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薄伽梵歌-13

作者: 字数:32720 更新:2023-10-08 19:56:05

17. 在此两类存在之外,还有最伟大的人物——至尊灵魂——不朽的主本人,他进入三界之中并维系它们。  要旨:这一诗节的思想在《卡塔?乌帕尼沙德》(2.2.13)及《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6.13)中说得十分精到。在无数众生之中,一些有局限性,一些已获解脱。在此无数众生之上的是至尊者,亦即Paramatma. 《乌帕尼沙德》的有关诗节如下:Nityo nityanamcetanas cetananam. 其意思是说,在众生之中,无论是受条件限制的还是已获解脱的,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人,他就是至尊人格神首。他维系众生,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工作,给予他们各种享受的方便,至尊人格神以超灵(paramatam)的形式居于大家的心中,只有了解他的智者才能有资格获得完美的平静,其他人则不能达到。  18.我超出一般经验,在易犯错误的和不会犯错误的生物之外,我最为伟大,因此世人和《韦达经》都赞美我为至尊者。  要旨:无论是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还是已获解脱的灵魂,都不能超越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这儿,清楚地表明,生物和至尊人格神首都是个体性的。其间的区别是,生物无论是受条件限制的还是已获解脱的,在量上,都不会超过至尊人格神首那不可思议的能力。认为至尊主和众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同样的层次或平等是不正确的。在两者的人格上,永远存在较优和较差的问题。Uttama一词是大有深义的。没有人能超过至尊人格神首。  Loke一词系指“在paurusa agama(由记忆传下的启示经典)中”。这在《尼茹克提》(Nirukti)字典中得到了证实,lokyate vedarthonena:“由记忆传下的启示经典(smrti)解释了《韦达经》的主旨。”  至尊主作为超灵的区域化方面,也由《韦达经》本文作了描述。《韦达经》中有如下的段落: tavad esa samprasado'smac chariratsamutthaya param jyoti-rupam sampadya svena rupenabhi nispadyate sa uttamah purusah(《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8.12.3).“超灵冲出躯体进入非人格的梵光(brahmajyoti)之中。在他的形式中,他仍然保持他灵性本体的身份,那一至尊被称为至尊者。”这意味着至尊者展示并发散他的灵性光芒,这种灵性光芒是最高的光灿。至尊者亦有作为超灵的区域化的方面。化身为莎提亚瓦缇和帕茹阿莎茹阿的儿子,他作为维亚萨?兑瓦解释了韦达知识。  19.巴茹阿特之子啊!谁知道作为至尊人格神首的我,并毫无怀疑,谁就知晓一切。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我作奉献服务。  要旨:关于生物以及绝对真理的原本地位,有许多哲理思辨。在这一诗节中,至尊人格神首清楚地解释了,谁知道主奎师那是至尊者就是真正通晓万物的人。一些知识不完美的人继续臆测什么是绝对真理,,而一个有着完美知识的人,则不会浪费他的时间,而是直接献身于奎师那知觉,为主作奉献服务。《博伽梵歌》一书从头到尾,每一章节都强调这一点。但是,还是有一些《博伽梵歌》的释论者顽固不化,认为绝对真理和生物是完全一致的。韦达知识被称为训示经典,它是由耳闻学来的。人们确实应当从象奎师那及其代表这样的权威那儿接受韦达知识。在这里,奎师那把一切都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应该通过这一来源聆听知识。仅仅象动物一样聆听是不够的,人们必须理解听自权威的知识。这不是说人们应当仅仅作一些学术上的思辨,而是说人应当以皈依的态度聆听《博伽梵歌》,认识所有生物都是从属于至尊人格神首的。依据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所说,明白这一点的人才真正知道《韦达经》的目的,而其他任何人则不晓得。  这里梵文“bhajati”一词很有意义:在很多地方“bhajati”一词都是用来表达与对主作奉献服务有关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全心全意地从事奎师那知觉,为主作奉献服务,就可以说他已经理解了所有的韦达知识。外士那瓦使徒传系认为,如果一个人献身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就没有必要为了理解绝对真理而从事其他形式的灵性修习。因为他为主作奉献服务,就已经实现了目的:他已经结束了理解绝对真理的初级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虽然已经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生命的思辨,仍然没有认识到奎师那是至尊人格神首,仍然没有认识到应当皈依奎师那,那么,他这些年,这些世的思辨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0. 无罪的人哪,这是韦达圣典最为机密的部分,现在由我揭示了。谁了解就会变得有智慧,他的努力也将使他能够知晓完美是什么。  要旨:主在这儿清楚地说明了,这是所有启示经典的精华。一个人须根据至尊人格神首的说法予以理解,这样就能在超然知识方面变得聪慧完美。换言之,理解了至尊人格神首的这一哲学,并且从事侍奉神的超然服务,就能解除物质自然诸种形态造成的所有污染。奉献服务就是灵性理解的过程。哪里有奉献服务,哪里就不会有物质污染与之共存。因为奉献服务和主本人都是灵性的,所以两者完全一致;奉献服务发生在至尊主的内在能量之内。主是太阳,而无知则是黑暗,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黑暗就荡然无存。所以说,只要在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正确指导下从事奉献服务,就没有无知存在的可能。  大家都应当参与奎师那知觉,从事奉献服务,从而使自己变得聪慧,得到纯化。一个人无论在某些泛泛大众看来如何聪明,除非到达理解奎师那的境界,并从事奉献服务,否则,就没有完美的智慧。用“无罪的人”称呼阿尔诸那很有深义,“无罪的人”,意思是说,一个人除非解脱了恶报,否则,很难理解奎师那。一个人应当除掉所有的物质污染,所有的恶行,这样,他才能够理解。但是,奉献服务如此纯洁有力,人一旦从事奉献服务,就能自动到达无罪的境地。  当一个人在彻底的奎师那知觉中,在纯洁的奉献者的联谊中,执行奉献服务时,需要铲除某些特定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克服内心的软弱性。最初的堕落就是由想主宰物质世界的欲望导致的,如此就放弃了对至尊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内心的第二项弱点是:当人主宰物质世界的倾向增强时,他就变得贪恋物质的所有,依附物质。物质存在的问题就是由这些内心的弱点造成的。本章的前五诗节描述了如何使自己摆脱掉内心弱点的方法,其余的诗节,从第六诗节到本章末则讨论了至尊者的瑜伽(Purusottama-yoga)。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五章“至尊者的瑜伽”之终。  第十六章 神圣与邪恶两品性  1-3.至尊人格神首说:无所畏惧;净化身心;培养灵性知识;乐善好施;自控自律;奉行祭祀;研习《韦达经》;修持苦行;简朴坦率;不用暴力;说真话;远离嗔怒,怡然弃绝;清静平和;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怜悯众生;不贪婪;儒雅持重;谦逊和蔼;坚定不移;生气勃勃;宽恕大度;坚忍不拔;洁净不污;远离嫉妒;不慕虚荣——巴茹阿特之子呀,这些超然的品质属于秉赋神圣本性的圣者。  要旨:在十五章一开始,就针对物质世界这棵榕树给予了解释。树的旁根错节被比作生物的活动,有些吉祥,有些不吉祥。第九章也解释了deva(神性的)和asura(非神性的或恶魔的)。根据韦达仪式,善良形态中的活动,对在解脱之途的进取来说,是吉祥有益的。这样的活动叫做daivi prakrti,本性超然。本性超然的人能在解脱之途上不断进取。相反,处在情欲和愚昧形态中的人,是断无解脱的可能的。他们或在这物质世界继续为人,或沦为动物,甚或降到更低的生命形式。在这一章,主将解释超然本性及其相关品质以及邪恶本性与其品质。主还将解释这些品质的优点和缺点。  梵文abhijatasya指的是生而具有超然品质的人,或有虔诚倾向的人,在这里非常重要。在神圣的环境中孕生子女,在韦达经典中叫做Garbhadhana samskara(孕诞净化程序),如果父母想得到具有神圣品质的孩子,他们就应遵循人类社会生活的十项原则。在《博伽梵歌》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为了生下好孩子而进行的性生活就是奎师那本人。只要是行在奎师那知觉中,性生活本身是不受谴责的。那些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不应该象猫狗一般生孩子,而应该生育出生后就要有可能具有奎师那知觉的孩子。这应该是父母都沉浸于奎师那知觉中所生的孩子的过人之处。  称为瓦尔那刷摩?达尔摩(四社会阶层和四灵性阶段)的制度——将社会分成四种社会生活和四种职责性划分——目的不在于以出生来划分人类社会。这样的划分是依据教育性质而定,为的是要保持社会的和平和繁荣。这里所提到的品质就是助人增进灵性领悟力,以从物质世界中获得救赎的超然品质。在瓦尔那刷摩制度中,萨尼亚西(sannyasi),即在生命的弃绝阶段的人,被认为是所有社会地位和阶段之首,即灵性导师。布茹阿摩那(brahmana)被认为是其他社会阶层,即查锤亚(ksatriya)、外夏(vaisya)和舒都茹阿(sudra)的灵性导师;而在这种制度之顶的萨尼亚西,也被当作布茹阿摩那的灵性导师。作为萨尼亚西,首要的品质应该是无畏无惧。因为萨尼亚西应在没有任何支持或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悠然独处,所依仗的必须仅仅是至尊人格神首的恩慈。如果人想到:“我切断联系之后,谁来保护我呢?”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应接受生命的弃绝阶段。个人要对奎师那或至尊人格神有完全的信心。确信他就是以超灵寓居于一己之内,主会看透一切,永远知道人想做的事情。一个人应因此而确信,作为超灵的奎师那会关照皈依他的灵魂。他应该这样来想:“我永远不是孤独无伴的,即使我住到森林的最黑暗的地段,奎师那仍将与我为伴,而且会给我一切保护。”这种信念称为abhayam,无所畏惧。这种心境对过弃绝生活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就得净化自己身心了。在弃绝的生命阶段中,有许多规范要遵循。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萨尼亚西是严格禁止与女性有任何亲密的关系的。甚至禁止与女性在幽僻的地方交谈。主柴坦尼亚是理想的萨尼亚西,当他在普瑞时他的女性奉献者们甚至不能接近他向他顶拜。她们被建议在远处顶拜。这并不意味着仇恨妇女,但萨尼亚西必须严格遵守不能与妇女有亲密交往的规定。为了净化身心,人必须遵循某一特定生命阶段的各项规范。对于一名萨尼亚西,接近女色和为感官享乐而累积财富是受到严格禁止的。理想的萨尼亚西是主柴坦尼亚本人。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可以获悉,他在女色方面是极为严格的。虽然他接受最为堕落的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被认为是最不拘泥的神的化身,但就与女性的交往方面而言,他仍严格地遵守萨尼亚西阶段的规范。他的一个贴身游伴稠塔?哈瑞达斯(Chota Haridasa)和主的其他贴身游伴一起与主柴坦尼亚同度共处。但不知怎地,这个稠塔?哈瑞达斯色迷迷地向一个年轻的女子看了一眼。对这件事主柴坦尼亚非常严肃,立即将他逐出了自己的随行团。主柴坦尼亚说:“对一个萨尼亚西,或任何渴望摆脱物质自然的铁掌,努力提升自己到灵性的本性并且重返家园,回归神首的人,顾盼物质所有和女色以满足感官——不消说真的享受,只要是以这种心思去看待这些,就应当受到责备,最好在体验这些不法的欲望之前自行了断。”这些就是净化的过程。  下一句是jnana-yoga-vyavasthiti:培养知识。萨尼亚西的生活意味着把知识传播给居士和所有其他忘却了求取灵性进步的真正生活的人们。萨尼亚西应该沿门乞讨,维持生计,但这并不是说他就是一个乞丐。“谦恭”也是超然安处者的品质之一:出于纯粹的谦恭,萨尼亚西才去每家每户,那不完全是为了乞讨,而是拜访居士,唤醒他们的奎师那知觉。如果他真正修为深厚,并得到灵性导师这样的指令,他就应该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去传扬奎师那知觉。如果一个人的修为并不深厚,那就不应该接受生命的弃绝晋阶。但即使一个人知识不足,却已经接受了弃绝阶段,那他就应专心致志于聆听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教诲,培养知识。一个萨尼亚西或在生命的弃绝阶段者,必须处于无惧、纯净和知识的境界。  下一句是“乐善好施”。“乐善好施”是对居士阶层而言的。居士应以正大光明的手段去谋取生计,并将收入的一半用于把奎师那知觉传向全世界。因此,居士应捐助从事这项使命的机构。布施应捐给适当的接受者。布施有不同的类别,——在善良、情欲和愚昧形态的布施等,这在以后会有解释。在善良形态中的布施是经典所推崇的,但情欲形态和愚昧形态的布施并不提倡,因为不过是浪费钱财罢了。布施只应捐给面向全世界的奎师那知觉传播运动。这才是善良形态的布施。  至于自律自控(dama),不仅宗教社团中的其他阶层须奉行,居士阶层尤须力行。居士虽有妻室,但不可不必要地用感官去追求性生活。对于居士而言,即使是性生活方面,也有限制,只可为繁衍后代而过夫妻生活。如果不想要孩子,就不该与妻子行房。现代社会以避孕或其他更为可憎的方式来享受性生活,逃避生儿育女的责任。这并不是超然的品质,而是邪恶的品性。任何人,即使是居士也好,如果想在灵修生活上有进步,就必须控制性生活,要不是为了服务奎师那的这一目的,就不应生儿育女。如果人能生育将具有奎师那知觉的儿女,他可生养百子,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便不应只是沉溺于感官享乐之中。  献祭是居士须做的另一件事,因为献祭需要大量的钱。在其他生命晋阶中的人,即布茹阿摩查瑞、瓦那帕斯塔、萨尼亚西,都没有钱,他们以求乞为生。因此,举行不同类别的献祭就是居士的事情了。他们应该按韦达典籍所授命的去举行火祭,但这样的祭祀在现今非常昂贵,任何居士都不能做得到。对这个年代所推荐的最好的祭祀称为sankirtana-yajna(齐颂圣名祭祀)——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这是最好最方便的祭祀,每个人都可采纳并受益。因此这三项,即乐善好施,感官控制和举行祭祀,都是针对居士的。  而研习韦达,则是针对布茹阿摩查瑞的。布茹阿摩查瑞不应与女人有任何联系,他们应该过独身贞守的生活,一心一意地学习韦达典籍,培养灵性知识。这称为svadhyaya。  Tapas,或苦行,是特别为隐修生活而设的。人不可终生留在居士生活中,必须牢牢记住有四个生活阶段——贞守期、居士期、行脚期和弃绝期。居士期之后,就应该隐退。如果人活上100年,他应该在25年过学生生活,25年贵哈斯塔生活,25年退隐生活以及25年弃绝生活。这是韦达宗教规范。从贵哈斯塔生活中退隐下来的人,须实践躯体、心意和舌头的苦行。这就是苦行,整个瓦尔刷摩?达尔摩社会的目的就在于苦行(tapasya)。没有苦行,无人能获解脱。那种认为人生无需苦行,人可继续推想思辨,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理论,韦达典籍和《博伽梵歌》都不推崇。这些理论是由那些想招揽更多信徒的浅而露底的灵性主义者炮制出来的。如果有限制规范,人们就不会受到吸引。因此,那些想以宗教的名义招揽信徒的人,只是想显示炫耀一番,不限制他们的学生的生活,更不限制自己的生活。但《韦达经》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至于简朴坦率的贞守品质,这不仅是某一特别生命阶段的人应该遵行的原则,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在贞守院、居士院、行脚院还是弃绝院,都应该恪守不渝。一个人应该非常简朴,直率。  阿嗨姆萨(不用暴力)是指不阻止任何生物的生命进程。人们切不可以为,既然灵性火花在躯体被杀后也永不会被杀灭,那么,为感官满足而诛杀动物也就无所谓的妨害了。现在人们嗜好食肉,尽管有大量的谷物、水果和牛奶可供食用。实在不必杀害动物。这是每个人都须遵守的训令。若别无选择时,人们可以宰杀动物,但需在献祭中先行供奉,无论如何,当人类有大量食物可供食用时,志在灵性觉悟方面进步的人们,是不应对动物施暴的。真正的“非暴力”是指不阻止任何生命的进程。动物在从一种动物生命转升到另一种生命的进化过程中,也走在不断演进的生命进程中。如果某个动物被杀,那它的进程就被阻止了。倘若一个动物在某一特定躯体里应停留许多时日或许多年,而却过早地被杀死,那它还得重新回到这种生命形式,度过未过完的余日,才能提升到另一类生命种族中去。因此,不应该仅仅为了满足一己的口腹之欲而中止动物的生命进程。这便称做阿嗨姆萨(不用暴力)。  “说真话”(satyam)这个词指的是人不应为个人私利而歪曲事实真相。在韦达典籍中,有一些段落令人费解,但应该向真正的灵性导师学习其真实涵义或目的。这才是理解《韦达经》的程序。施茹提(Sruti)的意思是人应该向权威聆听。任何人均不可为着个人的私利而妄加解释。有很多对《博伽梵歌》的诠释都误解了原文的意思。一字一句的真正意义都应呈现出来,而这要从真正的灵性导师处学习。  Akrodha的意思是制怒。即使有挑衅,也要容忍,因为一怒则周身污染。嗔怒是情欲形态的产物,因此,超然自处的人应该制怒。Apaisunam是说人不要吹毛求疵,找别人的过错,或不必要地指正他人。当然,叫一个贼为窃贼并不是求全责备,但把一个诚实的人说成是贼,对在灵修生活上勇猛精进的人来说,就是极大的冒犯。Hri是要人谦逊为怀不做令人很厌恶的行为。Acapalam,决心坚定,即在做事情时不可急躁,或沮丧不安。做事情总会遇到失败,即使如此,也不要感到难过,而应坚忍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里所用的“tejas”一词是针对查锤亚的。查锤亚应该总是强壮有力,能保护弱者。他们不可摆出一副不用武力的样子。如果需要武力,他们必然全力以赴。但一个能折服对手的人,有时也可能会显示一种宽容的精神。他可能原谅一些微小的冒犯。  Saucam意谓着清净,并非单指身心的,也指与人的交往方面。这一条尤其是对商人而言的,为商人者不应涉足黑市交易。Nati-manita,不慕虚荣,是对舒都茹阿(sudras)而言的,根据韦达训示,这些劳工阶层被认为是四个阶层中之最低者,他们不应为一些无益的名望或虚荣而冲昏头脑,而是要安处于自己的地位。较高的阶层保持着社会的秩序,向他们致敬是舒都茹阿(sudra)的本分。  以上所讲到的二十六种品格都是超然的品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阶层应相应地培养适于自己的品格。这里的要旨是,即使物质条件悲苦不堪,如果各阶层人士都在实践中去培养这些品质,那么就有可能逐渐升至超然觉悟的最高层面。  4.骄傲,自大,自满,嗔怒,苛刻,无知——这些品质属于邪恶本性,菩瑞塔之子呀!  要旨:这节诗描述了通向地狱的道路。邪恶的人尽管并不遵行原则,他们却想卖弄在宗教和在灵性科学方面的进步。他们总是因为受过某种教育或拥有大量财富而高傲自大。他们想被人崇拜,要人尊重,尽管他们一点也不值得尊重。一点琐事就会勃然大怒,出言不逊,不知文雅为何物。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心血来潮地做事情,而且不承认任何权威。这些邪恶的品质当他们在母腹之中时便已具有,而且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不祥之质便展露无遗。  5.超然的品质有助于解脱,而邪恶的品质造成束缚。潘度之子呀,不要担心,因为你生来就具有神圣的品质。  要旨:主奎师那鼓励阿尔诸那说,他不是生下来就有邪恶品性的。他牵涉到战争之中,并非邪恶所致,因为他在反复考虑利弊。他在考虑彼士摩和朵那查尔亚这样的令人尊敬的人,是不是应该被杀,因此,他的行动不是受嗔怒、虚荣或苛刻的影响而作。所以,他并没有恶魔的品质。对一个武士来说,向敌人射去利箭是超然的,而不履行这样的天职则是邪恶的。因此,阿尔诸那没有理由悲伤。任何遵行不同生命阶层的规范原则的人,都处在超然的境界之中。  6.菩瑞塔之子呀!这个世界,受造的生物有两种。一种圣洁如神明,一种邪恶如恶魔。我已详尽地给你解释了神圣的品质。现在听我讲述邪恶如魔的品质。  要旨:主奎师那向阿尔诸那下保证地说过他生来具有神性,现在他要详细描述恶魔之道,在这个世界,受条件限制的生物分为两类。那些生而品性神圣的人遵循一种规范化的生活,也即是说,他们遵循经典和权威的训示。人应在权威经典的指导下履行职责。这种心态就叫做神圣。一个不遵守经典所制定的规范守则,我行我素的人就叫做恶魔般的或阿修罗般的人。除遵循经典的规范原则外,别无其他准则。据韦达经典所言,半神人和恶魔均由主(prajapati)所生,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遵行韦达训示,后者则充耳不闻。  7.那些邪恶的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清洁,正当的行为和真诚。  要旨:每个文明的人类社会,都有一些从一开始就在遵行的经典性规范。尤其在雅利安人(Aryans)中,那些实行韦达文化的人就是众所周知的最进步、最开化的文明人,而那些不遵循经典训示的人就相当于恶魔。因此,这里说到恶魔不知道经典的规则,也没有遵行规则的趋向。他们大多不知道,有些即使知道,也不愿遵循。他们缺乏信念,也不愿按韦达训示行事。恶魔们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不洁净。人都应该小心保持躯体的干净,勤洗浴,漱口,刮胡子,勤换衣服等。至于内在的清洁,那就应永远地记着神的圣名,不断地颂念: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恶魔们既不喜欢,也不会遵行这些内外清洁的规范。  至于行为,有很多规范指导人类的行为,例如《摩努?萨密塔》,就是一部人类的法津。即使到了今天,印度人仍遵循这部《摩努?萨密塔》,继承法和其他法规都源于这部法典。那么我们在《摩努?萨密塔》中看到这样清楚的论说,妇女不可给予自由。这是不是说应把妇女们当成奴隶一样去看管呢?不是,只不过她们的性情如孩童。孩子是不可给予自由的,但这并不是说就得把她们当成奴隶来看管。现在恶魔们对这些训示视而不见,他们认为妇女应该象男人一样给予同等的自由。然后,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改进世界的社会状态。实际上,妇女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予以保护。年幼时受父亲保护,年轻时受丈夫保护,年老时由长大成人的儿子保护。根据《摩努?萨密塔》,这是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但现代教育人为地设计了一套洋洋自得的妇女生活概念,于是现在的婚姻实际上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奢望和想象。现代女性的道德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可见,恶魔们不接受对社会有益的任何教诲,而且还因为他们不跟随伟大圣哲的经验和圣哲制定的规范,那些恶魔般品性的人的社会状况,也就不可避免地非常凄苦。  8.他们说这个世界不真实,无根基,也没有主宰的神。他们说世界产生于性欲,除了色欲,别无他因。  要旨:邪恶的人断定,世界不过是一片幻觉而已。无因果,无主宰,无目的:一切都不真实。他们说这个宇宙展示产生于偶然的物质作用与反作用,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神为了某一目的而创造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论: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出现,没有理由相信在背后有一个神存在。灵和物在他们眼中全无区别,他们不接受至尊灵魂。一切都只是物,整个宇宙中遍布着愚昧无知。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切都是虚无的,无论什么展示存在,都是由于我们感知上愚昧无知的缘故。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多样化展示都不过是无知的表现。这就好比在梦中,我们创造了许多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但一梦醒来,我们发现,原来一切都只是一个梦。但事实上,邪恶的人尽管口口声声说生命只是一场梦,但他们享受这段梦境的能力却是非常地老道圆滑。因此,他们不去追求知识,而是在梦境中越陷越深。他们断言,就象小孩只是男女交合的结果,这世界的诞生也没有任何灵魂。就象很多生物是从汗水或死尸中产生出来的,说不上有什么原因,那么,整个生物界不过是宇宙展示中的物质组合罢了。因此,物质自然是这种展示的原因,此外并无其他原因。他们不相信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所说的话:“整个世界在我的指令下运行。”换言之,邪恶的人对世界的创造并没有完全的知识,倒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对经典的种种解释都相差无几,他们不相信对经典的训示有标准的理解。  9. 失落了自己又没有智慧的邪恶者,追随这些结论,从事导致世界毁灭的无益而恐怖的活动。  要旨:邪恶者从事的活动将把世界引向毁灭。主在这里说他们知识浅薄。物质主义者没有神的概念,以为自己进展不凡。但根据《博伽梵歌》所说,他们没有智慧,缺乏理性。他们着意于最大限度地享受这物质世界,所以不断地制造满足感官享受的新玩意。他们认为这些物质化的新玩意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但结果却使人变得越来越暴戾,越来越残酷,对动物残酷,对其他人也毫不留情。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处。宰杀动物在邪恶的人中间十分突出。这种人是世界的敌人,因为他们最终将发明或创造出毁灭一切的东西。这节诗间接地预言了今天整个世界都引以为傲的核武器之发明。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些原子武器将造成一场浩劫。这些东西的制造完全是为了毁灭世界,这点在这里已说得明明白白。由于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人类才造出了这些武器;造出这些武器决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繁荣。  10.邪恶的人以难填的欲壑为庇所,一味沉缅于骄矜和狂妄之中,在这样的迷惑之下,他们禁不住非永恒事物的诱惑,势必经常从事不洁的行为。  要旨:这里描述了恶魔的心态。恶魔的欲望永无厌足。他们追求物质享乐,欲壑难填,不断膨胀。虽然非永恒的事物已使他们焦虑不堪,他们仍在迷惑中继续这类活动。他们没有知识,完全不知道他们正误入歧途。这些邪恶的人接受非永恒的事物,制造自己的神,自作赞歌并且自咏自颂。这样一来,他们便愈来愈为两样东西所吸引——色和财。这些邪恶之徒只为酒肉、女色、赌博所吸引;这些便是他们的不洁习惯。在骄矜狂妄的诱使下,他们创造了一些为韦达训谕所不容的所谓宗教原则。虽然这些邪恶之徒是世上最可厌的,但世间仍人为地给他们贴金,粉以虚荣。虽然他们在滑向地狱,但他们却自以为先进高超。  11-12.他们相信,追求感官满足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需要。因此,他们的焦虑深不可测,至死不止。他们为无尽的欲望所缚,又沉缅于色欲和嗔怒,为了感官满足,不惜以非法的手段谋取金钱。  要旨:邪恶之徒相信,感官享乐是生命的终极目的,他们直到死都一直坚持这个看法,他们不相信死后的生命,也不相信,一个人按照现世的业报,得到不同的躯体。他们的人生计划从未完成过,而他们不停地一个接一个地计划,全都没有终结。我们有这样的个人经验:一个心态邪恶的人,即在临死时,也不停地请求医生把他的生命延续四、五年,因为他的计划尚未完成。这样的蠢人并不知道,哪怕只是片刻的生命,医生也不能延长。当时辰到来时,人的愿望就不在考虑之列了。自然法则不允许比注定享乐的时间哪怕是只多出一秒钟。  对神或内在的超灵全无信仰的邪恶之徒,为了感官满足做尽各种有罪的活动。他根本不知道在他的内心之中坐着一个见证者。超灵见证着个体灵魂的一切活动。如《乌帕尼沙德》所言,两鸟同栖一树,一只在活动,尝着树上果实的甘甜,或为享受,或为难受,而另一只鸟却始终在见证着一切。但毫无韦达经典知识的恶徒,也没有任何信仰,因此,为了追求感官享乐,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完全不顾后果。  13-15.邪恶之徒想:今天我有了这么多财富,而且按照自己的谋算,我还会获得更多。现在这么多都是我的了,将来会越来越多。此人是我的敌人,我已结果了他,我的其他敌人也会被干掉。我是一切之主。我是享受者。我完美、有力、快乐。我最富有,周围都是些贵族亲戚。没有谁能象我这样威风有力,快乐潇洒。我会举行亚给雅,我会略施布施,这样我就会喜之不胜。这种人就这样被无知愚弄了。  16.众多的焦虑使他们茫然无措,幻觉密网将他们牢牢缚住,他们因而变得过分迷醉于感官享乐,而跌入地狱的深渊。  要旨:邪恶之徒谋取金钱的欲望永无止境。而且漫无节制。他只想着现在已有了多少资产,想着如何去得到更多更多的财富。因此,他们不在乎什么罪恶的手段,为了非法的享受,他们不避黑市交易。他们陶醉于他们已得的拥有,诸如土地、家庭、房子及银行存款等,而且又总在计划更进一步。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知道他们所得的一切都是由于他们过去善行的结果。他获得机缘累积这一切,却对过去的因由一无所知。他只会简单地认为他所有的财产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邪恶之徒相信个人的能力,而不相信业报规律。根据业报定律,人生于高贵家庭,成为巨富,受到良好教育或生得美貌,这些都是过去积善的结果。邪恶之徒认为,这一切都不过是偶然的,是个人能力所致。他们看不出在人、美和教育的千差万别的后面有什么安排。任何与这种邪恶之徒竞争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死敌。邪恶之徒数目众多,每一个都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这种敌意在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最后是国与国之间变得越来越深。所以世界上不断地有斗争、战争和敌对情绪。  每一个邪恶之徒都想损人利己。通常,邪恶之徒认为自己就是至尊神,他们这样对其追随者布道:“你干嘛要在别处寻找神?你自己就是神!你喜欢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不要相信什么神。把神抛到九霄云外去。神已经死了。”这些都是邪恶者的教义。  邪恶之徒就算看到别人与自己一样富有,一样有影响力,或比他们更富有,更有影响,他们仍认为谁也比不上他们富有,谁也不比他们更有影响力。他们不相信举行亚给雅(祭祀)能使人晋升到更高级的星系上去。恶魔认为他们可自行制订亚给雅的方式,而且制造机器,用来把他们送到更高的星宿上去。茹阿瓦那(Ravana)就是最臭名昭着的恶徒。他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建造一架天梯,这样无需举行如《韦达经》上所描述的献祭,任何人都可顺此而直达天堂星宿。同样地现代恶徒也在致力于以机械的方式,达到更高的星体。这些都是迷惘困惑的例子。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走向地狱的深渊。在这里梵文moha-jala一词大有深义。Jala意指“网”,邪恶之徒就好象网中之鱼,无法挣脱。  17.他们自命不凡,轻簿无礼,陶醉于财富和虚名,有时会神气十足地作些名义上的献祭,根本不遵照任何规范守则。  要旨:邪恶之徒以为自己就是一切,根本就不把任何权威或经典放在眼里,有时他们也搞些所谓的宗教或祭祀仪式。因为他们目无权威,所以行事非常轻薄无礼。这是由于受了累积之财和虚假名望的幻象蒙蔽所致。有时这些恶魔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传道者,误导人民,而自己却成为一代宗教改革家或成为神的化身。他们装模作样地举行献祭,或恭敬半神人,或制造自己的神。一般人吹他们是神,崇拜他们,他们在愚昧者眼中成了在宗教原则或灵性知识原则方面修养深厚的大德。他们披上弃绝阶段的生活外衣,干尽为非作歹的勾当。实际上对于一个弃绝尘世的人有众多的限制。然而,恶魔对这些限制丝毫不予理会。他们认为谁能创造出无论什么途径,都是他自己的道路,不存在一条标准的必由之路必须跟随。梵词avidhi-purvakam,意思是说不理会规范,这里受到了特别的强调。这一切都是因为愚昧和迷惑。  18. 恶魔被假我、力量、骄傲、色欲和嗔怒冲昏了头脑,变得嫉妒起居于他们和其他人体内的至尊人格神首来,亵渎了真正的宗教。  要旨:一个邪恶之徒总是对神的至高无上不满,不愿相信经典。他对经典和至尊人格神首的存在都心怀嫉妒。这是由他所谓的名望和财力的累积造成的。他不知道现世的生命是来世生命的准备。不了解这点,他实际上既嫉妒自己,也嫉妒别人。他对自己的躯体施以暴力,对别人的躯体也施以暴力。他不在乎人格神首至高无上的控制,因为他毫无知识。由于对至尊人格神首和经典的嫉妒,他提出违心的论辞否认神的存在,不承认经典的权威。他自认为在每个行动中都是独立而强大的。他想既然在力量,权势,或财富上无人能及,他也就可以独断专行,谁也不能制止他。如果有可能阻止他的感官活动进展的敌人当道,他就会运用自己的权势干掉此人。  19.那些胸怀嫉妒,心藏恶意之徒,那些最下贱的人类渣滓,我把他们永恒地投进物质存在的海洋,投入种种邪恶的生命种族之中。  要旨:这节诗清楚地指出,把某个个别灵魂放置到某一躯体中是至尊意志的特权。邪恶之徒可能不同意接受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事实上,他们也可能是在按自己的想法行动,但他的下一世将取决于至尊人格神首的决定,而不取决于他自己的决定。《圣典博伽瓦谭》第三篇上说,躯体死亡后,在高等力量的监督下,个体灵魂被投进母体,在那得到某一种躯体。因此,我们在物质存在中看到有那么多生命种族——动物、昆虫、人等等,一切全是高等力量的安排。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至于邪恶之人,这里明确地说,他们将被永远地投入恶魔之胎,继续心怀嫉妒,继续为最低贱的人类渣滓。这些恶人总是色欲成性,总是穷凶极恶,总是怀恨在心,总是篷头垢面。丛林中的许多猎手都可归于恶魔之列。  20. 琨缇之子呀!这些人轮转于邪恶的生命种族中,永远不能接近我。而且逐渐堕落到最令人厌恶的生存之中。  要旨:谁都知道,神最为仁慈,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神对恶魔毫不留情。这里清楚地表明,邪恶之徒一世复一世都被投入类似的恶魔胎中,得不到至尊主的仁慈,他们一步一步地堕落,直到得到猫、狗、猪等类似躯体。很清楚,这些恶魔在后来生命的任何阶段,实际上都得不到神的恩慈。《韦达经》也说,这样地逐步沦落终为猪狗。这里或会有人提出争辩,如果神对这样的恶魔不仁慈,那就不该宣传神是最仁慈的。作为对这一质疑的口答,《维丹塔?苏陀》给出了答案,至尊主对谁都无怨无仇。将恶魔投入最下贱的生命之中,恰恰是他仁慈的另一面。有时,恶魔会被至尊主所杀,但这种杀灭对他们有无尽的益处,在韦达典籍中显明,任何被至尊主亲手杀死的灵魂都获得了解脱。历史上有很多恶魔的例子,如茹阿瓦那、亢撤、嘿然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等,主以种种化身显现,将他们一一击灭。所以,神的恩慈也可在恶魔身上看到,如果他们有幸被神亲自杀死。  21.通向地狱的三重门是——色欲、嗔怒、贪婪。每一个聪明的人都应该摒除这些,因为它们导致灵魂堕落。  要旨:这里描述了恶魔生活之开始。人试图满足自己的色欲,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嗔怒和贪婪。一个神智健全之人,一个不想滑落到邪恶生命种族的人,必须努力摒弃这三大敌人,因为他们能置自我于无法从这物质的绑缚中解脱的境地。  22.琨缇之子呀!避开了这三重地狱之门的人,践行有益于自觉的事,就可逐渐到达至高无上的目的地。  要旨:色、怒、贪——这人生的三重大敌,每个人都应该非常当心。人越是远离色怒贪,他的生存就越加净化,就能遵行韦达典籍所定的规范了。遵行人生的规范守则,人就可逐渐提升自己到灵性觉悟的层面。如果鸿运当头,通过如此修习升到了奎师那知觉的层面,那么,成功就是必然的。韦达典籍中规定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种种方式,目的就是要让人达到净化的境界。整个方法都是建立在摒弃色欲、嗔怒和贪婪这三者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程序来培养知识,人就能升华到自觉的最高境界,而自觉的完美则在奉献服务之中。在奉献服务中,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就有了获得解脱的绝对保障。所以就有了根据韦达系统设置的四生命阶段和四生命等级,叫做种姓制度和灵性阶段制度。对不同的种姓或社会分层有不同的规则规范,若能遵行,必能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灵性觉悟的最高层面。然后,便可毫无疑问地获得解脱。  23.而漠视经典训谕,任意妄行的人,既不能达到完美境界,也不能获得快乐幸福,更不能达到至高无上的目的地。  要旨:如前所述,sastra-vidhi,或圣典(sastra)的指示,是给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种姓和阶层的。人人都得遵行这些规则规范,如果不遵行这些规范,而听由自己的色欲、嗔怒和贪婪的摆布,任意妄行,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人生的完美。换言之,那种理论上清清楚楚,就是不将这些训示实践于自己的人生的人,可算作下贱的人类渣滓。在人体生命中,生物应该清醒理智,应该遵行为将生命提升到最高的层面而制定的规范,如果人不遵行其事,那就会自贱自落。但人即使是遵行规范,遵守道德准则,而最终不能到达认识至尊主的境界,那么他所有的知识就都被糟踏了。因此,人应该逐渐提升自己到奎师那知觉和奉献服务的层面,只有此时此地,人才能到达最高的完美境界,除此别无他法。“在色欲中妄为”(kama-karatah)一词非常重要。明知故犯的人是在色欲中行事。他知道不允许,但仍旧照干不误。这就叫做故意妄行。他知道这个应该去做,但就是不去做,因此说他固执己见。这样的人注定要受到至尊主惩罚。这种人无法到达人生所指向的完美境界。人生的目的在于净化人的生存,若不遵行规范守则,自我就得不到净化,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之境。  24.因此,人应该根据经典的规定明白什么是职责,什么不是职责。知道了这些规范,就应该身体力行,渐入高境。  要旨:诚如第十五章所言,《韦达经》的所有规范都是为了去明白奎师那。如果谁从《博伽梵歌》中理解了奎师那,并且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谁就已达到了韦达典籍所给予的知识的最高境界。圣主柴坦尼亚?摩哈帕布使这一程序变得非常的容易了;他仅仅要求人们念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为主作奉献服务,吃供奉过神像的食物。直接从事所有这些奉献活动的人被认为已研习过了所有的韦达典籍。因为他完全正确地到达了最后的境界。当然,对不在奎师那知觉中,或未作奉献服务的普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必须得由《韦达经》的训示来决定。对此应该环环相扣,而不要有任何争议。这就叫做遵循的原则。sastra(圣典)完全没有反映在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身上的四条主要缺陷:不完美的感官,欺骗倾向,必然犯错,必然受迷惑。受条件限制的生命的这四条主要缺陷使他无力提出规范。所以,圣典上所描述的规范——因为超越这些缺陷——为所有伟大的圣哲——阿查尔亚(以身作则的灵性导师)和伟大灵魂们不加更改地全盘接受。印度在灵性理解方面宗派林立,一般而言,可分为两大阵营:非人格主义者和人格主义者。但两派均按《韦达经》的准则生活。若不遵行经典的准则,提升自我渐入佳境,不过是一派戏言。所以,真正理解了圣典(sastras)要义的人,真是幸运之极。  厌恶理解至尊人格神首的原则,是人类社会一切堕落的根源。这是人生最大的冒犯。所以麻亚(maya)——至尊人格神首的物质能量,总是不停地以三重之苦让我们烦恼。这物质能量由物质自然三形态组成。在理解至尊主的道路打开之前,人至少要提升自己到善良形态。不到达这个标准,人仍将处在愚昧和情欲形态中,而愚昧与情欲乃邪恶的根源。那些身处愚昧和情欲形态中的人,嘲笑经典,嘲笑圣人,嘲笑对至尊人格神首的正确理解。他们不遵照灵性导师的训令行事,漠视经典制定的规则。他们听到了奉献服务的荣耀,却无动于衷。于是,他们自创晋升之途。这些都是使人类社会导向恶魔生命阶段的缺点。然而,人若得到真正的灵性导师指点,就能被引上提升之路,引向更高的境界,从而走向成功的人生。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六章“神圣与邪恶两品性”之终。  第十七章 信仰的分类  1.阿尔诸那问道:奎师那,有人不遵从圣典原则,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崇拜,这样的人处于什么境界呢?他们是处于善良形态,还是处于情欲形态或愚昧形态呢?  要旨:在第四章第三十九诗节中阐明,一个人如果对某一特定崇拜有信心,就会逐渐变得有知识,最终达到平和与成功的最佳境界。第十六章的结论是,不遵从圣典规定的原则的人被称为阿修罗(asura),亦即恶魔;而忠实地遵从圣典训示的人则被称为兑瓦(deva),亦即半神人。现在,如果有人充满信心地遵从一切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是圣典训示中所提到的,那么,他又处于什么位置呢?奎师那须澄清阿尔诸那的这一疑问。有些人选择一个常人,把他奉为某种神灵,全心全意地加以崇拜,这样的人是处于善良形态,还是情欲形态或愚昧形态呢?这样的人能否达到生命的完美境界呢?他们有否可能处于真正的知识之中,有否可能把自己提升到最崇高最完美的境界呢?那些不遵从圣典规范,但信仰某种东西,努力崇拜诸种神灵、半神人及常人的人,能否获得成功呢?阿尔诸那向奎师那提出了这些问题。  2.至尊人格神首说:按其所处的三种不同的自然形态,体困灵魂的信仰也分为三类:善良的、情欲的、愚昧的。现在,听我讲明。  要旨:人们处于物质自然三形态的统治之下,虽然知道圣典规范,但由于懒惰好闲,并不予以遵从。根据从前在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或愚昧形态的种种活动,人们得到了某一特定的品性。众生与自然诸态的联系一直绵延不绝;众生与物质自然接触,就根据与之相联的物质形态,获得的形态各不相同。如果他与真正的灵性导师在一起,并且遵守其规则,遵从圣典,那么,就能改变这一品性。循序渐进,就能改变一己所处的位置,由愚昧升至善良,或者由情欲升至善良。结论是,在某一自然形态中的盲目信仰并不能帮助人提升到完美的境界。人们必须和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联谊,运用智慧,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升至更高级的自然形态。  3.巴茹阿特的儿子啊,人们生存在不同的自然形态下,就演变成某种特定的信仰。根据他所秉承的形态,生物便持有某一特定的信仰。  要旨:不管是谁,大家都有一种特定的信仰。根据他获得的品性,其信仰可分为善良型的,情欲型的或愚昧型的。根据其信仰的特定类型,他和特定的人交往。如同十四章所述,生物本来是至尊主所属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才是真情实况。因此,他们本来是超然于物质自然的所有形态的。但是,当人们忘记了与至尊人格神首的关系,在受诸种条件局限的生命中,与物质世界接触时,他就会籍着与物质世界诸种变化的联系,造出自己的位置。随之而来的人为的信仰和生存都仅仅是物质性的。虽然他有时受到某些印象或某些人生观的指导,但从原本的角度来讲,他是超然的,没有物质品质(nirguna)。因此,为了重获与至尊主的关系,人们必须清除他们物质的污染。奎师那知觉即是仅有的坦坦荡荡的回归之路。如果人们不遵循这条自觉之路前行,肯定就会处于自然诸态的影响之下。  这一诗节中的“信仰”(sraddha)很有深义。信仰(sraddha)原本出于善良形态。一个人可能信奉一个半神人,或某些造出来的神,或其它一些大脑的杜撰。据说,强烈的信仰会激发产生有物质好处的活动。但是,在此受诸种条件局限的物质生命中,没有一种工作是完全净化的。这些活动不会是纯粹“善良”的,总是混杂相间的。纯粹的“善良”是超然的。在纯粹的善良中,人们会理解至尊人格神首的本性。只要一个人的信仰不完全在纯粹善良之中,他的信仰就会受到物质自然形态的污染。污染了的物质自然诸态会深入人心,这样,人的信仰就根据心灵与某一物质自然形态相接触的程度而确立。  应该说,如果人的心灵处于善良状态,则他的信仰也处于善良形态;如果人的心灵处于情欲状态,则他的信仰亦处于情欲形态;如果他的心灵处于黑暗与假象之中,则他的信仰也必会受致污染。因此,在这一世界上,我们见到有不同类型的信仰。根据信仰类型的不同,有不同类型的宗教。宗教信仰的真正原则是处于纯粹的善良形态中的。只是由于心灵的污染,我们才发现诸种不同类型的宗教原则。因此,根据信仰类型的不同,世上有各种不同种类的崇拜。  4.处于善良形态的人崇拜半神人;处于情欲形态的人崇拜恶魔;处于愚昧形态的人崇拜鬼魂。  要旨:在这一诗节中,至尊人格神首根据外部活动,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崇拜者。根据圣典训示,唯有至尊人格神首才是值得崇拜的。但是,有些人并不精通圣典训示,或对圣典训示缺乏信心,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在物质自然诸态中的特定处境,崇拜半神人。半神人各种各样,其中,包括布茹阿玛(Brahma)、希瓦(siva)以及因德茹阿(Indra)、禅德茹阿(Candra)和太阳神等。那些处于善良形态的人为了特定的目的崇拜特定的半神人。同样,处于情欲形态的人则崇拜恶魔。曾记得,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加尔各答,有个男人崇拜希特勒,因为由于那场战争,他靠黑市交易发了大财。与此类似,处于情欲和愚昧形态的人通常选择一个强大有力的人作为自己的上帝。他们认为可以把任何人当作上帝来崇拜,而且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里清楚地描述了,处于情欲形态的人创造出如此的神灵来崇拜,而那些在愚昧和黑暗形态中的人则崇拜亡灵。有时人们会在某个死人的墓地进行崇拜。性服务也被认为处于黑暗形态之中。在印度一些偏僻的村落,有人崇拜鬼魂。在印度,我们见到较低阶层的人们有时到森林中去,如果他们知道一个鬼魂住在一棵树中,就会崇拜那棵树,并且供奉祭品。实际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崇拜并不是对神的崇拜。只有那些超然地处于纯粹善良形态的人才真正地敬拜神。《圣典博伽瓦谭》有言,sattvam visuddham vasudeva-sabditam:“处于纯粹善良形态的人崇拜华苏兑瓦。”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彻底地净化了物质自然诸态,超然安处的人才会崇拜至尊人格神首。  非人格主义者处于善良形态之中,他们崇拜五种形式的半神人。在此物质世界上,他们崇拜非人格化的维施努形式,这一形式又被称为哲理化的维施努。维施努本是至尊人格神的扩展,但是,因为非人格主义者最终并不信仰至尊人格神首,他们把维施努形式想象成非人格梵的另一面。他们也把主布茹阿玛想象成为物质情欲形态中的非人格形式。有时他们说有五种值得崇拜的神,但是,因为他们认为非人格梵是确实的真理,最终他们废除了所有值得崇拜的对象。总而言之,与有超然品质的人联谊,物质自然诸态的种种不同方面都能得以净化。  5-6.出于骄傲和自私,为色欲和执着所驱使,进行圣典并未倡导的严苛苦行,折磨身体的诸种物质部分以及内在的超灵,这些愚蠢的人实为恶魔。  要旨:有一些人,造出种种苦行,这些苦行在圣典训示中并未提到。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企图而禁食,比如纯粹是为达到一个政治目的, 在圣典指示中从未提及。圣典只是为了灵修进步的目的才倡导禁食,绝不是为了一些政治性或社会性目的而禁食。根据《博伽梵歌》为这些目的而从事苦行的人肯定是恶魔品性的。他们的行为违背圣典训示,也不会有利于一般大众。实际上,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出于骄傲、假我、色欲及对物质享受的执着。这样的行为,不仅打扰了构成躯体的诸种物质元素组合,也打扰了居于身体之内的至尊人格神首。这种未经神授权,为了某些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禁食或苦行肯定也妨碍别人。韦达典籍并未提及此种行为。恶人以为他能用这种方法强使敌人或其他团体同意他们的要求,但是,人们有时会死于这种禁食。至尊人格神首并不赞同这样的行为,他说这样做的人只是恶魔而已。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韦达圣典的训示,所以,如此的作为对至尊人格神首实是一种污辱。“心态误导(acetasah)”一词意味深长。  神经正常的人必须服从圣典训示。否则,就会违背圣典,随心所欲杜撰各种苦行。人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些恶人的最终下场,这在前一章中已有所描述。主会强使他们出生于恶人之家。如此,他们则生生世世地按照邪恶的原则生活,不知道与至尊人格神首的关系。但是,这样的人如果有足够的幸运,接受灵性导师的指导,走上韦达智慧之路,他们就能够摆脱束缚,最终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  7.根据物质自然三形态:每人喜欢的食物也分为三种。献祭、苦行、布施也都如此。现在,告诉你其间的分别。  要旨:在物质自然三形态的不同处境中;进食、祭祀、布施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它们不可能在同一层面上进行。人如果能够分析了解何种行为处于何种物质自然形态,可谓真正的智者。有些人认为各种祭祀、食物和布施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人很是愚蠢,没有分辨能力。有些传教者宣传,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并且能达到完美境界。这种愚蠢的指路人并不遵照圣典的指示行事,他们无非是任意杜撰,误导大众。  8.处于善良形态的人喜欢的食物,能增加人的寿命,纯化人的存在,增加力量,有益健康,令人快乐满足。这样的食物多汁甘美,富含油脂,令人愉悦。  9. 太苦、太酸、太咸、太辣、干燥、烧焦及太富刺激性的食物只为那些处于情欲形态的人所喜欢。这种食物会让人痛苦,懊恼,多病。  10.食用前,烹调结束超过了三个小时的食物、淡然无味,腐烂发霉的食物、混有剩饭和不洁之物的食物,只为那些处于愚昧形态的人喜欢。  要旨:食物是用来增加寿命,纯化心意,增强体力的。这是食物的唯一用途。过去,一些伟大的权威甄选出了一些最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食物,比如奶制品、糖、米、麦、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很为那些处于善良形态的人所喜爱。其他一些食物,比如烘制的各类食物和糖浆,虽然本身不太可口,可是加上牛奶或其他食物也能变得好吃。因此,它们都是处于善良形态的食物。所有这些食物本质上都很干净。它们和那些酒肉之类的不洁之物截然不同。诗节八所提到的富含油脂的食物和那些靠屠宰而来的动物脂肪毫无关联。在所有的食物中,牛奶最为奇妙,动物脂肪就能在牛奶中得到。牛奶、黄油、奶酪及此类产品能提供动物脂肪,同时勿需杀戮那些无辜的动物。只是因为心肠残忍,这种杀戮才继续进行。获得所需脂肪的文明方式就是食用牛奶。杀戮动物是不人道的。豌豆、大豆、小麦等富含蛋白质,我们可以由此得到所需的蛋白质。只有曾供奉给至尊主或圣人(尤其是灵性导师)吃过的剩饭才能食用。否则,剩饭属于黑暗形态,会增加感染和疾病。这样的食物虽对黑暗形态中的人十分可口,而处于善良形态的人却不喜欢,甚至连碰一下都不肯。最好的食物是供奉过至尊人格神首的普热萨达摩(祭余)。在《博伽梵歌》中,至尊主说,他接受诚心供奉的蔬菜,面制品,牛奶等食物。Patram puspam phalam toyam。当然,至尊主接受的主要是奉献和爱。但是,也提及,灵粮(普热萨达摩)应以特定的方式烹制。任何依据圣典训示烹制的食物,只要供奉过至尊人格神首,都可以食用,即使它是很早以前烹制的,因为这样的食物是超然的。因此,要使食物防腐可吃,美味宜人,必须把食物供奉给至尊人格神首。  11.在祭祀之中,由不求回报的人作为义务,根据圣典指示进行的献祭属于善良型态。  要旨:一般说来,献祭时,人们心中总有某些目的,但是,根据这一诗节,奉行献祭不应抱有任何这样的企图。献祭应当作为一项义务来奉行。大多数人举行祭祀都抱有物质获利的动机,但是,这种祭祀是不属于善良形态的。人们应当把去寺庙或教堂当作一项义务,敬拜至尊人格神首,供奉鲜花和食物。大家都认为,到庙里去仅仅是为了崇拜神是毫无用处的。但是,圣典训示并不主张为了经济的利益而去拜神。人到庙宇里去只应当为了崇拜神。这样,他就处于善良型态之中。每个文明的人都有责任服从圣典的训示,崇拜至尊人格神首。  12.巴茹阿特之长啊!为物质利益或出于骄傲而进行的献祭属于情欲形态。  要旨:在这一世界,有时为了升达天国或某些物质利益,也举行献祭和各种仪式。这样的献祭和仪式被认为属于情欲形态。  13.违背圣典指示,不广施灵粮,不唱颂韦达赞歌,不给祭师报酬,不信不诚,这样的祭祀属于愚昧形态。  要旨:处于黑暗或愚昧形态的信仰就是什么也不信。有时人们为了赚钱崇拜半神人,然后,大肆挥霍,寻欢作乐,置圣典训示于不顾。这种用仪式来显示自己笃信宗教的行为是不真诚的。此类仪式尽属黑暗形态,不仅使人心邪恶,而且贻害人类社会。  14.躯体的苦行包括:崇拜至尊主,敬奉布茹阿摩那、灵性导师,尊敬象父母一样的尊长。洁净、朴素、贞守及非暴力也是躯体的苦行。  要旨:至尊主在此解释了不同类型的苦行。他首先说明了身体践行的各种苦行。人们应当敬拜或学习敬拜神及半神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布茹阿摩那、灵性导师等完人贤哲,尊敬父母尊长,尊敬任何精通韦达知识的人。这一切人都应当正确地敬奉。一个人应当做到内部和外部的清洁;养成朴素的行为方式。不做违背圣典训示的任何事情;不放纵于婚外的性关系。圣典只允许婚内性行为,其它则一概禁止,这就叫做贞守(brahmacarya)。上属所述都是属于躯体方面的苦行。  15.言语的苦行包括:说话真诚,悦人益人,不使别人感到不安以及经常诵读韦达圣典。  要旨:一个人说话时,不应当使别人感到心烦意乱。当然,教师为了教诲他的学生,可以直言不讳。但对不是他学生的人,则不该说使之心烦意乱的话。这是涉及讲话的苦行。除此之外,不应当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在灵修方面,讲话的正确方式是讲述圣典确认的事情,讲完之后,立即引述灵性上的权威作为支持依据。同时,这样的讲话也应当是娓娓动听的。这样讨论对话,自己会大受稗益,也能增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韦达典籍汗牛充栋,人们应尽心研习。这就叫做言语的苦修。  16.知足、纯朴、庄重、自制以及净化生存,就是心意的苦行。  要旨:心意的苦行即使其对感官满足不再执着。训练心意,使它时常想着为别人做好事。最好的训练就是严肃认真地思考。一个人不能偏离奎师那知觉。必须避免感官的享乐。净化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使自己奎师那知觉化。只有使心意脱离感官享乐的念头才能使它真正满足。越往感官享乐方面考虑,心意越不满足。当今时代,因为我们不必要地使心意陷于如此纷繁芜杂的感官享乐之中,使得心意根本不可能满足平静。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心意转移到韦达典籍上来,韦达典籍,比如《普然那》和《摩哈巴茹阿特》等,都充满迷人的故事,令人心满意足。人们应当对知识善加利用,净化自己。不能口是心非,要时刻想着大众的利益。“沉默”就是指应当经常想着自我觉悟。在这一意义上,奎师那知觉者是最懂得“沉默”的深义的人。控制心意就是不让心意执着于感官的享乐。为人处事应当直来直去,坦荡诚实,这样才能净化自己。上述特征构成了心意活动方面的苦行。  17.进行这三种苦行的人,怀有超然的信仰,不企求物质的利益,只是为至尊的缘故才进行苦行。因此,这种苦行被称为属于善良形态的苦行。  18.出于骄傲,为了获得名声,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崇拜而进行的苦行属于情欲形态。这种苦行既不稳定,也不持久。  要旨:有时候,一些人进行苦修只是为了吸引别人,获得名声,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崇拜。这种在情欲形态中的人安排从者崇拜他们,让从者给他们洗脚并献上财富。这种由苦行带来的矫揉造作的安排可算是处于情欲形态。结果转瞬即逝;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会长久的。  19.为了杀死或伤害别人,自我折磨,愚蠢地进行的苦修,被认为属于愚昧形态。  要旨:关于恶魔进行的愚蠢的苦行不乏其例,比如恶魔嘿然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他为了长生不老并能杀死半神人就进行了严苛的苦行。他向布茹阿玛祈求这些东西,但是,最后还是让至尊人格神首给杀死了。为一些不可能的事情而苦行显然也属于愚昧形态。  20.在适当的时间和地方,对于应得之人进行布施,出于责任,不求回报,这样的布施属于善良形态。  要旨:韦达典籍倡导把布施给予从事灵性活动的人,不提倡毫无原则、毫无分别地进行布施。要考虑灵修方面的完美与否。因此,布施应当在月底或者有日食、月食的时候,于朝圣地、寺庙中进行,而且应给予有资格的布茹阿摩那、外士那瓦奉献者。进行这样的布施不应当考虑任何回报。有时出于怜悯,也把布施给予穷人。但是如果一个贫穷的人不值得给予布施,那么给他布施是无益灵修进步的。换言之,韦达典籍不提倡毫无分辨、不加选择的布施。  21.进行布施时期冀回报,贪求结果,勉勉强强,斤斤计较,则属于情欲形态。  要旨:有时举行布施,是为了升达天国,这种布施可能费力不小,事后后悔:“为什么我为此花这么多钱呢?”有时布施是在长者的要求下,出于责任而履行的。上属种种布施的举行都属于情欲形态。  有很多慈善组织基金会,把他们的东西赠给了一些恣意于感官满足的机构。这种布施并不为韦达经典所倡导,韦达经典只提倡那种处于善良形态的布施。  22.在不洁之地,于不当之时,向不应得之人进行的布施,或漫不经心,缺乏尊重而行的布施属于愚昧形态。  要旨:这里反对把东西捐赠给酗酒赌博之人。因为这种捐赠是属于愚昧形态的。这样的布施毫无益处,进一步来说,是在鼓励罪人犯罪。同样,把布施给予合适的人,但是如果缺乏尊重之心,漫不经心,也属于黑暗形态。  23.从创造之始,噢姆、塔特、萨特(om、tat、sat)字就用于象征绝对真理。为取悦至尊主。布茹阿摩那在唱颂韦达赞歌及献祭时都使用这三个代表性音符象征。  要旨:业已阐明,苦行、献祭、布施及食物都被分为三种类型:善良型、情欲型、愚昧型。但是,无论是属于第一类型、还是第二、第三类型,它们都是有局限性的,都受到了物质自然三形态的污染,当它们的目标趋向永恒的至尊——噢姆、塔特、萨特,亦即至尊人格神首时,它们就成为灵性进步的工具。这样的目标在圣典训示中有所指明。噢姆、塔特、萨特三字是专指绝对真理——至尊人格神首的。噢姆(om)一字在韦达赞歌中则随处可见。  不遵从圣典规范,就不会获得绝对真理。他只能得到一些短暂易逝的结果,而不会实现生命的最终目的。因此,应在善良形态中,进行布施、献祭、苦行,如在情欲或愚昧形态中举行,则质量稍逊。噢姆、塔特、萨特是和至尊主的圣名一起念出的。例如om tad visnoh。  无论是唱颂韦达赞歌,还是念颂至尊主的圣名,都会加上om一字。这是韦达典籍的特征。这三个音是从韦达赞歌中抽取出来的。如在《瑞歌韦达》中om ity etad brahmano nedistham nama是指第一目标;在《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6.8.7)中tat tvam asi指第二项目标;在《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6.2.1)中sad eva saumya指第三项目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om tat sat。以前,当第一个被造生物布茹阿玛进行祭祀时,他就用这三个音来表示至尊人格神首,这一原则始终被使徒传系所遵循。所以,这一赞歌意义重大。《博伽梵歌》倡导,所有工作都应当为om tat sat——至尊人格神首而做。  使用这三个音,进行布施、祭祀、苦行,可谓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奎师那知觉是进行超然活动的科学方式,能够使人重返家园,回归神。这样超然行事,绝不会损失什么能量。  24.因此,超然主义者,为了接近至尊,在进行祭祀、布施、苦行时,遵从圣典规范,总是以噢姆开始,以臻达至尊。  要旨:《瑞歌韦达》(1.22.20)om tad visnoh paramam padam。维施努的莲花足是最高的奉献层面。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至尊人格神,则能使一切活动达到完美。  25.应该用嗒特(tat)一词进行诸种献祭、苦行、布施,不企求获利性结果。这种超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摆脱物质的束缚。  要旨:要想提升到灵性的境界,就不能为任何物质所得而行为。一切行为都应是为了终极目标:升转灵性国度,重返家园,回归神。  26-27.绝对真理是奉献祭祀的目的,这由萨特(sat)一词表明。菩瑞塔之子啊,献祭的执行者亦叫萨特(sat),所有献祭、苦行、布施的工作也都叫做萨特(sat),它们的属性是绝对的,都是为了取悦至尊者。  要旨:Prasaste karmani,亦即“赋定职责”,表明韦达典籍规定了很多活动用以净化人生,包括从襁褓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这种净化是为了大众的最终解脱。在所有这些净化活动中,特别推荐念颂om tat sat。Sad-bhave和sadhu-bhave是指超然处境。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叫做sattva,完全知晓奎师那知觉活动的人被称为萨都(sadhu)。《圣典博伽瓦谭》(3.25.25)指明,藉着与奉献者的联谊,超然的主题变得显明了。原话是satam prasangat,没有好的联谊,就不能取得超然知识。当灵性导师启迪门徒和授与圣线时,就念颂om tat sat三词。同样,进行各种亚给雅(yajna)的目标是至尊主om tat sat。而tad-arthiyam一词则指服务于代表至尊主的任何事物,包括在主的庙宇中做饭帮忙,以及其他宣传主的荣耀的工作。因此,om tat sat这三个至高无上的词在各个方面被用于使行动完美化,使诸事完美无憾。  28.菩瑞塔之子啊,在献祭、布施、苦行中作的一切事情,如果缺乏对至尊的信仰,都是难以持久的。这叫做阿萨特(asat),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毫无用处。  要旨:无论是献祭、布施还是苦行,任何不具有超然目的的事情都是毫无用处的。因此,这一诗节宣明,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令人厌恶的。一切事情都应是在奎师那知觉中为至尊而为。没有信仰,缺乏正确的指导,不会有任何结果。所有的韦达经典都让人们信仰至尊主。践行韦达训诲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奎师那,不遵从这一原则,任何人都不会成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自始至终都在权威的灵性导师的指导下,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万事顺利。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受惑,倾向于崇拜半神人或诸如库维尔(Kuvera)之类的鬼魂。善良形态显然比情欲和愚昧形态更好,但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的人则能够超越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虽然也要循序渐进,但是,藉着和纯粹奉献者的联谊,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肯定是最佳途径。这一章就是这样推荐的。要想这样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找到一位权威的灵性导师,并在他的指导下接受训练。这样,就会对至尊产生信心。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信心成熟,即被称为“对神的爱”。对神的爱是众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根据第十七章的讯息,人们应当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七章“信仰的分类”之终。  第十八章 结论——弃绝的完美境界  1.阿尔诸那说:臂力强大者啊!我想了解弃绝的目的和生命的弃绝阶段的意义,开西魔的诛者,感官之主啊!  要旨:实际上,《博伽梵歌》在第十七章就已结束。第十八章是对前面讨论过的主题的一个辅助性总结。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章,主都强调,为至尊人格神首作奉献服务是生命的终极目的。这一点在第十八章中被作为最机密的知识之途进行了总结。头六章强调的是奉献服务:yoginam api sarvesam…“在所有瑜伽师或超然主义者之中,内心恒常想着我的是最佳的。”中间的六章讨论了纯粹的奉献服务,其性质及活动。最后的六章讨论的则是知识、弃绝、物质和超然的活动,以及奉献服务。最后的结论是,一切活动都应与由表明维施努的三字噢姆(om)、嗒特(tat)、萨特(sat)所代表的至尊主有关。《博伽梵歌》的第三部分显示了生命的终极目的是奉献服务,除此无他。通过引证先前的灵性导师,《布茹阿玛?萨密塔》和《维丹塔?苏陀》,确证了这一点。某些非人格主义者认为自己在《维丹塔?苏陀》的知识方面有独断权,但事实上《维丹塔?苏陀》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奉献服务,因为主本人就是其编纂者和洞知者。第十五章对此已有说明。在每一部经典,每一部《韦达经》中,奉献服务都是目标。这在《博伽梵歌》中有解释。  如同《博伽梵歌》的第二章是整个主题的概述,而全部训示的总结则在第十八章。本章指示,生命的目的就是弃绝和达到超越于自然三形态之上的超然境界。阿尔诸那想明白《博伽梵歌》中两项截然不同的主题:弃绝(tyaga)和生命的弃绝阶段(sannyasa)。因此,他追问这两个词的意义。  这节诗中用了两个词来称呼至尊主——瑞希开释(Hrsikesa)和开西魔的屠者(Kesi-nisudana),这两词十分重要。瑞希开释就是奎师那,所有感官之主,神总能帮助我们心意宁静平和。阿尔诸那请求神把所讲的一切总结一遍,好让他心平气和。然而他还有些疑问,而疑问总被比作恶魔。因此,阿尔诸那称奎师那为开西?尼舒达那(Kesi-nisudana),开西是被主处死的最难对付的恶魔。现在阿尔诸那希望奎师那处死疑惑这恶魔。  2.至尊人格神首说:放弃所有基于物质欲望的活动,就是伟大的智者所说的生命的弃绝阶段(萨尼亚西)。而放弃一切活动的结果就是智者所说的弃绝(提亚嘎)。  要旨:一味追求结果的活动应该放弃。这是《博伽梵歌》的教诲。但把人引向更高深的灵性知识的活动不可放弃。这一点下一节会有清楚的说明。韦达典籍描述了为某一目的而举行祭祀的许多方法。诚然举行某些祭祀可得贵子或转升到更高的星体上去,但受欲望驱使的祭祀应该停止举行。为净化人的心灵或为在灵性科学上求取进步的献祭却不可放弃。  3. 有些博学之士宣称,所有的功利性活动都是有缺点的,应该一概放弃;而其他圣哲则主张,献祭、布施和苦行永远不应放弃。  要旨:韦达典籍中提到的很多活动,都是争论的焦点。例如,有说献祭中可宰杀动物的,然而也有人对杀死动物深恶痛绝。虽然在韦达典籍中确有推荐在祭祀中杀死动物一说,但并不认为动物是被杀死了。献祭是要赐给动物以新的生命。有时,动物在祭祀中被杀死后,得到一个新的动物生命,有时又直接提升到了人形生命。但圣哲之中众说纷纭。有的说应永远避免杀死动物,有的又说对特别的祭祀来说,也未尝不可,所有这些与献祭有关的种种意见和看法,主将亲自予以澄清。  4.巴茹阿特的俊杰哟!现在听我说明我对弃绝的判断。人中之虎哇,经典宣布弃绝有三种。  要旨:虽然关于弃绝的看法很多,但至尊人格神首圣主奎师那在此所给的判断应为最后的决断。《韦达经》毕竟只是主所制定的不同的法律。而这里主亲自在场,他的话应作为最后的决断。主说,弃绝的途径应根据进行时的物质自然形态来考虑。  5.祭祀、布施、苦行不应抛弃,必须履行。实际上,祭祀、布施、苦行甚至会净化伟大的灵魂。  要旨:瑜伽师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活动。促进人的灵修进步的净化程序有很多。例如,婚祭就被认为是这些祭祀之一,称为vivaha-yajna。那么,一个进入了弃绝阶段,割断了家庭联系的萨尼亚西(sannyasi)应该鼓励婚祭吗?主在这里说,对旨在增进人类福利的任何祭祀永远都不应抛弃。婚祭,是要调整人的心意,使其平和淡泊,追求灵性进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婚祭应受鼓励,即使是由处于弃绝阶段中的人举行也应予以鼓励。萨尼亚西永不应与女性相往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处在生命较低阶段中的年轻男子,不可在婚祭中接受一位妻子。所有赋定的献祭都是为了要达到至尊主。因此,境界较低的人,不可泛泛弃之。同样,布施也是为了净化身心。如果向适当的人布施,象前面说过的那样,这样的布施会使人在灵性生活上进步。  6.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进行,但不要执着,不要企求任何结果。而是要将其视为职责去履行。菩瑞塔之子哟!这就是最终的结论。  要旨:尽管所有祭祀都有净化的效能,但个人却不应在举行这些祭祀时,企求某种结果。换言之,所有旨在促进生命之物质进步的祭祀应一概放弃,而纯化人的生存,提升人到灵性层面的祭祀却不应停止。凡是导向奎师那知觉的就应该鼓励。《圣典博伽瓦谭》上说,任何引向为主作奉献服务的活动都应接受。这是宗教的最高准则。主的奉献者,只要是能帮助他从事对主作奉献服务的,应该接受任何工作、祭祀或布施。  7.赋定的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放弃。如果因错觉而放弃了赋定职责,这样的弃绝就是在愚昧形态之中的。  要旨:为获得物质满足的工作,必须予以放弃,但促进人之灵性活动的活动,如为至尊主烹饪,将食物供奉给主,然后接受供奉过的食物,是备受推荐和提倡的。据说在弃绝阶段中的人不可为自己煮食。为自己煮食是不允许的,但为至尊主煮食则是允许的。同样,一位萨尼亚西(sannyasi)可以为门徒举行婚祭,帮助弟子在奎师那知觉上进步。如果弃绝这些活动,那就是行在黑暗形态之中了。  8.凡是害怕麻烦,或害怕身体上的不适而放弃赋定职责的人,都是处于情欲形态中的弃绝。这样的举动永远不会导向弃绝的升华。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不应害怕是在从事功利性活动而放弃挣钱。如果工作可将所得用于奎师那知觉中,如果早早起床能促进人超然的奎师那知觉,那么就不应该由于恐惧或因为认为这些活动麻烦而停止不做。否则这样的弃绝就是处在情欲形态之中。被情欲支配的工作结果总是悲苦不堪的。如果以这种心态弃绝工作,就永远与弃绝的结果无缘。  9.阿尔诸那呀!只因为应该履行而履行个人的赋定职责,弃绝所有物质的联系以及对结果的所有执着,这样的弃绝可谓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必须以这种心境去履行赋定职责。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要有任何对结果的执着,割断与工作形态的联系。一个以奎师那知觉在工厂中工作的人与工厂的工作并无联系,与工厂的工人也没有联系,他仅为奎师那工作。当他为奎师那而放弃结果时,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超然的。  10.睿智的弃绝者处在善良形态中。既不厌恨不祥的工作,也不执着做吉样的工作,对工作毫无疑惑。  要旨:人在奎师那知觉中或在善良形态中,对给身体带来麻烦的人或事,全无厌憎之心。他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工作,并不害怕履行责任将产生的任何麻烦。这样一位处于超然之中的人,可谓最睿智、最聪明,而且超越活动中的一切疑惑。  11.体困生命要放弃一切活动,实在不可能。但弃绝了活动结果的被称为真正弃绝的人。  要旨:据《傅伽梵歌》所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放弃工作。因此,谁为奎师那工作,不私享获利性成果,谁将一切供奉给奎师那,谁实际上就是一位弃绝者。哈瑞?奎师那知觉运动有很多的会员非常勤劳地在办公室、工厂或其他地方工作,并把所得的一切全部都献给协会。这样高尚的灵魂实际上就是萨尼亚西(sannyasi),这里很清楚地概述了应如何弃绝工作的结果,以及应为何目的而弃绝结果。  12.对非弃绝者,活动三果——如愿的、违愿的和混杂的——死后自然累积。但在生命的弃绝阶段中的人却不受这些结果的左右。  要旨:人在奎师那知觉中,了解自己与奎师那的关系,以此指导行动,总是自由解脱了的。因此死后不必享受结果或因此受苦。  13.臂力强大的阿尔诸那呀!根据《维丹塔?苏陀》,一切活动的完成皆由五因而致。现在听我解说这些。  要旨:或许有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既然所进行的任何活动必然会有一定的报应,那么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怎么会不承受也不享受工作的报应呢?主要引证维丹塔(vedanta)哲学表明其为什么会可能。神说一切活动都有五种原因,要获得活动的成功必须考虑这五个原因。三可亚(Sankhya)意谓着知识主干,而维丹塔又是所有灵师接受的知识之主干。就是山卡茹阿(Sankara)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应向这样的权威请教。最根本的控制在超灵之中。正如《博伽梵歌》所说:sarvasya caham hrdi sannivistah,“我在每个人的心里。”神提醒人们记起过去的活动,置每一个人于某种活动之中。在内在的超灵指导下的奎师那知觉之举,无论在今生还是在来世,均无报应。  14.活动地点(躯体)、执行者、各种感官、种种不同的努力,最后是超灵——这些便是活动的五种要素。  要旨:Adhisthanam一词指的是躯体。躯体内在的灵魂带来活动的结果,因此以karta(做事的人)见称。《书瑞提》上说,灵魂是知者也是行者。《帕士那?乌帕尼沙德》(Prasna Upanisad,旧译《六问奥义书》)(4?9)上说,Esa hi drasta srasta.《维丹塔?苏陀》上的诗节jno' ta eva(2.3.8)和Karta sastrarthavattvat(2.3.33)也这样说。活动的工具是感官,灵魂通过感官便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每一种活动后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努力。但人的所有活动全取决于超灵的意志,超灵以朋友的身份住在人心中。至尊主是至高无上的原因。在这些情况下,一个人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接受心中的超灵的指导,自然不受任何活动的束缚。那些奎师那知觉彻底完全的人,最终来说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切都取决于至尊无上的意志,取决于超灵,取决于至尊人格神首。  15.人以躯体、心意或言语所行的活动,无论正误,均由这五要素引起。  要旨:这节诗中的“正误”两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工作就是按照经典指示而完成的工作,而错误的工作则是违反经典指示而进行的工作。然后,无论做的是什么,要完成这五要素必不可少。  16.因此,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作为者,不考虑到这五种要素,肯定不是什么很明智的人,也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要旨:愚人不理解超灵以朋友的身份寓居内心之中,指导着他的行动。尽管物质的原因是地点、工作者、努力和感官,但决定性的原因还是至尊人格神首,因此,不仅要看到物质的原因,还要看到至高无上的肇因。只有看不到至尊的人才认为自己是“作为者”。  17.智慧不紊乱,不为假我驱使,这样的人在世杀了人,也无所谓杀,他也不会被他的行为束缚。  要旨:主在这诗节中告诉阿尔诸那,不想作战的想法是由假我产生的。阿尔诸那只是想到了自己是行动的作为者,没有考虑到既内又外的至高无上的准许令。如果人不知道有超然的认可者存在,那他为什么要去行动呢?然而,人若认识到自己是工作的工具,至尊主是至高无上的认可者,那他做起任何事情来都会完美无缺。这样的人永不在迷幻中。个人的活动和责任感是由假我和不敬神,即缺乏奎师那知觉而产生的,在超灵或至尊人格神首的指导下,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即使杀人,也无所谓杀。他也不会受这种杀伐的报应影响。士兵在长官的命令下杀人,并不会受到审判。但如果士兵基于个人的理由而杀人,那他一定会受到法庭的审判。  18.知识、知识对象和知者是驱使活动的三要素;感官、工作和工作者则是活动的三种成分。  要旨:日常活动有三种推动力:知识、知识对象和知者。活动的工具、活动本身和活动者并称为活动的三种成分。人类所作的任何活动都有这些元素。行动之前必有某种推动力。这推动力叫做激励。活动实现前所达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活动的精微形式。然后,就出现了行动的形态。首先人要经历一连串的思考、感觉、意断的心理过程,即所谓推动力。来自经典和来自灵性导师训示所产生的活动激励机制是一致的。有了激励,有了活动者,实际的活动就在感官,包括所有感官的中心——心意的动作下发生了。一如《博伽梵歌》的描述,这些就是活动的不同阶段,一项活动的所有成分之总和就叫做活动的累积。  19.根据物质自然的三种不同形态,便有三种知识、活动和活动者。现在听我一一说明。  要旨:物质自然形态的三种分类在第十四章已作了详尽的描述。第十四章认为,善良形态开智启明,情欲形态则是物质化的,而愚昧形态则使人懒惰无聊,萎靡不振,所有物质自然形态都束缚人,绝不是解脱的泉源。即使在善良形态之中,人也备受制约。第十七章则描述了人在不同的物质自然形态中的不同的崇拜类型。在本章,主说他想根据三物质形态,分说不同种类的知识、活动者和活动本身。  20.众生虽被分成无数形体,但于其中仍见出一不可分割的灵性本性。你要知道,这种知识便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一个在每一生物中——无论是半神人、人类、家畜、鸟类、野兽,还是水族或植物之中,看到一灵魂存在的人,就拥有善良形态的知识。所有的生物中都有一个灵魂存在,虽然生物由于以前的活动不同而有千变万化的躯体。正如第十七章所述,生命力在每一躯体中的展示,是由于至尊主的高等本性的缘故。因此,在每一躯体中看见那一高等本性,看见那生命力,就是在善良形态的见识,这生命的能量不会毁灭,虽然躯体注定腐朽。从躯体的观点来看,便看到种种不同。而正因为受条件限制的生命有许多种形式的物质存在,所以这生命力显得象是被分割了似的。这种非人格化的知识是自觉的一个方面。  21. 在每一种不同的躯体中看到不同类型的生物,这种知识处在情欲形态之中。  要旨:那种认为物质躯体就是生物,随着躯体的毁灭,知觉也随之毁灭的观念叫做情欲形态的知识。根据这种知识,躯体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知觉种类不同,躯体之外,不存在有与意识分离的灵魂。躯体本身就是灵魂,身体之外没有另外分开的灵魂。按照这样的知识,知觉是短暂的。或者认为,不存在什么个别灵魂,但存在着一个遍透万有的充满知识的灵魂,而这一躯体只是短暂无知的一种展示。或者还认为超出躯体之外,不存在特别的个体或至尊灵魂。所有这些观念都被认为是情欲形态的产物。  22.视一种活动为一切的一切,执着不舍,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思想贫乏,这种知识在黑暗形态之中。  要旨:一般人的所谓“知识”总是在黑暗或愚昧形态中,因为受条件限制的每一生物生来就在愚昧形态之中。不通过权威或经典训谕来培养知识,只有局限于躯体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人对活动是否与经典训导相符并不在乎。对他来说,金钱就是神,知识则意谓着如何满足躯体的要求。这样的知识与绝对真理没有丝毫的联系,跟一般动物的知识相差无几:吃、睡、防卫和交配的知识。这里把这种知识形容为黑暗形态的产物。换言之,关于超越躯体之外的灵魂的知识就叫做善良形态的知识;凭借世俗逻辑和心智思辨杜撰出许多理论学说,这种知识就是情欲形态的产物。仅与保持躯体安逸有关的知识也处于愚昧形态之中。  23.规范有序,无所执着,无爱无恨,不求成果的活动,则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无所执着或不祈求拥有什么,履行经典根据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规定的规范化职责,因此不爱不憎;为满足至尊而不求自我满足,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规范化职责,这样的活动就叫做善良形态中的活动。  24.受假我的驱使,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费尽努力,这样的活动被称为处于情欲形态的活动。  25.在错觉中活动,不理会经典的训令,不关心将来的束缚,不在意施暴于人或引起他人受苦,这样的活动据说在愚昧形态中。  要旨:人须向国家或被称为亚摩都塔(Yamaduta)的至尊主代理处呈报自己所作的一切活动。不负责任的活动有很大的危害性,因为它破坏了经典规定的规范原则。这种活动的基础是暴力,会给其他生物带来伤害。这种不负责任的活动是凭个人的经验进行的。这就叫做错觉,所有这些错觉性活动全都是愚昧形态的产物。  26.割断物质自然形态的联系,抛弃假我,热忱坚定,不彷徨于成败之间,这样履行职责的人,据说是善良形态中的活动者。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总是超然于物质自然形态。交由他做的工作,他并不企望享受结果,因为他超越于假我和骄傲之上,然而,他却总是那么满腔热忱,直到完成工作为止。所经受的苦他不在乎,总是满腔热忱。他苦乐等视,不计成败。这样的活动者在善良形态之中。  27.执着于工作和工作的成果,欲享受那些成果;贪得无厌,嫉妒成性,污秽不洁,喜忧无常,这样的活动者便处在情欲形态中。  要旨:人之所以过分执着某种活动,或执着于结果,是因为太执着于物质、家庭或妻儿。这种人对把生命提升到更高境界素无欲望。只想把这个世界弄得在物质上尽可能的舒适。一般来说这种人很贪婪,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永久性的,不会失去。这种人会嫉妒别人,随时准备为感官的满足而做任何不义之事。因此,这种人不洁不净,也不在乎他之所得来得是不是干净。活动顺利成功,则其乐无穷,遇到不顺利,就显得无限沮丧。这样的活动者在情欲形态中。  28.总是干些与经典的训导相违背的活动,物质至上,刚愎自用,欺蒙诈伪,对人以肆加凌辱为能事;好吃懒做,郁闷乖僻,因循拖拉,这样的人是在愚味形态中的活动者。  要旨:在经典的训示中,我们能知道什么样的活动该做,什么样的活动不该做。那些不理会经典训令的人常做那些不该做的,这样的人一般来说都是物质至上的。他们按照自然的形态,而不是按照经典的训令行事。这种活动者都不怎么高雅,一般总是狡猾多端,惯于侮辱别人。他们非常懒惰,即使有事得做,也不好好去做,总是搁置一旁往后推。因此他们显得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他们办事拖拉,一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情,他们要拖上几年。这样的活动者处在愚昧形态中。  29.财富的得主啊,根据物质自然三形态,也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理解力和决心,现在,请听我仔细告诉你。  要旨:根据物质自然三形态,知识、知识对象及知者分为三种,解释了这些以后,主又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了智力和决心。  30.菩瑞塔之子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什么带来束缚,什么导向解脱。这种理解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按照经典的指示进行活动即为帕瑞提(pravrtti),或做应当做的活动。没有这样指示的活动就是不应做的活动。不知道经典指示的人会受到活动的作用与反作用的束缚。凭智慧以明辨,这样的理解力处于善良形态之中。  31.菩瑞塔之子呀!分辨不清宗教与非宗教、该做的活动与不该做的活动,这种理解力在情欲形态之中。  32.在错觉和黑暗的影响下,以非宗教为宗教,宗教为非宗教,总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菩瑞塔之子哟!这种理解力在愚昧形态中。  要旨:愚昧形态中的智力就是反向运作。结果把实际上不是宗教的东西接受为宗教,却拒绝真正的宗教,愚昧中的人把伟大的灵魂当成常人,而把普通人奉为伟大灵魂。真实在他们那里成了虚构,虚构却反成了真实。在一切活动中,他们都是在歧途上,因此,他们的智力在愚昧形态中。  33.菩瑞塔之子哟!通过瑜伽修习,使决心坚定,百折不挠,能控制心意、生命和感官的活动,这样的决心在善良形态中。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