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出家人,一定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必须要养成一个谦恭的心态。因为修行修到最后是为了起用。“解脱”,还不是一个修行人的真正目的,它只是一个级别,一个阶段。佛陀当初开悟,解脱后,为什么还要出来度众生?实际上是为了验证自己修行的真理,让它在红尘中起大用,来增长他自己的福慧。下面给点时间,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别说是没有这种(男女双修)方法,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绝对不是一个修行开悟的法门。维摩诘讲:虽有妻室,但俱梵行。意思是说虽然是一个俗家人,但用出家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支持(1)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青莲小大 43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40:46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31日(农历五月初一日))我看你们有几个人都在打瞌睡了,为什么会打瞌睡呢?因为你们打坐打错了,在打坐的时候,没有见到佛菩萨,所以要打瞌睡。为什么有的人越打坐越精神、越欢喜?因为他打坐的时候见到了佛菩萨,所以越坐越欢喜。另外一种人坐在这个地方,一直没有上路。就像我们做事一样,没有做对,很吃力。修行与做世间事情的道理是一样的。尤其是初学的人,方法非常重要。会打坐的人不仅腿不会痛,而且越坐越舒服。如果不会打坐,可以念佛,但一定要会念。如果念佛的方法不对,则不能与佛沟通。念佛如同打电话,如果你的号码不准确、拨号的方法没掌握,就不能与对方接通。如果号码准确、拨打的方法也掌握了,一打就接通了。怎么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观出来。比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最好把阿弥陀佛想象出来。就像别人一提到你的母亲,你的脑子里会马上出现你母亲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出佛的形象。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和佛有感应。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讲,必须要记得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形象马上出现,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都是观、念同时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时,就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足,佛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了我们身上。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观”是初步的,“念”就很高了,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时必须要观佛。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一样(即观、念同时下手),修禅,观世界无常,念的又是什么呢?念的也是生老病死(无常)。实际上观和念在某个阶段是同一体,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需要分开。因为“观”与“念”都是通过心在作意,如果我们在观佛、念佛时杂念很多,已经破坏了画面和念头,就要重新观、重新念。念佛念得慢,杂念容易进来,念得快的时候 ,念念都在念佛,不容易产生杂念。如果还有妄想,说明力度不够,还有多余的力量,那就要加上观,就不容易打妄想。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做简单的事情,脑子还有空闲考虑别的,做复杂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再想其它的事。学习“念佛”,不像学其它的法门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则要通达许多教理。实际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里不断地加糖水,一直将苦水置换成甜水的道理一样,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能力现前了。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几十年中收集了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难贮存进去。怎么办呢?只需身心放松,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以后,不需要再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头都被同化了。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念佛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没有了。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达成。“一心不乱”,就是和佛沟通。有的居士,如果在家里烧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城市里住房紧张,设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点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实际上古时候念佛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永不枯落,每天鲜艳茂盛。如果喜欢烧香,就观想头脑中有一支点燃着的香。不论干什么,走路、干活、睡觉、吃饭……,这支香永远点燃着。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最好持斋(吃素),持斋就等于放生。放生还需要钱,而持斋则很容易做到。如果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持斋,也等于为他们做功德,他们临终的时候会往生到层次高的地方。有的人念佛,家里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我们喊出声来。一个修行人,第一要修智慧,第二要修福报,福慧能同时修更好。实际上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只有具备了智慧,才能成就世间、出世间的事情。在过去有很多学佛的人,条件很不具备,看不到师父,见不到佛经、佛像。但在他们内心天天想着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萨沟通,每天处在道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嘴里不停地念叨,实际上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说出来。今天少讲点,多留点时间提问题。因为每个人想要知道的不一样。今天下午上海来的两位居士,提到怎样念佛以及怎样做才算修净土法门?……问得比较深,而且觉得自己进步不快。刚才说到,开始的时候很重要,学习世间法都要人来教,何况出世间法呢?必须要有过来人传授才可以。尤其是老居士,最好每天早、晚各念半个小时的佛。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又休息了一夜,脑子里杂念较少),念半个小时的佛,这一天脑子里都会有佛;晚上念佛,睡觉都会在念佛。这样一天一夜都和佛在一起。也不须多念,早、晚各半个小时就行。当然,你如果有时间,能多念更好。问:念佛刚开始,觉得好美,后来好可怕……,请问上师该怎么办?师:继续修下去,修行不要怕境界。境界,一方面是过去录进去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不同时空的众生,想佛、念佛,当见到佛时又怕佛,是福报不够。问:继续修下去,又修本愿法门(密法)、又念佛,是不是修杂了?师:都是为了一心不乱,不管你用哪一种法门,只要能使你一心不乱,就说明适合你,就应该修下去。问:师父,境界有没有真假?如有人见到佛、菩萨来加持或摩顶授记等,这是真的吗?师:不要去判断真假。首先,清净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出现这些境界。这些境界确实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佛、菩萨来摩顶授记。另一种是过去世录进去的(自己听了别人讲,录在脑子里的),但在此时出现,也是真的!佛、菩萨有时是直接加持,有时是借别人的手、口来加持,你听了也同样得到加持。就像中央首长并没有直接来翁源县,但完全可以通过省、市,把中央的精神传达到翁源县。“佛”也是由最初的一个“人”,经过不断地修行而成为佛的。在座的也许有菩萨再来的,但智慧没有开,看不清谁是,有的是来度我们的。有时佛、菩萨也会借助于鬼神的力量示现,来度化我们。问:请问师父,我有一次梦见马和牛来接我,并告诉我“你该往生了,我们来接你”,这是什么意思?师:你要遇见贵人了,但梦中不要忘记佛、菩萨。问:打坐时头脑里出现不认识的繁体字,也不知是什么意思,还继续观吗?师:不要管它是什么意思,这些画面会越来越清晰。过去世录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楚地传达到这一世的大脑里。惟一的办法是放松,让它继续出现。实际上好多人在打坐时看到修行人,看到一个地方,这都是自己前世的长相和待过的地方。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前世,打坐前可以告诉自己让时光往后倒。为什么有的人打坐境界特别多?因为打坐时妄念少了,但是这股力量不会停止,不往前,就会往后走。问:请问上师,有的人修行十多年了,也没有境界,这是怎么回事?师:只要是上路,就一定会有境界,哪怕是走错了,也会有。如果修了十来年还没境界,那说明方法不对,还没有上路。虽然境界不是究竟,但足以是“路标”。问:有人说境界反复出现,会对能量有消耗,这种说法对吗?师:不会。打坐出现境界,说明能量够了。一方面是内在的、过去世的录放,另一方面是外面的力量。只能增加能量,而不会消耗能量。过多地看境界易分散注意力。易入境弃道,应该入道弃境。问:打坐没境界,为什么?师:心里清静,这是最好的境界,境界太多也是一种散乱心的表现。问:怎么样使时光倒流?师:你带着一种时光倒流的意念打坐,自然就倒流了。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会知道未来。但大家现在连第一步—“身体”,都突不破。佛陀勉强说人的意识分八个层次,实际远不止八层。当进入第五层,好多东西不需要学了,拿来就能用,信手拈来即是道。头脑有时间性、阶段性,第二层才能超越时空(回忆过去)。下周一专门讲八个层次的问题,第三层、四层能知道未来的形象(能和第二层沟通)。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6月2日(五月初三日))我们常听说观音菩萨有千百亿化身,那么众生把观音菩萨的化身求来了以后,观音菩萨本身知道不知道?我们修到哪种程度才有化身?化身又是怎么修来的?大家通常会问,这么多人求菩萨岂不是把菩萨给累坏了?他怎么能顾得过来那么多众生的祈求呢?菩萨最初修行,也是通过四禅八定修完了以后,证得了三身、四智。三身中的其中一身,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千百亿化身”。实际上佛菩萨处在千百亿化身时,他本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他已经获得了自性化身。何为自性化身呢?我们用呼吸来做个比喻,每个人在正常呼吸的时候,是感觉不到呼吸的,这就叫自性通的呼吸。当感觉到在呼吸,这时的呼吸,已经不畅通了,这叫有为呼吸。比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一个鼻孔不畅通,甚至两个鼻孔都有不同程度的堵塞,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呼吸的存在。所以一个人真正健康时,是感觉不到在呼吸的,当感觉到在呼吸时,这个人已经呼吸不正常了。那么佛、菩萨的化身,也犹如我们正常人的呼吸一样,当众生把佛、菩萨的化身祈求来了以后,佛、菩萨也是不知道的。当一位明师,修得了化身以后,众生对他祈求,他的化身来到众生面前,这位明师也是不知道的。除非他是故意想知道,否则他的化身出去帮助了众生,他都不知道。通常许多明师开悟了以后,并没有获得“千百亿化身”,仅仅是有几个化身而已。比如说罗汉,就仅有一、两个化身。因为化身需要累劫累世的功德,才能修成。通常人的意识层次有几层呢?为什么有的人比较聪明,而有的人比较迟钝?当一个人他的意识流不间断时,反应特别快、记忆力特别强,我们就说他“聪明”。而迟钝的人,他的意识流断断续续,就像电压不足,电流通过时,时断时续。往往这一类的人反应迟钝,我们说他“笨”,实际上他内在的意识没有畅通。当我们通过某一种特殊的修行方法,突破了第一层—肉身后,才能够进入大家通常所说的“灵性”的修行。实际上严格讲,这个时候还谈不上灵性的修行,它仅仅是第二层修行的开始而已,离化身还远得很。大家连第一层—肉身的修炼,都根本没办法突破,又怎么可能进入第二层的修炼呢?为什么突破第一层的修行是那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叫做“业报身”。何为“业报身”?就是说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还必须来到这个世界,以这个娑婆世界的形象存在。当这一阶段的业力结束后,才可以不需要这个肉身。不管你是一种善业、还是恶业,总之是有业存在,才会有这个肉身。地球有一股庞大的吸引力,把我们的业报身紧紧地吸在娑婆世界,根本没办法超越。因此在古印度有一种特殊的修行方法,那些瑜伽师们,通常坐在树枝上以及房屋上,打坐修炼。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离地球距离远一些,减轻一点地球对身体的引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怎么修行能够冲出这个躯壳,让灵性的力量冲出去。一个凡夫的能量是往下走,只有修行很高的人,他生理上的能量,才会从下面往上升。这个时候才能够对地球的引力减轻一点点。让生理的能量往上升,是需要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才可以达到。这就不仅仅是需要你“信佛”,更需要你学佛,才能够让生理的能量往上走。有些修行人几乎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扭转这股力量,因此他灵性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上升。即使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途径,超越了第一层的力量,进入了第二层身体,实际上距我们通常所说的“本来面目”,还非常非常远,况且你还要突破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到第八层,一层比一层更困难。实际上远远不止八层,但是超过了第八层,就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古时候的佛祖,他只是讲到第八层,不再往下讲了。当一个人突破了七层、八层,他已经证得了无师智,根本不需要讲,他自己就知道如何继续往前面修行。八个意识层次,犹如八层坚硬的铜墙铁壁一样,你就是突破了第一层,看到了第二层;但是未必能够进入第二层,即便是你进入了第二层,但又未必能够走出第二层;当你走出了第二层,见到了第三层,又未必能进入第三层。每一步的道理都是这样。别说你走不进去,纵然你走进去,也走不出来,有的人走出来了,又只能处在两层的中间,根本没有能力,再进入下一层。你每突破一层,都必须要让身心有大的改变,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下一层。第一层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肉身它也是一个意识层体,那是因为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它是以一个有形有相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我们的第二意识层,它不是这个世界可以存在的,它所直接对应的是另一个时空,所以它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肉身一样,有实实在在的形体。当我们打坐的时候,有的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自己的身体出去了;有的人亲眼见到自己的另一个身体出现在他的面前,看着他打坐;有人晚上做梦,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床上。实际上这个时候出去的身体,就是第二层意识层体。它绝对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更不是我们的化身,是由妄想生出来的。当身心进入一定程度,和第二层的意识层体相应以后,你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一个所谓的化身,但它绝不是真正的化身,还是由妄想产生的。通常做梦时出去游玩,以及出去扰乱别人的,都是第二层的身体。它是一个透明体,它的大小相当于肉体的2/3。过去有许多道家的修行人,修到此时,视为是非常高的境界,实际上仍然还是一个凡夫俗子。当禅定功夫深入,走出第二层,马上可以看到第三个意识层体。但你还未进入第三层,仅仅是看到而已。第三层体比第二层体,更要虚无飘渺、更薄、更透明、更无法把握和捕捉。像虚空中的云雾,聚不拢、留不住。他和第四、五、六层几乎没有间距,但要想进入第四、第五层,非常之困难。在过去有许多坐禅人,当处在这种状态时,几乎一辈子走不出来。在他们的眼前,像看到一层薄薄的雾纱一样,没有办法走出这层雾纱。既像雾,又像白纱,所以叫做“白纱帐”,看得见,但看不清。如果你很幸运的话,通过明师指点,你就会突破三—六层,但进入第六层以后,你会误以为大功告成、证得了圣果。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的妄想,但这个时候的妄想,它足以能够实现你妄想中的理想,比如说你进入第六意识层体以后,你想要到北京,北京就可出现你的化身。有人呼叫你的名号,你的化身也可出现。但你的肉身未必知道。这个时候,别人会把你当做活佛来供奉。在此层次里面,惟一可以鉴别自己的一点,就是体察自己是否有执着心、分别心,以及自己的悲心、慧心是否出现?实际上当你处在第六层身体里面时,分别心非常强烈。尤其是进入第七层身体里面,你的执着心非常强,自己不知道,往往还以为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是真理的代表,是为真理献身。实际这是一种严重的我执表现。就像有许多刚学佛的人,弘扬佛法、度众生的心非常强烈。他误以为自己是悲心产生了,实际上这是我执的显现,连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当突破第七层身体后,自己分别、执着,以及无始以来的种种习气,才逐渐、逐渐基本消除。这时已经接近圣人的品质,灵性的力量才真正的渐渐出现。这个时候,才勉强称得上是一个“人”,在这个状态中,如果命终的话,来世做人绝对有把握。相反,还没有进入第七层身体以前的第六层身体里面,临终做异类生、傍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当还未进入第七层的身体以前,来世做人根本没有办法把握。如何突破第七层身体?这个时候任何方法都用不上,你如果稍一用方法,只能与道相违背。你越努力,和道的力量抗衡越大。因为在修第七层身体的时候,它是一种完全自性的无为。也就是说在前六层的身体里面,都有一些方法,可以逐渐逐渐地突破,而当进入第七层身体里面,不是方法可以用得上的。如果你很幸运的话,到了此时的境界,你只需要每天忘我地去做事、忘我地修行,也就是说采用一种空无的心态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里面,乃至从第七层身体里面走出来。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死”了,实际上是第一层身体(肉体)死了。第二层一点也没有被伤害,更不用说第三层、第四层了。过去古时候有一种巫术,它可以把一个人的灵性杀死掉,说是不让他投胎,实际上这种巫术所杀的不是真正的灵魂,而是第二层身体。它没有办法触及三、四、五层。意识层次的突破,犹如剥玉米棒子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一直剥到第七层、第八层,还可以继续往里剥。一般进入七层可以成为世间的圣人,但往往进入二、三层后,给世人的感觉是“迟钝”,那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头脑,进入了深层的意识里边,所以六根对着六尘,已失去灵敏度。不讲多了,讲多了消化不了。以后继续讲这几个层次的区别以及如何修证这几个层次的身体。每天大家听完后,最好花上两分钟的时间,把它回忆一遍。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6月4日(五月初五日))前天晚上讲到第六层身体。一旦走出第六层身体,见到第七层身体以后,往往在这个阶段,身心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应,就是“我执”特别大。这种我执,有时会表现在一个善的极端、有时又会表现在一个恶的极端,但是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往往会误以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善的。也有好多学佛的人,他虽然在功夫上未修到这个阶段,但其心态也会出现这种状态。也就是在学佛以后,光想普度众生、想弘扬佛法、想叫身边的人跟他一起学佛。误以为自已学佛受益很多,感觉到学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拼命地拉别人来学佛。而且对善、恶、是、非分得清清楚楚,心里面不能容纳半点不愉快的事情。通常在这个时候,别人说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本身在这个时候明白了许多道理,常人根本辩论不过他。许多人会把他当作一位成就的人,因此也害了他,他也误以为自已此时真的已经大彻大悟。如果说他在见地上非常清楚的话,他会知道这个时候,还是没有进入大道里面。因为在这个时候的他,白天还可以尽量控制到不分别是非、善恶,一旦在晚上做梦的时候,善恶是非,他又表现的淋漓尽致。古时候的祖师讲过:如果一个修行人真的证到了平等心的话,他不仅在白天不会执着善恶,而且在晚上的梦境中,善、恶、是、非,他都不会停留,不会去执着。因为凡是出现的,就都该出现;凡是存在的,也都该存在。对于一个圣人来讲,没有什么可以存在、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的。只要是它原本就存在的,就都有存在的价值,就看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发现。就像我们通常认为毒药是不能吃的,但对于某些疾病来讲,却需要这个毒药。因为它本身的毒性,就是它的价值、就是它的作用。刚才讲到见到了第七层。当见到第七层时,就像是见到了一堵墙一样,当你进入了这堵墙里面,和见到它的感受又不一样。一旦从这堵墙里走出来又不一样。走进了第七层墙里面的人,他对世间的事物表现的都是漠不关心,他只停留在自己内心清净的一面。通常在罗汉的果位上,这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实际上进入第七层墙里面,还没有达到罗汉的等级,严格来讲,现在只能说是接近圣人的品质。再继续修下去,生生世世的业习,自然也就能够消失,而不会再浮现了。作为一个圣人的品质,他将陆续地出现。通常大家会问一个圣人的品质是什么样的?然而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根本没有办法想象。你把它理解成“慈悲”,是错误的;理解成“凶恶”,同样是错误的。因为他超越了二分性,他不停留在善恶、是非、凡圣之间,因为一个圣人,他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产生作用,再进一步显现。他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模式存在,他就没有办法随外境的需要而显现。可是人类往往喜欢把圣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归纳为某一类。你们是否听过临济禅师的故事?临济祖师是一个大开悟的圣人。有一天他身边的弟子们就“修行人能不能吃肉”的问题发生了冲突(进行辩论),一派说修行人能够吃肉,另一派说修行人死都不能吃肉,并引用《楞严经》作依据;能够吃肉的一派说,为了修道,现在大业未成,必须保全好身体,方能更好用功。正当两派弟子争论的激烈的时候,正好有一只猫从临济祖师面前走过,他顺手拿起香板,“咔喳”砍在猫的脖子上,这只猫顿时身、首分家。两边的弟子吓得都不敢吭声了,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你们是否有人能够回答得出这个问题?你们内心的答案,就是你们现在的等级的证明。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们还可以再举两个例子:有一位禅师,他开悟了以后,和一位盲人姑娘结了婚。人家都说:你是一位大师,即使要结婚,也应该找一位健全的姑娘,为什么要找一位盲眼的姑娘?禅师说:“我喜欢这个人,所以我这样做,关你屁事?”按常人的说法:你是一位大修行人,对儿女之情都已经超越了,为什么反而又去结婚了呢?另一位禅师的故事是:他碰到了一个不讲理的将军。这位将军在攻打一座城市的时候,滥杀无辜,可以说是逢人便杀。老禅师看到这种场景非常感叹,于是他就走到将军面前,去制止这位将军。将军也觉得这个和尚好玩,人家见了我跑都来不及,你还跑到我前面来劝说我不要杀人,于是将军对禅师说:听说你们和尚都是持斋的,如果你敢在我面前吃肉,我就不杀人。这位禅师他毫不犹豫,不仅吃肉,还把将军刚杀死的人身上的肉,割了一块吃。将军非常崇敬他,向他作揖、鞠躬,马上撤兵,不再屠杀这个城市的老百姓。你们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是否能够悟到一点道理?一个修行人哪,不要被“帽子”把你套住了。人家说你“善良”,你就不敢做一点恶的;人家说你是“恶的”,你就不敢做一点善良的;人家说你是一个修行人,那么你就不敢做一些不像修行人做的事情。你喜欢任何一顶帽子,别人都会送给你的。对于一个真的修行人,他哪一顶帽子都不喜欢。超越了第七层的人,就是我刚才举的这三个例子中的境界。他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件事物上,他让任何人都抓不到他的因果。比如你说这个禅师超越了儿女之情,他偏偏要做儿女之情的事让你看;你说他没超越,他偏偏不要儿女之情。总之,不让你抓住他的现象。你说他贪财,他可以不要财,你说他不要财,他偏偏要贪财。他不会因为大家说他如何如何,他就怎样怎样。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再评价某一位成就了的人时,你既不要说他善,也不要说他恶。你也可以说他善,也可以说他恶,他不会因为我们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悟境。当处在第六层墙里的时候,心态有时大得不得了,可以包容虚空、包容宇宙。什么事情都敢做、都不怕。可是有时这股力量流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他又什么事情都害怕。因为当处在第六层墙里面的时候,还没有超越身心的框框。可是一旦走出第六层墙进入第七层墙,任何框框都没有。你想给他设置任何一个框框都没有用。就如同他从大海里面冲到了岸上以后,海水永远与他分离开了,海水永远沾不住他。你们是否记得我的第一本书里面写的“佛祖罗汉我杀尽,慈悲观音亦未留”?如果你们不懂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结合今天晚上我讲的这几个故事,来配合理解。我曾经在丹霞山认识了一位老禅师,他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二十年来光吃白饭,不吃菜、也不吃油、盐。他并不是不能吃油盐,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老修行,他听大家说他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道理。所以他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总说自己只吃白饭,不吃油盐。“你看你们大家吃这么好的油盐,身体还不如我好。”实际上他这也是一种我执。就像有的人夜不倒单,一旦传出去,他就要维护他这个形象。晚上睏得不得了,甚至内心里非常想躺下睡觉,又怕被别人看到,怎么办呢?就靠住墙睡觉,就是不躺下。你说这又是何苦呢?修行人主要是要时时刻刻地检查自己的心态。当超越了第七层墙以后,这时的境界就像《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不仅“无明”没有,乃至生老病死都没有。大家不要听到“没有生老病死”,就不去修了。就我们目前的境界来讲,仍然是有生老病死的。而对于一个成就、超越了的人来讲,什么都不存在。如果还有存在、他还停留在存在的话,那就说明他没有超越。就像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恶,也许有些做法在我们中国来讲是恶的,而拿到西方国家,它又是善的;有些规矩在这里不能做,而拿到另外一个地方却能做。有些是受时空的限制,有些又被风土民情所约束。就像我们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就早已经有人在持斋了(即吃素,中国民间传统叫法是“持斋”),佛教为了在中国落地生根,即接受了中国的风土民情,也不吃肉。而中国的西藏地区则不吃蔬菜,他们认为人吃蔬菜就如同牛羊吃草一样。佛教传到西藏以后,同样也是为了在当地落地生根,自然也就和那里的习俗融为一体。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又分两大派,一派吃素、不结婚,另一派是吃肉结婚。你也不能说人家吃肉这一派不能修行,人家同样也有修行证果的。通过上次和今天,简单地把这七层墙讲述了一遍。再往下讲,就很难描述,只能自己去感受。那么这七层墙如何超越?也就是说怎么修炼呢?今天我先讲如何修第一层墙。如何做到穿越第一层墙,首先要明白何为“第一层墙”,肉身就是第一层墙,如何做到穿越肉身呢?再说得通俗一点,如何做到把这个躯壳放在这里,我们能够冲出去,到另外一个时空里面去游玩。大家都知道这个肉身是“四大假合”、是因缘和合具备了以后,才有了这个肉身。当因缘具备了以后,肉身又会分裂。现在我们趁着肉身还没有分裂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抛弃它。身心是一体的,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在这里所讲的“身”,不是指有血有肉的身体,是另外一层身体。在我们的心灵里边,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备、齐全、装置圆满的程序。人们常讲的“心想事成”,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进入了第七层墙以后,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我们现在还在第一层墙的外边。虽然我们所想的还达不到,但是如果用心去想了,就会把这个信息,通过第一层墙的渗透力,逐渐、逐渐转达给第二层墙、第三层墙、……乃至第七层墙。当第七层接到信息以后,它还会照原路送回来。这就类似于我们邮信件一样,我们把信件发给对方,不论对方是否收到,都会顺原路反馈回来。当我们把“想要超越第一层身体”的信息告诉了第七层,第七层审阅、批改完了以后,即做出了决定,又把这个信息反馈给了第一层。从此以后,第一层和第七层中间,就建立了一根无形的联络线,每时每刻都是相通的。只是你在这个时候由于身心的粗糙,根本感受不到这根无形的线的存在。既然是感受不到,我们就不要去感受它了。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个方法,走近第一层墙乃至再进入第一层墙,最后再走出第一层墙。我们在平时,不论你是处在禅定中、还是工作中、乃至在走路中,你必须在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念头存在:身体它是一个千窗百孔的,左、右、上、下畅通的海棉体,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密不透风的金刚体。既然它上、下、左、右、内外都是畅通的,那么它自然也就和你周围的万事万物是一体的。既然和周围的万事万物是一体的,那么你的个体也就不存在。如果说还有你的身体存在,周围的万事万物就是你的身体。你们现在最好在配合我讲话的同时,心态上有这么一个念头:你现在的肉体已经就像莲花一样,张开了,开得非常大,非常大,大的无边无际,和你周围的山河大地、树木、房屋融为一体。正是因为和它们融为了一体,你的个体已经消失了,只有一个清醒的觉知,独立处在虚空,可以看透十方。如果大家能够保持这个状态3-5分钟的话,你就能够体会到,脱离身心以后的那个“东西”(说似一物即不是),不知有多么自由。你能够尝试到一次,你就有了这么一个记忆,就还会顺着这个记忆,再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第四次。一旦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记忆力以后,随时随地动个念头,你的个体(即肉体)刹那间就消失在山河大地里面。你走动,在你的知觉里面,清醒地感受到山河大地在走动;山河里面的水在流动,就如同你身体里边的血液在流动;山上的石头,就如同我们的骨头;地上的土,如同我们的肉,山上的树木、草丛,如同我们的毛发。睁眼、闭眼,都感受到自己的肉体不存在了。身体犹如莲花一样,突然,莲花开了,莲花苞里面包了一个莲台,这个时候莲台飞到虚空中去了。你只要是有这种念头存在,就已经给它下达了指令。这种指令,永远不会消失。如果大家经常这样训练的话,突然有一天,而且是处在大白天,说不定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会出现这么一种境界:或者是在吃饭、或者是在卫生间、或者是在睡觉、或者在骑自行车、或者是在走路,突然在你的头顶上,或者在前后、或者在你的左右,出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的话,你还按照你过去的这种方法,继续修下来,不要和你面前出现的这个“我”交流。不要停留在他的上面,如果你一旦和他交流、和“他”打成一片,也就是说你忘掉了修行。“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你修行以后,他才出现的,如果你执着他的出现,而放弃了修行,要不了多久,他也会消失。因为他是借助于你的修行才出现的,如果你不修行,“他”根本不会出现。你要想抓住它,要想长期和它真正的融为一体,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修下去。它将会不停地出现,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今天就讲这么多。现在给一点时间,让你们去回忆一下、消化一下,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问:上师你刚才所讲的这种情况,那另外一个“我”,他有没有个性?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好象是两个人的想法有些格格不入。甚至你想让他听你的,他又想叫你听他的,这是最初步的反应。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是见到了第二层墙。当继续深入下去,进入第二层墙里的时候,你可以发觉你们两个原本就是一个、是一体。这时的身体,不像刚才讲的那样:你是你,他是他。问:师父,您前边开示讲第一层是肉体,刚才又说“走近第一层、进入第一层,再走出第一层。”弟子好象听得不太明白。师:哦,这是我讲得不清楚。应该说是:在最初的时候,把我们所有的杂念收回来,堆在我们的身体上,集中一念。当集中一念以后,也就是说回到了肉身里面。当回到了肉身里面以后,再集中起来走出肉身。实际上在走出肉身的同时,就是见到了第二层身体。我记得在上一堂课里面,曾经作了个比喻:就像是剥玉米棒子的皮一样。你的手只能够从外面把皮先剥掉,然后看到了第二层皮,再接着把第二层剥掉,又看到第三层。如果你的手不从外边并拿过来、握住玉米捧子的话,那么第一层皮是剥不掉的。这个比喻也就是说我们分向四面八方的杂念,先收回来,靠近身体,走进身体。因为身体是第一层皮,先走进第一层,再走出第一层,见到第二层。这个比喻大家是否听懂了?没有听懂一定要问,听到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消化掉。* 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吃饭的时候,六根全部在吃饭,当我们讨论佛法的时候,六根全部在这个山洞里讨论佛法,不要又跑到斋堂里去,跑到寮房里去。这就叫“妄想”,或者叫“走神了”。你们北方话叫什么溜号了?正是因为我们具备这种溜号的力量,所以,将来的化身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你们说,溜号的时候,你们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的。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知道”的功能,所以你化身出去了,自己还不知道。也正是因为你通过修炼,到一定程度,溜号了,你自己知道了,你就可以达到:想知道你的化身出去了,也可以知道。问:第二个“我”,是不是本来面目?师:不是本来面目,但他没有离开本来面目。他和本来面目是同一体的。不过讲多了你们听得更糊涂,我们这个肉身也是本来面目,它也和本来面目是同一体的,为什么不能这样讲?啊呀,这样一讲你们就执着它了。所以古师大德真的出于慈悲,讲这个肉体是个假体、躯壳、臭皮囊……,我们的本来面目将来是要冲出去、离开这个躯壳。我们听了以后,在内心就有一个念头存在:将来要出去。当我们有了这个念头以后,将来就容易从头顶上出去,把这个躯壳放在这里。如果我讲了:这个肉体就是本来面目,在你内心就不会存在这是个躯壳,我要出去、我可以出去的概念。祖师爷们是用一种巧妙、我们又不知道的导引方法。学佛的都知道,身体是个四大假合的假壳子。正是因为知道是个假壳子,我们从开始闻到佛法,就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个假壳子,我们总有一天要冲出去,把它扔在这个地方。等你开悟了,你才知道:哦,这个假壳子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假壳子。还往哪里冲呢?但是这是一种历程境界,你必须要有这个历程。没有这个历程就不行。切记,这一段是讲证悟后的境界。问:如何观想莲花。师:想着头就是一个莲花苞,开了、开了。一个东西出去了。你的脖子和脊柱是莲杆,整个身体就是一支莲花。只有莲花的形象,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了。你走路,就是莲花在走路;睡觉,就是一支莲花倒下了;打坐,就是莲花竖在这里;走路就是莲花在这样走(手势示意)。你这种情况一旦固定下来以后,临终可到极乐世界。打坐时一不留神出去,就和另外一个时空的力量相应。如果你定力不够,出去的力量达不到,那么临终往生西方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支持(2)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青莲小大 46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42:04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6月8日(五月初九日))按过去丛林里的规矩,每次打完禅七解七后,凡是参加禅七的,都应该讲一堂开示。那么闭关出来的人,也应该给大家讲讲开示。不管你用功达到哪个程度、效果好坏、功夫深浅,都是自己修行的感悟。因为在讲开示的时候,都是讲自己通过修学以后,对佛法的认识,并不一定需要引经据典。实际上讲开示,要比讲经困难得多,因讲经它有一个主题思想,有个路线,有个框架,还有个纲领;而讲开示呢?它不仅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且讲出来以后,还要有一套很清晰的思路。也就是说讲出来的“理”很清晰、很明了。“讲开示”往往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讲经”,实际上是讲外边的,某个祖师、某个佛、菩萨的经。讲开示都是由自性流露出来的、自己修行证悟以后的内在的心经,而不是外边他人的经。讲开示可以说明自己内在修道的历程以及证悟的层次;而讲外在他人的经,往往是照本宣科,佛语怎么说,我就怎么讲。在丛林里面有这么句话:“老参怕讲开示,新参喜欢讲开示”,因为“新参”在没有亲履本地风光的时候,什么都敢讲,什么也愿意讲。而真正亲履本地风光又走出来的“老参”,一是不愿讲、二是不敢讲。因为听的人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讲出来他也听不懂。另一方面他没达到那个层次,你讲出来以后,反而容易误导他。实实在在的悟境,本身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过去的老参,在讲到真实功夫的时候,通常会用一句话一带而过。比如:“言语道断”、“心领神会”、“不可思议”……等,指的都是那一个层次的境界。因为用语言表述出来,你就会随着对方的语言转过去。如果他不用语言表述出来,你会朝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去参、去静虑。所以佛一生中在讲法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讲,一边再把自己所讲的话否认掉。古人通常讲“一落言诠,离道远矣”。只有不落言诠的时候,道方为究竟。有好多初学佛的人,说释迦佛“故弄玄虚”。讲到真正境界时,都要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实际上佛也是在感叹文字的匮乏。文字它是有相般若,可是大家往往都想用有相般若来完全阐述清楚实相般若。何为实相般若?也即无相般若。用有限的般若,怎么能把无限的般若阐述得清楚呢?古时候的祖师大德、乃至佛菩萨,在讲到关键的时候,突然来个急刹车。而我们现在没有完全达到实相般若的境界,还是处在途中、在朝这个方向走过来。既然是走,还是处在有为的阶段,既然是有为的阶段,就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只有达到实相无相的层次时,才能够说“言语道断”、“不可说”、“不可议”。今天应超师从洞里出来,他闭了八十天的关,必然会有一番感受和认识。我们请他讲讲这八十天的思想心得,我们也从中能够受益。内在的根本智重要,外边的后得智也是很重要。我曾经讲过,为什么古时候的祖师大德,通过三分之一的时间获得了“根本智” 以后,还要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出去学习“后得智”呢?如果你拥有了内在的根本智,而没有后天的后得智,那么先天的根本智是很难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像过去有很多古师大德用十年的时间,就已经证得了“根本智”,还要花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出去云游、参学,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后得智”。功夫用得好、方法正确、心态平和的话,三年绝对会有大的成就。佛门里边通常讲“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你获得了出世间的学问,你世间的学问不通达,仍然没有办法把你出世间的学问推销出去。但是你一旦有了出世间的学问,就如同你做人有了脊梁骨一样,永远不会随风四面摇摆。佛门里有句话叫“耳根子太软”,这一类型的人,他就是没有内在的这根脊梁骨。听说这个师父修得好,跑到这儿来追随他;听说那个师父修得高,又跑到那儿去围绕着他转。转来转去,围来围去,最后把他所遇到的几个师父全都否认掉。就是因为他内在没有脊梁骨,所以他总报怨别人不究竟。只有自己内在树立了这根脊梁骨以后,才不会随人家跑。随人家跑,就是没有正知正见。这根脊梁骨就是正知正见。就象你们今天跑到万行面前,也是一样的道理。明天再来个“活佛”、来个“法王”,一转身,又跑到那边去了。后天又来了一个“更大的法王”,又跑过去了。都是这样!参学不是不对,但是你自己内在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才能够参学。你内在没有知见,就很容易让自己误入歧途。现在我们请应超师讲一讲他的体验。(应超师讲了他进关前、中、出关后的心理活动,对上师慈悲的感恩,对护关居士的感激,等等。)就闭关来讲,会有以下几个反应过程:在进关7天以后,有一段时间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且有一点点焦虑;再就是一口气到70天的时候,会渴望出来;如果你没有出来,咬牙挺过去了,这三年的关期就会圆满。实际上在7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感受,不是我一个人有,过去好多闭过关的人,差不多都是七、八十天的时间,就走出来了。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身心的力量浮动比较大。如果在这个阶段把这股力量给降伏了,它就不会再起来。如果没有降伏,你下一次再闭关,到了七、八十天这个阶段,还是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你想出来,不愿意再闭下去。因为身心都有一种记忆功能。你这次闭到这么一个阶段走出来,下次再闭,还是会在这个阶段走出来。就像我们学坐禅的人,如果你第一次学坐禅的时候,一口气坐了一个小时,以后几乎每次都能坐一个小时;如果你第一次坐了半个小时,以后几乎每次坐到半个小时的时候,都想把腿拿掉,下座活动。如果你一咬牙,挺过去了,再给它重新设定一个时间,把这股力量给扳出来,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记忆,习惯了你新设定的时间。当三个月闭关时间成功了以后,在到了半年时间的时候,身心还会出现一点焦虑。但这时的焦虑不会持续太久,最多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然而在关中的5分钟,如果处在焦虑状态,那身心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当动了“想走出来”这个念头以后,一分钟都不能再坚持了。过去有很多闭关的人,当他准备闭关时,就在内心非常明确、肯定地告诉自己要闭几年。这几年不成功、不圆满,就不出来。当一个人真的动了心以后,他的身心里边就有了这个力量存在,或者说是把这个记忆给输入进去了。如果你给自己订的:不到三年不出来,那么这个记忆它一定会到三年的时间,到了三年,他自己就会动念头走出来。就像我们明天早晨要赶6点的班车,你在晚上睡觉前告诉自己,明天早晨5点40一定要起床,那么第二天早晨你一定会按时醒来。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身心有一种记忆力,你把程序输入进去,它就会产生记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修行的人一定要发愿。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期限。这种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讲,非常有效果。佛门里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当一个修行人一起心动念,就会和三界内外的力量沟通。只要你是真的起心动念,就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的空间,和外边大的空间的力量融为一体。前几堂课我曾经讲到:当一个修炼的人进入了第七层墙的时候,他的念力就非常强。他如果认为自己做事情能做成,他真的就能做成,他如果认为自己做不成,结果他真的就做不成。因为进入第七层墙的时候,你起什么心,就招感什么果。起心动念它本身就是个“因”,有了这样的 “因”,就一定会结这样的“果”。一个常人,为什么这方面的力量不太强呢?因为他的心太散乱,他的起心动念,不是由第一层墙的力量起的,而是通过头脑来的,很少渗透到第二层墙。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广州的老居士,他修道的心是比较高强的。他说八月十八想来闭关,问我有什么条件?我说:你闭关前写一份责任书,说明在关房里出现任何意外(比如死亡了,疯掉了……),都和东华寺没有关系。其余的你就不用再管了。至于吃、住、用以及护关等,我们全部给你安排。另外,你要来到这个地方先住一段时间,让大家对你有个了解,你是不是在逃犯?(并给他举了个实际例子)。我们这个地方,以后闭关中心建起来的话, 来要求闭关的人,必须要写《责任书》;是比丘,要看他的戒牒;是沙弥,要看他所在寺庙的证明。如果身份不明确,绝对不能接纳。不管你是谁的关系介绍的。不能因为你有关系,而坏了我们道场的规矩。不出问题便罢,出了问题谁都担当不起。居士来 ,我们也要通过一些途径,查明他政治是否清白。当然,我也不希望在东华寺出现以上所说的情况。因为建一个道场很不容易。广州这位老居士,他可以达到随时进入状态。他在家里已经关闭了四年了,我对他说:你虽然有这么高的境界,但你还是要到我们这里来,和这里的知客师、当家师认识认识,了解了解,和护关的人也熟悉一下,你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了解你,是不能马上进关的。按过去丛林里的规矩,要来这个庙里闭关,最少要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培福报。因为你闭关三年,别人为你端吃端喝三年,而你只为常住做一年的事情,可以说是不多的。名义上是为常住做事,实质上是为自己培一年的福报。你们居士闭关,我们庙里要适当地收一点生活费,每天10元。如果你能闭到三个月,以后的生活费用全都免掉。对这个老居士讲了以后,他说:“我在这里闭关闭多久,生活费就交多久,我知道修行叫别人端吃端喝,是在舍自己的福报。”修行人一是修福报,一是修智慧。纵然你修行开悟了,你没有福报,做任何事都做不成。一个人能够成就大事,智慧重要,福报更重要。这位老居士已经67岁了,他能够发这么大的愿力要闭关,我对他说:你这个心很难得,不管你能不能闭得成,我都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来体验一下。我也希望我们东华寺闭关的人,能够有一个长期闭关的。本来我最初计划要建100个关房,通过这一年来所有闭关人的情况,我马上决定只建50个关房,不建那么多。好多人来闭关时 “雄心万丈”,你不让他闭,他一定要闭。我一看他,就知道他闭关不行,那么浮躁、那么激动、思想那么极端。可是我又不能不让他闭关,如果我不让他闭,他会说:“你这个道场就是给人家闭关的,而且你又有地方(关房),为什么不让我闭呢?你不相信我?还是跟我过意不去?”我为了要面子,就让他们闭。结果是一闭关,三天、五天跑出来,十天、八天跑出来。要出来时是“万丈雄心”,谁都挡不住,一定要出来。好多人想闭关都是出于好奇,不知道闭关是一种什么感受,但是你只要能够发这种心,确实已经很不简单了。不管你能闭多久,你敢这样想,这样做,这种精神就很了不起,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好多居士来了,闭了三天都受不了跑掉了。因为闭关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坐在山洞里,功夫用不上路,在这里打发时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身心没有片刻的宁静。实际上自己能不能闭关,到不到时间,自己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问别人,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边着不着急(比如说一、两个月不出这房间,你会不会着急),你是否随时能够进入状态(功态)?是否能够和道相应?难道自己不清楚吗?难道说你在房间里用不上功,进到山洞里才能用得上功?实际上真正的闭关,是走出山洞,进入红尘。这叫做“闭大关”,由红尘进入山洞,这叫做“闭小关”。在红尘里,直接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六根。而在山洞里面呢?前五根都考验不到,只能考验我们的意根,因为住在关房里,眼、耳、鼻、舌、身自然被切断,也就是说五根与五尘没办法对应了。以后凡是来这儿闭关的,顿汉和觉西,你们两个要严格把关考核,一定要搞清他的身份。我就是管他的功夫,看他到不到闭关的时候、境界怎么样。你们要搞清楚他有没有政治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个道场里面。过去丛林里有这样一句话:“宁可佛法没人要,不拿佛法送人情。”因为佛法本来是大多数人很难认识到的。当他没有认识到的时候,你送给他,他反而当作垃圾。如果他是识货的人,你怎么难为他,他都能够接受,他都能够把你的货给买下来。佛门里常讲:“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祸患,”如果他是块材料,他不会因你给他脸色、跟他过意不去就退失道心。如果他是一个没有道心的人,你怎么鼓励他、成全他,最终他还会报怨你。当然我们也会尽力做到:只要大家发心闭关,都可以成全大家。闭不住那是你们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有条件而没有给你提供这个机会,那真的是说我们做得不到位。有时我也经常想,现在我们花这么大的心力来建这个道场,一旦建起来,是否能够有人闭得住关?是否能够有一个人在这里成就?都很难讲。果真有一个人在这里成就了的话,那我们来创建这个闭关中心的这一帮人,所得到的福报和功德,生生世世受用不尽,哪怕是有一个人成就,我们第一批来东华寺创建闭关中心的人,生生世世的福报都用不尽。比如说我们自己没有修炼成功,可是在这个道场里有人成就了,那么不论他处在任何一个虚空层里面,都带有我们的一种力量,和他是一体的。比如说他超越了三界,那么我们也自然跟着他超越三界。佛门里讲:“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谓无心道人?佛、菩萨就是无心道人,成就了的人就是无心道人!下面你们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可以说出来聊一聊、问一问。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6月11日(五月十二日))今天晚上讲一下“修法”与“修道”的区别。在弄清这个问题以前,首先要明白何为“法”、何为“道”。“法”是通向道的一个手段,也可以说是通向道的一个工具。“道”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通常好多人都是每天诵经、拜佛好多遍,数年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你问他收效如何呢?大多数人并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他只知道每天念几万声佛号,诵几部经。当你突然问他,你诵这么多经、念这么多佛号,有什么反应没有?有的人会说我很愉快、我很轻松,有的人会忽然警觉起来,似乎被你这一问,触通了很多问题,他会想到:我这样天天诵经、拜佛,究竟目的何在?有的人把每天诵经、拜佛,当作他修行的目的,完全把它当作一种功课,每天履行一遍,但从来不去问履行后的效果怎样?“修法”不是“修道”,切莫把手段当作是目的。诵经、拜佛是为了培养一心不乱,借助于不断地念佛、诵经、礼佛,使我们的杂念产生不起来。许多人没有弄清楚,这才是我们要的目的。他误以为这些手段就是目的了,甚至有些人会说,诵经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门;也有的人会说念佛、拜佛才是最高的法门;还有一些人会说参禅、打坐、观想,才是最高的法门。实际上法门没有高下之分,因为任何一个方法,它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妄念,使修行者达到一心不乱。不管你采用哪种方法,是念佛、还是观想、还是参禅、还是诵经、礼佛,这些统统都是手段,都是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你达到一心不乱,再进一步才能开智慧。有的人形成了一种惯性,每天都是按程序把自己的功课履行一遍。他并没有静静地深思,在履行功课的同时,自己是否妄念少了?自己的心是否能静下来?是否和道相应?如果说你诵经、拜佛十几年了,还没有一心不乱、还没有道交感应。那么你使用的这个方法就有问题,你一直是在“修法”,并没有在“修道”。 “法”是不计其数,而“道”只有一个。如果你静坐散乱、念佛散乱,不妨去体验一下种菜,是否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假如你能通过砍柴或者种菜,达到一心不乱的话,你根本不需要去参禅、打坐,更不需要诵经、拜佛。因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它们都是些个方法,目的是为妄念减少,从而达到一心不乱。而种菜、砍柴,它也是个方法,借助于这个方法也可以达到妄念消除,达到一心不乱。过去有一位道定禅师,他采用了所有的方法,都没办法使自己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他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跑到街上去跟人家打架。他借助于打架的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高度紧张、集中,才使自己的妄念产生不起来。当他借助于这种方法达到了短暂的一心不乱以后,他凭着这个记忆,去做其它的事情,才渐渐地使身心统一、专心下来。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是否觉得可笑呢?他把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还是非常的散乱,只好采用去打架的方式。因为人在打架的时候,身心高度紧张,根本产生不了妄念,也就是说,他通过“打架”这件事情,有了一次一心不乱的基础以后,他再借助于这个记忆去做其它的事情,再去修其它的法,终于达到了一心不乱。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在紧张状态时(比如争论、吵架时),杂念根本产生不起来,如果你这个时候(高度紧张时形成的记忆),把念头一转,就是修道。甚至你不转,当下那一刹那,本身也是修道,因为修道的前题条件,是要杂念消除,要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说的再通俗一点:一人、一心、对一件事情。既然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对治妄念,达到一心不乱,那么我们就不一定必须采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你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它能够使你的妄念收敛起来,你都可以去用。实际上往往许多修行人在打坐的时候,妄念比在平常做事情的时候,要多许多许多倍。既然是这样,根本没有必要打坐,你不如去看电视,一部好的电视剧,绝对可以让你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这一境,就是电视剧。你能在这30分钟内一心一意对一境,胜过你打坐一个小时妄念重重要好的多。往往我们修行人在打坐时妄念重重,而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又都能专一起来。如果你学会把做事时候的专一,再转向打坐,同样可以专一。因为我们的身心都有一种记忆的功能,比如说你在吵架的时候,做到了一心一意对一境,你只要把念头一转,进入念佛和诵经,同样可以一心一意对一境。你吵架是一境,做事是一境,诵经、拜佛,也同样是一境。实际上你如果执着拜佛、诵经,这些事做得越多,你越没有办法和道相应。一天24小时,你不可能都在诵经、念佛,本身你在念佛的时候就没有学会一心一意对一境,那么你在不念佛的时候,岂不是更散乱?如果你能够借助于念佛,达到一心一意对一境的话,你把这个念头再一转,做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因为你诵经、念佛是在做一件事情;走路也是在做一件事情;砍柴、种地、骂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你只要能在一件事情上达到一心不乱,慢慢地你在其它事情上就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这也就是过去有许多修行人,发觉自己的妄念没办法对治的时候,会去铤而走险的原因。当一个人在历险的时候,他的妄念是根本产生不起来的,因为他的身心是处在高度的惊慌、恐惧之中,人只有在这个时候,妄念才会产生不出来,才容易达到“无人、无我”,也就是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再下来“空也空”,也就是“无人、无我、无世界”。你们听起来是否觉得好笑?实际上用功的原理就是这样。因为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非常安逸,知道天不会塌、地不会陷、明天照样有饭吃,晚上还会有觉睡,所以你不会焦虑、更不会恐惧,也才有心坐在这个地方打妄想。你们知道东北的王凤仪老先生是怎么开悟的吗?他就是在高度焦虑的时候开悟的。他的一位朋友被人家关起来了,叫他想办法去借一笔钱,把朋友赎出来。他半夜三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一个人摸着黑出去找朋友去借钱。他当时身心高度紧张集中,黑更半夜一直不停地在走路,他不知道自己走得快还是慢。我们可以肯定,他走的一定很快,像飞一样,因为他着急嘛,所以一定是连走带跑,身心火辣辣的、热气腾腾的,突然他的眼前“黑夜见白日”,也就是说在他的额头、眉间当中,突然地爆炸了!明明是漆黑一团,却如同见到白日,像白天一样。你们有机会可以找到这本书看看,当时描绘他的话是“眼前顿开、黑夜见白日”。从此以后,他讲经说法,胸中七通八达,从未思索,自然流露。大家每天这样晃晃悠悠、优哉游哉、轻闲自在。内心自由散慢,怎么可能把妄念对治下去呢?凡是当过兵的人,他修道都比出家人修得快,都比这些在家居士修得快。因为许多学佛人都是无规无矩、自由散慢、无组织、无纪律,从来没有受过训练。而一个军人,他只知道听指挥,领导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军人是没有“头脑”的。军人每天都是处在高度的统一、高度的集中、高度的协调之中。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够把领导下达的任务完成。正是因为有这种基础,一旦修起道来,比常人修得都要快。你们可以看看周围的道友,每天是不是自由散慢、优哉游哉的?一叫三不应,走路看上去要死不活的样子,一点精神都没有。像这样的人怎么会修得出来呢?过去比喻修行人,一个个气宇轩昂。吼叫一声,地动山摇!为什么比喻说法的人如同狮子吼、断妄念的人如同香象过河?为什么我们常人没有力气呢?就是因为太散乱了。你有一百个念头,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说流向一百个方向去了。如果你的妄念有十个念头,那么你的力量就分为十份。你再继续修炼,你的妄念由十个减少到一个,也就意味着你的力量由分散的十个,浓缩凝聚成了一股力量。这一股力量,就像一发子弹一样,你射向任何一个地方,它都会留下痕迹,都能够摧毁靶子。古人修行,很少是通过打坐,因为打坐的时间太有限了。在坐的大家,谁能一天打坐5个小时?乃至两个小时?谁能够做到?你能够保持吗?今天可以、明天可以吗?如果说你每天都能坐两个小时,我也权当你这两个小时是在修道,那么还有22个小时在打妄想,你这两个小时的用功,怎么能够战胜得过22个小时打妄想的力量呢?相反,如果你学会了一心一意对一境(这一境指的就是事情,在这里一定要搞清楚),那么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在一心不乱当中。当吃饭的时候,一心一意地吃饭;当说话的时候,一心一意地说话;当开示的时候,一心一意地听开示;当砍柴的时候,也是一心一意地砍柴;睡觉的时候,一心一意地回来睡觉。你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不就是为了培养一心一意吗?你能够通过砍柴,达到一心一意,跟你诵经、拜佛一心一意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能够样样事情都是一心一意,根本不需要再拜佛、再诵经、再打坐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要讲现在的修行人,都形成了循规蹈矩的一种方式。他把每天念几万声佛、诵数卷经,当作一种任务。这些做完了,今天的修行任务就完成了,实际上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做得越多,我执越大,离道越远。不要认为自己在诵经、拜佛、打坐就是在修道。从形式上看,你是在修道,可是你的内心并没有入道。另外一种人,你看他从来不诵经、不打坐,也不拜佛,但他借助做事情,已经做到一心一意对一境。这和你能够一心一意地诵经、拜佛毫无区别。所以祖师们讲:行、住、坐、卧都是禅,都可以修禅,都在禅。这是三个层次:都可以禅、都是禅、都在禅。尤其是许多修净土法门的,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念10万声佛号,把它当作一个任务。他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念佛?念佛仅仅是个手段、是个工具,不是目的。我们最终要的不是“念十万声佛号”,而是通过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是目的。今天就多留点时间,让你们考虑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听了今天的开示以后,对修行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就我个人来讲,我发觉:越做事,越容易集中思想,往往不做事情的时候,坐在这个地方没事干的时候,反而容易胡思乱想。因为做事的时候是住在这个境上,当住在这个境上,就不会有更多的境出现。比如说种菜的时候,当我们住在“种菜”这个境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再产生其它的境界。因为妄念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你不要怕境界产生,不管什么境界,产生多少,你只要能够住在上面,就说明你的杂念很少。如果你杂念多的话,你不可能住在境界上不动。你能够住在境界上不动,说明你的杂念很少。我们的问题是,现在根本达不到执着境界上。如果大家现在真的是执着在境界上,那我还要恭喜你们呢。可是我们现在是处在散乱当中,而且是高度的散乱,怎么可能住在一个境界上呢?如果真的住在一个境界上,我们每个人的脑门上都是在放光的,目光都是炯炯有神的。可大家现在的眼神都是暗淡无光、那么徬徨、那么迷茫、散乱重重,看上去根本就没有自信、坚定。原来“执着”也是一种定。实际上念佛号,首先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执着心,如果你没有借助念佛的同时,把自己的执着心培养起来的话,说明这个方法对你根本没有用,应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当一个人在走钢丝的时候,下面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欢呼、鼓掌。可是对于走钢丝者来说,一个人也看不见、一丝声音也听不到,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话题留给大家去参。你们说,此时这个走钢丝的人,他处在哪一层的禅定功夫上?你们听完了以后,内心一定要有答案,不能听完以后就把它放弃了、忘掉了。不回答可以,但是在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有答案。要学会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不搞明白,觉都不想睡、饭都不想吃。一件事情做不完,心里面也不要放弃。等到把这件事做完了,心里面的这股气,才舒展开。你有这种执着的劲头,才能够修行。如果说你的个性是:今天事情干不完,明天干,明天干不完,后天干。我可以讲:注定你这一生修行,一点成就都不会有。因为你有这种记忆,什么记忆?一个是生理的记忆,一个是心理的记忆,再深一点,有灵魂的记忆。你有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记忆,促成了你现在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进去,明天修;三十岁修不好,四十岁再修;五十岁修不好,六十岁再修;这一世修不成,下一世修,那么你永远修不成。如果你这个人做事的方式是:今天的事,今天必须做完。今天如果做不完,觉都睡不好、饭都吃不下。你具有这种个性,一旦转向修道,你同样还会采用这种做人、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好,饭都不吃、觉都不睡。什么时候修好了,身心才放松、才把这股气给吐出去。学佛、做事、做人,第一步,先培养“执着”。好多人学佛没搞明白,结果把自己都给学废掉了。本来他做事很有执着的精神、很讲究原则,是很有效率的。可是学佛以后,什么“随缘”、什么“顺其自然”、什么“不要执着”……,这些都是修行成就以后的圣人的境界。一个凡夫俗子,就是要执着、不能够随缘、不能够顺其自然。佛门里为什么要打“禅七”?禅七又名“禅期”,这些就是为了克期取证、就是为了不达目的不罢休。功夫不培养起来不放弃,就像是打架一样,不打是不打,要打,就要把对方打倒,要么你干脆躺下,叫别人打你!在座的都是年轻人,我看大家都缺少这股劲头,为什么说“学佛修道是大丈夫所为”,何为大丈夫?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成,还要把它做好,不成不好,就不放弃。我们天天都是闭着眼睛、装模作样,也诵诵经、也拜拜佛,可是内心呢?思想就像一窝蜂子一样,里面吵个不停。你们在工地上每天砍砖头的时候,是否迴光返照:“我现在砍砖头,是否比我在打坐的时候妄念少?”如果是少,以后就不要打坐了,不妨就去砍砖头,但是大家都不会这样做,因为砍砖头身体很累,坐在这里打坐身体不累。正是因为不累,才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这个多余的力量,在砍砖头的时候,都可以被消耗掉了。为什么呢?因为砍砖头时你要用心,你一不留神,砍刀就会把你的手指头给砍了。过去香严禅师,他是怎么开悟的?他坐在悬崖上打坐,不敢打妄想、不敢打瞌睡。现在我们坐在床上,宽宽的,知道也摔不下去,古人的修行方法,现在人想起来,你不得不佩服,现在谁还敢这样做?好了不讲了,有什么问题问一问,没问题回去休息了。……问:请问上师,有为法、无为法之间,有什么质的差别?师:开悟了以后就没有差别。就像开悟的人修身,就是修道,修心也是修身。开悟了,妄念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妄念。没开悟的人,妄念还是妄念,菩提还是菩提。有为与无为,烦恼与菩提,身与心,都是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讲的。因为妄念也是真心的显现,也是菩提的投影;身体也是心的显现,也是心的投影;有为也是无为的显现,也是无为的功能,无为的发挥。山河大地都是心;飞禽走兽都是心;概括起来,飞、潜、动、植,无非都是心的显现。从狭义上讲,念头也是心、六根六尘都是心。你们说一说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每个人回答一句。……你们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说明我们每个人的成就不一样。这个就叫做“见地”。“见”是认识,“地”就是层次,你认识的深浅、高低,也意味着你将来的果位的大小。“见地”非常重要, “见地”说明大家的根器,也可以说预示着你将来的果位。将来是什么果位,现在就可以知道。只有经过一段修炼,你重新改变了自己的见地,也意味着重新把自己的果位改变了。就你目前的见地来说,就可以定出大家将来的果位。修行到一定果位以后,你们的见地又重新改变了。大家的回答,可以证明我今天讲的开示,大家还没有消化掉,我问话的主题,就是今天晚上反复在讲的一句话,很明显地在强调的一个问题。* 现在大家都是精神分裂症,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谁是一个完整的人?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人在这里、心就在这里。一个成就的人,他永远是一心一意对一境,一个没有成就的人,永远是一人多心对多境。大家都想求法,我书上讲:“单将一心做万事,莫把一物万心思”。大家真功夫没有,总听开示,嘴皮子的功夫也该有了。问题是嘴皮子的功夫也没炼出来。* 鸡鸣禅师,头上吊一把刀,他天天盯着这把刀。因为这把刀一掉下来,就把他的头砍成两半了,盯了三天开悟了。今天晚上讲的几个故事,你们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26日(四月二十六日))济慈师去年在我们这里闭了半年关。之所以出关,未闭下去的原因是,他讲坐在洞内:可以看到路上的人,来来往往;山上的人,去去来来;人处在山洞里,就像隔着玻璃往外看一样,被干扰得无法继续用功。他在洞里给我写过两个纸条子,要和我谈一谈,让我帮他处理一下。第一次我和他谈了15分钟,我说:这叫“沿途风光”,只要是上路,就能看到路边的山山水水,人来人往。如果你停在“沿途风光”上,就无法继续前进。你停在这儿,不能继续前进,这叫做“住境弃道”,而不是“弃境入道”,你必须往前走,眼睛不要被路两边的景色牵住,他说自己也知道,就是被拉得前进不了。并且说尽力努力去超越这种境界。过了一个月,他又给我写了第二个纸条,我在送饭口和他谈了10分钟。还是这个问题,我还是那样回答他,并告诉他,现在可以不打坐了,可以散散步,念念经。他说:不行,眼前一片光明,没办法突破。我也没办法帮他,后来自己破关出来了。回到云居山半年,这次又到我们这里来。我昨天从贵州回来,他跑到山上,还是这个问题。我对他说:不单独谈了,就你这个问题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他说:好。没想到今天上午又上山去问这个问题,我看到他焦虑、徬徨、无助的表现,对他说:必须把境界放弃掉。又问他:你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境界吗?他说不知道。我告诉他是二禅光音天的境界。我告诉他今天晚上开示,说完后我就上工地去了。他看我走了,自己就背着包走掉了。实际上只要是用功,任何人都会经历这个境界。这是化城,而非宝所。像他这种人,是一开始就有境界出现,一点一点增多;而有的人修行是一直没有境界,一旦有了境界,就会很高。这就类似于人们发家,有的人是慢慢攒钱富了;有的人是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为什么他住在境界里,没办法往道里走进去?实乃心力不够。如果他自己不知道,还情有可原。实际上他非常贪著眼前的这些境界,否则怎么能突不破呢?比如我们走到街上,看见卖糖葫芦的,就走不动了,或者走得很慢很慢,反过来还说糖葫芦的不是。正是因为被糖葫芦所转动,所以才没办法前进,如果不被糖葫芦所转动,扫了一眼,脚步没有停下来,就会继续前进。他让我给他想想办法,我说:没办法。如果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一刀砍下去,可是这是属于无形无相的,拿不出来的东西,谁也没办法帮。济慈师是个比较有修行的比丘,在云居山也是一位比较能用功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不是被内在的境界所转动,就是被外境所转动。同修之间知见不一样,各不相让,这就是外境;如果超越了外境,有可能又会落在内在的境界上。只要是真修实炼,内在都会有境界出现。所不同的,有的人能很快走过这一阶段;有的人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这个光和音的境界,虽然是“光影门头”,但是必须有。虽然不究竟,但它是入道的标志和消息。如果你从内在境界走出来,当你面临红尘的时候,还有一堂更大的功课。这也就是古师大德们证得“根本智”以后,又出来,还要证得“后得智”。你证得的根本智如果不能起用,只能叫做“知见”,而不能叫做“智慧”。应超师是听济慈师回去说了这儿的情况以后,也从云居山赶到这儿来。刚到这里半个月就要闭关,按丛林里的规矩,要在常住干一年活(实际上是为自己培福),才能闭关。(顿汉师插话:今天应超师还说:上师闭关的时候那么多人来送他入关,我在这里闭关怎么那么冷冷清清?我说上师在佛学院上学期间,包洗厕所四年,你来这儿为常住做什么了?)接着这个问题我插几句:我第一次闭关,自己一个人进去,一个人出来,第二次也是这样。第三次本来也是打算自己(默默地)进去,自己出来。可是当地的居士一定要举行个(送关)仪式。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我的心理负担,促使我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济慈师入关时,一百多人送关,因此他第一次写条时就想出来,而迫于压力,没好意思出来。这也就是好多人在闭关时,不说自己在闭关的原因。都是试过好几次以后,再真正闭关。因为闭关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别人为我们送吃送喝,我们等于是在洞里吃老本,没有入道,怎么不叫做吃老本?应超师他是苦于没境界、散乱。而济慈师是走了一段,突然出现了一段美好的风光,没办法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过去在丛林里,尤其是在山洞里闭关,是不给床的。而且要日中一食,充其量吃两餐。因为吃饱了会睡觉。睡觉的时候,洞里的阴气、湿气如果进入身体,任何药都没办法治好。惟一的办法是,通过打坐把它逼出来。人在动的时候,毛孔是封闭的,风进不去,因此不会感冒。而睡着了毛孔是开着的,就容易着凉,从前有一位禅师,他有位得意弟子,这位弟子自己也认为修行很高,他向师父要求住洞闭关潜修,师父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对他约法三章:一、日中一食。二、夜不倒单。三、每天绕佛8个小时。弟子全部接受了,他心中想:我在洞里遵不遵守这三条,师父也不知道。而他的师兄弟们也认为师父太苛刻,因此每天偷偷给送三顿饭,甚至给他搬去床。过了半年,这位闭关的弟子死在了洞中。老禅师第一句话就说:是谁杀了我的弟子?大家都说:没有。师父说:肯定有人杀了,不然怎么会死呢?弟子们慌忙解释:我们不但没杀他,还如何如何照顾他。师父说:就是你们杀了他了,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对他“约法三章”吗?“日中一食”,是因为饭是属阴的,吃多易昏沉,阻碍用功。“夜不倒单”是因为晚上睡在山洞里,洞里的阴气、湿气、冷气、邪气会进入体内而引起偏瘫。为什么要绕佛8个小时呢?因为散步8个小时可以疏通经络,活动筋骨,让心力有所集中,不至于心力消失。我们不要把福报消受完了,因为一个人的福禄是定好了的,你用完了就得往生。老禅师心里明白他这个弟子业障较重,没有消完,于是便用绳子拴住他的脖子,在寺院里拖来拖去,拖完了说:扔到山上去喂狼去,喂鸟、喂虫子去!师兄弟们于心不忍,偷偷地买了口棺材埋了起来。无明的弟子们根本不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明眼人遇到盲人,有理也说不清,也不能跟他们说。今天就讲这么多,下边的时间给你们提问题、讨论。问:我昨天向您问,我师父让我去北京取个印……?师:你师父的印被他的侍者拿去,而且已经卖掉了。问:阿弥陀佛!是。他人跑到哪里去了?师:东西都卖掉了,还找人干什么?* 在建男众闭关房的山上挖出了“五色土,”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按过去风水学讲:挖出了“五色土”,这地方不出个王爷也要出个侯爷,我们这儿不需要王爷、侯爷,出几个罗汉就行啦。* 天气热了,下午就不要出坡了。早上七点半出坡,10点半赶快收工。上、下午劳动,大家受不了。有些事要先做,有些事可以后做,领导要安排好。问:打坐时后背疼是怎么回事?师:你这是过去伤着过,气血到这儿通不过去就会疼。问:尊敬的上师,我和李桂霞想做您的弟子,不知道您收我们不收?师:每次来这儿有要拜师的,我都会问自己:够不够做你们的师父?纵然你们认为是师父在选择徒弟,实际上是弟子在选择师父。我曾说过,只有弟子炒师父的鱿鱼,没有师父炒弟子的鱿鱼,只有师父包容弟子,而没有弟子包容师父……。问:真是慈悲的圣者,让人感动的心里掉泪。师:不要把我当做圣人,那会令你们失望;把我当成个出家人我就感激不尽了。这次去贵州讲经,好几个庙里的主持都要我不要建闭关中心,要把庙送给我。你们要了解我办事的风格,就像去年从湖北来的一个人,要拜我为师,说我是开悟的圣人……。越是这样,我越知道他不了解我。后来因为和我的知见不一样,又说我没有修行、什么也不是。某沙弥: ××顶礼上师,××请求做上师的侍者,永远跟随上师。师:虚云老和尚是一代宗师,一辈子都没有侍者,我非常佩服他老人家。我年轻轻的、耳聪目明,要什么侍者?问:学佛一段后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什么也不想干了。师:一定是被导入一个误区了。学佛以后,应该是更积极向上,而不是变得消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瞧不起我们出家人和一些在家学佛人的原因。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28日(四月二十八日))知德者少,知道者更少。道为体,德为用。如果一个人是真有道者,他必然是有德者;一个人是真有德者,也自然能够入道。今天有一个人问我,修行里面是否有“男女双修”一说,也有的人原本不信男女双修,甚至反对男女双修,而最后自己也走入了这条路。究竟在修行中有没有男女双修这一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超越了就不需要借助于男女双修;如果没有超越,就不能男女双修,用了就会堕落。一个人达到我空、法空,就自成阴阳,就不需要借助于外面的阴阳来修。宇宙有阴阳,个体是缩小了的宇宙,里面自然也会有阴阳。当一个人在没有突破生理这个阶段的时候,体内生理上的欲望确实没有办法排遣。如果你能够把身心空掉,自然也就能够降伏身心、降伏生生世世的欲望。因为众生多数是从欲界下来的,所以欲望对于众生来说是根深蒂固,很难降伏。众所周知,汉传佛教从来没有、也从来不需要这个方法。过去开悟的高僧大德,哪有一个是这样修成的?唐朝开悟者不记其数,都不是用的这种方法。佛经上也从来没有记载,汉传佛教也从来没有。既然没有这种方法,为什么还有人执迷这种方法?“既想做神仙,又要贪恋红尘的快乐”,一个修行人如果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根本称不上修行人,他也不可能入道。所谓“修行”,无非就是降伏自己的身心。当然,密宗里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说佛祖传过密法(即双修法)。如果佛祖需要这些,他又为什么舍弃妻子,远离那么多美女,跑到山林里去独自清修呢?然而众生总会为自己找借口,甚至找到佛祖有这方面的“经典记载”。大家都知道“佛经”是佛涅槃以后,弟子们集结整理出来的。既然是有这么个出入,后来又有许多人去记录整理,并非都出自阿难一人之口。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超越身心,怎么能叫“入道呢”?充其量是在“修道”,根本没有“入道”,更没有“得道”。修行首先要达到“我空”,继而达到“法空”,再达到“空也空”。既然是“法”都空了,难道还需要双修(这种方法)吗?别说没有双修一法,即便是有,也一定是佛陀为了方便度众生。让他们不要忘记“道”,让他们暂时享受这些红尘里的快乐。一旦修行上路,不可能会再贪恋这些生理上的乐趣。大家都知道佛早已超越了一切,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走这个人生的过程,学一些俗人的所作所为呢?当一个人身心没有入道的时候,一定是停留在红尘的欲望里面。有的人很会诡辩,说是“随缘”,既然是随缘,为什么不随佛说的戒律的缘?为什么要随佛所反对的缘呢?佛在《楞严经》中说的非常清楚:“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修行不断淫欲,如同煮沙成饭的道理一样,成道绝无可能。好多出家人、在家人非常推崇的活佛,有些活佛一个老婆不够,要两个,甚至三、四个,老婆越多,越被崇拜,认为功夫高;清心寡欲的,反被认为是功夫不到家。实际上古人真正讲道,不是“男女双修,”而叫做“阴阳双修”。人与天的阴阳、天与地的阴阳、地与人的阴阳。这叫正确说法。后来的人把它歪曲了,误解了。将“阴阳双修”歪曲成“男女双修”,把整个性质都颠倒了。人本身就具备阴阳,任脉下降、督脉上行,前流向后、后流向前,自身阴阳平衡后,自然能够平静、能够入道。一个修行人所追求的应该是“道”,而不是一个“场”!若真有道,无处不是场;场多得不计其数,没人住;而有道的人是少之又少,简直很难碰到。古时候道与场不能分开,现在处处是场,无一处有道。光有场而没有道,只能是一座空庙。身心是道场、天地为舞台、众生是福田,当一个人真的内在获得了道,随处可安身心。正是因为内在没有“道”,才会对外界的“场”执著地追求。如果说一个修行人,他在当下、眼前不能入道,想要找一个很好的场地(无非是没人的地方)去独自清修,实际上这种心态的修行人,找一个没有人的道场独修,反而更有利于他打妄想。当一个人事情很多,一件接着一件地做事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全身心投入到事情里面,本身就在道中!哪里还需要追求一个境界才能修道呢?一个修行人只愁自己没有道,根本不愁自己没有场。都知道南北朝的寺庙最多,实际上现在才是最多的,比南北朝时多了许多倍。虽说政府不允许建新庙,只允许恢复旧庙,但是实际有好多是新建的庙。政府宽大为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政府官员也都有善根,有好生之德。他们也希望这些修行人能净化社会,提升自己。尤其是近10年来,寺庙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了。要想自己的功力上升,必须要大众熏修,不能一个人独修。现在的修行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落在“空上”,而不愿意落在“有上”。人一多就要躲起来,要么就不高兴或者烦了。这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如果你对眼前的人、事、物、理无心的话,这些东西怎么能转得动自己呢?往往是“物不迷人,人自迷物”。作为一个出家人,一定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必须要养成一个谦恭的心态。因为修行修到最后是为了起用。“解脱”,还不是一个修行人的真正目的,它只是一个级别,一个阶段。佛陀当初开悟,解脱后,为什么还要出来度众生?实际上是为了验证自己修行的真理,让它在红尘中起大用,来增长他自己的福慧。下面给点时间,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别说是没有这种(男女双修)方法,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绝对不是一个修行开悟的法门。维摩诘讲:虽有妻室,但俱梵行。意思是说虽然是一个俗家人,但用出家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5月31日(农历五月初一日))我看你们有几个人都在打瞌睡了,为什么会打瞌睡呢?因为你们打坐打错了,在打坐的时候,没有见到佛菩萨,所以要打瞌睡。为什么有的人越打坐越精神、越欢喜?因为他打坐的时候见到了佛菩萨,所以越坐越欢喜。另外一种人坐在这个地方,一直没有上路。就像我们做事一样,没有做对,很吃力。修行与做世间事情的道理是一样的。尤其是初学的人,方法非常重要。会打坐的人不仅腿不会痛,而且越坐越舒服。如果不会打坐,可以念佛,但一定要会念。如果念佛的方法不对,则不能与佛沟通。念佛如同打电话,如果你的号码不准确、拨号的方法没掌握,就不能与对方接通。如果号码准确、拨打的方法也掌握了,一打就接通了。怎么念佛呢?通常最好把你所念佛的形象观出来。比如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最好把阿弥陀佛想象出来。就像别人一提到你的母亲,你的脑子里会马上出现你母亲的形象。念佛的人必须做到,一提到佛,脑子里马上呈现出佛的形象。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和佛有感应。如果突然问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说明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要念佛、忆佛才能见佛。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念佛的时候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只有灵明的觉知。但是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讲,必须要记得阿弥陀佛的形象。一提到阿弥陀佛,形象马上出现,根本不需要想好久。在过去,念佛法门通常都是观、念同时下手。即在念佛的同时,就观想得非常清晰。刹那间心、眼都非常清楚,包括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足,佛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佛菩萨将甘露洒在了我们身上。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临终才能蒙佛接引。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观”是初步的,“念”就很高了,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通常在念佛的同时必须要观佛。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一样(即观、念同时下手),修禅,观世界无常,念的又是什么呢?念的也是生老病死(无常)。实际上观和念在某个阶段是同一体,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需要分开。因为“观”与“念”都是通过心在作意,如果我们在观佛、念佛时杂念很多,已经破坏了画面和念头,就要重新观、重新念。念佛念得慢,杂念容易进来,念得快的时候 ,念念都在念佛,不容易产生杂念。如果还有妄想,说明力度不够,还有多余的力量,那就要加上观,就不容易打妄想。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做简单的事情,脑子还有空闲考虑别的,做复杂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再想其它的事。学习“念佛”,不像学其它的法门复杂,只须深信不疑、念不间断,就能成就。而其它的方法,则要通达许多教理。实际上念佛的方法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里不断地加糖水,一直将苦水置换成甜水的道理一样,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使它没有能力现前了。尤其是业障重的人,最好每天都念佛。修行不怕慢、笨,就怕你停下来。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积累。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念佛,几十年中收集了社会上的许多事物,再念佛,就很难贮存进去。怎么办呢?只需身心放松,提起佛号不放下,自然能把佛的声音、相貌录进去。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以后,不需要再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念佛、念佛、念佛。其它的念头都被同化了。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念佛感应特别多。有了感应,不要跟着感应跑,一直念下去。如果你放弃念佛,跟着境界跑,境界就会没有了。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那真的是“有求必应”,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可达成。“一心不乱”,就是和佛沟通。有的居士,如果在家里烧香、念佛不方便,在自己心里念佛就可以了。城市里住房紧张,设佛堂不太方便,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点燃一支永久不熄的心香!实际上古时候念佛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永不枯落,每天鲜艳茂盛。如果喜欢烧香,就观想头脑中有一支点燃着的香。不论干什么,走路、干活、睡觉、吃饭……,这支香永远点燃着。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最好持斋(吃素),持斋就等于放生。放生还需要钱,而持斋则很容易做到。如果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持斋,也等于为他们做功德,他们临终的时候会往生到层次高的地方。有的人念佛,家里人不支持,你在自己心中念,谁能知道呢?只要念头不间断,佛、菩萨一样知道,不需要我们喊出声来。一个修行人,第一要修智慧,第二要修福报,福慧能同时修更好。实际上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只有具备了智慧,才能成就世间、出世间的事情。在过去有很多学佛的人,条件很不具备,看不到师父,见不到佛经、佛像。但在他们内心天天想着佛,也很容易和佛、菩萨沟通,每天处在道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嘴里不停地念叨,实际上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不需要你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