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论》 (宋)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金七十论卷上 三苦所逼故欲知灭此因 见无用不然不定不极故 说此偈缘起。昔有仙人名迦毗罗。从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慧三离欲四自在总四为身。见此世间沉没盲阇起大悲心。咄哉生死在盲阇中。遍观世间。见一婆罗门姓阿修利。千年祠天隐身往彼说如是言。阿修利汝戏在家之法。说是言竟即便还去。满千年已而复更来重说上。言是婆罗门即答仙曰。世尊我实戏乐在家之法。是时仙人闻已复去。其后更来又说上言。婆罗门答之亦如是说。仙人问曰汝能清净住梵行不。婆罗门言如是能住。即舍家法修出家行为迦毗罗弟子。外曰此婆罗门在从何因生。答曰三苦所逼故。何者为三苦。一依内二依外三依天。依内者谓风热淡不平等故能生病苦。如医方说从齐以下是名风处。从心以下是名热处。从心以上并皆属淡。有时风大增长逼淡热则起风病。热淡亦尔是名身苦。心苦者可爱别离怨憎聚集所求不得。分别此三则生心苦。如是之苦名依内苦。依外苦者所谓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名曰外苦。依天苦者谓寒热风雨雷霆等。通如是种种为天所恼而失心者名依天苦。三苦所逼故生。于欲知为灭苦因。外曰。是因苦能灭此三苦分明已显现。一者八分医方所说能灭身苦。二者可爱六尘能灭心苦。是因已显现。何假复欲知。答曰。此义不无但为二种过失。是故欲知不违道理。其二失者。一无定。二无极。外曰。若八分医方等有两过失故不足为灭苦因者。四皮陀中有别因。此因得果是定是极。故汝欲知则无所用。四皮陀中说言。我昔饮须摩味故成不死。得入光天识见诸天。是苦怨者于我复何所作。死者于我复何所能。答曰。汝见随闻尔有浊失优劣。翻此二因胜变性我知故。所见因者医方中所说有不定不极过失。随闻因者傅闻所得。初从梵王乃至仙人。故说四皮陀名随闻。此皮陀者亦两过失。如是见医方复有三过失。一者不清净。如皮陀中说。兽汝父母及眷属悉皆随喜汝。汝今舍此身必得生天上。如马祠说言。尽杀六百兽。六百兽少三不具足则不得生天为戏等五事。若人说妄语诸天及仙人说此非罪。如是等罪随如是等罪随闻因中有。是故不清净。二退失者。如皮陀中说。无故而帝释及阿修罗王。为时节所灭。时不可免故。是法若灭尽。旆主从天退。故有退失义。三优劣者。譬如贫穷见富则忧恼。丑好及愚智忧恼亦复然。天中亦如是。下品见上胜次第生忧恼。是故有优劣。此三及前两由此五过失。皮陀不为因。外曰。若尔何因为胜。答曰。翻此二因胜。谓二因者一医方所说。二皮陀所说翻此两因欲知所得因。此因有五德。一定。二极。三净。四不退。五平等。是故胜前两。外曰。此因何因得。答曰。变性我知故。变者。一大。二我慢。三五尘。四五根。五五知根。六心。七五大。是七名变自性所作故。自性者无异本因。我者知者。诸人知此二十五真实之境不增不减决定脱三苦。如解脱中说偈。若知二十五随处随道住。编发髻剃头得解脱无疑。外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者。答曰。本性无变异。人等亦本变。十六但变异。知者非本变。本性者能生一切不从他生。故称本性。本性能生于大等。是故得本名。不从他生故。是故非变异。大我慢五尘。此七亦本亦变异。大从本性生故变异。能生我慢故是本。我慢从大生故变异。能生五唯故称本。五唯种从慢生故变异。能生大及根故名本。声唯种者生空及耳根故为本。乃至香唯种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本变异。乃至香唯种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本变异。十六但变异者。空等五大耳等五根舌等五作根及心。是十六法但从他生。不生他故但变异。知者非本异者。知者者此中名我知为体故。此我不能生不从他生。异前三故非本非变异。外曰。此三义何量为知。世中有量能知如称尺等。知长短轻重。答曰。证比及圣言。能通一切境。故立量有二。境成立从量。此论中立量有三。一者证量。证量者。是智从根尘生不可显现。非不定无二。是名证量。二者比量。比量者。以证为前。比量有三。一者有前。二者有余。三者平等。三者圣言。圣言者。若捉证量比量不通此义。由圣言故是乃得通。譬如天上北郁单越非证比所知。信圣语故乃可得知。圣言者。如偈说。阿含是圣言。圣者灭诸惑。无惑不妄语。因缘不生故。转通一切境者。若有余量及饮所知不出此三义。平等六量以圣言摄故。境成立从量者。境谓二十五义摄一切故。成立者。明此二十五。云何得名境。智量所行故。故得成于境。由证比圣言故得略立三广则二十五。外曰。说量有三量相云何。答曰。对尘解证量。比量三别知。相有相为先。圣教名圣言。对尘解证量者。耳于声生解。乃至鼻于香生解。唯解不能知。是名为证量。比量三别知者。一有前。二有余。三平等。此三种智因证量故。能别此三境及三世。是名比量。如人见黑云。当知必雨。如见江中满新浊水。当知上源必有雨。如见巴吒罗国庵罗树发华。当知憍萨罗国亦复如是。相有相为先者。相有相应不相离。因证此相故。比量乃得成。圣教名圣言者如梵天及摩□王所说四皮陀及正论。外曰。说比量有三。何量何境界。能所得通达。答曰。依平等比量。过根境得成。若所依比不显。随圣言则现。依平等量者。谓于比量中是曰平等量。自性及与我。此境过根故平等能别。大等诸末有三种德。一乐。二苦。三痴闇。此末德离本德。末德则不成。故由末德比本。是故自性由平等比成。我者应决定有。大等变异为他故。故我亦由平等成。若依证比量。有义不得成。为出智外故。依圣言得解。如上天帝释北郁单越等。外曰。自性及我无不可见故。如非自在二头三手。答曰。实有诸义八种不可见。何者为八。以偈示曰。 最远及最近根坏心不定 细微及覆障伏逼相似聚 世间实有物远故不可见。譬如堕彼岸此不能知。近故不可见。如尘在眼则不能取。根坏故不见。犹如聋盲人不能取声色。心不定故不见。譬如心异缘不能得此境。细微故不见。如烟热尘气散空细不知。覆障故不见。譬如壁外物隔覆不可知。伏逼故不见。譬如日光出星月不复显。相似故不见。如料豆在豆聚同类难可知。如是实有物八种不可见。无物有四种亦复不可知。一生前不可见。如泥未作器。器则不可知。二坏无故不见。如瓶破坏已则不可复知。三互无故不见。如牛中不见马马中不见牛。四极无故不见。如非自在人二头及三手。如是十二种有无不可见。是故汝谓不可见故便言自性及我无。是义不然。外曰。若谓自性及我不可见者。于十二中何不可见。答曰。一因缘故不可见。何者一因缘。以偈示曰。 性细故不见非无缘可见 大等是其事与性不似似 性细故不见非无缘可见者。自性实有。微细故不见。譬如烟等于空中散细故不可见。自性亦如是。不如第二显第三手毕竟无故不可见也。外曰。若不可见。云何得知有。答曰。缘事见自因自性所造。事依平等比量知自性实有。外曰。何等是其事。答曰。大等是其事。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我慢。从我生五唯。从五唯生十六见。大等事有三德。故知自性有三德也。与性不似似者。是事有二种。一者与自性不相似。二者与自性相似。譬如一人生二子。一则似父。一则不似。是因为事有似本不似本。后当广说。此论等有如此事。若弟子可则。于自性等为有为无亦有亦无。云何如此圣执不同故。有诸圣人谓土聚等已有瓶等。卫世师等谓先无后有此义等。释迦所说土聚中瓶不有不无。由是三说是故我执是中间。答曰。我先破释迦执。后破卫世师。释迦所说非有非无。是义不然。自相违故。若非有者即成无。若非无者即是有。是有无者一处相违。故不得立。譬如有说此人者亦死亦活。此言相违则不成就。释迦言亦如是。三藏曰。此计不然。何以故。释迦无此执故。若释迦说非有不执无。说非无不执有。离有无执故不成破也。今破卫世师执耶执。卫世师我义中有五因。能显因中定有果。何等有五因。 无不可作故必须取因故 一切不生故能作所作故 随因有果故故说因有果 一无不可作故者。世中若物无造作不得成。如从沙出油。若物有可作如压麻出油。若物此中无。从此不得见。今见大等从性生。故知自性有大。二必须取因故者。若人欲求物。必须取物因。譬如有人计明日婆罗门应来我家食故我今取乳。若乳中无苏酪何故不取水。求物取因故。故知自性中有大。三一切不生故者。若因中无果者。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沙石等能生金银等物。此事无故。故知因中有果。四能作所作故者。譬如陶师具足作具从土聚作瓶瓮等。不从草木等以作瓶瓮。故知自性能作大等。故自性有大等。五随因有果故者。谓随因种类。果种亦如是。譬如麦芽者必随于麦种。若因中无果者。果必不似因。是则从麦种豆等芽应成。以无如此故。故知因有果。卫世师等执因中无果。是义不然。故知因中定有果。中间问已竟。还续说前义。与性不似者。不似有九种。 有因无常多不遍有事没 有分依属他变异异自性 一有因者。大等乃至五大皆有因。自性为大因。我慢大为因。五唯慢为因。根等十六物。五唯为其因。自性不如是。无有因生故。故谓不相似。二无常者。大等从性生。生故是无常。无常有二种。一暂住无常。二念念无常。暂住无常者。相违缘未来。是时则暂住。譬如山树等。未有火灾时。是则暂停住。火灾若来至。是时五大等。则没五唯中。五唯没我慢。我慢没于大。大没自性中。故大等是无常。自性不如是。常无有没故。三多者。谓大等则为多人。人不同故。慢等亦如是。自性唯是一。多人所共故。四不遍者。自性及我遍一切处。谓地空天。大等诸物则不如是。不遍一切故。是故与性异。五有事者。大等诸物欲起生死时。依此十三具。能使细微身轮转于生死申缩往还故。自性不如是。无有申缩故。六没者。大等诸物转末还本则不可见。是名为没。如五大等转没五唯中不复见大等。乃至大没自性中。大亦不可见。自性不如是。无有转没故。七有分者。大等皆有。分分分不同故。自性不如是。常无分分故。八依他者。谓大依自性。我慢依于大。五唯依我慢。五大等十六。并依于五唯。自性不如是。不由他生故。九属他者。大等从本生。末不自在故。譬如父存时。儿不得自在。自性不如是。无本为他故。由此九种因。本末皆不同。故谓不相似。已说不相似。相似今当说。与性似者。以偈示曰。 三德不相离尘平等无知 能生本末似我翻似不似 相似有六种。初三德者。变异有三德。变异者。所谓大我慢乃至五大等。此二十三皆有三德。一乐。二苦。三痴闇。末有三德。故知本有三德。末不离本故。譬如黑衣从黑缕出。末与本相似。故知变异有三德。变异由本故。自性有三德。谓本末相似。二不相离者。变异与三德不可分离故。譬如牛与马。其体不为一。三德与变异。其义不如是。自性有三德。斯义亦复然。同不相离故。本末则相似。三尘者。是大等变异。我所受用故。故说名为尘。自性亦如是。我所受用故。四平等者。是大等变异。一切我共用。如一婢使有众多生。同共驱役故。自性亦如是。一切我同用。是故说相似。五无知者。是大等变异。不能识分别。乐苦及闇痴。知我独得故。离我诸法无有知。自性亦如是。本末同无知。其义则相似。亦能生本末。似者大能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乃至五大等。自性能生大。故本末皆相似。我翻似不似者。变异与自性。有六种相似。我无此相似。是故翻于似。又翻不似者。变异与自性。九种不相似。我翻于八种。故名翻不似。我有多义故。与自性不相似。外曰。变异与自性。已说有三德。是三德者。何等为相。以偈答曰。 喜忧闇为体照造缚为事 更互伏依生双起三德法 喜忧闇为体者。是三德者一。萨埵。二罗阇。三多磨。喜为萨埵体。照造缚为事者。是三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则作生起。后能作系缚。是三德家事。更互伏依生双起三德法者。何等三德法。其法有五种。一更互相伏者。若喜乐增多。能伏忧痴闇譬如盛日光。能伏月星等。若忧恼增多。能伏喜乐痴。亦如明日光。能伏星与月。若闇痴增多。能伏忧喜乐。亦如日盛光。星月明不现。二更互相依者是三德相似。能作一切事。如三杖互能相依能持灌灌等。三更互相生者。有时喜生忧痴。有时忧恼能生喜痴。有时痴能生忧喜。譬如三人更互相怙同造一事。如是三德在大等。中更互相怙共造死生。四更互相双者。是喜有时与忧双。有时与闇双。是忧有时与喜双。有时与闇双。痴亦如是。有时与喜双。有时与忧双。如婆娑仙人说偈。 喜乐为忧双双恼与喜双 有时喜忧恼与闇痴为双 五更互起者。是三德更互作他事。譬如王家女相貌甚可爱。是名为喜德。是喜转成色。为夫及生属。而作于喜乐。是名作自事。能令同类女。一切生忧恼。是名作他事。亦能生他痴。犹如婢使等。恒忧其驱役。无计得解脱。其心转痴闇。是名生他事是名为喜德。能作自他事。忧生自他事者。譬如劫贼缚王家女。时有王种乘马执杖来相救拔忧转作王种。王是可畏境。生女欢喜。我当得解脱。是名生他事。杀害劫贼故。能生贼忧恼。是名生自事。余贼见王故。如杌不能动。是名一他痴。是名忧生自他事。闇生自他事者。如大厚黑云能起电等。闇痴转作云。一切农夫有种食者。皆生欢喜。是名生他事。又能生闇痴。譬如贞女与夫相离见此云电。忧夫不得还。能生女痴故。是名生自事。亦能生忧恼。譬如估客在于道中。寒湿不能载。其心则忧恼。是名生他事。如此五种者。是三德家法。复有三德相。 喜者轻光相忧者持动相 闇者重覆相相违合如灯 喜为轻光相者。轻微光照名之为喜。若喜增长一切诸根轻无羸弱能执诸尘。是时应知喜乐增长。忧为持动相者。持者心高不计他。如醉象欲斗。敌象来相拄。若忧增长者。是人恒欲斗。其心恒躁动。不能安一处。是时应知忧德增长。闇为重覆相者闇德若增长。一切身并重。诸根被覆故。不能执诸尘。是时应知闇德增长。外曰。若三德互相违。犹如怨家者。云何共作事。答曰。实如此三德互相违。为属一我不自在故。得共一事。譬如相违合为灯。三物合为灯。是火违油炷。油亦违火炷。如是相违法。能为人作事。三德亦如是。其性虽相违。能为我作事。三德亦如是。其性虽相违。能为我作事。外曰。上说亦相似我。已得一种。余五我未得。已成就三德。余五亦应然。以偈答曰。 不相离等成由德翻无故 末德随本德非变异成得 不相离等成者。不相离等五。义如前说。变异中已成。由是未成故。自性中得成。由德翻无故者。是不相离等五义变异中成故。故知自性中必有。云何如此。由三德故。若三德不独住。知更互不相离。若不相离者。当知即为尘。既名为尘者。当知即平等。若平等所受者。是故知无知。若尘若平等。若无知。是故知能生。若知。变异中有此六义者。则知自性中亦有此六义。云何舌如此。若翻则无故。若除本自性。末则无六义。譬如除去缕。则无有别衣。即衣即有缕。缕衣不相离。末必由于本。本末不相离。末德随本德。非变异得成者。是世间中一切末德必随本德。犹如赤缕所作衣。衣必随缕赤。变异等亦如是。由三德故五义得成。由末六义故非变异中知有六义。外曰。世间中若物不可现。是物则为无譬如第二头。如是自性不可现。云何知其有。答曰。雪山称两者。其量不可知。不可言无量。自性亦如是。何因得知有。 别类有量故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别故遍相无别故 自性实有。云何得知。别类有量故。是世间中若物有作者。此物有量数。譬如陶师从有量土聚作器有数量。此器若无本。器应无数量。亦应无器生。见器有数量。是故知有本。缕成衣等譬。其义亦如是。此法中大等变异亦有数量。何者为数量。大有一我慢。一五唯五根。十一大有五。是变异者。我见有有量。因平等似量。决知有自性。若自性无者。此变异无数量亦复应是无。同性故者。譬如破檀木。其片虽复多。檀性终是一。变异亦如是。大等虽不同。三德性是一。以此一性故。知其皆有本。故知有自性。能生故者。若是处有能是处则可生。譬如陶师有瓦器能能生瓦器不能生衣等。是器生者依能故得成。此能必有依。谓依于陶师。变异亦如是。变异者。有生是生因能成。是能有依处。自性是其依。因此能生故。则知有自性。因果差别故者。世间因果差别亦可见。譬如土聚为因瓶等为果。是器能盛水油等。土聚则不能。是因果差别。缕衣亦如是。如是大等变异定是果。见此果知有别因不相似。是故有自性。遍相无别故者。复有别因为知自性是实有。遍相者。三种世间。谓地空天。实时一切世间无差别。五大十一根没五唯中无差别。乃至大没自性中亦无差别。是变异是自性不可说。实时变异无故。自性亦应无。自性若无。生死亦无。是义不然。是自性实。后更能生三种世间故。故知自性有。为五因故立有自性。外曰。若自性有者。不能生变异。以无伴故。譬如一人不能生子一缕不生衣。自性亦如是。以偈答曰。 性变异生因。三德合生变 转故犹如水各各德异故 性变异生因者。此义中自性有三德故能生变异。自性无此德。汝言则为实。若有三德不相应故不能生。是事不然。三德合生变故。譬如有多缕。和合能生衣。三德亦如是。更互相依故。所以能生异。外曰。世间生有两。一者转变生。如乳等生酪等。二非转变生。如父母生子。自性生变异。为属何因生。答曰。转故如乳酪自性转变作变异。故是变异即是自性。是故别类生。此中不论受。外曰。若一因不能多种果。此义中自性若是一。云何得生三种世间。生天则欢乐。生人则忧苦。生兽等则闇痴若从一因生。云何得三品。答曰。犹如水。各各得异故。 天水初一味至地则变异 转为种种味各各器异故 若在金器其味最甜。若至地上随地气味种种不同。三种世间亦如是。从一自性生三德不同故。天上萨埵多。是故诸天恒受欢乐。人中罗阇多。故人多受苦。兽道多摩多故兽等恒痴闇。是等诸道中三德。恒相应。以有偏多故。故如此差别。如是自性能生三世间。三德不同故。是故有胜劣。自性已究竟。今当次说我。我者微细如自性。云何知有我。为显我有故。而说如是偈。 聚集为他故异三德依故 食者独离故五因立我有 一聚集为他故者。如自性变异知者故得解脱。初偈说如此。又说五因成立自性及变异竟。我人最微细。应当次成立。人我是实有。聚集为他故。我见世间一切聚集并是为他。譬如^2□席等。聚集非为自用。必皆为人设。有他能受用。为此故聚集。屋等亦如是。大等亦如是。五大聚名身。是身非相自为。决定知为他。他者即是我。故知我实有。二异三德故者。自性及变异。六种相似义上来已说偈。三德不相离尘平等无知。能生本末似。我翻似不似。因此六异故。是故说我有。三依故者。若人依此身。身则有作用。若无人依者身。则不能作。如六十科论中说。自性者人所依故能生变异。是故知有我。四食者。如世间中见六味饮食。知有别能食。如是见大等。所食必知应有别能食者。是故知有我。五独离故者。若唯有身。圣人所说解脱方便即无所用。如昔有仙人往婆罗门众所说。如是言。 一切富皮陀一切饮须摩 一切见儿面愿后成比丘 若唯有身。何用是义。故知离身别自有我。若无别我唯有身者。则父母师尊死后遗身。若烧没等。如是供养则应得罪。应无福德。以是义故知有别我。复有圣言。 筋骨为绳柱血肉为泥涂 不净无常苦富我离此合 汝舍法非法虚实亦应舍 舍有亦应舍清净独自存 若无我者。独存义不存。因此圣言故。故知定有我。依此五种因。有我义成立。外曰。我者何相多身共一我。身身各一我。若言云何如此疑诸师执相遍故。有说一我者。遍满一切身。如贯珠绳。珠多绳一。亦如毗细天一万六千妃一时同欲乐。一我亦如是。能遍一切身。复有余师说。向向各有我。是故我生疑。答曰。我多随身各有我。云何知如是。以偈释曰。 生死根别故作事不共故 三德别异故各我义成立 生死根别故者。若我是一。一人生时则一切皆生。处处女人悉俱有胎。亦应有正生。亦应有童男。亦应有童女。如是各各异。不俱共一时。是故知我多。复次我一者。若一人死时。一切人皆死。以无是义故。故知我不一。复次诸根异故。若人一者。一人聋时一切悉应聋。盲及暗哑诸疾病等并皆一时。无如是义故。是故知我多。复次三德别异故。若人一者。三德应无异。如一婆罗门生于三子。一聪明欢乐。二可畏困苦。三闇黑愚痴。若人一者。一人喜乐一切同喜乐。苦痴亦如是。汝说贯珠及毗细譬。故我一者。是义不然。是故因五义则知我有多。外曰。我此中有疑。是我者。为作者非作者。若言云何有此疑。世流布语故。世间说人去人来人作。僧佉说人非作者。卫世师说人是作者。是故我疑。答曰。人非作者云何得知。以偈释曰。 翻性变异故我证义成立 独存及中直见者非作者 翻性变异故者。前两偈中说我者异自性亦殊于变异。翻异二相故。与两不同故。三德是能作。异此三德故是故非作者。外曰。若非作者用此何为。答曰。为立证义故。我证义成立。我是知者故。余法不如是。独存者。若异性及变异清净故独存。中直者。与三德异故。三德申缩不同故。是故为中直。譬如一道人独住于一所。不随他去来。唯见他来去。如是三德者。能申缩生死。唯有一我人。能见如是事。是故为中直。异性变异故。是故我有知故名为见者。以是事故。故说见者非作者。故三德能作是义成立。人我是实有是多非作者。此义亦成立。外曰。若人非作者。决意是谁作。我今当修法。离恶成就愿。此决意是谁作。若三德作此决意。是智有知。前说三德无知故。若人作决意。人则成作者。前已说人非作者故。故有双过失。以偈答曰。 三德合人故无知如知者 三德能作故中直如和者 三德合人故者。是三德无知能作我有知非作。是二相应故三德如有知。譬如烧器与火相应与水相应冷。如是三德与知者相应如有知能作决意。故说无知如知者。汝说随世流布语故人能作者。此义我今答。三德能作故。中直如作者。因此和合故非作说能作。如一婆罗门误入贼^2□中。贼若杀执时其亦同杀执。与贼相随故是故得贼名。人我亦如是。与作者相随。以世流布语。说我为作者。外曰。自性与人何因得和合。以偈答曰。 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 如跛盲人合由义生世间 我求见三德者。我有如此意。我今当见三德自性。故我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是因苦人唯有能知见。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义故自性与我和合。譬如国王与人和合。我应使是人。是人亦与王和合。王应施我生活故。是王人和合由义故。得成我自性和合义亦如是。我为见故自性为他独存故。如跛盲人合者。此中有譬昔有商侣往优禅尼。为劫所破各分散走。有一生盲及一生跛众人弃择。盲人漫走跛者坐看。跛者问言。汝是何人。盲者答言。我是生盲不识道故所以漫走。汝复何人。跛者答言。我生跛人唯能见道不能走行。故汝今当安我肩上。我能导路。汝负我行。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此之和合由义得成就。至所在各各相离。如是我者见自性时即得解脱。是自性者亦令我独存各相舍离。由义生世间者由人为见他自性为独存故。因此二义故得和合。是和合者能生世间。譬如男女由两和合故得生子。如是我与自性合。能生于大等。外曰。已说和合能生世间。是生次第何如。以偈答曰。 自性次第生大我慢十六 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 自性次第生者。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若次第生者。自性本有故则无所从生。自性先生大。大者或名觉。或名为想。或名遍满。或名为智。或名为慧。是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慢。我慢者或名五大初。或名转异。或名焰炽。慢次生十六。十六者。一五唯。五唯者。一声二触三色四味五香。是香物唯体唯能。次五知根。五知根者。一耳二皮三眼四舌五鼻。次五作根。五作根者。一舌二手三足四男女五大遗。次心根。是十六从我慢生。故说大我慢十六。复次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十六有五。唯一唯生五大。声唯生空大。触唯生风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见自性变异我三法得解脱。我今已说竟。外曰。已说从自性生大。大者何为相。以偈答曰。 决智名为大法智慧离欲 自在萨埵相翻此是多摩 决智名为大者。何名为决智。谓是物名阂是物名人。如此知觉是名决智。决智即名大。是大有八分。四分名为喜。四分名闇痴。喜分者。谓法与智慧离欲及自在。法者何为相。夜摩尼夜摩。夜摩者有五。一者无嗔恚。二恭敬师尊。三内外清净。四减损饮食。五者不放逸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能分别为心根说有两种者。心根有二种分别是其体。云何如此。此心根若与知根相应。即名知根。若与作根相应。即名作根。何以故。是心根能分别知根事。及分别作根事故。譬如一人。或名工巧。或为能说。心根亦如是。此心云何说为根。与十根相似。十根从转变我慢生。心根亦如是。与十根同事。十根所作事。心根亦同作。是故得根名。外曰。诸根事各异心根有别不。答曰。能分别者即是其事。譬如有人。闻某处有财食。即作心言。我当往彼应得美食及利养。如此分别是心根别事。以其同生同事别分别故名之为根。是故诸根唯十一种。外曰。是十一根谁之能作。若言云何有此疑者。圣执不同故。有说。人我所作。有说。自在所作。有说。有之所作。如是等执各不同。以是事故我生疑。是根尘中十一种决从有智生。云何知如此。是十一根能取十一境。自性大我慢无有知故不应有此能。如路歌夜多。论说。此云世入。 能生鹅白色鹦鹉生绿色 孔雀生杂色我亦从此生 是故我今疑十一从何生。答曰。此论中我非作者。自在亦非作者。无有别法名为有。是故汝所说不生十一根。外曰。若尔何法能生。答曰。三德转异故外别故各异。三德在我慢中。随我意故转作十一根。我意云何。是十一外尘各各不同。若生一根不能遍取。是故转生十一根。各各取诸尘。是故十一根差别各异。复次汝言无知不能生多者。是义不然。无知见有多能故。此论中当说。 为长养犊子无知牛生乳 为解脱人我无知生根尔 是故三德无知能生十一根。外曰。我今已知十一根从我慢生。此十一根安置各异。谁之所为。眼最居上能看远色。耳各一边能闻远声。鼻在一处能取至到香。舌在口中能取来到味。皮根在内外至触皆知。舌在口中能说名句味。手居左右而能执捉。足在下分能行脐下。二根居隐处。为离他恒见。能生除戏乐。意根无定所。能作分别事。安置此诸根为是谁所作。我作自在作。为有别因作。答曰。此论中说。我亦非因。自在亦非因。自性为正因。自性生三德及我慢。我慢随我意转。由是三德安置诸根。故说三德转异故外别故各异。根近远事有二意。一为避离。二为护身。为避离者。远见远闻逆舍离故。为护身者。八尘到根方乃得知。为欲料理自身使增益故。外曰。此十一根为作何事。以偈答曰。 唯见色等尘是五知根事 言执步戏除是五作根事 唯见色等尘是五知根事者。眼唯见色。尘是眼事。唯见不能分别捉执。余根亦如是。各各自境中唯照是其事。知根能照境作根能执用。知根事已说。次说作根事。言说是舌根境。持是手境。行步为足境。戏乐及生子。为人根境。除弃是大遗境。作根事已说。次当说大我慢心境事。 三自相为事十三不共境 诸根共同事波那等五风 大事计我为慢相。此相即慢事。分别为心相。是相即心事。十三不共境者。十根各各境及大慢心相各各所作故。故说不同事。诸根共同事波那等五风者。若说不共事久至知应有共事。不共事者。如人人各一妇。共事者。如众人共一婢。何者共事。若五种风。一者波那。二者阿波那。三者优陀那。四者婆那。五者婆摩那。是五风。一切根同一事。波那风者。口鼻是其路。取外尘是其事。谓我止我行。是其作事。外曰。是波那何根能作。答曰。是十三根共一事。譬如笼中鸟。鸟动故笼动。诸根亦尔。以波那风动故。十二根皆动。是故十三根同其事。阿波那风者。见可畏事即缩避之。是风若多。令人怯弱。优陀那风者。我欲上山。我胜他不如。我能作此。是风若多。令人自高。谓我胜我富等。是优陀那事。婆那风者。遍满于身。亦极离身。是风若多。令人离他不得安乐。是风若稍稍离。分分如死离尽便卒。婆摩那风者。住在心处。能摄持是其事。是风若多。令人悭惜觅财觅伴。是五风事。并十三根所作。是十三根不共及事已说。今当说一时俱起事及次第起。以偈说曰。 觉慢心及根或俱次第起 已见未见境三起先依根 觉慢心及根或俱次第起者。若见色者一时大慢心眼根俱起取一境。如眼余根亦如是。一时四俱起。同共取一境。次第起者。如人行路。忽见高物即起疑心。为人为杌。若见鸟集。行。五无谄曲。十种所成就。是故名为法。何者名为智。智有二种。一外智。二内智。外智者。六皮陀分。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四树底张履及论。五阐陀论。六尼禄多论。此六处智名为外。内智者。谓三德及我。是二中间智由外智得。世间由内智得。解脱。何者为离欲。离欲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者于诸财物。已见三时苦恼。谓觅时守时失时。又见相着杀害二种过失。因此见故离欲出家。如是离欲未得解脱。此离欲因外智得成。内离欲者。已识人与三德异故求出家。先得内智次得离欲。因此离欲故得解脱。因外离欲犹住生死。因内离欲能得解脱。自在者。自在有八种。一者微细极邻虚。二者轻妙极心神。三者遍满极虚空。四者至得如所意得。五者三世间之本主。一切处胜他故。六者随欲尘一时能用。七者不系属他。能令三世间众生随我运役。八者随意住。谓随时随处随心得住。此等四法是萨埵增长。能伏罗阇及多摩。是时我多喜乐故得法等四德。是名萨埵相。翻此是多摩者。翻法等四相。一非法。二非智。三爱欲。四不自在。此四法是多摩相。如是四喜四痴分若与大相应。大则有八分。变时是前生。 金七十论卷上 按开元录亦名僧伽论。或为二卷云。右一论外道迦毗罗仙人造。明二十五谛。所谓数论。经中云。迦毗罗论是也。又长房内典二录。真谛译中有金七十论二卷。复有僧伽论三卷。二目俱存者误也。此论及胜宗十句义论者。非是佛法。而诸外道宗。以此数胜二论为上。欲令博学而破邪现在之者。先须委悉异道之。宗故译出。之恐其失而不。傅故编入藏中耳。 金七十论卷中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外曰。说大已竟。慢相云何。以偈答曰。 我慢我所执从此生二种 一十一根生二五唯五大 我慢我所执者。我慢有何相。谓我声我触我色我味我香我福德可爱。如是我所执名为我慢。从此生二种者。从此我慢有二种变异生。何者二种。一十一根生。二五唯五大。十一根五唯。上已说其名。我慢相已说。我慢有三种。随一生何法。以偈答曰。 十一萨埵种变异我慢生 大初生闇唯炎烟生二种 十一萨埵种变异我慢生者。若觉中喜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忧痴。此我慢是喜种。圣说名转变。是转变我慢。能生十一根。云何得知。此以乐喜多故。轻光清净故能执于自尘故。说此十一名为萨埵种。大初生闇唯者。若大中闇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喜忧。此我慢是痴种故。圣说名大初。此我慢生五唯故。五唯及五大。悉闇痴种类。炎炽生二种者。若大中苦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喜闇。此我慢是忧种故。圣立名名炎炽。此我慢生两种。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是萨埵种变异。我慢能生诸根。取炎炽我慢为伴侣。云何如此。炎炽有事故转变。萨埵种无事故转变。我慢若生十一根者。必取炎炽我慢以为伴侣。是大初我慢。若生五唯五大等。必取炎炽我慢以为伴侣。是大初我慢。若生五唯五大等。必取炎炽我慢以为伴侣。云何如此。闇痴我慢无有事。炎炽有事故。如是炎炽我慢。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事故。如是炎炽我慢。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故说炎炽生二种。外曰。已说萨埵种生十一根。何者名十一根。以偈答曰。 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 舌手足人根大遗五作根 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者。云何说名根。此五能取声色等故说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遗五作根者。云何名作根。语言等诸事。是五能作故。故昔圣立名名为五作根。外曰。此十根者云何为其事。耳根从声唯生。与空大同类。是故唯取声。皮根从触唯生。与风大同类。是故唯取触。眼根从色唯生。与火大同类。是故唯取色舌根从味唯生。与水大同类。是故唯取味。鼻根从香唯生。与地大同类。是故唯取香。五作根有五事。是舌根与知根相应。能说名句味手根与知根相应。能作工巧执捉等。中根与知根相应。能行平等高下路。人根与知根相应。能作戏乐及生儿子。大遗根与知根相应。能弃于粪秽。以是义故名为十根。外曰。心根云何。以偈答曰。 能分别为心根说有两种 三德转异故外别故各异 或见藤绕。或见鹿近。即觉是杌。若见摇衣。或见伸屈。便觉是人。如是觉慢人根次第而起。如眼所见。耳等诸根应知次第亦如是。已见未见境三起先依根者。已见法三种依根次第起已说。今当说未见法三种亦依根次第起。如偈所说。 最后由伽时当有如是人 依邪见邪行诽谤佛法僧 先邪化父母朋友及眷属 开四恶道路将他入此中 如未来过去亦如是。依耳根次第起三法。如是三法先依外根故而起。外曰。是十三作具是无知。若不与人及自在相依者。云何各各取自境。以偈答曰。 十三不由他能作自用事 我意是因缘无有别教作 十三不由他能作自用事者。此论中自在及。我非作者前已说。是故十三作具如自境界自能作不由他。如一梵行婆罗门。问言某处有彼陀师能教弟子如意受学。我今决定当往彼学。此即是大作此觉知。是我慢得大意已作如是计。一切婆罗门所有校具。我悉将去。为欲往彼使心不散。是心得我慢意已。作是分别。我当先学何皮陀。为学娑摩皮陀。为学夜集皮陀及力皮陀耶。外根知心分别已。眼能看路。耳闻他语。手持澡灌。足能蹈路。各各作事。譬如贼主作号令言。出入进止皆须听我。是贼群众悉已从令。如是诸根亦复如是。觉譬贼主。余根譬贼众。已知觉意故。各各作自事。外曰。此十三作具。各各捉前境。为是自为。为是为他。答曰。我意是因缘。无有别教作。是义前已说。我事者应作故。三德生诸根为我显了捉执诸尘。若汝说是诸根无知云何得作者。答曰。是诸根无别自在来依此中以教其作。唯有我与自性和合。起作如是意。汝应显现令我独存。因是我意。是故三德能生诸根。各各作事随我意故。离我意者。无别他教。外曰。二十四中有几名义。得为作具。以偈答曰。 作具数十三能作牵执照 其事有十种应引持照了 作具数十三者。此论中处处说作具。决定唯十三。五知根五作根及觉慢心等。此十三作何事。能作牵执照。其事有十种。声等五尘语言等五事。此十是其事。是事有三种。一应牵二应照三应执。是中三有所牵。五知具所照。五作具执持。因此三事故立十三根。故说应引持照了。外曰几根取三世尘。几根取现在尘。以偈答曰。 内作具有三十外具三尘 外具取现尘内取三世尘 内作具有三者。觉慢心三种。是名内作具。不取外尘故。是故立名内。能成就我意方便故。是故说名具。十外具三尘者。十外具者。五知五作根。能取外尘故。故名为外具。三尘者。是觉慢心根。十具为其尘。譬如其主使役下人。如是三根能使十具。亦复如是。外具取现尘者。是十种根现在尘为境。云何知取。耳根但取现世声。二世不闻故。如耳乃至鼻根亦如是。舌根者能说现在名句味语。未来过去则不能说。如舌根余四亦如是。内取三世尘者。觉慢心三种。能取三世尘。觉者能取现世瓶瓮等。亦能取过去。如取往昔顶生王等。亦能取未来。如说当有破诸人慢亦如是。以三世尘计为我所。心根亦如是。分别三世尘。求未来忆过去故。说内取三世尘。外曰。几根取差别尘。几根取无差别尘。以偈答曰。 十三中知根取异无异尘 舌唯声为尘余四悉五尘 十三中知根取异无异尘者。是十三具中有五知根。能取有差别无差别尘。差别者。具三德。无差别者。唯一德。如天上有五尘。谓声触色味香。是五尘无差别同乐为体故。是天五尘无有忧痴。人道中五尘有差别。具有乐苦痴相应所成故。诸天知根取无差别尘。人即知根能取有差别尘。谓乐苦痴等尘。是故知根能取异无异等尘。舌唯声为尘者。天舌及人舌。唯以声为尘。能说名句味。余四悉五尘者。是手根体具五尘。能捉五尘境。如手捉瓶。如手余根亦如是。如是四根五尘安立悉取五尘。复次根有别相以偈说曰。 觉与内具共能取一切尘 故具三有门诸根悉是门 觉与内具共能取一切尘者。觉与我慢及心根恒相应故。说觉与内具共。能取三世间尘及三世尘故。说能取一切尘。故三具有门者。是觉等三具。能为诸门主。若觉等三具相应在眼根。是眼根能显照色余根不能。是三随集一根能取三世间尘及以三世。故说三为十作具。余根悉是门者。谓五知五作根开闭随三故。若三在眼眼门则开能取前境。余门则闭不能知尘。以随他故但门非实具。如是十根与三具相应。能取一切三世间尘。复次偈曰。 诸具犹如灯随德更互异 照三世间尘为我还付觉 诸具犹如灯者。谓五知五作我慢及心根。如灯在一处。平等照诸物。如是诸具能照三世间尘故。说犹如灯。随德更互异者。更互不相似。耳者取声不取色。眼则取色不取声。乃至鼻但取香不取味。如是五知根。根定对尘异故。说更互异。作根亦如是。舌但说言语。不能作余事。乃至觉但作决知。慢唯作执着。心唯作分别。故说更互异。此异义云何。随三德故生三德。生我慢不同故我慢生五唯及诸根悉不同。照三世间尘为我还付觉者。是十二根照世间尘。悉还付觉者。譬如国土一切吏民取国财物悉付国主。如是诸尘。由十二根将还付觉故觉令我见。故说为我还付觉。外曰。何故诸根不自照尘令我得见。以偈答曰。 我一切用事以觉能成就 复令后时见自性我细异 我一切用事以觉能成就者。我事用一切处不同。或人道或天道或兽道中。十尘用乃至八种自在用。知根作根。十外具照此尘付嘱于觉。觉收以付人。令人得受用。因此次第觉。能令我如意受。用得自在乐。乃至智慧未生时。复令后时见自性我细异者后时者。未修圣行人不能见故。故说为细微。此别异中门者。于十三中唯觉令我见。见者何相。谓见我与自性异三德异觉异我慢异十一根异五唯异五大异身异。如是等异觉令我知故。故我得解脱。如前说。若知二十五随处随道住。编发髻剃头平等得解脱。是故唯一觉是我真作具。外曰。已说前偈诸根能取有差别无差别尘。何者差别无差别。以偈答曰。 五唯无差别从此生五大 大尘有差别谓寂静畏痴 五唯无差别者。汝说何者差别无差别者。今当答。从我慢生五唯细微寂静。以喜乐为相。此即谓天尘。无有差别。天无忧痴故。从此生五大大尘有差别者。从声唯生空。乃至从香唯生地。是五大有差别。是差别有何相。一者寂静。二者令怖。三者闇痴。此五大是人尘。空大三相何必如大富人入内密室受五欲乐。或上高楼远观空大。由空受乐故空寂静。或在高楼空中冷风所触空则生苦。或复有人行在旷路。唯见有空不见聚落。无所止泊则生闇痴。余大亦如是。如是诸天以五唯为尘。一向寂静故无差别。人取大为尘大有三德是故有差别。外曰。是差别已如别说。但有是事复有差别耶。答曰。复有别差别。如偈所说。 微细父母生大异三差别 三中细常住余别有退生 微细父母生大异三差别者。一切三世间。初生微细身。但有五唯。此微细身生入胎中。赤白入合增益粗身。是母六种饮食味浸润资养增益粗身。是母子饮食路二处相应故得资益。犹如树根有容水路故浸润增长。如是饮食味随其行路浸益粗身亦复如是。如细身形量。粗身亦如是。细身名为内。粗身名为外。此细身中手足头面腹背形量人相具足。四皮陀中有诸仙人说如是言。粗身有六依。血肉筋三种从母生。白毛骨三种从父生。是六依身。以外粗身益内细身。是内细身粗身所资益。将出胎时及至已出以外五大为其住处。譬如王子他为起舍种种殿堂。是处应住是处应食是处应眠。自性亦如是。为细身及粗身作依止处能生五大。一生空大。为无碍处。二生地大。为时着处。三生水大。为清净处。四生火大。为销食处。五生风大。能令动散。如是三种差别。一微细。二父母生。三共和合。谓寂静可畏闇痴等。是三名别差别。外曰。是三差别几常无常耶。答曰。三中细常住。余别有退生。此三中五唯所现。微细差别能生初身是常住。若粗身退没时。细身若与非法相应。则受四生。四足。二有翅。三胸行。四傍形。若与法相应。则受四生。一梵二天三世主四人道。如是细身则为定常。乃至智厌未生轮转八处。智厌若起便离此身者解脱故说微细差别常。余粗差别退生不名常。临死细身弃舍粗身。此粗身父母所生。或鸟啖食或复烂坏或火所烧。痴者细身轮转生死。外曰。汝说父母身退没。后何身能轮转生死。以偈答曰。 前生身无著大慢及五唯 轮转无执尘有薰习细相 前生身无著者。昔时自性者。回转生世间。细身最初生。从自性生觉。从觉生我慢。从我慢生五唯。此七名细身。细身相何如。如梵天形容能受诸尘。后时是身得解脱故。无著者如圣傅。此细身若在兽人天道中。山石壁等所不能碍。以微细故又不变易。乃至智慧未起恒不相离。是名为常。大慢及五唯者。此身因几物得成。因七种细物。乃至十六种粗物。是身何所作。轮转无执尘。此细身与十一根相应。或在于四生。轮转三世间。无执尘者。若与十一根不相应。若离父母所生粗身无能执尘力。有薰习细相者。是细身有三种。有之所薰习。是三有后当说。三种有者。一善成有。二性得有。三变异有。此三有薰习细身。细相者非圣不见故。此细身能轮转生死。外曰。是十三根足轮转生死何假细微身。以偈答曰。 如画不离壁离杌等无影 若离五唯身十三无依住 如画不离壁离杌等无影者。是世间中能依所依二法相应已见不相离。如画色依壁。离壁无别住。是故离细身十三不得住。复次离杌影无依处。离火则无光。离水则无冷。离风则无触。离空威仪处不得成。如是离细身。是粗身相无依止不得住。故说若离五唯身十三无依住。外曰。是细身与十三轮转生死何所为。以偈答曰。 我意用为因由因依因故 随自性遍能如伎转异相 我意用为因者。我意用应作故自性变异。意用有二种。一者受用声等尘为初。二者见三德人中间为最后。梵天处等人我与声等尘应。令相应后时应令解脱故。自性变异作细身。此细身何因得轮转。由因依因故。因者谓清等八种后当说。即说偈言。 因善法向上因非法向下 因智厌解脱翻此则系缚 此因依因复何因成。自性遍能故。譬如国王于自国中随意能作。自性亦如是。能作天人兽等生故。说如伎转异相。譬如伎儿或现天相或现王相或现龙鬼等相。种种不同。细身亦如是。与十三相应。或入象马等胎。转为象马等身。或入人天等胎。转为人天身。故说随自性遍能如伎转异相。外曰。是三有所薰。十三根轮转生死前已说。何等为三有。以偈答曰。 因善自性成变异得三有 已见依内具依细迦罗等 因善自性成变异得三有者。众物名诸物有三种。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从变异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罗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是四种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傅说。昔时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难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难鸠摩罗。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十六岁时四有自然成。谓法智离欲自在。譬如见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说自性成。变异得有者。师身名变。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说变异得。此四德薰习大等内具能轮转生死。是四德与对治。凡八种。是八法依何虚住。答曰。已见依内具。依细歌罗等。内具者。谓大等。此大有八物。依大四住。已如前说。 决智名为大法智慧离欲 自在萨埵相翻此是多摩 是八种依内具得成。是八法得天眼圣人所见故。故说名已见。依细歌罗等者。谓八种物。一名歌罗呬。二名阿浮陀。三名闭尸。四名伽那。五名婴孩。六名童子。七名少壮。八名衰老。是八种由四食味故得增长。一者因母六味增长四身。二者因乳味故增婴孩身。三者因乳哺故长童子身。四者因饮食味增后二身。是八种身。依细身成。是十六物薰习内具及微细身轮转生死。外曰。前已说由因依因故如伎转异相。何者为由因。何者名依因。答曰。因善法向上。因非法向下。因智厌解脱。翻此则系缚。世间中若人能作夜摩尼夜摩等法。因此法临受生微细身向上生八处。一梵。二世主。三天。四乾闼婆。五夜叉。六罗刹。七阎摩罗。八鬼神。是八处由法故得生。若翻此十法而作非法者。临受生时向下五处生。一四足。二飞行。三胸行。四傍形。五不行。是五处非法所生因智厌解脱者。因细身得智慧因。智慧得厌离。因厌离舍弃细身。真我独存故名解脱。翻此则系缚者。翻智者名无智。如人执言。我可怜我可爱。我可爱者。由慢故计我。是名无知。此无知系缚自身令在人天兽等中。系缚有三种。一者自性缚。二者变异缚。三者布施缚。此三后当说。故说由因及依因。善法名为因。向上为依因。非法名为因。向下为依因。智厌名为因。解脱为依因。无智厌为因。系缚为依因。四因四依因已说。复有四因四依。今当说。 离欲故没性忧欲故生死 由自在无碍翻此故有碍 离欲故没性者。有一婆罗门出家学道。能制十一根。远离十一尘。护持夜摩尼。夜摩等十法。即得厌离。有厌故离欲。无有二十五实智。是故无解脱。是人死时但没八性。八性者。谓自性觉我慢及五唯。在八性中未得解脱计为解脱。后轮转时于三世间更受粗身。故说厌离故没自性中。是名自性缚。忧欲故生死者。忧欲者如有人计。我今行大施作大祠天事。今饮须摩味。于后世间我应受乐因。此忧欲受生生死。谓梵处等乃至兽生是名布施缚。由自在无阂者。自在者喜乐种类有八分微细轻光等。由此自在故。故在梵王等处所有八种无碍。此八种自在与觉相应故。故名变异系缚。翻此故有阂者。翻自在者即不自在。由不自在故一切处所皆有障碍。此障碍亦变异系缚。是闇痴法故故。此偈说四种因依因。离欲者为因。没性为依因。忧欲名为因。生死为依因。自在名为因。无碍为依因。非自在为因。障碍为依因。如是八因依因。是十六生已说竟。外曰。是十六因依因生。何者为其体。以偈答曰。 生因觉为体疑无能喜成 思量德不平觉生五十分 生因觉为体者。生者或十六或八种依因。若十六种八因八依因。以觉通为体。或八种者。八依因名为生。八因为其体。故说十六生名。因觉为体。已如前偈说。决知名为你好。智慧离欲自在萨埵相。翻此名多摩。疑无能喜成者。此十六生分为四分。一疑。二无能。三欢喜。四成就。如一婆罗门与四弟子从大国王。还其本处。在于行路日未出时。其一弟子即白师言。大师。我见道中有一种物。不知是杌为是凶人。是弟子于杌生疑。师语第二弟子。汝往谛看。为人为杌。是人因师言。己即便遥看。不敢近彼。即白师言。大师。我不能近彼。是第二人有无能。次语第三弟子言。汝可好看。定是何物。看已白师。大师。何用看此。是日已出有大宗侣可相随去。是第三人虽未辩人杌已生喜心。次语第四弟子。汝当往看。是人眼根净故。见藤缠绕上有鸟集。往彼脚触。还白师言。大师。此物是杌。此第四人乃得成就。故十六生分为四分。思量德不平者。德有三种。谓喜乐忧苦闇痴。此三互相违。若喜乐增长。则能伏忧痴。譬如日光能伏星火等。忧痴增长亦复如是。若思量三德不平等觉生五十分。五十分者今当说。 疑倒有五分无能二十八 由具不具故喜九成八分 疑倒有五分者。疑倒前已说。今当说五分。一闇。二痴。三大痴。四重闇。四盲闇。今未说无能。先明五疑分。 说闇有八分痴分大痴十 重闇有十八盲闇亦如是 说闇有八分者。若人不因知离欲没八性中。谓自性觉慢及五唯。此人未得解脱作已得相。由不见此八种系缚故。故说不见八种名之为闇。闇者无明别名。痴八者。自在有八种。前已说。此中诸天等生执着缚不得解脱。由着自在轮转生死故说痴八分。前八名自性缚。后八名变异缚。大痴十者。有五唯喜乐为相。是诸天尘。是五尘与五大相应。三德为相。此十尘中梵及人兽等。生执着缚。谓离此外无别胜尘。因此执着不平等智及解脱法。皆执着尘不求解脱。故名大痴。重闇有十八者。八种自在及十种尘。已退生时。是时贫人作是计言。我今贫穷。自在诸尘并皆失尽。分别此事。起十八苦。此苦名重闇。盲闇亦十八者。如前说。自在有八。尘有十种。有人具此十八。临退死时作如是计。我今舍八自在及以十尘。狱卒缚我就阎王所。因此计生苦。不及得听僧佉义。故名盲闇。如是闇者分别五分有六十二。今说无能分者。 十一根损坏智害名无能 智害有十七翻喜成就故 十一根损坏者。谓聋盲瓮爽癞癫狂哑戾跛石女黄门秘上。是十一根损坏云何说无能。不能听闻故。乃至不能得解脱。譬如聋人能加一病。语善友言我困苦当何所作。善友语言当受僧佉智慧。至苦尽苦边即得解脱。答言。我今不能受持僧佉智慧。不闻师语。既不闻说。慧何从生。如聋盲等。亦如是。为根坏故无学慧能。及不能得解脱。智害名无能。智害有十七者后当说。 金七十论卷中 金七十论卷下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种成就。翻此十七。名为智害。是十一根坏。及十七智害。是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释曰。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时感 依外喜有五离尘故合九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时感者。依内者。依觉慢心生四种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时节喜。四由感得喜。为现四喜作如是譬。譬诸婆罗门舍俗出家。有人问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间真实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无常有智无智有德无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问第二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已识自性是世间因。我已知取是解脱因。虽有自性是实因。若无取者解脱不得成。故我摄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种。谓三杖澡灌袈娑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缕缨身。四诸咒术章句。五以一长草安顶髻上谓吉祥草。此五并是学道之具。能去不净。故曰吉祥。就前三种合八具也。从此得解脱。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脱。但知自性因。不能知余。复问第三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受便得解脱故求出家。此第三人无有解脱。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义故。是第三喜者名时节喜。次问第四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时节何所能作。若离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脱。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无解脱。无有智故。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内得成。依外喜有五离尘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种。远离五尘故。譬如一人见五婆罗门出家次第往问。初问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世间中有五尘。为得此尘诸事难作。或作田养兽或事王或商估。离此四事或便作偷贼。是求尘事。决难可作。逼恼自他故。我见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无有解脱。无真实智故。又问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尘求觅可得。如前方便作田等。得诸尘已守护难作。何以故。五家具诤故。由护此尘应逼自他。我见守护苦故离尘出家。此第六人亦无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护令不失。此五尘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时即生大苦。由见此失尘过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得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觅未得得已能护。失已亦能更觅。若尔何以出家。五根无厌足。展转求胜故。我见此根过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无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五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觅未得令得。得已守护令不失。用已更能觅。若求最胜我亦能得。若尔何故出家。由尘四事故应杀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则应斩草代树。若斗战时则应杀人。或劫他财则损减他。或说其口妄语乃至一切世间过失。并由尘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无解脱。由外厌故不修实智。故说前四依内后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种喜。仙人立九名。能清净尘^2□故说九喜名为水。一润湿水。二深浅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胜清净水。翻此九喜名九无能。谓非润湿乃至非胜清净水。外曰。此三法与成相违。何法名为成。以偈答曰。 思量闻读诵离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前三成就钩 思量闻读诵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种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罗门出家学道作是思惟。何事为胜何物真实何物最后究竟。何所作为智慧得成显。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性异觉慢异五唯异十一根异五大异真我异。二十五真实义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种观。一观五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大。名思量位。二观十一根过失。见失生厌。即离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观五唯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唯。名入如位。四观慢过失及八自在见失生厌。即离慢等。名为至位。五观觉过失。见失生厌。即得离觉名缩位。六观自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自性。是位名独存。此婆罗门因是思量故得解脱。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说。次说闻成义。如一婆罗门闻他读诵声。谓自性异觉异乃至真我异。闻此读诵声。已觉知二十五义。即入思量位离五大。入能位离十一根。入如位离五唯。入至位离慢等。入缩位离于觉。入独存位离自性。是名解脱。闻成义已说。次说读诵义。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罗门往至师家。一欲乐听闻。二专心谛听。三摄受。四忆持。五知句义。六思量。七简择。八如实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得解脱离苦三成者。一离内苦。如一婆罗门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往诣医所得治病已。由此内苦起于欲知。为欲求知灭此苦因。往就师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内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离外苦。如一婆罗门为外苦所逼谓人兽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而不能忍。生求欲知灭苦之因。往诣师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罗门为天苦所逼。谓寒热雨等。其不能忍。诣师求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从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则得解脱。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罗门人所憎恶。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师及同友。亦生憎恶不与智慧。自知薄福往边村住。自谓此处无婆罗门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余者还施亲友。乃至女人牧人。于是村人并皆爱念。安居欲竟。一切人众并皆嚫施三杖澡灌诸衣物等。近帝释会。时语诸人言。谁能与我还本大国看于此会。若欲去者人人□物为我将往。往彼到师家已。选择胜物以供养师。余物次第分与同学。师友众人并生爱念。师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脱。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别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满喜度成。七爱成。八遍爱成。若翻此八成。则名八无能。谓非度无能乃。至非遍爱无能。如是十一根堕无能。及十七智害无能。为二十八无能。是疑无能喜成转为五十义已说。前三成就钩者。譬如醉象以钩制伏不得随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无能。九喜所制伏。世间不得真实智。若离实智则无八成故。说前三是成就钩故。次舍疑无能喜勤修八种成。外曰。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前已说。体相有二种。一微细体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应八有所熏习故轮转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体相为先。诸有为先。以偈答曰。 离有无别相离细相无有 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种 离有无别相者。若离诸有体相不成。譬如离热火不得成。离细相无有者。若离细相诸有不成。譬如离火热不得成。是两法相依如火与热。此法俱起如牛两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种者。自性变异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种。外曰。此生唯有二种。更有别名。答曰。昔仙立别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脱。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称为度至之时。则名解脱。解脱即名成。因名为度果名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后七度成义无异也。但别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脱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义多而能得度脱。故称善度成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称为全。神根复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诣师求治。得暂脱内苦。此为一喜。思惟此脱非是永脱。知独存时乃是永脱。故诣僧佉师学波若求成解脱得复欢喜。从此两喜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为内外两苦所逼。诣师请治二苦。二苦既暂息。即是两喜。知此非永脱。故求师学度成。得故欢喜受重喜名。六满喜者。此人具为三苦所逼。一内苦。头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风雨寒热等。诣师请治。治之既差。称为遍喜。知非永脱。就师修学故得度成。从此为名。名遍喜度成也。七爱度成者。为师怜爱教彼度成。从师受此名也。八遍爱成者。此人为一切所憎。而得财布施。遂为一切所爱。一切并欲使其得脱。故云遍爱度成也。是根坏无能有十一。智害无能有十七。合二十八无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说竟也。前三成就钩者。五疑二十八无能及九喜。是后八喜成就家之钩也。八种应得成解脱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应自在由钩故不得自在随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实智故得八成。为三所钩故不得实智。必须舍前三勤修后八种。外曰。下次问先牒前义。后问先后。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者。上来已说也。诸有即是八有。谓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为有。前四法所熏习。能令得天道。后四非法所熏习。能令得人兽二道也。所熏是体相体相有二种。自性觉慢五唯名微细体相。从五唯所生与十一根相应起者名粗体相。是八种有及所熏习二体相谁为先生。八有在先二体在先耶。答二解释明八有与体相无有先后。必相应俱生。如火与热不得相离。如牛两角必也俱起。八有与体相亦尔。有自性觉慢五唯细体相时必有八。有中四种。若非四法即有四。法非法决不得相离。是父母所生。粗身亦如是。体相亦如是。与八有决不得相离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识生。如偈所说。 天道有八分兽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略名含识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乾闼婆生。五阿修罗生。六夜叉生。七罗刹生。八沙神生。兽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二飞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类故。说含识有三种。谓天兽人三及相有为三。外曰。三世间中何物得何处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乐多根生多痴闇 中生多忧苦梵初柱为后 向上喜乐多者。梵生处等喜乐最为多。此亦有忧闇。为喜乐伏逼故。梵等诸天多受欢乐。根生多痴暗者。谓兽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痴为多。此亦有忧乐。为暗痴伏逼故。兽等多暗痴。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说根。中生多忧苦者。人生中忧苦为多。亦有喜暗痴。以忧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忧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后生者。云何说名柱。谓草木山石等。三世间由此荷持故说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识生已具说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满。谓生世间及得解脱。外曰。三世间中人天及狩谁受苦乐。为自性受。为觉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 体相未离时故略说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间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皱发白脱落气□扶杖亲友所轻。如是等苦并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或得五微尘。或得粗尘。是人临死。为阎罗所录。此中受苦名为死苦。复有中间时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粗身。无智故不能受。故说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几时人受此苦。答曰。体相未离时。故略说是苦。大等相及细身苦水相离。是粗身于世间中轮转未相离。如是时中人我受苦。若细粗相离时。人我即解脱。若解脱时如是等苦毕竟不受。若未离细粗相。则不得解脱苦。故略说细相粗相名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觉等及五大 为脱三处人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觉等及五大者。此偈说何义。谓七十偈义。其相已成满。云何如此。自性两种事已显现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与三世间尘相应。得次第起。初起觉从觉起慢从慢起五唯。从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觉为初。以五大为后。二者为脱三处人为他如自事者。为解脱天道中人我及人兽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见自性我中间。此两但为他不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无自为事。外曰。汝说自性作人我事已则得离我。此自性无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与尘相应。轮转三世间。后令得解脱。若有是意非谓无知。答曰。已见无知如物有合有离。如偈说言。 为增长犊子无知转为乳 为解脱人我无知性亦尔 为增长犊子无知转为乳者。如世间中无知水草牛所啖食。应长养犊子。如作如此计于。一年内能转作乳。犊子既长。能啖草已。牛复食水草。则不变为乳。为解脱人我无知性亦尔者。如是无知自性为我作事令得解脱。或合或离。离竟不更合。复次偈言。 为离不安定如世间作事 为令我解脱不了事亦尔 为离不安定如世间作事者。如世间人心不安定。往还彼此为离不安定故。为令我解脱不了事亦尔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为我应作事。一取声等尘二取三德。我中间除不安定已。最后得相离。不了者是自性别名。已过根故。故亦称为冥。云何知。有如前说有五因缘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说。别类有量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别故。遍相无别故。以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复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现他还更隐 令我显自身自性离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