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学习和养成。作为年轻人学会共处与合作,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圣经箴言】一个真正的朋友会帮助你反对仇敌,并且在战斗中保护你。永远不要忘记这种在战斗中结成的伙伴,要和他共享胜利的果实。彼此相爱:发展一些健康而持久的亲密关系在确保终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结交朋友。《圣经》上说:“你们要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这就是要世人努力发展和别人之间的健康的和持久的亲密关系,这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发展健康的和持久的亲密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呢?为什么人一心为自己打算却感到有种无法排遣的孤独呢?这是今天摆在人们面前的严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科技发展,信息丰富,但是,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平静的独处却常常难以见到,个人生活变得苍白、空虚。在当今的社会里,缺少关爱,失去控制,如果没有坚定的自我感和稳定的亲密关系,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自信,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令人恐惧和抑郁。正如心理疗法专家斯坦芬妮?德玛克在她的《亲密与孤独》一书中指出的,许多情感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和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因此,你面临的挑战就是与你自己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充满信任、真诚、热情、尊重、安全、慷慨、灵活、乐观、宽容,因为这是你建立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由之路。通过了解你是谁,以及你何以成为现在的你,那么,你就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你理想中的人。为了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健康的关系,首先你必须与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和健康的关系。如果你不爱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那么,你也不可能爱他人和相信他人,而爱和信任的情感是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许多人始终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即“自爱”和“爱他人”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上,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自爱和爱他人并不排斥,它们互相联系,协同作用。你给自己的爱越多,你对别人的爱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自私”与“自爱”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自私是由缺乏自爱引起的。如果你鄙视你的“自我”,认为它毫无价值可言,那么,你就会设法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大肆攫取,以弥补这些个人空虚感和挫折感。相反,如果你十分珍惜和重视你的“自我”,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建立在有内心安全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安全感会给你自信,使你在行动中能无私助人,乐于奉献,珍惜和重视他人。这个观点在《圣经》的指示中得到了体现:“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人。”人道主义心理学家E.弗罗姆也对这个观点有过论述。尊重你自己的正直和独特,爱你自己,不能与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分开。在这个意义上,爱是不可分的:为了你所爱的人的发展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反过来也会提高你爱的能力。在生活中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爱。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被人爱有很多原因。他也许认为自己是个可怕的人,因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也许从儿童时期起便习惯于比其他孩子得到更少的爱;或者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谁也不爱的人。但是在最后这种情况下,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感到自己不被人爱的人会因此采取不同的态度。为了赢得别人的喜爱,他也许会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亲昵举动。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这种亲昵举动的动机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人类天性却偏偏容易将爱给予那些对此要求最低的人。因此,那种试图通过乐善好施的行为追逐爱的人,最终会因人们的忘恩负义而产生幻灭之感。绝大多数的人,不论男女,如果感到自己不被人爱,只能陷入怯弱的失望之中,仅仅在偶然的一丝羡慕和怨恨之中叹吁一番,于是这些人的生活变得自私自利,爱的缺失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而本能地回避这一感觉,结果造成了他们任凭习惯来左右自己。对于那些使自己成为单调生活的奴隶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大多由对外在世界的恐惧所激起,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沿着早已走过的路走下去,就能避免撞上这个世界。比起那些在生活中总感到不安全的人来,那些带着安全感面对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感本身有助于一个人逃离危险。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当然也会遭遇到突发的灾难,但在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拼搏之后,他可能会安然无恙,而另一个人则可能在荆棘之中暗自悲伤。不言而喻,这种有益的自信心具有无数形式,有的人对高山充满信心,有的人对大海不屑一顾,也有人在蓝天上翱翔自如。然而对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来自人们需要多少爱就接受多少爱的习惯。是接受的爱,而不是给予的爱,才产生了这一安全感,虽然它主要来自于相互的爱。严格说来,不仅爱,而且敬仰也有同样的效果。一些职业本身就能保证人们的敬仰,因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如演员、牧师、演说家和政治家,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喝彩。当他们从大众那里获得了他们应得的那份赞誉,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否则,他们便会感到不快,甚至独处一隅、自我封闭起来。大众的热情对于他们来说,胜过少数人的盛情厚意。父母喜欢孩子,而孩子则将他们的爱当做自然法则来接受。虽然这种爱对于孩子的幸福至关重要,但他并不看重它。他想象着大千世界,想象着他的历程中的冒险,想着他长大后将碰上的奇遇。不过,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存在于所有这些对外界关注的背后,这种感觉是:一旦灾难临头,父母就会尽其爱心来保护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个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可能胆小怯懦,不爱冒险,他总感到惧怕,不敢再以欢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令人吃惊的小小年纪里就开始了对生与死、人类的命运等问题沉思默想。他变得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以至于最后从一种哲学或神学中寻求虚假的慰藉。完美的爱给彼此以生命的活力。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这个世界其乐无穷。但在一种并不少见的爱中,一个人汲取他人的生命精华,接受别人的奉献的爱却毫无回报。有些生命力极强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们从一个又一个牺牲品那里榨取生命精华,使自己壮实起来、得意非凡,而那些他们赖以生存的人则日渐消瘦、颓废、意气沉沉。这类人把别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从不认为他们是目的本身。在某一时刻,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是爱那些人的,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对那些人毫无兴致,而只关心能鼓动其活动的、也许是毫无人格的刺激物。不言而喻,这是由他们本性中的某种缺陷造成的。但要对此做出诊断或医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通常是与极大的野心相伴随的一种特征。彼此真正关怀的爱是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是彼此幸福的手段,也是共同幸福的结合点。一个人,无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有多大,如果他把自己封闭在铁墙之内而无法扩展这种彼此关怀的爱,那么他便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将爱排斥于自身之外的念头,一般来说是某种愤怒或对人类仇恨的结果,这种愤怒和仇恨产生的原因不外乎青年时代的不幸遭遇,或成年生活中的不公正待遇,或其他任何导致迫害狂的因素。综上所述,过分膨胀的自我好比一座监狱,如果你想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就必须从中逃脱出来,建立一些健康而持久的亲密关系。【圣经箴言】永远不要抛弃老朋友。你永远也找不到可以代替他的新人。友谊好像酒一样,愈是年深日久,就愈是芳香醇美。爱的力量:只有过所爱的生活才会充满激情爱欲永远推动我们超越自身。《圣经》上说:“爱的力量可以支配一切,改变一切。”许多在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对此深信不疑。约翰?肯尼迪就是其中的一位。约翰?肯尼迪竞选参议员时,有一天坐车到波士顿。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准备独自过街,就叫司机停车,下车向她自我介绍,又亲切地牵着她的手送过街。有人问他说:“你真想囊括全部的选票吗?”肯尼迪回答说:“选战如此激烈,要是以一票之差落选,然后回想,因懒得下车去帮助这位老妇人,你会觉得是什么滋味?”肯尼迪帮助这位老妇人固然是出于多拉选票的目的,但是如果他心中没有爱心,也很难做出如此举动,或许,他竞选总统的成功正有赖于此。人是渺小的,但爱的力量却无比巨大,强大时可以支配一切,改变一切。有所爱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是有激情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有寄托的。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本杰明?J.斯泰因的一篇文章《就试这么一天》,可供我们借鉴:下次出门去上班,不知道今天怎么过时,先别担忧。下定决心,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处事待人,就试这么一天。积极乐观一点儿,你也许会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观。就试这么一天,对同事友善一些。把他们当做恩人来看待,好像你能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全该归功于他们,因此幸得有他们做同事。就试这么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别人。设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优点,并且找出每一个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就试这么一天,如果要纠正他人,就尽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伤人;设身处地,就像要被纠正的人是自己一样。就试这么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尽善尽美,也不再尝试打破纪录。称职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强自己所难。就试这么一天,如果自己对工作胜任有余,那就不必再不停地反躬自问:我的表现跟职位和酬薪是否相称?就试这么一天,心存感激,庆幸自己活在这个时代,无须在恶劣环境下做劳累讨厌的工作。为能在自由国度里工作而感恩不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强迫我工作。”就试这么一天,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满心欢喜,庆幸自己不是在战壕里躲避枪弹,或是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就试这么一天,不去预期别人会如何对待你,不拿自己的酬薪地位跟别人比较,就因为你是你,所以你很高兴。就试这么一天,不计较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只想在每件事情上你帮了什么忙。就试这么一天,下班后不再想今天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反之,盼望傍晚到来,不管完成了什么都感到欣慰和满足。以上的这些建议和想法都不复杂,更不是天方夜谭。它们的好处是可以令你活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最重要的是,它们能使你心境平和,而这才是你最珍贵的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爱心和激情不够的话,就按上述建议去实践吧。【圣经箴言】我即使有讲道的才能,有各种知识,能够洞悉各种奥秘,甚至有坚强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但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大卫的英明:只有宽容和豁达才是最光荣的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位置上。《圣经》上说耶稣主张宽恕。耶稣说:“一个人打了你的脸,那么你要把另一边的脸伸过去让他打。”他从来都不主张复仇,因为他要你“爱你的敌人”。《圣经》中的所罗门王说过这样一句话:“忍耐体现聪慧,宽厚才是光荣。”在《圣经》里有很多强调要宽容的故事,其中多处讲述了大卫如何宽容、豁达的故事。扫罗追赶非利士人回来,探知大卫正在隐基底附近的荒野,就率领精锐部队3000人到“野山羊岩”东边搜索他。扫罗来到路旁羊栏附近一个山洞,进里面大解,刚好大卫和他的随从正躲在这洞的深处。大卫的部下对他说:“你的机会到了!耶和华告诉过你,他要把你的敌人交到你手中,你可以随意处置他。”大卫悄悄爬过去割下扫罗外袍的一角,扫罗毫不知晓。大卫又因这事心里不安,对部下说:“愿耶和华阻止我做出任何伤害主人的事,因为他是上帝选立的君王。”他终于说服了部下,使他们不去伤害扫罗。扫罗起来,走出山洞,要去赶路。大卫跟在他后面出来高喊:“陛下!”扫罗转过身来。大卫叩首拜他,说:“陛下为什么听信谗言,说我想伤害你呢?你自己看看吧,刚才在洞里,耶和华已把你交到我手中,我的部下要我杀你,我不忍,因为你是耶和华选立的王。请你看,我手中是你外袍的一角;我不难杀死你,但只割下这一块衣角。由此你应该相信,我没有背叛或伤害你的念头,虽然我没有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你却一直在搜寻我,要杀我。愿耶和华在你我之间判断是非,愿他主持公道,证明我没有一点儿伤害你的念头。请看以色列王要杀的是什么呢?要追赶的是什么呢?只是一条死狗,一只跳蚤而已,耶和华要判断和断定我们之间的是非。愿他详察,保护我,救我脱离你的手。”大卫说完这些话,扫罗说:“我儿大卫啊,那真的是你吗?”说着哭了起来。接着又说:“你是对的,我错了。我以怨待你,你却以恩待我。今天,你已经表现出你是多么善良,因为耶和华把我交到你手中,你却没有杀我。当人们抓到自己的仇敌时,怎么会让他平安离去呢?愿上帝因你今天向我做的事赐福给你!现在我已经知道你要做以色列的王,统治这个国家。你要指着耶和华的名答应我,你将保留我的后代,使我的名和我家族的名不至于灭亡。”大卫答应了扫罗的要求。事后,扫罗回家去,大卫和部下也回到他们躲藏的地方。大卫的仁慈、诚恳和大家风范确实令人叹服,后来他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以色列的古训,大卫反其道而行之,正显示了其高尚风范。根据《圣经》上的记载,大卫在对待示每方面,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豁达和宽容。示每是扫罗族基拉的儿子,是上帝的百姓,从没有贡献。他仇恨大卫,完全因他是扫罗的后人,与扫罗有亲属关系。扫罗因不专心遵从上帝的命令而被丢弃,另拥立大卫做以色列人的王。就单单因这缘故,示每也像扫罗那样把大卫当做仇敌。大卫之子押沙龙背叛他时,大卫全无防范,在匆忙中带着他的手下勇士和随从逃亡。示每趁大卫离开耶路撒冷时,一面咒骂,一面追赶,又用石头砍大卫和他的臣仆,说:“你流扫罗全家的血,接续他做王;耶和华把这罪归在你身上,将这国交给你儿子押沙龙。现在你自取其祸,因为你是流人血的坏人。”与大卫一同逃亡的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忍耐不住,对大卫王说:“为死狗岂可咒骂我主我王呢?求你容我过去,割下他的头来。”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呢?他咒骂,是因耶和华吩咐的。”大卫并非没有力量反抗示每,他手下的任何一位勇士,都可以轻易地为他对付这小小的示每,但他却接受示每的侮辱,因他把这些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大卫可以随便打发一个人去将示每的头割下来。但大卫并不容许他的手下如此做,他忍受示每给他的凌辱,表现出了非常豁达的风度。示每根本不能与大卫相比。他没有为以色列人打过一次胜仗,未杀过一个敌人,反倒跟这位对上帝百姓大有贡献、屡胜强敌、使上帝选民的国度平定稳固的大卫为敌!他从没有将上帝的信息传给同胞,从未写过一句诗称颂上帝的作为,却会对这常常用诗章称颂上帝的大卫说咒骂侮辱的话。示每除了能毁谤与谩骂外,还能做什么?他很会乘人之危,不会拯人于危。他不但羞辱以色列人的神,还加增了他祖先的羞辱。示每说大卫是流人血的坏人,是流扫罗全家的血而接续做王的。这完全是颠倒是非、含血喷人的话。大卫根本不想杀扫罗家的人,反倒是扫罗一心要杀害大卫。他几次苦苦地追杀大卫,使大卫长久地生活在漂泊中。大卫虽有两次很好的机会,只要一举手就可杀死扫罗,但他没有那样做,不但自己不下手,且禁止手下杀扫罗。示每的话明显是有成见,因为示每是扫罗的后代,他见自己的先祖战败而死,不冷静地省察先祖的过失,引为鉴戒,却将一切过失推在大卫身上。而大卫只是静默地不作声,不回答示每的谩骂,不和他辩解。对于这种不可理喻的人,辩解是多余的,他可能反而更加断章取义地找你说话的把柄,以致引起更多的纠纷与是非。无论基督或使徒的教训,都是要我们待人宽容。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人祷告。”使徒保罗说:“用爱心互相宽容。”看看大卫是怎样宽容示每的吧!既有恩慈又有智慧;既用爱心又用权势;公私兼顾,情理俱合。大卫虽是古人,他在运用爱心方面的成功,对于现代人,也有借鉴的意义。我们失势时受人侮辱、欺凌、诬赖,我们的心里有时有这样的一个意念:假如我有一日得势,我一定要报复,要给一些厉害让他们看看。可见我们的宽容常是迫不得已的,受环境所迫的。如果我们得势时,能宽恕那些原先恶待我们,用各种坏话诬赖我们的人,那么我们就真正地做到豁达宽容了。要仁慈对待别人的恶言相向,这样就能破坏恶人做坏事获得的乐趣。对于世上一些不明事理甚至是非不辨的人,我们只能替他们感到惋惜,不应该去责备他们。如果你真的有心想去帮助他们的话,你应该多去关怀他们,当然,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为他们指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法来。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绝对不可以故意去取笑或责备对方。人都是按照各自的想法去行动的,而且每个人也希望每一件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施。但是,如果认为每一件事都非得照着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不可的话,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性情固执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但是,到底谁才是最正确的,这个问题不能单由一己之观点来评判。所以,如果因为和自己想法不同,就认为对方是傻瓜;因为和自己的追求不同,就认为对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甚至加以迫害,这样的做法实在叫人难以苟同。每一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动,每个人都应该怀着自己的追求,这是无可指责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标准。下面四个要点,对你会有所帮助:一、原谅别人,去除怨天尤人的观念要以赤子之心待人,宽恕是不能分期付款的;“我今天喜欢你,但是明天就难说了。”这种态度不是宽恕之道。这是一种不易养成的习惯,却值得你去奋斗。二、原谅自己的错误这又是一项困难的事情,但是你能做到。原谅昨天的错误,养成充实今天生活的习惯。犯错可能是人们的失败,但宽恕却是人类的成就。莎士比亚说:“宽恕是超凡的行为。”三、策励自己,而非驱策别人想要模仿别人,只能使自己居于次席。记住,不承受压力,你无法成为伟人。你每天的自我感觉,都应该有所进步,这一点你完全可以做到。四、发掘自己的长处,不要老是把自己的短处记于心如果你每天都以失败感来折磨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大敌;如果你每天都充满信心,就可以尽量发挥你的长处。在这两种选择之间,你应该作出明智的决定。记住,你必须忘掉昨天;只要你能朝着当前的目标奋力不懈,就可以做到。你对当前的目标下的工夫愈多,就越没有时间回忆昨天的忧愁与痛楚。综上所述,宽容和豁达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能够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宽容和豁达不仅对你的个人生活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你的事业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圣经箴言】宽宏大量有时会于己无益,然而终究会得到加倍的报偿。上帝的一生:学会独处,在自省中品味生命生活是一辆永无终点的公共车,当你买票上车后,很难说你会不会遇到旅伴。这个人出生在很少为人知晓的小村落,父母都是犹太人,母亲是个农家女。年纪很轻的时候,大家就看不起他,反对他。他的朋友抛弃他,其中还有一个出卖了他。他被交到敌人手中,受审判,为人嬉笑、嘲弄。他被钉在一个木头的十字架上,钉在两个强盗中间。他在世上拥有的唯一的一件外衣,被看守的士兵抓阄后分走。他死后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在一个借来的坟墓里。这个坟墓是他的一个朋友让出来的。1900多年后的今天,把全世界所有的陆军、海军,所有议会的议员,所有统治过人类的帝皇,都加起来,对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个孤独的人。以上文字,就是对耶稣一生最为朴素,却也最为华丽的描写。耶稣希望独自一人,是因为他可以更有力量,更安静来面对众人。他的单独一人退后一步,是为了反省自己,是为了可以有更大的冲击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里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紧张的经济社会,内心总是有意无意地担心自己有没有力量应付生活上的问题。可是只要我们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独处,就能更镇定、更冷静、更有力,能够驾驭瞬息万变的局面。因为与世界单独在一起,所能得到的力量足可应付一切。可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人们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艺术。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独处时,虽然会有一点沉寂落寞,但会多一些思考和蕴藉;虽然会少一些欢歌笑语,但会多一些认知和感悟。独处是一门艺术,不懂这门艺术的人,就没有自己的灵魂生活,人生就会缺乏深邃和冷静。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嫉妒。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人大众之中。唯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有时候大凡做官的人,尤其是做高官的人,没有不想要有一个好结局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好收场呢?曾国藩以他身居高位的亲身体验,具体开出了三个药方,以防居官之败。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唯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鼎》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虑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唯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他详细阐述: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如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东家的货财不甚爱惜一样。进而推之说:“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从而陷自己于不利之地。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是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所以说,学会独处,就学会了自省,也就学会了品味生命。【圣经箴言】能最终伴随你走过一生的只有你自己,能真正帮助你解决苦恼的仍是你自己。第七章:《圣经》中的励志智慧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思想的形状。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因此,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就要改变思想。保罗改弦易辙:信念是人一生中巨大的动力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圣经》上是这样记录保罗的事迹的:保罗的原名叫扫罗,生于基利加的大数城,这座城建于一条名叫昔拿士河的河边,离海不远。扫罗本是拥有罗马国籍的犹太人,出生第8天,父母就按着旧约律法,为他行了割礼。他自小就守着严谨的犹太教,热心学习并遵守摩西的律法。当他年龄稍大时,父母就把他送到耶路撒冷做了法利赛人,跟着一位既著名又严格的法利赛教师迦马列学习旧约律法。扫罗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进步得很快,成绩也比同族里其他同年的人更好。到他成年时,他不仅熟悉旧约,严守律法,行为也循规蹈矩,按着祖宗遗传的犹太教规矩,热心侍奉神明。但是扫罗反对耶稣,迫害刚刚接受基督教义的基督徒。因为,当耶稣在各地传福音时,常常受到别人的反对,那时反对他最厉害的就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总是夸耀自己超凡的宗教生活、对神的虔诚与对《圣经》知识的了解。他们空有许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真正运用,甚至最后和祭司长商议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也是法利赛人。他们不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所差来的那位救赎他们的人,也不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杀害了耶稣,还逼迫跟从他的人。扫罗自幼就受法利赛人的教导,长大了自然而然也以为跟随耶稣就是与上帝作对。所以他想尽办法,去威逼迫害信耶稣的人。扫罗只要听见谁呼唤耶稣的名字,就知道谁是跟随耶稣的人,立刻不由分说地把他们拉到监狱去。有一天,扫罗去见大祭司,求大祭司写一封捉拿信耶稣的文书,让他带到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诏告犹太人,凡是找到跟随耶稣的人,无论男女,都可以捆绑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扫罗就是如此厉害地逼迫所有跟随耶稣的人,他一个也不肯放过。当他求得这份文书后,就启程前往大马士革。在路上,扫罗很兴奋,他得到了权力,可以捉拿一切跟随耶稣的人,把他们带到耶路撒冷,投进监狱。就在他快到达目的地,接近中午的时候,忽然有光从天上四面照着他,他于是仆倒在地上。这时候,扫罗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你为什么步步逼迫于我?”扫罗当即双目失明,问:“你是谁?”耶稣回答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扫罗向来认为耶稣已经死了,他以为跟随耶稣的人是错的,是违反祖宗传统的,所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他哪里想到,现在向他显现的这位神,就是他所逼迫之人的精神向导,并且竟然对他说,他逼迫的不是人,而是神自己,他的名就是耶稣。原来他逼迫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就是逼迫耶稣,而且这位耶稣是真的死而复活了,并且是活在那些跟随他的人里面!现在扫罗不仅外面被阳光照着,他的内心也感觉照进了光来,知道他以前那样的逼迫信徒,完全是在抵挡上帝。他立刻问耶稣:“我当做什么?”耶稣对他说:“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有人告诉你。”进了大马士革后,耶稣让一个名叫亚拿尼亚的信徒去见他,为他医好眼睛。扫罗于是受洗,做了耶稣的使徒。他此后改名为保罗,成为早期基督教向外邦传道的最重要的使徒之一。从扫罗到保罗,他的信仰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完全改弦易辙。我们从故事中很容易就明白: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你的信念程度。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同样,一件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奇特的故事,也可以说明信念的魔力。基督教信仰疗法的创造人玛丽?贝克?艾迪,当时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抛弃她。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以后有31年之久,都没有再见到过儿子。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她一直对所谓的“信心治疗法”倍感兴趣。可是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却发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路时突然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她不停地痉挛,医生甚至认为她活不长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躺在一张看来像是送终的床上,玛丽?贝克?艾迪打开《圣经》。她后来说,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耶稣对瘫子说,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个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怎样好起来,以及怎样地也能使别人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信念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勒格森?卡伊拉年轻时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他的故事同样也证明了信念的神奇力量。勒格森仅有只够维持五天的食物,一本《圣经》和《天路历程》,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条毯子。带着这些,他急切地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他将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他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对勒格森来说,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不管是多么遥远,这个梦想促使他决心要接受教育。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亚伯拉罕?林肯那样,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想要像布克?T.华盛顿那样,是华盛顿打碎了奴隶制度的枷锁,成为一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他自己和他的种族带来了希望和尊严。勒格森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那样能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要实现他的目标,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不要去想勒格森名下毫无分文,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不要去想勒格森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学,也不知他会不会被大学接收;不要去想勒格森的旅途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有数百个部落,说着50多种语言,而且他对此一窍不通;不要去想所有这一切。勒格森还是出发了。他必须踏上征途。他一心只想着一定要踏上那片可以帮助他把握自己命运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度外。他并非总是那么坚定。作为一个不大的男孩,他有时把自己的贫穷作为在学校没尽最大努力和不能成功的理由。对勒格森来说,他和村里的许多朋友一样,原本相信居住在尼亚萨兰卡荣谷镇的穷孩子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后来从传教士提供的书籍中他发现了亚伯拉罕?林肯和布克?T.华盛顿。他们的故事启发了他,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且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于是他就有了徒步到开罗的想法。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后,勒格森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但勒格森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他继续前行。有时他与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孤独地步行。每到一个新的村庄他都非常小心,因为不知道当地人是敌意的还是友善的。有时他找到一份工作,暂时有栖身之处,但大多数夜晚却是风餐露宿。他依靠野果和其他植物维持生命。艰苦的旅途生活使他变得又瘦又弱。一次高烧使他病得很重。好心的陌生人用草药为他治疗,并给他提供了地方休息和养病。由于疲惫不堪和心灰意冷,勒格森几次都想放弃。他推断说:“回家也许会比继续这似乎愚蠢的旅途和冒险更好一些。”他并未回家,而是翻开了他的两本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他又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继续前行。从他开始这次冒险旅行已经有15个月的时间了,他走了近1000英里,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此时,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他在坎帕拉待了六个月,干点零活,并且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图书馆里他找到了一本文图并茂的美国大学指南书。其中的一幅插图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个看上去庄重而又友好的学院,位于华盛顿佛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成为勒格森请求的第一个具体院校,这似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决定立即给学院的主任写封信,述说自己的境况,并向学院申请希望得到奖学金。因为担心可能不被斯卡吉特接收,勒格森决定在他的微薄积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院校寄去自己的申请。其实这大可不必,斯卡吉特的主任被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深深感动了,不仅接受了他的申请,还向他提供了奖学金和一份工作,其工资足够用以支付他上学期间的食宿费用。勒格森向着自己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但更多的困难仍然阻挡着他的道路。要到美国去,勒格森必须具备护照和签证,但要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要证明他拥有支付自己往返美国的费用。勒格森只好再次拿起纸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过他的传教士们写了求助信。结果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勒格森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但他并不灰心,而是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正是他非常坚信这一点,他花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双新鞋,使自己不必光着脚走进学院的大门。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地广为人知。当他身五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大陆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00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最后,经过两年多的行程,勒格森终于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他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成功者能终年一致地施行有效的做法以达成美梦成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各种各样事务中呢?答案就是——信念的力量!所以说,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坚强的意志,还需要有强烈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不要让现实俘虏了你。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圣经箴言】我只专心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全力追求前面的目标。被哑鬼控制的孩子:自信才是你成功的保证只要在精神上相信,所有相信的都是可能的。《圣经》上记载:当耶稣问门徒自己是谁时,彼得回答道:“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马上对彼得说:“西门,上帝祝福你。你这句话,不是你自己的见解,而是上帝亲自启示给你的。我要告诉你:彼得,你是石头。我要在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所有邪恶势力都无法战胜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后来,耶稣就带着彼得等门徒上了山。下山后,回到山脚,耶稣看到另外几个门徒正被一大群人围着,好像在辩论什么。看见耶稣,人们便立刻跑了过去迎接他。耶稣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呢?”其中一个人跪到耶稣面前说;“老师,我带了我儿子来找你,因为他被哑鬼控制,哑鬼使劲折磨他,把他摔倒,令他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浑身僵硬。你不在,我就请你的门徒们为我儿子驱赶邪鬼,别让它再附在我儿子身上,可他们却办不到。”耶稣听后,叹息道:唉,你们这些没有信心的人啊,我要陪你们多久,你们才有信心呢?”那人又说道:“老师,求求你救救我儿子吧。”耶稣说:“把孩子赶快带来吧。”孩子被带到了耶稣面前。附在孩子身上的哑鬼一见耶稣,就立刻让孩子不停地抽筋,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并直吐白沫。耶稣问那孩子的父亲:“他患这病有多久了?”孩子的父亲答道:“从小就这样,哑鬼多次逼他跳进火里、水里,总想害死他、要他的命。如果你能办得到,就请你发发慈悲、救救我这可怜的孩子吧!”耶稣说:“你说‘如果你办得到’?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孩子的父亲高声喊道:“主啊,我信,我信!但我信心不足,求你为我增添些信心吧!”人们渐渐围住了耶稣,只见耶稣站在孩子面前,厉声斥责道:“你这聋哑鬼,我命令你马上从他身子里面出来,永远不许再进去!”只听一声叫喊,孩子剧烈地抽起筋来,刚抽了几下,孩子便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谁知耶稣俯下身子,不慌不忙地拉着他的手,把他扶起来.孩子立刻就站了起来。原来,哑鬼听见耶稣的话,还想做垂死挣扎,无奈它无法再猖狂下去,所以,它只厉叫一声,就从孩子身上逃走了。治好了孩子,待感激不尽的父亲带着孩子走后,耶稣也回到了屋里。一进屋,门徒们再也按捺不住,就急切地问耶稣:“为什么我们无法把那哑鬼赶走呢?”耶稣说:“因为你们缺乏信心,我告诉你们:就算你们的信心小得芥菜种一样,也能办成任何事。让山从这边移到那边,山就会立刻移过去。同时,要驱赶这类恶鬼,你们还不能忘了要做祷告。只要祷告,恶鬼必逃。”门徒们牢牢记住了耶稣的话。可见,没有自信便不可能有成功。只有首先对自己充满十足的信心,才可以身披战衣,驰骋在人生的旅途上。自信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用肯定的态度去面对,坚持下去它就会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有时候其他人的意见经常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尽可能地去尝试。尝试越多,就对自己的缺陷了解得越清楚,在关键问题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贴近现实,爱丽丝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证明。爱丽丝在19个月大时由于一场大病而又聋又哑。生理上的变化让她的心理变的急躁不安,简直是十恶不赦的“小暴君”。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位伟大光明的天使--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不幸的女性,10岁时被送入孤儿院,14岁时双眼得病几乎失明,然而她学习了英语,并成为爱丽丝的家庭教师。沙莉文女士对爱丽丝的每一次教导都十分困难,爱丽丝固执己见,通过又哭又喊来抵制教育。但沙莉文女士却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与她建立了沟通。她成功的因素是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信心与爱心。就是这样:两手相牵,两心相连,沙莉文用爱心与信心抚平了爱丽丝心里的创伤,唤醒了她沉睡的意识力量。自然聋哑的爱丽丝,凭指尖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10岁多点时,她的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的模范。倘若说小爱丽丝没有自卑感,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沙莉文使她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爱丽丝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并获得了超越常人的知识,顺利地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聋哑人,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爱丽丝不但学会了说话,而且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写作和“鉴赏”音乐。她的触觉很敏锐,甚至能够把手放在对方嘴唇上来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倘若你和她握过手,几年后当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会凭握手认出你,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爽朗的或是体弱的、滑稽的或是满腹牢骚的人。她自始至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诚。凭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了自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爱丽丝就是通过自信成功的。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总觉得自己其貌不扬,或者地位低下、人微言轻,又或者觉得自己口才不好、人缘较差,从而怀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其实,这都是他们信心不足的体现,这种信心不足极大降低了人们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指出:“将信心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就是积极心态,就能获得应得的财富。”以下这些步骤将有助于培养和增强你的自信心:一、先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确定你要的是什么,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二、坚定你对目标的信念。当你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再设定一个新目标,不要因为达到一个目标就自满骄傲。三、将基本行为的动机和你的目标联系起来。给自己下一道强有力的命令,去做你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并尽可能地每天在脑海里回想这道命令。四、如果你被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困住时,可以想一想,一旦你得到解脱之后,想要做些什么事,并且对这一期待报以微笑。五、和那些支持你的人交往,并接受他们的鼓励,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六、别在过完一天之后,才发现当天的所作所为,对明确目标没有一点明显的作用。比如,虽然房地产经纪人无法每天都卖出一栋房子,但是他们每天都会带着客户去看房子,会谈论房子,回顾潜在客户名单,演练销售方法,想象他们将为一个家庭介绍那么美丽的房子。虽然这些并非实际的销售行为,但他们都是实际销售行为的一部分。七、选择一位成功者作为“楷模”,并时时想到你不但要迎头赶上,而且还要超越他。八、在你的四周放置书籍、图片、座右铭能强化成就和自力更生意义的东西,并且随时变更位置。这些可使人警惕反省的东西,能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些东西,并和其他不同的东西发生联系。九、不要遇到了反对意见就要逃避,而应运用你所有的资源和反对者战斗。但这并不是说要对那些向你说“不”的人挥动拳头,而是说不要接受那些反对意见,而要尽一切努力改变反对者的心意,或者你应该反躬自问,看看你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并加以改进,有的时候逆境反而是一种考验自己的机会,它可以提供使自己更进步的方法。十、完成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值得去做。自力更生的代价就是当一个人在运用情绪时,必须时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总之,关上通往恐惧的门之后,你会很快地看到通往信心的大门,增加和运用信心是一段费时而且要不断付出的历程,你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你所能运用的力量是无限的,由于努力而获得的回报也是无尽的。【圣经箴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任何人的意见都不十分可靠。你自己直接观察所提供的情况,有时要胜过七个站在瞭望塔上的哨兵。用难处来修理我们:受苦之后才能获得荣耀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渡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圣经》上说:“上帝怜悯我们,他借着难处来修理我们,除掉我们的不洁和不义,在我们这些不配的人身上,给我们一个配的应许;如果我们与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路程是与苦难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就该懂得接受苦难,会接受苦难,倘若不会接受苦难,苦难就真的成了担负不起的重担。因为只有受苦之后才能带来荣耀,这就是“苦尽甘来”的道理。我们若是把目光只放在眼前,那么未来就难以掌握,我们若是想获得长久的快乐,那么就要忍受暂时的痛苦。有这样一个故事:老登山队员和他的同伴迷失在幽深的峡谷里,他们在里面跋涉了三天四夜,依然没有走出深谷。“我恨死了自己没有本事走出峡谷。我惧怕挫折,要是世上只有成功没有挫折该多好啊!”同伴绝望地说。老登山队员说:“世上怎么可能只有成功没有挫折呢?没有挫折哪有成功。就好比这峡谷与高山,没有这峡谷,哪来高山?!”“挫折的滋味太难受了,我现在甚至想终死在这无人谷算了。”同伴叹息道。老登山队员感慨地说道:“你这么悲观,是因为你一直在低头走路啊!”“抬头走路就不绝望吗?”同伴抬起头仰视天空问。“你抬头看到了什么?”老登山队员问。“除了高山还是高山!”同伴答。老登山队员说:“是呀,我每次遇险,遭受挫折,我都是这样抬头走向成功的!”大多数人在作决定时都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结果快乐没得到却得到痛苦。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暂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和引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把目光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而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对痛苦的恐惧。人生总有曲折磨难,这就是人生的现实。在这些人生的转折点上,应该如何去看待,进而如何去应付,就全看你自己了。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挑战”;或者,你也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它当成是时运不济、危机、灾难,而不去寻找更可靠的道路再尝试一次,并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在失望面前,你必须坚强,冷静面对。失望与快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希望落空时,不能把它视为是一时的退却或应该克服的考验,反而当作是毫无道理的失败,那么你必将会被失败所击溃。只有当你甘心承受失败,并且失去再尝试的意愿时,才是真正的失败。有许多年轻人,在遇到障碍的时候,会对所追求的职业心灰意冷、丧失动力。他们退缩下来,说命运是残酷的,逐渐地变成了胆小的人,这实在是很遗憾。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人生中的偶发事件,而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件,并创造各种不同的人生,绝不能因为命运而阻碍了自己的前途。面临困境时,就是你向命运挑战的时候,要有拒绝失败的勇气。当然,打消念头,退缩放弃是很容易的,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些人恐怕不是你所希望成为的。拒绝失败的人,在一个地方吃了闭门羹,会敲另外一扇门,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敲门,直到被接受为止,在年轻时能学习这样处世的人,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检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败的时候,看他失败了以后是加倍的坚强还是就此心灰意冷。爱默生说:“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韧的意志,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将最终克服阻力达到所企望的目的。”跌倒以后,立刻站起来,向失败夺取胜利,这是自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有人问一个小孩,怎样才能学会溜冰。小孩回答:“每次跌倒之后,立刻爬起来!”促使个人成功的,实际上也是这种精神。跌倒算不得失败,跌倒后不站起来才是失败。要善于检验你人格的伟大力量,你应该常常扪心自问,在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了以后,在你的生命中还剩下些什么?在遭受失败以后,你还有多少勇气?假使你在失败之后,从此振作不起,放手不干而自甘堕落,那么别人就可以断定,你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物;但假如你能雄心不减、继续向前,不失望、不放弃,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你的人格之高、勇气之大,是可以超过你的损失、灾祸与失败的。或许你要说,你已经受了太多的苦,在承受下去会支撑不住;你已经失败很多次,所以再试也是徒劳无益的;你已经跌倒得次数过多,再站立起来也是无用的。可是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来说,绝没有什么失败!不管失败多少次,时间怎样晚,胜利仍然是会到来的。有些人虽然已丧失了他们所有的一切,然而他们还不算是失败,因为他们仍然有着不可屈服的意志和永不颓丧的精神。人格伟大的人,对于世间的成败荣辱,不甚介意。虽然灾祸和失望频频降临,然而他总能超越和克服它们,并且从来不会失去信心。在暴风雨猛烈的袭击中,心灵脆弱的人只有束手无策,而他的自信精神却依然存在;伟人可以克服外界的一切干扰,使之不为害于己。总之,对于那自信自己的能力,而不介意暂时受苦的人来说,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怀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目标的人来说,没有所谓失败;对于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进的人来说,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每次落地反会像皮球一样弹得更高的人来说,没有所谓失败。【圣经箴言】一无所有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麦苗和稗子一起生长:认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却想去了解自己的一切,那是办不到的。《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革尼撒勒湖畔有一次人山人海,人们来听耶稣讲道。这一次,耶稣还是用比喻讲解天国的道理。耶稣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农民在田里撒好种子后,就回家休息去了。当夜,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出现在这片农田中,这个人也在农田里撒起种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白天那些撒种的农夫们没有干完活,需要这个人晚上来帮忙吗?不,不是的!这个深夜跑来撒种的是农田主人的对头。他撒的种子不是好种子,而是稗子(一种野草)的种子。他是故意来捣乱的。”几天后,农夫们回到田里察看时,他们很高兴,看到嫩绿的麦苗已经破土而出,整个田地绿油油的一片。可是,当他们再仔细看,他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换上的是疑惑的神情。原来他们发现在麦苗中间夹杂有许多稗子。这一下可把农夫们搞糊涂了。于是,他们回去问农田的主人说:“你给我们的种子不是好种子吗?怎么会长出稗子来呢?”农田的主人回答说:“肯定是我的仇敌做的,是他把稗子的种子撒在我的地里。”农夫们接着问主人:“要不要我们把野草拔出来?”农田的主人稍微想了一下,回答说:“不用了。恐怕你们除草时,不小心把麦子的幼苗也一起除掉了。暂时让麦苗和稗子一起生长吧。等收割的时候,再把野草分出来,捆起来留着烧,把麦子存进仓库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耐心,不盲动,最终我们一定能够认清对方的真实面目。识人难识心,在待人处世过程中,说不定哪个环节稍不留心就会被别人算计,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方圆做人、八面玲珑,以免遭到他人迫害,请看一看下面的故事:曾经有位武林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破旧的寺庙中发现一名男婴。武林高手出于一片好心,把婴儿带回了家,并准备将他养大成人。随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他将全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男孩。可男孩生性顽劣,对师父的养育之恩不但不思图报,反倒认为养他育他的师父是他成名途中的绊脚石,留着只会碍事。最终他凭着年少力勇,用师父传授给他的绝学将师父杀害,达到他罪恶的目的。针对这一现象,有人可能会说:“这毕竟是少数。”的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故事中的武林高手实在是太“实在”了,他只顾把毕生的绝学都传授给这个劣徒,可没想到自己的性命却断送在他亲手养育的徒弟手里。如果追究这件事情中的对错,做师父的应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而这位武林高手却忽略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防备他人的心,没有完全认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因此落得悲惨的下场。与此相反的还有一个关于猫与老虎的寓言故事:传说中老虎曾经向猫拜师学艺,猫出于仁慈做了老虎的老师,教它们发威、怒吼、卷尾、剪、扑等绝技,但猫考虑到自己与虎老相比,各方面都不占优势,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留了一手以便保身,因此没有把爬树的本领传授给老虎。果不其然,老虎不久就翻了脸,想要把传授绝技给他的猫老师作为盘中餐,猫灵机一动蹿上树顶,老虎抬头张望却无计可施。试想,倘若猫没有留一招爬树的本领,还能活下来吗?恐怕早已经成了老虎的腹中物。做什么事如果不留一手,事后难免会受制于人。综上所述,好人和坏人都一起在世界上生活,要想把这两种人完全区分开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有一个人真的要这样去做,他很容易就会犯错误,而且是很大的错误。虽然目前我们很难区分这两种人,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我们时时小心刻刻注意,就一定能明辨是非,远离烦恼。【圣经箴言】不可跟那些自称为信徒,却淫乱、贪婪、拜偶像、辱骂别人、醉酒或者盗窃的人来往,跟这样的人就是同桌吃饭也不行。半夜去敲门:坚持是你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我们的一切追求和作为都是一个令人厌倦的过程。做一个不识厌倦为何物的人就好。在《圣经》的《路迦福音》里,耶稣讲了一个寓言:假设你半夜到你的朋友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虽然他不像个朋友似的起来给你,但只要你一个劲儿地敲下去,因为你的坚持,他就必会起来照你所需要的给你。由此可见,在所有那些最终决定成功与否的品质中,“坚持”无疑是你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手中。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团队意识、注意力、持之以恒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皮尔?卡丹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皮尔?卡丹从小就对服装感兴趣,即使是在最贫困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个贫困的意大利农民带着妻子和7个孩子背井离乡到法国的圣莱第昂谋生时,他才刚满两岁。他是被母亲用一块蓝被单裹着离开家乡的。他生活在天天都要为吃饭与穿衣的事而发愁的家庭里,却偏偏对各式各样的服装感兴趣。童年的时候,他喜欢在街上游逛,时装店里多姿多彩的时装常常使他留恋忘返。他的耳边经常传来这样的斥责和嘲讽:“滚开,穷鬼!你也来看时装?”、“小意大利佬,买套时装去送给小情人吧。哈哈……”然而,一个梦想却在他幼小的心中升腾:“以后,我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时装,做出许许多多好看的时装。”念中学的时候,由于贫困和年迈多病,皮尔?卡丹的父母再也无法维持这个家庭了。皮尔?卡丹不得不从中学退学去做工,他的选择是去裁缝店当小学徒。他的梦想,他的勤奋,使皮尔?卡丹的技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些新颖的服式,很受当地小姐的青睐,常常有人找上门来请他设计时装。他不仅白天当裁缝,搞设计,晚上还到一个业余剧团当演员,以便于更好地观摩和研究各种新奇高雅、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这对他未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候的皮尔?卡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并不是要当一名制衣匠,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时装设计大师”。他下决心要去世界时装艺术的中心巴黎闯荡一番。然而,初闯巴黎的尝试却失败了。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巴黎乌云密布,所有的时装店都关了门。皮尔?卡丹随着逃难的人流,从巴黎流落到一个小城市里,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一家服装店安定下来。几年以后,他又成了这家裁缝店里最出色的裁缝。生计有了着落,但皮尔?卡丹却越来越苦恼,他觉得在这里呆得越久,离巴黎就越来越远。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渺茫。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同样因战争流落到此的贵妇人。贵妇人对他身上高雅奇特的服装很感兴趣,听说这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她更是十分惊讶。卡丹向她述说了自己的苦恼和梦想,贵妇人不由得感叹说:孩子,你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这是命中注定的。这个预言更激起了他心中压抑己久的激情和愿望。皮尔?卡丹带着贵妇人提供的地址,再次来到巴黎城。他按那贵女人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巴黎爱丽舍宫对面街上的女式服装店,这是一家专为大剧院设计缝制服装的颇有名气的服装店。凭着他高超的技术和对舞台服装的独到的见解,老板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在那里,皮尔?卡丹潜心于自己的工作中,对高级服装的制作有了更成熟的经验。服装店开始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美女与野兽》设计服装,皮尔?卡丹参与了这次设计制作。他为角色设计的一套刺绣绒服装使角色在影片中大放,光彩,也使皮尔?卡丹一举成名,成了巴黎服装界引人注目的新星。从此以后,皮尔?卡丹开始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追逐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曾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时装大师夏帕瑞当过助手,也曾为被尊为时装界领袖的迪奥当过助手。终于,他以自己多年的积蓄,为自己办起了一家小公司。4年后,他的第一家服装店正式开张了。皮尔?卡丹不仅要圆自己的梦,而且要使这个梦想日益完美,在他的生命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他要以不断的创新,不停的标新立异来确立他作为一个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大师的地位。他设计的时装千姿百态、色彩鲜明,充满浪漫情调,很合巴黎人的口味,再加上配有音乐伴奏的时装表演,使他的时装更富有魅力。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时装大众化”的口号,把设计重点放在一般消费者身上,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穿得起。这个口号成了巴黎时装界的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皮尔?卡丹源源不断地推出风格高雅、质地适度、价廉物美的时装,深受中产阶级妇女的的欢迎,这使他的时装店天天门庭若市。大胆的创举,招致了法国保守的时装界同行的攻击,但皮尔?卡丹却我行我素,继续进行他的“时装革命”。他说:“我己被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那些骂我的人,接着就会去做我做过的东西。”法国时装从来就是女性一统天下,皮尔?卡丹却推出了色彩明快、线条简洁、雕塑感强的男性服装,又一次在巴黎引起轰动。他设计的系列童装更是怪诞离奇,极富想像力,从而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市场。皮尔?卡丹得意地说:“我曾立下诺言,等我创业以后,我的服装不仅能够穿在温莎公爵身上,而同时连他的门房也有能力购买。”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皮尔?卡丹在经营上也是新招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他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拓展他的品牌和他的商业帝国的疆城。他的成功似乎永无止境……同样的人还有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瓦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之一,他的生平证明了所有他的经验都确认了这么一个道理:那些天生具有伟大精力和才能的人并非一定就能取得最伟大的成就,只有那些以最大的勤奋和最认真的训练有素的技能——包括来自劳动、实际运用和经验等方面的技能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的人才会取得伟大成就。与瓦特同时代的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瓦特,但没有一个人像瓦特一样刻苦工作,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服务于对社会有用的实用操作方面。在各种事情中,最重要的是瓦特那种对事实坚忍不拔的探求精神。他认真培养那种积极留心观察、做生活有心人的习惯,这种习惯是所有高水平工作的头脑所赖以依靠的。实际上,埃德奇沃斯先生就对这种观点情有独钟: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是由早年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留心观察的习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之间能力上任何巨大的差别来决定的。甚至在孩提时代,他就在自己的游戏玩具中发现了科学性质的东西。散落在他父亲的木匠房里的扇形体激发他去研究光学和天文学;他体弱多病的状态导致他去探究生理学的奥秘;在偏僻的乡村度假期间,他兴致勃勃去研究植物学和历史。在他从事数学仪器制造期间,他收到一个制作一架管风琴的订单,尽管他没有音乐细胞,但他立即着手去研究,终于成功地制造了这架管风琴。同样,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当执教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把细小的蒸汽机模型交给瓦特修理时,他马上投入到学习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关于热量、蒸发和凝聚的知识中去,同时他开始从事机械学和建筑学的研究。这些努力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凝结了他无数心血的压力蒸汽机上。可见,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作为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综上所述,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绝不会轻易地开启,除了坚持不懈,成功并没有其他秘诀。【圣经箴言】不要害怕死亡的判决。要记住,你以前的人遇见过死亡,你以后的人也将遇见死亡。上帝的许诺:只要坚持奋斗就有成功的希望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圣经》上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因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给他开。”这可以理解为面对困难不退却、不逃跑,坚持奋斗就有成功的希望!要论遭受挫折和失败,有谁能和亚伯拉罕?林肯相比?以下是林肯的人生经历:年轻的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几个月卧床不起,甚至还得过神经衰弱症,之后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又失败了。此后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他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三年之后,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他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然而,他没有服输。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在林肯大半生的奋斗和进取中,有九次失败,只有三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当选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那屡次的失败并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而是起到了激励和鞭策的作用。每个人都难免要遇到挫折和失败,亚伯拉罕?林肯面对失败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始终有充分的信心向命运挑战,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他不愿放弃,所以他成功了。在向成功之巅攀登的途中,你必须记住:梯子上的每一阶梯放在那儿是让你搁脚的,是让你向更高处爬的,而不是用来让你休息的。正如威廉?詹姆士所说的:“在失败了之后,我们不仅要重整旗鼓,而且还要做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甚至是第七次的努力。在每个人体内都有巨大的储备力量,但除非你明白并坚持开发使用,否则它是毫无意义的。”【圣经箴言】在患难的日子里,胆怯就是弱者。看到大风,就开始下沉:要把目光放在未来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在阿波斯特?彼得下沉之前,他只在水上走了很短的距离。《圣经》上说:“当他看到狂暴的大风时,他很害怕,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下沉。”他为什么会看见风?他为什么会下沉?很显然,因为他的视线离开了他的目标--耶稣基督。当你的视线离开了你的目标时,你也会下沉;当你的眼睛盯着目标的时候,你实现目标的机会就非常大。无论这个目标是什么,情况都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过去航海的年代,曾经有一位首次出海的年轻水手。当船在北大西洋遇上大风暴的时候,他受命爬上高处去调整风帆以适应风向。在他向上爬的时候,他犯了个错误——低头向下看。颠簸不定的轮船和波涛汹涌的海浪使他非常恐惧,他开始失去平衡。正在这时,一位有经验的水手在下面向他大喊:“向上看!孩子,向上看!”这个年轻的水手按照他说的话做了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平衡。所以说,当情况看起来似乎很糟糕的时候,你应该看看你是否站错了方向。当你看着太阳的时候,你不会看见阴影。向后看只会使你丧失信心,向前看才会使你充满自信。当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候,试着向上看,你一定会获得成功。任何事业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把握住青春年华的每一个机遇;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它需要战胜挫折和失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就是在这样的经验积累之上,成功才悄然来到你身旁。所以你必须在这个时期激发你成功的欲望,在这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岁月里,奠定你事业成功的基石——立志,把目光放在未来。孔夫子云:“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说的就是“三十而立”的基础是15岁有志于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立志,就要做到零的突破。突破零不易,假如无远大的志向,零是不可能突破的,因为没有志向的奋斗是不会有前进的动力的。人们奋斗过程中巨大动力的形成就源于他所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立志是奋斗的必要前提。“夫志当存高远”,我们在确定志向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句话。“成才”是每一个人向往的目标,其实,它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岁月的流逝过程中社会赋予“才”的内涵不断丰富,个人对“才”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变化的缘故。但作为人生第一次选择成才的目标,它奠定着人生追求的基础,所以理想和志向的确定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生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要立志,立大志,需要有一个宽阔的视野,要纵观今古,横览中外,作长远的打算。那么,如何立志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有几点建议:一、志从难中来有志者,在战争、伤残乃至死亡中都会溅出焰火。即使命运给予的与其追求的是两个极端,也仍会破沙滋长,即使枯烂,也会俨然以胜者的姿态宣告:“我绝不是悲剧!”伏尔泰怀着那颗“欧洲良心”,在巴士底狱的黑暗中,在英伦三岛的流放里,用《哲学通言》唤醒庶民心,用《百科全书》号召战友起来,那旨在划破脓血横溢、痛疽丛生的欧洲社会的壮志,在无尽的挫折磨难中,将这一伟人的故事镌刻在历史的里程碑上。二、志从追求中来人生的巨轮由我们载运远航,彼岸的航线已确定,那一幕扬帆便是追求立志的高远。朱敏,一位中国边远乡村的农民的儿子,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给了他一个机会,跳出中国迈向加州,在那里克服一切困难后,由他创建的硅谷网迅公司展现出辉煌前景。在无上的拼搏与追求中拉开序幕,用追求的理想做志向的襁褓,扬起航帆,开足马力,做直指胜利彼岸的导航员吧。三、志从激情中来那个叫梵高的潦倒疯子,在布尔齐亚艺术家的嘲讽中依旧如此努力地拥抱世界,在《向日葵》中燃烧对艺术的激情,在《自画像》中宣泄对美的渴望。他有着天才的志向,被埋葬在巴黎郊外的鸿志。于是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了孤僻的潦倒天才梵高那不可逼视的光芒。最后,我引用大文豪高尔基的一段话来作为本篇的结束:“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处,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圣经箴言】善于深思熟虑的头脑如同一堵精雕细刻的坚固墙壁。这也是可以过去的:事情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乐观的希望来通过。《圣经》中,无论是《旧约全书》还是《新约全书》中,都有许多历经磨难而终成正果的例子,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磨难,尽管没有谁愿意经历磨难,但最终几乎人人都因此而变得坚强。有人问一个老年人,为什么在承受这么多不幸时还能如此快乐?老人回答道:“我读过所有《圣经》中战胜不幸的办法,我也注意到这些办法中经常提到:‘不幸终究会过去,没有任何地方说过不幸会一直停留而不离去。’”因此,当你处理日常事务时,应当认识到每件事都不容易,如弗雷德?艾伦所言:“世界就像磨刀石,而生活便是那待磨的刀具。”喜剧演员路易?安德森也曾说过:“那些贪图安逸的人所说的话,没有什么值得一听的。”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结论总是相同的,那些经历过磨难的人、那些沉溺于安逸的人更易于成功,那些遭遇过艰难困苦的人,比那些生活在安乐窝里的人更有能力克服困难。“祸不单行”是一个与不幸事件相联系的成语,它似乎在暗示不幸的事情总是会连续发生。因此,每当人们听到它时总是感到很不舒服,但它在美国却被广泛地用于商界和金融界的不幸事件。同样,当人们使用“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俗语时,我们就会想到什么不幸的事情就要发生了,而且经常是后来不幸事件果然发生了。就好像我们的期盼创造这一不幸结果似的。在我们认为自己太走运的时候,消极的思想和焦躁会使我们去期待某些不幸的来临。有些人在事情顺利的时候反而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和焦躁。因为在我们的头脑里,似乎认为太顺利的事情一定不会长久。而更加不幸的是:在顺利的时候没有尽情地享受由幸运带来的快乐,而一旦不幸来临,他们又都会觉得不幸比原来料想的还要严重得多。这种消极的思想实际上是可以转化的。不管事情是多么的糟糕,只要我们把它们认为只是暂时的那就会好得多。这时,我们可以借用《圣经》里的这句话:“这也是可以过去的。”过多地去想坏的事情,那么不幸就没有终结的时候,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它会变得越来越坏。相反,事情总是会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而且你越是将其向好的方面想象,并不断地将积极思想装进自己的头脑,也许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速度就会越快。“上帝允许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并给我智慧去区分它们的不同。”这个古老的祷告有助于我们分辨出自己该在何处努力,该在何处适可而止。有些限制是真的,不是靠你的毅力可以改变的。那些愤怒地跟天生缺陷过不去的人经常会变得刻薄和有挫折感,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怀着对自己不真实的理想,经常会有“方桌腿放进圆洞中”的感觉,他们把一生的时间都花费在无力改变或只能有限改变的事情上。经常的失败会把他们打垮,使他们失去最基本的自信。这种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不可能的梦想”上,遭受打击必定是难免的。当然,“不可能的梦想”有时也是伟大的和令人振奋的,但如果用尽一生时间来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就是下下策了。人们应善于用“实际的梦想”来代替那种“不可能的梦想”。但更多的限制是画地为牢。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在开始时都是“这是绝对做不成的”。其他人的意见或者我们的自疑常常会削减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有时不过是一种感觉,如果我们以一种肯定的态度去反应这种感觉,那么久而久之,它自然就会变成一种实在的行动,而我们的这种感觉也会更强,自信自然会逐步增长起来。【圣经箴言】我们为死者哀悼七天,可是笨蛋和恶人却要令人悲痛一辈子。撒种的比喻: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结出果实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大群人跟着耶稣离开迦百农,来到了革尼撒勒湖。人群中有些是因为看见耶稣的神迹,专门跑来听他讲道,也有想抓耶稣把柄、找机会控告他的法利赛人。耶稣在岸边上了一艘小渔船,他让船夫把小船稍微撑离岸边。然后耶稣在船上坐下,开始对岸上的人群讲撒种的比喻。农民在撒种之前,会先把田地犁松,然后一边在田里走,一边用手抓起一把种子向田里撒去。在撒种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种子会落在田边的路上。小鸟们发现了,就会飞过去吃掉这些种子。这些撒在路旁的种子是没有多大机会生长、结果的。那么其余的种子是不是都会生长、结果呢?也不一定。有些种子落在被浅土盖着的石头地上,几天后,这些种子的嫩芽破土而出,同时种子的根也会向下扎去。但是,由于浅土下面是坚硬的石块,所以这些种子扎根不深,它吸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等太阳出来一晒,这些嫩苗就被晒干,枯萎了,这些撒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也无法生长、结果。还有些种子撒在田里,落到某些角落,而这些角落都长满了荆棘。在撒种前,农民只把露在外面的荆棘割掉了,不过它们的根仍旧在地底下,当新撒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始发芽生根的时候,这些荆棘的根也开始长出新芽。不久,种子的新芽在荆棘丛的包围下,渐渐被挤住了。由于荆棘丛长得比新芽还快、还茂盛,所以,最终这些荆棘丛就把新芽全部盖住。新芽见不到阳光,便慢慢枯萎、死亡。这些撒在荆棘丛中的种子也一样没有机会生长、结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不能生长、结果呢?并不是这样,也有一些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地发芽、扎根、生长,最终成熟、结果。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好比往田里撒种。撒的种子虽然多,但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结果。因此,我们要有耐心,尽量多撒些种子,这样获得果实的机会就会增加,像下面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美国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来到旧金山谋生,他们在这里开起了一家冷饮店。事实上,这个店只是在一家面包店隔开了一角而已,根本不能算是店,只不过是个冷饮摊,而且只卖汽水。后来因为全球经济衰退,没多久,他们的冷饮店被迫关门。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而离开这里,随即他们把冷饮摊摆在了附近一个十字路口,不久年轻人发现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不管将来是做什么生意,都是很理想的位置。所以尽管关门歇业了,他还是照样支付房租。有一天当他收摊回来的时候,看到隔壁面包店的生意好过往常,受此启发,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开一家快餐店。他推出的热食品,有辣椒红豆、墨西哥薄饼、夹烤肉三明治等,再加上年轻人用心写成的广告标语渲染,更显得奇妙无比,这正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此外,他还以强调“热”来表现特色。他煮了一大锅玉米汤,不时地掀锅盖,热气从锅里涌出来,缭绕在店面上空,给人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尤其在冬天,这一招特别吸引人。同时,这种小店,炉灶跟店面连在一起,他把炉灶做成白色的,妻子则穿着时髦的衣服,围了条白色围裙,站在炉边烤肉。在夫妇两人齐心合力的经营下,小吃店的生意有了很大起色。年轻人一看发展的时机来临,立即着手准备扩展的计划,他让妻子亲自主持训练厨师,他自己则一有空闲就到外面去勘察地点,以备将来增设分店。这时候的美国经济仍在阴霾的笼罩之下,豪华的餐厅,一家接一家地倒闭,而大众化的小吃店,却成为饮食业的一枝独秀。再加上年轻人经营的小吃店别具特色,生意就更加兴隆了,之后不久,年轻人所经营的小吃店已增加到7家。经过近30年的奋斗,年轻人拥有了大小餐馆近千家,员工3万多人,年营业额在4亿美元左右的大企业,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离世界500强企业只有一步之遥的梅瑞特公司的创办人约翰?梅瑞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埋怨自己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机会的眼光。机会总是存在的,只要你善于捕捉,它往往就在你周围,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去面对失败。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结出果实,关键看你能否找到正确的种子。【圣经箴言】一个追求知识的学者必须有学习的时间,必须从诸般事务中摆脱出来。忍耐能使灵魂宁静:依靠坚忍渡过困难时期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圣经》教导我们,“忍耐能使灵魂宁静”、“在患难中要忍耐”。这就告诉我们:坚忍是克服一切困难的保障,它可以帮助人们成就一切事情,达到理想。坚忍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中有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许有其他弱点和缺陷,但他们一定都是坚忍不拔的人。劳苦不足以让他们灰心,困难不能让他们丧志。不管遇到什么曲折,他们都会坚持、忍耐着。以坚忍为资本去从事事业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比以金钱为资本的人更大。许多人做事有始无终,就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坚忍力,于是他们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坚忍力的人却绝非这样。他不管情况如何,总是不肯放弃,不肯停止,而在再次失败之后,会含笑而起,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前进。许多人在情形顺利时肯随大众向前也肯努力奋斗。但当大家都退出,都已后退时,还能够孤军奋战的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对于一个希望依靠智慧和努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也许要始终不停地问自己:“你有耐性吗?你有坚忍力吗?你能在失败之后,仍然坚持吗?你能不管任何阻碍,仍然前进吗?”依靠忍耐渡过困难时期的关键在于,先从事业或是个人的长期目标上略退一步,先行掌握、解决短期性的问题,这便是以一天为单位的理论基础。而求安然渡过逆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整情绪,渡过今天。早晨醒来时,你真正能掌握的,唯有今天而已。谁也无法将一只脚遗留在过去,也无法单靠一只脚便踏入未来。千万不可拘泥于过去与未来,而眼睁睁地任今日流逝。让我们看一个案例:查斯特的一个朋友刚开始创业时,曾雇用了一位叫约翰?斯本塞的高龄绅士为办公室的经理人。那时,约翰已经70多岁了。但是,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查斯特的这个朋友却阴霾常布。有一天,他不慎陷人犹如鳄鱼出没、水深及膝的泥淖情绪之中,这时的他渴望有人能对自己稍加安慰,于是将心中的所有心事一股脑全告诉了约翰,他没想到的是,约翰只是简单地回了他这么一句:“是啊!这种事常有的嘛!而且,往后还有更糟的呢!”多少年后,这位朋友还经常想起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来。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仔细想想,世事果真如此,总以为再也不会有比目前状况更糟的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约翰劝查斯特的朋友暂时关在自己的公司里,集中心力思考自己人生的顺畅面。尽量去想些有关健康、温馨的家庭、居住环境的优雅、好吃的食物、好朋友、种种美好的事物,以及生活在美丽、自由的国土上等琐碎的事。诚如约翰所言,人们总是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直到失去了,方才后悔不已。“以一天为单位”解决问题,力求好的效果,希望你能切记,忍耐是必要的。年轻人往往缺乏超强的忍耐力,但是为了迎接人生的挑战,忍耐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有多少困难,事实上至多也不过堆积成一座山罢了。你要做的,只是将问题理清,“一次一种”予以解决,从而一波又一波、一日复一日地渡过难关。这种方法绝非新创,许多人处于艰苦环境时,都是依此方式渡过窘境的。你应该锻炼忍耐力,使自己在重重压力之下,仍能保持清晰的思考,像越王勾践那样。勾践做越王的时候,吴王阖闾来攻,勾践打败了阖间,吴王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喜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打败越国,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的门路达成了议和。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叽叽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勾践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到为人养马备受奴役,也忍了,勾践最能够忍耐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吴王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不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目的就是日后的崛起。所以说,做任何事,是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坚忍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德性。【圣经箴言】忍耐胜过武力,自制强如夺城。做一个有福的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职业对于加入劳动大军的青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从事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劳动比从事违反本性的劳动要使人愉快得多。《圣经》上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人是有福的”,特别是对现代人来说,竞争更加激烈,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已经很难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这句话更带有真理性,并且更耐人寻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的人来说,不管他们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他们都不喜欢。因为他们是一些喜欢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懒惰乃是万恶之源,一定要牢记:一日劳作,可获一日安眠;终生劳作,可获一生幸福。但是,即使很勤奋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却仍旧没有取得成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好逸恶劳,或者是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在开始的时候,迈出了错误的一步,选择了错误的职业。能自由自在地选择职业,这是人比其他生物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可以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人的一切计划并使人陷于不幸的原因所在。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去碰运气的年轻人的首要任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有着神圣的使命和职责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有了它,我们就有了精神支柱,在漫长岁月的黑暗与迷雾中,你就有了选择正确道路的依据,这样你就不至于徘徊不前,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那么,人生就像一条燃着的湿绳,烟雾缭绕,却没有丝毫的亮光。在确定目标时,也许我们的理性会陷入迷茫状态,幻想也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会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会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自以为是上帝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这种理性受到蒙蔽后所选择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生活也就毁灭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真的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理性的?我们认为是上帝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在求职择业的时候,进行比较长远的考虑也是非常必要的。对现在的你来说,10年后是个遥远的未来。但是,何不试着预测一下1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10年后你会从事什么工作?是否幸福、满足?一旦考虑到这些长期性的问题,就必须列出一串对你有诱惑力的职业清单。接着,还要把几项主要因素考虑进去,然后了解这些职业的生活形态,有什么样的特征。如果你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领域,那么你就选择工作机会不受地区限制的职业。那样即使搬到别的地方,学到的技艺还是会伴随着你,终生受用。杰出的宗教学家爱德华?黑尔在谈到如何选择职业时,为青年人提出如下建议:一、要考虑工作本身的性质,它对个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例如,你千万不能做强盗或小偷;千万不要选择对你的同胞构成伤害的工作。当然,你可以生产枪炮,因为它们除用来杀人外,还有其他用途。但是,作为一个销售饮料的商人,千万不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二、对两种职业进行选择时,要看哪一种更有利于你的身体健康,更符合自身的条件三把你在以前某一领域中所获得的资源或经验带到一个新的领域,你和别人拥有均等的机会,这样做也是合理的。那些敢于把自己作为一个新天地的开拓者的人,往往会成为该领域的创始人。四、假如你知道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特别的才华,那么,就选择它作为自己的职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不过,这也没关系,实践会告诉你的。五、就目前来看,任何工作或职业,对你来说,似乎都不会有什么广阔的发展前途不要为此感到难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得到正常的提升。我们当然应该及早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但也不能过于急躁,仓促从事。六、不要从事任何政府部门或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因为,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在他所生活的社区,他都必须讲究公共道德,遵守社会规范,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当然,不管怎么说,任何建议都带有建议者的思想倾向。职业的选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我们曾经把职业的选择称之为人生的紧要关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你就可能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圣经箴言】你们应该像洪水滚滚涌流,不屈不挠地伸张正义;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终不懈地主持公道。竭尽全力: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一定能成功努力才是成功的生命线。《圣经》上有这样一个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一定要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确立一个主要目标,目标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忙于应付。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结果没有一样做得精,比如这位商人:有一位房地产商人,居然记不清自己手头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筑物的生意,接着增加到两座,后来信用更大了,终于扩展到别的业务。他回忆说:“刺激得很,我在试验自己的极限。”有一天,银行来了通知,说他扩张过度,冒了太大风险,并停止给他信贷。于是这位奇才失败了。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银行,埋怨经济环境,埋怨职员。最后他说:“我明白我没有量力而为--欲速则不达。”答案是重定目标,找出他最拿手的生意——发展房地产。他熬了好几年,终于又慢慢振作了起来。如今,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做事也更有分寸了。生活中有一些人之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经常确立目标,经常变换目标,所谓“常立志”者就是这样一种人。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事无成。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借口,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看看查尔斯九世的例子。瑞典的查尔斯九世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对意志的力量抱有坚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他总是摸着小儿子的头,大声说:“应该让他去做,应该让他去做。”和其他习惯的形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勤勉用功的习惯也很容易养成。因此,即使是一个才华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全身心地投人和不屈不挠地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韦尔?柏克斯顿认为,成功来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别的勤奋用功,他坚信《圣经》的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甚至在-种极不平常的情形之下,只要我们能找着另一个专心的对象,我们还是能保持泰然自若的态度的。请看下面这个案例。在芝加哥,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曾经有一次聚会,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对看热闹的老夫妇。这对老夫妇穿着打扮非常怪异,他们穿着十年前的作客衣服。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这群好奇的群众所评头论足.然而他们好像一点也没有觉察出自己已在惹人注目。他们只注意街上的喧嚷、月光、窗内陈设的货品、拥挤的人群等等。他们被街市的繁华所吸引,好像已进人了忘我的境界。他们的那种乡土模样及举止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变成人们议论纷纷的对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常常认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老是认为别人在注意自己。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每当我们戴一顶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时,总认为众人都在注目自己。实际上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同样的道理也能够应用在许多别的情形上。倘若你十分专心于你的工作,你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别人也不能让你感觉不安,因为你甚至不觉得有人在你旁边,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使你感觉不安,那可能因为你工作做得还不够令自己满意,解决的方法就是专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强克制自己的不安。如果你知道自己做得很不错,大家看你时,你便不会感觉不安,反而觉得很自豪,你的不安是由于你怕工作做得很糟糕,怕出错,怕出丑,怕其他人看出你内在的思想,这样会引起你的脸红手颤、声音战栗,从而工作会做得更糟,工作做得更糟会导致自卑与羞愧,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看看下面这个例子:有一次,一群中学生想戏弄一个女孩子,他们晓得她的自我感觉是非常敏锐的。她当时是在一个礼堂弹钢琴,这样他们就故意坐在使她可以看到他们的一边,并且专注地注视着她。他们并没有扮怪相,也没有吹口哨、做鬼脸,也不笑,也不说话,只是注视。而这个女孩,正是由于自我感觉极其敏锐,所以不久就感受到了有人在看她。她立刻感到了不自在,在座位上挪动,脸开始变红,心神不安,琴当然也弹得毫无章法,最后只好中途停止,退出了会场。这群中学生的恶作剧目的也达到了。正由于这些学生深知她注意自己比注意音乐还厉害,这便是他们知道用注视的方法能够扰乱她的缘故。假如她能有那对进城看热闹的老夫妇一半的专心致志,她就不会觉得那些少年在看着她。可见,专心想到自己是不能增加做事的效率或减少自我感觉的,专心想到工作却能做到。然而,在不少情况下,你所关心的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工作或你所要做的事,而是其他人,一旦在专心工作之余,你能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对别人所做的事不会漠不关心,那么你的成功将会到来。正是靠着这个原则,福熙将军成为了陆军界的领袖。福熙将军之所以成功,这和他懂得各种人的心理,以及各种心理如何起作用是分不开的。而其他许多年轻军官,认为只要懂得他们手下各人乡土的特性就足够了。在福熙看来,与基于“人”的认识的本性认识相比,上述所言仅仅是九牛一毛。他对于整个战争的认识几乎都基于“人”以及人在某种压迫下的动作--不是预料他们怎样动作,而是他们实际上怎样动作,以及怎样引导他们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