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尼采的哲学思想及体系-8

作者:尼采 字数:29886 更新:2023-10-08 19:57:21

(3)坦率、自然、自发性:自我实现者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发自他们的自然本性。他们喜欢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表述和体验他们真实的感觉。而不会矫揉造作,也从不落俗套。对他们的行为最有影响力的不是社会常规,而是经过慎思明辨以后的一些基本推则。他们不故意违反社会常规,即使有时表现出不遵从的行为,也并不是为了反抗权威,而是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指引自己如此做。(4)以问题为中心:自我实现者一般都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他们自身一般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不太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通常有一些人生使命和有待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使命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或他们自己选择的,而可能是他们感到职责义务或责任是他们必须做的工作。他们能献身于事业,不是追求金钱、名望和权势地位。(5)超然独立有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一般不害怕孤独,有时甚至主动追寻清静和独处。当然他们并不回避与人接触,但从不依赖他人。他们能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能成为一个主动负责、自治自决的自由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自我导向的,不容易为他人所主宰支配。这些特点可能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招来一定的麻烦和难题。一般人可能认为他们不友善、冷漠、势利,缺乏感情,甚至怀有敌意。其实,这并非他们的本意。他们并不刻意地想避开他人,只是不那么强烈地需要他人。(6)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激励自我实现者的是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因而,不像匮乏性动机的满足主要依赖于外部世界,依赖于他人、文化或达到目的的手段,自我实现者的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的是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面前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面对那些能毁伤不健康的人的不幸的境遇、打击、剥夺、挫折等,他们却能处之泰然,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7)高级的审美情趣: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覆欣赏能力。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他们常能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的心情,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对于其他人或许已经变得陈旧了的人生的各种乐趣。在他们眼中,每一次日出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鲜花嫩蕊都温馨强部.第一千个婴儿也仍然如同所见到的第一个婴儿那样令人惊叹,结婚数年后仍如新婚那样兴奋那样热恋不已。总之他们能从基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并心醉神迷。对已经拥有的幸福和恩赐.他们时时铭记于心,心怀感激,表现出较高的生活素质。(8)较常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很多自我实现者都描述过他们常经历一种被人们称之为“神秘体验”的个人体验。“在这些神秘体验中都有视野无堰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有力但同时更孤立无助的感觉,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这最终使人确信,某些极为重要根有价值的事情发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主体结果校改变了、增强了。“强烈的神秘体验是一些极大增强的.有着自我的丧失或自我的超越的体验。例如:正像潘乃9B所描述的:以问题为中心,商度的集中、献身行为、强烈的感官体验、对音乐和艺术忘我的热切助欣赏。”这种神秘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虽不是为自我实现者所独有.但只有自我实现者能充分地感受它们,因为他们不会感觉高峰体验将造成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无须设法对它们进行阻止或防御。自我实现者经历高峰体验的频率也要比一般人多很多,其强度也大得多。(9)深切的社会感情:自我实现者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箔.对他人的关心.不只局限于他们的朋友和家庭.而是涵盖了全世界一切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人。他们思想开阔,具有帮助全人类的真正愿望。尽管很少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行动、情感与行为,尽管有时他们与其他人之间在思想境界上有很大的差距,偶尔也对人表现出气愤,不耐烦或厌恶,但自我实现者总是感到与其他人有一种最根本的亲缘关系,总能以一种老大哥式的态度帮助其他人。(10)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更多助融洽,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的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比一般人更健康。虽然,由于交往需要时间,(他们却正好缺少空闲时间)忠诚也非一时所能体现的事馆,他们的朋友圈子往往很小,他们深爱的人在数量上也可能是很少的,但这种专一的排他主义并不妨碍他们对整个人类的深厚感情。他们也可能有时产生对他人的敌对反应,但敌意的基础并不是出自性格,而是反应性的或情境性的。他们至少吸引了一批崇拜者,甚至信徒,然而当被迫建立这种关系时,他们的态度往往是和蔼的,令人愉快的。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尽可能有礼貌地回避那些钦佩者。(11)具有民主的性格特征:自我实现者一般具有民主的思想倾向。他们不以种族、地位、宗教为基点来待人处事,能对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无视该人的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和肤色等等,只要是一个人,他们总能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即使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也不愿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降低、贬损或污辱其人格。自然,他们也具有强烈的是非观,善恶感。他们的民主感情也更为深厚。他们觉得,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或缺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应该向他表示尊重,并积极地向他学习。(12)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道德力量很强,他们都有明确的道德标淮,朗明辨是非善恶,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总能表现出手段与目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们一般致力于目的,而手段只是从居于目的。他们对目的的理解也与常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常将对其他人说来只作为手段的经历和活动看成是目的本身。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纯粹地欣赏一个“做”字;常常既能享受“到达”的乐趣.还能够欣赏“前往”过程的愉快。有时还有可能将最为平常的机械活动变成一场具有内在欢乐的游戏、舞蹈或戏剧。(13)具有富含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自我实现者的幽默感不同于一般类型,对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他们并不感觉如此,因此不会流露出在伤害他人感情或猥亵淫秽的事情上寻找幽默的倾向。他们的幽默是真正的人的幽默。就是说,其幽默常常是更紧密地与哲理而不是与其他东西相联系。其内容主要是笼统地取笑人类的愚蘑,取笑那些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的人。有时也以自嘲的形式出现,但这种自嘲不会把自己表现得像受虐狂或小丑那样猥琐。自我实现者的幽默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林肯的幽默即是范例,他的绝大部分玩笑都有某种意义.类似寓言,远不止仅仅引入发笑而已。(14)富有创造力:所有自我实现者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但这种创造力与莫扎特型的特殊天赋的创造力不同,而似乎与未失童贞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遍的创造力一脉相承。这种创造力是普遗人性的一个特点,即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力。大多数人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它。自我实现者则由于他们对经验更开放,感情更自然且受到存在性价值的激励,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粹、率直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的能力,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本质的东西。这种特殊类型的创造力作为健康人格的一种显现,仿佛是映在世界上的投影,或者,仿佛为这个健康的人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涂上了一层色彩。(15)对文化适应的抵制:自我实现者能在多种方面与文化和睦相处,但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墨守成胡,他们是注重内心体验的人。全都在某种深刻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抵制文化适应,并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超脱包围他们的文化。如果文化规范与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念相悖,他们就根本不理会这种文化更不会信奉这种文化。(16)能超越各种二元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在自我实现者限中,那种一般人看来是截然相反、截然对立或截然二分的东西在世上并不存在。在他们看来,这些二分已经解决,对立已经消失。很多过去看上去是不可调和的东西可以合并和结合为统一体。在他们身上,欲望和理性相互吻合,天衣无续。自私与无私的二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高层需要与低层需要的满足不是处于对立而是趋向一致。一些古老的对立如仁慈与冷酷、具体与抽象、接受与反抗、神秘与现实、男性化与女性化等,都倾向于相互协调。整个的人格获得了高度的统一,进人到一种成熟的状态。以上就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的积极特征作出的描述。在此以后,马斯洛还专门对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特点知它,否则世界就会迷失在敌对与怀疑之中。”自我实现者是人类的“优良样品”,对他们的爱情特点的研究,无疑能教给我们一些恰当的、健康的关于爱与性的宝贵观念与认识。马斯洛发现,上述自我实现者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同样表现在他们的爱情中。具体说来,自我实现者在爱情上一般表现出以下特点:(1)自我实现者在与所爱的人相处时,表现得很坦诚、自然、自在,甚少自我防卫。他们觉得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可以也应该赤裸裸的表现出真正的自己,无需对伴侣掩藏自己的瑕疵、缺点或生理上的任何缺陷。而他们这样做,一般都能得到对方深刻地理解与由衷地接受。那种认为两性之间具有内在的敌对倾向的古老理论所假定的一些倾向:如对异性的无端猜疑,与自己的同性联合起来反对异性等在他们身上,没有丝毫显现。(2)自我实现者爱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爱。他们有着爱的力量和被爱的魅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并且能够受得自由自在,决不会卷入到纷争、威肋或抑制中去。(3)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生活中,性活动具有特殊而复杂的性质。性与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完美地融合一起。性快感也达到了员强烈、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完美。对他们而言,性欲高潮有时重要有时又显得不那么重要。它经常是一种深刻的、几乎神秘的体验。倘若有时候性欲没有得到满足,自我实现者也能够容忍。他们接受生命的事实,包括性的需求,无须追寻婚外的性行为。对两性的作进行了考察。在他看来,爱情问题是正统心理科学始终保持沉默的问题.也是正统的心理科学技术毫无用武之地的方面。但心理学不能也不该回避这一问题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理解爱情;我们必须能够传授它、创造它、预用和人格他们并不进行截然划分。不管在性行为中还是在爱招生活中,他们都不认为女性是被动的,男性是主动的。两极对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个人变得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既具有男子气又具有女人味,既以自我为中心又隐没、逃避自我。(4)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关系中,双方基本需要的诸多阶层已融合为一个单一的阶层。双方为某种心理目的变成了一个单一的自我。结果是双方互相关心、照顾,担负起对方的责任。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属于另一个人.从而使自我得到扩大.同时囊括了两个人。(5)对于自我实现者来说,爱情是一种享受和乐事:自我实现考的爱情中充满了嬉戏、娱乐。因而感觉愉快、兴高采烈、充满幸福感。(6)自我实现音在其受精关系中,能接受对方的独特的个性,尊敬对方和肯定对方,希望对方成长。他们对其配偶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丝毫不存嫉妒之心。(7)自我实现者不是为了获得爱情的良好效果才被此相爱,而是源于自发的钦慕,就像我们在校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打动时所经历的那种一无所求的敬畏和惊喜,是受到对方的吸引而不是受到驱动。他们的爱情是作为终极检验而不是手段体验存在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报偿,因而无需他求。他们爱另一个人是为了寻求最高的个体和人种的本质的完成和实现。也就是说,他们爱,是因为他们是爱他人的人。他们的受精中几乎没有费劲、紧张和努力。用哲学语言来说,他们的爱情既是存在,又是生存。(8)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和既尊重他人又极其自爱两者的融合。他们既互相需要、极其亲近,又十分容易分开。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极大的乐趣,但又极其洒脱达观,愿意接受长期的分离或死亡。经过最强烈、最令人心醉的爱情生活,他们仍旧能保持着原来的自我,仍然能主宰自己,以自己的标准来生活。利己与利他、加强个性与超越个性、爱己与爱人等二元对立在他们身上并行不悖。(9)自我实现者无与伦比的感受力、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也表现在他们的爱情关系中。他们对性爱伴侣有一种极好的趣味(或感受力).更容易与性爱伴侣结成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并非无所不知,但在爱情中也绝不盲目、高估他们的伴侣。有资料表明,在爱情中他们的感受要比不在爱情中更加有效、更加敏锐。他们不因差异和陌生而感受到威胁。他们真诚地钦佩在伴侣身上发现的自己所不具备的技艺和才能,但很少为漂亮、好看等外表特征所吸引,他们讲究彼此适合,互相体贴入微,讲究善良、彬彬有礼和良好的伙伴关系。他们根据冷静的、理智的、不偏不倚的考虑而直觉地、性爱地、冲动地被适合他们的人所吸引。他们的意愿与判断彼此吻合、互相协调。总之,自我实现者在人格、在爱情关系中表现出诸多常人所不具备的积极特点,这一事实表明人性是积极而健康的,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美好的。同时,它还告诫我们,在我们身上,还有许多我们未曾想象过的成长潜能.努力实现这些潜能,才是我们员合乎人性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实现者也会表现出许多的小缺点。例如,他们也会有愚蠢的、挥霍的或粗心的情况,也照样有误发脾气、顽固执拗或令人厌烦的时刻。他们常以坚强、冷静的方式来思想、行动,因而有时甚至会给人一种冷酷无情的印象。他们偶尔也有心理上的困扰,如罪恶感、焦虏、悲伤、自我怀疑等。这些缺点的存在,再次印证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道理:这就告诫我们,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放弃对于人性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7.自我实现者及其超越——生活哲学对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认为按其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种人是明显健康的,但很少或没有超越体验,另一种超越体验在他们那里很重要,甚至具有核心的意义。作为前一种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典型的人物可以举罗斯福夫人,或许还有杜鲁门和艾森豪成尔。作为后一种超越型自我实现者的典型,有阿尔杜斯•赫胥黎,或许还有施魏策尔、布伯和爱因斯坦。但对于超越体验,马斯洛又发现:不仅自我实现者能超越,而且不健康的人、非自我实现者也有重要的超越体验。他认为:不仅在自我实现的人中有对超越的认识,而且在有很高创造力或才华的人中,在很聪明的人中,在非常坚强的人中,在强有力而负责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在特别善良(有德性)的人中,在那些曾克服逆境并由此而变得更坚强而不是更衰弱的“英雄”人物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是马斯洛所说的“商峰人物”而不是“非高峰人物”,是“说yes的人”而不是“说no的人”,是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态度的人,是渴望生活而不是厌倦生活的人。这一类的超越者更经常地意识到存在认知.他们生活在存在水平、也就是目的水平,内在价值水乎;他们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他们或多或少能经常有统一的意识和“高原体验。;有或曾经有过那种神秘的、神圣的、极度欢乐的、让人心醉神迷的高峰体验,并随带着启示或认识或卓识,能改变他们对世界对自身的看法。这一切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偶然的.也许是经常性的。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人世、更能干和更超凡脱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生活在马斯洛简称为“匮乏的王国”,生活在匮乏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这种世界观主宰下的人,主要是以一种实际的、具体的、现实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人或物,把客观世界中的人或物当作匮乏需要供应者或阻挠者对待,或作为有用或无用,有帮助或危险,对个人重要或不重要来对待。这里所说的“有用”既指“对生存有用”,又有“从基本匮乏性需要向自我实现和自由的高度成长”的含义。更具体地说,它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世界观.不仅由基本得要的系列所引起.而且也来自个人特有的潜能发挥的需要。前一种需要包括单纯的躯体生存需要,安全和保障需要,归属、友谊和爱的需要,敬重和尊严需要,自尊和价值的追求需要;后一种需要则为同一性、真实自我、个体特性、独特性、自我实现等需要。换个方式来说,它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人类共性,还有一个人自己的特有潜能的实现。这样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并在世界上达到自身的完善。他们能有效地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并最终利用环境达到有益的目的,例如健康的政治家或实务家的所作所为。这些人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沉思者或具想家;他们是有效率、重实际的,而不是审美的;他们重视实检验和认切,而不是重视情感和体验。这些,就是两种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哲学。可以公平地说,“仅仅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从总体上看能实现罗格利克Y理论的期待。但关于超越型自我实现的人,我们必须说.他们不仅已经实现而且已经超越或超过Y理论,他们生活在一种被马斯洛称之为z理论的水平上。而且,由于它和x、Y两种理论同处于一个连续的系统中,三者可以形成一种整合的层次。自我实现者不仅都在行为中表现出相对的自发性,在内在的生活、思想、冲动等方面更有自发性。他们行为的特征是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故意的掩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贯不遵从习俗,甚至是反抗习俗的事实上自我实现者不遵从惯例的次数的记录并不高。他们对惯例的叛逆不是表面的,而是根本的或内在的。他们独特的破旧立新以及自发性和自然性都是出于他们的冲动、思想和意识。由于深知周围的人在这一点上不可能理解或者接受他们,也内于他们无意伤害他人或为某件琐事与别人大动干戈,因此一旦真正面对种种俗套的仪式和礼节时,他们会善意地耸耸肩,尽可能地顺应它们。例如,一个人接受了别人对他表示的敬意,虽然他曾私下嘲笑甚至鄙视这类敬意,但他并未因此面小题大作,伤害那些企图使他高兴的人们的感情。这是一种具有崇高招神的人出于为别人考虑(利人)而善于控制自己并且绘别人情面的表现。他没有丝毫的痛苦;而是像尊重那些想帮他解去镣拷,脱离监狱的朋友那样,尊重所发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自我实现者的这种遵从习俗行为,如同牛仔故作绅士地在肩上披一件斗蓬一样,可以轻易把它用掉。自我实现者实际上从不允许习俗惯例妨碍或阻止他们做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或者根本性的事。在这种时刻,他们独立于惯例习俗的灵魂便显露出来,然而他们与普通的波希米亚人或者反抗权威者并不相同,那些人抓住区区小事大作文章,把无关紧要的违规行为当作天大的事。当自我实现者热切地沉迷于某个特殊的事物时,他的这种内心态度也会表现出他的兴趣来。这时,他会毫无顾忌地抛开平时遵守的各种行为难则。在遵从惯例上他仿佛需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他对习俗的遵从仿佛是有意的、存心的。然而,当自我实现音与那些并不介意是否遵从俗套行为的人们相处时,他们会自动地抛掉这种行为的表而特性。他们愿意与那些允许他们更自由、更自然、更有自发性的人们共处,这使他们能够摆脱那些他们看不惯的虚假行为。因此可见,像上面那样的相对控制行为对他们来说是个负担。由于与一般习俗以及普遍接受的虚伪、谎言格格不入,由于与社会法律适应.他们有时感到自己看起来好像是异国土地拥有者。而那些奉行常规习俗的、没有思想的人常常被认为他们不道德,因为当情况似乎要求如此时,有时违反常规甚至还会违反法律。然而,事实上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尽管他们的道德准则不尽相同。普通人的一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遵从习俗常规,是以基本上被公认的原则为根据的行为,可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而这些人则具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他们有时也出于对惯例的僵化刻板和对习俗的盲目短浅的恼怒而故意放任自己。例如,他们也可能会试图教训一个人,或者试图保护一个人的感情及利益免受不公平的伤害。有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热情在澎湃.而这些炽烈的感情如此令人兴奋甚至发狂,以至压抑它们就意味首是交亵渎神明。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言行会给旁观者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而感到焦虑、内疚或者羞愧。他们自己声称;他们之所以按惯例行事,只是因为这样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或者只是因为其他方式会伤害人们,使人们感到难堪。他们对现实的轻松的洞察力,他们的接受性和自我性非常接近于动物或者儿童,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的一种优越的觉悟。对这种能力的临床的研究毫无疑问地证实了弗洛姆的这样一种看法:适应得很好的人,往往根本没有想到他是什么,他要什么,以及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等问题。马斯洛根据对调查对象所作的这样一些调查结果,招自我实现者与其他人明显地区分开来。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动机生活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应该用于表达性动机,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普通人的动机是为匮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自我实现者虽然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都不缺乏,但他们仍然有冲动。他们实干,他们奋斗,他们渴望成功,但这一切都与众不同。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动机就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努力发展成长得尽善尽美,努力以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总之.自我实现者具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他们是员有道德的人。自我实现者与其他人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更深厚更深刻的人际关系。他们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的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同一般人相比,自我实现者都是在深刻意义上的真正民主的人。他们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他们可以对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无视其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或肤色。除此以外,他们还具有更为深厚的民主感情。他们不管某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可以向他学习。并且很谦虚、绝不试图维护自己的尊贵或地位、年龄之类的优越感。然而,他们的这些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这些关系中的其他人员比一般人很可能更健康,更接近(常常是非常接近)自我实现者。考虑到在全部人口中,这种人口只占很小的比例,这里就有一个很高的选择标准。他们都是杰出入物。但只是指性格、能力、天赋上的杰出,而不是出身、血统、家族、家庭、声誉或权力方面的杰出。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与自我实现者保持特别深的人际关系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的朋友网很窄,亲密朋友在数量上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了上述选择标准的因素以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在这种自我实现状态中去接近某人似乎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忠诚不是一时的事情。一位被调查研究的自我实现者对此这样说:“我没有时间照应许多朋友,也就是说,如果要交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同时交很多的。”在马斯洛所调查的对象中,惟一的一个例外是一位妇女,她似乎特别善于交际,简直使人感觉到她生活的天职就是与她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的家庭成员,以及她的朋友们、朋友的朋友们保持密切、温暖、良好的关系。也许,这是因为她没有正式的工作和事业,是一个末受过教育的妇女。这种人的确能够与普通的社会感情、仁慈、爱和友谊(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同时存在。这些人几乎对所有人都很慈善,或至少对他们都有耐心,这些自我实现者有一种模糊深奥而难以理解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对恶棍、似乎也不愿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降低、贬损或侮辱其人格。他们对儿童有一种特别温柔的爱,并且为儿童们所喜欢。在一种非常真实而且是特殊的意义上,他们爱或者更准确地说同情整个人类。这并不是说由于他们缺乏鉴别能力而产生了这种爱。事实上,他们往往倾向于挺身抗击邪恶的人和行为,他们能够以严厉的口吻,认真地愤怒地谴责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特别是那些伪善者、狂妄自大者、自命不凡的人。绝不像一般人那样含糊不清或者优柔寡断。然而,这种实际的低评价有时甚至在与这类人面对面地接触时也并未表现出来。对此,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大多数人毕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本来有可能很了不起。他们犯各种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明白他们本意是好的为何会落得这个结果。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人往往会在深深的痛苦中付出代价。他们应该受到怜悯而不是攻击。”因此,可以简明地解释出他们对他人的敌对反应的原因是:第一、这是理所应当的;第二,这是为被攻击者或某一个人好。按照弗洛姆的意思,他们敌意的基础并不是来自性格,而是出于反应性或情境性的。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7.自我实现者及其超越——z理论在马斯洛生命的晚年,又对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添加了一些新的描述,下面将具体阐述马斯洛在(z理论)一文中对两种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所作的比较研究。在《z理论》中,马斯洛区分了两种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者,一种是仅仅健康型的(以下简称非超越者);一种是超越型的(以下简称超越者)。在马斯格看来.非超越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人世、更能干、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或生活在匮乏性的王国、匮乏性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对人和曲,他们主要是以一种具体的、实际的,此时此地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他们将人或物当作匮乏性需要供应者或阻挠者对待,或作为有用或无用、有帮助或有危险,对个人重要或不重要的因素来看待。他们生活在现世并在现世达到自身的实现。他们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达到有用的目的。他们是“实干家”,是有效率、重实际而非审美的。他们重视检验和认知而不重视情感和体验,他们很少或没有超越体验,从总体上说,他们能实现麦格雷戈Y理论的期待。超越者则是“高峰人物”,是说“Yes”的而不是说“No的人”,是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渴望生活而不是采取消极态度、厌倦生活的人。他们更经常地意识到存在性王国,生活在存在性水准,即目的水淮、内在价值水准之上,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或多或少有统一的意识、高原体验或高峰体验,并伴有启迪或卓识,能改变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总体说来,这种程度的自我实现者已经实现或超越了Y理论,生活在z理论的水准上。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个人。还对另外一两百人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他承认,他对超越者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接触而不是审慎的、最后的研究,还不一定合乎正规印证的科学的要求。其样本也只集中于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样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结果只能算作前科学的。但他强调,他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可加以验证的,不是毫无依据的。通过对超越者与非超越者的对比研究,马斯洛看到,二者都具有自我实现者的全部描述特征。所不同的是,在超越者身上存在着或较多地存在着高峰体验与存在性认知,而在非超越者身上则不存在或只有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非超越者和超越者相比,缺乏或较少具有下列特征:(1)超越者比非超越者更倾向于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世界,对他们来说以我们通常的或不成熬的方式思考问题是一件费力的事。(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准上,能自如、自然地说出存在语言。能较好地理解寓言、修辞手段、悖论、音乐、艺术、非语言交流和沟通等。(3)超越者更大、更容易地超越了自我和自我认同感。(4)对于超越者,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是他们的制高点,是生命的确证,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宝贵的方面。(5)超越者可能会主动寻求那些更有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和存在性认知的工作。在报酬问题上,他们更重视高层的东西而不着眼于钱财和权势,自发选择简朴生活而避免奢侈、特权、荣誉和财富。(6)超越者由于某种原因,彼此之间似乎早已认识的,并在初次相遇时就几乎立即达到亲密相交和互相了解的程度。接下来,他们不仅能以语言形式交往,而且能以非语言形式交往。(7)超越者对美更敏感,或者说,很可能对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美化的倾向。(8)超越者从永恒的方面观察事物。能在实际的、日常的匮乏性水准上观察事物的同时,看到一切事物中神圣的一面。能随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圣化。(9)超越者在知识的增进和神秘感、敬畏感的增强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对他们来说,神秘与其说是令人生畏的,不如说是有魅力的,是一种挑战,一种奖赏。他们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进入到那种心醉神迷的欣赏状态.自觉无知、谦卑、渺小以及在广阔宇宙前的敬畏,并将这些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奖赏。(10)超越者更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受超越性动机的支配。真理、完善、美、善良、统一、二元超越等存在性价值是他们主要或员主要的动机。(11)超越者能“越过矛盾心理”。他们能全心全意、无冲突的爱、接受和表露。(12)超越者不如非超越者那样“伯快”。虽然他们可能更入迷,更狂喜,体验到更高度的“愉快”,但比健康者更容易受到一种宇宙悲哀或存在悲哀的侵袭,更容易对人类的愚蠢、盲目、目光短浅、自相残杀等现实问题感到忧心忡忡。这种哀愁可能源于他们心中的理想与所见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对照。(13)超越者多些道家思想,在存在性认知中,很少有改造对象的冲动,因为在他们看来,对象的本来面目就很姣好,无需改造或打扰。而非超越者则较重实用。(14)超越者不仅是可爱的,而且也更令人肃然起敬,更不同凡响,更神圣化,更圣洁,更受尊崇,就过去的意义来说也更“可怕”。他们常在人心中引起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物”。(15)超越者更容易成为创新者,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16)由于超越者更容易领悟存在性王国,因而会比非超越者有更多的目的体验(本来面目的体验),更多的人迷体验。有时,他们可能会像儿童那样看着一个水潭的反光发呆,或非常有兴趣地注视着雨滴沿着玻璃窃向下流动的现象等等。(17)超越者对超越有更深的体验和重视,因而更不怕“怪人”和“刺头”,更可能也更容易鉴别和选拔有创造力的人才。(18)超越者更能“谅解恶”。他们对恶有更深刻的了解,因而有了更强大的武器,能够既深怀同情心而又更不含糊、更不退让地对恶进行战斗。(t9)超越者更容易认为自己富有才华,是一个具有更高智慧或更高领导艺术的、“超个人”的、临时的监护者的工具。这并不是自大,而是一种特异的客观或对自己的超脱,表明他们达到了“超个人”的忘我水准。(20)大体上看超越者更容易具有深刻的“宗教的”或“重视精神生活”的意识。他们较非超越者有更多的高峰体验或超越体验,而高降体验和超越体验本身实际上也可看作“宗教或精神的”体验,他们不一定是教徒.却可能有着比牧师对“宗教的”或“精神的体验”更为虔诚的态度。(21)超越者增强了心理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内部的、国与国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超越了自私与不自私之间的分歧,并在一个超越纵座标的概念下包容了两者。它是一种对竞争的超越,对赌博输赢的零与全的超越。(22)超越者比非超越者更容易解决有关“精英论”的深刻冲突。这是因为他们能很容易地同时生活在匮乏性领域和存在性领域。他们方面能在匮乏性世界中进行某种形式的现实检验、比较,对软弱、愚蠢或不胜任进行对比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在存在领域看到人人都有那种平等的、超限的、无法比较的神圣性,因此他们既能成为神一般的惩罚者,又能对事实上低下的人给予神一般的爱护。至此,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的描述便告彻底完成。对马斯洛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健康人格特征的措述,而且也是一陷人性发展极致因果的描绘,是人生最高价值的一种导引。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7.自我实现者及其超越——缺 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儿乎成了真理的格言,在任何“好人”、“圣人”乃至“伟人”身上部可以得到验证。小说家、诗人、随笔作家等常常会犯的错误是把“好人”写得过于完美,过于“高、大、全”,因而,这些被公式化了的“好人”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及。远不如还他们的本来而目:身体强壮、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对自我实现者,马斯洛认为,他们也会表现出人类的许多小缺点:他们也有思宣的、挥霍的、或粗心的表现;有时他们也会显得顽固、令人厌烦或恼怒;他们并没有摆脱浅薄的虚荣心和骄傲感,特别是在涉及到他们自己的作品、家庭或孩子时,他们也常常发脾气。马斯治说,自我实现者也会有无情的表现,而且往往是强烈的、出乎意料的。必须记住,他们是非常坚强的人,在需要的时候,他们能以超越常人的控制能力表现出一种外科医生式的冷静。假如他们有谁发现自己长期信任的人不诚实,就会果断地中断这种友谊,而绝不会感到惋惜和痛苦,就像一个与自己并不爱的男人结婚的妇女,在决定离婚时表现出的几乎近于残忍的情景一样。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很快从亲友死亡的哀悼情绪中摆脱出来,以至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有些无情。他们不但具有这种无情的坚强,而且也不为外界的大众舆论所左右。有一次,当一位妇女在一次聚会上被介绍给他人时,她因对方乏味的庸俗套词而大大激怒,因而有意让自己的言行使对方感到难堪和震惊。也许有人也会认为她这样做未尝不可,但人们不仅会对她本人而且会对主持聚会的主人采取完全敌对的态度。虽然这位妇女原本就希望疏远这些人,但男女主人却并不想这样做。这些自我实现者一般都非常专注于个人世界以外的因素。因而,当他们全神贯注于或者如痴如狂地沉醉在自己的某个兴趣中的时候,当他们热切专注于某个现象或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会暴露出他们的又一个缺陷:他们可能变得对周围的事情心不在焉,毫无幽默感,忘记了一般的社交礼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喜欢聊天、逗乐、聚会等,而且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的言行可能使别人感到很痛苦、震惊、羞辱或者感情受到伤害。这种超然独立很容易被“正常的”人们看作是冷漠势利,不友好,缺乏感情等而产生敌意。至少是令人不快的。宽容、仁慈、谦让,应该是人的美箔,那些自我实现者当然也都具有这类人类公德,然而,有的时候他们犯错误恰恰会由于自己的仁慈,例如,出于怜悯心而与某人结婚;在与神经病患者、不幸的人和大家讨厌的人的相处中陷得太深,事后又感到后悔;有时甚至为无赖行骗开了方便之门;由于付出的东西超出了适当的范围,从而有时易滋生寄生虫和精神变态者,等等。在此再重申一下,作为一个并非“完人”的人,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日常生活中必然也会有所表现,但这些现象并非源于神经病,然而,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大多数心理学家)却无视这一事实,往往根据以上那些现象就把神经病强加到他们身上。自我实现者身上显露的这些缺陷足以警惕我们;好人、善人、哲人、圣人、先知、巨人、伟人和创造者,发起人等,尽管十分望见、凤毛麟角,但确实存在,正是由于有这些凤毛麟角的人物存在,才推动了人类走向光明前景。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人,有时也会流露出易怒、暴躁,或自私、沮丧或冷酷、乏味等等的弱点。这是并不奇怪的。正如马斯洛所提配的“为避免产生对人性的失望,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8.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在马斯洛生活的时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旧的理论、技术、方法不断过时,新的事实、理论、发明加速积累,从而使每个人都面临着一种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鉴别、发挥人的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心理学家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也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马斯洛在世时,有关创造性研究的各种著述已堆积如山。然而,创造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却并不与创造性研究所积累的资料总数成正比。为什么堆积如山的研究资料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研究成果呢?马斯洛注意到,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方法的改进、测验技术的创新以及纯讯息量的积累等方面,却不够重视创造性理论的建构。已有的为数很少的创造性理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方法学上看,支配创造性研究的乃是原子论的、线性因果的理论观念;从创造性的衡量标准来看,人们往往只根据成果而不是人格特征衡量创造性的高低;从创造性研究涉猎的范围来看,既往的研究只局限于某些传统的领域,如绘画、诗歌、作曲、科学、发明等,创造性因此变成了某些专业人员的专利。这些问题足以说明,创造性研究还缺乏坚实、牢靠的理论基础。马斯洛从一开始就试图摧毁那种得到广泛承认的创造性概念,力图使这一概念与自我实现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创造性的问题既不是创造产物、创造行为的问题,也不是某些圈子里的少数人的专利。科学家作为一群人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都富有创造性。因为,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技术,利用相应的技术,只要能和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没有创造性的人也能有所创造,通常被认为的“有创造性的”、胜任的大担琴手,实际上也只是很好地演奏了别人写好的曲子,不过是像“鹤葫学舌”而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创造性。而自我实现的人们虽不是多产的,但却是健康的有创造性的。例如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主妇和母亲,按陈腐的观点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极平凡的工作,也许没有一件可以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但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所做的每件事情,全都是独立的、新颖的、精巧的、甚或是出乎意料的,因而这就是她的创造性。从这样的事例中,马斯洛懂得了“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一般来说,做饭、做父母以及主持家务,可能具有创造性,而诗却不一定具有创造性,有时根本就不具有创造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成就的多少衡量创造性的高低,也不应将创造性研究限定在某些传统的领域,看成是少数人拥有的专利。马斯洛主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创造性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这个词不仅可以运用到形形色色的产品上,而且可以以性格学的方式,运用到人、活动过程和态度上。他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较为强调创造成就的意义,主要依赖于个人的某些特殊的遗传成分。它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它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是各自独立的变量,其间可能只有微弱的关联,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关联。某些最伟大的天才如华格纳、费高、拜伦等就不是心理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呢?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从人的整个系统中发出并一般都能得到改善的。因此.创造性的问题首先是创造性的人的问题。不能脱离创造性的人孤立地谈论创造性的本质。从这一前提出发,马斯格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副产品。随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的成熟或表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会像产生副产品一样产生出来,并会投射、散发到整个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某种产品或成就上。它像自我实现一样,也是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是同义语。也就是说,它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方面,或是自我实现的规定性特征。毫无疑问,马斯洛创造性研究的重心将落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之上。界定这一概念之后,紧接着他探讨了如何发挥这一创造性的问题。由于他将创造性看作自我实现的副产品,前述的增进自我实现的原理理所当然地适应于创造性的发挥问题。但马斯洛不想重复这些已为大家所熟悉的原理,他是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性的划分来进一步阐明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和条件的。他认为可以按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创造性:那种出自初级历程(Primaryprocess),并且应用初级历程多于应用次级历程的创造性,可称为原级创造性;那种多半以次级历程(secondaryprocess)为基础的创造性,可称之为次级创造性;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性,则可称为整合的创造性。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直接出自初级历程和次级历程的融合,而不是出自镇压和控制或被禁止的冲动和愿望。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本质上是一种整合的创造性。那么,什么是初级历程?什么叫次级历程?很明显,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乃是理解原级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概念的关键。这两个概念并非马斯洛首创。它们最初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术语。在弗洛伊德看来,初级历程(或称初级过程、原发性过程)是本我为满足本能欲望的心理过程。它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领域,其活动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原发性思维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潜意识本我的思维,是一种“灵感”“闪念”具有非理性、非逻辑性、形象性(非言语文学性)、非现实性、矛盾并存等待。原始人、婴幼儿、白痴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多属于这一类型。次级历程是自我为压抑、降低需要的满足而使用的心理过程。它处于前意识或意识领域内,其活动受到现实原则的文配。继发性思维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都分,具有理性、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初级历程本质上是冲动的、危险的,它经常受到次级历程的压抑与控制。因此,初级历程与次级历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马斯洛接受了弗洛伊德对上述两种过程的区分以及对原发性、继发性两种思维特点的某些指示,但同时也对弗格伊德关于初级历程的本质及其与次级历程的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初级历程并不像被禁止的冲动那样危险。人的无意识潜能作为人性的底蕴或人的深层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健康的,它远比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本能广阔,其中也包含着对真善美等高层价值的追求。因此,初级历程主要不是本能欲望满足的过程,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即感知和思维的无意识过程。它并不是被压抑或被潜意识压抑的,而是避开压制或校“遗忘”的。它和次级历程之间的对立只是人格发展低水准的表现。对自我实现者而言,这两者是统一的。自我实现者“能够既是次级的,又是初级的;既是稚气的,又是成熟的。他能倒退回去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他的反应变得较有控制和批判精神。”通过初级历程和次级历程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这二者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是本我与自我,非理性与理性等的关系问题。马斯洛据此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创造性,事实上所涉及的乃是在创造性的产生过程中,如何对待人的无意识潜能,如何发挥理性或意识的作用,以及如何妥善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的问题。而他强调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根本上说,是原级创造性与次级创造性的整合,这一观点就不仅是对自我实现创造性产生过程的分析,同时也是对自我实现创造性产生条件的考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一种整合的创造性,这一观点首先意味着,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产生的第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对无意识的初级历程应保持开放的态度,或者说,应允许人的无意识本性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作用。因为人的无意识潜能,人的这一深层的自我在创造性的产生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替代的:“我们的欢乐、幻想、欢笑、游荡等的能力,成为自发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都是出于这一无意识,出于这一深层的自我,出于我们自己的这一部分。一般地说,人们对于这一部分是心存戒惧因而力求加以控制的,而我们的创造能力则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是一种能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能进行幻想、放任、并暗自痴迷若狂的能力。”由于无意识潜能有着这样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应一改过去对它的压抑、防卫的态度,允许它自由地活动,让它充分地表现出来。由此而来的始发创造性使构成了自我实现创造性产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创造性的灵感阶段。马斯洛看到,正是这一阶段.构成了“新发现之源、真正新事物之源”或“离开现存东西的新思想之源”。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的依据。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往往是员有创造性的人。而他们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沉迷于现在”也就是沉迷于创造性的灵感阶段的能力。他们比较经常地经历高壕体验及其变化,如集中注意力、入迷等。在创造性的灵感阶段,他们会忘掉过去,不思未来,深深迷恋并全神贯注于现在,沉缅于当前,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眼前的问题。他们能付出一切,更多地脱离他人,较少地意识到自己,较少畏惧、防卫和抑制,以无所求的、不干预的、道家的方式来承受一切,并与当前的事物激为一体,超越二元式的对立……结果,他们能获得“一种对隐蔽真理的察知,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启示,一种面纱的脱落,而最后,则是全部的经历被体验为幸福、心醉、欣喜若狂、兴奋昂扬。”也就是沉迷于现在,允许无意识潜能自由地表现.这样.所带来的将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进发。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一种整合的创造性这一观点还意味着,自我实现创造性发挥的第二个条件,乃是合理地运用次级历程,主要是意识、理性、逻辑等等的作用。因为,“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求思想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要求艰苦的劳动,长期的训练,不客气的批评,以及完美的规范。换句话说,继自发性之后的是深思熟虑;继完全认可之后的是批评;继直觉之后而来的是绝密的思维;继大胆之后而来的是谨慎;继幻想和想像之后而来的是现实的考虑。”由次级历程的运用而来的将是次级创造性,其本质是精炼和发展他人的思想。世界上生产成果的大部分,如桥梁、房屋、新的机动车,甚至科学实验和文学作品都来自于这种创造性。关于它和原级创造性之间的差异,马斯洛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后方军事警察与前方突击队员的差异。自然,正像后方军事警察在一场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样,次级创造性在自我实现创造性发挥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自我实现创造性产生的第三个阶段便是妥善处理好初级历程与次级历程、原级创造性与次级创造性的关系,使双方互相帮助、密切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需要发挥一个人的整合能力。因为,如果以二元式的目光看待二者,割裂二者,那么它们都会成为病态:要么加强迫型患者那样不能坦露自己的天性,在理性、逻辑、秩序的高度控制下丧失一切诗意、直觉和幻想;要么像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那样没有一点控制、理性、秩序或逻辑。相反,如果以整合的目光看待二者,让二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那么,二者的特征都会有所改变。二者都能成为健康的,并能同时在各自的水准上增进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研究表明,能创造的健康人、自我实现的人都能高明而有成效地融合和综合二者,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既能很好地沉迷于现在,在创造性的灵感阶段能较少控制、批判或注重理性,任由灵感、直觉、新思想的火花、人性的底蕴自发而自由的表现,又能在必要的时候进人到次经历程,让灵感或高峰体验的被动性和感受性让位给主动性、控制以及艰苦的劳动。正因为如此,自我实现者的整合的创造性才作为其成熟人格的副产品.广泛投射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散发于他们的一切行动、思想、经验之中。总而言之,创造性的问题首先是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个人朝着心理健康或人性充分发展的方向每前进一步、都会附带地使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创造性。因此.创造性发挥的关键,乃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增进,或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性的底蕴,合理地发挥理性、意识的作用,有效地使用整合的能力。马斯洛意识到,要达到创造性问题认识上的这一转变,应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点来替代目前盛行的那种急功近利、原子论式的教育理论与做法。马斯洛猛烈抨击了那些一味强调料学教育的观点与做法。他写道:“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很快就变得过时啦!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就过时啦!在教育上,我们应尝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通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力量和勇气对付他毫无思想准备时面临的情境。”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发挥,根本途径在于培养有创造力的新人。怎样才能得到有创造力的新人呢?当时盛行于美国教育界的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原子论式的理论观念。马斯洛认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可能有成百上千,任何有助于人向心理健康或更丰满人性运动的事物都将改变整个人,从而使创造性作为副产品产生和发射出来。所以,替代上述急功近利的、原子论式的做法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机体论、整体论或系统论的观点:应该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人,自然这也会使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创造性。过去一味强调的科学教育,主要是言语教育,马斯洛认为,在今天应特别突出非言语教育的地位、重视艺术教育在创造性培养中的价值。此外,由于马斯洛将创造性的培养与自我实现的增进联系在一起,因面他所主张的增进自强实现的一般教育原理自然也适应于创造性的培养。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马斯洛的创造理论的特色在于,他从一开始就将创造性问题跟人性的健康、人格的充分成熟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样,他的创造性理论同时也就成了对一种健康人性的作用的描述,一种人本的人性解放的呼唤,一种对教育乃至社会变革的关怀。他成功了。至少说,他有些成功了,因为,在西方教育变革中,特别是创造性研究中,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创造性发展中的作用的强调,已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9.高峰体验论——一种神秘体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不止一次地碰到了“高峰体验”的字眼。假如将这些零星出现的字眼加以汇积、聚拢,我们就可以看出高峰体验的研究在马斯洛心理学中占据了多重要的位置。高峰体验论是自我实现论的合理延伸,是自我实现心理学的有机构成。正是通过高峰体验的研究,马斯治提出了超越性动机论,区分出健康型(非超越型)与超越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进而实现了由人本主义向超个人心理学的升华。这当然也意味着高峰体验研究,必将为他的人性论,价值论增添一些新的内涵。高峰体验是被机械主义心理学所排斥的东西。马斯洛勇敢地步入这一领域,达本身就是对心理学范围的一种拓展.在研究中他发现,高峰体验不仅是个人的最高幸福时刻.还能带来个人对存在性价值的领悟和对自我认同感的发现。这一发现无疑具有革命的性质。它填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所造成的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彻底动摇了弗洛伊德的理性与激情二元对立观点的根基。它仿佛告诉人们;热爱生活吧,幸福不在天国,它就在你身边;追求幸福吧,它不仅能给你情感上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你发现人生的意义,使你获得涅磐后的新生。①一种神秘体验是什么原因使马斯洛产生对高降体验的研究念头的呢?说来也许是“天意”,其实也是偶然中的必然: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研究,竞起因于他在自我实现者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发现。在对自我实现者研究的过程中马斯洛注意到,几乎所有自我实现者都经常谈起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一种神秘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时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却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在这一种特定时刻,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美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一位旁观者、局外人。自我与非我的区分已不复存在,“是什么样”和“应该怎么样”也合二为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他们感到遮掩知识的帐幕似乎一下子给拉开了。自己窥见到了终板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奥秘。整个自我仿佛突然步人了天堂,出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马斯洛的一位研究对象曾这样描述他的这一体验;“它发生在一个辗转反例、无法入眠的夜晚。我无法确知到底是何种特别事件使我情绪这么低落,我只觉得自己是地表下最下贱的生物。全世界也似乎无缘元故地在与我作对。整个晚上,我如同跟恶魔搏斗般地企图说服自己相信这全然不是事实。直到大约清晨四点钟时,我家小狗溜进室内,并跳到床上。它常常这样做,但不知何故,今夜它却使我感到无比的舒畅和喜悦,因为它竟然不嫌弃我——一个可怜、悲惨、丑陋、令人恐惧的渺小的我。现在我在世界上起码还有一个朋友。随着这内在的冲动,我翻身下床,穿上衣服,用皮带将狗系住,然后走出家门。漫步到附近山峰的顶端,坐下来观赏旭日东升。这时,狗依偎在我身旁,狂风也猛烈地吹捞着我的面颊。当天空褪尽它最后一抹黑纱,我内心深处突然涌现出一种惊叹、迷惑和超然的感觉。我感到自己虽很渺小、微不足道,却也是周围环境的一个参与者。对自己本身和所遭遇的问题,我也顿然有了更恰当的认识。一夜的恶梦仅是自己整个生活的一部分而己。于是我开怀大笑,并把狗更亲密地抱在怀里。我真想站起来,向世界高呼:‘我是存在的’。”通过这些人对有关高峰体验的描述,马斯洛发现,所有这类体验都表现出以下特点:(1)从主观感受亡说,它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小醉神迷的时刻。“存在爱的体验、也就是父母的体验、神秘的海洋般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的知觉……这些以及其他最高快乐实现的时刻,”马斯洛将其称之为高峰体验。(2)它同时也是一种“目的体验”、“终极体验”或“存在体验”。在这一体验中,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特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挣脱了功利取向的因绊,超越了匮乏性认知的编狭,进入到存在性认知的新的境界,领悟到了“存在性价值”。自我的特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时刻,人们往往“有他们最高程度的认同感,最接近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最有特异性。”因而,“他更真正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受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一体验又可看作是一种“剧烈的认同感体验”。(3)从持续的时间来看,这一种体验往往是短暂存在的。“所有的高峰体验都是转瞬即逝的,而非水存不变。虽然其影响和作用可能长期存在,但是体验出现的一刹那却是短暂的。”这是因为人身上存在着趋向安全、停滞或后退的力量,特别是有约章情结在作祟。“我们不过是不够坚强所以不能承受太多!它太震撼、太耗损人了。发狂的幸福不可能长久承受。我们的机体太弱,承受不了大剂量的伟大。”初始时,马斯洛仅将这一神秘体验看作“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但到后来,马斯洛逐渐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高峰体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在宗教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这一体验的记载,而且在文学中也常见有这类体验的描述,神秘体验、宇宙意识、海洋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爱情体验、父母情感体验、性欲高潮体验、顿悟体验等等,全都交叉重叠,具有和高埠体验一致的主观感受。现实生活中,高峰体验也只是僧人、圣徒、瑜伽信徒、禅宗佛教徒等深居简出的人的专利,也不只是发生在远方或某些特定的地区、某些经过特殊训练的人身上。它是全人类的共同感受e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行业的任何普通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种体验。因此,假如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询问和鼓励,每个人实际上都会承认自己有过高峰体验。而且马斯洛还发现,只需要像现在这样谈论这种体验,便可以引导出人们深藏心底的各种秘密的高峰体验经历来。或许有人确未曾经历,也或许有人仍不敢承认高峰体验,但这并不能否认高峰体验普遍存在的事实,而只能说明他们畏惧生活、畏惧成长、畏惧崇高与神圣.还没有能摆脱防卫机制的束缚。有鉴于高峰体验普遍存在的事实,马斯洛后来便不再从高峰体验全有或全无的意义上,而是从高峰体验的程度和频率上去看待自我实现者与普通人的差别:自我实现者经历高峰体验的频率要比普通人多得多,程度也要深得多。同时,马斯洛还进一步意识到,高峰体验与宗教神秘体验也是有差别的。高峰体验不像宗教神秘体验那样仅仅是僧侣、圣徒和宗教专家的专利,而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能经历到的;它也不像宗教神秘体验那样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存在。它表明,没有水久的伊甸园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马斯洛后来便不再将上述体验称为神秘体验,而是正式将它定名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既然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马斯洛当然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深人的研究。但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在当前还盛行的心理学两大思潮中,他的这一研究领域一直是遭到排斥的。行为主义将人的一切都化约为客观的行为,不用说高峰体验,就是一般的情绪、情感研究也始终没有得到他们的正眼相看;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本能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是与道德规范相悖谬的,是应通过理性的力量来加以压抑的,因而弗洛伊德也不敢正视人的高峰体验、从未对这一体验进行过研究。然而这一切并未动摇马斯洛的决心,相反,更坚定了他去做一个科学领域的侦察兵的信念。在他看来,科学知识应该是包容一切的。高峰体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理应纳人知识的范围,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其次,研究高峰体验这样一种神秘的、崇高的、终极的体验,并不会降低科学的合理性,破坏科学的形象。相反,这一研究会使科学本身更趋完整,并使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败坏了的科学的形象大大改善。因为,科学始终惊奇。真正优秀的科学家的绝对真诚的品德就可以称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态度,而他的激动即高峰体验,他在“伟大”而前的敬畏、自卑、战战兢兢等都可以看作是神圣的。科学研究神圣也并不需要去亵渎它。科学研究神圣实际上是趋向更高的尊重、更深的理解、在丰富多彩的高水准上的更加净化和神圣化的最佳方式。科学也终于惊奇,科学在它的最高水准上最终能成为对惊奇、敬畏和神秘的组织编排、系统追求和欣赏享受;科学家能得到的最高奖赏也正是高海体验和存在性认知。认识到这些,科学就应该放弃“对于温情的禁忌”,就应该将高峰体验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是整合的人。高峰体验也像人的认识或理性一样是完整人性的必要构成。因而,高峰体验的研究实应是“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所必须做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马斯洛勇敢地路上了他的侦察兵之路,无畏地开始了他的高峰体验的正式研究。研究过程中他感觉到,他以前所接受的实验心理学的训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毫无帮助,机械主义心理学的一切方法在这一课题面前都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因此,他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根据他本人的回顾,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授集高峰体验的有关资料;首先,他以下述引导性语言对八十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个别访谈,并以问卷方式施测了一百九十个大学生:“我希望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最奇妙的一个或几个体验;最快乐的、着迷的时刻、销魂的时刻,可能是由于恋爱,也可能是由于听音乐,或者由于突然被一本书或一张画所‘震撼’,或者由于某种巨大的创造契机。首先.请列出这些体验。然后,请你尽力告诉我,在这种激动的瞬间,你有过怎样的感觉,你这时的感觉同其他时候的感觉有何不同,在这种时刻,在某些方面你觉得你是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接着,他收到了看过他已发表的论文的大约五十位读者的来信。这些入都向他提供了有关高峰体验的个人报告。最后,他还搜寻发掘了大量有关神秘主义、宗教、艺术、创造、爱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东方佛教有关禅悟的体验、欧洲存在主义有关认同感体验的论述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马斯洛发现,那些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关于高峰体验的报告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也没有哪一种文献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是全面的。于是,他综合分析了上述三方面的材料,从中概括出高峰体验的上述特征、高峰体验时的存在性认知和自我特性以及高峰体验的后效等。他承认,虽然他力求尽量用经验主义的方式对高峰体验这一主观体验进行描述,虽然他所运用的上述方法可能是发现某些真理的最好方法或惟一方法,却不能保证其研究结果合乎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信度标准。他只能作为科学领域的侦察兵或开拓者,对这一课题进行勇敢而大胆的探索。其研究结果虽已得到人格学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证实,另外,高峰经验对个人的后效也可视为一种证实体验,但仍有进一步检验、选择、否决与获得外部证实的必要。值得注意朗是,马斯洛后来又提到过“高原体验”的概念。根据他自己的陈述,他是从阿斯拉尼(R.J.Asranli)的著作《高原体验》和《自如状态》中接触到这一想念的。读完阿斯拉尼对高原体验的论述后,马斯洛感到有必要对高峰体验论进行一定的拓展。他写道:“我还要给高陋体验添加更高的品质考虑。”不仅有最低点的体验,有葛罗夫的心理松弛疗法,使人能正视死亡和手术后的幻觉并使痛苦得到缓解,等等,而且有高原体验。那么.什么叫高原体验?它与高峰体验又有哪些不同呢?马斯洛认为,所谓高原体验,那是对奇迹的、使人敬畏的、神圣的、大一统的情境和存在性价值的宁静而平和的反应。它和高峰体验的主要区别在于下述几个方面:其一,从主观感受方面说,高原体验比高峰体验更为宁静、平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情绪的、顶点的、自动的反应,高峰体验史有一种惊异的、不相信的和美感的震动,有一次初次经历这种体验的那种几乎无所措手足的感受。它含有一种“小死”的意味,一种多涵义的再生。高原体验则较为宁静、平和,是一种不带有强烈情绪的、顶点的反应。它最经常的感受是纯粹的享受和幸福,就像一位母亲安静地坐着,长时间地看着她的孩子玩耍并欣赏着、赞美着、思索着,进而获得一种非常愉快的、连续的、默默的感受。第二,从情绪方面看,高原体验总是带有理性和认识的因家,马斯洛有时甚至称之为“宁静的、沉思的存在性认切”。高峰体验则并不总是如此,它能成为纯情绪的或绝对情绪的。第三,从存在时间方面看,高原体验较高峰体验持续时间吏长。高峰体验只能短暂地存在,高原体验则能使人在超越生活、超个人生活以及和体验存在水准生活有关的状态中长时地停留、栖居。第四,从出现的方式和频率看,高原体验比高峰体验远更依赖意志的作用,但不如高峰体验普遍。高峰体验是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它,而不能通过意志的作用去控制、支配它。高原经验则能通过长期艰巨的工作达到、获得。高峰体验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高峰体验。高原体验的产生往往需要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因此,它只存在于超越型自我实现者中间。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9.高峰体验论——一种和谐的领悟在高峰体验中,个人对外界事物已经从匮乏性认知进而到存在性认知,领悟到了事物的存在性价值。那么,作为体验主体的“我”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此,马斯洛的回答是:人们在高峰体验时有他们最高程度的认同感,最接近真正的自我。所以,高峰体验是纯净而没有污染的重要的资料源泉,也就是说,在这里,发明减少到了最低程度,而发现则增长到了最高限度。这是为什么呢?从高峰体验者的个人报告中,马斯洛发现,在高峰体验时,作为体验主体的自我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某些特性。这些从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分离的特征,事实上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彼此关联的。马斯洛试图以整体论的方式子以叙述,“即不是通过把认同感分割成完全分离的、彼此排斥的各个部分,而是把它在手上围过来倒过去地注意它的不同侧面。”高峰体验时的“自我”,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人在高峰体验时比在其他时候感觉更整合,他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整合性。例如,更少割裂或分裂,较少自己同自己斗争而更多的是和谐。体验我(实际我)与观察我(理想我)趋于一致。自我与社会、理智与情欲、理想与现实、利己与利他、男性化与女性化、内向与外向等古老的对立都已被超越。一切身心机能都在整体的统辖之下协同运作。(2)当人成为更纯粹、更个别化的他自己时,他也就更能够跟世界融合在一起,跟从前的非自我融合在一起。例如,相爱者亲密地构成一个单位面不是两个人;创作者“融”进了他正在创作的作品中。比如巴尔扎克就常与作品中人物“争吵”。母亲和孩子觉得是一个人了。这表明,认同感、自主性、自我中心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有自身的同时也有超自身,变得相对地没有自我。(3)人在高峰体验时,一般都觉得他正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觉得能最好地和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潜能,觉得此时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更强有力或更优美。他处在他的最佳状态,处在最和谐一致、没有内部斗争的状态,处在颠峰的竞技状态。(4)活动变得不费力和容易了。在其他时候需要经过努力、紧张和奋斗的事情,现在觉得似乎不需要任何争取、工作或劳动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与此相伴的是他经常感觉优美并显得优美。他在别人服中似乎较精干、坚强、能超越犹豫,超越矛盾,自信,也较值得信任,较为可靠。(5)人在高联体验时比其他时候更觉得自己在其活动和感知中是主动的、负责的,是创造的中心。他更能自己作决定,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更多的“自由意志”,丝毫不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自我决定的能力。(6)摆脱了阻碍、抑制、谨慎、畏惧、怀疑、控制、保留、自我批评,因而更有可能自我承认、自爱、自尊,获得价值感。(7)能更自发的、更表现的、更单纯的行动,成为更自然的、更真诚的、更无控制和自由流露的。(8)他的认知和行为能够以不干预的方式、道家的方式,按照它内在的“显露出来的”条件,按照任务、责任或由工作自身性质提出的条件,把自身塑造成有问题的或无问题的状态。因而是更即兴的、临时的、新奇的、非习惯性的,也是较少准备、较少规则、较少预谋的,相对来说,也是无动机、无目的、无追求的。(9)人在高峰体验时获得了他最大程度的惟一性、个体性或特异性,他成了他“独特的自我”,和其他人不再是可替换的了。(10)在高峰体验时,能摆脱过去和未来,最全神贯注于现时的体验。例如,他更能倾听,也没有畏惧、怨恨和希望形成的任何生活的成规。(11)人在高峰体验时,成为一个有更纯粹招神而较少世故的人。他更多的由内在精神的法规决定。通过不干预自我也不干预非我,任其自然,让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他从非我中解放了自我,成为员纯粹的他自己,也获得了对非我的存在性认句。(12)处于高峰体验时,人获得了他最高的、最可信赖的认同感,即变成不力求的、无需要的、非希望的人,超越了日常的需要和驱力。他只是存在着。他的行为和体验是自我证实的,是目的行为和目的体验,而不是手段行为和手段体验。这种水准上的人可以叫做超绝的人。(13)在高峰体验的时刻,表达和交流成为诗一般的、神秘的和狂喜的。因此,认同感的言外之意是,真正的人因其是真正的人而可以变得更像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先知。(14)高峰体验时,人体验或察觉到了主体的定局、完满和完美。完满被看作完善、公正、美,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表明,真正的人本身就是完善的和最终的。可能只有达到顶峰的人才能够达到完全的认同感,而没有达到顶峰的人必然总是保留有某种不完全的、匮乏的、力求的东西,总是生活在手段而不是目的之中。真实性与高峰体验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15)高峰体验中,人还具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爱开玩笑的心境。这种存在性爱开玩笑具有广阔无根的或超凡的、超越了敌意的好脾气的性质,具有因丰富或过剩而溢出的性质以及某种凯旋性喜悦的性质。它是最终的、乌托邦的、优美精神的和超然的。合有从容、不费力、优美、好运气,摆脱抑制的宽慰、约束和怀疑,和存在性认知在一起的乐趣。它超越了自我中心、手段中心以及时空、历史及地域的观念。它能使我们既生活在缺失王国又生活在存在王国,像塞万提斯那样,既是唐•吉河德,又是桑乔•潘萨。(16)人在高峰体验的时刻和之后,特别觉得幸运、恩遇。这导致了感恩感的产生,进而出现礼拜、谢意、崇拜、赞扬、供奉以及其他某些类似宗教崇拜的行为。内心便有了对每个人、每件事的包容一切的爱,有了报答的渴望以及责任感;问时,这种谦卑也能与高傲并存,也就是说,存在性感恩能使我们把英雄与谦卑整合到同一个外壳之内。马斯洛总结道,高峰体验时自我的上述特性,与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有许多重叠吻合之处。它表明在高海体验的时刻,人们获得了他们最高程度的认同成: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趋于一致,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也已消除,人已接近于他真正的自我。因此,高峰体验事实上是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自我与自然、社会合一的“剧烈的认同感体验”。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高峰体验时所展露的自我特性,是类似于存在性认知所揭示的存在性价值。这表明,在我们对于自我和对于外界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型关系。也就是说,当宇宙之存在本质被自我认知时,自我也更趋近于他自身的存在本质臻于他更完美或员完美的境界。同样,当个人愈趋近其真实的自我,他就愈容易察觉宇宙之存在性价值。因此,可以认为,认同感(自我实现、自主、个别化、荷妮的真正自我、真实性)的目标,看来既是一个终极目标,又是一个过渡性目标,是前往超越认同感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似乎就是说,它的功能就是消灭它自身。就是超越自我和消除自我、忘掉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同世界融合并与它类化,那么,看来经由完成认同感,经由完成一个坚强的真正的自我以及经由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不是禁欲主义乃是多数人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完成了高峰体验时自我特性的上述研究后,马斯洛看到,认同感研究作为人性及其实现的研究,作为任何有关人性的哲学、科学的绝对必要的东西,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弗洛伊德学派以及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认真研究过的。但在这些人的研究中,一方面,认同感概念表现出那样多的含混不清和难以理解,而对高峰体验时的自我特性的研究,则使认同感概念立足于体验依据之上,使之获得了“各种真实的、感觉得到的和实用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认同感所由达到的条件上,存在主义者沙特(J.shatre)强调的是“自我如同一项设计”,忽略了人“能把自己造成什么样子也是有限的。‘计划’在生物学上对所有的人都是先定的,人只能变成一个人。他不能为自己采取一种计划变成一只黑猩猩,甚至也不能变成—个女人,也不能再变成一个婴儿。”弗洛伊德主义者、存在主义治疗家、罗杰斯派及个人成长心理学家虽强调了人的生物学本性的发现在达到认同感中的作用,却都对意志、决定以及人类通过自己的抉择确实在创造人们自己的方式上强调得不够。高峰体验时自我特性的研究,则能使我们很好地避免上述两个方面的错误。很显然,这已不仅仅是高峰体验的研究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昭示了一点:马斯格必将提出一种崭新的人性理论。第四章、自我实现的人 9.高峰体验论——一种存在的认知(1)在对高峰体验者的深入研究中,马斯洛发现,在高峰体验的时刻,人的认知特性和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认知,即存在性认知(或称存在认知)。这种认知与一般人平常状态下的匮乏性认知(或称匮乏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高峰体验者的个人报告中,马斯洛总结出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将它与匮乏性认知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这一研究结果最初见于他的《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的第六章“高峰体验时的存在性认知”,在其后出版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第二十章“再论认知”中,马斯洛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存在性认知的特性及其与匮乏性认知的差别,我们先将他在“再论认知”一文中所进行的两种认知的比较转录如下表:————————————————————————————————**********存在性认知****************匮乏性认知******************1.视世界为整体,完全,自定,****视世界为局部,不完全.不自统一。或者是宇宙意识(伯克),即****足,依赖于其他事物。整个宇宙校感知为单一的事物,个人自己也附属于它;人、物、或所见世界的某一部分被看作好像就是整个世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其余部分校忘却。对统一的整体性感知。世界或对象的统一被感知。————————————————————————————————2.排他地、充分地、仔细地专********对一切有关原因都同时注意。注;全神贯注.入迷,集中注*******明显的倾向区分。视为世界的意;完全注意。倾向不分。*********一部分,和所有其他部分有联细节的丰富;从多方面观察。*******系。较仪式化,仅从某些方面以“关切的态度”,全面地,强******观察;对某些方面有选择地注烈地,彻底地投入观察。情*********意和有选择地不注意;仍然地感贯注。相对重要性变成不*********观察,仅以某种观点某种角度重要的;各个方面部同等重*********看问题。要。—————————————————————————————————————3.不做比较(就多罗塞.利的意********置于一个连续系统或在一个系思而旨)。从它自身看,由它********列之内;进行比较,判断.评价。自己看。不与任何他物竞***********作为一类的一个成员.一个例争,类的惟一成员(就哈特曼********子,一个样品来看。的意思而言)。—————————————————————————————————————4.和人的事务不相干。***********和人的事务有关。例如,它有********************************什么好处,能用它做什么,它对********************************人有益还是有害.等等。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