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3

作者:文泉杰 字数:34784 更新:2023-10-08 20:04:45

一个客户来公司,酒足饭饱后要离开。陪同人员建议送点礼品给客户,刘先生请示老板,老板刚刚喝过酒,说:“要什么礼品?”刘先生阐述了客户的重要性,可老板坚持说,送件300元钱左右的西服就可以了。  老板的命令必须遵循。刘先生准备了几套300元钱左右的西服。可实在看不过去,人家客户也都是有身份的人,像这样的低廉货实在拿不出手。但老板在气头上,说什么也没用,可第二天客人要走,到时候再准备就迟了。于是刘先生暗自准备了几套高档点的西服,放在车上。  第二天在客户住的宾馆见面时,总经理第一句话就问刘先生:“礼品准备好了吗?”  “按您的意思都准备好了,300元钱的西服。”  “这哪拿得出手啊?赶快去换!”一晚上老板就变卦了。  幸好刘先生昨天晚上就准备好了,于是把车开出去绕了一圈,就回来了。  总经理夸赞刘先生能干。但是,当时如果刘先生和总经理据理力争说不能送300元钱左右的西服,那么结果将是另外一个样了。刘先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无论何时何地都尊重老板的决定。  所以不要和老板争辩什么。无论在公司内外,都要让人感觉你和老板是有等级的。不要说社会人人平等,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老板需要等级,一旦老板觉得你和他没有了等级,你的职业生涯也就到头了。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反面的例子:  有个杂志社给一个作家做了一期专访,杂志出来以后,这个作家收到了一本样刊,他想多要几本送给朋友,便打电话给杂志社主编。主编不在,杂志社里一个小姐接了电话。“麻烦你转告一下主编,我希望多要几本这期杂志。”“这个啊,没问题!您直接派人过来拿就成。”小姐爽快地说。  作家正打算驱车去拿杂志时,就接到主编的电话:“对不起!刚才我不在,杂志收到了吧?我刚才派人给你多送了几本过去。”停了一下,主编又说:“可是,对不起,我想知道是哪位小姐说您可以立刻过来拿。”作家很奇怪,问道:“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您要十本都可以,我只是想知道,是谁在自作主张。”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位自作主张的小姐免不了受到上司的  一番责备,她在主编心目中的印象也肯定会大打折扣。  自作主张被视为最不尊重老板的行为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上司没有授予你定夺的权利,你就不要越权替上司决定任何事情。否则,吃亏的人绝对是你。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是职场新人常犯的毛病。你必须知道,无论你帮老板做了多少事,也无论老板多糊涂,甚至依赖你到了你不在他连电话都不会拨的程度,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板,毕竟还得由他来做主。出了错,他承担;有面子,也该由他来卖。  上司反感下属的自作主张,其实不在于下属的擅自决定给工作带来的损失——通常说来,这种损失是微小的。上司真正在意的是下属越权行事的行为,以及这种做事风格所反应的下属心中对上司的尊重程度。尽管这种行为不一定说明下属不注意上司的存在,不把上司放在眼里,但在上司的理解中,往往会把这种行为与下属对自己的个人态度联系起来,最后认定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自己的无视,也是下属工作经验与能力欠缺、办事不稳重的表现。这样一来,你无意中的一次私自定夺行为,可能给你带来的就是上司以后的冷遇与不信任。这种误会与不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对员工前途的损伤,也是难以弥补的。  职场上,你必须时刻牢记一条:上司永远是决策者和命令的下达者,无论你有多大的把握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无论你代替上司决定的事情有多细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这一关键步骤。否则,当上司意识到本应由自己拍板的事情,被下属越俎代庖,他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排斥感和厌恶感,以及对于下属不懂规矩的气恼,足以毁掉你平时凭借积极努力所换来的上司对你的认同。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莫过于此。  总之,老板永远是老板,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尊重你的老板。  第37节:不要和老板怄气  作者: 文泉杰  017 不要和老板怄气,正确对待老板的批评  作为下属,如果挨骂,或受到警告、指责时,心里都会不痛快。尽管你知道,下属被上司斥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还是常常会产生抵触和抱怨情绪,从而影响到你和上司的关系。一切关键是个心态问题。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自己的心情不能被别人的斥责所扰乱,而应当保持弹性和冷静,挨骂时只要低头认错就好。既然上司已经斥责了,还是干干脆脆地道歉吧!这才是下属应持的态度。别人指责你的缺点和错误时能够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同时也是个有内涵的人。  在对待挨骂的态度上,我们不妨参悟一下乌龟的自卫方式。  众所周知,乌龟在遭受到外力干扰或进攻时,便把头脚缩进壳里,从不反击,直到外力消失之后,它认为安全了,才把头脚伸出来。  面对正处在火头上的上司,也把自己当作一只乌龟,缩起自己的不满和冲动,任尔指责和批评,直到上司的一顿乱批结束。这或许显得有点懦弱可笑,但是从摆正心态的角度理解却是聪明和正确的。  在受到上司批评时,心态十分关键。在具体的应对方式上,你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上司一般不会把批评、责训别人当成自己的乐趣。既然批评,尤其是训斥容易伤和气,那么他在提出批评时一般会比较谨慎,没有人愿意无故地与人翻脸。上司的“责骂”从一般角度考虑,一定是有一些原因的,或对或错,都表明上司对某些和你有关的工作不满意。因此,被责骂时应该认真对待,首先抱着自责和检讨的心理去接受批评。  从另一个方面讲,上司一旦批评了别人,就存在着权威问题和尊严问题。如果你不认真对待他的批评,把训斥当成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其效果也许比当面顶撞更为糟糕。因为,那样会让上司面子尽失,让上司觉得你的眼里没有他。  一个合格的员工,在受到上司责骂时,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的神情,眼神不可随意飘动,要表现出对上司批评的专注,不要让他以为你心不在焉或是不甚服气。  如果上司的责骂中有你能立刻明白的部分,最好在上司批评完后,将被指责事项逐一复诵,并尽可能地陈述善后对策或改善方法,诚恳地请求上司给予指导。如果有机会的话,在事后也可以对上司的训示加以感谢。  下属能完全接受教训、理解上司的“苦心”,积极地谋求改善,并对教训心存感激。这对上司而言,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这样即使你真的做错了事情,上司也会觉得你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在这一瞬间,你让上司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价值,并且得到指导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待批评,不要不服气和牢骚满腹。记住:让上司觉得他是被信赖和尊敬的,最直接的表现是部下很愿意听他“教训”。但是,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这种做法产生的负效应将会让你和上司的感情距离拉大,关系恶化。事实上,上司的 “责骂”也含有忠告、指示和鼓励的意味,他的责骂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你的重视和鞭策。正因为他的眼里有你这个员工,他才会注意到你的错误,希望通过指责的手段促使你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做下属的人在面对上司的教训时,表现出一副很不服气的态度,私下里满腹牢骚,不仅无法理会上司的真心真意,还会招惹上司的嫌恶,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退一步来说,即使上司对你的批评没有什么附加意义,只是一次简单的训斥,你也可以通过得当的处理,利用好它,让它成为使你走进上司视线,受其关注的一次契机。这些总比由于你的牢骚,引起上司与你的对立的结果要好得多吧。  当然,有时候在公开场合受到上司的批评指责,自己难免会觉得难堪,特别是当你觉得上司的指责没有道理的时候。在周围同事众目睽睽之下,你可能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失去冷静,反驳上司的批评以显示自己的无辜。这样一时快意的“英雄”壮举,换取的可能仅仅是同事的一丝同情,留给上司的却是加倍的震怒和斥责,最终受害的还是你自己。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把上司的一顿责骂就当作一场暴风雨,风暴过后自会平息,你又不曾损失什么,何不审时度势,选择回避。一名合格的员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化冲动,理智地看待是非,特别是在上司面前。  如果你觉得自己下不了台,不如反过来想想,假如你当面顶撞了上司,上司同样下不了台。如果你能在上司耍威风时给足他面子,起码能说明你大气、大度、理智、成熟。只要上司不是存心找你的茬,冷静下来他一定会反思,你的表现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心里一定会有歉疚之情。  另外,时常有这样的员工,遭受上司的批评后,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充满悲观情绪,把上司的批评当作世界末日。他们错在把上司的批评看得太重。  其实,受到一两次批评并不代表自己就没前途了,更没必要觉得一切都完了。上司批评你主要是针对你所犯的错误,除了个别有偏见的上司外,大部分的领导都不会针对员工个人。上司的本意是通过责备让你意识到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并不是觉得你什么都不行,对你进行打击。如果受到一两次批评你就一蹶不振,打不起精神,这样才会让上司看不起你,今后他可能也就不会再信任和提拔你了。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上司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发展呢?  当然,话也并不能说得太绝对。如果,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  或许你认为自己真的没有必要接受批评,可以表示出遗憾的态度,但这和认错不一样,因为这只是一种礼貌,能显示出你的修养和体谅别人的风度。另外你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但应点到为止。即使上司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用不着纠缠不休,因为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一名聪明的员工,不会让自己的心情被上司的斥责所扰乱,挨骂时只要理性对待,巧妙处理,反而能在某些方面促进自己的进步。  第38节:寻找正确的答案  作者: 文泉杰  第三辑 聆听人生讲堂——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  人生是个大课堂,好多事都讲个力道。刚柔适中,分寸准确。识大体,顾大局。把握火候,讲究力度。见招拆招,迎刃而解。处于劣势,反败为胜。  001 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正确的答案  有这么一个笑话:  一只猴子噔噔噔跑到书店门口大喊:“老板,请问有没有香蕉卖?” 老板跟猴子说:“我这里是书店,没有香蕉。”“哦!”猴子噔噔噔跳走了。第二天,猴子又噔噔噔跑到书店门口大喊:“老板,请问有没有香蕉卖啊?”老板跑出来说:“早就跟你说我这里没有香蕉,你怎么还来?走开!走开!”猴子又 “哦”一声,噔噔噔跳走了。第三天,猴子又噔噔噔跑到书店门口大喊:“老板,请问有没有香蕉卖啊?”老板生气地冲出来说:“已经告诉你这里没卖香蕉你还敢来?你再来的话,我就把你的尾巴剪掉!”猴子吓了一跳,就噔噔噔逃走了。第四天,猴子又噔噔噔跑到书店门口大喊:“老板,请问有没有剪刀卖?”老板纳闷地走出来说:“我这里怎么会卖剪刀?”“哦!”猴子说,“ 那你有没有香蕉卖?”老板终于气不过,搬起一张凳子把猴子打跑了,猴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来书店买香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是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正确的答案。我们解一道数学题,用同一种方法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但仍然不换别的方法;我们想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却拿着一本爱情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想感动自己一把,却钻进爱因斯坦的大脑里出不来;夏天的时候我们想着去滑,却跑到威尼斯去看撒哈拉沙漠;我们抓住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说,你就是我这一辈子要找的人,我们结婚吧……这一切都是我们企图在错误的地方找到正确的答案。也许有些时候我们确实知道这是错误的地方,但是当你第一次失败了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在错误的地方继续寻找呢?你为什么不离开呢?你怕什么?你怕又走入另外一个错误的地方?还是本来就不想寻找正确的答案?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错误的地方,但我们很固执,或者说很执著,我们偏不信这个邪。这样的人注定要失败,你浪费了太多,不可饶恕。  24小时便利超市的店员打电话到警察局:“警察先生,请派人来,现在是半夜两点,有一个男人在门外走来走去,鬼鬼祟祟非常可疑!”  警察赶来后就问男人:“先生,你在干什么?”  男人说:“我的手机掉了,在这里找呢!”  警察问:“手机是在哪里掉的?”  男人回答:“在我家门口!”  警察继续问:“你家在哪里?”  男人指着前方说:“在前面巷子里!”  警察被男人的回答弄糊涂了,问:“那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找?你怎么那么笨?”  男人振振有词地说:“巷子里那么暗怎么找?这里比较亮当然是要来这里找啊!”  又是一个“在错误的地方找正确的答案”的例子。  楚国有个人,有一次乘船过江,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伏下身子,在船帮上刻下了一个记号,嘴里不停地念叨:“这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同船的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帮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他却说:“不着急,我已经做了记号,等船靠岸了,我再下水去捞吧。”  等到船靠了岸,人们纷纷下船。这个楚国人却对着船帮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大家都莫名其妙,一会儿他钻出来,又对着船帮的记号看了看,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同船的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船夫告诉他说:“宝剑掉进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现在船已到岸,再按船帮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么能找到呢?你在错误的地方怎么能够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呢?”  为什么我们总习惯在错误的地方找正确的答案呢?因为我们认为,坚持就是胜利。于是什么事做了就做了,一做到底,什么事错了就错了,一错到底。  确实有坚持就是胜利的例子,而且很多,但也有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个人驾着车子朝与自己的目的地相反的方向跑,越跑越远,越跑越远。两个人在沙漠里迷了路,一个人坚信只要朝着前方走一定能走出沙漠,可是当他弹尽粮绝的时候,他绝望地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打转。而另一个人就聪明很多,他白天休息,晚上朝着北斗星所在的方向走,很快就走出了沙漠。  一切从设立目标开始,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正确的。  你可以走出千万条路,可就是找不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你可以做千万件事,可就是做不对一件事。追求一份你完全不可能得到的爱情,与其说是坚贞不渝,不如说是麻木不仁。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财富,没有理由让我们盲目地挥霍。  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请你一定要找准方向,否则坚持就是失败。  一味努力不如有效努力,有效努力不如正确努力。  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正确的答案,不要在不该停留的地方停留太久。  掌握趋势,认清事实,找对策略,做对事情,然后坚持到底!  第39节:改变自己  作者: 文泉杰  002 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一位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叹自己生不逢时,整天过着苦闷的生活。  这天,他决定去他尊敬的一位师长家寻求帮助。  年轻人对师长抱怨说:“为什么我老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呢?”  师长想了一下,让年轻人跟着他到厨房。只见师长拿出一根胡萝卜和一个鸡蛋,接着往锅内倒入一些冷水,然后再放入胡萝卜和鸡蛋。师长打开燃气开关烧水。过了约10分钟,师长把胡萝卜和鸡蛋捞出来,分别放入两个碗内,转身问年轻人:“你摸摸它们,看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胡萝卜煮熟了,鸡蛋也煮熟了。”年轻人摸后不解地问道,“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师长笑了笑,说:“胡萝卜和鸡蛋放到锅内后,它们都会面临同样的环境——开水,但它们的反应就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前是强壮的、结实的,但经过开水煮后,它就变软了。而鸡蛋入锅前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液态的内脏,但经过开水煮后,它的内脏就变硬了。”  这时候,年轻人抢着说:“面对同一环境,都是它们不可改变的,但是鸡蛋却能够改变自己,融入并适应这个环境,从而变得更加强大。师长,是这样的吗?”  “对,你说得没错!”师长高兴地说,“你虽然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你虽然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这句话已经成了无数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准则。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往往不是主观所能决定的。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改变残酷的现实,唯一可行的选择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让生命在有限的时空中得以延续。就好比一块石头,有棱有角,从山坡滚下去势必头破血流,但如果是圆滑的鹅卵石,就顺利轻松多了。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强大,不要和环境较真,如果你生来就不会说话,那么你唯一可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哑语。  世界上并不只有你一个人,地球也不只是为你而转,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你的意愿发展,面对一个强大的你不喜欢的环境,你的反抗是徒劳的,你只能学会适应。比如上课,老师只有一个,学生却有几十个,而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又都不相同,若要老师来适应学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应老师的讲学思路。比如吃饭,学校的食堂只有一个,学生却有数千人,所谓众口难调,不可能让食堂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菜,只可能是我们慢慢适应食堂的饭菜。再比如,你所住的地方附近正在施工,机器轰鸣吵得你不得安宁,但是你不可能为了你的安宁要求他们停止施工。那么,有什么办法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学会闹中求静。  小红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大学刚刚毕业却选择了一份比较外向的工作:总经理秘书。  小红没上班几天就想辞职了,因为她实在适应不了总经理的工作方式,她尤其看不惯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以及对她的流言蜚语。她非常怀念大学时代那种单纯的人际关系。  有一天,总经理要小红去陪一个客户喝酒,小红坚决不去,她说:“我从来不喝酒,这一辈子也不会喝酒。”  总经理说:“也不要你真喝,你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就可以了,那可是我们的大客户啊。”  小红没有一点回旋余地地说:“那也不行。”  总经理说:“你作为一个秘书,陪客户是分内的事情。你不去,我要你来做什么?”  小红说:“我不会改变自己的。如果你接受不了,我只好辞职。”  本来总经理打算原谅小红这一次,可见她这么说也就无话可说了,只得和小红终止了劳务合同。  小红的问题是职场新人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新人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每个新人从象牙塔到职场,都要经历一个“适应期”。而新人在初上岗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快速做到角色转换,在很多时候都太学生气。殊不知,在你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要学会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不可能要公司按照校园的方式来经营发展,你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你只好改变自己。  与象牙塔里单纯的人际关系不同,踏入职场,人际关系也相应地复杂了起来。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过于清高,对一些自己看不惯的事无法接受,认为怎么可以这样!其实这个公司是这样,换一个公司还是这样,这是大环境,你改变不了。原则性太强,改变不了环境,也不肯改变自己的人,结果往往会把自己推入一个窘迫的境地。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进入社会后,不妨把自己的个性磨得圆滑一点。岗位性质的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要在逆境中成长起来,必须要圆滑,有时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格,有时甚至要懂得伪装,不要什么都直来直去。工作和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没有人会同情你,可怜你,你处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想办法让自己尽快适应这个环境。  要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许多新人在熟悉工作环境后,新鲜感慢慢退却,开始抱怨公司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实,每个公司都有其自身的具体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最应该做的不是选择离开,而是要学会适应环境,提高自己的调适能力。有些人就如同当初草率决定签约一样,冲动地打算离开,其实这样做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也许你认为原则是永远不可以放弃的,改变自己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不是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明智选择。就好比要到达一个目标,多数情况下,直接走是行不通的,得绕个弯子迂回一下。  改变自己,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随波逐流;改变自己,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世故与圆滑。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以后自身有更好的发展。记住这句话吧,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你自己!  第40节:生气是惩罚自己  作者: 文泉杰  003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一个男人,心胸狭窄,老是控制不住自己,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  男人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便去求一位大师为自己开解。  大师听了男人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他领到漆黑的柴房里,然后把门锁了,就离开了。  男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大师也不理会。男人又开始哀求,大师仍置若罔闻。男人终于沉默了。大师来到门外,问他:“你还生气吗?”男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瞎了眼,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大师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大师又来问男人:“还生气吗?”“不生气了。”男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大师又离开了。  大师第三次来到门前,男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大师笑道。  当大师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男人问大师:“大师,什么是气?”大师打开房门,将手中的茶水洒在地上。男人想了很久,终于恍然大悟,向大师叩谢而去。  气就是消,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有一句经典名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气主要是因为别人干了让自己不满的事情或者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既然别人已经错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为什么不大度一点,看开一点,幽默一点,让别人的错误随风而散呢?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因为压力过大而常生气,有时候甚至乱发脾气,但生气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气对人体的健康有以下害处:令皮肤长出色斑,引起胃溃疡,加快脑细胞衰老,伤肝,引发甲亢,伤肺,损伤免疫系统等。  生气不仅对我们生理上产生不利影响,对我们心理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在生气的状态下,我们会做出很多冲动的事情,结果后悔不已。在生气的状态下,你的情绪不稳定,处理问题失去理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在生气的状态下,你不分对象,每一个人你都看不顺眼,往往你控制不住自己而把别人当作出气筒。曾经有一个售楼小姐在生气的状态下和一个客户谈判,可想而知,客户不仅拂袖而去,还向公司老板告了她一状。  古希腊有一个叫斯巴达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孙女问:“爷爷!你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是为什么呢?”  斯巴达对孙女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劳作了。”  孙女又问:“那你成了富翁后,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斯巴达笑着说:“边跑我就边想啊,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也就消了。”  斯巴达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气就消了,可谓是智者所为。我们应该学学他这种心态,学学他消解生气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方法和措施可以使我们避免生气。  比如试着在生气的时候说“没关系”。发生不顺心的事,遭到误解后,采用放松心理的方式,对自己说小事一桩。当你生气时,可以这样想,我为什么要生气呢?他这样做是他的权利,我为什么要惩罚自己呢?  可以嘴上不气,但可以在日记本上生气,记下你为什么要生气,值得不值得,久而久之,你就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要爱惜自己,要知道即使别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对,生气首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生气时,想想后果,别图一时之快,同时想想你的感受和对方的感受。当你不生气时,同那些经常受你气的人谈谈心,互相指出容易引起动怒的言行。  当你生气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瞬间转移法来消解你的愤怒。比如,你刚刚因为受了老板的批评而生气,这时候你可以马上转移你的注意力,把你的注意力从生气这件事转移到其他的事件上去,比如想一想最近发生的令你愉快的事情,刚领了工资或者发表了一篇文章等。当你的情绪变得愉快的时候,你就会淡忘让你生气的事情。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要想让你生气的事情。  生气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发泄,当然拿别人做出气筒也是一种发泄,不过这是最愚蠢的一种发泄,你发泄完后不但气没有消,反而惹来更多的气。你完全可以想其他的方法,比如听听音乐,跑跑步等。  总之,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下面这首诗我们可以读一读: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第41节:目标在于实现  作者: 文泉杰  004 目标在于实现,不在于高远  方丈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在寺院里修行。有一天,方丈派遣师兄弟俩去指定的地方布施。两人各领了一部分财物便匆匆上路。行至中途连遭大雨,师兄弟依旧风雨兼程。不料,一条大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河面上的桥已被洪水冲塌,河中也没有任何船只过往。师兄坚持应带着财物返回寺院,师弟则坚持就地布施,师兄弟只好各行其道。  大和尚带着财物原路返回,一进寺院就去见老和尚,并禀报了途中所遇。老和尚双眼紧闭,只是低低地“哦”了一声,便打发他去休息。  几天后,小和尚布施完回到寺院,方丈一见他便问:“你布施完了吗?”小和尚双手合什,恭恭敬敬地回答:“师傅,弟子已完成布施。”方丈继续追问:“ 那你去哪儿布施的呢?是不是我指定的地方?”小和尚并没有直接解释,而回答说:“弟子布施的地方不是师傅指定的地方,但遵照师傅的意愿,我已把所带财物布施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方丈非常满意小和尚的回答,不久就让小和尚做了寺院的住持。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远大目标,但当这个目标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实现时,我们是不是就这样放弃呢?如果目标还能实现,也没有改变初衷的话,放弃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如学学小和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设定一个目标,并实现它。  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把理想这个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分别去实现它。当我们实现第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有信心地去实现第二个目标,依此类推,我们的理想最终就会实现。  目标不能太虚幻太笼统,否则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看似绚丽,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目标必须具体。比如你想把英文学好,那么你就制订一个具体的目标,每天背30个单词,写一篇英文日记,看一份英文报纸,听一个英文节目。由于你定的目标很具体,并能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标就容易达到。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猴子分成两组,训练它们去跳高。第一组有具体的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挂了一个香蕉,第二组没有具体高度,就让猴子随便去跳。半个月后检验两组儿子的训练结果,在同一个高度上挂一个香蕉,让它们去摘。结果第一组的猴子摘到香蕉的数量比第二组要多得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就是因为第一组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有无具体目标的差别。  两个人去找鲁班拜师学艺。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鲁班刚开始并没有答应他们,只允许他们在旁边观看他的手艺。  一个月后,鲁班对他们说:“如果你们真想拜我为师,必须经过考验才行。”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受考验。  “你们各自做一套家具,这套家具必须包括桌子、椅子、凳子、柜子和床。桌子一张,椅子两张,凳子四张,柜子两个,床一张。如果你们谁能做好,我就收谁为徒。”  瘦子并没有多想,他开始把目标具体化。先做一张桌子,这个目标最好实现。再做两张椅子,接着做四张凳子。三个小部头做好后,再做两个大部头。他的计划是先做一张床,最后攻克两个相对来说比较麻烦的柜子。瘦子的计划有条不紊,先易后难,每完成一项,都给自己打气。他会自我鼓励地说:“下一个目标就是一张凳子嘛!太容易了!”然后就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再来看胖子,一想到要做那么多的家具就发愁。天啊,这么多啊!我做一年都做不完啊。“这么重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呢?太多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么多呢?做少一点不行吗?真的太多了啊。我肯定完成不了。”胖子语无伦次地抱怨任务太重,心中毫无目标,不知从何下手。既想做椅子,又想做桌子,还想做柜子,恨不得一下子全做完,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于是椅子做了一半就丢在一边去做桌子,桌子的四条腿还没有完成又跑去做柜子。  两个月后,瘦子的一套家具全做好了,而胖子连一张椅子都没有做好。  鲁班收瘦子为徒,胖子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同样一个目标,瘦子能完成,胖子却只能败兴而归,并不是胖子的手艺比瘦子差,而是胖子不懂得有计划有条理地把目标具体化和细化,脑子里老想着这么大的一个目标怎么能实现,胖子输就输在这里。要知道“在65岁之前,我希望我在银行中的存款能达到20万元,我将在那时退休”的效果要比“我希望赚很多钱,尽早退休”好得多。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目标按照优先次序进行排列。根据你的个人信仰,把精力放在那些对你有重要意义的目标上面。我们还可以把奋斗目标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这会帮助你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最终目标。通过制定并实现年度目标、每月目标、每周目标,甚至每日目标,你就会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和积极性,迈上一个新台阶。  按照计划定期行动,逐步实现目标。真正的成功来源于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小步,不要幻想凭借好运就能一步登天。把精力放在若干个短期目标上,你就能实现更长远的目标。坚持不懈,每天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目标不在于高远,而在于实现。请把你的目标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如果你想行万里路,就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如果你想破万卷书,就老老实实地读完每一本书。  第42节: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 文泉杰  005 细节决定成败  有一天,一位将军外出狩猎,口渴了,经过一座寺庙,于是便到寺中求茶。  一个和尚热情地接待了将军,给他打来水,让将军洗脸,先凉快凉快。  接下来和尚开始给将军倒茶。和尚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和尚说:“ 这第一杯大碗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当,量也一定要大。”将军点头称许。  接着,和尚又给将军倒了第二杯中碗稍热的茶,并说:“ 第二杯是中碗的热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稍有品茗之意,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  当将军要第三杯时,和尚却奉上了一小碗热茶。将军有点生气,以为和尚小气,就说:“你不必担心,本将军喝了你的茶会赏你银子的。”  和尚赶紧说:“将军误会了。这第三杯茶,不为解渴,纯粹是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热茶。”  将军被和尚的体贴入微深深打动,于是将他选在自己的幕下,成为一代名将。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内在的素质。  有一句话说,做人要不拘小节,但是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注意细节,注重细节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对,把工作做好的可能。而那些不注重细节的人则会“由百分之一的失败,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从而导致工作全盘瘫痪,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100减去1等于多少?你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到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知道,但是你能说出它的答案吗?如果你说是99,那就太幼稚了,它的答案是0。不是吗?航天飞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一个小小的零件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发射失败。  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成功,不是我们没有付出努力,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些细节。一个优秀的青年由于简历上没有写清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失去一个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入口处多一节拐弯的门,可以降低空调的耗电量;市长弯腰拾起眼镜,引来了巨额投资……这一切都说明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小朱在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当部门经理,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很注重细节的人,就是因为他的这个优点当初才能够顺利进入这家公司。  小朱大四的时候来到这家公司实习,与他一起来实习的还有几个同学。由于这家公司实力非常强,还没进来的时候就有人向小朱透露,要想通过实习为跳板进入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公司让他们实习只不过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而已。  正式实习的那一天,有关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部门的成员和同学们的分工。由于不能够留下来,其他同学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整天无所事事。而小朱主动见事做事,跟着同事跑银行和商检交单,到海关报验,即使在大热天乘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小朱认为,多跑一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接单的过程,也可以让他熟悉这个工作的环节。即使出了差错,请示老师后,现场改正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公司里有一个老业务员老王,其他同学都跟着员工喊他 “老王”,而小朱一直很尊敬地称他“王老师”。有好几次,老王接国际长途,小朱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他如何同外商交谈。有时则悄悄地给老王递一支笔,或续上水,或记录一些数据。这些细小之处,既给老王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也表现出新人对 “前辈”的尊重。老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朱刚一毕业,老王就以老员工的身份极力推荐了小朱,经过一番考察,小朱被公司录用了。  因为细节,小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可以分割成若干细节,一个职业经理人说得好,做事业就是做细节。同一个项目,很多人都在做,大的方面不相上下,这就要靠细节了,你做得越认真越仔细,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两家餐厅,设施基本上一样,一家生意很火,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另外一家则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第一家餐厅为顾客提供免费茶水,而第二家却没有。顾客都图实惠,再说基本上人人都有吃饭喝水的习惯,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顾客当然选择第一家了。  细小砂粒可堆积成山,涓涓溪流可汇集成河,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海尔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闻名的企业?因为他们都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海尔电器为什么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为每一位海尔职工在平时工作中都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细节。张瑞敏经常这样教导员工:“一定要注重细节,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审视自己、提醒自己,把小事做好,把细事做细,事情才会成功,才会完美。”  话说回来,我们这里说的细节是决定成败的细节,而不是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琐事,注重细节不是为小事抓狂。人生在世,难免为小事烦恼。有些小事完全可以不必放在心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个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芝麻大的小事反而占去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这样因小失大,太不值。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平衡,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被琐事牵绊,才能集中精力,放开手脚做一番事业。  细节决定成败,是让你受益一生的人生信条。  第43节:态度决定高度  作者: 文泉杰  006 态度决定高度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 “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一位企业老板给另外一位公司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公司经理问自己的秘书是怎么回事。秘书没去调查原因,只是猜测地说,可能是邮箱满了的原因。可一周过去了,经理仍然没有收到企业的邀请函。经理又问秘书,秘书的回答竟然还是邮箱满了!公司因此失去了与该企业筹备已久的合作项目。经理一气之下,辞退了秘书。  恰恰相反,还有一位秘书,她是自考本科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的。她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公司却安排她做办公室文员,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收发传真、复印文件。她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为她觉得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而她又是一个自考本科生。她工作非常认真,同事们交代的事情,她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从没有怨言。有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让她复印,经理说要急用叫她快点,细心的她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合同。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经理看。经理看完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个数字后面多了一个零。她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几百万元的损失,很快她就被提升为经理秘书。  同样是秘书,前者被辞退,后者被提升,是什么原因?很明显,是态度问题。前者作为秘书竟然一周都不清理邮箱,这是什么工作态度?这样的工作态度,谁当老板都受不了。后者则相反,不管工作是否理想,她都能认真对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是如此,对分外的工作也能注意到细枝末节,为企业挽回了一大笔的损失。正是这种责任心,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才决定了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语早就教导我们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会向希望、向光明看齐,而不幸福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别人。好的态度应该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于结果就不要强求了,毕竟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结果。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第44节:吃亏是福  作者: 文泉杰  007 厚道一点,吃亏是福  什么是厚道?厚道是以诚相待、大度宽容,厚道是谦逊礼让、诚实守信。怎样做一个厚道的人?厚道的人宽厚待人、以心换心,拥有好的人缘,同事、朋友、亲人都信任他。厚道是做人之本,精明是成事之道。厚道做人,精明做事,既不做碌碌无为的平庸者,也不做狡猾奸诈的小人,而是做一名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这样你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厚道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一致爱戴与拥护,管理者能够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台一些对员工有利的政策措施,员工肯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员工会以努力工作来回报企业,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而那些对员工极其苛刻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企业的效益必将越来越差,因为员工没有积极性为这样的企业卖命。  尹明善是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做人要厚道”是尹明善的人生哲学,他不仅对社会、对自己的员工这样要求,而且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因为这样,他带领下的重庆力帆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摩托车市场。  尹明善是一个时时刻刻为员工利益着想的人,他理解员工的苦和员工的累,他认为,企业是否有发展后劲,最重要的是保障员工的基本利益。尹明善说:“效益不好就大量裁员,稍有困难就转嫁给员工,这样的企业最不厚道。力帆集团2001年就实施了最低工资制,具有3年工龄的员工工资不得低于600元。”力帆集团的最低工资制比重庆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400多元。  面对下岗,尹明善认为,一方面要鼓励员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力求企业兴旺,以避免裁员造成员工失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在参保这件事上要厚道,尽量提高参保率。他说:“员工病无所治,老无所养,厚道的老板心何以安。”  作为一个管理者,尹明善对员工的任何合理要求都会想办法满足,实在满足不了,他也会给员工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绝对不会置之不理。他还认为,职工有用武之地的期盼、学习上进的要求、娱乐休闲的渴望,老板都应认真对待,这些都是老板厚道的重要内容。  企业是要追求利润的。为什么老板要厚道呢?首先是看清楚财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尹明善认为:“像我这样的民营企业家能有今天,是七分社会赋予,三分个人打拼。”“企业的财富既然是员工共同创造的,企业主就应当使用这些财富来保住员工的饭碗。”尹明善说:“ 企业主获利多,员工挣钱少,员工心里是明白的。老板厚道,员工地道,同行称道,企业和谐,才能生财有道。”  作为企业家的尹明善,说的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做人做事是大有裨益的。老板对员工不厚道,必然引起员工心中的不平,就难免出现不关心企业甚至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严重一些,还可能引起劳资纠纷,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就会成为空话。老板厚道,员工就会关心爱护自己的企业,企业内部矛盾才能化解,才能有融洽和谐的关系。我们或许不能像尹明善掌握那么多财富,可是我们都要与其他人打交道,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为对方留有余地。别人犯了错误,不要恶言讥讽,更不要落井下石,应好言相劝,给人以台阶下。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厚道就是自己吃亏,谁会这么傻做这样的事情呢?有这种想法的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觉得此时此刻自己吃亏了,却没有想到未来的日子因为你的厚道也许会得到更大的回报。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之初,性本善,恩将仇报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换作你自己,别人帮助了你,难道别人有了困难你就忍心袖手旁观吗?所以,在生活工作当中,我们吃点小亏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我们的福气。厚道一点,吃亏是福,厚道的人必将得到回报。  严格地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凡事礼让为先,为他人着想,能不计较的不要计较,能成全的就要成全,能帮助的尽量帮助,这就是厚道。厚道的人朋友多,厚道的人容易得到别人支持,厚道的人办事比较顺利,厚道的人所处的环境会比较和谐,厚道的人前途更加广阔。  第45节:拿得起放得下  作者: 文泉杰  008 拿得起,放得下,坚持不一定就是胜利  传统价值观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这没错,但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所坚持的值得我们坚持,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得坚持。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放弃的要放弃。人生就是一场选择,选择的对与错会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重新选择,尽管目前在做的事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但我们仍然要放弃,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坚持就是胜利。这似乎已经成了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没错,但坚持就是胜利的前提是,你所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你所走的道路是适合你的,否则,不但不会胜利,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  有一位美国青年无意间发现了一份能将清水变汽油的广告。  这位美国青年喜欢搞研究,满脑子里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渴望有一天成为举世瞩目的发明家,全世界的人都享用他的发明创造。  所以,当他看到水变汽油的广告时,马上买来了资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接待串门的客人,电话线掐断,手机关机,总之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都被他切断了。他需要绝对的安静,需要绝对的专心,直到这项伟大的发明成功。  青年夜以继日地研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母亲从门缝里把饭塞进来,他不准母亲进来打扰他。他常常是两顿饭合成一顿吃,很多时候都把黑夜当作黎明。善良的母亲看见自己的儿子越来越瘦,终于忍不住了,趁儿子上厕所的时候,溜进他的卧室,看了他的研究资料。母亲还以为儿子的研究有多伟大,原来是研究水如何变成汽油,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母亲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陷入荒唐的泥淖无法自拔,于是劝儿子说:“你要做的事情根本不符合自然规律,别再瞎忙了。”可这位青年压根就不听,他头一昂,回答说:“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总会成功的。”  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转眼间,那位青年已白发苍苍,父母死了,没有工作,他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勉强度日。可是他的内心却非常充实,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一天,多年不见的好友来看他,无意间看到了他的研究计划,惊愕地说:“原来是你!几十年前,我因为无聊贴了一份水变汽油的假广告。后来有一个人向我邮购所谓的资料,原来那个人就是你!”  青年听完这一番话,立刻疯了,最后住进了精神病院。  因为有太多坚持到底的故事,所以我们一直以为坚持就是好的,而放弃就是消极的思想。其实坚持代表一种顽强的毅力,它就像不断给汽车提供前进动力的发动机。但是,在前进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有时如果方向不对,则只会越走越远,这时,只有先放弃,等找准方向再重新努力才是明智之举。这就是水变汽油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  坚持需要勇气,然而,放弃需要更大的勇气,当我们发现自己走错路时,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可是我们有的人往往没有这种勇气,他们会说,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已经无法回头了,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够这样走下去了;或者说,这是老天爷要自己这样做的,这是命中注定的。什么 “无法回头”,什么 “命中注定”,其实都是为自己缺乏勇气直面现实而找的借口,是害怕自己放弃不但改变不了困境,反而会陷入更大的困境。有这样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更要明白,你已经在困境里面了,如果你不出来你就永远在困境里面,而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你就会多一个选择,这总比只有一个选择要好吧。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是因为没有从习惯性思维当中摆脱出来。  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有第二次选择的,只有彻底放弃以前的错误才会有新的正确的开始。放弃不是懦弱,相反是一种勇气,一种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你放弃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却促进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你似乎是在放弃,其实那也是一种坚持。我们应该学会在坚持中放弃,在放弃中坚持。记住,拿得起,放得下,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第46节:做人要学会变通  作者: 文泉杰  009 随机应变,做人要学会变通  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外出打猎,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突然向他走来,在他面前停下后,冲他叫个不停。孙阳摸了摸马背,断定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充满了期待和无奈。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战场的宝马良驹,现在却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这次事件之后孙阳深有感触,他想,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千里马被庸人所埋没呢?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目的是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一身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于世。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他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也是成语“按图索骥” 的由来。这个寓言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本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只知道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知道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执著和变通是两种人生态度,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二者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要学会执著与变通二者兼顾。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到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孙膑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  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像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仅思考问题要这样,在工作上也应该这样。与领导相处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灵活变通。领导为什么能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灵活变通,故而跟在他身边的下属,必定要懂得弹性处理法则。所谓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跟滑头性格与做事没有原则是不相同的。因时制宜,在某种特殊特定环境之内,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就是所谓弹性处理。分明已经改了道,此路不通,还偏偏要照旧时那个法子把车开过去,这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蛮干。  领导喜欢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人。因为他不但不用担心这个人会受外在环境影响而情绪有所变化,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且还可以依赖他在非常时期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建立奇功。  第47节:做人不要太老实  作者: 文泉杰  010 做人不要太老实,为人处事留一点心机  显规则告诉我们,做人要老实安分,不要惹事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交往,因为和老实的人相处比较安全,老实的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老实的人从不算计别人。周恩来毫不吝啬地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不仅是周恩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把老实作为君子必守的一道准则。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就要不得了。太老实是一种木讷,一种保守,一种顽固,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人生,太老实的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从来不去想要主动干什么,只知道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样的人,一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太老实的人一生都处于被动中,也注定一生都会平庸,不是没有机遇青睐他,而是机遇来到他的面前他也看不见,更不用说主动去创造机遇了。  上帝告诉一个老实人,他将有机会得到巨大的财富,并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还能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老实人信以为真,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开始等待神仙给他的承诺。  可是这个老实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等到这个承诺的实现,他始终一无所有。  当这个人死后,就去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骗我?你说给我一切,可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等到。”  上帝回答他:“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由于你的等待,你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就是太老实的人,机遇站在他的面前他都不知道,非得有人亲自告诉他:“这是机遇,快抓住!”太老实的人没有主见,总是根据其他人——父母、亲人、朋友的意见,选择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向。尤其是当别人一再重复自己的意见时,老实人就更难以拒绝。于是,很多太老实的人选择了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路,可想而知,在这条路上他能够走多远呢?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太老实的人不欺负别人也就算了,却还要受到别人的欺负。这可以算是太老实的人最大的悲哀与无奈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职场上,太老实的人总是被其他员工使唤过来又使唤过去,有什么累活苦活或者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总是叫太老实的人去做,其他的人则坐享其成;如果事情做砸了,就把责任全推到太老实人的身上。而太老实人一般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对人对事谨小慎微,从不会随便得罪别人,即使别人得罪了自己,也不会记恨在心,更不会以牙还牙。这样一来,太老实的人就常常被那些不老实的人欺负,而且即使自己吃了亏也认了,也不会向老板反映。  反过来,太老实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小小的恩惠,却牢记心中,并时刻想着找机会给予报答,即使那些施与恩惠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这点事。如此看来,太老实的人是职场里的“冤大头”。  老黄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了,都快要退休了却还是公司里最底层的职工 ,公司不重用他是因为他太老实,公司不辞退他也是因为他太老实,不忍心。  公司有自己的厨房,中午的工作餐公司自己做。厨房在一楼,二楼的员工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应该亲自跑下楼来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老黄出于好心,总是在吃饭前十分钟把二楼所有员工的饭提上来。第一次,同事们都非常感激。次数多了,同事们就习惯了,下意识里以为这是老黄应该做的。于是不但不感谢,有时候还吆喝:“老黄,该吃饭了。下去拿饭!”  这样还不算,同事们得寸进尺,吃完饭后都把自己的碗放在老黄的工作台上,要老黄带下去。老黄也没多想,反正自己也要下去,多带几个碗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一天,同事们吃完饭照旧习惯性地把碗交给老黄。按照以往,老黄吃完饭喜欢打一下盹,然后再把碗送下去。可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没小心睡过了头。恰恰在老黄睡觉的时候,老总和另外一家合作企业的老板来视察工作,看到老黄桌子上堆满了碗筷,合作企业老板皱了皱眉头,心想,这个公司员工素质这么差,想必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拒绝了和公司合作。公司老总就把气全撒在老黄身上,老黄有口难辩,最后,公司把老黄辞了。  让老黄感到心寒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同事替老黄说好话。  这就是太老实的下场。老实人在群体中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也很难出类拔萃成为领导者。老实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老实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尽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去争取,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常常不为人所知,给人的印象很平常,甚至常常被人遗忘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  其次,老实人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计划和打算,他们的观念是凑合着过日子,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一生糊里糊涂,或许偶尔也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机会表达,一旦有机会表达又没有信心,所以即使把想法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可以说,太老实的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再次,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交际,不会运用社会资源,总是单打独斗,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原则有余、圆通不足,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太老实的人个性也往往比较孤僻,不主动和别人交往,不主动和别人接触,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还不主动,还期望别人主动结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太老实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后,老实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只知道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的能力,而给别人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所以,做人不能太老实,要有一点心机。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人处事留一点心机,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是谋略的一部分,善于谋划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不要以为有心机就是要算计别人,更多的时候,心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心机是智慧的流露,也是自保的象征,没有心机的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种类的伤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能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第48节:为人处世留有缝隙  作者: 文泉杰  011 为人处世,留有缝隙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头大象在树林里漫步,由于光线比较暗,一不小心把刺猬的老巢踩坏了。大象很惭愧地向刺猬赔礼道歉,但是,刺猬却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原谅大象。  一天,刺猬看见大象躺在地上睡觉,心想:“机会来了,我要报复大象,至少,我可以咬这个庞然大物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别厚,刺猬根本咬不动。刺猬围着大象转了几圈,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刺猬发现大象的鼻子是个进攻点。于是,刺猬忘乎所以地钻进大象的鼻子里,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  大象感觉鼻子里一阵刺痛,它猛烈地打了一个喷嚏,将刺猬射出好远,刺猬被摔了个半死。  好久,刺猬才从地上爬起来,痛不欲生,对前来探望它的同类说:“要记住我的惨痛教训,得饶人处且饶人!”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像刺猬一样,小肚鸡肠,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假如是重大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是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睚眦必报,结果弄得两败俱伤。朋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形同路人;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导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家庭琐事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得饶人处不饶人,结果往往害了自己。  据说,在建房子的时候,要在需要的地方恰到好处地留一点空间,从而避免拉裂或挤压的变形出现,以不太完美的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其实,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应该这样,留一点缝隙,也就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我们时时处处工于算计,事事锱铢必较,不给别人留半点余地,不让自己牺牲一点利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定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任何事情不要做得太绝,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宋代的吕蒙正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有大将风度。每当遇到与人意见相左时,他必定以委曲婉转的比喻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皇帝对他很是信任。  当吕蒙正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指着他说:“这个人也能当参政吗?”  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  他的同伴为此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吕蒙正马上制止他们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当时在朝的官员也佩服他的豁达大度。后来那个官员亲自到他家里去致歉,并结为好友,相互扶持。  吕蒙正这样做是对的,为人处世,留有缝隙,是一种君子风度,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养。  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人海茫茫也会狭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饶人,又怎么知道他日会不会与那人相遇呢?与吕蒙正相比,身为大宋理学家的朱熹却不懂得做人要留有缝隙,前后六次弹劾唐仲友,最终也只能灰溜溜地回家卖红薯了。  不让别人为难,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潇洒,这就是做人要留有缝隙的妙处。不管是谁,我们要谨记以下“四绝”: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第49节:把你当成你  作者: 文泉杰  012 把你当成你,把你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你,把别人当成别人  一位失意的青年去寺庙拜访一位得道高僧,向大师请教快乐的真谛。  青年问:“大师,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呢?”  大师说:“我送给你四句话。把你当成你,把你当成别人,把别人成你,把你当成别人。如果你把这四句话领悟了,你就知道怎么做一个快乐的人了。”  青年想了很久,才开口说:“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替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帮助别人,把别人当自己一样来爱惜。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尊重别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大师对青年的回答非常赞许,说:“去吧,你已经领会了快乐的真谛,接下来你就应该去做了。”  把自己当成自己,要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要做真实的自己。一个丧失自我、活在虚伪里面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快乐的。李开复有一句名言是:“做最好的自己。”一个人不管拥有多么巨大的物质财富,拥有多么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如果始终是看别人的眼色生活,那么他就是不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  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与文明的今天,个性已经成为人们争先追求的一种品质。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我们掩藏自己的个性,戴着面具虚伪地活着,整天阿谀奉承或者唯唯诺诺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自己极不愿意的事情,那么我们除了身心疲惫还能得到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名一些利,但这都是身外之物,没有止境,一旦陷入即无法自拔,终生痛苦。也许我们还有借口,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当然情有可原,只要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利益一味地沉沦,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内心的警醒,仍然可以尊重自己的个性,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为什么会苦恼?因为我们总是看着别人,忘掉自己。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别人的一切都好,希望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一切,于是心里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别人那样。如果真的这样,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  一个富翁和一个穷汉相遇了。富翁对穷汉健康的体魄羡慕不已,穷汉对富翁的财富更是赞不绝口。于是他们做了交换,富翁得到了穷汉的健康,穷汉得到了富翁的财富。  富翁得到了健康,欢天喜地地游山玩水,但是没有钱,他必须赚钱。他有健康的身体,加之头脑聪明,从小生意做起,越做越大,很快又成为富翁。成为富翁以后,他再也没有时间出去游山玩水了,而且老是担心自己的生意出问题,整天忧心忡忡。久而久之,富翁积郁成疾,又变成了开始时那个对健康非常渴望的富翁了。  穷汉获得了富翁的财富后,先是山珍海味大吃一通,不久就厌倦了,而且穷汉有病在身,胃口变得越来越差。穷汉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无法把富翁的财富变成更多的财富。这样穷汉把富翁的钱用光后,反倒安下心来,找了一份工作。一天早出晚归,无忧无虑,由于做的是体力活,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又变成以前那个穷汉了。  一天富翁和穷汉又相遇了,富翁不无羡慕地说:“你的身体强壮得可以打死一头老虎!”  穷汉也不无羡慕地说:“你的一顿饭就是我一个月的工钱阿!”  富翁和穷汉哈哈大笑起来。  富翁仍然是富翁,穷汉仍然是穷汉,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选择不了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名垂青史,虽然没有千万财富,但至少可以淡泊明志,可以宁静致远,至少可以做自己,至少还有快乐。做人最可怕的就是迷失自我,人云亦云,丧失自己最基本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判断。做什么不重要,做得怎么样也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追求的是什么。没有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富翁和穷汉盲目地迷信对方所拥有的东西,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快乐的第二要诀,在做真实的自我的同时也要为别人着想。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总要和别人打交道。如果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老想着自己怎么样,总以自己的立场来看别人,难免会产生误会,误会导致冲突,冲突导致不愉快。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想:“这个人怎么这样啊!”在这样想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别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弄不清你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种症结的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替别人着想,觉得自己怎么样,别人也应该怎么样。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妻子太过于自我,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自私,整天拉着自己的丈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从来不问丈夫喜欢不喜欢,从来不考虑丈夫的感受。比如,天天吵着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出去买东西,要丈夫陪自己一起看无聊的韩剧,即使做饭的时候也总是做自己喜欢吃的菜,从来不问丈夫喜欢吃什么。这样不善解人意的妻子忍一时还可以,过一辈子怎么受得了?无奈之下,丈夫只好提出离婚了。  所以,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喜欢吗?我这样做会对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是否应该收敛一点,我是否应该不那么自私一点?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融洽,才会有快乐。  把别人当成自己,是快乐的另一层境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人都有一颗私心,都想自己好,如果都像佛那样,把世间万物都当自己来爱,那样也不太现实。但是,同情别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帮助别人,这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一个无私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往往能够接纳并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会感到无限的快乐。相反,那些不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把别人当成别人是快乐的最后一重境界。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都是律师,于是觉得也应该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律师。可偏偏他们的儿子喜欢艺术,尤其是喜欢摄影。父母就搞不明白,摄影有什么好的,当律师多好,既体面,又有钱、有地位。搞摄影,整天背着个摄像机东奔西跑,又苦又累,还赚不到钱。儿子比较倔强,父母怎么劝说也动摇不了他的意志。无奈之下,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只好偷偷地替儿子报了法律专业。儿子知道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十年之后,儿子回来了,这时候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把别人当成别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但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折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要知道,世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没法选择倒也罢了,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意愿活呢?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你也一样。被别人重视的前提就是你要重视别人,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把别人当成别人吧!  第50节:阳光的第一个吻  作者: 文泉杰  013 阳光的第一个吻,落在勤奋者的脸上  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其实这百分之一的天分可以去掉,因为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天才,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天分,只是我们的天分表现不同而已。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而成功。上帝给予了我们天分,而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放着天分不用,就像古代那个叫做仲永的人一样,虽然聪明过人,出口成章,但高傲懒惰,最终仍然一事无成。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始终坚定这样的信念:我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目前的和长远的。我们要走出误区,不要被显性和目前的回报迷惑了双眼而停滞不前,更不要因为隐性和长远的回报而灰心丧气。如果你没有得到回报,那么理由只有一条,就是你的努力还不够。所以 ,勤奋是我们成功的唯一捷径。  曾国藩可以算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伟大人物了,他领导的湘军曾经显赫一时。这样一个人我们肯定认为他很聪明,其实不然。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吃完饭就开始研读功课了。其中有一篇文章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仍然没有背下来。他的记忆力和同龄人比起来没有一点优势。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小偷,躲在他的屋檐下,耐心地等待着曾国藩熄灯睡觉,然后再干行窃之事。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曾国藩还是在反复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的忍耐到了极限,突然跳了出来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说完竟然把曾国藩刚才朗读的那篇文章非常流利地背了出来,一字不差。曾国藩非常惊讶,以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高人,还想着请人家指点呢。但小偷做贼心虚,还不等曾国藩说话就跑了。  曾国藩想了好久才明白,那个人其实是个小偷。曾国藩自我解嘲地笑了笑,又继续朗诵那篇文章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偷是很聪明的,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小偷,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最钦佩的人,毛泽东称赞他是 “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小偷的记忆力很好,听过几遍的文章就能背下来,而且出乎意料的勇敢,见曾国藩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 “大怒”,训斥了他之后,还要背书,最后扬长而去。可遗憾的是,小偷名不见经传,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年薪一百万的销售总监给新招进来的销售人员上培训课。  销售总监并没有给他们讲什么枯燥的理论知识,他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可以拿一百万年薪吗?”  这个敏感的话题显然抓住了大家的兴趣,他们开始窃窃私语。  “没有关系。你们尽管大胆地把你们认为可能的理由说出来。”销售总监鼓励他们说。  “因为你学历高!”  “我只有小学的学历。”  “因为你和公司的老总是亲戚。”  “我并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谁。”  “因为你有销售的天分。”  销售总监仍然摇了摇头,销售人员们把想到的一切理由都说了,仍然没有说中。他们怀疑总监是在和他们开玩笑。  看见销售人员们满脸的疑惑,这位总监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我来北京的时候只有18岁。我们家是我们那个村子里面最穷的,因为我的父亲很早就死了。我读不起书,只能读到小学。那时候,村里面的人都嘲笑我没有钱娶媳妇。说来好笑,我就是为了这句话才跑到北京来的。我发誓一定要赚足够的钱娶一个媳妇回去给他们看看。刚来这家公司的时候,规模还很小。我给公司免费发了三个月的传单,联系了一家客户才被录取的。做销售的,口齿要伶俐,但我天生的缺陷就是普通话说不好。曾经有好几个客户没有听清楚我说的话,误解了我的意思,导致谈判的失败。为了练好普通话,我找来小学课本,把汉语拼音重学了一遍,每天含着小石块朗诵课文,力求发音准确。普通话练好以后,我开始练胆子,你们都应该知道,胆大是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素质。我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大声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并说自己一定要成功,一定会成功。周围的人都以为我是疯子,如果换作我我也会这么想的,但我顾不得那么多了。胆子也有了,还缺乏经验。于是我跑到西单图书大厦买来很多关于销售方面的书籍,一本一本地阅读。在客户方面,我的同事有的很轻松就可以签下一笔业务。而我往往要联系几十个客户才能成功地签到一笔业务。为了谈判成功,我想尽办法获取客户的详细资料,有一次竟然遭到客户的殴打,说我窃取他的隐私……所以,我能有今天,是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而换来的。我年薪拿一百万,靠的就是两个字:勤奋!”  销售总监的故事讲完了,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很努力了,其实我们还不够努力,所以我们没有成功。看看上面的那位销售总监,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他那样努力吗?没有的话,就不要想着要拿一百万年薪。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光顾懒惰的人,超人的成就往往是付出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的努力换来的。这是永恒的真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总奢望有能呼风唤雨的父母,即使把你安排到了一个显要的位置,如果你无法胜任,也许可以偶尔充当一下南郭先生,但要想永久地服众则是痴人说梦。不要说自己的运气不好,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更不要说自己没有天分,如果你这样认为就是对自己彻底的放弃。  第51节:要先看得起自己(1)  作者: 文泉杰  014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的这种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骨气。做人,首先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这就是骨气。  气,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涵养。有的人容易生气,动不动便发脾气;有的人则充满侠气,与人交往讲究义气。一个容易意气用事的人,做事血气方刚,得意时意气风发,不如意时怒气冲天;反之,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处世能心平气和,该维护正义时,又能正气凛然。  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不卑躬屈膝,不唯唯诺诺,挺起腰杆做人,绝不苟且偷生,这样才会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一个有骨气的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即使一无所有,就凭一身傲骨也不会被人看不起。人穷志不穷,就是为了这一口气,我们也要活出个样来。  志军是一个打工仔。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了。为了供小弟小妹读书,志军一个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打工。  志军还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只好在街上流浪。  他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走进一家叫做风林的书店。志军对书特别敏感,不知为什么,只要一见到书,他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挣到钱,好让弟弟妹妹能念上书。  志军拿着一本书看得入了神。这时候,外面的吵闹声打扰了他,一种本能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出了书店,竟然忘记了把书放回原处。原来是两辆自行车在书店门口相撞了。纠纷平息后,志军才发现书还在自己的手里,于是赶紧转过身去,打算把书放回原处。就在这时,书店的老板娘气势汹汹地跑了出来,不容分说,就给了志军一个耳光,骂道:“你这个小偷!不要脸的家伙!没教养的东西!”  志军惊呆了,好一会儿才为自己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是想买这本书。”可话一说完,志军就后悔了,他身上根本就没有钱买书。  “那好,那你把钱掏出来!”  “这……”  “掏啊!怎么不掏!还说不是小偷。你们这种人我见多了,没有钱就偷书,上回我还抓了一个!”  志军不再做任何辩解,他把身上唯一一块值钱的手表做了抵押,要老板娘给他一周的时间,一周后带钱来买下这本书,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的清白。  一周后,志军没有来。老板娘轻蔑地笑了。又过了一周,志军仍然没有来,但他的弟弟来了。弟弟把20块买书钱给了老板娘,买下了那本书,换回了志军的手表。老板娘忍不住问了一句,他,怎么没有来?  “他死了。”  “死了?”  “在工地上做小时工,被失事的起重机砸死的。这是我在我哥书包里看到的一张字条。”志军弟弟把纸条递给老板娘,“我哥不是你想的那种人。”说完,就离开了书店。  老板娘摊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欠风林书店20块钱。我一定要挣到钱买下那本书,我不是小偷!  志军的不幸让我们叹息,但他的骨气却让我们敬佩。身有傲骨,可杀而不可辱。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做人处事就要带那么几分傲骨,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要他的命,但是你不能侮辱他,不能伤害他的尊严。  第52节:要先看得起自己(2)  作者: 文泉杰  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尽管被拘囚在地牢里,受尽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这就是有骨气的代表。头可破,血可流,就是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古时候有一位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怀才不遇,屡试不中,最后只得靠出卖自己的字画来维持生计。  他在家门口摆了一个书画摊,现场为客人写字作画,围观的人好不热闹。他规定,一副对联五文钱,一副匾额十文钱,一幅画一两银子。  没有生意的时候,这位才子就在一边弹琴。  一次,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官员被他的琴声所吸引,循声而来,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一家的书香门第呢,没有想到,只是一个卖字画的穷小子。不过,这位官员马上被他的字画迷住了,这种飘逸洒脱的字画他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  官员打算买下几幅字画,回去好好观摩观摩。出于同情,官员买了几幅现成的字画,却给了他五两银子,说不用找了。但才子执意把多余的钱退还给了官员 。官员想,天底下还有这么傻的人,给他钱竟然不要。莫不是装的吧?为了试他一试,这位官员故意把钱袋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落在他的书画摊上,然后就离开了。大约走了几米远,官员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正是卖字画的那位穷小子。  “这是你掉的钱袋。”  “谢谢。真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  这位官员不仅为他的才气所感动,更为他的骨气所折服,决定要助他一臂之力。回到家后,官员请来了很多社会名流一起鉴赏他买回来的字画。这些达官贵人都以为这些字画是这位官员所作,赞不绝口。等官员说出真相后,更是惊讶不已。在官员的大力宣传下,才子结识了更多的社会名流,一传十,十传百,这位才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的名字就叫唐伯虎。  所以,世间的人,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气质,做人至少要有一点骨气。有骨气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重,都会受人礼敬。如果没有骨气,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被奴役的性格,都不会受人尊重。因此,一个有骨气的人,自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特质。唐伯虎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的人。  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也不肯吃别人丢给他的一碗饭。因为那一碗饭不是善意的,是一种蔑视。对付蔑视的最好方法就是更加蔑视。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种架势就像喂狗一样,谁都受不了。如果穷人吃了这碗饭,以后的日子更不好过。不仅要受肉体折磨,还要受精神折磨,还不如饿死。  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应该学学文天祥,与其苟活一世,不如轰轰烈烈地离去。人活一口气,如狼牙山五壮士气壮山河。人为尊严和自由而战,我们应该学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第53节:车到山前没有路  作者: 文泉杰  015 车到山前没有路,路至尽头就转弯  古时候有一个人去天山采莲。  爬山之前有人警告过他,天山只有一条路直通山顶,其他的看似是路其实都是半路,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好心人告诉这个人,不要轻易爬天山,如果真的要爬,一定要选择时机,对天山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有可能爬上山顶,才不会有生命危险。  可这个人似乎很有自信,把别人的告诫当作耳旁风,什么准备都没有做,而且选择了一个很差的天气上路了。  爬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两条路,这个人想也没有想就随便选择了一条,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怕什么呢。就这样走了一段路,突然发现前面果真没有路了。  这可如何是好呢?早知道就不走这条路了。他一边想着一边往回走,走着走着,他惊讶地发现又没路了。原来是发生了崩,把来时的路堵死了。  登山人吓得魂飞魄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几天后他就被冻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不要总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的侥幸心态实在要不得,做事之前一定要未雨绸缪,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这就好像平时我们谈理想、谈未来,当谈起这些时,我们都能理直气壮地说将来自己要做什么,把前景蓝图规划得无可挑剔。但到要实施时,才发现原来订的目标,原来谈的理想,原来规划的未来都不那么好实现,于是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于是只能降格以求。  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事实上我们行在路上,并不能预知前面有没有路,前面或许真的有宽阔平坦的大道,但更常见的是荆棘丛生,是坑坑洼洼,是崎岖泥泞。我们对前路不要有太过理想的期盼,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前行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准备好力量,这样才能逢山开山,遇水架桥,才能走得更远。  小明刚上大一的时候就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学业,他认为依靠自己的家庭背景,毕业了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他常常这样想。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现在应该轻松轻松了。  于是,在别人努力学习的时候,他在宿舍里睡觉;当别人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他在玩电脑游戏;当别人考这样那样的证为自己的求职增加砝码时,他在和女孩子打情骂俏。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过去了,小明没学到什么知识。小明学到的是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学到的是考试如何作弊,作弊发现后如何厚着脸皮和监考老师周旋。  大四这一年,同学们都在辛苦地实习,出去找工作,唯独他整日游手好闲,从这个宿舍晃荡到那个宿舍。同学们问他找到工作没,他说:“ 急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  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小明这才急起来,于是赶紧打电话给家里人为他联系工作,就在这时候,父亲告诉他,他的公司破产了,无法为小明联系工作了,一切只能靠他自己了。小明当场傻了眼。  这就是小明信奉 “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下场。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其实是我们为自己的懒惰寻找的一个借口,本应该今天办的事情我们却推到明天;这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虚拟的一个依靠,我们枕着它终日沉溺于缥缈的幻想之中;于是我们生命的光阴便一寸一寸地消耗在自以为逍遥无忧的日子中。我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等待每一天都会发生奇迹,习惯了等待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创造奇迹。我们的意志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日渐消磨。  可是有一天当你一个人来到山前的时候,你会惊讶沮丧地发现,矗立在你面前的山巍峨无比,根本没有你可以走的路。  这个时候你会埋怨并后悔你人生的许多第一次不是由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的。第一次穿衣、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找工作……在父母或朋友的代劳下,我们轻而易举地把一座座山踩在脚下,并因此沾沾自喜。  我们失去了开拓的勇气,即使我们侥幸地走过了这一座山,等着我们的还有无数更高更大的山。如果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在每一座山的面前都为我们铺好了路,那么我们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何况没有哪个人会永远跟着我们,为我们做铺路工。终于有一天,我们会走到穷途末路。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