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降伏其心(释万行上师)-3

作者:释万行 字数:26737 更新:2023-10-08 20:00:53

一个真修道的人,绝不会因环境优、劣而改变自己。一个乘愿再来者,绝不会因环境而改变愿力(志向)。一个有愿力的人,环境好或者差,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态。无论环境如何,其内心都一定会不断地变化,向好的方面改变。一个人来到一个道场,如果因为这个道场道风不好,就失去道心。那么到了一个道风好的道场,他也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同样会失去道心。一个北方人,就是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就是南方人。不会因为你到了南方或北方而改变。中国人走到哪里也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中国有句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现在出国的年轻人,也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一个未当过官的人,一旦当了官,就变得忘乎所以。一个未见过钱的人,一旦见了钱,头脑就发晕了。这就是思想境界。“功夫”是慢慢修来的, “境界”刹那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愿意努力修功夫,他的身体又比较健康,一至三年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可是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原地踏步。虽然他没有停下来,但始终是原地踏步,没办法再前进了。越往上升,越困难。上面不是靠时间的积累,而是靠思想的转变。一个人如果把人生看透,无非是“财、色、名、利”四个字。有钱的人到最后是两手空空,没钱的人最后也是两手空空。有名气的最后要死掉,没名气的也要死掉。世界上惟独“死亡”最公平。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不会因为你是达官贵人,死亡不去找你。也不会因为贫穷下贱,死亡看不上你,人人都会经历死亡。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经历”,而不是“占有”。任何一件东西,你根本占有不了,会来,还会走。只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用心去经历它,尝试它,过后才不会去留恋它。就像没有吃过苹果,一旦有了,又没有用心去吃它,过后一定会去留恋它。如果用心尝试了,就会超越而放下。对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尝试,就会超越。只要还留恋,就说明没有用心去尝试过。时间不等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每件事情,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推掉,更不能拉过来。有形的,用眼观;无形的,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无形的?骂你,对你说好听的,是无形的,但是有声音。有形的是眼睛见到的。还有更微妙的,听不到,看不见,只有达到深的禅定,用心灵去感受。感受到了,又没办法诉说,因为它是非语言的东西。有好多修行人,总觉得自己笨,实际上每个人都笨,没有天生的修行人。只不过有的人修学的早些,有的修学的晚些;有的肯用功,有的不肯用功;有的会用功、有的不会用功。不论是哪类人,修学5年、10年、20年,都会有从量到质的变化。就像你身边有个人喜欢吹牛、聊天,而你每天默默地用功,十年后,你和他之间就天壤之别。时间一拉长,你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出来了。又如有人说:“某某未读过书”或“某某只读过2年书”,实际上他所到之处,从未离开过书。有的人虽然在学校是读过很多书,但离开教室后,就从来没摸过书。这些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你们目前有一点点禅定功夫,而后放弃修行,时间久了,连这一点点功夫也会无影无踪。佛祖为什么开悟以后,每天与弟子们一起打坐、讲经论道?看经中的记载:“托钵、吃饭、洗足、打坐。”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打坐?打坐这么重要吗?前边刚刚讲过“心态重要”,为什么佛又这么执着打坐呢?《楞严经》上讲:“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山河大地都是内心的显现,是告诉我们心和物是一体的、同源的,修心就是在修身,修身就是在修心。作为初学者,改变不了身体,但心态可以转变。只有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身心同体、心物同源。好多人不知道怎么修,我也曾尝试过好多次,想给大家一个“无为”的方法。什么是“无为”呢?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善恶看得清清楚楚、每个起心动念都了了分明。如果用功,半年功夫就会上路。做不到,只好去打坐(有为法)。脊柱拉直,重力落在膝盖上,眼神落在一米左右;接着调匀呼吸:深吸气,停5秒左右,呼气。用鼻、口均可。如心烦气躁,就采用鼻吸气嘴呼气。因为鼻吸,吸入的气少而缓,用嘴呼,呼出的气大、多而猛。也可以在一上坐时就用鼻猛吸、嘴猛呼几口,之后改为自然呼吸。接着开始调思想,因为我们的头脑,不给点事情做,就会胡思乱想。就像一个人,没事就会去串门聊天一样。找什么事做呢?平时念佛,就念佛;平时持咒就持咒;平时观想,就观想。默念时心、耳都必须听得清清楚楚,观莲花也是观得清清楚楚,妄想也看得清清楚楚。怎么观莲花呢?头是花苞,脖子是莲杆,身体不存在了,观想莲花一下子绽开了,莲台上坐着或者站着某位佛、菩萨,或者是你崇敬的师父。如果有根性、有魄力,可以直接观想成自己。莲台上坐着的和你一模一样,一个方向。妄想起了,赶快再观想一次。如果观想不起来,干脆念“六字真言”。不论哪种方法,能修的是人,所修的是方法。因为你没办法使用“能”,只能借用“所”,让身心达到协调。不论修哪种方法,身心都会有反应。如果懂得如何处理就去对治;如不懂,就不用去管它,挺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今天就讲这么多。有僧请师指点坐禅……(坐禅还需不需要看经?)师:“久坐必生禅”,害人匪浅。禅宗,最需要通达理论。只有理论通达,功夫才能上去。如果你修习坐禅,《圆觉经》、《楞伽经》,一定要读。经上会告诉你昏沉、散乱、掉举如何对治。* 过去讲“有禅、有净,如虎添翼。”有人不懂,其实禅、净没有区别。* 学静坐时,身心一定要放松,姿势一定要正确,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时间久了会舒服。* 学禅的人把人都学懒了,有点复杂的事情放在面前,不愿去分析。传统的说法:“不执着,放下”,实际上是让心态不去执着,该做的还得做。比如对金钱放下,不是把手里的“钱”放下,而是放下贪心。过去的高僧、大德,建寺安僧,不贪钱怎么建道场?但确实未起贪心。不贪的是这颗心,而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要放弃的是你的贪心,而不是手中钱财,如果手中的钱财放弃,但内在的贪心不放弃,有何用呢?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12日(二月初十日))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宗的“花开见佛悟无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密宗最高的法为“大圆满法”,古时候传“大圆满法”,与现在所传的截然不同。净宗和禅宗的法,与现在也不一样,今天要讲的是古时候的三种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今所传的法,都违背了古时所传的法,都离题千里。古时候所传的法,现在少之又少。首先说净宗所谓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先放下“花开见佛”不讲,先来谈“悟无生”。究竟到了哪种境界,才叫“悟无生”?悟到什么东西,才叫“悟无生”?如何做,才能悟到“无生”?大家都知道“无生”意味着“无灭”,“有灭”意味着“有生”。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何为“心”?何为“性”?当讲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讲的是我的答案与见地,未必能代替你们的知见。“心”究竟是什么东西?“性”又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说“性”是“见”,“心”是“明”?实际上“心”也可以“见”。如何见自己的心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的心。只是因为没有明心,见到了也如同未见,这叫“见而不明”。“性”通过明心而见,如同“水中盐”、“色里青”。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心”,只是见而未明。如果没有我们的心,那么山河大地中的飞潜动植,都不存在。佛祖说得非常精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明白这八个字的含义呢?天天都见到自己的心,从未明白。如自己心不动念,山河大地的飞、潜、动、植,是否存在?六祖说:“风未动、幡未动,是仁者的心动。”如果不去分别宇宙中的飞、潜、动、植,是不是还存在?我曾经问过一个和尚,如果心不动,风和幡是不是还在动?通常也有人问我:不去分别桌子、山洞,它们是否还在?在坐的是否也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一直到好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如果不去分别,根本不存在。“心”的显现能令我们明白,是借助于外边的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为心动了念头,它接着才存在。也就是说:“聚色唯心,无色亦无心”,心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虚幻不实的为“心”,不增不减的为“性”;有形的被无形的所主宰,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心是相,性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花开”指明心,“无生”指的就是见性。所谓“即身成就”,指的就是当下“悟无生”,悟到生灭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减的“性”。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圆满法。当唐朝汉传佛教传进藏地以后,基本把当地的本教(巫教),完全溶化掉了。当地本教,为了不被汉传佛教吃掉,马上吸收了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为了能在当地落地生根,也吸收了当地的本教。就像佛教传入中国,为了不被中国的儒教、道教吃掉,也马上吸收了儒家、道家的东西。“入乡随俗”,不然会被排斥掉。比如你们来到这里,如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如果没把这里当家住,你很快就走掉了。佛门中有句话:“有缘同住,无缘走人。”出家人称为“云游僧”,没有固定的家。处处为家,心安就是家。如果没把这儿当成家,你难受常住也难受。佛教中有“三不管”。“学法不管”,想学哪种法,没人管;“拜师不管”,想拜哪个师傅,就拜哪个师傅,没人管;“还俗不管”,你想还俗,将衣钵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就算还俗了。如果偷偷摸摸回家,衣钵没有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因果一定要自负。如果交给了一个比丘(比丘尼),并诉说原因,意味着把戒舍掉了。拜师学法(也就是参学),都没人限制你,佛门里非常民主。世界各国,党派的机构都是从佛教中演变过来的。比如外国的首相、总统、中国的总理,类似于佛门中的当家;国家主席类似于佛门中的方丈;各个部长,类似于佛门中的八大执事。当时唐朝的佛教传到西藏以后,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并没有强调藏地要学汉传佛教,只是把教理进行传播,很快就被藏人吸收了。因为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的鼎盛时期,所以整个藏传佛教都带有汉传佛教的特色。要想学习禅宗,必须要有“大圆满法”的基础。实际上最高法,就是禅宗一法。 “即身成佛”,正是因为它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亲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如要达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能“净念相续”,如何能达到呢?当净念相续,不再散乱,才能见到心性。“净”是清净无染,“相续”是永不间断。用禅宗的话是:时时刻刻觉照,没有间断。只是各宗各派都采用自己的语言,如中国人叫“桌子”,英文又叫“table”,名词不一样,实际指的是一个东西。如果一样,就无宗可分,亦无民族可分。基督教讲:“上帝造就了不同肤色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灵魂是一样的。”因为出自一个人的作品。大家之所以一生钻在语言、学问里,都是上帝让你钻进去的。如果没有这些学问、知识,大家岂不是都无事可干了吗?有人研究一辈子语言,也未研究透。净土宗的“都摄六根”与禅宗的“六根关闭”,密宗的“中脉打通”都是一个境界。只有六根关闭,才能达到净念相续。因为从未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才各执一端,都说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门修通,门门通达、法法平等。正因为哪一个法都没弄明白,所以给你任何法,都认为不相应,不究竟。正如佛门所讲:心清净,国土清净;心不清净,则国土不清净。如果你的心不安,来到东华山也不会安。如果心安,去任何地方都安。如心不清净,阿弥陀佛接我们到西方净土,也不清净,也认为是五浊恶世。如果在娑婆世界得到解脱,到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世界。所谓法有区别,是因为心性未修圆满,还在途中,就有区别。如果到了源头,又有什么两样呢?不论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来都在谈论“学佛就是修心”。通俗点讲,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类似于建楼地基没打好的道理。究竟修好了是什么状态?是“慈悲”,是“博爱”,这仅仅是我们的境界。佛是什么?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也就不是什么。正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形状的模具中去冷冻,它就呈现什么形状的冰块。他根据外边环境的需要,而逐步表现出自己的形象来。刚才讲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它如同一棵树木开花结果,是一种现象。如果没有树根存在,又怎么可能开花结果呢?心犹如开花结果的现象,性如同树根,为什么说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至于“自性”的名称,佛教中有几十个、几百个,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我们的心性。就像一个人,今天穿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无数套,人变没变呢?而本来面目也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各宗各派之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个宗教都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我们现在连最基础的—身,还没有修通,更不用说修思想,修心性了。为什么出家人好多身体都不好?越是修,身体越是不好,晃晃荡荡反而倒身体好。自己身体不好,如何教化别人?都说“学佛消业障”,自己身体不好,说明业障也很重,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实际上念佛念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病魔。只有当一个人曾经入过定,才会对病魔的考验有所抵御。但是,只有随时能进入四禅八定中才能彻底降伏病魔,能随时入定,就可坐脱立亡,出四禅八定,又如死后复活的过程是一样。好多人想要一个方法,喜欢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当给了你以后,又觉得没用。因为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心性下手。有为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我观察这两年,好多人连“有为法”都没修好,就想放下有为法,去修“无为法”。当把“无为法”给了他,他没一点受用。其实不论干什么,比如出坡劳动,挖菜地、种树、种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为一体。如挖菜地时,突然想到要到街上买东西,三者就没有融为一体。做任何事情,只要身、心、物三者未分开,就是在定中,就是“无为法”。你们会认为:这是否是执着?真正的“定”,就是执着。如果不能执着在一件事上,你的心永远是散乱的。如果你没有一颗贪心,修道也没有力量。因为修道也是贪!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成佛获得整个宇宙,不是贪吗?你是否可以做到念佛时,身、心、佛号融为一体?坐禅,观空时,是否可以做到身、心、空融为一体?修密时,是否身、口、意同一体?我今天下午在路上走时,发现掉了好几个黄花菜根,就想:种菜的人那么粗糙,难怪修行修不好。世间事与出世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连“一毛”都得不到,马上想要这“九牛”,怎么可能。大家做事做不好,将来转到修行上,怎么用功呢?行为太粗糙,每个行为都是“心性”的显现,做任何事都与修道一样。好多人念佛、打坐都是抱着“随缘”的心去念。随缘(随大流)—大家上天堂,他随着去。下地狱,他也随着去。真正开悟的人“随缘”,又是一回事。因为愚昧,只能“随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知道了,怎么可能会“随缘”呢?你一听这话,可能又会说:“我不去随缘,坚持我的原则,全身心去要我要的东西。”实际上一个凡夫,未开悟,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薄地凡夫,前念、后念,念念不同;圣人今念、明念,念念是一。* 你们闭上眼睛,眼前是一片漆黑,还是灰蒙蒙的,还是黄色的?(有尼答:灰蒙蒙的)光影门头,比漆黑桶底好些。* 五阴突破,才能达到超越五浊。* 实际上今天的众生,只能靠信力成就。智慧没开,随境而定;智慧开了,才能达到深信不疑。定力不够,很少能抵得过环境的力量。比如周围的人都说你走错了,你就会产生疑惑。七地菩萨、三果罗汉,也会产生怀疑,到了八地才不疑。佛看四果罗汉,如同石头底下的草,一有机会,还会从石头底下钻出来。“禅为上智之人所行,密为中智之人所修,净为下智之人所依。”这是凡夫之见,果地圣人不存在三者的分别。净宗有人讲“昼夜六时什么也不用做,只须一句佛号”。如果贪、嗔、痴不断,怎么能行?学佛必须要过“自己”这一关。为什么说禅是上根器人修的?因为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现在修净的人都不去面对自己的内心。问:进入三摩地,是否胎息停止了?师:停止了。《俱舍论》、《华严经》都有论述。四禅八定的境界,在我们身上都出现过多次!一旦捕捉到一次,就会依着这次的记忆,不断出现。比如我知道有个姿势能进入梦境,用这个道理修禅,偶尔捕捉初禅 、二禅、 三禅 ,会经常演习这种记忆。当进入四禅 ,出来才发现三禅与四禅有很大区别。* 深吸一口气,憋在那儿,是什么境界?没有杂念,心内灵灵明明,身心高度放松。但不到1分钟,5秒钟一过,又有了杂念。可在这5秒内入初禅 。一个人入定时,一定是吸气时,而不是呼气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青莲小大 29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28:52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14日(二月十二日))今天接着前天的问题继续讲下去。前天讲:宇宙万物都是由心生出的,都是因为心动,才产生“万有”。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万有是否存在?回答肯定是“存在”。那与佛教中讲的理论,岂不是相违背了吗?佛教讲:“心动一切境(万物)生,心灭一切境(万物)灭。”那么现在我们心不动,万物是否存在?回答是:山河、大地、山林、树木依然存在。老子讲:“有为天地之始,无为万物之母。”之所以宇宙有万物现象,都是我们的心强加给它的名词。如心未动,它存在等于没有存在。它在关你何事?在,是由你的心决定,附了名词,这是山、水,那是大地、树木……。如心不给它起名词,在犹如未在。六祖初到法性寺(今光孝寺)时,二僧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时候,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有人不理解,在这里问:如果心未动,风和幡动不动?风动、幡动与大家有什么关系?对心而言,幡动就是心动。就像修行人经常谈论别人的是非,古人为什么不说:谈“非”是错,谈“是”是对的?谈论“是”也不对。一个修行人,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朋友之间,也是不能抓住把柄不放。用人不要因为他有缺点,就不去用。要给他发挥长处的机会。如果总住在别人的缺点上,对一个学佛人来讲,是在搜集别人的业障。光看到别人的缺点,等于把别人的业障收集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心中光是黑暗的一面。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充满了黑暗。如果光看到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内心一片光明。下午劳动的时候,谈到罗汉还要分四个等级,菩萨分十个等级,佛还有三身,人怎么会没有差别?如果不拿平等心去对待别人,自己的内心永远不会平衡。做任何事,都会去报怨。因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有差别的。每个人吃饭不一样,有多、有少;干活不一样,力气有大、有小;学佛、修道,有人领悟快,有人领悟慢;山上的树有高有低,地上的人群有差、有别。如能做到不去分别,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不要去改变它,那么你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如果该存在的都是不对的,造化早就不是现在这样子了。就像海里有山,山中又有湖,自然这样,这有什么错误呢?如果不适应,这些早就不存在了。野外生物之所以繁演不息,说明早已适应了大自然的规律。为什么在一个圣人的眼里没什么要改变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圣人眼里,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不能去利用它。因你未发现,未找到它的价值,就说它没有用。收藏石头的人,可能会认为木头没有用。而搞雕刻的人,又可能会说土没有用。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而圣人看万事万物都有妙用。只有一个人孤立时,才觉得什么都没有用。“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如果用现代哲学的思想解释这句话:宇宙万物,都是心给它附加了名词,才有了万事万物。所以老子讲:“有名万物之始”。可哲学只提了一半,还有一半未提到。心给万物起名字,就有了万事万物。那“心”又是怎么来的呢?心是因为有万事万物而来的。《楞严经》中说:“即起为心”,当你看到万事万物,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心不自心,因物故心”。如果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作最简单的比喻,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慢、疑?关起门来绝对不行。只有出去做事时,别人说不中听的话或者瞪你一眼,才能检验出来。只有这个时刻,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所以,“反应”的就是自己的“心”。反应越强烈,看得越清楚。因此古人讲:“烦恼即菩提”。只有借助于烦恼,才能检查自己的心态。动是心,不动也是心。六根对着六尘,产生分别以后,本身就是真心的显现。也是真心在起妙用。对某件事物,在分别时是心在动,当知道外边的事物存在时,也是内心的显现。可我们习惯给它附加一种属性:说这是“好的”,那是“坏的”。站在世间法看事物有好、有坏。站在出世间法看,就没好、没坏。可是佛法不离世间法,纵然你已超越了内心,不分别好坏。做世间法时,还要随顺世间法去做。就是说,你一个人无法改变大因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学佛人不用改变周围,只需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内心。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社会自然就好了。所谓净化社会,就是每个人先净化自己。如果我们处在定中,没有动念、分别,将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虽然大家没感受过,但完全可以从理论上领悟。我们都曾做过梦,当处在梦中时,会把梦中的一切都当成是真的。因此,做梦时该斗的,还在斗;该吵的,还在吵。什么时候修的梦中不执着,告诉自己:这是梦,就会很快醒来。有了这种定力,白天遇到境界,马上会告诉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是马上醒悟。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告诉你,白天也是在梦中,实际上都是在做梦。“梦中说梦,梦更梦。”当我们对万事万物不再分别时,世界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的空无里面。就像你们坐在这儿,腰一挺,正念树起来,几秒钟以内什么也不去考虑,不呼吸,顿时感到一切都消失了。洞、人、什么都不存在了。你和万物形成一体,万物和你同体,一体无体,因为不再分别、执着,在也不在。所以一个入定的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逢山穿山,逢海过海。我十三岁时看的第一部小说《封神演义》,书中描绘土行孙从土里穿过去的情景,我非常相信。因为我自己经常在梦中逢山穿山,逢海过海。学佛以后才知道,人通过修炼,真的能达到这种境界。天台山过去有个班首,神识可以到厨房里拿东西。每天夜里,把厨房里的锅巴拿到禅堂里,分给大家吃。伙房里的人发现锅巴总丢,就反映给大和尚;大和尚的禅定功夫也很高,就在自己的屋里打坐,神识出去观察,结果发现,班首的神识从座上下来,到厨房去了。这时他开个玩笑,把班首的肉体放到床下去了。等班首回到禅堂里,把锅巴放到每个人面前,回到自己位子上一看,发现自己的肉身不见了。就到处去找。禅堂里又不能搞出动静来,急得够呛。这时大和尚站在禅堂门口大吼一声:“你可知犯戒了?”班首的神识和他对话:“我没犯戒,我是为了大家,因为每天一到半夜,大家饿得直不起腰来,没办法用功,我才去拿锅巴给大家吃。”和尚说:“还是要迁单”。班首说:“好,不过有个请求,每天子时如果大家还在用功,要吃一顿晚餐。”和尚答应了他这个请求,并告诉他:“你的肉身在床下边!”班首刹那间复活了,顶礼告假。实际上这种功夫,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好几次。只是没有用心观察它,更没有用心去捕捉它。每天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如果每天躺在床上捕捉它,怎样入睡的?怎样醒来的?怎样做梦的?这三者与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以及死亡的过程是一模一样。当你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自己是怎样慢慢睡着,就如同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慢慢醒来时,又是怎样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出来的。死亡的过程也是一样。经历了五禅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为什么不知道怎样睡着?怎样做梦?又怎样醒来的呢?睡觉的时候,首先是身体不动了,类似于要入定前,念头由粗变细—念头没有了—进入禅定。醒来时,忽然动了一个念头,接着念头由细变粗—又开始有杂念—身体开始活动。如果身体不动,还会继续入睡。当睡着了,是不是没有自己的肉体?山河大地一切都空了?孟子讲:“万物皆不悖于我。”只有在定中,才能感受到“万物皆不悖于我”。如果感受到“空”了,有“空”,还是一种“有”。 “无”是彻底没有了。今晚来打坐前,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人,是我在家时认识的,比我大五岁、已经出家了的一位道友。现在住山洞,问我下一步该怎么修?我问他现在处在什么情况?他说:睁眼、闭眼,一片光明。就像唐朝的道宣律师讲的:“泉中有明月,月中不是道”(此未超越色阴)。就经常处在光明海里。道宣律师修行时,经常有天人送饭。说明有愿心、有道心,虽未证道,只要具备了佛菩萨的悲心、愿力,可以受人天供养。完全可以往生西方。当时道宣律师的身心已达一潭清水,而且明月也出现了。已达到睁眼、闭眼一片光明,极目四望,一片光芒。绝不是一片无明(睁眼、闭眼一片漆黑,禅宗叫做“漆黑桶底”)。我对那位道友讲:不要住在光明里,冲出光明。他说:“有时能冲出光明,又该怎么修?”我告诉他:应该动中修定,什么是动中修定呢?就是出去接触人、事、物、理。因为在静坐中,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出去做事,如不能保持定中的状态,说明过去修的都是假的,都不究竟。你们看“仙”字怎么写的?人在山里就是仙,到了人间就不是神仙了。老虎在山中是兽王,到了人间,连狗都欺负它。为什么神仙离开山,就不是神仙了?因为红尘的力量太大了。建寺安僧,固然功德很大,但对自己道业的成就影响很大。所以过去古人讲:凡是创建道场的,都是菩萨再来。即使是功夫不够,其悲心愿力,就已经是菩萨了。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就在于此。前几天讲:罗汉如同种在花盆里的树,菩萨如同种在大地上的树,后者不受限制。前者要想出来,必须打碎花盆,从头来,才能修成菩萨。为什么祖师大德都是白手起家?有个同修,只有5万元的资金,把一个2000万元的庙建起来了。几年下来成了小老头了。因为他有悲心,愿力,龙天护法都会去护他。因为他发心不是为自己,都是为道场、为众生。实际上每个寺庙的建成,周围的龙天护法都起过很大作用。在三圣洞闭关时,翁源县的居士,经常梦见山上没米、没面吃了,第二天就送来了。(有人问:是不是真的没米面了?师答:实际还有。)这就说明一个道理:即便你还未修成,山神、土地都会护持你!他也会借光。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你发愿修行,周围的鬼神、精灵都会受益。因此,古人讲:未修道先发心。化身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是由妄念来的。比如你在这里动一个“回老家”的念头,如果力量足,你的形象就会出现在老家(力量不足是不能的)。当我们发愿时,要成佛,做菩萨,这时已把内在的力量,摆在了佛、菩萨的级别上。如果没发这个愿,怎么修,也不能把另一半(愿力)的力量摆上去,整个力量都在下边。所以佛门里讲:法身如如不动,化身随需要来来去去,报身分阶段。实际上“发愿”,就是把化身已经送上去了,当临命终时,另外一种力量与当时发愿的力量合二为一,就走掉了。民间讲:一个人临终时,还要到他生前去过的地方走一遍,把所有的力量带走。如果用科学解释,很好解释。因为一个人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留下影子。就犹如银行里的录像,只要你来过,就会被录下来。人们常讲:某某大师在这儿住过,有加持力。每个人,随着他功力的深浅而留下的力量也有深浅。如果你刻意加持某个人,超度某个人,反而加持不了,超度不了。如果一心去做,反而能够超度冤亲债主。如果你以为是你自己在超度,你要背这个业障。如果认为是佛菩萨在超度,我们自己只不过是佛、菩萨的工具,业障由佛、菩萨来背。有的人讲“某某业障重,我一见他就头痛。”因为你分别、执著,对方的业障跑到你身上去了,所以你就头痛。因为心生业障,心吸业障。留点时间大家提提问题。问:师父刚才讲“三者一样”,再给说说。师:入定、睡觉、死亡,三者一模一样。当早晨刚醒来时,灵灵明明,没有念头,与定中非常类似。当初空有和尚问我:“想入定吗?”我回答说:“做梦都想。”空有和尚说:“那就先看是怎么做梦的?”先躺下,身体放松,思想意识收回来。先从外边收到屋子里边来,再从屋子里边收到头脑中来。身体上有一股力量,入睡时慢慢变细;醒来时,由细变粗。还有一个力量,完全可以离开身体。尤其是身体疲劳、心清醒时,渐渐静下来,入定时,一定要先静下来。可一旦静下来,又会昏沉。问:入定后既然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要用引磬敲出定?师:入定有许多层次。很深的定,叫都叫不出来。这种功夫很高的人,入定前都会告诉自己,要入定多长时间,到时间会自动出定。(比如你明天早晨五点钟,要赶火车,睡觉前暗示自己,到时间一定会醒来。)有的忘了暗示自己,就需要有人叫出定。问:我能看见许多人身上有附体,我确实给好多人治好了绝症……师:每个人身上都有护法神!有许多无形众生围绕着我们,那是在过去世结的缘。你做善事,它也会修善;你做恶事,它也可能作恶多端。给人治病不是你的力量,无形众生在后边,借助于你的手摸一摸,吹口气的形式,而给人治病。打坐入静,神识出去了,肉体被一个光罩罩住,无形众生无法进入。阴气重的人,无形众生容易进入,即附体。* 六祖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在修行开始就要转变念头,不起分别心,到成佛的时候前五识、第八识才能彻底圆满。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17日(二月十五日))你们来到这里,都想闭关。想必你们对修行的方法,都已经掌握了?如果没有掌握,在屋子里或山洞里,每天怎么用功呢?坐在山洞里胡思乱想,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别说降伏自己的心了,连身体都降伏不了。两条腿都静不下来,又怎么用功呢?现在大家“腿”这一关都过不去,又怎么用功呢?为什么古人很少提到腿上的功夫呢?因为古人求道心切,腿的功夫根本不值一提。另一方面,古人对饮食特别讲究,尤其是静坐的人,一定要少吃。而且营养不能太多。一个坐禅坐得好的人,不可能发胖,一个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人,怎么会发胖呢?再说打坐的人,体内热量特别高,把体内的脂肪都燃烧掉了。怎么会发胖呢?妄念降伏不了,坐在洞里和道不相干。心早跑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当腿痛的时候,思想又从外面住到了腿上,根本没办法用功。换一下腿,舒服上十分钟,又开始打妄想。每天都这样颠倒。如果掌握好了入定的方法,正常人40分钟腿开始疼,你完全可以在40分钟内入定(走掉了)。腿疼时你不知道。如能做到这一点,闭关也可以。但当你出定以后,腿还是会疼的。就像我们有时非常困,要睡觉,但姿势不端正,或趴在桌上睡着了。按常理这样睡会很累、身上会痛,可是睡着的时候感受不到。一旦醒来,马上会感到很痛。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为什么睡着了感受不到累和疼?我们打坐入定也可以做到这样,因为一个人入定后生理上是没有感受的,只是心里清楚。尤其是入二禅后,身体的感受完全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打坐的人、念佛的人都空不下来?都说杂念多,你不会对治杂念,不会用功的方法,坐在这里一定会胡思乱想,所以要给你一个方法。当一个问题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头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否还会打妄想?肯定打不起来。古人参话头,参公案,就是让你像发疯了一样,逼着你想问题。现在人用散乱心念佛,与佛不相应,根本没用。前几天讲,要深入到第八识,要录入阿赖耶识。如果没办法贮存到阿赖耶识,一点用也没有。在坐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上,这一生中究竟能回忆起几件事来呢?恐怕连50件也回忆不起来。因为你一生中经历的事情,大多数都没有刻骨铭心。刻骨铭心的事,很容易回忆,甚至不用回忆,经常会自己跑出来。如果专心用功念佛,每一念都贮存于阿赖耶识中,时间长了,不念会自念。因为八识的力量太强了,不由自主地会流露出来。就像某个人的习气太重,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比如贪心太重,贪得满满的,贪心就会时不时地流露出来,所以,过去祖师强调,一天要念几万声佛号,那真是一心不乱、没有杂念地念。一旦把清净佛号在阿赖耶识的藏库里贮存满了,就会形成念佛的习气。有的出家人一见面,就说:“你好。”有的就说“阿弥陀佛!”因为后者的头脑里,全是“阿弥陀佛”!寺庙里的人见面都是一合掌:“阿弥陀佛”,世俗上的人打招呼:摆摆手,翘翘下巴。学佛人就应该养成学佛的习气,让学佛取代我们原有的习气。坐禅的见了面未必念“阿弥陀佛”,因为禅者眼里,是没有佛的,只有一个觉者。实际上意思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何为觉者?修禅人每个起心动念,都看得清清楚楚。达到这样,才说明你修禅有了一定基础。否则,进洞也是度日如年。念佛的人虽不主张看清每个念头,但他每个起心动念,必然是念“阿弥陀佛”。不论你学禅,还是学净,当你要达到一心不乱之前的阶段,都是要将自己的杂念看得清清楚楚。之所以在念佛时出现杂念,是因为走神了,给了杂念可乘之机。如果是学禅,念念无间断,杂念是无法产生的。你们会说:最难做到的是念念不断。“行云流水”,水管中的流水如有了间断,中间必然会有气泡。这个气泡,就相当于学佛者的杂念。如果说你每分钟的呼吸是15次的话,那么你脉跳的次数可能是60下左右。在这一分钟里,念头会出现10次。这个数字不是准确的,仅仅是用来比喻这个道理。当有一天你的呼吸次数减少了,脉跳也会减少。同样,杂念产生的数量,也会减少。所以古人有: “气住、脉停、念息。”一说。这么说来,呼吸是根本。你要想呼吸停止,首先要让呼吸畅通无阻。你们现在马上感受一下:现在时刻,是右鼻孔,还是左鼻孔最畅通?按照阴阳学说,此时为阴(晚上8点钟)应以右鼻孔畅通为主,左鼻孔的畅通程度,应次于右鼻孔。如果你还未达到“天人合一”,气脉没完全畅通,表现会是左侧鼻孔畅通,右侧次之。什么时候,你在子时~午时,是以左鼻孔畅通为主;在午时~子时,是以右鼻孔畅通为主。说明你已经和宇宙融为一体。达到这样时,你的每个杂念都会看清,说明身体是健康的,才能入道。所以古时禅者有病,会采用观想的方法自我治疗。你们可能都知道,密宗有个“九节拂风鞭” 的功法。就是为了让宇宙的阴阳和体内的阴阳合二为一。我们身体之所以有病,就是因为没和宇宙融为一体,而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首先呼吸要和宇宙的阴阳吻合,只有身体突破以后,才能继而突破心理这一关。身心突破,灵性的力量才能起作用。否则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被思想、也就是“我执”牵着走。而不是被灵性牵着走。实际上,“观想”一说,各宗各派都有,并非密宗独有。禅宗的“观空”不是观想又是什么?净宗念佛、忆佛、净土十六观,就包涵了观想。密宗就更别说了!若能一心观想,可以改变你的心理和生理,使杂念逐渐减少。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在用功时如杂念多,也用观想,使杂念减少:我的杂念在减少了→更少了→已经没有了。念佛人也可以观想:我和阿弥陀佛相应了,眼前的一切都是佛,乃至于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但不论出现什么境界,都是“沿途风光”。如果你停留在沿途风光,就没办法前进,沿途风光的境界,一道比一道更美好。当你的杂念逐渐静下来时,会感到呼吸很困难,身体憋得难受。这是正常的,是好的现象。能吸不能呼,就意味着你的杂念在减少,也意味着你的生理在改变。当一个人临终时,是呼出最后一口气,而不是吸进最后一口气。一个人体内有气,一定是软绵绵的。当呼出最后一口气之后,会逐渐变冷、变硬。新生儿为什么总是握着拳头?为什么人死后又将手伸开?这就是佛教讲的:人为贪恋娑婆世界的东西而来,总想抓住点什么,可到死又什么也没有抓到,这是宗教的说法。从生理学来讲,一个人能握拳,说明身体很健康,气很足。当死的时候,没力气握拳,自然就会伸开,因为元气走掉了。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受?生病时没有力气握拳,健康时拳头能握得紧紧的。因为神经一动,气涨到手掌,可自如握拳伸掌,说明中间的线路畅通。同样道理,腿麻的时候线路不畅通,神经不听你的指挥,想动,动不了。当脚不麻的时候,神经末稍受你的指挥,动个念头,马上拇趾就会动。如果你的耐力很强,腿脚由麻到木,由木逐渐到热,暖流逐渐冲开。冲开的速度如同慢慢变麻到木、到热的过程一样。修行的人总想要一个方法,自古以来就有“有为”和“无为”之分。有为的方法千奇百怪。无为的只有一个—每起一个念头,都要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所有宗教的共法之处。有为法举不胜举,有磕头,有采用各种姿势打坐,不同声音诵经。甚至古印度有坐在树梢上,坐在水中,这些都不究竟,必须要上到无为法上来。平常人们讲:“有为法都修不了,还修什么无为法。”实际不是这样,因为有为法用久了,很难转到无为法上;无为法一开始不好掌握,用上一百天,一旦掌握了,就会发现自己的功力在上升,如同坐直升飞机,直线上升。就像炼外家功,炼三个月就可以打人。炼内家功,炼三年才能用,但一旦炼成了,力量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可以打十个人。豆腐再厚,也顶不过刀子。外家功好比是豆腐,内家功犹如刀片。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为最后都要落到无为上成就,无为法开始也需要有为法做基础。传统佛教,磕头后有个问讯,就是把手指到额头上。现在都不这样做,古人是这样(手指要触到额头)。其含义,就是让你不要朝外看,要向内看,额头是个总开关,你虽然在同别人讲话,但思想却在向内看。一旦思想不外驰,时间久了,额头前一片光亮,虽然是“光影门头”,但它是必经过程,是成道的消息。如果在修炼的过程中,一点消息也没有,说明离道还很远。佛祖当时“夜睹明星”,是内在的明星,而不是外在的明星。否则,他天天看见天上的星星,怎么未悟道呢?这是我自己的看法,留给你们参一参。* 要修道,心要死;心不死不会成道。前几天讲:一念十年,十年一念,就会有大成就。我是十年一个目标,比如闭关,前后用了十年;现在建闭关中心,也打算搞十年,以后再干别的。* 真正用功,出现的病,都是禅病,不会死掉。跑香,喊叫,就是为了把气血打通,为了对治禅病。问:不睡觉,能不能硬挺?师:我说“能”或“不能”,你都会抓住不放。只能回答“两可”。* 双盘,气能沉下来,腿会更痛;单盘,气没有完全沉下来,气容易浮动。腿不太痛,但心不易静。有智慧,能见道不易成道;有毅力,能修道不易见道。因此修行既要有智慧,又要有毅力。* 体内元气足了,自然不需要五谷杂粮来补充元气也就是达到所谓的“僻谷”。开始几天要多喝开水(会解黑色大便),如元气不足,不会自然僻谷。“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睡”。* 有心脏病的人,打坐几年下来,绝对会好。问:空气是不是有声音?(打坐时听到声音)师:空气不但有声音,而且还有颜色。还可以抓一把送给别人,音乐同样也有颜色。宣化上人法宝论坛 → 佛法交流 → 禅定实修 → 降伏其心之一(释万行上师)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21日(二月十九日))好几个人都向我提到同一个问题:还是不知如何用功修行。虽然我讲过好几次:分为“有为法”、“无为法”。有的人无为法不知道怎样用功,连有为法也不知道如何用功。实际上哪一种也没那么快,如果用上半年,就掌握了,那已经是相当大的根器了。有的要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虽然知道方法,但未必能用得上功。有为法虽然复杂些,但容易掌握;无为法虽然简单,但未必能掌握得好。为什么讲过那么多次,还是不会用功?难道每天没有练过?既然练过,为什么还不会?我已经讲了好多遍了,可这几天大家问我的问题,还是“不知如何用功”。用功,首先是不要胡思乱想。怎样做才叫“不胡思乱想”呢?如果有一个方法,使头脑不胡思乱想,等于还是在想。说不想当下就不想,如果还有个方法存在,说明还是在想。如果能每个起心动念都觉察到、看到,而又不随它跑掉,这就是“无为法”,而且是最高的修行方法。因为头脑本身就是要考虑问题的,你不叫它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干脆给它一件事去做:观想、持咒、念佛……。有了一件事情去做(即集中在一件事上),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这就是以一念取代万念。通常所说的“没有胡思乱想”,是在那儿没事干,不知不觉地想下去,但不是想一个问题,而是一会儿转一个念头,一天转无数次,这就叫“胡思乱想”。当没有念头时自然冒出一个,这不叫胡思乱想。但必须看得清清楚楚。自然冒出来的,与自己去想出来的截然不同。“无念”,不是没有念头冒出来,而是有念头冒出来,不去随它。也即“念念无住”。念念无住即是“无念”。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说自己从未入定过,从未达到一心不乱过。实际上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一心不乱,就是在定中。只有在定中,才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并非是无念头,如是无念头,该叫“无心不乱”。那岂不是如同木头、石头?所以佛门中讲“一心不乱”,而不讲“无心不乱”。佛门中讲的“枯木顽石”,也即是指无心的意思。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无念头?但可以达到念生即觉,念生无住。如能做到念头起时不住,身心内外犹如晴空万里,秋月朗朗现前。只有这种画面出现,才能每个念头看得清清楚楚,自然能做到不迎、不拒、不跟随。如达到了这个境界,此时的你又在干什么?一再叫你们多读书,你们不喜欢读,认为长篇大论没有用。让你们看我那本书,你们也许看了好几遍,可能也有所领悟,但不会应用。杂念,只须“不迎、不拒、不跟随”,杂念来了,你不要迎接它;杂念未产生时,也不要刻意去想,已产生了,也不要随它想下去。将生已生的时刻怎么办?不迎、不拒,妄念已经成片怎么办?不跟随。我不知道你们每天用功时,头脑在想什么?怎样用功?你们来到这儿,都渴望用功,以上这些不都是用功的方法吗?都执着有形有相的东西,执着个方法,给了你方法,又不去用,无为的就更掌握不了了。实际上每一个学佛修道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根基很高。如果真的根基高,为什么祖师的方法又都用不上?应该老老实实,在开始时把有为法用一段,然后再转入无为法,不要一上来就用无为法。只有开始阶段,用有为法把自己很散乱的心定下来,才能用无为法。如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动念,给任何一种方法,都很难用得上。有为法如同砍柴前的磨斧头,不要怕耽误时间。砍柴前,如果花上10分钟时间,把斧头磨得很快,再上山砍柴,砍得又快又多。各行各业,各种手艺,都有这么一个规律:最精、最高的,还是在基础里边,最高的就是最低点。今天再重复讲一下用功的方法:把腿盘起来,脊柱拉直、眼睛看着前边一米左右的地方,想着后背斜直(而不是笔直);两肩沉下来,想象自己的头是朵盛开的莲花,脖子、脊柱是莲杆,自己消失了,意识中变成了莲花。莲花开了,莲台上坐着你最崇信的佛、菩萨。想象自己完全不存在了,就是一株莲花。如果你的心力很足,莲花一下子就开了。如没办法想一下子开,就想着慢慢地开了。只有通过这有为法,才不致于胡思乱想。如果这个方法用得好,以后修行什么方法,都能很快上手。这种方法,完全能达到一心不乱。甚至白天走路也要观想自己变成莲花,这时不要管自己的念头,因为这时变成了莲花,没有自己,不可能有杂念。什么是“观”?什么是“想”?想,说明没有这个东西,要在思想意识中构画出来;观,是一种寻找的意思,比如通常说好好观察观察。只有好好用上一段时间的“观想”,才能上升一个台阶到“观照”。观照就像镜子一样,这时不用观,也不用想,照得一清二楚。《心经》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大家不去好好用功。“观、行、照、度、空、无”,一个也不能少。我把方法告诉了你,不是你自己悟的,还是没有用。为什么古师大德们,你越是问,越是不告诉你,问急了,狠狠地瞪你一眼。一定要记住,第一个阶段是“观想”,第二个阶段才是“观照”。只有得到观照,才能摆脱一切烦恼、善恶。如果“观照”功夫未出现,说明“观想”做得没到家。为什么晚上睡着了,还会浑浑噩噩的做梦?白天还好像装模做样能用用功,到了晚上做梦时,离道十万八千里,这说明了白天观想不够。睡着以后没办法观照自己的念头,只能让念头信马由缰。就像今天的“千佛灯开光”一样,我完全没有安排,让顿汉去安排工作。开始前我问他:安排好了没有?他说:安排好了。让他说一遍,说得也是迷迷糊糊。我又让他把仪规念了一遍,结果还是不熟,有的比丘尼会,又不站出来。男众也可以向女众学习嘛,能者为师,艺不如人,靠后站。所以前几天说,以后坐在我们上边讲经说法的是白衣。和尚又怎么样?你不如尼姑,就应该站在后头。平时没训练,到时候迷迷糊糊拿不出来。即使拿出来,也是错的。当时(指开光法会时)这些念头冒了出来,我就赶快想:进入状态。佛、菩萨都来了,都在场,加持每个信众。实际上我从来不服任何“人”,只服“理”,甚至对父母也是这样。就说开国元勋周恩来,他是服“人”,不服理,一生中只服一个人—毛泽东。你们可以问问自己,是服人?还是服理?还是又服人、又服理?平时不要怕人骂你,因为你不如人,就放开了让人骂。如果你行了,人家只能佩服你。我们在坐的都是“小和尚”,将来都要到各地去做一方长老,独挡一面,不认真学习、充实自己怎么能行?你们平时叫我作“上师”、“师父”,其实我听了很惭愧。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师父、上师。因为我知道,什么等级才够得上是“上师”、“师父”。平时不操练,上场时怎么会?我们都是出家人—师父,必须要比在家人精通。虽然敲打唱念的仪规,被称为佛的“戏子”,参禅打坐的才是“弟子”,如果不会又怎么度众生呢?唐朝的后期,才有了早、晚课诵,到宋朝更盛行。因为抓不到根本的,只能抓点皮毛的。都是出家人,有什么不好意思?“问在一人之下,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是一本万利的事。如果有什么佛事,人数是够了,可你们哪一个能站出来,独挡一面?叫老居士们看着,不笑话我们吗?如果当地的居士不懂不会,就要怪我们出家人没带好。将来大家都会去做一方长老,如果一个地方的居士不懂,是出家人没带好。连这些有为法都学不会,怎么修无为呢?我原想这一辈子只学参禅打坐,将来讲经说法,不学法器。在佛学院的四年中,知道了一些。当初很看不起经忏、敲打唱念。今天看来是个错误,因为做些佛事,需要热热闹闹,也是度众生的一些手法,是众生需要。学佛有什么不好意思问呢?“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当时不愿学法器,我师父没有逼我,他知道逼我,我会不高兴。一个出家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大,要看得什么都不是。就是个普通人。想开智慧,不锻炼,怎么会开智慧?什么叫修行?我前些日子讲过:嘴巴不乱讲,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对自己做过的事负责,就叫修行。我们在一个团体里每做一件事,要看是否影响这个团体?影响别人?如影响了,最好别做。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3月24日(二月二十二日))关于音念六字大明咒的开示古人读书和诵经,为什么都要出声呢?出声念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出声念没什么意义,古人为什么又要这样做呢?几千年来,读书、诵经,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如果按照佛教对六根的判断,耳根、意根具备的功能,最多、最圆满。《楞严经》中,佛祖对耳根圆通的判断:“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种功德。”耳根下来,才是意根功德多一些。平常形容一个人“耳聪目明”,头脑反应很快。靠什么来收集信息呢?主要就是靠眼根和耳根。平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际上应该讲:“耳听十方”才对。因为天上、人间乃至十方,耳根都可听到。一个人静坐时,如果心很散乱,主要是白天所接触的事物,都录进头脑中去了。“录”,主要靠的是两个器官的功能,即“眼根”和“耳根”。实际上眼根录进的深度,远不如耳根。现在你们在坐的每个人可以想一想:当别人对你表情恶劣,或者是出口骂你时,这两种情况,你都会记在心中,但是哪一种会更深刻呢?是表情,还是传出的话语?为什么前者会觉得淡漠一些,而对一个人的语言记得会更深刻?因为我们都是欲界的众生,也即是说欲界的众生是以光和音为生命力。既然我们是以光音为主要的动力,那么日常生活中,就容易被眼根和耳根所转动。按照佛经中的描述,在没有光之前,就只有一种声音,所以最初录进的是声音的力量。一旦通过声音录进去,就很难再洗掉。通常眼根录进的事物,贮存在第六识(即意识),很难进入第七识(末那识)。如果是通过耳根录进的事物,是很容易进入第六识、第七识,乃至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因此,为了记得快,记得牢,古人读书、诵经,都是高声从口诵出,再通过耳根录进去,贮存在第七识、第八识里面。一旦进入第八识,就很难忘记。人很难看到声音,而容易听到声音。只有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后,才能看到。道教的老子,相当于佛教里说的阿罗汉。孔子虽被封为“圣人”,实际上还未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充其量是三果(阿那含)。但他已经领悟到声音的重要性,以及耳根对于声音的敏感度(即对于记忆的重要作用)。通常,默读只能降伏眼根和意根,如果高声读诵,不仅能降伏眼根、意根,而且还能降伏耳根。默诵的时候,周围的声音很容易进入耳根。而高声读诵,由于诸根并用,很容易形成环形:嘴念—耳听—再进入意根。这是因为耳根具有吸收的功能。大家都知道鼻根有吸收的功能,很远的气味就能够嗅到。难道眼根、耳根就没有吸收的功能吗?如果说没有,为什么能看到远处的景色,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既然有,那么古人让高声朗读,是很有道理的。嘴说出来,耳根听进去,进入意根。同时“声音”又有振动力。何谓“声”、何谓“音”?比如寺庙里的钟声,在敲下去的一刹那,发出的就是“声”,之后振动的余波,即为“音”。当人们听到敲钟的声音时,真正听到的是“音”,而不是“声”。声音有声(音)波,比如我们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味有味波,比如食堂做熟饭菜,老远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光有光波,几百米以外都能照亮。既然声音有波,高声诵经、有节奏的读诵,这种音波自然会进入阿赖耶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治病、开智慧)。如果未掌握节奏,高声诵经是会很累的。默念、默诵,由于没有充分使用耳根的功能,效果、功效又怎么会高呢?因此,只有通过前面用音念(或叫金刚念)的阶段,才能默念(又叫瑜伽念)。也就是说,必须经过前面的一个阶段,才能进入后面的“瑜伽念”。如果直接使用瑜伽念,则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嘴、眼、耳、意根同时使用,才能进入诸根互进,或是同进的状态。如果默念,只使用眼根及意根,没有使用耳根,耳根就很容易被外境牵走。如果耳根还能被外边的声音干扰,就还要用金刚念,而绝对不能使用瑜伽念。只有耳根能完全关闭,才能用瑜伽念。一个人如果把耳根修通,一定开大智慧。即使不能开大悟,头脑也会非常敏捷。从中医的生理学上讲,人的两只耳朵,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有两个肾,一边一个,耳朵也是一边一个。耳的外形与肾脏也很相像。所以从一个人耳朵的形状、色泽,就可以看出他肾脏的功能。一个人如果肾水足,耳朵是红润饱满的。如肾水不足,耳朵是干瘪发黑的。肾水足,还可以“还精补脑”,耳更聪、目更明。耳聪目明,可通天地鬼神。当内在的意识流不再向外寻求以后,才能进入瑜伽念,瑜伽是相应意,金刚为降伏意,只有先降伏而后相应。当一个人达到瑜伽念的等级以后,他说话的声音,下来自丹田,上通于虚空。所以唐朝的大慧禅师讲:“你处在哪个层次,你不用开口,我知道的清清楚楚”。一个人的层次,在其五官、肤色,都体现的清清楚楚。另外,金刚诵很容易降服生理的气,使之不散乱,以至意识不散乱。我们之所以坐这儿妄想纷纷,说明“气未住,神未闲。”如果“气住神闲”,就不会妄想纷纷,自然能入定。所谓“气浮则心躁”。为什么古人讲“气沉丹田”,而不说“气住头顶”?又说:“沉不住气,会坏事”。道理就在于此。金刚诵修成的人,绝对不会有嗔恨心,不会生气,也不会有欲望。身体上、中、下三处畅通,靠金刚诵的力量(即音流振动的力量),会加快畅通。如果金刚念未修成,千万不要进到瑜伽念来(否则生理上易生瘀气)。古人讲:金刚诵的力量,主要靠音流振动的力量。你们是否注意到所有的咒语都包含“嗡、嘎、吽”三个字?即便不是这三个字,也都含有这三种音。“嘎”和“阿” 有什么区别呢?“嘎”能够把胸部的气发出去。“六字明”也是建立在“三字明”的基础上。“声”的力量比较粗糙,只有借助于“音”的力量,才能把每个细胞穿透。六字真言为什么不采用声念的方式?因为声念赶不上音念的力量大。为什么要念六字明,而不念三字明呢?因为你还不到这个层次。三字明的振动是六字明的好几倍。如果你的气脉还未完全畅通,庞大的力量,容易把你微细的脉络堵塞。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念三字明,不但不能打开你的气脉,反而更容易使你原本微细的气脉堵塞。即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通过一个阶段(最少要半年)念六字明,而且还必须加上观想。通过前面的调姿势、调呼吸、调意识“三部曲”,观想自己的身体不存在了,头是个莲花苞、躯干(身体、脊柱)是莲花杆,接着观想莲花苞,慢慢开放。根器足者,莲苞可以“哗”的一下子张开,如果是慢慢张开,说明你不是属于顿悟的根器。“哗”的一下子张开,说明心力、体力、魄力很足。有的人莲花观想得很小,有的人一想就很大,一开就很快。这时想象自己的身体消失了,完全变成了一株莲花,如果没有打妄想,这个画面肯定不会破坏。如破坏了,就再观想一次,如果还不行,就要采用声音来降服杂念。这时就体现出了音念的重要功效。先用鼻孔吸气,把气沉入丹田,停留3—5秒钟,利用往外呼气的同时,发音念。即用“嗡“(六字大明咒)来代替呼气。现在大家来体验一下:用鼻深深吸气→沉入丹田→停3—5秒钟→闭住嘴发“嗡”的音,嗡—;鼻吸→沉入丹田→停3—5秒钟→嘴微微张开发“嘛”的声音,嘛—;鼻吸→停3—5 秒钟→呢—;吸气→停住→呗—;吸气→停住→唛—;吸气—停住→闭住嘴念,吽—。就这样一直反复念,念到妄想起不来。此时的你,根本不存在了,莲台上坐着,或者站着你最崇敬的佛。南方佛菩萨与北方佛菩萨的造型不一样,该观什么样的呢?如果感到不好观想,那就干脆观想莲台上坐着或站着你的师父。因为你亲眼见到过你的师父,比较容易观想。这样练到两个月之后,再采用这种方法时,你会发现,气沉入丹田后,停留不仅是5秒钟,可以到10秒乃到20 秒。有时发现,一口气吸入丹田后,没有往外呼气,丹田就瘪了。这是因为丹田的气,散发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中去了。“音”念就是“火柴”的力量,利用这种方法点燃了全身的能量。为什么有人打坐到了一定时间会发火,就是因为气未沉下来,胸部发憋。发火以后,胸部才舒服。如果气从口发出去了,自然无火可发。古人讲“上座千声呼,何愁不入定”。为什么不说千声吸?古人又说:“下座十声呼,百病自然除”。为什么要强调上座后,下座前,多向外呼呼气呢?因为静坐过程中身体产生了一定能量,但又未达到清气升、浊气降,既没能力将气降下来,更没能力从头顶出去,只会停留在胸部一带。长期的瘀积后,会胃胀、心窝疼,一般人会以为是得了胃病。实际上是没有掌握好方法。有许多禅师也是外行,教人打坐,只要舒服就行。因此,打坐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怪。十人九禅病。越是禅坐,越是疾病缠身,越是不用功的人反而越是吃得肥头大耳。坐禅的人多数是面黄肌瘦,这岂不是颠倒了吗?不管你单盘、双盘、还是散盘,一定要脊柱拉直,稍稍前倾一点,尾巴骨微向外翘,眼睛看着(目光落在)前面一米处,脖子、脊柱、头部,是一条斜着的直线,下巴微压,如果脊柱笔直(垂直地面),身体的重量落在尾骨上,如斜一点(稍前倾),重量会落在两个膝盖上或两个胯关节上。前面的气降下去,后面的气升上来,当坐到一定程度时,背后热气腾腾,而眼前波光粼粼。再下来,月光锁在眉间不会消失了。当姿势调正确,才能不紧不慢地进入到金刚诵里面。金刚诵可以增强一个人生理的呼吸能力。呼气的同时把声音送出去。打人的时候都是呼气的同时出拳,如果是吸气出拳,没有力量。练武术发力都是呼气。收回来才吸气,如果老师没有告诉你这个秘密,你练一辈子也不会练好。因为一个人的力气,是由体内的“气”产生,热量由“精”产生,头脑敏捷与精、气、神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的禅定功夫很差,很容易气喘吁吁。禅定功夫深的人,一吸气就沉到丹田,呼气的时间也比一般人长。随着禅定功夫的上升,吸气自然会一点点往下降。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如果把气吸到喉咙,很快就会呼出去,吸到胸部,呼气要比吸到喉咙稍微长些,吸到丹田会更长些,呼吸路途越短,越容易气喘,越长则越不容易气喘。通过一个长时期的金刚念,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生理系统。当进入瑜伽念时,自然达到精、气、神的转化,心灵自然与道相应,开始练习时绝对不能自作聪明、自作主张,憋气不要超过5秒以上。练二,三个月以后,才能逐渐由5秒钟,增加到10秒、20秒。刚才念的时候,计算了一下时间,你们每个人都能达到10秒钟了。二、三个月后可以达到15秒钟、再到20秒。但你教别人念,一定要教人家先停留3—5秒,否则出了问题你负责。不能拿你的等级衡量众生,不能操之过急。吸气可以停留很久,如果是呼气停留很久,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因为肚子瘪下去,生理机能处于萎缩休眠状态。八万四千毛孔,既然能出汗,怎么不能出气?病怎么能排不出去呢?六字大明咒金刚念半个小时,就累得受不了了,妄想打不起来。因为这时气沉下去了,打妄想会牵动你的气。当一个人很静的时候,气是沉下去的,根本打不起妄想来,打一个妄想会感觉到很累。气浮的人喜欢活动,气沉的人不愿讲话,讲话会感觉到很累。因为他要讲一句话,就要把丹田的气拔上来。(他的气沉在丹田里,)所以会感到很累。而气很浮的人讲话会感觉很舒服,不讲话会憋得难受(他的气憋到胸部)所以整天嘴巴呱呱呱说个不停。今天讲到这里,留一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诵经的时候身坐端正,六根统一,同时介入,如果采用音念是不会犯睏的,因为憋气10秒钟,下边的氧气自然会升入头里边。如果头脑发木、呆滞,采用金刚念,自然会开窍。一旦窍打开,头脑敏捷、记忆力好。这个“窍”什么时间打开,每个人不一样,一般人在十八、九岁,女的早点儿,男的晚点儿,有的人40岁以后才开窍。有的60岁才开窍,中气足的人早,中气下陷的人晚。怎么办呢?采用金刚念让中气升上来。如果想开智慧,每天保持30分钟的金刚诵,头脑会清晰。尤其是头脑发木时,要念六字真言,即使不念六字明,念其它的经、咒也可以用金刚念。为什么藏密念咒都念出声?我们汉人打坐、念佛效果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是采用音念,所以效果好,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前人这么教,后人就这么念。* 诵经多了会很累,因为气吸进来,未达底(达底才能激活生理机能),如诵经速度快,气不易吸到丹田,即便是吸到了丹田,也没有停留,刚进来,又出去。如果采用金刚念,也就是音念的方法,不仅不会伤元气,而且还会助长元气的增长。* 密宗的“九节拂风鞭”,就是协调体内的阴阳二气的。一个人修得好,自成阴阳。降伏其身,就是降伏阴阳二气。宇宙的一切都具备阴阳。“道”不是“身”,但不离身。* 当左鼻孔不通时,可采用右吉祥卧;右鼻孔不通时,采用左吉祥卧,通气会很快。问:耳朵往外冒气、有声音是怎么回事?师:这是一种好现象。六根关闭以前,会有能量往外流,古人到这个时候,会用两个木棉团把耳朵塞住,不让能量往外流。问:师父,我们是不是也要塞住耳朵?师:少说话、少打妄想就行了。“妄想”流失的能量,远远超过耳朵流失的能量。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4月8日(三月初七日))* 打坐时犯睏怎么办?用鼻子深吸一口气,用下巴压住咽喉,用力拉后脊柱,憋住气,不要呼出去,憋不住时,用嘴呼出去。犯睏是脑部缺氧所致,如是呼吸三口气,就可将氧气补充到头部,多了也没必要。之后可自然呼吸,但仍要压下巴几分钟。* 功课学的怎么样了?要向她们几位女众学习,无数次的练习没有学不会的。* 小吴,怎么搞的?年轻轻的小伙子,怎么像个老太太似的?为什么说“生龙活虎”?龙是“生”的,能大能小;虎是“活”的,百兽之王,勇猛果断。所有动物扑的力量,都没有虎大。(吴:可能天生胆小吧?)不要拿“天生胆小”做挡箭牌。为什么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先把体力培养起来,才能继而有心力、魄力。* 看你们一个个像七、八十岁老太太,好象都在定中。从体力角度讲,应该每天劳动一点,动功一定要练。体力是炼出来的,胆量是吓出来的。越睡觉,越懒洋洋的,干点活反倒精神抖擞。体力跟不上,打坐几个小时下来,就像散了架一样,稍一出坡就会上气不接下气。* 每天干什么,要有个程序,一个人怎么做都可以,团体要有统一行动,这就要看领导的安排。有了成绩是大家的,有了错误,责任自己承担。这样,大家才能和你一起干,就像一艘船遇到险情时,最后一个离开的是船长。船长乃至于和船一起沉到海里。大家来到一起,做什么事都要听领导的安排,不能各自说了算,那不成了 “各自为政”了吗?军队为什么那么整齐?因为战士的头脑不需要考虑问题,指导员说了算。千军万马只有一个脑袋—指挥官的脑袋。为什么跟一个师父修,要空掉自己的头脑?否则,佛、菩萨也教不会你们。* “我执”是主观,“法执”是客观,都是执着。“是”与“非”,光说“是”,不说“非”,也是执着;光说“是”,“是”也变成了“非”;光说那个“是”,无非是为了体现出对方那个“非”。古人讲“是非止于智者之口”,是非到了智者的身边就消失了,不会再蔓延。* 领导做事要与身边的人商量一下,身边的人才能与你合作。比如说敲打唱念,不学习,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身边的人就不跟你搞了。因为身边的人都会,再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规矩。* 上座后、下座前一定要呼气。别小看了呼气,一旦有了问题,就来不及了。上师亲自示范、讲解《莲花生法门动功》的动作:第一节 观音请圣站姿:标准站法是:两脚并拢。如站不稳可稍分开。实在站不稳者,可采用前八(寸)后二(寸) 的站姿。动作:伸开双臂(不要太直)往后弯腰,同时吸气。接着双手伸开(不要太展)观想两只手一下子抓住了两边的天边(宇宙的边缘)→在对准眉间的地方合掌(千万别拉直),观想把宇宙合成一个能量球。→压下巴→冲掌,把能量球举向头顶。(全身呈一条垂直地面的直线,拉得直直的)将气憋得满满的。接着两手掌稍打开,将能量球灌入头顶。(同时观想,身体是个瓶子,能量一下子灌满了。)手掌从头顶到脸前再到胸部,依次慢慢开大,到丹田时完全打开,同时将气呼出。要点:1、一定要观想。2、手、臂都不要伸得太直。3、下巴一定要压到位。锻炼部位:腰椎关节后弯曲的功能,补充体内能量。注:如做对了,最明显的反应是手发热,因为手一伸出去就会感觉到沉甸甸的,接受到了宇宙的能量。第二节 仙鹤展翅站姿:同上节。动作:以肩带臂,以臂带手,两臂提起的同时,吸气、提脚跟。气吸满,沉入丹田,意念放在“翅”尖上。憋气3—5秒钟。双臂慢慢落下,同时呼气、落脚跟。要点:吸气一定沉入丹田,双臂落下后,气一定要呼尽。锻炼部位:肩关节以及肘、腕关节、提升中气。注:做多了会捕捉到里边的力量。第三节 河住江翻站姿:两腿分开等肩宽(或稍宽于肩)。动作:两臂上举(整个身段呈×形),顺势往后弯腰,同时吸气。吸满后,猛向前弯腰,顺势将两臂从两腿间,对着尾闾穴,向后甩下,同时呼气。要点:力量从头降到脚,脚像扎了根一样,站得稳稳的!气要吸满。从上到下靠甩动的力量,靠腰的力量甩动,开通任督二脉。锻炼部位:背部、腹部(可治背痛、腹部脂肪堆积),易使腰部气血畅通。第四节 乾坤旋转站姿:同上节。动作:双手五指交叉,两臂伸直从左举,转腰,同时吸气,(左起—头顶—在右侧压下)手掌从体侧压下,同时呼气。手掌落在脚外侧的地上。要点:1、手臂从左(右)举上头顶,向右(左)压下时,均随腰部转动,臂不主动转。2、臂始终伸直不弯。锻炼:具有舒肝健肾的功能。第五节 犀牛望月站姿:同上节。动作:双手自然下垂,左手向上举起(手勿太展,臂勿太直),同时吸气,观想已接住了宇宙的力量,接着向右侧压下,同时呼气。左手指尖朝后,落在右脚的内侧,右手自然伸上来,眼睛望着右手指向的天空。右手下来时,向左重复以上左手的动作。要点:臂不能太直,基本呈圆形,两腿如柱子(不弯曲)。锻炼部位:与其它几节(一、三、四节)共同起到转动、锻炼颈部的作用。注:里边的玄机,有很大的力量。大家都见过庙里塑的四大天王,抓住小鬼压在脚下。实际上是把左边的力量拿过来,放在右边;把右边的力量拿过来,放在左边,含有平衡之意。第六节 荷花摇摆站姿:同第一节。不要挺腹。手,怎么放松怎么放置(可叉腰,可放后边,亦可自然下垂)。动作:顺时针转动腰骶部15次,然后逆时针转动10次(亦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增减)。自然呼吸。肩部尽量不动。要点:从左(右)—前—右(左)—后,转动达极度。注:开始做时转动幅度要大,以后里边的力量发动了,幅度可小些。第七节 立地冲天站姿:同上节。动作:端肩,同时吸气,提脚跟。双手呈空心拳,感觉像朝后兜了个苹果一样。臂向下伸直。憋气3—5秒后,落脚跟(要掷地有声),同时呼气,双手丢下。要点:整个身体垂直,肩耸得越高越好。注:肩部气机的转动是从背后上、前面下,循环状。注意事项:吸气用鼻,一定要吸满,呼气用口,不是“扑”出去,而是呼出去,一定要呼尽。七个动作,膝关节均不弯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回到顶部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青莲小大 34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加好友 发短信 青莲等级:管理员 贴子:2717 积分:2187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9-18 23:20:04 ...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8-30 7:31:17降伏其心之一(2003年4月14日(三月十三日))今天你们想听什么?刚才打坐时,满脑子都是庙里的规划,今天想让你们提问,好解决每个人心中的问题。这段时间一直下雨,一下雨就塌方,工程就得停下来,新斋堂也搞不起来。本来打算四月初八前,把观音洞前面的房子装好,新斋堂搞好,看来天气不成全我们。打算把指挥部前面推平,变成1万平方米的大广场,把流通处、医务室建起来。这是今年一年的活。明年的活,也都安排完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