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7

作者:释万行 字数:30866 更新:2023-10-08 20:00:55

身体里面有生命力,生命力来源于生命质,这个“质”是最先进入身体里面的,它也是最后离开身体里面。所谓 “往生”、“得道”、“开悟”,并不是说你死了,才叫做得道、叫做开悟、叫做往生、叫做相应,真正以上这几种现象,在活着的时候,在修炼的过程中,必须出现。一个人能够往生西方,并不仅仅局限于临终往生,真正功夫好的,打坐入定,让身体留在这个地方,他的生命质就可以出去,离开身体,到西方极乐世界游玩一圈,再回到身体里面。哪里像大家说的那样,“死了往生西方”,那还算什么功夫呢?往生西方,在活着的时候在禅定中就能做到。只有这样,临命终时才有把握往生西方。你活着的时候、这朵莲花就没有开,你死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这朵莲花开呢?有一点是存在的,那就是在死的时候,他不是莲花开让生命质出去了,而是莲花枯萎了,它没有力量含得住这个生命质,这个生命质,它自然就要出去。所谓的“含”,它是靠一种力量,力量一旦失去,它就含不住这个生命质,它自己就会脱离。当脱离的时候,如果你很幸运,碰到了你的佛友、碰到了你的师父、碰到了佛、菩萨,他们会接引你。如果说你生前已经进进出出,来去自由了,已经无数次的往生了,根本不需要佛友接引,也不需要师父接引,你已经是熟路再走了。你们是否注意过佛像头上又有个佛像,佛像上面还有佛像,那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讲到这里,这个问题回去一定要参。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可以随便说出来,大家共同参学。* 儒家有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过,有过不罚。”抱着强烈的念头做事情,是一种我执在做事,与道相违背。无意识做事,已经超越了六根。一个人真正做好事时,是没有认识到、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没想到自己要去做好事,一加分别就与道相悖。* “道”就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因为要想打开第八层意识宝藏,惟一的钥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佛门里面讲的“无”。“无”它本身已经超越了“空”,“空”还是“有”的范畴。* “道”就是这样,知道就答。不知道,不能思索。不能揣摸、不能够左顾右盼;不能够揣摸对方、揣摸自己。你只要是上下、左右彼此思考,已经离道远了。1加1 等于几?等于2。中间连思索都不能有。当我们还没有超越头脑的时候,只要事情一来,就要思索、判断,当你超越了头脑,事情一出现,就会马上做出决定,肯定到位。* “不住往事业自消”。凡夫是否真的能够达到“不住往事”?你只要有记忆,你所做过的事,一定能储存起来。有记忆就是“住”,有“住”就要受报应。佛门里讲 “业障现前”,就是过去做的事又出现了。为何会出现?因为人有记忆;有记忆,就有助缘。所谓的缘,是彼此有相同的品质、相同的业力(习气),习气构成了业障,习气就是一种爱好;有爱好,就有住,有住就被境转。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6月26日道基,你听过我那么多开示,你能不能把我的思想讲给大家听一听?(道基:“……。”)那你认为我哪方面不足?应当加强?应该改进?(道基:“……”,慧珠:“……”)没有答上来。当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必须能够认识他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才能够很好地相处在一起。人在认识对方的时候,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不是只看对方的优点,就是只看对方的缺点。为什么不能同时看到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对方越办事、越共事,越难以相处呢?就是因为在开始接触的时候,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未看到对方的缺点。事情从有到精比较容易,从无到有非常困难,就像我们观音洞前面的“佛光普照”四个字,让谁来都不敢写,一旦有人写出来了,挑毛病的都会说这不好、那不好。让你们讲一讲对万行的认识,来了这么久了,几个月的,一年的或更长时间的,谁都讲不好,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象到的,都可以说出来,有什么不好讲的呢?一个人如果渴望进步,就必须让对方挑你的毛病,否则就没办法进步。一个人对外边的做事、说话,百分之百是他现在内心的显现。如果内在没有这些东西,外在又怎么能表现出来呢?* 人生当中的疑问,非常非常多。平时所见所闻,都应该从内心去参透这些疑问。* 你们说把人做好,是为了什么呢?把人做好,又表现在哪里呢?看看学佛的这么多人,好多是越来越笨。自己觉得智慧挺高,定力挺强。为什么又不会做事情呢?智慧高、定力强,应该是很会做事。实际上好多修行人没修以前还会做事,学佛以后反而不会做了,你们认为这样对吗?是正确的吗?出家前很会做事,越修越笨了,人也不会做了,事也做不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在家的时候就什么也不会做,出家以后还是什么也做不来。如果真的学佛反而不会做事,那还学它干什么呢?你们说说学佛的目的是干什么呢?你们可能会回答是为了“解脱”。看看我们这些人,哪一个解脱了?或者说为了“开智慧”,再看大家,哪一个像开了智慧的?前几天有个人要求出家,我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红尘太辛苦了。我说:如果你在红尘里觉得很累,出了家会觉得更累。实际上佛门里的事情比社会上的工作更多,除非你是个“混混儿和尚”、“混混儿尼姑”。庙里的工作量是社会上的10倍还不止。* 信佛信儍了。事实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难道佛法是一门“笨”的学问吗?* 阴谋诡计本身也是佛性的显现,它本身无善无恶,就看你怎么用。比如“刀子”,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刀子本身无善无恶。* 一个出家人修道是根本,搞阴谋诡计、拉帮结派,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真的有了道,怎么能没智慧呢?作为一个出家人,在社会上的人面前,应该是他们的榜样。他们来到我们面前,可以有各种心态,而我们只能是一个心态,就是把他们引向道里面来,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所谓教化众生,就是要教化那些心态不正常、思想极端的人。一个正常人不需要教化。教化正常人也不能显现我们的智慧。智慧体现在难做的事上。别人做不成,而你能做成,这就说明你比别人有智慧。何谓修道?自我观察、自我检点、自我反省就是修道。不断地自我观察、不断地自我检点、不断地自我反省,这三个自我做好了以后,才能入道、成就。一个修行人,其思想是非常精细的。如果你的思想不精细,就没办法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又怎么能修道呢?降伏自己的思想,就是“降伏其心”,一个人只有通过做人、做事,才能不断使自己的智慧开发出来,才能完善自己的思想。一个人没做事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很完善,什么都会做,一旦做事,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不要怕做事,也不要怕说话,做多了、说多了,就会了。要有胆量做、有胆量说、有胆量承担。敢说、敢做、敢于承担后果的人才能修行。做事不要考虑对方(高兴不高兴),你只要把事情做好就是了。做事不要看某个人的脸色,只要一心做事就行了。不要去考虑当家的怎样、大和尚怎样?把工作做好,就是对领导最好的尊重。今后可以立一条规矩:新来的女居士,都应该叫她们到厨房帮厨。一方面她们自己可以发心、培福;另一方面常在伙房的人,也可以学到全国各地各种风味的菜。只有学得了多种法门,你才能知道修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的对治方法。佛并没说“一门深入”,而是让我们多闻、多学,尤其是一个出家师父,更要“法门无量誓愿学”。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6月28日(五月二十九日))一提到学佛,大家总会谈到自己的时间不够,怕自己学不好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去打坐、诵经、拜佛的话,你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间的工作,本身就是在修道、就是在学佛。并非放弃世间的工作,把自己关在家里诵经、打坐、拜佛,这才叫学佛。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一心一意地诵经、拜佛和一心一意地工作,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没有?你一心一意地拜佛,是在做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地工作,也是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做某一件事情,从本质上来讲,怎么会有区别呢?你只要是能够一心一意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训练自己的定力。你如果达到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境界,那就说明你有了一定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任何一个国土去都可以。《阿弥陀经》里讲,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才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它并不是说你“念佛”能够往生极乐国土,而是因为你念佛产生了定力,有了一心不乱的定力做基础,才可以往生西方国土。换句话说,你上班、工作一心一意,有了定力,你也可以借助这个定力,想往生哪里,就可以往生哪里。并不是说只有诵经、打坐、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能够往生,是通过诵经、打坐、念佛而产生了定力,并非是诵经、打坐、拜佛这些形式。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为了产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随心所欲。一心不乱是最大的定力。如果说世间的事你没有办法一心一意地去做,那么你想通过诵经、拜佛达到一心一意(一心不乱),那更是不可能的。因为世间法是最基础的,我们连世间法都做不好,都不愿意去做,又怎么可能通过修行,把学佛这种法做好呢?好多人认为世间法麻烦、复杂,实际上学佛修道,比世间法更要复杂。许多人误以为只要打坐、只要诵经或者是拜佛就够了,实际上这些仅仅是个皮毛、是个工具,借助于这个工具,培养出我们的定力,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的(第一步的目的)。如果连第一步都达不到,都修不出来。那么第二步的“慧”,就更难出现,因为“定”是基础。大家通常都喜欢打坐、诵经,实际上他是带着一种散乱心在打坐、在诵经,他自己根本没有觉察到。如果说你的散乱心很强烈的话,你诵的经再多、坐禅的时间再长,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往往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妄想反而更少、散乱心会更轻。如果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妄念多、散乱心重的话,你思想就集中不起来,你就做不好事情。而你在打坐的时候,因为没有事情做,坐在这个地方,名义上是在打坐,实际上是在胡思乱想,你觉察不到。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师大德们不主张信众去打坐,而喜欢让大家在“行、住”当中锻炼自己的心态。大家是否经常发觉,越打坐妄念越多呢?因为你坐在这个地方没事情做,所以就会胡思乱想。如果是忙忙碌碌、很紧张地在工作的话,你哪里有机会再去打妄想呢?你一心一意在做事情,这本身就是“定”。这个“定”与你一心一意念佛的“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连最基础的、做事情的定力都培养不起来,你想通过坐禅来培养定力,那更是困难。坐禅能够产生定力,往往是很高层次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而现在学佛的人恰恰相反,世间的事情没有耐心去做,却想直接通过坐禅来培养定力。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明明是在坐禅,可是头脑里却像开运动会一样,里面的妄念根本断不了,甚至没出现过“一心不乱”,只有妄念纷纷,有时候在紧张的工作当中,更会出现“一心不乱”。如此说来,生活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利用它来修道,它本身也就是在修道。不需要你放下手里的工作,再把自己关起来修道。古人确有很多是呆在山上修行,那是因为他们在行脚若干年后,定力相当深了,需要最后的冲刺,才把自己关在洞里,住到山上,短期的修上1—3年,就成就了。我们现在是行脚的功夫没有、愿力也没有、参学的知识更不具备,可是都想把自己关起来,一头钻进洞里面修炼,结果修上几个月,长的修上一年、两年,什么也没有,反而容易失去道心,怪师父的法门不对。修道是需要大福报的人,才能做得到。不是说你坐在这个地方清净自在、没有人打扰,就证明你有大福报,这不叫大福报,因为任何人,只要狠一狠心,不管家庭、不管工作,都可以做到这样。问题是,你这样坐上几年下来,是否能够悟道?一个人成就,不仅是需要智慧,更需要福报。只有他的福、慧具足了以后,才能够达到。通常大家所说的“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是要靠在红尘中任劳任怨的历炼。世间任何一件事情的成与败,都需要因缘的和合与具备。我们学佛修道同样也是需要因缘成熟以后,才能够修道。进一步,才能够成道。既然是需要因缘的和合,那就不是一个人可以达成的,佛门里面通常讲的“法、财、侣、地”这四要素,本身就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成就的。但是你一个人可以去努力创造这些条件。抛弃世间的工作,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修道,你会说这个条件我完全可以达到。固然这种条件你可以达成,但是你仅仅找到了一半。为什么说这种环境你具备了以后,才是找到了一半呢?往往在清净的环境当中,觉得自己的心性很稳定,可是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平时所修的一点定力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我们修的定与慧,是在“动”中使用,是在红尘中使用。既然是在红尘中使用,你想完全脱离红尘,不想进入红尘而修来定、慧,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佛法离开世间,根本没有立锥之地。实际上真正修炼的道场是在红尘。许多修行人离开红尘、跑到山上,这才是真正的“小乘”。大乘菩萨的路线,绝对不会离开人群、离开社会。修行和世间脱离,这仅仅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返回人间、进入红尘。大家这么一听,是否会出现这样一种心态:我们都闭关两、三年,再赶快出来,返回红尘,这不是很好吗?乍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个人对红尘没有真正产生厌离心的时候,根本没办法离开红尘修道,即使你暂时离开了红尘,躲进了屋子里,可是你满脑子想的还是红尘里的事情。想红尘中的事情,一方面是周围的环境迫使你想,比如说你有家庭,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必须处理好。还有一种人,不是家庭需要他,而是他自己放不下社会上的这些七情六欲。当一个人没办法超越这些的时候,就算你条件具备了,暂时离开了红尘、躲进了山洞,你的因缘没有结束,过一段时间还会因为种种原因迫使你出来。大家通常讲到的“业力”,你根本就无法想象。任何一种因缘的成功,都不是现在马上可以达成的,真的是要经过好多世,慢慢促成的。有的人不想出家,环境逼得他出了家;有的人想出家,环境逼得他出不了家。正所谓:各有因缘,莫羡他人。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什么行业,你就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没有区别,从理上讲,也许大家都明白,可是真正要接受的时候,就困难了。为什么在理上明白了,而落到实际生活当中、落到言行当中又做不到呢?因为你仅仅是理解了,并没有感受,还没有实证到。你们在世间做过事情的人都知道,当一个问题出现在面前,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你哪有机会去胡思乱想呢?当你整个身心扑在这件事上的时候,跟你整个身心扑在念佛、念咒语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今天下午有一位道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她说一个大学生,由于学习紧张,紧张到没有办法胡思乱想了。这个时候,他自自然然地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力量,因为恐惧力量的不断加深,他忽然能够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象,通常大家说“天眼开了”,能看到无形众生,能看到另一时空的事物,这位居士问我这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高度紧张、高度恐惧的时候,他是不可能胡思乱想的,甚至连一点杂念都产生不起来(如果有杂念,一分心,他也就不会恐惧、不会紧张了,我们之所以紧张、恐惧,就是没有办法分散注意力,思想没办法走开),这个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内在的天眼打开了,你们说这是否蹊跷呢?这个大学生见道是这种因缘。古时候经常有人举行“般舟佛七”,就是七天七夜不睡觉、不坐下、不停地走动、不断地念佛、绕佛。念到最后几天,他身心高度疲惫,都僵硬了。你们可以想象,七天七夜不断地绕佛,不睡觉,七天七夜就是慢慢地走,慢慢地走,甚至连饭都不吃,身心高度紧张,绷得紧紧的,怎么会有机会打妄想呢?当他的身心高度紧张的时候,头脑里的杂念自然会停止,一旦头脑的力量停止以后,灵性的力量就迸发出来了。但是现在的人,很少走这条路线,也不适合走这条路线。目前通常走的路线是什么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者是诵经。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不紧也不松,你们是否注意过“不紧不松”这句话?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什么境界?不紧它就应该松,不松它就应该紧,又没有紧,又没有松,那么大家身心的力量在哪一边呢?肯定两边都不在,在中间。既然是在中间,你就没有办法入道。道它不是在紧的当中,就是在松的当中;不在紧的当中找到,就在松的当中找到。你又不想在紧张当中找,又不想在轻松当中找,你肯定哪里也找不到。因为一个人在高度放松当中没有杂念,在高度紧张当中也没有杂念。杂念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就是在不紧不松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密宗里身、口、意同时下手,就是为了高度紧张、高度忙碌、高度集中。他们是从紧张的一面获取。而汉传佛教的念佛、参禅,实际上它是从“松”的一面获取。一直松下去,松到最后,无可再松了,一旦身心的力量反弹过来,就会有一个大的转变。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一个凡夫的思想),如果能够把它像钟摆一样,完全摆向左边,就意味着它很快会摆向右边,你能够通过一个方法,把它全部摆向右边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很快会摆向左边。佛门里面讲:“不疑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用不紧不松的心态去做事,去用功,就像钟摆处在中间一样,既没有摆到右边,也没有摆到左边,结果你是很难悟道。一个人通过做世间的事情,能够集中,一旦他把这个力量转向修道,还是能够集中起来。如果你连世间的事情都没办法集中起来去做的话,你把力量转向修道,你同样还是没有办法学会集中。你能够在一件事情中学会了集中,那么你把这个记忆、这个方法带到任何一个领域里面,同样都能够集中。不存在你做世间事能够集中,把力量转过来修道,就忘记了集中的方法了。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共**的开国十大元帅是俗家人,如果他们真的能出家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一代宗师。因为他们对世间事能够全心全意、忘我地投入,这种力量一旦转移到学佛修道,同样会全心全意忘我地修道。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修道的和尚,即便他还俗了,在世间法上他一样会有一番大的成就;在世间法上有成就的人,他就是出家当了和尚,同样也是做大和尚。因为他能够把这种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去做。有些人他在家做事成就不了,他出家学佛也成就不了;他出家成就不了,还俗了做世间事,他也成就不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把这股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他只能带着非常散乱的心做事。专心做世间的事和专心做佛门里的事,丝毫没有区别。做事,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你能够一心不乱,就是修道。我经常爱给大家举的一个例子:银行里的会计、出纳员在数钱的时候,都是高度集中,他们平时就养成了一种随时就能高度集中的习惯。掌握了这种技巧、有了这种记忆力、习惯性,他们一旦把这股力量转过来参禅、打坐,会如同他数钱时一样,高度地集中。力量只有一种,不存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你把这个力量用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成就。问题是你是否驾驭了这种力量。在这里住得时间久的人,都知道我讲过如何训练自己的散乱心的方法:晚上打坐时,把灯关掉,点上一支香,眼睛一直盯着这支香,每天晚上观一支香。你能够这样做到一个月下来,你的杂念自然就会减少许多。当一个人散乱的心很轻的时候,再去做事情就会很清醒地去做,方向就会明确。不至于吃完了饭还不知道该干什么。到了现场还在发呆,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怎么下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散乱心太重了。古时候祖师们开辟道场的时候,哪里有时间天天去打坐呢?为什么古时候的祖师们,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就的越多呢?在道场建成了以后,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人才出现的越少了呢?因为第一代建道场的人,整个身心扑在道场上,每天都在忙,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第一代把道场建好了,第二代不需操心去建了,优哉游哉、自由散漫。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开始丰收的时候,就到了有利可图、可争的时候了,就更不会有心去修道了。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我们只要是细心查阅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庙里的开山和尚,多半人都成就了。你们以后可以注意这方面的资料,去查阅一下。为什么第一代建寺的人没有时间去修炼、诵经、打坐,早晚课都来不及去做,反而还会成就了呢?现在条件好了,有许多人不用去上班了、不用去建庙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一天诵多少经、念多少佛,为什么几年下来却不会成就呢?因为他没有压力,就像一个很轻的担子放在你们肩上,你们还有多余的力量东张西望、摇头晃脑、摆来摆去。如果二百斤的力量放在你们肩上,你们路都走不了,哪里还有机会打妄想呢?更不用说摇头晃脑了。这个时候你的思想和你肩上的担子合二为一了,这才叫做真正的“心与法合二为一”,这个担子就是法门。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心与法合二为一的话,要想成就绝无可能。什么时候修到心与所修的法合二为一了,你成就才有希望。就像弹琴,刚开始学习弹琴时,自己听不到自己弹琴的声音,弹久了,熟练了以后,自己就能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为什么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过教我弹琴的老师,她说,你猜猜看,为什么自己弹琴听不到,别人弹琴你能听得到呢?因为你的手指不灵活,当你弹琴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都集中在手指上,所以听力就会减退。当你弹熟了以后,有足够的能力放松了,你的思想转移了,没有放在手指上,你跳出来了;而手指已经形成了神经记忆、肌肉记忆,它自然而然的在弹了。因为你跳出来了,所以这时候你能够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我们佛门里面常常讲的观照者、旁观者,实际上跟弹琴的道理一模一样。为什么我们现在观照者不出现呢、旁观者找不到呢?因为你既没有高度的紧张,也没有高度的放松。学习弹琴,一开始就是高度紧张,身心绷得紧紧的,弹上两个小时,累得整个骨头像散了架一样,没学会放松。等你弹上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身心、手指自然放松了,弹起来一点都不会累。学开车也是这样,刚开始,一上车,抓住方向盘,整个身心绷得紧紧的,开上几个小时累得要死。等你学熟练了以后,用两个手指放在方向盘上,轻轻地搭在上面就可以。因为我是刚刚学开车,所以我可以谈这个道理。前几天学开车累得要死,掌握了以后,才知道根本不需要力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开始大家学打坐时,坐上2个小时,整个身心就像散了架一样,累得又僵又硬。而老坐禅的人,当身体累得不得了的时候,盘上半个小时腿,身体就放松了,体力就恢复了。越打坐身体越舒服、越轻松、精力越充沛。刚开始打坐时,坐上1个小时,就累得不得了了,想赶快躺在床上休息。为什么?因为你不会利用打坐时放松,你必须要下座,躺在床上通过睡觉放松、下地通过散步放松。有功夫的人,可以通过打坐放松。所以不需要下座、躺下睡觉放松。就讲到这里,下面把时间留给你们提问题,一起讨论。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7月7日(六月初八日))大家来到东华寺以后,好多人都想要求万行给灌个顶。可是大家是否明白灌顶的意义呢?为什么要灌顶呢?灌完顶了以后你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做呢?都说灌顶有好处,好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甚至灌过无数次顶,忽然有一天听说谁修的好,又祈请这个人灌顶。没灌过顶的人不知道谈感受,灌过顶的人呢,也没有什么感受好谈的。灌顶只是藏传佛教才有这种形式,是不是藏族人要比汉族人聪明一些呢?汉族人怎么没有发现灌顶的好处呢?怎么不去发明一个灌顶呢?在西藏是个喇嘛就会灌顶。有的人说灌过顶的人,不会下地狱,因此大家都要去灌顶。灌顶的方法很多:大家跪在地上,上师(或者是活佛、法王)的嘴里含一口水,向空中喷出去,大家头上被水淋了一下,就说这是灌顶、是甘露水。还有的灌顶是把水装在甘露瓶里面,然后拿着杨柳枝,对着每个人的头洒一洒。也有的人说,用手摸摸头顶,就等于是灌顶。灌顶的方法千奇百怪。越怪,要求灌顶的人越多,越渴望灌顶。还有一种灌顶的方法是,在眼睛上蒙个红布条,上师在台上带着大家念几遍咒语,向着空中洒一洒水,也算灌顶。实际上一个真正成就了的明师,他这些形式都不需要。他说加持你,就已经加持你了,甚至我们见他一眼,就得到了他的加持力。乃至我们想到他,他的力量就已经到我们身上了。真的灌完了顶以后,自己不去修,也没有用。要说菩提种子,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众生下地狱呢?按理说有佛性就不应该下地狱了才对,事实上有佛性一样下地狱,灌过顶的人也一样有下地狱的。即便是灌顶以后,把菩提种子唤醒了,他同样还会堕落。菩提种子既然能唤醒,它就有沉睡的时候。如果自己不知道发心,灌一百次顶也没有用处。一个真正成就的明师他果真给我们灌过顶以后,我们内在的灵性会上好几个层次。这就好比说我们内在灵性的力量是10°的酒,上师的灵性是 50°的酒,当上师50°的酒掺进来以后,我们内在也同样具备了50°的酒的力量。这时我们如果借助上师灌顶的力量修下去,我们内在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果说灌顶以后你不修,你内在虽然掺进了50°酒的力量,但它仅仅是一点点,数量跟不上去。纵然你在质量上有了50°,你不去修,数量上还是上不去的。如果你对明师非常信任的话,也不需要见他的面、也不需要和他头碰头,都不需要。你心里面只要是有他,本身就是一种相应、一种加持。自己的心态不打开,即便是佛、菩萨的力量,也进不来。实际上佛、菩萨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周围,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张开过,没有把自己放松。究意怎么放松呢?在这里常住的人都知道,我说过无数次、讲了无数遍,甚至连我自己都讲厌倦了,都不愿再讲了,可是大家都把它忘掉了。我现在再讲,大家还是今天听了,明天又忘掉。即使他明天记得,他也不愿用、他也不敢用、他也不会用。一个修行人,如果你真的想修,你内心不要看别人,只看自己。让自己身心打开,别人说你什么,你都接受。不要反抗、不要为自己辩护。你敢接受,就把自己的量给打开了。这个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容器。你有了这个大的容器,就能够得到宇宙的力量。不只是某一个明师的力量。你得到了宇宙的力量,自然就把这个明师的力量也包含进去了,把他融入到你的范围里面去了。但是大家都做不到,你能做到,你当下就是一个成就者。你能做到多少,就成就多少;能够做多久,就成就多久;你敢做一天,你这一天就是佛;你敢做1个小时,你这1个小时就是佛的境界。说过多少次,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心量。你没有佛的心量,你再怎么模仿,你都永远是一个凡夫。圣人与凡夫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心量。你有了佛的心量,才有悲心、智慧、神通!嘴巴上想学佛,心里也想学佛,可是同时还出来一股力量,使你们所表现出来的,还不如一个不学佛的人。你自己发觉不了,别人看你就是一个颠三倒四的人。凡夫又不是,学佛的也不是,结果闹成了“四不象”。总是喜欢在对方身上找毛病,不愿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总想从别人那里索取,不愿意自己付出。我说过,学佛是付出,不是索取。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你索取的越多,你内在本身具有的(先天本有的)失去的也越多。自己的量打不开,你在方法上做得再多也没有用,那叫做修方法,不是在修道。修道的根本方法,是把心量打开。可是学佛的人有个最大的毛病:你说他一句,他要反驳你十句。不学佛时还挺老实,学佛以后,学得比常人会说了,你怎么说他,他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学佛是一种“死亡”。把自己的思想死掉、把自己的看法死掉、把自己所有的念头都要死掉。只有做到这样,你灵魂里的那股力量才谈得上会出现。人为什么会活得不愉快?活得很累?因为你思想里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达成。你的想法太多,说出来大家都不接受,所以你觉得很累,觉得大家跟你不和谐。你什么想法都没有、什么理想都没有,这时你会觉得跟谁都合得来,谁的意见都好。一个学佛的人,他的内心里有一丝的力量没有打开,都没有办法进入到核心里面去。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接人、不待物、不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清净、觉得自己没有缺陷,有定力、有智慧,是一个完美的人。可是当做事情的时候,一听到别人发表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不吻合的时候,如果你心细,在这个当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我执和种种成见都会出现。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一刹那发现自己,都是听到不顺耳的意见时,总是在对方身上找毛病,不在自己身上看问题。不过“打开自己的心量”,这的确不是学来的,是天生具备的,天生又是怎么具备的呢?是累生、累世积累而来的,一世就只修那么一点点,一世、一世修下来,修到现在才受用。有的人听到的当下也确实想打开,可是一碰到问题的时候,这种心的力量又被“我执”给吞噬了。如果说自己的我执不改变的话,即便是明师的力量进入了你的体内,也仍然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好比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可是又发挥不了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佛性虽然一直跟随着我们,但是我们累世累劫的习气,也同样跟随着我们,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我曾经说过:一个军人修行是最快的,因为军人是一个没有我执的人。既然没有我执,就没有障碍。因为军人的头脑,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服从、听命令,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当一个人对抗的时候,你们说说是什么在对抗?也许你们会说:“是自己的建议在对抗。”自己觉得对方的方案不太好,就出了个方案。那么你认为自己的新方案好,是什么力量在背后呢?如果你不承认“我执”,甚至会说:确实我的方案比对方的好。为什么会有“确实”这个念头存在呢?一个人如果不学会感恩的话,他的我执是没有办法破裂的。当一个人在感恩的一刹那时,“我执”的力量才会靠边站。就在我执靠边站的这一刹那,自己内在的佛性,才有了一个冲出来的空间。要对国家感恩、要对环境感恩、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如果这个国家不太平,你怎么修行呢?如果没有这个环境,你到哪里去修行呢?没有身边的人跟你作对,怎么认清自己的我执、认清自己的心量狭小呢?来到我们面前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我们的,都是来考验我们的,都是来帮助我们的,接受了对方,自己在修行上就是一次大的超越。你把对方击败了,这次你赢了,而你内心的我执又上升了好几个台阶,你不知不觉地已经中毒了。你这一次输了,听从了对方,你的我执就破裂了一层,你内在的佛性就往外涌了一层。只有当你在学会感恩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奉献。只有在奉献的当下,你内在的力量才会冲出来。有一句话,我说过非常非常多的次数了,我不是小看我身边的人,也不是小看这个时代的众生,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看到大家是这种情况,看到这个时代的众生是这种情况,我才说。每个人都想成佛,可是每个人连做人的基本的心态都不具备。大家想一想,佛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多么慈悲、多么无我。我们现在,在自己身上连学佛的影子都没有,可我们都还想学佛、想成佛。我们自己的这种我执、贪婪、大的简直是没办法形容了,可是我们还想成佛。如果我们这个样子真的是佛,就已经成佛了,那么这个佛也不值得大家恭敬、也不值得大家学习、也没有必要去成佛。信不信由你们,我从来没有想着成佛,我只是想开点智慧、明白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因为我知道学佛要具备哪些?成佛要具备哪些?所要具备的,我都不具备。我们现在是一种什么心态?你说我一句,我顶你十句;你打我一拳,我要打你两拳。我可以讲,在坐的都是这种心态。既然是这种心态,还往哪里去学佛呢?还学什么佛呢?就我们目前做人、做事的方式,甚至连福报都培不了、都培不进去。为什么呢?不知道感恩、不愿感恩、也不愿意奉献。福报是从哪里来的?从感恩中、奉献中来的。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种索取的、占有的、贪婪的心来学佛,来做人。无量劫以来,我们形成的这种习性,想这一世改掉,确实非常困难。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我执已经非常非常深了,深得没办法破除了。不能够再让它继续蔓延了。实际上我们的“我执”,不仅没有破除掉,而且每天都在蔓延,还在不断地增长。信不信由你们,你们来到我的面前,都是来成就我的。由最初的顿汉一个人,我能够容纳他,到现在我能容纳你们三十人。那么说明我的心量,已经由一人达到三十人了。将来有可能容纳一百人,那么我的量又由三十人增长到了一百人。这说明我已经在进步了,如果说我连你们都容纳不了,说明我的量一点也没有打开,反而是越来越缩小。事实上在坐学佛的人,都不愿意包容对方,都不愿意让自己融入对方。因为你没有这个胆量,怕失去我执、怕牺牲自己。究竟失去什么呢?实际上失去的是“我执”。我有几个军队的朋友,通过几年来和他们交往,我发现,这些军队里的人修道、学静坐,他都比没当过兵的人根器要好。越是从事军队工作久的人,他修禅越快。因为当过兵的人,在他的骨子里面形成了一种概念: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反抗、不思索,没有第二个意见、念头出现。实际上军人形成这种惯性,那就意味着他的我执消除了。就像在坐的大家,我每说一句话,你们脑子里马上就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说你们是军人,我是你们的领导,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绝对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学佛的人恰恰同军人相反。学佛,应当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通常说的“守本真心”,实际上就是守住自己的念头、看住自己的念头。大家来到这个地方这么久,有没有进步呢?要说没有进步,那是冤枉你们了。进步的这种速度,慢得惊人。古人讲:“一点就悟”、“一听就明”,我在大家身上都没有发现。我只发现,我说一句,你们马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大家也都知道,修行修的是一个心态,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怎么修心态呢?只有当大家在一起互相摩擦,才能够“摩擦”自己的心。将你们每个人的心,都“摩擦”得血淋淋的。你适应了,就过关了;你不适应就被淘汰了。所谓的“圆滑、成长、成熟”,是怎么圆滑的?怎么成长的?是怎么成熟的?不都是经过在团体中,大家一起慢慢地磨合、摩擦?不是这样,又能怎么修呢?一个人为什么不能适应团体呢?为什么不能和大家共处呢?就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太大。再说通俗点,就是自己浑身的刺太多、自己浑身的棱角太多,摩擦得受不了。你在这个环境受不了,你到另外一个环境更受不了,除非你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你觉得才能够踏实,才能够适应。你只要是浑身有棱角,你到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都会不适应。如果你没个性、没脾气,就意味着你没棱角,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适应、都会融洽。什么时候你把自己修炼到在一个团体里,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时候,那就说明你的棱角也就磨除得差不多了。还是给你们留点时间,让你们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学佛的心得体会。说的时候要大胆地说,不用说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就是一个常人,有什么话,都要养成当面说的习惯,不要养成背后报怨、嘀嘀咕咕的习惯。因为任何事情没有说不清的,那就看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讲话的技巧。大家都是在成长阶段,现在大家都是凡夫,都不是圆满的佛。实际上你的境界再高、看到的东西再多,心态不转变,都没有用。在转变自己的观念的时候,是很难,自己的心确实很痛,尤其是对方在指责我们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心都是很痛的。你只要想进步,你就必须要这样痛,你真的把我执放下了,发觉也没什么。如果你带有抵抗的心,那么这种反弹的力量就会更大。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7月9日(农历癸未年六月初十日))我听到你们都在打哈欠,是不是都要睡觉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求道的心不强烈,正念没有提起来,所以就会这样。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很强烈地放在心上的时候,不仅不会打瞌睡,甚至连觉也睡不着。过去古人形容修道的心“如丧考妣”,如同死了我们的父母亲似的,让我们心痛、让我们悲伤。就是说一个人修道的心,只有达到了这种程度,具有这样强烈的力量,成道了脱生死才有希望。现在许多修行人通常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我一定要怎么样”。实际上他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一个大成就的人,也不能够完全顺其自然,因为在红尘中做事情,很多事情没办法脱离现实环境。你就是想改变目前的环境,有时候也会由不得你,靠个人的力量,毕竟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既然如此,又当怎么办呢?要么自己去适应环境,要么自己就被环境淘汰。就连老子在面对人生和处事的时候,也是主张“无为、无不为”。“无不为”,正是为了“无为”、“有为”互用。就像我们在用功办道的时候,如果昏沉的情况出现了,就要提起正念、打起精神,促使妄念减少,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当很专一的时候,又会引起身心疲劳、头昏脑胀,当这种情况出现以后,又要学会适当地放松一点。在很多情况下,用功不是单凭我们想象就可以达成的。因为当我们对一件事不太了解或是没有掌握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就好比你们没有登上过东华山五指峰的道理是一样的。你怎么能够想象得出五指峰的山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你怎么想都不对。当你亲自登上峰顶以后,你怎么讲、怎么描绘又都对。佛法是靠实证,而不是靠猜测,也不是只凭虔信就够的。虔信固然是入道的一把最好的钥匙,但是你仅凭虔信,不去实践,不去走路,根本没办法达到源头。对一件事物真正明白了以后的信,才叫做虔信,在没明白之前的信,实际上是一种迷信。譬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看电视节目,为什么电视机能够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为什么可以收到许多频道的节目?我们回答不上来。但是我们确信电视机可以收到各个电视台的节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迷信。因为我们对整个电视机的构造不理解,只是相信它有这种接收功能。只有对整个电视机的构造掌握了的人,他的“信”才叫做“虔信”。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又落向西方。正是因为每天都面对这种现象,已经见得非常多了,所以在我们的内心已经不存在是虔信、迷信、还是正信了。对这种现象你已经非常了解、明白了,不仅能认识到、见到,而且还能够感受到。每天都是这样,从东方升起,又落向西方,无数次地重复。一个成就了的人——得道的人,他已经超越了迷信、正信、还是虔信,他的内心境界,就如同我们每天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已经非常习惯了。每天都被太阳普照,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掌握了太阳的升落规律。每天面对太阳的升落,我们看见如同没有看见;没有看见,实际上已经看见了。只是我们没有住在这个“见”与 “不见”上面。一个悟道的人,他每天和道同一体,也没有感受到是同一体。再把这个道理延伸一点来讲,一个会用功的人,他没有感受到自己在用功,因为他每天都是保持这种心态。如果你感受到自己在用功,那么就说明你有不用功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能够进去,那么就有出来的时候。修道、做人、做事,都是让我们去体验的,当面临一件事物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去体验它。只有当你全身心体验以后,才能够和这件事物完全融为一体,更好地和它沟通。当你和任何一件事物沟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和它同一体!两个人在谈话、做事的时候,在当下那一刹那,就互相沟通了,互相理解了,互相都接受对方了,此时的他们,二者就是同一体。我们理解了佛说的法,就是与佛同一体;我们不理解佛说的法,你再怎么信他,还是两者,而不是一体!诵经、拜佛、持戒,都是为了理解佛意、为了和他同一体。就如达摩祖师当初来到我们中国,待了十几年,又回到了印度。在临走的时候他说:学法的人多得犹如牛毛,而真正能够理解他的法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不理解他说法的意思,就如同在毁谤他,也可以说如同在毁谤佛。当初释迦佛也说过同样的话。现在学佛的人,普遍都爱诵《金刚经》,可是真正能够理解《金刚经》的意思者,又有多少呢?我曾经说过,真正能够理解《金刚经》意义的人,他就不会再诵《金刚经》了。他一定会按着《金刚经》上面所说的去做,而不会再经常去诵这部经。诵《弥陀经》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佛、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在于说,而在于行。明白是理,做到是功夫。不知大家是否观察过,如果把自己说的,能够做到万分之一,你一定是个大成就者。也就是说,我们说“一万”,连“一”都做不到!大家是否统计过?想一万件事情,难去做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即便你做了,还未必能够成就!很多事情都是说的时候非常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什么过去佛教界的信徒们都非常尊重禅师?因为禅师是靠实践亲证过来的,不同于一位只研究佛学的学者。整个三藏十二部,都是那些开悟的佛菩萨通过实际修证走过来以后,所讲述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经过记录整理,形成了现在的经、律、论,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佛学”。如果你自己没有通过实实在在地修证,光去研究那些成就者的心得体会(即研究“佛学”),永远也研究不透。你没有实践,去研究一个实践者的心得体会,怎么会研究得通呢?这就如同我们学佛的人都不喝酒,就没有办法想象喝醉酒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只有等你自己喝醉了,有了切身体会,内心才会有很清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你要是描绘出来,实际上离你真正的感受已经有了一段距离了。别人听你讲出来以后,其感受又会有一段距离。因为你感受到的境界,本身就不能用语言完全把它描述出来,再加上听的人又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你所描述的感受。佛法是在“心”上用功夫。在对治这个“心”、在修炼它的时候,你想完全通过静功来获得这种心态的感受,促使心态与道相应,根本是不可能的。静功所能够锻炼的仅仅是最根本、最基础的那一部分,而大部分需要通过动功来获得圆满。何为 “动功”呢?出去待人接物做事,就叫做动功。“静功”呢?就是把腿盘起来,把门关起来,与人隔绝,独自清修。因为佛法到最后,是为了体现“用”,如果说你的功夫生不起功用,或者说你认为生起来了,却经不起做人、做事的磨炼和考验。那么你这种功夫,还是不究竟!一个学佛的人,要多看些古时候祖师大德们修行历程的记录,看看他们是怎么修行的,是怎么走过来的。何谓圣人?何谓伟人?实际上这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吃尽了苦头的人,都是经历过常人所不能够经历的事情、逢苦不避苦的人。而现在的众生呢?恰恰相反,逢苦逃苦。想比古人成就高,却不愿意经历古人所吃过的苦,不愿意像古人那样付出。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古时候的修行人吃、穿、住、用都不好,绝对比不上我们现在修行人的客观条件。现在的修行人绝对不会为吃、穿、住、用发愁,可是为什么现在的修行人成就的反而越来越少了呢?按道理讲,现在的客观条件比古人样样都好,应该能安心办道了,为什么成就的这么少?就因为现在的人没有古人那种精神,哪一方面都无法与古人相比!因此也就没办法像古人那样成就,实际上人一生中的得与失,与他的付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佛为什么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布施就是付出,就是奉献。你们每个人的修行,自己有没有个计划呢?是否设计过自己修行的道路?大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修行打算和对修行的认识。要大胆地讲,随便谈一谈。问:上师,修行是否应该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师:去尝试,这是针对某一类型的人而言。有一种类型的人,他无论怎么尝试,都没有办法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如同我们教人做事情的道理一样,有的人你怎么教他,他自己经过体验,最后都要在别人身上找毛病,而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这种人他尝试再多也不会进步!因为他的整个心态都扭曲了,只要是有问题就都是对方的,和他本人没关系!这种修行的心态永远没办法进步。一位有慧眼的老师,对待这一类型的人就是给他一个方法,不允许他再去尝试其它的方法。过去有些高僧大德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就指定一个方法叫他去修,绝对禁止他尝试第二个方法。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方法针对这样的弟子是再适合不过了!因为每个人无始以来形成的业力不一样,所以也就决定了现在做人、做事和追求、索取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有好多人,原本是想博学广闻,结果弄到最后走进了歪门邪道,最终究竟走哪一条路、想要什么东西,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甚至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问:师父,古时候的一些祖师大德都学了好多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也是学了好多法门?他们不是都成就了吗?师:对!他们这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众生。你看现代这些出家人以及居士,有许多人都是学了好多法,弄到最后失去了信心,甚至连佛法都不相信了。但也有少数人通过学很多法,拜很多师,最后坚定了信心,反而有了成就。就拿佛祖来讲,他当时把印度所有教派的法都学完了、修完了,最后觉得他们的法都不圆满,他把过去所学的教义、法门都放弃了,自己独自一人按照自己所领悟的方式去修,最后反而成就了。当然,这和他前边所修炼的方法是分不开的。尽管他过去所修炼的方法不究竟,但毕竟打下了很深的基础。问:请上师教给我们如何念佛。师:一个人会用功了,任何一个方法都会用功,都能够用进去。不会用功,即便是释迦牟尼坐在我们身边,把他的心法传给我们,我们还是用不上!但是在最基础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用一些最朴实、最接近自己的、最容易做到的方法。譬如古人通常在教导学佛信众的时候,首先要让其生起虔信,然后生起恭敬心、谦卑心,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并不是只有打坐、观想、持咒才是方法。实际上当一个人有了定力,能够入定了,在这之前早已经把最基础的功夫——谦卑心、奉献精神等——修完了,这些都是方法。什么叫法门?能够对治自己毛病习气的就叫做法门。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学来了一个法门,对治不了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对你来说就不叫法门!就像中药店里有好几百味药,而真正能够治疗你的病的药,可能就那么三、五味。剩余的药对你来说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用!……几乎所有出家人的通病都是喜欢清静,不愿意做事,怕麻烦,成佛度众生是最麻烦的事。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7月11日(六月十二日))在上座以后、打坐的过程中,以及结束打坐前,都要往外呼气。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两个肩膀也要尽量地往下沉。肩膀如果抬得太高的话,也容易有胃气。气沉不下去,你的思想根本平静不下来,坐在这里一直打妄想,胃气会更多。胃气往上冲得越厉害,你的妄想越多。修行虽然靠的不是“气”,但是要想把心静下来,与生理的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讲:“心浮气躁,气住神闲”。气不沉下来,头脑就会胡思乱想。还有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当胃气产生的时候,要加大自己每天的运动量。你们是否感受到,打坐坐得越好、越多,胃气越严重;你不打坐,反而会没有胃气。胃气如果不协调,其他脏腑的气机就会不协调,因为五脏六腑的“气”,都来源于胃腑。如果大家坐在一起,你怕影响别人,呼气时不一定要很大声音,甚至根本不需要声音。你只要是收缩小腹、往外出气,自然就达到往外呼气的效果。身体都降伏不了,又怎么能够降伏其心呢?我看好多人打坐时头都偏向一侧,为什么姿势坐不端正呢?你们彼此是否观察过对方静坐的姿势?有的人头偏向左,有的人头偏向右,甚至有的人打坐时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与生理上的气血有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气血没有平衡,致使你在静坐的时候偏向一侧。如果你再不把姿势调端正,你生理上的气血就更加没办法平衡。姿势不端正、气血不畅通,你的心根本静不下来!以后你们也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在静坐前先跑香20-30分钟。在跑香的过程中,把身体上的虚气和浊气呼出去。另外,身体跑热了以后再打坐,你的腿也不容易痛。实际上你的身心只要是有一点点安静协调的话,在你的脸上都能够表现出来。如果这一支香你坐得很好的话,脸上都会放光!当你内在的光明产生以后,在你的脸上,整个皮肤上都能够呈现出来。大家闭起眼睛来,眼前是否一团漆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你的正念提不起来,修道的心不强烈,所以你的额头里面这团光明也就升不起来。“四禅八定”,每一个层次都会有种种征兆出现。我们坐了这么久,为什么会什么境界都没有呢?那我们就连一点“道”的消息都还没有!你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会有消息。虽然境界不是究竟,但它毕竟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点消息、一些沿途风光。如果你没有一点消息、沿途的景象没有出现,那说明我们根本还没有上路。通常我们喜欢说别人:静坐的时候不要执著境界。那么我们连最基础的境界都没有,自己又执著什么呢?当你真的提起正念,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愿心来修道时,最多不超过100天,眼前一定会大放光明。光明不出现,我们的智慧根本修不出来。过去禅宗里把眼前的无明比喻成“漆黑桶底”。你什么时候能够打破眼前的“漆黑桶底”,说明你才能够与道相应、才能够走进“道”里面去!每天仅靠晚上这两个小时的共修,根本不够。你白天的时间读书诵经,是否也能够把心平静下来?一个方法用久了以后,如果还没有把自己的妄念给对治下去,就要赶快换另外一种方法。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方法,能够把你的散乱心给收回来,说明这种方法就适应你。并不是说我们听到谁的法门高、成佛快,我们就把它抓过来,自己也去用,并不是这样。而是要选择一个能够对治自己妄念的方法。这就像是患不同疾病的众生,所用的药方也不一样。佛祖在世讲法时讲到,共法里还有不共法,不共法里面又有共法。并不是说你随便抓一个方法,就可以一直修下去而能够成就。在不同的阶段身心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你对治自己的身心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坐在这个地方哈欠连天、昏沉,为什么解决不了?说明你们不知道如何对治。就算是你把“昏沉”对治下去,接着马上又来了“散乱”,那怎么办呢?有时候坐久了以后,会感觉到身体里面有一种力量在旋转,有时候坐久了腰痛,那又怎么办呢?这些都是境界,都需要对治的方法。实际上这些对治的方法,我给你们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还都不会用呢?有了病了,还不着急去找医生开方子;医生把方子开出来交给你们,自己还不想办法去抓药;就算把药抓回来了,还不愿意喝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怕麻烦,还是懒惰心理?因为平时做事怕麻烦,所以现在修道时出现了一些情况,你明明知道如何对治,却不愿意对治,对治也怕麻烦。做世间上的事情怕麻烦,没有耐心,修道会更麻烦,更需要耐心!修道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非常耐心、细心才可以做好。而世间上的事情与学佛来比较,要容易得多,用心也比较粗糙。可是我们往往对容易的事情不愿去做,还做不好,反而喜欢去追求这些复杂的事情。世界上哪一样事情不麻烦呢?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用心去做的。如果你能够不厌其烦地面对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是修道。你回避麻烦,去挑选简单的事情,说明我们的心态在回避这件事情,这些都是与道相违背的。也许这件事情你回避了,它可能不会出现了,但是同样性质的问题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自己的起心动念你不愿意去观察它,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的时候,自己做得好与坏,你都不愿意去总结经验。做了就做了,过去就过去了,这样你永远没办法进步。每天不愿意开动脑筋,所以当你打坐的时候就容易昏沉。如果你在静坐的过程中,能够用心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它怎么会昏沉?怎么会要睡觉呢?又怎么会散乱得起来呢?你坐在这里没事干,不按法去修,刚开始散乱一阵子,接下来就开始昏沉。因为散乱久了身心也会疲惫,所以接下来就要睡觉。实际上修行跟做事一样。当你抓住一件事,一鼓作气,很容易成功;学佛修道,也是几年的时间就把功夫给做起来了、炼好了。如果你十年、二十年还没上路,你修道的心自然就会懈怠下来。也许你以为自己还没有懈怠,实际上你可以回忆一下,今天你修道的心是否与初发心时一样强烈呢?譬如说,当初每天诵经、拜佛、打坐5、6个小时,你今天是否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呢?如果你学佛十年都是这样保持下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心态上也是这样,必然会成就!发心的时候都很容易,要能够把发心的力量给延续下来,一直保持不变,就非常困难。就像我们干活劳动一样,真正有力气、做得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两、三个小时,过了这两、三个小时就慢下来了。因为身心的力量它都有一个时间限制。在过去,古人通常都是把自己修好以后,再出来弘法。如果一开始就出来弘法,然后再修道的话,自己的心态就很难以静下来。很少有大根器的人在红尘里面转久了以后,能够看透红尘里的种种事物。多数都是在红尘里面越转陷得越深,越出不来。正是因为这样,祖师们通常都主张我们不要涉足红尘的事情。对于一个凡夫来讲,接触红尘里面的事情越多,身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多。学佛的人最爱讲“不要执著”,除非你没有接触这些事物,你只要是接触了,就肯定会执著。只有当你自己成就了以后,所接触的事物才不会执著。因为你找到了内在的核心,已经有了一个住处。当自己的心灵没有住处的时候,你一定会住在外面的事物上。也就是说一个没得道的人,都会住在外面的事物上,只有一个得道的人才会住在内在的核心上。要想修行成就快,必须要以小乘佛教的戒律作为修行的首备条件,先修后弘。上次讲到小乘佛教偏重修证,大乘佛教偏重弘扬。小乘的戒律与我们大乘的戒律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发展而言,大乘佛教里面所制定的戒律,比小乘佛教制定的要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示灭以后不久,佛教很快就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歧。你不用心看自己的念头,才会坐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干什么。人虽然坐在洞里,思想早就飞到外面去了。一旦形成了这种惯性,你想用心把它收回来就非常困难了。实际上不管你的散乱心有多强烈,你只要是想用心把它收回来,100天之内散乱心就会专一下来。一旦形成一种惯性,你用起功来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在这100天之内,你必须用心去修炼,用心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它一旦跑掉,赶快让它回来。身心都有一种记忆功能,有一种习惯性。刚开始都是勉强,一旦形成习惯,在你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就像我们不喜欢劳动,当你劳动10天、半个月后,你不劳动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每天出去劳动一阵子,身体出一出汗,就感到特别轻松。尤其是感到自己身体不舒服、变得很僵硬的时候,犯困的时候,你出去劳动几个小时,出一身透汗,整个身体就舒展开了。身体既然能把里面的汗排出来,为什么不能够把里面的病排出来呢?适当地让身体出一出汗,就健康而言是有很大好处的。看象道,你每天打坐脖子是歪的。你可以把眼睛睁开打坐,把眼睛闭久了以后,头脑里面就迷迷糊糊的。实际上你这种情况是非常散乱的,但又不是那种特别散乱。你这是类似佛教里面讲的“掉举”,有时候感觉好像是进入了状态,有时候又跑掉了。身体左边是“气”,右边是“血”。当你左边的气足的时候,你的脖子、头肯定向右歪;当你右边的血足的时候,你肯定是向左边歪。身体里边两股力量不均衡,坐在这个地方就会东倒西歪。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呀。天天听,听这么多,结果都不愿意动脑筋了。象道问:现在半边脸麻木。师:左边右边?答:右边。师:血虚所致,你要吃药,可以把防风和黄芪放在一起当茶喝;你如果不想吃药,你在打坐的时候,可以有意识让头向左偏一点。动功是针对身体的,一个人如果保持每天炼1-2次的话,身体上的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静坐的时候,两个肩膀不要往前面抱在一起,要往后开,开胸啊!许多出家人坐禅久了以后,第一个是背往前弯(但不是驼);第二个就是两个肩膀就这样(示意)往前,好像抱在一起一样,这些都不正确。真正坐禅久了腰是直的,而且两个肩膀是往后开。你胸部的气舒展了以后,你的两个肩膀绝对不是往前抱,而是往后开。只有胸部的气开通了,你头顶上的这朵莲花才会开!才能够出去。你修到哪一步,功力有多深,在自己身上表现得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开口说话。还有,你们坐禅坐久了以后,不仅脖子没有拉长,反而变短了。因为肩膀抬高了,身心没有静下来,肩膀就像我这样(动作),肩膀抬起来了,脖子变短了。如果气沉下去了,肩膀塌下去了,脖子拉得长长的,就像鸡脖子一样,冲得长长的。那说明你的中气也冲上来了!可是我们现在都没有。既然都没有,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如果你们能够把我过去所讲的这方面的情况回忆一下,再总结起来,你观察一个人修行的情况和他心态的反应,根本不需要跟他打交道,一见面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身体没有起变化,正是说明他的心态没有改变。问:我们在家人是否没办法修行呢?师:古人讲:“行、住、坐、卧都是禅,都在禅。”因为“坐”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连坐都不能够心平,在其他三方面——行、住、卧——更没办法让身心平静下来。可是我们每天要工作,都很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坐,那就只能够调整一下修行的方法,在行、住、卧这三方面来补充静坐不足的一面。在“行”的时候要把心放平,让心态打开;睡觉的时候要尽量少考虑问题,睡觉就是睡觉;做事的时候就是做事。你能够把自己训练到身在此心也在此,这就是最高的修行方法!身在此心在此,就是“身心统一”、“身心合一”。事实上凡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做不到。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算是成就了!都是人在此、心在彼,身心没有办法同时在一个地方。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能够身、心、事合三为一,就是修道。不需要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嘴巴里面还念着“阿弥陀佛”,这叫做颠倒,头上安头!你如果会用功的话,你不打坐眼前一样放光明。并不是出家人他有时间打坐,眼前会放光明!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时间打坐呢?你能坐两个小时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你能够行、住、坐、卧都保持一样的心态,你开悟成佛那就太容易了!一定要学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你在打坐的时候怎么用功,那么你在走路的时候也要怎么用功。你走路的时候,要把你打坐时的记忆带进走路里。甚至你在睡觉的时候,又把打坐的这种记忆带进睡觉里;你在做事的时候,你也把你打坐的记忆带去做事。譬如说你打坐的时候心态很平静,你把打坐时这种平静的记忆带进你做事里面去。然而大家都不会这样做,腿一盘这两个小时还像个修道的样子,当两个小时过去以后,一下座就变得截然不同了。就算你这两个小时坐得非常好,你怎么抵得过剩余的22个小时呢?一定要把修行的时间延长,要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如果每天守住自己的心念,对于外面的事物就不会去执著它。之所以我们对外边的事情那么执著,别人给我们一个眼神、说一句不中听的话,甚至有一点怠慢了我们,心里都不舒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心住在了外面,没有住在里面。如果时时刻刻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守自己“真心”的时候,对于外边的事情自然就看淡了。不管外面的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会太在意!因为你的力量注意在里面。我们之所以太在意外边,正是因为这个力量没有停留在里面、不太在意里面的起心动念,而太在意外面别人对我们的言行举止。如果你真的对别人对你的言行举止非常在意的话,你有能力把这个力量扭转进来,去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么你修行就非常快,如果你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非常在意,你把这个力量再带出来,用于世间上的为人处世,你在世间的事业上也会很快有成就!问题是我们哪一种力量都在意不起来。因为每天的时时刻刻都处在散乱当中,都处在“顺其自然”当中。力量只有一种,你把它集中起来,用到任何一点上,都能够突破,都会有成就。如果你没学佛以前,在做世间上的事情做得挺好,现在学佛了,肯定也会学得挺好;如果你突然不学佛了,去做世间的工作,同样你做世间的工作也会做得很好。世间上的工作做不好,学佛你也学不好;你学佛学不好,你再去做世间上的事情,你也做不好!学佛的本身,也是在做事,是在做佛事。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7月16日(六月十七日))这几天天气特别热,上午出坡少干一会儿,就要收工了,浇菜地你们看是上午浇还是下午浇?(觉西师:早上和下午的五点以后。顿汉师:早上浇不是白浇?太阳很快出来就晒干了,下午浇还有一夜的时间返潮。)浇菜地,最佳的时间是下午。因为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返潮,可以吸收。植物和人一样,都是夜间才能生长,夜间吸收,白天释放。小官:师父,我想剃度。师:你不是已经出家了,怎么还要剃第二次头呢?(官:我现在穿在家衣服。)出家人的生活是非常单调的,为什么有的人(包括在家居士)学佛一阵子,学不下去了?因为学佛不是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多人耐不了孤独和寂寞,最后都放弃了。学佛修道、出家,这确实要看“命”。你命里面有出家的“命”,出家就会觉得很轻松,不会觉得是在受苦。没有出家的命,甚至没有学佛的命,如果学了佛,出了家,就会觉得是一种痛苦。譬如说,从命理上来讲,命里占了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出家是最好的。因为这四个时辰里出生的人,在他的本性里就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相反,他觉得孤独和寂寞是享受!而人多、热闹、事情多,他觉得是一种痛苦。就拿我个人来讲,我是上午辰时出生的,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命里孤独。如果我是一个俗家人,命里面就会犯孤;如果我出家了,就不会感到(出家生活)是一种孤独。反而觉得是一种清福、一种享受。如果不是这个时辰出生的,譬如说是子、午、卯、酉,或者是寅、申、巳、亥这八个时辰出生的人,你让他一个人关起门来待在屋子里,他觉得是一种痛苦。而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真正自由自在的时候,恰恰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你们懂得这套学问的话,你去看一下学佛的人,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也并不是说不是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不能出家,寺院里也有许多出家人喜欢串寮,喜欢几个人在一起热热闹闹。他不是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他还是耐不了孤独和寂寞,学佛修道他一个人也难以支持,也必须找个伙伴。要是有几个人在一起,他就不觉得孤独。你们看有的出家人他不喜欢串寮房、不喜欢和周围的人接触,甚至两个人他都嫌多,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为什么他不觉得孤独,反而是一种享受呢?为什么有的人一个人独处就觉得恐惧难受?学佛,一是要耐得了孤独寂寞,二是要有毅力才行。那个洞里的小沙弥怎么样了?是不是想出来?(象道师:没有,……)他写申请闭关二十年,我还没批他呢!有好几个申请三年,结果都是几个月跑出来。因为闭关实际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你没有入门,功夫用不上,待在洞里面、房间里面,整天打妄想。你必须随时能够进入状态,把自己封在一个屋子里,才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封起来了。至于小官你的情况,你如果认为你以前出家了以后,又脱掉僧装,穿着俗装,你认为有必要重新剃度,十九(六月十九)就给你落发;你要是认为没有必要,可以直接穿僧装。(官:我做“当家”管不了。)你不是干得挺好吗?(官:敲、打、唱、念也不会。)这不要你管,佛事由继广管。(官:自己干不了。)这个寺庙管理,每个人都要轮流一遍!不会也要学着管,实际上我也不会管,我也是硬着头皮在学着管。这几天我天天跑县政府,跟政府打交道,我怎么会呢?不会也要学着会。要做事情,哪里有天生就会的?不都是慢慢学会的?越是不学越不会,做多了、学多了自然就会总结出一套经验。(官:我做了几天了,……)几天不行!顿汉做了一年了。学佛的人都怕麻烦,我说过:怕麻烦最好不要学佛。如果你不学佛,自己怎么“想”,就让它怎么想;自己怎么做,就让它怎么做。学佛了,你就要知道你所想的、所做的。甚至“想”,不能让它想;做,更不能让它做!内心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觉察到。这是多么细心的工作?大家都愿意去做;可是世间上的事比学佛简单多了,大家反而不愿意做。哪里有这个道理?简单的不会做,会去做烦琐的事情!你把僧装脱掉以后,穿俗家装这几年有什么感受?(官:挺自在!)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有这个感受。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做不到佛门里规定的这些,所以穿这身僧装感觉到很沉重、很难受。如果我穿一身俗装,我怎么想就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我穿着僧装就不能这样想、这样做!而且还要把这身僧装穿好,穿不好就有愧于这身僧装。你们穿着僧装,是否感觉到走到大街上人家都在看着你?你如果不是穿着僧装,谁会去注意你?穿着这身僧装,走到哪里,人家都把你当师父恭敬、当活佛把你捧起来,真话听不到、真事见不到。我们出家人常说:“恭敬僧宝”,我们作为一个“僧宝”做得到位吗?根本就不到位。你们是否记得我的一个同学?你们都说他神神经经、疯疯癫癫的,他就是出家几年后,觉得到哪里都接受供养,自己又没修行好。结果他就把僧装脱掉了,穿了五、六年的俗家装了。他感觉到以这种方式锻炼自己来得更快!他穿着僧装,好多人都不跟他计较、让他几分,甚至把他恭维起来。他这种胆量、勇气,我还是很佩服的。这种做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做的。每一种选择都需要胆量和勇气!就拿小官来讲,你现在不穿出家衣服,谁把你当师父看?谁会向你鞠躬、谁会向你顶礼?大家根本没把你当作一回事!如果你把僧装一穿,马上又成了“师父”了,大家见了你都会向你合掌、向你鞠躬了。那么事实上你前后是否变了一个人呢?只不过外表有点区别而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看好自己内在的起心动念。在座的出家人,是否问过自己:如果我们把出家衣服脱掉,到社会上去做事情,和我们现在穿着这身衣服到社会上做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我想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那个时候才能够看清自己、看清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释迦牟尼佛让他的弟子穿着“粪扫衣”,出去托钵。佛当初让这些信众恭敬他身边的“僧宝”,这些僧宝已经是贤圣僧了!而我们现在既非“贤”、也非“圣”,和凡夫根本没有两样。如果说要拿戒律来检点我们自己,哪一条戒律都没有守好!但是造化在造人的时候,生来就是这么怪,眼睛长在自己脸上,偏偏看不见自己而能看见对方。除非你那只无形的眼睛打开以后,才能够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看清自己长得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大家修到能够看见自己,这个时候,你不是圣人,也是个贤人了!我们经常看到俗家的许多男、女老居士,自己省吃简用,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拿到庙里来供养三宝。我们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因为我们穿了这身衣服,否则的话,他们会这样对待我们吗?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佛制定的戒律那样,我们受用他们的东西也就无愧了。问题是我们现在都做不到。对于恭敬我们的人来说,他们同样能够得到福报、能够受用;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把我们无始以来修的福报都给受用光了!你们有些出家人也许觉得让小官做“当家”不如法。为什么会不如法?就因为他是个居士?居士管出家人,你们觉得受不了,如果明天我让他换上出家的衣服,那你们就受得了了?当然,大家这样想也很正常。因为你们看不到对方的内心,只能看外表!小官本身出家已经多年了,也在一个庙里管过事情、也闭过关。那么我们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光脑袋,穿个出家人的衣服,就接受不了他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到任何一个地方,总要合情合理。像“文革”期间被迫还俗的和尚,在宗教政策恢复以后,有许多人又重新穿上了僧装。这些人里面有好多人又重新剃度、重新受戒;有一部分人没有重新剃度、受戒,而直接穿上僧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人脱下僧装以后,就按俗人的方式去生活了,没有按戒律要求,这一部分人在宗教政策恢复以后,他穿上僧装就又第二次受了戒。另外有一部分人他虽然脱下了僧装,但在内心依然按戒律要求自己,这一部分人在宗教政策恢复以后,他又穿起了僧装就没有再去受戒。这两种情况在居士中就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什么这个老和尚又重新受戒,那个老和尚就没有重新受戒?这就是因为他们脱下僧装以后,彼此选择了不同的生活。一种完全是俗家的生活,一种是穿着俗家衣服的出家生活!当然这些只能是自己知道。如果小官你认为有必要的话,那么十九就再重新给你剃度。下边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今天不是新来了几位同修吗?问:我们能不能见性?师:太容易了。我可以讲,你们在座的都曾经见过性。不是说前世,就是在这一世。只是见性以后你们没有把握好,没有继续见性,而是见一下子又消失了,所谓的“修行”,是在真正明心见性以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都是为了明心、为了见性,也就是为修行打基础。问:请问师父,何为见性?师:你问何为见性,我可以用一句偈子回答你:“眼前月不落,东方日又升”!如果你见到这种境界,又理解这个意思,你就已经见性了;已经见性,你就知道如何继续修道。有好多人在刹那间都出现过这种境界,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呢?散乱心太重。问:师父,一个外星人告诉地球人:“地球上所有宗教都是错的!”这句话对吗?师:释佛在临终时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说了许多法,实际上我一个字也没说。如果认为我说了法,你们是在诽谤我!真正的东西我还没有说到。因为真正的东西已经超越了见、闻、觉、知!所能表达出来的,都是有形有相的,它还必须借助于见、闻、觉、知。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我讲出来的都不是道,真正的道我还没有讲出来。禅宗里面讲:“见月通过指,指毕竟不是月,不要把我的指当作月!”所以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又对又不对。它只是对某一个层次的人讲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把“三藏十二部”当作经、律、论,而开悟的那些祖师、菩萨说这些都是破烂、废纸,没有用,都把它烧掉取暖、引火作饭了?这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修行人讲的。那么我们做为一个没有开悟的人,若这样看待经典,这样糟蹋经典,我们就会有罪过、有因果!好多人都想闭关,刚才我说那句话的境界大家都没有达到、都没有出现,闭关干什么呢?当然也可以去体验一下子,可以去静静心。但这些对于你真正修道来讲,都无济于事。你的心态都没有通过外面的接人待物而训练好,还看不见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么你通过静坐,又怎么能够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呢?你把自己关起来,既没有人惹你,也没有人跟你过不去,又没有人说你不中听的话,所以你不会起念。如果你到外面做事,遇到这些境界,你有修行的话,就能够随时随地看见自己当下在起什么念头!譬如说顿汉,我让你做那个木牌,说了这么久了,你一直没有做。我跟你说了一个多月了你一直没做;我把你骂了一顿,你心里气鼓鼓的,自己还挺有理。你如果真的是很会做人、很会做事的话,就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跟你说了一个多月了,路牌还没有做好,没有竖起来?为什么现在骂你还会心里不舒服呢?为什么那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呢?问:上师的书上讲灌顶的意义……师:灌顶,一是满大家的愿,二是你真正想修行,自己的力量不够,通过灌顶以后你内在的本质起了变化,你修行就容易和“道”沟通、和“法” 相应。这个问题,象道你来回答,我好象在你们面前讲过好多遍了。象道:……有好多人学佛想捡便宜,当然他表达得很好:是想得到某某大师的加持!实际上是想捡便宜,沾光!灌完顶以后,如果自己不修,又有什么用呢?就像拉车上坡的时候,前面的人不用力拉,后面的人用力推没用;如果前面的人拼命拉,后面的人用力推一把就上去了。好多人对灌顶是好奇,但也知道灌顶是好事,所以接受了无数次的灌顶。他有了这个力量不去修,他这个力量又减弱、消失了!因为他散乱的心没有降伏,尽管灌完顶了,有了加持力了,最终还是被散乱心给干扰了!如果说灌完顶以后,马上接着“行”,不让这个杂念继续增长,那么自己内心灵性的力量就逐渐、逐渐出现,而占了主导地位!明世师:上师的开示太好了,我很感恩,自己很惭愧,到现在还是个老沙弥。……师:空有老和尚一辈子都不受戒,为什么呢?他说:“众生得佛戒,方为真佛子!”我们现在得到的戒,都不是开悟的人给我们传的戒,因此戒而无戒。这是空有和尚的理论,但是大家不要学他。他有这个胆量,他已经得道了,他就不会执著形式了。如果他没有得道,他一定超越不了形式,一定会按照形式、规定去做。他一辈子做沙弥(严格来讲他沙弥都不是,沙弥十戒都未受),从小剃度出家后跟着一个老和尚修行。最后他悟道了、得道了!所谓的“沙弥”,是受过沙弥十戒方为真正的沙弥;他没有受沙弥戒,连沙弥都称不上。(道基:可他是圣人!)但是在座的都不是圣人,都是凡夫,那么就要按照戒律去做。如果说偶尔你个人内心已经超越了,你是贤人、圣人了,你在团体里面还是要按照团体里的规矩去做。因为团体里面的人素质参差不齐,就必须立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清规戒律”!实际上戒是戒,规是规,这就如同国家的“税收”和“收费”一样。在座的恐怕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税收”,什么叫做“收费”吧。税收是直接上缴给国家的,收费的是当地政府,国家不收这个费;税收,当地政府没有权力得到,直接上缴给国家。那么清规,它不是戒律,它是寺庙里针对此时此地的风俗习惯和发展需要定出来的规矩,戒律则是佛祖亲自制定的。实际上大家学佛不需要明白那么多,但是有一条必须要抓住:当你自己面对一件事情或者处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内心的起心动念要能够觉察到、看到,这才能够谈得上修行!如果你认为自己修行非常好,但是当你面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侯,自已内心的反应觉察不到,那说明你修行连门还没有入!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譬如当我骂你的时候,你马上和我对着干,或者不对着干,此时此刻你内心的反应,自己能不能觉察到?你若是觉察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那说明你修行还差得远。如果你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你跟对方对着干,说明你也能够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了!并不是说修行的人不吵架、不骂人,而是在他吵架、骂人的时候能够看清自己此时的念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又譬如我们出家人,当信徒向我们顶礼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反应;当信徒不向你顶礼、向你吆三喝四的时候,你心里又是一种什么反应?你如果看不清此时的反应,那说明你离道还很远!不管你心里有什么反应,你必须看得到。就像十五那天,我正忙得不得了,翁源那个居士买了个财神来叫我给他开光;我心里刚刚产生了一点抱怨,立即觉察到这种抱怨不对,我马上放下手里的事情,还是给他几分钟的时间,给他念念经。为什么会马上这样决定呢?就因为我能看清自己当时的起心动念。觉得这样抱怨不对。如果我看不到自己当时抱怨的念头,有可能会骂他:你没长眼?没看见我忙得不得了,还给你开什么光!当我念头一出现,我马上就转变了念头。道基:给师父和常住提个意见,师父有时太慈悲。对于想闭关的人,两头(一个是出于好奇,想住几天山洞体验一下;另一个是有境界,能住下去的)可以满他们的愿,至于自以为行的,师父是明眼人,应知其不行,就不该批准他,他自己也难受,大家受累,没意义的护持,也损他的福报!师: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回答过。我也有虚荣心,也好面子!有许多人一来就闹着要闭关,我一看他根本就不行。从内心来讲,也不愿他闭关,可是他一定要闭关,他说:你有这个空的地方——闲着的闭关洞,为什么不成全我?我为了证明自己慈悲,就满足了他。他要闭关时万丈雄心要进去;结果闭上十天半个月,雄心万丈砸门冲出来!谁都拦不住。我如果不让他闭关,他就会说我怎么怎么坏,说是“闭关中心”,结果去了又不让闭关!今年来的某某师,你看他那么浮躁,连一般常人都不如,还要闭关。出关以后,一点变化都没有!说话那么激动。连最基本的生理上的气都没有沉下去,气还非常浮。这是背后讲人家的坏话,不太好。不过这个话,当着他的面我也讲过。好多出家人你一说他半个“不”字,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和你辩论,而且还要辩赢你,来证明他的“是”!连最基本的好胜心、维护自己面子的虚荣心都没有破除掉,怎么称得起自己是个清净的僧人呢?连这点胆量都不具备!什么胆量呢?我不能因为你说我“好”我就好;你说我“坏”我就坏;你说我开悟,我就开悟。不能因为你说我什么样就什么样,连这点自信都不具备,还怎么称得上是个出家人,甚至连一个俗人都不够,俗人还有这种胆量!就像这些学佛的人,每一个都想成佛,都有成佛的胆量,可是没有一个人有下地狱的胆量。你要说这个人:你成不了佛,你要下地狱,他当时嗔恨心就会起来!你有这个胆量成佛,为什么没有这个胆量下地狱呢?成佛的胆量和下地狱的胆量是一模一样的!譬如说你有100斤的力量,你干好事有100斤的力量,你干坏事的力量也有100斤。你有胆量成佛,就应该有胆量下地狱!事实上你说一个学佛的人会下地狱,他马上嗔恨心就起来。即便是嗔恨心不起来,也要跟你辩论得脸红脖子粗,为什么呢?因为他没这个胆量、没这个胸怀!他以为自己有胆量成佛,既然是有胆量成佛,为什么没胆量下地狱呢?不用说“佛”了,罗汉就有胆量下地狱,何况佛呢?问:造口业能否下地狱?师:这些都很难讲,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成天是“地狱、地狱……”临命终时一定成不了佛,很可能到地狱;如果一个人满脑子什么都不记得了,都是“道”,杀、盗、淫什么都不记得了,每天就是“道、道……”临命终一定是和道相应。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开口闭口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临终时一定是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因为他整个八识心田里只有一个念头——阿弥陀佛!如果一个人开口闭口:持戒、持戒,这说明他离道还远得很,他只是在“戒”的条文上转来转去。一个人一心修道去了,哪里还有那些条文在脑子里呢?整天心都在道里面,和道相应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这些清规戒律!不过这是针对入了道的圣人讲的,大家听了以后,可别又起误会了。……究竟什么情况叫做“开心”?当你开心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开心,它就不开心了;当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烦恼,它马上就不烦恼了;当你在嗔恨的时候,骂对方的时候,你马上意识到自己有嗔恨心时,嗔恨心立即就没有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起了嗔恨心,那么它就一直在起、在蔓延、在增长。问:我觉得自己学佛了,还有那么多欲望……师:人有欲望很正常。“欲望”本身没有好坏,就像刀子,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就像人的力气,本来是用来做好事的,但有人偏偏去做坏事,你能说这个力量坏吗?就像 “智慧”,做坏事的人都是高智商的,弱智的人做不了坏事。监狱里关的都是智商高的,但他偏偏用于做坏事,不用向正道,于是变成了“坏”的智慧。雷锋精神,菩萨精神,就是“好”的智慧!降伏其心之二(2003年7月18(六月十九))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