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保任",保任个什么?说"管带",怎么个管带法?也只是要你在待人接物、语默动静之际,要留意自己的心态。显然所谓"管带",不就是秒秒观心吗?若不观心,请问你怎么管带? 说到"照顾脚下",则又低头看水沟,其实它的意思是"提醒你照顾自己的心态,不要被外物换去了所保任的心态"。倘若连这句话都不会,妄议"观心不是禅",那才真是荒谬绝伦。可知唯有观心,才是修禅最稳妥、最殊胜的方便法门。 大家也知道禅宗有个野鸭子公案。百丈随侍马祖散步,前面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马祖又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于是马祖把他的鼻子用力捏,百丈痛得大叫。马祖道:"你再说飞过去了!"百丈有省。有什么省?省的只是不该离心外观,不觉"心为物转"。很显然马祖是在纠正百丈不观心而观野鸭子。 佛学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做"内学",又称"内明"。内明个什么?曰:"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若不观心,如何明心?不观到本心绽现,如何见性? 当知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禅宗的真血脉。离开观心,就没有什么叫做"保任",就没有什么叫做"管带",也没有你学禅的入手处。如果成天把公案背来背去、解来解去,俨然是在埋没祖师心,与禅有什么交涉?有些人专务解释公案,什么拈古啊!评唱啊!古人讲的话,我们不懂,他唱的比古人讲的更晦涩。有的时候我们看古人的话,还可以明白一半,经他这一评唱,我们对那一半也糊涂了。运用这种方法,不但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生命,驴年能够开悟! 我们常说"观心可以入禅",不是一种推断,而是一种实证。禅学研究会成立两年,明心见性者大有人在。我昨天还跟人家说笑话,说:"虽然我们不能转物,但我们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式",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确有太多举不胜举的实例,足可证明"观心才是禅的最佳方便法门"。 南岳怀让大师在六祖身边追随了十几年,有一天六祖蓦地问:"什么物?恁么来?"南岳毫不思索,脱口而出:"说似一物即不中"── 你说"是什么"都不对。你想想,南岳大师若不观心,怎知道六祖在问什么?凭空而来,根本没有来龙去脉嘛!突然的"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你指的什么嘛?因为怀让大师秒秒观心,他知道不是指别处,才立即回答:"不论你说它是个什么,都不对"。 有太多的地方证明"只有观心,才是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修行法门",不肯观心,绝难入真正的禅。 各位应该知道一个最现实的事实,佛法是内明之学,内明者,明心见性。离开自心、自性,向外求玄,向外找道理,显然就是外道。 马祖的大弟子百丈,那个被捏着鼻子喊救命的小和尚,大彻大悟以后,也升座教导弟子,有百丈上堂句,这是很有名的。大家翻翻《指月录》,能把他那几句印在心里,你就可以说:"我即是佛,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了。"百丈还有一个下堂句,也含蓄甚深悲心。一个真正说法的人,是可以唤醒别人原本的心态的,是可以使人的无师智、自然智当下发露,而展现出生命的光芒的。百丈说法的上堂句是: 灵光独耀 ── 只有一片光明,没有别的, 迥脱根尘 ── 六根六尘与我无关。 体露真常 ── 我的生命的当体就是永恒、就是真实。 不拘文字 ── 这些文字不足以拘限。 心性无染 ── 只要我的心、我的本心、自性,不被污染的话, 本自圆成 ── 本来自己就是圆满、成功的。 但离妄缘 ── 只要你不黑白(乱)想, 即如如佛 ── 便跟佛一样。 这叫"上堂句"。你看说得多么真实,没有废话。 百丈还有个下堂句更绝,什么是百丈下堂句?他每次讲话完毕以后,等大家都散去时,他突然又招呼,喊道:"各位!"大众闻听回头时,百丈问:"是什么?" "是什么?"这三个字就叫"下堂句"。为什么问这句话呢?消耗了老和尚半天的精神,每个人接受他的启发,心灵引起共鸣,这个心态多好,只要留意一下,很清醒,没有睡着,但是确实是已经离念了。那个时候的心态已经没有念头,纵然想来个妄想,妄想也起不来了。当他一问"是什么?"你只要自己一观心就知道了,只要保持这个心态,就已尽修行之能事了。语言文字顶多是指月的手指,并不是月亮的本身。 可惜古人与今人大同小异,当百丈问"是什么"时,大家有的看脚下:"我该没有踩到狗大便吧"!有的看旁边猜想:"可能是谁掉了钱吧!谁捡到是谁的",都养成向外寻觅的习惯。如果你是习惯于秒秒观心,时时内观,那你就跟怀让大师一样,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了,你就马上知道应该保任了。五、什么是参禅的大根器? 真理是一般的,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不是局部性的,没有什么难懂,而且也勿须用懂。各位都具备参禅的根器,什么是参禅的大根器?大信心、大诚恳、大尊敬便是。 我们经常讲:"诚、敬、信、行",大家以为说:"诚就是有求必应,心诚则灵",不是!"诚"就是纯一,我们读《书经》说:"文王纯亦不已"。《大禹谟》:"危、微、精、一、中",就是"诚","诚"就是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全生命的投入。 什么是"敬"?不是说每天拜拜,洋洋乎如在其上,敬神如神在,不是这回事。"敬"是不散漫、不随便、不吊儿郎当、不马马虎虎;简单地讲,就是很认真、很庄重。如果大家认为嬉笑怒骂、讲笑话、骂大街就是禅,吃狗肉、饮烧酒就是禅,那是变调的禅,绝不是常态的禅。 道济禅师表现的禅是变调的,是降D调,失去C调的庄严华丽,不足为法。所以真正的禅是要"敬","敬"就是不放逸、不散漫、不吊儿郎当,很认真、很庄敬。 讲到"信",若对于自己亲身体验的、深深感受到的、深得我心又深入我心的法,而不抱定"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的坚固信念,这叫"信不具"。不信就是不相应,就是无缘,修学就不能够成功。 什么叫做"行"?古人说:"说食不饱",你到我家来玩,我正在吃饭,我问你:"吃饭没有?"你说:"吃过。"其实你没吃饭,那我坐在那儿吃饭,你在那儿等,结果你就流口水,我吃得很饱,你还是肚子饿,这就是"说食不饱"── 你说吃了,那并没有饱。所以你要想得到法的利益,一定要行;不但要行,还要发为"正行"。 有很多人一谈到禅,就联想到"《指月录》那么难懂"。那些不是要你懂的!是要你悟。我已经给你们割破了一个谜题──"庭前柏树子",大家明白了吧!它是引发、激起你契合佛法的心态,而不是给你什么知识。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讲一番道理,对你有什么用?没有用的。 禅学研究会成立已经两年,我看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是福智具足,都是大菩萨相。也许你谦虚地说:"我不敢!"没有什么不敢,菩萨就是人,菩萨跟人不同的就是无私无我、大慈大悲而已。 各位有很高的学历,有很丰富的同情心,各位也都决心追求真实。现在有很多光明磊落的朋友来和我们一齐同见同行,今天的成果已在许多会友们的心地上显现出来了。我今天有机会跟各位报告一下禅的一般概念,非常高兴。我们大家共同来参学安祥禅,什么叫"参"?"参"就是"参详","参"就是"商量",我非常乐意跟各位共同来"参详"。愿大家都达到生命的圆满。 谢谢各位!安分守己~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二日讲于台北市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门" 为了庆贺共修会的圆满,我以四个字来供养各位,这四个字非常普通,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安分守己"。 各位也许认为,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世法而已,毫无新义。各位要知道"禅是不二法门的体现,而不二法门是一亦不立的",如果我们存有世法、佛法的差别见解,那就背离不二法门了。 既然是不二法门,原本就没有什么真假、正邪、是非、有无、世法佛法、烦恼菩提......等计执;如果有,那都是二分法,是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产物,皆会扰乱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不能由统一而升华。二、素位而行 安于本分 什么是"安分守己"?首先说"安分"。"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贯的风范,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我们不能安分,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尽到做人的责任、义务,而妄起分外之想,又岂能"理得心安"? 每个人都有他的"分"。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物体、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形成多余。我曾说:"在这地球上,任何一种事物,当它消失了存在的作用时,它同时也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存在的可能。"比如这只杯子,因为有它存在的作用,所以能摆放在这里;若是放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在这里,那会有什么意义呢?它可能存在吗? 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分际,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人本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讲"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就是做人的分际。 《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这意思即是说"你若一向过的是富贵生活,就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你一向过的是贫贱的生活,就应该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你如果是生活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不要冒充绅士,只要保持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素位而行"。 所谓"素位而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不是坏事,而是说我是什么人,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风范;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唱好你所扮演的戏。一个裁缝师一天到晚给人做衣服,偶尔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么简单,一天就赚进一千几百元,于是就丢下剪刀、针线去做泥水匠,这样对吗?不对,这就叫做"不安分"。 在一个公司的组织里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以及各部门的主管和职员,假如经理想当总经理,只要安分守己地干下去,是有可能的。如果一个小职员不安分地工作,妄想当董事长,那就太离谱了。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如果开个会,公司决定要实行民主,谁想干什么职务,大家来个大搬风;企划部的经理到推广部,推广部的经理到会计部......,如此一来,岂不分崩离析、天下大乱?所以,做人要"素位而行",要"守本分"。 尤其做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安分,就会妄想;有妄想便会有错误的欲求,而陷于"求不得"苦,沦为欲望的奴隶,丧失心灵的宁静,偏离做人的本分,又如何能修行呢?所以要落实修行,就必须以"安分"为起点。 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修行人如果存着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追求分外......,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除了让非分之想招来烦恼、酿造错误、破坏内心的安祥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能"守分"── 安于本分。三、我是什么 就做什么 我们知道,老子曾是个管理图书的小吏,孔子曾替人家管理牛羊。人的中心使命在净化自己、提升自己,而不在追求虚荣、权利。人若不肯放弃追求虚荣、权利,不但没有办法修行,而且势必会在支配、占有、享乐的欲海里迷失了自己。所以说,"安分守己"才是修行的基础。 在第七期《禅学季刊》上,随云和仰云专访蔡志忠先生,文中有几句话讲得很好。蔡先生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这虽然是他个人的夫子自道,却也显示了蔡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闪烁性灵的漫画家之所以然。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羡慕或嫉妒别人,所得到的除了烦恼和人生的负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做人要安分。我们能够安分,就能发挥生命力,创造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现在的角色,那也就无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一个人若是不肯挑五十斤,而却去妄想挑五百斤,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习惯于挑五十斤,然后挑六十斤......,一百斤。所以安分很重要。 在家庭中,是儿女就该孝顺,孝顺是儿女的本分;至于说父母值不值得孝顺,那是他们的事,与你尽孝的本分无关。是做妻子、做丈夫的,就要彼此讲道义,家庭要靠道义和责任来维系,要包容而不是苛求。如果说一定要怎样才会满意,那是苛求,你将永远不会满意,因为大同的理想尚未实现,人间净土尚未建立。如果以主观的执着去追求所需,那从生到死所能彰显的只会是一个字 ── 苦。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四、确认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守己"呢?"守己"必先认知自己。哪个是自己?谁若能认知了真实的自己,他就参学事毕了。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很多人以个性为自己,说我就是这种个性,这是不对的,那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是偏离了真实的自己,那是虚假的伪我。以姓名、籍贯、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向......所记载的,也不是你真实的自己。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禅宗教人参究"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就能亲到"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如果没有认识真实原本的自我,既没有证入真实,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对里,一切的理与事只是分别心的产物,绝非真实。 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要想认知和确立真实的自己,有两句话很重要: 一、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 二、原本不有的,最后归空;无常、短暂的,绝非真实。 如此对照凸显,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你只要仔细参究一下,应该不难水落石出,从而肯决真实的自己。五、知己 守己 一个人可分为身、心两部分。"身"是肉体,每个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们活在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主宰肉体的是"心",孙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过"心"有真假,只有向内心深处发掘,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个"心",有太多的区分,不要认错。人从小到大,接触到对"心"的描述,多到不可胜计,简单地说有凡心、圣心,有人心、道心......。 什么是"凡心"?"凡心"是众生心,众生心生灭不停,原本不有。什么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大禹谟》上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险的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难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发现、证得。 "人心惟危",大多数人都具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人心所含有的占有、支配、嫉妒、愤恨、抱怨、不满、怀疑......,都蕴含着破坏、毁灭的倾向。人的自我我欲,对欲的追求,不仅会迷失自己,也会走上毁灭之途。 今天的社会,其所以会这么混乱,正反映出人欲的泛滥、自私。私欲的泛滥,正由于大多数人不肯守分 ──不耕耘只要收获,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获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会的险象环生。这样下去,岂不人人自危,这不是"人心惟危"的毁灭倾向,是什么? 我们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从原本的心去发掘,溯从婴儿、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成长的过程里都是根尘相对,眼睛看东西就把它录影,耳朵听声音就把它录音,六根对六尘不断采集、累积下来,"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所吸收的六种尘垢,交织散落到我们心的表层,就形成了表层意识的分别心,这表层意识原本不有。《心经》上讲:"生命的原态,原本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实相,原本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这个能分别的心,并非心的原态,不是真实原本的自己。 俗语说:"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块画布,如何能构成一幅画面呢?表层意识是一幅画面,本心如同画布;如果说脱离这个表层意识,就没有真实的心,那是断见。如果我们能认清、整理,并借着表层意识寻回自己那真实原本的心,"摩诃般若"就会发露,心的觉受就会提升,"瞬有存、息有养"地把这种正受继续保持住,动静不失,就是禅者正行的"保任"。从此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管带住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守己"。六、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 能够做到"安于本分、守本真心",才是真正实在的修行,也唯有能安于本分,才有统一的心灵、集中的心力去发掘真实的自己;发掘、认知、肯定了真实的自己,又能"瞬有存、息有养"地守住它,使自己不再迷失,秒秒自觉,不再忘失,才是"安分守己"的真实义。从此那个分别的、原本不有、终归幻灭的表层意识,便会黔驴技穷地不再兴风作浪,从此河清海晏、野老讴歌、心国升平了。这不仅是理性的诉求,而且是立竿见影的实证。修行如果不从这个地方着手、参究,便是"假修行",就会因虚伪的因,得幻灭的果而落空。 有些人虽然找到了原本的自己,却又造成了天大的误会,他很忌讳起念,每起一念,就跟它对抗,其实这也不必。我们生活在这个现象界,有个基本使命,就是"完成自我,兼利他人";"完成自我"即是找回迷失、埋没了的真实自己,然后帮助有缘,找回他失落了的真我,这是我们的使命。 大家也许会问:"佛法讲'无我',老师为什么总是说要找回真实的自我?这是否矛盾?"告诉各位:"不矛盾。"各位读经要善读,在《楞严经》上,世尊"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明、暗、通、塞......都可以还,那个不能还、还不掉的、无法归类的、最后剩下的,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又会是什么呢? 佛说"无我",是说不要把能分别、善嫉妒、生贪欲、起嗔恨......活在愚昧、错误中的表层意识当成真我,并非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生命。各位可以从"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是个什么?"去参详、突破,一旦断惑,到达不疑之地,就会肯定你真实的自己了。 还有人以为"见性成佛"很难,其实并不难,"佛者,觉也",当你灼然彻见生命的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觉醒了。 对于不落实修行的人而言,确实是人生如梦,到死一场空。"一场空"跟"人生如梦"是对你的表层意识来说的,对真实的、永恒不变的真我来说,它既不是梦幻,也不是顽空。 楞严会上,佛陀"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要你找回失落了的本心,找回你那真实的自己,以完成生命的觉醒。佛陀在临涅槃前,更拈出了"常、乐、我、净",以彰显生命的实相与真谛,本无伪我,岂是本无真我?须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我是伪我,真我是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态,自他不二,本无差别,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各位可从"见性"去探寻,什么是"见性"?"性"就是属性;找到生命的根本、共同的属性时,就是"见性成佛";"佛者,觉也",当下你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这是很容易的。因为"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你从这儿着手,把它浓缩、归纳到自己生命的属性,锲而不舍地参究下去,直到"哦!"的一声,原来如此,你就找到原本的自己。见性而又肯决了真实的自己,就会放弃假我──表层意识。放弃、否定了表层意识,真实原本的自己呈现,即是所谓"断命根",只此便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从此与那个恩爱缠绵、怨恨蚀骨、贪嗔痴爱、七情六欲......的假我,毫不留情地与它割席断交,这就叫做"断命根"。 说到这里,大家别误会,以为既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就要把伪我丢掉;证到了真心,就把表层意识扬弃。要知道"扬弃表层意识是涅槃",在你尚未涅槃以前,表层意识仍然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岂能丢弃不用?只要它能恰如其分地作为你扮演人生角色的工具,不许它喧宾夺主来篡夺心国,驱使、主宰你就够了。事实上,你也不能完全放弃、排斥你的表层意识,只要珍惜它、善用它、爱护它而不放纵它,经常洗涤,保持精纯,让它安全、好用,不出故障就可以了。七、四种类型心 我常说:从虚假的表层意识到真心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 颠倒梦想心 什么是颠倒梦想心?明明说要收获必先耕耘,想怎么收获得先怎么栽,但人偏不肯耕耘、不肯栽,只想收获。 坐在办公室里手上拿着公文卷宗,心里却在盘算着"我若是中了六合彩,那就三子临门── 妻子、儿子、房子都有了,如果加上车子,那更圆满......",这就是梦想。像这样一天到晚不切实际、喜欢妄想的人很多,长久以后,会变成妄想症。所谓"颠倒梦想",不一定是指睡着做梦,而是瞪着眼珠大做白日梦。 还有一种人,对于希望获得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借着幻想来自慰──想到明年升级加多少薪,加了薪以后,透过某种关系再升一级,又加多少钱......,尽打不切实际的空算盘。或者说将来我自己发展某种事业,有个怎样的构想......,愈想愈兴奋,想了一夜,第二天一出门,一点儿也用不上。 还有些人习于狂想、乱想,任何事都只是想而不求结论,久而久之神经衰弱了,想这个事那个事却来了,想那个事这个事又掺进来了,到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路时,就形成多头意识,于是精神便分裂了,这都是颠倒梦想所惹的祸。 (二) 二元对立心 一天到晚离不开利害、得失、人我、是非、黑白、好坏、善恶、美丑、功过......,久而久之,心就倾向了两个极端,而脱离不了边见。有时想去做坏事,自己的良知又不允许,于是就展开人天交战;有意做某项投资,想获得又怕损失,于是又有了利害交战。 许多人在一生中,心始终无法安顿,不得安宁。修行人能发露摩诃般若,摆脱这种二元心,便可到达第三种心。 (三) 处胎纯我心 此种心态,就像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只有单独的自己存在,现在心理学上叫做"独头意识"。 以前的参禅人,参话头参到得力时,首先便会凝成此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把一切二元的、分裂的、妄想的......统统凝结成一个疑团,只有一个混沌的我,煞似个活死人,没有分别,只有知觉。有些人修行至此,以为这就是宝所了,其实还未到。这种独头意识,如果触机遇缘撞碎、打破,便可破壳而出,到达"无我意识"。像虚云和尚参禅,参到走路好像踏在棉花上,白天忘了吃饭,晚上不知睡觉,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却倒向持杯子的手上,滚烫的开水淋在手上,蓦然觉痛,于是杯子碎了,"独头意识"也打破了。 (四) 客观无我心 纯客观的"无我意识",就是真实原本的心态,也就是"无我之真我"体现。这个"无我之我",就是儒家所说"天人合一"的境界,恢复到本来面目的原本心态,即是参禅到大彻大悟的圆满境界。到此,只凸显生命的属性,到达绝对无执、无漏,克享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大觉圆满。 这四种心,前两者属表层意识,第三种是表层意识被压抑,真我尚未抬头,尚未到最后"牢关";第四种心才是真我凸显,也才是纯客观兼纯主观的真实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分而守己了。八、在尘不染 随缘不变 古人在大彻大悟之后,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非常平实地安分而守己(此时是不守而全守)。我们看二祖,他把衣钵传给三祖以后,到茶馆里、到闹市中和光同尘。五祖把法传给六祖以后,在东山寺后盖个茅屋,奉母而居,生活都是那么平实、平淡。 契入到心的第四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我之我,诸天觑不透,诸魔难窥踪的。有些未到的人,当他谬以为"到达绝对客观,证得无我、真我"以后,就要把属于伪我的统统丢掉,其实不然。这四种意识的过程,是要互相涵摄的,第四种真心一旦开显,就把前三者涵摄融合、相互冲淡,而不起其个别作用;但当用到它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不用它时,也不会作怪而喧宾夺主、兴风作浪;只这便是真实的"中道"。离开了这种心态,就绝不可能契合于中道。 由此可知,找到真实原本的自我以后,只须安分守己地和光同尘,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用不着隐居深山,而且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的。 上次讲《牛的礼赞》,说到最后圆满、成熟的人干什么呢?只是"入廛垂手",不舍众生,随缘应化。所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 各位在共修期间,所努力从事的应该就是这桩事 ──追求永恒,发掘真我,也就是各位参加共修会的中心课题,落实地说,即是如何净化自己的表层意识(真心原本就是在尘不染的,加不上个'修'字)。如何净化、整理我们的表层意识,如何发掘、肯定真实原本的自我,这正是我们修行的共同课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的已经有很好的收获,虽然没有到家,但都如入芝兰之室,由共修者的相互熏习,而得到了安祥的觉受。 归纳一句话,各位来参加共修,修个什么?修心──借虚假的心,发掘出真实的心,泯众生心而彰显出菩提心。九、三心不可得 每说到心,总会想到一个小故事── 禅宗出名的"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著有一部"青龙疏钞"。如果用现在的五号字排印,也不过只是现在的一本书而已,但那时是用毛笔写的,体积就很大。他闻听南方的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注疏《金刚经》的《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当他走到湖南沣阳,正当肚子饿时,看到一个卖饼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德山答:"《金刚经青龙疏钞》。"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我施与点心;若答不得,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德山说:"老人家,你请问吧!"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这么一问,把德山给问愣住了,弄得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地走了。就这一问,德山的锐气就挫掉了一大半。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在法堂上转来转去地说:"久向龙潭,到了龙潭,潭亦不见,龙亦不现。"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这么一问一答之下,德山就在龙潭安顿下来,跟随崇信禅师参学。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崇信禅师身侧,久久不去。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下去休息了!"德山向外走了几步,又回来说:"外面太黑。"崇信禅师拿个纸捻子点燃了交给德山,德山刚要去接,崇信禅师却又把纸捻子吹熄了,德山因而大悟。 崇信问他:"悟个什么道理?"德山说:"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怎么悟的?悟了个什么?在此不讨论。那个老太婆的三句话──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得德山灰头土脸,有苦说不出,有冤难倾吐。在座的各位有人肯替德山答一句吗?答错了也没关系,谁能帮德山出一口气?(稍停)我告诉各位:"德山是研究《金刚经》的,他为何答不出来?理障。"如果是一个真正解脱、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已断的人,这个话很好答。"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德山只要说:"谢谢老人家的供养!"挑起经担,头也不回,扬长而去,他就不必吃瘪了,吃瘪的应该是那位老太太了。 刚才我叫你们答一转语替德山出出气,你们都不肯,我替德山出气了。大家可知道"这话落在什么地方?"谁能答得出来,虽然不必发文凭,我敢承认:"你已经毕业了。"如果答不出来,那就还要继续努力用功啦!如果你问我"这一转语落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一九九0年二月十七日讲于台北市一、修行的中心课题 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找到真正的自己。各期共修会的会友,共同研究和突破的应该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恒的必定是真实的和原本的,这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既然不因创造而有,因此它也不因任何原因而无。 学正法,要发长远心,要有坚强的意志、决心和毅力。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不肯把全感情、全理智投入,那是没有用的。 禅,向来重视根器,重视上根大器,因为禅是最上一乘法;如非上根大器,就绝难相应。所谓"上根大器",就是指大信心、大决心、大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达证悟绝不放手。 事实上,纵然是开悟了,也才只是修行的开始。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意思是说:虽然你不必像声闻四果、十地菩萨那样历尽多劫的千辛万苦,就可以顿悟彻了;但是你那无始以来累积的业障、心垢和机械惯性,必须要逐步地加以扫除、廓清、矫正才行,否则你自性的本有光明,仍然不能绽放。垢未去,光怎现? 所以,大家参加共修会,获得正见,见到了道路以后,要如何去行,那才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从今以后的生活行为,跟以前的生活行为应该不一样才对,因为我们以前的行为是"有漏行"。 什么叫"有漏行"?如何才是"无漏行"? 人是在错误中长大,而又不断地制造错误,增长无明的烦恼,这就是"漏"。 各位参加了共修会以后,就应该开始走上独行道,做个"万象丛中独露身"、"不被境牵"的真正独立人;自己努力修正想念和行为,不再有错误和烦恼,才是"无漏行"。"无漏行"就像今日企业界所推行的"无缺点计划",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再容许自己有任何缺点;再加重一点说,就是不允许我们的安祥心态出现断层,这就是"真无漏"。因为"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修行而不肯把错误彻底扬弃,就无法断除烦恼;心里常被烦恼侵扰,试问又如何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坛经》上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和心中二元的概念扬弃掉,你就不能免于烦恼。当你没有烦恼的时候,才能把心灵上的阴霾一扫而光,呈现出万里无云,才有阳光普照、花红柳绿、鸟语虫鸣的美好风光。 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拥有无量、无边的光明,是我们自己被无明的"见取"和"计执",把自性的光明掩盖了,把真如佛性埋没了;而且是生生世世,从生到死都在做着自己埋葬自己的愚昧行为。二、无漏行就是八正道 今天是第二届共修会圆满的日子,我要以"无漏行"来和各位共策共勉。所谓"无漏行",就是佛说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也就是到达生命圆满的光明大道。 "八正道"在《俱舍论》中叫"八圣道","八圣道"乃是圣人所践行的道路;既是圣人,当然无漏,他的安祥心态当然不会有断层。就世间法来说,"八正道"是正人君子所行的正大光明之道,在其他经论中又叫"八游行",意即逍遥自在地通过这一条到达生命圆满的修行之路。所以,凡是肯正确践行八正道的人,一定会活在秒秒安祥、秒秒自觉的自在逍遥之中。事实上,也唯有保持秒秒安祥、秒秒自觉的心态,才能通过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境界,以达到生命的圆满。 "八正道"包括些什么?它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三、正见与邪见 "八正道"的第一指标是正见。为什么把正见摆在第一位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备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优异条件,其优越处在于唯有人能够"依见解决定取向,以认知导正行为。"如果没有正见,便不知如何去做正确的修行。 "八正道"是通往生命圆满的道路,如果我们不具备正见,修行就会走偏、走错。 正见的反面是邪见。邪见包括了断常、有无、人我、得失......等边见,以及执假为真、积非成是、执邪为正等谬执。 两个人争论不休地抬杠,不论谁输谁赢,两人都错,因为各执一边(有所偏执),统统失全。修行若能不着相、不执假为真,不把虚幻当成真实,就不会起这种"计执"。"计执"就是计较与执着。 一般的断常邪见,例如说"人死如灯灭"── 死了就没有了,固然是邪见;执表层意识为自我,或执表层意识不是我,也是邪见。为什么呢?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在这一真法界,原本没有"能"与"所",根本就没有"真"与"假"的区分,一切当体是"真",立处皆"真",触目菩提;如说有"假"的,那只是你自己"谬执心外有法"、"背离正见"的结果。 正见如金刚王宝剑,能破一切假象和邪见。邪见,概略地说有六十二种,空有、非有、非非有......都是邪见;"非有"就等于"无","非非有"就等于"有",这就叫做戏论、边见和概念游戏。这是钻死胡同和作茧自缚,绝对无裨于解脱。 所谓正见,就是超越一切邪见的正确知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明鉴因果 第一个最基本的正见,是明鉴因果。 如何明鉴因果?清清楚楚、谛信不疑地了知"一切原因都有结果,一切结果都有原因",这是逻辑学上的自然齐一律,是大自然的统一法则。既然是大自然的统一法则,当然也就是天律、天条;既然是天律、天条,就该很自然地遵奉信守,而不应该不肯付出,只想获得;不该去炒股票、搞六合彩;不该去无本求利,乃至取悦、祭拜鬼神以求福佑......,这都是邪见。 讲"因果",离不开中间一个"缘"字;离了"缘","因"就不能成"果"。所谓"因",就是动机;"缘",就是条件。比如种菜,先要有地,地要适合种菜的条件,才能生长成菜;如果是酸性地、碱性地、烂泥地......,种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必须是做好水土保持、采光、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条件具备,才能种菜得菜。 (二) 三法印 正见的第二个层次,要明见佛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 什么是"诸行无常"?"行"指的是变化不停。万事万物都在生、住、异、灭的变化之中,都只是不永恒的现象,如水泡,如霜雪,只要不着相,本无生灭,然而一起"见取",便背"真常"了。它原本是水,本无个别性,这是就"浅义"讲;依"深义"说,一切生灭现象的当体就是永恒,为什么?无风不起浪嘛!心生万法,万法唯心,波即是水,烦恼即菩提,这不是很明白吗? "诸法无我",什么是"诸法"呢?在这时空无限的大宇宙,当体是个法界,所有有形、无形的,可以分辨、思考、触摸的,可以感觉其存在的都叫做"法"。为何说是"无我"呢?因为它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有,条件消散了,它就没有了。就物质最基本的原子来分析,当电子、质子......分开的时候,电子消失了,质子也跟着没有了。"诸法无我"即是没有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个别自我。 所谓"毕竟寂灭",万象森罗,缤纷呈现,一切现象最后统归于无声、无色的"本不生",谁也不会说"地球是永恒的"吧!物质三态的理论,对现代的你我,该是可以理解的。以上就是佛说的"三法印"。 (三) 了解四谛、十二因缘 正见的第三个层次,要了解"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 "十二因缘"就是我们这具肉体形成的过程和轮回的现象,这在《心经浅释》里已经讲述,于此不赘。 我们真实的生命,它既不因"缘会"而生,所以也不会因"缘尽"而灭。因为真实的必定是原本和永恒的,我们必须具有正见,才能够从了解"十二因缘如何形成假我",找出自己迷失的起点和过程,从而肯定真正的自己,毅然地从迷途而知返。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基础,也就是"十二因缘"。 (四) 见性 正见的最高境界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一切存在的共同属性,也就是宇宙的实相,从而的的彻见你、我和宇宙是一体不二的,而非对立的。相对宇宙而言,个人虽是小我,然而你、我就像大海的一个水分子,那些无法计算的大海水分子,跟你、我全同,当下全部都是你、我。所以只要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同时也就见到了宇宙的实相,只要能大肯决,当下就会断惑;从此对一切事、一切理,不再存有疑问,不再起"见取"和"计执",桶底脱落,一了百了。 我们也许学过很多实用科学,而今知道那些只是"因缘所生法",如果地球不存在了,那些学问、知识都归向哪里去呢? 正见的可贵处,在于拥有正见的人肯坚持正见,这样面对一切现象时,才不会生疑,也才能保证自己想念、行为的正确。四、正思维与邪思维 先说什么是邪思维?很多人一天到晚不自觉地进行着邪思妄想。 有些人希求长生不死,几乎是人人都很怕死。就世法而言,有生就有死,凡是"因生而有"的都会死,如果不是"因生而有"的,当然无可灭。佛法重视"无生法忍",这是可以证得到的。当人证实自己并非"因生而有"时,当下就是永恒。在了解自己的同时,当下便了解了一切;因为突破一点,可以扩展到全面,一处如此,处处皆然。 任何一种思维,如果跟我们的生死苦乐无关,跟个人的生活、理想毫无关连,那就是邪思维。思维如果偏离了中道,不契合人生的主题,或漫无目的的空想,统名邪思维。邪思维不仅浪费时间、生命,而且增加心垢,加重业力,沉入想阴。 我们研究有用的学术,追求有用的知识,或破解一个公案,都是光明的思维,正思维会使我们健康。所有哲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其所以都是健康长寿,都归功于他们善用正思维,与宇宙的生命力结合,撷取了生命的源头活水。 真正的正思维是自动自发的,不但是一种快乐的事,而且还会上瘾。如果掺杂了功利主义的思维,那便会让人感到压迫与无奈,而形成一种煎熬和惩罚,生命力也会因之而萎缩。 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为什么会苦?苦的因、苦的根在哪里?如何找到苦的因,拔掉它的根,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使大家都安祥、快乐,这才是正思维。 达摩祖师说"学禅有理入、有行入两条路",当你思维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时,就是到达生命的源头,就会桶底脱落,当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执断。有不少人认为学佛法应该是无思、无为的,这是偏见;因为思维和不思维是一回事,当你臻于体用不二时,思维就是不思维,这可不是"白马非马"的戏论。因为你思维的是实相,与法界的光明相应,你的心力会增长;如果是邪思妄想,就会沉入想阴,就会因生命力的浪费、萎缩,而面不华色。如果想什么问题,都不求结论,久之,当你想一个问题时,十个、八个问题会一齐出现,而形成精神分裂,这是可以通得过实验的。 比如当教师的,你若是用爱的教育去教学生、改作业,晚上虽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带着莫可奈何的厌烦心情去教学生、改作业,随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煎熬和惩罚,不但影响健康,照照镜子看,脸色一定会一天比一天难看。 同样的道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精神仍然会很好;如果是为了被迫写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会头昏脑胀。不信?试试看! 在修行的历程上,有些问题如果不思,它就不通。佛祖坐在菩提树下,并非在闭目养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问题在集中心力进行思维,只有把难题解开、突破,才能豁然大悟。可知正思维不仅不会妨碍修行,反之,要断惑证真,只有用思维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才能一劳永逸,以思维到达无思、无为的境地。五、正语与邪语 什么是正语?正语就是诚实语、正直语、安慰语、去惑语、调和语,所言都是有利他人,真实不虚的。正语就是正直语 ── 公平正直,绝无虚假;正语是柔和语 ── 听起来很温柔,能化解冲突、矛盾,而不伤人,不破坏人际的调和。"如法而说,如实而说"是正语的最高境界,所说的话不违实相,不违背正见,用正确的见解来指导说话的内容。 正语的反面是邪语,什么是邪语?凡非正语,都是邪语。一般易犯的邪语是: 两舌── 挑拨是非,制造不和;一件事情,两种说法,乃至两面讨好,都属两舌。 恶口── 粗鲁骂人、讲话难听、言中带刺、信口批评,都属恶口。 绮语 ── 说黄色的话,煽动别人本能;引起他人不该有的罪恶动机,使其造业、造罪;乃至花言巧语、奉承、谄媚......,都属绮语。 妄语 ── 就是说谎、骗人,至于未见说见、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更是大妄语。 在八正道里,正业、正语、正念,是针对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提出的。在这三业中,佛法很重视口业,因为古圣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之大,由此可见。所以说话不可不慎,尤其不可把错误的思想和见解向别人传播,那样就等于散播毒素。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声音,它对人们的祸福、损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说话要说正语,不可说邪语;要说有建设性的话,说有助大众和谐的话,不要说破坏性的话;要说鼓励、安慰的话,不要说讽刺、伤害人的话。六、正业与邪业 什么是正业?正业包括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八正道中既分列出正语和正念,正业的重点应该在身体的行为上。 所谓"业",就是想念、行为的总和。例如一个公司一年的运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总和,叫做业绩;同样,人从生到死,除了三岁以前的"无记",在这一生中所思、所行的种种,综合起来就是"业"。当然,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业",也都会产生影响 ── 形成"业力"。由此可知,"业"就是生活过程中的记录。 业,既然有正邪、善恶之分,我们自当只造善业、正业,不造邪业、恶业。 正业,就是正当的想念和行为。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商人,在和别人交易时,要同时考虑到"不仅要对彼此有利,也不能损及国家和第三者的利益",这种作为就是正业。反之,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蒙蔽对方,使其理智不清、判断错误,造成"于我有利,于他有害"的损人利己结果,这不是正业,而是邪业。为了利己利人而使第三者受害,也是偏离中道的邪业。 依此类推,所谓正业,应该是自他兼利、彼此无损、不违中道的行为。中道,不是指墙头草随风倒;也不是主张无是无非,谁也不得罪;更不是面对大是、大非时,模棱两可,保持中立。而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就跟射箭要恰好命中中心点一样,不偏不倚。正业的尺度就是止于至善的中道。我们唯有活在责任义务中,自他兼利,绝不制造负值,绝不危害国家,才能活在理得心安的正业之中。七、正命与邪命 什么是正命?正命就是活得"光明磊落,正正当当,仰俯无愧,顶天立地"的生活品质与人格素养。 假如我们活得不光明、不磊落,为了自己活,让别人活不下去,把自己的生活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就是邪命。就现代国民的基本认知来说,要生存就不能逃避自卫战斗,要生活就不能脱离各类型的生产。任何"只想获得而不付出,有需求而无贡献"的生命存在,都只会制造人群的负值,也都是邪命。 我常说:"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逃避责任、义务而苟且存活,这种人活着是多余,他只会增加别人的负担和伤害,这也是邪命。 做为一个朝向生命圆满迈进的修行人,一定要活在正命里。百丈怀海禅师便是一个足堪效法的典型。他首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年逾八十岁,他还每天下田耕地。徒弟们怜悯他年老,劝他不必下田工作,他不答应,徒弟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老和尚因为这一天没有工作,便在室中打坐,拒绝到斋堂吃饭。他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嘉言卓行,就是禅者的典范。 我常说:"爱你的工作,要和你的工作谈恋爱。"因为只有工作,才会使你活得理直气壮,也许你可以不工作也有饭吃,但那会使你活得窝囊、猥琐。只有活在正命里,才会活得"理得心安",也才有安祥的基础。八、正精进与邪精进 有正精进,就有邪精进。 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一位名叫阿那律的,因为常常贪睡,被佛呵斥,他便涕泣自责,不再睡眠,结果七天之后双目失明。睡眠是眼睛的食粮,未到大悟彻了的境界,岂可不眠?佛祖怜悯他,教导他修天眼通,从此他不须依赖肉眼看了。 还有一位名叫输屡那的佛弟子,也是因为过于精进,以至欲速不达,思悔欲退。佛知道后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事?"他答:"爱弹琴。"佛问:"弦松时如何?""没声音了。""弦扭得太紧时怎样?""会断!""不松不紧时如何?""可以弹了。"佛说:"这就对啦!修行就像调琴弦,不能太松,太松就是懈怠;也不可太紧,太紧了就会断掉,即使不断,也会发出难听的噪音,要松紧适度啊!"这位弟子听了佛的教诲,就改变了修行的态度。 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我曾把佛的这句话引申为"把全生命的情感、理智、精力,投注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发展上,让它集中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我对佛陀这句话的体会就是这样。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集中他的生命力。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人人都知晓,他只受了两年的小学教育,没有任何学校的学历证件和毕业文凭,但他发明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凭什么呢?凭着他对研究、发明的浓厚热爱,以工作为享受,自动、自发,只有快乐,绝无压迫感。他的成功就在于制心一处,精一不杂。如果不能制心一处,精力分散,将会一事无成;善于集中心力,才有创造力,也才能突破难关,开拓境域。 正精进,在实践上就是摒除杂念、集中心力。我们要进行思维,先要确定主题,然后集中心力去思维,没有结论绝不思维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工作,就应该心无二用,把感情、理智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对修行而言,则是"精者不杂",也就是要不断地净化自己;"进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牵制、干扰,安祥度自然会一天天地加深,亲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会一天天地扩大、加强,这就是禅者的正精进。九、正念与邪念 所谓正念,就是"无私无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会想念的动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无私无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远离贪、嗔、痴、慢,......",就必须不断地反省忏悔,以修正想念和行为。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体现 ── 人的念头在主使、支配着人的肉体。在《安祥之美》的讲词中,我曾说过"心念不正,会造成身体上的很多疾病",因此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头不应该任其滋长。一天到晚念头都在活动,而我们却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点,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制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头都是妄想,要立刻断然遏止、扬弃。 念头来自前尘缘影,是耳朵录音、眼睛录影所吸收累积的虚幻六尘。我们如不自省、自觉,便会不知不觉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在台南时,我每天早上都到体育公园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问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时,心里都想些什么?"他说:"我根本没有想,我一点想念都没有。"我心里想:"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大家也许问:"见性以后,秒秒安祥了,有没有想念?"我可以回答"无念",也可以回答"有念"。为什么?因为就禅者而言,"有念"即是"无念"。答"有"、答"无"都没有错。 《楞严经》说"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真正的安祥心态,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为什么说"如幻"呢? 古德有一句话形容念头在禅者心境上的情况,说是"长空不碍白云飞"── 念头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若有若无,既不停滞,也无干扰,这就是"有无不二,用不离体"的正念。更进一步,所有念头的萌生,都会清清楚楚地察知,一个也不会漏过,这就是"识得不为冤"。 再进一步,念头就会自动停止。会不会死?怎会?他还有那个"无念之念"在主宰着心国。对契入不二法门者来说,有念即是无念,无念也是有念,是圆融无碍的,否则便不契"不二法门"。 为什么说安祥禅的安祥是一种觉受?因为离开心的觉受,任何学术都跟解脱无关;凡是不能净化、提升、改变心态的学问,都属外道,学得再多,对正命都毫无裨益,那显然是废知识,跟酒精一样,只有热量而没有营养。 所以,各位要珍惜护持此刻的心态,能保任此刻的心态,你便已拥有正受和正念。念念无执着、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众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问题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发为语言,说给大家听,这就是正念。如果对自己的想念会感觉脸红,那就不对了。十、正定与邪定 八正道最后一个要项,是正定。什么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确,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 真正的禅定,就是六祖所说的外不着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牵引、干扰;内心不乱── 内外平静,天下太平,既没有外来的侵扰,也没有内部的叛乱,国家就太平了。我们讲的"国"是"心国",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国王。经上说"心王、心所",就是要我们识得主、从。 现在学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镇静剂求心的镇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觉,这都是邪定。佛经列举的邪定很多,我们既不接触,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炼丹、守窍、通灵静坐......,倘若条件不具,守窍的结果,不但会导致血压高升、眼睛失明、五阴炽盛等过患,甚至会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结果连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观想某一种事物求定,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无记空定";还有人追求某种境界或功利,打坐炼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体健康超人一等而长生不死,但却忘了佛说"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 ──"五阴炽盛",更容易使人堕落、迷失。 修行要不离中道,过与不及都不适中。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态,才有助于生、死、苦、乐的解决,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证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护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见影,百分之百地稳操左券。十一、安祥禅的禅定 一般的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现今也有超觉静坐等法门;而安祥禅的禅定,有以下三个阶段:离执禅定、去执禅定、无执禅定。 各位来禅学会参加共修,或经常唱禅曲、听录音带、看讲词,当你有会于心时,当下就会和安祥禅相应,而拥有正受。当你以这种安祥心态走在热闹的大街上,虽然对外在的一切历历明明,却好像是只有自个儿一人一样,外面那些扰嚷喧哗对你已不构成干扰了,你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到面前"照"得清清楚楚,走过去了却不留影像,这样的心态就是离执禅定。 过去和人一言不合,便会生气,现在别人骂你时,你却觉得好笑。过去看别人都不顺眼,自己照镜子,连自己都不满意,现在无所谓顺眼不顺眼、满意不满意了。过去你是个录影机、录音机,看到什么就录什么,听到什么就录什么,然后把"软件"装进脑子里。现在眼睛看东西跟镜子一样,过去就没有了;耳朵听话(一切声音)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俨然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是离执禅定。 离执禅定,如果是气质纯洁,养之有素,也能就地还乡,这"地"就是如幻三摩地。那为什么还要经过三个阶段呢?离执禅定跟去执禅定、无执禅定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就在"离执禅定是否能够时时、秒秒、须臾不离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师跟前才有,离开老师就无;刻意去找它,它还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这显示你的心垢还没有去掉,偏去的个性还没有扶正,多劫以来的机械惯性、习气尚未纠正,积业成障的障碍还没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恶因缘,离执禅定就会退失,依然会欲振乏力,被外缘牵着鼻子走;所谓"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这不仅可怕,而且也实在值得我们警惕。这显示当你证得离执禅定时,仍必须紧接着做好"去执"的工夫,这样才牢靠、稳妥。 如何"去执"呢?只是教人认真、由衷、彻底地做一番反省、忏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门。因为那些陈年往事、无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彻底整理、清除,触机遇缘,老毛病依然还会发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忏悔仪式,在《六祖坛经》里也有"无相忏悔"的明诲。《大智度论》里对忏悔的要求更严厉,要你把所做、所为,所有见不得人的杀、盗、淫、妄种种恶行,当着千百大众发露忏悔,倘还存有一丝我执,是很难做到的。 《金刚经》上说:"世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等于重罪轻受,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免于被恶业牵入地狱,这应该是最拣便宜的事了。"发露"就像是"见光死",是"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拿"别人看不起,当众没面子"和"疾与菩提心相应,享有正受,提升正见"相比,孰轻孰重?真修行人一定会知所取舍。因为你若不做去执禅定的工夫,离执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现断层的;"断层"便是"有漏"。 什么是离执禅定?我相信除了少数因业障太重而电阻太大的会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离执禅定中,感受到微醺的离执心态吧? 我时常讲:"不努力的人不会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获得,不耕耘的人没有收获;要想获得,必先付出,这是宇宙法则,是自然齐一律。"你如果想保有这美好的安祥心态,这"最上一乘、最圆、最顿,当下超凡入圣,立刻见性成佛"的现量,就必须下定决心,做一番诚恳的反省、忏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须通过去执禅定,确确实实地反省,不必订进度,不要图快速,分年分段,点点滴滴,巨细靡遗地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污垢,一一地挖掘出来曝光,让它"见光死"。 反省的顺序是按反时针 ── 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这样一直反省到出生;当反省到不能记得时就等;如果修行好,总有一天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候的情形,到时候就可能证得"宿命通"了。 你能认真反省,"去执"去得很彻底,把所反省出来的种种心垢去除,拔掉病根,并且写出来,找一个你最尊敬、最信得过的人,在他面前顶礼,宣读你的忏悔,然后誓死绝不再犯,绝不让罪过再重复下去,这就是修"去执禅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后就自然地证入无执禅定。无执者,无漏也,就是无缺点计划的完成。 以后的一切思想、言语、行为,不假着意,自然而然会符合八正道。既已臻于无漏,你不是佛是谁?谁又是佛呢? 修行到达真无漏、大圆满的人,动静、喜怒、啼笑......统统是无漏的、离非的、离分别的、无私无我的,这就是佛说八正道的正确践行。 请各位从现在开始,用现在的心态做由衷的反省,来修"去执禅定",等我们"去执"的伟大工程完成以后,就升进到"无执",就堪与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说《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阿含经》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诃迦叶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罗汉所集结的佛语,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与典故,有启发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胜缘,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态,努力通过八正道,一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佛法在世间~一九九一年三月廿九日讲于台北市 教外别传、灵山拈花一脉,自从达摩西来,少室传灯,六传至曹溪惠能,一花五叶,把珍贵的菩提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土壤里,落实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华文化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异彩。表现在文学上的,是既存在又超越;表现在生活格调上的,是既淑世又出世;表现在艺术上的,是既具象又抽象。 儒家学术到了宋明开始僵化的时候,注入了禅的生命,便有了"心即理"的宋明理学,使儒家的学术展现出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说明了任何一种最伟大、最实在、最有用的学术,都必定是能够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根的,否则它只是象牙塔里的观赏品,不能够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更不能解决人生的生死苦乐问题。一、禅的风格与特性 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这是深山古刹里高僧大德的特权,这是文人雅士茶余酒后的调味料,与我们大众无关,总感觉到禅是壁立万仞、高不可攀,像铜墙铁壁般毫无门路可入。为什么呢?因为禅的语言、文字,我们不懂;禅的公案,我们穷一生之力也解不开;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我们没有用平常心去看禅。大家若明了"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么禅就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正如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假如我们离开血肉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 禅很难懂,不是禅师们标新立异,而是禅的幽默感使然。那是佛法人格化之后,自觉自在、自在无碍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忍俊不禁的幽默感。禅的幽默,我们为什么不懂呢? (一) 它是以有言显无言:就像云门文偃禅师,在他未得法以前,一天到晚追随着陈睦州禅师问"道",陈睦州禅师没办法,见他来就躲。有一次云门动作很快,门还没关,脚已伸进去了,但是陈睦州照关不误,于是把云门的脚压伤了。云门说:"你压伤我的脚没关系,但你要给我说'佛法是什么?'"陈睦州讲了五个字:"秦、时、度、轹、钻"。这五个字你怎样排列组合,也找不出什么道理,但是云门当下就豁然大悟。悟了什么?悟在"以有言显无言"。各位如果把这一段公案参透了,那一定悟得很正确。有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问云门:"什么是佛?""干屎橛。"这都是"以有言显无言"。 (二) 它是以无言显有言:什么是佛?敲你一棒;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竖个指头;这是"以无言显有言"。虽然他只竖个手指头,可是够你写上十万字的论文。 (三) 它是通俗的幽默:有人问赵州:"听说你跟南泉普愿学法,从他那里得法,是吗?"赵州说:"镇州出大萝卜。"这是借喻,镇州出大萝卜,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还要多此一问吗?这是个幽默话。但很多禅宗大德拿它当公案来参,参透了又能得个什么呢?所以参公案要会选,选得不对,参了也没用。 在盛唐时代,禅宗一花五叶,因为当时国势强盛、民生富裕,修行人的环境好,高僧大德非常多,不缺乏导师,大家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的条件之下,当然充满了幽默感。 宋朝以后,国势积弱不振,年年花钱买和平,民生凋敝,活在那种环境之下,哪里会有幽默感? 到了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列强环伺,国亡无日,中国人就更不晓得什么叫做幽默了。我们拿现在的心情,去体会祖师的心态,那是格格不入的。 古时候的大德,像六祖没念过书,照样大彻大悟,他说的话就是经典。唯一中国人讲的话称作佛经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了。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禅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它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幽默感。我们若用平常心去看禅,它不但具备普遍性,而且是在我们生活里生根的。我们可以从现在的文学、艺术上去找寻禅的踪迹,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我,因为禅就是真实的自我。二、禅的修行要领 我们原本的心,自一出生就被六尘不断地覆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表面意识── 分别心,那个离开分别的、永恒不变的真心被埋没了。如何将覆盖我们原本真心的尘垢去掉,让真我抬头,这是每个不甘被埋没的人的修行课题,也是我们这一生的中心使命。 如何使禅真正在血肉的生活当中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有几个重点必须把握住: (一) 以正信因果为学禅的基础 一谈到"因果",大家都说这是愚夫愚妇、老太婆的口头语,太简单、太通俗了,其实"因果"就是真理。什么叫"正信因果"?比方说我们想中奖就去拜拜;想走运、想治病便到庙里去烧香......,这不叫"正信因果",这叫"迷信"。"正信因果"是应该向佛学佛。 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就是"因果"。佛陀逃离王宫,跟外道学法,发觉不相应、不真实,于是他拖着奄奄一息的肉体,在尼连禅河沐浴,喝了牧羊女施给他的羊奶之后,坐在菩提树下思维,结果悟到了"缘生法",也就是从生命的开始堕落、无明缘行......,然后是生命的循环、迷失、永不回头,这叫"十二因缘"。 佛观察宇宙万象,发现宇宙就是无量的"因缘"。"因"是一个动机,"缘"是许多条件,然后形成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一个结果的因......,于是因果不断地互为因果,所以整个大宇宙就是"因缘果"的现象;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现象,都是条件的互相组合、互相依存。当所有条件分离的时候,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说"万物无自性"。比如一座房子,我们若把水泥、沙子、石头、木材、钢筋、人工等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永恒不变的房子,而且这些各个不同的条件也会逐渐消失。我们人是近六十兆细胞组成的,把这些细胞拿掉,也找不到这个人,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条件分开之后,便没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宇宙是条件的组合,所以宇宙当体是"空"。虽然是"空",但人在宇宙当中,还必须承认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因缘法",这在逻辑学里叫做自然齐一律。佛用"因缘法"来批判当时的"外道六师",所谓"外道六师",即是: (1) 一因论者:说宇宙一切都是梵天创造的,就这一个原因。佛说:"那么谁创造了梵天呢?"外道无话可说。佛用因缘法批判了一因论。 (2) 无因论者:说一切没有什么道理,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规律、法则。佛依然用因果法举例,使无因论外道哑口无言。 (3) 邪因论者:说我们如果活在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享受里,当下就解脱,就没有烦恼。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无条件的事情呢?你要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为欲壑难填;物质方面,要耕耘才有收获,要付出才能获得,你凭什么保有物质的满足呢?如果因缘不具足,你的空想也不会有结果。 (4) 宿命论者:说一切万有的规律、存在、变化、发展,都是神定的,没有人能改变。佛说:"你把因改变了,它的果就会改变。"佛批评宿命论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进、放弃自尊。大家读过《了凡四训》就知道"你把条件改变了,结果会跟着改变的。" 宿命论对一般不肯努力、自我放弃的人,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也的确是活在宿命论里。 什么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就因父母的遗传基因、社会阶层、职业、教育程度不同,左右了孩子的活动半径,在日常所见所闻的薰习之下,到了七、八岁,孩子的人格就完成了雏形,以后大致也将走那条路,这个是宿命。但对于一个根器很高、警觉性很强、不甘被命运支配的人,像袁了凡一样,他是会改变的。 (5) 怀疑论者:佛批判他们是不用脑筋、不肯抽丝剥茧。 (6) 禅定论者:认为人只要坐着不动,把一切念头扫空,当下就是解脱。佛批判他们是以手段当目的;人可以不吃饭、不工作,只享权利、不尽义务吗?所以佛说:"禅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你必须要有正见才能断惑,断惑之后才有真正的见解,指导你的正确行为。" 我们何以说"佛法就是世法"?佛法何以具备普遍性?因为佛陀讲的"缘生法",就是组织。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组织体,不论它是整体的或是个别的,都是组织体,没有单一而能存在的事物。若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佛法的精神,我们不妨说:"组织是万有共同的原因,是创造唯一的手段"。 就"万有共同的原因"来说,从浩瀚的星海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乃至一个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单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组织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功能。 就"创造是唯一的手段"来讲,音乐家拿几个音符,谱出了不朽的乐章;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色调,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用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建筑家用杠杆力学、结构力学,完成了宏伟的建筑......,我们可以说"没有一样创造不是借由组织的结构与改变来完成的"。 倘若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与技术,可以改变黄金的结构,也就是可以改变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量子的数量、运行速度、方向......,我们就可以制造黄金,古人没有完成的炼金术,就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缘生"就是组织,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主官(管),或者是一个领导阶层的人,你若不懂缘生、不懂组织,你无法成功。 组织又分有形的与无形的。所谓"有形的组织",是要使它能发挥制衡的作用,使它互相策动、互相鼓励。"无形的组织",是你如何提出一个人人向往、信受,愿意为它牺牲、奉献的伟大理想,哪怕这个理想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实现,但是不能没有;你如何提出一个大家都讨厌、都不习惯、都不能忍耐的最近目标,大家集中力量把它摧毁,这都是组织的作用。因为你若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能鼓舞人的热情;没有最近目标,就不能统一人的行动,表现组织的力量;不能表现力量,就没有存在的作用;没有存在的作用,就没有存在的可能。眼前桌上摆一盆花、摆个麦克风、摆个茶杯,它会存在;如果有人放个砖头,谁看了都会顺手拿掉它,因为它摆得毫无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佛讲的"缘生法",不但是要我们有一定的作用、一定的组织,用条件来改变、提升它的作用,而且还启示我们"任何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哪怕是出家人的百丈禅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见真正的佛法,不是哲学,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它是离不开世间法的。 (二) 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 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因果法则,不是一种概念游戏,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实践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所以我常说:"烦恼与错误同在,罪恶与毁灭同步。"你活在错误里,不可能不烦恼;当你走向罪恶的同时,也不可能逃避毁灭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反省,借着反省来发掘出我们生命的内涵。例如妇产科的婴儿房,每个婴儿都一样,自他不二,所呈现的都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为什么长大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差别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色、声、香、味、触、法,而形成了他的表层意识,埋没了他的本来心态,形成种种的人格,种种"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的人。 靠着反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构成我们表层意识的,有哪些偏去的个性?有哪些是妨碍我们事业成功的因素?"不去掉它,我们就不会活得更好,就注定会失败。只有靠着不断反省,反省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反省到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或者妈妈没有生我以前,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彻底,不断地清除心垢,去掉学法的障碍,等到心垢障碍没有了,就瑜伽 ── 联合,跟真理、佛法、宇宙的真实相联合,这时就能见到妈妈没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 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大宇宙的真实,因为你跟宇宙不是对立的,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有许多人不肯反省,不从自己身上找答案,那烦恼永远切不断。试想,如果不是你做错了、说错了、领会错了,会有烦恼吗?绝对没有。两个人正在讲话,你进来,他们不讲了,你说这两个人一定在骂我,其实人家是对你尊敬;你进来,他们还在讲,你会说这两个人简直是目中无人嘛! 诸如此类,做人如果想改变外在的一切,向外要求,你会越来越烦恼,它会恶性循环。只有从自己内在去找烦恼的根源,下最踏实的工夫去反省,用因果律来衡量自己、了解自己、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才有可能活得免于烦恼,才有可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三) 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生活不是卖弄机锋、表现幽默,虽然那也无害,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实的应该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人生总有一个方向,所谓"克己复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都不究竟;一个根本原则必须确立、必须坚持,那就是"唯求心安"。 有个朋友好久没见,跑来跟我发牢骚,说他要退休啦!好人难做啦!说他如何尽职负责,副主管对他的考评,被他偷看到,其中误解很多,认为他没多大发展潜力......。我说:"你都应了过去我所讲的话'错误必得烦恼'。你的考绩照道理你是不该看到才对呀!你偷偷看了,那就错了,行为不光明嘛!你烦恼,那是活该。" 我常讲:"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若是没有这种坚持,这种自我作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善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做人不要图侥幸,不要做令心不安的事,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则欺天。 宋明理学的"心即理",跟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心"是原本的心,"理"是原本的理、脱离六尘的理,那么禅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就是禅。能够有这个心胸,当然就心安无愧、洒脱自在。 达摩西来,少室面壁九年,为了等二祖。二祖慧可去见达摩,求什么?求心安。他说:"我心不宁,乞师予安。""拿心来,我给你安。""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给你安好了。" 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显示了一个禅者的中心取向── 求心安。这告诉我们,人到了无心的时候心自安,也就是说"有心,心不安;无心,心自安",当你"表面意识停止活动,一切妄想停止,本来真心抬头"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是平安、安适,无所不安。修心,如果放弃了"求心安"而想学禅,那是断然不会成功的。 (四) 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 "中道"是恰到好处,"心行"是心的想念与身体的作为。我们身体的一切动作,是反应"心"的想念,佛经上说"心行处灭","心"比行为更重要。有许多人认为"我只这么想一想,并没有做",但是"心"已经被污染了。妄想会使"心"陷入阴境,它是属于阴性的。 什么叫"中道"?有人说"我这碗饭自己不吃,给他吃",这叫"中道"吗?这不叫"中道"。有人说"我做生意卖鸡蛋,别人两元一枚,我一元一个",那你的生意能做几天呢?你准备关门吧!这不是"中道"。也有人说"人家吵架找我评理的话,我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好,就我一个人不好",那叫"中道"吗?那是没有是非、不分善恶,那叫"墙头草"。 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基本上是无害。比如我们丢几片苏打在醋瓶子里,摇一摇,经过发热、冷却以后,它就变成了中性,有没有胃病的人都可以喝;譬如做生意,我们赚钱,对方赚钱,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这个叫"中道"。 有一天,我跟叶灯辉谈"中道",我说:"你在干什么呀?"他说:"卖便当。"我说:"你卖的便当,第一不能比别人贵,第二你自己也吃那种便当,这就是'中道'。如果你卖的便当,自己都不敢吃,那就缺德了。" 我们人从生到死,样样讲求恰到好处、自他兼利,而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能够一生践行"中道",必能通过"中道",到达生命的圆满。人不可以轻言自我牺牲,必须衡量义与利之间,当国亡无日的时候,活着当亡国奴吗?那是应该牺牲,那是"中道"。但平常动不动就讲"舍己为人",这是不正确的。 (五) 以家庭为修行的道场 出家人修行有寺庙,在家修行只有一个家庭。齐家就是建立道场,然后运用道场。家是草昧与文明的分水岭。古时候没有家庭,只有部落、族群,人们相聚而麀(麀,音you,乱伦之意),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根本谈不到人格的自觉和人性的尊严。直到有了家庭以后,人性开始苏醒,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才得到充实。有了家,才会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才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分际、自己的责任。而一个和乐、健全的家庭,也常常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有许多挫折、拂逆的事,家就是我们人生休歇、补给的避风港;不论你犯什么错误,在家庭中都能得到同情、包容;当我们信心动摇、意志消退的时候,家给我们适当的鼓励,给我们再奋斗的勇气。但是也有很不幸的家庭,报上报导的"钥匙儿童",有父母养,却没有父母管教,有问题去问老师。还有夫妻失和、貌合神离的......,这样的家庭无法修行,这叫冤家、魔障。为了不使家庭变成魔窟,首先就要改变自己,拿别人当镜子,努力改变自己。有些人在家里不是骂孩子就是教训太太,或者出现代沟,说自己父母亲太落后,这都是不正确的。当你看到了亲人的缺点,自己不要去犯,而不是去管它们。 修行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想改变别人,总想把别人转变得很符合他的标准,这是错误,是自私,是暴君思想,是阿修罗的心态,不是修道人应该有的。你要想在家庭建立道场,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先要改变自己;自己变好了,家庭自然会变好。快则半年,慢也不会超过两年,就能见到效果。 相反地,你若不循这个道路,一天到晚发号施令,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对劲,嫌这个吃饭嘴响,嫌那个脚跷得不雅,家人看到你回来都会感到伤脑筋,那你在这个家岂不成了多余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家庭建立好,然后"一人仁,一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由个人带动全家,以家的健全交织成健全的社会;由和谐的社会,建立安祥的国家,这才叫做"严土熟生"。 "严土熟生"就是以家庭为起点,严土── 庄严佛土;熟生── 成熟众生。众生在情感和理智上都不够成熟,缺乏正见、缺乏慈悲。没有慈悲的社会,就是矛盾、冲突、仇恨;没有正见的社会,必定盲行妄作、乱七八糟。我们要成熟众生,就要弘扬佛法,启发众生的正见,建立众生的理性。 一般人追求权势,追求物质享受,那是偏执。其实人的最大需要,一个是真理智的寄托,一个是真情感的发挥。如果这两样不能满足,再多的物质,也因欲壑难填,而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 我们为什么特别提出齐家的要求?因为对某一些人来说,"家者,枷也",家是个很沉重的负担,也是障道的因缘,其主要原因是"人有意志力,不主宰自己,专门要求别人;有双眼晴,不回顾自己,专挑剔别人的毛病",这就是烦恼的根源。做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很清楚地体认到"如果说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下一代,乃至于我们的国家、人类的远景,都会变得黯淡。" 假如夫妻常常吵架,晴时多云偶阵雨,小孩半夜会做恶梦、会哭;他本来可以成为圣贤豪杰的,结果从小被摧残得心灵破碎、人格分裂,为了适应大人,变得虚伪、说谎......,做父母的应该推脱不掉这个责任。说到"家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并非要你溺爱孩子,因为温室里虽然可以培养出四时不谢之花,但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我们应该不断鼓励、充实孩子的勇气,养成孩子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的人格,这样,家就是我们的道场。 有人说"在家修行若好的话,释迦牟尼又何必逃离王宫呢?"这并不尽然,六祖大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一样。我们看古往今来许多大居士、大士(就是大菩萨),他们都是在家庭修行的;佛教很多菩萨璎珞庄严、长发披肩,可以看出他们也是在家修行的。不管是为众生、为自己修行,都需要先把家庭调理好,要对自己苛求,对家人不要苛求。在家庭中尽到责任义务,然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帅以善,孰敢不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人仁,一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风气的形成,都是自我躬行实践,然后蔚然成风的。 (六) 以责任义务为生活的重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重心,否则就变成杂乱无章。我们生活的重心就是责任与义务。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都要确实尽到。很多人最有兴趣的是每个月领薪水的时候,更有兴趣的是领年终奖金,最伤脑筋的就是工作,这样的话,工作对你将是一种逃避不掉的惩罚。反之,如果你对工作有一种感恩的心,认为你的工作正大光明而有意义,感觉生命有所寄托,热情能够发挥,那么,用你的热情发挥你的创造力,用你的智慧改善、提高你的工作素质跟能量,你就会知道"付出的必能获得,贡献的必受尊重"。倘若你不想贡献,结果是丧失荣誉;你只想获得,不想付出,责任义务就成了精神负担。逃避工作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讲缘生可贵、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说一切东西并没有自我,只是机缘的组合,彼此相互依存,能够互益,才能共存。同样,我们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就必须要有贡献;你要想获得,就必须先付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定是活得很无奈。不要说我们是在家人,就连刚才我讲过的百丈大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到了他八十多岁,他的徒弟们怜悯他,把他的工具收起来,那一天他硬是不吃饭。一个禅者,他不但有目空宇宙的心胸,而且有躬行实践的美德,离开了躬行实践,一切都是空话。你若不创造价值,你就活得毫无价值;如果你不能构成工作的需要,你自己也会感觉活得没有意思。若是逃避责任义务,专门来修行,那你的修行决不会成功。 有人说:"老师,我要退休了,我的钱也存够了。"我说:"你尽管有饭吃,但不能不做事。社会上若都像你这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那国家就穷了。必须是人人生产,国家才会富足;人人爱国家,国家才会强盛。若是人人逃避生产,最后大家都没饭吃;人人不爱国,最后这个国家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所以我们学禅,是人中的典型,而不是逃避责任义务,不是个废料,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 以穷本溯源为参学课题 "水有源,木有本",真实的是原本的,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而且真理是唯一的,所以禅的特性就是超越,它超越宗教、超越哲学。凡是不能超越,只用表层意识来发现、来编织、来说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然后从宇宙延伸到人生,产生了人生观、历史观......,这都叫概念游戏和废知识。你知道了它,对你没什么改变;你不知道它,也不缺少什么。 佛法则不然,它叫你"穷本溯源"── 一切万事万物的源头是什么?一切生命的实质是什么?一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人跟我说:"老师,这个我知道。""你知道什么?""万物皆空嘛!"爱说笑!为什么有人说空,他的师父还打他一棒?这一棒的目的在哪里?挨打的人应该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若能弄清楚,我就说"你懂得空",而且你也大彻大悟。如果你嘴巴讲空,那叫废知识,你"知道空"跟"不知道空"有什么差别?"为学大用,在能变化气质",王阳明说"我的良知犹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他的良知那么厉害,那禅宗的大彻大悟,若是不能够转凡成圣,那叫什么"顿悟法门"?叫什么"圆顿法门"?"圆"就是最圆满,"顿"就是最快速。我说:"你讲空,还欠一棒"。所以一定要悟,要真悟,要自己悟到了理未萌、事未生(到了一切理、一切事没有发生)以前是个什么?禅是语忌十成的,只能说九九......,不能再加,再加了就是十成;我都告诉你了,你悟的机会没有了,堵塞你悟的门路,这是有罪的。 我第一次在台南讲"禅、禅学与学禅",讲到"禅是什么?禅是心的原态;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是生命的共相;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这已是九九九九了,只要你再加一点点,那是你的事,我若再说一点点,就不对了。如果有人还要问我,我可以补充一个动作,或者多少有点效果。重要的是要你亲自去到达那个境界,我决不欺骗各位,有"自我突破"这回事。"自我突破"就圆证"无上瑜伽","瑜伽"就是"相应","无上瑜伽"是"无上相应",跟宇宙合而为一,这是密宗的最高境界 ── 大手印。 不管你学什么宗派,你若是不亲悟、不亲证,那是欺人自欺,那是浪费光阴。我还特别说出"禅是正见加正受",什么叫"正见"?看得最真实、最原本 ── 天地未分,亿万个银河系没有形成以前。什么叫"正受"?有一个迥然不同的感受,你讲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左耳进右耳出;你不讲话的时候,我去找妄想,找不到。各位现在找找看,找妄想、找念头,应该找不到才对,为什么?一念不生全体现。人想叫念头煞车,是很难的,你能够把念头停住,就叫"自我主宰";念头来了,你能知道,就是"秒秒安祥"。 《证道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又说"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各位看了老师的讲词,看了些佛学著作,见人就讲道理,浪费生命,那不是功德,你那是造业。他已经被六尘活埋了,你还要给他增加点法尘,永远不能出头了。你自己能到达一切理的根源,固然是好事;如果不能,就保持"正受"。你能保持到"听话清清楚楚,说话信口就说,不听不说,一念不生",这个就叫"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达摩大师说"入道,有理入,有行入",你能保持正受,这叫"行入",只要一上路,早晚也到家。如果你没有正见,也没有正受,那是没办法修禅的,因为正见与正受是禅的两个翅膀,向上要靠两个翅膀。你一旦有了正见,马上正受就出来;你若从别人那儿得来正受,能够保任得住、管带得了,这叫"行入",久久必得正见,这是最省力的。 为什么我不鼓励由参话头或参公案得到正见呢?因为现在跟过去不同,过去参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没有关系,你现在看"汽车不是汽车,火车不是火车",那很麻烦。所以你不必专门参话头,你可以空闲的时候提起来,有事的时候放下它,但是有一样东西不要放,那就是安祥的心态不要丢掉,不要叫它溜走,铁定一生了毕大事。哪怕你现在工作,等到退休以后做最后的冲刺,我保证你还来得及。 有很多人说"'安祥'这两个字太好了,因为《妙法莲华经》说'世尊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只有佛才安祥,用得很好",也有人说"这两个字用得不妙,人家是言字旁的'详',你怎么给它换成'祥'?"因为用言字旁,表示他(世尊)说话,他若不说话,那么言字旁就用得有点牵强。而我们这个安祥,是说"心安则祥",如果保持住安祥的心态,人生大吉大利、秒秒通畅,不但吉祥,还可以成佛。 如果各位工作不允许你去参话头,平常保任安祥又时常溜走,这种状况下,你可以多唱禅歌。唱禅歌的人,小孩不会做恶梦,身体会健康。 佛曾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若能找出这个"生佛平等"的所以然来,你就大彻大悟,你对宇宙万事万物不再有任何疑惑。你若是找不到,不如从行入,老老实实保持安祥。现在还有人(编者按:此人乃 耕云导师)能够把安祥奉送给你,应知好好珍惜。活在安祥里的人,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现在;活在安祥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人能攫夺他心灵的喜悦。所以我们参禅的中心课题,就是要穷本溯源,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共相、本来面目,那就叫"大彻大悟",那会起惊天动地的变化,必定转凡成圣,赢得生命的圆满,到达生命的永恒。 (八) 以恒持禅定为始终正行 我们讲的"禅定",不是禅定论者的"打坐禅定",而是禅宗祖师禅的"禅定",那是"外不着相,内心不乱"的。 安祥禅的禅定有三个阶段: 一、是离执禅定:当我们得到安祥,走在西门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是好像一个人在走,既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记得什么,这是离开执着,这是《证道歌》讲的"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常独行、常独步,不是叫你一个人到深山野外去散步,而是走到十字街头,好像没有人一样,外在的东西不再对你构成干扰,内心也不再起念,这是离执禅定。 二、是去执禅定:"离执禅定"虽做得很好,但是过去那些无始无明、那些业还在,有时候尽管不上街,还是起很多杂念,担心明年如何?后年如何?到了一百岁又如何?其实你未必能活到一百岁啊!这个"执"就是过去的陈年旧账──"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一定要把它拔掉,要"去执"。"去执"要靠反省的功夫,依照反时针的顺序,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相应,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的痛苦状况,你不甘心来又不得不来的情形。在会友中有好几位已经知道自己过去世是人或者非人......,我从来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当我反省的时候,也能反省到妈妈生我、妈妈没生我以前......。当你把执着都去掉了,那时只要一错就知道,刚要错就煞车,念头一起就知道不对,这叫"自我主宰"、"自己当家"。人,十个有九个活得"不当家",早上决定的事,下午又变了;谁叫你变呢?是你自己要变。现在在座的人每位都是离执禅定,如果你说"我没有离执",那你今天下午真是浪费时间,白来了。 三、是无执禅定:在"离执禅定"中作反省,就叫做"去执禅定"。要反省得很彻底、很专心、很相应,不要求快速,只求确实。反省到最后,便是"无执禅定",没有了执着叫"真无漏"。"真无漏"是烦恼再也攻不进来,未来的生命不可能再制造任何错误;你所到之处散播安祥、散播光明,使社会更祥和,国家更强盛,世界更和平。 如果离开了"禅定"的正行,处处起分别,处处起执着,就不是禅者的正行。真正的佛法是一般的,是在世间的,不是特殊的,不是属于少数人的。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是"严土熟生":"庄严佛土"── 有众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众生"── 使众生有正见、有正行,使众生由自我之爱,扩展为大慈大悲。大慈,就是无缘大慈── 无条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体大悲── 感同身受的同感。能够这样,这个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会变成净土。三、结语 以上讲了那么一大篇,说它是禅吗?那么禅是什么?说它不是禅,那什么是禅?"佛者,觉也",真正的法是建立在感受跟感觉上,你若是有禅的感觉,我这是如假包换的禅;你若是没有禅的感觉,那我在这里所说的都是废话,对你是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今天大家有这段法缘,真的是"缘生可贵"。因为一个人能够遇到正法,需要十八万劫的十八万次方的时间。人,不会轻易就遇到正法,而遇到正法以后,如果业障很重(电阻很大),也接受不了正法,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给你的正受。我们讲了半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个"无价大宝",等会儿各位离开,不要忘记把它随身携带,不要把它扔了或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谢谢各位!学禅的四个基础~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讲于台北市一、安祥是心灵救济法门 谈到安祥禅,让我觉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口。禅,既然开口便错,那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佛说人生是苦,而且是八苦交煎。人如果不修行,不改变自己,那就脱离不了苦海。 佛出世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佛祖曾是太子,他有太多的钱可以去行救济,但是那不能根本解决人生八苦的问题。钱太多时,人也可能懒得工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执就会提升,性灵就会堕落。了解这一点,就知道佛的救济本怀是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心灵救济是从"人生是苦"的根本上着手,最直接、最简单的衡量方法是"当你接受了心灵救济的法门以后,感受如何?"我们身为凡夫,所有的感受大多是错误的、是荒谬的、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苦是由于我们的错觉、谬执、不该执着而执着;非的认为是,错的说成对,所以我们就有了烦恼。 佛讲"因果律",主要的着眼点是现在。任何人如果他此刻的意识、想念是错误的话,他一定不会快乐,因为"错误是烦恼的原因";错误累积多了,就会把自己毁灭掉,因为"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就是教人安祥 ── 从日常生活中扫除观念上、思想上、行为上、见解上的种种错误之后,而使心态获得安祥。 我们接受佛法,"接受的对不对?是不是佛法?"很容易验证,那就是"你的感受如何?有没有正受?"正受虽有深浅,但即使是淡淡的安祥,也会使你品尝到真正法的滋味,产生出未曾有过的喜悦,这是非常现实的。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在使我们的心灵能够真正获得解脱,真正得到受用,使生活对我们不再成为一种煎熬和无奈。 如果学佛法,没有正受,心里不安祥,内分泌就不正常,百病便从此而生,烦恼、痛苦接踵而来,虽然也是在修学佛法,但结果仍是不得解脱。所以学佛法,正受非常重要,正受就是安祥。正受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安",心不安,没办法感召吉祥与调和。要心安,就要无愧;能俯仰无愧,就会心安,就会感召祥和。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对而又能心安的话,那很可怕,那是"阿修罗",是断佛种性的"一阐提"。 内心很安祥的人,如果有人问:"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可以不说,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只要你肯常常留意自己的心态,心就会安祥,就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有正受,有正见。如果只有正见,那叫"干慧";如果只有正受,那叫"死水龙",又称"担板汉";必须正受、正见二者兼有,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作为一个学禅的人,必须要具备学禅的条件,过去我曾讲过很多,今天我要特别讲"学禅的四个基础"。二、学禅的四个基础 (一) 存诚 古往今来,有很多硕学大儒,他们都很重视一个"诚"字。"诚"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所谓"不诚无物",没有"诚",一切都是假的。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愠不火,无过与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为有这个"诚"字。 佛法非常重视"诚",只因古时翻译不同、词汇不同,有时候虽不用"诚"字,但他讲的是"诚"。我们知道现代的学术分为三大领域:即主知主义、主情主义与主意主义。这三大领域都有缺点:主知主义流于空疏冷漠,主情主义流于执着盲目,主意主义易走上冥顽不灵,但是它们也都有优点。然而"诚"字则兼有这三者的优点,而没有这三者的缺失。中国的学问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国人却不认为是三个,真正修养完成了,只有一个。 中国人讲"诚",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当你把全部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一种择善固执的坚持力,这个就是意志力的出现。统一知、情、意三者,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儒家的一个"诚"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释"诚",《中庸》、《大学》尤其多。 "诚"跟我们学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你只有正受没有正见,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这个程度,是"死水的龙";既不能行云化雨,也不能兴风作浪,没有什么本领,不要说辩才无碍,根本是"哑羊"。如果开口就错,那算什么禅?禅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却怎能对法一窍不通?要想当"活水的龙",只有一条路,就要"存诚",必须肯定"禅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础和根源"。不肯定这些,对禅没有真感情,禅就跟你距离很远。 有些人说"学佛不能有情感",这错了,应该说"不许有私情";情与欲不分,实在是很荒谬。假如没有情,那大慈大悲从哪里来呢?关于这点,我曾经说过,并且我用了一个新的词汇:"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动力。"知、情、意"如果分开,"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顽不灵的意,你必须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动力。如果拿汽车比喻为"知",那么汽油就是"情",操纵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开。能够把三者结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这个"诚"字。你想一想,我们的老祖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自我解脱与解救众生的法门,他不惜放弃一切权势,放弃一切享受,别人争都争不到,许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弃,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爱、迥然无我的至诚和热情。 我们的情感若是对儿女比较多,对太太也不少,对工作有一点,再将学法的兴趣跟下棋、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打电动玩具等量齐分,那么分到"法"的时候,就所剩不多了,这样学法修行还会成功吗?你必须把工作养家当作责任、义务,将"法"当作是唯一的爱好,而不是爱好之一。 不但是学法,任何一位专家、名家都是如此。比如下围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围棋上,把它当成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我们学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没有用的。学法贵乎"热情不断",所以古人说"如炉炼丹,如鸡孵卵",要热气不断,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后坚持不舍,产生一种不变的意志力,修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们学法第一个基础,就是要"存诚",你不"存诚",那有太多的兴趣在等着你,一曝十寒是没有用的。所以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学禅必须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禅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二) 行正 禅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你没有到达那个程度,你就是眼高手低。随便说"理事无碍",那是有因果的。有心就有业,无心则无罪。你还有分别心,还有自我执着的心,恶因明明种下了,你却说无碍,到时候你会后悔,所以一定要行正。我们不能"行不由径"、"舍正道而不由",那就错了,必须要行乎"中道"。最好的修行路线就是"中道","中者,中也",譬如打靶,偏左、偏右、偏高、偏低,都不是好射手,要打到正中央,正中红心,那才叫"中"。我们做事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不左不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刚好中规中矩,这就叫"中"。 把"中"分开来说,就是佛讲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险,走小路易迷失。我们学禅的人,应该"存诚、行正";如果行得不正,电阻很大,佛法透不过你的心,那是无法修学佛法的,因为会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错误跟罪恶来折磨、惩罚自己的人。你看看那些神经不正常、经常发疯、情绪不稳的人,活得很苦恼的人,都是活在错误里。有些人喜欢干涉别人,却又干涉得毫无道理,别人根本没错,但他硬是看别人不顺眼,他固然给别人制造了烦恼,但他也同时用自己的错误在折磨自己。 有些人嘴巴讲得很好,但是做的时候却是另一套。一定要"解行相应",我们所行的,即是我们所知的,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这个话讲得非常有深度,为什么呢?你看一个人穷理或参话头,到了真切笃实处,火候到了,他就悟了嘛!他也没有做什么。朱熹注《大学》的序文说:"用力既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子是读书人,他不是用力去挑水、搬石头,而是在用脑、用思维,而豁然贯通的。 参禅的人,不管你禀赋高低,都要从"保任安祥"下手。如果精神不集中,心力还没有提升,你去追求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那是追求不到的。 为什么很多人学法学不好呢?他没有真正地反省过。没有好好反省,障碍就会很多。不管是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反省忏悔法门,你不循正路、不走正途、不肯反省,当然是学不成功。我对有些人说,你根器很好,要好好反省。反省的内容是心垢,没有人愿意去接近它,只有佛最伟大,愿意作见证。你可以到佛前,或请一个长老作证明,你自己从现在起把时光倒转,今年反省去年,然后反省前年......,这样反省下去,反省到三岁、两岁时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很诚敬、有安祥,你会反省出来。有一位会友,他曾反省出前世是条牛,由牛投胎的,他是不是骗我们呢?不是骗我们的,的确如此。 有个人学法到现在十年啦,他不但没有正见,也没有安祥。他有没有反省过?有。他怎么反省?他说:"我这个人很自私,刚发了饷,别人向我借钱,我却拒绝了。"又说他很没有公德心,列举了一大串,也就是说他的毛病很多,诸如此类,但也可以说那不是毛病。最后又说他最大的毛病是嫉恶如仇,看到别人做坏事,就生气。这叫正义感嘛!又哪里是什么毛病呢?从正面看是毛病,仔细看他,却又好像是个伟大的完人── 既有正义感,又不自私,还很耿介呢! 什么叫"耿介"?我的不会送给你,你的我也不要。"耿介"是个好德性。比如孟老夫子是为儒家辩护的,但他有时并不十分讲理。他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所以杨、墨两个人是禽兽。其实呢,我们若不断章取义,说句公道话,杨、墨也是很好的。孟夫子,他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近而远,登高自卑,这是儒家的行径。但是杨朱呢?他是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好的个人主义,是淑世主义。如果人人都是极端的个人淑世主义的话,世界上没有人犯罪,没有罪恶、没有战争。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是他不对,但是你不要断章取义,它底下还有"举天下富于一身不取"── 你把天下财富统统给我,我不要。你把杨朱的话看完嘛!只听半截就下结论和判决,这就不公道了。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对整体的进步来讲,是一种障碍。 西方人很接近杨朱的思想,有些人耿介,不占人便宜,但也不随便行惠,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他自己抽香烟,如果你不伸手,他不会递给你一支。上餐厅除非约好了,平常大多各人吃各人的,各人付各人的账。我认为这是对的,不必客套,客套反而增加困扰。如果我们将世界的各派主义摊开来看,任何主义都有负面,都会有副作用。我们唯有实践佛说的"八正道",才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我们学禅的人,第一要存诚,第二要行正,走正道。什么是"正道"啊?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感觉很丢人的事不要做,漏气的事不要做,能符合这原则就是"正道"。假如你说"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这样是超越的,小根小器不敢做的我可以做",那这是给自己做辩护,是我执,不但是我执,而且是毁谤正法。 "八正道"中,讲"正思维、正念",而禅宗则主张"一念不生全体现",那思维不是有念吗?你这样想,就离开了不二法门;既然是不二法门,思维就是不思维,有念即是无念,分别就是不分别。 (三) 尽责 我曾说过"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但是很少人真能活在责任义务里。有个人打电话要见我,我说:"你不能耽搁太久,顶多半个小时。"他来了,却痛哭流涕,说运气不好,拿本小册子,上面记载这三个月来倒了多少次楣、生了多少次气、跟太太吵架几次、被主管骂过几次......。我说:"你来,我只同意你坐半个小时,现在你已经讲了四十分钟,都是讲你倒楣呀!" 我问他:"过去听过我的讲话吗?"他说:"每次老师讲话,我都听。"我说:"既然有听,为什么没有照着我说的活在责任义务里呢?"要知道"天下没有凭空出现的东西,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你今天所面对的种种无奈、种种不满意、种种挫折乃至种种惩罚,都是以你过去的想念行为作素材所编织而成的。你若是活在责任义务里,认真改变自己,还会有这些问题吗? 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落空。若一个人境遇不好,而说是运气不好,这是遁词,应该想想自己在过去的时日中,是否想念不对、行为不对,该努力的没有努力,将大好时光浪费掉,逃避责任、逃避义务,还说希望明天会更好;明天如果会更好,那就不符合因果了。 任何人不付出今天,就不能赢得明天;没有今天的惨淡经营,就没有明天美好的日子。你现在发牢骚、不满意,用小本子记那么多倒楣事,我看你将来还更有得记,多买些本子好了。如果肯承认今天所面对的这一切逆境,都是我们过去思想行为有错误 ── 不肯努力、不肯创造、不肯付出,说句修行人的术语,就是不肯累积功德,今天种种的不如意,都有过去的因,这很合理嘛!这宇宙呈现的就是因果法则,不光只是佛陀这么讲,现在逻辑学讲"自然齐一律",自然就是天,天就是自然,现在的思想方法学者就把因果律变成天律、天条。我们犯了天条,接受惩罚,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应该没话讲才对! 我们做错了,受了惩罚,却大发牢骚,还认为受了委屈,产生不满,不断地抱怨,结果是火上加油,更烦恼了;假如你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行为负责,那烦恼就很少了。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今天就多吃一点苦,多努力一点,多下一点工夫,多积一点功德,那明天铁定是会更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拼命做好,除非拼不动了,眼睛一闭,那才算了,这就叫"尽责"。我们对工作尽责,工作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煎熬,不再是一种无奈。 我时常喜欢讲爱迪生,他受了两年家教,小学都没毕业,但我们现在用的电灯以及许多电器,都是他发明的。他发明了一千多种日用品,他靠什么?靠上瘾。发明上瘾了,欲罢不能,你叫他不去干那档事,他感觉活得没意思。他不懂什么波以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他只知道一个劲地不断研究。爱迪生不仅是因他的发明对世人的贡献大,更由于他的观念、他的理智、他的典型,诱导、启发了杜威的实验逻辑。杜威的理论是强调"通得过实验的就是真理",所以美国那些当兵退伍的,很多人都想当科学家,都去研究,于是美国就富强了。 美国有位退伍军人,由于战后社会萧条,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捡东西吃,身上只有一套衣服,秋天时扣子掉了很冷,在垃圾箱里找了根铁丝,把它捏一捏、敲一敲,做成了一个别针,就那么简单呀!一根铁丝做一个别针,就把破衣服别上了。他这个发明被另一个人看到了,觉得很有创意,问他:"你这东西很好,哪儿买的呀?""我做的。""你现在干什么?""没做什么,到处流浪。""不要去流浪了,咱们合伙研究做这个东西吧!"这家公司以后就发了大财。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史贵宝大药厂生意很兴旺,前方需要的药品都来不及分装。主管说:"你们哪一个装得快,我就有奖励!"有位女工很聪明,一瓶药装五十片,她拿块木板,当中挖了五十个小坑洞,药丸放进去,这么一摇就倒到漏斗里去了,这是一项颇具巧思的发明。主管说:"你这个技术卖给我如何?"于是,公司以五万美金买下了她的技术。 爱我们的工作,工作会给我们带来智慧;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来。我们自己种下了恶因,就准备吃恶果。如果我们一个劲地为自己辩护,六祖说"有我罪即生",你等着受罪吧!所以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又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一悔改,全盘勾销,因上天不是要整饬你,是希望你变成好人,上天看你我大家都是他的儿女。你们听了,不必奇怪,这不但是基督教这么讲,我们看《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佛自己说:"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随父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不光是人,蠢动含灵都是佛的儿子。 我看到很多人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很多人倾向于自己都对,别人都不对,实际上这就是烦恼的来源。你看别人不对、很可恶,你会生气;生气就是烦恼,烦恼是人生最大的破坏力,杀、盗、淫、妄......做错事,都是由烦恼引起的。烦恼越加重,理智就越淡薄。若是因烦恼而完全丧失理智,大错就铸成了。所以我把《六祖坛经》摘了一段作为歌词:"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你要学道什么都没有关系;"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只要多看看你自己的过错;"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 你若是把那是非心赶走,就能够"打除烦恼破"。要做到"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 他错了,真的是他错吗?还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吧! 一个注重因果的人,他不发牢骚,他不抱怨,他没有委屈,也不会生气,他不会制造矛盾,也不会发脾气。这一切都因为他善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活在心安无愧里,活在"今天努力,明天会更好"的因果里。 (四) 感谢 太多的人不知道感谢,人家对他好,他说:"是因为我太优秀,我就是太好嘛!"他不知道"知音难求,知己难得"。有些人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头脑灵敏,但没事就出去打架、闹事,他从来不感谢天地父母,也不感谢社会大众。我们看《鲁宾逊漂流记》,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的生活所需是多么地贫乏、简陋和困难。 有些人一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听不到。有人一生下来就畸形,有自闭症,是白痴。而我们一切都很健全,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很爱护,我们出来工作踏入社会,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很公平,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许多好处── 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纺织有衣服穿,不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 有时我们反省,明白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能够活得很好,就知道我们应该尊重别人。肯为明天、后天而努力,所以到了明天、后天,我们自然会有收获。虽然是自己努力的,但是别人没有埋没我们,没有抹煞我们,我们就应该感谢。有些人不知道感谢,没有同情心,他不知道"得之于社会,应归之于社会"。只有感谢社会大众的人,才懂得回馈社会;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会自私自利。 佛法强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三涂(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我们都要同情他们。感谢天地恩── 没有天地,我们就无地自容。感谢父母恩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这个身体与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有天地、有父母,在弱肉强食的野蛮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仍是朝不保夕,有房子也没有用,所以要感谢皇帝、感谢君主。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大众,若是没有社会大众,只有我们一个人,我们也活不下去了。因此,我们要"上报四重恩"──天地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能够常常知恩和感恩,我们的人生才有暖流,才有生机,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从内在由衷的感谢,发挥为外在敦厚的利他、谦虚的德性,自然发散出一股无法形容的亲和力。我们若没有感谢心,就没有亲和力;没有同情心,社会就变成一个冷冰冰、尔虞我诈、了无温暖的社会,那不是学佛者所希望的。你要想学佛法,必须培养自己的真情感、真理智、真智慧,培养自我奉献、常存感激的心。具备了这个条件,学佛法一定会成功。 以上所讲这四点,希望我们大家彼此共勉。悟后起修~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讲于台北市一、悟是禅的生命 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这么久,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我们谈"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参禅要追求开悟?何以参禅贵能开悟?"因为你如果不开悟,纵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尘边事",都不是真实。 禅的真实生命就在"悟",离开了"悟",就没有禅的生命,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及慧命的延续。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开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无明厚重,完全听从环境的摆布── 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觉地心引力加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转。开悟以后,绝不是这样子。 "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须经师父印证和自肯;如果不经师父印证,自己也不曾有过"悟"的经验和体验,"悟"来了,也不知道是"悟",就会当面错过。"悟"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吾、心","开悟"即是悟了自己那个原本的心── 当下、瞬间那种心灵的状态。 《孟子》书上说"生之谓性",生命的本质就是"性"。参禅开悟、见性,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人这个肉体,当一口气不来时,打他,他不知痛,骂他没反应,针刺他不出血......,死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已不具备生命的属性。既然不具生命的属性,他就不再是生命。所以见性就是要醒悟、领悟、觉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你若是找出来了,你就见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来,你对生命是茫茫然,是无知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做适当的安顿,生死苦乐就更无法作主。 禅宗说"见性成佛",佛者,觉也,觉就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本心就是如来,本心就是原本的心。见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为自我,不再执着肉体为真实自己。二、消业去障、护念专一 所谓"悟",就是见性。"性"是最真实的、最普遍的存在;既然是普遍存在,为什么看不见?因为有障,比如患了白内障的眼,什么都看不见,你必须开刀动手术,把那个障碍拿掉,才能重见光明。我们要见性,也要先消除见性的障碍。见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业"。什么是"业"?"业"就是今天以前你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比如一个公司一年经营的结果,总检讨以后的业绩,这就是"业"。 人是被官能所支配的,所以人的"业"大多不好,不好的业就叫"恶业"。"恶业"就是心灵的障碍,即所谓"业障"。 如何"去障"?就是要反省、要忏悔。 (一) 反省忏悔 古人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悔"的积极意义和表现,就是"不二过"。所以我们要想开悟,首先必须做一番非常精密、一丝不苟的彻底反省;从自己的现在反省到出生,把它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对天或对着佛像去忏悔。有的人恳请修养有素的人作证明,证明什么?不是证明你做的那些坏事,而是证明你悔改,不二过,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所以忏悔着重在"发露"。 为什么要"发露"?因为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阴"。所谓"阴",就是"非向阳"。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大菩萨转世都还有"隔阴之迷"。我们过去错误的想念和行为,如果不发露出来,不把它曝光,它还是"阴"的;一见天,就是"阳",打牌的人所谓"见光死",经上也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有些人认为发露、找人证明、把自己一生很不好意思、叫人看来很漏气的事都抖出来,那是多么难为情、没面子!面子、难为情,就是我执的发露。如果没有自我的执着,谁难为情?谁没面子?就因为面子跟难为情,坚固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如果你不扫掉它,罪业便永远存在;你扫掉了自我意识,"业"就没有了。所以要想开悟,首先必须消除见性的障碍。 (二) 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