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我刚才讲,观、觉、照三者是同义字,当你观自在的时候,觉得"自觉自在",也就是照见了自己,"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问:我知道安祥禅的珍贵,但是无奈因为现实环境的生活,为很多事操心,而使心不能安祥。 师父曾说:保有安祥,过去不如意的事不再重现,所得到的比所求的还要多。但是逼于现实,在不如意的时候,要如何修持来保持安祥心态,而转逆为顺?  答:你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我刚才开始说的"你没有战胜自己"。如意、不如意完全是私心,完全没有包容性,完全没有开阔的领域,所以你才如意、不如意,你才感觉得忙不过来,随着外在的环境在转,像你这样,没办法修行。你必须首先坚持只求心安,一切的得失、一切的好恶不要在意,我经常讲"不要让别人的主观、偏见、好恶来决定你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自己的存在不受别人主观、偏见的影响才对,你只要心安无愧,像诸葛亮讲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自己知道自己无愧、自己心安。古德说"心不负人,面无愧色",假如你要等你心安了再修行,那你也不用修行了,因为你心已经很安了,还修行什么?修行就是求心安嘛!  这个问题就在于你不肯大战一场,不肯打败私我,不肯拔掉苦根,所以才有这些问题。因此你首先必须反省,拔掉你的苦根,然后你再学安祥禅,才有可能。否则的话,你只会进进退退。  而且,今天一会,千古难逢,不是经常有的。现在你坐在我面前,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若是你不肯认同,那是你的事,我也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帮你认同你自己呢?没有办法。  问:明心与见性相同吗?  答:明心就是见性。你若明白表面意识的心,那只是看到波浪中的水。水是宁静不动的,大海的表面虽然波涛汹涌,但大海的海底却是纹风不动的。水的属性是不动的,湿性就是水,觉性就是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生命的属性。我们讲的见性,不是讲得悬空,而是很落实的,见什么"性"?就是见生命的属性。所有的生命的基本属性都是相同的,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就像水,所有的水不管是矿泉水,不管是淡水河的水,不管是下水道的水、化粪池的水,都是湿的,不湿不能叫水。不管是太阳表面四万度,划根火柴二百度,它们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所有生命的属性都是有知觉,没有知觉,就是死人一个,那不叫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矿物也是有生命,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海洋,就是大圆觉海。在我们看来,这个麦克风的基座是金属的,它是静止的;其实它不是静止的,因为它里面有电子;所有的物质都有电子、质子,所有的电子都不是静止的,它是不断地在旋转,否则质子也会消失。  问:既然本来无一物,既然性体本空,那么谁来承受因果呢?  答:《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若"了"了,没有我了,业障往哪里放呢?我在《观潮随笔》中写了一段随笔说:"垛生招箭",在射击场,你竖个靶,子弹就打你;没有那个靶,子弹打谁呢?打别人,不干你的事;你不要竖起来,你若竖起来,那就吃子弹。竖与不竖,就是有我与无我;执着我,就有业报;若连我都没有了,业报往哪里报呢?子弹没有目标,往哪里打呢?它乱打,乃至打别人,与你无关,你自己没事,你就了解这一点。所以《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过去欠的债,还是要还。人不死,债不赖。没有人了,谁向你讨债?你向谁讨债?有了人,你当然要还债,这个因果也是这样子。  问:何谓桶底脱落?要如何去做?  答:在座的各位,现在的心态就近乎桶底脱落,只有知觉,没有念头,"空"了。刚才我讲完了"空","空"就是解脱与般若。般若就是知觉,就是佛性。般若用在日常人生,就叫般若;就生命的属性来讲,这叫"见性",这叫"作用","佛者,觉也",就是觉性。桶底脱落就是现在这个状况 ── 有心无念,简单地说,就是"有心无念"。你要修多少劫,才修到这种心态?所以你必须珍惜在我面前的这种心态。否则的话,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问:学禅如何来破"三关"?  答:什么叫做"三关"?我没有听说过。我只听说过山海关、雁门关,没有听说过什么"三关",那个是既迷信、又骗人,哪有什么"三关"?一关都没有。我不是外道,不要问我外道的问题。  问:修行中有行悟、体悟、顿悟、证悟,要如何做到一念不起,才算是正修的起点?  答:很简单啊,就像现在这样。现在你有念吗?谁有念,请举手。这就是正修的起点,就是现在这个心。  问:《心经》里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就是安祥的写照吗?  答:就是安祥的写照,也就是法身的写照。  问:如何来填补智慧的漏洞,方可以达到为学日益?  答:智慧没有漏洞,你只要去掉私心、去掉物欲,就可以了。智慧有两种,一是世俗讲的"聪明智慧",那个本身就是漏洞,分别心嘛!二是本心(摩诃般若),那是没有漏洞、完美无瑕的。  问:当安祥深深的时候,这种心态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是否一样?  答:你应该很清楚,你比我还清楚,当你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一点,就是"无所住"。若无心,那就是死人一个。你"有心而又无念"、"有念而又没有被任何东西勾住、挂住",那就是"无所住",完全一样。  问:有人说念《心经》治心病,心病影响到生理的生病,修行当中如何运用安祥来帮助解脱生、老、病、死之苦?  答:佛法的本质是无为法,你说用安祥,那是错的,把那个动词去掉,你只管安祥,就没有生老病死苦。有生老病死,没有生老病死苦。有安祥,不是用安祥,只是一直保持安祥下去,到了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没有生老病死苦。  如何念《心经》可以给人治心病?有药,你要吃,你不肯吃,也不能治病。如果你口里念《心经》,心里想别的事;在家里念的时候很好,一出去,一个人碰了你一下,你就马上发脾气,那就是你自欺。《中庸》给"诚"下个定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要欺骗自己,我们要做到诚敬信,只管保持安祥下去,自然没有生老病死苦,特别是生老病死过程中的苦。  问:道家修练纯阳,到达身软如棉的境界,而《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是否必须要先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身暖乐"),才可以再修下去?  答:这个问题,简单的话,只有一句话 ──"打破邪见",旁的话呢,就很多。先从简单的来答复喔!"此事不与他家共,一切有为法不同",佛法跟一切的法不能比较,无法比较,完全不同。广义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在《金刚经》是那么讲的。  道家身软如棉,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人的三魂七魄,他的魄还守在身上,没有走;等到火葬的时候,还是有痛觉,那是苦,不是乐。观自在菩萨不着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解脱",他只要观察自在,他不需要身软如棉,这个不能当佐证,乃至烧出舍利来没有?那也不足为佐证。但是烧出舍利来,最起码值得钦佩,这种人戒律精严,下过苦功夫,与解不解脱,很难有绝对的定义。  就广义的讲,法是有正邪。其实佛教、道教在修法上,大家如果看过《道藏》,张紫阳、邱长春那一派所传下去的法,跟佛法没有大的歧见,大同小异,大的地方完全相同,差别不太多。乃至于老子所讲的《道德经》五千言,在经上哪个地方你翻不出来,你翻不到啊,但是它里面已经告诉你,道家为什么以《道德经》为主要的依据,它里面如何修行、乃至如何守窍、守哪里,都讲得清清楚楚,你看不懂,是你的事啊,与太上老君无关。但是他老人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表达了五千字,表达得干干脆脆,留待有缘的人,也就是说够条件的人,"缘"当"条件"来讲,狭义的"缘"可以当做"条件"来讲,遇到根器够利、够条件的人才看得懂,不够条件的人也看不懂。  问:在座有一位会友,他修学安祥禅已经有五六年了,但是从八十年元月开始,他的女儿及一位外孙相继过世。这种痛苦的阴影一直缠绕在他的心际,使他无法心安地来继续修学安祥禅。请问他要如何去除这种伤痛,才能正常地修行?  答:你不必为他伤痛,为什么?所谓"一切的果都是有前因"。前因,是讲三世因果,其实不止三世,"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一切原因产生结果",你不必为他痛苦。为什么呢?人活着是受煎熬的,除非他已经得了"道",他已经证得无上法门。否则的话,这个地球不是替他安排的,这个中国不是替他安排的,这个台湾小岛也不是替他安排的,处处、人人、事事不合他的意,伤脑筋透了,人活着并不顶好。  如果你问我:"老师!你现在死了,你高不高兴?"我说:"我真心感谢,如果上天现在召我去,我现在奉主召,我是感谢万分啊!因为人活着无所作为。"我记得八九年前,我在台北一个会友的家里讲"苏俄崩溃、两岸探亲......",因为其中有个人讲:"老师!你如果不能预知未来,你连先知都不够,你讲的法门,谁相信?"我说:"他不相信,是他无缘啊!我并不要求人相信啊!我也没有耶稣那么伟大啊,说信我者得救,我不敢讲这个话!"但是你说:"过去、未来的事,你知不知道?""知道",知道了有什么用?没用,能改变吗?不能改变,不能改变什么。看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一草、一木、一个个人乃至一个砚台都有一定的宿命,它哪年、哪月、哪日、哪时破、破几块,都有一定的,你不能改变,因为你不是大圣人。你只要努力修行,修成了之后,你才能够帮助他。生命是不灭的,你若超越了三次元的世界以后,人随时都可以见面,因为时空不二,时间与距离是合一的。我本来想讲得更详细一点,可惜找不到恰当的词汇。  问:在座还有一位会友,他因为以前修行别的法门,修行得错误,因此导致气冲顶,精神有点混乱,是否可以借由学安祥禅,而使生命的循环系统恢复正常?或有更好的方式?  答:修行的方法,极高明的人说"有所执,就有所失",不管你执哪里,都有损失;说"有所守,就有所失守",你不管守哪一窍,它都有副作用;所以禅根本是个无为法。如果你能够秒秒保持安祥,忘掉一切的邪思妄想,乃至你过去学过的法门的动机通通都忘掉,那你渐渐就会好。乃至我可以讲一句很狂妄的话:"你现在听法的时候,你的病已经好了百分之八十。"  问:学安祥禅,可不可以打坐?  答:原来的禅,在达摩没来中国以前讲的禅,乃至达摩在中国时讲的禅,都只是打坐 ── 禅观、止观;到了六祖以后,禅产生了新的定义:"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禅与禅定原本是一个系统、一个脉络下来的。有些人认为打坐可以止念,你试试看就知道,你止不住的。修学安祥禅,现在就是无念,不二法门 ── 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说是无念嘛!又不影响说话,也不影响听话;说有念嘛!他根本什么都没有。  能不能打坐呢?打坐是加速器,更快,问题是你不要找错了人,像刚才那一位打坐就打出了毛病来。打坐,坐不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谓"走火",是三昧真火走错了方向;入魔,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不是说魔鬼,不要心里存着一个鬼,怀着鬼胎是不好的。所以能不能打坐呢?能打坐,但一定要有明师。你若是有缘或者有诚心,你找印顺大师,请教止观法门 ── 天台宗的天台止观,那是最妥当、最正当的打坐方法。  你若是学那些登广告传打坐、什么动功、不动功,那都是骗人的东西,那些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受害。可以打坐喔!但我是不会打坐的。我自己打坐过没有?我也打坐过好多年,后来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打坐,我就不坐了。坐与不坐,都是一样。坐,是比较快,快什么?快在能够帮助你控制肉体,让肉体不作怪,肉体也会作怪的。修行不但是降伏其心,而且要降伏其身,所以我在《杜漏歌》讲:"躯壳起念滋三毒。"你为这个肉体着想,你就贪,淫、怒、痴三者就抬头了。  问:在我的认知里,佛是只打坐、不睡觉的,所以我也想这么做,可不可以?  答:佛不是只打坐、不睡觉,你这样做不可以。所谓五盖 ── 食、色、名、利、睡,这"五盖"盖什么呢?盖住了真如佛性。这个要自然才行,自然到达那个境界。你不到那个境界,勉强自己不睡觉,你就会出毛病,你这个肉身马上就陷入魔道,也就是说你这个错误就折磨你自己,这个事万万不可做。但有没有可能不吃饭、不睡觉?那是绝对可能的,当你的心态到达秒秒安祥的时候,你不睡觉,第二天起来还是容光焕发,但是你必须活在安祥里。如果你不睡觉,一夜着急"我怎么失眠",不停地妄想 ── 东想西想,第二天就会面目憔悴。  问:所谓佛渡有缘人,一般来说,执着名与利的人,是不是比较不容易学安祥禅?  答:他若没有执着,就不必学安祥禅了,他已经够了,已经到家了。古德说"要执着一个不执着的",你什么都不要执,就执着一个安祥好了。照样可以学安祥禅。  问:既然上帝与佛不二,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为宗教的不同而相争不息?  答:圣人,他的语言、他的词汇因为他出生、生长环境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需要不同,他的说法也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看过《旧约圣经》讲的很多话,教宗若望保禄讲的话引喻很多名词,这就使人联想到佛法,它是有很多地方相同的。乃至太上老君《道德经》最高的修行法门与佛的止观法门也没有多大的差距,这都是人为的。如果说你是中国人,他是外国人,耶稣是洋鬼子,孔夫子是我们老乡,那就太荒谬绝伦!  你把心胸放大一点,上帝无所不在,佛法身遍虚空,完全相同。但是你若说:"有上帝就没有佛,有佛就没有上帝,因为一个(佛)是遍虚空,一个(上帝)是无所不在,那要怎么摆、怎么放呢?"实际上,上帝是个大生命,"佛者,觉也",佛是有知觉的,上帝有知觉,上帝就是佛,佛法身遍虚空,佛就是上帝,不要去争。你若读天主教修行人的话,那里面有很多说"人要归还上帝",人若灵修成功了,就跟上帝合一。天主教也有"与上帝合一"的说法,这不是我杜撰的。不必要的争执不应该有,因为每个时代的环境不同,众生当时病的重点不同,所以说法也不同。  其实,若是要讲"修学",还是一门深入。你若是读读《新约》、读读《旧约》、读读《金刚经》、读读《可兰经》,那就糟糕,还没有读完,"无常已到,万事休"。修行是一门深入,毁谤别人是不正确的。  问:有位会友非常遗憾尚未归依 师父,希望在这里归依 师父,并请 师父略略地说明一下安祥禅的基本功课。  答:你讲这个话太着相,在座的没有几个人归依过我。你要归依,不论用什么方式,我都不拒绝,其实你说归依,就已经归依了。归依不是个形式,形式是假归依。有许多人老早归依了三宝,受过基本五戒,但是破戒了,归依不久就破戒了。所以归依不需要什么形式,你想归依我,就已经归依。而且你只要想念我,我就与你同在。  安祥禅修行的要领,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求心安",从诚敬信到心安无愧;心安无愧的条件,就是战胜自我;要战胜自我,就要作反省忏悔的工夫,如此而已。说起来,要语不繁,繁语我们不要,很简单。  问:最后一个问题,请 老师开示:《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桶底脱落",就是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地方,这个心没有被任何东西所钩住、挂住,我们的心也没有牵挂任何事物,所以这是一个解脱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解脱心;"应无所住而不生其心",那是死的,死了就不是生命。佛法是个生命的现象,佛法指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佛法的永恒生命是凡圣不二、自他不二的生命。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牵无挂、无挂无碍、无有恐怖的心。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一九八O年十二月廿八日开示于台北市一、摩诃般若的要义  (一)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  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  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我们说这个烟灰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是静止的,可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每个原子都有电子、质子和中子,而电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转,你说它是静止的,显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骗。  在这个宇宙当中,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东西,因为物质基本单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电子、质子分开,当体显示的不就是"空"吗?所以经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什么?因是动机。缘是什么?缘就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必要的条件所完成的东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后依然成空。佛陀的法与自然科学是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见,就是说我们人是由认识指导行为的,我们若要使想念、行为很正确,就必须保持正确的见解。而正确的见解有深有浅,最深的见解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见性"。  摩诃般若是什么?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当你自己真正见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发露的时刻,这是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 ── 摩诃般若。  (二) 摩诃般若的完全发露就是涅槃  摩诃般若有深有浅,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哪里还会有什么差别呢?那就是有深有浅、有纯有杂。等我们摩诃般若完全发露,而且到达"巴拉咪达(波罗蜜多的梵音)"的时候,即完全发露,那就是"尼尔巴拿"。"尼尔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说我们人应该活在涅槃中。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说,你心里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别人问你话,你不会答错,你走路也不会走到水沟里去,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确是空空朗朗,这就是涅槃的初阶。人到了这一步就会发光。  (三) 佛性就是生命的属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为他慈悲,才点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  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假使你硬要说很多话,那么一句"如是我闻",也可以讲上两天。讲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保证没有用。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变质变得很多,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照经典去看,我们莫知所从。你看《净名经》,就有三种译本:《维摩诘经》、《无垢称经》、《无垢经》,三个译本文字都不一样。《维摩诘经》比较潇洒,文字通顺流畅,其他的两个译本就比较晦涩,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个译本相同的都是摩诃般若。  (四) 摩诃般若与世间大智慧的差异  我总认为每个人只要把摩诃般若弄清楚以后,就堪称"修学事毕"。既没有比这个更实际,也没有再学的必要了,所以《六祖坛经》特别强调摩诃般若。  经典不翻译摩诃般若,勉强翻为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因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与"世智辩聪"混淆不清。  实际上,我们一般讲的大智慧是从外面进来的、学来的,是由分别心产生的。由小学读到博士,智慧很多。爱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动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他指导、影响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说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学来的,以向外学来的作基础,然后由分别心再去分别其存在,这只能算是大聪明。  而摩诃般若是从内心发露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本有的,与生命同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而且它是离分别的,当你心念活动停止的时候,它就出来,但这不是压出来的,也不能勉强,这个"自己不去想"的心态是很难得的、很难讲的。  (五)"摩诃般若"就是本心(没有分别的心)  "摩诃般若"是不是有分别?现在我在这里讲话,我可以保证没有分别心,绝对没有分别心。也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不会妨碍讲话、妨碍吃饭,也不会妨碍写文章,这才是大智慧,大到没有边,这就是禅宗讲的"同一质",与宇宙完全合一。  学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诃般若没有发露的话,那不是真学佛。你学到死,还是手忙脚乱,没有上路。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  (六)"摩诃般若"就是自性  佛陀很慈悲,经典上很多地方讲到本心,讲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来藏分做两个,而本心就是自性。  我跟很多青年人说,你不妨用逻辑的方法,把自己做个分析,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原来没有的拿在一边,直到拿无可拿时,剩下的就是原来的,原来的就是真实的。功夫做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么你的摩诃般若就会发露。  (七) 摩诃般若的发露就是离执的感觉  摩诃般若发露有什么感觉?就是离执的感觉,外面对你的干扰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扰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干扰你自己,因为你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学法学不好,差就差在这一点点。二、摩诃般若的入门  (一) 事入  学法,一个是从事上入。打禅七、念阿弥陀佛,会不会开悟?会开悟。可是,试问你悟了,有几个人能看得出来?摩诃般若出了头,却不认识它,岂非白白地当面错过?认识了它以后,还要保任它,禅宗叫"保任",经典也经常提到:"如来善护念,善付嘱。"从事上入的有净土宗、南山宗、密宗、天台禅定止观,"止"是停止一切的杂念,"观"是观察、观想,就是"思维修"。  禅本来就是"思维修",大家走错了路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心空下来,绝对不可以。"空"很难解说,修行绝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与自己的生命作对,那是扬弃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抗战时,我在西康学的是白密。传密宗一定要口传,假如看书本学,很容易错,因为它的读法与书本的音不一样。标准的读法是以唐朝的音来读,因为大多的经典是从唐朝翻译过来的。所以修"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事也不简单。  密宗有大密宗、小密宗。  小密宗就是口颂真言、手结印、心观想。  大密宗是摩诃般若发露以后,也就是禅。禅就是摩诃般若,六祖所称赞、所赞扬的就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的发露有两个途径:一是物以类聚,别人的摩诃般若把你的摩诃般若唤醒。唤醒了没有?如果你的心里感到空空朗朗,这就是摩诃般若出头的征候。这时候你应该保持它,行、住、坐、卧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从理上入也是一条路,分析自己,透过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是从理上入。  (二) 理入  学法,一个是从理路上入,什么是从理上入?我今天介绍一位印顺法师,他所写的文章代表大彻大悟,他是从理上入。我们一个人一天吃了饭,不用脑筋是很难的,你与其用歪脑筋,不如用正脑筋,穷理思索,用尽自己的思维去思索,思索到不能再思索的地方,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柳暗花明"就会出现。  (1) 本来面目就是实相、全知全能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你尝过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就认识到大宇宙的本来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实相"。我们了解"实相"之时,也就是断惑,断惑就是入"圣流"。  什么叫断惑?就是对宇宙人生不再有怀疑。不再有怀疑的时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讲的"全知全能"。  这个"全知",并不是说你没有学过电子学,请你帮我装个收音机,你也会装;你没有学过外科手术,你也能拿刀子把别人的肚子割开,不是这样讲。这个"全知"是一切"知"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源头,一切"智"不能产生。把握着一切"智"的本质,把握住一切"智"的源头,这叫"全知"。  什么叫"全能"?宇宙万生万物之"能"为我之"能",这叫"全能"。假如你说着相的"全能",那么上帝也不能生孩子!你若这样解释"全能",当然是不通的。所以佛法说到究竟之处,无法可说。  (2) 第一次因(最初因)  哲学家所讲、所争辩的也只是"第一次因",所以黑格尔讲"一切存在是心灵的现象",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克思说"一切的思想、观念、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功能的反射",他们是争"第一次因"。黑格尔没有否定物质,马克思也没有否定心理的现象,他们只是争"第一因"。  佛法的用心也是跟哲学家一样,我们追求的是"最初因"。我们了解最初因以后,我们对宇宙人生就不会再有疑惑了,我们的心灵就迈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所以学佛法没有那么多理论,没有那么多道理,只要"心空及第归",也就是说心要空空朗朗,"如日处虚空",没有阴暗面。  (三) 学佛法的入手功夫:反省、观心  学佛法,是要学成佛的方法。  修学佛法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反省。用开倒车的方式,以自己的行为为"经",以有关的人和事为"纬",就这样子反省。  一种方法是观心。古人讲静坐观心,其实不必。假如你观心做上三个月的功夫,保证味道是很浓厚的。怎么做?就是说,你在想什么,你自己要知道,亦即"念念自知"。  各位现在在想什么,"要知道"是很容易,但是在平常的任何场所,譬如散步、办公、演讲的时候,自己脑筋在想什么,自己都知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因为我们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在佛法来讲,这就是"无明",真正的无明就是这样的解释。  很多人觉得情绪不好,就去找医生看,医生说这是情绪的周期性现象,人每隔一段期间就会有低潮出现,其实这是乱讲。因为你在想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有烦恼当然不会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我们说错一句话、看错一件事、想错一个问题,都是烦恼的原因。假如你脑筋想什么你都知道而且善于抉择的话,你的烦恼就没有了。修行的入手功夫无非是如此。假如你要守窍、要观想,那就很容易入魔。三、真正的开悟是断惑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发光,我们不印可他,我们不说他这样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们不说他修行修得不错,不是说我们吝啬恭维别人,而是怕害了别人。他打坐能发光,我们不认为他修行修得对,因为他没有断惑,他的意念之根没有拔掉。  修行以断惑为了事,人不能断惑,那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佛法是断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而禅宗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就是"认识你自己"。  (一) 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想各位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认识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地拿出来分析,说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没有身体,我现在很讲卫生,妈妈却说我小时候还抓大便,可见那时候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既然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身体,无风不起浪,画一幅画也必须有一张纸,我们的观念、认识又是以什么做基因而产生的?我们找到这一点就够了,你突破这一点,你的身心马上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是谁"?靠什么会使你产生经验?小孩子拿水来喝,烫!第一次、第二次烫,第三次就晓得吹吹、试试。有了经验,我们就可以由单纯的经验,累积到复杂的经验,我们就有个比较,分析哪个有利、哪个有弊。有分析、有比较,就有思维作用,而思维作用原来并没有。既是本无,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又为什么会产生出妄心呢?因为我们有一颗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对六尘,因此有了六识,以为外面的存在是真实的,我们迷失了最圆、最纯的一颗心,而把它装进了许多"见尘",心垢愈积愈多,把真实的自己彻底埋没了。我们只要用反次序去反省,把真正的自己找出来,人生就会活得逍遥自在,佛经描写的境界都会同时出现。  (二) 找出生命的基因、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法也和哲学家一样,要找出你的"最初因",也就是要找出你"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基因"就是你本人的"自性",就是你的"真心"、"本来面目"。看起来很简单,须知"说食是不能果腹的",等你找出来以后,你的摩诃般若就自然发露。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是圣贤,才可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果我们不能找出真正的自己,我们讲经、我们记那么多,都没有用,反而会变成"所知障",因执成障。经上说"因地倒,因地起",因为我们的真心迷失而起执,因起执而累积"见尘",障蔽法眼,背觉合尘,我们也必须靠真心的再抬头而离执、离缚,证得解脱。  很多人喜欢打坐,殊不知要等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可以打坐;摩诃般若未出来,不能打坐。四、读诵《金刚经》的方法  我觉得我们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要离分别去读。如果身旁没有人的话,障重的人就大声读:"如是我闻......",不分别什么意思,连续读下去就好了。障轻的人就小声点,读完了,把经一合,"金刚心"或多或少就会出来。《金刚经》读了以后,保持、保任就够了。  《金刚经》不需要讲,为什么不需要讲?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五百人证得阿罗汉果,佛有这种伟大的力量,他说《金刚经》的时候,就可以把别人的摩诃般若唤醒。《金刚经》所讲的话,只有佛能讲,别人不能讲。  我们修行必须读《金刚经》,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别它,从头到尾把它读完,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修行的一种诀窍、一个方法。因为佛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等于正觉的心,也就是正确的觉受。而且经典上常常讲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确的感受。读诵《金刚经》,一口气从开始读到最后,持之以恒,心态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  当初佛到处演讲,他讲的法都非常通俗。当时印度四大阶级种姓相待非常严格,如果像经上讲的那样文诌诌,大家就会听不懂,所以讲得非常通俗。后来译经的人把它译得斯文,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实际上佛陀当初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说得非常通俗,而佛陀说法又没有离开每个人的心。当我们看佛陀的遗教、经典,拿它来印证自己的心,他的每句话都是描述你的心。这样子看经,你就会觉得很受用。五、功德  我们修行要注重两个字 ──"功德"。  "功"就是"功勋"。曹洞宗讲"君臣五位",而我们的"功"就是要常常了解自己的心念,我们想什么?我们起个念头,自己要知道,这是修"功"最好的方法。  "德"就是一个人的德性、特性、气质和性向,要不断地改善、提升,也就是说要让自己变成神童,而不要变成饭桶。六、纯阳  我常常喜欢讲这个故事,大家总是认为吕纯阳没有结过婚,那么佛陀结了婚,就不是"纯阳"了吗?实际上,"纯阳"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要有阴暗面。例如我们说阴谋家,为什么叫他阴谋家?因为他使用的谋略手段极端保密,做事不让任何人知道,见不得天。见不得天就叫"阴"。王阳明就是说他的心完全是"阳"没有"阴",他的心完全是"明"没有"暗"。  出家人受戒是必要的,假如我们不是出家人,受那么多戒,反而不自在。所以我们一般的在家人只要受一条戒律就可以了,就是"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就没有阴暗面。  "阳",修到极端就是"纯阳"。《易经》说"群龙无首",那就是"纯阳"之象,也就是大同之象。"龙"代表"阳","首"代表"大乘心","无首"表示每个人都进步到人性的最高峰,没有人更高,也没有人不够,这叫"群龙无首"。  我们每个人透过修行,把阴暗面通通丢掉;阴暗面丢掉以后,心灵就空空朗朗。人是可以没有记录惯性的,没有记录惯性那就是离执。摩诃般若可以消除贪嗔痴~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五日讲于台南市一、什么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是个什么东西?摩诃般若是"大智慧"。大智慧显然跟小聪明是相对立的。小聪明是分别心的产物,大智慧是本心的发露。小聪明是用主观的意识去看问题,而大智慧是极客观,没有我,不带批判性,没有喜怒哀乐,扬弃价值观念,只针对事实,这叫"摩诃般若"。  既然这样,用摩诃般若的人,没有分别、好恶、评价、取舍,也没有记录惯性,听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听过便"了"。所以用"摩诃般若"听一千遍的《兰花草》,你也不会唱,因为你根本不感光。二、除尽心垢,才可以享用自心的无价大宝  古人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研究学问,一天有一天的心得;你若是学佛法,则一天天地减少、扬弃出去,最后归无所得。  《法华经》譬喻一个富家子,迷失了自己,穷苦地作扫粪人,把垃圾运出去,这是寓言。运粪,就是除却自己心中的污垢。污垢除完了,他本来就是富家子,所谓"无价大宝,秘在形山"。但这必须除尽心垢,才可以受用。三、除掉贪嗔痴必须反省忏悔  又《华严经》讲"八万四千美女",象征八万四千烦恼,烦恼由贪嗔痴而来。欲去掉贪嗔痴(三毒),要从两方面去着手(也是修行的基本工夫):从反省、忏悔当中去除。  贪嗔痴就是我执、自我。"希望得到"就是占有欲的发露,也就是我执在作怪,所以必须反省、忏悔拔除我执,才能除掉三毒(贪嗔痴)。  (一) 贪  "贪"是什么?就是"贪得",见利忘义,缺乏安全感,怕没饭吃,这就是"贪"。  其实每个人都有饭吃,我们的国家有养老制度,不许向人家要饭,你拿个碗去要饭,警察会把你送到仁爱之家,叫你不要吃冷饭、去吃热饭吧!所以一般人缺乏安全感、有占有欲,对物质有情、太重视,那便起"贪"。  (二) 嗔  什么是"嗔"呢?就是生气、不满。不满是内心,而发脾气是外露。人为什么有烦恼?我刚才说过,就是"我对";都是"我对",别人都不对、都不合你的意。像这样用自己的标准、主观(自以为是)的见解,要求别人合你的意,其实没有人会合你的意,甚至你的父母、太太、儿子也都不合你的意。事实上,你也没有合别人的意,而你却要求别人合你的意,这就是"嗔"的来源。有了"嗔",就会生气。  这"嗔"怎么来的?如果你放弃"用自己主观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吻合自己的意",凡事随便就好,那你就不生气了。如果看见别人做动作,你看不顺眼就生气,岂不荒谬?这是一念的主观意识造成的。  (三) 痴  什么是"痴"呢?就是说你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这就是"痴"。  人的"贪",也是"痴"的一种。人类当中,哪个时代佛法兴盛,哪个时代的国家就强盛。唐朝自唐初迄中叶,佛法兴盛,国家也非常强盛,因为国民的贪、嗔、痴少了,国家就富强了,社会就安定了。  一个国家衰亡的足够条件就是"愚昧",愚昧足以使一个民族消失、国家灭亡。这话怎么讲?愚昧就是罪恶。一个民族若是愚昧、无知、贫穷,它一定灭亡;因为人穷了,就没有什么道德,孟子说:"仓廪实而后知礼义",就是这个道理。四、摩诃般若可以消除贪嗔痴  "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说只要你发露出跟小聪明迥然不同的伟大的智慧,就会到达生命的彼岸。"伟大"是形容无限、无边的,非相对的,是独立的;而小聪明是什么?是一种机智,是分别心的产物。等"摩诃般若"出来以后,三毒就会自然消失;因为太阳出来,霜露就没有了,雪也溶解了。(编者按:这就是 耕云导师一再强调"保持安祥就是真修行"的原因,亦是《六祖坛经》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即灭"的真意。)禅的特质~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四日讲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么宝贵的时机来就教于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