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超级现代主义(hypermodernism)变成了现代主义在技术层面的超越化。技术与经济融合,隐藏在各式标签下 - 后工业的、电子的、服务业的、资讯、电脑经济。超级现实的金融(hypereconomic)把世界金融市场串连起来,以便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交易。在这个密布着电话、数据机、电脑与传真的想象空间中,由接管专家组成的集团随时可以迅速入侵而剥夺一家大公司。数以亿计的金钱四处飞溅...。经济不只是过去社会的商业活动,它变成了一个不时变动的数据,没有人可以知道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人活在不能为下一刻肯定的数据之中。借着科技,工作效力可以在十分钟内完成过去一百人用一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上千万的工人被迫成为多余的。经济社会出现许多虚拟式的现象。后现代不只承接现代不时在社会潮流中制造偶像,更进一步制造「虚拟」式的偶像(Virtual model)。玛丹娜(Madonna)不只是玛丽莲梦露的化身,更盗取了许多好莱坞巨星的形像,甚至把自己呈现为万用的色情性对象。把各部份加起来,她希望成为「新女性」(New woman)的虚拟模特儿(cyber-model)。蝙蝠侠复活,成为连环画的超级英雄。不能解决底特律城的犯罪问题,却刻意制造一个机器战警(Robocop),甚至在无政府状态中能有效地抵抗罪恶,但一却都是虚拟的。还有许多魔鬼终结者(Terminator),是一些电化人,来自未来而任务是改变现在的社会问题,使人获得虚拟式的满足。今天我们继续看见后现代出现了许多使用电脑技术为满足人剪贴而成的英雄人物、美女偶像、电影明星、体坛明星、商业英雄 - 可能都是虚拟的。最主要的是,商家可以出售许多虚拟的产品,令人可以用平宜的价钱拥有这些「伟大」或伟大人物所拥有的东西。后现代人的社会也是虚拟真实的(Virtual Reality)。民主资本主义社会似乎在后现代已得胜了,凌越了集团主义或共产主义这对手社会,似乎资本主义社会有了繁荣、物质、民主、自由,但是背后却蕴藏着许多腐败、贫穷,比过去更脆弱、更苦难。后现代人的心理不只是混杂的,也是虚拟真实的(Virtual Reality)。爱心和关怀是可以从领养电子鸡或其他动物甚至人类获得。后现代的宗教信仰 -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 新纪元运动可算是本世纪后现代社会一种精神、政治、文化性的信仰现象,结合许多元素如形而上哲学、玄术、心理分析、太空科学思想、政治、音乐、环保、东方神秘宗教及基督教信仰等,试图唤醒现代人摆脱传统观念及社会制度之束缚,而寻求自然界的真理。换言之,是出自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反应,提醒人可借着一些本身的天生能力,配合一些“神秘顿悟”的过程来转化人成为神,以致于把一个空前富裕、和平与谐和的世界新经验带给人类,建立另一个新秩序和统一的乌托邦世界,最后达到实现自我和自我解脱的境界,从而创造自己的神明小宇宙。 新纪元运动可算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其思想配以美丽的包装,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范畴。它是没有秩序和结构的,也没有固定的一套理念,正因为它吸纳各种思想,从古代到现代,又以摩登玩意和渠道来作推销,形成一个精神超级市场,吸引现代追求潮流时尚的人去接触和参与,使人在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接受和认同。 新纪元运动流行的成因其实是对现代物质主义的反动,寻求超物欲的精神满足,内心和平谐和,达致天体共融的境界。又由于现代在机械刻皮生活中失去自我,亦感到社群割裂疏离,加上工作压力大,新纪元思想便为人提供另一种生活方式,藉此抒解压力,使人寻得自我和发挥潜能。利用潜能讲习班、环境保护、身心健康和治疗等的「饵」,再以销售商品作推销,吸引人去参与,然而这些活动课程及商品背后则涉及占星问卜、通灵、超觉静默、轮回心理治疗等方法去操练属灵世界,使人随己意去创造他的「神灵」,也就是自认「自我就是神」,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有无限的潜能待发挥,这便是新纪元最核心的焦点,也是最大错缪之处。新纪元运动的主要原则使人具有神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能。因为人可以成为神,因此具有无限的潜能待发挥。人可以借着潜能创造他的未来。这种潜能是每个人独有的,因此他所创造出来的未来或是实在(reality)是独自的,没有对或错,也不受任何法律的控制。只要人类作“超越的改变”,这种神化的动作就足于拯救人类。“超越的改变”可以借着多种技巧达到。今天我们见到世面上有许多这类的技巧出现,例如,超觉静坐、观看水晶球、电磁疗法、音乐治疗法、想象能力、通灵、各种的心灵医术、草药学、一些针灸疗法、脚底按摩术等等。圣经的答案: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10)这是因为人心空虚,对神的事厌烦,加上社会充满了罪恶,因此人想凭着自身的能力去寻找出路。不要过去,活在现在就够了。二.「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人类必须借着耶稣基督来改变自己,认识上帝的美好旨意并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行。三.后现在主义是撒旦魔鬼迷惑人类的技巧:「因为那不法(撒旦魔鬼)的隐意已经发动...这不法的人来,是照撒旦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事。」(帖撒罗尼迦后书2:7-12)作为基督徒的,必须在这世代把得救的福音带给人类,使认识主耶稣基督,让主耶稣来改他们的生命。西方哲学方法论概述一.远 古西方的人在远古(史前)时期已被人间的现象及大自然界的现象吸引及迷惑。在这样的处境中,一方面「心」主导向「美好」(善)的追求,另一方却在思考大自然现象界的道理。这时人们遁着两个方向去进行思考。A.神话的人生:当时各民族间出现了许多寓言或神话的思想,借着这样的思想,民间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及寓言故事多形容人想要追求美善的人生,当中含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这反映人们的心在追求美好的/理想的人生与世界。这些思想为人们提供心灵(精神)上的满足。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奥菲斯神话为我们提供这时代最好的参考资料。B.理性思考:这时的人开始为现象界作理性的思考,把「主」体(认知主体“我”)与「客」体(现象物体“他/它”)分别开来。从这出发点,盼望知道现象物(客体)的本质是什么,想控制那多变的现象界(大自然)。也盼望探知这现象界背后的真正物质/真理。当时的泰勒斯、毕达格拉斯、赫拉克利特、之诺、德莫克利图等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初型的答案。这些初型的答案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C.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只为这时期的哲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出路,也为以后西方的哲学摆上正确的轨道。首先,他筹定了作哲学的伦理基础,认为哲学家必须有美好的生命;人们思考的目的是要为人类带来快乐美好的生活。这种感性的快乐生活必须由理性的思想来创造。另外,他也利用辩证法来确立批判的态度,指明所有的理性思想必须受过批判来审定。二.古 希 腊古希腊的哲学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思考方法。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成为了最主要的基础。A.柏拉图:柏氏先以二元论把世界分为形上的「概念」(Idea)及形下的「事物」。也认定概念是理性的、超越的、恒常不变的、真实的,本质也在概念里。而现世(现象世界)事物也只是概念的反映。事物因此是会变化的,是会过去的,本质不在事物中。B.亚里斯多德:亚氏却把柏氏的整个二元论架构向下移,把柏氏认为在人心内(或脑中)的概念变成「形式」(Forms)。也认为「质料」(物的本质)在现象事物中。「形式」与「质料」相合而成为实体。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探究方法也维持了西方的思想有二千年的时间。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者只不过是新柏拉图和新亚里斯多德思想的延续。三.康 德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虽与希腊的哲学无多大的变化,但是在方法上却有许多突出的地方。A.笛卡儿:当众人正在为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方法论争论的时候,笛卡儿为西方的理性思考系统定了模式。他不只肯定了理性思考的方向,更认定理性思考的出发点/主体是在“我”(我思故我在)。借着“我”这主体,现象界事物这些客体就可以绕着“我”被认识。当然,首要的工作是肯定“我”的存在。B.经验论:经验论者与笛卡儿的理论相反,认为是必须先有现象界事物的存在,然后人们的经验才会有这些事物的出现。认为所有的知识皆由现象界来提供。C.康德/胡塞尔:以上两个理论争持了两百多年至至康德为止。康德首先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人的先天观赏、分析、综合能力帮助人作各种不同程度上的认识。这种认知能力协助人类对现象分析,而现象的本质(物自身)才是真正的认识,它是完全的,是超越的。真理在于这本质内。D.自然科学:借着人的认知能力,近代西方开始追求自然科学,探究大自然界的本质现象,甚至在实验室里寻找真象。自然科学为西方的现代工业化奠定恒久不变的发展基础。四.现象学和存在主义A.存在主义:两次的世界大战破灭了理性主义、经验科学主义的理想。青年人开始对现代化或机械工业式的生活厌倦了。人们想走回去,去自我寻找个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开始为自己的存在着想。 存在主义虽然叫西方社会的年青重视自身生活的意义,但是无法为这些年青人活着的答案;到底我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仰或是世界才是我的中心而我必须依靠这世界寻找我的存在。后期的存在主义更走进了虚无主义的死胡同。B.意义的解释:意义学已进入每一个学术范围,大家对艺术、宗教、社会现象、经济、科学等皆有不同的解释。人们也习惯去接受对每一样事情的多元化解释。主观或个人意见并不会被反对。五.文化、经济、科技A.经济和科技:当一九六九年人类靠科技登上月球,以及一九七五年大量生产电脑开始,人类的思想、生活方式、文化意识有了许多的变化。人类借着科技把自己当着是一个经济个体。个人的经济价值和财富成为了人最首要的追求,其他的活动和思想例如宗教、艺术、文化皆摆在次要的地位。今天某些大商业集团的经济力量甚至可以左右某些小国家的政策。每天科技也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气象。传播媒介甚至可以令一个国家的政治解体。商业机构借着符号的力量希望在社会中霸占更多空间。B.文化意识:因为经济和科技的影响力,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已越来越薄弱。保守社会不得不开放自己。上流社会文化和一般的潮流文化漫延至每一个家庭和人的思想。社会问题充塞着每一个大都市。政府和社会学家以抗衡文化来抵抗潮流文化对优良社会的侵蚀。中 国 哲 学一. 先秦时代的哲学(子学)中国史前的哲学思想极难考证。真正有组织的哲学体系实始于孔子。研究中国哲学一般都是由此开始。史前的哲学约可以分为两大学派:一派由史官而出,这代表一般较正统的哲学思想,多是政治官员;另一派是由筮(读音:世)人而出,代表比较神秘的思想(一般上是用一些草或贝骨夹卜算吉凶)。神秘的思想却是称霸着那个时代人的思想。以下是史前的一些思想特点。1.1.神与天帝。史前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的创造,而群神的首座为(天)帝或天。这些神可为人间施福降祸,这观念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中国人常为天会施福降祸。帝或天也是人类的始祖。地上的王帝却是奉天命(故称为天子)来到地上统治人民的。天子的职责第一在于率领人民祭祀上帝(拜祭),第二在于推测天意以导万民。1.2.天意与占卜。古人观察万象变幻不定,却又盼望在这善变的万象中找出天意。测验的方法是按着易书或易原理(变幻不定之法)来定天意。最基本的工具却是用占卜:有占卜是测吉凶,把两个贝骨抛在地上,两个贝骨朝上是大吉,一朝上一朝下为吉,两个朝下是凶。复杂的是把许多不同的臆测言语写在不同的竹签上,放进一个大竹筒中摇幌,跌出来的竹签的意思就当着是天意。1.3.阴阳八卦。在现象变幻不定的自然世界,阴阳二种原理相感相生,就推出了易的理论。把自然界中各种的变动的基本元素,既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定位为要寻找易的原理,就产生八卦。八卦理论的产生使到古时的占卜更趋复杂。造时的占卜却要由专人--筮人--来负起工作。当时的筮人在社会中算是有学问的人,对天文地理,各种人生遭遇,都有一套讲解。先秦时代的哲学多集中于战国时代的各主要人物的学说,故称为子学(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等等)的哲学。略述如下:1. 孔子(公元前551-479)。鲁国人(今天中国的甘肃及陕西地),那时正是战国时代。是一位实行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一生所收的学生极多,据说有三千余人,得意弟子有七十二人。研究孔子的学说最可靠的资材是论语收集了他与弟子的对话。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制度正在崩溃的时代,因此他的学说的中心多以「修己」、「治人」、「实践道德」方面进行教育。孔子的学说中有许多理论乃是先秦时代的学问,可以说孔子把过去的学问集大成于他的学问里。后来他成为儒家的元祖。以下的谈论只得从略。1.1. 人生哲学:可以把孔子的修己和治人的学说,用三纲领与八条目来解明。|-----明明德 |---格物 --|| |---致知 --|-- 学问大| |---诚意 --|---------> 修己| |---正心 --|-- 德行学| |---修身 --||之|-----止于善-----------------------------> 人生最高目标道| |---齐家|(仁)|-----亲民 -|---治国|--功业---------> 治人|---平天下|1.2. 实践道德:道德的范畴可分为:准则性的中庸之道与达遵之道,及人格性的君子之道与圣人之道。以上第一个范畴是人格性的范畴。准则性的有五达道和三达德。五达道:就是要在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来实行十德,就是君仁、臣忠、父严、母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友信义。三达德:既智、仁、勇。从个人及国家的角度来看五达道,又可分为德行的八目:「孝、弟、忠、信」是对个人的,「礼、义、廉、耻」是对于国家的。不管是如何把孔子的教育排列出来,他所提议的「大学之道」和「实践道德」的教育的确深深地影响了二千年来的中国人。借着这样的教育,中国人的社会过去还可以维持道德的标准。可是如今社会结构的变动已迫使这些儒家的教育崩溃,不道德或腐败的事情每天在发生,也公开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人在教育方面是时候另寻出路了。孟子(公元前372-289)。邹(山东)人。受孔子的思想影响极深。孟子最主要的学说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说人一出生,就如一张白纸,是善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出于天,因此是善的。他也举出人有「恻隐之心」及「是非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他也说明人的先天良心是「本心」。认为人的本心常被利欲掩蔽,因此必须要借着修养(当然是孔子的教育)来恢复这本心。2. 老子。战国时代的人。无法提供准确的年代,相信是孔子同时代或更早一些。为道家的创办人。2.1. 宇宙一元论。认为宇宙的本体为「大」,为「道」,又因这是万物的基本元素,所以亦名为「一」(或「乙」)。这「一」是绝对(独一)的,无差别的(不会变动的意思)。认为现象界一切的事物是有差别的(会变动的),不过这本体的「道」则不然,本体是超越的(超越物质的)。万物都是从这本体产生出来的。就万物发生的顺序,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信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本体,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与冲和之气。老子也说本体是不能认识的,因此,它是「虚」、「无」。所谓虚无也不是「非存在」,而是一种恍惚的存在,无法捉摸,来去无。2.2. 性本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致力重返婴儿或重返天真。老子认为有三种方法:一. 为清静恬淡。认为恶是因为人的利欲之念而起;二. 为无为自然。老子认为在战乱时代,不应谈仁义礼法,应该返回人的自然本性;三. 为谦下不争。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过日子。可见老子的思想与孔子不相同。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积极的,而老子的思想却是厌世的(或超世的)。因此,后来道家的人喜欢过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甚至僻世的生活。庄子(公元前369-286)一. 庄子的本体论与老子大体上相似。庄子以「道」或「无」为本体。「道」是无所不在的。以致被后世道家演变成一种泛神论,认为「道」那里都存在。二. 人生如梦的人生观。人生不遇是一个梦。人常作梦,并且梦中又会有梦。等到梦醒以后,才知梦之为梦。人生有所谓大觉,大觉以后方知道人生不过是一个大梦。所以对人生不必喜,对人死也不惧。要人生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超脱相对的有限的世界,而消遥于绝对的无限的世界。他把达到了窿种境地的理想人物叫着「至人」,或「神人」,或「真人」。所以后来修练有成的道士常自称为「真人」。3, 墨子(公元前468-376)。宋人。一说是鲁国人。墨子生长介于孔子与孟子之间。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之一。儒墨为战国至汉初的最主要学派。有说孔子的学派有八,墨子的学派有三。3.1. 思想三法论。一. 本之者:就是说我们立论不可不依据天神的意思及先王的行事;二. 原之者:就是说我们立论要与万人所见的事实相符合;三. 用之者:说明我们立论要注重理论实际上的效果。3.2. 天为人行事的最高标准。天,照墨子的见解,就是创造万物并设置天子诸侯百官等的。另外,又是赏善罚恶的。墨子是最讲究社会安宁的人。3.3. 鬼神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只、人鬼三种。鬼神与天一样,监督一切,并赏善罚恶。3.4. 兼爱说。这是墨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爱人若爱己,爱人之亲若爱己之亲,自他之间(自己和他人之间)不设区别的那种爱叫作「兼爱」。假定能行兼爱,则天下决不会起争乱。兼爱的相反是「别爱」。他又说,兼爱与别爱就是儒家所说的「仁爱」。3.5. 非战、勤俭、非命三点。墨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百无一利,害国害民。另外,他也提倡勤俭不宴乐。他也反对命运论,因为命运论使人民不事奋斗,结果是社会受害。4. 公孙龙(公元前325-250)。为赵人。是春秋战国时思恋界的名家代表。名家的目标是有了名称想更进一步来检查外称所指的实质。知识论。公孙龙在其指物论中所谓「指」与物是不同的。物为具体的个体,如这匹马,那匹马,是指为名之所指。但另一方面,名却指着共相,如马之所以为马的那种的共通的本质而言。可见公孙龙的知识论是要把实质和名分(「指」)分开来,认为实质(物体的本质)与名分(「指」)是有分别的。5. 韩非。韩国(战国事代的韩姓国人)人。为公元前三世纪的人。被迫饮毒死于秦国狱内。代表着当时的法家。法家认为不应该以复古为理想(与儒家相反),也不赞成不顾事实的空论(与老子相反)。认为应该为社会进行改革,立法(法律)成制度。5.1. 主张法治。他的法治的出发点是出于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出来本性是利己的,因而也是性恶的,因此应该以礼来矫正人性,来限制利己的欲望。韩非子更进一步说,如果想治人,应该用法(法律)。更认为,人利己的欲望,今不如古,因此在今日更应设严法。当时儒墨主张复古,儒家想把周公(周朝著名政治家)之政,墨家则想把夏禹(夏朝禹公对人民的关心)之政,使之重现于今日。这对韩非看来,都是人守株待兔的办法。在生存竞争的时代更要以法来治国。5.2. 以术治国。术为治国的方法。君王的统治术有四:一. 为虚静。要常常在静中来观察臣下的意见;二. 为参验。要找出能干的人把他放在适当的岗位上;三. 为防八奸。凡是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可录用;四. 为执二柄。认为要把刑与法、赏与罚的权柄交给合适的人。结论:先秦时代的哲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基,为中国后来的朝代的哲学种下了基础路线。按其发展进程,让我们看见以下的思想路线:一.古代人对宇宙大自然界的伟大,认为这是一位「神」所创造的。但是这思想却没有继续被当时的哲学家寻找下去。反而被变幻不定的天,加上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觉得这位「神」是一位施福降祸的神。称这「神」的旨意是天意。那时皇帝的权柄又那么高,或被人民推崇至高,因此称皇帝是天在地上所拣选的人,称他为天子。盼望这天子能时常带给人民「神」的旨意。可见古代中国人把「神」的观念变成「天」的观念来理解。又认为这「天」的旨意会下到人间,并由天子来传达。哲学家却想发展出一套哲理,给这「天意」解释。可以说孔子的「大学之道」或是老子的「道」都是人间解释「天意」的哲学。从此「天」下到人间,并由人间哲学去认识和解释。从此中国人只好在人间去寻找这「天意」,忘记那在天上掌管「天意」的「神」。二.民间老百姓无法知道这天意,只好发展出占卜及阴阳八卦的方法来测验各种的天意。这些测验哲理渐渐成为民间的迷信,因为人间灾祸无法准确测度。易原本就是由变幻不定的天意而出的思想,《易经》继续成为研究的深奥哲理。三.后来在战国时代,时势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当时的大思想家却发展出一些比较深邃的哲学思想:孔孟(儒家)、老庄(道家)、墨子(兼爱/和平)、韩非(法家),的思想也成为后来朝代被不同哲学家常提出来的思想。二千多年以后,中国人还在寻找这些哲学。二. 汉代的哲学(经学)秦始皇(公元前221-207)继祖宗余业,并诸侯,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推翻封建制度,发展经济,施策全国。这原是好事,不过却采取绝对的愚民政策,焚书坑儒,也不准入民讲习诗书。后来连秦宫内的书也被楚项羽烧毁。这把中国古代许多宝贵的诗书都毁了大部分。后来刘邦灭项羽(楚霸王),建立汉朝(公元前187年),才开始诏天下征求遗书。再提倡学问,设大学,聘名师,置博士,推动民间教育。汉代的哲学思想可分为两大方向:一. 儒学和与道家:汉代的学者多埋头于经书的整理(因为秦代把许多诗书、经典毁灭)。汉朝的经书分两大派:今文(西汉的人按记忆用隶书而写成的经书)及古文(东汉复古先秦用蝌蚪文所写成的经书)。思想多是承继先秦时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不过,当时儒家的思想却强过道家的思想。二. 阴阳五行说:这是因为道家学说流入民间。也正值当时汉朝统一天下,各人心境安静,讲究精神上的追求。一方面,当时有一派人想藉炼丹以达神仙不死的境地。在汉末张陵(张天师)所提倡的炼丹画符道教就是应着当时民间的需要而流行。另一方面,「阴阳五行说」却流行于学者之间。阴阳为易的二个原理,阴阳的变化决定人的祸福。五行却是金、木、水、火、土。再把一年分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如此推算配合,就规定了每月的行事和每日的吉凶。五行之中,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汉代的人竟把这种理论应用于一切日常行事上。举凡对于时候、方位、食物、衣服,都依据五行加以说明。比如,火性的男人不可娶水性的女人等。在社会中引起许多烦琐的工作,也产生许多以阴阳五行说为谋生的人。一些道士可能是混饭吃的,造成社会中许多迷信,也有一些道士故意深奥这阴阳五行理论,使一般老百姓以为当中有什么深奥道理,深信不误,受其辖制。以下是汉代几位主要哲学人物的思想。一.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位儿子的长子。被封为淮南王。固被称为淮南子。为人好琴书,博学能文。1.1. 淮南子的本体论(知识论的基本学说)可以说是完全根据老庄二人的思想。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而「道」乃是普遍的,绝对的,超越时空的,虚无自然的。在他的原则训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郭四方,折八极,高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源流泉悖,冲而徐盈,混混汨汨,独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而所朝夕,舒之瞑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他以为道始于一,由一分为阴阳,阴阳和合,乃生万物。这一就是所谓的太一。不管他怎样形容这「道」的本体论,它的确与老庄(道家)的「道」观念是相同的。1.2. 他对人生的见解,说也是与其他物类一样是由阴阳二气而成,和合各有不同,相合较精者就成为人,和合不精者成为兽。其精神训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这样,人类与物,纵有精烦之别,仍同是「气」所构成。因此认为物我原为一体的。可见他把老庄的天人合一观念改成物我合一的观念来表达。然后,他把人生最高的目的是「与道合一」。把「与道合一」的人称之为至人,真人,圣人,大人。即与「道」合一,那最理想的人格是超自然的,与宇宙天地合为一体,置生死得失于度外的人。1.3. 刘安也认为人性原是善而无邪恶的。他解释说,人性虽善,但我们都有欲望,所以人往往丧失本性,放纵欲望而造成邪恶犯罪。他说,人的感官一接触了外物就会发生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使人丧失本性的原因,所以「清静无欲」实是人生修养的唯一方法了。综括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白淮南子的思想是出于老庄的。汉初社会的处境确有使这种思想抬头的环境。二. 董仲舒。刘安为当时老庄学派的代表,而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则是当时儒家的代表。被皇帝封为博士。提倡罢黜百家,专祟孔子。2.1. 天为万物之本。认为人与物都是从天产生的。而人却是万物之灵,五谷六畜等等乃天为养育人类而创造的。因此,人是天之骄子。人的活动也与天的活动相仿。在人类之中,王者是天特加宠爱而任命他为天下的统治者,因此,王独有「天子」之尊号。天子之下,随其德的高下而有诸侯、大夫、士等等。2.2. 天意为伦理。天的思想成为了董仲舒的伦理基础。人都要以天为法(法则),天也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标准。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造样,他认为道德的法则也是出于天而且是千古不变的。关于道德的伦理,除三纲五条之说外,他别无见解。2.3. 提到人性,董子认为在谋解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把性字与善字的定义加以确定。认为性是先天生成的。但是性却有向善及向恶的可能性。也认为性之向善既由后天的教化而成的。三. 扬雄(公元前52-公元18)。少而好学,博览群书Q他就极力要把儒挡二家的学说加以调和的人。3.1. 扬子称本体为「玄」。「玄」是出于老子的思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为本体是不可目见耳闻的,所以名之「玄」。玄是无所不在的,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万物的产生与维持其中的原则皆由于「玄」。3.2. 扬子的伦理以儒家为主,以孔子为宗。他主张为学与做人部应遵奉孔子与经书。采取五伦五常说。认为心生是「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认为善恶全由修养程度而定。修养具有极大的效力。极力反对神仙之迷信。四. 王充(公元27-104)。王充的哲学思想算是道家的,或者说把老庄的思想按当时的社会解释出来。4.1. 宇宙本体为气。并由气产生阴阳,然后再由阴阳化生万物。他说:「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阴气生为骨肉,阳气生为精神。」可见这理论是出于「易」和老子。人与物皆出于气,人与物的所以不同是在于人具有智慧。智慧的多少在于所禀受的气有多少、厚薄而来,因此,贤愚的差别也在于气禀的差异。4.2. 他的伦理也是按着气禀的理论来说明。认为人的本性随气禀的不同而有上中下善、善恶混、恶--三种。也认为后天的修养对善恶具有最后的决定力量。4.3. 绝对命运论。这是王充最著名的学说。他认为人生的幸与不幸、遇与不遇,皆出于命。他认为行善者未必一定有福,为恶者未必一定得祸。这打破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说。他甚至反驳天人合一的理论。照天人合一说,人行善则天降福,为恶则天降祸是行不通的。他认为天灾人祸都是自然的变化,毫不足怪,其中决不含赏善罚恶的意义在内。当时他也极力的反对鬼神之迷信。认为人生死不外乎气之聚散,所以人死是不能变为鬼的。结论:经过汉朝二百多年的经学发展,似乎把先秦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更多龚固起来。从此儒家和道家成为历代中国哲学的主流哲学思想。三. 魏晋南北朝的哲学(玄学)从三国时代至南北朝,当时的思想界还是受了两汉思想的影晌。当时正是在战乱动荡、政治腐败、时局混乱、生命朝夕不保的时代。老庄(道家)的思想成为人民最容易依服的思想,也风靡天下。当时注释老庄的书籍特别多,使到后汉张陵(张天师)所创的道教组识更加强大。道教只注重老子的摄生说及庄子的养生说。认为老子的本意在于祈求长生不老作神仙。后来道教支配着杜会,一切的迷信如神仙、长生、阴阳、五行、预言、符咒、点金、炼丹、因果、甚至男女房中术等等,都网罗到教义裹面去了。道教的兴盛更助长了佛教的遍传。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相传为后汉明帝间(公元67)。可是中国人士对于佛教的真正理解却始于魏晋之际。在南北朝时,名僧辈出,佛教据占势力。佛宗派别林立,计有十二宗:毗昙(读音皮谈)、俱舍、成实、三论、四论、惮、涅盘、天台、地论、摄论、净土、戒律。毗昙、成实二宗为小乘,其余十宗为大乘。一. 老庄哲学--清谈清谈者,既谈论玄道。当时社会中充满许多清谈客。清谈的内容大都是道家的思想一方面研究老庄的学术,另一方面谈论道家的理论怎样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清谈之风始于魏年间(公元240),兴盛于晋代,到了宋朝(公元50O)仍然不衰。后来,儒学兴盛,清谈变成讲经--讲论五经。当时的清谈者也分为以下各派。1.1. 名理派:也就是以人物为主体,谈论人的质能等级。当时把人分成等级(称为九品),评定人物的高低与才能的优劣。再谈怎样分辨心性及怎样用人材。当时刘邵先把人的本性依据阴阳之理分为二类,又依据五行之说,细分为五质,再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及五德(金木水火土)与之相配。凡有五常五德者,就叫作「中庸」之材,地位最高。无质,无常,无德者都是昏庸之辈,闲杂之材。当然,还有许多分类理论,不胜枚举,烦琐之至。1.2. 玄论派:一般是谈论形而上学(超物质,无形之物)的东西,也就是「道」(天意和人间道理)、「无」(不存在)、「有」(存在)等的关系。当时最著名的有何晏及王弼。王弼说,「道」是「无」,不是具体的「有」,所以「道」可以出现在所有的「有」中。因此,「有」之间却有「无」潜在着,而「无」实为一切「有」的根源。1.3. 旷达派:当时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他们因为常聚在竹林间清谈而得名。旷达派的理论多是高举老庄,并且攻击儒家学说。所谓旷达派就是指不拘礼法而言。例如,竹林有一贤阮籍丧母而不守孝,因为相信老子所说「死生一如」的主张。另一贤刘仱常纵酒放荡,脱衣裸形于屋中。可见旷达派是以老庄理论的实践为目的。后来,佛教僧人也加人清谈,佛经教义也成为清谈的资料,甚至以佛经讲解老庄或以老庄让解佛经都是清谈的话题。那时著名的清谈者常被邀请到各地及显贵家中当清谈客。二. 道教组织的完成当时道教可分为三派:一派标榜老子之学,一派重神仙之说,一派则是崇张陵(张天师)之教导。神仙之说是由住在渤海湾(今天山东海外)岸的方士所创。这引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传说。更记述在秦朝时有方士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到蓬来取长生不老药之事。(人类学家认为这些人是今日日本人的始祖)。所谓道教,其创办人为张陵(约公元13O)。他人博通五经,至晚年,学长生之道,得金丹。收许多弟子。入门者皆要交出五斗米,所以叫做「五斗米道」。张陵死后,被其弟子奉为天师,就此后人称张陵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主张符水符咒可以治病。画符要将病人名三通(划三张),一揭于山,一埋于地中,一沈于水中,这叫做祈祷于三官(天帝、地祇、水神)。若病仍不愈,则归咎其人,说他信道不笃。当时道教风靡民间。都是由许多的道士,张天师的弟子徒孙而广传。三. 佛教思想的兴起关于佛教传人中国的时期多有不同的意见。普通相传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起初佛僧由印度西来多数从事译经的工作。从明帝(公元57)至桓帝(公元167)期间,天竺(指今天的印度)僧人受朝庭加以厚待,甚至王宫中置有黄金的佛像。中国佛教按历史来说可分为两种:一为翻译佛教,二为同化佛教。翻译佛教是指初期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也就是指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而言。同化佛教则是指经过中国文化由中国人士加以组识的佛教,也就是指隋唐的佛教。佛教多是由西藏传入。今天考古地点甘肃的炖煌石室的发掘证明在汉代时佛教在这里已经极盛行。3.1. 外来佛僧:这时候,有鸠摩罗什(公元344-413),道安(公元3l2-385),慧远(公元334-417),佛陀跋陀佛(公元359-429)为著名佛僧。罗什及道安的传教多在北方,而慧远及陀罗的传教则在南方。罗什译经三十二部,共三百余卷。收弟子三千。道安为注释佛经的始祖。注重禅经。强调空禅。当时时代混乱,因此空禅特别受中国人喜好。慧远创白莲社,社的主旨是念经。主张超俗脱尘恬淡无为为主旨,重戒律。与北方的罗什教义不相同,也互相对峙。陀罗与慧远相似。强调弟子要避俗。3.2. 中国佛僧:在魏末朱士行把佛经翻译成容易阅读之中文。他所注重的是般若经教义。般若经典要旨在于阐明明皆空的道理。所以当时学者通常都以老庄所谓「无来」的观念来解释般若的「空」。所谓「空」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就是本无义(本体是「无」的意义)、心无义(只要能虚心,欲望就会停止)、色无义(色是万物,既不可把所见的现象当着是万物的真正本质)。可见中国人初期对佛经的理解多靠老庄的思想人门。后来佛学大盛,中国人也开始倒转过来用佛学来解释老庄了。四. 隋唐的哲学(佛学)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8)使中国处在四百五十年的动乱期。隋(公元589-617),唐(公元618-904)两朝使中国拥有最长的平安时期,也是佛教全盛的时代。当时的思想界可以说完全受佛教的支配。隋唐以前的佛教偏向于佛经的翻译与理解,而隋唐时代的佛教却是由中国本土的人来讲授与创造。儒家经典却在唐代统一。不过科举(当时的考试制度)的重要科目却是诗文。儒学自形衰落。道教在隋唐时代却被佛教的势力盖过。唐代与西域(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区)交通渐繁,景教(基督教的一派),犹太教,祅教(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由基督教、希腊神教、波斯神教混合而成)等等宗教也传入中国。一. 佛教佛教在隋唐时代受了澈底的中国化,佛教哲学的组织或体纟经隋唐呇大师的努力,大有青出于蓝之境地。当时佛教的各宗派发展已告完成。当时共有十三宗:1. 毗昙宗2. 俱舍宗(玄奘完成)3. 成实宗4. 三论宗5. 四论宗6. 禅宗7. 盘宗8. 天台宗9. 地论宗(华严宗)10. 摄论宗(法相宗) 11. 净土宗l2. 戒律宗l3. 真言宗当时佛教理论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个:1.1.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说:所谓三蹄是指「空」、「假」、「中」。这三者乃是融合而成一体的。认为我们所见实在的宇宙万象,只是人心里面的影子,决不可能当着是真正的实在,可以说是「假」的。不过并不是全非不实在。(这观念与西方柏拉图的「概念论」相似)。这实在是超越人类意识的实在,非人类言语所能加以说明,这就是「空」。所谓「空」决不是离开「假」的万象而存在,「假」因「空」而存在。「假」的万象都不过是「空」的作用而存在。这「假」与「空」都不过表示着真实的一面。所以「真实在」乃是把「假」、「空」二者合成一体的那个「中」。这样,「假」、「中」、「空」三谛是一体的。1.2. 法相宗的唯识论(也就是知识论):其提倡人是玄奘与其门人。唯识是心外无法(人无法真正认识本质)的意思。法相宗把识(简单的说就是知识)分为八识。最初的五识的作用是眼、耳、鼻、舌、身,所得的感觉(色声香味触)。第六识是心的统合作用。第七识为自我的意识(人格)。第八识包括前七识及本质所产生的种子,称为阿赖耶识(就是藏识)。人类的精神所得的客观世界就由阿赖耶识的变化或造成,所以唯有阿赖耶识的背后本体乃是唯一的实在,其他都是虚幻。这就是唯识说的要点。1.3. 华严事事无碍法界观:主要提倡人物为法藏(公元643-7l2)。照他的见解,小乘佛教只注重于现象界的说明,而大乘佛教却在现象界以上(形而上)的本体界加以说明。同是谈论本体,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以为本体与现象是对立的。他们用本体来说明现象的起源,如法相宗。有的以为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但虚幻的现象的奥秘却潜藏在本体,如三论宗。可是大乘佛教更进一步说明,以为本体之理与现象之事乃是一体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本体与现象既是一体,所以任何个别的现象都不能说不是绝对的本体。简单的说,无论任何事物都包括了一切其他事物在内,这叫着事事无碍法界观。注:其他佛法我这里不加详述。请自行参考专书或学习「宗教比较」这一科。二. 儒学的统一当时隋唐儒家学者受王命把之前分南北两大派的儒学注译理论统一,编成一钦定「五经正义本」。当时儒学的思想家著名的只有韩愈及李翱。2.1. 韩愈(公元768-824)。为著名文学家。他反对佛教最力。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首先认为天地之间有人与禽兽之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人之道」。他所说的「人之道」是儒学所说的仁义。不是老庄所谓的道德,内容「空虚」。他再把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品。上者纯善,中者善恶混,下者纯恶。2.2. 李翱(公元798-846)。得进士。性好佛。把佛学与儒学加以混合。他以为性是善的,人之所以为恶,全由于情。那么为什么善的性会产生恶的情呢?照他的说明,人性本来是静的。可是这静的性一发动时,就会生情,而情又随伴着恶。这样,恶由情生,情由性动生,所以我们欲修德,务要停止情的妄动,归本性的静。他认为这就是「中庸」之道。他主张无思无虑以断绝情的产生。人心果能寂然不动,则邪思自息。如果只以性来明照一切,邪恶就无从生起。他认为这就是格物致知之道理;格物指万物与五官接触,心就加以明辨,但仅止于明辨,绝不产生些许的情,这就是致知。可见这些哲学是儒学与佛学的混合物。五. 宋明的哲学(经学)唐朝即亡(公元906),继之是五代之乱,后宋太袓统一天下(公元960)。宋朝(公元960-1130),加上南宋及金朝(公元1130-1279),元朝(公元1279-1368),明朝(公元1368-1644),这七百年的时间使中国的哲学的形式定了型。儒学的发展是由唐朝延续下来,成为这时期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佛学也深入民间。1. 宋明儒学思想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学的发展史可说有三大变化:就是汉学(长于训诂,把经典字义加以解释),宋学(长于义理,强调经典的哲学),清学(长于考证)o当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范仲淹与欧阳修两位所定下来的儒学思想派别。范仲淹(公元989-1052)是宋朝进士。在苏州设立学院,讲授经学,尤以「易」与中庸为重。认为「易」与中庸为学问的根本。与范仲淹一派相对立的为欧阳修(公元1005-1070)。欧阳修的经学是以春秋为中心。以下是当时代各儒家学者的哲学概说:1.1. 周濂溪(公元1017-1073,宋朝)。他的重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他认为宇宙的根源是太极。太极,从它的无始无终无声无臭的方面看,又叫着无极。太极是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所谓静由于无欲,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于是两仪(阴阳)便成立了。阳是动的,阴是静的,二者相合,变化而生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元素/五行)。这五种气依次流布开去,就有二四时的区别。五种气可组成「坤」、「干」,「坤」道成女,「干」道成男,从此万物化生。解说可见以下图表:无极阴静坤道成女金 木而 --> 水 -----> ---> --------> 万物化生火土太极阳动干道成男根据周帘溪的见解,他以为太极化生万物,人为最灵。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是禀太极,具五行之性的缘故。太极之理即所谓诚,也就是人类的本性。诚是纯粹至善,所以人类的本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善是先天的,恶是后天的,人性本善,但一接触外物,欲使人动心,恶就因此产生。总括来说,周濂溪是宋代哲学的开山鼻袓,他以「易」与中庸的哲学为骨干,再参以佛道二教的思想,树立了他的本体论。1.2. 张横渠(公元1020-1077,宋朝)。他以为宇宙的本体乃是太虚一元之气。太处是无形无声的东西,但同时却是气的本体。在发散而末凝聚的状态中的气就是他所说的太虚。气就是太虚。阴阳的二气却是太虚的属性。这阴阳二气相交,宇宙万物于是产生。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互不相同,但考其根源却无一不为阴阳二气所构成。因此,人也是阴阳二气所凝聚而成,人之各有不同之气质,是因为二气凝聚有所正,偏而成。他以为学者修养的方法在于自己能够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有两种方法:第一,要个人的动作合乎礼,第二,要虚心。最后,他认为物与宇宙原是一体的。换言之,我与非我的界限是没有的。一般世人只认识到物与物互相对立的那种相对界中的知识,这只是小知。圣人即不然。圣人能够体验到物界以外的知识,是因为他们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1.3. 程明道(公元1032-1085,宋朝),程伊川(公元l031-1l07,宋朝)。两人抱着倡明儒学的目的,把他们毕生的精力,从事讲授儒学的工作。他们的学生竟布满了全国。两人的性恪不相同,学问重点也因此不相同,以下是两人的学说:第一,就形而上学讲,明道以干元一气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主张的是一元论,伊川以理气二者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气是质科,理是形式,气是形而下的,理是形而上的,主张的是二元论。第二,就心理说,明道以为性就是气,气就是性,绝对之性无所谓善恶,至于相对之性方有善恶可言。善恶是后天性的相对而产生的。伊川则以为原之性绝对是善,不善的由来是因为气禀昏浊的缘故。第三,就伦理说,明道主张「敬以直内,义以方面」。伊川则主张「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第四,就方法讲,明道认为学道之先必须直觉地认识「仁」的原理,只要用诚敬加以保存,就用不着防闲,用不着穷索,所采取的是直觉的综合的方法。伊川注重格物穷理,所采取的方法是理知的,是分析的方法。1.4. 朱熹(公元ll30-1200,南宋)。天资聪慧,五岁能诵孝经,十九登进士。朱熹的宇宙论乃是周濂溪的太极说与程伊川的理气二元论的综合。他认为宇宙的本体为太极,而太极是综合理气的二元。但他也认为太极是「理」,但是这个「理」却是无时不在,无地不在,超越时空的绝对东西。这太极之「理」与理气之理不相同,他认为太极之「理」是指本体而言,而理气之理是指作用而言。这现象之理气都要归回太极(即「理」)的一元。接下来,他以气禀之不同来解释宇宙中万物的差得。朱子又参照张横渠与程伊川二人的人性论来发展其人性观。他认为性可以分为本然之性(也就是「理」)与气质之性(由理气之气而成)。因此,人之善恶是出于气质之性的气质的偏差。对朱子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气质的性恢复本然的性。另外,他接纳天地化生万物的观念。不过认为仁是天地万物的心,因此,万物的内心就有仁德的存在。而求仁的方法是修养。修养有两个方法:一是居敬(心理精神的陶治),另外是穷理(外面知识的探求),而内外合一,融会贯通,才是修养之道。1.5. 陆象山(公元1139-1l92,南宋)。名九渊。他幼时就已觉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就此推论出心即理的结论。认为「理」编满及充塞着整个宇宙。理就是道。就天的方面讲,叫着阴阳,就地的方面讲,叫着刚柔,就人的方面讲,叫着仁义。他又把这个「理」加以唯心的考察,认为宇宙就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切天地万物的现象都是心的现象。离开了心,便没有天地万物的存在。这是个澈底的唯心论。1.6. 王阳明(公元1472-1523,明朝)。名守仁。考试娄次失败,年廿十八方登进士。他的学说可分为三大纲领:一. 心即理说。这是承接了陆象山的唯心论思想。二. 知行合一说。认为先要有知,才可以有行。两个部要按着次秩一起出现。三. 致良知说。良知是本醴,是心的天理。是超越的,是先天的。这良知会使人产生恻隐之心。恶的产生是因为私欲。人要正心,才可以明德,至善。2. 佛教的衰落与襌宗的兴盛隋唐二代为佛教极兴盛的时期。不过唐帝武宗(公元854)崇信道教,决心废佛。下破佛令,毁佛寺四万余,将僧尼二十六万人迫令还俗,这是佛徒所遭的「法难」之一。当时其他宗教也遭同样的命运。后来,在五代周王时(公元955)又遭法难。使到佛宗有一蹶不振之象。至于禅宗,因为不注重佛经,只注重以口传教,遂有独霸佛教界的趋势。襌宗可以说是综合三教:它虽名属佛教,暗地里却包摄着老庄和儒家的思想。换句话说,襌宗实在是把老庄的思想与风格摄人于生活内,同时又把儒教的礼仪吸收到寺院的礼仪之中。因此,禅宗是最适合中国人的胃口。禅宗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即「即心是佛,是心作佛」;要以打坐默想(空其心),进入与自然界合一,靠直觉来悟道。3. 道教的衰落道教教理受了佛教的影晌渐渐深化。而道经的内容也多抄袭佛经而来。当时最流行的道教是全真教。全真教的理论有十五论。第一论为住奄,第二,云游,第三,学书,第四,合药,第五,盖造,第六,道伴,第七,打坐,第八,降心,第九,炼性,第十,配五气(五行精气于一身),第十一,混命(算命),第十二,圣道(积功德),第十三,超三界(欲、色、无),第十四,养法身,第十五,离凡世。在元朝时,道教(全真教)也曾经流行一时。今天我们有唐佛、宋儒,元道之说。六. 清代的哲学(经学)清朝(公元I644-1911),原为女真(金国)人后代。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朝代。清朝还是以儒学为主流。当时分有汉学派,宋学派,公羊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最值得注目的一事为四库全书(就如今天的百科全书)的编写。四库全书分四大类: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史部,子部,集部。自鸦片战役(公元l840)以后,西化渐渐传人。天主教西教士利马窦带来天文学与水利学。后来是兵法的西化。一直到十九世纪初,许多英国和法国的名著被翻译成中文而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清朝诸帝都崇信佛教,并喜好修禅。当时的藏经却有七千二百四十七部。在民间,佛道二教的影响力不见得到广传的地步。清朝末期,西教士东来,基督教却在中国传布起来了。一. 宋学派:这是一个义理学派。宋学派的思想多以陆象山和王阳明的思想为宗。更与朱熹之学和通。认为天地之心(天理)是人心的本体。那可以阐明心命的奥秘者却为圣人。二. 汉学派:汉学派的主张在于依据考证,阐明经书的精义以获得孔孟的真意。汉学派的治学精神及方法具有莫大的价值,计有十种特色:a. 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为不确实。b. 选择证据,以古为最好。c. 孤证不为定,无反驳的暂且接纳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驳则弃之。d. 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e. 罗列事项并比较的研究求出原则为公正。f. 凡引用旧说,必注明来处,抄说认为大不德。g. 见到不合理,就要相辩诘,虽弟子驳难老师,亦所难免,受之者从不以为忤。h. 辩驳应以那问题为范围,言词要笃实温厚,影射讥笑者,为不德。i. 应该专治一业,作窄而深的研究。j. 文体贵在于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三. 公羊学派:在春秋经中有卷公羊传。公羊传以今文写成。在西汉时曾受重视。后因古文的流行,公羊传才被忽略,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光景。公羊传为孔子门生子夏的弟子公羊所作。记载孔子对春秋时代战争的意见。把那个时代分成三个:据乱之世,升平之世,大同之世。学说认为社会是渐渐进展的。康有为(公元1858-1927),研究公羊传得出中国战败的因素,逐向皇帝提出改革的策略(公元1894)。清王认为这是书生的梦想,不予采纳。康氏后回乡讲学,著名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等。后变法维新失败,逃至日本。康有为的学说认为社会是逐渐进化的,大同之世是社会进化的最高阶段。他不主张废除皇帝,只主张进行改革。七. 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西方列强将种种屈辱加于中华民族,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战争连连失败;在思想文化方面,西风东渐,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系统开始崩溃,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步步艰难。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建立,迎接西方的挑战,找到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正确道路,成为了知识分子苦苦思虑的重大现实问题。就在这时期,也就五四运动时(1920年5月4日)开始到现在,各种思想学术应运而生:国粹主义派、中体西用派、全盘西化派,不一而足。其中以梁漱溟、张君励、冯友籣、贺麟、熊十力等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有牟宗山、唐君毅、徐复观、钱穆为港台现代新儒家,海外有杜维明等等为代表的知织份子,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自本世纪20年代起,力图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会通西学,融合中西,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这些知识分子便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新儒家。历史背景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而言的。一般认为,先秦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之为原始儒学。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其哲学家被称为新儒家。五四前后,一批知织份子,面对中国传统伦理和价值系统的崩溃,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这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现代新儒学。人物和思想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先驱。早在1922年,他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他认为,东西文人差异在于人生路向上的根本不同。他以意欲向前、向后、持中为标准,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归结为三条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梁氏认为儒家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他高世界末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五四反儒学、反传统的高潮时期,他就公开高举儒家旗帜,提倡孔学,鼓吹走孔家的路,除了替孔子去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熊十力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中年崇信佛学,推崇法相唯识论,后由佛归儒,以〈易传〉为宗,独创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追求,实际只是情绪化地执箸于西方思想的皮毛,是盲目崇拜的心态作祟。他要求对西方的认识必须与中国价值系统的重建相辅而行,即是须先建立中国文化之体,而他的哲学就是从本体论上为此而作的努力。贺麟倡导的是「新心学」。「新心学」是西方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陆(陆象山)王(王阳明)心学的相结合的产物。贺麟对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的观点都持否定的态度。他在l941年提出了「现代新儒学」一文。这篇论文被看作是现代新儒学的宣言和代表成。在文中,他明确地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他认为,数千年来,儒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改造,总是能够适应新的时代精神。他认为民族复兴,以本质上说,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他主张输入与把握西方文化,以充实儒家思想。冯友兰鼓吹的是新理学。他在抗战时期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知言》等贞元六书,集中宣传了他的接近于程(程明道)朱(朱熹)道学的那套思想。他公开声明,他的新理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讲的。他所谓的新,在于他以程朱道学为正宗,吸收西方哲学,主要是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改造宋明理学,把新实在论与程朱道学融合起来。一般来说,以上梁、熊、贺、冯四位现代新儒家所代表的学术思潮,是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前期阶段。中国被共产统治以后,现代新儒学的阵容转移到了港台地区,并得到了新的发展。他们认为,现时东西文化应以平等眼光看待对方。他们站在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上,依据传统儒学(主要是陆王心学),竭力阐扬中国文化的价值。他们认为中国哲学及文化以心性为一切价值的根基。传统的心性之学以性善论为主流。心性学是人的道德实践的基础,它依觉悟而生实践,依实践而增觉悟,知行相须而进。中国伦理道德应而有了人的内心精神而生活的依据,及其两包含的宗教的超越感情。其人生道德主张天人合一;天内在于人,人上通于天。中国的义之学,目标在于人的道德人格的完成。他们剖析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结合问题,并对世界未来文化作了展望。认为中国精神文明高于西方,西方应向中国学习。大致来说,现代新儒学思想具有以下特征:一. 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肯定中国文化有活的内在生命力,主张以中国文化的价值为基本取向,融合西方文化。二. 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心态。希望全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得“共识”,以弘扬中国文化。三. 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化并不相矛盾,中国文化本身含着发展科技的思想。四. 中道高于西器。认为西方科技固然好,但也带来了思想上的一系列弊端。中国文化才能解决现代社会以及后工业文明的问题。五. 中西文化可以融合。中国文化应吸纳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使人自己不仅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而且培养出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六. 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立足传统,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欲图把中国文化纳人世界文化体系之中,而又保持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特色。七. 具有鲜明的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负着历史的使命感,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而带来精神上的失败,由于亚洲一些国家走西化科技路线的成功(例如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由于中国文化革命而造成精神价值的解体,使现代新儒家更坚信其思想方向之正确,因而更加活跃,掀起了儒学复兴的波澜。一般上,批判现代新儒学的思想有以下的评论:一. 把内涵丰富的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二. 过分强调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