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自然、享受者、知觉 1-2.阿尔诸那说:我亲爱的奎师那呀!我想了解自然、享受者、场、场地认识者、知识的终极。至尊人格神答道:琨缇之子呀!这个躯体称为场,悉觉躯体的人称为场地认识者。 要旨:对自然(prakrti)、享受者(purusa)、场(ksetra)、识场者(ksetra-jna)、知识和知识的对象,阿尔诸那要寻根究底。他询问这一切的时候,奎师那说,这个躯体称为场,了解这个躯体者称为识场者。对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这个躯体就是活动的场。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堕入物质存在的牢笼中,试图支配自然。因此,按照他控制物质自然的能力,他得到了一个活动的场。这个活动场就是躯体。而躯体又是什么?躯体由感官组成。受条件限制了的灵魂想享受感官快乐。按照享受感官快乐的能力,他获赐了躯体,也就是活动的场。因此,躯体对于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可称为活动的场(ksetra)。那么,把自己跟躯体认同的人称为识场者(ksetra-jna)。了解场和识场者的分别,也就是了解躯体和认识躯体者的分别,并不十分困难。任何人都可以这样细想。从童年到老年,他的身躯已有无数变化,但他仍是同一个人,仍存在着。因此,活动场的识者和实际活动场有分别。活着的受条件限制了的灵魂由此可了解,他们跟躯体有分别,在开始时,本书已描述了dehino smin——生物在躯体之内,而躯体从儿童至少年,从少年至青年,从青年到老年,不停在变。拥有躯体的人知道躯体在变。很明显,拥有者就是识场者。有时,我们想“我是男人”、“我快乐”、“我是女人”、“我是狗”、“我是猫”:这些就是识场者的躯体化名号。但识场者是不同于躯体的。虽然我们使用很多东西,例如衣服等,但我们知道,我们跟使用的东西不同。同样,只要仔细想一想,我们也就了解,我们跟躯体不同。你、我、或任何有躯体的人都叫做ksetrajna,即认识活动场的人,而躯体叫做活动场本身。 《博伽梵歌》头六章已描述了识场者(生物),生物赖以了解至尊主的地位。《博伽梵歌》的中间六章则描述了至尊人格神和个体灵魂以奉献服务跟超灵建立的关系。这些章节也明确地为了至尊人格神的至高地位和个体灵魂的从属地位下了定义。在一切情况中,生物都是从属的;但由于他们遗忘一切,所以身陷痛苦之中。受了虔诚活动的启迪,他们以不同的资格接近至尊主——他们可能在失望中,可能需要金钱,可能要寻根究底,也可能追求知识。这些都谈到了。现在,由第十三章开始,则说明生物如何跟物质自然接触,以及至尊主如何以功利性活动,培养知识和作奉献服务等不同的方法,拯救生物。虽然生物跟物质躯体完全不同,但不知怎的,却跟物质躯体发生了关连。这也会说明。 3.巴茹阿特的后裔呀!你该了解,我也是在一切躯体之内的识者。对躯体和躯体识者的了解称为知识。这就是我的意见。 要旨:在讨论躯体和躯体识者,灵魂和超灵的时候,我们会有三个不同的研究项目:主、生物、物质。在每一活动场,在每一躯体内,都有两个灵魂:个体灵魂和超灵,因为超灵是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全权扩展,所以奎师那说:我也是识者,但不是躯体的个体识者。我是超然的识者。我以超灵的身份临在于每一躯体中。 一个人通过这部《博伽梵歌》十分仔细地研究活动场和识场者的,能达到知识的境界。主说:在每一个别躯体中,我是活动场所的识者。个体可以是自己躯体的识者,但他不能认识其他躯体。至尊人格神以超灵的身份临在于所有躯体中,知道所有躯体内的一切事情。他知道一切不同生物的不同躯体。一个老百姓知道自己那一小块土地上的一切,但国王不单对王宫了如指掌,对单个老百姓的一切财产,也所知甚详。同样,一个人可以是个别躯体的拥有者。然而,至尊主是一切躯体的至高无上拥有者。国王是王国的原本拥有者,国民是较次的拥有者。同样,至尊主是一切躯体的至高无上的拥有者。 躯体由感官组成。至尊主是瑞希开释,即“感官的主宰”。他是感官的原始主宰,正如国王是王国内一切活动的原始主宰,国民则是第二位的主宰。主也说:我也是识者。这就是说,他是超然的识者。个体灵魂只知道自己的特殊躯体。韦达经典中有以下的说法:ksetranihi sarirani bijam capi subhasubhe tani vetti sa yogatma tatah ksetrajna ucyate. 这躯体称为ksetra(场),在躯体之内居住了躯体的主人和至尊主。至尊主知道躯体和躯体主人,因此被称为一切场地的识者。活动场、活动识者和活动的最高识者,三者的分别,现述如下:对躯体的构造,个体灵魂的构造,超灵的构造,有完美的知识,韦达典籍就称之为知识。这是奎师那的意见。了解灵魂和超灵既同一又有别,这就是知识。一个人不了解活动场和活动的识者,就不是在完美的知识中。他必须了解自然,自然的享受者和控制自然识者及个体灵魂的识者。三者的地位不同,他不该混淆。人不应混淆画家、画和画架。这个物质世界是活动的场,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享乐者是生物;在两者之上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格神。在韦达文献中,《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1. 12)有言, bhokta bhogyam preritaram ca matva/sarvam proktam tri-vidham brahmam etat.梵有三层概念:原质(prakrti)是作为活动场的梵,吉瓦(jiva,个体灵魂)也是梵,总是试图控制物质自然,此两者的控制者也是梵,但他是真正的控制者。 这一章将解释,在两识者中,一个会犯错,另一个则永远不会犯错。一个是主,另一个是从属。把两个场地的识者理解为同一的,就违背了至尊人格神的话语。他在这里很清楚地宣言:我也是活动场的识者。一个人误把绳子看成蛇,就是没有知识。躯体的种类不同,躯体的主人也不同。因为每个个体灵魂有支配物质自然的个别能力,所以有不同的躯体。然而,至尊也以主宰的身份,临在他们之内。“Ca”字很重要,因为它说明躯体的总数。这是圣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的意见:奎师那是除了个体灵魂之外,临在每一躯体之内的超灵。奎师那在这里很明确他说,超灵既主宰活动场,也主宰有限的享受者。 4.现在,请听我简单地描述这个活动场:如何构成,有何变化,因何而来,还有场的识者和这位识者的影响。 要旨:主在描述活动场和在构成地位中的识场者。一个人须知道,这个躯体如何构成,由什么物质组成,在谁的主宰下活动,变化如何产生,变化从何而来,原因何在,理由何在,个体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个体灵魂的真正形体又怎样。一个人该知道,个别活着的灵魂和超灵的分别,两者的不同影响,两者的能力等等。他只须从至尊人格神的描述,了解这部《博伽梵歌》,这一切便会很清楚。然而,人须小心,不要把在每一躯体中的至尊人格神看成是与个体灵魂一致的。这样一来,就跟把有能力的看成无能的,没有分别。 5.关于活动场及活动之识者的知识,在不同的韦达典籍中,不同的圣者,各有所述,特别是在《维丹塔·苏陀》中,对其中的因果关联进行了全面的论证。 要旨:至尊人格神奎师那是解释这门知识的最高权威。自然,仍有渊博的学者和标准的权威常引述以往权威的证据。奎师那在解释争论最多的一点:灵魂和超灵的二元性和非二元性时,他引述了被认为是权威的经典——《维丹塔·苏陀》。首先,主说,这说法是根据不同的圣者的。说到圣者,除了主自己,《维丹塔·苏陀》的作者维亚萨也是一位伟大的圣者。《维丹塔·苏陀》很完全地说明了灵魂与超灵的二元性。维亚萨的父亲帕茹阿莎茹阿·穆尼也是一位伟大的圣者,在他的有关宗教的作品中说:aham tvam catathanye,我们——你、我和其他不同的生物——全是超然的,虽然在物质躯体中。现在,我们按照不同的业报,陷入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里。就是这样,有些生物在较高的层面上,有些则在较低的本性中。较高和较低本性的出现是由于无知,而两者都展示在无量生物的身上。然而,超灵永无错误,不受自然三性质的污染,而且超然。同样,在最初的《韦达经》中尤其是《卡塔·乌帕尼沙德》中,在灵魂、超灵和躯体之间作出了分辨。有很多伟大的圣者都解释了这一点,帕茹阿莎茹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 Chandobhih一字指的是不同的韦达典籍,例如,《亚诸尔韦达》的一个分支《泰提瑞亚·乌帕尼沙德》,就描述了自然、生物和至尊人格神。 如前所述,Ksetra是活动场,而识场者则有两种:生物和至尊生物。如恰如《泰提瑞亚·乌帕尼沙德》(2. 9)所言:brahma pucchampratistha. 至尊主的能量有一展示,称为anna-maya“依赖食物生存”,亦即“进食本能”。这是对至尊的物质觉悟,跟着是prana-maya“气息本能”。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食物中觉悟了至尊绝对真理之后,就能通过生命的征候——生物的形态——觉悟绝对真理。在知性本能(jnana-maya)中,觉悟就从生命的征候发展为思想、感觉、意志。跟着就是梵觉,也就是称为自觉本能(vijnana-maya)觉悟。通过这种觉悟,生物的心意和生命征候跟生物自身,就判若云泥。下一阶段是至高无上的阶段,称为极乐本能(ananda-maya)觉悟极乐的本性。于是,梵觉有五个阶段,称为brahma puccham。这五个阶段中,最初三个——“进食本能”(anna-maya)、“气息本能”(prana-maya)、“知性本能”(jnana-maya)牵涉生物的活动场地。超然于这一切活动场地之上的是至尊主。至尊主又称为“极乐本能”(ananda-maya)。在《维丹塔·苏陀》中至尊主又称为“全然的快乐”。至尊人格神的本性就充满喜乐;为了享受自己的超然喜乐,他扩展为“自觉本能”、“气息本能”、“知性本能”、“进食本能”。在活动的场地中,生物被认为是享受者,跟生物不同的是“极乐本能”。这也就是说,要是生物决定要享乐,与自己极乐本能相契合,那么,他就变得完美了。这就是真实的画面:至尊主是场地至高无上的知情者,生物是从属的知情者;除此之外,还有作为活动场地的自然。人们应该在《维丹塔·苏陀》或《布茹阿玛·萨密塔》中寻找这条真理。 这里提到按照因果而精当安排的《布茹阿玛·萨密塔》的律则。有些经文或警句是na viyad asruteh(2.3.2),natma sruteh(2. 3.18)及parat tu tac-chruteh(2.3.40)。第一警句是指活动场地,第二句指生物,而第三句则指至尊主——各种生物展示中的至善者。 6-7.五大元素、假我、智性、不展示者、十感官、心意、五感官对象、欲望、憎恨、快乐、苦恼、聚合、生命的征候、确信——这一切,总而言之,可算是活动的场地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要旨:从伟大圣者的权威说法——韦达颂歌及《维丹塔·苏陀》的警句可知,这个世界是由土、水、火、空气、以太组成的。这就是五大元素(maha-bhuta)。跟着是假我、智性、自然三形态的不展示阶段。跟着是获取知识的五感官:眼、耳、鼻、舌、皮肤。跟着是五操作感官:嗓音、腿、手、肛门、生殖器官。跟着是在感官之上的心意。心意是内在的,可以称为内感官。于是,把心意算在一起,一共有十一感官。跟着是五感官对象:嗅、味、形、触、声。这二十四项元素聚合在一起,称为活动场地。如果一个人对这二十四项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就能十分了解活动场地了。跟着是欲望、憎恨、快乐、痛苦。这些是粗糙躯体中的五大元素的相互作用和体现。生命的征候,表现为知觉和确信,是精微躯体——心意、自我、智性的展示。这些精微的元素包括在活动场地之内。 五大元素是假我的粗陋体现,而又代表了假我的开初境界,术语上称为物质化概念,或tamasa-buddhi,愚昧中的智慧。而这又进而体现了物质自然三形态的不展示阶段。物质自然不展示的三形态称为“不展示的物质”。 一个人想详细地认识二十四项元素及其相互影响的结果,就该更详尽地研究这门哲学。《博伽梵歌》只给了我们一个梗概。 躯体是这一切因素的体现。躯体有六种变化:诞生、成长、延续、产生副产品、开始衰退、最后消失。因此,场是非永久性的物质事物。然而,场地认知者,也就是场地的拥有者,有所不同。 8-12.谦卑,勿傲,非暴力,容忍,纯朴,接近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清洁,坚定,自律,弃绝感官享受的对象,无假我,认识到生、老、病、死的不幸,超脱,不受妻儿家庭等等的羁绊,无论是遭遇好事还是坏事都心平气和,对我忠诚奉献,永远无二,渴望居于孤寂之地,承认自我觉悟的重要性,用哲学研究,探求绝对真理——我宣布上述一切皆属知识,除此之外则属无知。 要旨:这个知识程序有时被智慧薄弱的人误解为活动场的相互影响,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知识程序。如果人接受了这个程序,就有可能接近绝对真理。这并不是前面讲过的二十四种元素的相互作用。而是脱离那些元素的束缚的方法。被体困的灵魂陷入由这二十四种元素组成的躯体外壳中,而这里所描述的知识之途就是从中走出的方法。在所有对知识程序的描述中,第十一诗节的第一行谈到了最重要的一点。 Mayi cananya-yogena bhaktir avyabhicarini:知识进程的终点是为主作纯一的奉献服务。因此,如果一个人不逐渐或不能逐渐为主作超然服务,那么,其他十九项并无特别的价值。然而,如果一个人在全然的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其他十九项自然而然在他之内发展起来。《圣典博伽瓦谭》(5.18.12)说,yasyasti bhaktir bhagavaty akincana sarvair ganais tatra samasatesurah:一切有知识的良好品质都会在已达到奉献服务境界的人身上得到发展。正如诗节八所说,接受灵性导师这原则是很重要的。即使对从事奉献服务的人来说,这原则也最为重要。超然生命始于接受真正的灵性导师。至尊人格神圣主奎师那在这里清楚说明了,这条知识的途径是真实的道路。在这以外的臆断都是毫无意义的。 就这里所概述的知识而论,其细项可分析如下。“谦卑”的意思就是一个人不该渴望以得到别人的尊敬为满足。生命的物质化概念使我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在具有完美知识的人(知道他不是躯体的人)眼中,任何跟这躯体有关的东西,荣耀也好,耻辱也好,全无价值。一个人不该追求这种物质的欺惑。人们十分渴望以自己的宗教而闻名于世。于是有时情况是,一个人并不理解宗教原则,就加入某某宗教团体。这个团体实际上是不遵行宗教原则的。他跟着就以宗教教师爷自我标榜。因此在灵性科学上的实际进步方面,应该做一个测验,看看自己进步到那个地步。他可以这些细项来下判断。 一般来说,“非暴力”的意思不是指不杀害或不毁灭躯体,但实际上真正的非暴力是指不置别人于困苦之中。一般人由于无知陷入物质化的生命概念中,永远受物质的痛苦。因此,除非能把一般人提升至灵性知识的境界,否则,他的行为就是行暴。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真正的知识传播给一般人,使一般人受到启蒙,脱离物质的纠缠。这就是非暴力的含义。 “容忍”的意思是:人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和不敬。如果一个人努力在灵性知识方面求取进步,就会有很多人对自己侮辱和不敬。这是可预料的,因为物质自然的结构正是如此。即使是才五岁的男童帕拉德(Prahlada),由于他培养灵性的知识,引起了父亲对他的奉献精神的不满和反对,而招致了危险。他父亲试图以种种方法杀害他,但帕拉德仍然容忍。因此,在灵性知识方面进步,会遇上很多障碍。不过,我们应该容忍,而且坚定地继续前进。 “纯朴”的意义是:一个人不用外交手腕,直截了当,甚至可向敌人吐露真情。接受灵性导师十分重要,因为没有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指导,就不能在灵性科学方面有任何进步。一个人该以谦恭的心情接近灵性导师,为灵性导师服务,这样,灵性导师就会乐于赐福给门徒,因为真正的灵性导师是奎师那的代表,如果他赐福予门徒,门徒就会立即得到进步,不用遵行规范原则。或者,对于一个毫无保留地为灵性导师服务的人,遵行规范守则会很容易。 “清洁”对于在灵性生活上求取进步很重要。清洁有两种: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清洁即沐浴;致于内在的清洁,则须常常想着和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这过程拭净在心意上由过去业报累积下来的尘埃。 “稳定”的意义是,一个人该坚决在灵性生活上求取进步。没有决心,就没有真正的进步。自制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该接受任何阻碍他在灵性之途上进步的事物。他该习惯如此,拒绝任何跟灵性进步抵触的事物。这就是真正的弃绝了。感官太顽强,常渴望得到满足。一个人不该满足这些不必要的需求。满足感官以至能维持躯体的健康,只是为了履行追求灵性生活上进步的责任。最重要而又最难控制的就是舌头。要是一个人能控制舌头,就很有可能控制其他感官了。舌头是用来尝味和发音的,因此,依据系统的规范,舌头该时常用来品尝供奉过给主奎师那的食物,唱颂“哈瑞·奎师那”。至于眼睛,就该只用来看奎师那的美丽形体,除此以外,什么也不准看。这样就可控制眼睛。同样,耳朵该用来聆听关于奎师那的事情,鼻子则该用来嗅供奉过给奎师那的花香。这就是奉献服务的程序。从这里可理解,《博伽梵歌》只是阐释奉献服务这门科学。奉献服务是主要而唯一的目的。没有智慧的《博伽梵歌》释论者试图把读者的心意误导往其他主题,然而,除了奉献服务外,《博伽梵歌》并无其他主题。 假我即把躯体看成自己。当一个人理解自己不是躯体而是灵魂时,他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我就在那里。假我会死亡,真我则不会。据韦达经典《布瑞哈德·阿茹阿尼亚卡·乌帕尼沙德》(1. 4.10)说,aham brahmasmi:“我是梵,我是灵。”这个“我是”,自我的意识,在自觉的解脱阶段也存在。可是,当“我是”的意识应用到虚假的躯体上时,那就是假我了。当自我的意识用于真实时,那就是真我了。有些哲学家说我们该放弃自我,但我们不能够放弃自我,因为自我意谓着本体。当然,我们该放弃将躯体误认为自我的错误概念。 一个人该尝试了解接受生、老、病、死之苦。很多韦达典籍都描述到出生的情况。在《圣典博伽瓦谭》,未降生者的世界、婴儿在母体里的停留、婴儿的痛苦等等,都有生动的描述。我们应该彻底了解出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忘了在母亲的肚子里有多痛苦,所以就不会为轮回生死这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同样,死亡时也有各种痛苦;这在权威圣典中也有提及。这些应该好好讨论。至于老和病,每一个人都有实际经验。谁也不想生病,谁也不想年老,但两者都无法避免。除非我们对这物质生命持悲观的看法,考虑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则就没有动力推动我们向灵性生活方面求进步。 不依附妻儿家庭并不等于说一个人对这一切该全无感情。这些都是倾注感情的自然对象,但当他们不利于灵性的进步时,就不必依附留恋。使家庭和睦幸福的最好方法就是奎师那知觉。一个人如果完全在奎师那知觉中,就能使家庭快乐,因为奎师那知觉的程序十分容易。人只需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吃供奉过给奎师那的祭品,讨论诸如《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一类的书籍,并且崇拜供奉神像。这四者会令人快乐。一个人该如此训练他的家人。整个家庭可早晚坐在一起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人能如此建立家居生活,遵随这四项原则,培养奎师那知觉,就无需放下家庭生活,过弃绝生活。但如果家庭生活并不合适,不利于灵性修炼,那么就该放弃。为了觉悟或服务奎师那,人须放弃一切,象阿尔诸那做的一样。阿尔诸那并不想杀害亲属,但当知道亲属阻碍他了解奎师那,便接受奎师那的指示参加战争,最后杀了他们。在所有情况下,一个人都该不依附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有完全的快乐,也不会有完全的痛苦。 苦乐是物质生活的伴随物。一个人该如《博伽梵歌》所说的那样学会忍受。既无法控制苦乐的往来,就该不依附物质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就可在两境之中保持平衡。一般来说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快乐,得到不想要的东西就痛苦不堪。但如果我们真正处在灵性境界,这一切都不会刺激我们。要到达这境地,我们须不断作奉献服务。毫无偏离地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就是从事九种奉献服务:唱颂、聆听、崇拜、顶礼等等。一如第九章末段所述。应该遵循那条途径。 当一个人习惯了灵性生活,他自然而然不会跟物质化的人混在一起。这与他的意愿相违。我们可以考验考验自己,看自己到底有多愿意幽居独处,远离无益的交游。奉献者自然而然对不必要的运动,上电影院,社交活动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了解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有很多从事研究的学者和哲学家在研究性生活或其他问题,但根据《博伽梵歌》,这些研究工作或哲学思辨并无价值。大多是荒谬之谈。根据《博伽梵歌》的教导,人应该以哲学性的审慎力去研究灵魂的本质。他须从事研究,以了解自己是怎样一回事。这里就是提出上述建议。 至于自觉,这节诗清楚说明了,奉爱瑜伽最有实效。一旦有关奉献的问题出现,就须考虑超灵及个体灵魂的关系。个体灵魂和超灵不可能同一,至少在奉爱的概念——生命的奉献概念——中不可能如此。个体灵魂为至尊灵魂所作的服务是永恒的,正如其所清楚说明的一样是nityam。因此,奉爱或奉献服务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这种哲学性信念。 《圣典博伽瓦谭》(1.2.11)解释了这点:y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vam yaj jnanam advayam. 真正了解绝对真理的人知道,觉悟自我分三阶段:梵(Brahman)、超灵(Paramatma)、博伽梵(Bhagavan)。至尊人格神是体证绝对真理的最高阶段。因此,一个人须达到了解至尊人格神的层面,并且为主奉献、为主服务。这就是知识的完美境地。 从实践谦卑开始到觉悟绝对真理为人格神为止这一历程好象从地面到顶楼的梯级,在这梯级上,很多人已达二楼,三楼或四楼等等,但除非到达顶楼,了解奎师那,否则知识就停留在较低的阶段。任何人如果想跟神争高低,同时又要在灵性知识方面进步,必定失败。本节很清楚他说明了,没有谦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力的。将自己看成神,这是最大的狂傲。虽然生物总是受物质自然的铁律支配,由于无知,他们仍这样想:我就是神。因此,知识的开端便是谦卑(amanitva)。一个人须谦卑,而且认识到自己是从属于至尊主的。因为反叛至尊主,他才受物质自然支配。一个人须认识这真理,确信这一真理。 13.现在,我要说明什么是可认知的,你知道后就会尝到永恒。它是无始的,而且从属于我。它称为梵,也就是灵,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因果之外。 要旨:主已解释过活动场和场的认知者。他也解释过了解活动场地认知者的方法。现在,他在解释什么是可认知的,首先是灵魂,然后是超灵。了解了认知者:灵魂和超灵,就可尝到生命的甘露。正如第二章所解释的,生物是永恒的。这里肯定了这一点。个别灵魂出生的日期并不确定。谁也不能追溯个体灵魂从至尊主处展示出来的历史。因此,它是无始的。韦达经典也肯定这点,《卡塔·乌帕尼沙德》(1.2.18):躯体的认知者永远无生无死,充满知识。 韦达圣典宣布,至尊主是躯体的主要认知者,也是物质自然三形态的主人。《苏密瑞提》说:生物永远在为至尊主服务。主柴坦尼亚在他的教义中也肯定了这点。因此,本节对梵的描述跟个体灵魂有关系。当梵一词应用于生物身上,意义即为本识梵(vijnana-brahma),而非喜悦的梵(ananda-brahma)。喜悦的梵是至尊梵人格神。 14.他的手足眼脸无处不在,他能听到一切,超灵就是这样存在,遍透万物。 要旨:超灵,即至尊人格神,好象太阳一般,放射无限的光线。他以遍透万有的形式存在。一切个体生物,从第一个伟大的导师布茹阿玛至渺小的蚂蚁,都存在于他之内;有无数的手、足、眼、脸,无数的生物。一切都存在超灵之内。因此,超灵是遍透万有的。然而个体灵魂不能说他的手、足、眼、脸无处不在。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认为,由于无知他知觉不到自己的手、足、眼、脸随处扩散,可是,当他得到正确的知识,就可到达这境界。这种想法本身就自相矛盾。这就等于说,个体灵魂被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并非至高无上。至尊与个体灵魂不同,至尊主可无限地延长他的手臂,个体灵魂则不能。在《博伽梵歌》中,主说,如果任何人向他献上一朵花、一个水果、一点水,他都接受,如果主在很遥远的地方,他又怎可能接受献品呢?这就是主无所不能的明证:虽然他在自己的居所之内,距离地球很远很远,他仍可以伸手接受任何人的献品。这就是他的力量。《布茹阿玛·萨密塔》(5.37)说,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atmabhutah:虽然他常在自己超然的星宿上过着逍遥时光,他仍是遍存万有的。个体灵魂不能够宣布自己是遍存万有的。因此,这节诗描述的是至尊灵魂至尊人格神,而不是个体灵魂。 15.超灵是一切感官的始源,但他却没有感官。他虽是一切生物的维系者,却无所依附。他超越自然形态,同时又是物质自然形态之主。 要旨:至尊主虽然是一切生物的感官之源,但跟生物并不一样,并没有物质感官。实际上,个体灵魂有灵性的感官,但在受条件限制的生命中,他们为物质元素所笼罩,因此,感官活动就通过物质展现。至尊主的感官不会如此被笼罩。他的感官是超然的,因此称为无自然形态(nirguna)。“Guna”意味着物质形态,他的感官不受物质因素的影响。我们须了解,他的感官跟我们的并不一样。虽然他是我们一切感官活动之源;他有不受污染的超然感官。这一点《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的诗节apani-pado javano grahita中有很好的说明。至尊人格神没有受物质污染的手。他有手,而且用手来接受奉献给他的祭品。这就是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跟超灵的分别。他也没有物质的眼睛;但他有眼睛——否则他怎能看东西呢?他看见一切——现在、过去、未来。他居于生物的心里,他知道我们在过去做过的一切,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我们在未来将做的一切。《博咖梵歌》肯定了这点:他知悉一切,但谁也不知悉他。据说,至尊主没有象我们一样的腿;但他可以在太空旅行,因为他的腿是灵性的。换言之,主不是非人格的。他有眼,有足,有手,一切都有。因为我们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所以也有这些东西。然而,主的眼、足、手、感官并不受物质自然的污染。 《博伽梵歌》也肯定了,主显现时是透过内在能力以本来面目显现。他不会受物质能量污染,因为他是物质能量之主。在韦达典籍中,我们发觉他整个躯体都是灵性的。他有永恒的形体,被形容为永恒、全知、喜乐、完形(sac-cid-ananda-vigraha)。主充满了富裕。他是一切财富的拥有者,也是一切能量的主人。他最聪明,充满知识。这些是至尊人格神的一些特征。他是一切生物的维系者,一切活动的见证人。就我们从韦达典籍了解所得,至尊主永远是超然的。虽然我们看不见他的头、面、手脚,但他是有的。当我们提升自己到超然的境界时,就可看到主的形体了。由于感官为物质污染了,我们无法看见他的形体。因此,非人格主义者仍受到物质的影响,而无法了解人格神。 16.绝对真理既存在于众生的内部,亦存在于众生的外部,亦动亦静。因为他如此精微,我们物质的感官能力无法看到或认识。他十分遥远却又离众生很近。 要旨:从韦达经典,我们了解至尊者那茹阿亚那既存在于一切生物之内,又存在于一切生物之外。他既在灵性世界,又在物质世界。虽然他很远很远,却跟我们很接近。这些都是韦达典籍说的。而且,因为他永远在超然的喜乐中,我们无法了解他如何享用自己的富裕。我们无法以物质感官看到他、了解他。因此,用韦达的语言来说,要了解他,我们物质的心意和感官无济于事。然而,奉行奎师那知觉,实践奉献服务,净化了心意和感官,就可不断看到他。《布茹阿玛·萨密塔》确言,奉献者培养对至尊主的爱,就可永远看到他,不会中断。《博伽梵歌》第十一章诗节五十四则肯定了,只有通过奉献服务,才能够看到他,理解他。 17.超灵看似是分散在众生之中,但其实未被分割。他一直安处如一。他是众生的维系者,但我们须明白,他培育一切,又吞噬一切。 要旨:主以超灵的形式,安处于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是否等于说他是分割了呢?不,实际上,他是一个整体。就以太阳为例,太阳稳处于天空中自己的位置上。如果人向各方向走五千里然后问:太阳在哪里?每一个人都会说,太阳就照耀在他的头顶上。韦达经典举这个例子说明超灵并未被分割,不过安处得好象分割了一般。此外,韦达经典又说,维施努是一个,他无所不能,所以无所不在,就好象太阳在不同地方向不同的人显现一般。至尊主虽是一切生物的维系者,但在毁灭的时刻却吞噬一切。主在第十一章,说他到库茹之野来是要吞噬所有战士时,就肯定了这一点。主也提到,他也以时间的形式吞噬一切。他是毁灭者,杀灭一切。在创造出现的时候,他从原始状态开始培育一切;在毁灭的时候,他吞噬一切。韦达赞歌肯定了,他是一切生物的始源,一切生物息止之所。在创造之后,一切生物息止于他的全能之内,在毁灭之后,一切生物再次回归,息止于他之内。这些都为韦达赞歌所确证。 18.他是一切发光体的光源。他在物质的黑暗之外,而且是并不展示。他是知识、知识的对象和知识的目标。他处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要旨:超灵,亦即至尊人格神,是一切发光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的光源。在韦达经典中,我们发现,灵性国度无需太阳,无需月亮,因为有至尊主的光灿。在物质世界,至尊主的灵性光灿—梵光(brahma-jyoti)为物质元素(mahat-tattva)笼罩,所以我们需要太阳、月亮、电力等的帮助才有光。然而,灵性世界无需这些东西。韦达经典清楚地说明了,因为他辉煌的光灿,一切都被照得通明。很清楚,他并不处于物质世界中。他处于灵性世界,在很远很远的灵性天穹。韦达典籍也肯定了这一点,aditya-varnam tamasah parastat(《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3.8)。他就象太阳,永远在发光,但他又离开这个物质世界的黑暗很远很远。 他的知识是超然的。韦达经典肯定了梵是精要的超然知识。至尊主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会将知识赐予渴望提升自己到灵性世界的人。 《韦达经》有一首曼陀这样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得到解脱,就须皈依至尊人格神。至于终极知识的目标,韦达经典也这样说:只有认识你,才能超越生死。 他以至高无上的主宰的身份处于每一个人的心里。至尊的手足分布各地,但个别灵魂的则不可能如此。因此,活动的场地有两位认知者:个体灵魂和超灵;这是必须承认的。一个人的手足只在自己的躯体上,但奎师那的手足遍布所有地方。《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也肯定了这点,说:至尊人格神是帕布(主人),即一切生物之主,因此,他是一切生物的终极庇护所。不容否认,至尊超灵与个体灵魂总是不同的。 19.至此,我已经概述了活动场(躯体)、知识、可知的。只有我的奉献者才能彻底明了这些,并且由之到达我的本性。 要旨:主已经概述了躯体、知识、可知的。上述的知识包括三种成分:认知者、可知的、认知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称为知识的科学(vijnana)。主纯一的奉献者可直接了解完美的知识。其他人无法了解。一元论者说,在终极阶段,这三者结合为一,但奉献者不接受这种说法。知识和培养知识即在奎师那知觉中了解自己。我们为物质知觉所导引,但一旦将全部知觉转到奎师那的活动中,认识奎师那就是一切,那么我们就得到了真正的知识。换言之,知识只是完美地了解奉献活动的最初阶段。第十五章对此会有非常清楚的解释。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诗节六和诗节七,即从maha-bhutani一直到cetana dhrtih,分析了物质元素和生命特征的某些展示。这些合起来形成躯体,即活动场。从诗节八到诗节十二,即从amanitvam到tattva-jnanartha-darsanam,描述了了解两种活动场的认知者即个体灵魂和超灵的知识途径。然后,诗节十三到十八,从anadi mat-param一直到hrdi sarvasya visthitam,描述了灵魂和至尊主(超灵)。 这样,活动场(躯体),理解的途径,灵魂和超灵等三项知识有了描述。这里特别说明,对这样的奉献者《博伽梵歌》有充分的用处;他们能到达至高无上的目标——至尊主奎师那的本性。换言之,只有奉献者,而非其他人,能理解《博伽梵歌》,并得到所欲的结果。 20.应该理解,物质自然和众生都是无始的。其变化和物质形态也都是物质自然的产物。 要旨:通过本章介绍的这门知识,人能认识躯体——即活动场和躯体的认知者(个体灵魂和超灵)。躯体是活动场,由物质元素组成。体困的享受躯体活动的个体灵魂是purusa,即生物体。他是其中一个认知者,另一个是超灵,当然,我们得了解,超灵和个体生物都是至尊人格神的不同展示。生物属于主的能量范畴,超灵属于主个人扩展的范畴。 物质自然和生物两者都是永恒的。那就是说,他们在创造之前就存在了。物质展示是从至尊主的能量来的,生物也如此,但生物属于高等的能量。两者都在这个宇宙展示之前就存在了。物质自然被吸纳在至尊人格神之内,在摩哈?维施努之内。需要的时候,它就透过物质能量(mahat-tattva)整体展示。同样,生物也在他之内。因为他们受条件限制,所以不喜欢为至尊主服务。因此,不容许他们进入灵性天穹。随着物质自然的涌现,这些生物再度获机会在物质世界中活动,为自己进入灵性世界作好准备。这就是物质创造的玄奥之处。实际上,生物本是至尊主灵性所属部分,然而,由于他们的反叛本性,所以受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至于主的这些生物(即高等存在),怎样跟物质自然产生接触,并不重要。至尊人格神知道,这情况实际上怎样,为什么会发生。主在圣典上说,受物质自然吸引的人将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然而从这些诗篇的描述中,我们该确定地知道,一切物质自然通过三型态所引起的转变和影响,都是物质自然的产物。生物的一切变化种类不同都是由躯体引起的。就灵性而论所有生物全都一样。 21. 据说,自然是所的物质因果的原因,而生物则是此世诸种痛苦和享受的原因。 要旨:生物的躯体和感官的种种展示是物质自然引起,。生物的840万种;这些种类都是物质自然的创造。他们从生物不同的感官快乐中产生,生物就这样想在这个或那个躯体中生活。生物被放置在不同的躯体内,送象享受不同的快乐+。也要承受不同的痛苦。生物的物质苦乐由躯)引起,并非由本来的自我引起。毫无疑问,生物在原本的状况中可享受快乐+那才是生物的真正状况。生物因为欲求支配物质自然桥jy睨沦落在物质世界。在灵性世界没有这样的事,灵性世界是纯净西在。在物质世界,每个人都苦苦挣扎,为躯)得到不同的快乐。这躯体是感官的结果,这》说更为清楚。感官是满足欲望的工句,而总体——躯体和工句般的感官——均由物质自然给予,生物的境遇好晃,由自己过去的欲望和活动决定。这一点在下一节将很清楚。物质自然根据一个他的欲望和活动,将送放在不同的居所里啻生物的jy睨被放置在某一居所里,承受与的而来的苦乐,呵由自己造成的。一将被放置于某种躯体里,送象受自然的控制,因为躯体是物质誓,要根据自然律则而活动。这时,生物无力量改变自然律则。假设生物被放置在狗誓躯体里,送一被放置在狗誓躯体里,就皈好象狗那般活动,不可能睨其它方式活动。如果生物被放置在猪誓躯体里,就被逼吃粪便,象猪那样活动。同样,生物如果被放置在半神他的躯体里,也得按照半神他的躯体活动,这就是自然定律,然而,在所有情况下,超灵都跟个体灵魂在一起。韦达经典《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3.1.1)有以下解人dva supasna sayuja sakhayah.至尊主对生物十分仁慈,他永远伴随着个体灵魂‖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以超灵的身份出现。 22.物质自然中的生物就这样循着生命的道路,享受自然的三形态。这是由于生物跟物质自然接触的缘故,于是,便在不同的生命种类中遭遇善恶诸事。 要旨:这节诗对了解生物如何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非常重要。第二章解释了,生物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正如换衣服一般。这样换装是由于他们迷恋物质存在的缘故。只要他们受这个虚假展示的支配,就会继续由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由于他们渴望支配物质自然,所以被放置到这样不理想的情况中。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下,生物有时出生为半神人,有时为人,有时为野兽,有时为虫,有时为水生动物或植物,有时为臭虫,就这样生生不息。在所有的情况下,生物都认为自己是环境的主宰,其实是处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之下。 这里解释了生物如何被放置到不同的躯体里。这是由于跟自然的不同形态接触的缘故。因此,一个人必须超越物质三形态,处于超越的地位中。这就被称为奎师那知觉。除非一个人处于奎师那知觉中,否则他的物质知觉会逼迫他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因为从太初以来他就有物质欲望。然而,他须改变这观念。只有从权威之源处聆听才会有效果。这里有最好的例证:阿尔诸那向奎师那聆听有关神的科学。生物一旦进入了这个聆听的过程,就会消除长期以来存有的要控制物质自然的欲望,随着这种欲望的减退,逐渐地,此消彼长,他就会尝到灵性的快乐。有一首韦达曼陀说,当生物跟至尊人格神在一起而变得有学识时,他会相应地体验到永恒喜乐的生活。 23.在这个躯体中,还有另一超然西享受者。他就是主,至尊无上的拥有者,以监察者和准许者的身份存在,被称为超灵。 要旨:这里断言,常与个体灵魂在一起的超灵是至尊主的代表。他并不是普通的生物。因为一元论的哲学家把躯体的认知者看成一体,所以认为超灵和个体灵魂没有分别。为了澄清这一点,主说他在每一躯体中以超灵的身份存在。主与个体灵魂不同;他是超然的。个体灵魂享受一特殊场地的活动,但超灵并不是以有限享受者或从事躯体活动者的身份存在;他是以见证者、监察者、准许者和至高无上的享受者的身份存在。他的名字是超灵,而非个体灵魂。他是超然的。很显然,个体灵魂和超灵是有分别的。超灵的手足无处不在,但个体灵魂则非如此。因为他是至尊主,他存在于躯体之内,准许个体灵魂欲求物质快乐。没有超灵的准许,个体灵魂不能够做任何事情。个体是被维系者,超灵则是维系者。宇宙中有无数生物,超灵以朋友的身份存在于生物之内。事实上,每个个体生物都永远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而且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犹如朋友。然而,生物有拒绝至尊主的规约的倾向,要独立地活动,试图控制自然。因为他们有这种倾向,所以被称为至尊主的边际能量。生物不是处于物质能量之中,就是处于灵性能量之中。如果他们受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至尊主就以他们朋友的身份——超灵,跟他们在一起,帮助他们回归灵性能量。主常常渴望把生物带回灵性能量,但由于生物渺小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拒绝与灵性之光的联谊。这样误用独立性就是他们在受条件限制的自然中作物质挣扎的原因。所以,主时常从内从外发出指示。从外,他所发的指示,就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说明的;从内,他试图说服他们,在物质场地的活动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他说:“放弃它,将信心转向我。这样,你便会快乐。”这样,聪明的人就会把信心置于超灵或至尊人格神之上,便在喜乐永恒的知识生命中迈开了第一步。 24.这一哲学涉及物质自然、生物、自然形态的相互作用,理解它,肯定能获得解脱。不管现在的处境怎样,他都不会在此再次投生。 要旨:对物质自然、超灵、个体灵魂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有了清楚的了解,就有资格获得解脱,转到灵性的环境,不用被逼返回这个物质自然。这就是知识的结果。知识的目的在于清楚地了解生物偶然地堕落到物质存在中。如果个人努力跟权威、圣者、灵性导师在一起,必能了解自己的地位,而且通过了解人格神所解释的《博伽梵歌》,重获灵性知觉即奎师那知觉。那么,他们肯定不再返回物质存在中,而是要升转到灵性世界,享受充满快乐和知识的永恒生活。 25.有些人通过观想,在自身之内知觉超灵,有些人通过培养知识,另一些人则通过不带功利性欲望地工作。 要旨:主告诉阿尔诸那,以寻求自觉来分,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可分为两类。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这一类人无灵性理解力可言。至于另外一类,对了解灵性生命深具信心,被称为内省的奉献者,哲学家和弃绝业报的活动者。试图建立一元论学说者可归入无神论者及不可知论者一类。换言之,只有至尊人格神的奉献者才具有最佳的灵性领悟力,因为他们了解在物质自然之外还有灵性世界和至尊人格神,而且至尊人格神扩展为超灵,处于每一个人的内里,是遍透万有的神。当然,有人试图通过培养知识来了解至尊绝对真理,他们可算作第二类。三可亚哲学家把这物质世界分析为二十四种元素,又将个体灵魂视为第二十五种元素。当他们能了解个体灵魂超越物质元素之上时,也就能了解在个体灵魂之上还有至尊人格神。主是第二十六种元素。于是,他们就逐渐接近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的标准。不带功利性欲望而工作的人在态度方面也很完美。他们获得机会,升晋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的层面。这里说明了,有些人知觉纯粹,试图通过观想找寻超灵;当他们发现超灵就在他们之内时,就会处于超然境界。同样,有其他人培养知识,试图了解超灵;也有另外一些人,修习阴阳瑜伽,试图以幼稚的活动满足至尊人格神。 26. 还有些人虽然并不精通灵性知识,却从其他人那里聆听到主并开始崇拜至尊者。由于他们有聆听权威的倾向,所以也超越了生死之途。 要旨:这节诗特别适用于现代社会,因为实际上,现代社会并无灵性方面的教育。有些人似乎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哲学家,但实际上一点哲学知识也没有。至于普通人,如果是善良的灵魂,通过聆听,便有进步的机会。聆听的过程十分重要。主柴坦尼亚在现代世界传扬奎师那知觉,对聆听异常强调,因为普通人一旦聆听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就能进步,尤其是根据主柴坦尼亚说,聆听超然的声音: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因此,所有人都该从聆听自觉灵魂的说话得益,逐渐地就能了解一切。然后就毫无疑问地会崇拜起至尊主来。主柴坦尼亚说,这个年代,谁也不需改变自己的位置,但须放弃通过心智臆断以了解绝对真理的努力。一个人该学会成为认识至尊主的人的仆人。如果一个人有幸托庇于纯粹奉献者,向他聆听有关自觉的知识,效仿他,就会逐渐把自己提升至纯粹奉献者的境界,这节诗尤其推荐聆听的程序,可谓十分正确。虽然普通人在能力方面一般都比不上那些所谓哲学家,但满怀信心地聆听权威者所说的一切,这种聆听会帮助人超越物质存在,重返家园,回归神。 27.人中的佼佼者啊!无论你在存在中看到什么,动的还是不动的,都只是活动场地和场地认知者的组合。 要旨:这诗节说明了在宇宙创造以前就已存在物质自然和生物。被创造的只不过是生物和物质自然的组合。不移动的展示,如树木、山岭、冈陵等,极多;但也有许多移动的存在,这一切只不过是物质自然和高等本性——生物——的组合。没有生物这高等本性的接触,什么也不会生长。因此,物质自然和高等自然的关系永远继续下去;这个组合是至尊主产生的。所以,主是高等和低等本性的支配者。物质自然由主创造,高等本性被主放在这物质自然之内,因此,一切活动和展示便出现了。 28.能在一切躯体中,见到陪伴个体灵魂的超灵,了解躯体能毁灭,而内在的灵魂和超灵都不会毁灭,这样的人,可谓有真知灼见。 要旨:谁因为有好的联谊能知道躯体,躯体的拥有者(即个体灵魂)和个体灵魂的朋友三者组合在一起,就是有真知识。若没有真正认知灵性的人的联谊,人是无法认识到这三项的,没有这种联谊的人愚昧无知,他们只看到躯体。他们认为当躯体毁灭时,一切都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躯体毁灭后,灵魂和超灵依然存在,以很多不同的形体,动的或不动的,永远继续下去。梵词paramesvara有时被翻译成“个体灵魂”,因为灵魂是躯体的主人,而且在躯体毁灭后,转到另一形体去。他就是以此方式为主人。然而,有些人把这词解释为超灵。无论哪一情况,超灵和个体灵魂两者都会继续下去。他们不会毁灭。一个人如果能看到这点就真正看到发生的一切。 29.能见到超灵处处均在,存在于每一生物之中,就不会因心意而使自己堕落。他就这样趋近超然的目的地。 要旨:接受了物质存在的生物与他在灵性存在中的处境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人了解了至尊处于他的超灵展示之中,无所不在。那就是说,如果看到至尊人格神存在于每一生物之内,就不会自甘堕落,因而会逐渐向灵性世界前进。一般而言,心意耽于感官满足的种种过程,然而,当心意转向超灵,人的灵性理解力就会有长进。 30.物质自然造就了躯体,而一切活动皆是躯体所为,自我并没有做什么,达到这种认识的人,可谓有真知灼见。 要旨:躯体是物质自然在超灵的指示下制作的。跟躯体有关的无论什么活动,都不是人所为。无论一个人为了快乐或为了痛苦应做些什么,那都是躯体结构强迫他的。然而,自我在这一切躯体活动之外。这个躯体是根据人过去的欲望而得的。要实现欲望,人就得有躯体,并以此相应地活动。实际地说,躯体是个机器,由至尊主设计,用以实现欲望。由于欲望,人或陷入困难的处境受苦,或享受快乐。一旦培养了这种对生物的超然看法,就能使人脱离躯体活动。有这种视觉的人是真正有洞察力的人。 31. 当明达之人不再因不同的物质躯体而看到不同的身份,而是看到生命如何处处扩展,此人就已达到梵的观念。 要旨:当一个人见到生物有不同躯体的现象是由于个体灵魂有不同的欲望之故,而且躯体实际上并不属于灵魂本身,这才是真正地有洞察力。在生命的物质概念中,我们发觉某某是半神人,某某是人,某某是狗,某某是猫等等。这是物质视觉,而非真实视觉。这物质的分别是由于物质化的生命概念。物质躯体毁灭后,这灵魂是一。灵魂与物质自然接触,所以获得不同的躯体。一个人见到这一点,就得到灵性视觉,从此摆脱诸如人、动物、大、低等之类的区别,知觉变得净化,而且能以自己的灵性身份培养奎师那知觉。至于他如何视物,下一节诗将会解释。 32.洞察永恒的人能见到,不朽的灵魂超然、永恒,而且超越诸种自然形态。阿尔诸那呀!尽管跟物质躯体接触,灵魂并没有做任何事情,也没有被束缚。 要旨:因为物质躯体的出生,生物也好象要经历出生,但实际上,生物是永恒的,并没有出生。生物虽处于物质躯体之内,却超然而永恒。因而他永不会毁灭。生物的本性充满喜乐,他不会从事任何物质活动,因此,由于跟物质躯体接触而出现的活动并不会束缚住他。 33.天空是精微的,它遍透万物,却并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同样,处于梵视中的灵魂,即使居于身体之中,也不与身体相混。 要旨:空气进入水、泥、粪便及任何东西之内,但却不跟任何东西混杂。同样,生物即使处于不同的躯体之内,由于微妙的本性,跟它们仍泾渭分明。因此,用物质眼睛不可能见到生物如何跟这躯体接触以及在躯体毁灭后,如何离开它。在科学上,无人能弄清这一点。 34.巴茹阿特之子呀!正如太阳独自照明整个宇宙,在躯体里的生物也以知觉照明整个躯体。 要旨:关于知觉有种种不同的理论。《博伽梵歌》这诗节提及了太阳和阳光的例子。正如太阳虽位居一处,却光照整个宇宙,小小的灵魂微粒,处在躯体的心里,也以知觉照明整个躯体。因此,知觉是灵魂存在的证明,正如阳光或光灿是太阳存在的证明一样。当灵魂存在于躯体之内时,整个躯体都有知觉,但灵魂一旦离开躯体,便不再有知觉。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很容易了解这一点。因此,知觉并非物质组合的产物,而是生物的征兆。生物的知觉在性质上与至高无上的知觉毫无分别,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某一个别躯体的知觉不会分享另一躯体的知觉。然而,超灵以个体灵魂的朋友的身份处于一切躯体之内,所以能知觉到所有的躯体。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知觉和个体知觉之间的分别。 35.那些以知识之眼看到躯体与躯体认知者的区别,又能了解从物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解脱的程序的人,能达到至高无上的目标。 要旨:第十三章的要义是,一个人须懂得躯体、躯体主人和超灵三者的分别。 我们应该象第八节到第十二节描述的那样,认准解脱的程序。那样,就能继续向至高无上的目的地迈进。一个有信心的人得先有好的联谊以聆听关于神的一切,这样便会逐渐获得启迪。人若接受一位灵性导师,就能学会分辨物质和灵性。这种了解又成为进一步灵性自觉的踏脚石。灵性导师通过不同的训示教导学生摆脱物质化的生命概念。例如:在《博伽梵歌》中,我们看到奎师那指导阿尔诸那摆脱物质化的种种考虑。 我们可以了解,这个躯体是物质,而且可分为二十四种元素。身体是粗糙的展示。精微展示是心意和心理反应。生命的征兆就是这些特性的相互作用。然而,除了这些之外,有灵魂,还有超灵。灵魂和超灵是两回事。这物质世界的运行靠的是灵魂和24种物质元素的结合。一个能见到整个物质展示的结构不过是灵魂和物质元素的结合,又能见到至尊灵魂的状况的人就有资格升转灵性世界。这一切是需要深思,需要觉悟的。人应该在灵性导师的帮助下,彻底理解这一章的意义。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三章“自然、享受者、知觉”之终。 第十四章 物质自然三形态 1. 至尊人格神说:我要再次向你宣讲这门至高无上的智慧——最好的知识。掌握它,圣哲就达到至高的完美境界。 要旨:从第七章之始至第十二章之末,圣主奎师那详尽地阐述了绝对真理,也就是至尊人格神。现在,主本人进一步启迪阿尔诸那。如果一个人以哲学思辨的方式了解这一章,便会逐渐明白奉献服务。第十二章很清楚地解释了,谦卑地培养知识就可能摆脱物质的缠缚。第十二章也说明了,生物在这个物质世界受缠缚,是由于跟自然形态接触的缘故。在这一章中,至尊主要解释,什么是自然形态;这些自然形态怎样发挥作用,又怎样束缚生物,怎样让生物得到解脱。至尊主宣称,这一章所要解说的知识,比先前各章所给的知识更高级。伟大的圣者们就是通过了解这门知识而达到完美,升转灵性世界的,现在,主以更好的方式解说同样的知识。这门知识远远高于前面解说过的所有其它知识途径。很多人了解后,到达了完美的境界。因此,可以预料,一个了解了第十四章的人必将达到完美境界。 2.稳住于这门知识中,就能达到同我一样的超然本性。如此确立之后,(世界)创造时不再投生,(世界)毁灭时亦无妨害。 要旨:获得了完美的超然知识,人就获得了与至尊人格神性质上的平等一致,不再流转生死。然而,一个人并不会因此而丧失了作为个别灵魂的身份。根据韦达典籍得知,已到达灵性天空超然星宿的获得解脱的灵魂,常看着至尊主的莲花足,因为常处于对他的超然爱心服务之中。因此,即使在获得解脱之后,奉献者也不会丧失他们的个体身份。 一般而言,在物质世界,人所得到的任何知识都被物质自然三形态污染了。未受到自然三形态污染的知识称为超然知识。一旦处于超然知识之中,人就跟至尊主在同一层面上。对灵性天穹一无所知的人认为:摆脱物质活动之后,灵性的身份变得没有形体,也失去了多样性。然而,正象在这个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一样,灵性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认为,灵性存在跟物质种类截然相反。然而,实际上,在灵性天空,人获得灵性的形体,而且还有灵性活动。灵性的境况称为奉献生活。那里的环境不受污染,而且,人跟至尊主在品质上是一致的。要得到这些知识,就必须培养全部灵性品质。这样去培养灵性品质的人,无论在物质世界创造时还是在毁灭时,都不受影响。 3. 巴茹阿特之子呀!整个物质实体称为梵,是诞生的始源。我使梵受孕,众生才有了出生的可能。 要旨:这是对世界的解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躯体(ksetra)和灵魂(ksetra-jna)的组合产生。物质自然和生物的这种组合,是由至尊主亲自使之成为可能的。大实体(mahat-tattva)是整个宇宙展示的全部原因。在物质原因的全部实体之中有三种自然形态,有时又称为梵。至尊者使全部实体受孕,于是无数的宇宙便出现了,这全部的物质实体,也即是大实体(mahat-tattva),在韦达典籍中被形容为梵。《曼都克亚?乌帕尼沙德》(1.1.9)tasmad etad brahmanama-rupam annam ca jayate。至尊把生物的种子放进梵之内,使之受孕,以土、水、火、空气为起点的二十四种元素全是物质能量,构成了所谓的mahad brahma,又称为大梵,也就是物质自然。正如第七章所解说的,在物质自然之外还有另一高等本性——生物,由于至尊主人格神的意旨,高等本性被混入物质自然中,然后,一切生物便在这个物质自然中出生。 蝎子在米堆中产卵;于是有时有人说,蝎子是由米所生的,然而,米并非蝎子的原因。实际上,那些卵是由雌蝎所产下的。同样,物质自然并非生物出生的原因。种子是由至尊人格神所给予的,只是看上去好象是物质自然的产物。这样,每一生物根据过去的活动而得到不同的躯体;这个躯体由物质自然产生。生物根据过去的活动或受苦或享乐。主是这个物质世界中一切生物的展示的原因。 4.琨缇之子呀!你要明白,各种各类的生命在这个物质自然中诞生,始能存在,而我就是播下种子的父亲。 要旨:这节诗清楚说明了,至尊人格神奎师那是一切生物原本的父亲。生物是由物质自然和灵性本性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生物不仅在这个星体上可看到,在每一星体上都有,甚至在布茹阿玛居住的最高星宿上也有。到处都有生物,泥土里有生物,甚至水里火里也有生物。一切的出现是由母亲、物质自然和奎师那撒下胚种的过程一起产生的。这节诗的要旨是,生物在物质世界中孕长,根据过去的活动,在创造的时候降生成形。 5. 自然有三形态: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愚昧形态。当永恒的生物跟自然接触时,臂力强大的阿尔诸那呀!他就受到这些形态的制约。 要旨:生物是超然的,所以跟这个物质自然没有丝毫的关系。因为受物质世界的条件限制,生物乃在物质自然三形态的影响下活动。因为生物有不同的躯体,而本性又有不同的方面,生物便被导致按照那种本性而活动。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苦乐的原因。 6.无罪的人啊!善良形态光辉璀璨,比其他形态更纯洁,它能使人免除各种恶报。处于善良形态的人为幸福感和知识所局限。 要旨:受物质自然制约的生物种类繁多。有人快乐;有人活跃;有人无助。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表现是生物在自然中受条件限制的原因。《博伽梵歌》的这一部分解释了他们是怎样受到不同的制约的。首先要讨论的是善良形态。在物质世界中培养善良形态的结果是使人比受其他条件限制的人更聪明。在善良形态中的人受物质痛苦的影响并不那么大。他们会有在物质知识方面进步的感觉。布茹阿摩那被认为处于善良形态中,最能代表该形态。快乐的感觉是由于了解:一个人在善良形态中几乎是远离罪恶的业报。实际上,据韦达典籍说,善良形态,意谓着更大的知识,更大的快乐。 这里的困难是,当生物在善良形态中时,就会受条件限制,认为自己有精粹的知识,高人一等,他们就这样变得受条件限制。科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都以自己的知识为傲,而且,一般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得以改善,所以感觉到一种物质快乐。这种在受条件限制的生活中感受高级快乐使他们受缚于物质自然的善良形态。因此,他们陶醉于在善良形态中工作。而只要他们有心这样去工作,那就得接受在自然形态中的某类躯体。因此,他们不可能获得解脱,或升转灵性世界。他们可能会反反复复地当哲学家、科学家、诗人;反反复复地受同样的生死之苦的束缚。然而,由于虚幻的物质能量影响,他们还以为这种生活很愉快。 7.琨缇之子呀!情欲形态由无限的欲望和渴求产生。因此,体困的生物受物质功利性活动的束缚。 要旨:情欲形态的特征是异性相吸引。女性吸引男性,男性吸引女性。这就称为情欲形态。当情欲形态趋于严重时,就渴望物质享乐,就想享受感官快乐。为了感官快乐,一个在情欲形态中的人会渴望得到某种社会或国家的荣誉,会渴望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孝顺的子女、温柔的妻子、舒适的房子。这全是情欲形态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追求这些,他就须十分勤劳地工作。因此,这里清楚地说明了这样的人跟自己活动的结果发生关系,因而受这样的活动所束缚。为了讨好妻子、儿子、社会和保持荣誉、他必须工作。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几乎都在情欲形态之中。现代文明被认为在情欲形态的标准方面,颇为进步。从前,人们认为在善良形态之中才算进步。如果在善良形态的人尚不能获得解脱,受缚于情欲形态的人又能怎样呢? 8.巴茹阿特之子哟!要知道愚昧形态生于黑暗,使所有生物产生幻觉。这一形态导致结果就是疯狂、懒惰、昏睡,这些将把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捆绑。 要旨:在这节诗中,梵文tu(可是)一词的特别应用十分重要。这即是说,愚昧形态对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性质。愚昧形态正和善良形态相反。在善良形态中,通过培养知识,可了解各种事物的真相,但愚昧形态刚好相反。受愚昧形态影响的每一个人都变得疯狂,而疯狂的人不可能了解任何事物的真相,不仅不会有进步,反倒要堕落。愚昧形态的定义在韦达典籍中是这样的:一个人受了愚昧形态的影响,就没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譬如,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祖父死了,因此,自己也会死的;人是不免一死的。自己的子女也会死去。因此,死是必然的。可是,人们仍疯狂地累积财富,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对永恒的灵性反倒不关心。这就是疯狂。他们在疯狂中,绝不愿意在灵性理解方面追求进步。这些人十分懒惰。有人邀请他们一块儿培养灵性理解力,他们也不感兴趣。他们甚至不会象受情欲形态控制的人那么活跃。所以,深陷于愚昧形态中的另一征候是贪睡,六小时的睡眠已足够,然而,在愚昧形态中的人一天至少要睡十至十二小时。这样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疲疲蹋蹋,无精打彩,只是嗜好刺激品,贪吃贪睡。这些都是受愚昧形态限制的人所有的征候。 9.巴茹阿特之子哟!善良形态使人受制于快乐;情欲形态使人受制于功利性活动;而愚昧形态则遮蔽了知识,使人疯狂。 要旨:在善良形态中的人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或智力追求。就象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在各自特殊的知识领域中有所追求,而且满足于此一样。情欲形态的人或许会从事功利性活动。他们竭尽所能占有一切,并将财富用于正当的事情上面。他们有时会开办医院,捐赠金钱给慈善机构等等。这些都是在情欲形态中的人的表现。愚昧形态笼罩知识。在愚昧形态中,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10.巴茹阿特之子哟!有时善良形态击退了情欲形态和愚味形态而变得显着;有时情欲形态击退了善良形态和愚昧形态,还有些时候,愚昧形态击退了善良形态和情欲形态。三形态总是这样竞逐优势。 要旨:当情欲形态显着时,善良形态和愚昧形态都被击退。当善良形态显着时,情欲形态和愚昧形态都被击退。当愚昧形态显着时,情欲形态和善良形态被击退。这种竞争的情况不断发生。因此,一个专心在奎师那知觉中求取进步的人,必须超越这三种形态。通过人的交往、活动、进食等就能体现出究竟哪种形态占主导地位。这些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说明。然而,如果一个人愿意的话,他可通过修炼,培养善良形态,从而击退愚昧形态和情欲形态。同样,他也能培养情欲形态,击退善良形态和愚昧形态,或者,他培养愚昧形态,击退善良形态和情欲形态。虽然这三个物质自然形态都存在,但一个人要是下定决心,就可享受到善良形态的好处,而且一旦超越善良形态,更可以处于纯粹至善之中,到达称为华苏兑瓦(vasudeva)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可了解关于神的科学。通过特别活动的表现,可了解一个人究竟是在哪一种形态中。 11.当躯体众门为知识照耀时,便能经验到善良形态的展示。 要旨:身体有九门:两眼、两耳、两鼻孔、口、生殖器、肛门。当善良的征候在每门都被照亮的时候,应该明白此人已发展到了善良形态。在善良形态中,人可在正确的立场上看事物,听事情和品味事物。内外都变得纯净。在每扇门中都有快乐的表现,这就是善的境界。 12. 巴茹阿特人中的佼佼者啊!当情欲形态增盛时,便会出现迷恋难舍、功利性活动、不懈的努力以及无法控制的欲望和渴求等等表现。 要旨:在情欲形态的人永不满足于他们已获得的地位,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们想兴建住宅,就竭尽所能要拥有一所称心如意的房子,好象可以永远居住在那里似的。他们发展了一种强烈的欲望:追求感官快乐。然而,感官快乐是没完没了的。他们永远想跟家人在一起,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继续满足感官。这个过程永不停止。所有这些都应理解为情欲形态的特征。 13.库茹之子呀!当愚昧形态愈来愈盛时,便出现疯狂、幻觉、懒惰、黑暗。 要旨:没有光的启明,知识就隐没不见。在愚昧形态中的人不会按照规范原则工作。他们的活动,纯为兴趣所至,并无目的。即使有能力工作,他们也不会努力。这就称为幻觉。虽然知觉仍继续活跃,而生命则暮气沉沉。这些就是人在愚昧形态中的表现。 14.如果人在善良形态中死去,他就能到达伟大圣哲所居住的纯粹的更高级的星球。 要旨:善良的人可到达较高的星宿,例如布茹阿玛楼卡(Brahmaloka)或佳那楼卡(Janaloka),而且在那里享受神圣的快乐,“纯粹”一词十分重要;“纯粹”的意义为远离情欲和愚昧。在物质世界里,不纯洁的事物俯拾皆是。然而,善良形态则是物质世界中最纯粹的存在形式。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种类的星宿。在善良形态中死去的人晋升往伟大的圣哲和奉献者所居住的星宿。 15.如果在情欲形态中死去,便出生在功利性活动者中;如果在愚昧形态中死去,便出生在动物国度里。 要旨: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当灵魂到达人体生命的层面时,就永不再堕落。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一诗节,一个人如果培养了愚昧形态,死后就堕落至动物的生命形体中,而且,须从那里,通过进化过程,重返人体生命。因此,对人类生命严肃认真的人须培养善良形态,跟善良的人在一起,超越各种形态,最后达到奎师那知觉,这就是人类生命的目标,否则,人类绝无保证再获人的形体。 16.虔诚活动的结果是净化,处在善良形态中;在情欲形态中活动,结果是痛苦;在愚昧形态中活动,结果是愚拙。 要旨:在善良形态中通过虔诚的活动,一个人就获净化。因此,远离一切幻觉的圣者,处于快乐当中。同样,在情欲形态中的活动只是痛苦而已。任何追求物质快乐的活动都注定受到挫折。例如,一个人想拥有一幢摩天大楼,在摩天大楼建成之前,人要受很多苦。金融家得挖空心思去筹集大量的钱,建筑工人要付出辛勤的血汗。确实有不少人受苦。因此,《博伽梵歌》说,任何受情欲形态影响下的活动肯定带来极大的痛苦;或者也会有一点点所谓精神快乐——“这所房子或这些金钱是我的”——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快乐。 至于愚昧形态,活动者完全没有知识。因此,他们一切活动都带来即时的痛苦。接着,他们就得进入动物生命,动物生命永远是可悲的,虽然在虚幻能力——麻亚的影响下,动物并不理解这点。屠宰可怜的动物也是由愚昧形态所引起的。屠宰动物的人不知道,动物将来会有适合的躯体来杀死他们。这就是自然的法律。而在人类社会则是:杀人者死。这是国家的法律。由于无知,人们觉察不到有一完整的国度,由至尊主控制。每一生物都是至尊主的儿子。至尊主对一只蚂蚁被杀,也不能容忍。人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因此,耽于杀害动物以肆口舌之欲是愚昧之至。人类根本无需杀害动物,因为神已供应了很多精美的东西。据了解,如果一个人耽于肉食,他就是在愚昧中活动,使自己的前途黯淡异常。在所有对动物的宰杀中,杀害奶牛是罪大恶极的,因为奶牛给我们牛奶,使我们得到各种快乐。屠宰奶牛是愚昧之至的行为。据韦达经典说“gobhih prinita-matsaram”,“喝饱牛奶后还想杀母牛的人是愚昧到了极点的人”。韦达典籍中有这样的一节祷文: namo brahmanya-devaya go-brahmana-hitayaca jagad-dhitaya krsnaya govindaya namo namah.“我的主哇!你是母牛和布茹阿摩那的祝愿者,你是全人类社会和全世界的祝愿者”。(《维施努?普然那》(1.19.65)这祷文特别提及母牛和布茹阿摩那,主在保护他们。布茹阿摩那是灵性教育的象征;奶牛是最珍贵食物的象征。布茹阿摩那和母牛这两种生物须给予一切的保护——这就是文明的真正进步所在。在现代的人类社会,灵性知识被忽略,杀害母牛的行为也获鼓励。因此可以明白,人类社会正在向错误的方向迈进,而且正在为自己掘墓,走向葬身之地。引导人类在下一世变为动物的文明, 决不是什么人类文明。不言而喻,当前的人类文明是明显地为情欲形态和愚昧形态所误导。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时代。世界各国须负责提供最容易的方法——奎师那知觉,拯救人类,脱离最巨大的危险。 17.从善良形态发展出真正的知识;从情欲形态发展出贪婪;从愚昧形态发展出来的是愚蠢、疯狂和幻觉。 要旨:因为当前的文明不很适合生物,所以该提倡奎师那知觉。通过奎师那知觉,社会将发展善良形态。善良形态得到了发展时,人们就会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在愚昧形态中,人们只是象动物一般,不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譬如,在愚昧形态中,他们看不到,杀害一头动物,他们在下一世有被同一动物杀害之险。因为人们没有接受传授真正知识的教育,所以变得不负责任。为了遏制这种不负责任的现象,就必须有向一般人提供发展善良形态的教育。当他们实际接受了善良形态的教育时,就变得清醒明智,充分认识事物的本相。这样,人们就会有快乐和兴旺。即使大多数人不快乐不兴旺,如果人口中有小部分发展了奎师那知觉,因而处于善良形态之中,那么,整个世界就有可能得到和平、繁荣。否则,如果情欲形态和愚昧形态在世界横行,世界就不可能有和平繁荣。在情欲形态中,人们变得贪婪,而对感官享乐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常常发现,即使有足够的金钱和追求感官快乐的适当安排,人也不会有快乐,心意也不会平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在情欲形态之中。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得到快乐,金钱是无能为力的。他须实践奎师那知觉,把自己提升至善良形态。在情欲形态中活动不但心意不快乐,他的专业或职业也会叫人烦恼。他须构思很多计划,赚取足够的金钱,才能维持自己的现状。这绝对是悲惨的。在愚昧形态中,人们变得疯狂。由于环境叫他们痛苦失望,他们便到麻醉刺激品中去寻找安慰。结果堕落到更深的愚昧中。他们未来的生命异常黑暗。 18.处于善良形态之中,人逐渐走向更高的星宿;在情欲形态之中,人生活在地球般的星宿;在令人厌恶的愚昧形态之中,人堕至地狱般的世界。 原旨:这节诗更清楚地宣讲了在自然三形态中活动的结果。较高的星系包括天堂的星宿。在这些星宿上的居民全是境界高超的。生物按照在善良形态中发展的程度升转这系统内的各个星宿。最高的星宿是萨提亚楼卡(Satyaloka),又称布茹阿玛楼卡。宇宙的第一人布茹阿玛就居于此。我们已看到,布茹阿玛楼卡的生活条件好得叫人惊奇,好得叫我们难以想象。然而,生命的最高状况,也就是善良形态,可将我们带到那里去。 情欲形态是混杂不齐的。介于善良和愚昧形态之中,一个不是常常纯粹的人,如果他纯粹地处在情欲形态中,也顶多只以国王或有钱人的身份留在这个地球之上,因为驳杂不纯,他可能堕落。这个地球上的人,在情欲和愚昧形态中,使用机器,也不能强行到达较高的星宿。人在情欲形态中也有可能在下一世变得疯狂。 最低的品性,就是愚昧形态,这节诗把它形容为令人厌恶的。发展愚昧的结果十分危险。这是物质自然中最低的品质,人类之下有800万种生物:鸟雀、野兽、爬虫、树木等。按照愚昧形态的发展程序人们被降到这些可憎的状况中。Tamasah是指在愚昧形态的人,这一词在这里十分重要。Tamasah即指不断停留在愚昧形态中,无法上升到更高形态的人,他们的未来黑暗异常。有一个良机能让在愚昧和情欲形态的人升转至善良形态。这一良机就是修习奎师那知觉。不利用这个良机的人肯定会继续停留在较低的形态中。 19.当人正确地认识到,在所有活动之中,除了这些自然形态外,别无其他活动者,而且知道至尊主超越于这些形态之上时,就达到了我的灵性本性。 要旨:一个人只要向正确合适的灵魂学习,便可正确了解物质自然三形态的一切活动,从而轻易超越。真正的灵性导师是奎师那;他正把这门灵性知识传授给阿尔诸那。同样,一个人须向完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学习关于自然三形态活动的科学。否则,人的生命会被误导。通过真正灵性导师的指导,生物可认识自己的灵性地位、物质躯体、感官,以及他们是如何受困,是如何受物质自然形态影响的。他们在这些形态的掌握中,全然无助。然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真正的地位,就会有灵性生活的见识,就能到达超然的层面。实际上,生物并非种种不同活动的进行者。他们被迫活动,因为他们都在某一类躯体之内,由物质自然某一特殊的形态引导。一个人除非得到灵性权威的帮助,否则不能够了解自己实际的地位。跟真正的灵性导师在一起,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实际的地位。有了这样的理解,他们就能稳处于完全的奎师那知觉。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不受自然的物质形态控制。第七章已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人皈依奎师那,就能摆脱物质自然的活动。因此,一个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人,物质自然的影响就会逐渐消止。 20.当体困的生物能超越这三种与物质躯体相联的形态时,就能脱离生死之苦,甚至此生就可尝到甘露之美。 要旨:如何能保持在超然的位置,即使是在这个躯体中,也能处于完全的奎师那知觉中,这节诗给予了解释。梵词“dehi”意即“体困”。人虽然在这个物质躯体之内,但通过在灵性知识方面的进步,就能摆脱自然各形态的影响,即使在这个躯体里也能享受到灵性生命的快乐,因为在离开这个躯体后,他肯定可到灵性天空去。然而,即使在这个躯体中,也能享受到灵性快乐。换言之,在奎师那知觉中,奉献服务是摆脱物质束缚获得解脱的表现。第十八章对此将有进一步的说明。当人摆脱了物质自然三形态的影响,他就进入奉献服务的境界。 21.阿尔诸那问:我亲爱的主哇!凭什么征候可知道一个人已超然于这三种形态之上呢?他的行为怎样?他又怎样超越自然形态? 要旨:在这节诗中,阿尔诸那的问题十分恰当。他想知道,一个人已经超越物质三形态时会有什么征候。他首先问,一个这样超然的人有什么征候。人们怎样知道他已经超越物质自然三形态的影响?第二个问题问他怎样生活、怎样活动?他的活动受规范还是不受规范?接着,阿尔诸那又询问,他须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超然性。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除非知道永远处于超然地位的直接方法,否则就不展示有关特征。因此,阿尔诸那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主一一给予回答。 22-25.至尊人格神说:灵感、依附、幻觉出现时不厌离,消失时不渴求;在物质属性的所有这些报应中泰然自若,毫不动摇,始终保持中立和超然的态度,洞悉到只是诸种形态在活动,稳处自我之中,快乐和痛苦同等看待;以同等的眼光看待一堆土、一块石头或是一块金子;理想的和不理想的,一视同仁;稳定沉着,在褒扬贬责,荣誉耻辱面前从容不迫,平静处之;平等对待敌友;舍弃一切物质活动——这样的人已超越了自然三形态。 要旨:阿尔诸那提出了三个问题,主逐一给予了回答。在这几节诗中,奎师那首先提出,处于超然境界的人不羡慕什么,也不渴求什么。当生物以物质躯体之形留在这物质世界,他们就要受物质自然某一形态的控制。当他们实际离开躯体时,才脱离自然物质形态的掌握。然而,只要他们仍未离开物质躯体就应保持中立。他们该为主作奉献服务,这样一来,他们会自然忘记把自己与物质躯体的认同。当一个人知觉到物质躯体的时候,他的活动只会是指向感官快乐的。然而,当他升转到奎师那知觉,感官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停止。他不需要这个物质躯体,也不需要接受这个物质躯体的支配。在躯体内物质形态的属性将发生作用,但身为灵魂的自我则远离这些活动。如何远离这些活动呢?他并不想享有躯体,也不想离开躯体。奉献者就如此处于超然境界,自然而然地变得自由。他不需费尽心思地试图从物质形态的影响下解脱出来。下一个问题与处于超然境界者的处世有关。处在物质之中的人受到给予躯体的所谓荣辱影响,但处于超然境界的人则不受这种虚幻的荣辱影响。他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责任,不计较别人的毁誉。对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责任有利的事物,他接受;除此,他不需要任何物质,无论石头也好,金子也好。任何帮助他在奎师那知觉中履行责任的人,他视为挚友。他并不憎恨他所谓的敌人。他倾向平等,在同一层面看待万物,因为他认识得很清楚,他跟物质存在毫无关系。社会和政治问题不会影响他,因为他明白短暂的动荡不安是怎么一回事。他不为自己试图做什么事情。他会为奎师那做任何事情,但不会为自己去做任何事情。通过这些行为,他实际上处于超然境界中。 26.完全从事奉献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停止,就立即超越物质自然的形态,并且到达梵的境界。 要旨:这节诗是对阿尔诸那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以什么方式达到超然境界呢?一如前面所解释的,物质世界是在物质自然形态的影响下活动的。人们不该受自然形态的活动的干扰,用不着把自己的知觉投进这种活动中去,却可把自己的知觉转移到奎师那活动去。奎师那活动称为奉爱瑜伽——永远为奎师那活动。这不但包括奎师那,也包括他不同的全权扩展,例如茹阿摩和那茹阿亚纳。他有无数的扩展。一个人为奎师那的任一形体或任一全权扩展服务,就被认为处于超然境界。人们还应该留意到,所有奎师那的形体都是完全超然、喜乐、全知、永恒的。神的这些化身都是全能和全知的,他们拥有一切超然的性质。因此,如果一个人为奎师那或他的全权扩展服务,坚定不移,尽管克服物质自然的形态十分困难,他也能很容易克服。第七章已说明了这一点。皈依奎师那的人立即克服物质自然形态的影响。在奎师那知觉中即从事奉献服务,也就是获得跟奎师那的平等。主说,他的本性是永恒、喜乐、全知的,而生物是至尊的所属部分,一如金粒是金矿的部分。因此,生物在灵性地位上跟金子相同,在性质方面,与奎师那没有差别。个体性的分别继续存在,否则就没有奉爱瑜伽可言。奉爱瑜伽意谓着主、奉献者、主和奉献者爱的交流的活动。因此,两人的个体性存在于至尊人格神和个人之间,否则,奉爱瑜伽就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不是跟主一样,处于超然境界,就不可能为至尊主服务。要充任国王的私人助手,就须够资格。这资格就是到达梵的境界,也即是说,摆脱一切物质污染。据韦达经典说,brahmaiva sanbrahmapy eti,一个人成为梵就可达到至尊梵。这等于说,一个人须在性质上变得与梵一般无异。达到梵的境界,作为一个个体灵魂,他就不会丧失永恒的梵的身份。 27.我就是非人格梵的基础。梵的构成地位是终极快乐,梵是永恒的、不朽的、长存的。 要旨:梵的构成地位是永恒、不朽、不灭、快乐。梵是超然觉悟的开始、超灵则是中间点,是超然觉悟的第二阶段。至尊人格神是觉悟绝对真理的最终阶段。因此,超灵和非人格梵都在至尊者之内。第七章解释了,物质自然是至尊主低等能力的展示。主以高等本性的部分使低等的物质自然受孕,这就是物质自然的灵性接触。当受这个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的生物开始培养灵性知识时,就把自己从物质存在的境界提升起来,逐渐升转至尊梵的概念。到达梵的生命概念是自觉的第一阶段。在这阶段,觉悟梵的人超然于物质境界;然而,他在梵觉境界中并不完美。如果他想的话,可继续停留在梵的境界中,然后逐渐升转至觉悟超灵的境界,然后到觉悟至尊人格神的境界。韦达典籍有很多这类例子。库玛尔四兄弟最初处于真理的非人格梵概念中,但他们渐渐升转到奉献服务的层面。一个不能够把自己提升至非人格梵的概念上的人,就有掉下来的危险,根据《圣典博伽瓦谭》,一个人可升转至非人格梵的阶段,如果不再进一步,对至尊者一无所知,他的智慧就不完全。韦达经典说,“当人了解了人格神——快乐的泉源奎师那时,他实际上已变得超然快乐。”(《泰提瑞亚?乌帕尼沙德》2.7. 1)至尊主充满六种富裕。当奉献者接触他的时候,两者就会有着六种富裕的交流。国王的仆人享受的程度差不多与国王一般无异。因此,永恒的快乐、不朽的快乐、永恒的生命伴随着奉献服务。所以,梵觉,也就是对永恒不朽的觉悟,包括在奉献服务之内。从事奉献服务的人已拥有了这种觉悟。 虽然生物的本性为梵,但生物有支配物质世界的欲望;就由于此,生物堕落下来。生物在其构成地位上是在物质自然三形态之上的。然而,由于跟物质自然接触,他们为物质自然的不同形态:善良、情欲、愚昧所束缚,由于与这三形态交织在一起,生物就有要控制物质世界的欲望。通过在完全的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他们立即处于超然境界中,要控制物质自然的不合法欲望也被清除掉。因此,奉献服务的过程,始于聆听、唱颂、记忆——引向觉悟的奉献服务所规定的九种方法——这些方法该与奉献者一起练习。通过这种接触,通过灵性导师的影响,一个人想控制一切的物质欲望逐渐地被消除。然后,他就坚定地为主作超然奉献服务。本章第二十二节至本节就提供了这个方法,供人遵行。为主作奉献服务十分简单:一个人该常常为主作服务,该吃供奉过神像的祭余;该闻供奉过主莲花足的花朵;该朝拜主有过超然逍遥时光的地方;该阅读有关主不同活动的记载,即主跟他的奉献者所作的爱的互应;该时常唱颂超然的颂歌:哈瑞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该在纪念主和奉献者显现和隐迹的日子,遵行断食。遵循这些方法就可完全不依附一切物质活动。这样一个人就能处于梵光中,处于不同的梵的概念之中,在品质方面,就跟至尊人格神同等无异了。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四章“物质自然与三形态”之终。 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 1.至尊人格神说:有一棵不腐不朽的榕树,根向上,枝向下,叶子就是韦达赞歌。认识这棵树的人就认识韦达诸经。 要旨:在讨论过奉爱瑜伽的重要性之后,人们或许会问:“韦达诸经又怎样呢?”这一章说明了,研习《韦达经》的目的在于了解奎师那。因此,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奉献服务的人,就已经了解了韦达诸经。 这节诗把这个物质世界的羁绊比作一棵榕树。对于从事功利性活动的人,榕树永无止境。他从这根树枝到另一根树枝去,然后到另一根树枝去,然后再到另一根树枝去。这棵物质世界之树没有终结;那些依附这棵树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韦达赞歌原用以提升自己,这里称之为树叶。这棵树的根向上生长。因为它们从布茹阿玛的居所(也就是这宇宙最高的星宿)开始,人如果了解这株不可毁灭的虚幻之树,就可以摆脱它了。 我们须了解解脱的过程。前面各章对摆脱物质羁绊的多种方法,已有所说明;而且,到第十三章,我们看到,为至尊主作奉献服务是最好的方法。奉献服务的基本原则是超越物质活动,依恋为主所作的超然服务。本章一开始在讨论摆脱依附物质世界的方法。这个物质存在的根部向上生长。这即是说,它从整个物质实体开始,从宇宙最高的星宿开始,整个宇宙就是从那里扩展的,生长为无数枝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星系。果实则代表生物的活动的结果,即:宗教、经济发展、感官满足、解脱。 在世界上,我们对于根部向上,枝杈向下的树没有现成的经验,但确有其事。这棵树可在水池旁找到。我们可以看到,池边的树倒影在水里,枝杈向下,根部向上。换句话说,这株物质世界的树只是灵性世界真实树的倒影。灵性世界的这一倒影映在欲念之上,就象树的倒影映在水面上一样。欲念是引起事物被置放在这个倒影的物质之光中的原因。人如果想脱离物质存在,则须通过分析研究,彻底认识这棵树。如此一来。就可割断跟这棵树的关系。 这棵树,是真实的树的倒影,然而却是完全一样的复制品。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灵性世界之中。非人格主义者把布茹阿玛看成是这棵物质之树的根部。三可亚哲学认为,从这根部生出了原质(prakrti)、至尊享受者(purusa)、自然三形态,然后再生出五粗糙元素(panca-maha-bhuta)、十感官(dasendriya)、心意等等。这样他们把整个物质世界分成二十五种元素。如果布茹阿玛是一切展示的中心,那么,这个物质世界是圆心的一百八十度展示,另外的一百八十度形成了灵性世界,物质世界只是扭曲了的倒影,因此,灵性世界一定同样有多样化,只不过是真实的罢了。原质是至尊主的外在能力,而享乐者(purusa),则是至尊主本人。《博伽梵歌》解释了一切。因为这展示是物质的,所以短暂。倒影是短暂的,因为它有时可以看见,有时看不见。然而,倒影的始源却是永恒的。真树的物质倒影一定要摆脱。若说一个人认识《韦达经》,就可假定他知道如何摆脱对物质世界的依恋。人如果认识这个方法,实际上就认识《韦达经》了。一个耽于《韦达经》的仪式规条的人只是为绿色的树叶吸引,并没有真正认识《韦达经》的目的。正如人格神本人所揭示,《韦达经》的目的在于砍倒这棵倒影的树,攀上灵性世界的真树。 2.这棵树的枝杈受物质自然三形态滋养,上下伸展。细枝就是感官对象。这棵树也有向下生长的根,受人类社会的功利性活动的捆绑。 要旨:这里进一步描述了榕树。它的枝杈向各方伸展。在较低的部分展示各式各样的生物,例如人类、动物、马、牛、狗、猫。这些在枝杈的较低部分。在较高部分是有高等形体的生物:半神人、甘达尔瓦(Gandarvas,歌仙)和其他高等种类的生命。正如水滋养树,这株物质树由自然三形态滋养。有时我们会发现某片土地寸草不生,因为缺乏足够的水份;有时,另一片土地绿茵满布。同样,在物质自然各形态数量上相对地较多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生物就按着该比例展示。 嫩枝被认为是感官对象。通过发展不同的自然形态,我们发展了不同的感官,而通过不同的感官,我们享受各种各类的感官对象。枝梢就是感官——眼耳鼻等——都执迷于不同的感官对象。 细枝是声音、形体、触觉,也就是感官对象。那些旁根都是些喜爱和厌憎之物,是不同的痛苦和感官享受的副产品。虔诚和不虔诚的倾向被认为是从这些次要的根发展而来的,朝各方伸展。真正的根是从布茹阿玛楼卡来的,而其他的根则在人类星宿之中。当人在高等星宿享受过功德活动的结果之后,他便来到这个地球,重新进行功利性活动,以求提升。这个人类星体被认为是活动的场地。 3-4.这棵树的真正形体在这个世界无法知觉。谁也不知道这棵树终于哪里,始于哪里,根基在哪里。然而,人必须意志坚定地以不执着为武器,砍倒这棵根深蒂固的树。然后你要寻找一处,到达后永不回返,而且在那里皈依至尊人格神。至尊人格神是万物之始源,而且自太初以来,就是万物延展之源。 要旨:现在说得很清楚了,这棵榕树的真正形体无法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了解。因为树根朝上,真正的树伸向另一端。当人们为树的物质伸展所缠扰,他们看不到树的伸展有多远,也看不到这棵树的始点。然而,一个人仍须找寻原因。“我是父亲的儿子;父亲是某某人的儿子,等等。”通过这套方法找寻,就会找到由嘎尔博达卡沙伊?维施努产生的布茹阿玛。最后,当人这样到达至尊人格神那里,那就是研究工作的尽头了。人须通过跟认识至尊人格神的人在一起去找出这棵树的始源——至尊人格神。然而,通过理解,他就逐渐不依附这个从真实而来的虚假倒影,就可以以知识割断跟倒影的关系,而且实际处于真树之上。 在这里,“不依附”(asanga)一词十分重要,因为对感官享受和主宰物质自然的迷恋都十分强烈。因此,一个人须通过讨论以权威圣典为基础的灵性科学,学习不迷恋。他须聆听真正有知识的人所说的话。跟奉献者一起进行这样讨论的结果是,他会到达至尊人格神。然后他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他。这里说明了一旦到达那个地方,就无需重返这棵树的虚假倒影。至尊人格神奎师那是原初的根部,万物都从他流生。一个人只需皈依,就能得到人格神的宠爱。要皈依就要进行例如聆听、唱颂等奉献服务。他是这个物质世界扩展的原因。这一点主已亲自说明:“我是万物的始源。”因此,一个人要想摆脱这个物质生命的大榕树,要不受它束缚,必须皈依主奎师那。一旦皈依奎师那,就自然而然变得不依附这个物质扩展的范围。 5.那些脱尽了虚假的名望,虚幻和虚假的联系的人;理解永恒的人;根绝了物质欲念的人;远离苦乐二境的相对性的人;以及不受迷惑,懂得怎样皈依至尊者的人;能到达永恒的国度。 要旨:这里所描述的皈依方法十分精到。第一项条件是不可为骄傲所蒙蔽。因为受条件限制了的灵魂傲慢自大,以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主宰,所以要皈依至尊人格神,十分困难。一个人须通过培养真正的知识而认识到自己并非物质自然的主宰,至尊人格神才是主宰。摆脱了由傲慢产生的错误观念,皈依的过程就可以开始了。一个经常渴望在这个物质世界获得荣耀的人,不可能皈依至尊者。骄傲源于幻觉,虽然一个人来到这里只停留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就得离去,然而他居然也有愚蠢的观念,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他这样便使一切都变得复杂化了,而他自己也永在烦恼中。整个世界就在这个错误观念下运转。人们以为这个地球的土地属于人类社会,所以就在他们是拥有者的错误观念下,分割土地。一个人必须摆脱这种错误观念,不要以为人类社会拥有这个世界。当一个人摆脱了这样的错误观念时,就可摆脱由家庭、社会、国家感情产生的虚假关系。这些虚假的关系把人束缚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在这个阶段以后,人必须培养灵性知识。必须培养知识,了解他实际拥有什么,实际不拥有什么。了解事物的真相后,人就会摆脱诸如苦乐一类的双重观念。人就会有完全的知识,然后才有可能皈依至尊人格神。 6.我至高无上的居所不由日月照耀,也不用火电照明。到了那里的人就永不重返这个物质世界。 要旨:灵性世界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居所——称为奎师那楼卡或哥楼卡?温达文(Goloka vrndavana)——在这里有详细的描述。灵性天穹无需日光、月光、火、电,因为所有星宿都是自明的。在这个宇宙,我们只有一个自明的星宿太阳,但在灵性天穹,全体星宿都是自明的。所有那些星宿(称为外琨塔星宿)的璀璨光辉构成了称为梵光(brahmajyoti)的辉煌天空。实际上,那光辉是从奎师那的星宿哥楼卡?温达文(Goloka Vrndavana)流射出来的。然而,这辉煌光灿的一部分为物质世界所笼罩。此外,这辉煌天空的大部分的地方都满布着灵性星宿,就是外琨塔星宿,其中最重要的是哥楼卡?温达文。 只要生物一天仍在这个黑暗的物质世界,他就一天在受条件限制的生命中;然而,一旦割断物质世界虚假邪恶的树,便立即到达灵性天空,从而获得解脱。然后,就不会再回到这里来了。在受条件限制了的生命中,生物认为自己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宰;可是,获得解脱后,他进入灵性的国度,成为至尊主的游伴。在那里享受永恒的喜乐、永恒的生命,而且拥有完全的知识。 一个人应该为这项讯息吸引。应想着把自己升转到那个永恒的世界,摆脱从真实而来的虚假倒影。过份依恋这个物质世界的人要割断依恋,十分困难。然而,如果他培养奎师那知觉,就有机会逐渐变得超脱,他须跟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奉献者一起。寻找一个致力于奎师那知觉的组织,学习如何进行奉献服务。这样,他就能割断物质世界的依恋。穿上橘黄袍并不等于就此摆脱了物质世界的吸引。他须变得热衷于为主作奉献服务。第十二章所描述的奉献服务,就摆脱真树的虚假表象而言,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对此途径须慎之又慎。第十四章描述了物质自然污染生物的各种方式。只有奉献服务才被描述为纯粹超然的。 “我至高无上的”(paramam mama)一词在这里十分重要。实际上,每一个角落都是至尊主的财产,但灵性世界是至高无上的(para-mam),满布着六种富裕。《卡塔?乌帕尼沙德》(2.2.15)也说,灵性世界无需日光或月光或星星(na tatra suryo bhati nacandratarakam),因为整个灵性世界由至尊主的内在能力照明。要到达至高无上的居所只有通过皈依,除此别无他途。 7.在这个受诸种条件限制的世界里,众生都是我永恒所属的碎片部分。由于生存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以包括心意在内的六种感官苦苦挣扎。 要旨:这节诗清楚说明了生命的身份。生物是至尊主所属的碎片部分——而且永远如此。事实上,他并非当生命受条件限制时才具有个体性,而在解脱后则跟至尊主合而为一。生物永远是碎片的状态。这里已清楚说明了,sanatanah是“永恒地”。根据《韦达经》的说法,至尊主把自己展示和扩展为无数的扩展,其中最首要的是维施努范畴(visnu-tattva),其次就是生物。换句话说,维施努范畴(visnu-tattva)是个人扩展,而生物则是分离的扩展。通过个人扩展,他展示为不同的形体,例如主茹阿摩(Rama)、尼星哈兑瓦(Nrsimhadeva)、维施努穆尔提(Visnumurti)及所有外琨塔星宿上的赫赫神祗。分离的扩展,也就是生物,永远是侍奉者。至尊人格神的个人扩展,也就是神的个别个体,永远存在。同样,生物这些分离的扩展也有自己的个体性。作为至尊主所属的碎片部分,生物也具有主个别品质的碎片部分。独立性便是其中之一。每一生物作为个体灵魂,均有个体性,也有微小的独立性。误用了独立性,就变为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正确地运用独立性,就总在解脱之中。这两种情况中,他与至尊主相同,在品质上是永恒的。在解脱的状态中,他脱离了物质条件,为主作超然的服务;在生命受条件限制的状态中,他受自然的物质形态支配,忘记了为主作超然的奉献服务。结果是,他须苦苦挣扎,以求存于物质世界。 生物,不仅人类或猫狗,甚至如布茹阿玛、希瓦、维施努等物质世界的更为伟大的控制者也全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他们全是永恒而非短暂的展示。梵文karsati“苦苦挣扎”一词十分重要。受条件限制的灵魂被束缚起来,好象被铁链锁上一般。他被虚假的自我绑缚,而心意则是驱策他在物质存在中驰骋的主要因素。当心意在善良形态之中,他的活动就是善良的;当心意在情欲形态之中,他的活动就带来烦恼;当他的心意在愚昧形态之中,他就会沦入低等生命种属之中。然而,这节诗中很明显地指出,受条件限制的灵魂由于心意和感官为物质躯体遮蔽,当他们获得解脱时,这种物质就会消失,而灵性躯体就会展示他的个别身份,据《玛典迪那亚那?书瑞提》(Madhyandinayana-sruti,旧译《中盲目训经》)说:sa va esa brahma-nistha idam sariram martyam atisrjya brahmabhisampadyabrahmana pasyati brahmana srnoti brahmanaivedam sarvam anubhavati.生物放弃这个物质的躯壳,进入灵性世界的时候,他就重获灵性躯体;而在灵性躯体中,他可以面对面地看到至尊人格神。他可以面对面地听他讲话和对他说话。他可以按其本样去了解至尊神,据《斯密瑞提》说:vasanti yatra purusah sarve vaikuntha-murtayah. 在灵性世界,每一个人的躯体、特性与至尊人格神的无异,至于躯体构造,主所属的个体生物与维施努穆尔提的扩展,并无分别。换言之,在解脱的状态中,由于至尊人格神的恩典,生物获得灵性躯体。 梵文mamaivamsah(至尊主的所属碎片部分)一词也十分重要。至尊主的所属碎片部分与物质的碎片部分不同。在第二章,我们已经知道,灵魂不可能被切成碎片。这碎片部分不可以以物质概念来了解。它不似物质,切成碎片后可再度结合起来。这个概念是不适合的,因为在这里使用了sanatana(永恒)这一梵文词。碎片部分是永恒的。第二章的开始也说,至尊主的碎片部分存在于每一个别躯体之中(dehino smin yatha dehe)。这碎片部分,在摆脱了躯体的束缚后,在灵性天空的灵性星宿上恢复了原来的灵性躯体,畅享与至尊主的相聚。我们从这里可以明白,生物作为至尊主所属的碎片部分,在品质上,与至尊主是一致的,正如金子的部分也是金子一样。 8.在这一物质世界,生物把他的不同的生命观从一个躯体带到另一个躯体,如同空气携带着芳香一样。这样,他取得一种身体,又放弃它,接着又取得另一躯体。 要旨:这诗节把生物形容为isvara,自身之躯的主宰。如果他喜欢,可把躯体变成更高一等的躯体,不过,他若喜欢,也可转换成更低等的躯体。因为他有微小的独立性。躯体如何改变,全取决于自己。临死时,他自己所产生的知觉会把他带到另一个躯体去。如果他把自己的知觉弄得象猫狗一般,他肯定转换到猫狗的躯体里去。倘若他将知觉稳住于神的品性,他就会转换到半神人的躯体里。如果他在奎师那知觉中,就会升转到灵性世界中的奎师那楼卡(Krsnaloka)。跟奎师那在一起。躯体毁灭后一切都结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个体灵魂要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去。而目前的躯体、目前的活动,就是下一个躯体的基础。人的业报不同,所得的躯体也有区别;而且,人须在一定的时候离开这个躯体。这里说明了,精微躯体带着下一个躯体的概念,在下一世中发展另一个躯体。这样从一个躯体转到另一个躯体并在躯体中奋斗的过程,在梵文中被称为karsati,亦即“奋斗求存”。 9.生物得到另一粗糙躯体,就得到特定类型的耳朵、眼睛、舌头、鼻子和触觉围绕心意。这样,生物便享受一些特定类型的感官对象。 要旨:换句话说,如果生物在知觉中掺杂了猫、狗的性质,在下一世,他就会得到猫狗的躯体,并以此躯体享受。知觉原来纯粹如水。然而,我们一旦在水中混入颜料,水就会变色。同样,知觉也是纯粹的,因为灵魂是纯粹的。但由于跟物质品性相交,知觉也有所改变。真正的知觉是奎师那知觉。因此当人在奎师那知觉中时,便处在纯粹的生命之中了。一个人的知觉若掺杂了某种物质的心态,在下一世就会得到相应的躯体。他不一定再得到人类躯体;他可能得到猫、狗、猪或半神人的躯体,或者其他无数形体之一,因为宇宙中有840万种生物。 10.愚人无法了解,生物如何能离开自己的躯体;在自然形态的迷惑下,他们也无法了解,他们享用的是何种躯体。但受过知识锤炼的慧眼能洞察这一切。 要旨:梵文“jnana-caksusah”一词十分重要。没有知识,就无法了解生物如何离开目前的躯体,在下一世会得到哪种躯体,甚至也不能明白他为什么生存在某种躯体之内。这需要向真正的灵性导师聆听大量从《博伽梵歌》一类典籍而来的知识。一个人如果受到训练而知觉到这一切,可说十分幸运。每个生物在某些情况下离开躯体,在某些情况下受到物质自然迷惑,享受感官对象。因此,他在感官迷惑下享受各种快乐,承受各种痛苦。永为欲望所蒙蔽的人就会失去了解躯体如何转换,为什么逗留在某一躯体内的一切能力。他们不能够了解这些。然而,培养了灵性知识的人却看到,灵魂与躯体有别,而且灵魂转换躯体,以不同的方式享受。有这样知识的人可了解,受条件限制的生物是如何在这个物质存在中受苦的。因此,奎师那知觉高度发达的人努力把这种知识带给一般人,因为一般人的生命受条件限制,苦不堪言。他们应该从中走出来,进入奎师那知觉,将自己解脱并升转至灵性世界。 11.努力不懈的超然主义者,处于自觉之中能了然一切。但那些心意尚未发达,尚未处在自觉之境中的人,虽或努力,仍不明白发生的一切。 要旨:在灵性自觉的途径上,有很多超然主义者,然而未到达自觉境界的人无法看到生物躯体内的变化。就此而言,yoginah(超然主义者)一词十分重要。现代有很多所谓瑜伽师,又有很多所谓瑜伽协会。然而,这些瑜伽师实际上对自觉这回事一窍不通。他们只是耽于做某种体操运动,如果体格匀称,身体健康,就已十分满意了。他们对其他的一无所知。他们被称为yatanto py akrtatmanah。即使在所谓瑜伽系统中努力修炼,他们也到达不了自觉境界。这些人无法了解灵魂转体的过程,只有一个真正在瑜伽系统中,完全了解自我、世界、至尊主——换句话说就是奉爱瑜伽师,就是那些在奎师那知觉中从事纯粹奉献服务的人——才能了解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12.太阳的光华驱散整个世界的黑暗,是从我而来的。月亮的光华和火的光华也从我而来。 要旨:没有智慧的人无法了解事情的原委。但了解了主在这里所说的话,人就开始处于知识之中了。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太阳、月亮、火、电。一个人只须努力去了解太阳的光华、月亮的光华、电的光华、火的光华全是由至尊人格神而来的即可。对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这样的生命概念,也就是奎师那知觉的开始,代表了很大的进步。生物本质上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至尊主在这里启示生物,告诉生物如何重返家园,回归神。 从这诗节我们了解到,太阳照明了整个太阳系。创造中有不同的宇宙和太阳系、月亮、星宿,如《博伽梵歌》(10.21)所说的,月亮是众星之一。阳光是由至尊主的灵性天空所放射的灵性光灿产生的。但在每一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人类日出而作,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始活动。人类点火煮食,点火开动工厂等等。很多东西是用火来完成的。因此,阳光、火、月亮,对人类十分有用。没有它们,生物就活不下去。因此,如果一个人了解,太阳、月亮和火的光华全来自至尊人格神奎师那,他的奎师那知觉就开始了。月光滋养了一切蔬菜。月光十分令人喜爱,人们可轻而易举地了解,他们全仗着至尊人格神的恩典才能活下去。没有主的恩典,就不会有太阳;没有主的恩典,就不会有月亮;没有主的恩典,就不会有火。没有太阳、月亮、火,没有人能生存。这些想法希望能激发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培养奎师那知觉。 13.我进入每一星宿,星宿便因我的能量在轨道上运行。我化为月亮,向一切植物提供生命的汁液。 要旨: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星宿都只是凭着主的能量才漂浮在空中。主进入每一原子,每一星宿,每一生物。《布茹阿玛?萨密塔》也讨论过这点。据说,至尊人格神首的全权部分即超灵,进入所有星宿、宇宙、所有生物,甚至原子之内。因为他的进入,一切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若有灵魂在,活人便可浮游水面,但一旦生命的火花离开了躯体,只剩下一具死的躯体,它就会下沉。当然,当躯体腐化了时,它也会象草一样浮在水面,但人一死,就会立即下沉。同样,一切星宿在太空漂浮,也是由于有人格神的至高无上能力进入它们之内。主的能力维持每一星宿。星宿好象一把微尘;一个人握着一把微尘,微尘不可能下坠。同样,这些星宿在空气中漂浮,实际上在至尊主的宇宙形体掌握之中。由于主的能力,一切移动和不移动的东西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据说,由于至尊人格神首,太阳在照耀,星宿在运动。如果不是主,所有星宿都会散落——如空气中的微尘,然后毁灭。同样,也是由于至尊人格神首,月亮滋养一切蔬菜。由于月亮的影响,蔬菜变得美味可口。没有月光,蔬菜不能生长,也不会多汁鲜美。人类社会在工作,舒适地生活,享受食物,这全是至尊主的供应所致。否则,人类压根儿就不能生存。“提供生命的汁液”一语十分重要。由于至尊主的力量,通过月亮的影响,一切都变得鲜美可口。 14.在每一生物的躯体里,我是消化的火焰;我又加入为生命之气,既出复入,消化四种食物。 要旨:根据《医药韦达经》(Ayur-Veda),我们了解胃里有火焰,消化一切食物,当火焰不再煌煌燃烧的时候,我们就不饥肠辘辘;当胃火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肚子便会饿。有时,火焰焚烧得不太旺盛,就需要治疗。无论如何,这火焰是至尊人格神首的代表。韦达曼陀(《布瑞哈德?阿茹阿尼亚卡?乌帕尼沙德》5.9.1)也肯定,至尊主或梵以火焰的形式存在于胃里,消化一切食物,ayam agnir vaisvanaro yo'yam amtah puruse yenedam ankam pacyate. 因为他帮助消化一切食物,所以说生物在吃东西的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自为的。除非至尊主帮助他消化,他们不可能吃东西。因此, 至尊主制造和消化食物。由于主的恩典,我们享受生命。《维丹塔?苏陀》(1.2.27)也这样说,sabdadibhyo'ntah pratisthanac ca:主就在声音之中、躯体之内、空气之间,而且是在胃里面的消化动力。食物可分为四类:吞的、嚼的、舔的、吮的。主是所有这些食物的消化力。 15.我处于每个人的心里;记忆、知识、遗忘都由我而生。研习所有《韦达经》就可能了解我。实际上,我是《维丹塔?苏陀》的编纂者;我精通一切韦达经典。 要旨:至尊主以超灵的身份处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他启发了一切活动。生物遗忘了自己过去的生命,但仍须根据至尊主的指示活动。至尊主是他们一切活动的见证人。所以,他们根据过去的行为开始活动。至尊主给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也给他们记忆,而且让他们遗忘过去的生命。因此,主不仅遍存万有,而且存在于每一个别生物的心里。主颁赐不同的业报。主之所以受崇拜,不仅因为他是非人格梵,至尊人格神,区限化的超灵,而且因为主是《韦达经》的化身,《韦达经》正确地指导人们,使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活模式,然后重返家园,回归神。《韦达经》给人们有关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的知识。奎师那化身维亚萨,编纂《维丹塔?苏陀》。维亚萨在《圣典博伽瓦谭》中对《维丹塔?苏陀》的释论能使人真正地了解《维丹塔?苏陀》。至尊主异常圆满,为了救赎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主为他们供应和消化食物,见证他们的活动,赐《韦达经》予他们,让他们有知识,而且又是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博伽梵歌》中的导师。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崇拜他。因此,神是至善的;神的恩典也是无限的。 生物一离开目前的躯体就遗忘一切,但在至尊主的推动下,他们再次开始活动。虽然他们遗忘了一切,主给他们聪慧,让他们重新开始在上一次生命结束时的活动。因此,生物不但按照至尊主从心里发出的指示在世界中享乐或受苦,而且还会从他处了解《韦达经》。如果一个人很认真,要了解韦达知识,那么,奎师那就给他所需的聪慧。为什么主展示了韦达知识让人理解?因为每一生物都需要自己来了解奎师那。韦达经典也这样说。 以四《韦达经》、《维丹塔?苏陀》、《乌帕尼沙德》、《普然那》为首的韦达经典都赞美至尊主的荣耀。奉行韦达仪节,讨论韦达哲学,以奉献服务崇拜主,人即可臻达主。因此,《韦达经》的目的在了解奎师那。《韦达经》教导我们了解奎师那,向我们指引理解的途径。终极目标是至尊人格神首。《维丹塔?苏陀》也这样说。通过了解韦达典籍,就到达完美境界。一个人奉行不同的过程,就能了解他跟至尊人格神首的关系。于是,一个人可接近他,最后达到终极目标,而这终极目标就是至尊人格神首。这一诗节清楚地定义了《韦达经》的主旨,对《韦达经》的理解似及《韦达经》的目标。 16.有两种存在,一种易犯错误,另一种不会犯错。在此物质世界,每一生物都是易犯错误的;而在灵性世界,所有生物都被称为不会犯错的生物。 要旨:前面已经说明,至尊主化身为维亚萨?兑瓦(Vyasadeva)编篡了《维丹塔?苏陀》。在此,主概述了《维丹塔?苏陀》的内容。他说,无数的众生可被分成两种,一种是易犯错误的,一种是不会犯错的。众生永远是至尊人格神首的所属部分。当他们与物质世界接触时,便被称为jiva-bhuta,这里给出的梵文ksarah sarvani bhutani,意思是:众生是易犯错误的。与至尊人格神首保持一致的生物被称为是不犯错误的。“一致”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个体性,而是指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因为他们都符合创造的意图。当然,在灵性世界里没有诸如“创造”之类的事情,但是,如《维丹塔?苏陀》中所述,因为至尊人格神首是万物之源,所以,这样的概念也有解释。 根据至尊人格神首——主奎师那所述,存在着两类生物。《韦达经》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毫无可疑之处。在此物质世界,众生凭藉着心意和五感官苦苦奋斗,他们物质性的躯体不断变化。只要他还受着诸种条件的局限,他的躯体就会根据与物质的接触而变化,因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生物也就显得在不断变化。但在灵性世界里,躯体并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因而就不会变化。在物质世界,生物经历六种变化:出生、成长、存续、生殖、老弱以至消逝。但这些仅仅是物质躯体的变化。在灵性世界里,躯体并不变化,没有年老,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一切都是一致的。ksarah sarvani bhutani:上至第一位被造者布茹阿玛,下至小小蚂蚁,所有与物质接触的生物都有躯体的变化。所以说,他们都是易犯错误的。而在灵性世界里,他们都是自由自在地处于解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