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好了!你能有机会发挥想像力,做出一些人们想不到的礼物,而不需买那些无特色的礼物。 4.你能察觉出过去之所以会失败,实在是太好了。现在你有机会找出原因,并且记得永不再犯。 重新框视对于自我认知和与人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在个人层面上,让我们得以知道如何面对事情;在群体层面上,是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你不妨想想销售工作中的任何说服技巧,都是业务员所设下的最有影响力的框视。另外不论是在广告界或政界,你能想到的成功,也都是那些技巧高超的重新框视所致。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产生新的储忆,因而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为别人所设下的框框牵引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例如像广告界,它就是以影响大众认知为主的一种行业。你真以为喝某种品牌的酒就有男子汉的魅力吗?你也真以为抽某种品牌的香烟会有女性的魅力吗?不信你找个非洲土人,递给他喝一杯广告宣称喝起来会令人有雄纠纠男子汉魅力的酒,相信他根本就不会有那样的感觉。这都是广告高手为我们所设下的框视,让我们随着他们的意思走。如果这个框视对我们产生不了作用,他们就会换个新的,直到有效为止。 广告界里最伟大的重新框视之一,便是百事可乐。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可口可乐曾是此业的霸主,它的历史地位是无人敢挑战的。从各方面来看,百事都不是可口的对手。如果你想向一家老牌企业挑战,你不会说:“我们比他们更老牌。”因为人们根本不会相信你的话。 相反地,百事把这场游戏倒过来玩,它要重塑人们对可乐的既有印象。当它一发起“百事出击”的策略后,形象就从个弱者变为强者。百事说:“的确,可口可乐一直是此行的霸主,但是让我们放眼现在。你是要昨日的产品呢?还是今日的产品?”这则广告把可口传统的强势地位打成弱势地位,暗示它是过去的饮料,而非现在的饮料。 这个广告对可口造成什么影响呢?他们决心和百事正面交战。为了强调“新”可乐的形象,可口重新塑造其“正统”和“新潮”的框视。这场可乐战是重新框视的典型例子,所争的只是产品形象而已,并未涉及双方饮料的成分及风味。由于百事对大众成功地重新框视,造成可口损失不少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让我们再看看政界。由于商界行销专家的不断投入,美国政界已认为形象塑造(重新框视)是件极为重要的工作,甚至可算是惟一的工作。从里根和蒙代尔的电视辩论上,便可看出他们是如何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不论是衣着、打扮、讲话、手势等,都在显示他们是美国人民心目中最足堪领导他们的总统候选人。 在第二次里根与蒙代尔的电视辩论中,里根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在前一次的辩论里,他的年龄曾被蒙代尔当成攻击的话题,希冀在选民心目中造成里根老迈,不堪担任国家领导者的重任。其实人们早就知道里根的年龄,不过经媒体的凸显,可能会成为里根竞选连任的潜在危机。在第二次辩论中,蒙代尔又故技重施,观众们都屏息以待看里根如何回应。里根当时从容不迫,以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说道,他之不愿拿年龄做为竞选的话题,乃是不希望选民认为他借年龄之便,来欺负对方的年轻而经验不足。就这么一句话,他就把原先处于劣势的年龄问题打发掉,未成为他当选的致命伤。 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会尝试各种方法去改变别人的框视,但自己却延用旧有的框视。譬如说你想把自己的旧车脱手给别人,相信你绝不会把车子的性能一成不变地告诉别人,而是尽量强调它的优点,把缺点略而不谈。如果买方提出异议,你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消除他的问题(重新框视)。然而我们很少有人会把上述对别人的框视用在自己身上,我们只会拿过去的储忆,反复套用在切身事情上。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方向,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明就里地套用那些单一的框视,而应该像做生意说服顾客的方式,尽力让自己能从各种积极乐观的角度来框视切身的问题。 你不妨花点时间想想,在你一生中曾发生过的三件大事。对于每一件大事,你有哪些不同的框视?从这些不同的框视里,你有什么心得?你会探取什么不同的做法? 有些人可能对跟他有关的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我要告诉你,碰到跟你有关而棘手的问题,你尤其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框视这些问题。如果那些事使你沮丧,那么就立刻改掉,重新框视那些问题。 有一种重新框视的方法,就是对发生的事赋予另一种意义。譬如有个家庭,先生甚为喜爱烹饪,十分重视别人对他手艺的反应。可是每次用餐时,他的太大都是默默吃着,不表示任何意见。这种情形常使这位先生倍觉气馁,认为不管他做的好坏,她都应该表达适度的夸奖或批评。请问,如果你是这位先生,你会怎么想(框视)? 这种重新框视的意义,就是不再延用旧有的框视,而以另外从未想到且有帮助的方式去框视那件事情。刚才我们说过那位先生既然十分重视别人对他手艺的反应,所以你可以告诉他是因为他的手艺很好,所以太太不愿浪费时间在讲话上,而以行动表示她的赞许。你看这样说好不好?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叫先生将心比心(自我想法的重新框视)。你可以问他:“你一定曾经吃过几次佳肴,难道你没有过默默享用的经验吗?”他若是用原先的框视,太太的不表意见使他不快,但是换个框视,心情就大不同了。 第二种重新框视的方法,就是把旧有的框视延用到另一方面,使原先认为是缺点的反成为优点。例如你手下有位销售员虽对产品了如指掌,但面对顾客时却不知如何有效表达。这时你别以为他就是个笨蛋,如果你让他编写产品的技术资料,可能还没有人会比他更合适。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呢?任何行为放对了地方便是优点,你别以为做事温吞吞的个性是个缺点,若他连生气或动怒也是温吞吞地岂不就是个优点吗? 对于那些会困扰我们的事或人,我们也可以利用重新框视的技巧去改变它。例如,你所讨厌的上司交给你一项你不想做的事,你一想起来就一肚子火,因而整天的心情都不畅快。其实你不需如此,只要你重新框视这件事,就能使你舒坦很多。首先你让自己脱离那件不愉快的事,想像着自己把上司那副尊容摆在面前,给他带上一幅配以大鼻子和两撇胡子的可笑眼镜,听见他正说着卡通片里的怪腔怪调。接着那上司用哀求的口气,拜托你帮忙去完成那件事。当你做过这些臆想后,你再平心静气地想想,是不是他也承受了更上面的压力?是不是他有难言之隐要你去做?是不是你也曾经跟他一样做过这种事?是不是你该让这种事影响你的情绪,甚至连带你的家人? 我教你这么做,并不表示你的问题就不见了。也许你该换个职位或跟你的上司好好谈一谈,但不要一话不说自个儿生闷气。像刚才教你的那奉给上司带上可笑眼镜及变化他说话口气的方式,对你倒是蛮有帮助的,如果你多做个几次,下次当你看见他时,就必然会浮起你给他所塑造的新样子。这时应可能会改变态度,和他建立起新的关系。 我常常在一些小地方让自己重新框视,不延用既有的框视,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做法,以迄达成自己的目的。 说得夸张一点,重新框视差不多可以消除任何事的消极感受。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臆想你处在一家电影院里,正在看着银幕上放映着困扰你的事情。首先你看的那个画面是快放,有点像卡通影片,同时配以怪异的声音。接着把放过的画面倒放回来,让你觉得看来好笑。你不妨把那些困扰你的事,用这种方式练习一下,很快地你就会发现那件事对你的困扰减少很多。 同样的方式也可以用来治疗恐惧症,不过你得多下点功夫。通常恐惧症是根植于你内心深处,如果你想重新框视有效,就必须跟那恐惧保持较远的距离,通常得使用双重隔离。例如,如果你有某方面的恐惧症,就试试下面的方法。首先回想过去会使你感到恐惧的那个经验,然后使自己充分感受到那种恐惧状态。现在你想像自己包在一个防护罩里,走进一间想像的电影院里,坐在一个视野甚佳的位子上。接着你假想自己脱离了身体,身上仍包着那层防护罩,上飘进放映室中,俯视坐在观众中的你,此时银幕上仍未有任何画面。做完这些动作后,银幕上打出像幻灯片似的曾使你恐惧的黑白画面。 这时你从放映室里往下看着观众中的你,同时还盯着银幕上的情景,这时你与画面呈双重隔离状态。接下来,你使那黑白画面快速倒放,有点像卓别林的喜剧默片,然后看着观众中的你在看那些画面时的反应。 再接下来,你要让在放映室中充满勇气的你飘回观众席上的你,然后起身,满怀自信地走到银幕前,告诉银幕里的你,如何采取不畏且有效的做法或重新框视过去令他恐惧的经验,使他能恢复自信面对那个恐惧。 当你做完这些事后,重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观看银幕中的你。此刻使画面改变,银幕中的你不再像原先那样恐惧,反而是勇敢且有自信地处理那些“恐惧”。接着你又走向银幕,向那银幕中的你握手或拥抱,恭喜他成功地脱离恐惧的挟制,然后把他拉回到你的身体里,这时的你就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了。 由于恐惧症的形成乃肇因于内心储忆的异常结果,如果能改变那些储忆,就可以改变所肇致的状态。我相信上述的练习若能做得确实,必会是你一生难忘的经验。我也曾运用这个方式帮助过许多人,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便消除了困扰已久的病症,从此不再恐惧。 做这些练习得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与训练心智活动,可是有许多人很少有过这类经验,所以在一开始做起来会有许多不顺。然而,你若能用心学习这些技巧,你的脑子会自然地接管这一切,使你很快地适应这些技巧。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在追求某些目的。譬如说你抽烟,并不是你愿意把致癌物吸人肺内,乃是这个举动能使你心情放松,觉得舒服。因为你从其中有所得,所以你就养成了那种习惯。明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晓得为何有些重新框视会没有效果,因为它所产生的身心满足抵不上旧行为所能给予的。 在此我所教的,都是以会产生正面效果的方式使你重新框 视,而不像某些治疗方式,例如电击方式,使人因畏惧而放 弃那些不好的行为。 下面有六个重新框视的步骤,是由班德勒和格林德所研究出来的,能够让你放弃旧的行为,产生新的行为,且不失旧行为所能带给你的好处。 一、确定你想改变的行为。 二、加强与肯定改变自我的决心。用自我询问的方式,加强决心。 三、确认旧行为所带给你的好处。请把那些好处写下来。 四、列出一种以上的新行为以及所能带来比旧行为更好或至少相同的好处。 五、确认所要接受的新行为。确实比较新旧行为或不同新行为之间的好处及实施的可行性。 六、加强贯彻实施新行为的决心。 针对这六个步骤,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你十分贪嘴,喜欢吃个不停。你若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可以采用飙换的方式或重新框视的六个步骤。你在确认以往行为的成因乃是想借吃东西来打发孤独,或者是吃东西可以让你松弛情绪。下一步你就得找出一种以上同样可以提供给你上述心理感觉的新行为。你可以加入健康俱乐部,在那里你可以结交一些朋友,使你绝对的情绪松弛,你在那里可以消除多余的脂肪,让你会有好的身材。或许你可以静坐,领悟天人合一的精神,你也可以得到放松情绪的效果。 当你找好其他可以取代旧行为的做法后,你得忖度一下你在未来是否能贯彻这些新的行为,如果你相信能做得到,且这些新行为也确实能提供旧行为所带给你的满足,那你就开始克制自己的贪嘴并确实进行那些新的生活习惯。 我在前面说过,利用重新框视或飙换方式可以建立新的行为,不过新行为所带来的好处若不如旧行为,那过不了多久仍会沿用旧行为。就以我班上的一位学员为例,她瞎眼已有八年之久,可是我后来发现她只是弱视而已。为什么她愿意装瞎呢?原来八年前她曾碰上一场车祸,伤及她的视力,亲朋好友对她付出无比的爱心和关怀,这些都是她以前所没有过的。由于大家都以为她眼睛瞎子,从此不管她做什么事,都会特别地去帮助她,所以她也就乐得装瞎,甚至于有时候自己都认为真的瞎了。这都是因为她找不出另外更好的方法,能使别人对她关怀所致。其实她只要能够找出有效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必装瞎,而日子会过得更多采多姿。 到现在我们所谈的都是把消极认知重新框视成积极认知的方法,但是我不希望你把重新框视的方法看成是一种医疗行为,把你认为是不好的习惯改换为好的习惯。其实重新框视是一种不折不扣地发掘潜能和机会的技术,让你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能助你更上一层楼。 我们很容易掉人生活的窠臼里,安于现状,不知去寻求人生的突破。其实我们可以从平日的生活中重新框视,就会发现人生的机会无穷。别怨叹人生的失意,如果你知道我们人生中的各种境遇都有它特别的目的,你就会欣然接受,从其中建立美好的未来。 一流的领导者及沟通者都熟谙重新框视的艺术,他们知道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激励和鼓舞人们。他们之所以有这等能力,就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重新框视自己的一切遭遇,从中汲取帮助他们前进的经验。 这里有个关于IBM公司创办人沃森的故事,令人记忆深刻。有一次该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在工作上犯了一个大错,使公司损失了1000万美元。当沃森召他到办公室里来时,他以为沃森打算开革他,谁知沃森却说:“开什么玩笑,我们曾花了1000万美元训练你呢!” 的确,任何事的发生都可有不同的框视,重要的是要能从支持你的角度去框视。重新框视绝不是偶尔为之,而应养成习惯,随时随地运用。若自己常常只看事情的黑暗面、悲观面,立刻改变框视,让自己的思想活跃起来。在下一章中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另外一个技巧,使你在任何时刻都能依自己的心愿,得着所想要的行为,那个技巧就是……第十七章 矢志成功 “全力以赴,尽其在我。”——西奥多·罗斯福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东西当我们一看见,便会油然兴起各种不同的心情。像这种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不管它是好是坏,我们称之为心锚。心锚有的深奥,有的浅显,它可能是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动作或一个东西,让我们或看、或听、或想、或嗅、或尝,在一眨眼间改变我们内心里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何一看见国旗,我们便迅速感受到强烈的国家民族情感,因为它上面的颜色及图案跟这种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前面我们说过,透过内心储忆及生理状态的改变,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个人,不过这种改变是下意识的。然而你若想不加思索便能自动地改变心境,那就非得靠心锚不可。心锚是一种永久性的体验,当你建立心锚之后,那么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得着它的力量。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充份地发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潜能,实现自己的所有愿望,如果说有条可通的路,那就是我们要谈的心锚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锚,心锚是思想、观念、感受、心境的综合情结。你是否还记得巴甫洛夫博士的实验呢?在那个实验中,他在一群饿狗之前放了一块可见到、可闻到但就是够不到的肉,因而刺激那群狗觉得更饥饿,一下子便流下大量的口水。就在此刻巴甫洛夫不断地摇着一个有特别音律的铃,过一会儿他把肉取走,只要摇铃便能使这群狗流下口水,犹如有块肉在它们眼前似的。在这个实验里,巴甫洛夫把铃声和狗的饥饿状态或口水联成一个神经链。从此他只要一摇铃,狗的口水便会自然而然地流出来。 我们人类同样也有这样的“诱因/反应”现象,因而有许多行为常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例如有许多人在有压力的情况时,常会去寻求烟酒或其他东西来减轻内心压力。其实他们当时并不一定真正需要那些东西,只不过跟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呈现直觉的反应。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想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但总感到力不从心。其实他若能知道这种改变是需要透过下意识的行为,便可借由新心锚的建立,消除或取代旧的心锚,使自己重新具备所喜欢的习惯。 那么要如何来建立心锚呢?当一个人在身心都处于强烈状态时,且此刻有一个诱因不断地介入这种状态里,那么这个诱因就会和这个状态结合而产生神经链。此后每当诱因一出现,这种强烈状态就会自动地产生。例如我们一唱国歌,便会肃静;若曾对着国旗宣誓过,那么每当看见国旗,便会产生重任在身的感觉。 先前我们说过,心锚有好也有不好。例如你曾在某处被开过超速罚单,那么以后每经过那个地方,便自然会提心吊胆。假如这时你从车子的后视镜里看见警车上的警示红灯,会有什么感觉呢?即使它只是跟你擦车而过,但你当时心头会不会有猛然一震的感觉呢? 影响心锚的威力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第一次有关联状态的强度。例如某人曾经和。自己的太太或上司有一场激烈的打斗,从此只要一见对方的面孔,在内心里就立即产生强烈的愤怒,因而生活和工作就都失去了乐趣。如果你有像这类不好的心锚,本章就教你如何用好的心锚来取代。这种改变不需你刻意去做,它会自动地发生。 心锚也有许多是好的。例如你曾在某一个难忘的夏夜听过一首由披头士演唱的曲子,以后只要你一听到那首曲子,便会自然地想起那段时光,又如你和心爱的女友在分手前吃过苹果派和巧克力冰淇淋,那么当你想重温那交往时的甜蜜情怀,很可能你会点一客这样的甜点。 今天我们饱受电视、收音机及日常生活中各种讯息的轰炸,因而有许多心锚在不经意中便形成了。假使你处于强烈状态,不管是好的或坏的,这时再有一个特别的诱因介入,那么你就很可能产生心锚。往往诱因不断地刺激你的神经系统,例如电视上的密集广告,久而久之就能在你心里形成心锚。如果你能好好控制心锚的形成过程,就能在心中建立有利的心锚,排除不利的心锚。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许多领袖人物熟谙利用文化的心锚来包装自己。例如一位政客穿着跟国旗相同颜色及图案的衣服时,他是打算把自己的形象跟国旗所代表的特质结合起来。从好的地方来看,它可以唤起同胞的爱国心和团结一致。君不见每年的独立纪念日,那些角逐公职的候选人都不会错过这种露脸的机会。但从坏的地方看,也可能造成群众丑陋面的恐怖行为。希特勒是建立大众心锚的天才,他把德国人的狂热情绪和卍字旗、行鹅步及群众大会结合。他先利用演讲来挑起德国人的狂热情绪,然后不断地提供一些特别的诱因,使两者结合成神经链。日后他只要展示某一个诱因,例如把右臂朝前方高举的欢呼状,便可唤起现场民众的狂热情绪。就借着这种挑激情绪的心锚,他牵动整个国家的行为。 在框视那一章里我们说过,同一个诱因会有不同的意义,就看你如何去框视它,心锚也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威力。希特勒让纳粹符号在纳粹分子心目中具有值得骄傲和强大有力的作用,但是在反对者的心目中却形成望而生畏的心锚。卍字符号在犹太人和纳粹党员的心目中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呢?当然不同,不过犹太人能记取被屠杀的惨痛教训。“永远不再”这句话成为大多数犹太人的心声,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维护国家的完整。 许多政治分析家认为,卡特在他总统任期内不断揭开美国总统的神秘性,是一步错着。至少在他的就职典礼上,他不该取消最能代表总统象征的“向领袖欢呼”的仪式。虽然他的善意值得嘉许,但就现在观点来看却有些愚昧,因为惟有领导者具备强固的象征,他才能获得众人的支持。很少有那一位总统像里根一样,能随时把自己跟国家拉得那么密切。不论你是否喜欢他的政策,但你不能不佩服他推销这些政策的技巧。 喜剧演员是建立心锚的高手,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语气、措词和动作,’使观众爆出笑声。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首先他们先做出令人发笑的举动,使你进入强烈状态,然后在此期间提供许多特殊的诱因,那可能是个微笑,也可能是个口头禅或表情,使你的笑声与那些诱因连成神经链。不久之。后,他们只要做出那些动作表情或说出那句口头禅,便能引得人们笑声不断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丹杰菲尔德的口头禅:“带走我老婆?”其实那并不是一句笑话,可是因为它是起自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笑话故事,所以大家一听到这句话,就自然地大笑不已。 让我告诉你一个我利用心锚最成功的例子。有一次格林德和我找美国陆军商谈一系列为促进训练成效的课程,当时负责这个计划的将军让我和格林德跟一些军官洽商时间、地点、收费等细节。我们讨论的会议桌是U字型的,在正中央的位子是保留给那位将军。很明显地,即使将军不在,那个位子给人的感觉仿佛将军人在当场(心锚),每位军官都不敢贸然侵犯那个位子。那个位子隐含有发号施令、大权在握的意味。格林德和我刻意地从那个椅子旁走过,摸了摸椅子,就差没坐上去。我们这样子做,乃是在军官面前把代表将军的象征,转移到我们的身上。当我和军官们谈起这个计划的索价时,我故意地走到将军椅子旁的位子上,用坚定的语气和果断的神情举止说出我要的价钱。先前他们还跟我讨论过价钱,但此刻却无人提出异议。在这个谈判过程里,我没费吹灰之力便索到我认为合理的价钱,其秘诀就在于我善用了将军座椅的心锚作用。许多人之能在谈判中获得优势,往往就在于善用了心锚作用。 许多职业运动员也常使用心锚这种原则,只是自己不觉得而已。在本书前几章里曾谈到我帮助奥布莱思赢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500米自由式游泳金牌,当时我对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心锚与重新框视。我让他重新框视局限自己的信念,然后把他的巅峰状态锚定在决赛时枪响的那一刹那开始,一直到终点为止。结果他得到了个人毕生中最高的荣誉。 我们说过心锚的建立,首先得进入强烈状态,然后在此期间不断提供独特的诱因。例如当某人在大笑时(此时他就在“大笑”的特别状态),如果你轻轻地揪住他的耳朵几次(每次在揪时,他都得处于“大笑”状态才行),那么他的无意识便能把大笑和揪耳朵连成神经链,以后你只要在适当的情况下,揪一下他的耳朵,便能使他大笑。 一且你认为心锚已建立完成,你得试试看是否有效。首先你得引他进入跟建立心锚不同的状态,然后施以建立心锚时的诱因,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的反应跟先前建立心锚时的反应一样,那表示成功;如果他没什么反应,也许你是疏忽下列建立心锚的四个步骤之一: 二、要有效地建立心锚,你就必须要确实使对方的身心处在特别状态。当此种状态越强烈,建立心锚就越容易,而失效的可能就越小。如果你在为那人建立心锚时,他是胡思乱想,那么这个诱因便不会连成神经链,因而心锚就无法建立。 二、要在特别状态呈现最强烈的时候,方施以诱因。如果你的诱因施用太早或太晚,心锚的效果就不大。要知道对方是否已达强烈状态,你得仔细观察或请对方告诉你,在自己估计最适当的时刻提供诱因。 三、诱因必须独特。提供的诱因必须使脑子得到清楚而无误的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当某人进入强烈状态时,而你提供的诱因就是平常所做的,不管是什么动作、眼神或口气,便不能使脑子分辨出这个诱因有什么独特,那么这个心错就无法建立。譬如说你用握手当诱因,因为你经常和别人握手,所以这个诱因并不独特。不过,如果你提供诱因时的握手力气比平常大或握手的方式跟平常不同,那这个诱因仍然有效。如果你在提供诱因时能充份同时利用多种感元,那么头脑便有更多的依据来清楚辨认这个诱因。所以你若能同时运用动作和口气来建立心锚的效果,自然比单用动作来得大些。 四、诱因的提供要准确。如果你提供的诱因是拍对方的肩膀,那么想使心锚有效,你就一定得拍肩膀那个部位,同时每次拍的力量也得相同才行。 如果你确实遵照上述四个步骤,那么所建立的心锚就必然有效。我在教导学员过火时,必然要他们先建立心锚,来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这个建立心锚的过程,我称之为“调整过程”。每当他们在我的鼓舞下,觉得充满自信、勇气十足时,便紧握拳头。在上课最后一晚要过火时,他们只要一握拳头,便立刻会觉得有一股力量涌上来。 现在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练习。首先请你起立,回想过去曾有过信心十足的经历,做出跟当时相同的生理状态(神情、举止、语气等)。你像以前一样充满自信地站着,当自信的感觉很强烈时,你就握紧拳头,用很肯定且有力的语气说:“是!”你再像以前一样充满自信地呼吸,当自信的感觉很强烈时,你就紧握拳头,依然用很肯定且有力的语气说:“是厂像这样的方式,你再去学一位充满自信之人说话的方式,当你。觉得很有自信时,你便再握紧拳头,同时说:“是!” 如果你未曾有过信心十足的经验,那么你就自己去意会,并做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论姿势、手势、呼吸、说话、神情,都显示充满自信的样子。我希望你能认真且实在地做这件事,毕竟知道还得能确实去做才会有效。当你做出充满自信的站立姿势且感觉强烈时,你就握紧拳头,坚定且有力地说:“是!”你要集中精神去体会,反复再三练习这个步骤,让每次的感受都比前一次强烈,使你的神经系统把握拳的动作、说“是”的语气和充满自信的态度连接起来,因而改变你的生理状态。 上述建立心锚的过程,你要经常地练习,直到你能习惯为止。日后你便发现,每当你一握拳,就能在瞬间使你进入充满自信的状态。当然在初期的几次可能还有点困难,但是如果你在建立心锚的过程时,诱因提供的恰是时候,且每次的练习都很实在,你就能很有效地建立心锚。 当你的心锚建立完成后,只要碰到使你望而却步的情况,就可以握紧拳头,立刻使你觉得信心十足。虽然目前甚为盛行的积极思考也有它的功效,不过它所强调的是停止消极的想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遭遇的情况。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刻意的努力,才能使你振作奋发。不像心锚作用是使你的积极心态和神经系统连接,能在眨眼时间内便使你处于充满自信的状态之中。 你若想运用建立心锚的无比效力,那么你还得运用这个“重叠”原则,也就是你得把相同或类似的成功经验累积。就以我本身为例,我是透过空手道的训练,使自己能够心神集中敢于一试。我曾多次过火,我也尝试过高空跳伞,还有其他许多种挑战。每当我成功地克服这些困难,内心无比欣喜时,就必紧握拳头。所以现在我只要一紧握拳头,那股胆气和信心便能在瞬间产生,这种效果绝不是利用药物可以达成的。为此我又接受更多更多的挑战,每次的成功就必加重心锚的威力,敢于更大胆的尝试。这又可以说明先前我曾提到过的成功循环,成功会滋生成功,能力能衍生能力。 现在我要你去做件事,就是去找三个人并为他们建立心锚。首先你要他们回忆过去最令他们自己满意的一次表现,在他们沉浸于那个状态时,你适时地施以诱因数次。接着你跟他们闲聊,把话题岔开到别的事情,在他们不注意时你施以刚才的诱因,看他们有什么反应。如果未见效果,你可能是漏掉成功心锚的四个因素之一。或许是你或许是他未能完全地进入状态,或许是你施以诱因的时机太早或过晚,或许是这个诱因不够明确,或许你在重复施以诱因的方式不当。不管是上述那种原因,你都得确实找出来,并重新再练习,直到成功地建立心锚为止。 在这里我再教你另外一种心锚的方式。假设你想拥有某个特质(状态),例如做事果断,你可以把指头的关节当做诱因。接下来请你回顾过去曾经有过的果断经验,全心沉浸在那种状态里,当你觉得果断的感觉很强烈时,就把指头的关节一压,并想像成内心回了一句:“是!”接着再回想一次过去的类似经验!当果断的感受很强烈时,你再压一下指关节并在心里回答“是”。像这样的心锚过程做个五六次后,你现在可以拿这个刚建立好的心锚运用在你得做决定的事上,如果你心锚过程很确实,那么便能很快地做好决定。你可以用不同的指头,进行不同状态的心锚作用,使你在游戏的气氛中,又快速又确实地来引导你的神经系统。 突如其来的心锚作用,对于那些潜意识中已有心锚的人特别管用。在卡特总统所写的那本《忠于信仰》一书中有个这样的例子。那件事发生在限武谈判的会议上,当时勃列日涅夫把手突然搭在卡特的肩膀上,用极为标准的英语说道:“吉米,如果我们谈判不成功,‘上帝’是不会原谅我们的。”勃列日涅夫这句突然的话,使得卡特一时楞住了。多年之后,当卡特接受电视采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一直认为勃列日涅夫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卡特之所以会这样认为,乃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跟他用很标准的英语谈到了“上帝”。由于卡特是个宗教信仰很浓的人(已有宗教的心锚),所以会对勃列日涅夫所说的话有强烈的感受。尤其是在那关键时刻,勃列日涅夫把手搭在卡特肩膀上的一幕,据卡特亲自道,还仿佛历历在目,一辈子都忘不了。 心锚作用对于克服恐惧,也有极惊人的效果,在此就让我告诉你一个研讨会中的实例。在研讨会中,我经常会征求一位不善与异性交往的学员做示范。在最近的一次,示范者是一位生性害羞的年轻小伙子。当我问起他若跟一位陌生女子谈话或邀约一位陌生女子,会有什么感觉时,登时他就有些不对劲起来,眼睛盯着地板,口里嚅嚅地说:“我会觉得很不自在。”其实他不说,我从他的举止便可看得出来。为了消除他的害羞毛病,我就问他过去可曾有过充满自信,相信一定会成功的经验。他点了点头表示有过,于是我便引导他进入那种状态。当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那种状态时,我便要他回想当时之所以会有充份自信,是不是某人对他说过什么话,或是他对自己说过什么话,请他自己好好想一想。当他达到这个体验的高峰时,我在他的肩膀上轻拍了一下。 这个练习我跟他做了好几次,每次做的时候也都确实按照前面所说的心锚原则。当我觉得他已把心锚建立的差不多时,就想测试一下效果。这时我又问起他对与异性交往的感受,他一下子就又不对劲了,浑身不自在,肩膀垂下去了,呼吸也急促起来。我一看他这副样子,马上在他刚才在建立心锚时的肩膀处轻拍了一下,刹时他的精神一振,生理状态呈现出充满了自信。这时我叫这位小伙子去做一件他这一生可能还不会做过的事,那就是从学员中找出一位有吸引力的小姐。他听了我的话,又不免犹豫起来,不过在我轻拍他的肩膀之后,他便胆气一壮,挑中了一位甚为漂亮的小姐。我请她到台前来,并要那位小伙子邀请这位小姐出去吃个饭,可是那位小姐却一口回绝他的请求。 我又轻拍了他的肩膀,鼓励他再试一次。他勇气十足地对她说:“你是不是能再考虑一下,接受我的邀请呢?”可是这位小姐仍未答应,并且说道:“拜托你别烦我!”这位小伙子若在以前听到异性对他这么说,早就手足失措而打退堂鼓了,可是现在他却没有,依然笑脸迎着她。我不停地轻拍他的肩膀,而他就不断地说服她;她拒绝得越厉害,他的勇气就越大,甚至我都不必再轻拍他的肩膀。最后这位可人的小姐无奈地说:“你就不能饶了我?”而这位小伙子却沉稳地说:“你不答应,我就绝不罢休。”这句话一说完,教室里爆出了哄堂大笑。这位小伙子所建立的神经链,使他即使遇见令他心动且邀请被拒的小姐,也不再会举止失常,手足失措,反而充满自信,勇气十足。当拒绝越强烈他就越笃定,信心越坚强。 留意我们周围各种心锚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你知道它产生的经过,就能够好好地运用或消除;如果你不知道,就只能对它所引起的现象感到奇怪。在此我为各位举个例子。假设某人家里有人死了,他一定十分悲伤。在丧礼中,许多人会到他的面前握握他的手臂,以表示诚挚而无言的哀悼之意。如果这个动作做得够多,就会和他的悲伤连成神经链,成为他的心锚。在过了几个月后,当有人在无意中用手握了他的手臂,如果压力和位置都对的话,即使那人所表达的是另一种意思,但他仍会油然兴起悲哀的感觉,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上述经验,突然之间在内心里涌起莫名的沮丧感觉?也许你不知道是因为当时正播放的一首低沉的曲子所造成的,因为那首曲子跟一位你曾经深爱过,但此刻已分手的异性朋友有关,或者是因为别人一个特别的眼神所致。别忘了,心锚的作用是没有缘由的,是不知不觉的。 抵消消极心锚的技巧,就是同时建立一个相对的心锚。让我们就以上述在丧礼中肇致悲哀的心锚作用而言,如果那个心锚的位置是在左上臂,那么你就在相对的位置,即你的右上臂,建立一个喜乐的(积极的)心锚。如果别人一触及你的左上臂,你的脑子就会搭上这两种心锚的神经系统,并在两者之中选择那具有喜乐作用的回应,即使不然,它也可以中和悲哀和喜乐的作用,使消极的心情化为无形。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持久且亲密的关系,心锚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我的太大贝琪和我经常各地奔波,四处办研讨会,因而我们有相同的理念。每当我们在心情愉快、诸事顺遂的时候,都会彼此相视而笑或拍拍对方,久而久之,我们之间就建立起具有正面效果的心锚。当我们相视而笑,便能会心地感受到所共有的相爱、快乐、共勉的时光。 相反地,如果一对爱侣经常不能相互忍受对方,因而怒目相视,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就会形成具有负面效果的心锚,每当二人相视,便会产生不如分手的念头了。特别是二人的冲突越厉害,这种情况就越严重。所以如果要想维持夫妇或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双方所展现的一切,都必须具有正面的效果。 贝琪与我曾有一次深刻的经验,让我体会到心锚的重要。当时我俩时值深夜才住进一家旅馆,一时找不到服务人员,所以我就叫柜台待会儿找人把我的车子停放在停车场,同时把行李提到我们的房间里去。柜台人员满口答应后,我和贝琪就上楼休息去了。过了一个钟头我们还没见到行李送到,于是就向柜台查询,没想到所有的行李都被偷走了。偷走的行李包括信用卡、护照和一大叠已经签了名的旅行支票,是我俩未来两周的所有花费。你可以想像当时我是多么地怒不可遏,而贝琪也是非常的生气,二人绷着脸对望,想赶快找出解决的办法。约莫15分钟后,我想这样生闷气也不是办法。念头这么一转,我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10分钟后我不经意地看了贝琪一眼,不觉对她当天做错的事怒火中烧。突然我恢复清醒,奇怪自己怎么会这个样子。后来我才晓得把东西被窃的不痛快和贝琪连在一块儿了,虽然她跟这件失窃的事毫无关连。领悟之后,我越想越觉得自己差劲,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贝琪,当时她也在生我的气。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双方都变得这样吗?原来我们都因为东西失窃而气疯了。在我们发现这个道理后,立刻警觉地恢复以往相视而笑的默契了。 沙提尔女士是婚姻与家庭问题的专家,她在辅导时经常使用心锚的技巧,而收效也十分惊人。传统的心理医师在处理夫妻婚姻问题时,总认为双方彼此的不满乃肇因于压抑的情绪,如果能让双方说出对对方不满的原因,就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龃龉。你可以想像当双方开始吐露心中的不满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吐露得越多,双方负面效果的心锚越强,最后很可能是离异以终。 我相信一个人把心中长久埋藏的话说出来,对婚姻问题可能有帮助,我也相信实话实说是美满婚姻所必须的,但是我却怀疑这种负面效果的诉说,会有什么助益。当夫妇二人在数落对方的不是时,不和的气氛是越数落越高涨,最后竟不知为何会说出不该说的话来。像这样与自己的爱侣沟通的方式,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沙提尔的方式跟传统的心理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她不让双方诉说心中的不满,而让他们以当年谈恋爱时的目光彼此互视,以谈恋爱时的口气彼此互谈,不断地让彼此在心中增强对方的良好形象,得以在这种不伤害对方的沟通中,解开双方的心结和问题。由于他们能以包容和关爱的方式互待,便能建立起未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 让我再教你另外一种处理消极心锚的有效技巧。一开始你得先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积极心锚,那可能是你在过去的一次成功经验,请把这经验及感受想像成放在你的右手中;再想想你过去曾有过的兴奋时刻,请把这记忆及感受也想像地放在右手中;也再想想过去曾有过的欢乐甜蜜时光,请你把它也放在你的右手中。你可以把许多在过去曾令你意气飞扬,令你引以为骄傲的许多事迹,清清楚楚地都放在右掌心里。现在我要你看看在你右手中的这些令你充满能力的记忆组合,是什么颜色?它们是什么形状?在你手中有何感觉?如果它们可综合成一句话,那句话会是什么?请你好好地体会那种种的感觉,然后合上你的右手,让它们就留在那里。 现在请你打开左掌,在里面请你放进去会令你消极、受挫、沮丧、愤怒、困扰、恐惧等具有负面效果的记忆和经验。在做这些事时请你要以彷佛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去做,可别把自己的心也丢进左手里去。此刻我要你去测试其中的次感元,这些负面效果的经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是轻是重?是什么质地的感觉?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果它们能说话,那句话会是什么话? 在你左右手的工作都完成后,我们就要进行瓦解左手心锚的步骤。这个步骤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你做得自然便可。你可以把右手的东西想像成是某种液体,快速地倾人左手中,直到左手中的消极心锚被右手中的积极心锚所取代为止。首先你可以颜色为例,接着是声音、感觉,最后干脆把双手合起来上下摇一摇,使左右手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当你做完这一切,你对于左手的那些记忆和经验还有什么感觉呢?我相信它原先所拥有的力量至此已经荡然不存。如果你还没这种感觉,没关系再练习一次。我确信只要做个一两次之后,差不多人人都会觉得那些负面的力量已全然消逝,你会内心倍觉舒畅,不再为那些所苦。 你对于自己所讨厌的人,也可运用这套方式。你可想像成把他的容貌放在左手里,另外把你喜欢的人的容貌放在右手里。这时你可以先看那讨厌的面孔,再转头看那喜欢的面孔,转头看讨厌面孔,转头看喜欢面孔,讨厌面孔,喜欢面孔,越来越快,直到你已分辨不出来,然后合掌片刻。现在你对那个讨厌家伙,有什么感觉呢?我想八成你会喜欢他,最起码你不会再讨厌他。这个练习的可贵,就在于你对任何想改变的人事物,都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办到。最近在我的研讨会中,有位女士在她的右手放进一位她最喜欢的人,而放进左手的竟然是和她有十年未曾说过一句话的爸爸。当她做完这套方式后,不再怀恨她的爸爸,并且打了一通电话给他,两人一直谈到凌晨4点。现在他们父女又重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前面所教的心锚技巧,在练习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蠢,但是你做过之后,就会惊讶它们惊人的效果。现在请你牢记下面这句曾助你成功的箴言:克服消极人生的秘诀,就是建立积极的人生。你若想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列出你人生中所拥有的积极心锚及消极心锚,然后消除掉消极的心锚,并发挥积极心锚的力量。 如果你能有效地为自己及别人建立积极的心锚,那该有多好呢?如果你对周围之人能鼓舞他们,使他们建立新的框视,建立有为的心锚,则会使他们收入更高,公司赚钱更多,每个人会更加快乐。你从本书中所学到的技巧,让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到。 最后请你再好好想想过去所学到的种种技巧,它们都具有惊人的倍增效果,如果你能精通其中任何的一种技巧,就像一块石子丢人波平如镜的湖面,泛起涟漪,使你每一次的成功都能孕育出下一次的成功。我希望你不是只在今天,而是每天都能善用所学的一切技巧,每一次的运用,都能使你更上一层楼。 在我们内心里有个滤除系统,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决定一件事的该不该做。它也影响我们心锚的建立与否,以及书中所谈的许多东西,接下来就让我跟大家谈谈……第十八章 价值层级:决定成功的最终要素 “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诗人写诗,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马斯洛 每个复杂的体系,不论它是一部机器,或是一台电脑,其各部份的结构都得协调一致,相互支持,方能达成最佳的运作;如果各行其是,没多久便会停摆。 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行为若无法与内心最重要的愿望相合,那么便会在内心产生对立,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如果一个人正在追求某件东西,但在内心里却与是非黑白的信念相冲突,那他就会陷于内心混乱的地步。我们若想能改变、成长、兴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则,并同时确实知道衡量成败的标准。否则,我们只是个富有的乞丐。这个最终且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称之为价值观。 什么叫做价值观呢?简单地说,那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黑白的信念体系,是它引导我们追求所想要的东西。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在于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否则就会觉得人生不全,没有意义。价值观会主宰我们的人生方式,影响我们对周遭一切的反应。价值观颇似电脑的执行系统,虽然你可以输入任何的资料,但电脑是否接受或运算,还得看执行系统是否先会设定相关的程式。价值观就是我们脑子里判定是否执行的系统。 从你所穿的衣服、所开的车子、所住的房子,到教养孩子的方式,这一切的一切都受价值观的左右。它是我们行事为人的规范,是释放我们内心神奇力量最重要的关键,我们靠它了解和判定自己以及别人的行为。 价值观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很特别,很情绪化,是源自于你的信念,且受环境影响。当你还是个孩子时,父母就帮你孕育价值观。他们就他们的价值观立场,不断地告诉你什么该不该做,什么该不该看,什么该不该相信。如果你遵照了他们的话,就会得到赞赏;如果你没听他们的话,就会遭到训斥,甚至于责罚。 事实上,你孩童时的价值观多半是透过赏罚的措施而形成的。当你渐长,周遭的玩伴成为价值观的另一来源,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同于你的。你可能会融合双方的价值观,或者变动自己的,因为你若不如此,其他的孩子就不跟你玩,甚至于揍你。由于在你的一生中,不断地结交新的朋友,你们彼此影响着对方的价值观,甚至接受新的价值观。另外你也可能有英雄崇拜的心理,因而模仿他们的言行。有许多大孩子之所以会沉迷于药物,就是因为对某些歌星的喜爱,因而也向那些歌星迷于药瘾看齐。幸好,今天有许多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知道自己做为一个公众人物,对于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因而拒绝使用且不赞成别人使用药物。有许多的艺人清楚地知道,他们透过媒体的报道,对于带动社会价值观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像吉尔多夫联合了许多歌手,通过媒体发动了四海一家援非大行动,为拯救非洲饥民而举办了多场演唱会。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带动,加强了人们关心社会的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一定受名人影响,在个人工作场合,透过赏罚的制度,也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例如你长久服务于某家公司或常在某人指挥下工作,你的价值观便会受到影响。如果你的价值观与老板有异,升迁就不容易;如果你跟公司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不合,工作就很痛苦。在学校教书的老师们也常常因赏罚标准的不同,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价值观也会改变。譬如说,如果你决心爬上公司的高阶职位,你的工作态度便会改变;当你坐上那个位置,对于公司许多事情的看法也不像先前一样。自己的价值观会因目标,就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改变。这时你开的车子,去的地方,交的朋友,做的事情,都显示你的自我认定。 对同一件事,各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例如一位大老板开着一部小型车,并不是因为要省油,只不过是不想跟其他人一般见识;一位大富翁之所以不住豪华别墅而住不显眼的房子,也不表示吝啬而是为了不浪费空间。由此可见价值观往往是个人衡量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致。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部份的人都不太清楚,因而常常不知道自己做某件事的目的。如果两人的价值观差异太大,就容易产生摩擦和怀疑,造成冲突。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国与国、人与人都会有价值观上的差异,甚至于个人本身都会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某种特质优于另一种特质的分别轻重的现象。例如对某些人而言,诚实是第二生命;但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友情重于一切。像后者这样的价值观,就有可能为了义气而不惜说谎。他之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的价值层级上,友情的重要性高于诚实。或许在你的价值层级上,事业和家庭都同等重要,但是当你上班前答应孩子当晚要回家吃晚饭,却在下班前才知道晚上有个应酬,这时你到底去不去那个应酬,就决定于你把事业或家庭摆在什么衡量位置。在此刻你是进退两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就能体会出自己以及别人做事的动机,是出于价值层级的排列顺序。 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知道他的价值层级,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行为的动机。同样地,你若能了解自己的价值层级,日后做人处事便不会有内心不安或冲突的现象。任何的成功若不能与最基本的价值观相合,那种成功便不能持久。例如某人虽领高薪,但他知道这种钱来路不正,因而终日惴惴不安,像这种情形你就别指望他能有心好好工作。另外像一个人极注重与家人的团聚,如果他那份工作得经常加班,他也不会干得很快乐的,因为工作的现况与他的价值观有冲突。我们的行为一定得配合自己的价值观,否则就算是拥有万贯家财,也不会感到快乐。 在此我不想跟各位来谈价值观的对错问题,但是我希望你能够明了,你的价值观必须能帮助你、鼓舞你、引导你。价值观乃是一个统称,是你把所有外界事物,不论有形无形,在心目中主观排定的价值先后顺序。不过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些价值的先后顺序(价值层级),即使有也是十分模糊。在此我得告诉你,能分别这些价值层级是万分重要的,它能决定你为人处事会不会有内心的冲突,也会决定你对别人的帮助,是否能得到感谢。要想了解价值层级的第一步,就是看看它包含那些价值要项。 请问你得如何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价值层级呢?通常我们在工作中、家庭里、交友上都有不同的价值层级,要想找出别人交友的价值层级,你得如此问:“对于交友,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他可能会说:“他得能随时帮助。”你再问:“为什么随时帮助重要呢?”他可能会说:“这样才能表达出他关心我。”“为什么表达出他的关心是重要的呢?”“因为这样我才会快乐。”就像这样子的问下去,你最后便会得出一张价值层级要件表。 接下来你得用比较的方式,来决定这些价值要件的先后顺序。你可以这么问:“对方的帮助跟你觉得快乐,你认为那一个比较重要?”如果答案是:“快乐的感觉。”那么这表示它在这个层级中排在较上面。接着你再问:“被关心的感觉和快乐的感觉,你认为那一个比较重要?”如果他回答:“快乐的感觉。”那么很明显地,快乐是这三种价值要件中最重要的。现在你再问:“被关心和得到帮助,你认为那一个比较重要呢?”他这时回答:“关心比较重要。”由他的答案里,你可以知道关心是排名第二,次于快乐但优于帮助。像这样于逐项比较,你便能知道对方价值要件的相对顺序。像前面的例子,对方即使没有得到朋友的随时帮助也不在意,可是在另外一人,若是他把帮助的顺序摆在关心之前的话,要是他得不到帮助就不会觉得对方关心他,甚至因而绝交。 下面我列了14样交友的价值要件提供给你参考,当然还可能有些其他的。如果你有,就追加上去。 关心(Love) 快乐(Ecstasy) 沟通(Mutualcommunication) 尊敬(Respect) 有趣(Fun) 成长(Growth) 帮助(Support) 挑战(Challenge) 创造力(Creativity) 美丽(Beauty) 好感(Attraction) 默契(Spiritualunity) 自由(Freedom) 诚实(Honesty) 现在你可以根据它们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排列顺序的工作是一件困难且繁杂的工作,你得像前述的例子一一比较过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层级。 当你完成了交友的价值层级后,你也可以去进行工作的价值层级。例如你可以问自己:“我认为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创造力。接下来你问:“为什么创造力重要呢?”“因为有创造力我才觉得有成长。”“为什么成长重要呢?”像这样的问下去,你就可以列出价值层级要件。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可以和你的孩子进行这套方法,找出能鼓舞他们的价值要件。 依照建立价值层级的方法,你可以找出许多人生在各方面的层级来,往往你会对某些价值要件竟列在前面而大为惊讶。也就由于你专注地留意自己的价值层级,所以才会理解出做某些事的动机。知道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些价值要件是很要紧的,这样你才能集中心力于所追求的。 整理出价值层级还不够,因为人们在谈论价值要件时,虽然是同样的用字,但不表示就是相同的意义。如果你真的关切双方的价值层级,那么就得花点精神问清楚这个用字的真正意思。 就以“关心”这个价值要件而言,你可以这么问:“要怎么做你才有被关心的感觉?”“是什么使你关心那个人呢?”“你如何知道别人不关心你呢?”像这样来问,才能对“关心”做到最精确的定义。这个过程做来并不容易,但是你若能用点心,你会对自己认识更多,你会知道自己真正的愿望,心愿达成时你也会确实知道。 当然你不可能找出每一位朋友的价值层级,但是像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另一半或孩子,你得确实知道他们的想法。至于其他周遭的人则无需如此深入,只要注意某些重点即可。当你跟别人交往时,相信双方都对对方有个期望,都根据对方的行为和言语来评断对方的为人。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价值观,双方就容易达成一致,而你也就可以预先知道对方的行为和真正的需要。 在平常的谈话里,如果你能仔细地倾听别人话里的用字,看看他反复用哪些字;你便能很容易地找出他所重视的价值要件,日后便能针对他这方面的需求,给于适当的鼓舞和激励。 能测知员工的价值要件,是企业经营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所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个最高的期望(价值要件),有些人可能是钱,有些人可能是创造力,有些人可能是挑战,有些人可能就是安稳。如果企业能满足他们,他们便会长久工作下去,否则便会离去。 对于公司的经理而言,知道员工在工作上的价值层级是绝对必要的。一开始你得这么问:“你选择公司的主要条件为何?”假设这位员工回答说:“富有创造力的环境。”然后你就根据这一要件续问下去,以得到价值层级。接下来你改变问话的方向,问他如果上述的价值要件都存在的话,他会离去的主要价值要件为何。假设他说:“欠缺信任。”你再接着问道:“就算真的欠缺信任,怎样才能留得住你?”这时可能有些人会说绝不考虑留下来,那么这“信任”就是那些人继续干的最重要价值要件。有些人可能会说只要还能有升迁机会,那就可以干下去,这时你就得继续问下去,直到问出他非离去的价值要件为止。像这些最重要的价值要件就有点像超级的心锚,会强烈地牵动当事人的情绪。另外还有一件事你得特别留意,那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对于这些价值要件你得明确定义。例如“信任”在某甲的心目中可能是不怀疑他的决策,“欠缺信任”在某乙的心目中可能是把他调职而不做任何解释。惟有像这样能确实明了这些价值要件,经理人员才能预先在各种情况下知道如何来处理员工问题。 有些经理人认为只要给了员工满意的薪水,员工就会努力做事。这个看法不能说错,但是各人看重的价值要件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最重要,当那些人一调走,他就失去兴趣工作。对另一些人而言,他心目中的好工作是能发挥创造力和具有挑战性。如果经理人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就得知道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并满足他们,如果无法提供这种满足,就很容易失去员工,即使没有失去,那些员工也不会努力工作。 要做好了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是不是很耗时间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呢?当然,不过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价值观对个人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你只知从自己的观点去处事,你可能会受到员工的抵制和排斥;相反地你若能填平你们之间工作价值观的鸿沟,你便能和员工们相处愉快。在我们的人生中,价值观是否与别人相同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能不能重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他们满足。 价值观的作用跟我们书中所谈的其他观念一样,具有相同的特性。还记得我们先前说过的话,我们一直在使用地图,使用一张不是显示真实疆界的地图。如果你使用的地图和我使用的地图接近的话,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很容易。若把价值观看成地图,那可能是最重要最细致的地图了。所以当我跟你一谈起价值观时,你便等于在拿自己的地图和我的地图比对,看能不能跟我的相配合,也许会发现没有一点相似。若你和我都把“自由”视为是价值层级中最重要的话,这时我们就有可能产生契合,意见一致。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因为我心目中的自由是指随心所欲的自由,而你心目中的自由可能是指不受打扰的自由。对于其他人而言,自由可能指的是政治上所规定的。 “人生若无值得牺牲之事,犹如白活一场。”——马丁·路德·金 由于价值观具有首要的特性,所以它对人的情绪具有超乎常理的影响力,它能把众人凝聚在一块儿,这是其他一切所办不到的。历史上常有以寡击众的例子,这全是价值观之功。如果价值观能发挥如此大的力量,如果我们能确实找出跟我们有关之人的价值层级,我们就能做出以前所办不到的事来。 共同的价值观是形成共识的基础。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完全相同,他们的关系便能持久;如果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别说关系维持不久,可能连关系都不会有。不过任何的关系都不会落在两个极端上,所以你仍有两件事可为。第一,从两人的价值观中找出共同点,然后用来帮助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这岂不就是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高层会议中所努力的吗?找出两国共同的利益并维系双方的关系——例如避免核子毁灭。)第二,竭尽个人所能帮助对方实现最大的愿望。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那么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便能建立互助且持久的关系。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虚伪、能否被鼓舞的重要因素。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价值观,你就可以掌握他一切行为的动向。价值观是最终的裁决者,决定哪种事该做,哪种事不该做。 价值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为实现它们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当你在设定追求的目标时,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套验证程序,可以帮助你知道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里,是否方向有偏,是否确实到达终点。这个验证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握有变动之权,只要它的确能帮你前进,你可以不时地修正。 有时候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得非常之快,使得我们原先建立的验证程序,不是显得不当便是过时。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做事时只盯着目标,盯着那在自己心目中代表无上价值的东西,结果等到达成那个目标后,才发现对他毫无意义。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价值观早就变了,但是他的验证程序并未能随之而变。有时候人们有验证程序,但是与他的价值观完全不合,因而虽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却不知道动机。所以当他们追到手之后,才发现那只是一场幻梦,是随波逐流的结果。在此我要提醒你,要不时地注意自己价值观的改变,不断地检讨那些价值观能不能助你过个快乐、丰富的人生。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弹性的重要。我们在前面说过,惟有最具弹性的系统,才有最大的选择,也才最有效。如果欠缺弹性,你可能会排除掉许多能有助于你达成目标的人事物,而失败就不可免了。 要想了解和鼓舞自己以及他人,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价值观和性格模式结合起来。因为价值观能决定我们想法和看法,而性格模式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做法。如果你能使这两样功能搭配得当,就能够发展出最能鼓舞人心的模式来。 我曾经辅导过一位浪荡的年轻人,他在此之前差点把他的双亲气死。他的父母对他最不满的就是他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在我和这位年轻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的性格模式是兼具追求型与需要型。接着我问出他价值层级的前三名为安全感、快乐和信任。 在我知道这些资料后,我就进行摹仿,以达成契合。这时我向他解释他的行为——在外游荡了两天,既未征求父母的同意,也未和父母保持联系——已经危及他的价值要件。如果他继续这样依然故我,他的双亲会失去耐心,而会把他送到一个未受庇护,没有快乐和信任的地方,那个地方可能是监狱,也有可能是感化院。既然父母管不了他,就让他住在能管得了他的地方。 我这番说辞是提供一些他会远避的东西,是会危及他价值要件的东西。(对许多人而言,即使他是追求型的人,仍会逃避对他有损的行为。)接下来我告诉他该怎么做,以赢得父母的信任,愿意继续让他住在能提供给他安全、快乐和信任的家里。第一,每晚10点前一定得回家,第二,一周之内找个工作;第三,要做家务事。我告诉他若能在60天之内确实遵行这三点,他的双亲会提高对他的信任,并提供他应有的庇护和快乐。我这番话对他说得很明白,那就是这些规定是他即刻“必须去做”(针对他“需要型”及“追求型”的性格模式),如此方能维护他心中认为重要的东西,而那三件必须遵行的规定便是验证过程。在过去他不知道该做哪些事才能赢得双亲的支持,但是经此把价值要件和性格模式结合后,他从此就变成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当一个人有明确的价值观,他便能发挥出爆炸性的力量。在过去你的价值观都是受潜意识的支配,现在你已具有能力去了解它,并且能把它引向积极的方向。 在此有一点对我们每一位都很重要,那就是价值观是会改变的,而人也会变的,世上惟一不改变的人,是埋在地底下的人。我们每一位都得跟着时代的潮流,抓住社会的脉动,不断地前进。如果一味地固执己意,不迎向时代的变革,将难以立身于世。 最后我得请你留意,我们是无时无地不在模仿他人,而我们的孩子、部属、同事也从各种角度来模仿我们。如果我们要成为值得他们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得具备强而有力的价值观和表里一致的行为。固然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十分要紧,但效法他人的价值观却更重要。向那些伟人们去学习,向那些成功者去学习,撷取那些能令人生丰富的价值要件,引导你走向成功。 在下一章里,让我们来看看每个成功者所应面对的五件事,我称之为……第十九章 快乐富足五要点 “不是环境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环境。”——狄斯雷利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到了不少开启自己能力的方法,知道如何掌握人生,迈向成功。不过人生并不是从此一路坦途,你仍会遇上弯道,碰到急湍,甚至会掉下去的坑洞,这一切都有可能使你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而宁愿安于现状。在本章中我就要给你一份地图,指出危险的所在,并告诉你如何超越。 如果你打算充份运用所拥有的能力,你就必须知道这份地图所显示的一些要点,我称其为“快乐富足五要点”。如果你能奉行不渝,人生就必定成功。 有一天晚上,研讨会结束之后,我独自漫步于波士顿科普利广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广场的四周围绕着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各式建筑,我不由得端详起来。就在此时,我瞥见一人摇摇晃晃朝我走来。他似乎流浪街头已有多日,浑身都是酒气。 我猜想他一定会走过来乞讨个几文。果不其然,他迎向我开口道:“先生,能否给我一文钱呢?”起先我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一文钱实在是微不足道之数,但我至少可以给他一个指点。“一文钱?你就只要一文钱吗?”他忙不迭地说:“就一文钱。”我把手伸到裤袋里,掏了一文钱给他,同时说:“人生能得多少,就看你要求多少。”他听了为之一楞,然后蹒跚离去。 望着他走远的背影,我十分感慨,为何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如此悬殊的差异?我和他都是人,为何我的人生充满了喜悦,事事都那么顺利;而他,一位60开外的老人,却得露宿街头,靠乞讨为生。记得当年我也曾像他一样落魄,只不过没喝那么多的酒和流浪街头,但今天我却像变了个人似的。难道说是上帝特别恩待我?还是有贵人相助呢?我想两者都没有。�的印度人,似乎对人生问题都很敏感。无论婆罗门,还是当时流行的沙门行者们,似乎都对这一命题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有的人甚至耗尽一生的时间,通过各种苦行,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以求得最终的解脱。净饭王绝不想让他的儿子,过早地走上这条路。他还想借助这位王子,完成他的伟大"理想"。因此,他决定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填满王子的生活,让他沉溺于欢乐享受中,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全都抛弃掉!第二部分 第17节:第二章 披枷戴锁的王子(6)上下求索净饭王为16岁的王子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这位叫做耶输陀罗的女子,美丽而端庄。她来自天臂城,是王子亲生母亲的同族,所以他们可能是表兄妹。据记载,他们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婚姻关系一直维系了13年。净饭王想方设法让他的儿子生活在一种应有尽有的环境中。据《佛本行集经》中记载,除了耶输陀罗,王子还有两位正式的妃子,一位叫摩奴陀罗,另一位叫瞿陀弥。据后期经典记载,他不仅有三位王妃,还有"6万采女"。前者,我们暂且相信,作为一国之王储,这并不奇怪。但是,后者却实在难以令人置信。且不说当时迦毗罗卫国10座小城加在一起,能否找到6万名年轻的女子,就算能够找得到,这蕞尔小国的宫廷里,也未必盛得下!这很有可能又是后来的宗教家们夸大其词的描述。不过,净饭王尽其所能,为王子建造各种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花园等,倒是可信的。印度气候炎热,又有4个月的连绵雨季,建造几座宫殿、花园,作为王族并不过分。据《增支部》记载,释迦牟尼成道后,曾这样回忆起自己在宫廷中的生活:我娇生惯养,在我父亲的宫殿里,有三座特别为我营造的莲池,各生长蓝色、红色和白色的莲花,我用的都是迦尸②出产的檀香木,头巾和衣服全来自那里。无论白天黑夜,我总是在白色华盖的保护之下,以防尘土、冷热、树叶乃至露水。我有三座宫殿,一座用于冬季,一座用于夏季,还有一座用于雨季。在4个月的雨季里,足不出户,一天到晚由宫女陪同娱乐。一般人家的佣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变质了的稀饭,但在我父亲的王宫里,佣人和宫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肴。从这些记载里看,王子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奢侈豪华,不过是用一些进口的木料与衣饰而已。有人跟随左右撑打伞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后面提到的佣人待遇问题,更让我们感到奇怪。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作为王子,他所能接触到的"一般人家",决不是一般老百姓家,起码是指王公贵族。他们能够雇得起佣人,却让佣人吃得很差,他父亲王宫里的佣人们,也只不过就是吃得好些。从这点上看,他的国家在当时很可能非常贫穷,抑或说是受到当时宗主国的压榨,使得国力衰弱。如果王公贵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那么一般百姓就可想而知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王子对这种贫富差异是非常在意的。很显然,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奢华,且引起内心的不安。这只是从小处看。再从大处看,王子虽然年轻,但作为未来的继承人,以他的学识与睿智,必然关注当时的国际问题。自己的国家贫弱不堪,父王虽然胸怀大志,但没有办法改变做"儿皇帝"的现实!长远看来,亡国灭种的最终命运是无法逃避的。这使他感到异常悲哀。难道自己做了国王,这种结局就能改变吗?转轮圣王人人想做,但是有一个转轮圣王,就会有一群亡国之君。世上又有谁愿意去做后者呢?更何况,转轮圣王就能永远保住自己的江山吗?难道不会被其他的野心家所取代吗?他曾长时间地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丰富的学识加上勤奋的思考,使他逐渐养成重视观察事物本质间相互连带关系的习惯。他开始注意研究事物背后的那些隐性规律,往往喜欢追究到底,没有答案决不放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后来的觉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说这些问题还是外在的,等到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生命本质问题上的时候,他便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中。净饭王为了不让他过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令他的生活始终处在半封闭的状态之下。他整天在宫女们的簇拥之下,日夜笙歌艳舞,醉生梦死。据记载,有一次王子从睡梦中醒来,见到那些陪他娱乐到深夜的宫女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睡相十分丑陋,平时的那些美貌荡然无存。这给年轻王子的心灵又造成一次强烈地震撼!他再一次从表面的快乐中警醒,意识到美丽、快乐,与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不可能永驻的。美貌总有一天会被衰老取代,快乐之后必有痛苦跟随!第二部分 第18节:第二章 披枷戴锁的王子(7)据《律藏》大品记载,这则故事其实发生在佛陀的一位弟子耶舍身上,耶舍是因为看到这些不堪入目的丑态,才发誓出家皈依佛陀的。不知什么时候,这则故事被"移植"到释迦牟尼身上。这种情况在佛经中十分常见。一个故事,在不同时期的经典中,被套用在几个不同人的身上,叙述者的身份也完全不同。这显然是说唱文学的特点,一个典型事件,会被传唱为类似的故事,用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不过,此时这位王子,确实是在不停地思考这些与自身命运相关的问题。因为,那种日夜纵乐的生活,使他感到厌倦!在他独处的时候,他还是喜欢继续他儿时的禅定与冥想,禅悦使他有所收获:如果我在禅定,自性中能够认识到快乐感受有生起也有结束,能够了知享受及其他的不利之处,就能够放弃享乐的欲望,摒除这些渴求,达到生而无欲,内心得到安宁!芸芸众生,纵情欢乐,为欲望所腐蚀,为爱欲而烦恼,如同水深火热,不能自拔。而我则不同,虽置身于享乐中,却不再感受到乐趣!因为我的喜悦已经不再停留在感官和物质的层面上,而是超越了天人(神界的众生)的幸福!我今得到了这种快乐,所以对于人间的一切享乐,不再有丝毫的羡慕!王子所说,超越感观和物质层面的快乐,很显然,是指禅定层次上所升起的一种超凡的喜悦。这种喜悦,就是禅定家所说的"禅悦"!"禅悦"必定要在清净、深入的禅定状态下,才可能产生。这与他后来出家之初的"苦行",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王子,更加喜欢独处,希望将自己长时间沉浸在这种超凡的快乐体验中。在这种状态下,他观察到日常的那种感官欲乐,是短暂的。无论生起与结束,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体悟到,这种低层次的"快乐"是浅薄的,不可长久的。快乐的背后,是求之不得,或者得而复失的痛苦和烦恼。然而,在清净禅定中所得到的"禅悦",远远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乐趣!因此,他越来越想远离那种对物质和感官上的渴求,不想再去追逐那种所谓的"享乐"。如果说这种宫廷生活,能够使他心安理得地度过20多年的话,那么王宫外边的世界,将给他的心灵再一次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击!王子成年后,有一次离开宫殿,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他原来在宫廷里从未见闻过的事情。黑暗的一面,在他眼前无情地展开。据佛经记载,他首先见到了年迈的老人,又见到垂死的病人,而后又见到为死人送葬的队伍,最后见到了一位端庄安详的出家人……这则记载,在更早的经典里,确实出自释迦牟尼之口。但讲述的,却是过去佛毗婆尸出家前做太子时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又被添油加醋地"移植"到释迦牟尼身上。但是,编纂者们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二十八九岁的悉达多王子,不可能对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闻所未闻。但这些故事,正与他平日的思索相契合,倒是事实。借用一些故事,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完全符合释迦牟尼说法的习惯。我们注意到,佛经中有很多故事出自释迦牟尼之口,多半是带有譬喻性的,释迦牟尼的确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据《中部》记载,这些思索给他带来收获,则是确实的。他曾回忆道:我被生、老、病、死,忧伤、苦恼所束缚,但为什么还要追求具有同等性质的事物?被这些相同本质的的事物所束缚呢?我应如何去认识他们的厉害关系,从而追求未曾证得的无上圆满的安乐涅槃呢?在《中部》中,他继续回忆道:家庭生活使人受到束缚和限制,是挣扎不休的火坑!相反,出家的生活犹如天空一样广阔。因而作为一个在家人,想要究竟圆满清净无染地修习梵行是非常困难的。这些思考,很可能是他最终离开家,进入森林的主要动因。当然,这与当时的环境不无关系,在他看来,那些行走在大街上的沙门们,心无牵挂、身无束缚、没有烦恼、悠然自得地专心悟道,这就是他长久以来,所向往的那种"天空一样广阔"的自由生活!此时,他对流行于沙门行者中的那些"苦行"之道,也有了充分地了解。他认为,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过肉体的痛苦,他愿意实践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苦行",以达成彻底解脱的目标,他的决心已定!按照经中的记载,他的这一决定,是见到出家沙门后产生的。可见,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沙门思想,对他的影响相当大,效法他们的自由生活,成为这一时期悉达多王子所追求的人生大目标!第二部分 第19节:第二章 披枷戴锁的王子(8)风云激荡的年代在释迦牟尼诞生前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东部的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与婆罗门完全对立的新思潮,被史家们称作"沙门运动"。我们前面曾提到那个强大的摩揭陀国,它的国王不习惯按照婆罗门的意愿,使自己的地位屈居第二。他更愿意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使自己彻底实现君临天下的愿望!由于这里政治空气的宽松,首都王舍城渐渐聚集了一批具有叛逆性格的学者、宗教家。他们中的多数,对婆罗门"人间之神"的地位提出异议,表示出强烈地不满!他们从各个地方汇集到这里,潜心研究自己的学说,逐渐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宗教、学术流派。领导这些新学派的,是婆罗门以外的其他三种姓,他们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其实,这场运动被称作"刹帝利运动"更合适些。因为王权意识的增强,一部分刹帝利开始风光起来,他们肆无忌惮地编织着自己的霸权美梦。在大国强势面前,弱国的命运就变得非常可悲。那些被迫失去国家或权利的刹帝利们,开始退出社会,追求心灵的宁静。很多人源源不断地走进森林、雪山,静心冥想,以求悟道。他们尝试着各种远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苦行",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达到对真理的彻悟。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与上帝的权威,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他们更喜欢排除所有宗教典籍与前人的经验,依靠自身"体证"的结果,对宇宙、人生进行全新地"诠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精通天文和数字等方面的知识,有些人甚至非常关注医学。印度人很早就懂得脊椎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擅长各类外科手术。他们熟练地进行剖腹产、骨骼镶嵌术、整形术和对伤残的肢体进行修复。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印度已经有一些医学家开办的学校专门教授医学知识及技术,甚至有一些专著流传下来。从这些公元5世纪左右成书的医学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印度医生已经可以熟练地进行白内障切割手术、疝气手术等。W.C.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还提到,当时的印度人已经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这些科学知识,自然被运用到那些哲学家的理论中。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加上禅定的内证功夫,对当时的各个教派影响非常大。他们大多数反对神创论,但接受某种形式的"轮回学说",相信死者的意识会从亡者身上流出,投射到另一个新生胎儿的身上。据说,这一观念出于禅定思维的结果。所以,"轮回学说"在印度不仅早于佛教,甚至早于婆罗门教。他们开始四处行化(游行教化),并发表各种演说。之后,各派之间的辩论也越发多起来,这种现象从森林到乡村又到城市。当时,人们常常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见到一些沙门们宣说他们五花八门的学说。有时,还可以见到不同学派甲乙两方,甚至多方之间,举行辩论的场面。此时的摩揭陀国,已经成为这些新兴教派的"集散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学术中心。后来,有两位同是出生于王族的"热血青年",受到沙门运动的影响,先后离开家,投身到这片广袤而充满智慧的森林中,遍访名师。通过学习、交流与自身的努力,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他们就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和耆那教的创始者大雄。所以,这里也就成为孕育佛教与耆那教的思想摇篮。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发生在印度佛陀时代前后的思想黄金时代,竟然与全球几个其他文明世界的文化时代同步。此时,正是中国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们有关宇宙、人生甚至政治之道等方面的学说,也开始慢慢出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些学说进行着必要的争论、斗争甚至是整合。几乎与此同时,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在进行着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神灵等问题的探索。西伯来人的先知们,更是在为他们未来的基督教,储备着各类神话传说及相关的神学探求。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认为:"当时所有文明世界中的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当时几大文明之间思想的交流可能起了促进作用。"找到这几种文明在当时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渠道,不是本书的任务,更多地将依赖文化史专家们的考证。但是费正清先生的以下观念,则是我们可以认同的,他认为:"当时这些地区都很发达,社会足以供养起一大批思想家。此外,不断涌现的各项人类文明也粉碎了传统的观念,因此各地方的人都开始自觉地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以上所叙述的,有关印度社会的情况得到印证。第二部分 第20节:第二章 披枷戴锁的王子(9)谈到社会的供养,印度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在印度,僧人和"住林者"们,大多是依靠民间非法律性的"道德资粮"(托钵乞食)而生存。印度人自古就有供养出家人,以使自己得到道德升华的传统认知,这与政府行为有很大不同。当然个别出家团体也偶尔受到各类政府的资助。在谈到几大文明之间的不同时,费正清先生说:"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这一伟大时期发展起的各类迥然不同的哲学思想,直至今日都是这几大文明的重要区别性特征。"印度自古就有个体僧侣在森林中漫游悟道的古老习惯,但是形成一定规模的森林团体,则是这一时期所特有的现象。一位导师开悟后,他的观念受到很多人的赞同,随后就会有不同数量的追随者,很快形成一个团体,这些团体被称作僧团。他们一般不受社会、法律的限制,但其内部却有自己的律条,一般都采取非常民主的方式。这里也就成为当时在王权政治下生活的人们所追求的平等、民主、自由生活的理想去处。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沙门运动与婆罗门教之间,发生冲突的潜在因素。其实,亚利安人的到来,对土著文化来讲无疑是一场浩劫。亚利安人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并没有彻底消灭土著文化。相反,后来还大量吸收了其中的营养。虽然如此,民族压迫和政治上的歧视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种姓制度的建立,使得土著人的地位日益低下。所以,北印度的文化一直存在两个中心:一个是西方亚利安人为代表的婆罗门文化中心,再一个就是东方土著人为代表的森林文化中心。因为到此时为止,大部分纯种的亚利安人,都集中在西部的旁遮普地区,那里是多雨地带,有大片优良的草地,适合亚利安人的游牧生活。土著人除了南逃,就是向东部压缩。当然,一直以来,不断地有一些亚利安人来到东方,渐渐与土著民族融合形成混血人种。后起的摩揭陀国等,都很可能是这类人种建立的政权。正统的亚利安人将他们与纯正的土著人都看成是"贱种",尤其是婆罗门种姓的女子与首陀罗种姓的男子所生的后代,是婆罗门最为厌恶的。因此,在他们的经典中,告诫那些婆罗门不要到东方去,以免失去纯正的血统。其实人种上的混合,与其说是影响到婆罗门狭隘的民族意识,倒不如说是威胁到他们所制定的种姓制度。这种属于种族上的蔑视与压迫,自然导致文化上的对抗。随着摩揭陀等东方大国的军事崛起,带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沙门运动"自然也开始兴起。如果说沙门与婆罗门,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现象,那么,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公元前三四世纪,游历印度的希腊人梅伽斯提尼的记录中有所了解。在他的眼中,"当时的印度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婆罗门,另一种就是沙门。沙门不住城中,甚至不住在屋里,穿树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从这些地方看,他们没有婆罗门的祭祀活动,没有五花八门的宗教仪式,也没有寺庙,过"苦行"生活,而且严格禁欲,并重视禅定。而婆罗门在当时是人间的至尊,他们享受的可能是人间最为豪华的物质生活,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在一位外国使臣的眼中,轻易地被区分得一清二楚。看来,不仅两种文化思潮是相互对立的,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实苦行与禅定并不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应该源于亚利安人进入前的印度河文明时期或者更早,这种修行与悟道方式应该出于传统的土著文化。从出土的属于那个时期的赤陶印章上,我们可以见到类似禅定者的坐姿,周围还有一些动物。这一标准的瑜伽行者的造型,后来被融合到亚利安人的吠陀教(婆罗门教)中,成为后来印度教湿婆神的原型。因此,在印度苦行与禅定的传统一直流传着,只是这一时期,它已经被添加了更多的政治与种族文化的色彩。第二部分 第21节:第三章 苦行与漫游(1)就在印度沙门运动风起云涌的同时,正处于春秋时代的中国,也在兴起一场类似的文化运动。诸子百家的思想,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成熟起来,类似的辩论相互摩擦出闪亮的思想火花,如同夏季争相鼓噪着的鸣蝉,震撼着帝国衰败的神经。而这种杂乱鼓噪之声,通过必要的淘汰与整合,最终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系统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在印度,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沙门运动,由最初的96派学说、62种观点,得以保持并流传下来的,就是佛教和耆那教两大系统。有趣的是,释迦牟尼与他同时代的中国圣人老子、孔子,隔着高亘的喜马拉雅山创建着各自的系统,引领着未来2000多年影响了地球上三分之二人类意识形态的思想风骚。当时的沙门运动,对悉达多王子的影响非常大,出家做比丘的想法,在他心里已经扎下了根。但是新的障碍出现了,独生子的降生,使他感到无奈!据记载,当他得知儿子出生时大叫道:"束缚产生了,枷锁产生了。"所以,他为儿子起名叫罗睺罗①。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被比喻成"束缚"、"障碍"的儿子,6年后也跟随释迦牟尼出家,成为他父亲坚定的追随者,最终被誉为佛陀最有成就的十大弟子之一。此时,悉达多王子不想再等了,决定尽快出家。公元前536年(我国东周景王九年),这年孔子已经14岁,正在酝酿着一年后那次决定他一生的"志于学"的誓愿。此时,29岁的悉达多王子,却在忙着为离家出走,秘密地做着各种准备。据记载,他是在小王子罗睺罗出生的那天晚上离开家的。临行前,他来到母子俩的住处。此时,母子两人已熟睡。为了不给自己出走制造麻烦,他没有去抱刚刚出生的小王子,只是站在那里仔细端详,自言自语道:"再见了,等我觉悟后,再回来见你们。"然后迅速离开。他悄悄走出王宫,一位忠诚的车夫把他送出城。黑夜之中,他们穿过一条河,在岸边进行了短暂地休息。此时,王子抽出提前准备好的剑,将头发和胡须剔除,脱下华丽的衣饰,郑重地交给车夫,请他带回,交给父亲。然后,他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桔黄色袈裟。苦行僧的生活就此开始。经中又不失时机对悉达多王子的出家,做了一些神话描述。据《神通游戏》记载,天神们被他的出家举动所感,打开城门,并护送他离去。第三章苦行与漫游古老的习俗出家的王子,开始严格地按照当时沙门的习俗,正式开始了修行生活。他身无分文,随身带着一个钵,光着头、赤着脚四处漫游,行无定处、居无定所。其实,当时所有的沙门行者都是这样,他们靠托钵乞食来维持生活。乞食时间一般都在午前,过了中午,就不可以再进食。所以,后来佛教也继承了这一方式,戒律中有"过午不食"或"日中一食"的规定。这些沙门,也被称为"乞士"。用我们中国人的常识来理解,乞食者一般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穷人,他们要么失去劳动能力,要么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没有尊严、没有地位。但在印度,这些所谓的"乞食"者,却被认为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十分受人尊重,甚至被世人尊为导师。因为"乞士"之意,是上乞法以求得个人解脱,下乞食以度化众生。这些古老的、带有沙门特色的习俗,都被早期佛教继承下来。以至现在南传佛教各部的僧侣们,仍然保留着这种生活方式。王子对出家苦行,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一开始就习惯这种生活。我们可以想见,过了近30年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突然转换角色变成一位普通沙门行者,这种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作为曾经的王子,他能够适应吗?《因缘记》中,记载了他第一次进城乞食后,回到城外,在一座山丘后面进食的情形。由于平生第一次吃这种讨来的食物,"难以下咽,几乎呕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可谓不大!但是,他却控制住自己,从容地吃下这些食物。虽然经中对于类似事件的描述,少之又少,但是我们不难想象,从衣食无忧的王子到森林中苦修的沙门行者,在未来的岁月里,他需要跨跃的巨大"鸿沟"又何止于此?第二部分 第22节:第三章 苦行与漫游(2)其实,此前他曾不止一次地与父亲谈到过出家的想法。父亲和整个家族,都无一例外地坚决反对。多次沟通宣告失败,王子不再希求这种无效的尝试。既然决心已定,又有谁能够阻拦得了呢?这一次,母亲的劝说例外地没有奏效,他曾这样回忆道:当时我还是个孩子,黑发覆额,风华正茂,正处在生命的初期阶段。父母哭泣泪流满面,我竟不顾一切地辞家而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从此成为一位出家之人。在许多中国人的眼里,王子出家似乎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孝道是重要的礼制基础,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离家出走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即使佛教进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仍然没有出家众(僧人)。汉、魏时期,政府明令禁止出家的行为,当时的出家人都是来自西域的"胡僧"。据史料记载,直到三国时,才有洛阳人朱士行剃度出家,从此开了汉人出家的先例。但是,在古代印度情况则完全不同,出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事,甚至是完成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在古印度人的思辩中,欲乐、资财、人道、解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四种基本欲望。追求"解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