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一切(大地、天空、河流、建筑,甚至人和动物),在它们成为你眼前的实物之前,只是一种“思想频率”(thought-vibration)的存在。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因为你们已经处于思想的末端。再者,由于你们的五种感官,对于影像、声音、味道、口味和触感的反应,已经过于快速和理所当然,因此你完全不知道它的“解读”过程。生命就是这样,你就活在这样的世界。 但是,只要你能理解这个概念——你眼前的一切,其起源都是先由“思想频率”开始,然后变成“思想形式”,最后才变成“彰显物”——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创造的过程。你不仅会更明白“生活经验”是怎么产生的,你也能感受到那承载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流。 “逆流得不到你想要的”原因是,你的愿望——你已考虑过、并已提出请求——早就在实现之中。这就好比一个圆形的物体,它会自然地从山坡上自己滚下来,无需再借助任何其它的外力。你的愿望也是一样,它会自然地水到渠成。一旦生命让你产生了愿望,你的工作就完成了;其它的,宇宙的力量和法则会自然去接管。 我们认为“生命之流”是最佳的比喻,来说明这种自然进化的模式:你的每个愿望——不论它是大、是小——都能为这股“生命之流”加入一注活水;而你所想要的一切,早就都存在,只要你顺著生命之流,就能轻易地找到它、体验它、拥有它,或者活出它。 第八章 生命的自然循环 我们喜欢独木舟的那个比喻,因为它道出了重点——逆流而行是徒劳无益的。只要你记得自己就是本源能量,从这本源进入这具肉身;藉由这个肉身,你在物质世界中发出愿望。本源会变成这个愿望,并且会召唤你走向它,于是你就能知道,真实的“生命之河”是什么,以及为何逆流而行、对抗这股生命之流只是徒劳的原因。 如果你仔细思考以下这些观念,让它们进入你的思维,直到这些观念成为你生命的基石,那么你就能够实现此生来到人间的目的,并且在往后的生命中,过著喜悦美好的人生。 在你出生之前,在本源的世界,你生起要进入肉身的念头。 在本源的世界,你有了“自己”这个概念。 吸引力法则呼应这个概念,让“你”以物质身出现。 住在这物质身的你,生起各种扩展生命的理想。 吸引力法则回应这些理想,让它们具体实现。 从现状的基础上,你生起另外一种想法。 吸引力法则回应那个新想法,于是生命流转的动力产生。 那个动力——由吸引力法则回应你的想法所引发——就是生命之流。 只要意识到自己永生不灭的本质,生命是“无尽扩展”的概念就不难了解。 既然意识到自己是无尽扩展的生命,那么你会生活在这么丰富多元、不断有新创意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知道自己是永恒的存在,只是现在暂时把焦点放在这物质界——能了解到这一点,就更能看清楚创造的历程。 当你记得“内在的自己”会对新的想法做出回频,你就能觉察到生命之流的推动力。 第九章 吸引力法则不需要实践 想自主自己的人生,你就必须了解三个力量强大、值得认识的宇宙法则。其中第三条法则,就是“随顺法则”(law of allowing)。如果从第一条法则,依序解释到第三条似乎比较合理些——我们先前的几本书就是这么安排的。但是,我们要在此特别强调这第三条重要法则;因为,你来到这世界,进入这个时空,为的就是要来学习这个法则。想要成为“自主的创造者”(deliberate creator)——这是你来到这世界的目的——你就必须去实践这个法则。至于第一条法则——吸引力法则——并不需要实践。事实上,你也无法实践。因为它遍及宇宙的每个地方——它本来就是如此。 就如同地心引力不需要实践一样,地球上所有的一切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吸引力法则也是如此。不需要你去实践它。你不需要“地心引力专家”教你如何防止自己“往上掉”——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根本不会是“问题”;因为你根本没有“往上掉”或“往下掉”的选择,你永远只会“往下掉”。同样的,你并不需要去实践吸引力法则,好让这强大的法则对你做回应……就算你根本不知道这法则的存在,它还是会把与你“振动频率”相符合的东西,带到你的面前来。 三个威力强大的宇宙法则中的第二条,就是“自主创造法则”(law of deliberate creation)。只在你刻意地将注意力与念头,集中在你想要的“结果上”,那么,不论你想要成为什么、想做什么或想拥有什么,都可以办得到。在你居住的这颗美丽的星球上,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运用这条强大的法则,所形成出来的结果。无形界的本源能量,同样也是运用这个法则——藉由强大的意念集中(powerful focus),创造出地球上的生命——目前在物质世界中的你,仍然透过相同的方式,继续不断地在创造中。 ● 活出随顺的人生 前二个法则是非常重要的。知道这二条法则,对“你”及“一切存在”(all-that-is)来说,会有极大的价值,不过,唯有了解和运用第三条法则——随顺法则——你才会真正知道,你个人全部力量的所在。 吸引力法则说:“本质相同的,就会互相吸引”。意思就是说:如果我因为近来的种种遭遇,觉得自己不受重视;那么吸引力法则就不会安排重视我的人,出现在我的身边。否则,这就违背了吸引力法则。 如果觉得自己胖,因而不喜欢自己的身材与感觉;这么一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必要的方法或心态,来让自己感觉更好、身材更美。否则,这就违背了吸引力法则。 如果我对财务状况感到无力,觉得情况不可能改善。在这种充满无力感的情形下,若财务状况竟然能变好,这就违背了吸引力法则。 如果有人利用我、欺骗我、侮辱我,甚至损坏我的东西,因而我觉得非常的生气;那么你不论采取什么行动,都不会阻止这些事的发生。否则,就违背了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只是准确无误地,将你发出的振动频率,以无数种形式回馈给你。简而言之,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与你当下的振动频率,完全一致——你内在的情绪,正反映出当下的频率状态。 一旦知道吸引力法则的强大力量,许多人就会下定决心,要更加掌控自己的思想,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意念专注”(focusing thought)的强大力量。人们藉由各种方法想要更有效率地控制意念——方法从催眠、潜意识控制、到静坐冥想、自我肯定,或强烈的“心智控制法”等等都有。 不过,要满足快乐人生、实现自主的创造,其实还有更容易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应用“随顺的艺术”。这种艺术是有意识、不著痕迹地将你的思想,引导到你愿望的方向上。你已了解生命之流的强大,而且也看见了你“本来面目”(who-you-really-are)的广大样貌;最重要的是,当你体悟到,其实真正要做的事,不过是与自己的“本来面目”重新合一,随顺的艺术就会变成你的第二天性。 ● 随顺幸福之流 我们这一整本书,都是在协助你随顺“自然的幸福”(natural well-being)之流。几乎你可能你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我们都做了讨论,并给予引导和建议,以帮助你转化心境,进入这个自然之流。我们会协助你有意识地再度发现,你与生俱来惊人的感知能力——它帮助你决定生命“真实的道路”所要走的方向。我们期盼著透过这本书,你能够返观自身,重新发现自己情绪的惊人力量,成为接受幸福的人(allower of well-being)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我必须立刻达到目的,而且愈快愈好。这错误的信念,只会阻碍你对状况的控制、并失去自我平衡。我们当然能理解,你想尽快找到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法的渴望。但是,心急只会带来反效果。当你急著要去另一个地方,等于是在强力逼离你目前的所在。这就是逆流。再者,你那错误的观念还有一个更严重的缺失:当你有“必须赶快到更好的地方”的信念时,你就是在怀疑生命之流的力量、速度、方向和承诺。当你忘记了这些,显然你就背离了“本来面目”的方向。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逆流和顺流的比喻。想象你划著桨,已经拼命逆流而行好一段时间了;突然间,你对河水让步、不再奋力划行,改由任它将船头转向,带著你顺流前行。此时,感受一下那种轻松的感觉,让这幅轻松的景象慰藉你,进一步让你去记得:这条生命之河既慈悲又有智慧——事实上,它一直把你带往愿望实现的方向。请用“心眼”想象:你躺在一叶小船上,感受它调头顺著河水顺流前行,这上你感觉轻松自在——因为你知道,它会把你带往实现愿望和幸福的地方。 ● 你是生命之流的动力 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可以帮助你快速地与你的愿望“相应”(alignment)。不过,你必须先能接受“生命之河”所比喻的真实的意义,否则就不可能相应。 如果你能接受:在出世以前,你在无形界已经发出意图;这些意图,为这生命之流增添了动力……当你以物质肉身出现在这里,生活会促使你欲求更多;这些欲求,为这生命之流增添了动力……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促使你不断往前发出新的愿望;这些新的愿望,为这生命之流增添了动力。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接受:你“内在的自己”或“内在的本源”,永远与“你将要成为”(all of that becoming)的频率相一致——吸引力法则将会回应这个遥远的召唤——你就了解这生命之流的力量。 现在,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先休息下,想想这个美好、有力量的幸福之流;它永远朝著“你所要成为”的方向流去、朝向你自身的圆满。 现在,你已准备好,要将逆流和顺流的比喻,运用在生活中了。我们相信,你已经可以判断当下每个念头,是属于逆流或顺流;知道自己当下是拉近与“真我”的差距,还是违反自然地与它相背离。 第二部分 展现情绪的惊人力量: 助你顺流前进 接下来,我们将提供各种无法与自己的欲求契合的案例,这些欲求分别与你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人生目标、工作及财务状况,甚至是时事有关。当人们在活出自己时,会不断发出各种进步与拓展的渴求,我们所搜集的案例,正是来自于人们在活出自己时所发出的集体意识振动。 在这些案例中,有些或许刚好与你现在最关心的状况吻合,有些则不见得与你切身相关,即使如此,光是阅读这些案例,也会对你有所帮助,因为你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彻底了解何谓“自主创造的科学”(science of deliberate creation)。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对某些案例有意见,因为你可能会觉得某些人的渴求不太恰当,或者觉得有些案例很无趣,这都是你当下的处境与感受而定。比方说,当你正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烦恼,却读到一篇如何改善职场关系的案例,你可能会觉得讨厌,不了解我们为何要花这么大篇幅探讨对你而言不太重要的事。然而,即使某些案例与你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还是鼓励你细细读过。我们深知,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更深入了解如何与振动频率契合。 我们并不想引导你该提出什么样的愿望,因为你的生命早已告诉你答案。我们只希望能藉由以下的案例,帮助你与自己的愿望合而为一。 案例一 我的健康亮红灯,要多久才会好转 我的身体发出失调的警讯。事实上,早在得知诊断结果不乐观以前,我的健康已经出了问题,所以我现在非常害怕。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感到恐惧是人之常情,但是恐惧代表你现在正处于逆流的状态。 这时,你会听到很多建议,多半都是告诉你要采取什么行动,所以很容易就会看不清自己真正该做什么。市面上与你的健康问题有关的书很多,但是,我们希望能帮助你脱离这种不知所措的混乱状态,单纯地帮助你明白自己现在究竟是在顺流还是逆流的状态。 现在的你很容易就会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是以前不那么做,现在就不会这样了。“过去这几年来,我不应该这样那样……”、“我之前应该这样做就好了……要是当初我多关心自己的身体就好了……要是当初我有做定期健康检查就好了……要是当初我听妈的话就好了!”这些想法都只是让事情更为混乱而已。 我们希望你了解,此时此刻,你唯一要想的事是:我现在是顺流还是逆流?只要你现在能专心一意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如自己所愿,渐渐恢复健康。换句话说,你现在只要思考以下这个问题:现在的我是迎向健康,还是与健康背道而驰?从你当下涌现的情绪,就可以找到答案。 判断自己究竟是处于逆流(远离你想要的结果)还是顺流(迎向你想要的结果)状态,会因人而异,得视你的生命之流有多湍急。举例来说,如果诊断出来的病情很严重,有生命危险,而你又有强烈的求生意志,当你得知诊断结果时,你就会很想奋力抵抗命运的洪流(或者有非常强烈的恐惧感)。相反的,倘若你已不恋眷人生,你就不会感到如此不安。所以,你在任何时刻所感受到的情绪会反映出两件事:一、你的生命之流有多湍急,或者说,你对于达到某个特定结果的渴望有多强烈;二、你现在是朝著顺流还是逆流的方向。 在开始深入探讨这个案例之时,我们希望你知道,就连“治愈”的想法都是逆流的,因为其中隐含了克服疾病的想法。请你体会一下,“对抗疾病”与“接受健康”这两种心态之间的差异。 人的健康亮红灯时,经常有以下这些想法,你不妨体会这些想法背后的心态究竟是顺流或逆流: ◆ 这个诊断结果好可怕。(逆流) ◆ 我当初应该要好好照顾身体。(逆流) ◆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逆流) ◆ 可行的治疗方法都不太好受。(逆流) ◆ 我怎么会弄成这样?(逆流) ◆ 为什么生病的是我?(逆流) 读到上述这些想法,你应该很容易感觉到这些都是逆流、抗拒的心诚。请再看看以下这些常见的想法: ◆ 我一定可以战胜病魔。 ◆ 我绝不会被病魔打倒。 ◆ 我还不想离开人世。 ◆ 我一定可以克服。 我们希望你能明白,这些说法一样是逆流、抗拒的想法。因为这些话还是著眼于你不想要的情况,让你的振动频率与不想要的情况契合。会说出这些话,表示你忘了在病痛的过程中,你其实早就已经发出改善健康状态的渴求振动(而你内在的自己,也早已经实现这个渴求);你内在的自己,已经在健康获得改善的地方,召唤著你——这正是你的生命之流前往的方向。你认为要克服逆境的想法,反而让你处于逆流状态,与健康的方向背道而驰。 请再看以下这些想法带给你什么感觉: ◆ 听到医生的诊断,让我想要更加健康。 ◆ 更大的我(内在的自己)已经达到这样的健康状态。 ◆ 我会持续演变,并且提出更多要求。 ◆ 在能量振动的层次上,我正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 ◆ 更宏观的我(我内在的自己)——比以往更加完善。 ◆ 吸引力法则正召唤著其他部分的我,进入更健康的状态。 ◆ 生命之流自然会带领著我前往圆满的境地。 ◆ 我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及对生命之流的认识来得重要。 ◆ 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我没有必要痛苦挣扎。 ◆ 生命的圆满是必然的。 这些都是顺流的思维。现在,请你花一点时间体会一下这些顺流思维带来的轻松感。 当你感到轻松自在,抗拒的阻力就会减小;当你愈来愈不抗拒,你自然就会朝渴望的方向前进。你的身体不会立刻就完全健康起来,但这其实无所谓。既然你已经掌握接受健康的要领,而非凭著冲动抗拒,假以时日,你自然会恢复健康。 只要你持续引导思绪往顺流的方向走,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愈来愈驾轻就熟——并且恢复健康。刚开始,你只是偶尔体会到顺流带来的轻松感,假以时日,这种轻松的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最后与之相符的好结果会自然显现。疾病是吸引力法则对抗拒心理的回应。健康则是吸引力法则对接受心态的回应。 ● 要多久,我的问题才能解决? 问题:“我的身体状况多久才会好转?换句话说,要等到什么时候,医生才会诊断出好的结果?” 我们了解,你在面对可怕的诊断结果时,会急著想找出解决之道,并且不禁还是会提出这类疑问。这样的疑问,前提是你正在生病,想要找出解决之道。因此,这类疑问绝对是逆流的想法,并且显示出你并不了解生命之流的力量,无法掌握它的方向,也不明白它会引领你找到解决方法。当你问:“我要多久才会好转?”你其实是在问:“我还要陷在自己不想要的处境中多久?”从字面上来看,这两句话差别不大,但我们可以保证,在振动频率上,这两者有极大的分别。 要判断自己的言语或著眼点究竟是顺流,唯一的准则,是看你是否打自内心感受到一股轻松。举例来说: ● 我要多久才会看到身体好转?(逆流) 现在,请试著换个你感觉更好的角度或问题说说看。陈述的时候,专注在你的感受上,并且试著说出让自己感觉更好的话: ◆ 身体状况好转是一定的。(顺流) ◆ 迟早都会恢复健康。(顺流) 这两句话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你自己也不见得百分之百相信,但是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当你更专注,你就让自己感觉更好一点。你并没有为自己的船装上马达全速前进,立刻奇迹般痊愈。但是你却停止了内心的抗拒——你真的丢下手中的桨,顺流而行。此时此刻,该做的事你全都做了。 不过,偶尔难免有突发状况。你可会观察到某些事,有人跟你说了什么,或者突然想起什么,使你再度转为逆流。不过,这对你来说已经不成问题,因为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生命之流中的位置……这一回,你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释放逆流思考,换成让你感觉更好的思考方式。 比方说,你看到有位病人生命垂危,又发现他的症状跟你非常相似,不过病情显然比你严重。此时,你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心里想:希望我不会变得跟他一样。 即使如此,这一回,这个念头不再是你的关注重点,你所关注的重点,会是你对自己当下感受的觉知。而既然如此,现在,你可以决定让自己的感觉更好: ◆ 希望我以后不会跟他一样。(逆流) ◆ 我不清楚这个为何会变成这样。(顺流) ◆ 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可能比一个月前还好。(顺流) ◆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思维造成他今天的情况。(顺流) ◆ 他的经历跟我的经历没有关连。(顺流) ◆ 我不应该自找麻烦。(顺流) ◆ 我想我应该把自己管好就好。(顺流) 同样的,你要追求的不是大彻大悟的境界……你只要稍微改变自己的感觉就好。每天你经历种种遭遇时,只要用心觉察自己的每一分感受,并且坚定地让自己逐渐朝向顺流的方向,渐渐的,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顺流思考。不用多久,你的身体健康就会朝著心念的方向有明显改善。 当你专注在改善情绪——这是你当下就能做到的——你就为改善健康奠下振动基础。如果你执意去思考自己究竟何时好转,或者如何才可能好转,就是在拒绝身体恢复健康,因为你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么执著只会在你的振动中形成一股抗拒的力量。总而言之,虽然你无法立即恢复健康,却能改善自己的情绪。而这就已经足够! 案例二 我就是瘦不下来 打从有记忆以来,我一直有过重的困扰。我曾经有几次在很短暂的时间里,靠非常痛苦的节食法,甚至不吃东西,还有拼命运动,控制住体重。可是,没有一种减肥法是容易的,根本难以持之以恒,所以还是一直胖回来。 我穿什么衣服都不自在,也很怕买新衣服。我站在衣柜前想找件衣服穿,即使我有一些漂亮衣服,却没有一件想穿。因为不管穿什么,我都不喜欢自己的样子。 我的体重让我有点行动不便。我知道如果能瘦个几公斤,感觉会好很多,但我就是很无力,拿自己的体重没办法,所以非常沮丧。 在开始讨论这个例子之前,我们想提醒你“自主创造”的核心观念:所谓的创造并不是透过行动来让事情发生。事实上,创造跟行动一点关系也没有。创造是接受你渴望的事情发生,而这样的接受是透过调整思想能量,使振动频率一致,而非经由行动。 你可能很难接受这个观念。因为经验告诉你,行动会带来成果。你知道只要少吃,就可以甩掉多余的体重,而运动当然也有帮助。这些我们都同意,因为许多事物的创造确实需要采取行动。事实上,如果没有采取行动,社会势必不会如现在这般丰盛进步。不过,倘若你采取行动时,只以行动做为创造过程的根本,而没有考量自己内在的振动,一定会力不从心。因为单凭行动,不足以弥补思维频率不一所耗损的能量。 你或许曾有这样的经验:有人告诉你一个减重的方法,你立刻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你会产生这股热忱,可能是因为建议你的人自己深信不疑,或者这个方法跟你的理念正好吻合……不过,我们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在这股热忱上。 你的热忱显示你的振动能量处于频率一致的状态。请记住接下来的结果:你迫不及待想采取行动,可能是因为有人建议你、鼓励你,或甚至要求你这么做。一旦你行动之后,你的态度就会慢慢改善。不过,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调整振动频率——这会引发成功的行动——将会使你的创造行动更有威力。 当你发现自己的身材不太理想,你会感到沮丧,这时你就会把自己所渴望的样子发射出去。生活里经常出现这样的过程,但是我们多半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这些渴望都会扩大能量暂存区,而你也在振动能量中,创造出一个更新、更美好的自己。 我们希望各位了解,这个更美好的你,并不是漂浮在想像中的梦幻泡影,也不是虚妄不实的幻觉,而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创造过程。这也是天地万物的创生方式:生命体产生一个又一个想法或概念,并且专注其上,假以时日,便会成为你们所谓的“事实”。 因此,当你感到沮丧,表示你对自己身体所抱持的想法,与你还在成形中的美好身材频率不符。你的身体一直在振动中改变,但你老旧的思维模式与信念(也就是你维持已久的想法)却与身体的振动不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根本没有动力采取任何行动。就算采取行动,也是困难重重,而且成效不彰,让你更丧气。 改善身材的秘决就是抛开你对它的成见,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体。你必须著眼于正在成形的美好身体,不去在意目前身材有哪些缺陷。只要你把焦点放在眼前令你不满的身材上,振动频率就会与苗条的理想身材互相抵触。当你执著于目前的现实,便无法创造新的现实。 现在你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自己总是缺乏行动力,而且即使付诸实行,往往也事倍功半。接下来,我们将提供非常简单的步骤,让你能立刻开始调整自己的能量。当你了解宇宙运行的法则与创造历程的根本(只需要调整振动频率),你的渴望步会逐渐成真: ◆ 眼前你的身材是否理想,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 你只能接受现在这样的体重。 ◆ 你的体重明天跟今天差不多,后天也是一样……接下来都是这样。 ◆ 立即改变体重不是你能选择的。 ◆ 现在你能选择的是让振动频率协调一致——这也是威力强大的选择。 ◆ 此外,现在你要选择的也不是感觉很棒或感觉很糟。 ◆ 要兴致高昂、或沮丧无力,也不是你要做的选择。 ◆ 你要做的选择,比上述这些事情更细微精密。 ◆ 你只需要选择,感觉好一点或糟一点。 ◆ 你可以选择逆流思考,或是让你感觉好一点的顺流思考。 ◆ 你只有两个选项:逆流或顺流。 ◆ 然而,这两个选项已经足够。 打个比方来说,假设你正在一家购物中心闲逛,美丽的商店四处林立,你跟著人来人往穿梭其中。大家的体型、身材与穿著都不同,但你会特别注意那些打扮入时、身材姣好又相貌出众的人。你看到这些人,很不喜欢自己的外表。 这时,你感到难为情,很不喜欢自己今天的打扮。当你经过橱窗,转身一看到玻璃窗上反映出的自己,就极度讨厌。你的情绪激动起来,只觉得很沮丧、很不高兴。出门购物让你一点也不快乐。 你顿时意兴阑珊,完全失去了逛街的动力。事实上,你现在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找东西吃。空气中飘来各种美食的香气,你发觉自己饿了,想要吃些点心。眼前就有一些选择,不过闻闻飘来的香味,你知道再走几步路,还会有更多好吃的东西。冰淇淋、糖果都是不错的选择,来点有份量的三明治也不错。其实,现在每样食物都很吸引你。 你愈来愈想赶快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大啖美食。你试图压抑这股冲动,但美食当前,你还是忍不住而放弃挣扎。你走到冰淇淋店前排队,发现队伍中有很多瘦子。你觉得他们很讨厌,更激起你想吃冰淇淋的欲望……。 在继续探讨这个案例,并且提出建议之前,我们想说明一个观念。这个观念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甚至很难相信:不论这时你是选择用意志力强迫自己离开冰淇淋店;还是选择豁出去,就点一大球冰淇淋来吃,这两种行为其实一点差别都没有!就算我们把比较基准换成远离冰淇淋店一千次,跟吃一千次的冰淇淋,不论你选择哪种行动,同样没有差别。关键不在于行动,而在于你的振动。造成你肥胖的原因不是行动,而是你的振动。你做什么都没有影响,你对于自己的行为感觉如何才有影响。 当你刚刚开始调整振动频率时,你可能会兴致勃勃地想从改变饮食习惯做起。这时,很多人会说:“可是,这个减肥方法跟我以前尝试过许多次的节食法,并没有多大差别啊。”我们要请你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你很容易就可以维持减肥的动力,不会象以前一样老是半途而废。你也会注意到,当你的情绪状态改善了,你就会找到愈来愈多让你跃跃欲试的方法。更新、更好的方法源源不绝出现。你不再需要费尽工夫到处寻找减肥妙方,这些新的想法自然会引领你,而你也会开始在身上看见成效。当然,成效出现之后,你就会更有减肥的动力。这时的你,距离实现梦想只有几步。 当你成功减重之后(你一定做得到),就会对自己说:这次减肥一点都不难,而且我一定可以持之以恒。还有,我现在学会要领了,不管我想拥有什么样的身材,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成功。 请思考以下三种状况: 状况一: ◆ 如果变苗条会带来快乐, ◆ 而且你很快乐地继续吃冰淇淋, ◆ 你就会变成一个吃很多冰淇淋的瘦子。 状况二: ◆ 如果你因为想变苗条却办不到而感到沮丧, ◆ 而且你很沮丧地继续吃冰淇淋, ◆ 你就会变成一个吃冰淇淋的胖子。 状况三: ◆ 如果你因为想变苗条却办不到而感到沮丧, ◆ 并且经常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不吃冰淇淋, ◆ 你就会变成一个不吃冰淇淋的胖子。 有些人会问:“如果不快乐会让人肥胖,那为什么那些粮食短缺的地方都没有胖子?那里的人都不快乐,但他们一点都不胖,还常常有人饿死。”我们的回答是,倘若你一直专注在粮食短缺的困境,并且为自己和家人担忧,你的振动频率就会与自己不想要的情况契合。不管让你的思考逆流的是不希望自己肥胖,或是有人饿死的念头,不管你的渴望是想要变瘦,还是想要有足够的食物养活家人。 ◆ 苗条令人快乐。(顺流) ◆ 肥胖令人不快乐。(逆流) ◆ 有足够的食物令人快乐。(顺流) ◆ 没有足够的食物令人不快乐。(逆流) 实现一切愿望的秘决,在于设法让自己的想法感觉更好,往顺流的方向走(即使眼前的状况不是这样),并且运用意志力,专注在自己的渴望及整体的自己上,而不是运用意志力采取任何违抗生命之流的行动。 所以,刚开始,你或许会有以下的想法: ◆ 我很胖。(逆流) ◆ 我不想胖。(逆流) ◆ 我受够自己过胖的身材。(逆流) ◆ 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逆流) ◆ 我不喜欢我的衣服。(逆流) ◆ 我不想再买衣服。(逆流) ◆ 我试过太多减肥的方法了。(逆流) ◆ 没有一个办法有效。(逆流) 请记住,你不需要去改变每一件事,只要找到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的想法即可: ◆ 我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顺流) ◆ 减肥之后,我的双腿一定轻松多了。(顺流) 同样的,这两句话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却可以让你的感觉好一点,所以属于顺流思考——现在,你只要这么做就够了。 每当你发现自己又犯了挑剔身材的老毛病,只要花一点心力改变想法,专注在顺流思考上,直到感觉稍有好转。很快地,现实与愿望之间的振动关系就会改善。你也会很惊讶地发现,这种情况对减肥过程有极大的帮助。减重变得愈来愈容易。最后,你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体重。 现在,我们换个情境来看。假设你正在上班,手上事情很多、很忙,根本没时间注意自己的身材或体重。接著,午餐时间到了。当你经过贩卖机的时候,突然有股冲动想买包饼干吃。你投了钱,一包饼干滑了下来。当你撕开包装,心中隐隐有股不安。 “我的老毛病又犯”。你愤愤地对自己说。这时,不安的感觉排山倒海而来。可是,你挡不住想吃的欲望,还是咬了一口。这下子,强烈的沮丧感涌上心头,让你感觉更糟。 不过,这次的情况不同于以往。你心里还记得,重点不在于行动本身,而在于你行动当下的感觉。你顿了一会儿,看著那块饼干,说了以下这些话: ◆ 我不应该吃你的。(逆流) ◆ 你只会让我变胖而已。(逆流) ◆ 不过,你确实很好吃。(顺流) ◆ 而且也不是太大块。(顺流) ◆ 我可以先吃一点,剩下的之后再吃。(顺流) ◆ 我喜欢有选择的感觉。(顺流) ◆ 我喜欢自主选择。(顺流) ◆ 我喜欢自己掌控行为的感觉。(顺流) ◆ 如果我刚刚有三思而后行,或许就不会那么快把钱投到贩卖机里。(顺流) ◆ 我只吃了一小块饼干,却小题大做。(顺流) ◆ 这真是一块好吃的饼干。(顺流) ◆ 我真的很喜欢吃饼干。(顺流) ◆ 我是自己决定要好好享受饼干的。(顺流) ◆ 有时候我会选择吃饼干,有时候我会放弃。(顺流) ◆ 现在,我决定要吃饼干。(顺流) ◆ 我会好好享受这块饼干。(顺流) 你刚刚完成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你吃了饼干,同时透过自我对话,调整频率振动,与想变苗条的渴望频率一致,让现实的你与理想的你合而为一,这比你吃或不吃饼干的行为更重要。现在,有位身材曼妙的女子走到贩卖机前投钱买了包饼干,而且在你面前吃了起业。你看她吃的样子,就知道她很享受那包饼干。 以前,你要是遇到同样的情况,心里会产生的念头是: ◆ 老天真不公平。(逆流) ◆ 她的新陈代谢很好,让她不管吃多少美食都不会胖。(逆流) ◆ 她搞不好身体不健康,而且说不定她今天就只吃那包饼干而已。(逆流) 但是,这一回,你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振动频率,所以你现在的想法是: ◆ 喔,你看这个人与自己想吃饼干的愿望频率一致。(顺流) 重点在于振动能量协调一致,不要寻求立即见效的结果,而是要把焦点放在改善你的心情、态度和情绪。感觉变好,你就处于更协调的状态——其他事情自然而然就会顺心如意。这就是宇宙法则。 案例三 孩子一天到晚吵架,快把我逼疯了 我们有一对儿女,儿子十二岁,女儿十三岁。他们都是乖孩子,在学校不闹事,功课也很好。可是,这两个孩子一天到晚吵架。虽然不至于暴力相向,但只要同处一个屋檐下,就会斗嘴、大吼又甩门,没完没了。两人各自有房间,照理说不会相互打扰,但他们还是每天看对方不顺眼,搞得我跟我先生日子很难过。我们曾禁止他们接近对方,也曾把两个人关在同一个房间里一整天,强迫他们和平相处,几乎用尽一切方法。现在,我真的很不想见到他们放学回家。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我们喜欢称之为“共同创造”(co-creating)——来思考自主创造是很有趣的。在解决人际相处的问题时,很多人常会陷在死胡同里。 想长时间要求别人改变,并且持续到完全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一开始,大部分人都会想办法要求别人改变,但最后多半都只能放弃或不了了之。要求他人改变,藉此让自己好过一点,是完全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有机会跟这其中一个孩子谈谈,我们绝对不会教导他去要求另一位改变行为。不过,你的情况更复杂:你不是当事者,却想改变两个独立的个体。从先前想尽办法化解纷争却徒劳无功的情况,你一定已经发觉自己无力控制两个孩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