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静心-4

作者:王伟 字数:38399 更新:2023-10-08 20:00:41

而音乐只是某种外在的东西。在演奏锡塔琴的时候,他并不只是在单纯地演奏;他亦是在用内在的觉知去演奏。锡塔琴在外部演奏,而他的强烈的觉知则在内部移动。音乐是向外流淌的,但他保持着觉知,并不时地能够觉知到它内在的核心。而那会带来三摩地(Samadhi)!那将成为一种狂喜!那将是最高的峰巅!但是你在聆听音乐时又在做什么呢?你没有在静心。相反,你是把音乐当作酒精之类的东西在加以利用。你用它来放松,用它来忘却自我。这是不幸的,可怜的;用来觉知的方法竟然会被用来帮助睡眠。人就是一直这样在伤害着他自已。这条经文说,聆听弦乐的时候,要倾听其真正的主音,倾听混合在其中的精髓,“这是无所不在的”。这样你就会体验到应该体验或值得体验的东西。你就会变得无所不在。随着音乐,找到那混合在其中的精髓,你会变得很觉醒,带着这份觉醒,你将会无所不在。此刻,你在“某一个地方”——在一个我们称之为“自我”的地方。  你就是站在那一个点上。如果你能够变得很觉醒,这个点便会消失,你就不会站在任何一个位置上:你将无所不在——仿佛你就是一切。你将会变成海洋,你将会是无限的。头脑是有界的,而静心则会使之变成无限。声音的中心湿婆说:“沐浴在声音的中心,就像置身在绵延不断的瀑布声中,或者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这种方法可以从很多条途径来做。其中之一就是从随地而坐开始。声音总是存在的。你可以是在集市上,也可以在喜玛拉雅山的某个僻静处:但总会有声音。静静地坐着,有了声音,便有某种特别的东西。每当有声音时,你便是中心。所有的声音均会从所有的角度,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用视觉,用眼睛就完全不同了。视觉是线性的。我看着你,便会有一道视线投向你。声音却是环形的,它不是线性的。因此所有的声音都是成环形出现的。而你便是圆环的中心。无论你在何处,你总是声音的中心。对声音来说,你始终是“神”,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每个声音都是环形地涌向你,靠近你。这个方法告诉你,“沐浴在声音的中心。”无论你在何处,如果在做这种练习,只要闭上你的双眼,并感觉整个宇宙充满了声音。感觉仿佛每一个声音正在涌向你,而你便是这些声音的中心。即使你是中心的这种感觉,亦可以给你带来极大的平和。整个宇宙变成了一个圆周,而你便是圆周的中心,一切都在向你靠近,一切都在向你涌来。“如同置身于绵延不断的瀑布声中”——如果你正坐在一座瀑布的边上,闭上双眼,感觉所有的声音围绕着你,并自四面八方涌向你,从不同的方向营造出你体内的中心。为什么要强调以你为中心这个感觉呢?因为置身于中心,就没有声音。中心是无声的;所以你才能听见声音。否则,你是听不见它们的。一个声音听不见另一个声音。由于在你的中心你是无声的,所以你能听见声音。中心是绝对宁静的:所以你能听见声音进入你,涌向你,渗透你,环绕你。如果你能找到中心的所在之处,找到你体内原有声音向其汇涌的地方,声音便会突然消失,而你则会进入无声。如果你能感觉到有这样一个能听见所有声音的中心,你的意识便会产生突然的转换。这一刻你会听见整个世界充满了声音,而在下一刻你会突然变得很觉知,你会听见无声,这就是你生命的中心。一旦你听见了无声,就再也不会有任何声音能够打扰你。它们会向你涌来,但却永远也触及不到你。它们总是向你涌来,却总也触及不到你。有一个地方没有声音进得去,那一处便是你。在集市上做这种静心:没有一个地方会像集市那样,那里充满了那么多的声音——疯狂的声音。但不要去想这些声音——不要去想它是好还是坏,是烦人的声音还是优美悦耳的声音。你不该去想这些声音。你应该只是去想那个中心。你不该去想每一个涌向你的声音——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或是优美的。你只要记住你是中心,所有的声音都在涌向你——每一个声音,无论是哪一种。耳朵听不见声音。声音不是用耳朵听见的,耳朵听不见声音。他们只是起传递作用,而在传递过程中他们切除了许多对你没用的东西。他们会选择,会筛选,然后那些声音才会进入你。现在要去发现你内在的中心。耳朵不是中心。你是在更深处倾听。耳朵只是将筛选过的声音传送给你。你在哪里?你的中心在哪里?如果你是在听音,那么你迟早会感到惊讶——因为中心不在你的头脑里,中心不在头脑里!它似乎是在你的头脑里,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见过声音:你听见的是话语。就话语而言头脑是中心;但对声音来说它不是中心。所以在日本有人说人不是通过头脑来思考的,而是用腹部——因为他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声音上化工夫了。你可以看见每一个庙宇都有一座铜锣。那是为朝圣者听音而设置的。某人在静心,铜锣即会被敲响,或者大钟会被撞响。大钟发出的声音,似乎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有人在静心,大钟或铜锣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干扰。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干扰!在庙宇中,每一个前来朝圣的人都会敲响铜锣或撞击大钟。如果有人在那里静心,这也许看起来会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干扰。但那不是——因为那个人正是在等待这个声音。所以每一个朝圣者都在帮助他。大钟一次又一次地被撞击,然后产生了声音,静心者便再一次地进入了他自已。他注视着声音深入到他的中心。大钟敲响了一次:那是朝圣者撞击所为。现在静心者的内在会有第二次的撞击,撞在他内在某一处。那是在哪里呢?声音总是敲击在腹腔,在肚脐,从不会是在头上。如果它是撞击在你的头脑里,那你可以明确地知道那并不是声音:那是语言。然后你会去思考这些语言。那样纯净便丧失殆尽了。“沐浴在声音的中心,如同置身于绵延不断的瀑布声中,或者,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你只需要用你的手指,或任何可以捂住双耳的东西,便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声音。那样你就将会听到某种声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为什么捂上耳朵,塞住耳朵你才能听见它呢?就如同照片有底片一样,声音也有其负面。不仅眼睛可以看到负面:耳朵亦能够听到其负面。所以当你捂住了耳朵,你就会听见声音的那一个负面。当所有的声音静止了,你会突然听到一个新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一种无声。于是出现了一个间隙。你得放弃某些东西,然后才会听见这种无声。“或者,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声音的负面,就是所谓的声之音——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声音,而是无声,或者说,它是一种自然之声,因为它不是由任何东西创造出来的。“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无声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会带给你什么呢?一旦没有了声音,你便回到你自己。有声的时候我们远离自己,有声的时候我们走向他人。试着去领悟这一点:借助声音,我们与他人相联,借助声音我们与他人交流。如果声音是我们走向他人的载体,那么无声便是返回自我的载体。你通过声音与他人相联系,而通过无声重返你自己的深渊,重返你自己。所以,有许许多多种方法都是利用无声来移向内在的。要做到完全聋哑——即使只有片刻的时间。除了你自己,你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于是你会突然发现你站在里面,一动也不能动。所以常常需要宁静。在宁静中,所有通向他人的桥梁不复存在。“或者,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同一种方法表现了两个对立面。“沐浴在声音的中心,如同置身于绵延不断的瀑布声中”——这是一个极端;“或者,用手指捂住双耳,倾听声之音”:这是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是要倾听所有的向你的中心涌来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制止所有的声音,感觉无声的中心。这两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方法中,有一个特殊的目的——这样你就能够从一个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  “或者”一词在这里并不是指去选择做这或做那,而是两个都得做!因此,它们会同时用在同一个方法中。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做其中一个部分,然后,再花几个月时间做另一个部分。你会变得更具活力,你将会感觉到两个极端。而如果你能够自如地走向两极,你便能永葆青春。声音的开始与终止湿婆说:“在任何一个字母发音刚开始的时候,以及在声音逐步提炼的过程中,要保持觉醒。”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到一座庙宇去,那儿会有大钟或铜锣。将大钟握在手上,然后静等。首先要完全地警觉。声音将会在那里出现,你可不要错过初始的一刻。首先要完全地警觉,仿佛你的生命都依赖于此,仿佛有人会在这一刻杀了你,因而你要保持觉醒。要警觉——仿佛死神将会降临在你的身上。如果你有意念的话,那就静等,因为意念是一种睡眠。有了意念,你就无法觉知。在你觉知的时候,不存在意念。所以要静等!当你感觉到此刻心中不再存有意念,不再飘有浮云,而你又很警觉的时候,便可以追随声音而去。当声音不存在的时候,要睁眼去看,然后闭上双眼。待声音产生,撞出之后再去看,去追随它。声音会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细微,越来越细微,然后就不见了。继续追随这个声音,要觉醒,要警觉。要追随声音直到其终极。要观注声音的两极,初始和终结。用外在的某种声音去尝试一下,比如一个铜锣或一个大钟或任何一件东西,然后闭上你的双眼。呢哺任何一个音——嗡(Aum)或任何其它的声音——然后用它来做同样的练习,这是较为困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外在做起。只有当你能够从外在做起,只有当你能够从外在去做了,你才有可能从内在去做。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去做。静待头脑空灵的那一刻,然后在内在创造声音,去感觉它,跟随它移动,追随它而去,直到它完全地消失。  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时间。将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至少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你会变得越来越警觉,越来越警觉。你得同时观照音前状态和音后状态。无一可以错过。一旦你变得很警觉,你便可以观照声音的初始与终结,你便会通过这一过程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15.找到内在的空间  空无是你内在最深处的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这内在最深处的中心只是一个零。融人明净的天空湿婆说:“夏季里当你仰望整个无限明净的天空时,融入到这份明净中去。”在天空中静心:夏季无云的天空,无限的空阔与明净,没有任何东西在那里飘浮,没有任何东西打破它的纯洁。在那里沉冥,在那里静心,并融入这份纯净,成为这份纯净,这份有空间感的纯净。在空中静心是美妙的。平躺下来,这样你就会忘记大地;只要仰面躺在任何一个空旷的海滩上,任何一片土地上,只需凝望天空。最好是明净的天空——无云、无限。只要观望它,凝视它,感觉它的明净——无云飘浮,无限延伸——然后进入这份明净,与它融为一体。感觉仿佛你变成了天空,变成了空间。这种技巧——凝视明净的天空,并与它融为一体——是最常运用的方法之一。许多传统的方法运用它。尤其是对现代人的头脑,它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地球已没有地方可以留给你去静心——只剩下天空。如果你环视周围,一切都是人造的,一切都是有限的,都有一条界线,一个限度。幸运的是只有天空还是依然为静心而打开的。试试这种技巧,对你会有帮助。但要记住三件事。一是:不要眨眼睛——要凝视。即使你感觉到双眼开始疼痛,泪水流了出来,也不用担心。甚至那些泪水会是释放的一部分,它们对你会是一种帮助。那些泪水会使你的双眼变得更纯结、更明亮。所以你只管继续凝视。第二点:不要去想天空,千万记住。你要是开始去想天空,去回忆许多诗文,关于天空的美丽诗文——那你就不会领悟到其要点。你不要去想它——你要进入它,与它融为一体——因为一旦你开始去想它,就会形成一个新的障碍。你就又会错过天空,你就又会把自己封锁在头脑里。不要去想天空。要成为天空,只需凝视它,融入它,也允许天空融入你。一旦你融入了天空,天空亦会立即融入你。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你将会怎样去做——怎样融入天空呢?只要持续地凝视极远极远的地方,持续地凝视——就好像你在寻找其边界,深深地融进去,尽量地融进去。这种融入将会冲破一切障碍。这个方法至少要做四十分钟;少于这些时间就不起作用,不会对你有很大帮助。当你真正感到你已经与天空融为一体了,那就可以闭上双眼。当天空融入了你之后,你就可以闭上眼睛。你在内在也可以看见它。所以四十分钟之后,当你感觉到与天空融成了一体,与天空产生了一种交流,你已成了它的一部分,你的头脑不复存在的时候,闭上眼睛,你便会与内在的天空同在。明净,将会对第三点有所帮助:“融入到这份明净中去。”明净的天空会有帮助——没有被污染的。没有云彩的天空。要觉知你周围的这份纯净。不要去想它;只是去觉知这份纯净,这份纯洁,这份单纯。这些话无需被重复。你必须去感觉它们而不是去思考。而一旦你凝视并融入了天空,感觉就会随之而来,因为这不是靠你去想象出来的——它们本来就在那儿。如果你凝视它们,它们便会开始向你涌来。如果你在宽阔的无云的天空中静心,你会突然感觉到你的头脑消失了,你的头脑消散了,而空隙随之出现。你会突然觉知到纯净的天空仿佛也融进了你的内在。这会有间歇。一度思想静止了——就像交通停止了,没有一个人在移动。初始的时候这只是一些片刻而已。但即使是那些一闪而过的片刻也是变幻不定的。渐渐地你的心会慢下来,较大的间隙会出现。会持续几分钟没有思想,没有云彩。而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云彩,外在的天空便与内在的天空融为了一体,因为只有思想是一种障碍,只有思想会形成这堵墙。正是由于思想,才造成了外在是外在,内在是内在。当思想不存在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界线也就消失了,它们便成了一个整体。其实这条界线从没有真正存在过。只是因为有了思想这个障碍,它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不是夏季你将怎么做呢?如果天空满是云朵,并不明净,那就闭上你的眼睛,只是融于内在的天空。闭上你的双眼,而如果你看见了思想,就把它们当作天空中飘浮的云朵。要去觉知它的背景,觉知天空,不要去关心那些思想。我们对思想留意得太多了,而从没有去觉知那些间隙。一个意念走了,在另一个意念进入以前便会有一个间隙——在那个间隙里,天空存在于那儿。然后,无论何时当那里没有思想存在了,那儿还会有什么呢?那里便会有空无存在。所以如果天空布满了云朵——不在夏季的时候,天空不明净的时候——闭上你的双眼,将你的心思集中到内在的天空这片背景上,在那里思想飘来又飘去。不要太在意这些思想,要多注意它们移动的空间。  比如,我们此刻正坐在这间屋子里。我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看这间屋子。我可以看着你,于是我就会忽视你所在的这个空间,这间屋子,你所呆的这间屋子——我看着你,我将我的精神集中于正在这间屋子里的你,而不是集中在你所呆的这间屋子上——我也可以改变我注意的焦点:我可以看着这间屋子,于是我便会漠视你。你在那里,但我的焦点,我的注意力是在这间屋子上。于是整个观点就全然改变了。你同样可以在你的内在世界这样做。看着那个空间,思想在那里云游:不要去在乎它们,不要去注意它们。他们在那里;但忽略他们的存在和移动。街上的车辆在运行。看着那条街道,漠视那些车辆。不要去看谁经过了,只需要知道有某种东西经过了,只需要去觉知它经过的那个空间。然后夏日晴空便会在你的内在生成。包容一切湿婆说:“亲爱的,在这一刻,让头脑、知、呼吸、形式都被包容。”这个技巧略微有点困难,但一旦你会做了,那将是非常奇妙非常美妙的。只是坐着,不要去划分。在静心当中坐着,包容一切——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你的呼吸、你的思维、你的知,以及所有的一切。要做到包容所有的一切。不要去划分,不要去肢解。通常我们总在制造分裂,我们将继续制造分裂。我们说:“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有些技巧中也有利用分裂来进行的,但这种技巧完全不同,它恰好与其相反。不要去划分。不要说:“我不是身体。”不要说:“我不是呼吸。”不要说:“我不是头脑。”只需说:“我是一切”——并且成为一切。不要在你内在制造任何分裂。这是一种感觉。闭上眼睛,包容存在于你内在的一切。不要让你自己以任何一个地方为中心——要无中心。呼吸进进出出,意念来来去去。你的人体形状一直在改变。你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你闭上眼睛坐着,你会感觉到有时候你的身体很大,有的时候你的身体又很小;有时候它很重,有时候却又轻得似乎你可以飞翔。你会感觉到这种形状的增大与缩小。只要闭上你的眼睛坐着,你就会感觉到有时你的身体非常大——大得充溢了整个屋子;有的时候它又那么小——小得如同一粒原子。为什么这种形状会改变?那是由于你的注意力改变了,你身体的形状便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你包容一切,它就会变得很大;如果你排斥一切——“这不是我,这不是我”——随后它就会变得非常细微,非常缈小,如同一粒原子。在你的存在中包容一切,不要舍弃任何东西。不要说:“这不是我。”要说:“我是”,并且在其中包容一切。如果你坐着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将会经历一些美妙的全新的事。你将会感觉到没有中心,在你内在没有中心。而随着中心的消失,便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我;只剩下意识——意识如同天空笼罩一切。当意识渐渐膨大以后,不仅你自己的呼吸会被包容于其中,不仅你自己的形状会被包容于其中,最终整个宇宙都将被你包容于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记住包容。不要排斥。这是这条经文的重点所在——包容,要包容一切。包容,才能生长,包容,才能扩展。试着从你的身体入手,然后以同样的包容来面对外在的世界。坐在一棵大树下,凝望这棵大树,然后闭上眼睛,感觉这棵大树在你的体内。凝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感觉天空在你的体内。凝望初升的太阳,然后闭上眼睛,感觉太阳正在你内在升起。感觉更大的包容。你将会有巨大的体验。一旦你感觉到树在你里面,立刻你就会感到自己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了。这不是想象,因为树和你同属于大地。你们都根植于同一片土壤,归根到底来源于同一种存在。所以当你感觉到树在你里面,树存在于你里面——并非想象——你会立刻感觉到这个效应。你将会在你的内心感觉到树的活力,树的葱翠,树的清新,感觉到掠过枝头的微风。包容更多的存在,不要排斥。  所以要记住:把包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静心,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条生命途径。试着去包容更多的东西。你包容得越多,你就越能扩展,越能使你的边界退缩到存在的角落。终于有一天只剩下你的存在,所有存在都被包容于其中。这便是一切宗教体验的终极。飞机上的静心你无法找到一个比高空飞行时静心更好的情境了。海拔越高,越容易静心。因此,几个世纪以来,静心者纷纷来到喜玛拉雅山寻求一个高海拔。当重力减轻时,大地就会显得极其遥远,大地上的许多牵引就会显得极其遥远。你就远离了人类建立起来的腐败的社会。你被云层,被繁星,被月亮,被太阳,被浩瀚的空间包围着。由此来做一件事:开始去感觉与这无边无际的空间融为一体,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几分钟时间去想象你正在变大……你占满了整个飞机。然后第二步:开始去感觉你变得更大了,大得超出了飞机,事实上飞机此刻已在你体内了。再接着是第三步:感觉你扩展到了整个天空。现在那些飘浮的云朵,那月亮,那繁星——他们都在你内在移动;你是巨大无比的,茫茫无垠的。  这些感觉将变成你的静心,你会感觉到彻底的松驰,不再紧张。感觉事物的空缺(Absence)帕坦加利说:“在达到三摩地最纯净的那维查拉阶段(nir-vichara stage)时,会有一道灵光出现。”你的存在最深处是由自然的光组成。意识是光,意识是唯一的光。你是非常无意识地存在着:你做某件事,并不知道为什么;你渴望某样东西,并不知道为什么;你要求某样事情,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只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睡眠中漂流,你们都是梦游人。梦游症是唯一的精神疾病——在睡梦中行走与生活。要变得更有意识些。从客体开始意识。带着更高的警觉去看待事物。你经过一棵树,带着警觉去看待这棵树。逗留一会儿,看看这棵树;揉一下眼睛,带着更高的警觉去看它。然后将你觉知到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再去看这棵树,去观察其中的差异。当你变得警觉的时候,这棵树突然就不同了:它变得更葱翠更蓬勃,更美丽了。树还是同一棵树,只是你已经改变了。看着一朵花,仿佛你的整个存在都维系在这一眼之中。把你所有的觉知都集中到这朵花上,这朵花便会突然变形——它变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它散发出某种永恒的光耀,仿佛永恒已经注入了花开的成形期。带着警觉看你丈夫的脸,看你妻子的脸,看你朋友的脸,看你情人的脸;在此基础上静心,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你会突然看见某种身体以外的东西,某种超越身体的东西。有一种灵性的气息笼罩着身体。被爱者的脸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人的脸,被爱者的脸成了神明的脸。看着你的孩子。带着全然的警觉和觉知看他玩耍,这个客体便会突然变形。比如,小鸟在树上欢鸣:要警觉,仿佛在那一刻只有你和鸟的欢鸣存在着——其余的一切都不存在,都与你没有关系。将你的存在集中在小鸟的欢鸣上,你将会领悟到其中的差异。交通的嘈杂声不再存在了,或只存在于存在的最边缘,在一个遥远的隔绝的地方。小鸟及其欢呜充溢了你的整个生命——只有你和这只鸟存在着。然后当小鸟停止了欢鸣,倾听欢鸣的空缺。于是事物就会变得很微妙。始终要牢记:当一首歌停止的时候,它会在空气中留存某种物质——空缺。于是一切便不同了。空气完全地改变了,因为这首歌曾经存在过,然后又消失了。现在歌声空缺——要观照它,你的整个存在都被这歌声的空缺充溢着。它比任何一种歌声都美妙,因为它是宁静之歌。一首歌需要运用声音,而当声音消失的时候,空缺就运用宁静。小鸟欢鸣过后,宁静更深。如果你能观照它,如果你能保持警觉,你此刻就会面对一个非常微妙的客体静心,一个非常微妙的客体。一个人在走动,一个美丽的人在走动——观照这个人。当他离开的时候,观照空缺;他留存了某种东西,他的能量改变了这间屋子;这不再是原先的屋子。如果你有很好的嗅觉——极少数人有这种好的嗅觉;人类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嗅觉。动物的鼻子好一些,它们的嗅觉要比人类灵敏得多,能干得多。人的鼻子闻到某样东西,往往会是一种错觉;极少数人有一个灵敏的鼻子,但如果你有的话——那么凑近一朵花,让花香充溢你,然后慢慢地,逐步远离这朵花,但要继续留意那花香,那芬芳。随着你的远离这芳香会变得越来越淡,你需要用更多的觉知去感觉它。要变成鼻子,忘掉整个身体,把你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到鼻子上,仿佛只有鼻子是存在的。如果你渐渐地闻不到这花香了,那就向前走几步,重新去闻这芳香,然后再退后,向后移动。逐渐地,你能在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闻到这花香——没有别的人可以从那里闻到这花香。然后继续移动。通过一种很简单的方法你使得事物变得非常微妙。终于你再也闻不到这花香:现在就去闻闻那份空缺,芬芳刚才还在那儿,此刻却已不复存在。现在去闻闻那份空缺。这是它存在的另一面,是其空缺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如果你能闻到花香的这份空缺,如果你能感觉到它,那它会产生某种影响——它会造成某种差异——于是事物就会变得非常微妙。你也可以用香火来进行。燃一柱香,对着它静心,感觉它,闻闻它,让它充溢你全身,然后向后移动,远离它。继续对着它静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终于你会感觉到某种空缺。于是你便达到了一种极深的觉知。但是当客体完全消失了,当客体的存在消失了,当客体的空缺消失了,当意念消失了,当没有头脑的概念消失了,只有到那时,你才到达了终极。在那一刻神的恩典会降临在你的身上。仕那一刻繁花会盛开。在那一刻你会接触到生命与存在的源泉。仕那一刻你不再是一名乞丐,你成了帝王。在那一刻你会获得幸福。在这之前你经历着磨难;此刻苦难消失了,你获得了幸福。空心竹  蒂罗巴(Tilopa)说:“像空心竹那样,让你的身体放松。”  这是蒂罗巴特有的方法之一。每个大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道方法和帮助他人的方法。这就是蒂罗巴的独到之处:“像空心竹那样让你的身体放松。”  一根竹子——里面全是空的。当你休息的时候,要感觉你就如同一根竹子一内部完全是空心的、空洞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你的身体就如同一根竹子,里面是空的。你的皮肤,你的筋骨,你的血液,都是竹子的一部分,而里面则是一个空间,空空如也。当你安静地坐着,紧闭双唇,懒散着,舌尖抵上胯,静静地,没有意念的骚动,头脑消极地观照着,并不刻意地去等待什么,感觉如同一根空心竹——突然之间无穷的能量注入了你内在,你被未知充溢着,被神秘充溢着,被神明充溢着。空心竹变成了一支长笛,神明开始吹奏它。一旦你的内在全空了,神明便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你。  试着去做:这是最美好的静心方法之一,就是要使你自己变成一根空心竹。你不需要做任何别的事。你只需成为空心竹——于是其他的一切便会自然发生。你会突然感觉到某种东西降临在你空空的内在。你就如同是子宫,一个新生命在你里面诞生,一颗种子落下了。终于有一刻,竹子会彻底地消失。16.步人死亡生命是通向死亡的漫长旅途。在生命之初,死亡便已经降临。从你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便已开始向你靠近;而你也已经开始走向死亡。然而人类的头脑所遭遇的最大的灾难恰恰是因为它抗拒死亡。抗拒死亡意味着你将错过最伟大的奥秘。抗拒死亡同时也意味着你将错过生命本身——因为它们彼此间是如此紧密地联系着,它们无法一分为二。生命在生长,死亡是它的花开。旅程与目的地是不可分的——旅程以目的地为终点。步人死亡湿婆说:“注意火焰正通过你的身体在上升,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直至将你的整个身体燃烧成灰烬,但那不是你。”佛陀非常喜欢这种技巧;并且他把这种技巧传给了他的门徒。每当有人接受佛陀的点化时,第一件事便是:他让他去火化场,观察尸体的焚化,一具死尸的焚化。整整三个月他不需要去做任何事情,而只是坐在那里观看。佛陀说:“不要去想它,只是看着它。”但这很难做到,你会禁不住地去想你的身体迟早也会被焚烧。如果你非常害怕死亡,那你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因为恐惧会阻止你,你就无法进入它。或者你只能留于表面地去想象它,而你的灵魂深处却无法深入其中。于是,对你来说便什么也不会发生。记住,无论你害怕与否,死亡是唯一确定无疑的事。在生命中,除了死亡,没有一样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亡是必然的。其它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它可以发生,它也可以不发生——只有死亡不是一种偶然。再来看看人类的头脑。我们总在谈论死亡,仿佛它是一种偶然。每当有人死亡了,我们会说他死得太早了。每当有人死了,我们就会谈论,似乎那只是一种偶然。只有死亡不是一种偶然——只有死亡。其它每一件事都是偶然的。死亡则是确定无疑的。你终究要死。我说你终究要死,听起来似乎是将来的事,非常的遥远。其实并不是如此——你已经死了。在你降生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死了。伴随着你的出生,死亡成了一种必然的现象。事物的第一部分发生了——降生;现在只剩下第二部分,这后半部分终究是要发生的。所以你早已经死了,你早已半死了,因为一个人一旦降生于世,他便已经来到了死亡的领地,步入了其中。现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去改变它,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它。你已经步入了其中。你已经随着出生而半死了。其次死亡并不是最终才发生的;它已经在发生着了。它是一个过程。就如同生命是一个过程,死亡亦是一种过程。我们创立了二元论——但生命与死亡就如同你的两只脚,你的两条腿,生命与死亡是同一个过程。你每一刻都在死去。让我这样来阐述吧:当你吸气的时候,那是生命,而当你呼气的时候,那便是死亡。一个孩子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吸气。初生儿不会呼气。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吸气。他无法呼气,因为他的胸腔内没有空气;他只能吸气。他的第一个行为就是吸气。而老人,在他临死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呼气。临死的时候,你不会吸气——你会吗?在你临死前,你是无法吸气的。最终的一个行为不可能是吸气,最终的行为只会是呼气。最初的行为是吸气,而最终的行为则是呼气。吸气是生命,呼气是死亡。但你每时每刻都在同时做这两件事——吸气,呼气。吸气代表生命,呼气代表死亡。也许你不曾注意过,但要试着去注意它。每次你呼气的时候,你都会更加舒坦些。深深地呼气,你将会感觉到内在有某种平和。每次你吸气的时候,你会变得很紧张,你会变得很激动。急剧地吸气会制造出紧张。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总是注重吸气。如果我让你深呼吸,你将总是从吸气开始。  事实上,我们害怕呼气。这就使得我们的呼吸变得很浅。你从不呼气,你不停地吸气。只有身体在不断地呼气,因为身体无法只靠吸气而存在。它两个都需要:生命和死亡。第一步:去试着实践一下。全天,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记着,要深深地呼气,不要吸气。让身体去吸气;你只需深深地呼气。你会感觉到一种很深的详和,因为死亡是安详的,死亡是平静的。如果你能注重呼气,更多地注重呼气,你会感觉到无我。吸气将会使你更多地感觉到自我,而呼气则会使你更多地感觉到无我。要更注重呼气。全天,无论何时想起,你都要深深地呼气,不要吸气。让身体去吸气;你什么也别做。注重呼气对你做这种尝试会有很大帮助,因为这样你会对死有所准备。这种准备是必须的,否则这种方法就没有多大作用了。而只有当你以某种方式尝试过死亡以后,你才能够有所准备。深深地呼气,你就能尝试死亡的滋味。那将是非常美丽的。死亡确实是美丽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像死亡那样——如此平静,如此轻松,如此安详,如此泰然自若。但是我们害怕死亡。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害怕死亡呢?为什么我们会对死亡存在那么多的恐惧呢?我们害怕死亡并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你怎么可能去怕一件你从未遇到过的事情呢?,你怎么可能去怕一样你从不知道的东西呢?至少你必须了解了以后才会害怕。因此,事实上你害怕的并不是死亡;你害怕的是另外一些东西,你从未真正生活过——那才造成了你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并没有生活过,所以你会害怕——“我还没有活过,如果现在死了,那还有什么呢?一切都还没有完成,我还没有真正地活过,我却要死了。”只有那些没有真正活过的人才会惧怕死亡,如果你活过,你就会欢迎死亡的到来,就不会有恐惧。你已经领悟了生命,现在你将同样去领悟死亡。但由于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害怕,我们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它,我们并没有深入地进入它。由此便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你想进入这种方法,你就必须去觉知这份深深的恐惧,并且你必须抛开这份深深的恐惧,清洗掉这份恐惧,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进入这种技巧。这样做会对你有所帮助:多注重呼气。由此你一整天都会感到很轻松,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宁静。第二步:如果你做另外一种尝试,那会加深你这种感觉。只需每天十五分钟深深地呼气。坐在椅子上或地板上,深深地呼气。呼气时闭上双眼,在空气呼出来的同时,你便进入了。然后让身体去吸气,当空气进入的时候,睁开双眼,那样你便出来了。这正好是相反的:空气出来的时候你进入,空气进入的时候你出来。当你呼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内在的空间,因为吸气意味着生命。当你深深地呼气时,你便成空了,生命随之离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早已死了,在那一瞬间你已经死了。在死亡的宁静中,要进入你的内在。空气排了出来:你闭上眼睛便可以进入内在,那里有空间,你可以随意移动。  在运用以下技巧前,先做十五分钟这种尝试,这样你就可以有所准备——不仅仅是准备,而是去欢迎,去接纳。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消失,因为此刻死亡就象是一种放松,死亡就像是一种深入地休息。第三步:就地躺下。首先想象你自己已经死了;你的身体就如同一具死尸。躺下,然后将你的注意力放在脚趾匕。闭上双眼进入内在。将你的注意力放在脚趾上,感觉火正从那里向上蔓延,一切都被焚毁了。随着火焰的上升,你的身体在逐步消失。从脚趾开始慢慢地向上移动。为什么要从脚趾开始呢?这样做比较容易,因为脚趾离你的我、自我很远,你的自我存在于你的头脑里。你无法从头部开始,这将会是很困难的,所以要从最远处开始——脚趾是距离自我最远的地方。要从那里开始燃烧。感觉你的脚趾被焚毁了,只剩下了灰烬,然后慢慢移动,火焰焚烧了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位,双腿,双股,全都将消失。就这样继续去想象它们都变成了灰烬。火焰在向上蔓延,它的所经之处都已不复存在,都变成了灰烬。继续向上,最后头脑也消失了。你便成了山上的观照者。身体留在那儿——没有生命,烧毁了,成了灰烬——而你将会是观照者,你将会是那个观照,这样的观照没有自我。这种技巧对达到无我状态很有益。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实并不怎么简单。其内部结构很复杂。首先:你的记忆是身体的一部分。记忆是物质的;所以它能被记录——它被记录在脑细胞里。它们是物质,是身体的一部分。你的脑细胞可以被切除,而一旦某些脑细胞去掉了,某些记忆便会从你身上消失。记住,有一点必须要领悟:如果记忆犹存,那么身体就还在,而你只是受到了愚弄。如果你真正深入进去了,感觉到你的身体是毫无生命的,你的身体正在燃烧,而火焰已经完全摧毁了它,那么在这一刻你是不会有任何记忆的。在观照的那一瞬间,没有头脑。一切都停止了——没有思想活动,只是在观照,只是在目睹所发生的一切。一旦你领悟了这一点,你便可以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一旦你领悟到你可以将你自己与身体分开——这种技巧只是一种将你与你的身体分离的方法,只是在你和你的身体之间制造一个空隙,只是暂时离开你的身体。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存在于身体之中,而游离于身体之外。你就可以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却再也不会回到从前。  这种技巧至少需要花三个月。要持之以恒。这不会在一日之内见效,但如果你坚持每天做一小时的话,三个月之内,想象会突然加入进来,间隙就会形成,而你将会亲眼目睹身体燃成了灰烬。那时你便能够观照了。  在观照中,你会认识到一个深刻的现象——自我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它之所以会存在,那是因为你被认为是等同于身体,等同于思想,等同于头脑的。但你都不是——既非头脑,亦非身体。你与你周围的一切完全不同,你与你周围的一切完全不同。庆祝死亡我曾听说过三个和尚。没有人提起过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从不把他们的名字告诉任何人,他们从不回答任何问题。所以在中国,人们只是简称他们为“三笑佛”。他们只做一件事:他们每到一个村庄,就站在集市中,然后开始大笑。这一下子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他们则会全身心地大笑不止。于是别人也会受到感染,聚成一群看着他们笑,最后整个人群便也会开始大笑。怎么回事?于是全镇的人都会参与进来,那时他们便会转到另一个村镇。他们非常受爱戴,他们唯一的布道,唯一的启示——便是欢笑。他们从不去训导,他们只是营造这样一种情境。最后他们名扬全国——“三笑佛”。全中国的人都爱戴他们,尊敬他们。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布道——即生命必须只是一种欢笑,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他们并不是特别在笑某一个人,他们只是在笑,仿佛他们刚听明白了一个极大的笑话。他们不用一个词却在全中国范围内播撒了那么多的欢乐。人们会问起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只顾大笑,由此而得名——“三笑佛”。后来他们老了,在某个村庄三个和尚中有一个死了。整个村庄的人都在热切地期待,都在满心地盼望,因为现在他们中有一个人死了,他们至少应该哭泣一下吧。这是很值得一看的事情,因为甚至没有人能够想象他们会哭泣。于是全镇都聚集到了一起,两个和尚站在第三个和尚的尸体边大笑,那简直是在捧腹大笑。于是村民们问道:“至少要解释一下吧!”终于他们第一次开口说话了,他们说:“我们之所以在大笑,那是因为这个人赢了。我们总想知道谁会最先死去,现在这个人击败了我们。我们在笑我们自己的失败,我们在笑他的胜利。另外,他和我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我们一同欢笑,我们喜爱彼此的共处,彼此的存在,我们没有别的方式可以与他作最后的告别。我们只能欢笑。”整个村庄的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但当死去的和尚的尸体被抬上火葬用的柴堆时,村民们才意识到不仅这两个和尚在开玩笑——甚至连那个已死的和尚亦在大笑。因为这个已死的人曾对他的同伴们说过,“不要给我换衣服!”按照传统,一个人死了以后,会有人给他换衣服,洗身子,所以他说“不要给我洗身,因为我从来就不曾脏过。在我的生命中有了那么多的欢笑,所以任何杂质都无法在我附近堆积,无法接近我。我不曾沾染过任何尘灰;欢笑总是使人蓬勃、年轻。所以不要给我洗身,也不要给我换衣服。”于是,人们尊重他的意愿,没有给他换衣服。当尸体被安放在火堆上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他在他的衣服下面藏了许多东西,而那些东西开始……是中国焰火!!于是全村的人都大笑起来,而那两个和尚则说道:“你这个无赖!你虽然已经死了,可最终你还是再次击败了我们。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你。”  当人们懂得了这个宇宙整个是个笑话时,便会有一个宇宙级的笑,那是最高的,只有一个佛才会这样大笑。这三个和尚一定都是佛。17.用第三只眼观照这是东方对于世界的贡献之一:即感悟到在两眼之间,还有内在的第三只眼存在,但通常它都处于休眠状态。人们必须努力将他全部的性能量往上移动,以抗衡地球引力,当能量到达这第三只眼的时候,它便睁开了。有很多种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当它睁开的时候,会突然有光亮闪现,那些你以前从未明悟的事情一下子会变得非常的清晰。  每当我强调观照、静观……最好的方法便是发挥你第三只眼的作用,因为这种观照是内在的,你的双眼用不上,它们只能观看外部的世界。它们必须要闭上。而当你试图去观照内在世界的时候,当然需要有眼睛之类的器官让你去看。谁能看见你的思想?不是你的双眼。谁能看见你内在正在升腾的怒火?看得见这些事的部位被喻为“第三只眼”。戈瑞希卡(Gourishankar)静心  这种方法由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十五分钟。前两个阶段是静心者为第三阶段自然的拉蒂沃(Latihan)作准备的。奥修曾经说过如果第一阶段的呼吸做得正确的话,那么血液中形成的二氧化碳将会使你感觉到自己高如戈瑞希卡(珠穆朗玛峰)。  第一阶段:十五分钟  闭眼坐着。用鼻子深深地吸气,让空气充满你的肺。尽可能久地屏住呼吸,然后用嘴轻轻地呼气,再尽可能久地让肺保持全空。鳖个第一阶段循环进行这种呼吸。第二阶段:十五分钟  恢复到平时的呼吸,然后轻柔地凝视蜡烛的火苗或摇曳的蓝光。让身体保持平静。第三阶段:十五分钟  紧闭双眼,站立起来,让你的身体放松,让你的身体能够接纳一切。你会感觉到微妙的能量使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移动起来。让这种拉蒂汉发生。你不要去控制自己的移动,而要让移动自然发生,轻柔地,优雅地。第四阶段:十五分钟闭眼躺下,保持安静与安宁。  前三个阶段需要有固定的节拍伴奏,最好还有舒缓的背景音乐。节拍须是正常心跳的七倍,另外著可能的话,闪耀火焰应使用同步的频闪灯光。曼陀罗静心(Mandala Meditation)  这是另一种强力有效的技巧,用以产生一种能量的循环,从而形成能量的自然聚集。共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十五分钟。第一阶段:十五分钟  睁眼,目光随物体移动,开始时要缓慢渐进,然后变得越来过快。将你的双膝尽量向上提起。深深地平缓地呼吸可以移动你内在的能量。忘掉你的头脑,忘掉你的身体,继续进行。第二阶段:十五分钟  闭眼坐着,张嘴,放松。从腰部开始轻轻转动你的身体,如同风中摇摆着的一页芦苇。感觉风正从你的前后左右,从四面八方向你吹拂。这会将你唤醒了的能量带到肚脐中心。第三阶段:十五分钟  仰面躺下,睁开双眼,让你的头保持平稳,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双眼,让双眼在眼窝中尽力环绕,仿佛在追赶大钟上的秒针,越快越好。重要的是要保持嘴巴张开,下颌放松,呼吸轻柔而平稳。这将会把你聚集的能量引至第三只眼。第四阶段:十五分钟  闭上双眼,保持平静。发现观照湿婆说:“将注意力集中到双眉之间,在意念到来之前,让你的头脑随意漂浮。让你的形体充满,把你的本质移到头顶,然后从那儿如光一般倾泻而下。”这种技巧是毕达哥拉斯之作。毕达拉斯带着这种技巧去希腊。事实上,他成了西方所有神秘主义的本源和出处。他是西方神秘主义之父。这种技巧是深层静心的一种。你要试着去领悟:“将注意力集中到双眉之间……”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表明,双眉之间存在着一种腺,这是人体中最神秘的部位。这种腺被称之为松果腺,是西藏人的第三只眼——湿婆奈特拉(Shivanetra):湿婆的第三只眼,坦屈拉的第三只眼。在两眼之间还有第三只眼存在,但通常情况下它是没有功能的。你必须设法让它睁开,它并没有失明。它只是闭着。这个技巧就是要使这第三只眼睁开。“将注意力集中到双眉之间……”闭上双眼,然后将你的两只眼睛同时集中于双眉的正中。集中在双眉的正中,闭上眼睛,就如同你正用你的双眼在看。要集中你的全部注意力去看。这是集中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你无法如此轻易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于你身体的其他任何一个部位。这种腺可以像别的东西一样吸引你的注意力。如果你去注意它,你的双眼就会被这第三只眼吸引住。它们就会被固定在那里:它们无法移开。如果你企图去注意身体的其它任何一个部位,那将会是非常困难的。这第三只眼会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你的注意力。它对注意力有一种魔力。所以全世界所有的技巧都要运用到它。这最容易锻炼你的注意力,因为不只是你在设法集中注意力:这种腺本身也会帮助你;它极富磁性。你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到它那里。它会变得专心致志。旧坦屈拉经文中说注意力是第三只眼的食粮。它饿极了,它已经饿了几生儿附。如果你去注意它,它就会恢复活力。它会充满活力!它得到了食粮。一旦你领悟到注意力是食粮,一旦你感觉到你的注意力被松果腺如磁石般牵引,吸引,牵拉,那么要集中注意力便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人们一定要正确感悟那个部位。所以要闭上你的双眼,让你的两眼集中到正中间,然后去感觉那一部位。当你接近那个部位的时候,你的双眼会突然被钉在那里。当它们很难再移开的时候,你便能知道你找到了正确的部位。“将注意力集中到双眉之间,在意念到来之前,让你的头脑随意漂浮……”如果注意力是在双眉之间,你会初次经历一种奇妙的现象。你会初次感觉意念在你面前飞奔而过;而你则成了一名观赏者。这就如同一幅电影屏幕:意念闪过,而你只是一名观众。一旦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三只眼这个中心,你便即刻成了意念的观众。平时你并不是观众:你和意念是一体的。如果有愤怒,你就会很愤怒。如果一个意念闪过了,可你并不是观者——你与意念是一体的,一致的,你随着它一起移动。你成了意念。在有性欲的时候你渴望性;在有愤怒的时候你会愤怒;在意念中夹杂贪婪的时候你会变得很贪婪。任何一种意念闪过的时候都会与你合为一体。在你与意念之间没有任何空隙。然而一旦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三只眼,你会突然之间成为一个观者。通过第三只眼,你变成了观照者。通过第三只眼,你可以看见你的意念闪过如同看见云朵在空中飘浮,看见人群在街上移动。试着去做一个观照者。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努力做一个观照者。你病了,你的身体在疼痛,你在受苦受难,无论怎么样:只需。去观照它。无论发生什么事,不要让你自己与它成为一体。要做观照者——观察员。而如果你有可能做到观照,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第三只眼。其次,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只眼,你便能成为一个观照者。这两件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第一件事是:把注意力聚集到第三只眼,观照便会自然发生。此刻你便可以照会你的意念。这是第一件事。而第二件事是你此刻可以感觉到奇妙的轻微的呼吸颤动。此刻你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形式,呼吸的实质。首先要努力去领悟到底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呼吸的实质”。当你呼吸的时候,你并不仅仅是在呼吸空气。科学认为你只是在呼吸空气——氧气、氢气以及其它气体的混合体。他们说你在呼吸“空气!”但坦屈拉说空气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实质。你在呼吸普拉那(prana)——呼吸生命。空气只是中介;普拉那才是实质。你在呼吸普拉那,并不仅仅是空气。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三只眼,你会突然体察到呼吸的实质——不是呼吸,而是呼吸的实质,普拉那。一旦你能体察到呼吸的实质,普拉那,你便登上了一个高度,从那里你可以有一个质的飞跃,你可以有一个突破。如羽轻拂湿婆说:“如一羽鸿毛轻触你的两只眼球,在它们中间便会有一丝轻飘的感觉涌人你的内心,并在那里融人宇宙。”用你的两只手掌,把它们轻放在你闭着的双眼上,让手掌轻触你的眼球——但只是如一羽鸿毛,不要施加任何一点压力。如果你用力压迫,你就错过其中的意义,你就会错过这种方法的全部作用。所以不要用力挤压:只是如一羽鸿毛般轻拂。你需要有一个调节的过程,因为在开始之初你会用力。一点一点减轻这种压力,直到你的触摸完全不存在压力,只是你的手掌在轻触你的眼球。只是轻触。只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触碰,因为如果有压力产生,那么这种技巧就不起作用。因此——要轻如一羽鸿毛。  为什么?——因为一枚针可以做一支剑做不到的事。如果你挤压,性质就改变了——你就带有攻击性。而流过你双眼的能量是极为敏感的:有一点点压力,它就会开始抵触,就会产生抗阻。如果你挤压,那么流过你双眼的能量就会开始抵触,开始抗阻。接着便会有一番争斗。所以不要挤压;即使只有一丝的压力,眼睛的能量也能够判断出来。  它是非常敏感的,它是极为灵敏的。不要去挤压——要如一羽轻鸿,只是用手掌去轻拂,似触未触。似触而未触,不要有任何压力;只是轻轻的一触,只是手掌触碰眼球的一丝细微的感觉,仅此而已。接着将会怎么样呢?当你不施任何一点压力,只是去轻触的时候,能量便会在你内在移动。如果你挤压,它就会抵触你的手,你的手掌,并向外流失。只是轻轻一触,能量便开始在你内在移动。大门是关闭的;只要大门一关闭,能量便回涌。而在能量回涌的那一瞬间,你会感觉到有一阵轻松传遍你的脸面,你的头部。这种能量的回涌使你变得轻飘。就在你的两眼之间存在着第三只眼,这是智慧之眼,这是般若查克苏(prajna—chakshu)。这第三只眼就在你的两眼之间。从你的双眼回涌的能量正好落在这第三只眼上。所以你会感觉到轻飘,感觉到升浮,仿佛地心引力不再存在。然后能量从第三只眼流到你的心房。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滴又一滴,它只是不停地下滴,而你则会感觉到一丝非常轻盈的感觉进入你的心房。你的心跳会慢下来,你的呼吸会慢下来,你的全身会感觉到轻松。即使你没有进入深层的静心,这也会对你的身体有所帮助。一天中任何一个时候,坐在椅子上放松——抑或你没有椅子,而只是坐在一辆列车里——闭上你双眼,感觉你的全身是一个放松的生命,然后把你的两只手掌放在你的眼睛上。不要用力压迫——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是如一羽鸿毛轻轻触摸。当你轻触而不施任何压力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即刻停止。在一个放松的头脑中,意念无法运行;它们被封冻了。它们需要激奋和狂热,它们需要压力才能运行。它们是借助压力而存在的。当眼睛静止的时候,放松的时候,能量便回涌,思想便停止。你将会感觉到某种异常欣快的特质,而这种感觉会每天有所加深。所以每天要做几次。即使只有一会儿的轻触也是有益的。每当你眼睛感觉到累了,干了,用久了——如在阅读以后,看完电影或电视之后——无论何时你有这样的感觉,只要闭上眼睛,然后轻触,便会立刻见效。但如果你想做静心测至少需做四十分钟。整个过程都不要去挤压。在短时间内如羽毛轻拂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坚持四十分钟则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你常常会忘记,你会去挤压。不要用力挤压。四十分钟内,要始终觉知你的手是没有重量的;它们只是在轻触,要始终觉知你没有在用力压迫,只是轻轻触碰。这会成为一种深层的觉知,就如同呼吸一样。如佛所说要完全觉知地去呼吸,你也要同样觉知地去触摸,因为你需要时时注意不要去用力压迫。你的手应该只是一羽轻鸿,没有任何重量,只是轻轻触碰。你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那里,保持着警觉,在两眼周围,能量便会不断地流淌。起初它只是点点滴滴地下落。几个月之内你将会感觉到它变得如同一条河流,一年之内你将会感觉到它成了滔滔的洪水。而当它发生的时候——“如一羽鸿毛轻触你的两只眼球,在它们中间便会有一丝轻飘的感觉”——当你轻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丝轻飘。你即刻就能感觉到它。你触摸的一刹那,立即会有一丝轻飘的感觉产生。而“在它们中间便会有一丝轻飘涌入你的内心”,这种轻飘会渗入你的内心,涌入你的内心。在你的内心,只有轻飘能够进得去;任何沉重的东西都无法进入。只有非常轻盈的东西可以进到你的内心。  两眼之间的这种轻飘的感觉会开始滴入你的心房,而你的心扉则会打开来接受它——“并在那里融入宇宙”。当回落的能量变成了一川小溪,继而是一条小河,然后再变成滔滔的洪水,你会被彻底地冲蚀,你会被冲走。你将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你将会感觉到只有宇宙的存在。吸入呼出,你会感觉到你成了整个宇宙。宇宙进入复出。而你一直所呆的实体,你的自我,则将不复存在。凝视你的鼻尖吕祖说:“一个人应该凝视自己的鼻尖。”为什么?——因为这会有所帮助,它会使你与第三只眼位于一线。当你的双眼盯视着鼻尖的时候,它实质上已做了许多事。基本的一件事是使你的第三只眼与你的鼻尖恰好成一直线——只是略高几英寸,但在同一直线上。而一旦你与第三只眼成了一直线,这第三只眼的吸引力,第三只眼的拉力和磁力就会大得让你甚至要对抗你自己。而你正需要与之成一直线,这样第三只眼的引力和重力才能发挥其功能。一旦你正好与它成一直线,你就无需再作任何努力。突然之间你会发现格式塔(gestalt)改变了,因为你的双眼创造了世界和思想的二象性,两眼之间的眼睛则造成了空隙。这是一种改变格式塔的简便方法。然而头脑会曲解它——你的头脑会说:“好吧,现在开始盯视鼻尖,想着鼻尖,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如果你过于注意你的鼻尖,你就会不得要领,因为你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而又要完全地放松,这样第三只眼才可以牵引你。如果你过于注重鼻尖,你的注意力固定在那里,集中在那里,钉牢在那里,你的第三只眼就无法牵引住你,因为你的第三只眼以前从未发挥过其官能。它的引力在初始时并不会很大。它是慢慢地逐渐增强的。一旦它开始发挥作用,聚集在它周围的尘埃就会消失,它的官能就会活跃起来,到那时,即使你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尖,你也会受到牵引。但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做到的。你必须完完全全地放松,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压力和紧张。你只需呆在那里,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之中……如果一个人的眼光没有跟着自己的鼻子走,要么是由于他睁大了眼睛眺望远处,从而看不见自己的鼻子,要么是因为他的眼脸紧锁,从而双眼紧闭,这样也看不见自己的鼻子。轻松地盯视自己鼻尖的另一个作用是:它不允许你睁大眼睛。如果你睁大双眼,整个世界便尽收眼底,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来分散你的注意力。一位美丽的女士经过,你会尾随着她——至少在头脑里。或者有人在打架;你并不关心,但你会去想:“发生什么事了?”再或者有人在哭泣,你会觉得很好奇。无数的事物在你周围不断地移动。如果双眼圆睁,你就变成了男性的能量:阳。如果双眼完全紧闭,你就会沉溺于幻想中,你就会开始做梦:你就变成了女性的能量:阴。要避免这两个极端,只需盯视自己的鼻尖——一种简便的办法,但结果却奇妙得不可思议。不仅老子的门徒们认同这一点,佛教徒亦领悟这一点,印度教徒也领悟这一点。自古以来所有的静心者都多少领悟到这个事实,那就是如果你的眼睛半睁半闭的话,你会奇迹般地避开两个易犯的错误。一个是为外部的世界而分心,另一个是被内部梦幻的世界所吸引。你恰好处于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上。这就是意义所在:处于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上,意味着你在那一刻既非男性亦非女性。你的视觉摆脱了二象性;你的视觉超越了你内在的分割。只有当你超越了你内在的分割,你才会进入第三只眼的磁场范围之内。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正确地垂下眼脸,然后让光线自然地流人。记住这一点很重要:你不是要去把光线拉进来,你不是要去强迫光线流入。如果窗户是开着的,光线会自然照射进来。如果门是开着的,光线会自己涌进来。你不需去带它进来,你不需去推它进来,你不需去拽它进来。你怎样能让光线进来呢?你怎么能够将光线推进来呢?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打开你自己去接纳它。必须用双眼同时盯视自己的鼻尖。记住,你必须用双眼同时盯视鼻尖,这样在鼻尖处你的两只眼睛可以摆脱二象性。于是从你双眼流露出的两道光在鼻尖处合二为一了;它落在了同一个点上。你的双眼相遇的地方便是窗户开启之处。于是一切都在正常进行。那时只需听之任之,只需去欣赏它,只需去庆祝它,喜爱它,欢庆它。什么也无需去做。必须用双眼同时盯视自己的鼻尖,要端坐……端坐对你会有帮助。当你的脊背挺直的时候,你性中心的能量就会对第三只眼起作用。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一点也不复杂……只要当你的双眼在鼻尖处相会时,你便会对第三只眼起作用。设法使你的性能量也能对第三只眼起作用。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这样就有很强的效力,因为你的性中心储存了你全部的能量。当脊背挺起、竖直的时候,性中心就也能对第三只眼起作用。同时从两个方面对第三只眼出击会更好些,你要设法从两个方向同时穿透第三只眼。你……要端坐,要保持舒适。大师说得很清楚。要挺直,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千万别让自己觉得不舒服;否则你又会为你的不适分心。这是瑜珈姿势的要领。梵文中阿萨那(asana)一词意即舒适的姿势。舒适是其最基本的特质。如果一种姿势令你感到不舒服,那么你就会为此而分心。所以必须让自己保持舒适。这并不一定要在脑袋的正中。以它为中心并不是指要以你的头顶为中心。中心是无处不在的;一切都包含于其中;它是同宇宙万物的整个进程的化解相关联的。一旦你触及到了第三只眼,你就会以那一点为中心,光线便会涌进来,你便到达了万物升华的界点。你便进到了无形的境界,隐形的境界。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称之为神。这就是万物升华的界点,这就是万物升华的圣地。这就是整个存在之根源。它是无所不能的,它是无所不在的,它是永恒的。定格的空冥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空冥?即无思维的一瞬间。一种无思维的状态,一个间隙。这种状态总有发生,只不过你并没有觉知到它罢了;否则就不会引出那么多问题。一个意念出现了,接着又一个意念闯了进来,正是在这两个意念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小小的间隙。而那个间隙便是通向神明之门,那个间隙便是空冥。如果你深入地去留意那个间隙,它便会变得越来越大。头脑如同交通拥挤的道路;一辆车经过了,接着另一辆车又从你面前开过,而由于你太在意这些过往车辆,以至于你看不见两车之间始终存在着的间隙。否则它们就会相撞。它们没有相撞,在它们之间有某种东西将它们隔开了。你的意念没有相撞,它们没有相互辗压,相互碰撞。它们甚至不曾怎么重叠。每一个意念都有其自身的界线,每一个意念都是界定的,但思维的进程太快太迅速,以至于你看不到其中的间隙,除非你诚心要等待它,找寻它。空冥意味着要改变这种格式塔(形式)。通常我们这样看待思维:一个意念,另一个意念,又一个意念。当你改变了格式塔,你看到的是一个间隙,另一个间隙,又一个间隙。你的着重点不再放在每一个意念上,而是放在了那些间隙上面。如果世俗的意念出现的话,你不该依旧呆板地坐着,你必须去审视它处于何处,它来自于何处,它消失于何处。这在初次尝试的时候不会发生。你在盯视着自己鼻尖的时候,意念会出现。这么多世以来,它们始终川流不息地涌来,它们绝不会轻易放过你。它们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它们几乎已是你内在固有的东西。你在过一种几乎是前世安排好的生活。于是便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当人们安静地坐着静心的时候,意念会比平时、比通常更多地出现——非同寻常的激增。无数的意念涌进来,因为它们要在你身上留下些什么——你在试图摆脱它们的控制吗?它们会让你的日子不好过。因此这些意念是必然会出现的。你将怎样去对待它们呢?你不能只是依旧呆坐在那里,你必须去做点什么事。对抗它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你开始去对抗它,你就会忘了盯视自己的鼻尖,忘了觉知第三只眼,忘了光的循环;你会忘了一切,你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意念中。如果你去追逐意念,你就会迷失,如果你去尾随它们,你就会迷失,如果你去对抗它们,你就会迷失。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而这正是奥秘所在。佛陀也应用过这一奥秘。事实上奥秘几乎都是相同的,因为人都是相同的——锁之相同钥匙必同。这便是奥秘所在:佛陀称之为塞马萨提(Sammasati)。要好好记住。要记住:当一个意念出现的时候,要看清楚它在哪里,不要与之对抗,不要为其辩护,不要对其谴责,只需像科学家一样客观地看待它。去看清它位于何处,来自何处,去向何处。看清它的到来,看清它的所在,看清它的离去。意念都是易动的;它们不会呆得很久。你只需去观照意念的出现,意念的存在,和意念的消失。不要设法与之对抗,不要试图去尾随它,只需作一名安静的观察者。那样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观察得越仔细,意念出现得就越少。当你的观察完整全面时,意念就会消失,而仅仅留下一个空隙,留下一个间距。但要记住另外一点:你的头脑可能再次蒙骗你。进一步的沉思无益。那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即意识的自由联接。一个意念出现了,你会等待另一个意念的出现,接着是另一个,然后是一整串……这便是所有的精神分析所做的事——你开始退回到过去。一个意念接着另一个意念,持续不断、无穷无尽,没有终结。如果你参与进去,你就会步入一条没有尽头的旅途,那是十足的白费力。你的头脑会那样去做。所以要谨防它的发生。你不可能让头脑去超越头脑。所以不要做徒劳的尝试;不要做无谓的尝试;否则,一件事会连着另一件事接踵而至,而你就会完全忘了要在那里做什么。鼻尖就会消失,第三只眼就会被遣忘,光就会距你千里之外。所以要记住以下两件事,这是你的双翼。一是:出现间隙的时候,没有意念浮现,要空冥。二是:当一个意念浮现的时候,只需要看三点:这个意念位于何处,它来自何方,它去向哪里。在那一刻,不要再去留意空隙,而要着眼于意念,观照意念,对它说再见。一旦它离去,即刻再回复到空冥。当意念继续向深处飘去的时候,你应该即刻停止,并开始空冥。让你自己保持空冥,然后再重新开始凝视。因此,每当意念到来的时候,要凝视。每当意念离去的时候,要空冥。这是快速领悟的双重方法。它意味着光的环流。环流即凝视。光即空冥。每当你空冥的时候,你就会看见光大量涌进来,每当你凝视的时候,你就会形成环流,你就会使环流成为可能。这两方面都是必需的。光即是空冥。没有空冥的凝视就如同没有光的环流。那样的事发生过;河陀瑜珈(hatha yoga)就曾蒙受过这样的不幸。他们凝视,他们全神贯注,但他们忽略了光,他们完全忘记了这位宾客。他们只是在不停地收拾房子,他们太专注于房子的整理,以至于他们忘了要收拾这房子的本来目的,忘了他们的宾客。河陀瑜珈持续不断地调整他的身体,净化他的身体,他做各种瑜珈姿势和呼吸练习,并且无止境地做下去。他已经完全忘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光就在那儿,但他拒绝让它进来,因为只有当他完全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下,光才有可能进来。没有空冥的凝视,就是没有光的环流。这就是发生在所谓瑜珈论者身上的悲剧。另一种悲剧则发生在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的身上。没有凝视的空冥,就是没有环流的光。他们只考虑光,但他们并没有为它的涌入做些准备;他们想到的只是光。他们想到的只是宾客,他们无数次地去想象宾客,却不去收拾他们的房子。这两者都有所偏失。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跌入其中任何一个误区。如果你能保持警觉,那将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过程,并会有极大的改观。一个人如果能正确领悟的话,他会在那短短的一瞬间进入一种单独的存在。18.只是坐着  你只是在那里坐着,什么也不做……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一切都是那么的愉快。你进入了神明,你步入了真实。坐 禅(Zazen)禅宗里人们强调只是静坐,什么事也别于。世上最难的事便是坐着什么也不干。但一旦你入了门,只要你坚持每天数小时地静坐无为,几个月下来,许多事会慢慢地慢慢地发生。你会感觉到困乏,你会做梦。许许多多的意念,许许多多的事情会充斥你的头脑。头脑会说:“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你本来可以去挣点钱的。至少你可以去看场电影,娱乐一下,或者你可以轻松地闲聊。你可以看电视或听广播,抑或你至少可以阅读没有看过的报纸。为什么要浪费你的时间呢?”头脑会同你进行无数次的争吵,但你只需继续去倾听它,而不要受其干扰……它会想尽各种办法:它会产生幻觉,它会做梦,它会变得昏昏欲睡。它会做一切可能的事以此把你从静坐中拉出来。但只要你继续,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红日会升起。总有一天这会发生,你不再感觉困乏,你的头脑厌倦了你,厌烦了你,它放弃了引诱你的念头,它与你的一切就此了结。于是没有了睡意,没有了幻觉,没有了梦境,没有了意念。你只是静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的详和,一切都是那么的愉快。你进入了神明,你步入了真实。你可以坐在任何一个地方,但你所看到的一切不能太激烈。比如物体的移动不能过快。它们会让你分心。你可以看着树——那不成问题,因为它们是静止的,景物是不变的。你可以观望天空,或只是坐在角落里看着一堵墙。其次,不要专注于某样东西——要目空一切,因为眼睛睁着,人就会去看任何东西,但你不要去专注于某样东西。不要集中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那会让你非常地放松。第三,要舒缓你的呼吸。不要人为地去做,而要让它发生。让它顺其自然,那会让你更放松。第四,让你的身体尽量保持不动。首先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你可以坐在枕头上,或垫褥上,或者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上,但一旦你坐定了,就不要再移动,因为如果你的身体不动的话,你的头脑也会自动静下来。在一个移动的身体内,头脑会跟着不停地运转,因为身体头脑不是分离的,它们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股能量。  在开始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点点困难,但几天之后你便会非常地喜欢它。你会渐渐地发现,你的头脑开始层层剥落。终于有那么一刻你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要领:面对一堵空墙静坐,保持约一手臂长的距离。双眼半睁,让视线轻柔地落在墙上。保持脊背挺直,一只手盖在另一只手上,姆指相交成椭圆形,尽量保持平静,坚持三十分钟。  静坐的时候,要做到无选择地觉知,不要将注意力专注于任何一个地方,而要尽量保持善纳和警觉,时时刻刻。禅的笑一天,佛陀要作一次特别的演讲,成千上万个信徒不远万里地赶来。佛陀出现的时候,他手持一朵花。时间一点点地流逝,但佛陀却什么也没说。他只是看着那朵花。人群开始骚动。而摩诃迦叶(Mahakashyap)则再也忍不住地大笑了起来。佛陀示意他过去,把花递给了他,并对人群说:“我发现一种正确的教导方式。所有能用语言传授的,我都已经传授给了你们;但对于这朵花,我要把其中的秘诀传授给摩诃迦叶。”这是个最有意义的故事之一,因为通过它传播了禅的传统。佛陀是源泉、摩诃迦叶是第一传人,是禅的师祖。佛陀是源泉,摩诃迦叶是鼻祖,而禅的全部传统——地球上现存的最美好最具生命力的传统,便是以这个故事为源头开始传播的。要试着去领悟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一天早晨佛陀来了,像往常一样人群已聚集在一起。许多人在等着聆听他的教诲。但有一件事不同于往常——他手持一朵鲜花。从前他手里从没有拿过任何东西。人们以为那一定是某人献给他的花。佛陀来了,他坐在树下。人们等了又等,而他就是不说话。他甚至没有看他们。他只是一直看着那朵花。几分钟过去了,几小时过去了,人们开始变得不耐烦了。据说摩诃迦叶忍不住了——他大声笑了出来。佛陀叫住他,把花给了他,并对聚集的人群说:“一切可以用语言来说的东西,我都已经说给你们听了,而那些不能用语言来讲述的,我则传授给了摩诃迦叶。其中的秘诀是无法言传的。我把这种秘诀传给了摩诃迦叶。”而这就是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成了这把金钥匙的第一位持有者。以后在印度相继过有六位传人,直至菩提达摩(BOdhi-harma)。他是金钥匙的第六位传人,然而他寻遍了全印度,却找不到一个摩诃迦叶那样的能人——一个能够领悟静默的人,为了找寻一个能将金钥匙传给他的人,他不得不离开了印度,否则钥匙就会失传。于是佛教随着菩提达摩进入了中国,他要在这里寻找一个能将金钥匙传授予他的人,一个能领悟静默的,一个能心与心相谈而头脑不会窘困的人,一个没有头脑的人。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只有通过心与心才能实现。于是,整整九年,菩提达摩找寻了全中国,最后才找到一个人。这位中国人便成了第七位大师。这把钥匙至今仍在被传送着,这把钥匙仍在那儿;某人仍旧掌握着它。河水并没有干涸。我们甚至会要求佛陀讲话,因为那便是我们的全部所知。这是很愚蠢的。你应该学会宁静地与佛陀在一起,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进入你。他可以通过语言敲响你的门,但他却永远无法进入你;只有借助宁静他才能进入你,而除非他进入,否则什么也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他的进入会给你的世界带来一种新的要素;他进入你的心中,会带给你一种新的心跳,一种新的脉膊,一种新的生命释放,但只有他进入那才成。摩诃迦叶嘲笑人们的愚蠢。他们在不耐烦地想:佛陀什么时候才会站起来打破这份沉寂,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家了?他大笑了起来。于是笑声从摩诃迦叶开始,随着禅的传统世代相传。没有任何一种其它传统会大笑。在禅宗的寺庙里,人们不停地大笑,大笑,大笑。  摩诃迦叶大笑,在他的笑声里包含了很多的层面。其中之一便是笑整个场面的荒谬,笑没有能够领悟佛陀的宁静,都在期待着他开口说话。佛陀一生都在强调真理无法言传,但每个人却都还在期待着他讲话。其中之二——他亦在笑佛陀本人,笑他制造的整个可笑的场面,笑他手持鲜花坐在那里,一直注视着那朵花,令每个人都感到那么的不自在,那么的不耐烦。他不停地笑佛陀的这种姿太其中之三——他笑他自己。为什么直到现在他才刚刚领悟?整件事是那样的容易简单。一旦你领悟,你一定会大笑。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你去领悟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困难需要你去克服的。一切都早已是显而易见的。你怎么竟会视而不见呢?佛陀静坐在那里,而小鸟却在树上欢唱,微风掠过树梢,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摩诃迦叶悟到了。他悟到了什么?他领悟到其实没有什么需要去领悟的,没有什么需要去讲述的,没有什么需要去诠释的。整个场景是简单透明的,并没有什么隐含于其中。没有必要去探寻,因为一切都在那里,此时此地,在你的内在。他亦笑他自己,笑那么多人所做的可笑的努力,只是为了去领悟这份宁静——笑如此多的思考。佛陀叫住他,把花给了他并说:“在此,我把秘诀传给你。”秘诀是什么?秘诀就是宁静和欢笑——内在宁静,外在欢笑。而当欢笑出自于宁静这这种笑便不是尘世的笑,而是神明的笑。当欢笑出自于宁静,你便不再是拿任何人取笑。你只是在笑整个天大的笑话。而这确实是一个笑话。所以我要不断地说些笑话给你们听,因为笑话中包含的道理要比经文中多得多。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因为在你内在,你拥有一切,而你却到处在寻寻觅觅。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呢?你是君王,却在街上像个乞丐;你不只是在扮演,不只是在欺骗他人,你亦是在骗你自己说你是个乞丐。你具有一切知识的源泉,却不停地提问;你拥有一个聪慧的自性,却自以为无知;你的内在是永恒的,而你却害伯畏惧死亡和疾病。这确实是一个笑话。如果摩诃迦叶笑出来的话,那他做对了。摩诃迦叶仍是宁静的,他内部的河流一直在无声无息地流淌。他把钥匙传给了别人,那把钥匙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开启门扉。这是两个方面。内在的宁静——这份宁静如此之深,以至于你的生命中没有颤动;你存在着,但没有情绪的波动;你只是一泓池水,没有波涛,甚至没有泛起一点点涟漪;你的整个生命是宁静的,安宁的;在你的内在,在你的核心处,是宁静的——而在其界外,则是欢庆与欢笑。也只有宁静才可能欢笑,因为只有宁静才能领会这天大的玩笑。我要告诉你们,与悲伤同在的宁静只是一种假像,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错。你已经误入了歧途,你已经偏离了轨道。只有欢庆才能证明达到了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宁静与虚假的宁静之间有何区别呢?虚假的宁静总是被迫的。它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它不是自发的,它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是你人为地使它发生。你安静地坐着,头脑却极为骚动。你要压抑它,于是你便笑不出来。你会变得很伤心,因为欢笑是危险的——如果你大笑你就会丧失宁静,因为在笑声里你无法压抑。欢笑与压抑是相抵触的A果你想压抑,你就不该笑;如果你笑了,一切就都会流露出来。你的真实就会在笑声里流露出来,你的假面就会消失。这就是秘诀——其内在是宁静,其外在是欢庆,是欢笑。要喜庆与宁静。要在你的周围创造更多的条件——不要强迫你的头脑宁静,只需在你的周围创造更多的条件,从而内在的宁静可以自然流淌。静心并不会将你带入宁静。静心只能创造一个宁静发生的环境。而这个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每当宁静发生的时候,欢笑就会进入你的生命。你周围的一切就会欣然欢庆。当宁静溢时,它就会变成欢笑。它会变得极为汹涌,从而开始向四面八方溢流。他大声笑着。那必定是一种狂笑,在那笑声里,摩诃迦叶不存在了。宁静在欢笑,宁静开花了。  只有当宁静变成了一种欢庆,你的成道才会完善。因此我要强调,每当你静心之后,你应该欢庆。每当你宁静之后,你应该享受它,你应该心存感激。你应该对所有的一切表示深深的感谢,为了你能够有机会存在,为了你能够静心,为了你能够宁静,为了你能够欢笑。19.在爱中升华:静心中的伴侣关系有一些最基本的事必须要明白。首先,男人和女人是同一双手中相对的两只手掌,是对立的两极。这种生命的对立使得他们相互吸引。相距越远,吸引力就越大;彼此之间的差异越甚,就越具魁力、美丽和吸引力。而这正是整个问题之所在。当他们走近的时候,他们希望走得更近,他们希望融入彼此的生命,他们希望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但他们全部的吸引力是基于彼此的对立之上的。而和谐则恰恰基于对立的消失。除非是有意识的爱,否则它会带来极大的痛苦,造成极大的烦恼。所有的恋人都是有烦恼的。这种烦恼不是个别的;它是事物的本质。他们原本或许不会相互吸引——他们称之为坠入爱河——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彼此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原因;由此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幸福的恋人往往是那些从未碰过面的人。一旦他们相遇了,使他们互具吸引力的相对性便会同样演变成一种相互的冲突。在每一件小事上,他们的观点不同,他们的态度不同。虽然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却无法相互理解。男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女人不同。比如,男人对遥远的事情比较感兴趣——他们关心人类的未来,他们关心遥远的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女人则会嘲笑这所有的荒谬。她只关心一个极小极近的圈子——关心她的邻居,关心她的家庭,关心谁在欺骗他的妻子,而谁的妻于又与汽车司机共坠爱河。她的兴趣极为狭隘,极具人性。她并不关心再生,她也不在意来世。她更注重实际。她关心的是现在,是此时此地。男人从不关心此时此地。他总是置身于千里之外。他全神所观注的——是再生,是来世。如果伴侣双方都能意识到他们的相遇其实是一种对立性的相遇,没有必要使它成为一种冲突,那么就有极大的可能去理解完全相反的观点,并去接纳它。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才会是一种美妙的和谐。否则,那将会是一场无休止的争斗。总会有休战的时候。人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地持续争斗,他也需要短暂的休息——需要养精蓄锐迎接新的争斗。男人与女人共同生活了几千年,然而他们却仍是陌路人,这是一个最为奇怪的现象之一。他们持续不断地传宗接代,但他们仍是陌路人。女性的观点与男性的观点之间是如此的对立,除非有意识地去努力,除非让它变成一种静心,否则就没有希望过一种和平的生活。这是我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如何让爱与静心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每对恋人都自动地变成为静心中的伴侣关系——而每一次静心都能令你非常地觉知,从而不再需要坠入爱河,使你能在爱中升华。你可以有意识地、谨慎地找到一个朋友。你觉得与我在一起很愉快,你会感受到一段祥和、宁静、充满爱的时光,于是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与我在一起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与你所爱的那个男人在一起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这其中的区别必须要去理解。你爱我,但你爱我的方式与爱你丈夫、爱你妻子的方式不同。你对我的爱是非生理的;与我在一起,你的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那是精神的,而不是身体的。其次,你之所以会与我有联系,是因为你在寻找真理。我同你的关系是一种静心的关系。静心是你我之间唯一的桥梁。你的爱会随着静心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反之也一样;当静心进入开花期的时候,你的爱也会盛开。但那是基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与你丈夫,你们便不是通过静心相联系的。你们从没有在一起宁静地坐上一小时来感觉彼此的意识。你们不是在争斗就是在做爱,但无论你们做什么,你们都只是与身体相关,与物质部分相关,与生物学相关,与荷尔蒙相关。你们并没有与对方最深处的核心相连。你们的灵魂仍是分离的。在庙宇,在教堂、在法庭,你们只是身体结了婚,你们的灵魂相距甚远。如果你希望与你的男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你就必须学会更深入地静心。仅有爱情是不够的。爱本身是盲目的;静心会给予它眼睛,静心会给予它悟性。而一旦你们的爱情同时具有爱与静心,你们便成了旅途中的伴侣。于是那不再是夫妻间一种普通的关系。它变成了探索生命之奥秘这条道路上的朋友。单独一个男人,或单独一个女人会觉得这条旅途非常的乏味,非常的漫长,就如同他们以前所感觉到的一样:由于看到了这种持续的冲突,所有的宗教都规定,凡是要去寻求真理的人都应该舍弃对方——和尚必须独身,尼姑必须独身。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和尚多少尼姑修成道了呢?你甚至数不满十个手指。千百万个和尚与尼姑信奉各种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终又怎样呢?这条道路并不漫长,目标也并不遥远。但是,即便是上邻居家,你也需要用两条腿走路。只用一条腿跳跃,你能走多远呢?我要介绍一种全新的观点,那就是男人与女人同处于一种深厚的情谊,同处于一种爱与静心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样他们便可以在任何他们希望的时候达到目标。因为目标并不在你的体外,它是旋风的中心,它在你的灵魂深处。但是,只有当你们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你们才能够发现它,而缺了对方,你们便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男人与女人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所以与其将时间浪费在互相的争斗上,还不如努力去了解对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试着用男人的眼光去看,试着用女人的眼光去看。四只眼睛总比两只眼睛强得多——你可以看到一个全景;四面八方尽收你的眼底。但有一件事必须记住:那就是,没有静心,爱注定会失败;它不可能成功。你可以假装,你可以蒙骗别人,但你欺骗不了你自己。你清楚地知道你所得到的所有爱的承诺都不会兑现。只有借助静心,爱才会具有新的色彩,新的音乐,新的歌唱,新的舞蹈——因为静心给予你一种悟性,让你去领会两极的对立性,而正是在这种领悟的过程中,冲突消失了。世上一切冲突都是由于误解所致。你说某件事,你妻子理解成另一回事。你妻子说了某样东西,你却理解成别的东西。我曾经见到过共同生活了三四十年的夫妻;但他们似乎仍像第一天在一起时那样的不成熟。仍然是相同的抱怨:“她不理解我所说的。”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你却没能找出某种让你妻子正确理解你,从而你能正确理解她的办法。我认为除了静心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因为静心可以带给你宁静和觉知的品质,让你成为一名耐心的听众,让你具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度量。与我在一起时这是可能的:我并不关心你的生活锁事。你来这里原本是为了倾听和领悟,你来这里是为了精神上的成长。那样自然不会有冲突,你无需作任何努力便可以达到和谐。你可以全身心地爱我,因为你同我的关系是静心关系。如果你想同其他任何一个男人或其他任何一个女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你就必须把你带到这里来的气氛和氛围同样地带到你的生活中去。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我想提醒你们的是,“药物(Medicine)”一词与“静心(Meditation)”一词源自于同一个词根。药物治疗你的身体,静心治疗你的灵魂;药物医治你物质的部分,静心医治你精神的部分。人们生活在一起,而他们的精神却满是创伤;由此,小事情很容易伤害到他们。人们互不理解地生活着。所以,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以灾难告终。如果你爱一个男人,那么静心将是你所能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如果你爱上一个女人,那么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英国王室收藏的著名印度大金刚钻,便算不得什么;静心将会是一种珍贵得多的礼物——它会使你的生活成为一种全然的幸福。我们完全有潜力获得全然的幸福,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孤身一人,我们会极度地悲哀。共同生活,我们又会极度地痛苦。即使像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这样一个极具聪明才智的人也不得不说他人就是地狱,独身会更好过些,你与你的配偶无法和睦。他变得很悲观,他认为与别人的共同生活是不可能的,他人就是地狱。通常情况下他的话是对的。但是通过静心他人会变成你的天堂。让一保罗·萨特却对静心一无所知。那便是西方人的不幸。西方人错过了生命的花朵,因为他们对静心一无所知,而东方人则是由于不懂得爱而同样错过了这生命的花朵。而对我来说,男人与女人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爱与静心的关系亦是如此。静心是男人,爱是女人。静心与爱的结合便是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在那种结合中创造了超越人类的人——那既非男人亦非女人。  除非我们在地球上创造了超越的人,否则就没有多大的希望。但我感觉到我的人们有能力去做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爱的环流湿婆说:“去感觉渗透你的胸部并支撑起你那脆弱形体的敏锐的创造力。”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到胸部,双乳合一,忘记整个身体。把你全部的意识移到胸部,你会看到许多现象出现在你身上。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双乳附近,你的身体就会失重,一种非常非常愉快的感觉就会包裹住你,它会在你的周围颤动,在你的内在,在你的上下左右,在每一个地方颤动——那是一种极深的快感。事实上,所有已经成形的技巧基本上都是由男人开创的,因此其要旨往往便于男人去追随。就我所知,只有湿婆提供了一些基本上是供女人去做的技巧。男人是没法用这种技巧的。真的,如果一个男人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双乳附近,他会变得很不自在。试试看,五分钟之内你就会出汗,就会变得非常不自在,因为男性的乳房是消极的,它们会产生负力。你会觉得不自在,不舒服,觉得体内某处不对劲,不健康,出了毛病。但是女性的乳房却是活跃的。如果女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双乳附近,他们会感觉到非常幸福,非常愉快,一丝快感会遍及她们整个生命,她们的身体会失重。她们会觉得飘飘然,仿佛能够飞起来。由于这种注意力的集中,许多事情会因此而改变:你会变得更具母性。你也许不是个母亲,但你会变得更具母性。你与每个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具母性——会产生更多的同情心,更多的爱心。但在专注于乳房的时候你必须非常的放松,千万不要紧张。如果你因此而紧张,你与双乳之间就会有隔阂。要放松,要溶化于其中,感觉你不再存在,只剩下双乳在那里。如果一个男人也被迫这样去做的话,他会联系他的性中心来做,而不是联系他的双乳。由此便显出了所有空达里尼(Kun-dalini)瑜珈中第一查克拉(Chakra)的重要性。他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阴茎根部——在那里他才具有创造力,在那里他才是活跃的。始终要记住:永远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消极的事物上,因为专注于消极的事物,一切消极的东西就会随之而来。若专注于积极的事物,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切积极的东西。当男女相互交汇的时候,这两极——男人的上半部是消极的,下半部是积极的,女人的上半部是积极的,下半部是消极的——这正负两极在交汇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环流。那种环流是愉快的,却不同寻常。通常情况下性在起作用,没有环流形成——因此对于性你会感觉既迷恋又讨厌。你是那么渴望它,那么需要它,那么渴求它,但每当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每当它准备好要出现的时候,你都会感觉颓然——最终什么也没发生。只有当两个人的身体都极为放松,并毫无恐惧毫不抵触地为对方打开的时候,这才有可能发生。这种释放是如此的充分,从而电流可以合流、交汇,形成一个环流。然后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坦屈拉曾记录过它,而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一现象。这种最为奇怪的现象是一当两个恋人真正交汇形成一个环流的时候,会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出现。一会爱者成了被爱的人,而被爱之人则变成了爱者,过一会儿爱者又会去爱,被爱之人依旧被爱。一会儿男性变成了女性,过一会儿女性又变成了男性——因为环流在流动,能量在流动,它们变成了同一个环流。于是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男性会持续几分钟地活跃,然后他放松下来,女性开始变得活跃起来。那表明此刻男性的能量传入了女性的身体,她会变得主动,而男性保持被动。这将会循环往复地继续下去。通常你是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但在深层的性爱中,在情欲高潮中,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候你成了女人,而女人则成了男人。你可以感觉到,你绝对可以感觉到并认识到这种消极状态的转换。生命是有节奏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节奏的。你呼吸的时候,先吸气一接着有几秒钟的停顿,没有动静。然后又开始运行,你呼气一接着又是一个停顿,一个间歇,没有动静,然后再运行。运行,静止,运行。你的心脏跳动时,搏动,间歇,另一次搏动,再间歇。搏动是一种积极状态,间歇意味着消极状态。搏动是男性的,没有搏动则是女性的。  生命是有节奏的。当男女两人交汇的时候,会形成一个环流,会存在间歇——两个人都有。你若是一个女人,而突然之间会出现一个间歇,你不再是一个女人,你变成了一个男人。你将会是一个男人,接着是女人,然后又是男人。当这些间歇能够被觉知到的时候,你便可以感觉到你已经达成了环流。在性爱中颤抖湿婆说:“这样的拥抱中,你的感觉会如树叶般颤抖,并会溶入这种颤抖。”“在这样的拥抱中”,在这样一种爱人之间深层的交流中,“你的感觉会如树叶般颤抖,并会溶入这种颤抖”。我们一直害怕:做爱的时候你不让你的身体多动,因为如果你的身体多动的话,性行为就会分布于你的全身。只有当它位于性中心的时候,你才能够去控制它。当它遍及你的全身时,你就无法控制它。你会开始颤抖,你会开始尖叫,一旦你的身体控制了性行为,你就无法再去控制你的身体。我们压制移动。全世界都压抑这种移动,尤其是女人的颤动。她们始终就如死尸。你在对她们做着些什么,而她们却什么也不对你做。她们只是被动的伙伴。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全世界的男人要在这方面压抑女人呢?这其中存在着恐惧——因为一旦女人的身体着了魔,男人就很难再能满足她,因为女人可以连续出现几次性高潮,而男人却做不到。一个男人只能有一次性高潮,而女人可以连续几次出现性高潮。曾经有过关于多次性高潮的例子记录。任何一个女人都至少可以一连出现三次高潮,而男人只有一次。伴随着男人的性高潮,女人开始因此而兴奋,并期待着进一步的高潮。那就很困难了。怎么样去解决呢?颤抖!颤抖!让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起舞,而这应是双方一起进行。被爱的人也应起舞,他的每一个细胞也应颤动。只有那样你们两个人才能交汇,那时,这种交汇不再是心理的。这是你们生命能量的交汇。颤动是件很美妙的事,因为当你在你的性行为中颤抖,能量开始流遍你的全身。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受到影响。每一个细胞都开始充满活力,因为每一个细胞都是性细胞。当你出生的时候,是两个性细胞的交汇才创造了你的生命,创造了你的身体。那两个性细胞在你体内每一个地方。它们不断地繁衍、繁衍、繁衍,但你的基本构造单位仍是性细胞。当你全身颤动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你与你爱人的交汇。在你体内,每个细胞都在和与之对应的细胞交汇。这种颤动将它显示了出来。那看起来同动物差不多,其实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这是千真万确的。进入这种颤抖,在颤抖的时候不要躲避,不要做一个旁观者,因为心灵才是真正的旁观者。不要站在一旁躲避它!要进入颤动,成为颤动。要忘记一切成为颤动。并不是你的身体在颤动:而是你,是你的整个生命。你成了颤动本身。于是不再存在两个身体两颗心。开始之初是两股颤动的能量,到最后只是一个环流——不再是两股。在这一环流中会发生什么呢?其一,你将成为一种存在力的一部分——不是社会的头脑,而是存在力。其二,你将成为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你将在那种震颤中成为整个宇宙的一部分。那一刻极富创造力。你们固体的身体溶解了。你们变成了液状——在两个人之间融汇贯通。头脑消失了,隔阂消失了。你们拥有一个整体。  这便是阿德维塔(adwaita):这是非二象性。如果你感觉不到这种非二象性,那么所有的非二象性哲学都是没有价值的。它们只是语言。只有当你体验了这种非二象性存在的时刻,你才能去领悟《奥义书》(《Upanishads》)。于是,只有你才能去理解神秘主义者——理解他们谈论宇宙整体论时都在说些什么。于是你与这个世界不再分离,不再相异。于是存在成了你的家园。当你具有“此刻我在存在中非常安适”这样一种感觉时,所有的担忧都会化解。于是不再有愤怒,不再有争斗,不再有冲突。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就是尚加拉(Shankara)所谓的阿德维塔。你也可以自己找一个词去形容它,但通过深层的情爱拥抱,你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它。所以要活跃,要颤动,要成为颤动本身。单独的情爱环流湿婆说:“即使没有拥抱,仍然记得一体的感觉,那是一种蜕变。”一旦你领会了前两种静心,你甚至可以不需要伙伴。你只需记住这种行为并进入它。但首先你必须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体验过这种感觉,你无需伙伴便可以进入该行为。这有一定难度,但它确实是可能的。除非它发生,否则你会一直依赖下去:你会产生一种依赖性。正因为这些原因它才会发生。如果你已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你已经历过自己不再存在,只是一种颤动的能量这样的时刻——你们已经成为一体,在你与你的伴侣之间已经有了一个环流——在那一刻并没有伴侣。在那一刻只有你的存在,而对你的伴侣来说你亦不存在:只有她或他的存在。那种融合集中在你的体内;你的伴侣已不再存在。女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这种感觉,因为她们总是闭着眼睛做爱的。在这种方法过程中,最好闭上双眼。那样就只留有对环流的内在感觉,对一体的内在感觉。然后只需去记住它。闭上眼睛;躺下来,仿佛你的伴侣就在身边。只需记住它,并开始去感觉它。你的身体会开始颤抖和颤动。让它发生!完全忘记你的伴侣并不在身边。就如你伴侣在的时候那样移动。只有在开始的时候才是“就如”。一旦你体验到了,便不再是“就如”。那时你的伴侣就真的在那儿了。就像在实际的性爱行为中那样移动。做一切你与你伴侣做过的事。尖叫、移动、颤抖。很快环流就会形成,而这种环流是神奇的。你很快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环流的形成,但现在这种环流并不是由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共同形成的。如果你是男人,那么整个宇宙就成了女人;如果你是女人,整个宇宙便是男人。现在你在与存在本身进行着一种交流,而门户,你的伴侣,不再存在。伴侣只是一扇门。当你与一个女人做爱时,你其实是在与存在本身做爱。女人只是一扇门,男人也只是一扇门。伴侣只是整体的一个人口,但你太匆忙了,你从未感觉到它。如果你们持续处于一种交流,一连几小时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会忘记你的伴侣,你的伴侣将只是整体的延续。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技巧你就可以单独地运用它,而当你能够单独地运用它时,它会带给你一种新的自由——对伴侣的解脱。这确实会发生,整个存在成了你的伴侣——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以后便可以持续地去用这种技巧,从而你可以与存在保持经常的交流,你亦可以从别的角度来用这种技巧。清晨散步的时候你可以做,那样你便与空气、与日出、与星星、与树木在交流。夜晚遥望星空的时候你可以做,凝视月亮的时候你可以做,一旦你领悟到这是怎样发生的,你便可以与整个宇宙同处于一个性行为中。但最好是先从人类开始,因为他们离你最近——是宇宙中离你最近的部分。但他们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有一大飞跃,完全忘记这道大门。“仍然记得一体的感觉,那是一种蜕变”,而你将会蜕变: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你。坦屈拉主张在性行为中充分移动。完全忘却你自己,忘却你的文明,你的宗教,你的文化,你的观念。忘却所有的一切。只是在性行为中移动:充分地移动;不要留有任何余地。要做到完全没有思想。只有那样你才能觉知到你已经与另外一个人融汇成一体了。到那时,这种一体的感觉就可以脱离你的伴侣而与整个宇宙相连。你可以与一颗树、与月亮、与任何一切事物同处于一个性行为中。一旦你领悟了如何去创造这种环流,任何东西便都可以创造出来——即使不借助于任何其它事物。  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内在创造这样的环流,因为男人同时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而女人也既是男人亦为女人。男女在你身上兼而有之,因为你是由男女共创的。你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你的一半仍是异性的。你可以完全忘却一切,环流可以在你体内形成。一旦环流在你体内生成——你的男性便与你的女性相交汇;内在的女性与内在的男性相交汇——你在与你自己拥抱。而只有当这种环流形成后,才能真正拥有独身生活。否则,所有的独身生活都只是一种扭曲,都会随之产生自身的问题。当这种环流在你内在生成的时候,你便自由了。第四部分:静心的障碍1.两大困难  在通向静心的道路上存在两大困难:一个是自我。你的生命一直是由社会、由家庭、由学校、由教堂、由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来安排的,所以是自我主义的。甚至现代心理学也是以强调自我为基础的。自我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总的观点是,除非一个人有很强的自我,否则他将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奋斗,如果你是一个很谦卑的人,任何人都将会把你推在一边;你将永远落在后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你需要一个非常坚毅、非常强烈的自我去拼搏;只有那样你才能成功。在任何一个领域——可以是商业,可以是政界,可以是任何一种职业——你需要有非常果断的个性,而整个社会亦提倡在孩提时代就要培养这种果断的个性。从一开始我们就会告诫他,“要成为全班第一”;当孩子真的成了全班第一名,每个人都会表扬他。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你正在从头开始培养他的自我。你正在灌疏给他某种野心:“你可以成为国家总统,你可以成为国家的首相。”他带着这些观念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并伴随着他的每一次成功,他的自我不断地膨胀,膨胀。无论如何自我总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的疾病。如果你成功了,你的自我会膨胀——那是危险的,因为到那时你必须除去挡在你道路上的大石。而如果自我很小,你就不会成功,你就会被认定是一种失败,那样你的自我就会变成一个伤心。那样它就会受“伤害,它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然后它就会带来问题。你总“是害怕进入任何事物,甚至静心,因为你知道你是一种失败,你知道你将会失败——那已经成了你的心态。你在每一处都失败,而静心又是一件如此重大的事……你无法成功。如果你带着这个念头静心——认为失败是注定的,认为失败是你的命运,你的天数——那么你自然无法成功。因此,如果自我很大的话,它会妨碍你。而如果自我很小的话,它会受伤害,这亦会妨碍你。在任何一种情况中自我总是一个问题。在母亲的子宫里,每个孩子都是极其幸福的。当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他与他的幸福是一体的,不存在知与不知的问题。幸福是他的生命,在知与被知之间并不存在差别。所以孩子自然不会意识到他的幸福。只有当你失落某些东西以后,你才会觉知到它。确实如此。在某样东西失落以前,你很难去了解它,因为在你没有失去它的时候你与它完全是一体的。你们之间没有距离:观者与被观者是一体的;知与被知是一体的。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深深的幸福中,心理学家们也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一切宗教所探寻的,只是为了找回母亲的子宫,他们用它来批评宗教,但我认为,这完全不是批评。事实确实如此。是的,宗教所追寻的其实就是要找回子宫,宗教所追寻的其实就是要使整个存在变为子宫。孩子与母亲是绝对和谐的。孩子从不会走调。孩子并不知道他与母亲是分离的。若是母亲健康,孩子也会健康;着母亲病了,孩子也会病。若是母亲悲伤,孩子也会悲伤;若母亲快乐,孩子也会快乐。若是母亲跳舞,孩子也会跳舞;若母亲静坐,孩子也会保持宁静。孩子还没有成形。这是最纯粹的幸福,但它不得已会失落。孩子降生了,他一下子被抛离了中心。他一下子从土壤、从他母亲那里被根掘了出来。他失落了他的依靠,他不知道他是谁。当他与母亲在一起时,他没有必要去知道这些。没必要知道——他就是一切,无需知道,两者之间并没有区别。不存在“你”,所以也就不会有“我”的问题。现实并没有被分割。这是阿德维塔——纯粹的阿德维塔,纯粹的非二象性。但一旦孩子降生了,脐带就会被切断,他开始自己呼吸;突然他的整个生命开始想知道他是谁。这是自然的。现在他开始觉知到他的界限——他的身体,他的需要。他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不快乐;他有时候满足,有时候不满足;有时候他会饿会哭,却找不到他母亲的踪影;有时候他会吸着母亲的乳液,再一次享受与母亲合为一体的感觉。但现在有了许多的心境和心情,他会逐步开始感觉到分离。离异发生了;结合破灭了。在此之前他是完全与母亲连结在一起的;而现在他将永远独立。他必须去查明自己是谁。一个人的整整一生都在努力去证明他是谁。这是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孩子最初意识到的是“我的”(mine),接着是被动的“我”(me),然后是“你”(you),再然后才是主动的“我”(I)。这就是他的过程。确切地说是程序,一切都完全按这个顺序进行。首先他开始意识到“我的”。观照它,因为这是你的骨架,你的自我的结构。孩子首先开始意识到“我的”——这个玩具是我的,这个母亲是我的。他开始去占有。占有者首先进入;占有欲是极为基本的。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强调:不要有占有欲,因为有了占有物,痛苦便会开始。观照那些幼儿:他们极其妒忌,总想去占有,总想设法夺走他人的一切,总想设法保住自己的玩具。你会看到孩子们非常凶狠,几乎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在摆弄他的玩具,另一个孩子走了过来,你会看到一个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一个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一个奈迪沙(Nadirshah)。他会坚守他的玩具;他随时准备出击,他随时准备搏斗。这是一个领地问题,一个统治权的问题。占有欲首先进入;那是基本的毒害。孩子开始学会说:“这是我的。”一旦“我的”进入了,你便成了每个人的竞争者。一旦“我的”进入了,你的生活,便会充满竞争、奋斗、冲突、暴力和挑衅。“我的”下一步是被动的“我”。当你声明某种东西是你的时,你会通过这种声明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即此刻你是你的占有物的中心。占有物成了你的领地,你会通过这些占有物引伸出一个新的观念:被动的“我”。一旦你被这被动的“我”定位,你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界线,那些在界线以外的人便是“你”。对方变得清晰起来,现在事物开始分裂瓦解。宇宙是一体的,它是一个联合体。没有什么东西被分割开来。每一个事物都是与一切其他的事物相联系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联系。你与大地相联系,你与树木相联系,你与繁星相联系;繁星与你相联系,繁星与树木、与河流、与山脉相联系。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孤立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被隔离。隔离是绝不可能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