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诸神的起源-4

作者:何新 字数:12322 更新:2023-10-08 19:58:58

从古传说看,黄帝一生事迹,与“云”有极为特殊的关系(所以古祭神之尊器多饰云纹)。《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黄帝以云纪,是为云师而云名。《史记·五帝本纪》: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引应邵语: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又引张晏语: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之国名叫“朝云之国”。而黄帝的音乐名叫“云门”之乐,又叫“云门大卷”之乐①。在古神话中,还有如下的说法: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文中的“金枝”显然是日光的意象,而“玉叶”则正是白云的意象。古昆仑山和泰山,在传说中正是著名的“云山”。《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郭璞注:即员丘也。郭释《海外南经》“不死民”一词说: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海内西经》则说:海内昆仑之虚,……帝之下都……上有……不死树。说不死树长在员丘和昆仑山上。实际上“员丘”即“云丘”,亦即轩辕(玄云)丘,正是黄帝之宫所在的昆仑山。而泰山与昆仑山一样,也是一座云山:万物之始,阴阳之交,云触石而生,肤寸而合。不终朝而遍雨天下,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②泰山山高多云,云形混沦,古人认为云就是天体。这可能是泰山、昆仑山得名的又一个原因。云絮色白如玉,所以在古人的传说中,泰山、昆仑山别名玉山。并且相传二山中多玉。至今日泰山侧仍有山名叫长白山。《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而昆仑山则别号群玉山③。据说“其中多白玉,是生玉膏,其源沸沸扬扬。黄帝是食是飨。”④——请看这里所说的这种能沸沸扬扬的“玉膏”,不是白云,又是什么呢?在古书中,轩辕、昆仑、泰山常通用而不分。《庄子·至乐》: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史记·五帝本纪》:《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7)黄帝居轩辕之丘。而《韩非子·十过》则称: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由此足证,昆仑山——轩辕丘——泰山,实际都是同一座山。在古传说中,黄帝出生于山东寿丘,后迁河北涿鹿,最后还乡定居于曲阜。《帝王世纪》等书说,轩辕之丘“在鲁城(即曲阜)东门之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由这一地理位置看,黄帝故乡的“轩辕之丘”,也确实正是在今日的泰山之上。从考古学和文化地理学角度看,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最为稠密的地区,当推陇山以东、陕西中部渭河流域、太岳山以南、山西西南汾河下游和中条山南北、嵩山西北、河南的伊洛河上游、太行东南、河北西南部和河南省西北以及山东济水流域。这个地区的地理因素和气象条件,今古差别甚大(详见《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史念海《由地理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发达的原因》)。现在河流稀少,湖泊绝迹。而在那时,河渠密布,湖海星列,仿佛今日江淮之间。地势平坦低下,气候潮润多雨,林木茂盛。平原中散布土丘,成为人口聚邑天然所在。河网无大水而有利于交通。这就是这块中原地域成为古代华夏文明中心的天然原因。①《山海经·海内西经》。②张华《博物志》。③《庄子·天地》。④《庄子·至乐》。⑤《穆天子传》。⑥《山海经·大荒西经》。⑦《山海经·海内西经》。①《神异经·中荒经》。②《山海经·大荒西经》。③昆仑山所在的都广之野,王念孙引古本均作“广都”,见《后汉书·张衡传》、《艺文类聚》卷八五、卷九十等。则古本实作广都。④建木,古籍中甚多见。张华注《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亦指建木。建木当作键木,即天盖运转之管键,即天枢也,又为天门之栓,后世华表(方表),实即本此而作。①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七:“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齐。脐者,齐也。”①《后汉书·郡国志》:“临羌有昆仑山。”《后汉书·括地志》:“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汉书·地理志》:“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晋书·张轨传》:“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今按,此山地望属今之祁连山也。山界于甘、青两省之间。此山名乃匈奴人命名:“匈奴名天山曰祁连,亦曰白山。”(《史记·匈奴列传》)白山即玉山,祁连即昆仑也。《汉书·霍去病传》师古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昆仑古音近祁连也。①《尔雅》郝懿行疏:“和阗之西南曰宝尔岱者,其山绵亘不知其终,其山产玉。是曰玉山,恒雪。”就是今日之昆仑山也。②《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又《汉书·大宛传》:“汉使穷河原,河原出于阗。其山多玉石。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山。”——此即于田西南山。③按《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述昆仑虚周围,除河水、赤水外,尚有青水、黑水、洋水、弱水。疑《淮南子·地形训》青泉、黑泉即指青水、黑水之源。又增益一白泉,以迎合附会中五行观念也。①徐本坚著《东岳泰山》,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②《山海经·海内西经》。③《山海经·大荒西经》。④《淮南子·地形训》。⑤参看何幼琦《海经新探》。《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8)⑥《山海经·海内西经》。⑦可注意的是,《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荒大东,疑即《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大荒东”。①徐本坚著《东岳泰山》,第2—3页。②《山海经·海内西经》。①徐本坚著《东岳泰山》,第58—59页。②穷石,即穷故地。《水经·河水》:“经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石羿国也。”羿国属东夷,或谓在今山东德州北。或谓在安徽寿县,见《路史》后纪十二,罗莘注。或谓在河南,见《晋太康地遁记》。①岳()字古与垣通。垣,垣墙也。古人称大山为垣(《尔雅·释山》)。《周礼·序官·司圜》郑众注:“今狱城曰环。”《淮南子·本经训》:“垣室,殷官名,一曰狱也。”环、垣(圆)古通用。由此可见,古代所说四岳,也就是指包围中国的四面环山。②四渎,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四渎是以泰山为中心的沂、淮、河、济四水(沂水古亦称江)。这反映了当时以邹、鲁、泗上(今山东中南)为中心,古山东居民对这一带水道的地理知识。长江后来成为四渎之一,反映了晚周长江流域的开发及天下中心的南移。①《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尔雅·释地》:“中有岱岳。”关于泰山在五岳中的位置,《尔雅》中有两种说法,另一说为东岳(“泰山为东岳”,引自“释山”)。《尔雅》是汉人搜集经传故训而成。这两种说法,恰恰表明了古人心目中泰山人文地理的变化。后一说法反映了秦汉时代华夏地理空间的扩大。②《庄子·大宗师》:“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释文》:“音泰,又如字。”《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释文》:“太作大,大音泰。”①陆吾,守天门者,是传说中的白虎神,又名“开明”、“启明”。“开明兽身大类虎,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山海经·海内西经》)启明又是天空中的金星,因此又名金神—蓐收。在神话中此神变形甚多,如“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西方之地名巴。孟涂即神荼。孟荼当为盂荼之讹。盂、於古音通。盂荼即於菟。陆吾、开明、蓐收都是虎神,后演化为二十八宿中的“白虎”星座。②引自《山海经·海内西经》。③《博物志》。④“厉主杀罚。”(《礼记·祭法》郑玄注)①见1982年5月7日《人民日报》:《我国古人类考古又一大发现》,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0卷,第1期。②“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后徙曲阜。”(《帝王世纪》)③《岱宗志》:“梁父、长白二山,为泰山辅岳。”长白山亦即玉山。①《山东志》:“蒿里山在泰安州西南三里,……今山上有蒿里祠、森罗殿。”《汉书·武帝本纪》,蒿里作高里,颜师古注:“死人之里,谓之高里,或呼下里。”②《礼记·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③“黄帝名轩辕,居轩辕之丘。”(《大戴礼》、《史记》)“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山海经·海外西经》)《淮南子》记:“禹治水时,自化为熊,以通辕之道。”、轩古音同,亦即轩辕山也。①据李宗侗拟音,见《史语所集刊》第39册。②“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阮之阴。”《汉书·地理志》记此事,阮山作昆仑山。(引文从俞樾校文)③古史中“昆夷”常记作“犬夷”、“串夷”,是昆、犬、串古音同的证据。④《尚书·秦誓》“若弗云来。”疏:“员即云也。古本云作员。”《诗经·出东门》:“聊乐我员。”《经典释文》:“员一本作云。”《诗经·玄鸟》:“景云维河。”注:“员,古文作云。”《经典释文》“员音云,平声。”(《左传》伍员释文)这些文例均可证明,员、云二字古可通用。①见《周礼·大司乐》及蔡邕《独断》。②《后汉书·郊祀志》注引《风俗通义》。③《山海经·西次山经》记西王母所居昆仑山别名玉山。郭璞注:“玉山,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④《山海经·西次山经》。《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1)中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中,常提到一种神奇的树木。这种树木有许多相近而不同的名称,如扶桑、樽桑、扶木、若木、若华、空桑、蟠木等。据说这种树生长在东海之中一个名叫“谷”的地方。此树高三百里,树上生长着形状如芥的小叶。在这棵树的枝头,栖息着十只金乌,每个金乌身上驮着一个太阳。每天黎明,有一只金乌带着太阳由这棵树的最高枝起飞,在经过一个叫“咸池”的海洋时,金乌下降水中洗个澡,然后重新起飞,用一天时间在天空飞行一周。最后从西方一个名叫“昧谷”的山口潜入地下,再沿大地的另一面而回到扶桑树上。兹将古代典籍中关于扶桑木的故事汇引如下:《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谷即谷。二字皆从“”得声,同音相假。,在甲骨文中,象太阳从云气中高升之形。古文字学家丁山说:“者,云开而见日也。从日从一。一者,云也。”①他又说:,自是日神本名,即太阳的初文。所以所谓谷、汤谷,其实就是太阳谷。还有一点应注意的,上引文中浴日之浴,并不是洗浴之浴。“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说文解字注》)这段引文是说,在太阳升起之地谷内,有一种树,名叫扶桑,此树在黑齿国北方的大海之中②,九个太阳栖滞于此树之下枝,一个太阳升起在上枝。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则记载了又一种说法: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也就是说,太阳不是起飞于扶桑,而只是在飞行中经过扶桑。“咸池”在他书中或记作“甘水”、“甘渊”。甘、咸古音同①。太阳的起飞地乃是大海中的谷。这一说法比《山海经》的说法为晚出,但也显然更合于逻辑了。在有的古书中,扶桑又可写作“空桑”,如“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识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引《启筮》)羲和是太阳神。而空桑(扶桑)是一个地名,而不再是一棵树。在另一些记载中,扶桑又写作扶木。上有扶木粗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上有扶木,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温源谷”即温泉谷,古文字中泉、源二字通用。而温泉谷当然就是汤谷(《说文》:“汤,热水也。”“汤谷,谷中水热也。”《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扶桑生碧海中,树长数千丈,一千余围。(《十洲记》)扶木又或记作“木”或“桑”。东应日出之次,木之地。(《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桑之野,常大昊神句芒司之。②或作“蟠木”。据说古帝颛顼到过那里:“颛顼至于蟠木”③,“帝颛顼出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立为帝。”④蟠木,即扶木(《类篇》:“蟠,蒲官切,大也,曲也。委也。又,蒲波切。”)。若水即海水。北海神名若⑤,故海水可称若水。空桑,或作穷桑,亦即扶桑所在地,《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说:“空桑,地名,在鲁。”扶桑又别有名称作“若木”: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⑥高诱注:“若木上有十日,状如莲华。”可知若木也还是说扶桑。在这里,若木上太阳的形状已很具体,每个太阳好像一朵莲花,而且光照大地。但此说更早的出处,仍是来自于《山海经》: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色赤,照下地。①唯这里应注意的是,原来据说生在东方日出之地的扶桑树,在此却跑到了日落之地的西极。这就难怪屈原在《天问》中要提出这样的问题: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就是说,当太阳神羲和还未西来时,为什么那若木也会发光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由于若华是生于海中的神木,所以它又被尊奉为海神。这就是《庄子·秋水》中曾提到的那个“北海若”,并见于《楚辞·远游》:“海若,海神名。”(王逸注)先秦战国铜器有数件以鸟立华上造型。其最精彩者为前680年(鲁庄公十四年),郭沫若说的一件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时的新郑铜壶: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朵。上层以植物为图案,……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同类壶又见于郭宝钧发掘之汲县铜壶。壶盖立鸟非鹤而为兽面,乃飞廉也。鹤、皇均凤凰类,系太阳神鸟,而脚下若莲之华,并不是莲花(郭沫若谓中国无大莲,先秦亦无以莲为饰者,故推测其传自印度)。此花瓣上饰有复杂神秘花纹——我认为乃是扶桑若木之华也。所以鸟立华壶,以题材论,其实是中国神话传统题材。以上我们大致列举了典籍中所见关于扶桑神话的几种主要类型。由此必然会产生几个问题:1.所谓扶桑究竟是一种什么树?2.为什么它如此多名?《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2)3.为什么它既在东方又在西方?4.它与太阳究竟是什么关系?以下我们来逐一进行讨论。从音韵学的角度看,“”,古音bó,与“蟠”(古音bó)同音相假。而“扶”古音在帮母,也与音通相假。由此就可知道,扶桑之“扶”在古书中,本无定字。因之“扶桑”之扶(buó)的语义,即不在这个字的字形中,而在其字音中。以声类求之,这个字音所表示的那个字义,其实是“”。在讨论伏羲名号问题时,我们已论证过,就是“大”。所谓扶桑、樽桑,其实均当作桑,即巨大的桑树——树高三百里,还不算大吗(扶桑又作空桑。空、孔相假。孔,《尔雅》:大也。故亦训“大桑”①)?那么,“扶桑”为什么又叫“若木”或“若华”呢?对这个问题,吕思勉《读史札记》曾引清儒王友的训诂作过探讨,认为“(桑)”与“若”在古文字中因形近而相乱。所以若木之若,实际乃是字的讹写。那么“”的本义又是什么呢?《说文》:“,日初出东方谷所登()。,(木也,)象形。”案文中“木也”二字疑是后人所增。因从木之“”在《说文》中专有一体,即“桑”字。而桑之桑的本字,当作“”,从“又”而非从木。搞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乃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弄清扶桑神话本来面目的问题。我们知道,桑木是绝不可能生长于海水中的,更不可能成为太阳所寄居的神树。那么,古代这个神话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实际上,所谓“”不是别的,就是日出于大海中时,从海水到天空映照烘托着太阳的云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种烘日的云华,早在新石器时代,东方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就用如下的图形作了描绘(见图59):这两个图案,发现于距今8000~5000年前的山东凌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前人对这两个图形的含义曾作过许多猜测,唯于省吾释之为“旦”字,较近实。毫无疑问地,这两个符号正是东海滨古代先民对日出的描写。两字中烘托在太阳之下的东西,应当就是云(中图下部的齿状物,旧说为山,不确。可能就是海波之形)。甲骨文、金文中“云”字见图60中A,B,均与上图云形相似。在古汉字中,有过这样一个奇字,见图60中C。厘定为“”。这个字今尚存于《说文》中,用作一些字的偏旁。此字很可能正是“”,即“旦”的变体。从典籍看,先民非常重视对日旁云气的观测。“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郑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①所以古代宫殿之侧常设有“灵台”,“以望云物”②。《史记·封禅书》:日主,祀成山……以迎日出云。殷商甲骨文的记录表明,在商代不仅祭云有专典,而且采用最高的礼仪规格,用祭上帝的“”礼作祭。实际上,在中国上古宗教思想中,云神的地位仅次于作为上帝的太阳神。纬书中说:云者,天地之本也。(《河图地运记》)而《易传》中则说:“天地,万物化醇。”①段玉裁指出:“二字就是‘云’字的分读,合二字为双声叠韵。”②《楚辞·九歌》在“东皇太一”祀之后,第二就是“云中君”祀。实地观看过东海日出的人知道,日出之时,海上云华的形状有如掌形托日。所以古人称之为“”或“”。,即巨大的手掌(“又”在古文字中,是手的象形字)。另一方面,先民早已注意到,云“其状若植华以长”③,“冬至初,阳云出箕,如树木之状”④。这种如掌托、如植华、如树木之状的华云,应正是“”以及后来由“”变形为“巨木”的“扶桑”的原型。由此又可知,扶桑本字其实应当作“”。只因桑木之形亭亭如盖,亦如巨掌(《淮南子·说林训》“桑林生臂手”,所以“桑”字从“”。而“”的故事也就变形为“扶桑”了。懂得“扶桑”的真相是东海日出时所常见到的云华之形,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它既出现于东方日出之地,又作为所谓“若木”、“若华”而出现于西天日落之处了——原来那光彩照地的“若华”,其实就是晚霞(暮云)。《周礼》中占天望气之官有“(视)”。其职“掌十(晕)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郑玄引郑众:“,日光气也。”孔疏:“十之法者,一日以下十等,多是日旁之气。言,亦是日旁光,故总以言之。”十之名,郑玄引郑众说谓:“,气相浸也。象者,赤鸟也,镌,谓日旁气,四面反白,如状也。监,云气临日也。暗,日、月食也。瞢,日月瞢瞢无光也。弥者,白虹弥天也。叙,云有次序也,如山在日上也。者,升气也。想者,辉光也。”秦汉以后,扶桑故事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在有的传说中,它更加文学化了。如佚书《玄中记》中有这样一条:蓬莱之东,岱岳之间,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岭常有天鸡,为巢栖于上。每夜半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则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此条所据应在传说为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中: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上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鸡皆鸣。而此条在《太平御览》卷九一八中又变作: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这里应注意,扶桑树变形而成了桃都树。也就是说,桑的故事变成了桃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形呢?原来,其秘密仍在《山海经》中。《后汉书·礼仪表》引《山海经》佚文:《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3)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居三千里……当不难看出,所谓“桃都山”,即是“度朔山”的变形。在中国神话系统中,桃树与桃,是桑木以外的第二种神树。据说立桃枝于门户上,可以御凶鬼①。鬼类怕桃,所以桃在中国艺术中也是象征长寿的符号。《汉武故事》中说,西母与汉武帝相会时,“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二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之所植也。”仙桃与“蟠木”(扶桑)的汇合,就变成了晚近民间神话中王母娘娘的长寿蟠桃(这一传说后来成为小说《西游记》所取用的题材之一)。而在秦汉以后另一类型的扶桑传说中,它又变成了一个东方的地名。如《十洲记》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岩,……登岸一万里东,复有沧海。海广阔浩瀚,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而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何按,即太阳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树,长可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之间根偶生,更相倚依,是以名为扶桑。《南史·东夷传》说: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这两则材料所说的“扶桑”之地,其位置相当于海东之日本。所以后来作为地名的“扶桑”,就成为日本的代称①。耐人寻味的是,日本古宗教中也有一种崇拜太阳的古老习俗,并且日本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②,那么在中国古代的扶桑神话与日本古代的这种传说中,是否还有某种更深刻的关系呢?综上所论,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概括扶桑神话的演变。以上讨论了扶桑神话的起源和演变。在结束这一讨论之前,这里还应当指出一个通常为古神话研究者所忽视的问题。这就是:扶桑木的神话,还蕴涵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基本观念。中国古代研究天体之学的,约分以下三大派:(1)宣夜论。“宣夜”说认为天无实质,仰而望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依于气。庄子所谓“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耶?”《列子·天瑞》说:“虹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道家此种观念,正是“宣夜说”的滥觞。(2)盖天论。认为天似盖笠,地似覆盘。天旋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譬如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行疾而蚁行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旋。《吕氏春秋·序意》说:“尝学得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曰,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大戴礼·保傅》也说:“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有功,孰初作之?”这都是“盖天说”。盖天是中国最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它的基本观念是天圆地方,后改进为“天象盂盖,北法覆盘”。或说天如倾斜车盖,众天体都以北极为中心,在大地以上围绕着盖笠或车盖运转。后来更进一步发展成以七衡六间观念解释太阳方位的四季变化。《汉书·律历志》:“王衡构建,天之纲也。……其在天也,佐力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旋机亦作玑,原取旋线为义。建与建术之建同义)《周髀算经》一书,虽不见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其中保存着较系统的古代盖天理论。公元前10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于其所著《伊利亚特》篇描述希腊初民所见的宇宙形状,也认为地面平圆,大海环绕其外,天为圆穹,是不动的实体,而笼罩在大地之上。日月群星,每日循其轨道,行过高穹,自东海涌起而落入西海之中(据R.H.Baker著《宇宙观之发展》)。希腊初民的宇宙观,所谓“地面平圆”,略近《大戴礼·曾子问》“天道曰圜,地道曰方”的理论,而“天为圆穹”说,亦近于中国古游牧民族的《敕勒歌》中所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所以“盖天说”应是中国人较古的一种宇宙观念。《诗经·大雅·桑柔》:“靡有旅力,以念穹苍。”穹苍,不也正是天似穹庐吗?(3)浑天说。认为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这派学说,《扬子·法言》谓“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可能形成于公元前一二世纪,较“宣夜”、“盖天”之说均为晚出。但自张衡《灵宪》大力诠扬,郑玄、蔡邕、王蕃、葛洪之徒相继鼓吹,一直传到元代郭守敬测定授时历,尚有“浑天仪”之作。所以“浑天”之说,就成为西汉以后中国人天文学中长期相信的宇宙观念。但是除上述三派宇宙理论外,在中国人的宇宙思想中,还有一派是至今鲜为人知的。这就是这里所要研究的扶桑天地观。它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比盖天论还要早得多的一种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乃是商周以前中国人所信奉的唯一一种宇宙观念,而其影响也十分久远。不仅可以说,盖天论中那种“天圆地方”的观念其实就是脱除了神话色彩的扶桑天地观,而且在东汉以后产生的天师道教思想系统中,也基本上全盘接受了这种天地四方的观念。我们可以根据先秦及秦汉人的记述,将这种宇宙天地的观念用图61作一复原:对图61作几点说明:一、天圜有九层,天上有九个天门①。关于天有九重的观念,可能形成于战国之际,屈原已经知道这种观念了(《天问》“环则九重”)。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六引《淮南子·天文训》云:“天有九重。一为月天,二辰星,三太白,四日,五荧惑,六岁星,七镇星,八恒星,九左旋天。”《中庸》说:“日月星辰系焉。”即认为,各种日、月、星辰分别固系于天盖上。又古人认为,天门在天盖的西北方。“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淮南子·天文训》)《河图括地象》:“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周礼·大司徒》疏引)在前几章中我们曾指出,在古人的天地观念中,天地之间有建木(键木),位于昆仑山上,是天神上天下地出入所经的天门。但上引诸文中却说,天门在西北方。由此可知本来位于天地中心的昆仑山,之所以后来被搬到西北方向,与这种天文观应当是有关的。这种九重天的观念,可能是来自古人对于九星九道的天象观测。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中说:日万里不出九道谋。《河图帝览嬉》说: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4)王逸《楚辞·九辨》注: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按,九星,诸说不一。或如上引《淮南子》说为:日、月、辰(水)、太白(金)、荧惑(火)、岁(木)、镇(土)、恒星及太岁(左旋)①。或谓日、月、金、木、水、火、土、辰、彗等九星。我认为应以第一种说法为是。而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中的这种九天说与公元2世纪古希腊人托勒密的浑天论九天说,又非常相似。按照托勒密的体系,地球位于宇宙正中心,月、水、金、日、火、木、土七星环地运行。土星之外有恒星天及最高天。与中国的九重天说相比照,当可看出,这两种理论仅有一点微妙的差异,即托勒密体系中的“最高天”,在中国称作“左旋天”,亦即“太岁”。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甚至包括诸星天的安排顺序均正相吻合。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九天说早在屈原时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即已形成,比托勒密的体系约早500年(马王堆出土帛画上有九个太阳,颇使人不解。而我猜测,这九阳,实际上也正是九天的象征)。二、前已论及,日出之地叫谷,海域叫咸池或叫甘渊,是一回事(咸,古音近感,甘古音近含,相通。池即渊也,或作水称甘水)。三、“建木”一名,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及《淮南子·地形训》。对此名的含义,过去均无释。前面我们已指出,建木即键木。古人认为建木位在天地正中的轴线上。“建木在都广(《周本纪正义》引本作广都),日中无景(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地形训》)而所谓键木,实际又是天地运动的枢轴。所以《海内经》描写它的形状这样说:“有木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锯),下有九枸(句)。……黄帝所为。”——就是说,建木很高,没有枝杈,但是有锯齿和勾爪,是黄帝所建造的。四、关于太阳西落的地点,诸书说法不同。但大体可分两系:(1)山谷名——“山”、“崦嵫”、“昧谷”。(2)水渊名——“蒙汜”、“昧水”等。而正如日升处有扶桑木一样,先民认为日落处也有一种神木叫“若水”(汉代以后又变作“细柳”、“桑榆”①)。以“蒙”或“昧”等字命名,显然是因为在日落之后天色会变得昏暗。而以山、崦嵫为名,则显然是取义于天门的关掩②。古人认为天上有许多天门。日出之时天门洞开,而日落之时天门合闭。据说位于东极与西极的两个大门在两座山上。“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淮南子·地形训》)“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合之门。”(《淮南子·地形训》)太阳由东天门升起而由西天门落入。但《淮南子·览冥训》高诱的一条注中,把“日出之地”也叫作“蒙汜”。其实“蒙”与“明”二字古音相同。而从训义看,则它们恰属于那种所谓“反义互训”的词。所以蒙汜其实就是“明汜”,也就是《大荒西经》所说的天门之处的“明山”③。五、昆仑山位置在大地正中心上,据说这是黄帝的都城。山高约一万一千里(《淮南子·地形训》)。山上有天空花园(玄圃,蟠桃园),有通天之门。而其地下深三千六百里,四角上各支有一根地柱,还有一个城市名叫“八玄幽都”,方圆二十万里(张华《博物志》)。六、天地之间,有八座高山支撑天空,叫天柱。这八山的每一座山上都有一个通天门。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但是这种非理性语义层面的存在,正是原始神话的特色之所在。对于研究者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这种非理性语义层面之下的深层结构中,确实还存在着某些合于理性的东西。不妨举一个例子。前已指出,先民认为天有九重,并且每重天各有一个天门。这种提法,乍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应当考虑到,当远古先民观察天上星体运行时,会发现行星运行的轨道交叉相掩却不会发生相撞。他们起初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后来他们就必然要为这一现象找—个解释。由此而发生天体划分层次的观念,岂不是很自然的吗?而所谓天门开合的说法,其实也恰好构成对天空中星象变化的一种巧妙解释——在不同的季节,由于天穹中敞开的是不同的天门,所以从地面上就看到了不同的星象。①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64页。②黑齿国,疑即凿齿国,地在东夷之地,即今山东半岛。考古发掘表明,大汶口新石器居民俗有拔门齿之俗,则黑齿国可能确为实有也。①《吕氏春秋·古乐》说黄帝之乐名“咸池”。咸池是太阳升起处。这是黄帝是太阳神的又一证据。②《尚书·大传》。③《五帝德》。④《吕氏春秋·古乐》。⑤《庄子·秋水》。⑥《淮南子·地形训》。①《山海经·大荒北经》。①空桑、穷桑,空、穷皆读作孔、况,而训作大。空桑扶桑之社即大桑之社也。①见《周礼·保章氏》及郑注。②见《后汉书·祭祀中》。①,或作温(《文选》本《鲁灵光殿赋》、《思玄赋》),是“云”字的拆读。②见《说文解字注》。③见《吕氏春秋·明论》。④见易纬《通卦验》。①《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于是黄帝法而象之,除殴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苇索,以御凶鬼……”①史籍中也有以“扶桑”地名称朝鲜者。如:“扶桑之俗,其婚姻则婿住女家门外作屋。相说乃成婚。”(《南史·东夷传》)“高丽其俗,作婚姻,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屋名婿屋。”(《三国志》)两相比照。可知前一扶桑,即指后之高丽也。{2}朝鲜、日本均以白色为礼色。均拜日。此俗与中国殷商人正同(《史记》“殷尚白”)。①《楚辞·招魂》:“虎豹九关。”注:“天门凡有九重。”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