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20

作者:释万行 字数:22469 更新:2023-10-08 20:01:03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后,会有一股力量出去。如果从脚下出去,就进入地狱;从肚脐眼儿出去,有可能进入畜生道;如果从胸口出去,有可能进入人道;从头顶出去,就有可能到极乐世界,也是天人!刚才我听你们念六字真言的时候,我马上领你们改念“三字明”,很显然,在转换的一刹那,“轰”一下子就上来了!这说明大家内在的力量,都是处在一种醒的状态。但是每个人醒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虽然醒了,还是朦朦胧胧的、不太清醒的状态。有的人已经很清醒了,随时准备着马上要起来了!而有的人是刚刚醒来,还趴在床上不愿动,虽然醒了,一不留神还会继续做梦、还会睡着。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要经常敲打你们了、喊你们了:“醒了就醒了,马上起来,不要还赖在床上不动!”否则的话,一不留神还会睡着了、睡过去了。这个力量就很难再把这个势转过来。真的非常非常难!这个力量一旦转过来以后,就进入“保”的阶段了。修道的第一个阶段是“修道”,第二个阶段是“保任”。你“保”完了,这个保的阶段结束了,就“任”其自然了。过去有人问一位老禅师“龙衔宝珠时如何”?这位禅师马上回答:“游鱼不顾”!意思是说龙嘴里面衔着一颗宝珠在水里面游的时候,旁边有很多鱼呀、虾呀的从它面前游过,这个时候这个龙就不要顾两边的鱼虾了,就好好地保护你嘴巴里面的珠子就行了!如果是往常,还没有这个珠子的时候,还没修出这个宝珠的时候,鱼一从它面前游过,它有可能一张嘴就把它吃掉了,也有可能跟这些鱼玩儿去了,随着鱼跑掉了!可是当你口衔宝珠的时候就不要顾游鱼了,否则的话,宝珠就丢了!你不好好保护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顺其自然呢?时时看,时时在;时时不看,时时也在,方可顺其自然任我行!否则的话,天天都要保!那么既然大家已经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了,修出现了,就要好好地做“保”的功夫,将来有一天,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轻松自在,任其自然!好了,今天我就讲这么多,留点时间给大家讨论。降伏其心之三( 2004年2月11日(正月二十一日))大家说修行为什么要静心呢?不静心能不能修行呢?盘腿打坐是否就是静心了?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人必须要通达的问题。如果连这些都不通达的话,那些不信佛的人,问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天天坐在这里干什么呢?那么你们怎么回答呢?你说坐在这里修行,为什么坐在这里是修行呢?是不是修行一定要坐在这里呢?我们有多少时间每天能够这样坐呢?实际上我们把每天静坐的时间计算一下子,平均每天你还达不到两个小时。有可能你在某一段时间里每天能保持两个小时,但你未必能够长年累月每天都能保持两个小时!你的心静不下来,每天就是坐二十个小时也没有用。甚至你想种个因都种不进去!心没有静下来,种子怎么会种得下去呢?过去的祖师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那么我们每天坐在这个地方,究竟有没有一念与道、与佛菩萨相应过呢?我对大家感到很疑惑!不知道大家坐在这个地方怎么在用功?如果大家是在静心的话,不一定只有通过盘腿才能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静心!乃至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来静心。如果你在日常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够把思想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那么你想静坐下来用功办道,那是绝无可能的!你在最简单最基础的——做事情的时候,都不能把思想集中起来面对事物,又怎么可能把心集中起来办道呢?修道之人最忌外求,我们都知道要“内找”,究竟如何做才算内找呢?通常大家的回答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试问大家,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可能你刻意去看的话,能够看到三、五秒钟,多说一点看到一分钟。你能保持几个一分钟呢?如此说来,我们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简直不可能!古时候的人成就的怎么那么多呢?按道理来讲,现在人的修行条件,方方面面要比古时候的人好得多,可是为什么现在成就的人反而那么少呢?过去要听一句法,都得要跑几百里路,甚至要跑几个月的时间。现在这个时代,一会儿可以跑到东方,一会儿可以跑到西方,想见任何一位明师都可能见到。有时候根本不用出门,就可以得到明师的法!过去想得到一本经书,难如上天!一个寺庙里面也不过几本经书而已。现在我们看看哪个寺庙里不都是堆满了书?!《大藏经》都是好几部,光碟无数张。有许多僧人的房间里面书也是堆得满满的。佛经随时都能闻到、见到、读到!可是真正通达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修行成就的人了。现在佛法弘扬得也很快,当然这也是因为科技发达、国泰民安,宗教才这么昌盛。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读得、听得那么多,你智慧为什么还是不出现呢?是我们的道心不够吗?不是!是明师的力量不够吗?也不是。这些原因都不是,为什么我们的进步这么小、这么慢呢?我们的道心也够、明师的力量也够、各种环境的条件也具备,为什么我们还不成就呢?大家用功的时候,应该把问题集中在这方面来分析、来参悟。如果我们学了佛法都受用的话,为什么很多学佛的人仍然还是愁眉苦脸的呢?学了佛应该开智慧,可是许多人学佛以后不仅没有解脱,反而更不会做事、反而更觉得被束缚得难受了!现代学佛的人,一上来就想要个成佛的方法。实际上纵然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站在我们面前,给你一个他当初修行的方法,我们拿在手里,也丝毫没有用!过去藏传的佛教,很少让我们汉人学到,现在藏族人的思想也开放了、境界也提高了、政府的政策也宽松了,所以藏地活佛到汉地来传教的很多。许多人修过密,认为密法修行成就得快。我也见到很多修密法的人,修了几年以后,又放弃了修密法,又回到过去去念佛、去参禅。许多藏族人还去学习汉传佛教,譬如说学禅宗、学净土宗。他们反而觉得禅、净要胜过他们的密法!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一个人如果遇到一个问题没有把它弄清楚就放手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很难成就!实际上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他一旦学佛,能不能成就,能修到哪一个层次,都看得非常清楚!为什么我们连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不愿去做,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放弃,反而要去做最难做的事情、都想去学佛呢?往往我们会认为学佛很简单,“不要执著,要顺其自然”!这话都不是我们说的,也不能够用在我们身上!“不执著,顺其自然”,释迦佛当初为什么还要修那么多年呢?为什么要在雪山苦修呢?迦叶为什么还要行头陀呢?中国出了那么多禅师、祖师,哪一个不是修行几十年呢?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的人,是没有办法来学佛的。有一位道友对我说过一句话: “一个听不见自己呼吸的人,一个听不见自己走路的人,他不能够学佛!”当初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这十几年,我经常回忆他说的这句话,为什么他说听不见自己呼吸的人、听不见自己走路脚步声的人不能够学佛?实际上他说的这句话还算是宽松了一些,通过这数年的观察,我认为别说这种人学不了佛,即便是他想在社会上有一点点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试问在座的人,有几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呼吸声?我相信在座的都曾经有过,但毕竟是“曾经有过”!每天当中你能够保持几个小时这样?!我这个道友他的悟道、乃至入道,他任何方法都没有依靠、没有借助,他每天就是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听自己的脚步声。他如果是在静坐的时候,他就听自己的呼吸声;他如果是在干事情、走路的时候,他就听自己的脚步声。也就是说他练静功的时候,就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听自己的心脏跳动声;他在练动功的时候,就听自己的脚步声。要是我们在座的人,白天处在动中的时候,能够每时每刻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安静的时候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以及自己心脏的跳动声,难道这不是禅定吗?难道这不是住在一个法上面吗?我们所谓的参禅、观空、念佛、持咒,这不都是住在一个法上面吗?如果学佛很多年,你还不能住在你所修的这个法上的话,说明你还是处在大散乱之中!如果有一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住在我们所修炼的法上的话,浑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劲!你们不要说住在法上是不对的,如果你连这个不对的方法都做不到,那么最最对的方法你又如何能做得到呢?一个人的心念,也就是思想,不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话,做任何事情你都没有办法进去,都做不好。对事物的执著,是做人、做事、修行成就的惟一办法!一个不认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都不可能把它做好,没有认真的心,就意味着你不能把心集中在这件事情上。你既然不能把心集中在这件事情上,又如何成功呢?世界上没有什么有智慧的人,只有细心的人。一个人一旦把细心培养起来,内在的境界马上就会转变!大家是否注意观察过学佛的人?多数是没规矩、最不善于约束自己、最不能吃苦耐劳、最没有责任心、最散乱自由的!所以过去的祖师爷们总结出一句话:宁带一千兵,不带一个僧!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如上所说的那样的话,就意味着他整个内在的力量是向外辐射、向外输出的。因为他是向外开放的,所以他的力量都漏向外面。如果是和上面所说的相反的话,就意味着他的力量是在向内使劲、在往里面进入。我有好几次向大家讲过,修行的过程(也就是方法),可以用两个连在一起的喇叭筒来比喻。两边是大的喇叭口、中间是一个很细的管道连在一起。实际上你向外释放能量很容易,往中间进入力量也很容易,那就看你这个念头是向内转、还是向外转。可是作为一个凡夫来讲,向外转,他也转不了多久,因为他没有一颗持久的心、一颗忘我的心、一颗付出的心!所以他即便是向外释放,也是一阵子,马上又停止了。有的人他是往内进入,他也是进入了一阵子以后,他也停止了。所以这样的人是出也出不去、进也进不来。果真他能够执著在某一个方法上,持之以恒地这样做下去,一定会成就!我不知道你们头脑里边是否把我刚才讲的这个形象记得很清楚?两边是个喇叭筒,你从这边进,最终也能冲出中间的黑暗,看到光明的汪洋大海!如果说你不愿意往里面进,那你就往外面释放,也就意味着另外一方面的力量也是向核心进入。它进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也是向外释放,也能够突破黑暗看到汪洋大海!这个比喻在座的是否有谁听懂了?这边是个大的开口,这边也是个大的开口,两个喇叭后边连在一起,中间最细。你从这边往里边进入,进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出去,你从这边进去,进到中间很细,你突破中间很细的阶段,也是彻底地打开。我这个比喻,意思是说,你的力量如果一直是向外释放、向外找,你能够持之以恒地找下去、走下去,也是一种成就、也能够悟道、证果。你如果不愿意向外释放,你一直往里走、一直往内寻找,寻找到一定程度,也还是往外打开。它两边都是敞开的口,只有中间核心是最精细的,虽然它中间很细,越往里进越压缩、压缩、压缩……,压缩到极点,又慢慢地开、开、开……,到了门口,就彻底打开!从这边也是很大,往里越进,越细、越细……,细到中间,突破了最细的阶段,也是越来越开、越开……。可是我们凡夫的力量,教你任何一个方法,你都不能够持久地做下去!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上能够吃苦的人,一旦学起佛来,也能够吃苦。不喜欢让别人管的人,按道理来讲,应该是能够自己管得住自己才对,可是事实证明,这种逻辑恰恰是错误的!不愿意被别人管的人,你让他自己管自己,绝对管不住!能够接受别人管的人,一旦别人不管他的时候,他自己管自己要比别人管他管得更好!自己对自己要求会更严。学会接受的人,就意味着能够看住自己。不学佛还好,越学佛越没有智慧!佛法真的是不能轻易学,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学成了一个废物!因为自己没智慧,把佛法的智慧给理解错了。学佛本来就是要管住自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能够自己看得住自己。可是我们现在许多学佛人学佛了以后,不仅不管自己、不看自己,而且还给自己足够的空间、足够的理由让自己随心所欲!还说是顺其自然!既然是顺其自然,就意味着上天堂也行,下地狱也行,做人也行,做畜生还行。学佛不是顺其自然、随心所欲,而是做 “主”!当我们管别人的时候,能管得住;当别人管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接受。能接受,就意味着自己能管得住自己。本来自己不想接受,最后还是接受了,那就说明自己管得住自己了,自己说服了自己,看住了自己。既然能够管得住自己、说服自己、看住自己,那就意味着这个力量向外转的时候,自己能够做得了主。所以古人讲:要想征服别人,先要征服自己;要管住别人,先管住自己。有的人不是在静坐的时候看自己眼前的光吗?还有的人是听自己耳朵里的声音。如果你能够天天坚持不断地把思想集中在眼前的光亮上、集中在耳朵里的声音上,长此以往下去,这也是“定”,也能入道。问题是根本做不到!一个不善于执著的人,就没有办法进入正规的道路里面去。你说你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是因为你管不住自己!我们通常说某某人不合群,为什么不愿意合群?管不了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当不了自己的主人!一个人只能够去适应环境,通常讲“自己去创造环境”!有几个人能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环境来呢?几乎都是被环境给溶化掉了。本来我们学佛是要做人天师表的,结果一个个都变成了“四不象”!很多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尊重学佛(出家)的人,可是当他们跟学佛的人生活久了,接触多了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佛的人什么都不是!用北方话讲“啥也不是”!让他瞎讲,还可以讲上几句,尤其是让他去做事,都是一塌糊涂。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件小事做好,也就意味着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能够悟透一句话,也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所有的道理融会贯通。都认为学佛的人应该形成一种习惯——不执著。这句话把人害惨了!如果有一天想用你的时候,你自己想“用”的时候,想执著也执著不了!因为你没有一个集中的思想,也就是没有一颗能集中的心。人家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都记不下来!一个电话号码要告诉你三次!哪有这样的人?哪有这样的道理?一个电话号码就是七位数、八位数,人家一遍就记住了,你三遍也记不住!你们注意观察一下,凡是学佛的人,极少有人人家把电话号码说一遍就记住了,最少八位数字要重复三遍,两个字一报、两个字一写!为什么学佛的人这么散乱呢?因为平时自由散漫、心无住!心为什么无住呢?因为太散乱了,他想住到某一件事情上都住不到。所以当有一天做起事情的时候,他仍然是散乱。他平时“无执无住,顺其自然”习惯了。等到有一天你告诉他一件事、一句话,你前面告诉他,他后面就忘记了;你当面告诉他,当下就忘记了!你们说这样的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说我都不敢说!我也不忍心说。平时都不能集中,临终的时候怎么能集中呢?平时就散乱,你们说临终的时候能不散乱吗?任何事情想要做好,没有第二个办法,就是“认真”!今天就讲这么多,你们谁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呢?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2月15日(正月二十五日))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要么不见,要么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古人讲:“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也就是说修道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对治、日日戒除。习气不除,纵然得定,也只是短暂的。因为有习气在、故会住;因为有习气在,有我执在,才会造业;因为有业力在,故会轮回。能不轮回吗?我看轮回者,最多的是修行人。都说“不执著”,而多数修行人是越修越会执著。因为许多修行人在见地上不清楚,所以,他所执著的自然是邪知邪见!一个真的在见地上清楚的人,除了对正见的执著以外,其余的皆可以任大家去“随缘自在”。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明心为因,见性是果;见性为因,入道是果;入道为因,无我是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用功办道多少,都与“道”不相干!你“用功办道”得越多,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得越多。因为你对这一面投入得越多,你对另一方面索取得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你没有持续不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是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会越大。我们试看一个人,如果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话,一旦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他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件事物特别厌恶、反感,当出现一件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时,他比厌恶一件事物的力量还要大!有一个即将入道的和尚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夫是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 这里所讲的“爱”、“恨”是指广义的爱恨,不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恨。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存在?实际上这种人遍地都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面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付出得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和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和力气,都是从布施当中、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挖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才的造就,与他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这一半了!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你改变。就连过去已经往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要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人,谁有了病会去找过去的扁鹊、华陀去治呢?是不是都要找现在的医生呢?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与当中、付出当中、奉献当中培养、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当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也许你们看到万行每天这么辛苦、这么操劳!实际上我这几年的成长,远远超过我前面闭关七年成长的速度。比前面闭关几年的收获还要大。承受力、心态、思想,都比前几年改变得大,尤其是最近一年。你们刚来的人恐怕不知道,如果按我以前做事的心态和方式来说,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交流。之所以我能够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万行深深地感受到是你们帮万行进步了,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学佛、乃至做人,都是一种经验、都是一种感受。只有当你有了经验、有了感受心态才会有改变。所谓的“超越”、“开悟”,不正是因为心态有了改变吗?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部就班地转动一样。你就是转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这一套,没有什么能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能给你巨大的触动。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佛法、是在实践人生,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用心投入、没有用心去做。不错,就你们的水平而言,我也承认你们是在投入地做。可是就道而言,你们所谓的投入,力量真是太微弱、太微弱了。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达不到忘我的程度,对事物的深度、根本无法深入进去。你不能随时出入的话,对事物的广度更没办法达到。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种习惯,也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譬如说我二十年前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小便之后从来都不用冲厕所。到了城市以后,大、小便完了,裤子一提就走掉了,根本就没有冲大、小便的习惯,让我冲厕所,我感到很不习惯。可是让我的朋友看到,会非常地痛恨、厌恶!等我改变了这个习惯以后,如果大、小便完了以后没有冲水,我会觉得身心都不自在。看到别人如是,自己也会痛恨、厌恶。习惯一旦形成,叫你改变,就一个凡夫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改变,那是因为环境所迫,你不得不改!一旦环境允许,你仍然还是大、小便完了,提起裤子就走。这也就是明师“心狠手辣”的原因所在!他不会给你环境、给你机会,你适应得了,就生存下去;你适应不了,就地死亡!自古道:“适者生存”,环境永远不会适应人,适应生物;只有人、生物去适应环境,才能够与环境共存。前几天我去看了山上闭关的印平师,他用功用得很猛,因为他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投入。他在没有闭关之前,干寺庙里的事情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他有一颗全身心地投入的心,也就是养成了这种习惯性,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身心忘我地投入。你们在座的,谁有个全身心投入的习惯性呢?谁有这颗心呢?既然没这颗心,你做任何事情要想上档次绝无可能!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想把档次提上去,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投入。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处!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已经在修行,或是说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检验出我们修行的层次了,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既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接二连三的智慧、神通、福报、功德,都会具足。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如是的“如是”呢?我想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会相信,人死了以后是没有灵魂的,都相信人死了以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存在。惟独这个不生不灭的,是超越了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岁的。正因为我们想要得到这个东西,所以就要把世间的东西放下。所谓的“放下”,并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去经历它,要想对一件事情放下和超越,只有你经历了一次大的突破,全身心地去尝试它、经验它,才能够超越它、放下它。试问,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波罗蜜的人,竟然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对波罗蜜的贪恋,你们听起来难道不觉得可笑吗?我承认大家都有道心,然而与其说大家都有道心,不如说大家都有贪心!没错,现在都在贪“道”、“贪”修行。为什么不贪世俗的财、色、名、利呢?,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机会不多。如果这些机会都具备、机缘都成熟的话,究竟要哪一样,恐怕我们真的很难选择了!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一再肯定、反复强调:“罗汉修炼于深山老林,菩萨成就于红尘人群。”你也许会说:我不想做菩萨,证个罗汉果就够了。实际上罗汉在修得了根本智以后,还是要有一个阶段、有个过程要到红尘里面去弥补他“后得智”这一堂功课。因为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一样,单凭一条腿、一只脚是没办法迈步的!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要“内外兼修”?也即是进关——出关,出关——又进关。因为过去的祖师爷们在面对红尘的时候,曾经有过全身心地投入,所以他们一旦把自己关闭起来修炼的时候,就会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我们在座的谁曾经历过花花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过?谁全身心地尝试过?既然对外面没有切身地尝试过,一旦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是不可能不向往外边的。我也曾经替大家考虑过,是否不需要经过外面,直接就在里面修?可以,完全可以!只是你这样经历以后,同样会像你当初没修炼以前的感受一模一样。因为当一个人对前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后面;对后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前面。只要对一面知道过,再去寻求另一面的时候,也就容易知道全面。可是,对凡夫而言,很容易停留在一面,因为凡夫他是以凡夫位为基础。既然如此,首先就应该把凡夫位上的功课有了一番饱尝之后,才能够弃位就升。所谓的“弃位就升”,就是说你本位站得稳、站得牢,才能够“升”。凡夫位就是成佛位、就是成佛的基础。基于我自己十几岁就出家的原因,基于我自己想成长、想成熟的原因,所以来建东华寺。想借助于建东华寺的机会把自己给砺炼出来。我过去曾经讲过,对东华寺的修建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一旦建成以后,我就会把它放弃掉,再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修炼。一个人尝试得越多,放下得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完全地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去呢?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只有自在的人,才无痕迹。今天就讲这么多好了。降服其心之三 (2004年2月23日)为何杂念多?只因无住;为何无住?只因无知;为何无知?只因无向;为何无向?只因理未明!学佛先有见地,见地清,方向明;方向明,才有知、有住、无杂念——觉知智慧开,观照妄念停。难道学佛十几年了,理上还不明白吗?不经过来人指点,纵修一辈子,你的见地也不能够清晰!欲明理见,先明身见——“四大”之见;身见不明了,心念无法把握。自古道:“四大不调,身心不能安”。何为四大?土、水、风、火。火随风走,土随水流。风火不停,水土不伏,故四大不能协调,而妄念纷纷。要想妄念停,先要四大和合。水土不伏、风火相击,念如何能安?水土为君,风火为臣;君不安,臣不伏,故昼夜六时念不停,道不能入!讲到这里想起一个小故事,据说扬州高旻寺在建寺的时候,前面是没有湖泊的,后来有一位高僧大德路过此地,见此地风火不停,于是就在前面开了一个人工湖泊,让水土能安!外面——自然界——有大的风、火、水、土,内在——身心——有小的风、火、水、土。自古道:修道不离身心。身的“四大和合”,是心的“四大和合”的载体,故名八识空寂。何为心四大?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无形无相的,大家无法把握住,但是我们必须做到把有形有相的四大把握住,因为有形有相的四大是无形无相四大的载体。圣人执著是入道,凡夫执著是背道。就一个理明路清者而言,执即是入,住也无住!我们通常往往会感到困惑:修行人究竟是要执著还是不要执著?今天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当作议论的话题。就像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们说是要执著,还是不要执著?而对于一个修行成就的人来讲,又是怎样呢?为什么过去的先圣们对四禅八定用语言文字描述得那么清晰明了?因为四禅八定都没有超越有形有相的层面。也就是说一个学佛者,在修四禅八定这个阶段,必须靠有执有住。如果在最初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你采用一种“无执无住”的方式来修的话,纵经百劫,你的四禅八定也难以完成!别说我们不想执著,就我们目前的心态现状,你就是想执著也无法执著!因为你的心念太散乱了。你果真能够一天执著一件事情,就是在禅定当中,就没有与道脱离。我们所谓的念经、观空、看念头、参话头、持咒、观想,不都是执著吗?不都是在培养执著吗?不都是想执著吗?可是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执著在这个境界上呢?果真有一天把我们的执著心培养起来以后,也就自然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用执著的心走完了四禅八定这个阶段,进入心的四大阶层,与无形无相的四大相应的时候,你想执也无执,想住也无住!如果你这个时候还有执有住的话,说明你的四禅八定还没有彻底地走完。觉知的执著与无明的执著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入道者因念念不停,故能念念无住;因念念无住,故能念念无失;因念念无失,故念念皆得。因此时的“念念”皆是心性的显现,所以在这个当中出现的念念,皆是般若之念!此时的心念已是心行处灭、言语已断。如果能够在初学道的时候,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执著的话,不需要四处求法!越求越乱,当下即是、眼见是心、耳听是性。就是说声色即是我们心性的显现。要见心性否?眼看即是、耳闻即中、处处皆有!避色逐声,乃是弃心性、入凡尘。从今年大年初一到现在,每天没日没夜都在忙,很少打坐。可是每当我睡觉前、醒来后,我发现自己心性之光比以前还要明亮!新年刚过,寺庙的工程还没有安排完、外面有许多事情也需要解决,一件事情紧接着一件事情,根本没有丝毫的机会、针尖的缝隙让杂念产生!偶尔有时间推开事情不做的时候,倒容易触景生情,可是当事情紧挨着的时候,见景无执无住!如此说来,我们的散乱心是因为无事做造成的,如果你的工作很忙、身心压力很大,哪有打妄想的机会呢?我记得云门祖师在开山的时候,曾经用这样一个手段来教化身边的信众:过去开山建寺,不像现在这样,都是把钱交给施工队,由施工队去建寺庙;过去建寺都是大众师父们一起参加,全部是和尚自己动手建的.当时云门祖师身边的弟子们,白天建寺耕地,晚间静坐睡觉.这里讲的静坐睡觉,不是静坐之后睡觉,而是在静坐的时候睡觉.。他们这种睡觉,不是像我们睡觉,一个晚上都在做梦,早晨醒来以后,昏昏沉沉、头脑很重、身心疲惫!为什么会这样?身休心未停。为什么有的人一晚上休息两个小时,特别有精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因为他真正达到了身动心未起!我曾经跟成都的清定上师待过一个晚上,上师住在小房间里,我们做为后生,住在外面大厅里。清定上师每天晚上最多睡两个小时,就开始起来念经、念咒语了。用常人的头脑去想象,一个八、九十岁的人已经是气血衰微、精力不足了,可是为什么上师他只睡1、2个小时就精神抖擞呢?我们一个三十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为什么天天就想睡觉、没精神呢?大家只知道人体的需要是从五谷杂粮、饮食里面提取的,其实更多的还是靠我们的毛孔、靠呼吸、靠我们的身心以一种无形无相的力量索取。为什么我们只能靠有形有相的来补充呢?因为你无形无相的心灵没有打开,与外面无形无相的力量无法接通。我们所能打开的只是有形有相的六根,所以只能够通过有形有相的六尘来补充。我们在座的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唐朝的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路上,在新疆天山的一个山洞里看到一尊泥塑的佛像,正当他要合掌顶礼下去的时候,发现这个 “佛像”有点“不对劲”!他用手指在“佛像”的耳边弹了三下,这个“佛像”慢慢地开始动了!这一动,身上的泥巴块掉了,玄奘法师一看,噢!原来是一位入定的罗汉。玄奘法师问这位罗汉,为何定这么久了?他回答说:“我在等红阳佛出世,我要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红阳佛早就灭度了!”这位行者又说:“红阳佛既然灭度了,我就继续入定等白阳佛出世,我来帮他弘扬佛法。”大家都知道释迦佛的袈裟是红色的,据说弥勒佛来到娑婆世界当教主的时候,他的袈裟是白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门里面的僧众不允许穿白色的服装。因为佛经上记载:当佛门里面穿白色服装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佛——释迦佛——的法将要入灭了,白阳佛——弥勒佛——将要出世了。所以过去在寺庙里的老和尚,看到小和尚穿的衣服稍有一点白色,就会骂他们,就是为了维护释迦佛的法。实际上红佛消失,白佛出世也没什么不好!当时玄奘法师说:“我看你不要再入定等白阳佛出世了,不如你到中国投胎做人,等我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你帮我一起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法。”故事的后半截,我想大家都知道,后来的“三车和尚”窥基大师,就是这位老修行转世。他为什么一入定就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为什么一入定就是几百年、几千年不会死掉呢?按理说,他的肉体放在这个地方,就是风吹也得把他吹干了!大西北都是干燥的地区,热风早把他熏干了!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他体内的水土和合、风火熄灭、四大不开。这里所说的“不开”,是没有个体的意思,是和外面的整体的四大合二为一了。按道理讲,现在出家的僧众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还营养不够?为什么还没有力气?古时候的修行人,他们的饮食条件怎么能和现在的人比呢?真的是要米没米、要油没油,可是他们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健康呢?因为内四大和外四大和合相应,故能长安。前天来了一个人大的主任,他说:万行大师,我不懂修行,但是我在政府干了二十年了,我可以知道哪个人精力充沛,哪个人精力不充沛;哪个人身体素质好 ,哪个人身体素质不好。正是因为这样(指人们的观察、判断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形成了可以预知一个人的功名大小的“相学”。他说虽然没有人教过他,但是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政府里工作观察得多了),他来到我们庙里上下转了一圈,见到几个男众、女众的师父,他说为什么有的人脸色那么难看,有的人的脸色就特别纯正。难道你们还有的吃大锅饭,有的吃小灶饭吗?我说:绝无可能!我们大家都是吃大食堂的。我说食堂每顿饭是四菜一汤,他说:我有个猜测、看法,不知道对不对。是不是心态不好?他说的这个“不好”是广义的不好,意思是说身心不健康,脸色就不好看?心态好的是否就身体健康,脸色就好看?我说:你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修行人虽然说修的是这颗心、这个思想,可是心、思想的载体是这个身体。身体无非就是“四大”,风不停,火不熄;水不止,土不安。为什么佛门里面建寺庙那么讲究风水?虽然祖师们不明讲,但是大家看中国的寺庙、道观,哪一个不是风水绝伦的地方呢?天下名山僧道多!天下的名山胜地,不是僧人就是道士住着!都说圣人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水,没错!确实能够改变。因为你有不同的心态,就会与不通的力量相应;你与不同的力量相应以后,你就能释放出不同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和一些人接触的时候,感觉到特别欢喜,和另外一些人接触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觉到特别不舒服。因为他身心里面招感的、释放的,令我们的身心不适应。如果我们内在的四大不能够和外界的四大吻合、相应的话,我们的小四大永远不能够安宁,绝无可能健康长寿!坐禅久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你坐得越好,身体的病痛越多!反之,吊儿郎当,不念经、不拜佛、不打坐的僧人,身体还健康。给外行一种错觉,这个健康的人有修行,不健康的人没修行。真是错怪了我们的老修行了!可是有几个人能够从无病修到有病,又从有病突破,达到无病呢?可以讲:从无病到有病的人,少之又少!就像我们通常看到的一种现象,不修行的和尚反而肥头大耳、满面红光、大腹便便!夜不倒单、日中一食的人、面黄肌瘦,他怎么会满面红光、大腹便便,两百多斤呢?!游手好闲,吃完了睡,睡完了吃的和尚,他怎么不可能两百多斤呢?!真正的禅者,哪里有一个是大肚子?你修行一步,就有一步的境界出现,修行十步,就有十步的征像流露。只要大家稍微用心去看一下,禅堂里面出来的老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单脊薄背儿,可是他们的脑袋都是鼓鼓的,肩膀都是塌下来的。还有更深的,在这里就不告诉你们了!完全告诉你们了,就容易让你们造口业。出去整天盯这个人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看那个人有没有那种反应,评论谁修得高、谁修得低。所以在学佛修道的路上,好多都是颠倒的!这就是我们经常爱说的一句笑话,不管内在有没有东西,先养肥养胖、满面红光,信徒就说你有修行,供养多多的!因为没几个内行人。可以说信佛的人,修道的人多数都是外行,都是以貌取人,唯形来定论!可是我们的相貌是先天带来的,我们说是父母给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我们今生的相貌是前世、前前世……累世积累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如果说是父母给的,为什么一个父母生出来的几个孩子都不一样呢?我们现在的相貌也是过去心灵招感的。所以说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调理身体里面的“四大”——风、水、火、土。“火随风走”,何为火随风走?通常修行人会感觉到身体里面会痛、胀、闷,会上虚火,实际上这就是风火不调,火没有随风流出去。这里的“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身体里面的“气”。身体里面的水土如果不能够安定的话,我们想见道,乃至想健康,都是非常困难的。人家干一天的工作一点不累,我们干半天的工作,就像要散架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风、火、水、土在里面打个不停!所以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想抓住一个念头执著下去都不可能!如果四大在里面没有打架,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下,它只会冒一个念头。所以我们就能够抓住一个念头执著下去,乃至进入道里面。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题,可以互相讨论。问:上师,四大是慢慢地、渐渐地调和,还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达到调和呢?师:一般来说,如果禅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在上座前,静坐当中,以及下座的时候,可以用一种快速的方式调理一下子。如果说禅病已经产生了,就需要一个时间阶段来调理。为什么在禅堂里面静坐以前都要跑一跑香,或者跑香以后还要静坐。跑的时候,手甩得幅度很大!有的禅堂里面还允许大叫,我不知道你们住过这样的禅堂没有?就是 “嗷儿——”,他为什么允许这样做?就是把胸腔里的淤气给吼出来,呼出去。现在禅堂里面这种情况很少见了,有个别长期坐禅的人,他知道有这么一个过程,但他又不敢出来主张这么做。因为要想让内在的念头止住,首先你体内的风要停止下来,体内的气要降。气没有停下来,在身体里面乱串动,所以念头一个接一个!为什么过去教入门静坐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深呼深吸呢?在《童蒙止观》的“六妙法门”里面,曾经讲到呼吸的方法,这一段非常重要。因为它都是几个字一带而过,所以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实际上后来道教的功法、密宗的功法里面的修法,很多都是建立在《童蒙止观》的“六妙法门”的基础上的。可是现在的修行人,从来不学基础知识。不过也难怪,因为现在这样的老师也很难找到!我记得我当初刚入佛门修行的时候,禅堂里的班首师父就告诉我们:打坐时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要想!可能吗?根本不可能!我可以说这样的班首师父,他什么都不懂!一个有血有肉、头脑活跃的人,他怎么可能坐在这里不想东西呢?我们可以不刻意去想,但是一个生理机能活跃的人,他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往上涌。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不把整个的过程剖析出来,让大家明白如何对治呢?所谓的“对治”,就是火随风、土随水,达到风、水、火、土和谐统一,最终安定。在座的大家都到山上的“三圣洞”去看过,那是个祖师洞。不过我们这个“观音洞”也非常不错!但是如果这个观音洞里面人少了,镇不住这个洞里的地气。这个洞太大了、太高了,如果人气不旺,和这个洞里的整个气无法吻合。至少在这个观音洞里面要有三十个人,才能承受得了观音洞的地气。而上面的三圣洞,你们往里面一进,都能感觉到一股力量“哒”地一下子,和你的身体吸在一起了、相应了,你的身体很容易就松了,就空了,就通了!你不通,就不空;不空,就没有办法相应。上面那个山洞——三圣洞,一是地势高,二是向阳避风。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好不好?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3月5日(二月十五日))“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四十而不惑”,对什么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为天命?他所知的“天命”,又是哪一种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否如同佛教里面讲的“圣人”那样随心所欲?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已超过三十了,我们是否也“立”了?如果立了,立的又是什么?我们的思想此一时,彼一时,即便是一个大开悟的圣人,他的思想有时也会有起伏。在座的是否有人读过《圣经》?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也仰天问上帝:“天父啊,这杯苦水为什么要我来喝?”(不是原话,是这个意思)但是圣人的第二念马上转变心态:“我不去喝,谁去喝呢?”而凡夫在第一句问完以后,接着会抵抗、会破口大骂!耶稣他喝了,他就成就了;如果他不喝、跑掉了,把这个担子扔给别人,他就消失了,不会“活到”现在!※ 每天要把头脑调动起来,否则就会胡思乱想。尤其是要给它找一件永远做不完、没完没了的事情。你不给它事情做,它自己就会跑出去找事情做,这就是为什么杂念会那么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既然是这样,何不把散乱的心给收敛起来制心一处呢?实际上我们真要是“用心磨一剑”的话,要不了十年(有人发言“十年磨一剑”)。我有时想:为什么古人对“七”和“九”提到得特别多?这两个数字几乎是个关口,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在这个关口(时机)突破的!这次出去碰到我的一个徒弟,他说他的习气毛病要师父帮他改,他自己改不了。我说:我还要做好人呢!因为我不是圣人,我是凡夫。如果我是圣人,一个耳光打过去,他的习气毛病就改了。他这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会恨我一辈子!我一个同时出家的师兄弟收了三十多个徒弟了,我问他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说:人才不是靠培养出来的,是“压制”出来的!他说这个“压制”是广义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三种:一是给他压力,让他拼命干、拼命干,把他逼出来、磨炼出来;二是靠人与人互相摩擦、竞争,“行”的就锻炼出来,不行的被淘汰掉;三是不拿他当回事,冷落他,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把他的潜能给激发出来、奋发图强。人一生下来是个什么材料就已经决定了。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有一半已经决定了,剩下的一半要靠自己的努力和靠老师的谆谆善诱、苦口婆心,把所有的“路”给你“堵死”,另一半才有可能改变。可是谁会愿意对你这样做呢?况且你也不是这块料子!“父母生下地,自己长志气”,“一斗米救个恩人,十斗米养个仇人”。虽然不是一个地方——同一省、市、地区的人,可是大家都会讲这两句话!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3月8日(二月十八日))学佛的人,最初要把自己的虔诚心培养起来。如果说你学佛很久了,你的虔诚心还没有培养起来,可以肯定,你是一个业障非常深重的人!一个虔诚心没有培养起来的人,他不可能入门的。要对佛祖虔诚,要对因果深信。学佛修道,不外乎修福修慧。可是修行人整天都把“开智慧”挂在嘴上,实际上,许多学佛人并没有开多大的智慧。都是为了开智慧、修福报而学佛的,为什么福慧打不开呢?在你的虔诚心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你的福慧是没有办法修起来的。你以为自己是在修道,是在修福、修慧,实际上你所作的一切根本没有击中焦点!不要说开智慧了,许多学佛人就连福报还没有培养起来,如何开智慧呢?因为你没有福报,你不能遇到善知识,你所遇到的善知识,多数都是邪知邪见!一个有福报的人,他不出去寻找善知识,自然能够与善知识相遇。《弥陀经》中讲:往生西方净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福是怎么来的呢?一是惜福、二是修福。我们不用说“修福”,连自己先天原有的一点福报都没有珍惜!你这一世能够遇到佛法,可以说不知道是你前边哪一世种过善因、种过福报,所以才能够闻到佛法。没有福报的人,你想做任何事情,即便你有智慧也不能成功!这就如同一个容器一样,你如果没有这个容器,你用什么来装东西呢?你没有大的容量,如何做大事呢?成佛是最大的一件事,想了脱生死,难道不是大事吗?人生两件大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办法把握住,惟一能够把握住的就是“死”。人世间,你们说惟有什么不能重复第二次?惟有死不能重复!人一生当中只有一次死亡。时常听到说某某人死了好几次都没有死掉,说是已经死过去了,又回来了!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的“死”。除非是有一种开悟的人,他得了道了,他每一次入定都是一次死亡。而对于你一个没有入过大定的、没有脱离过躯壳的人来说,你只能够经历一次死亡。可是这一次的死亡,你根本没有办法把握!死亡和入定是一样的,都是由粗变细、由细变无。我们一个人如果知道惜福、会修福的话,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善缘,你的理想都能达成。那么如何去惜福呢?人都有一种恶习:不是自己的东西都不会去珍惜,不花钱的东西都去糟蹋!对于一个深信因果的人,他绝对不会这样。因为一个人一生中的福、禄、寿,早已经决定了。即便你是修行人,十有八、九也已经定死了,你想改也改不掉!所谓的能够改变命运,第一是你能够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真正的明眼人,才能够帮你改变命运。第二是你已经入道了,能够改变命运。如果说这两点你没有具备的话,你即使是刮个光脑袋,天天念经拜佛,仍然超越不了因果、改变不了命运。你一生中的福、禄、寿,生来是多少,活着的时候一点不会增!为什么要惜福?就是要延长自己的生命,用来修道。经常看到一种人:一大张白纸,上面写了一个电话号码,就把纸给撕掉了。白花花的一张纸!虽然这张纸你没有花钱,但是仍然要从你的福报里面扣除这一张纸。正是因为你有这个福报,你才能不花钱用到这一张纸。如果你是一个学佛的人,连最基本的因果都不相信的话,根本不配是一个学佛的人!你也不可能把福报修起来,更谈不上了脱生死!一个电话号码,怎么会用得了一大张白纸呢?现在的白纸很多都是几分钱一张。从一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生来就那么大的福报。有一些人那么勤劳,可是连温饱都不能保障。我们也时常看到许多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失败,做生意赔钱,炒股票也赔钱!我们也经常开玩笑说:某某某傻乎乎的,一做生意就赚钱,一炒股票就发财!也承认人家福报大。那么福报是怎么来的呢?一是前世修来的,二是要惜福。为什么寺庙里掉一粒米,都会捡起来吃掉呢?难道寺庙里还缺那一粒米?有很多出家人,米粒掉到桌子上都会捡起来吃掉。他不是缺那一粒米,是因为他深信因果,知道所糟蹋的都是自己的福报!有的人生来就是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小脑门、瘦鼻梁,生来就没有福。为什么是这样子?前世就没有修福报。学佛的人你没有机会修福报,就要修智慧;没有机会修智慧,就要修福报,两头总要抓一头。讲起来我们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没有办法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呢?因为讲起来太简单了、太容易了,任何一件事讲起来都容易,做的时候都很困难。尤其是学佛,是从自身做起,纵有一点小聪明,也没有必要炫耀,只能够说明你前世修过智慧。福慧如同左脚和右脚一样,缺一不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他一定既懂得修福,又懂得修慧。修行是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拿过来、装进去。我曾经讲过:为什么佛祖要把六度的顺序那样排列?六度的第一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答:布施。)为什么要把布施排在前面?我们常讲要开智慧,既然是“开”智慧,那说明里面原来就有智慧,只是如何把它打开。实质上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叫做“开”。可是许多学佛的人喜欢从外面索取。如果你用一种持续不断地从外面索取的方式来修智慧、修福报的话,那只能让自己的福报和智慧的源泉干枯掉!往下沉哪!如果你把“布施”修好了,根本不愁智慧。可是往往我们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今天出去做事我又赢了,我又把对方击败了,又把对方的钱赚到手里边来了!岂不知从另外一种无形的空间来讲,你又少了,你得到了有形的东西就会失去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东西是表相的东西,无形的东西才是根本。有形的东西是在受无形的力量支配。福报是做人做事慢慢修来的,功德也是通过做人做事的时候修来的。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和一个师父聊天的时候,我说多数修行人死了以后,不仅没有了脱生死(去极乐世界更不用说了!)而且多数会沦为孤魂野鬼!他当时跟我辩论说:既然修行人死了以后,多数沦为孤魂野鬼,那我们还学佛修道干什么呢?我说:就目前多数人的这种修行的方式方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死了以后会沦为孤魂野鬼!我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呢?我说你看一看现在修行人的形象和修行方式,和古人修行的形象和方式方法比,有什么区别?想了一阵子,他说:现在的修行人和古时候的修行人绝然不同,有本质上的差别!他当时谈到:现在的修行人,刚开始信佛、学佛修道,就要和环境、人群隔开,不和大家接触,不愿意做人,不愿意做事,偏偏喜欢贪图清净,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你既没有入道,还没有和道相应,躲在屋子里干什么?是在打妄想,是处在散乱当中,只是身体没有动,头脑里面就像开运动会一样!只有入了道的人,与道相应的人,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就像手机信号一样,都不会间断,永远与道相应。即使你是在打架,在骂人,如如不动、明明了了的那个东西,仍然朗朗现前!可是现在的修行人呢?不是散乱,就是昏沉。刚刚不散乱了,又要昏沉;刚刚不昏沉了,又开始散乱!过去的人是怎么修行呢?一开始信佛,一学佛修道,先出去把自己的福报资粮、智慧资粮给培养起来、建立起来。福、慧资粮都具足了,才能够具备学佛修道的根本条件。过去的人强调见地和行愿,可是现在的修行人,恰恰不注重这两点!一个没有见地的人,绝对不会去行愿,因为他不知道行愿的重要性。过去开悟了的人,已经得到了根本智,为什么还要去行愿,十年如一日地行愿呢?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施主往庙里面施舍财物,我们承认人家福报大!按道理来讲,我们出家人是修福修慧的,可是为什么还没有人家施主福报大呢?有一种诡辩的修行人会说:我怎么没有他的福报大呢?他把钱拿到我的庙里来,不就是我的福报大吗?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仔细分析一下,真的不是这样。无论你是开悟了还是没有开悟,行愿,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也就是说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时刻都不能放弃。如果你来世要做人的话,你也要具备大的福报、大的智慧,才能够投胎做人。福慧不具足的话,你临终的时候自然会迷失方向。要想投胎于人道,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神识不散乱、不颠倒、能够认清方向,才能够投胎人道。没有行愿的人,尤其是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贪图清净的人,你和外源切断了,你的福慧怎么培养起来呢?你既然没有福慧,你怎么可能来世做人呢?往生西方净土,那更不用说了,都是“免谈”!学佛的人都知道,你就是往生天上,还要把五戒十善修好了,才能够生天。别小看了生天这个果呀!天人的果位也不是简单的,要把五戒十善都修好了,才能生天界。现在的修行人虽然也知道修福报,可是以这种方式修福报,我简直不敢说!一旦说出来,会打消了大家的积极性。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法,如果没有把它储存到阿赖耶识里面,全部是空谈,没有用。如果你想带到来世去享用,那就要把你所修的福慧,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如果没有储存进去,你怎么能带到来世受用呢?为什么没有储存进去?因为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痛不痒、无心无力,所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办法储存进去。甚至连你的第六意识里面都没有储存进去。前面做,后面忘,所以你永远没有福报、没有智慧!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福报和智慧?因为前世做人、做事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所以这一世又穷又笨!为什么过去学的东西现在能够受用?就是因为你把它贮存到了第六意识里面了,甚至还贮存到第八识里面了,所以现在能够受用。你现在做的事情想来世受用,同样也要通过一种方式把它贮存在第八识里面。这就好比说你今年收的粮食,想要放到明年、后年受用,你必须要把它放在粮仓里妥善保存起来。如果你没有放到粮仓里,放到外边就坏掉了,就没有办法留到以后来受用。(这时有人中途进来,师吼道:来这么晚了,不要进来了!出去呀!)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大事、小事,你都要用心做。只有你用心投入了,才会把它刻在阿赖耶识里面,以后,乃至来世才能够受用。你做任何事情,达不到忘我的地步,根本没有办法储存进去!只有当一个人忘我的时候他才没有我执,才能够与他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才能够把第八识的大门打开,内外合二为一、同一体。在这里我们说个题外的话,就如刚才那一帮人,穿个高跟鞋,进来时那么大的声音!一个不会察颜观色的人,一个不会体谅对方的人,他永远不会成功!即便他成功了,也是刹那间的,很快又会跌倒下去。如果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考虑的话,你们可以想象后果是什么样子?!因为你不需要的,对方也不需要;你所需要的,别人也会需要。如果你们所做的事情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话,你最好不要拿出来!连你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的话,如何摆在别人面前呢?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他又怎么能对别人负责呢?我曾经讲过一句话: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马马虎虎,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同样还是马马虎虎,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都行!这就是有一天晚上我骂你们的话:“最没出息的人就是从众的人!”从众心理特别重的人,是最没出息的人。人家说上东方,你说行啊;人家说上西方,你也上西方。人家怎样做,你也怎样做,这就是从众的人,是最没出息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智慧,没有主见,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照理来说,讲课这么长时间了,你迟到一个多小时,应该是很不好意思的,轻手轻脚地进来才对。可是一个个穿着高跟鞋,“咯噔咯噔”,若无其事地进来,这样的人你跟他交朋友,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现在许多人都说对方不好、难打交道,可是都没有在自己身上检查一下,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对不对?为什么我们在礼佛以后问讯的时候,两手的食指尖相触碰一下额头呢?传统的动作一定是要碰一下额头才对。可是现在许多出家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只是这么搞一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准确到位的姿势,必须要碰着额头。就是要告诫自己,不要随意起心动念。你如果起心动念了,马上要叫它就地熄灭!心灵这只眼睛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照顾自己的神识不要跑到外边去了。不要光盯在别人身上,要从自身做起,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每个人如果都管住了自己,就是把团体管好了!因为团体是由每个人组成,团体如果舍弃了“你”、“我”、“他”,也就无所谓团体,所以说“你”管好了,“我”管好了,“他”管好了,就是把团体管好了。一个人学佛修道,不是靠别人督促你,要自觉自愿地发心才可以。如果要别人来强迫你的话,说明你做人已经非常失败了,无论是学佛还是做人,都是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你如果不愿意做,就不要难为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没有谁一定要强迫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位置、非常适合自己的空间。如果说这个位置、这个空间非常让你难受的话,你不妨早一点挪个位置、换个空间!就像北方的树木和南方的树木,都有它们适宜自己生长的不同环境。人也同样具有这个特性,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心甘情愿的话,不妨马上改变一下,如果你愿意做,就要用身心投入把它做好、做到最完美。实际上你有一颗马马虎虎的心,不是害了别人,最后被害的,还是你自己。你做任何事情都是马马虎虎,那么你对自己内心的“贪、嗔、痴”也是马马虎虎。开不开智慧,福报修来没修来,你也是马马虎虎。管它“生”呢,管它“死”呢,都是马马虎虎!如果你有一颗求完美的心,你穿衣服,必须要求合体,不合体,你就会把它扔掉;你吃饭必须要吃得恰到好处,不到“好处”你也不会丢碗;你下地干活,也必须要干得完美,你在心里面才会把这件事情给放下!因为你有一颗求完美的心,一旦有一天你来学佛修道了,也同样要把“学佛”做到最完善、最完美!你绝对不会马马虎虎,因为你没有一颗马马虎虎的心。学佛修福慧呀,都是这样修来的。你只知道修福慧,不知道惜福慧,也没有用!你会赚钱,不会存钱,就像是一个没底的桶一样;你会存钱,不会赚钱,就如同没有源头的水一样!经常看到我们庙里的垃圾桶里,有许多东西还能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就扔掉了。我们有一位出家师,他从里面拣回来一本挂历,他觉得那个挂历的纸张质量很好,扔了很可惜。他说这个挂历的背面是一张白纸,完全可以用来写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这一点,能够从垃圾桶里把它拣出来?实际上他缺那一本挂历的钱吗?都不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我们记一个电话号码给别人的时候,只用那么一点纸片,多一点就不撕掉,绝不会因为记一个电话号码,就撕掉一大张纸给别人!难道我没有钱买稿纸吗?我们从去年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到现在已经投入现金500多万了,怎么可能买不起一点稿纸呢?我们该投入的,该花的钱,再贵不要吝啬;不该浪费的,没有用的,再便宜我也不要!今天就说这么多了,如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说出来一同探讨。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是我自己做人、学佛的思想心得,不能代表大家。……今天回去不妨就参一句话:“脚踏实地,过后无痕。”既然是脚踏实地,为何过后无痕?降伏其心之三(2004年4月2日(闰二月十三日))在座的有谁练过气功?(有数人举手、回答)我前几天去了一趟香港,他们那里流行抓鬼!有很多人养小鬼儿。养小鬼的人他做一个很小的木盒子(师父手示意高不足10公分),小鬼儿就住在那个小木盒子里面。对于小鬼儿来讲,那个小木盒子就是金銮宝殿!空间相当大。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