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4

作者:佚名 字数:75271 更新:2023-10-08 20:06:50

多么高的荣誉,多么好的机会,多么难的挑战,多么大的诱惑。  在一群专注的听众前畅谈自己,真可以说是罕有的机会。一开始我的确很担心会论为自我吹嘘。但再想想,为什么不摒弃一切虚伪的谦虚?至少我应该把握这个机会来大力传达个人所珍视的事物——不论在学术上、政治上或个人发展历程上。  假如我没有事先阅读过前面演说者的演讲内容,我可能会屈服在这些诱惑下。事实上,其他人并没有如此。因此,我也要尽全力来抗拒任何与他们反其道的诱惑。  受邀来作这次演讲时,我欣然接受。本以为畅谈个人成为经济学家的演化历程,想必是件简单又令人愉快的事。但在拜读过前面几场演讲的内容后,我发现我的同行不但雄辩、博学、睿智、幽默,而且演讲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我该如何遵循前辈的步伐?我甚至想装病推辞或请人捉刀。但最后我并没有这样作。以下的内容,不管是好还是坏,都是个人对这项主题的看法。  首先,谈到这项大奖及获奖理由。瑞典皇家学院把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马寇维兹、米勒及本人,以表彰"他们三人在财务经济学理论上先驱性的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因为这项大奖的颁发,才使"财务经济学"这门学科无论在经济学还是财务学的领域里头,都得以进一步的演化发展,而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当然还超过研究该学科的人。因此,接下来在谈到个人的发展历程时,我也会对自己专攻的领域提出一些说明。  要为一门学科下定义,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特别是这门学科又是你的专攻,就更是如此了。不过,我现在还是来试试看。  财务经济学面面观  在颁奖典礼的演说中,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林德贝克教授特别强调金融市场以及厂商对这方面的运用。当然,金融工具的特性及其正确的使用,可以说是中心的议题。如果从较理论化的观点来看,可以把重点摆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关联。所谓金融工具,通常是指收取未来现金流入的一种财产权。这样的现金流入,当然是在未来才会进账,因此对"时间经济学"(eco nomics of time)必须要了解。现金流量经常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一套"不确定性经济学"(economics of uncertainty)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长远的未来的现金流量,可能取决于我们在不久的未来所采取的作为(或不作为),因此我们需要一套"选择权经济学"(economics of options)的理论(此处选择权作广义的解释)。最后,我在估计未来可能的状况时,需要各种信息,因此也需要对"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有所了解。  因此,我所界定的财务经济学,可以说涵盖了经济学里头四个重要、困难但又吸引人的层面。当然,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何把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学问归属在自己所属的科目之下,不过,我相信上述的说法是适当的,而且也不乏与我持相同看法之人。  财务经济学的科目,可以在经济学系以及商学院的财务系的课程表中找到踪影。近来,也逐渐扩展到实务界。经济学系比较强调实证面;而在财务金融系以及实务界,则重视规范性应用(normative applications)。实证理论是尝试对世界作一番描述,而规范面则是提供了行动的指示。这两种分析方法或取向,在今天并不是完全分割为二。在实证理论中,须假设各种不同形式态或样式的规范性行为;而在规范性理论中所需的完形(gestalt),也往往需要按照实证理论建构。  对实证的财务经济学而言,其中心课题是评价(valuation)——未来预计的现金流量,在今天的价值为何?而规范面的财务经济学,其中心课题是:在完全或部分依据实证财务经济学原理而设定的价值下,金融工具应如何适宜地使用。  财务经济学与财务学  商学院财务金融系经常把课程区分为三大类。"投资学"主要是探讨个人、年金基金(pension fund)等如何购买财务金融工具。"公司理财"主要是探讨公司发行金融工具的问题。第三类的课程则是"金融机构",对这些机构型而言,购买与发行各种金融工具两者都很重要。  如果从高度简化的观点,我可以设想三种不同类型的资产负债表。就投资来看,资产负债表左边是各种金融工具,右边是个人或是组织的净值(net worth)。从公司理财的观点来看,资产负债表左边是各种砖块、灰泥、旋转车状……等,而右边则是各种金融工具。对金融机构而,资产负债表的两边都是各类财务金融工具。  目前有些商学院在有关财务课程的设计上,以财务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开始,接下来是有关前述三大应用领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我因为能够就近参与设计斯坦福大学的课程,因此该校课程的安排和这个模型近似。然而,这样的课程结构目前仍然不很普遍,大部分的商学院只是把财务经济学视为各应用领域中第一门课程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过,早先的状况并非如此。且让我引用本人在1978年出版的《投资学》教科书中的一段话:  "近年来,财务的领域事实上已历经了一场革命。就在几年前,投资学的教科书的重心仍在……会计学的玄机、主要产业经营的细节以及选择好坏股票的各种经验法则。制度的细节……虽有介绍,并配合历史资料,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可供读者了解这些现象的整体架构。有关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理论付之阙如。"  我接着指出,这样的理论其实就近在咫尺,阅读本书的学生,都可以运用此一理论来照亮当时财务学中隐晦的角落。我甚至大胆地说:"……实证分析已经证实,该理论对主要市场的运作行为,作了非常贴切的描述。"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有点过于乐观。以下我要再引用该书1985年版的内容:  "透过近来的实证研究,令我们对这个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产生了若干怀疑。早期统计检定的结果相对薄弱,可能无法确认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重大分歧。还有,有些系统化的反常(anomalies)业经发现,令人质疑所谓标准理论的某些观点。"  话虽如此,财务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曾受到伤害,反而变得更加完备;然而与此同时,可能也不免丧失了一些单纯性与直觉性。今天也只有一些鲁莽之徒才会在未能充分了解财务经济学的情况下,贸然投入财务金融的领域。  财务经济学与经济学  财务经济学对经济学系的影响,还不如其对财务金融系的影响。尽管如此,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综效(syneryy)仍然很大,经济学者对财务经济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请容我再度引用以前的文章,这是1982年出版的《财务经济学——顾特纳纪念论文集》(Financial Economics,Essays In Honor of PaulCootner)一书的前言。  "在1950年时,财务金融及经济学的交集确实很少。财务金融的学术研究仍较依赖经验法则以及零散的事证,而缺乏理论基础以及严谨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者对金融机构、投机行为以及构成财务金融主要部分的不确定性的其他层面等,只有蜻蜒点水式的兴趣。  但是三十年后,整个情况有了彻底的改变。现在有关财务的问题不但有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有广泛的实证检验,来检定理论建构与其实状况的关联……  带动财务学变革的人士,许多都受过经济学的训练。他们用经济学者的态度以及标准的研究工具,来研究财务上的各种问题。当他们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不足以解决手边的研究主题时,就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但不管如何,他们的风格仍是属于经济学者的,因此,现在这门学科逐渐以财务经济学之名为人所知。"  英年早逝的顾特纳是我的好友与同事,堪称是早年最优秀的财务经济学者。当然,可与他并称的还有许多杰出之士。这些财务经济学领域的先锋,几乎都是经济学者出身,其中包括马寇维兹、米勒以及我本人。巧合的是,在《顾特纳纪念论文集》中撰文的学者中,有五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其中的四位(萨缪尔森、索洛、施蒂格勒及本人)则先后参加了这个系列的讲座。  因此,谈到财务经济这个学科的名称时,我应对财务及经济学这两个部分,投以同样程度的重视。  实用的理论  我想,在商学院所教的学科之中,没有一门财务经济学一样,对相关行业产生如此重大的冲击。现在的专业投资人,对下面的名词都能琅琅上口:期望值;标准差;相关系数;R平方(R-squared)、贝他值(beta)、戴尔他值(delta)、伽玛值(gamma);外凸性(convexity);二项式过程(binomialprocesses)…等等。这些在十年、二十年前看来抽象而莫测高深的概念,今天已成为全球大批交易人员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财务经济学也对金融机构发挥了相当的影响力,诸如促成指数基金(index fund)的诞生,以精准的预测及低成本的操作,来复制整个市场的大盘表现。财务经济学也推动了衍生性证券(derivative securities)的庞大市场,包括选择权交易(tradedoptions)、指数期货(index futures)、指数选择权(indexoptions)以及换货操作(swaps)等等,这些以往尚属新奇的金融工具,在今天却能协助个人及金融机构在追求特定目标时,得以有效率地控制风险。无论是对这些工具的评价或有效率的运用,财务经济学都提供了相关的架构。  我对实用的理论这个名词特别感兴趣。这类型的理论在财务经济学中可谓比比皆是,而各个金融交易中心也都能迅速地采用。  如果想对这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我强力推荐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最近出版的《资本的观念:现代华尔街令人难以置信的起源》(Capital Ideas:TheImprobable Origins ofModern Wall Street)一书,该书记述影响投资实务的一些人物,包括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现在,我把话题转向到比较属于个人的回顾。  无论把财务经济学的发展视为革命(这是我年轻时会有的想法)或是一种演化(这比较切合我现在的讲题),我能观察并参与这个重要学科由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实在感到莫大的荣幸。虽然我个人的发展历程只算其中一小段插曲,但或可有助于诸位对整个学术演变的了解。  生涯发展中的机运  在个人发展的进程中,如果说有一个共通的脉络,那该是幸运之神的眷顾。无疑地,优良的基因以及勤奋的工作,是在这个舞台上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在我个人面对的许多决策关键上,幸运之神总是指点我该选择的方向。今天能走到这样的境地,当然是拜许多机运之赐。  我的双亲都是教育界人士——家父是学院校长,家母是小学校长,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他们到了中年时才到研究所进修。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在年幼时就颇能领略学习之乐。  我的中学教育是在加利福尼亚州最好的公立学校完成。中学毕业之后,我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计划完成家母对我习医的期望。但在上过一、两门和实验有关的课程,我知道自己不是这方面的料子,于是就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UCLA),并决定主修企业管理。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我选了会计学及个体经济学两门必修课。前者只是完全不用脑筋的簿记,令我非常厌恶。但微观经济学则完全不然:理论严谨、前后关联、结构完整又合乎逻辑。我发觉了其中不可抗拒的魅力,随即在下学期转而主修经济学,从此不再回头。  这是幸运之神第一次眷顾。有时候回想一下,假如当时选读的是现代会计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现在的情况会是如何时,都会不自觉地出一身冷汗。  在就学期间,我或多或少以打工的方式自食其力,做过的工作包括:在加油站上夜班为大公司担任小夜班的过账交易、同时批改七个科目的作业、各种不同的暑期打工、教学助理等等,最后当然就是经济学者。  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我选修了一门商学院的投资学。但课程内容保守而传统,令人泄气。虽然我全力研读,却怎么也找不出其中一贯的原理与基本的架构。显然投资学绝对不适合我的研究。  不过,幸运之神又再度降临。威斯顿(J.Fred Weston)是商学院的教授,也是公司理财方面的权威,我有幸在大四那年担任他的研究助理。威斯顿引领我进入当时刚成形的财务经济学的世界,我虽然还没有决定要往这方面发展,但的确感到兴趣盎然。  大学毕业之后,我曾去银行界应征工作。结果在面谈时,大学优异的成绩却成了妨碍。面谈者在仔细看过我的成绩后,往往会称赞一番,接着又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念研究所。这几乎成我面谈时碰到的典型过程。经过几次这样的经验后,我把原先的申请表格拿回来,向面谈者强调我在各种课外活动、工读以及社团方面的记录。尽管我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但成效不彰,因此我只有继续在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机分校攻读经济学硕士。  可以说就在这一年,我走上成为经济学者的不归路。这一切的功(或过),应该归诸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的艾智仁教授。他性格温和保守,却是位与众不同的经济理论学者。他在第一堂课上即宣称,经济学期刊的内容,有百分之九十五是错误或是无关紧要的——这项主张我有时候倒觉得并不算过份悲观。接着他就开始讨论有关非法贩卖婴儿市场的经济课题。有一阵子,他在六节课的讲次中花了五节来辨正"利润"的意义(不过并不是很成功)。事实上,在他的课堂里,常常像在进行角力竞赛。学生目睹这位才华横溢的智者,以全然创新的方法来捕捉(经常相当成功)经济学里头最困难的概念。对尚待磨炼的年轻学者而言,没有比这更扎实的训练,也找不到更高的标准。受业于艾智仁两个学期之后,我坚定了自己要成为微观经济学者的信念。  获得硕士学位后,我随即履行后备军官养成训练的兵役义务,后来担任陆军经理少尉军官。由于大部分时间在户外活动,并养成极佳的体能状况,我倒是颇能乐在其中。  我的服役为期七年半,每年有两周的暑训,后来我设法把役期压缩到六个月。接着,由于艾尔契安的协助,我得以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担任初级经济研究员。  兰德公司  1956年的兰德公司,是非常特别的组织,其资金几乎全来自美国空军,因此根据契约,公司只需从事任何对这位客户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再加上部分公益工作。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上下班时间,工作时间也有相当大的弹性。办公室的大门永远敞开,大家习于对广泛的议题进行心智交流,而且每人每周要有一天钻研纯属自己兴趣的研究。  那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时光。兰德所完成的工作包括系统分析、作业研究、电脑科学以及应用经济学等方面重要的研究。兰德的第一批电脑中,有一部就是冯纽曼所设计的。丹立格(George Dantizig)当时正在研究线性规划。一些最杰出的学术界大师,也担任兰德的顾问。在这里,大家都相互直呼其名。假如有人对实用理论有兴趣的话,那么50年代的兰德公司可以说是最佳的工作场所。  对于像我和兰德公司绝大多数员工这样的自由派(按照美国政治上对自由派的定义)来说,在军方列管单位工作应该是一种忌讳。但是,那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年代。我们确信,透过改进国防机构的效率,可以有助于防止战争,因此并未感受道德上两难的挣扎。  在兰德期间,我致力于最优化以及各种取舍(trade-offs)问题的研究。我们建构了许多模型,也投入资料的搜集与实证分析,然后充分运用当时已有的电脑设备,将所有资料汇总研究。  兰德在电脑科学的许多层面上是开拓者,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电脑痴"。我对这方面的热情,并未随着时间而冲淡,内人和许多同事都可以作证。  虽然兰德提供了绝佳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最终的志趣还是教职。由于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容许我做个单纯的学生,我想的最佳选择应该是选修三门教育的课程,再配合原来的硕士学位,这样就可以在专科谋得教职。后来,我只选修了一门夜间部的视听教育。这是相当无聊的课程,其中最荒诞的一次,是讲师向我们展示一张幻灯片,内容是一份呕心沥血制作也得过奖的布告栏,主题是十月份的月历。结果班上有位同学指出,那张月历上只有三十天,而不是三十一天。这位讲师虽然愣了一下,但却不见有尴尬的表情。虽然,我无意否定形式的重要性,但以这个个案来说,形式完全征服了内容。  我不愿再冒险去忍受这么离谱的教育课程,于是就安排选修加大洛杉矾分校经济学博士班的课程,同时仍然在兰德担任全职的工作。除了微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经济史以及经济思想发展史等课程外,我还特别设法选修威斯顿教授的财务课程。因为这一层关系,我才能学习到马寇维兹的一些创新研究成果,这些绝大部分都成为财务经济学的滥觞。  博士论文的波折  在修完课程也通过考试后,我开始着手撰写论文,我希望探讨的是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s),也就是一些大公司有时会运用的内部"影子价格"(shadowprices),以作为激励各部门经营效率的诱因。个人之所以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一方面是兰德公司正在研究类似的问题,一方面则是受当时芝加哥大学的赫雪雷佛(JackHirshleifer)在这方面著作的影响。当我开始这项专案研究大约三个月之后,赫雪雷佛恰好也转到加大洛杉矾分校来。在艾尔契安的建议下,他看了我到那时为止的研究成果。简单一句话,他不认为我的论文会有什么希望,并极力建议我更换研究主题。  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赫雪雷佛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之一。  我深感挫折但不灰心,就去找威士顿商量。他建议我向马寇维兹(当时他刚加入兰德)请教论文的主题。我于是前去拜访,他也给了一些建议。艾尔契安对于我能在马寇维兹手下从事研究表示欣慰,虽然马氏根本无法列名在我的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之中。  马寇维兹在1952年就已经指出,投资人的投资组合选择,可以视为数学与统计学的问题来处理。投资策略有两项关键因素,即预期收益与风险。前者可以用未来收益机率分配的平均值来表示;后者则可以用该机率分配的变异数或标准差来表示。有效率的策略(efficient strategy),是指在固定风险下,预期收益最高的策略。他也说明在证券的预期收益、风险及相关系数等估计值为已知时,该如何以公式来表现寻找所有有效率策略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运用他所发展的二次规划互除法(quadraticProgrammingalgorithm)来解决上述的问题。他的重心可以说完全在规范性的问题上——他所关心的是适当使用预测结果,而不是预测本身的性质。  我的博士论文探讨三个相关的课题。首先,我对马寇维兹在1958年书中的一项建议洋加引申,这项建议是以单一因素模型(one-factor model)表现"收益产生过程"(return-generatingProcess)的特性。一般而言,因素模型会界定一个或是更多的关键影响因素,尝试衡量每种证券对各项特定因素的敏感性;同时也假设所有其他的风险来源都是个别独立的(idiosyncratic)——也就是在各类证券之间并没有关联性。在论文里,我所处理的计算式都是在单一因素下才具效率的运算。在后来的研究,我又进一步扩展到较符合实际的多因素情况。  成功的投资组台  其次,我和一位实际从事投资管理的经理人合作,尝试应用对未来的收益进行主观判断的理论与单一因素模型。这方面的实验,只能说是局部成功。令人奇怪的是,最佳投资组合中总是出现一家不是很有名气的公司——施乐(Haloid Xerox),而且所占的比率还不小。不久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了好几倍,也许验证了经理人的远见加上及严谨程序的价值。从这次的经验中,我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计量经济方法最适合作风险的估计,至于要作收益的估计,可能还需加上判断。  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事后也证明如此)一点,我提出了受过微观经济学训练的学者经常会问到的问题:假如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最佳化的"(这里,且按照马寇维兹投资组合理论所提出的条件),一旦资本市场达到"均衡"时,证券的价格将会如此?为了让这个问题容易掌握起见,我假设所有投资人都作同样的预期,同时投资报酬系透过单一因素模型产生。研究的结论令人吃惊,也引起争议:证券的价格将会不断地调整,直到期望报酬与对因素变动的敏感性这两者之间,达到简单的线型关系时为止。我遵循回归分析的作法,用贝他值来表示对因素变动的敏感性。因此这项结果可以简述如下:贝他值愈高的证券,预期报酬率也愈高。长期来看,风险中只有受并通因素影响的部分,才可以获得报偿。至于其他的部分(我称之为"非系统风险")则毋需也没有报偿,因为透过合理分散投资,可将之降到很底。  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资产订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model)于是诞生。  华盛顿大学的岁月  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前,我曾有机会在西雅图消磨一天。那天居然是阳光普照的天气,水面满布帆船。由于航行一直是我的热爱,于是我向华盛顿大学申请教职。在获录用后,我就搬到了西雅图。  当时,华盛顿大学的商学院正值转型初期,由原来传统、松散、以制度为导向的课程,转变为像现在这样以严谨理论为基础的学术殿堂。其间固然有挫折感,但也充满了机会。教学的负担相当沉重,但是只要愿意尝试的新课程,都会受到肯定。延续在蓝德不拘于一隅的传统,我教的课程有统计学、作业研究、电脑科学和微观经济学,另外再加上公司理财及投资学。有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学习一项事物的最佳方法,就是试着去教给别人。在华盛顿大学,至少我是学了许多。  同时,我也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在此地的第一年里,我导出了资本资产订价模型中的其他基本要素。  虽然我的博士论文中所获得的均衡结果尚令人满意,但似乎过于倚重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证券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有可能将模型一般化,而不需受到这个假设条件的约束。在经过几次错误的尝试后,我发现在有效率的市场中,不管产生证券报酬的程序为何,期望报酬与贝他值之间的基本关系都会存在。我曾把这方面的发现与结果,写成《资本资产价格: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of Risk)的论文。但是这篇文章的刊出却延迟了两年多,因为最初遭一位审稿人退稿,后来《财务期刊》(Journalof Finance)的编辑人员又改组。在此同时,我公开发表研究成果,也积极地和快速发展的财务经济学领域的其他研究者交换研究成果。透过不一而足的方法,我们找到了这方面的研究同好,也举办各项研讨会。学术界的沟通过程多少带有神秘的色彩,即使参与其中的人也会有此感受,但这个过程的效率非常惊人。  虽然身在华盛顿大学,但在蓝德的资金资助下,我结合了对经济学与电脑这两方面的兴趣,写成《电脑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Computers)一书。其间,我曾请了一年的长假回到蓝德从事一些非军事方面的研究专案,其中一项是探讨运用不同时段的差别费率,来改善纽约三个主要机场的航机着陆权与空间使用的配置。  在华盛顿大学度过收获丰硕的几年后,我在开创新局的想法下,转往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新设的尔湾(Irvine)分校社会科学学院。当初的计划是要成立以"不确定经济学"为研究主轴的经济学系。不幸的是,当时正值反战运动的最高潮,这所建在橘郡(Orange County)的公立学校,根本不宜学术性的思辨。校园里自校长以下的每个人都有被迫参与的任务,确保学校可以自由调查各种思想,不分左派还是右派。  在尔湾期间,我受聘担任纽约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顾问,协助将我和其他学者所发展的一些观念,落实在实际的应用上。我也完成了一本名为《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的著作,汇总说明大部分的相关研究成果。  过了一年之后,一些教授终于认清,要在尔湾营造一个创新而高水准的新科系,恐怕尚言之过早。许多人于是另寻更适合发展的园地,我也是其中之一。  风云际会斯坦福  1970年,我转到目前任职的学校——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所。当时的斯坦福在财务方面已经有相当杰出的表现,希望在课程内容以及研究计划两方面,更加强化以当代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内涵。为此,克劳思(Alan Kraus)、李绅伯格(Bob Litzenberger)和我设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财务博士班课程,并共同任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为今天所谓的财务经济学勾勒出轮廓。感谢他们两位,使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大幅地增长。  70年代的斯坦福商学院,急于达成在研究与教学两方面并臻卓越的目标。为了更进一步强化财务课程的师资阵容,除了既有的克劳思、李纳柏格、罗比契克(AlexRobcheck)、所罗门(Ezra Solomon)及梵洪(Jim Van Home)之外,又聘请了特纳、寇克斯(John Cox)、葛劳斯曼(Sandy Grossman)以及史寇尔斯(Myron Scholes)等人。在经济学系,则有史蒂葛立兹投入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同样使用亚罗在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相克莱分校共同开设一系列的研讨课程,经由这样的机会,得以接触里蓝德(Hayne Leland)、罗森伯格(Bars Rosenberg)及鲁宾斯坦(Mark Rubenstein)等人。以我个人的兴趣而言,这里真是再好不过的环境。  我同时在企管硕士班及博士班教授财务学及微观经济学。顾特纳和我共同安排微观经济学博士班的课程,我从中学到不少。然而,我也很快地理解到,我还是应该把全部的精力摆在财务经济学上。  我在这些年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无前曾提到的《投资学》教科书。虽然我早就觉得这个领域需要一本以扎实的财务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教科书,不过我延迟了两、三年才动笔,因为我认为要达到这个水准,还必须再对制度细节以及产业实务多作了解。最后我还是让步了。这项工作实在过于艰巨,但也的确是难得的学习经验。  在撰写这部教科书的时候,我发现不只有必要记录当前已经风行的理论,也必须提供相当的新理论。因此,本书对我而言,不但成为鞭策研究的原动力,也是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之处。  有两个例子值得一提。一是为解决某种特定投资组合最佳化的问题,有一套看来属直觉性但却很实用的互除法。虽然这只是非线型最佳化的一般分析的一个特例,但其原则可用通行的经济学名词来陈述,如效用最大化、依据边际效用所作的选择等等。此一技巧经证实非常有用,并已获得广泛的商业应用。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选择权的评价问题。我认为布莱克——史寇尔斯(Black-Scholes)这项重要的选择权评价公式,不但难以理解,而且也不可能解说清楚,因为该公式是以非常困难的连续过程的数学为基础。于是我就想,应该有与这个公式对应,但属不连续时间、不连续状况的公式。很高兴的确如此。再者,经由数字实验也证实,用二项式过程所得到的数值,在不连续步骤的数目增加时,可以很快地向连续形式收敛。我在1978年出版的教科书中,介绍了这个处理方法。寇克斯、罗斯(SieveRoss)以及鲁宾斯坦均以此为研究基础,证实了许多评价的问题都能以类似的方法解决。现在我已了解,这类模型即亚罗——戴布鲁状态偏好典范(Arrow-Debreu state-preferenceparadigm)的特例,目前也为实业界广泛采用。  跨足企业界  70年代以及80年代,我和旧金山富国银行(Wells FargoBank)一个积极创新的小组往来密切,工作的重点是要把财务经济学上的知识应用到资金管理方面。在福仕(Bill Fouse)以及弗亭(Jim Vertin)的带领之下,富国银行有多项成就:率先创造了指数基金、针对投资者目标而量身设计的被动式投资组合(Passive Portfolios)、以未来现金流量预估贝他值及预期报酬、风险的估计等等。今天,富国银行以及福仕的美隆资本管理集团(Mellon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根据财务经济学的操作程序,管理超过1250亿元的资产。  1986年,我更直接地踏入企业界。我与妻子凯西设立了一家公司,由她担任行政工作,主要业务是针对大型而多元管理的退休基金、捐赠与基金会的基金等所面对的问题。提供研究与咨询。我们的目标是配合各基金的特定目标,应用现有的理论,发展新的理论以及进行实证分析,来协助处理资产配置(asset allocation)决策的有关议题。在我们所有的工作里,都假定市场是有效率的——也就是,我们希望能配合个别基金的目标来裁量其投资,而不是要"打败市场"。  由于我们的同仁才智高超,再加上客户经验丰富,又给予我们高度支持,使我们获得相当优异的成就。我们发展了好几项新的操作技巧,其中一项称为"形态分析"(style analysis)的方法,经证实特别有效。  以共同基金为例,每月报酬率的变动,绝大部分是因为所持有证券的类型,而不是在每一种类型中所挑选的个股。例如,以一组有十二项资产类别(asset classes)来代表资产类型的话,我们会发现,典型的美国共同基金每月报酬的变异,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可以用"资产配置"来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如何将资金配置于主要的资产类别,即前面所谓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  这项分析并不困难,通常只需把基金在过去几年的月报酬率,和代表各主要资产类别的指数基金的数字相互比较。其中所需的步骤(二次规划)在概念上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复杂。  透过形态分析法,外界的分析师可以估计一个经理人在市场主要部门投资的情况。有了这样的资讯,投资人就能对所持有的资金作更有效率的安排。一个基金的绩效,也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是源自资产形态,其他部分则可视为是选股的因素。经由这种基金的绩效归属(performance attribution),让我得以更精确地回答有关市场效率以及用过去的绩效来预测未来绩效的可靠性等问题。  不只我们的客户喜欢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以及讲座也受到各界热烈的肯定,一些同业也正准备提供类似的服务项目。如果说模仿是最诚心的恭维,那么我们可真是备受恭维了。  学术与实务间的平衡  综观过去的工作生涯,我一直在努力脚踏学术与实务两个领域。其实这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辅相成。当然,在两者之间维持平衡,是高难度的动作。夏普事务所(Sharpe Associates)成立的前几年,我把大部分的重点摆在实务面。经过这些年的营运,目前我似乎也该稍为后退,作更多的反省和更深入的研究,并着手撰写一两本能够藏诸名山之作。因此,我决定未来将更加专心于研究与教学。  对我来说,个人的专长似乎是在"实用理论"的发展、应用与传播上。我计划继续专注在财务经济学的领域,特别是有关投资的应用方面,尤其着重在整合既有观念(这比较切合自己的年纪),而非发展新理论。  学术性的论文或演讲,依例在结束时总要提出一组结论。这里我并不打算如此。一方面是我认为自己仍不具备应有的眼光以及公正不偏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这听起来像讣文中的生平简历——我希望不会来得这么快。  无论如何,我倒愿意说,对财务经济学这门重要而持久的学科,能在其演化进程中扮演一角,就算再微不足道,也足以令人感到莫名的兴奋满足。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更多新东西有待发掘,因此未来世世代代的财务经济学者,也同样可以期待我曾亲历的种种震撼。诺贝尔之路_托宾  托宾  长大之后的志愿是当经济学家或教授,我想这样的小孩大概很稀罕。我生长于一个大学城,念的是大学的附设中学,我的同窗好友大多数是大学教授或员工的子弟。我一直是成绩特优的学生,拿A是家常便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我真的从未想过以学术研究为生。我原来很喜欢新闻记者的工作,那正是家父的职业;我从6岁开始,就自行编制报纸。我也曾想过念法律,因为我喜欢争辩讨论,而且我在十多岁时就对政治着迷。当时我应该知道大学里有经济学这门课,但究竟内容为何,我则一无所悉。当然,有关经济的课题,经常会出现在中学的历史课与公民课里头。因此我认为经济学将会是日后自己在大学所选修社会科学之中的一个学科,可能是修习法律课程前先修的部分课程吧。  意外的奖学金  我无忧无虑地成长,也一直认定自己会在家乡上大学——伊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就在打算前往注册成为新鲜人的前一个月,我获得哈佛大学提供的柯南特奖学金(Conant Prize Fellowship)。我应该对此稍作解释。家父好学多闻,喜欢阅读各类书籍,是香潘(Champaign)地区公立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人。他在《纽约时报》上看到,哈佛提供中西部五个州每州两名的新生奖学金。当时哈佛的校长柯南特(James BryantConant)希望此举能够扩大哈佛学生在地缘上与社会阶层上的涵盖面。反正申请一下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我就接受家父的建议提出申请。事实上,伊利诺斯大学附设高中也并未为我通过哈佛奖学金考试而刻意作任何准备。附设中学每年毕业的学生大约是三十到三十五人,但目前已出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在我的破冰之举后,后来又有多人获得全国性的奖学金。  所以说,柯南特、家父以及附设中学改变了我的一生。伊利诺斯大学一直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我很怀疑,假如我在该校就读,是否会走进经济学的世界?而哈佛,基于下列几个原因,的确促成了我进入经济学的领域。  当时,哈佛已经是北美首屈一指的经济学研究中心,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哥伦比亚大学及芝加哥大学。教授不管是资深还是资浅,都属一时之选。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遇到了两位在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一位是里昂惕夫,当时已任教职,另一位是萨缪尔森,他是担任初级研究员的研究生,毋需正式修课。在30年代,哈佛资深教授阵容中,熊彼特可说是诺贝尔奖的必然人选,汉森、钱伯霖以及哈伯勒也不遗多让。哈伯勒至今仍甚活跃,未来应还有获奖机会。哈佛大学吸引了资质相当优秀的研究生,而这批杰出的学生未来继续从事学术生涯,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初到哈佛时,打算主修社会科学中的一科或是数学。到大一结束,我已偏向主修经济学,但却还没有修过任何经济学的课程。因为在当时,即使是经济学原理那种入门课程,也被视为对大一学生还太过艰深。因此,在大二,即18岁那年,我才开始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老师波拉德(Spencer Pollard)是专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生。  初生之犊  波拉德同时也是我的导师。哈佛大学部的学生,除了修习四门课之外,也要和导师定期会面,经常是一对一的性质。一般来说,导师是与学生住处邻近的教授或研究所学生。导师制并不是为学生分级,基本上系参考牛津与剑桥的在家指导学习制度(housesystem)。波拉德当时建议,我们把讨论课题全心投入"这本来自英格兰的新书"。他刚从英国回来,知道该书在正式出版之前,已经引起很大的震动,因此推断该书势将成为一本重要著作。那本书正是在1936年出版、由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  波拉德并不拘泥于学术成规,他毫不在意我当时只不过刚修习经济学原理。而我也实在太年轻,总认为老师无所不知,也不了解自己的底子根本不足以研读这本书。所以我开始阅读,并且一路和波拉德讨论念过的章节,从初次接触《通论》开始,我就被经济学迷住了。  和同时代的经济学者一样,我之所以会被这门学科吸引,不外两个原因。其一,经济理论是一项迷人的知性挑战,与数学或奕棋相似。我非常喜欢分析与逻辑论证,由小学到大学阶段,代数可能是最令我眼界大开的科目。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透过经济学的研究,显然可以对经济大恐慌及其为全球政治走势所造成的可怕影响有所了解,甚至可能提出解决之道。我个人并未身受经济大恐慌之害,但透过我的双亲,我能深入感受到当时政治与经济面的各项问题。家父系一位学识丰富、心思细密的自由派人士,家母则是社会工作者,她的一辈子几乎都在处理失业与贫穷的个案。  就我个人的观察,对我们这一代经济学者而言,第二项因素在引发学习兴趣与献身决心上影响更为重大,这是和后来的经济学者不同之处。他们所以被这门学科所吸引,绝大部分是因为经济问题的解答,能让他们发挥处理数量化问题的专长。  由于有了凯恩斯,经济学让我充分领略两个世界的极致。我着迷于凯恩斯理论和正统古典经济学家的抗衡,他对普遍笼罩着的错误作全面颠覆,进行鼓舞年轻人的经济学圣战。真理得彰之后,我们得以获得自由,也同时可以达成充分就业。我早已是新政(New Deal)的热诚信徒,对萧条、失业与贫穷极为关注。按照凯恩斯理论,罗斯福总统采取的美元贬值以及政府赤字支出政策,在经济学上都是正确的作法。  凯恩斯的震撼  怀着一腔热诚,再加上没有过去理论的包袱,我比哈佛的许多前辈,更早也更深入地接触凯恩斯的新著。凯恩斯是后来所谓"宏观经济学"的启建者,当时和他共事的年轻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曾以"整体的产出理论"来形容凯恩斯的理论,这实在是相当贴切的用语。与这种理论恰好形成对比的,是针对特定市场或部门的产出与价格理论,也就是目前通称的"微观经济学"。当时专攻经济学的学生在修过经济学原理后,最主要的理论课程内容正是这些。我喜欢这门新学问采用的方法,即把整体经济情况以一套联立方程式的系统加以模型化;当时我除了代数外,还修过微积分。事实上,希克斯和其他一些学者,曾很清楚地列示如何用这样的模型,来表达与分析凯恩斯的理论以及它与古典论的不同所在,他们说明得甚至比凯恩斯本人还清楚。  当时的哈佛已然成为凯恩斯学派进军新世界的滩头堡,但资深的教授大多怀有敌意,其中有复苏计划。哈里斯(SeymourHarris)是个例外,他很早就转向支持凯恩斯。他对我们这些大学部的学生有相当重要的启发,而对我更是照顾有加。哈里斯可以说是一位学术界的企业家。他是《经济与统计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的编辑,也是在登斯特堂(Dunster House)讲坛的资深教授,他在这两处开放篇幅与课堂,供大家尽情辩论各种经济理论与政策。  年轻一辈的教授以及兼任教职的研究生,都对凯恩斯的著作反应热烈。他们如此热衷的原因,基本上和我类似,但他们在经济学上的素养却比我要高。其中有七位合著了一本颇受欢迎的《美国民主的经济方案》(An Economic Program for AmericanDemocracy)小册子,以左倾的观点来鼓吹这套崭新的学说。  至于最重要的事情,当属汉森前来哈佛,并担任经济学的立陶尔讲座(Littauerchair)一职。汉森从明尼苏达大学转来哈佛任教的那一年,刚好50岁;同年,我也开始了经济学的课程。一开始,汉森对凯恩斯理论是采取批判的态度,也曾出版对《通论》冷淡的评论。后来,他整个想法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对任何时代的学者来说,都是极不寻常的,特别是如果自己早期的观点还已经印成了白纸黑字。汉森成为美国鼓吹凯恩斯理论与政策的领导者,他所主持的财政政策研讨课程,可以说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中心。在华盛顿位居要职的官员,与学校的师生齐聚一堂研讨;我不禁觉得,重大的历史似乎就是在那间课堂中写下的。对大学部的学生来说,立即的受益就是由汉森亲自教授宏观经济学,不过当时还是归属在货币银行学的科目底下。对我来说,汉森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而数年后,他也成为我的至交。  两种理论间的折中  我获奖的学士论文,就是探讨我认为属凯恩斯及其攻击的古典经济学者双方的中心理论。传统的经济学主张,价格的变动可以发挥清理市场的效果,价格上扬可以消弭超额需求,而价格下跌则可以消弭超额供给。应用到劳力市场,则意味着工资降低可以消除失业。劳力有超额供给,不可能是长期均衡的现象。除非法律或是工会限制工资下跌,否则由于追逐工作机会,工资必然会下跌,从而为失业者恢复或创造工作机会。这是传统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应用,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观念。经济体自私而短视,他们对自己能接触到的市场讯息,会考量个人利益而作出反应。在每个人追求最大私利的情况下,却奇妙地使整个社会蒙受最大福祉。竞争给社会带来了这项奇迹。  凯恩斯理论却不认为这样的机制可以用来消姐非自愿性失业(nvduntaryunemPdyment)。他并非只认为这样的机制时效迟缓,需要政府政策的辅助,而是根本就认为这项机制行不通。他认为整个经济会处在一个失业均衡的状态。传统经济学者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可以对资源做有效的配置。凯恩斯却指出:假如有工作意愿也有工作能力的劳工找不到事做,就显示出整个市场制度存在极严重的失灵。再怎么说,最无效的事,莫过于让有生产力的资源闲置。  我获奖的论文就在找寻凯恩斯理论的缺失。这似乎颇令人惊讶。不过,我也不认为凯恩斯有必要在反对者的大本营中,坚决争取理论上的全面胜利。不论失业是长期失衡还是短期均衡的现象,凯恩斯务实的论点都不失其重要性。我个人发表的第一项专业著作,就是根据这篇论文改写而成,发表在哈佛编辑出版的《经济学季刊》(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上。这项议题至今仍相当热门,我也一直对它相当关切,我并发表过一些相关论文,包括1971年我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度)所发表的就任演说槁。  1939年从大学毕业之际,我早已忘记法律,而很自然地决定成为专业的经济学者。哈佛有一套留住大学部优秀学生的方法,也就是将奖学金的提供延伸至研究所——我的奖学金获得展延,顺理成章地进入研究所就读。从大学部转到研究所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碰到多大困难,因为早在大四时,我已选修过若干研究所的课了。这时,我需要的是加强选修一些专业研究工具的课程,包括数理经济学理论以及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当时的哈佛,才刚刚要开始迎头赶上这两种分析工具的发展脚步。  良师益友  回想起来,当初教授们几乎把大部分的教育责任留给我们自己。他们希望我们能自学并且与同学相互切磋,我们的确是做到了。教授们把我们视为学术钻研过程中的伙伴,而不是所谓的"徒弟".我想今天的研究所教育,太着重将一大堆固定的教材传授给学生,然后再测验学生对于教授所传授的知识究竟学习到何种程度。我大学毕业的论文,名义上是由大四那一年的导师钱伯霖指导,但他告诉我,他对我论文的主题一无所知,因此也就放任我自行负责.然而,在我们这一段师生关系期间,可以说是充满了趣味。我们争辩天主教的平均地权论(Catholicagrarianism),这是他所认为的经济乌托邦。1946年~1947年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自己选择的指导教授是熊彼特,他应该是一位本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甚至是社会科学家。基本上,他既不喜欢凯恩斯,对于我的论文主题——消费函数——也无兴趣。他看了我所写的论文,也提供了一些颇有助益的建议,整体来说几乎没有插手。每次我们见面时,总是谈到许多其他事情,让我日后受用无穷。  当年我们的理论课程多为沿袭英美的传统,也就是说,数学式的表达基本上是附属于书面文字以及图形,经常屈居于注释的地位。代表性的巨著就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马歇尔正是凯恩斯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指导老师。绝大部分的市场分析,都是单一时点的"部分"均衡分析。至于将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涵盖许多商品、许多消费者与生产者、许多市场间相互影响的"一般"均衡,则并没有受到重视。  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在欧洲大陆有较稳固的传统,由法国——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970年首倡。虽然,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思和耶鲁大学的费雪(Irving Fisher),都曾在这方面有所论述,但他们对从亚当·斯密、李嘉图、小弥尔、直到马歇尔等一脉相承的英语系经济学主流,依然未能发挥多大的影响力。然而,到了30年代末期以及40年代,由于英国的希克斯与亚伦以及哈佛的里昂惕夫与萨缪尔森的大力倡导,数学的一般均衡分方法逐渐蔚为风潮。尽管能彼特在资本主义动态理论上的观点和瓦尔拉斯完全不同,但他协助促成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上,也相信瓦尔拉斯对经济学奠定重要的基础。  我喜欢一般均衡的分析法,这是宏观经济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这些把产出视为整体的总产出模型,可以说相当精简而明确,有助于我们对模型的了解与操作。但个人从不是所谓数学化的一般均衡理论"迷",因为它的纯理论性及一般性,丧失了操作性结论中有趣的一面。再者我认为,由于数学的一般均衡模型精致完美,也导致今天许多经济理论家过度相信自由竞争市场会是最好的运作模式。40年代末期,我曾在一些关于配给理论的论文中使用过这种分析法,其中除了一篇之外,都是和侯萨克(HendrikHouthakker)合作的。  迎接数量化的趋势  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方面,当时的哈佛可以说远远落在时代之后。经济统计学的教授所使用方法相当怪异,而且对依据数量统计理论所发展的方法持相当怀疑的态度。到50年代为止,哈佛基本上尚少接触欧洲的弗里希与丁柏根以及美国由考列斯委员会所带动的发展。和我一样对正式统计理论有兴趣的学生,只能求助于数学系的课程。至于计量经济学,我们则是在一位欧洲的访问学者史代赫尔(Hans Staehle)所主持的统计需求函数研讨课程上,极尽可能地挤压出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也发现到,回归法虽然遭柯兰姆(Crum)及弗里克(Frickey)两位教授轻视,但是在布莱克(John D.Black)的农业经济学课程上却是生气蓬勃,是以还能在哈佛存活下来。在立陶尔中心(Littauer Center)的地下室,我们可以使用他的电子与手动式运算设备。  我在1942年所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就运用了这些设备。该论文原本是为1941年春季梅森(Edward S.Mason)的研讨课程所撰写的,主题是如何将统计预测应用于国防计划,而我所选的题目是民间钢铁需求的预测。梅森后来推荐我到华府刚成立的物价管理与民间供应局(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and Civilian Supply)的民间供应部门任职,多少也与这篇论文有关。我在1941年5月离开哈佛时,已完成所有博士学位的课程,就差论文这一关。后来直到1946年2月,我才又重返哈佛。我在华府参与配给稀少性物资九个月,然后进入海军服役,在驱逐舰上担任带队军官,到1945年圣诞节正式退伍。  在我战后的研究工作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变得非常重要.我在1947年撰写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家计部门消费与储蓄的决定因素,我尝试将我从家庭预算调查中得到的横断面资料,与总合性的时间序列资料加以结合,来估计所得、财富及其他变数的效果。后来在一项有关食物需求的研究中,我又对该研究方法作了一番修正。这项研究是1949年~1950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系时所进行的,当时我也从事有关配给的实证及理论研究。找希望透过横断面的观察,来解决只按时间序列分析所作的统计推论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后来,由于个人对横断面与抽样调查资料的兴趣,我有机会在1953年进入密西根调查研究中心,碰到了卡托纳(George Katona)、摩根(James Morgan)以及克莱因,带给我收获丰富的一学期。  托比分析法  由于在这类资料的分析方面累积了相当的心得,因此我在1958年提出一套新的统计方法,即所谓的托比分析法(Tobitanalysis)。原本生物学的普洛比分析(Probitanalysis),乃是透过身体组织与治疗方式等各种可观察的特性,来预测治疗的正面或负面反应的机率。在经济面的应用上,同样答"是",有着不同的强度;例如,样本中的家庭就去年是否买车的问题时,大部分的回答是没有,但是在肯定的答案中,买车的花费也会有差异。我的研究方法,是除了肯定与否定的答案外,另外再加上数量化的资料,以寻找影响汽车购买的因素究竟为何。  戈德伯格在他的教科书上首创"托比"一词,而这个名称可能比他原先所想的更合适,也许未必。不过这个名称之所以著名,而且为我多届学生所津津乐道的,其实是在渥克(HermanWouk)所写的小说《凯恩舰叛变记》(The Came Mutiny)中,我曾以海军官校生托比之姿短暂露脸。渥克和我,以及书中主角威利(Willy),都在1942年春,参加哥伦比亚的海军预备军官学校同一梯次的速成训练班。  1944年~1954年间,考列斯经济研究委员会在数量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方面,有创新突破的发展。该委员会当时是附属在芝加哥大学之下,那段期间的研究成果之丰硕,堪称是历来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之最。当时委员会的主持人是马斯恰克以及库普曼;库普曼也是诺贝尔奖得主,其获奖原因,就是在这段期间对资源分配理论,包括线性规划等,作出重大贡献。由马斯恰克及库普曼所带领的杰出研究小组中,有两位曾在的本系列演讲中担任过主讲人,即阿罗与克莱因;此外还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即西蒙与德布雷。  当我战后重返哈佛继续攻读博士时,对考列斯委员会以及马斯恰克与库普曼可以说是满怀敬意。我是在计量经济学会举办的会议中和他们结识的。1947年12月在芝加哥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我受邀参与讲评一篇由马斯恰克所写的论文。我在会议举行前几天才收到论文,大概正好是圣诞节前夕。我埋首与研读论文,把当时正怀着第一个小孩子的妻子蓓蒂冷落一旁,也顾不得与家人共度节日。不过,因为如此,我才能在会议中指出马斯恰克模型中的重要瑕疵,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由于这样的机缘,我曾被邀请加入考列斯委员会,而且在1954年,又受邀去接掌库普曼原先由马斯恰克手中接下的研究主任一职。  这项邀约令我备感殊荣,也极富挑战性,对我具有高度的吸引力。但是,当时我对耶鲁非常满意,蓓蒂和我都认为那里是成家立业的好地方。由于该委员会和芝加哥大学之间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当时要吸引人才到芝加哥并不容易,因此库普曼对于搬迁委员会相当有兴趣,但是他绝口不提这个想法,直到我正式回绝邀请时,他才对我透露。考列斯委员会的创办人与财务的主要资助者考列斯(Alfred Cowles)系耶鲁的毕业生,他也企盼他所创设的委员会能够在母校找到永久栖身之地。  1955年,委员会终于搬到耶鲁,并更名为耶鲁大学考列斯经济研究基金会(Cowles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 at Yale University),我也总算担任了该基金会的研究主任。考列斯基金会的第一本论文(1955年),可以说是前面提到的托比分析法的先驱。这次基金会的迁来,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系能跻身前茅的重要因素。我把基金会研究的范围加以扩大,纳入总体经济学的题目。当时,我极力提供发挥空间给一位耶鲁的年轻助理教授奥肯(Arthur Okun),他从事的研究是总体经济预测与政策分析。  调合凯恩斯与新古典  战后个人主要的研究与写作重点,仍然延续了先前我对凯恩斯及总体经济学的兴趣。我致力于改善总体模型的理论基础,使之能契合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并弄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角色。我在这方面的努力目标,和其他许多的经济学家是一致的,他们包括勒纳、萨缪尔森、莫迪利亚尼、索洛、希克斯以及米德(James Meade)等人。这时一股新的主流——综合凯恩斯革命以及这项革命所反对的古典经济学——正在酝酿。萨缪尔森说我是"这项犯罪的同伙之一"颇令我引以为傲。  凯恩斯的理论架构中有四大基石: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刺激投资的诱因。先前,我已对自己在第一项的研究有所叙述,接下来,我将说明其他三项。  凯恩斯的消费与储蓄"心理法则"(psychological law)指出,随着每人实质所得逐渐增加,储蓄占所得的比例将持续升高。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民所得资料,证实了心理法则的正确性。如果根据这些资料所导出的统计方程式来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那么由于所得快速增加,投资在整个国民所得中所占的比例必须大幅提高,才能吸纳高额的储蓄,从而避免衰退与失业。但是这种运用统计上的插补法(extranolation)所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所得固然如预期般提高,消费占所得的比重却并未降低。这项预测的失误,促使经济学界对消费函数重新进行了一次严谨的评估,也获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我在194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此一课题。我认为应该把凯恩斯法则解释为终生消费对终生所得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这两个变数在各个年度的关系。同理可以推论,影响短期消费的因素,并非只有当期所得,财富的多寡也会有作用。这项观念相当风行。弗里德曼的恒常所得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life-cycle model),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对储蓄行为提出极为精妙的解释。他们指出,即使长期间储蓄和所得大致上有固定的比例,周期循环的资料看起来还是可能像"凯恩斯式"的。后来,我也对这个主题写过一些论文。  我相信上面这个例子正可说明,当真实世界的事件与议题令我们亟思了解并解开谜团,将会如何激励经济学知识的进展。对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选什么问题来研究。如果只是从文献不足之处去找研究的主题,通常是事倍功半,而最糟的是,还可能因只注意文献,反而忽略更有研究价值也更重要的问题。最优秀的经济学者,都是由周遭的世界中找到研究的题目。  流动性偏好  五六十年代,我的研究重点是摆在总体经济学的货币面。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我有几个目标。  首先,我想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或是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关系,建立一套稳固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这项研究有其重要性呢?依据货币数量理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货币学派的主张,这种敏感度并不存在,除非偶发的巨变,要不然货币的流通速度应该为一常数;至于社会大众的支付习惯、银行体系以及金融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动,虽然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这些改变都非常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财政上的激励措施,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是减税,如果不同时增加货币供给,并不能对财货与劳务的总支出产生任何效果。同样的解释也可扩大到民间投资部门自发性的变动上.就这一点来看,我同意弗里德曼以及其他货币论者所说的,货币因素影响重大,但我并不同意他们认为货币决定一切的论点.  在1947年的实证研究论文里,我让资料来说话,很清楚地肯定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曲线,但我并不满意凯恩斯对流动性偏好所作的解释。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流动性现金,是因为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到和过去"正常"繁荣时相当的水准,因而持有债券会遭致资本损失。费尔纳(William Fellner)这位后来在耶鲁与我共事的经济学者,曾在学术期刊上和我有过友善的辩论,他指出,如果利率持续低于投资人的预期水准,凯恩斯实在不能将之视为一种"均衡"状态。费尔纳所主张的就是后来所谓"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的模型建构原理,我也赞同他的观点。  就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个人了提出两篇较具说服力解释的论文。一篇发表于1956年,主要立论系根据管理交易余额的存货理论。我后来才知道,我在这方面的论点,大都被鲍莫尔(William Baumol)领先一步,不过这项模型通常还是把我们两人的名字并列。第二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对凯恩斯"投机性动机"(speculative motive)的货币需求,作了一番全新的诠释,也就是规避风险。人们可能会偏好流动性,而且非现金资产的利率愈低,流动性偏好愈高。这倒不是因为预期平均会有资本损失,而是因为在资本利得与资本损失发生机率相等时,对资本损失的担心程度,超过了资本利得的价值。  资产组合理论  对平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资产组合选择(Portfolio choices)理论,我曾进行相当时间的研究,而这篇流动性偏好的论文正是我在这方面研究的说明与应用。马寇维兹(HarryMarkowitz)也致力于类似的资产组合选择模型的研究,1955年~1956年他曾在耶鲁一年,使我们曾有过地缘上的交集。但是我的兴趣偏重在总体经济学上的意义,而他则是较倾向于教导理性的投资人。  1981年当斯德哥尔摩宣布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首先传回国内的报导,提到的是我在资产组合理论上的成就。随后在耶鲁大学匆促召开的记者会上,许多前来的记者就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有兴趣。这些记者想知究竟,因此我尽力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当我讲完以后,他们说:"噢!拜托,请你用通俗的说法来解释嘛。"因此在提及分散的好处时,我说:"知道吧,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报纸的新闻标题都是:"耶鲁的经济学家因不要把所有的鸡蛋……而获诺贝尔奖。"一位朋友还送给我一份地剪下的漫画,上面即根据我这句话,虚构了隔年医学奖得主解释自己获奖的原因,乃是主张"一天一个苹果,使你远离医生。"  事实上,在我论文模型中的资产,有一项是无风险性资产,后来曾引起广泛的兴趣。我觉得不尽完善的是,在我的分析中,我把安全性资产只和一种风险性资产来配对,以此来代表其他的状况。这种加总的方法是沿袭凯恩斯的,他以一个利率来泛指所有非货币性资产与负债的一般性盈利率。但我曾证明,我的结论能够推广并适用到多种风险性资产,而且其收益与风险各有不同。风险性资产组合的选择,即各种风险性的相对权数如何,基本上和决定风险性资产与安全性——即货币——的相对比例应该是多少,是毫不相干的。这套"区隔理论"(separationtheorem),正是林特纳(Lintner)和夏普所发展的资本资产订价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的核心,这套理论广受财务管理的师生所喜爱,许多投资经理人与理财顾问也用此来计算各种不同证券的"贝他系数"(beta)。  与弗里德曼交手  有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论争,以及连带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之争,曾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弗里德曼和我两人之间的辩论。有一次在佛蒙特州(Vermont)的一处滑雪场上,一位负责验票的年轻人认出我,随即用带有加拿大腔的法语对我说:"托宾,詹姆士·托宾,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弗里德曼教授的对手。"他是魁北克(Quebec)的经济学系学生,这件事让他开心了一天。他还是让我通过关卡,进入升降机。这项论争的结果,按照我的看法,是弗里德曼改变了他的战场,宣称货币理论与政策的重要问题,无关乎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他所移往的战场,乃是凯恩斯与古典学派之间的基本问题:经济总是处于一个受供给面限制的均衡(asupply-constrained equilibrium),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无法提升实质产出水准。  我的第二个目标是想把货币导入长期成长理论里。50年代,经济学界曾尝试综合凯思斯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其中一项努力就是按照新古典的思路来发展成长理论。有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者倾向同意:在长期内,充分就业会存在,储蓄限制投资,而且"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不过,短期内仍是凯恩斯学派的天下,也就是劳力与资本可能无法充分就业,投资主导储蓄,而且需求导致供给。哈罗德(Roy Harrod)在1939年开始了现代成长理论研究,后来多马(Evsey Domar)在40年代继之,到了五六十年代,继续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则有史汪(TrevrSwan)、索洛与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等。  我也参与成长理论的研究。1955年发表的"动态加总模型"(A DynamicAggregative Model),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论文,撰写时也带给我最大的乐趣。这篇论文和其他成长理论的文献不同的地方,在于开门见山地引进货币性政府公债,它不但可作为价值的储存,也是除了实质资本外的另一项储蓄工具;另外,我也将干扰成长过程的景气循环列入考虑。在1965年及1968年及1985年发表的后续论文中,我举证说明在一个成长的经济中,资本存量和货币成长率或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第三,在结合布兰纳德(Wniiam Brainard)及其他耶鲁同仁的努力下,我们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为资产市场建立一般模型,并将它整合到完整的总体经济模型里头。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是把希克斯对凯恩斯理论所作的IS/LM分析法加以扩大,纳入更多不同种类的资产。如我先前提到的,我对凯恩斯采用单一利率的作法,以及把货币和其他资产(通常是用债券来代表)单纯的二分法,颇不以为然。在区分财富的类别时,特别是将财富分为两部分时,我认为以名目资产相对于实质资产的区分方式至少也是同等重要。我在先前提到的成长模型中,就是用这样的观念来处理。  资产组合理论指出,各种资产之间无法完全替代,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预期收益,以反映边际风险的不同。我们的研究方向也进一步指出,在货币与非货币资产之间,并没有一道很清楚划分的界线。这种在货币与财务理论上的"耶鲁路线"(Yaleapproach),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资金流动的实证研究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模型建构上。  存量与流量  我们的研究中,也清楚地纳入储蓄、投资以及资产累积的存量与流量的动态分析,这一点我在1981年诺贝尔奖演说上亦曾提及。这些动态因素被凯恩斯所忽视,因为他认为短期之内,由于新投资的数量有限,资本存量的变动可以不予考虑。存量及流量的动态,事实上也被IS/LM模型所忽略。但是,流量的确会改变存量的水准。投资的流量会建立起资本存量,政府赤字会扩大政府公债,甚至可能增加货币供应量;贸易的顺差,会提升国家净资产相对于其他各国的水准。如果不对这些效果深入分析,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或其他相关事件的探讨,都称不上完备。  对货币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是其对资本投资产生的效果,这些投资包括企业的厂房与设备、住宅、存货等。通常提到的市场利率或是货币数量或信用额,并不能完整表现这些效果。我们对货币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一贯研究方法,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方向,基本上比较接近投资决策理论。这就是所谓"托宾寸"(Tobin,sq),即资本资产的市场评价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像现有房屋的市价和建筑类似新屋成本之比就是一例。对公司企业而言,公司的市价是由证券市场来决定的。当q值大于互时,公司的股票因为未来的盈余良好,而可以用比投资成本更高的价值出售,按照一般常识,这时会有诱因去从事新的资本投资。当q值小于1时,透过买进股票来取得生产性资产,将会比重置新设备来得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模型里头,q值乃是把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连接到实质经济面的因素。  经世致用  从上面的叙述中,大家应该很清楚地了解,我对经济政策极感兴趣。我大部分的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可以说都投注于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50年代,我偶而会针对当前的经济议题,写一些供社会大众阅读的文章,发表的刊物有《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耶鲁评论》(The YaleReview)、《挑战》(Challenge)和《纽约时报》等。  我有一些麻省的朋友为肯尼迪参议员担任顾问,他们向肯尼迪及幕僚人员谈到我这个人。1960年夏天,索伦生(TedSorenson)来找我,要我参与肯尼迪总统的竞选活动,撰写有关经济成长方面的备忘录以及政策立场声明。虽然我很想告诉索伦生,我个人比较支持提名史蒂文森(Stevenson),但他还是和我签下了合约。我并未发现自己的备忘录在竞选期间产生了何种效果,但是有人告诉我,肯尼迪阵营在候选人纲领宣言中曾引用我的想法,基本是用来对抗凯瑟林(Leon Kevserlins)及一些工会型的经济学者(union economists)所主张的"透过扩大支出以获得成长"观点。  当时我的主张是,我们需要紧缩的预算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产生预算剩余,并使利率水淮降低,而将政府的盈余导向生产性的资本投资。整个重点是要透过政策的搭配,促成经济的生产能力提升,从而确保充分就业。巧合的是,我对目前情况的主张还是与此类似。  1960年大选后,我参与一个由萨缪尔森领导的国内经济的移交任务小组。1961年1月初,我在教授俱乐部午餐时,接到来自当选总统的电话,请我担任经济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我说:"恐怕你找错人了,总统先生。我只不过是象牙塔内的经济学者。"肯尼迪说:"那最好不过了,我也会是象牙塔内的总统。"我说:"那最好不过了。"我花了一两天的时间,和内人蓓蒂及我的同事交换意见,然后才同意接受这项邀请。在这个职务上,我总共待了一年八个月的时间。  海勒是委员会的主席,戈登是另一位委员。我们有一群梦幻组合的幕僚,包括奥肯、索洛、阿罗,以及若干今日已成为经济学界领导者的年轻一辈学者。我们彼此在专业与个性上都意气相投,透过全体一致的共识来运作,从来也不用着什么组织层或官僚体系。我们都非常乐观,也相信以我们在经济学上的素养,会有助于政策的改善,也会对世界有所贡献。其实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我也正是在冀望有此种机会的激励下,才投入了经济学的怀抱。  将理念化为政策  1962年1月的《经济报告书》(Economic Report)是我们经济理念的宣言,并将此种理念应用于当时美国以及世界的经济状况。报间媒体称之为"新经济学"(the neweconomics),但本质上是我们过去十年~直致力的凯恩斯学派及新古典学派的综合。这份报告书是集体努力的成果,主要由海勒、戈登、索洛、奥肯以及我执笔。我并未将该报告列入个人的著作目录中,但我引以为傲,因为它不只是经济学专业的成果,也是重要的政府文献。1982年1月出版的《报告书》,属于同性质的文件,但代表的是所谓"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它同样也是由一群专业的经济学者为联邦政府经济政策所制定的全新走向。比较这两份报告,必然是件有趣的事,我们可不怕大家作比较。  肯尼迪的经济委员会发挥了效果与影响力,这是因为总统及其最亲近的白宫幕僚都重视学术界,也重视思想观念以及我们这批学者。肯尼迪在上任时对经济学可以说是一无所悉,但他对经济学求知若渴,又聪明颖悟。他亲自阅读我们的文章,仔细聆听我们的言论,确实从中学到许多。�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亿倍焉。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清嘉道间,江西广丰,徐太史谦,字白舫,隐居著书,以期觉世牖民。志切戒杀,博览群书,凡物类之懿德懿行,辑为一书。分孝友,忠义,贞烈,慈爱,恤孤,眷旧,践信,守廉,翼善,救难,酬德,雪冤,知几,通慧,十四鉴,而名其书为物犹如此。盖欲见者闻者,咸皆发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天地好生之德,不戕异类。推吾儒胞与之怀,普庇群生。念彼物类,尚有如此种种懿行,而吾人以六尺之身,与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又复受圣贤之经书教诲。若不以继往开来,赞天地之化育,仁民爱物,慰天地之慈心。则不但有负于天地圣贤教育之深恩,且大有愧于飞走潜泳之异类也。兴言及此,宜如何孝亲,敬兄,忠主,尽义,以敦五伦而行八德也。宜如何博爱普济,以实行一视同仁之大道也。宜如何克己修持,以期无忝所生,不为天地鬼神所怜悯,不为天地鬼神所鄙弃,不为一切物类所轻藐也。徐公人品极淳,学问极博。惜宿世善根种得不清,现生亦未亲近明眼善知识,致于佛法外道,邪正真伪,不能分别。故所著海南一勺中,以外道伪造之心经中卷下卷,下卷有二种,此三种伪造之经,与真正佛说之心经,并收同列,一体同尊,无所轩轾。此种处,有令不知佛法之人,以邪为正,以伪为真。令诸外道,以正为邪,以真为伪之弊。此书前十三鉴,唯论伦常,故无不当。第十四通慧鉴中之批,难免有邪正不分之失,阅者幸详察焉。福建永春李俊承,法名慧觉,多年经商南洋星洲。以次子宜宗之病,汇洋一千六百圆,祈光印送挽回劫运,纠正世道人心,戒杀护生等经书。光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者,由于宋儒破斥因果轮回,谓为佛以此骗愚夫妇奉彼教耳,实无其事。由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至于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莫之能止。欲挽杀劫,宜从戒杀生起。戒杀之书甚多,其感人心而息杀机者,此书可推第一。以物类尚能有此各种懿行,有人心者,何敢恣意杀食乎。序中又为发明吾与物类,皆是未成之佛。佛欲弭世杀劫,不惜现身异类,亦受人杀,既杀而知为佛现。知好歹者,当不敢仍旧恣意杀食,以自贻伊戚也。此书虽不言戒杀,实为戒杀之冠。以其振聋发瞆,令人观感兴起。各自思曰,物犹如此,人何让彼,极力敦行,期无愧耻。自兹勉尽天职,生不为行肉走尸。力修净行,死则直往极乐世界。将见礼让兴而兵戈息,天下太平。正智开而邪执消,佛化广布。因令重排,尽彼之款以印送之,俾见闻者,悉得作人作佛之轨范焉。歧路指归序(民二十五年)歧路指归序(民二十五年)  三界无非旅邸,六道均是穷人。虽所受之苦乐,暂有不同,而乐尽苦临,终非究竟安身立命之地。于是我释迦世尊,特垂哀愍,示生世间,示成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普令众生,就路还家,领取家珍,永享安乐。然此诸法,各利一类之机,又且不易修习,即修亦难即生了脱。以全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烦惑,方出生死,末法众生,颇难冀望。如来以大慈悲,又设一特别法门,所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俾彼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速证菩提。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出生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与下凡同归,初心与久修并进。此之法门,不但具缚凡夫,所当专修。即将成佛之等觉菩萨,亦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始可圆满佛果。法门之大,如空普含,法门之益,如春普育,尽劫赞扬,亦难穷尽。光业障深厚,智慧浅薄,数十年来,专修此法。近有山东莒城战德克,李德明者,谬闻人言,函祈归依。因示以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绝无一法能满愿者。又为寄文钞等,以为修持之据。德克因取其义,述歧路指归,借为问答,以释疑虑而明宗旨。又祈德明为之参订,志期利人,不惜心力。已经排印流通,寄书求为印证。光阅之,不胜欣慰。以间有词意欠圆,恐阅者或难领会,稍为修正,令其一目了然,绝无疑议。另行排板,期广流通。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其他高深玄妙,广大精微,契理而不契机之各法,皆作往生以后,自行化他之根据。至于一切外道,私相授受,秘密不传之种种邪知谬见,自命为真得佛祖心传之胡说巴道,又何足挂齿也哉。修订已竟,将付手民,适成复初之发露忏悔文至,此又一最普通之大歧路指归也。因附于后,以广流通,普作世人殷鉴焉。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入楞伽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杀之而食。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不造杀因,自无杀报。畏果,则徒劳畏惧,了无所益。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祈余为序,使后世子孙,及见闻之人,各行真孝,因略说其所以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民二十四年)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民二十四年)  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凡圣生佛,均难称谓。修持门中,须备众德,一法若缺,莫证法身。我释迦牟尼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为度众生,示生世间。隐其圣德,示同未悟,为物作则,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于是华藏世界,海会云集,悉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于菩提场,及余六处,说一真法界,寂照圆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以至妙觉佛果,修因证果各阶级。是知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圆融,方合佛道。世有狂人,专重理性,不务事修,上违佛教,下负自心,自误误人,诚可怜悯。此经凡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清凉国师分为信,解,行,证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经,名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经,分为二周,以前二十九品为差别因果周,以后二品为平等因果周。三,行分一品经,为成行因果周。四,证分一品经,为证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备,无所欠缺之谓也。全经大纲,揭示殆尽,依此修持,直达堂奥。前之八会,绝无凡夫二乘,虽有天龙八部,皆是大权示现,实非业系凡夫。后之一会,虽有声闻舍利弗等,已证圣果。纵然在会,不见如来胜妙法身,不闻一乘圆顿妙理,但见如来应化之身,及闻生灭四谛之法而已。所谓一身示相,胜劣殊观。一音说法,偏圆异闻。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庙前,善财亲近文殊,已证十信满心。承文殊教,南参五十三位诸善知识。首参德云,即证初住,以后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俾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为彼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经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与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妇当之,以致自失善利也。曹崧乔居士,笃信佛乘,秉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行周急济贫,赈灾救苦之事。十余年兢兢业业,力办善举,所费不赀。最初所拟十事,尚有二事,未能举行。以募款维艰,故发心书华严全部,以期大慈善家,请而受持读诵,不惜巨资,以成就二善举,则书者受者,均为财法两施。彼贫苦得受帡幪,并生感激,称念佛号,或于现生,或于将来,往生西方,皆由书经诵经而为发起。其为功德,曷能名焉。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知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一视同仁,分所应尔。光愧无财力,又无道德,感彼为贫民之诚,略摅此经大意,以期见者闻者,于济贫,念佛二事,各为兴起。庶不致以本具可以作佛之佛性,长沦于三途六道之中,枉罹苦荼,而不得受用也。法华经写本序(民二十二年)法华经写本序(民二十二年)  法华一经,义理宏深,功德广大。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之记,而散心念佛,及举手低头之善,亦作未来成佛之因。开迹显本,示如来寿量无边,而本地眷属,及大士利生妙用,亦得迹本彻底全彰。普令一切众生,同知永劫轮回之幻苦,本具佛性之真心。从兹上慕诸圣,下重己灵,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期永离五浊,速证无生,如药王本事品所明。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九界众生之善导,其为利益,非佛莫知。以故凡读诵受持书写流通者,其功德亦非世间凡夫二乘所能测度也。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凡读诵受持书写之人,必须净身口意,竭诚尽敬,如忠臣奉明主之圣旨,孝子读慈亲之遗嘱,敬恭寅畏,不敢怠忽,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矣。若或漫无敬意,任性亵渎,亦如近世儒者之读儒书,绝无对越圣贤,不敢自安之想念,虽亦可以种未来得度之善根,其亵慢之罪,殊非浅鲜,固不可不为注意也。因契诚居士曹崧乔,敬写此经,欲后之读诵受持者,咸得真实利益,祈余略序其意,故书此以赠之。若不以吾言为谬,其所得之益,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民二十五年)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民二十五年)  印光,乃西秦百无一能之粥饭庸僧,宿业深重,致遭天谴。生甫六月,遂即病目,经一百八十日,目未一开,除食息外,昼夜常哭。承宿善力,好而犹能见天,亦大幸矣。及成童读书,又陷入程,朱,韩,欧辟佛之漩涡中,从兹日以辟佛为志事。而业相又现,疾病缠绵,深思力究,方知其非。于二十一岁,出家为僧,以见僧有不如法者,发愿不住持寺庙,不收徒,不化缘,不与人结社会,五十余年,不改初志。近在吴门作活埋观。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即欲排印。所录互有出入,而邓之字大,遂依之略为笔削。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今则人心陷溺,世乱已极。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种种邪说暴行,极力提倡。若不挽救,则人道或几乎熄。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浊恶,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无锡杨筱荔,秦效鲁,袁丽庭,曹培灵等诸居士,立一净业社于崇安寺,每月朔望,集众念佛。兼为演说居尘学道,在野报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则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为希圣学佛之事。此实不居位而护国救民,不现形而移风易俗之大方便法门。今已一年告圆,所有施设善举之成绩,与所出纳之经费,一一列册布告。祈余为序,遂略标其大意云。敦伦莲社缘起序(民二十年)敦伦莲社缘起序(民二十年)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圣各所同具。生则全体迷背,虽有若无。佛则彻悟彻证,亲得受用。又复兴大慈悲,以己所悟所证者,指示一切众生,以期悉皆彻悟彻证而后已。但以众生迷背已久,虽闻种种对治法门,由惑业深厚,福慧浅薄故,颇难即生得其成效。既即生难得成效,则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以致久经长劫,轮回生死,莫由出离也。如来愍之,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一切若凡若圣,上中下根,同仗弥陀大悲愿力,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令已断惑者,速证无生。未断惑者,亦登不退。此之一法,即浅即深,即权即实。上上根不能逾其阃,故已证等觉者,尚须十愿导归。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将堕阿鼻者,犹能九品立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众生出苦之达道。由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菩萨,远公,智者,清凉,永明等诸祖师,悉皆出广长舌以赞扬,发金刚心而流布。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捨此法门,其何能淑。秦川乃昔善导,法照,飞锡,慧日等大师,宏扬净土之地。一切四众,在昔当亦深种善根。但以宏扬此法,自唐以后,颇乏其人,故致宿根不能发生滋长,为可叹也。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天灾人祸,频频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以现今若不极力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欲不人各相食,其可得乎。若不提倡戒杀护生,持斋茹素,则弥天杀劫,将何以息。若不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等邪说暴行,将以举世人民,同遭死亡之苦。若不提倡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六道轮回,其谁能出。此近来明理君子,提倡佛学之所以也。佛法普摄世间纲常伦理,又复明其能否尽谊尽分之善恶果报,实为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彼忌者不究其义,妄加辟驳,谓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属佛骗人之妄语。于是大家均以因果轮回为渺茫,而欧风一吹,悉争趣之。使深信因果轮回,彼邪说纵酷,何由惑乱乎哉。此各处提倡佛学之所以也。德晋居士宁志武,闻风兴起,特于本乡立一念佛区处,名之曰敦伦莲社。以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令尽分,先为世间贤人善人。又复生信发愿,恳切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庶可断尽烦惑,复本心性,圆满菩提,成无上道。而复以己所悟所证者,导引一切含识也。愿吾乡同人,咸皆兴起,则幸甚幸甚。赵运昌请影印宋版藏经序(民二十二年)赵运昌请影印宋版藏经序(民二十二年)  南通包场镇,运昌赵君,世德相承,耕读传家。但修天爵,不慕世荣。深信因果,笃修净业。欲令世世子孙,永守勿替,特请宋版大藏经一部,供于家中佛堂。以期子子孙孙,并诸族人,同得受持读诵,不至虚生浪死。祈光作序,以示后世。兹因影印宋藏会,命光作序,遂为抄其原文,并略叙赵君深爱子孙族人之意。愿见闻者,当即随分随力而实行之,勿只作已到宝山,仍复空手而归之痴人。则不但不辜佛化,不负己灵,亦可大慰赵君请经之一番至意也已。劝修念佛法门序(民二十七年)劝修念佛法门序(民二十七年)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之,可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尽,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证佛果后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后已。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尝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近圆瑛法师,讲演群经之暇,著劝修念佛法门之论,将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久已谢绝笔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举大意,以塞其责云。蛰园札记序蛰园札记序  世乱已极,无可救药,有志之士,何忍坐视,虽居畎亩,于家庭朋友间所谈叙者,未始非挽救世道人心之嘉言懿论也。楚蕲陈敦复,法名慧复,以彼平日酬酢于家庭亲友之言论,择要辑为一册。友人劝其付梓,因以其稿寄光,祈为鉴定。光阅之,其立言本儒经,其义意不悖佛法,果能依之以自修,则希贤希圣之事业,何难见于人人焉。然人心已死,不易挽回。孔子不云乎,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当今之世,法语巽言,均难得益。以无三畏之念,徒逞一己之能,法语则按剑而起,巽言则如风过树,任凭智德如周孔,亦只可曰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然于无可设法中,不妨特为设法。以世道之乱,人心之死,在于不讲因果,不讲家庭教育。果能注重此二事,则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一切法语巽言,均成家常茶饭,无一人肯一日离者。光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重要也。以有贤女,方有贤妇贤母。贤母所生之儿女,皆为贤人,此三太之所以兴周,而后世称女人为太太之来源也。故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愿诸阅者,咸注意焉。卷下。记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捨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唯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宗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著论,普劝修持。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灵岩创建净土道场,其因缘具载前建念佛堂碑。今修大殿,特将净土法门所以然表彰之,俾后之来哲,有所依归。其建筑所费,并捐款芳名,另碑记载,此不备述。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民二十一年)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民二十一年)  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灵岩山,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于此作馆娃之宫,唯以淫乐为事,其污辱此山也,甚矣。故致筑宫未久,随即亡国殒命,实为相当之因果。使其立德施仁,以追乃祖太王,泰伯,仲雍之流风善政,当与文王之灵台相埒。生膺景福,没遗令名,又何至跪请活命而不得,竟以幂面自刎,而辱及祖先乎哉。是知无胜德而有胜地,反为祸本。愿后之君子,咸以夫差为鉴,其为利益,何能名焉。晋司空陆玩居此山,因闻佛法,捨宅为寺,此灵岩道场之肇始也。至梁又增拓之,至唐又重兴之,其间屡由智积菩萨画像现形,启人信仰,致灵岩道场,为吴地冠。而昔之淫乐宫阙,今成圣道场地,足见诸法随缘,人杰则地灵也。晋唐间,住持无所考。自宋迄清,其住持均教海老龙,禅窟巨狮,德为人天师表,道续佛祖慧命。清初,弘储师住此,大启法筵,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圣祖,高宗南巡,驻跸于此,法门之盛,耀古腾今。咸丰十年,遭兵燹,焚毁殆尽。同治中,僧念诚,蒙彭宫保玉麟公护持,以期逐渐兴复。光绪十八年,僧遍玉铸大钟,尚未造楼。宣统三年,僧道明,因失衣,妄打可疑人,犯众怒,逃去。寺既无主,所有什物,一无存者,田地亦复遗失不少。木渎乡绅严公良灿,启请真达和尚住持。真师即令其徒明煦代理,先建钟楼。至民十五年,鄂乱,戒尘法师,与学者南来,真师即以灵岩相委,永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概不讲经,传戒,传法,收徒,应酬经忏。常年念佛,其章程与普通佛七同。田租只收八九百圆。限住二十人,用度不足,真师津贴,亦不募缘。十七年,戒师特往普陀,求真师添建房屋,以五六千圆为准,真师许之。彼回山,即起单往云南去,盖避建筑之烦也。因以院事,托慈舟法师。慈师色力单薄,不耐其苦,遂屡往汉口讲经。去夏,又应鼓山之聘,不辞而去。近二三年,檀越多知灵岩道风,有欲荐先亡,祝亲寿者,求为打七。人已住四十余,堂不能容,兼矮小,夏天甚热。今盖五间高楼,下为念佛堂,宽广敞亮。此外又添三十余间,约用五万余圆。真师出二万二千余圆,余系常住用度所余,及檀越喜助。现已圆工,妙真当家师,以两次建筑,真师出近三万,此次亦为发起,此功德与改十方,均当立碑。请余为叙其事,以纪功德而示后来,固不得以不文辞也。其最初所立规约五条。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明紫柏大师,一生兴十余处大丛林,不作方丈,不收徒弟,工成即去,置诸度外。妙峰大师,凡寺,塔,桥梁,道路之工程,他人不能办者,请彼办,经手即成,成即告退。当修造时,或令其徒代理,工成,绝不安己一人。其心之正大光明,数百年后闻之,令人钦佩不已。宜其王臣恭敬,龙天拥护,生有令名,没证圣果也。今人多多谋夺他人道场,谁肯以己所有者让人。真师慨然行之,虽其道远逊于紫柏,妙峰,而心迹光明无私,殆相近之,殊为可钦。愿作住持,及执事,与随众修持者,同秉大公无私专精办道之心,庶不负佛说净土横超法门之恩,与历代老祖宏法,及真师建立,妙师经理之一番厚爱辛勤也。中国济生会苏州分会捐放生池园永为灵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记(民二十五年)中国济生会苏州分会捐放生池园永为灵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记(民二十五年)  大觉世尊,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于诸大乘经,严戒杀生食肉,以期一切众生,同得长寿安乐之近报,同证解脱涅槃之远果也。智者大师,宗佛慈意,于陈大建间,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三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此佛祖普度众生之悲心也。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友也)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若,顺也。咸若者,皆顺遂其生也。)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倘不推本于涵养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难,日行残杀,而妄冀仁民爱物,则徒成空谈,决难实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儿平民,皆能实行爱物之事,行之既久,满腔仁慈,日后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隐居一乡,亦可以身率物,移风易俗。如是,则仁民之道,自爱物培植而来者,方可周遍圆满而无弊。不由爱物来者,于现生犹无所憾,于将来大有可虞。以既种残害物类之因,难免循环报复之果。愿仁民者,当慎思焉。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吃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中国佛教济生会苏州分会,虎啸桥放生池园,系民十三年甲子七月,上海济生会会员陆君维镛,来苏叙谈,始知苏济生分会同人,议设放生池园,极表赞成。谓适有苏人沈君,以地一方,约六亩许,捐上海济生会,今可移捐分会,以为放生池园地址。中有一塘,掘池尤为省力。嗣将地契寄来,至十四年九月,分会会员杨君达洤,介绍汪君吉庭,加入分会,首愿捐资建筑。复经同人等集资一万余圆,继续经营,掘池盖亭,布置一切。虽不华美,而雅致不俗,可称世外桃源。至十五年十二月,功始告竣。十七年五月,袁君孝谷,加购南面地基七分,藉以扩大,并画图呈县备案。此数年中管理经费,悉由吴君颖芝等,先后维持。去夏,灵岩山寺监院妙真师,以苏垣无有下院,以后来苏,颇感不便。注意于虎啸桥放生池园,祈光向曹君崧乔,询问情况,并祈与该会诸同人商量。若肯施送,则放生事业,益可进行。又无须特派人员管理,彼此有益。所谓一点水墨,两处成龙也。曹君去问,同人咸皆赞成,谓灵岩山不上十年,道风遍闻遐迩,居然为吴县第一清修道场。若以放生池园为下院,则后来之发达,安知不与灵岩相埒耶。遂议订五种条件,以期永不废坠。一,中国佛教济生会苏州分会放生池园字样。二,济公祖师殿。三,悟根师牌位。四,池上吉亭一座。五,园墙外地主沈姓坟址。此五种,当永远保存,不得取消。余诸建筑开拓,则随灵岩寺僧料理。其缘起当勒碑存案,以垂永久。于是以从前所有契约图画,存案字据,统皆交出。可谓成就灵岩净土道场,发展放生事业,最大功德。所愿该会同人,与灵岩监院,大家同心戮力,提倡卫生吃素,以成不放之大放。至诚念佛,以期往生而了生死。其弭杀劫而邀天眷,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岂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哉。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  大觉世尊,(至)而漠然置之也。(与前碑文全同,故略。)国清寺,为天台首刹,可兴和尚,极力恢复,又请静权法师,为之辅助。欲广佛祖之慈悲,以启世人之善念,因以三门西之蔬圃,开放生池。西山溪水,流注于中,活水源源而来去,养鱼最得其所宜。夏秋则清晨月夜,春冬则午后哺前,大众来此,朗念佛号,绕池三匝,回向净土。俾彼水族,同种出世善根,亦令大众,同效佛祖悲愿。欲发挥放生之义致利益,命光作记,以告来哲。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便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宋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再三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民二十三年)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民二十三年)  娑婆为极苦之邦,固属客途旅舍。安养为极乐之域,原是本有家乡。但由众生迷而未悟,遂以龌龊旅舍为家乡,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极清净安隐之住处也。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于六道之中,沉溺于三途之内,从劫至劫,莫由得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诸众生,返迷归悟,就路还家。由众生根机不一,致如来所说各殊。然此诸法,皆仗自力,唯最上上根,即生可以了办。若下焉者,或二生三生始了。其久经长劫不能了办者,居其多数。如来普度众生之心,郁而未畅。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登彼安养。圣则速成佛道,凡则渐证菩提。普度孤露无依之众生,大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上之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之五逆,十恶,极重罪人,皆为此法所摄之机。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下未至于逆恶等,可不奋发大志,以期横超三界乎。溯自大教东来,虽有禅,教,律,密,净之门庭不同,而无一不以往生净土为归宿者。天台山,为智者大师道场,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又复注重于净土一门。虽未见华严末后归宗之文,其立法固暗与之合,足见佛祖原是一个鼻孔。国清寺为大师将入灭定基之寺,至今一千三百数十年,虽屡经沧桑,代有兴替,而赖有高人为之住持,故致至今道风不坠。清乾隆初,宝琳珍公为之重兴,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养老,以诸方名德,本寺耆旧,年老息心,专办己事,不有专堂,何资净业。二曰养病,十方僧侣,孤孑一身,既来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随众,移此将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寿将尽,则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临终之人,移归此堂,常住即派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当为开导,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当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听目睹,除佛之外,一无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此出家修行,丛林宏法,至极紧要之一件大事。为住持执事者,当视人之老病死,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决不肯含糊了事。则现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莲品更胜矣。况古人建立丛林,原为老病而设。亦令济济僧伦,有所依止,莘莘学子,有所参承。人谁无老,人谁无病,人谁无死。若不特开一堂,则老者病者,身心难安。身心不安,则于念佛求生,适成障碍。此特立养老,养病二堂之所以也。然老病犹可将就,临终断难疏缓。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纯,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识开导,净侣助念,便归轮回之中,绝无了脱之望矣。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纯之人,又得大众助念之力,岂不更为速得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乎。是知助念一事,关系甚大。当此命光迁谢,升沉立判之时,既有开导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拟乘邮船远遁,得诸人之扶持,便可一跃而上,遂得安坐以达彼岸。若无开导助念之人,必受破坏正念之祸,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入深渊。或超凡入圣,或依旧轮回,在此呼吸之间,其得失之权,操之于住持者居多半,操之于执事者居少半。若住持执事,视他人之死,如己之父母师友死,必极力如法助念,成就往生。既得往生,久必圆成佛道。是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其为功德,何能名焉。至民十七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遂致一败涂地。十九年,本山耆老,及诸乡绅,恭请前退居可兴和尚,复为住持,以期恢复。兴公又邀挚友静权法师,为之辅助。于是特开学社,宏阐台宗,兴利除弊,百废备举。今又拟建此三堂,堂各五间,其地附近大厨,以期老病所需饮食茶水方便耳。每堂各安照应之人,各立规约。住持执事,时常巡视,不致照应之人,偷懒疏忽,其用心慎密,令人钦佩。命光作记,因嘉其为法为人之诚,遂忘其固陋,而书其大意。愿国清以后之住持执事,及诸方现未之住持执事,各各深注意焉。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民二十三年)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民二十三年)  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心病者何,贪瞋痴是。既有此病,则心不得其正,而逐情违理之念,炽然而起。此念既起,必欲遂己所欲,则杀盗淫之劣心,直下现诸事实矣。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言,贪瞋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尘合觉,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瞋痴之情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则民胞物与,一视同仁,又何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之事乎。以故古之聪明睿智之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者,以其能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不识不知,致太平于无形迹中也。惜后之儒者,心量狭小,取佛经之妙义,助彼空谈,斥佛说之实理,谓为虚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乃使贤者速登圣域,愚者勉为良民之大经大法。彼谓因果报应,实无其事。人死神灭,令谁受罪,及与托生。从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致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者,皆此种学说之所酿成也。然世乱已极,人各忧惧,欲为挽救,不得不从事于如来大法。由是各处悉立净业社,居士林,提倡因果,专修净业。吴县香山,草庵住持清禅大师,及地方诸居士,久已兴起香光莲社,今特创建西方三圣殿五楹,于草庵之东。庵住僧人,常年修习。社结缁素,定期举行。备具净典,随人读诵。每于月之十五,大家齐集,念佛一日。随便讲演净土法门之宗旨,俾修持者,彻了于心,不至口说求生西方,心仍忆想此界。致使垂成之功,亏于误会,冀出生死,仍堕轮回也。又复详示因果,备陈罪福。凡入社者,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必使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补前人阴奉阳违,自误误人之偏见,示后世居尘学道,己立立人之弘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庶可不辜负即心本具之佛性,及即生了脱之大法也。普愿来者,纪念勿忘,则幸甚。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  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捷径,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溯自法流东震,远公首开莲社。从兹志慕西方高人,各承宗风,化被全国,兼及外域。虽千余年来,不无隆替之迹,而众生心中,常存归向之诚。无锡县,乃泰伯,仲雍潜隐之胜地。西方殿,为佛法,世法并修之道场。当逊清光绪二十九年,有高超则,秦学西,赵净证,滕心净,顾净明五优婆夷者,行宗三太,志期九莲。各出净资五百,拟建念佛精舍于西门外,二十二七图。超则令嗣震叔,助地六分五厘,益以社友协力筹募所得,遂建大殿,三门,客堂,净室,共十余间,历三年始获落成。凡佛像经典,庄严法器,悉略圆备。并详订规约,藉以传持。若皈依三宝,笃修净业之坤伦,均可随喜修持,此无锡女莲社之嚆矢也。初超则心厌生死,冀速了脱,蒙其叔凝风,道南两先生,指示净土法门,遂发心结社,同修净业。始则立会于石狮庵内,继乃兴建此殿而自主其事。至宣统二年,将欲归西,遍邀护法绅耆善信,令学西继任其事。继学西而主持迄今者,为显中。显中宿植慧根,好学精修,尝依超则于此修持。近来领袖净友,卓著令誉。殿中向来朝暮课诵,三时念佛,规矩严肃,修持精进,俾见闻者,咸生正信。由兹返迷归悟,转邪为正,于不知不觉中者,何可胜数。近来莲社林立,佛声载道,未始非此殿而为发起也。又于门前置地二分五厘,预为日后扩充地步。显中以主持日久,老死见逼,意欲退隐,专修净业,因以此殿缘起,托史聿光叙述,祈予为记。爰为略示净土法门之广大高深,此殿诸人之修持精进。故致善信钦仰护持,以成就此即俗修真,自利利他之胜妙道场。俾一切人,咸知此犹如火宅之世界外,原有最极清净安乐之故乡在。同办信愿行之归家资粮,以期亲见大慈悲父母之阿弥陀佛,即得与佛同证无量光寿也。愿各勉旃,愿各勉旃。(三门者,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也。乃一门,而具此三解脱之义耳。)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者,欲令一切众生,悉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各得成佛而已。以众生根性,大小不一,致如来法门,权实不同。由兹如来普度众生之心,不能大畅。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出此苦域,生彼乐邦。上根则顿证法身,中下亦同登不退。令众生同出生死,畅如来出世本怀。其为利益,莫能名焉。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法云寺者,效法云栖,所立之念佛放生道场也。其原由民国十年八月,光往扬州刻书,王幼农办赈南京,赴约往访。次日访刘圆照,魏梅荪亦来见,谓己颇信佛法,曾阅师文钞,近亦念佛。但恨业习浓厚,不能吃素耳。光曰,此病易治,祈将光南浔放生池疏,熟读,保汝即能吃素矣。彼于十月,即吃长素。痛念杀劫弥漫,皆由杀生食肉所感。因汲汲提倡念佛放生,冀民物各遂其生,同得往生西方也。次年,与幼农,庞性存,妙莲,心净等,商买方峻生三汊河地若干亩,以实行其事。峻生,乃世德之裔,不胜欢喜,特作廉价,而祈其将彼祖先父母牌位,永供念佛堂,以期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用报亲恩也。遂于腊月开工,掘池垫基,次年盖莲舍,及用屋十余间。掘池九面,得以分类而放,免致鱼贼害鱼。其年又发起慈幼院,教养孤儿,俾读书学艺,能自成立,不至流为饿莩与匪类也。因先办慈幼,建寺遂作缓图。由连年时局不靖,稽迟至今。邓璞君,与梅荪,同师冯梦华,而又同归依光。祈冯与光,题四十八愿册,以募建筑法云之款。凡他人募者,亦归此册中,每愿千圆,有四五万圆,即可建造。题至五十余愿,已交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圆,以未开工,故不催出。十九年,璞君西逝,其册二本,其子翰芬交出初本。次本遗失,其捐款人名,不得而知,兼有去世移徙者,故虽册中有名,亦难尽收。数年来,慈幼院经费不给时,辄用此款之息,故致了无增益。去年,梅荪西逝,幼农以光与彼,皆非世之久客,若不急图,后来或致湮没。遂规定办法,令筑地工,备材料,今春当来督造。适政府命彼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陕西民政厅长,督造之任,通归住持心净矣。又以此事,由光发起,令撰碑记,以告来哲。当民十一年,买地之时,议定章程,为专修净业道场。长年念佛,其每日功课,与普通打佛七同。概不讲经,传戒,传法,收徒,应酬经忏。其住持无论台,贤,济,洞,若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志期利人者,皆可请任。若余均优胜,唯于净土,不甚注意,则决不可请。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传贤,非师资相承之例。念佛堂中,每日或住持,或班首,说净土,及戒律,开示一次,俾诸师发起增上胜心。有信士慕此间道风,祈打念佛七,以期延椿萱之寿算,超祖宗之灵魂,消己躬之罪愆,培子孙之福祉者,仍照常念佛,加三次回向而已。焰口亦决不放,以杜住应赴僧,伏破坏道场之机也。凡祈打七者,只可来一二人,以行礼敬,即日便回。若广集亲友,及少年女眷,住此待圆满方归者,决不应许。此道场,乃特别法门,故不循成例而行。其章程,即于地买妥时订之。而苏州灵岩,于民十五年,真达和尚,即以己寺改作十方,已按此规先行矣。现以款项有限,加以时局艰难,不易募化,只好缩小范围,以免棘手。大殿,盖五间高楼,上供新印之宋藏,并作阅经之所。下作大殿,念佛亦在此中。两边各盖十余间,以作客堂,库房,厨房,关房。三门,即弥勒韦驮殿。范围虽小,体裁略备。拟先安真心办道僧十余位,认真修持,以期国运昌隆,灾祸消灭,雨旸时若,天下太平耳。所有打七,或荐亡,或延生,牌位供于佛龛之后,则长年之经声佛号,资益于神识也大矣。此次建筑,功德芳名,另碑刻之。倘有大功德主,所住人数,再为扩充。所愿住此寺者,同发自利利他,同生西方之心,庶可不辜佛化,不负己灵,四恩总报,三有齐资矣。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民二十四年)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民二十四年)  佛法僧三宝,乃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不但志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所当依怙。即明德亲民,治国安邦者,亦必以显示心性妙理,发明因果实事,以为转人心而辅郅治之一大助缘也。故古之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莫不致力于庄严佛像,流通佛经,护持行僧,冀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宝,悟入一体三宝,以至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也。在昔陵云寺处,水势湍急,行舟每致撞破,为害甚大。唐初,海通禅师,见而愍之,欲为救护。遂于山上,錾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坐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莲华,不在数内。由师愿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处,涌一沙洲,而居人焉。师意以弥勒为当来世尊,慈无能胜。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护行舟。深冀见闻之人,纳于八识田中,为现生发心修行,往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辅弼龙华之一大因缘。终师之世,尚未圆功,至德宗贞元间始成。适南康王韦皋,为西川节度使,作碑记。有曰,身高三百六十尺,头围若干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此吾国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满法界,至于应化所现,则渺无一定。民国九年,常州庄思缄,朝普陀,以所携米佛三尊见示。其像微妙庄严,世无伦匹。系天然生成之立像,其米下之糠蒂尚存。凡见闻者,悉感佛恩。至于佛经所说谛理,固不易于显示,取其要者为论,则四圣,六凡,十法界因果,本于一心。心之本体,凡圣不二,生佛一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亘古亘今,不迁不变。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净缘,以功德有浅深,则有证声闻果,证缘觉果,证菩萨果,证佛果之不同。虽最小之声闻,而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常享法乐,不受后有矣。随染缘,以惑业有轻重,则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罗道,生畜生道,生饿鬼道,生地狱道之各别。虽最上之天人,仍是具足惑业,生死轮回,常处三界,六道之中,了无出期焉。此十法界,由当人一心所造。其升沉苦乐,天渊悬殊,而其心之体性,常自如如,在凡不染,在圣不净。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随顺彼之机宜,先为说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次为说四谛之声闻乘,次为说十二因缘之缘觉乘,次为说六度万行之菩萨乘,次为说福慧两足,寂照双融,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乘。又念众生劣弱,非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具足惑业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则惑业已无,圣位已证,较彼唯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然此法门,正被上根,兼摄中下。以故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令其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以普劝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世有天姿稍聪明者,每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直是谤佛谤法。夫华藏海众,乃已证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我何人斯,敢与彼抗。至于一大藏教之文,分为经,律,论三,故名三藏。藏者,深固幽远,取用不竭之谓。若于一字一句,得一入处,便可通一切法,达一切义。以故禅宗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嗣祖位。莲宗行人,常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可现生生极乐国,预莲池会。此经,律,论三,自天竺来者,唐开元释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自后续译亦不少,亦有遗亡。现清藏自天地玄黄,至漆书壁经漆字,凡四百八十五函,乃四千八百五十卷。此方著述,凡释经,宗经,各疏论,及传记,语录等,自书壁经,至两疏见机止,凡二百三十九函,乃二千三百九十卷。统计共七千二百四十卷。此为清雍正十三年二月开工,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工所刻者。上根利智,于此各经一字一句,神而明之,便可自利利他,己立立人。次则至诚恳切,受持读诵,依教奉行。明因果,识罪福,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观而善。则于法门,于社会,均有利益。若了无敬意,只求多闻,或妄以臆见,论经深义。则虽是善因,定招恶果。愿诸阅者,各力勉焉。陵云住持果静和尚,久欲恭请大藏,俾缁素之有大志者,咸得研阅。然经楼未建,请来无安置处。幸民十八年,荣岩法师,偕王旭东居士,来寺观光。因言请经修楼之事,二公即各慨助五百圆。于是竭力经营,陶瓦庀材,于二十三年正月开工,至今年四月告竣。其楼七间,高五丈六尺,楼之两旁,盖平房各五间,以备阅经之人安宿。已往北平请经,于经未回之先,命光作创建经楼碑记。因将建寺之原由,与大藏之要义,并其函卷,撮略书之,俾后之来哲,咸委悉焉。伏愿国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檀信蒙福,僧众安和,兵革永息,雨旸时若。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民十九年)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民十九年)  旷观古今出格英贤,轶群硕彦,在家则立大功,建大业,致君泽民,仪型后世,出家则彻悟自心,深入经藏,导利人天,续佛慧命者,皆其祖妣父母之懿德所感。否则何由生此超群拔萃,翼被一切之贤子孙哉。人徒见玉林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上感九重,下化四众。佛心祖印,大法昭布人寰。生荣死哀,懿范遗留后世。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中来。按师俗姓杨,为延陵望族,代有显人。父讳芳,年逾三十,尚无子。族人杨兴,为土豪诬陷,将致之死。其祖命其父往庭昭雪,官遂释杨兴而笞土豪,土豪衔之。未几,邑中摘奸,上直指。土豪夤缘,窜其祖名于籍,直指颇严酷,急逮。其叔与其父争代,其父不许,乃自去。直指深恶代者,辄以非刑毙之。是日连毙数人,次及其父,乃大呼曰,吾代吾父者也。直指闻之,大感动,详讯,知其诬而释之。是年四月,即生师,乃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也。生时,其母缪氏,梦观音抱一童授之而生。又其父母,常以自所受用,减刻之以买放物命。其父母之孝友仁慈,为何如也。次年,其父皈依莲池大师,法名广馥。为师亦求皈依,法名大潜。至师十二岁,其父将谢世,于莲池像前,求高僧代为剃发说戒,过半月即逝。十九岁,礼磬山出家。未二年,即得大彻,磬山颇器重之。预谕为其母剃发说戒,取法名为通光。师二十二岁,磬山示寂报恩,师心丧侍龛,兼摄院事。次年,缁素请继席,百废具举,宗风大振。师二十九岁,遵磬山遗命,代磬山为其母剃发说戒,乃迎归报恩,建草堂以终养,称为大慈老人。专修净业,兼事参究,遂得大悟。越十一年,师年四十岁,即清顺治十年,大慈老人示寂,寿七十一。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一侍者立师侧七日夜,至足膝黄水长流,不暂去。报恩大众,见师哀毁过礼,欲激令饮食,遂封锅闭厨。师闻,即啜粥,令开锅。师已出家,尚如此哀毁,世间孝子,亦不过是。而令亲悟道,了脱生死,世间孝子,其孰能之。师念父师母师之恩,思得一适宜地所,为之安葬,以报生育启迪之深恩。于敔山得一地,迁其父棺葬之。至顺治十五年,道风上闻,十二月,天使赍诏至,祈即晋京,师以将欲建塔葬母辞。诏书云,待见师问道已,即送师还山葬母,决不久留。次年三月,至京见上,上待以师礼,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至四月辞阙南还,得虞山藏海寺后地,为大慈老人建塔,因开法藏海,命弟子德岩绍,为住持。是藏海法源,由大慈老人而启,为法嗣者,宜所关心。当时建筑,丰简适宜。后以年久,复加兵荒,遂空存一塔,俱成荒丘。今退居戒公,远体国师孝思,特为修葺,树其坊表,围以垣墙,墓碣亦加饰新,石路砌十余丈,栽植树木,以为荫护。俾后之来者,知为得道高尼,玉林国师母师大慈老人之塔院。由此而起景仰心,各各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以期生福德智慧之子。穷则独善,而表率乎一乡一邑。达则兼善,以利济乎四海九州也,是为记。又光初出家,见南北朝山禅和,聚谈玉林国师事者,辄心鄙其人。谓此等僧人,不唯不知佛菩萨之心相,并不知世间圣贤之心相。徒以市井无赖之知见,妄造谣言,以诬蔑古德,罪当何极。后阅国师年谱,则彼等所说者,一句也无。而年谱所载者,彼等一句亦未闻见。以是知流俗所说,不足取信。所愿明理之君子,勿以彼等所说为实事,而因之藐视古德,轻蔑佛法,则自可深植善根,大沐法泽矣。五台山碧山寺由广济茅篷接法成就永为十方常住碑记(民十八年)五台山碧山寺由广济茅篷接法成就永为十方常住碑记(民十八年)  窃以具缚凡夫,以迷染为受生之本。法身大士,以悲智为应化之源。故我文殊师利菩萨,道证两足,德超十地,久成正觉,安住寂光。由悲愿宏深,故不动真际,现身尘刹,于此世界,示作菩萨,以大智力,辅弼释迦。其应化之迹,在清凉山,华严经中,预为宣说,以故大法东来,随即开山。自兹厥后,代有高人,宏扬法化,利益群萌,由汉迄今,相续不绝。至明成化间,有孤月净澄禅师者,禅净各臻其极,道声因之大振。代王成炼,事以师礼,建寺于华严谷,以供奉焉。请敕赐额曰碧山普济禅寺,法道大兴,宗风丕振。清初,蕴证如壁禅师,住持此寺,久为王臣所尊敬,于康熙初,改寺额为护国焉。降及清季,哲人云亡,颇形凋敝。于光绪三十二年,乘参,恒修二师,来山朝台,见各台顶,只有石室,绝无僧居。凡朝台者,渴不得饮,饥不得食,倦无歇处。遂发大心,于北台顶,修一茅篷,名为广济,专为朝台者,作一歇息饮食之所,随力结缘,以利一切中外缁素。民国纪元之后,碧山寺僧,无可支持,田产典质殆尽。乘参,恒修,果定,入碧山寺籍,称为东房。乘参更名昌乘,恒修更名昌恒,果定更名隆果,所谓接法成就也。由是尽力募化,维持道场,建设茅篷,接待十方僧众,竭力供养。从是以来,春则打念佛七,夏则讲经,秋冬则坐香打静七,以尽己分,而祝国民。添修禅堂寮舍,拟恢复旧制,永续祖灯。七年,募资赎回东西两院屋地。九年,赎回光明寺村莜麦租四十石,以供僧众道粮。九,十两年,乘参,恒修二师,相继圆寂。嗣法门人果定,遵遗命,勉力维持。蒙诸大护法,诸山长老,赞襄之力,添修寮舍三十余间。印补藏经,栽种树木。修筑水渠,由光明寺村,直灌碧山寺内。修河道石坝,以防冲湮而坏禾稼。南北诸山,诸大居士,以碧山寺既为十方常住,理应大家赞成,呈文政府,出示立案,以期永久无替。公推马冀平,汪大燮为代表。谛闲法师,并上海佛教维持会程雪楼等,函祈山西阎督办维持。于是总参议长赵君戴文,委山西佛教会会长力宏和尚,同会员等,于十六年五月来山。邀本山僧正副会长,区长,商会会长,十大诸山,僧俗名流。公议碧山寺负债甚巨,后起无人,由东房广济茅篷,代还债洋一万七千七百余圆。碧山所有殿房田地,永远成立十方常住。不许再收徒弟,以免丧祖德而辱佛门。于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当同大众,还清隆福所欠外债洋一万七千七百余圆。隆福前所押出红契约据,一并收回守存。山西省佛教会,代为呈请省政府,县政府,备案出示,俾众周知碧山寺永为十方常住,从兹专心办道,修持净业。将见狮子窟中,了无异兽,栴檀林里,永绝伊兰。勉继孤月禅师之道,用慰文殊大士之心。则一切缁素赞襄成全之一番苦心,不为虚设矣。凡住此者,各宜勉旃。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民二十五年)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民二十五年)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植物动物并育,善则仁民爱物齐行。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若不令民物得所,将何以仰副天心。欲常祈天眷垂怜,当急以仁爱是务。能如是,则雨旸时若,谷麦丰登,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即以个人论,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崇,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苏州虎啸桥放生池园,原由苏州济生分会所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送与灵岩山寺作下院。监院妙真师,以承此厚贶,尤须进行放生之事,以期当地仁人,及见闻者,咸体放生之意,因之戒杀护生,俾鸟兽鱼鳖咸若。庶民胞物与之说,不成空谈,而仁民爱物之风,日益发展矣。于是与前在济生会诸居士,杨君达洤,袁君孝谷,曹君崧乔等,及此次发起人真达和尚,慧常居士,诸缁素,组织一放生会。凡入会者,各宜戒杀茹素,以身作则。而人之好善,孰不如我,相观而善,其效甚大。如不能顿断,亦当渐减,减至于极,则杀业永息。若一人一生不杀,则所活生命无算,况由一人以至十百千万人,则成不放之普放常放乎。近来杀劫弥漫,匪兵一至,人民悉遭涂炭。彼此素不相识,或一见即杀,或拷打炮烙,逼索钱财。约现生论,实为横罹其祸。然果必有因,因必招果。试思世人为口腹故,杀害生命,种种惨酷,谁能忍受。由习惯故,不但不生怜悯,而且反发欢乐,以致循环报复,成此劫运。诸佛菩萨,为救杀劫,现身异类,亦受人杀。既杀之后,见诸异相,方知佛现,因各戒杀。光于民二十年,为贵池刘公鲁,跋猪齿臼佛记赞。文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贪瞋痴,造杀盗淫,食他之肉,资己之身。杀业既结,历劫互戕,如来愍之,为作慈航。大启慈训,人犹不信,特示形仪,以期随顺。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均有佛栖。有宋职氏,杀猪弃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齿臼现佛,绀目螺发,俨然大觉。未杀之前,均谓是畜,已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殊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晁氏兄弟,为文为赞,义理渊深,文词璀璨。天池书写,诸公题跋,永用警策,启牖后觉。既明此义,孰敢行杀。争地争城,遂息倾轧。贵池刘公,笃信佛法,保存徐书,题跋充洽。令嗣公鲁,持以相示,敬书数语,藉表我志。愿见闻者,吃素戒杀,定可现生,归极乐刹。此跋文虽粗浅,颇可观感,敬录原文,以期息灭嗜杀食肉之痴心,发起戒杀茹素之善念。佛菩萨现身异类,弭世杀劫,散见群书,阅观音本迹颂,物类现相,可知梗概。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不忍互相残杀,永沉恶道,乃为此种种惊人视听之示现,可不深长思乎。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民二十七年)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民二十七年)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如来愍之,于其生时,令修净行,期其返迷归悟,返妄归真,以复本具之佛性。于其死后,焚化尸体,为示六尘无体,五蕴皆空,亲证常住之妙心耳。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也。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吾国皆主土埋,然沧桑互变,地路屡更,掘墓暴骨,极为惨伤。四,施林,置之林间,俾鸟兽食也。今外蒙古,置之旷野,以饲鸟兽。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儒教重形迹,其神识之升降,绝不致意,而厚其棺椁,以冀常不变坏。现今全国开通火汽车路,掘出之无主骨骸,不胜其多,惨不忍视。智识高者,皆欲改革葬法。常州天宁寺,有四众普同塔,系开一大穴,中作四隔,于上塔四面,各开洞户。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各骨袋投诸穴中。去春,灵岩寺造此塔,仿其法而变通之,作普通,特别两种。普通者,其塔下开四穴,上竖四塔,是何众骨,由何众塔背洞口,将骨袋投入。特别者,上建西方三圣佛龛,后作小龛,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东西两序。每序四弄,每弄对面两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干号,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九号。龛室分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化者之骨,装瓷坛中,由佛龛下入室安置。若预先纳费报名,订安某格某号者,无论何时入塔,皆依所订而安。否则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后。上盖五间大屋,正中三间佛龛,下即特别制塔。龛后东西四塔,即普通制塔。两边二间,为香灯,司水,及年老不能随众者所住。长年专一念佛,俾亡者常闻佛号,莲品高升。存者痛念无常,急求往生。冥阳两利,同沐契理契机之深恩。见闻发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圣。既预海会,即此生而断惑证真。实了生死之最胜因缘,亦寿终后之极善归宿也。颂曰,净土大法门,十方佛共赞。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觉岸。周紫珊居士生西记周紫珊居士生西记  居士,讳毓英,号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长孙。幼失怙恃,由祖母谭太夫人抚育成人。赋性聪慧,好学敏求。仁慈和蔼,虚怀若谷。生长富贵之家,毫无骄奢习气。居官为政,全以忠实从事,慈爱为怀。即同寅亲友,以至婢仆,或有违逆,从未现一怒相,出一粗言。总是和颜悦色,逆来顺受。迨致仕归隐,杜门养晦,偶阅内典,即知佛法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根本。福利社会,普度众生,胥赖乎是。故即皈依观宗谛闲老法师,承命法名曰智藏。从此长斋念佛,戒杀护生。宽厚待人,淡泊自奉。亲友告贷,不厌频繁。一切善举,慷慨助成。济人饥寒,率为常事。所行世善,悉以大菩提心为之回向,同作往生西方之增上胜缘。复观人心险恶,时事日非,为善益力,欣厌愈深。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正值知命之年,四月初八,适逢释迦文佛圣诞良辰,早七时,稍示微疾,觉腰背疼痛,令人微微轻拍,以求庆快。自己盘膝跏趺,向西端坐,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声音清亮,遂溘然长逝。拍背之人,以良久寂尔无声,乃探其鼻息,方知已经捨此报身,往生西方矣。其时异香满室,五日始散。如斯瑞相,可谓正念分明,捨报安详,如入禅定。其为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毫无疑义。噫,当此劫浊,苦不堪言,居士临终,方示微疾,于指顾间,即便坐脱,大可以为受苦不堪者作一标榜。吴南浦居士,以事实见示,因取其要者记之。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倘不推本于涵养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难。日行残杀,而妄冀仁民爱物,则徒成空谈,决难实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儿平民,皆能实行爱物之事。行之既久,满腔仁慈。日后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隐居一乡,亦可以身率物,移风易俗。如是则仁民之道,自爱物培植而来者,方可周遍圆满而无弊。不由爱物来者,于现生似无所憾,于将来大有可虞。以既种残杀物类之因,难免循环报复之果。愿仁民者,当慎思焉。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莲华庵者,四周皆水,中涌一洲,筑庵其上,供奉西方三圣。敦请戒德僧人为之住持。境地清幽,红尘不到。修持严密,戒德远闻。庵前河中,以栅隔断,作放生池。自明以来,为时久远。现有邑绅瞿良士,庞德超者,极欲整顿,兼欲发挥放生之义致与利益,祈余为文以告来哲。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则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一再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固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灵岩山寺重修弥勒楼阁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季夏)灵岩山寺重修弥勒楼阁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季夏)  弥勒者,当来下生娑婆世界之教主也。楼阁者,善财南参时,弥勒所住之屋宇也。重屋名楼,岑楼名阁。此之楼阁,胜妙无比,凡夫,二乘,权位菩萨,皆不能见。乃弥勒无量劫来,上求下化,胜妙功德所感之报境也。善财既参德生,有德二善知识已。又令往南方海岸国,大庄严园,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请教弥勒菩萨。彼菩萨必能为汝说究竟契理契机妙法,令汝得大利益。于是善财极力对治烦恼习气,极力修持戒定慧道。至海岸毗卢遮那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愿见弥勒,说偈赞叹。乃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顶礼,弥勒为同来大众,赞叹善财,为真佛子,真法器。又为善财说菩提心种种功德,以培成佛之基。令入大楼阁中,周遍观察,则能了知学菩萨行。学已,成就无量功德。善财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出声,其门即开,令善财入,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地及宫殿,一切供具,皆以无量众宝而共合成。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处中,悉如是见。尔时善财普申礼敬,才始稽首,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普礼一切诸佛法僧,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所谓或见弥勒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亲何知识,所证何三昧。以至亲证法身,于十方法界,经佛刹微尘数劫,现三乘六道等身,以行教化,一一圆见。并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度生,及与涅槃,法住久近,亦各圆见。善财在楼阁中,上求下化,经佛刹微尘数劫,精勤修持种种妙行,而不疲倦,一心直趣无上菩提。时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是知此大楼阁,即法界藏。凡法界中所有诸微妙事,此楼阁中,无不圆见。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非弥勒神通道力,善财竭诚尽敬,何克臻此。近世诸方,无不以弥勒像,供于前殿。不称弥勒殿,乃名天王殿,直是以弥勒为天王之寄客,甚失尊敬之义。灵岩修前殿,因与监院妙真大师,说其所以。又节录华严经善财参弥勒章,以示弥勒德超十地,道证等觉,慈济众生,非佛莫知,因名其殿为弥勒楼阁。以期后之入者,皆同善财,或于现生,或于来世,各得亲证楼阁中道,以慰弥勒时时示时人之大慈悲心。又诸方所供之弥勒像,乃唐季弥勒示现之布袋和尚像。今既知是弥勒示现,固宜供微妙庄严之本像。以现处兜率天,故戴五佛冠为标识。略叙缘起,以告来哲,知我罪我,所不计也。修殿始终,檀信功德,另碑详录,此不备述。附录化痰止咳丸方附录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  用荆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陈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两 均生研极细末 另加生萝卜子二两研 再用枇杷叶一两煎汤 挤滤萝卜子得汁 再加生萝卜汁二两 和萝卜子汁为丸 加上百炼蜜二三两更好 每丸重二钱五分  服法  用开水化服 每次一丸 小儿减半 每日早起空肚 及晚间临睡 各一次  此方原出医学心悟,验方新编载之,漏去陈皮,甘草。且各经炒制,服之嫌燥。今加桑白皮,又用枇杷叶,萝卜子,萝卜汁,合为丸。各药生研。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聂云台识。  余偶伤风咳嗽,在云台居士处,取得十余丸,服数丸而愈。所余,及向三乐社再取,转送与人,均称灵效。特附方于此,愿阅者按方配制,方便利人,功德无量。德森再识。普陀山三圣禅院八功德泉表异碑记普陀山三圣禅院八功德泉表异碑记  观世音菩萨,于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而复以普陀为应化之地者,欲令一切四众,投诚有处也。菩萨之慈悲灵感,固已人各悉知,即一石一水,无不显示菩萨不思议迹。普陀石之奇者固多,唯磐陀石为第一。明理之人见此石,则菩萨之不思议神通威德,悉可不待详说,而即皆悟解矣。近海之地,水皆咸苦,不可饮用。普陀一山,水皆甘美,纵海边之地,绝无咸水,而八功德泉,实为第一。按山志,明万历间,僧大方,结茅于此。三十年,内监张随,党礼,奉敕督造藏殿。闲游于此,饮水而甘,并闻旱涝不加增减,祈雨必取此水,遂捐资建三圣堂,而名其泉为八功德,盖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拟之也。八功德泉,由三圣堂而得名。三圣堂,由八功德水而发起。所谓时节因缘,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氵*宿]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浊世众生,业力深重,致此水无此功德力用,究与普通各水,功德多多,故特表彰,以显菩萨不思议迹。以期在山住者,并来山巡礼者,于一石一水,均可由是深悟圆通常理。庶可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事为事矣。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捨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有谓既为释迦弟子,当念释迦牟尼佛,求生此土之华藏世界。不知释迦之教念阿弥陀佛者,为令博地凡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超凡入圣也。此土之华藏世界,唯破无明证法身之大士能见。凡夫则只见秽土,不见实报庄严,何可滥拟。况西方亦在华藏世界之内。而华严会上,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斯,敢与彼抗。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宗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著论,普劝修持。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灵岩创建净土道场,其因缘具载前建念佛堂碑。今修大殿,特将净土法门所以然表彰之,俾后之来哲,有所依归。其建筑所费,并捐款芳名,另碑记载,此不备述。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民二十一年)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民二十一年)  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灵岩山,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于此作馆娃之宫,唯以淫乐为事,其污辱此山也,甚矣。故致筑宫未久,随即亡国殒命,实为相当之因果。使其立德施仁,以追乃祖太王,泰伯,仲雍之流风善政,当与文王之灵台相埒。生膺景福,没遗令名,又何至跪请活命而不得,竟以幂面自刎,而辱及祖先乎哉。是知无胜德而有胜地,反为祸本。愿后之君子,咸以夫差为鉴,其为利益,何能名焉。晋司空陆玩居此山,因闻佛法,捨宅为寺,此灵岩道场之肇始也。至梁又增拓之,至唐又重兴之,其间屡由智积菩萨画像现形,启人信仰,致灵岩道场,为吴地冠。而昔之淫乐宫阙,今成圣道场地,足见诸法随缘,人杰则地灵也。晋唐间,住持无所考。自宋迄清,其住持均教海老龙,禅窟巨狮,德为人天师表,道续佛祖慧命。清初,弘储师住此,大启法筵,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圣祖,高宗南巡,驻跸于此,法门之盛,耀古腾今。咸丰十年,遭兵燹,焚毁殆尽。同治中,僧念诚,蒙彭宫保玉麟公护持,以期逐渐兴复。光绪十八年,僧遍玉铸大钟,尚未造楼。宣统三年,僧道明,因失衣,妄打可疑人,犯众怒,逃去。寺既无主,所有什物,一无存者,田地亦复遗失不少。木渎乡绅严公良灿,启请真达和尚住持。真师即令其徒明煦代理,先建钟楼。至民十五年,鄂乱,戒尘法师,与学者南来,真师即以灵岩相委,永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概不讲经,传戒,传法,收徒,应酬经忏。常年念佛,其章程与普通佛七同。田租只收八九百圆。限住二十人,用度不足,真师津贴,亦不募缘。十七年,戒师特往普陀,求真师添建房屋,以五六千圆为准,真师许之。彼回山,即起单往云南去,盖避建筑之烦也。因以院事,托慈舟法师。慈师色力单薄,不耐其苦,遂屡往汉口讲经。去夏,又应鼓山之聘,不辞而去。近二三年,檀越多知灵岩道风,有欲荐先亡,祝亲寿者,求为打七。人已住四十余,堂不能容,兼矮小,夏天甚热。今盖五间高楼,下为念佛堂,宽广敞亮。此外又添三十余间,约用五万余圆。真师出二万二千余圆,余系常住用度所余,及檀越喜助。现已圆工,妙真当家师,以两次建筑,真师出近三万,此次亦为发起,此功德与改十方,均当立碑。请余为叙其事,以纪功德而示后来,固不得以不文辞也。其最初所立规约五条。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明紫柏大师,一生兴十余处大丛林,不作方丈,不收徒弟,工成即去,置诸度外。妙峰大师,凡寺,塔,桥梁,道路之工程,他人不能办者,请彼办,经手即成,成即告退。当修造时,或令其徒代理,工成,绝不安己一人。其心之正大光明,数百年后闻之,令人钦佩不已。宜其王臣恭敬,龙天拥护,生有令名,没证圣果也。今人多多谋夺他人道场,谁肯以己所有者让人。真师慨然行之,虽其道远逊于紫柏,妙峰,而心迹光明无私,殆相近之,殊为可钦。愿作住持,及执事,与随众修持者,同秉大公无私专精办道之心,庶不负佛说净土横超法门之恩,与历代老祖宏法,及真师建立,妙师经理之一番厚爱辛勤也。中国济生会苏州分会捐放生池园永为灵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记(民二十五年)中国济生会苏州分会捐放生池园永为灵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记(民二十五年)  大觉世尊,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于诸大乘经,严戒杀生食肉,以期一切众生,同得长寿安乐之近报,同证解脱涅槃之远果也。智者大师,宗佛慈意,于陈大建间,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三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此佛祖普度众生之悲心也。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友也)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若,顺也。咸若者,皆顺遂其生也。)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倘不推本于涵养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难,日行残杀,而妄冀仁民爱物,则徒成空谈,决难实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儿平民,皆能实行爱物之事,行之既久,满腔仁慈,日后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隐居一乡,亦可以身率物,移风易俗。如是,则仁民之道,自爱物培植而来者,方可周遍圆满而无弊。不由爱物来者,于现生犹无所憾,于将来大有可虞。以既种残害物类之因,难免循环报复之果。愿仁民者,当慎思焉。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吃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中国佛教济生会苏州分会,虎啸桥放生池园,系民十三年甲子七月,上海济生会会员陆君维镛,来苏叙谈,始知苏济生分会同人,议设放生池园,极表赞成。谓适有苏人沈君,以地一方,约六亩许,捐上海济生会,今可移捐分会,以为放生池园地址。中有一塘,掘池尤为省力。嗣将地契寄来,至十四年九月,分会会员杨君达洤,介绍汪君吉庭,加入分会,首愿捐资建筑。复经同人等集资一万余圆,继续经营,掘池盖亭,布置一切。虽不华美,而雅致不俗,可称世外桃源。至十五年十二月,功始告竣。十七年五月,袁君孝谷,加购南面地基七分,藉以扩大,并画图呈县备案。此数年中管理经费,悉由吴君颖芝等,先后维持。去夏,灵岩山寺监院妙真师,以苏垣无有下院,以后来苏,颇感不便。注意于虎啸桥放生池园,祈光向曹君崧乔,询问情况,并祈与该会诸同人商量。若肯施送,则放生事业,益可进行。又无须特派人员管理,彼此有益。所谓一点水墨,两处成龙也。曹君去问,同人咸皆赞成,谓灵岩山不上十年,道风遍闻遐迩,居然为吴县第一清修道场。若以放生池园为下院,则后来之发达,安知不与灵岩相埒耶。遂议订五种条件,以期永不废坠。一,中国佛教济生会苏州分会放生池园字样。二,济公祖师殿。三,悟根师牌位。四,池上吉亭一座。五,园墙外地主沈姓坟址。此五种,当永远保存,不得取消。余诸建筑开拓,则随灵岩寺僧料理。其缘起当勒碑存案,以垂永久。于是以从前所有契约图画,存案字据,统皆交出。可谓成就灵岩净土道场,发展放生事业,最大功德。所愿该会同人,与灵岩监院,大家同心戮力,提倡卫生吃素,以成不放之大放。至诚念佛,以期往生而了生死。其弭杀劫而邀天眷,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岂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哉。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  大觉世尊,(至)而漠然置之也。(与前碑文全同,故略。)国清寺,为天台首刹,可兴和尚,极力恢复,又请静权法师,为之辅助。欲广佛祖之慈悲,以启世人之善念,因以三门西之蔬圃,开放生池。西山溪水,流注于中,活水源源而来去,养鱼最得其所宜。夏秋则清晨月夜,春冬则午后哺前,大众来此,朗念佛号,绕池三匝,回向净土。俾彼水族,同种出世善根,亦令大众,同效佛祖悲愿。欲发挥放生之义致利益,命光作记,以告来哲。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便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宋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再三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民二十三年)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民二十三年)  娑婆为极苦之邦,固属客途旅舍。安养为极乐之域,原是本有家乡。但由众生迷而未悟,遂以龌龊旅舍为家乡,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极清净安隐之住处也。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于六道之中,沉溺于三途之内,从劫至劫,莫由得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诸众生,返迷归悟,就路还家。由众生根机不一,致如来所说各殊。然此诸法,皆仗自力,唯最上上根,即生可以了办。若下焉者,或二生三生始了。其久经长劫不能了办者,居其多数。如来普度众生之心,郁而未畅。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登彼安养。圣则速成佛道,凡则渐证菩提。普度孤露无依之众生,大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上之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之五逆,十恶,极重罪人,皆为此法所摄之机。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下未至于逆恶等,可不奋发大志,以期横超三界乎。溯自大教东来,虽有禅,教,律,密,净之门庭不同,而无一不以往生净土为归宿者。天台山,为智者大师道场,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又复注重于净土一门。虽未见华严末后归宗之文,其立法固暗与之合,足见佛祖原是一个鼻孔。国清寺为大师将入灭定基之寺,至今一千三百数十年,虽屡经沧桑,代有兴替,而赖有高人为之住持,故致至今道风不坠。清乾隆初,宝琳珍公为之重兴,殿堂寮舍,焕然一新。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养老,以诸方名德,本寺耆旧,年老息心,专办己事,不有专堂,何资净业。二曰养病,十方僧侣,孤孑一身,既来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随众,移此将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寿将尽,则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临终之人,移归此堂,常住即派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当为开导,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当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听目睹,除佛之外,一无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此出家修行,丛林宏法,至极紧要之一件大事。为住持执事者,当视人之老病死,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决不肯含糊了事。则现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莲品更胜矣。况古人建立丛林,原为老病而设。亦令济济僧伦,有所依止,莘莘学子,有所参承。人谁无老,人谁无病,人谁无死。若不特开一堂,则老者病者,身心难安。身心不安,则于念佛求生,适成障碍。此特立养老,养病二堂之所以也。然老病犹可将就,临终断难疏缓。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纯,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识开导,净侣助念,便归轮回之中,绝无了脱之望矣。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纯之人,又得大众助念之力,岂不更为速得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乎。是知助念一事,关系甚大。当此命光迁谢,升沉立判之时,既有开导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拟乘邮船远遁,得诸人之扶持,便可一跃而上,遂得安坐以达彼岸。若无开导助念之人,必受破坏正念之祸,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入深渊。或超凡入圣,或依旧轮回,在此呼吸之间,其得失之权,操之于住持者居多半,操之于执事者居少半。若住持执事,视他人之死,如己之父母师友死,必极力如法助念,成就往生。既得往生,久必圆成佛道。是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其为功德,何能名焉。至民十七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遂致一败涂地。十九年,本山耆老,及诸乡绅,恭请前退居可兴和尚,复为住持,以期恢复。兴公又邀挚友静权法师,为之辅助。于是特开学社,宏阐台宗,兴利除弊,百废备举。今又拟建此三堂,堂各五间,其地附近大厨,以期老病所需饮食茶水方便耳。每堂各安照应之人,各立规约。住持执事,时常巡视,不致照应之人,偷懒疏忽,其用心慎密,令人钦佩。命光作记,因嘉其为法为人之诚,遂忘其固陋,而书其大意。愿国清以后之住持执事,及诸方现未之住持执事,各各深注意焉。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民二十三年)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民二十三年)  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心病者何,贪瞋痴是。既有此病,则心不得其正,而逐情违理之念,炽然而起。此念既起,必欲遂己所欲,则杀盗淫之劣心,直下现诸事实矣。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言,贪瞋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尘合觉,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瞋痴之情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则民胞物与,一视同仁,又何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之事乎。以故古之聪明睿智之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者,以其能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不识不知,致太平于无形迹中也。惜后之儒者,心量狭小,取佛经之妙义,助彼空谈,斥佛说之实理,谓为虚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乃使贤者速登圣域,愚者勉为良民之大经大法。彼谓因果报应,实无其事。人死神灭,令谁受罪,及与托生。从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致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者,皆此种学说之所酿成也。然世乱已极,人各忧惧,欲为挽救,不得不从事于如来大法。由是各处悉立净业社,居士林,提倡因果,专修净业。吴县香山,草庵住持清禅大师,及地方诸居士,久已兴起香光莲社,今特创建西方三圣殿五楹,于草庵之东。庵住僧人,常年修习。社结缁素,定期举行。备具净典,随人读诵。每于月之十五,大家齐集,念佛一日。随便讲演净土法门之宗旨,俾修持者,彻了于心,不至口说求生西方,心仍忆想此界。致使垂成之功,亏于误会,冀出生死,仍堕轮回也。又复详示因果,备陈罪福。凡入社者,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必使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补前人阴奉阳违,自误误人之偏见,示后世居尘学道,己立立人之弘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庶可不辜负即心本具之佛性,及即生了脱之大法也。普愿来者,纪念勿忘,则幸甚。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  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捷径,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溯自法流东震,远公首开莲社。从兹志慕西方高人,各承宗风,化被全国,兼及外域。虽千余年来,不无隆替之迹,而众生心中,常存归向之诚。无锡县,乃泰伯,仲雍潜隐之胜地。西方殿,为佛法,世法并修之道场。当逊清光绪二十九年,有高超则,秦学西,赵净证,滕心净,顾净明五优婆夷者,行宗三太,志期九莲。各出净资五百,拟建念佛精舍于西门外,二十二七图。超则令嗣震叔,助地六分五厘,益以社友协力筹募所得,遂建大殿,三门,客堂,净室,共十余间,历三年始获落成。凡佛像经典,庄严法器,悉略圆备。并详订规约,藉以传持。若皈依三宝,笃修净业之坤伦,均可随喜修持,此无锡女莲社之嚆矢也。初超则心厌生死,冀速了脱,蒙其叔凝风,道南两先生,指示净土法门,遂发心结社,同修净业。始则立会于石狮庵内,继乃兴建此殿而自主其事。至宣统二年,将欲归西,遍邀护法绅耆善信,令学西继任其事。继学西而主持迄今者,为显中。显中宿植慧根,好学精修,尝依超则于此修持。近来领袖净友,卓著令誉。殿中向来朝暮课诵,三时念佛,规矩严肃,修持精进,俾见闻者,咸生正信。由兹返迷归悟,转邪为正,于不知不觉中者,何可胜数。近来莲社林立,佛声载道,未始非此殿而为发起也。又于门前置地二分五厘,预为日后扩充地步。显中以主持日久,老死见逼,意欲退隐,专修净业,因以此殿缘起,托史聿光叙述,祈予为记。爰为略示净土法门之广大高深,此殿诸人之修持精进。故致善信钦仰护持,以成就此即俗修真,自利利他之胜妙道场。俾一切人,咸知此犹如火宅之世界外,原有最极清净安乐之故乡在。同办信愿行之归家资粮,以期亲见大慈悲父母之阿弥陀佛,即得与佛同证无量光寿也。愿各勉旃,愿各勉旃。(三门者,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也。乃一门,而具此三解脱之义耳。)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者,欲令一切众生,悉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各得成佛而已。以众生根性,大小不一,致如来法门,权实不同。由兹如来普度众生之心,不能大畅。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出此苦域,生彼乐邦。上根则顿证法身,中下亦同登不退。令众生同出生死,畅如来出世本怀。其为利益,莫能名焉。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法云寺者,效法云栖,所立之念佛放生道场也。其原由民国十年八月,光往扬州刻书,王幼农办赈南京,赴约往访。次日访刘圆照,魏梅荪亦来见,谓己颇信佛法,曾阅师文钞,近亦念佛。但恨业习浓厚,不能吃素耳。光曰,此病易治,祈将光南浔放生池疏,熟读,保汝即能吃素矣。彼于十月,即吃长素。痛念杀劫弥漫,皆由杀生食肉所感。因汲汲提倡念佛放生,冀民物各遂其生,同得往生西方也。次年,与幼农,庞性存,妙莲,心净等,商买方峻生三汊河地若干亩,以实行其事。峻生,乃世德之裔,不胜欢喜,特作廉价,而祈其将彼祖先父母牌位,永供念佛堂,以期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用报亲恩也。遂于腊月开工,掘池垫基,次年盖莲舍,及用屋十余间。掘池九面,得以分类而放,免致鱼贼害鱼。其年又发起慈幼院,教养孤儿,俾读书学艺,能自成立,不至流为饿莩与匪类也。因先办慈幼,建寺遂作缓图。由连年时局不靖,稽迟至今。邓璞君,与梅荪,同师冯梦华,而又同归依光。祈冯与光,题四十八愿册,以募建筑法云之款。凡他人募者,亦归此册中,每愿千圆,有四五万圆,即可建造。题至五十余愿,已交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圆,以未开工,故不催出。十九年,璞君西逝,其册二本,其子翰芬交出初本。次本遗失,其捐款人名,不得而知,兼有去世移徙者,故虽册中有名,亦难尽收。数年来,慈幼院经费不给时,辄用此款之息,故致了无增益。去年,梅荪西逝,幼农以光与彼,皆非世之久客,若不急图,后来或致湮没。遂规定办法,令筑地工,备材料,今春当来督造。适政府命彼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陕西民政厅长,督造之任,通归住持心净矣。又以此事,由光发起,令撰碑记,以告来哲。当民十一年,买地之时,议定章程,为专修净业道场。长年念佛,其每日功课,与普通打佛七同。概不讲经,传戒,传法,收徒,应酬经忏。其住持无论台,贤,济,洞,若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志期利人者,皆可请任。若余均优胜,唯于净土,不甚注意,则决不可请。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传贤,非师资相承之例。念佛堂中,每日或住持,或班首,说净土,及戒律,开示一次,俾诸师发起增上胜心。有信士慕此间道风,祈打念佛七,以期延椿萱之寿算,超祖宗之灵魂,消己躬之罪愆,培子孙之福祉者,仍照常念佛,加三次回向而已。焰口亦决不放,以杜住应赴僧,伏破坏道场之机也。凡祈打七者,只可来一二人,以行礼敬,即日便回。若广集亲友,及少年女眷,住此待圆满方归者,决不应许。此道场,乃特别法门,故不循成例而行。其章程,即于地买妥时订之。而苏州灵岩,于民十五年,真达和尚,即以己寺改作十方,已按此规先行矣。现以款项有限,加以时局艰难,不易募化,只好缩小范围,以免棘手。大殿,盖五间高楼,上供新印之宋藏,并作阅经之所。下作大殿,念佛亦在此中。两边各盖十余间,以作客堂,库房,厨房,关房。三门,即弥勒韦驮殿。范围虽小,体裁略备。拟先安真心办道僧十余位,认真修持,以期国运昌隆,灾祸消灭,雨旸时若,天下太平耳。所有打七,或荐亡,或延生,牌位供于佛龛之后,则长年之经声佛号,资益于神识也大矣。此次建筑,功德芳名,另碑刻之。倘有大功德主,所住人数,再为扩充。所愿住此寺者,同发自利利他,同生西方之心,庶可不辜佛化,不负己灵,四恩总报,三有齐资矣。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民二十四年)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民二十四年)  佛法僧三宝,乃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不但志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所当依怙。即明德亲民,治国安邦者,亦必以显示心性妙理,发明因果实事,以为转人心而辅郅治之一大助缘也。故古之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莫不致力于庄严佛像,流通佛经,护持行僧,冀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宝,悟入一体三宝,以至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也。在昔陵云寺处,水势湍急,行舟每致撞破,为害甚大。唐初,海通禅师,见而愍之,欲为救护。遂于山上,錾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坐像,高三十六丈,所坐莲华,不在数内。由师愿力,感佛慈加,水改其道,靠山之处,涌一沙洲,而居人焉。师意以弥勒为当来世尊,慈无能胜。造此大像,不徒仗佛慈力,救护行舟。深冀见闻之人,纳于八识田中,为现生发心修行,往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辅弼龙华之一大因缘。终师之世,尚未圆功,至德宗贞元间始成。适南康王韦皋,为西川节度使,作碑记。有曰,身高三百六十尺,头围若干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此吾国第一大佛也。然佛真法身,充满法界,至于应化所现,则渺无一定。民国九年,常州庄思缄,朝普陀,以所携米佛三尊见示。其像微妙庄严,世无伦匹。系天然生成之立像,其米下之糠蒂尚存。凡见闻者,悉感佛恩。至于佛经所说谛理,固不易于显示,取其要者为论,则四圣,六凡,十法界因果,本于一心。心之本体,凡圣不二,生佛一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亘古亘今,不迁不变。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净缘,以功德有浅深,则有证声闻果,证缘觉果,证菩萨果,证佛果之不同。虽最小之声闻,而已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常享法乐,不受后有矣。随染缘,以惑业有轻重,则有生天道,生人道,生阿修罗道,生畜生道,生饿鬼道,生地狱道之各别。虽最上之天人,仍是具足惑业,生死轮回,常处三界,六道之中,了无出期焉。此十法界,由当人一心所造。其升沉苦乐,天渊悬殊,而其心之体性,常自如如,在凡不染,在圣不净。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随顺彼之机宜,先为说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次为说四谛之声闻乘,次为说十二因缘之缘觉乘,次为说六度万行之菩萨乘,次为说福慧两足,寂照双融,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乘。又念众生劣弱,非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彼具足惑业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则惑业已无,圣位已证,较彼唯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然此法门,正被上根,兼摄中下。以故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令其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以普劝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世有天姿稍聪明者,每鄙视净土法门,不肯修持,不但自误误人,直是谤佛谤法。夫华藏海众,乃已证法身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以期速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我何人斯,敢与彼抗。至于一大藏教之文,分为经,律,论三,故名三藏。藏者,深固幽远,取用不竭之谓。若于一字一句,得一入处,便可通一切法,达一切义。以故禅宗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嗣祖位。莲宗行人,常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可现生生极乐国,预莲池会。此经,律,论三,自天竺来者,唐开元释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自后续译亦不少,亦有遗亡。现清藏自天地玄黄,至漆书壁经漆字,凡四百八十五函,乃四千八百五十卷。此方著述,凡释经,宗经,各疏论,及传记,语录等,自书壁经,至两疏见机止,凡二百三十九函,乃二千三百九十卷。统计共七千二百四十卷。此为清雍正十三年二月开工,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工所刻者。上根利智,于此各经一字一句,神而明之,便可自利利他,己立立人。次则至诚恳切,受持读诵,依教奉行。明因果,识罪福,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观而善。则于法门,于社会,均有利益。若了无敬意,只求多闻,或妄以臆见,论经深义。则虽是善因,定招恶果。愿诸阅者,各力勉焉。陵云住持果静和尚,久欲恭请大藏,俾缁素之有大志者,咸得研阅。然经楼未建,请来无安置处。幸民十八年,荣岩法师,偕王旭东居士,来寺观光。因言请经修楼之事,二公即各慨助五百圆。于是竭力经营,陶瓦庀材,于二十三年正月开工,至今年四月告竣。其楼七间,高五丈六尺,楼之两旁,盖平房各五间,以备阅经之人安宿。已往北平请经,于经未回之先,命光作创建经楼碑记。因将建寺之原由,与大藏之要义,并其函卷,撮略书之,俾后之来哲,咸委悉焉。伏愿国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檀信蒙福,僧众安和,兵革永息,雨旸时若。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民十九年)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民十九年)  旷观古今出格英贤,轶群硕彦,在家则立大功,建大业,致君泽民,仪型后世,出家则彻悟自心,深入经藏,导利人天,续佛慧命者,皆其祖妣父母之懿德所感。否则何由生此超群拔萃,翼被一切之贤子孙哉。人徒见玉林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上感九重,下化四众。佛心祖印,大法昭布人寰。生荣死哀,懿范遗留后世。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中来。按师俗姓杨,为延陵望族,代有显人。父讳芳,年逾三十,尚无子。族人杨兴,为土豪诬陷,将致之死。其祖命其父往庭昭雪,官遂释杨兴而笞土豪,土豪衔之。未几,邑中摘奸,上直指。土豪夤缘,窜其祖名于籍,直指颇严酷,急逮。其叔与其父争代,其父不许,乃自去。直指深恶代者,辄以非刑毙之。是日连毙数人,次及其父,乃大呼曰,吾代吾父者也。直指闻之,大感动,详讯,知其诬而释之。是年四月,即生师,乃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也。生时,其母缪氏,梦观音抱一童授之而生。又其父母,常以自所受用,减刻之以买放物命。其父母之孝友仁慈,为何如也。次年,其父皈依莲池大师,法名广馥。为师亦求皈依,法名大潜。至师十二岁,其父将谢世,于莲池像前,求高僧代为剃发说戒,过半月即逝。十九岁,礼磬山出家。未二年,即得大彻,磬山颇器重之。预谕为其母剃发说戒,取法名为通光。师二十二岁,磬山示寂报恩,师心丧侍龛,兼摄院事。次年,缁素请继席,百废具举,宗风大振。师二十九岁,遵磬山遗命,代磬山为其母剃发说戒,乃迎归报恩,建草堂以终养,称为大慈老人。专修净业,兼事参究,遂得大悟。越十一年,师年四十岁,即清顺治十年,大慈老人示寂,寿七十一。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一侍者立师侧七日夜,至足膝黄水长流,不暂去。报恩大众,见师哀毁过礼,欲激令饮食,遂封锅闭厨。师闻,即啜粥,令开锅。师已出家,尚如此哀毁,世间孝子,亦不过是。而令亲悟道,了脱生死,世间孝子,其孰能之。师念父师母师之恩,思得一适宜地所,为之安葬,以报生育启迪之深恩。于敔山得一地,迁其父棺葬之。至顺治十五年,道风上闻,十二月,天使赍诏至,祈即晋京,师以将欲建塔葬母辞。诏书云,待见师问道已,即送师还山葬母,决不久留。次年三月,至京见上,上待以师礼,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至四月辞阙南还,得虞山藏海寺后地,为大慈老人建塔,因开法藏海,命弟子德岩绍,为住持。是藏海法源,由大慈老人而启,为法嗣者,宜所关心。当时建筑,丰简适宜。后以年久,复加兵荒,遂空存一塔,俱成荒丘。今退居戒公,远体国师孝思,特为修葺,树其坊表,围以垣墙,墓碣亦加饰新,石路砌十余丈,栽植树木,以为荫护。俾后之来者,知为得道高尼,玉林国师母师大慈老人之塔院。由此而起景仰心,各各敦伦尽分,利济人物,笃信佛法,自行化他,以期生福德智慧之子。穷则独善,而表率乎一乡一邑。达则兼善,以利济乎四海九州也,是为记。又光初出家,见南北朝山禅和,聚谈玉林国师事者,辄心鄙其人。谓此等僧人,不唯不知佛菩萨之心相,并不知世间圣贤之心相。徒以市井无赖之知见,妄造谣言,以诬蔑古德,罪当何极。后阅国师年谱,则彼等所说者,一句也无。而年谱所载者,彼等一句亦未闻见。以是知流俗所说,不足取信。所愿明理之君子,勿以彼等所说为实事,而因之藐视古德,轻蔑佛法,则自可深植善根,大沐法泽矣。五台山碧山寺由广济茅篷接法成就永为十方常住碑记(民十八年)五台山碧山寺由广济茅篷接法成就永为十方常住碑记(民十八年)  窃以具缚凡夫,以迷染为受生之本。法身大士,以悲智为应化之源。故我文殊师利菩萨,道证两足,德超十地,久成正觉,安住寂光。由悲愿宏深,故不动真际,现身尘刹,于此世界,示作菩萨,以大智力,辅弼释迦。其应化之迹,在清凉山,华严经中,预为宣说,以故大法东来,随即开山。自兹厥后,代有高人,宏扬法化,利益群萌,由汉迄今,相续不绝。至明成化间,有孤月净澄禅师者,禅净各臻其极,道声因之大振。代王成炼,事以师礼,建寺于华严谷,以供奉焉。请敕赐额曰碧山普济禅寺,法道大兴,宗风丕振。清初,蕴证如壁禅师,住持此寺,久为王臣所尊敬,于康熙初,改寺额为护国焉。降及清季,哲人云亡,颇形凋敝。于光绪三十二年,乘参,恒修二师,来山朝台,见各台顶,只有石室,绝无僧居。凡朝台者,渴不得饮,饥不得食,倦无歇处。遂发大心,于北台顶,修一茅篷,名为广济,专为朝台者,作一歇息饮食之所,随力结缘,以利一切中外缁素。民国纪元之后,碧山寺僧,无可支持,田产典质殆尽。乘参,恒修,果定,入碧山寺籍,称为东房。乘参更名昌乘,恒修更名昌恒,果定更名隆果,所谓接法成就也。由是尽力募化,维持道场,建设茅篷,接待十方僧众,竭力供养。从是以来,春则打念佛七,夏则讲经,秋冬则坐香打静七,以尽己分,而祝国民。添修禅堂寮舍,拟恢复旧制,永续祖灯。七年,募资赎回东西两院屋地。九年,赎回光明寺村莜麦租四十石,以供僧众道粮。九,十两年,乘参,恒修二师,相继圆寂。嗣法门人果定,遵遗命,勉力维持。蒙诸大护法,诸山长老,赞襄之力,添修寮舍三十余间。印补藏经,栽种树木。修筑水渠,由光明寺村,直灌碧山寺内。修河道石坝,以防冲湮而坏禾稼。南北诸山,诸大居士,以碧山寺既为十方常住,理应大家赞成,呈文政府,出示立案,以期永久无替。公推马冀平,汪大燮为代表。谛闲法师,并上海佛教维持会程雪楼等,函祈山西阎督办维持。于是总参议长赵君戴文,委山西佛教会会长力宏和尚,同会员等,于十六年五月来山。邀本山僧正副会长,区长,商会会长,十大诸山,僧俗名流。公议碧山寺负债甚巨,后起无人,由东房广济茅篷,代还债洋一万七千七百余圆。碧山所有殿房田地,永远成立十方常住。不许再收徒弟,以免丧祖德而辱佛门。于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当同大众,还清隆福所欠外债洋一万七千七百余圆。隆福前所押出红契约据,一并收回守存。山西省佛教会,代为呈请省政府,县政府,备案出示,俾众周知碧山寺永为十方常住,从兹专心办道,修持净业。将见狮子窟中,了无异兽,栴檀林里,永绝伊兰。勉继孤月禅师之道,用慰文殊大士之心。则一切缁素赞襄成全之一番苦心,不为虚设矣。凡住此者,各宜勉旃。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民二十五年)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民二十五年)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植物动物并育,善则仁民爱物齐行。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若不令民物得所,将何以仰副天心。欲常祈天眷垂怜,当急以仁爱是务。能如是,则雨旸时若,谷麦丰登,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即以个人论,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崇,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苏州虎啸桥放生池园,原由苏州济生分会所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送与灵岩山寺作下院。监院妙真师,以承此厚贶,尤须进行放生之事,以期当地仁人,及见闻者,咸体放生之意,因之戒杀护生,俾鸟兽鱼鳖咸若。庶民胞物与之说,不成空谈,而仁民爱物之风,日益发展矣。于是与前在济生会诸居士,杨君达洤,袁君孝谷,曹君崧乔等,及此次发起人真达和尚,慧常居士,诸缁素,组织一放生会。凡入会者,各宜戒杀茹素,以身作则。而人之好善,孰不如我,相观而善,其效甚大。如不能顿断,亦当渐减,减至于极,则杀业永息。若一人一生不杀,则所活生命无算,况由一人以至十百千万人,则成不放之普放常放乎。近来杀劫弥漫,匪兵一至,人民悉遭涂炭。彼此素不相识,或一见即杀,或拷打炮烙,逼索钱财。约现生论,实为横罹其祸。然果必有因,因必招果。试思世人为口腹故,杀害生命,种种惨酷,谁能忍受。由习惯故,不但不生怜悯,而且反发欢乐,以致循环报复,成此劫运。诸佛菩萨,为救杀劫,现身异类,亦受人杀。既杀之后,见诸异相,方知佛现,因各戒杀。光于民二十年,为贵池刘公鲁,跋猪齿臼佛记赞。文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由迷背故,遂失其正。起贪瞋痴,造杀盗淫,食他之肉,资己之身。杀业既结,历劫互戕,如来愍之,为作慈航。大启慈训,人犹不信,特示形仪,以期随顺。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均有佛栖。有宋职氏,杀猪弃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齿臼现佛,绀目螺发,俨然大觉。未杀之前,均谓是畜,已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殊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晁氏兄弟,为文为赞,义理渊深,文词璀璨。天池书写,诸公题跋,永用警策,启牖后觉。既明此义,孰敢行杀。争地争城,遂息倾轧。贵池刘公,笃信佛法,保存徐书,题跋充洽。令嗣公鲁,持以相示,敬书数语,藉表我志。愿见闻者,吃素戒杀,定可现生,归极乐刹。此跋文虽粗浅,颇可观感,敬录原文,以期息灭嗜杀食肉之痴心,发起戒杀茹素之善念。佛菩萨现身异类,弭世杀劫,散见群书,阅观音本迹颂,物类现相,可知梗概。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不忍互相残杀,永沉恶道,乃为此种种惊人视听之示现,可不深长思乎。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民二十七年)灵岩山寺启建四众普同塔碑记(民二十七年)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如来愍之,于其生时,令修净行,期其返迷归悟,返妄归真,以复本具之佛性。于其死后,焚化尸体,为示六尘无体,五蕴皆空,亲证常住之妙心耳。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也。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吾国皆主土埋,然沧桑互变,地路屡更,掘墓暴骨,极为惨伤。四,施林,置之林间,俾鸟兽食也。今外蒙古,置之旷野,以饲鸟兽。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儒教重形迹,其神识之升降,绝不致意,而厚其棺椁,以冀常不变坏。现今全国开通火汽车路,掘出之无主骨骸,不胜其多,惨不忍视。智识高者,皆欲改革葬法。常州天宁寺,有四众普同塔,系开一大穴,中作四隔,于上塔四面,各开洞户。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各骨袋投诸穴中。去春,灵岩寺造此塔,仿其法而变通之,作普通,特别两种。普通者,其塔下开四穴,上竖四塔,是何众骨,由何众塔背洞口,将骨袋投入。特别者,上建西方三圣佛龛,后作小龛,供入塔者牌位。下用水泥作地室,分东西两序。每序四弄,每弄对面两向,每向六格,每格若干号,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九号。龛室分为四部,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化者之骨,装瓷坛中,由佛龛下入室安置。若预先纳费报名,订安某格某号者,无论何时入塔,皆依所订而安。否则先入者在前,次入者在后。上盖五间大屋,正中三间佛龛,下即特别制塔。龛后东西四塔,即普通制塔。两边二间,为香灯,司水,及年老不能随众者所住。长年专一念佛,俾亡者常闻佛号,莲品高升。存者痛念无常,急求往生。冥阳两利,同沐契理契机之深恩。见闻发心,共修心作心是之妙道。庶博地凡夫,仗佛力而超凡入圣。既预海会,即此生而断惑证真。实了生死之最胜因缘,亦寿终后之极善归宿也。颂曰,净土大法门,十方佛共赞。存亡勤修持,速得登觉岸。周紫珊居士生西记周紫珊居士生西记  居士,讳毓英,号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长孙。幼失怙恃,由祖母谭太夫人抚育成人。赋性聪慧,好学敏求。仁慈和蔼,虚怀若谷。生长富贵之家,毫无骄奢习气。居官为政,全以忠实从事,慈爱为怀。即同寅亲友,以至婢仆,或有违逆,从未现一怒相,出一粗言。总是和颜悦色,逆来顺受。迨致仕归隐,杜门养晦,偶阅内典,即知佛法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根本。福利社会,普度众生,胥赖乎是。故即皈依观宗谛闲老法师,承命法名曰智藏。从此长斋念佛,戒杀护生。宽厚待人,淡泊自奉。亲友告贷,不厌频繁。一切善举,慷慨助成。济人饥寒,率为常事。所行世善,悉以大菩提心为之回向,同作往生西方之增上胜缘。复观人心险恶,时事日非,为善益力,欣厌愈深。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正值知命之年,四月初八,适逢释迦文佛圣诞良辰,早七时,稍示微疾,觉腰背疼痛,令人微微轻拍,以求庆快。自己盘膝跏趺,向西端坐,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声音清亮,遂溘然长逝。拍背之人,以良久寂尔无声,乃探其鼻息,方知已经捨此报身,往生西方矣。其时异香满室,五日始散。如斯瑞相,可谓正念分明,捨报安详,如入禅定。其为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毫无疑义。噫,当此劫浊,苦不堪言,居士临终,方示微疾,于指顾间,即便坐脱,大可以为受苦不堪者作一标榜。吴南浦居士,以事实见示,因取其要者记之。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民二十三年)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倘不推本于涵养仁恕,必至捨小取大,捨易取难。日行残杀,而妄冀仁民爱物,则徒成空谈,决难实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儿平民,皆能实行爱物之事。行之既久,满腔仁慈。日后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隐居一乡,亦可以身率物,移风易俗。如是则仁民之道,自爱物培植而来者,方可周遍圆满而无弊。不由爱物来者,于现生似无所憾,于将来大有可虞。以既种残杀物类之因,难免循环报复之果。愿仁民者,当慎思焉。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莲华庵者,四周皆水,中涌一洲,筑庵其上,供奉西方三圣。敦请戒德僧人为之住持。境地清幽,红尘不到。修持严密,戒德远闻。庵前河中,以栅隔断,作放生池。自明以来,为时久远。现有邑绅瞿良士,庞德超者,极欲整顿,兼欲发挥放生之义致与利益,祈余为文以告来哲。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则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一再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固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灵岩山寺重修弥勒楼阁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季夏)灵岩山寺重修弥勒楼阁功德碑记(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季夏)  弥勒者,当来下生娑婆世界之教主也。楼阁者,善财南参时,弥勒所住之屋宇也。重屋名楼,岑楼名阁。此之楼阁,胜妙无比,凡夫,二乘,权位菩萨,皆不能见。乃弥勒无量劫来,上求下化,胜妙功德所感之报境也。善财既参德生,有德二善知识已。又令往南方海岸国,大庄严园,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请教弥勒菩萨。彼菩萨必能为汝说究竟契理契机妙法,令汝得大利益。于是善财极力对治烦恼习气,极力修持戒定慧道。至海岸毗卢遮那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愿见弥勒,说偈赞叹。乃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顶礼,弥勒为同来大众,赞叹善财,为真佛子,真法器。又为善财说菩提心种种功德,以培成佛之基。令入大楼阁中,周遍观察,则能了知学菩萨行。学已,成就无量功德。善财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出声,其门即开,令善财入,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地及宫殿,一切供具,皆以无量众宝而共合成。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处中,悉如是见。尔时善财普申礼敬,才始稽首,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普礼一切诸佛法僧,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所谓或见弥勒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亲何知识,所证何三昧。以至亲证法身,于十方法界,经佛刹微尘数劫,现三乘六道等身,以行教化,一一圆见。并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度生,及与涅槃,法住久近,亦各圆见。善财在楼阁中,上求下化,经佛刹微尘数劫,精勤修持种种妙行,而不疲倦,一心直趣无上菩提。时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是知此大楼阁,即法界藏。凡法界中所有诸微妙事,此楼阁中,无不圆见。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非弥勒神通道力,善财竭诚尽敬,何克臻此。近世诸方,无不以弥勒像,供于前殿。不称弥勒殿,乃名天王殿,直是以弥勒为天王之寄客,甚失尊敬之义。灵岩修前殿,因与监院妙真大师,说其所以。又节录华严经善财参弥勒章,以示弥勒德超十地,道证等觉,慈济众生,非佛莫知,因名其殿为弥勒楼阁。以期后之入者,皆同善财,或于现生,或于来世,各得亲证楼阁中道,以慰弥勒时时示时人之大慈悲心。又诸方所供之弥勒像,乃唐季弥勒示现之布袋和尚像。今既知是弥勒示现,固宜供微妙庄严之本像。以现处兜率天,故戴五佛冠为标识。略叙缘起,以告来哲,知我罪我,所不计也。修殿始终,檀信功德,另碑详录,此不备述。附录化痰止咳丸方附录化痰止咳丸方  制法  用荆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陈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两 均生研极细末 另加生萝卜子二两研 再用枇杷叶一两煎汤 挤滤萝卜子得汁 再加生萝卜汁二两 和萝卜子汁为丸 加上百炼蜜二三两更好 每丸重二钱五分  服法  用开水化服 每次一丸 小儿减半 每日早起空肚 及晚间临睡 各一次  此方原出医学心悟,验方新编载之,漏去陈皮,甘草。且各经炒制,服之嫌燥。今加桑白皮,又用枇杷叶,萝卜子,萝卜汁,合为丸。各药生研。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聂云台识。  余偶伤风咳嗽,在云台居士处,取得十余丸,服数丸而愈。所余,及向三乐社再取,转送与人,均称灵效。特附方于此,愿阅者按方配制,方便利人,功德无量。德森再识。普陀山三圣禅院八功德泉表异碑记普陀山三圣禅院八功德泉表异碑记  观世音菩萨,于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而复以普陀为应化之地者,欲令一切四众,投诚有处也。菩萨之慈悲灵感,固已人各悉知,即一石一水,无不显示菩萨不思议迹。普陀石之奇者固多,唯磐陀石为第一。明理之人见此石,则菩萨之不思议神通威德,悉可不待详说,而即皆悟解矣。近海之地,水皆咸苦,不可饮用。普陀一山,水皆甘美,纵海边之地,绝无咸水,而八功德泉,实为第一。按山志,明万历间,僧大方,结茅于此。三十年,内监张随,党礼,奉敕督造藏殿。闲游于此,饮水而甘,并闻旱涝不加增减,祈雨必取此水,遂捐资建三圣堂,而名其泉为八功德,盖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之水拟之也。八功德泉,由三圣堂而得名。三圣堂,由八功德水而发起。所谓时节因缘,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氵*宿]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浊世众生,业力深重,致此水无此功德力用,究与普通各水,功德多多,故特表彰,以显菩萨不思议迹。以期在山住者,并来山巡礼者,于一石一水,均可由是深悟圆通常理。庶可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事为事矣。卷下。颂赞法宝赞法宝赞  法宝实难量,空有体用圆彰。一尘不立万德昌,无住心生光。真俗互存互泯处,若何始能赞扬。证到得无所得方,堪称法中王。僧宝赞僧宝赞  僧宝不可思,本迹凡圣难知。文殊曾为七佛师,示作寒山痴。凡僧力修戒定慧,担荷如来菩提。由此凡圣二洪仪,法道永传持。药师佛像赞药师佛像赞  十二大愿德难量,称名即得脱苦缰。待到业尽情空后,东西原是一觉场。药师佛偈药师佛偈  药师如来琉璃光,誓愿宏深世莫量。显令生善集福庆,密使灭恶消祸殃。拔苦必期二死尽,与乐直教万德彰。法界圣凡同归命,蒙恩速得证真常。阿弥陀佛像赞阿弥陀佛像赞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阿弥陀经塔赞阿弥陀经塔赞  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西方三圣像赞西方三圣像赞  三圣各已证无心,无心遍应有心人。普引众生归极乐,身心了无起止痕。多宝塔赞多宝塔赞  多宝如来,为满宿愿。显实已竟塔涌现,显本为洪范。普令闻见,悉得登彼岸。观世音菩萨像赞观世音菩萨像赞  遍尘刹国悉现身,尤怜娑婆世界人。不到众生皆成佛,莫息寻声救苦心。观世音菩萨偈赞观世音菩萨偈赞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