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佛眼观生死-3

作者:妙皇,黄敏,李明 字数:28024 更新:2023-10-08 19:59:12

佛告目犍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 床敷卧具,尽世间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时佛勅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意,便自受食。”尔时目犍连比丘及此大会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犍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犍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胖子一切饿鬼之苦。尔时目犍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事,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尔时目犍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盂兰盆经》经典中有关忠贞之道的记载非常繁多,至于孝亲之行的纂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岳,慈母恩深如海洋;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天下至高莫过于须弥山,天下至深莫过于四大海,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彩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精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怎样尽孝道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的美德,其中,孝顺、恭敬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是孝敬的美德呢?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父母、师长教训我们,指示我们,我们要用恭敬的态度奉行,也就是要有谨守奉行的性格。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大都缺少这种性格,有时候父母、师长跟他交待什么事,他总是将尊长的言教推开。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读书进步很慢,甚至于考试也常常落榜,就是由于他不能承顺言教;他没有接受,只有排拒。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平时父母、师长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都应该信受奉行,对于好的事情要从善如流。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现代的年轻人,有时候父母、师长指示他、教训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持一种反叛拒绝的态度,因此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养成虔诚恭敬的态度,对于将来成功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我们要有孝敬的美德,首先要养成克制自己。自己要忍耐,要迁就他人,要能降低自己的执着,才能顺从别人的愿心。所以,如何养成孝敬的美德呢?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有一只小青蛙,老是和妈妈唱反调,妈妈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妈妈教他往西,他偏要往东。有一天,青蛙妈妈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妈妈喜欢住在山上,不喜欢住在水边,因为小青蛙常和青蛙妈妈唱反调,所以青蛙妈妈交代儿子把她葬在水边。平常不听话的小青蛙突然良心发现,听从妈妈的话,就把青蛙妈妈葬在水边。黄昏时,担心妈妈会寂寞,就在水边哇哇叫。下雨时,担心妈妈被水冲走,也在水边哇哇叫。妈妈在世的时候不听话在,死后再来伤心,难过得哇哇已经来不及了。现代的社会,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薄。你看,医院里的老人病房与儿童病房时,“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很少。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不但平时很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再说,现代父母平时接送儿女上学,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无怨无尤;但是儿女偶尔陪父母到医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嫌烦了,好像对父母有天大的恩惠一般。台湾“一代碗”的故事,所谓“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南海普陀山有一个屠夫,是一个不孝子,平时事母极为忤逆。有一天他也跟人到普陀山朝拜,他听说普陀山有活观音,就到处向人询问。有个老和尚告诉他说:“活观音已经到你家中去了。”他匆匆赶回家中,母亲跟他说:“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孝顺父母不要等到百年,在世时就要孝顺。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下令要召请李密当太子的老师,但是他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也!”这正是说明:孝顺父母要及时,千万不要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岂不是要像小青蛙一样,在水塘边哇哇地叫个不停吗?----星云法师:《迷悟之间》对众生尽孝孝字,含有广狭二义:何为狭义的孝?即世间所讲者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孝之范围,不外能够奉养父母于生前,能够不忘亲恩于死后。又儒教之言孝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吾们自顶及踵,莫非父母之遗赐,受恩何等深重,而所以报之者,仅仅曰能奉养,曰能久而不忘,曰能不改亲志,就算是孝了么?尤其是欠缺不满足的,则其所谓报亲云云,只限于报今身的父母恩,至于历千万劫来吾的前世亲恩,曾未计及,此其范围之狭,立义之隘,为何如?何为广义的孝?即佛门中所讲者。佛教所倡孝之范围,不仅以能报今世亲恩而止,并且上推过去世,下而未来世,无不容括在内。凡自元始以来,升降循环恒河沙数不可计极的众生,在佛门视之,胥有吾前世忆兆赐身之父母在。是故其报恩宏愿,处处以历世亲恩为怀,亦处处以众生尽往生乐土为祷。此其言孝范围之廓大,垂教之彻底,又何如!总之,佛门之视三界众生,无论其为披毛戴角,无论其为昆虫蝼蚁,要皆在觉之度之之列。然则对于举世生灵所发之菩提心,已如是如是,岂在对于生身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忘恩背义的么?世人执迷,仅须以此解之。---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第六章 生命是宝悟思:求福添寿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对于佛教的福寿观总有误解,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佛祖不是有求必应的,福寿也不是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不重视人身与心灵的健康,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临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人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明佛祖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石头自然要沉下去,而我们却违反常理说:“石头呀!石头!请你浮起来吧!”因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纵然你真心诚意,石头是无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享有福寿的美果,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煞你应享有的果报。好比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请你沉下去吧!”油是不会相应沉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别人是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要超过任何其他幸福。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生命的健康是人生的重中之重,没有生命的健康,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一个人再有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又有什么用,我们只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计较,想得开,很多不需要我们操心的事,不要去想,不要和别人比,就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儿女们的幸福。当面对突然的疾病时,我们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对自己责任,也是对家人负责任。不要把病当成“魔”,天天活在阴影下,而要将病当成“佛”,每天活在福报中,佛自会保佑你!有人天天求福寿, 有人却将自己的生命随意结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已经得到人身就要好好珍惜。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想要自杀,不外乎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一个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爱”,就会感到生命很有限。人活着不只为自己,人自杀也不只是杀死自己。佛教是坚决反对自杀行为的,自杀是无知、愚痴、不珍惜生命的表现!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如果你丧失了唯一而又宝贵的一次机会,那你就后悔莫及了,生命如果还健康,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由的。可如果你失去了健康,就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享受生活,自己却无能为力。因此,不论在自己的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多关心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这样,才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把握自己,就是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把握自己,就是给自己的未来撑起一片天。让我们看看佛陀又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健康的智慧呢?健康饮食观无病,是大财利。---《佛陀语录·上篇·杂品》健康的饮食观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也随之不同。每个人都必须了解自己的状况。什么饮食对自己最健康,应该要弄清楚,而且自己的体重、血糖、血脂肪、肠胃、皮肤的反应等,各种指数所代表的意义,最好都要清楚,以此为根据,知道自己什么食物可以多吃,什么食物必须少吃,或是搭配着吃,能自己做自己的营养师最好。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所以应该多吸收相关知识,或向专家请教。现代人若能素食是最好的,原则上,素菜比荤菜健康。再新鲜的肉类食物,都是动物的遗体,再新鲜的遗体,怎么吃都不卫生,因为动物体内各有致病的毒素。这不是说吃素就完全不会生病,但吃素能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率,譬如胆固醇过高、血管硬化而导致中风等。有一本美国人写《新世纪的饮食观》一书,书中指出肉食没有素食好。原因是,当动物死亡的时候会因恐惧而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虽然无法化验,却会残留在动物的屠体内,因此吃肉的时候,便会吃进这些毒素。当然,吃素也有吃素的问题,所以需要有吃素的常识,尤其必须注意营养的摄取;素食者若能善用营养食谱,配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理,就不会有营养不良、体力不佳的状况发生。现代流行所谓的健康饮食,有人将纯粹鱼肉的素食纳为健康饮食,但速食店的食品,并不就等于健康饮食,因为部分素食的制成品中,还添加了防腐剂、调味料、香料、香精、色素等,容易造成人体的负担。还有,吃饭的态度也很重要。饮食的时候,要以欢喜心来吃,用欣赏的心吃,不要以贪婪的心吃;吃的时候也不可以囫囵吞枣,要细嚼慢咽才能帮帮助消化,最好能慢慢体验饮食的滋味。此外,暴饮暴食很不健康,最好每餐吃八分饱,不要过量。现代流行的一边吃饭一边开会的餐会其实并不健康,若一定要举办餐会,可以先吃,造一段落后再讨论,讨论到觉得饿的时候,再继续吃;边吃饭边说话,是会妨碍肠胃消化功能的。---圣严法师:《人间世》“遇早不食”,这是现代多数人的生活写照。根据统计,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之中,英国有百分之四十的国民不吃早餐,因此连英国政府都出面,鼓励国民要吃早饭。早饭是一天的序幕,早饭一吃,就会感到有活力、有精神;早饭后一切的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就此动员起来,人生的序幕就此展开。因此,在一天当中,全家人一起吃早餐,比爸爸回家吃晚饭更为重要。在佛教里非常鼓励每个人都要吃早饭,强调“粥有十利”,吃粥可以滋益身心、增长气力。其实,也不一定吃粥有十利,不论是吃牛奶、面包、豆浆、馒头、烧饼、油条,甚至昨日的剩饭剩菜,只要早上能把肚皮填饱,就有各种的利益。不少对健康营养有研究的人都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饮食保健的三步骤,也是说明早餐的重要。社会上一般不吃早饭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大都比较特殊,例如忙于采访夜间新闻记者等,他们早上起不来,所以才把早饭、中饭一起吃。如果一个正常家庭的成员分子,大家也都不早起吃早饭,难道他们也都在过夜生活吗?不仅是人要吃早饭,我们看树上的飞鸟,只要天一亮,除了啼叫以外,就是要吃范本 河里的鱼儿,除了在水里悠游、跳跃,就是要吃东西。即使树木花草,也盼望每天早晨除了朝露以外,都能喝到充足的水分;甚至家中养的猫狗,也希望能吃得愈早愈好。吃早饭能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效率,所以现在的机关团体里,主管们都乐于和部下共进早餐。美国白宫的历任总统,都以早餐会议加强各部会的工作进度;军队作战,也都注重三更造饭,四更饱餐后出征。吃早饭实在是良好的习惯,尤其每天定时吃早饭,不但生活有秩序,肠胃也能在休忙之间得到调剂;不吃早饭,则如车子没有加油,不但无法开动,对引擎也必然会有所损伤。佛教里有五堂功课之说,早晚功课之外,早餐也算是一堂功课。吃早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修心,可见吃早饭的重要。按照一般人生活作息同,大都在下午六、七点种吃晚餐,经过晚上的活动及睡眠休息,早餐大都在上午六、七点种才进食。不吃早餐,要等到午餐的时间才有东西给肠胃消化,算下来整整有十八个小时的空腹时间,如此肠胃蠕动的时间不均,容易造成疾病。因此,从今天起,希望大家一起来响应实行吃早饭,必定能获得均衡的调剂,有益身心的健康。吃早餐的益处多多,既然如此,怎能不吃早饭呢?----星云法师:《迷悟之间》123长寿自己求怎样才能多寿呢?我也提供十点给各位参考:1.少肉多菜:佛门物质生活淡泊,但是有许多的老和尚却活得非常高寿,主要和佛教主张素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吃素食营养不良,容易饥饿,缺乏体力,事实上不尽然如此,我们看看动物之中的牛、马、骆驼等都是吃素的动物,但是它们或者在烈日之下为主人犁田,或者奔驰疆场卫国保民,或者载运货品于沙漠,耐力最大,体力最足。而肉食的虎豹豺狼虽然很凶狠,威猛冲扑一下,后继无力。何况吃素的牛所挤出来的牛奶,营养价值最高,成为现代母亲哺乳婴儿的代用品,因此素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没有价值。素食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并不是强迫每个人都吃素,只是平常大鱼大肉吃腻了,有时换换青菜豆腐,既保胃口新鲜,也可减少一些疾病。2.少杀多放:少杀生、多放生才能长寿。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每逢婚丧喜庆的时候,宰杀动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为老人祝寿,往往以杀猪宰羊享宴天神来求得长寿。求长寿应多放生,夭折其他众生的生机,只会招致短命果报,如此缘木求鱼的愚行,智者不为!小孩弥月,母亲要吃多少的鸡汤补品,人类只想到自己骨肉天伦生命诞生的喜悦,而不顾其他生命骨肉乖违,生离死别的痛苦,何其自私!亲友病逝,生命的殒灭已经是让人伤感的事了,但是无知的子孙却杀害牲畜来祭拜亡灵,增加亡者的罪业,能不戒惧!因此婚丧喜庆的时候应该以放生来代杀生,增加民福民寿,让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多福多寿。3.少盐多淡:如何才是健康之道?少吃一些盐,减少消化器官的负担,口味清淡,有助于养生延年。4.少糖多果:少吃糖分高的东西,糖分过高有时会得疾病,水果可以帮助食物的吸收,应该多食用。少吃糖,糖的销售量减少,如此一来不是和糖果公司为难了吗?过与不及都不是中道,含有盐分或糖分的东西,我们要摄取适量,而不是因噎废食,完全不吃。5.少食多嚼:过去野有饿殍是时有耳闻的事,现在肥胖症是全世界时髦的毛病,营养过剩成了现代人的烦恼。古人说食不求饱,吃饭只求八分饱,可以常保健康,头脑清醒,吃得过饱容易昏沉,并且肠胃工作量过重,容易产生疾病。除了吃得少之外,更要细嚼慢咽,既可享受美味,又可得到长寿。6.少车多走:文明太进步,人们亲自动手用脚的机会相对地减少;洗衣服有洗衣机,割草有割草机,上楼可以乘坐电梯,出门有车子代步,有心人士甚至担心有一天人类将会变成头脑膨大、四肢缩小的怪物。如何才能长寿?运动跑步很重要,我们要多利用双脚走路,尤其是饭后的散步更是长寿的秘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跑香、经行也因此被列为佛门的重要生活训练之一。7.少愤多笑:嗔恨就像一把火一样,可以烧掉一切的功德,嗔恨的火还没燃烧到别人前,先灼伤到自己。怨愤就像仰天唾痰,必堕其面;又好比逆风扫尘,必覆其身。世间上的事情再难忍、难堪,哈哈一笑,尽付笑谈之中,每日光明如煦日,和悦如春风,一定可以青春永驻,长命百岁。8.少忧多睡:有的人上床睡觉了,还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就是忧愁烦恼。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把忧愁留到明天,要训练自己一上床就能抛下众缘,安心入睡。我感谢佛陀的加被,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仅躺在床上能睡,有时头还没有靠到枕头,就已经睡着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时为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经常以高速公路做床铺;甚至站着也如枕大地那么平稳入睡。因为我心中坦然无块垒,与佛理经义能相印,没有丝毫的挂碍牵挂,因此才能够很快地进入睡境。各位如果实在无法睡着,我提供几个治失眠的办法:或者可以观想佛菩萨的圣像,但是这个圣像并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观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样的真正佛菩萨,观想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于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观想鼻子或眼睛、身体等一相时,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终保持一个样子不变。除了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观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萨圣号,另外迅速不乱地倒数数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并且不可错乱,如此精神一专注,自然很快入睡。临睡前一小时不要吃太多东西,要上床时再洗个脚,也可帮助安心睡觉。9.少言多行:愈香甜的酱菜,坛口总是封得愈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少说没有意义的话,多做利益大众的事。言不及义、不知实行,不仅浪费光阴岁月,话说多了,并且容易伤到自己的元气,身体力行更能保健长寿。10.少欲多施:把爱欲心去除一分,少贪取、少企求;把施舍心增加一分,多给予、多慈悲。过去日本有一个贫女阿照,由于布施一盏油灯供佛,终于和失散多年的老父亲团圆。这盏贫女的一灯,一千三百我釿来一直供奉在高野山上,常明不灭,一个多月前,日本的几位佛教徒专程包机,把这盏千年长明灯送到佛光山,少欲多施的功德可见一斑。…… ……富贵要自己去耕耘,福寿要自己去播种,不知勤奋耕种而冀望有成,犹如守株待兔,终归幻灭。世间的财富虚妄不实,熊熊烈火、汹涌洪水、强盗贪官、不肖子孙,都可能夺去我们辛辛苦苦、血汗相濡攒聚的钱财,不如把它施舍出去,让穷困的人现世受益,并且德泽庇荫子孙来生, 享无尽福报,何乐而不为呢?怎样才有福寿?“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求得福寿之道并不困难,就看我们努力多少、实践几分?----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当面对疾病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类,罹患癌症的可能性相当高,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被撞上的心理准备和高度警觉。这不是触人霉头,而是先有居安思危的心防,才能临危不乱。不过,也不必杞人忧天,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只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有碍健康。致癌的原因很多,有些也尚不明确,应该定期作身体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平时则应保持饮食正常、作息正常、心情平稳,加上禅修等的精神修养,罹癌的可能性会减少一些。一旦罹患癌症时,该怎么办?只有面对事实,积极治疗,试着放松自己的身心来面对,并且接受癌症的事实。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病人就会比较轻松,也不会让家人陷于恐慌悲苦的绝境中。我经常劝勉罹重症的病人:“氢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或者是自己的宗教信仰),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没有事的健康人。”而且我会鼓励发现患了癌症的人,想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想学什么有兴趣的东西,就去做、就去学吧,只要不太勉强自己的体力。曾经有一位笃信佛教的医师罹患了癌症,他不但因此而消沉,反而把身上的癌细胞称为“癌菩萨”。意思是说,罹患癌症反而帮助他更积极地修行菩萨道,培养出更深厚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来。因为他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病痛的苦,因而生起慈悲心,治疗后当他回到工作岗位上,便以无我的慈悲心看护所有的病患,一改他原本浮躁的脾气,变得温柔友善,乐意主动呵护病人。罹患癌症本不是件好事,若从正向的角度来看待,也可以善用患病的机会来自利利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能够提前预知死亡,所以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自我净化的工夫。人的一生之中,说的好话通常不多,做的好事也不多,却还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但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的人生观多半会改变,态度会转化,心灵会变得澄净--虽然身体患病,但是人的素质却提升了。何况罹患癌症,纵然已被医生告知要准备后事,只要不怕死亡,也不等待死亡,说不定还有奇迹出现。所以有不少人都说感谢癌菩萨使他们懂得人生,也度他们进了佛门。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要乐于罹患癌症,而是劝勉癌症患者脑病人的家属,应当做这样的正面思考。对家属来说,既然家中有人生病已是事实,就要坦然地接受它,除了细心照顾,自己不要也跟着急坏了、累坏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事,平时却很少意会得到,如果不得已罹患了癌症,或家里有人罹患了癌症,虽是大不幸事,但不妨把它看做是现身说法的菩萨吧!癌是菩萨,患者是菩萨,是在共同宣说“苦圣谛”的无上佛法。要处理、要治疗,但不用怨怒愤恨,不必忧悲苦恼。-----圣严法师:《人间世》生命是宝贝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间有贫富贵贱,但生命却是同等的宝贵。路边的小草,从石缝中绽放出来,它也展现生命的力量;河水干涸了,鱼虾躲在泥沟里,它也是为了珍惜生命。看到花草树木的生长,知道它们的生机,一如我们的生命;看到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这也是懂得对历史生命的珍惜。有的人,一顶帽子、一双鞋子,能穿八年、十年,这也是爱惜物质的生命;有的人,本来可以用二十年、三十年的桌椅、沙发,但却任由儿童跳跃、践踏,只用一年半载就破损、毁坏,这不是缩短了物质的生命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所拥有的生命,生生不已。爱,就有生命;爱,就有生机;爱,就有存在;爱,就有延续。佛教倡导惜缘、惜爱、惜生、惜命,甚至喊出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平等真理,可以说对生命尊重到了极点。自然就是生命,天地就如我们的父母,日月山河,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民胞物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一粒种子,可以生长千万的果实;一泓细流,可以长养无限的生命。春夏秋冬,都是在孕育生命;慈悲喜舍,都是在成长生命。生命的意义,不是奔走钻营;生命的目的,不是一宿三餐。人的一生,无上的尊严;人的一命, 无从的宝贵。人生不能空过,生命不能虚掷;人生的意义不在恋栈长寿,也不在永生不死,应该是如何发挥我们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内涵做无限的扩充;正如火花,虽然瞬间即灭,却为人间留下灿烂的光彩。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人情却是缺陷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器界是无常的,春秋岁月会带来四大离散;但是生命的宝贵,就在于能适应因缘,迎向美好的未来。人的生命平时固然值得宝贵,但在必要能牺牲生命完成职责,更为可贵。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人类为万物之灵长,如果能够真心呕歌生命的宝贵,何愁世界不能展现它的美好呢?---星云法师:《迷悟之间》不要杀自己不要杀死自己。---《佛陀语录·上篇·人品》以佛教的立场来看,杀人的定义包括杀别人与杀自己。毋庸置疑,杀人不是慈悲的行为,佛教不允许自杀,因为自己也是人;所以杀人犯罪,而自然即不慈悲也无智慧,而是有罪。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以自杀来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呢?因为当一个人在面对极度恐惧、无奈、厌倦之时,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对命运没有把握,看不到自己的将来,或者已预见未来将有大祸临头,觉得既然已无希望,生不如死,便会选择走上自杀的绝路。看似被迫走上绝路,其实是不愿意承担生命中应尽的责任。殊不知,即使一个最卑微的人,他的生命也有崇高的价值与分内的职责。除非意外死亡,或是自然死亡,否则只要活着,就有功能,就有责任。即使是绝症病患的生命,仍旧有其功能和责任,可以有念佛的功能、随喜赞叹好人好事的功能;也有接受病痛的责任,面对生命这个事实的责任。因此只要有一口气在,身而为人的功能就存在,身而为人的责任就存在,岂可轻言自杀。我曾经认识一位重病久卧在床的老太太,刀子的女儿很孝顺,每天都去医院探望她、陪伴她。经年累月,老太太的病况既没有恶化,也没有好转,对女儿如此辛苦的照料,很过意不去,她觉得自己如此活着,只是增加女儿的负累,不如早早地结束生命。有一回我去探望她,告诉她:“念佛的功德可以消除一些障碍,仰仗佛力,恶业变可以化解,但也不必期望死亡,人只要活着,就有他的功能和价值。”老太太回答我说:“我活在世上,对我女儿来说,只是一块绊脚石,她每天都来探望我,我已亏欠她太多了,我想早一点死。”女儿在一旁噙着眼睛说:“我只有一个妈妈 ,你活着的时候,我还有妈妈 ,为了我,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这时老太太豁然开窍,原来她发现自己活着还是有价值的,之后就听从我的劝告,开始念佛了。又有一回,我遇到一位服毒自杀而被救活的先生,自杀的念头依旧在他脑海里盘旋。我告诉他:“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选择以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这是逃避现实,在未来世,还是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即使今生现世,我们也是为了还债而来,逃债的结果仍将被追讨,甚至必须付出加倍的利息,但是,我们可以转变观念,把还债的态度转为‘还愿’。也就是说,吃苦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那么,既对我们亏欠的人有所交代,也会使自己更有尊严,即使必须因此多吃一点苦头,既能利人又能为自己培福,日子就会好得多了。”我又告诉他:“无债一身轻,选择自杀的人,债尚未还清。因此不可能就此解脱,甚至在死亡之后,自杀当时的情景与苦痛仍会不断上演,因为在我们的心识里,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即使超度,最好是在活着的时候多修行,自己超度自己,否则自杀死后,盼望亲友做功德超度,力量是有限的。”听完我这一席话之后,他便决定好好活下来了。倘使大家发现周遭的人有自杀的倾向,就可以用这种观念来告诉他。只不过多半有自杀念头的人,旁人不易察觉,因此,最好每个人都能在平时就建立起三世因果的生命观,珍惜生命,努力发挥自己这一生的价值。佛说人身难得,若不积功累德,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岂可轻言自杀!----圣严法师:《人间世》心灵的环保有位叫源律师的人来问大珠禅师:“尚在修行时,需要下什么功夫吗?”大珠禅师回答:“要。”“是怎样的工夫呢?”“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一般人都是如此的,师父的工夫主就是这样吗?”“并不一样。”“为何不同呢?”“别人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偏偏要百般思索;该睡觉时不安心地睡,还要千般计较。所以我和他们不同。”饥来吃饭困则眠,这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福。----《佛教故事》2001年 9 月份,法鼓山举办了一项宣导“大好月”的运动,邀集了台湾十大电视公司及各大平面媒体,在每天主要的新闻节目时段,报道一则好人做好事的新闻,又主播带动说好话,并且持续播出一个月名为“大好月”的一支公益广告。这些做法不仅在台湾传播且得到肯定,在海外,包括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地区,也都获得很大的回响。“大好月”运动的核心就是心灵环保,内容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转好运。2002年9月,我们继续推出这项运动,邀请资深广告人王念慈小姐制作一支三十秒的公益短片,内容主要是我的勉励话,希望以佛法观念作为引导,让大家在遇到挫折与因缘时,能够勇敢地面对,安然渡过困境。例如,我曾经提出一个“四它”的观念,就是在遇到任何状况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观念对很多人都很受用,并不一定局限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才能够接受。另外,我也提出,当遭受重大灾难或困境危机的冲击时,只要体会到还有一口气在,就表示仍有无限的希望。生命是无价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需要被尊重,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如果尊重生命,就会舍不得自杀,也不忍心伤害他人;如果知道生命是非常珍贵的,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惩罚自己和伤害自己了。惩罚自己的行为有很多种,有些人虽然没有自杀,但却折磨自己,使自己抢去健康,影响亲友家人的生活,也使社会失去一个健康的人,而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负担。表面上看来,折磨自己好像是个人对待自己生命的权利,但实际上既是自害人也是害人,是增加自己的恶业,也增加身边人的负荷。若能思考到这一层, 就知道我们是没有权利糟蹋自己的身心,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平安。“大好月”活动推行以来,获得社会大众普遍的回响。有些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因为听到我们的勉励,观念因此改变,而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例如,就有人原本非常痛苦,想要自杀,但是在听到这些观念之后,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在2002年9月21日-22日法鼓山所举行的“心灵环保全民博览会”中,我也与天主教的单国玺枢机主教、歌手陶喆及作家吴若权举行了一声大型座谈会,主题就是尊重生命,会中讨论到自杀、杀人、堕胎等问题,与会者共同呼吁社会上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大好月”活动虽然已经过了,但还是希望大家延续这股精神,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我们推动以好话取代恶语,但这不是拍马屁,也不是歌功颂德,而是随时给人鼓励、慰问,使得每个人都能尊重生命,照顾好自己。因此,说好话、做好事应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身体力行的。----圣严法师:《人间世》第七章 众生平等悟思:“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如今的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生存需求,危及了被食者的物种生存。不要赶尽杀绝,不要暴殄天物,更不要无端残害生命,佛曰:众生平等,众生皆是佛。佛说众生平等,就是为了培养众生的感恩和仁慈之心,这是学佛的根本,其实也是做人的根本。佛教认为,智慧是众生有区别的原因之一,但是因智慧的原因所产生的不平等,佛教是不作计较的,如果众生彼此能真诚相待,那么在心灵上他们就是平等的。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原始佛教并不要求人们必须食素,但是传入中国后,与我国的传统的仁爱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了更为怜生的慈悲文化。中国佛教为了启迪众生同体大悲之心,杀生戒律、鼓励素食。如今,我们提倡更为健康的素食,但是也不否认,内心拥有佛教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但是,当人们开始将贪婪的口继续伸向那些可爱的青蛙、水鱼、小鸟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吃我们自己的生命。想起很多年前,在乡下的池塘、稻田、山岭,随处可见的鱼儿、泥鳅、小鱼、小鸟,现在,它们几乎绝迹了,只有在饲养场,还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一大群地被养着,专门供人食用。曾经看到许多幅触目惊心的图像,看到人们开心地吃,小鱼却在伤心地流泪,谁说动物没有知觉,谁肯定没有果报的存在?!在这场生存战中,谁担保人类会是永远的胜利者,有谁想过为我们的后代子女多积点福德?!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大地母亲的孩子,不会在谋害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想一想印第安人的歌谣:只有当最后一颗树被刨;最后一条河泛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正因为如此,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今天就愈加显得重要,怜爱众生就是怜爱人类自己。…… ……众生平等,让我们珍惜所有的友情,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世界,珍惜我们的未来……佛教平等观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不少人本来是外道门徒,后来经过佛法的熏陶,转而皈投佛陀座下,成为佛弟子。例如婆私咤、婆罗婆二人便是婆罗门出身的青年,当初他们跟随佛陀出家,引起其他婆罗门的责难,骂詈他们道:“婆罗门是至高无上的种族,是从创造宇宙之神的梵天嘴巴中生出来的,是梵天的继承人,而你们竟然与卑贱阶级的人民在一起,甚至礼拜这种人为师,简直是自贬身价!”佛陀听了,对弟子们说:“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这样说罢了。他们说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嘴巴生出来的,那么婆罗门的女性就不由母胎生子吗?不管哪一个阶级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恶事的人,任何阶级的百姓,只要能够谨言慎行,身口意三业清净,舍弃一切执迷,努力开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这样的人便有资格被称为至高无上的人。”正是佛陀这种众生平等的思想,引起了各阶级的人民共识,纷纷加入僧团,打破了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佛陀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家。----见《中阿含经》杀生的定义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赠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赠,是将没有使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赠,当然已经获得捐赠人的同意,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则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慎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和往生净土的去向。自然死亡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断已经死亡的人,从佛学的观点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遗言,捐赠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确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止受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和思想,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它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可以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不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基于慈悲的观点,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着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圣严法师:《学佛君疑》杀生乃恶业众生怕被刑,亦皆怕死,若推己及人,不杀不教杀。----《佛陀语录·下篇·业品》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即十善业道,所谓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由此十善业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间的乐果。杀生乃至邪见名十恶业。所谓十善者,全在于永离二字上。此永离二字的工夫,颇不容易。若此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纵能不杀,到来生或犹杀,则皆不得谓之永离。必要世世生生尽未来际不杀,才是永离,此须到阿罗汉之位方可。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但若杀而命根不断,亦有杀业,但非究竟杀耳。戒杀者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细的误杀。杀等十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之区别。今且举杀业言,内心动机上分三种: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杀者最重;二、若有嗔恨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嗔恨者处中;三、若无知误杀者轻微。就对境上说亦有三种轻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弑害父母及有恩者业重;若杀与己同类均等者业中;若杀下等众生业轻。又就起心作业经历时间上说亦有三种不同:若未杀时先有杀意乐;正杀及杀已欢喜无悔者业重;若未杀前无杀意,或杀而悔者业中;若无嗔恨心误杀,杀而即悔者最轻。离杀业亦须依此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更修禅定,使杀心亦深伏;但犹未断,更修智慧令断。虽断杀心,无始之杀业习气犹不易尽,要到佛果方能究竟清净。昔佛在世时与舍利弗同观一鸽,此鸽子见佛不恐怖,见舍利弗犹恐怖,舍利弗问佛何因缘如此?佛说汝阿罗汉杀心虽无,而无始习气犹未断尽,故彼恐怖。----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世间上最宝贵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尊重。杀人、害人是最恶劣的行为。就如破坏生态,无视于环保的重要,这也是伤害生命的表现。你看,一己的私欲可以引起战祸,一念的仇恨可以施与种种的酷刑。甚至于亲人互相嫉妒,朋友彼此残害,不尊重生命已达到极点。为了口腹,生鱼片、焖活鳝、挫鱼、醉蟹、烤鸟、烹虾、语云:“欠债还钱。”但欠命不知要还什么?“劝君莫打三春鸟,母在巢中望子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还有古德苦口婆心地劝谏我们:“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其实,大自然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任意丢弃一张白纸,随便倒掉一掬清水,都是没有惜物惜生的慈悲。可以穿三个月的鞋子,穿了三天就丢弃了;可以用两年的沙发,儿童任意跳跃,三个月就破坏了。父母子女都不知惜物,怎么会惜生呢?因为万物都有生命啊!还有幼儿从小就让他任意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尊重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能例外呢?眼看今日的社会,不但杀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自杀”的愚痴,罪业更是深重,每天看社会传播“自杀”、“他杀”、“教人杀”、“见杀欢喜”,这许多幸灾乐祸的现象,实是整个人类最大的悲哀!世间最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者,就是残杀生灵。吾爱吾国,吾爱吾家,吾爱吾命,大众能不慎哉?----星云法师:《迷悟之间》世间上最大的罪业,无过于杀业,大地有情,都有生命,怎可断其命,让其不能生;我乐他苦,“莫叫阎老断,自揣应如何?”杀生虽然罪业很重,但也有轻罪,如无意伤害、过失造成,在法律上也会酌情减罪。但对于蓄意的杀人、自杀、他杀、叫杀、随喜杀,都是罪孽深重;即使是动物中的猪、马、牛、羊、鱼虾、蚌蛤,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都不可以随意乱杀。但现在的社会,活鱼十三吃、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所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的人杀生命,有的人不爱惜时间,杀时间也是杀生。例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任令时间空过,失去生命的意义、价值,这就是杀害自己的生命。说到杀生,也不一定要用刀枪才有杀伤力,很多人说话,比刀枪还利害。写文章,揭人隐私,毁人名誉,都成为杀生。很多妇女,张家长、李家短,信口雌黄,破坏别人夫妻的和谐,造成家庭分裂,这不但是杀人,连家也被毁了,更是严重的杀生。人类最丑陋的行为,就是自相残杀,每个朝代里,每一次一个野心分子的一场杀伐,生灵涂炭,造成多少死伤!所以如西哲所言,即使战争胜利了,失去了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清朝打败明朝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但满洲人的孙子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德国杀害数百万的犹太人,日本人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行为,都让人谈杀变色。一个民族不能杀业太重,一个个人也不能长期杀生。对于杀的陋习,杀的罪业,无论当政者,无论升斗小民,都应该及时戒之。如果不相信杀业,难道要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时,才能觉醒吗?----星云法师:《迷悟之间》众生皆怕刑从前有一个屠夫,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他决定供养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吃饭,他特意买了一个新锅做素菜。出家人用餐时,屠夫很激动,心想他吃完饭,能为我讲佛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别的事。可吃完饭后,出家人一句话未说就走了。屠夫很失望,于是继续杀猪,他死后自然堕入地狱受苦。许多年过去了,地藏菩萨来到地狱救度众生。他问:“你们中间如有人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请讲出。以此因缘,必有得救希望。”屠夫说:“我曾经供养过一位出家人,本来希望他为我说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哪知他吃后一言不发就走了,于是我仍以杀猪为业,死后就来此受苦至今。”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成正果。地藏菩萨就问这位出家人,是否有这件事。那位出家人惭愧地说:“确有此事。只因我那时学习小乘,只求自度,未能说法度人,于今不安。为了了结这一宿缘,我愿再回人间,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地藏菩萨很高兴,让二人又重投人间,屠夫转世为屠夫,圣者转世仍为僧,二人成了好友。有一天,出家人来看屠夫,只见肉店关门,屠夫垂头丧气。原来他没有钱买猪,只好停业。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借给你二百两白银做本钱,你可以继续营业。但有一个条件,我要猪肉时,你必须及时供应。”屠夫一听,爽然允诺。出家人借了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无事,出家人也没有肉。第四年,新继位的皇帝是佛教徒,规定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全国禁屠三日,违者斩首。恰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赶来要一斤肉,屠夫无肉可给。出家人说:“借钱时,有言在先。随时要肉,随时供应,你不能违约。”屠夫自知理屈,便问:“你说怎么办?”出家人想了一想,说:“既然全国禁屠,你不便杀猪,那么,我有一个折中办法,现在只需一两肉,就从你身上割下一两吧。”屠夫大叫道:“从我身上割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吗?”出家人突然问道:“从你身上只割一两肉,你就叫痛,那么多猪无辜地被你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屠夫猛然醒悟,从此弃屠修道,皈依了佛门。----《佛教故事》培养慈悲心无德禅师教徒非常严格。在他座下,有一位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一只青蛙。无德禅师知道了以后,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到后山跳下悬崖去舍身谢罪吧!”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闯下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悬崖,预备殉身谢罪。但往下一看,哎呀!峭壁悬崖,只要往下一跳,便会粉身碎骨。此时命在须臾,沙弥心想:跳下去,必死无疑;不跳呢,违背师父的指示,这可怎么办呢?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两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就在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刚巧经过此山,看到沙弥跪在路旁哀伤痛哭,便上前问道:“小师父,你为什么在此哭得如此伤心?”沙弥回答道:“我踏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自杀,忏悔谢罪!”屠夫一听,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鲜血,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自杀,让我跳吧!让我来代你谢罪赴死!”屠夫一念忏悔心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全丧深谷时,一朵祥云从幽谷中冉冉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杀生固然是罪孽,但听法后立刻能意识到罪过并肯代人受过确是大大的善行,难怪天有祥云降而立地成佛呢。平凡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发现它改正它,真的不是一件易事,需得屠夫跳崖的勇气与虔诚,但成果亦斐然,立有祥云来助我上天堂。---《佛教故事》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当然,最好是帮助他人得到利益。因此,先从“不要一味的计较”上下手,进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前所拥有的”。或许,有人要问:“如何不计较?如何去珍惜?”众所周知,佛菩萨以“慈悲”待众生;只有培养慈悲之心,才能行于不计较,去珍惜的生命流程中。慈悲的旨趣,是生命流程中的内涵,建立在拔苦与乐的前提之下;生命的关系者,总不外“人”与“事”,基于相互间的动作,必然发生每一个体的欲望;因而,多少分别意识便随着变化,产生不同的作用,展现于人与事的时空之中。这,有意或无意的,问题发生了。但,却也是认识问题的时刻。所以,当问题的时刻来临;如果能够面对问题的关系基因,从中着实的能认识,能了解,必定会发现忽略了的许许多多。什么是忽略了的?一味的计较,从不曾珍惜。假若,认识了计较,了解了珍惜;那么,凡所有的问题,随即迎刃而解了;人与事的内涵,将会是慈悲的生命流程!您说是吗?!----白云禅师:《老禅师的话》第八章 改变命运悟思:古语云:“命由天定,运由己生”,这表示“命”是与生俱来的,而“运”则是一个人一生的行程。命与运合二为一就是命运。佛教告诉我们,人的命运由因果做成。人有慈悲心,得成慈悲果,因果到头终有报。命运是自己过去世累积之善恶因与今生动作的共同结果,天生命好也许是过去多善业的果报。要“好运”就得靠自己多努力,“歹运”到来也要泰然处之,勇敢面对。然而,佛教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佛教是积极的。它告诉我们:佛与众生的本质,根本就没一丝一毫的差异;只要众生有担当,肯奋发,谁也可以毫无遮拦地自由成佛!众生的命运,完全紧捏在众生自己的手头;佛陀只是从实践生活里彻底悟透了“宇宙真理”的一位圣哲,他只能启发我们,引导我们,使我们逐渐适应真理,大家和谐地创辟自由、幸福、安乐的世界。但“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假使我们自己不肯向上奋发,那佛陀对我们也没办法。因此,我们要自转因缘,用今生今世的所为来改变命运。心能造业,也能转业。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对自己内心的业力都有改变的能力。命运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因此,面对一切问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只能帮一时,却帮不了一世。所以靠人不如靠自己,只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人生就是一场忍耐的搏斗,“千人千般命,命命不相同,为善则命善,为恶则命恶。”厄运之神只会欺负懦弱的人,却乖乖地向坚强的人让路。“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大凡敢于向逆境勇敢搏击的人都能夺取胜利。而完成这一目标靠的是意志,因为意志是人体内的佛陀,它驱动人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活动。一位哲人说:“勇敢减轻了命运的打击。”只要你决意做一个勇敢的人,对盵 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场景负责,勇于面对人生中所有的逆境,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佛经上说:“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可见智慧的人生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智慧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名扬全球和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知识是石,敲出生命之火;智慧是灯,照亮命运之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识多少。无明是可怕的!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应付各种问题,见微知著,鉴往察来,战无不胜。人生无常,命运似乎是天定的,令人捉摸不透,把握不到。其实,命运就所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能够有坚韧和勇气,用知识和智慧来应对一切难题,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掌控命运的航向!佛教命运观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我分为四点来说明: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事而加以改变,你小沙弥增长福寿,就是有名的例子。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天一亮,师父压抑着悲伤,将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好孩子!你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但是仍然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去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过了七天小沙弥还回来,虽然断了烦恼的阿罗汉,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的徒弟而郁郁不乐的时候,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阿罗汉大为惊讶,牵着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做了什么事吗?”“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群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起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师父听了之后,马上再进入神通之中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并且有百岁的寿命。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求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之外,修福也可以转坏命为好命。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 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减淡。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一块田中,虽然杂草和禾苗并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精进,慢慢除去芜杂的蔓草,等到功德的罪业可以藉着广植福德而加以改变。普贤十大愿中说:忏悔业障。忏悔也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变命运的法门。我们的衣服肮脏了,要用清水来搓洗才能洁白;身体垢秽了,也要用净水来沐浴才能干净;心地染污了,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恢复清净,所谓“随缘遣旧业,更莫造新殃”,挚诚恳切的忏悔能去除我们烦恼的污垢,把原本无染的清净自性心显现出来,因此佛教非常注重忏悔法门,如慈悲水忏、梁皇宝忏、天台的三忏,都是历代大德为我们敷设的方便法门。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增福德、修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的,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2.佛教重视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视未来的命运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因此佛教不沉溺于对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是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如何把过去坎坷的命运改变成未来美好的命运呢?那就要实践改性、换心、回头、转身的工夫。平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能将难改的性格改变过来,把暴跌的脾气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学发达,有人得了心脏病,换个心脏,仍然有生龙活虎般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心坏了,固然要动手术换掉,智慧妙心坏了更应该改换,把坏心换成好心,把恶心换成善心,把邪心换成正心,才能延续生命,常葆健康。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运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我们将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宽广辽阔!3.佛教不鼓励人听天由命,佛教希望人开创命运有的人遭遇困境的时候,就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贵为一国的太子,享受无比的人间欢乐,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于是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创造了自己广大如虚空的生命,而一切的众生也随着佛陀的证悟,开创了未来正觉幸福的命运。人生的境遇并不命定如此,绝对不变的。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贩夫走卒,成圣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4.佛教不光是希望人乐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面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到了心智渐趋成熟的中年,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见乐天知命的不容易,但是佛教主张除了顺应天命之外,更要进一步地洗心革面。佛陀是一位慈爱众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满道德勇气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阶级制度的禅舍弊病,更要革除众生心里的种种毛病。佛陀所主张的革命不是伤害别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针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所进行的一声搏斗,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常人有一种习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文饰自己的过失。佛陀数十年的教化,替我们开显了无数的法门,就是要我们洗去心中的尘垢,还给它本来无染的一片洁净。求道的过程无非是洗心涤虑、净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现,朗照大地的时候,就是与诸佛同游净空的良辰!---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一切靠自己己是己所靠,他人不可靠,能靠己之人,己得难得靠。----《佛陀语录·下篇·自己品》在世间上做人,难免会有一些困难、挫折,总想意外的有个贵人来相助。我们的贵人在哪里呢?有的人,寄望于家庭里有贵人。叔叔、伯伯、表兄表姊,固然也会成为我们的贵人;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困难挫折,一直要交给这许多的亲族来为我担待,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有的人,把朋友当成是贵人。朋友中,确实也有有情有义的;但是你有做朋友中的贵人吗?你没有做朋友的贵人,怎么可以想要朋友来做你的贵人呢?长官老师、社会慈善家,我们都希望他们成为我们的贵人!他们也肯做别人的贵人,但是你的条件呢?一根木头是可以雕成器具的材料吗?一棵禾苗栽种以后,将来能够开花结果吗?就算社会上有很多的贵人,你有让贵人给你帮助的条件吗?有的人找到信仰,寄望神明、佛祖,希望在他困难的时候,能够助他一臂之力。假如佛祖知道你懒惰,知道你违法,知道你造业损人;他是一个慈悲清净的圣者,怎么肯助你这种非法的人士呢?贵人在哪里?实在说,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任何人有了困难,有人挫折,必须自己找出原因,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因地上来改良、改进,当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了!贵人在哪里?你明智,你仁慈,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明理会知道问题的所在;仁慈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此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呢?贵人在哪里?只要你勤劳,只要你广结善缘,你就是自己的贵人!你勤劳必定得到佐助,你广结善缘,还怕善缘不来照顾你吗?我们看到有一些人经济潦倒时,就会想要找贵人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些人在爱情上受挫,就会希望有人能在爱情上给予帮助。有的人在事业上一再无成,总希望亲朋好友给予资助,甚至希望国家社会给予解决。其实,国家有贵人,社会也有贵人,亲朋好友也有贵人;可是这许多的贵人,他都有他的看法,他都有他的分寸,他不会随便做你的贵人。所以,失意的朋友们,你找贵人吗?那就先找你自己吧!你要相信,你自己才是贵人哪!---星云法师:《迷悟之间》小草的精神遇到重要的事情,一定需要勇敢的人。----《佛陀语录·上篇·杂品》意志的力量,在有危险的时候,才会知道。----《佛陀语录·上篇·杂品》小草,不能轻视喔!你看!墙头上、峭壁间,一根小草从夹缝里冒出来的时候,任凭你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始终伫立挺拔,随风轻摇,静静地向世人展现生命的丰姿。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这样一根小草的前面,如果不懂得珍惜生命,奋发有为,能不惭愧汗颜吗?小草,它不向逆境屈服,它不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这就是小草的精神。佛经上说:“四小不可轻!”在我们的生活周遭里,星星之火,中心燎原;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一粒种子,可以长出满树的果实;一根小螺丝钉,可以影响一部机器的正常运转。小,不容轻忽!东西虽小,却有大用。甚至,一个小王子,将来长大继承王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一个小女孩,未来当上皇后,可以母仪天下;一个小沙弥,假以时日,学有所成,就是人天师范的大法王;一只小龙,长大后就可以兴云致雨,威显天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沙一石,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也。东晋的佛图澄示现一个神迹,终于感动石勒不屠杀汉人;南宋的冯道一句话,说服辽金不滥杀中原人。一个神迹,救下百万人命;一句话语,天下苍生免于涂炭。小,可以轻视吗?菩提达摩的一句“拿心来,我替你安!”成就了一代大师慧可;桂琛禅师的一句“石头带在心上,不重吗?”开启了法眼文益悟道的契机。甚至“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小,可以轻视吗?周利盘陀伽,拂尘扫垢也能证果;刘邦小小亭长,他能拥有天下。红娘只是一个小小婢女,在达官巨贾中可以成为主角;四行仓库的杨惠敏,只是小小的一个女童军,却能做出百万大军所不能为的大事。甘罗十二岁拜相,项橐七岁与孔子辩论,被称为“孔子师”;祖莹八岁能背诗经、尚书,时人称为“圣小儿”。所谓“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人小而可轻!”这就是小草的精神。缇萦救父、花木兰代父从军,能够从 柔弱中取胜,这就是小草的精神。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舍我其谁?这也是小草的精神也!“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人,只要有小草的精神,自能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星云法师:《迷悟之间》度一切苦厄“人生像一杯苦酒!”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所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就是“苦啊!”苦啊!这就是人生。人从出生之后,在生命的旅途上,到处荆棘,坎坷起伏,颠簸不平,真是尝尽了苦涩的滋味。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解脱痛苦,能够找寻幸福。但是,幸福在哪里呢?有的人向宗教祈求幸福;有的人希望结党成派,以团结的力量增加安全。甚至有的人储财置产,以备不时之需;有的人生儿育女,希望老来得到孝养。有的人则追求知识;有的人则提高地位,总希望能离苦得乐。其实,这一切纵使能面面俱到,但是“人为财死”,再说人生即使真能求得富贵功名,也还是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哪里能没有痛苦呢?世间上人的,以为无财、无名、无权、无位是苦;其实,真正的苦,是因为有财、有名、有权、有位,才增加更多的苦难。例如,有家、有爱、有事、有业,“有”的里面不是有很多的苦厄吗?《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原来苦是因为五蕴积聚的“我”而来的。例如,有的苦是因为“我与物”的求不得而苦;有的苦是因为“我与境”不相应、不习惯而生;有的苦是因为“我与人”不和谐、怨憎会、爱别离而有的;有的苦是因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刀兵水火等,都会增加我的苦。尤其,“我与心”之间,贪嗔邪见,忧悲苦恼,更是苦上加苦。所以,人生的苦,既然是由“我”而来的;如果我们要想“度一切苦厄”,就必须让“我”空无执着。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显现般若智慧、明白人我无间、融合物我一体”,才能够淡化和解决我与物、我与境、我与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甚至我与身心的关系。能够把自我安顿在无执、无染、无拘、无束的上面,才能够真正“度一切苦厄”!----星云法师:《迷悟之间》将命运改变生活里,每个人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又以“命运”最为重大。人的一生之际遇,往往因为各种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块钱,乃至一个念头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影响了国家社会的发展,改写了世界人类的历史。英国的爱德华伯爵,为了与自己心爱的女子辛璞荪夫人长相厮守,宁愿放弃王位,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一位女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国家的历史。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为了水门事件,丢失了全世界马首是瞻的美国总统职位,并且吃上官司。一件事,有时候会使我们受到无比的推崇,有时也遭到难堪的羞辱。唐代的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位出家人告诉他:“考官不如选佛”,一句话敲醒了他的富贵梦,却拓展了另一片更宽广的人生。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先生,年轻时离家创业,父亲给了他一块钱,他以这一块钱作为资本,发奋图强,终于开创了福特公司,闻名于国际,写下了自己的历史,也造福了全体人类。唐朝的玄奘大师,年轻时阅读经典,感于当时的传译经典不够周全,因而萌发西天取经的念头。由于这求经的一念,一去天竺十八载,带回了数千卷的经典,成为一代的三藏大师。他的一念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而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也因此揭开了新页。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人生境遇,有时候看到别人飞黄腾达,想想自己的不如意,不够慨叹“时也、运也、命也”,甚至埋怨老天爷捉弄命运;有的人则是听天由命,认为穷通祸福,皆由命定。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别人所能控制的,命运乃自业所造,举凡习惯、信仰、感情、权势、欲望等,都可以左右我们的命运。因此,一事一物、一人一财,只要我们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改善命运。----星云法师:《迷悟之间》第九章 告别生命悟思: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死亡毕竟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人生百年恍眼过去,当面临年老多病、面容枯槁难堪之时,死亡也离我们近了。死亡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自在地面对死亡的阴影,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人是怕死的动物。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盗匪,他们应该是不怕死的,但上刑场时大多是被宪警人员架着走,看样子这些盗匪也是怕死的。病人被宣布得了绝症后,据说大多死得较快,这也是人怕死之故。二战时,纳粹德国的特务人员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先让犯人目睹一个人被割腕慢慢流血而死的整个过程,然后将此犯人蒙住眼睛以冰刀假装成刀割此犯人,一段时间后,犯人没流半滴血,但也死了,原来是被吓死的!可见人的内心有多么怕死!此外,像人怕黑暗,不敢独处,怕蛇、怕鬼,怕老没有人养,怕生病无人照顾,还有些人怕世界末日,所有这些“怕”其实都是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生死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佛陀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佛教告诉我们,“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死只是假死,只要不灰心,不灭识,人的生命可以延长,可以永生,生死即涅槃。我们不能简单将佛教的“生死学”视为迷信,它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使人们知道,有生就有死,人们应该把死看成与生同样自然,以便来日接近死亡时能从容自在地面对。佛教以“人有来生”的观念开导大众,使人们充满希望,消除死亡的恐惧。佛家的终极关怀,是从生命的当下做起,不是等到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再来做。佛菩萨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教是一个重视生命的宗教,佛教是一个重视临终关怀的宗教。佛教史上,对于老者、病人、死亡的关怀,都有丰富而周足的记载,用心之诚,关怀之深,千载之下,万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经伺候病人,开示老者,关怀其父王的临终;祖师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传,直到如今,感人不已!当告别生命之时,人们总是充满了厌弃、无奈、不满和恐惧,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老、病、死本身已经是肉体上最剧烈的痛苦,而更深一层的心理折磨,使人们又“受了第二支箭”。对于每个人,能够在亲人和朋友的关怀中往生,是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死亡需要尊重,在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的终点,人人都需要平等地得到尊重!当我们逐渐解开了神秘的生命面纱,当我们看清了生死地丰富多彩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我们就应该不再畏惧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心怀宁静和喜悦地去接受,走好生命最后一段旅程!在死亡面前茫茫苦海,芸芸众生,匆匆过客,碌碌何为?古人说: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人们平时就在“名利”上竞走奔驰,追求寻觅,无暇顾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来时,方知岁月不饶人,老病交加,手足无措,心烦意乱,哭爹喊娘。人世间,对于这种急需关怀的临终者,或者不问不闻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观无能为力,或者忧愁洒泪以示同情,或者药物麻醉求安乐死,或者虚狂妄语哄骗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伤感,虚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悲心泉涌!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黯黯不知春!面对死亡的种种肉体剧痛,和如此凄惨哀绝的情境,既不可若无其事的样子漠不关心,也不可杞人忧天的样子庸人自扰,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为临终者扯破虚伪的面纱,直示本来之面目。每一,有生必有死,这是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规律,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聚散无常,自是世间之常规,必须首先告知临终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实。第二,死亡无有定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寿命长相如何,无论何时何处,生而为人备受黑白无常之威胁,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着削减了生存的岁月。雪峰颂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第三,死亡是生命转折的关键,不是游戏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另一期生命的开端。犹如开着一辆车,到了机器部件都已损坏,再也开不动的时候,就必须带着装在车厢里面的物品,选择另一辆新车,延续原来的目标,回归故乡的家园。否则,永远只能流浪在他乡,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温馨。第四,在死亡面前,过去生活的一切负面记忆,都显得不足挂齿,首先要原谅自己,其次要原谅别人,然后再原谅其他的人和事,原谅一生中所有的不满、积愤和误会。顺便就要放下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与创伤。第五,临命终时,可以寻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归宿,放下包袱的清净身心多么完美无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何等微妙绝伦,向往着生命中究竟觉悟的洒脱自在,这是寻找安全港湾的最佳时刻,多给临终者赞叹、引导和鼓励。第六,生命之尊严,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摧毁,一切来源于尊重。对临终者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亲敌友的差别,没有国界肤色和种族的区分,亦无男女老少相貌美丑的执著,更无身份地位行为善恶的评判。生命就是生命,离开一切现象上的差别,完全投入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闪烁着无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