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白金汉宫的倒影——看日不落帝国的兴衰-3

作者:李涛,姜晓东 字数:25768 更新:2023-10-08 20:04:20

英国工党成立于1900年,刚好是混乱而浮躁的新世纪的开始。那一年,德国的疯子哲学家尼采死了,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法国人热热闹闹地开了奥运会,日本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中国那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正忙着挖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志士的祖坟。那一年,英国仍旧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仍旧在东抢西夺,仍旧向人们演示着资本主义到底如何做到“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在一片扰攘声中诞生的工党,起初并不引人注意,英国向来是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分天下。起初,在很多人眼里,工党迟早会像英国其他小党一样,成为自由党或保守党的附属。但是,工党却坚决保持着工人本色,它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于资产阶级政党的全国性工人政党。从一开始,工党就许下豪迈誓言,一定要上台执政。1924年1月,工党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工党领袖麦克唐纳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理论家。1905年,麦克唐纳写下了一本名为《社会主义和社会》的书,在书中,麦克唐纳认为,作为社会的组成,个人应当去寻找适合的生存条件。麦克唐纳相信,当政治民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人和资本家间的矛盾、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矛盾就会冰消雪融。麦克唐纳不相信工人和资本家是绝对对立的,在他看来,英国是一个阶级界限相当模糊的国家。  麦克唐纳的这番理论非常讨巧,既给了工人阶层以希望,又不会受到资本家的抨击,但是,现实比理论要复杂得多,工党的“童年岁月”困难重重。1910年,工党在议会中仅取得了42个席位,当时执政的自由党,进行了不少口碑不错的改革,正春风得意。工党的声音一下子被埋没到对自由党的好评中。  1910年的工党还没有统一的党纲,没办法明确地告诉公众,工党的主张是什么?工党的计划是什么?没有这些实际的东西,自然拉拢不来支持者。工党自己也对自己缺乏信心,很多工会都拒绝给工党提供资金支持,工党过了好几年紧巴巴的日子。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寸步难行。工党到底能存在多久?在这段困难时期,人们经常看到麦克唐纳在大发雷霆。  好在工党挺过了这段艰难岁月,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成长,1918年2月,麦克唐纳和另一位工党领袖韦伯共同起草的党纲得以通过。麦克唐纳告诉全体工党成员,工党将以“确保手工和脑力工作者获得其劳动的全部果实”和“实行最公平的分配”为目标。这一目标,对一直“干的多,拿的少”的英国工人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4个月后,韦伯又拿出来一份让工人惊喜的政策声明《工党与社会新秩序》。在这份声明中,韦伯提出要建立国民最低生活标准,进行工业民主管理,并要求将剩余财富贡献给公共事业,对国家财政进行改革。后来人们将这份《工党与社会新秩序》和先前的那份工党党纲当成一个统一体--《1918年工党党纲》。此后几十年,工党都认真地履行着这份党纲。所有认同党纲的人都可以加入工党,工党不会制定什么财产准线,不会苛求人的家庭出身,工党向大众敞开怀抱。  1918年,工党的成员一下子增加到二百多万人,麦克唐纳高兴得合不拢嘴,两年后工党的人数就上升到432万人,整个英国2/3的工会成员都投到工党的羽翼之下。再贫苦、再卑微的人也有权表达政治诉求,有权参与国家大事,有权争取公平的待遇,工党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工人提供了一个参政平台,工人们也为了英国政坛上能早一天出现一个代表工人利益的政党而努力。  在一战期间,工党游刃有余地周旋在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给这两个老政党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在和这两个政党打交道的过程中,工党也学到了很多建党经验。  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红色浪潮刹那间感染了世界上所有受压迫的人们。看着俄国人为革命的胜利欢呼,英国的工人也备受鼓舞,他们站出来给对红色浪潮充满敌意的英国政府施压,英国没有理由去扼杀俄国革命的成果,没有理由阻止俄国人革命。工党虽要求政府不要对俄国革命进行干涉,却也不想看到英国成为第二个俄国,麦克唐纳说十月革命是俄国人的“过火行动”,并预言这以暴力开端的革命走不了多远,他向英国工人许诺,只要工党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英国的工人就能得到俄国工人一样的权利。十月革命成了工党拉选票的契机。  英国有着丰富的改良经验,1688年光荣革命是上流社会的改良,1832年议会改革是中间阶层的改良,而现在厌恶血腥的麦克唐纳试图让和风细雨式的改良渗透至底层社会。麦克唐纳认为,在不出现争议的前提下,工党完全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良实现政治目标,借助公民投票,实现理想。  麦克唐纳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1918年麦克唐纳雄心勃勃地派出388名工党成员参加议会大选,尽管在严酷的大选后,工党只争取到56个议席,但却收获了1/5的选票。4年之后,工党得到了近30%的选票,而当时执政的保守党却因关税政策发生了分裂,自由党也日渐衰落。  自由党和工党都不甘于生活在保守党的阴影下,他们开始思考对策。三个人打仗,甲势力强,乙、丙实力稍弱。对乙、丙而言,甲是最主要的对手,为此,二者可以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等甲被斗倒了,乙、丙再开始争高下决胜负。这样,虽不能保证一定会获胜,却也可以大大提高获胜几率。这种策略在古代的中国人那里被称作“合纵”,即弱弱联合对付强者。无论是自由党还是工党,要想在政坛上一逞风骚,都要搞掉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的关系不错,“合纵”势在必行。  1923年,保守党领袖鲍德温解散了议会,重新举行了议会大选,结果,保守党得到258席,自由党得到159席,工党得到191席。保守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没有超过半数,也就无法保证日后的投票能够符合保守党的期望。见此情景,自由党马上向工党示好,愿意帮助工党上台执政。  此时的自由党已经不能和往日同日而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党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落了。自由党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必须维护个人的自由。在进行对外贸易时,自由党依然高呼着“自由”,他们不要进口关税,不要出口补贴,不要国内生产补贴,也不愿意贸易受到配额限制或什么许可证的束缚。在自由党那里,自由贸易的一大优势就是让英国可以用那些成本低且容易生产的东西,交换那些不好生产的东西。当英国是世界工业产品的头号供应者时,当“英国制造”的工艺水平无国能及时,英国不容置疑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即便没有关税、补贴、许可证等一系列的贸易保障,英国也可以在对他国的贸易中占据优势。但一战过后,情形就不一样了,欧洲诸国和英国的差距日益缩小,美国也成了英国需要留心的政治对手。英国若不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的贸易利益,早晚会失掉对外贸易的优势。  在实际利益面前,“自由”的理念开始变得软弱起来。英国政府开始考虑给一些国家特惠待遇,1921年,英国出台了“工业保护法”,宣布大英帝国在向其他国家运送商品时,要收取3%的税,并决心抵制外国的产品倾销。英国政府开始积极地为对外贸易构筑保护屏障,自由党的自由贸易理念显然过时了。偏偏自由贸易又是自由党赖以生存的基础,看着这个基础不断地被瓦解,自由党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由于自由党锐意改革,思想开放,所以那些希望改革的势力大多聚拢到自由党身边,这看起来很值得欣慰,但人杂矛盾多,自由党实施起政策来很难顾全党内所有人的利益,争执、矛盾时有发生。  自由党在一战前做的改革广受好评,但这些改革却并非真心实意地为普通民众着想,自由党有着浓郁的贵族气质,在亲和力上就比不得工党。工党崛起后,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平民和劳工,便一股脑地抛弃了自由党,环绕到工党身边。自由党不可能像工党那样许诺“实行最公平的分配”,也不可能像工党那样呼喊“财产公有”。自由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权衡利益,在当时扶植工党是自由党唯一的选择。而事实上,直到现在,自由党也没能再次登台执政。  有时候,坐握治国大权未必是一件好事,权力大,责任也大。麦克唐纳组阁时,英国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大量工人失业,商业萎靡不振,贸易也连年下降。人们把复兴英国的希望寄托在工党身上,万千双眼睛都盯着麦克唐纳的一举一动。  麦克唐纳带领的工党,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并罗列出一大堆旨在为平民百姓谋利的计划,遗憾的是,这些计划大多以失败收场。工党计划在15年内建设250万套住房,蓬勃而起的房地产业必将给疲软的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但15年很长,工党未必能执政到250万套住房产生效益的那天。工党降低了一大堆税收,还废除了公司利润特别税,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都有所减轻。但是,工人的工资没有因此增多,那些被挡在就业大门外的人也依旧没有得到工作。工党没能履行上台前的诺言,失望的工人们开始以罢工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愤慨。  麦克唐纳承认了苏维埃政府,并和前苏联开始了贸易往来,此举本无可非议,结果却成了上流人士攻击麦克唐纳的把柄,有人指责麦克唐纳是潜藏的共产主义者。而“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又被视作非常危险的词汇,它足以让整个国家都绷紧神经,让一个风风光光的政治人物跌得鼻青脸肿。在铺天盖地的攻击声中,麦克唐纳百口莫辩,他知道他的对手是在借题发挥,意在结束工党执政。而此时,自由党也不好再支持工党了,它很害怕沾染上“共产主义”的嫌疑,于是,忙不迭地和工党划清界限。  1924年10月,保守党和自由党联合起来,在议会中通过了对麦克唐纳政府的不信任案。麦克唐纳只得无奈地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此时的工党,还缺乏执政的经验,不能平衡各种利害关系,也做不到在实施自己的政策时,不给对手留下攻击的把柄。  麦克唐纳低估了对手的狡猾程度,就在投票前不久,英国鼎鼎有名的《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封《莫斯科对英国共产党的密信》,矛头直指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虽然事后证明这封信纯属伪造,但它还是对工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次选举后,保守党以419个议席的压倒性优势,重新成为执政党。  工党内阁在1924年10月解散,其第一次执政仅仅坚持了九个多月。接替工党的,是保守党的鲍德温内阁。工党下台时,还没来得及有大的建树,鲍德温内阁像几个月前的工党一样,面临着一大堆恼人的问题。  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更好地对抗外敌,英国政府强迫民用工业转化为军用工业,致使国内市场大幅萎缩。英国在很多国家都有投资,可炮火无情,10%的投资都收不回来了,英国曾在俄国投了很多资本,如今俄国变成了前苏联,英国也不好向前苏联追讨陈年旧账。更让英国人懊恼的是,战争的硝烟散开,英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平添了一堆竞争对手。德国和美国的生铁产量都比英国要高得多,印度和日本的纺织产品似乎比英国的更受欢迎。  大英帝国的光彩日益暗淡,战后,每隔几年英国人就要经受一次经济萧条的苦恼,在大萧条的日子,很多人家都感到生不如死。  英国的资本家长期沉浸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而他们身上却已然没有了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那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劲头。这些资本家看不起新兴工业,也不信任新兴工业,几年下来,他们就尝到了因循守旧的苦果,英国的汽车工业比不得法国,化学和电力工业又比不得德国。英国的新兴工业的产量在全国只占了1/8,其生产出的财富还不够抵消那些老企业的亏损。  1925年,英镑对美元的比价升高了,英国的贸易商人立即眉头紧锁,英镑值钱了,英国的出口能力就相对变弱了。这对急需资金的英国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福无双有,祸不单行。低迷的经济引发了一连串让人沮丧的事,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劳资纠纷、罢工、示威频繁上演,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就拿煤矿业来说,由于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英国的煤矿出口很难恢复战前水平,企业为了削减成本只好进行大裁员,煤矿业的失业率在1924年到1925年间足足长了3倍。煤矿业曾是英国的支柱产业,工人众多,很快政府就连失业补贴都发放不起了。  鲍德温的政府集合了当时英国政坛最优秀的人物,温斯顿·丘吉尔就是其中一员。在政治圈打拼多年的鲍德温非常注重舆论的力量,鲍德温内阁用了两年的时间将一家私人广播公司变成了“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视广播的公司,后来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的公司。有了这家广播公司,英国议会就可以更方便地宣传政策,影响选民的倾向。保守党在1924年10月的大选中获胜,不就是《每日邮报》打垮了工党吗?和性情急躁的麦克唐纳不同,鲍德温是个经验老到的政客,行事小心谨慎,很难被对手抓住把柄。不过,身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保守主义者,鲍德温又有一个莫大的弱点--低估了工人的力量。  鲍德温以为振兴英国经济的关键就在扶植英国的资本家上,而扶植资本家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削减工人的工资,延长工时。按照18世纪英国保守主义者爱德蒙·伯克的说法,人应该为国家做出牺牲,在同为保守主义者的鲍德温眼里,英国工人为了英国的振兴牺牲一下,也是应该的。  于是,煤矿资本家背靠鲍德温政府的支持,宣布延长煤矿工人的工作时间,取消最低工资限制,并大幅削减工人工资。本来就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工人忍无可忍,在1926年7月进行了总罢工,全英国都被拖入了这场罢工潮流中,罢工的不单有煤矿工人,还有汽车司机、码头工人、电气工人、印刷工人……工人是一体的。  鲍德温政府害怕了,他们试图临时征募一些人到相关企业做工,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可根本无济于事,600万人都参加了大罢工,没参加的那部分工人也大多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罢工。  尽管这场轰轰烈烈的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鲍德温政府的这次危机,却给工党的壮大提供了大好机会。1929年5月,议会大选时,很多人都将选票投给了工党,保守党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作弊也还是没能保住下院第一大党的位置。工党得到了288个席位,第一次成为议会最大的政党。麦克唐纳再次成为英国首相,组建了麦克唐纳政府,他一上台就恢复了英苏关系,宣布进行大裁军,调整殖民政策。战争结束了,英国需要把更多的金钱放到经济事务上。  遗憾的是,工党尽管得到了288个席位,可这席位在议会中仍然没有超过半数,工党的议案在送交到议会审议时,总不免受到刁难。上议院是保守党的阵营,工党的许多提议都止步于上院。在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联合夹攻下,工党很难有所作为。1930年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工党不由感慨生不逢时。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工党中人心思各异,开始分帮分派。工党的另一领袖亨德森,因不满麦克唐纳削减工人工资,带着9位内阁部长集体辞职。麦克唐纳见此,只好到白金汉宫向当时的国王乔治五世递交辞呈。  没有什么实权的乔治五世成了结束这场风波的关键人物,白金汉宫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分裂,乔治五世便积极地做起和事佬,他让麦克唐纳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并许诺保守党和自由党一定会和工党团结一起,帮助英国渡过危机。  第二天早上,麦克唐纳、鲍德温以及自由党领袖塞缪尔一起出现在白金汉宫中,乔治五世宣布麦克唐纳将继续做大英的首相。在各党的支持下,麦克唐纳组建了一个“全民政府”。“全民政府”的构成是复杂的,保守党、自由党、工党,让这些政党放下彼此的芥蒂,团结一致为英国的崛起而努力,是不大现实的事。塞缪尔希望借“全民政府”重振自由党雄风;鲍德温想架空麦克唐纳的权力,报议会选举之仇;麦克唐纳只是想让亨德森等人看看,没有亨德森的支持,他麦克唐纳照样是大英首相。  结果,工党将麦克唐纳开除了。  鲍德温向孤单单的麦克唐纳施压,要求他重新进行议会大选,麦克唐纳屈服了。麦克唐纳在大选之前告诉民众,自己尚没有加入某个政党的计划,只是希望能像医生那样,医治社会疾病。然而,选举结果是,保守党得到了554个议席中的473个,自由党得到68席,麦克唐纳的支持者只得到了13席。  麦克唐纳彻底败下阵来,不管他对保守党多么厌恶,他都要执行保守党的政策,他和他的13个追随者,终究斗不过473个保守党议员。麦克唐纳非常失望,他干脆将首相的头衔拱手让给鲍德温,此时鲍德温已经68岁了。  让麦克唐纳和失势的工党稍感安慰的是,鲍德温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很像一个外行,鲍德温没给英国的外交开创出什么好的局面。而1937年5月鲍德温退休后,接替鲍德温的内维尔·张伯伦在外交上更是胆大妄为,直接将英国拖向二战的泥潭。  急剧变化的欧洲风云在鲍德温执政之时,英国王室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爱情风暴,风暴的制造者,就是国王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是乔治五世的大儿子,1936年1月登基的大英国王,白金汉宫最有个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不到1年,而他和辛普森夫人那段旷世之恋,却成了白金汉宫中永不褪色的爱情佳话。为了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轻轻地向王位挥了挥手,从此放下身为国王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还有责任。  国王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总是惹人遐想,但在集合着各种政治关系、利益矛盾的王宫中,不存在童话,也不存在单纯的爱情。1936年,欧洲风云变幻莫测,英国需要一个庄严威武的国王,而不是风流倜傥的情种。英国国王的一举一动,都被民众看在眼里。  爱德华八世的父亲乔治五世,一生都在老老实实地扮演着国王的角色。乔治五世没有政治人物那种缜密机敏的头脑,没有凌厉逼人的口才,甚至也没有渊博的学问。但乔治五世有的是勤奋和责任感,这对一个“虚君”而言,足够了。  一战期间,乔治五世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将两个儿子送上抗德战场,让那些关于“乔治五世是亲德分子”的谣言不攻自破。一战结束后,他又游刃有余地周旋在自由党、保守党和工党之间,维系着他们的平衡。  乔治五世是最具凡人气质的国王,他拉近了王室和平民的距离,让白金汉宫萦绕起一股温馨的亲民之风。他经常带着妻子参观学校、医院、工厂。当他看到有孩子在肮脏的胡同里玩耍时,便毫不犹豫地把王室广场让出来,让孩子们在里面自由嬉戏。在乔治五世身上,集聚着所有为民众爱戴的品质:谦虚、忠诚、正直、仁慈。乔治五世向世人证实,一个没有实权的国王,也可以备受尊敬,甚至备受崇拜。  乔治五世举行银婚纪念日,伦敦的贫民区也挂起了彩旗,那些抨击政府的底层民众,用自己的方式由衷地表达着对乔治五世的祝福。当乔治五世巡视伦敦郊区时,人们一股脑儿地涌到街上,大声欢呼,感动得乔治五世不能自已。  乔治五世明白自己的使命,时代需要国王成为一种象征,他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象征,他做到了。乔治五世被后人誉为英国第一个宪政国王。他死时,英国一片哀痛。  爱德华八世登基了,英国人对这个新国王感觉不错,他仪表堂堂,身姿挺拔,很得乔治五世的气质。英国人以为,爱德华八世也会成为乔治五世那样的成功的宪政国王。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  爱德华八世是叛逆的,自我的,桀骜不驯的,尽管他看起来那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相比按照臣民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合格的国王,爱德华八世更渴望做他自己。  乔治五世曾试图将爱德华八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宪政国王,可他始终也无法根除爱德华八世的叛逆气质。身为王子时,年轻的爱德华八世在参加抗德斗争前,满不在乎地告诉家人,他兄弟4个,阵亡1个也无所谓,惊得乔治五世一身冷汗。  爱德华八世自幼便接受帝王教育,他很清楚大英的国王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但,只是清楚而已。起初,爱德华八世也摆出国王的架势,一本正经地坐在王座上,国王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命运,他那叛逆的天性还没有和刻板的国王生活发生冲突。于是,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静,爱德华八世似乎真的可以像英国人想的那样,成为大英国家的象征。当辛普森夫人出现后,一切都变了,爱德华八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离过婚,性格强悍的美国女人。  英国人愤怒了,他们不能接受这个美国女人做他们的王后--这是民族感情问题,同时,王室也不能接受一个有着离婚史的新成员,否则将违反英国教规。摆在爱德华八世面前的便只有两条路,要么退位,和辛普森夫人共度人生;要么继续做国王,和辛普森夫人一刀两断。  一边是叛逆的自我,一边是国家的象征,叛逆的自我渴望自由,国家的象征却将人规定在某种特定的模式中。同时扮演这两种矛盾的角色是不可能的,乔治五世放弃了自我,选择做国家的象征,爱德华八世则正好相反。  爱德华八世一心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由此引发了一场立宪危机,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谁有权决定国王的婚姻?体制可以包容一定程度的欺骗,只有当欺骗越过界限时,人们才会失去对欺骗者的信任。爱德华八世爱上辛普森夫人,就让英国人感觉到难以容忍的欺骗,爱德华八世是一个国王,他这充满个人意味的,背弃了国王身份的举动激怒了英国人。作为一国的象征,怎么能不经民众的许可就去与一个民众讨厌的人物相爱呢?爱德华八世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身位一个国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王权赫赫的16世纪,亨利八世为了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离婚绞尽脑汁,付出的代价是得罪了教皇、罗马、西班牙。此后,为了成功离婚,亨利八世选择了将妻子杀掉。而19世纪那浪荡的乔治四世,因不让他所讨厌的王后参加加冕,几乎被英国人的唾沫砸死。  爱德华八世的过错,不在于爱上了一个不讨臣民喜欢的女人,而在于他忽视了臣民的反应,在英国人看来,爱德华八世是一个为了个人欢乐,不要国家的国王。  对英国来说,有国王会生出这么多麻烦,没有国王又万万不成。工党成员借机要求建立一个共和制政府取代王权,结果此项议案在下议院以403票反对5票支持,被彻底否决了。正如保守党领袖鲍德温所说,此时此刻,英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完整的君权,只要完整的君权还在,英国便可防御许多邪恶。  就在爱德华八世继位前的3天,德国的纳粹头子戈培尔叫嚣:“德国需要殖民地”。1936年2月,法国收到了德国正准备夺取莱茵非军事区的情报,同年8月,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上接受了上百万人的敬礼。德国的野心,让整个欧洲惴惴不安。英国人需要一个令人崇敬的国王,像神一样端坐在白金汉宫中,这样他们才好以捍卫国王的尊严为动力,凝聚起来,帮助国家摆脱危机。人需要仰望某种高尚的东西。爱德华八世不能给英国人这个完整的君权,他不能放弃对自我自由的追求,他无法调和个人和国王身份的矛盾,他只能放弃国王生涯。  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退位了,带着他心爱的辛普森夫人远走高飞,他得到了“温莎公爵”的称号,而他的母亲玛丽王太后却无法原谅他的选择。  爱德华八世退位后,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继承了王位,成了乔治六世。鲍德温见此情景,长舒了一口气,乔治六世在性情气质上和乔治五世最为相像。鲍德温预言,乔治六世一定会受到臣民的爱戴。  1936年,英国人将大部分目光都放在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恋爱风波上了,乔治六世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解决了这场立宪危机。当英国人重新眺望国际时事时,不由心下一惊。人们还没有忘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就响了起来。  乔治六世能否在欧洲大陆风云突起时守卫住英国的利益呢?还在乔治五世当政时,欧洲就出现了法西斯的阴影,只是那时的英国,还没有意识到法西斯的可怕。英国以为希特勒只要吞并几个弱小的欧洲国家就会满足,谁料,希特勒的野心是统治全世界。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里,将这种野心袒露无疑。他首先会带着纳粹德国建立一个以德意志为核心的中欧,然后向西南方向进攻法国。待攻下法国后,德国再向东进军消灭前苏联,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并以此为据点,向世界发起新一轮挑衅:打英国,攻美国,称霸世界。  德国要点起战火,就必须扩充军备,要扩充军备,就必须先挣脱开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约束。德国在1933年10月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两个月后,德国便拿出了陆军扩军计划,将军费提升到每年近90亿马克。两年后,德国颁布了《普遍义务兵役制》,根据这项法案,服兵役成了义务,而不个人的自愿行为。1935年1月,萨尔地区的居民履行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用投票的方式决定萨尔的归属权。德国瞅准了机会,向当地百姓施压,结果在近54万参加投票的人中,有47万都赞成由德国管理萨尔。德国宣称,他们要将在《凡尔赛和约》中失去的,都夺回来。  德国接下来要做什么,英国心知肚明。但在帝国衰落之际,在自己还有一大堆事务要解决的时候,英国政府奉行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只要不碍着英国的事,就任由德国去闹。  1936年3月7日,当英国上下还在为爱德华八世的恋情大为光火的时候,德国大兵开进了莱茵非军事区。德国外长召集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4个曾经于1925年签署《洛珈诺公约》的国家的大使,告诉他们,鉴于法国和前苏联签订了条约,率先践踏了《洛珈诺公约》,德国也不打算履行《凡尔赛和约》和《洛珈诺公约》了,德国人宣布,莱茵区有完整而不受限制的主权。  德国若真的抛开《凡尔赛和约》和《洛珈诺公约》,最吃亏的便成了法国。英国政府对此漠不关心,而此时,法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比德国要强,却也处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法国尚有力量遏制住德国的进攻,可看着英国和其他几个缔结条约的国家都不动声色,法国也不好独自站出来还击德国。法国希望和英国结盟巩固国家安全,它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了英国。事后,希特勒承认在下令向莱茵非军事区进军的48小时内,自己的神经一直都高度紧绷,生怕中途遭遇法国军队的抵抗。  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八世在做国王时和希特勒的私交非比寻常,爱德华八世钟爱的辛普森夫人,也对纳粹充满钦佩。爱德华八世退位后,还曾接受希特勒的邀请,带着辛普森夫人到希特勒的宅第喝茶谈天。从这个角度看,爱德华八世被迫退位,正是英国的幸运。而对爱德华八世本身而言,早早退位,不再作为大英的象征,不单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还让他避免背负上纳粹支持者的恶名。  英、法两国在希特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上所表现出的软弱态度,似乎给希特勒提供了一个暗示--“去扩张吧,我们不会横加干涉”,希特勒的野心更大了。  希特勒的德国并不是孤身作战,在南欧的意大利,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1935年10月,意大利攻陷了埃塞俄比亚。希特勒不失时机地表示,德国愿意帮助意大利夺取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胜利,代价是意大利承诺不会将手伸向奥地利、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意大利同意了,为了让这一承诺更加可靠,德、意两国于1936年10月,在柏林签订了一份协议书。两个纳粹国家,从此成为好伙伴。  白金汉宫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它渴望躲开硝烟,却无奈硝烟愈发浓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两国不约而同地帮助起西班牙叛乱分子,结果如德、意所愿,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之后,德国又忙不迭地要把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变成德国的,而英国始终默不作声地看着德国不断扩张。  “也许,扩张到一定程度,德国人就会满足了吧?”英国似乎忘了,就在几十年前,英国自己也是一个扩张者,扩张者的欲望没有止境。  爱德华八世退位了,去享受温情脉脉的人生了,乔治六世却还要呆在焦灼的白金汉宫里,应对着变幻莫测的欧洲局势,他没有机会像爱德华八世那样选择离开。  一些责任,总要有人出面承担。  走向慕尼黑的白金汉宫一战结束到二战之前的这段时期,英国在外交上屡走臭棋,该公正的时候猥琐,该强硬的时候软弱。英国希望在失去了霸主地位的时候还能维系住欧洲的均势,可事情偏偏不如英国的意。当一个霸主衰落时,往往会跳出一堆野心勃勃的人争夺霸主之位,那衰落的老霸主即使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1919年1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风尘仆仆地来到法国,准备参加巴黎和会,和各国代表好好研究下惩罚德国的办法。德国是一战的失败者,只得任人宰割。劳合·乔治已经为此次会议准备多时了,他先是命令一些国际关系专家分析局势,然后又背着二十多个国家,和美、法、意等大国首脑悄悄制定好议事规则。劳合·乔治是个务实的人,他预测在这颇有些分赃意味的会议上,各国势必会展开好一番争执,要利用这些国家的利益矛盾重建欧洲均势,并不容易。  劳合·乔治不希望看到德国被大幅削弱,也不想从德国那里得到太多赔偿,英国需要借德国牵制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不缺那点战争赔款。最后,在劳合·乔治的努力下,德国只被要求支付一点点赔款,且还可以以分期付款。而事实上,当国际性的经济大萧条来临时,德国的这部分赔款又被“慷慨”地取消了。为了避免德国侵犯英国在亚洲的利益,英国又使了些手段,让迈入列强行列不久的日本得到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在会上,英国提议建立一个国际联盟组织,来处理世界性的纠纷。与会各国都认识到,在靠实力说话的世界政治中,谁掌握了在国际联盟的话语权,谁就能更好的控制世界。在一战中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美国,立即起身响应这一提议。当年年底,有关国际联盟盟约的草案底本,就被送到了巴黎。美、英、法3个大国重又聚到一起,它们都希望国际联盟能成为自家利益的代言人,但又都摆出一幅正人君子的模样,宣布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国际和平和安全”。  德国在战败后一直灰溜溜地度日,听说国际联盟即将成立的消息后,连忙站出来表示愿意成为国联的一分子,德国希望能和其他国家平起平坐,尽快摆脱战败的阴影。  法国是德国的近邻,予以坚决反对,法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和德国兵戎相见,它非常清楚德国的危险,德国不会因为一次战败就放弃扩张的野心。而英国却把法国看作需要提防的对象,英国非常理解法国不希望德国进入国际联盟的心情,所以英国打定主意一定要让德国成为国际联盟的一员。  法国、英国、德国就这样纠缠起来,各不相让,致使国际联盟迟迟不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在处理国际纠纷时,国际联盟难免触及一些国家的利益,可一旦这些利益关系追溯到大国头上,大国就会跳出来给国际联盟施压,相互扯皮的事屡见不鲜,被夹在中间的国际联盟左右为难。  最后,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议定书》要求成员国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在利益纠葛面前,有哪个国家认同“以和为贵”?日本侵略中国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了,英国和国际联盟不闻不问,英国懒得插手和自己利益不那么相关的事。  1925年10月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英国再次成为主角,法国埋怨英国扶植德国以协调欧洲的策略。德国是危险的,法国人看到了德国的复仇之心,并希望欧洲其他国家也能注意到这一点。  英国固执地认为法国人真正的目的不是防范德国,而是要称霸欧洲,英国根本不理会法国的要求,反倒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付法国。英国告诉大家,德国强大后会成为欧洲的保护者,对抗前苏联的重要力量,让德国加入国联,利大于弊。最后,法国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两个月后,《洛迦诺公约》出台,根据公约,英国和意大利负责对被侵略的国家施以援助,但此份公约很少涉及德国和波兰,德国和捷克的边界安全。英国有意为德国向东扩张创造条件。德国对英国的用意心领神会。  这些事情发生时,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的实权已被架空,如果说有人需要为德国那蓬勃而起的野心负责的话,保守党领袖鲍德温难逃其咎。德国、日本、意大利先后祭起了法西斯大旗。英国维护欧洲均势的举措失败了,英国自己的利益也受到了威胁,偏偏在这个关键时期,鲍德温害怕了,决定放弃均势策略,实行绥靖政策。绥靖,说白了就是放任德国在欧洲横行霸道。  内维尔·张伯伦就任时期,德国的力量更加强大了,张伯伦只得对德国一让再让。在英国,首相不直接管理外交事务,免得给国家带来麻烦,而张伯伦却打破了这一惯例,一手握住外交大权。英国不想和德国引发纠纷,英国的大国地位摇摇欲坠,经不起战争的动荡。一战后英国经济的惨相总是出现在张伯伦的脑海里,提醒张伯伦不惜用任何代价维系欧洲的和平。  当德国将魔爪伸向其他国家时,英国袖手旁观,似乎在告诉德国“我不会妨碍你的利益,不要攻击我”。英国天真地以为,只要将德国人那贪婪的目光引向前苏联,就能保住西欧的长治久安,至于东欧的那些小国,就算是敬献给德国的礼物了。  张伯伦相信他的政治对手都是诚实的,相信再大的矛盾也可以在谈判桌上解决。张伯伦想做一个绅士,而希特勒自始至终是一个狂人。德国暗杀了奥地利总统,入侵奥地利,接着又挥兵捷克。前苏联希望欧洲各国能团结起来遏制德国,张伯伦不以为意,他从没想过和前苏联人合作。  1938年9月,德国大军压到了德捷边界,捷克方面也做好了抗击侵略的准备。张伯伦慌了,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和希特勒进行交涉。张伯伦恳求希特勒不要动武,希特勒没有理会。之后,英国又带着法国来到捷克,劝说捷克将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破财消灾。捷克的实力本来就比不得德国,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捷克只得忍着屈辱,同意了这个要求。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的代表聚到一起,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按照协定捷克必须把苏台德地区和边境那些德国人口占多数的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协定签署之前,英法政府曾威胁捷克,若是不从德国的愿,捷克就只有被侵略、被肢解的路可走。张伯伦要希特勒保证德国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希特勒假意应允了他,张伯伦满心欢喜地返回了英国,一到英国机场,张伯伦就迫不及待地向英国人宣布,张伯伦为英国人带回了尊严和和平。  但事实是,张伯伦对德国的友善,加剧了欧洲的不和平,人们给张伯伦取了个绰号--“我爱柏林”,揶揄他让英国看起来那样软弱可欺。张伯伦从没想过希特勒会背弃诺言,在英国国内,不少大臣提醒张伯伦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加强英国的国防建设,张伯伦充耳不闻。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张伯伦为和平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一炬。大战开始之初,张伯伦还对用谈判解决问题抱有希望,结果使军士迟迟不能全身心投入战斗。但是,德国很快便让张伯伦明白,德国的野心不单在欧洲东面,德国调转矛头打起了西欧,法国和英国都措手不及。  张伯伦如梦初醒,德国欺骗了西欧。张伯伦终于放弃了绥靖政策。人们常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就一个国家而言,若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做得不到家,损失的便不仅仅是几头羊了。法国投降了,英国来了个敦克尔刻大撤退,白金汉宫在深深的懊悔中仓促迎来战争,张伯伦成为千夫所指。而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把绥靖政策的祸患都归到张伯伦一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当张伯伦签署《慕尼黑协定》时,也有不少英国人叫好。但此时,这似乎不重要了,愤怒的英国人需要一个出气筒,所有的错误都是张伯伦的。  张伯伦知道大势已去,主动递交了辞呈,人们讽刺他,说他的辞职才是为英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张伯伦无言以对。张伯伦的首相生涯风风光光地开始,灰头土脸地结束,英国这稀奇古怪的30年代,也在炮火和硝烟中结束了。接下来,英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弥补其在20世纪30年代犯下的一系列政策错误。二战比一战更可怕。    第十章 越过强盛的顶峰    空袭的震耳欲聋也好,“哈哈勋爵”的电波洗脑也罢,勇敢的英国人民终成了希特勒最为头疼的敌人。在白金汉宫遭到炮轰后的瓦砾中从容行走的国王和王后,让人们明白,人们之所以对王室顶礼膜拜,不是源于他们的血统和头衔,而是源于他们对英国人民的那份殚精竭虑的责任感。  再次接受大战的洗礼张伯伦下台后,温斯顿·丘吉尔当上了英国首相,保守党、工党、自由党依旧联合一起,在国家危难之时,政党的不团结就是犯罪。  英国再也不需要什么绥靖政策了。在1939年的敦克尔刻大撤退中,英国损失了二百多艘舰船和难以估量的装备。幸运的是,德国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没有对英国乘胜追击,让英国保住了有生力量。  英国人曾小心避免战争的来临,但当战争真的发生时他们并不害怕,既然无法躲过灾难,就勇敢地直面现实。丘吉尔告诉英国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不胜利便没有生存的可能。  曾经的绥靖政策几乎让英国遭遇灭顶之灾。捷克、波兰、奥地利、西班牙、法国……这些欧洲屏障都落入了德国的口袋。英国只有多瑙河、黑海、地中海、挪威海和北海可以坚守,而这些海上屏障,也已然向德国敞开怀抱。英国真的有希望获胜吗?英国远征军的装备几乎在敦克尔刻战役中丢光了,皇家空军受到重创,英国只有海军可以拿来对抗德国大军,而德国轰炸机在法国起飞的话,最多用10分钟,便可穿过英吉利海峡。  白金汉宫彻底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每个英国人都满心忧虑,但是,忧虑并不等于恐慌,英国已经有一千多年没有遭到侵略了,人们于仓促间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莫大的灾难反倒调动起英国人的凝聚力,盎格鲁-萨克逊人可没那么容易向灾难低头。  希特勒在德国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伦敦投降的消息,但他始终没有等到。  每一个英国人都行动起来,有的在修建工事,有的负责发放武器,有的投身军事训练,旅馆的服务生加入了救护大队,那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跑去挖起了壕沟。英国政府有条不紊地对民众进行战争教育,比如告诉大家要随身携带防毒面具,要用细纸条糊在窗户上免得碎裂的玻璃扎伤人,要在家里储备好水和沙子以便及时灭火。  为了让英国有足够多的武器装备,英国人不断创造奇迹。大工厂在生产飞机零件,小车行也在生产飞机零件。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很多人直到累倒在地才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还有不少人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除非被别人硬拖回家,而他们一走,他们的位置马上又被等候已久的人顶上了。男人们主动要求一周工作7天,妇女们则把家里的铝盘、铝锅、铝水壶、吸尘器都贡献出来交给飞机制造局。1939年6月到9月,英国每个月都能生产500架战斗机。在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英国皇家空军遭遇过飞行员紧缺的危机,却从来没有缺少过飞机。做生意精打细算的英国人,在进行战时人力资源分配时也是能减则减。战时,英国的陪审团成员从12人削减至7人,只有遇到一些诸如杀人、叛国等大案要案时,才会相应地增加人数。当然,战争结束后,英国的陪审团成员又恢复成12人。  好钢使在刀刃上。1939年7月3日,英国皇家海军和被德国人控制的法国战舰展开交火,一举歼灭大部分法国舰船。德国人试图利用法国舰船给英国施加压力,他们的算盘打空了。英国人用行动告诉希特勒,英国决不妥协。  “我们将独自作战,但是,这不单单是为我们自己而战。”当7月14日,丘吉尔在下议院中讲完这句话时,所有的议员都站了起来,工党、保守党、自由党都放下了往日的芥蒂,丘吉尔不由老泪纵横。  见英国人毫不屈服,希特勒恼怒起来,他称丘吉尔是和平道路上的唯一障碍,是不要脸的战争贩子。德国宣传飞机在英国上空撒下了许多希特勒劝英国人举手投降的传单,希特勒是个了不起的演说家,但这次,他却遭到了伦敦人的嘲笑。《泰晤士报》上登载了一篇名为《希特勒对英国的威胁》的文章,还配了一幅漫画以作说明,漫画上,3个典型的英国主妇一边看希特勒的和平建议,一边狂笑不止。英国外交大臣通过广播,正告希特勒,除非英国人的自由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否则,英国人决不会停止战斗。  1939年的夏天,英国人在接连不断的空袭中度过。几乎每天晚上,德国的轰炸机都要在英国上空进行轰炸,有时候竟会有70架德国轰炸机一同出现在英国上空。德国人想用炸弹当头的办法,让英国恐慌,迫使英国人投降。轰炸给英国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烦恼,尖利的警笛划破夜空,人们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携老扶幼地躲进防空洞。虽然战争最开始的几个月里,德军的空袭大多是虚张声势,但很快空袭就变得可怕起来。  一次德国人炸毁了一个地铁站,地铁站离街面只有三十多英尺,其中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电缆纵横交错。地铁站被炸时,尚有六百多人在站中等车,一声巨响之后,自来水管、煤气管都迸裂开来。水越升越高,煤气扑面而来,在黑漆漆的地下,人们不知要向哪个地方求生,最后有250人再也没有从地铁站出来。惨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加强了车站的安全措施,地铁站在战争期间一直开放着,英国人没有因这次惨案落下心理阴影。还有一次,德国对英国的一个城市投下了450吨烈性炸药,5万多建筑灰飞烟灭,38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人应对灾难的能力是惊人的。伦敦被炸得满目疮痍,人们依然像往常那样生活着。空袭频繁的时候,英国人一天会听到两三次警报,而一些庆祝活动,比如招待红十字的宴会,依然如期举行。人们高高兴兴地为活动做准备,没有人愁眉苦脸。在一次公益宴会之前,7架德国轰炸机突然出现在人们的头顶,离别墅的屋顶只有几英尺远。轰炸机疯狂地向人群扫射,打落的鲜花和树枝落满一地,屋子里满是枪孔,房上的瓦片也碎得一塌糊涂。扫射过后,宴会照常进行,人们谈笑风生,就像德国人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有人表演杂耍,有人唱起了歌,更多的人则跳起了舞。刚刚经历过枪弹洗礼的草地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现了很多人,人们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晴朗的好天气。宴会进行当中,又响起了空袭警报,可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热热闹闹的宴会,包括那些带着婴儿的母亲。有人唱起《走开吧,死神》,歌声就在警报声中缭绕。  英国的姑娘们组建了“皇家空军妇女后援队”,她们在后方操作着通讯系统,将最高指挥部的命令用最快的时间传达下去。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一投入战争,面对着疯狂的敌人,难免怒火中烧骂骂咧咧。对此,通讯站的负责人觉得非常愧疚,他建议姑娘们离开这充斥着脏话的通讯站,没想却遭到了姑娘们的一致拒绝。在她们的耳朵里,那些脏话是男人们在生死搏斗间发出的勇敢声音,既不猥亵,也不下流,男人们正在前方拼命,女人又怎么好意思介意几句脏话呢?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想要用空袭让英国人屈服,多么不切实际。德国人曾把英国人当成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个敌人,并有十足的信心战胜这个敌人,但第一轮的轰炸过后,德国人就不情愿地承认,英国人将成为他们最为头疼的敌人。英国人把战争看成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那看似柔弱的英国女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解除空袭危险”、“警报”以纪念这不同寻常的历史时刻。  当初希特勒靠蛊惑人心的演讲,掌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此刻,希特勒又以为能够通过大范围的轰炸,制造精神恐怖来搞垮英国人的士气,计划着不费一枪一弹地夺取胜利。他曾经依靠类似的办法--给对手制造精神压力--得到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一举占领了法国。  德国方面筹划出一个英语广播节目,企图通过电波在英国制造恐慌气氛。负责这档节目的是一个叫威廉姆·乔伊斯的人,这个人三十多岁,身材矮小,声音很是难听。英国人不无鄙夷地给乔伊斯起了一个绰号“哈哈勋爵”。“哈哈勋爵”不厌其烦地用尖利刻薄的声音告诉英国人,和德国作对没有好下场。  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之后,听“哈哈勋爵”广播的英国人很多,这并非因为英国人被德国洗脑了,而是因为当时还有不少英国军人没能及时撤退出来,而“哈哈勋爵”每天都会极其高傲地报道英军战俘名单,很多不知家人消息的英国人需要通过名单推测家人的状况。德国人一度产生了“哈哈勋爵”效果不错的错觉,其实,听罢“哈哈勋爵”的广播,英国人反而更坚定了和德国鬼子死战到底的决心。二站结束后,“哈哈勋爵”被当做战犯处以绞刑。  在兵力和装备上,德军明显比英军占有优势,但英国空军始终掌握着制空权。德国人怎么也想不清,根据计算,英国人明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每次德国飞机刚在英领空露脸,便又遭到密集如雨的反击炮火呢?德国在为扩张而战,英国却是在为捍卫国土而战。英国皇家空军上校道格拉斯·贝德是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他戴着假肢走上飞机,成为皇家空军某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全英闻名的优秀驾驶员。贝德和他的队员们唯一在意的便是战斗结果,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开心地计算着打掉的德机数量。即使在战斗进行得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曾心灰意懒。平时,这些威风八面的战斗英雄也像任何活力四溢、叛逆的小伙子一样,一有空闲,就跑到夜总会和漂亮姑娘聊天。战争没有夺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在当时,最为危险的,恐怕就是清除炸弹的工作了,负责此类工作的英国士兵,喜欢在姑娘面前说自己每天都在和死神亲吻。一次,德国人在圣保罗大教堂西南面扔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炸弹爆炸,圣保罗教堂西面的居民区就会陷入火海。偏偏这枚炸弹又一头扎到了地底下,清除起来十分不易。负责清除这枚炸弹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年轻的少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危险,少尉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了另一名士兵,那是他留给恋人的,早已准备好的遗书。很多英国人,从战争一开始就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他们在死亡当头时,毫无惧色。  希特勒生气了,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1939年8月24日,170架德国轰炸机对准伦敦郊外一顿猛炸,英国人非常钟爱的圣贾尔斯教堂被炸毁了,无数平民在轰炸中受伤。  白金汉宫愤怒了,立即下令对柏林进行报复性袭击。于是,开战以来,柏林第一次遭到了其他国家轰炸机的袭击。柏林人可不像英国人那样镇定,他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戈林手忙脚乱地部署好高射炮和探照灯,可无奈那晚云雾浓厚,德军根本看不到英国轰炸机的影子,只能乱打一通。虽然,这次英国空军的袭击并没有给柏林造成重大损失,柏林的人心却被成功地扰乱了,此后很长时间,柏林人都生活在对空袭的恐惧中。  在战争中,没有贵族平民之分,所有人都平等地经受着战争的洗礼。在德军进行大范围轰炸之前,英国政府有计划地将儿童送往较为安全的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幼小的心灵不应被战争蒙上阴影。当时,有人劝王室也随着这些孩子一起撤离,王室是英国的象征,势必成为德军打击的重点,德军很可能会用袭击英国王室的方法要挟英国。但王室拒绝了人们的好意,他们要和英国人民一起战斗。乔治六世没有像哥哥爱德华八世那样丢下国王的责任,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丘吉尔身边。英国皇家王室的国旗在白金汉宫上方飘扬着,在硝烟之中,那小小的王旗令人无比振奋。  伦敦一度是法西斯分子眼中最大的目标。伦敦占地800平方英里,人口700多万,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伦敦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英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伦敦铁路纵横交错,泰晤士河上小桥林立。它还是英国最重要的海运补给站。说伦敦港支撑着大英的命运一点都不夸张。  乔治六世非常清楚,一旦国王迫于德军轰炸离开伦敦,议会势必要跟着离开伦敦,《泰晤士报》也会将活动重点转移到伦敦之外,英国广播公司也将搬出伦敦。如此一来,伦敦人的士气就会受到挫伤,而这又恰恰是德国人的目的所在。决不能让德国人得逞。  乔治六世性格沉静,有时甚至有些害羞,但他却无疑是勇敢的国王,他带头坚守伦敦,多次视察战场,毫不畏惧德军的炮火。乔治六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没有离开伦敦,国王一家频繁出现在公开场合,他们的微笑给了英国人莫大的鼓舞。  当时,白金汉宫的防空袭系统还不尽如人意,住在白金汉宫中,不比住在一个普通的民房里更加安全。1939年9月,德军派了一位卓有经验的飞行员对白金汉宫投下数枚炸弹,其中,两枚落到院子里,两枚炸毁了围墙,爆炸地点距离乔治六世夫妇不过80码,幸好乔治六世夫妇所在房间的窗户是开着的,否则他们很可能被飞溅开来的碎玻璃扎伤。  英国的记者很快对白金汉宫被炸一事做了报道,可新闻审查局却害怕此事引起政坛波动而将所有有关白金汉宫被炸的消息删掉。首相丘吉尔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强令审查局将消息发放出去。丘吉尔希望让英国百姓,尤其是那些穷人知道,炸弹临头之际,国王没有放下臣民逃跑,英国王室正在和人民共同患难。  二战,让英国王室和平民百姓,白金汉宫和贫民窟,前所未有地凝聚在一起。每个英国人都为他们的国王感到骄傲。  乔治六世不顾个人生死捍卫着大英的威严,其他国家要员也不想做懦夫、逃兵。丘吉尔经常会在空袭发生时,跑到大街上观察局势,而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呆在防空洞里。为了这个不安分的首相的安全,有次空袭发生时,丘吉尔的仆人故意将丘吉尔的鞋子藏了起来。丘吉尔勃然大怒,他冲仆人怒吼:“小时候,我的保姆不能阻止我到公园玩,现在,阿道夫·希特勒也同样别想阻止我。”丘吉尔和国家要员的专车时常受到德国人的袭击。英国人不止一次看到他们的首相从瓦砾堆里爬出来,一脸怒容。然而,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时光,丘吉尔没有向人吹嘘自己的勇敢,在丘吉尔看来,英国人都是勇敢的,他们不可征服,能适应充斥着恐怖和不安的环境,能坦然面对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满身带着轰炸落下来的泥土,丘吉尔曾对财政大臣说,英国理应负担民众在轰炸中所受的损失,英国政府应付给民众全部的赔偿。丘吉尔向官员们解释,当他看到那些被炸毁的私人设施诸如小卖部、小店铺时,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英国需要团结一致,政府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努力分担民众的痛苦,官员们需要制定一个计划,让每一个因德国人炸弹而承受损失的英国人得到保险赔偿。战争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即便如此,英国政府也不打算忘记对民众的责任。英国政府花在支付战争保险上的钱足有8.9亿英镑。  在德国人的轰炸中,英国议会照常开会。刺耳的空袭警报时常响起,议员们不得不一再暂停议事,他们保持着翩翩绅士风度,依次走进狭小的防空洞,镇定自若。一次,当议员们从防空洞中钻出来时,才发现会议厅已经被夷为平地,他们没有恐惧,过不了几日,重找了个地方做会议厅,简单收拾了下,继续按时开会。没有什么能让议员停止履行职责。  萨福克伯爵和他的女秘书、年老的司机组成了一个排弹小组,和死神展开角逐,他们成功地拆下了34枚炸弹,成为轰动全英的英雄。他们总是淡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一脸平和的微笑,拆弹时也保持着温雅的风度。然而,在拆第35枚炸弹时,他们失败了,萨福克伯爵和女秘书、司机一起魂归天堂。  英勇不是个人行为,英国政府在震耳欲聋的轰炸中有序地工作着。《泰晤士报》悉心记录着战争中的伦敦,英国广播公司也总能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播出去。因而,《泰晤士报》报社,英国广播公司大楼,都是德军重点袭击目标。  一次,德国人炸掉了英国广播公司半个大楼,一下子夺走7名工作人员的生命。可让德国人诧异的是,电波依旧绵延不断地从英国广播公司中发出。受到惊吓的播音员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电波中任何一丝恐慌的情绪都有可能传染给听众。他们做到了,当天,英国人没有从广播中听出任何异样。  英国的文具商店,曾一度流行贴上这样的标语--“我们不会战败,根本不存在战败。”希特勒曾经断言,德国的空袭至少破坏了英国人的精神。他还告诉德军,一种名为“歇斯底里症”的疾病将很快会在英国蔓延,伦敦人意志消沉,不想打仗,德国很快就能对英国发动大规模袭击。  但是,希特勒口中那“意志消沉”、“歇斯底里”的英国人,最终守住了自家大门,并反过身来,联合美国人、前苏联人,打得德国落花流水。丘吉尔曾非常自豪地评价英国人:”“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温莎公爵的身不由己爱德华八世退位后,被封为“温莎公爵”,带着辛普森夫人到法国定局。在法国,温莎公爵夫妇度过了十分惬意的一段时光,直到战争的爆发。1940年6月,法国沦陷了,温莎公爵夫妇只得逃往西班牙,而此时,温莎公爵还是英国驻法最高司令部的军事代表。德国驻西班牙马德里的大使对温莎公爵夫妇的到来有些吃惊,他们给柏林发去了电报,征求意见。温莎公爵的身份非常特殊,他退位了,颇有争议,但他毕竟当过英国的国王,他和希特勒关系不错,但毕竟英德两国正在打仗。怎样对待温莎公爵夫妇,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于是,德国外交官员马上联系了马德里方面,“建议”让温莎夫妇在西班牙呆上两个星期,之后又反复嘱咐马德里,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这个“建议”和德国有瓜葛。  几天之后,德国收到情报,说温莎公爵不打算返回英国,温莎公爵一直对王室拒绝给辛普森夫人应有的名号感到生气。情报还说,温莎公爵不喜欢丘吉尔,也讨厌战争,温莎公爵计划在西班牙的一座古堡里长期居住。德国打算利用温莎公爵来要挟英国政府,要英国政府答应媾和,他们以为这个目的一定能够实现。  没想到在1940年7月初,温莎公爵夫妇离开西班牙,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并很可能以里斯本为中转站返回英国。因为英国已经得知德国人正在打温莎公爵的主意,特地任命温莎公爵为巴哈马总督,要温莎公爵立即到英国殖民地巴哈马就任。而此时德国驻里斯本大使收到的情报却是,温莎公爵打算尽可能久地呆在里斯本,在此观望战争形势。  德国驻里斯本公使提醒柏林,假如现在坐在大英国王宝座上的是温莎公爵,战争应该可以避免。言下之意,若是温莎公爵称王,英国会老老实实遂了德国的意。如果德国可以将温莎公爵控制起来,实现媾和后,德国就可以将温莎公爵作为傀儡国王扶植上台。而在遥远的中国,日本人正用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作傀儡。这位公使推测,英国不久就会在德国的狂轰滥炸下屈服,如此一来,控制住温莎公爵就成了一件非常急迫的事。  看罢驻里斯本公使的意见,德国突然意识到温莎公爵的重要性,柏林发出命令,务必让公爵夫妇重新回到西班牙来。西班牙政府被德国控制,公爵夫妇回到西班牙,就相当于落到了德国人的手里。柏林发话,必要的时候,可以将温莎公爵夫妇作为英国军官拘禁起来。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公爵留在西班牙,温莎公爵将是德国钳制英国,逼迫英国媾和的一个砝码。  柏林表示,如果温莎公爵愿意帮助德国实现和英国媾和的目的,德国会满足温莎公爵的所有愿望,并愿意让温莎公爵重新成为大英国王,让辛普森夫人成为王后,至少让他们过上和国王王后身份相称的生活。为了离间温莎公爵和英国的感情,德国信誓旦旦地说,他们收到情报,英国政府正密谋暗杀公爵。  希特勒兴致十足地参加了绑架温莎公爵夫妇的计划,此时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依然以为英国很快就会屈服。希特勒命秘密警察头子施伦堡全权负责该计划。施伦堡不敢怠慢,他马上授意德国特工,一定要好好向公爵夫妇陈述回西班牙的好处。施伦堡还派密使给温莎公爵送去一封措辞巧妙的信,在信中西班牙方面邀请公爵夫妇到西班牙边境去避暑。德国人计划先将温莎公爵夫妇骗出来,然后于暗中挟二人越过边境。施伦堡自信这避暑邀请能够迷惑温莎公爵,并且花钱收买了负责把守边境的葡萄牙官员。施伦堡还告诉手下特工,万一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英国情报部门从中作梗,公爵夫妇突然改变主意等,特工们要根据英国人的心理特点,对温莎公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恫吓的方式。当初,希特勒靠着激情澎湃的演讲俘虏了德国人的心,如今施伦堡也自信几番好话便能让堂堂大英公爵,前英国国王按照德国的意思行事。  纳粹觉得自己很了解英国人的心理,认为温莎公爵一定还记着和王室的仇,一定非常希望复位,一定很想尽快结束战争,一定会被德国和西班牙的温言软语打动。然而,温莎公爵并没有称德国人的意。不久,德国人用起了恫吓策略,但这恫吓的方式颇有些孩子气,施伦堡雇用了一些人朝温莎公爵的住所扔石头,然后又拐弯抹角地告诉公爵夫妇,这是英国间谍干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德国人越来越焦躁不安,温莎公爵夫妇还没有流露出重返西班牙的意思,而英国方面也行动起来。英国政府已经派人到葡萄牙觐见公爵夫妇,要求公爵夫妇尽快到巴哈马任职。  德国,英国,都关注着温莎公爵的选择。  从温莎公爵降生的第一天起,一种无形的枷锁就套到了他的脖子上,为了挣脱这个枷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温莎公爵抛弃王位,不顾众人议论,带着心爱的女人远走高飞。却没想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枷锁依然套在他脖子上,并没有随王位一起消失。温莎公爵再次迎来危险的政治风浪,上一次,他面对的只是英国人,而这次他面对的既有让他感情复杂的英国人,还有不怀好心的德国人。  应英国的意,去巴哈马赴任,英国未必会领温莎公爵的情,英国王室也不会原谅温莎公爵当初放弃王位的举措。而应德国的意,则不单能重返英国,狠狠打击那些曾给自己难堪的人,还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号。但是不管怎样,葡萄牙只是他的一个落脚点,他很快就会离开的。  秘密警察无处不在,柏林很快就得到了温莎公爵计划离开葡萄牙的消息,纳粹慌了,虽然不时有特工带来诸如“温莎公爵不满丘吉尔”,“ 温莎公爵反对战争”这样的消息,但他们还没有得到温莎公爵的确切表态。德国甚至考虑,是不是要撕破脸,明确站出来给温莎伯爵施压。  不久,德国又收到情报,说温莎公爵计划在8月1日启程离开。德国连忙找人给温莎公爵捎话,说正是由于丘吉尔从中作梗,英德两国才迟迟不能讲和,如果温莎公爵愿意为讲和出力,德国定予以厚报,公爵的任何愿望,德国都会努力满足。另一方面,德国又马不停蹄地联系葡萄牙政府,希望葡萄牙政府能够出力阻止公爵离开。按照德国的说法,德国是在保护公爵,一旦公爵踏上巴哈马,就会立即被丘吉尔的人控制起来。  温莎公爵最终选择了去巴哈马就任总督。温莎公爵和英国王室矛盾颇多,和希特勒私交很好,但这是个人恩怨,英国和德国的战争可是民族问题。看穿德国人的意图对自小便接受帝王教育的温莎公爵而言,小事一桩,他知道怎样吊德国人的胃口,也知道怎样让德国人产生“温莎公爵倾向德国”的错觉。  德国派去劝说温莎公爵的特工回来了,向柏林报告说温莎公爵非常渴望和德国合作,然而8月1日晚上,温莎公爵就带着夫人登上了美国邮船前往巴哈马。德国人苦口婆心地请求温莎公爵不要离开,他们特地炸毁了公爵的行李,又放出船上有炸弹的谣言,企图拖延公爵夫妇离开的时间,但温莎公爵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  绑架温莎公爵的计划彻底失败了,希特勒多少有些失望,但狂妄之情很快又充斥了希特勒的内心,既然不能通过建立傀儡政府的方式控制英国,就用赤裸裸的武力来征服英国吧,毕竟已经用武力征服了很多领土。  多年之后,德国方面公布了绑架温莎公爵计划所涉及的文件,文件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温莎公爵支持媾和,愿意听从德国安排的言论。已经过上平静生活的温莎公爵听后,非常愤怒,认为这些内容纯属捏造。温莎公爵承认,他在前往巴哈马之前,确实遇到了一些为纳粹卖命的人,那些人也费了不少力气劝公爵回到西班牙,但公爵自己则绝对没产生过顺从纳粹意思的想法。用温莎公爵本人的话说,他给了这些纳粹“以应有的轻蔑”。  温莎公爵是否曾为德国纳粹的花言巧语说动过?答案也许只有公爵本人知道。不过,白金汉宫的人毕竟是白金汉宫的人,即使离开王宫,也断不了和王宫的那层关系,就温莎公爵而言,当国王身不由己,放弃王位身不由己,陷入国际政治漩涡身不由己,就连被人谈论也同样身不由己。温莎公爵在1972年去世,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传说着他和辛普森夫人的爱情,以及他在二战中和英德两国的微妙关系。  和身不由己的温莎公爵相比,那坦然接受自己命运的乔治六世一家,没有什么传奇让人传颂,但他们的镇定从容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战争结束后,人们问起乔治六世的伊丽莎白王后,是什么让她选择了在那战火纷飞的时候,留在最危险的伦敦。王后只淡淡地说,她的孩子不能没有她,她不能没有国王,而国王是绝对不会离开伦敦的。人民需要国王和他们一起共患难,一个家庭也需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白金汉宫被炸后,伊丽莎白王后和乔治六世一起小心察看被炸毁的围墙,他们目光平和地审视着那些瓦砾。国王的家被炸了,当记者给国王夫妇拍照时,夫妇俩还面带微笑。几天之后,乔治六世偕夫人出现在伦敦被炸得最严重的地段,伊丽莎白王后向关心白金汉宫状况的人表示,她很高兴王宫被炸了,看罢了王宫废墟,她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些瓦砾。  丘吉尔曾建议从精锐军队中拨出一些人来保卫白金汉宫,但被乔治六世拒绝了。乔治六世带着人们在温莎大公园里练习射击,他要让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成为合格的战士,他不想占用宝贵的兵力,而且,他清楚他需要以无畏者的姿态出现在英国人面前。  乔治六世登基之初,英国人也曾对他有些疑虑,那时欧洲正处于大战前夕,每个人都焦躁不安。乔治六世是个不擅言谈的人,还有口吃的毛病,不会向希特勒那样用演讲收揽民心,他高高瘦瘦,和人们心目中的威武君王有一定差距。但当人们看到1940年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王后手挽着手在废墟中漫步时,所有对乔治六世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领导着民众战斗。丘吉尔是个不怒而威的超凡领袖,他在抗击法西斯时所表现出的强力和果敢让人慑服,而乔治六世一家在战争中表现的那份镇定,其功劳同样不可抹杀。英国人那钢铁般的意志让疯狂的法西斯望而却步,国王一家的镇定就是这钢铁般意志的榜样。  乔治六世不单在精神上鼓舞英国人,他还先后5次冒着生命危险到欧洲战场巡察,人们不无钦佩地称他为"不下火线的国王"。1943年,乔治六世到北非,慰问那里的英军,当时蒙哥马利将军刚刚率着英军抵达突尼斯。诺曼底登陆后,乔治六世奔赴前线,探望作战官兵,若不是大臣们阻拦,乔治六世还曾计划像古时候的国王那样率兵亲征。  乔治六世曾颁布了一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勋章--乔治十字勋章,专门用来奖赏那些英勇作战的英国人。按照英国的礼节,只有军官才能享受由国王亲自颁发勋章的荣誉,这让乔治六世感到不满。英雄不问出处,勇士没有军衔之分,乔治六世执意要亲手给每位大英勇士佩戴乔治十字勋章。于是,白金汉宫一下子热闹起来,受邀领取国王勋章的,有高级官员,有普通士兵,有政府官员,也有平民百姓。有人统计过,在二战中,乔治六世曾亲手为3.7万人戴上勋章。而乔治六世在访问马耳他时,为马耳他人的英勇感动,他当即给马耳他岛颁发了一枚乔治十字勋章。  乔治六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在1940年,还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她和家人一起经历着战争。当大多数英国儿童都被送到相对安全的自治领时,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马格丽特公主留了下来。1940年,两个公主都为战争的胜利尽了自己的力量。伊丽莎白公主在电台发表了讲话,告诉全欧洲的人,她们这些留在英国的孩子充满了欢乐和勇气,她们正全心全意地帮助勇敢的士兵,也做好了迎接残酷战争的准备。伊丽莎白公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一个14岁的女孩,都可以勇气凛凛地笑对战争,人们还有什么理由向战争低头呢? 按照英国法律,年满16岁的女孩要到劳工介绍所登记,当伊丽莎白公主达到16岁后,也不例外地进行了登记。伊丽莎白公主的一个姐姐正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做护士,伊丽莎白公主本人也跃跃欲试。作为大英王位的继承人,年轻的公主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参加了一个妇女服务机构,负责一些救助伤员的工作。两年后,18岁的伊丽莎白公主还参加了勤务部队,成为一名副官。  伊丽莎白公主绝对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娇贵小姐,她举止娴雅大方,干起活来也毫不含糊。她学会了看复杂的地图,知道如何拆卸发动机,也可以熟练地维修汽车。当乔治六世夫妇前来看望女儿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英国的小公主正穿着肮脏的工作服,伏在小汽车下面,满脸油污地修理汽车。  英国王室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民众,有些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42年8月25日,乔治王子到冰岛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进行访问,不料中途飞机失事,王子再没有回到家人身边。而王子的三儿子还是个只有一个多月大的婴儿。  王室家庭像普通家庭一样,承受着战争的悲哀,也像普通家庭一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种种不便。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在1942年9月到英国访问,下榻白金汉宫,吃惊地发现乔治六世一家所吃的食物和英国平民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装食物的器具高档一些罢了。伊丽莎白王后的卧室典雅豪华,可仔细一看,卧室窗户上的玻璃已经都没有了,王后用鱼胶将窗户封上。  1943年,伊丽莎白公主到巴德明顿看望奶奶玛丽王太后,发现已经七十多岁的奶奶也在为战争奔忙。玛丽王太后一有空就会跑到农村,在田间地头寻找对战事有用的东西,当她伏下身子捡拾那些铁片时,俨然一个农家老奶奶。在战争时期,英国实行食物配给制,玛丽王太后所吃的东西从来不会超过配给制的份额。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白金汉宫内外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英国胜利了,乔治六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没有向百姓宣扬王室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只是带着人们缅怀那些战争的牺牲者。当英国人由衷地感谢上帝赐给他们这样一个高贵而荣耀的王室时,乔治六世却认为,王室所做的和英国民众付出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王室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罢了。  让王室高贵起来的不是王室的头衔,也不是王室的血统,而是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甘为国家牺牲的使命感。英国王室成功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