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哲学史教程-13

作者:文德尔班 字数:56149 更新:2023-10-08 19:53:11

② 主要参阅《与德斯钒腿康耐ㄐ拧贰?① 《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 11 。② 同上书, 3 。③ 《自然新系统》, 11 。④ 《单子论》, 13—16 。⑤ 在此莱布尼茨非常巧妙地(参阅所引著作)利用了“表象”这个模棱两可的词语(此模棱两可也表现在 德语动词“ Vorsteilen” 一词上);据此,此词一方面“代表”着、另方面意味着意识的功能。每一实体“表 象”着其余的实体,一方面意味着一切包含在一切中(莱布尼茨引用了古代συμπνοιαπαντα[全 体的一致]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 omnia ubique[ 无所不在]),另方面意味着每一实体“感知”着所有其余的实 体。此种模棱两可的更深刻的意义和合理性在于:我们如不仿效在我们自身内部的意识功能中所经历的那 种关联(用康德术语“ Synthesis”[ 综合]),我们便不能形成关于众多性中的统一的清晰而明确的概念。-----------------------------------------------出来了。莱布尼茨把他的力—实体称为单子,——此术语可能是经过文艺复 兴时期的不同传统传给他的。每一个单子对于其余单子而言是一完全独立的 存在物,它既不承受影响,也不给予影响。单子没有“窗户”,而此“无窗 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单子的“形而上学的不可渗透性” ① 。但是莱布尼茨 首先赋予这种对外在影响完全封闭的性质以积极的特征,即宣称单子是纯粹 的内在原则 ② 。实体是内在活动的力:单子不是物质的,其本质是心灵的。它 的状态是表象(Vorstellungen);活动原则是欲望(appetition),即从这 一表象过渡到另一表象的“趋势” ③ 。然而另一方面每一个单子是一面“世界的镜子”,它在自身中把整个宇 宙当作一个表象;万物生动的统一即基于此。但是每一单子又是一个个体, 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单子。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实体 ④ 。如果单子不是根 据它们的表象内容来区别——因为对于所有单子来说表象内容是相同的 ⑤ — —那么它们的区别只能在它们表象此种内容的方式中去寻找。莱布尼茨宣 称:单子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它们借以表象宇宙的清晰性和明确性的不同程 度。这样一来,笛卡儿的认识论标准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属性,因为莱布尼 茨和邓斯匪靖魍岩谎ú卧牡诙冢?)把明晰和浑浊之间的差异当作 表象力或强度的差异。因此,单子如果表现得清晰而明确便被认为是主动的, 如果表现得晦暗而浑浊便被认为是被动的①:因此,单子的冲力的方向是从晦 暗的表象走向清晰的 364 表象,而澄清它自身的内容就是它活动的目标。莱 布尼茨把无穷小的冲力的力学原则应用在上述表象的强度上:他称这些单子 表象活动的无穷小的组成部分为细微知觉(petites perceptions) ② 。他需 要利用此假说来解释:根据他的学说,单子拥有的表象比它本身意识到的要 多得多(参阅下面第三十三节,10)。按照今天的说法,这些细微知觉就是 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这种[清晰性和明确性]的差异有无限多。根据连续性定律——natura non facit saltum[自然无跃进式突变]——单子形成不间断的等级系列,巨 大的发展体系,从“单纯的”单子上升到灵魂,精神 ③ 。最低级的单子只晦暗 地、浑浊地即无意识地表象着,因而是被动的;它们形成物质。最高级的单 子以完全的清晰性和明确性表象着宇宙(正因为如此,只有一个),因而是 纯粹的活动,被称为中心单子——上帝。每一个这样的单子在自身内部自由 发展,它们只凭借它们的内容的同一性每时每刻彼此完全协调一致①,由此便① 《单子论》, 7 。参阅《自然新系统》, 14,17。② 《单子论》, 11 。③ 同上书, 15—19 。 D. 玛恩克《新单子论》( NeueMonadologie), 1917 年。④ 莱布尼茨称此为不可区别的同一性原则( Principium identitatisindiscerni-bilium)( 《单子论》, 9)。⑤ 无疑,莱布尼茨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种实体相互表象的体系中得不到真实的内容。单子 a 表象着 单子 b, c, d,.. x 。但是单子 b 是什么呢?它又是单子 a, c, d,.. x 的表象。对于 c 也如此,照此类 推,以至无穷。——英译本① 《单子论》, 49 。② 出处同上, 21 。③ 《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 4 。在这方面,“灵魂”被认为是“有机体的中心单子”,因为它最明晰 地表象着构成此有机体的众单子,因而也就较不明晰地表象着宇宙的其余部分。《单子论》,第 61 页起。① 《自然新系统》, 14 。-----------------------------------------------产生了一种实体影响另一实体的假象。这种关系就是实体之间的先定谐和— —根据这种理论:格林克斯和斯宾诺莎曾为解决两个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 提倡的吻合一致原则似乎扩充到一切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之中去了。在这里 和在那里一样,在阐述此原则时此原则决定了一切实体活动的不间断的规 定,决定了一切事物发生的严格的必然性,并排除了不受因果关系支配这个 意义上的一切偶性和一切自由。莱布尼茨只是在理智控制感官和感情这个伦 理意义上才挽救了有限实体的自由这个概念 ② 。先定谐和,实体在存在和活动中的这种相互关系③,需要统一性作为解释 的基础,而此统一性只能在中心单子中才能找到。上帝创造了有限实体,上 帝按特定的程度不同的表象强度把自己的内容赋予每个有限实体,并借此安 排一切单子使它们全部彼此和谐一致。在实体展开活动的必然过程中,在完 全机械地规定实体的表象系列的过程中,实体实现了创造性的宇宙精神的目 的。此种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关系最后发展为莱布尼茨的认识论原则。365[在 莱布尼茨那里]神与其它单子之间的关系正如在笛卡儿那里无限实体与有限 实体之间的关系一样。但是对于理性主义关于事物的概念来说,只有无限的 东西是思维的必然性,而与此相反,有限的东西在下述意义上只是某种“偶 然性”的东西,即: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被人思考,它的反面不包含矛盾(参 阅上面第三十节,7)。这样一来,永恒真理与事实真相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 形而上学的意义:只有上帝的存在是永恒真理;上帝的存在根据的是矛盾律, 具有逻辑的或绝对的必然性;而有限事物是偶然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根据 的只是充足理由律,根据它们被他物所规定;世界以及属于世界的一切只具 有有条件的、假设的必然性。莱布尼茨同意邓斯匪靖魍训囊饧伲衔?界的偶然性的根源在于上帝的意志。世界本来很可能与现在这般样子不同, 世界之所以像现在这般样子是由于上帝在许多可能性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②。因此,一切新的和旧的形而上学线索都集中在莱布尼茨身上来了。他借 助于机械论学派所形成的概念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预言改造成为有系统的 思想结构,在此结构里希腊人的哲学概念在近代研究的知识中找到了自己的 老家。② Eomagisestlibertasquomagisagiturexratione[ 自由之大小与受理性制约程度之大小成正比]等等。莱布尼茨《论 自由》(绝版本, 669)。③ 因此,在莱布尼茨那里,先定谐和完全是一种普遍的形而上学理论,将此应用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上只 是一种特殊情况。① 必须认识到:莱布尼茨同这经院哲学中的最伟大人物的关系不只是在这观点上,还有许多其它的观点;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观点迄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对待。② 此外,参阅下面第三十五节。-----------------------------------------------第三十二节 天赋人权[O.吉尔金《约翰内斯钒⒍埂罚↗ohannes Althusius,(1880 年; 第 三 版 1913 年) 。 — — 同 一 作 家: 《 德 国 公 社 法 》( Das deutsche Genossenschafts- recht),四卷; 《现代国家理论和社团理论》( Die Staats-und Korporations- lehre derNeuzeit),1913 年。W.哈斯巴赫《奎 斯勒和斯密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的一般哲学基础》(Die allgemeinen philosophischen Grundlagen der Von Fr.Quesnay und A. Smith begr黱deten politischen Okonomie),1890 年。Fr.迈内克《国家理性概念》(Die Idee der Staatsraison),1924 年。W. 狄 尔 泰 《 文 艺 复 兴 和 宗 教 改 革 以 后 的 世 界 观 和 对 人 的 分 析 》 ( Weltanschauung und Analyse des Menschen seit Renaissance und Reformation),《全集》,Ⅱ。E.特勒尔奇《基督教会社会学与思想史和宗 教社会论文》(Die Sozialleh- ren der christlichken Kirchen und Aufsatze zur Geistesgeschichteund Religionssoziologie,《全集》,Ⅰ,Ⅳ)。E.沃尔夫《格老秀斯、普芬多夫和托马休斯》(Grotius,pufendorf,Tho-Masius),蒂宾根 1927 年版。E.拉克《莱布尼茨的国家观念》(Die Leibnizsche Staatsidee),蒂宾根 1909 年版。]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哲学也一样,一方面依赖于人文主义的激励,另方面 适应近代生活的需要。前者不仅表现在对古代文学的依赖,而且表现在古代 国家观念的复兴以及对古代传统的眷恋;后者表现为对当时世俗国家独立自 主的生活方式的种种利害关系的理论总结。1.所有这些动机首先表现在马基雅维里身上。他怀着对罗马风貌的无限 倾羡,从内心发出了意大利人的民族感情。他就是从研究古代史出发获得了 自己的、至少在消极方面的有关近代国 366 家的理论。他要求国家完全脱离 教会,从而把但丁的吉伯林党 ① 的国家学说推向极端。他反对教权的世俗统 治,认为教权是意大利民族国家的永恒障碍。因此在他那里正如过去在奥卡 姆和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那里一样(参阅第二十五节,8),在实践领域里产 生了近代思想初期所共有的宗教与世俗的分离。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和上述 的唯名论一样,国家不能用目的论来理解,而应用自然主义来理解,国家被 理解为需要和利害关系的产物。根据此事,可以解释为什么马基雅维里在阐 述君权的获得和保持的学说时、在他仅从利害冲突的观点来探讨政治学理论 时那样的冷酷无情。再者,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在十六、十七世纪引起了一种特殊的兴趣,因 为在教派对立的斗争和转化中这种关系每一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此,发生了一种有趣的观点的相互交换。新教的世界 观按照自己最初的原则改变了中世纪宗教与世俗之间的价值差异,废除了世 俗生活领域里“亵渎神明的”禁令;它在国家中也看见了神的秩序(参阅上 面第二十五节,7);在梅兰克森的领导下,宗教改革的法哲学限制了国家的 政权,所根据的与其说是看得见的教会的要求,不如说是看不见的教会的权① 吉伯林党( Ghibellinen,或称保皇党):系中世纪意大利贵族政党,拥护德国皇帝政权,与教皇党( Guelf) 对立。——译者-----------------------------------------------利;的确不错,当权者的神圣使命给新教的国家教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支持。 天主教教会感觉自己对于近代国家应尽的义务就更少了。虽然它已因此放弃 托马斯主义,但像贝拉尔明和玛丽安娜等人的学说却投合它的意愿;根据这 些学说,国家被认为是人制造的粗劣的作品或者是一种契约。因为根据这种 理论国家丧失了它的更高的权威,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它的形而上学的根 据;它看起来是可能被废除的;人的意志创造了它也可以瓦解它;甚至它的 最高首脑也被剥夺了他的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新教教徒认为国家 是一种直接来自神的秩序,而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国家不过是人的安排,需 要教会的认可,否则就不应认为是合法的;只有把它置于教会使役之下,它 才会获得此种认可。所以康帕内拉教导说,西班牙帝国(monarchia)所承担 的任务是要把从其它大陆夺来的财宝交给教会支配以利于教会同异教徒进行 斗争。2.然而时间一久,法哲学中存在的这些矛盾转化为教派无差别论去了, 教派无差别论在理论科学中也占有统治地位。自从国家被认为本质上是尘世 事物的秩序以来,人与上帝的关系被排除在上帝活动范围之外了。哲学特别 为公民争取为它自己所要求的权利,即对当时的宗教权威所持的个人的、自 由的态度的权利,因此哲学成为信仰自由的坚决捍卫者。国家用不着担心个 人的宗教信仰,公民的权利与他归依于何种教派无关:这种要求是十六、十 367 七世纪宗派争斗、激荡不定的必然结果。在此观点中,不信神、无信仰 的冷淡态度同要保卫自己不受敌对教派的政权的侵害的积极信念取得一致意 见。马基雅维里以这种观点进行写作反对罗马教会的专制独裁;但是首先完 整地宣布信仰自由原则的是托马斯纺K男腋5牡河煳谕邪畹木用衩?信奉差别极大的种种宗派,各种宗派和平共处,不因宗教观点不同赋予任何 政治意义。他们甚至在共同的礼拜仪式上团结起来,此礼拜仪式每派可以按 照自己的看法去解释,也可以用各自的特殊的礼拜仪式去补充。所以,让凡?丹在他的《宗教性质七人对话录》中培养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不仅 有基督教教徒,而且还有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异教徒;他找到了大家都 同样满意的崇拜上帝的形式。最后,胡果犯窭闲闼挂砸恢指橄蟮姆绞桨?神权和人权严格分开,他以此阐述法律的哲学原则,他建立神权于天启,建 立人权于理性,与此同时还严格地、彻底地分开了它们各自应用的活动范围。但是信仰自由运动的典型的“末日裁判书”是斯宾诺莎的《神 学政治 论》,这部书追究了这个久经探讨的问题的真相,这部书利用了从受阿维罗 依主义影响的旧犹太文献中摘录的许多思想和范例来证明:宗教,特别是宗 教文献,既无任务又无意图要传授理论真理;宗教的实质不在承认个别的教 义,而在意念以及由意念所决定的意志和行为。据此,无可争辩地得出结论: 国家没有理由或权利去担心公民们是否同意一些特殊的教义,国家倒应该凭 借它的实权去制止一切出自基督教有组织的宗教生活形式而引起的违背良心 的企图 ① 。[斯宾诺莎神权的深刻的宗教性质使他反对教会的教条统治,反对 信仰教会历史文献的表面文章。]面对各教派权威性的要求,他卫护这样的原 则:宗教书籍和所有其它文献现象一样,一定要用历史观点来解释它们的理① C. 格布哈特在他的译著《神学政治论》(莱比锡, 1908 年)的序言中曾指出:这部著作的动机在于荷兰 的政治形势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者;在这里这位哲学家与雅返路威接近。-----------------------------------------------论内容,即一定要从作者的智力状况来理解;此种历史批判剥去了从前的理 论观点为后来人所设置的、束缚人手脚的、规范性的意义 ②3.与这些政治权利和教会的政治权利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权利。对这些 权利的描述没有比托马斯纺说牧?③ 。《乌托邦》第一卷,在扣人心 弦地描绘穷苦大众的灾难之后,得出结 368 论:如果社会[换个方式],不采 取严厉的法律去惩戒触犯法律的人而是去扑灭罪恶的根源,那么社会会变得 更好些。作者认为个人罪行的大部分是由于整体安排不当。这件事基于在处 理钱财上带来的财产的不均,因为这种不平等产生了所有的感情失常,嫉妒 和仇恨。莫尔以现实为对比所描绘的、在乌托邦岛上的完美的社会状况的理 想蓝图,其主要轮廓是模拟柏拉图的理想国。然而这种人本主义的复活带着 近代社会主义的色彩,它与原型不同之处在于废除了阶级差异;[据那位古代 思想家看来,在他思考现实存在的个人的智力和道德地位的差异之后,他认 为阶级差异似乎是必然的]。它所效法的与其说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倒不 如说是柏拉图的“规律”。莫尔从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出发, 为了尔后的发展,进行了典范的抽象工作;莫尔认为一切公民有权参加社团,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认为这些社团是对统治阶级的要求,把参加社团当 作扬弃追求个人利益的本能的方法。在柏拉图那里,特权阶级应扬弃一切私 有财产以便全心全意奉献于全民福利;而在莫尔那里,则要求把废除私有财 产当作消除罪恶的最可靠的方法。废除私有财产是基于对公有财产人人有份 的平等权利。但是与此同时,这位近代的乌托邦主义者还坚持那位古代哲学 家的理想模型,坚持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认为对物质利益的绝对平分是所 有公民同等享受社会、科学、艺术的精神财富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的确不错, 这位英国大臣比起那位雅典革新家来,在这方面,思想民主得多,并给予个 人更大的私人生活的自由:莫尔决不会让全体公民限制在共同的信条和信念 上。国家的公共设施就其有效的正常秩序而言基本上是针对外部生活事务 的。他认为,要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对于全社会成员,六小时的正常工作 日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每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去做更高尚的工作。在莫尔 那里,根据这些规定,产生了出自柏拉图的蓝图的、更高级形式的、近代社 会主义的纲领。但是文艺复兴的精神还为更加世俗得多的兴趣所鼓舞。文艺复兴精神为 种种发现的魔力所激励,为种种发明的灿烂光辉弄得眼花缭乱;它给自己规 定的任务是凭借自己新的知识改造与自然生活条件有关的人类社会的整个外 部条件;在它前面它看见人类生活的舒适的理想;人类生活,由于充分地、 系统地利用了通过科学才可能得到的知识和对自然的控制,将会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利用科学提高了物质文明,摆脱了现今使人类烦恼的一切忧虑和一 切需要,以此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素质,从而医治了社会上的一切弊端。培根 说,一些创造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已足够给 369 人类新的动力、 更广阔的范围、更强大的发展。创造发明一经成为人类有目的的运用的技术, 在我们面前该会出现多么伟大的改革啊!就这样,社会问题转变为改善社会 的物质条件了。② J. 昆思《信仰自由与天启》( Toleranzundoffenberung), 1923 年。③ 参阅第 321 页文献和昆思《莫尔与卢梭》( Th.M.u. Rousseau)( HiSt., V., J.1926 年)。-----------------------------------------------在培根《新大西岛》 ① 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幸福的岛居民族,他 们谨慎地被保护起来,与世隔绝。他们通过巧妙的调整、合宜的法规吸收了 所有其他民族在文化上所取得的进步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发明 极大限度地提高控制自然界的能力以利于人类生活。他用美妙的想像描述 ② 各式各样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创造发明。“所罗门王室”的整套描述都针对 改进社会物质条件,而对政治问题的处理只是表面的,无关紧要的。另一方面,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书中很容易看到莫尔《乌托邦》 的影响。我们在这本书中看见社会主义未来国家的完整图案,甚至在全部细 节上都规定得死板有序。这个国家不惜采取任何方面的暴力镇压个人生活自 由。从用数学精心设计的首都的建设计划 ① 直到日常工作、娱乐时间的分配 ② 、 职业的选定、男女婚配、用占星术预定男女结合的婚期——所有这一切都由 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安排;一个范围广泛的精心制作的官僚政治体系(其 中搀杂有形而上学因素) ③ 建立在公民们不同等级的知识上。一个人知识越多 他在国家机关掌握的权就越大,以便用他的知识控制和改进自然的发展过 程。这种改革观点在康帕内拉体系中基本上还是指向物质文明。的确,在他 那里,平均四小时工作制就可保证社会的富裕生活,一切人对此均应有同等 权利。3704.尽管这一切都是荒诞离奇的④,但是在康帕内拉《太阳城》里比起莫尔 的《乌托邦》来有一种思想发挥得更为突出,即国家应该是一种人类理智的 艺术品,用以根除社会弊端。他们两位作者都无意像柏拉图一样建立一个仅 属幻想的创造物;他们相信:通过理性符合自然的社会关系的秩序进行反复 思考,就有实现“优良的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无可置疑,他们在这方面遭 到不少对抗。卡尔丹在原则上反对种种乌托邦,与此相反他认为科学的任务 是:理解在历史上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根据本身特性、根据各民族的生活 关系和经验而发展的必然性。他把国家当作像有机体一样的自然产物。他把 健康和疾病这类概念应用在国家的状态上。实干政治家博丹,在更广泛的范 围内,完全摆脱数学家卡达鲁斯所热衷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占星术,但却具 有浓厚的建设性的幻想,力图理解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历史现实的、多方 面的特性。然而时代潮流更趋向于,探索基于自然的对一切时代一切关系均同等有 效并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的权利;虽然有些人,如艾伯里卡斯啡倮锼?者,以童稚的粗笨为类比,极想把[保护私人利益的] 民法原则归之于物理定 律。只有当人们不从一般“自然”出发而从人性出发,才能取得更牢固、更① 这个乌托邦的名称以及书中其它不少地方都是柏拉图的残篇《克利底亚篇》的回忆(第 113 页至次页)。② 除显微镜和望远镜外,扩音器和电话也并不缺少;还有巨型的爆炸物,飞行的机器,各种各样气动和水 动的发动机,甚至还有“某些种类”的[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但是作者高度评价这样的事实:通过更好的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通过无可置疑的化学发现,通过沐浴治疗和蒸汽治疗,疾病得以根治,寿命得以延 长,从医药利益出发,又推广了在动物身上作试验。① 这使人想起柏拉图的《克利底亚篇》。② 在这里有如宗教的风纪警察占统治地位,康帕内拉仿效的是柏拉图的“规律” 而不是他的《理想国》。③ 最商统治者(所罗门或形而上学家)本人一定要具备一切知识,首先在他之下有三个王子,他们的活动 范围与存在的三个“基太”( Primalit(ten) 相对应,即力量、智 慧与爱情(参阅第二十九节, 3),等等。④ 荒诞的特别是占星术和魔术的强烈因素;离奇的是他对性关系的僧侣式的粗 暴的处理。-----------------------------------------------有成效的基础。这一点由胡果犯窭闲闼棺龅搅恕K屯新硭狗阿奎那一样, 在社会需要中找到天赋人权的基本原理,并在逻辑演绎中找到发挥天赋人权 的方法。理性认为:与人的社会性一致,并由此推论出来的东西才是不因历 史变迁而改变的自然法(jus naturale)的根据 ① 。这种绝对的权利之存在是 由于它的基础在于理性;它独立于政权:更确切地说,它是政权最主要的依 据。格老秀斯根据他最早研究的国际法深深认识到这种有关绝对权利的思 想。但是在另方面,根据此实质性原则民法又成为国家法的决定性的先决条 件。满足个人利益,保护生命财产似乎是法制的主要目的。从另一观点看, 在形式上和方法上,此种法律的哲学思想体系完全是推论出来的;它的目的 只是推论出社会原则的逻辑结论。霍布斯以同样方式也认为政治实体(corpus politicum)是一部机器,可以利用纯理智活动从它的目的概念中推论出来, 认为法哲学是一门完善的可以证明的科学。同时这门科学领域似乎在极大程 度上适宜于应用几何方法。普芬多夫结合格老秀斯和霍布斯,推广这一整套 结构,并综合地发挥这一整套思想体系;他根据的思想是:个人的自卫本能 只有通过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才可能理智地、成功地得到实现。天赋人权 371 以这种形式作为“几何”科学的典范继续存在直到十八世纪(托马休斯,沃 尔夫,甚至到费希特和谢林),直到笛卡儿主义原则全面衰落以后。5.[现在我们看一看内容而不看形式],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最 主要的基础存在于个人利益之中:国家力学在个人的本能冲动中发现自明的 简单的因素①;依据伽里略原理可以用这些自明的简单的因素来解释被视作法 学内容的复杂的生活结构。与此同时,政治学也可溯源于社会原子论的伊壁 鸠鲁主义②(参阅第十四节,6),要理解国家起源所根据的综合原则是契约。 从奥卡姆和马西利乌斯至到卢梭、康德和费希特,此种统治契约论和社会契 约论在政治哲学中占绝对优势。霍布斯将此两种契约论融合在一起并赋予重 要的特色 ③ 。然而他的继承者,特别是普芬多夫,又把两者分开了。个人出于 恐惧和和平的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把自己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附属于社会契 约的是统治契约或服从契约,根据这种契约,个人将自己的权利和权力交给 了政府。对这个理论的证明是各种极不相同的政治观点均能适应的、一般的 模式。格老 秀斯,同样还有斯宾诺莎,发现公民的利益最好由贵族共和国宪 法来保证;而霍布斯从相同的前提却推论出他的纯世俗的专制主义,根据这 种理论,政权应牢不可破地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普遍意志应结合在统治者 的个人意志中。与契约论紧密相连出现了主权观点的发展。根据这种观点,一切政权来 自人民的意志,从这里便产生了政治契约和服从契约:主权真正的支持者是 人民。与此同时,政治契约以及据此而实行的权利和权力的转移有些作者认 为是不可废除的,而有些又认为是可以废除的。所以博丹,不顾他自己的关 于人民主权的学说,悍然主张君权无限,君权是绝对权威,统治者不可侵犯, 凡是反对统治者均不合理;在霍布斯那里,人民主权似乎更彻底地沉没在君① 《论战争法与和平法》, I.1,10 。① 在霄布斯和斯宾诺莎那里,“ Conatus”[ 本能,欲望] 在此意义下,既应用于物体领域也应用于精神(心 理)领域。② 实践领域里也如同在理论领域里一样,德馍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则通过努力获得晚期的胜利。③ 参阅 G,杰林尼克《普通政治学》,柏林, 1914 年德文版,第 198 页起。-----------------------------------------------王的统治权中;在这里,君王意志完全在“朕即国家”(l’閠atc’estmoi) 这个意义上成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唯一的权力的源泉。站在与这些有利于君 主专制主义的理论的对立面的[ 明显地与其前提更加一致的] 是“反君主专 制政体沦”;它的主要代表除布坎南(1506—1582 年)和兰盖(1518 年—1581 年)外还有下萨克森的阿尔萨斯,他们主张:只要当权者一经管理不善即不 按照人民的利 372 益和意志办事,统治契约就立即失效。如果立约的一方失 约,契约的另一方就不再有约束力;在此情况下政权又回到它原来的支持者 手里。如果人们经过深思熟虑有目的地建立了一个政府,那么当这个政府明 显地不能实现这个目的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把它取消。这样一来,文艺复兴 为革命理论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① 。然而所有这些理论通过教会与政府之间的特 殊关系呈现出特异的色彩——此种色彩取决于:统治者在他和各教派的关系 上的不受限制的权力让人感到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霍布斯根据他的宗教的 信教无差别论在现实政治中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宗教是私人的意见,只有国 家承认的那种意见才具有政治价值。[在政治生活中不容忍其他任何宗教或教 派。]霍布斯给历史上的 cujus regioillius religio[各地区各有其宗教] 提 供哲学理论根据。斯宾诺莎在这一点上与他一致。他赞成思想自由,反对违 背良心作事;但是对他来说宗教只不过是有关知识和信念的事。为了宗教虏 诚在教堂和礼拜仪式中能公开表露,当权者的法令只应该是有利于秩序和和 平。新教的法哲学以更积极的意义赞成王国的教会和政府的统治权来自神 恩;而在此学派中,比如阿尔萨斯,面对信奉不同教条的政权,人民的政治 权利要受到保卫。那稣会主张当权者可以被免职,刺杀国王可以恕罪;在这 时,同一动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阅前面 1)。6.在霍布斯那里,契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更普遍的动机上。如果社会政 治生活要从“人性”的观点才能被理解,这位英国哲学家就发现人性的最根 本的、决定一切的特性存在于自卫本能或利己主义中,这是解释整个意志活 动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在这里,他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感觉主义心 理学(参阅第二十一节,6)表现为:这种自卫本能就其根本实质而言只指个 人肉体生存的保持和促进。意志的其他一切目的都只能作为达到此最高目的 的手段。按照这个原则,判断是非便没有其他标准,只有对于作为自然物的 人来说是促进或阻碍、有利或有害的标准了:区别善与恶,正确与谬误不可 能根据个人的观点,只能根据社会的观点,在社会中构成准则的是公共利益 而不是个人利益。这样,利己主义成为 373 整个实践暂学的原则,因为如果 个人的自卫本能必须受到国家法令的限制和纠正,那么这个国家本身就是利 己主义所有设计的一切装置中最机巧、最完美的装置,以达到和保证满足自 身的要求。每个人的利己主义与每一个他人的利己主义根本对立,此种自然 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为了避免这场战争:出于和平的需要,作为 自卫的相互保证的契约,国家建立起来了。社会需要并不是根本的:它只是 作为满足利己主义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的必然结果。斯宾诺莎采纳了这种理论,但是他把它吸收到他的形而上学中来并赋予 更理想的意义。“suum esse conservare”[保持自我生存] 对他来说也是一 切意志的精髓和基本动力。但是因为每一个有限的样式同等地属于两个属① 诗人约翰访锥伲ā侗N烙⒐嗣瘛罚?Defensio pro Populo Anglicano, 1651 年)和阿尔杰农匪牡履?(《论政府》, Discourses of Government, 1683 年)特别 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局势。-----------------------------------------------性,因此它的自卫本能既指它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它的知识,也同样指它在有 形世界中的继续生存即它的力量。照此,所有个人意志活动的本能是用培根 关于知识和力量的同一来解释了;对斯宾诺莎来说,与此相联的是这样的原 则:每个人尽量利用他的力量以扩大他的权利。这位哲学家在这种概念关系 中找到了解释在经验中的政治生活的基础。在这解释的过程中,斯宾诺莎主 要是在霍布斯的思想路线上活动,同他不同之处只在于前面所说的关于他的 最符合目的的宪法形式。然而在斯宾诺莎看来,此同一的概念交织呈现出关 于他的神秘一宗教的伦理学的出发点。因为既然每一个有限的真正“esse”[存 在] 是神,那么势必只有在“对上帝的爱”中才能找到自卫本能的唯一的充 分的满足。马勒伯朗士曾非常激动地谈到过这位“无神论的犹太人”,但是 他“用稍微不同的词句”所教导的也正是这同一道理。——此种情况已经在 前面叙述过了(第三十一节,4)。7.霍布斯的利己主义学说——照后来许多人的说法,叫“利己体系”— —遭到他同胞的强烈反对 ① 。把意志的一切活动毫无例外地归之于自卫本能, 这就激起伦理学上的反抗和心理经验方面理论上的矛盾。这场反对霍布斯的 斗争主要由剑桥的新柏拉图学派所掀起,他们主要的笔杆子是拉尔夫房ǖ?沃思和亨利纺T谡獯味氛小觥鯷自然]与■[习俗]的矛盾仿照古代原 型发展起来了。对于霍布斯来说,法律和德行来自社会习俗,而对于他的敌 手来说,法律和德行都是自然的原初的、直接的、确定的需要。两者都把实 践哲学在神学一教义中的根据与 lex naturalis [自然律] 对立起来:但是 对霍布斯来说自然律是理智的利己主义可以证明的结论,而对于那些“柏拉 图主义者”来说,按照斯多葛一西塞罗主义原则,自然律是存在于人的精神 中的先天的、直接的确实性。坎伯兰姑在同一立场上来反对霍布斯。他希望把人的社会性 374 看作与 人的利己主义一样根本。“善心的”利他主义倾向是“自我感知”的、直接 的独立存在的原始对象,它的现实性是毋庸置疑的。“社会需要”并不是机 灵的利己主义的精制品,而是(如像胡果犯窭闲闼顾斫獾囊谎┤诵缘?原始的、本质的特征。利己主义谋求私利,而利他主义的动机则追求普遍的 福利,没有公共福利,个人福利是不可能的。个人福利与公共福利的这种关 系,据霍布斯看来,表现为出自人的明智的洞见,而坎怕兰则认为是上帝的 一种规定;因此上帝的命令被认为是服从在善心的倾向中表现出来的要求的 权威性原则。自然的理性道德就这样受到了维护,一方面抵御了正教,另方面抵御了 感觉主义,与之联在一起的是自然的理性宗教,赫伯特贩敕彻市里建立了 这种自然的理性宗教,反对上述两种立场。宗教既不应建立在历史的启示上, 也不应建立在人类制度上:宗教属于人类精神的天赋财产。赫伯特按照古代 斯多葛的方式辩论道,consensus gentium[万民同意]证明了:对神的信仰是 人的观念世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理性的需要;但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与 宗教教义相对立,只有符合于理性要求的东西才能作为宗教真正的内容而存 在。这样一来,在英国著作界中通过关于形而上学原则以及生活需要的热烈① 参阅 J. 塔洛克《十六世纪英国的理性神学和基督教哲学》( Rationol Theolo-gyand Christian Philosophy in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 1872 年伦敦英文版。——英译本-----------------------------------------------争论,实践哲学问题转移到心理学领域中去了。问题的实质是:在人的心灵 里什么是权利、道德和宗教的根源呢?——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就以此开始 了。-----------------------------------------------第五篇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除第 298 页所引文献外,还可参阅:莱克《欧洲理性主义精神的兴起和 影响的历史》(History of the Rise and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Rationalism in Europe),两卷集,1873 年伦敦英文第六版;1874 年 I.H。 里特译成德文。莱斯利.斯蒂芬《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History of English Thought in the 18th Century),1876 年伦敦英文版。J.麦金多什《论十六、十八 世纪道德学的发展》(On the progvess of Ethical philosophy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1872 年爱丁堡英立版。ph.达米龙《于十八世纪哲学史有益的论文集》(M閙oires pour servir 鄉’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au 18me si鑓le), 两卷集,1858 年至 1864 年巴黎法文版。E.策勒《莱布尼茨以后的德国哲学史》(Geschichte der deutchen Philosophie seit Leibniz),1873 年慕尼黑德文版。v.德尔博斯《法国哲学》 (La philosophie francaise),1921 年巴 黎法文版。W.R.索利《英国哲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Philosophy),1920 年剑桥英文版。R.莱因尼格尔《洛克、贝克莱、休谟》(Locke,Berkeley,Hume),1922 年英文版。E.v.阿斯特《英国哲学史》(Geschichte der englishen philosophie), 1927 年比勒费尔德德文版。E. 特 勒 尔 奇 论 文 《 启 蒙 运 动 和 英 国 道 德 学 家 》( Aufkl鋜ung und EnglischeMoralisten),载于赫性格的《新教神学实用百科全书》一书,全 集第四卷。w.狄尔泰《德国精神史研究》(Studien zu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Geistes),全集第三卷,1927 年。B.格罗图森《法国资产阶级 世 界 观 和 人 生 观 的 形 成 》( Die Entstehung der b黵gerlich Welt-und Lebensanschauung in Frankreich),卷一,1927 年哈雷德文版。P.沃勒《十 八 世 纪 的 瑞 士 新 教 》 ( Der schweizerische Protestantismus im18.Jahrhundert),三卷集(蒂宾根德文版,1923 年起)。此外,H.赫特纳 《十八世纪文学史》(Literaturgeschichte des 18.Jahrh.),1913 年起, 第六和第七德文版。-----------------------------------------------导言随着理智生活演变的自然节奏带来的结果:近代哲学也和希腊哲学一 样,在开始的宇宙论一形而上学时期之后,紧跟着一个本质上具有人类学性 质的时代,因此,哲学重新复活的纯理论研究又必然让位于作为“世俗皙学” (Weltweisheit)的实践哲学观点。事实上,在启蒙运动时期(在时间上大 约与十八世纪相吻合),又重新出现了希腊智者派运动的所有特征,不过思 想更成熟丰满、种类更丰富多采、内容更深刻,因而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代 替过去的雅典而今展现出在所有欧洲文明民族中的波澜壮阔的运动。科学传 统过去是以百年计算,而今是以千年计算。但是整个倾向、思维对象、观点 以及哲学研究成果,在这时间相距辽远、文化背景又如此悬殊的两个时代里, 却表现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相同性和亲缘关系。在两个时代里,占统治地位的 是:同样的对主体内在本性的反省,同样的带着怀疑的厌恶心情扬弃形而上 学无谓的苦思冥想,同样的喜欢从经验的发展观点来考虑人类的精神生活, 同样的对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和极限性的探索,同样的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讨论 的热情关注。最后,对这两个时代说来不亚于上述特色的是:哲学渗透在一 般文化的各个广阔领域里,科学运动和文学运动互相交融。376然而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基础存在于世俗人生观的一般特征中,正如在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宗教、政治和科学研究的新运动就曾经塑成过这些特征。 既然在十七世纪这些特征已经形成形而上学公式,现在便突出了这样一个问 题:人们应该如何用这新世界观的模式来考虑自己的本性和自己的地位。人 们对此问题赋予了重大意义;对于过去本来隐寓着新世界观的种种形而上学 概念的兴趣便越来越明显地退居次要地位了。人们满足于已有世界观的一般 轮廓,以便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生问题。启蒙时期激烈反对思辨的所有理论, 其实质,即从“健全的人类理智”(健康的常识)的形而上学开始,呼声很 高,终至于只承认以往各世纪的劳动成果中那些投合于它的才是自明的真 理。启蒙运动的哲学发端于英国。在那里,紧接着革命时期之后,秩序井然, 文学生活的蒸蒸日上和繁荣昌盛也要求哲学对一般文化的关注。此种文学从 英国传播到法国。然而在法国,此种文学带来的理想是如此地反对社会现实、 反对政治现实,以致从一开始,不但宣传这些思想的讲演报告更加激动,更 加猛烈,而且这些思想本身采取更加尖锐的观点,并将其否定的能量更加勇 猛地攻击教会和政府中的现存制度。德国接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开始来 自法国、后来又直接来自英国。 ① 在那以前,德国较多的在理论方面为接受此 等思想准备了条件:在德国这些思想达到最深刻的程度;在德国诗歌中,这 些思想升华到炉火纯青、洁化人类灵魂的境界。古典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以 德国诗歌而得以完成。约翰仿蹇耸怯⒐裘稍硕牧煨洌业揭恢滞ㄋ椎墓剑泳橐?心理学阐述笛卡儿世界观的一般轮廓。当这种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倾向在贝 克莱身上产生出唯心主义后裔的时候,人类学一发生学的思想方式迅速地、 胜利地扩展到一切哲学问题。在这里,感觉主义的观念联合心理学与承自不① 参阅 G. 扎尔特《论英国哲学对十八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 Der Einfluss der englischen Philosophen auf die deutsche Plilosophie des 18 Jahrhunderts 》), 1881 年,柏林德文版。-----------------------------------------------同思想根源的种种先无论之间的矛盾对此发展过程继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矛盾支配着道德哲学生动的运动发展,在莎夫茨伯利身上呈现出给人 377 极深刻的感人形象。此种矛盾支配着与此有关的自然种论和自然宗教的 发展,在认识论领域里最尖锐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认识论领域里,英国最坚 定最深刻的思想家大卫沸葳咏橹饕宸⒄刮抵ぶ饕澹佣鹆怂崭?兰学派的对抗。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是比埃尔放喽摹洞实洹芬皇榻拿魇澜绲?观点完全引入宗教怀疑主义的方向;巴黎吸收英国文学主要就是沿着这条路 线进来的。伐尔泰是个伟大的作家,他不但用雄辩动人的语言描述这一运动, 而且以极其有力的笔调刻画了启蒙运动的积极因素。然而运动的发展却以更 强大得多的威力向着消极方向破浪前进。在百科全书学派共同的思想中,一 步一步地完成了从经验主义到感觉主义、从自然主义到唯物主义、从自然神 论到无神论的转化,从满腔热情的道德观到利己主义的道德观的转化。理智 启蒙运动的条条道路都通向孔狄亚克的实证主义;与此运动相对抗的是卢 棱,在他身上出现了自然力的感觉哲学,以致形成革命的理智形态。德国启蒙运动的开展是通过莱布尼茨哲学以及沃尔夫在大学讲坛上改造 和发展莱布尼茨哲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获得的;但是在德国,由于缺乏统 一的群众兴趣,个人文化倾向占了上风。为此个人文化的目的,“哲学世纪” 的观念通过极其多样化的途径渗人心理学、认识论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的 领域;但是直到诗歌运动及其旗手莱辛和赫尔德的伟大人格给枯燥无味的理 智带来了生气蓬勃的生活和眼光更高的观点,才创造出新的原则;而过去妄 自尊大的通俗哲学即以此枯燥无味的理智向四处扩散,特别是扩散到柏林学 院。 ① 此种情况使十八世纪德国哲学不致像英国哲学那样沉沦于理论一怀疑主 义的自我崩溃中,也不致像法国哲学那样在实践一政治学中土崩瓦解:通过 同伟大的、思想丰富内容充实文的献的接触,在德国即将开创一个意义重大 的哲学新时代。约翰仿蹇?1632 年出生于布里斯托尔附近的林格通,在牛津大学受教 育。他的一生与政治家莎夫茨伯利勋爵多变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688 年,他 从荷兰逃亡后同威廉贩敕奥拉宁一起回到英国。他多次公开支持新政府, 他在新政府中担任过几种高级职位。1704 年正当他在乡村悠闲度日时逝世 了。朴实审慎、清澈明晰是他的理性品格的主要特点,然而与之相应的是思 想上某些方面的贫乏和缺乏真正的哲学动力。尽管如此,他的平凡的气质却 使他受到群众的欢迎,从而使他成为启蒙运动的哲学领袖。他的哲学著作取 名《人类理智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90 年)。 此外还必须提到的有:《论教育》(Some Thoughts on Education),1693 年出版;《基督教的合理性》(Tn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 1695 年出版。在他的遗著中有《论理智行为》(The conduct of the 378 Understanding)。参阅福克斯凡鳌堵蹇松健罚═he Life of J.L.), 1876 年伦敦英文版。T. 福勒《约翰仿蹇恕罚↗.L.),1880 年伦敦英文版。C.赫尔特林《洛克和剑桥学派》(J.L.und die Schule von Cambridge),① 参阅:巴托洛梅《普鲁士学院哲学史》( HistoirePhilosophiquede l’Acad?miedeprnsse),1851 年巴黎法 文版; A. 哈纳克《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史》( Geschichte der K.Pr.Akademie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1900 年柏林德文版。-----------------------------------------------布赖斯高地区弗赖堡,1892 年德文版。E.费奇特尔《洛克——十六世纪英国 精神战斗的形象》(J.L. ein Bild aus den geistigen K 鋗pfen),Englands im 17Jahrh.),1898 年,司徒嘉德德文版。J.狄第尔《约翰仿蹇恕罚?911 年巴黎德文版。J.古布森《洛克认炽论》(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1917 年剑桥英文版。特尔坎普《洛克与经院哲学之关系》(Das Verh鋖tnisJ.L.S zur Scholastik),1927 年德文版。 乔治繁纯死?1685 年出生于爱尔兰基里林。他曾一度作为传教士到美国 参加过传教和殖民活动;1734 年升任(爱尔兰)克罗的主教,死于 1753 年。 他的著作《视觉论》(Theory of Vision),1709 年出版,为他在 1710 年 出版的著作《人类知识原理》(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准备了条件。继这部主要著作之后又出版了《海拉和菲伦诺的三 篇对话》(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和《阿尔西弗 朗或渺小的哲学家》(Alciphron or the Minute Philosopher)。弗雷泽出 版了他的著作,四卷集,1871 年伦敦版;弗雷泽对他的思想总体进行了卓越 的阐述(1881 年爱丁堡版和伦敦版)。哲学丛书中有德文版本。参阅科利斯肺?蒙《宇宙非物质论》(Universal lmmaterialism),1862 年伦敦英文版; Fr. 克劳森(哈雷,1889 年);Th.施蒂尔(莱比锡,1893 年):E.卡西尔 (1911 年);B.厄尔德曼(柏林学院论文,1919 年);A.朱桑(1921 年):A.利瓦伊(1922 年);C.斯坦姆利(1922 年);C.约翰斯顿《贝克莱哲学的 发展》(The Deve lppment of B’s Philosophy),1924 年伦敦英文版;P.罗塔(1925 年);R.梅茨《弗罗曼古典作家》,1925 年德文版。 联想心理学的主要拥护者有:彼得凡祭剩?735 年在做柯克区主教时去 世,著作有《人类理智的方法、范围和极限》(The Procedure,Extent and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1719 年英文版;大卫饭乩?704 —1757 年),著作有《论运动感觉及观念的发生》(De Motus Sensus et Idea rum Generatione,1746 年)和《论人、人的结构、职责和期望》(Observations on Man,his Frame,his Duty and his Expectations,1749 年);爱德华啡?奇——亚伯拉罕匪说谋拭?705—1774 年),著作有《自然之光》(Light of Nature ),七卷集 1768—1777 年伦敦英文版;约瑟夫菲绽锼固乩?733 —1804 年),著作有《哈特利根据观念联合原则的人类心灵学》(Hartley’ sTheory of the Human mind on the Human min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Association of Ldeas ) , 1775 年 , 还 有 《 对 物 质 和 精 神 的 探 究 》 (Disquisitions Relating to Matter and Spirit),1777 年;约翰坊?恩吠伎耍?732—1812 年),著作有《会谈之乐》(The Diversions of parley, 或 阷e?πτερσεντα[带翼的语言],1798 年),参阅斯蒂芬《J.H. 图克回忆录》(Memoirs of J.H.T.),1813 年伦敦英义版;伊拉兹马斯反?尔文(1731—1802 年),《动物生理学》(Zoonomia)或《生物学》(The Laws of Organic Life),1768—1777 年;最后,托马斯凡祭剩?778—1820 年), 《因果关系探究》(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1804 年,去世后出版的著作有《人类心灵哲学演讲集》(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Human Mind),1820 年,在爱了堡发表;L.费里《联想 心理学理论》(Sulla Doctrine Psichologica dell’Associazione),《历 史批判论》(Saggio Storico e Critico),1878 年罗马意大利文版;参阅 Br.舍恩兰克《联想论的奠基人哈特利和普里斯特利》(Hart—ley und-----------------------------------------------priestley als Begrunder des Assoziationismus),1882 年哈雷德文版。在与此运动敌对、信奉柏拉图旧派的人物中有理查德菲绽邓梗?723— 1791 年),他之出名是由于他同普里斯特利的争论:普里斯特利《哲学必然 性论》(The Doctrine of philosophical Necessity),1777 年;普赖斯 《 论 唯 物 主 义 和 哲 学 必 然 性 的 书 简 》( Letters on Materialism and philosophical Necessity),1778 年;普里斯特利《唯物论的自由争议》 (Free Discussions of the Doctrines of Materialism),1778 年。作为联想心理学的美学的分支,我们还应提一提埃德蒙凡耍?729— 1797 年)有影响的研究:《崇高和美的概念根源的哲学探索》(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Sublime and Beautiful ), 1756 年。在英国道德哲学家中,莎夫茨伯利(安东尼钒⑹怖库珀,1671—1713 年)取得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集被命名为《人的特征,风俗,意见和 时代》(Characteristics of Men,Manners, opinions and Times),1711 年出版,其中有:《论道德》( 躡er die Tugeng),由 P-齐尔曼译成德文, 1905 年在莱比锡出版;还有《道德家》(Die Moralisten),由弗利希森和 昆勒尔合译成德文并加序言,1909 年在莱比锡出版,又由 K.沃尔夫译成德 文,1910 年在耶拿出版。他是启蒙时期最重要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人文主义 文化是他的理性本性和精神本性的基础。他的思想判断的独立不羁以及在他 作品中流露出的对观点的倾向性和对描述的鉴赏力均来源于此。他本身就是 自己道德学说的人格价值的出色典范。参阅:G.V.格楚克《莎夫茨伯利哲学》 (Die Philosophie sh.s),1876 年菜比锡和海德尔堡德文版;Chr.Fr.韦 斯纳尔《莎夫茨伯利和德国精神生活,(Sh.und das deutsche Geistesleben) —— 在他之后,不同派别分道扬铺。唯理智主义倾向的代表者塞缪尔房死?克(1675—1729 年),《关于存在和上帝属性的证明》(A Denionstration of the Being and Attributes of God),1715 年;《人类自由的哲学探究》 (Phi- losophical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Liberty),1715 年;参阅 他与莱布尼茨的通讯;还有威廉肺掷苟伲?659—1724 年),《自然宗教 概论》(TheReligion of Nature Delineated),1722 年。情感伦理学的代 表者弗朗西斯饭嫔?694—1747 年),《美与德行的观念根源的探究》 (Inquiry into the Original of Our Ideas of Beauty and Virtue),1725 年;《道德哲学体系》(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1755 年:参阅 Th.福勒《莎夫茨伯利和哈奇森》(Shaftesbury and Hutcheson),1882 年 伦敦英文版;亨利坊裟罚匪寡舻谋拭?696—1786 年),《道德原 则和自然宗教原则论文集》(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Morality and Natural Religion),1751 年;《批判基础》(Elements of Criticism), 1762 年;参阅 w.文德尔班在埃尔希和格雨伯尔百科全书中的论文;亚当犯?格森(1724 — 1816 年), 《道德哲学原理》 (Institutions of Moral philosophy),1769 年:在某种意义上还有亚当匪姑埽?723—1790 年), 《道德情感论》(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年;1926 年由 w. 埃克斯坦译成德文,见《哲学文库》,参阅哈斯巴哈《亚当匪姑苎芯俊?(Untersuchungen 黚erA.S.),1891 年。权威原则的拥护者有:约瑟夫钒?特勒(1692—1752 年),《人类本性论》(sermonsupon Human Nature)1726 年;还有威廉放謇?743—1805 年),《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原理》-----------------------------------------------(principles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1785379 年。观念 联合心理学的伦理学的主要发展者是杰里米繁?沁(1748—1832 年),《道 德 法 律 原 理 入 门 》 (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 年;《论民法和刑法》(Trait閐e L ’ 間islation Civile et P閑nale),1801 年由 E.杜蒙汇编成集;《道义学》(Deontology),1834 年由 J.鲍林编辑;1843 年 11 卷集在爱丁堡出版;参阅莱斯利匪沟俜摇队?国功利主义者》(The English Utilitarians)第一卷,1900 年伦敦英文版。 但是表现出占有独特地位的是伯恩哈特返路孟德维尔(1670—1733 年), (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或《私恶转化为公益》(Private Vices made public Benefits),1706 年,后在 1728 年加上注释性对话; 《道德德行的根源探索》(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Moral Virtue), 1732 年;《漫话宗教、教会和政治》(Free Thoughts on Religion, Church, Government),1720 年;关于评论他的文章,参阅 P.萨克曼的著作,189s 年在布赖斯高地区弗赖堡出版。——参阅 E.特勒尔奇在《赫佐格百科全书》 中的文章《英国道德学家》,见上书,第 367 页。自然神论文献,绝大部分与上述道德哲学文献相同。但除上述者外,自 然神论者还有下列著名作家:约翰吠欣嫉拢?670—1722 年),《基督教并 不神秘》(Christianity not Mysterious,1696 年),《给塞列娜的信》 (Letters to Serena,1704 年),《阿代西德蒙》(Adeisidaemon,1709 年),《泛神论者的神像)(Pantheisticon,1710 年,由芬什译成德文, 1897 年莱比锡版);安东尼房屏炙梗?676—1729 年),《论自由思想》(A Discourse of Free Thinking,1713 年);马修斯吠⒌露?656—1733 年),《基督教与宇宙齐生》(Christianity as Old as the Creation,1730 年);托马斯凡椴迹?679—1747 年),《论理性与宗教》(A Discourse concerning Reason with Regard to Religion,1730 年);托马斯纺Ω?(死于 1743 年),《道德哲学家》(TheMoral Philosopher,三篇,伦敦, 1737 年);最后,博林布鲁克勋爵(1672—1751 年),作品由莫勒特编辑戍 五卷集,1753 年出版;参阅 Fr.V.劳姆《柏林学院论文集》,(Abhandl. der Berliner Akad,1840 年)。——参阅 v.莱奇勒尔《英国自然神论史》 (Geschichte des englishen Deismus,1841 年斯图加特和蒂宾根德文版)。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大卫沸葳樱?711 年出生于爱丁堡,并在那里受 教言。在他作了一段时间的商人之后在巴黎住了几年,从事科研,撰写了他 的天才著作《人性论》(Treatise on Human Nature,1739 年至 1740 年出 版;由哥特根和利普士译成德文,1895 年在汉堡和莱比锡出版)。这部书的 缺陷促使他重新改写,标题为 《人类理智探究》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Understanding,1748 年),作为他更为成功之作《道德、政治和文学 概论》(Essays,Moral,Political and Literary)的第二卷而出版;其后 出版了《道德原则研究》(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1751 年)和《自然宗教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 1755 年)。他在爱丁堡当法学院图书馆馆长时得到机会写出了他的《英国史》 (History of Eng-land)。他为人冷静,深思熟虑,头脑清晰、锐敏,是第 一流的分析家。他的思想不带个人成见,丝毫不顾情面,一直推论得到最后 的假说,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英国的近代哲学。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他的措辞非 常审慎,但在开始时还是得不到他的同胞们的应有的承认的原因。他在巴黎-----------------------------------------------得到很高荣誉,结识了卢梭等人。不久他当了一段时期的外交部次长。但终 于又回到爱丁堡。1776 年便死在那里。他去世后出版了《自然宗教对话录》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和一些短篇论文。格林和格罗 斯将他的著作编辑成四卷集,1875 年在伦敦出版。他的朋友亚当访芩钩霭?了他的自传(1777 年)。参阅 J.H.伯顿《休谟的生平和信件》 (Life and Correspondence of D.H.),1846—1850 年,爱丁堡出版;E.福伊奈因在《思 想》杂志中的文章(柏林,1863 年):E.弗来德尔《休谟哲学中的经验论和 怀疑论》(Empirismus und Skepsis in D.H.’s Philosophie),1874 年, 柏林德文版;T.赫胥黎《大卫沸葳印罚?879 年伦敦英文版;Fr.约德耳《休 谟的生平和哲学》(Leben u.0 Philosophie D.H.’s),1872 年哈雷德文 版;A.迈农《休谟研究》(Hume-Studien),1877 年和 1882 年,维也纳德 文版;G.V.基楚克《休谟论理学》(Die Ethik D.H’s),1878 年布雷斯劳 德文版;w.奈特《大卫沸葳印罚?886 年伦敦英文版;P.里克特,哈雷,1893 年;w.布里德,哈雷,1896 年;托马森,1912 年;CH.W.亨德尔,普林斯顿, 1925 年。苏格兰学派的奠基人是托马斯防锏拢?710—1796 年),格拉斯哥大学 教授,《根据常识原则探讨人类心灵》(Inquiry into the Human Min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mon Sense ),1764 年;《人类理智能力论》(Essays on the Intellectual Powers of Man),1785 年;《人类能动力量论》(Dssays on the Active plwers of Man),1788 年;w.汉密尔顿编辑《全集》,1827 年爱丁堡版。除詹姆斯钒滤雇叩拢ㄋ烙?1793 年,《为了宗教的利益诉诸常 识》,1766 年)和詹姆斯钒匕⒌伲ㄋ烙?1805 年;《论真理的性质和不变 性》,1770 年)以外,苏格兰学派在学术和文献方面主要的代表是杜格尔德匪?图尔特(1753—1828 年,爱丁堡大学教授;《人类精神哲学要素》,共三集, 1792—1827 年;w.汉密尔顿将他的著作编辑成十卷,1854 年在爱丁堡出版)。 参阅穆哥斯《苏格兰哲学》(The Scotlish philosophy),1875 年伦敦英 文版。也可参阅 E.格里姆《从培根到休谟认识问题史》(Zur Geschichle desErkenntnissproblems von Bacon zu Hume),1890 年莱比锡德文版。— —E.卡西勒《新哲学和新科学中的认识问题》(Das Erkenntnisproblem in der neueren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Ⅱ.),1908 年第一版,1911 年 第二版。比埃尔放喽晃换骋膳刹┭Ш枞宓牡湫停?647 年出生于卡尔拉特, 过着很不平静的生活,曾两次改变宗派信仰,最后在色当和鹿特丹当教授, 死于 1706 年 。 他 生 平 最 有 影 响 的 著 作 附 载 于 他 的 《 历 史 批 判 辞 典 》 (DictionnaireHistorique et Critique,1695 年和 1697 年)一书中,参 阅 L.费尔巴哈《比埃尔放喽苎诵允纷钣腥さ囊亍罚≒. Bayle nach seinen f黵 die Ge-sclichte der philosophie und Menschheit interessantesten Momenten,1833 年安斯巴赫德文版)。E.皮隆,《哲学 年鉴》中的论文,1895 年至 1899 年;R.380 奥伊肯《培尔和康德》(《哲学 史导论》中的论文,第 82 页到 111 页,1906 年版)。伐尔泰(原名弗朗斯瓦钒⒙嘲#?694—1778 年)文学生涯的主要经历 是:逃亡伦敦,在塞约同夏特莱伯爵相处,在波茨坦参见腓特烈大帝,在日 内瓦附近的领地费恩度过晚年。他的著作值得重视的主要有:《关于英国的-----------------------------------------------通信》(Lettres sur les Anglais),1734 年法丈版;《牛顿形而上学》 (M閠aphysiquede Newton),1740 年法文版;《牛顿哲学原理在人类智力 中的地位》( 蒷閙ients de la philosophie Newton mis ?la port閑 de tout le Monde),1741 年法文版;《米洛尔凡┝植悸蘅说闹匾芯俊罚‥xamen important de My lord Bolingbroke),1736 年法文版;《坦率或论乐观主 义》(Candide ou sur l’optimisme),1757 年法文版;《哲学词典》 (Dictionnaire philosophi- que),1767 年法文版;《无知者的哲学》(Le Philosophe Ignorant ),1767 年法文版;《关于自然体系的答辩》(R閟ponse au Syst鑝e de la Nature),1777 年法文版;以及诗歌《体系论》(Les Syst鑝es) 等等。在哲学史上伏尔泰品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对于正义和人 道表现出的真实热忱,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坚持理性的无畏精神;在另一方面, 又是他利用他的激动人心、引人注目的艺术魔力影响时代意识的无可比拟的 力量。参阅比尔索《伏尔泰哲学》(La Philosophie de v.,1848 年巴黎法 丈版);D.F.史特劳斯《伏尔泰》(1870 年莱比锡版);J.莫利《伏尔泰》 (1872 年伦敦版);G.德斯洛瓦赫斯德赫《伏尔泰和十八世纪社会》(V.et la soci鑤?au 18.si鑓le,1873 年巴黎法文版):P.萨克曼(1910 年)。在形而上学方面,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表现出更浓的怀疑派色彩,如莫 泊求(1698—1759 年),他的活动与柏林学院分不开;《论道德哲学》(Essaide philosophie Morale),1750 年出版;《宇宙论》(Essai de Cosmologie), 1751 年出版;在他和沃尔夫主义者 S.凯尼希之间的辩论文章搜集成集,1758 年在莱比锡出版;还有达朗贝,《文学、历史、哲学文集》,(Melanges de Litterature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1752 年法文版,参阅 M. 米勒(巴黎,1926 年)。其他一些人处理问题更带自然主义色彩,如像布丰 (1708—1788 年;《一般自然史和特殊自然史》,1749 年起)和让钒偷倨?蒂仿薨嗄?735—1820 年;《论自然》,1761 年;《存在形式之自然演变 的哲学论述》,1767 年)。关于达朗贝和蒂尔戈的认识论,参阅 M.欣兹《法 国实证主义初期》第一卷(DieAnf鋘ge des franz.positivismus,I,1914 年出版)。感觉主义(参阅 M.费腊里《洛克与法国感觉主义》,1900 年)的出现与 茹利安钒赂ダ追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拉美特利;1709—1751 年)的著作有:《心灵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 L ’ame),1745 年;《人是机器》(L’Homme Machine),1748 年;《享受艺术》(L’Art de Jouir,1751 年);《选集》(Euvres,1751 年,柏林版)。对于他的论 述,见 F.A.兰格《唯物主义史》第一卷第 326 页起[英译本第二卷第 49 页起]; 勒赫犯癜停屠瑁?873 年;J.波里兹基,柏林,1900 年。只从心理学角度 看,感觉主义的出现与查理士钒钅崽亓翟谝黄穑话钅崽兀?720—1793 年) 的著作有:《论心理学》(Essai de Psychologie),1755 年;《论心灵功 能分析》(Essai Ana- lytique sur les Facult閟 de l’anle),1759 年; 《有机体论述》(Considerations sur les Corps Organis閟), 1762 年: 《对自然界的沉思》(Contemplation de la Nature),1764 年;《哲学的 复兴》(Paling閚esies philosophiques),1769 年。参阅 J.斯佩克《邦尼 特对十八世纪德国心理学的影响》(Bonnets Einwirkung auf die deutsche psychologie des 18 Jahrh,《哲学史文集》第十卷、第十一卷),1897 年 至 1898 年。感觉主义的出现又与埃蒂那纳凡┡捣德房椎已强说氖抵ぶ饕?-----------------------------------------------深刻化联系在一起;孔狄亚克(1715—1780 年)的著作有:《人类知识起源 论》(Essai sur l’Origine de la Connaissance Humaine),1746 年; 《论缺点和优点华露的诸体系》(Trait?des Syst鑝es), 1749 年;《感 觉论》(Trait鑔es Sensations),1754 年;《逻辑学》(Logigue),1780 年;全集中的《演算语言》(Langue des Calculs),巴黎,1798 年。参阅 雷特奥雷《孔狄亚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Condillac ou L ’Empirisme etle Rationalisme),1864 年巴黎法文版。这些理论的最后代表人物,一 方面是皮埃尔啡梅乔治房ò嗬锼梗?757—1808 年),《物理学与人类道 德学的关系》(Les Rapports du physique et du Moral de l’Homme,1802 年)和《文集》(Euvres, 1821—1825 年巴黎版);另方面是安东尼仿?易士房死偷路德士杜特返路特雷西(1754—1836 年),《观念学基础》 (Elenlentsd’ld閛logie,1801—1815 年出四卷,1826 年一次出版四卷集)。 ——参阅 Fr.皮卡瓦《观念学派)(Les Id閛logues), 1891 年巴黎法文版。法国启蒙运动的文献集中在《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工 艺详解词典》, Encyclopedie ou Dictionnare Raisonn?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閠iers,二十八卷集;1752—1772 年,增补和索引七卷 至 1780 年)。除达朗贝写了络论外,此书的编辑和此学派理论上的领袖是德 尼返业侣蓿?713—1784 年),他的著作有:《哲学思想录》(Pens閑s Philosophiques,1746 年);《论解释自然》(Pens閑s sur L ’Interpr閠ation de la Nature ,1754 年);死后出版而必须重视的有《怀疑论者漫步》 (Promenaded’un Sceptique),《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Entrenen d ’ Alembert et de Diderot)和《达朗贝的梦》(R陃ed’Alembert);值得 提到的还有《论绘画》(Essai de Peinture);《全集》(Euvres Compl鑤es), 二十卷,1875 年巴黎法文版。参阅 K.罗森克兰茨《狄德罗及其生平和著作》 (D.,Sein Leben und Seine Werke,1866 年莱比锡德文版);J.莫利《狄 德罗和百科全书派》(D.and the Encyclopadists,1878 年伦敦英文版)。 《百科全书》其他的撰稿人(撇开伏尔泰和卢棱不说,他们两人很早就没有 参与这工作了)有杜尔哥(论文《存在》),多本顿,若古,杜克洛,格里 姆,霍尔巴赫等。在这同一集团(“哲学家”)中后来出现了《自然体系》 (syst鑝e de la Nature)一书,作者假名米拉博,1770 年出版;此书主要 归功于迪特里希贩敕霍尔巴赫(1723—1789 年),他是一个法耳次人;著 作有:《健全的思想,与超自然的思想相对立的自然的思想》(Le bon sens ou ide閟 naturelles oppos閑s aux id閑s surnaturelles),1772 年;《普 遍道德原理》(El閙ents de la morale universelle)1776 年,等等。[论 《自然的体系》,参阅兰格《唯物主义史》英文版第二卷,第 92 页起。] 同 他 一 起 合 作 的 有 格 里 姆 ( 1723 — 1807 年 ) , 《 文 艺 通 信 》 (CorrespondanceLitteraire),1812 年;数学家拉格郎热,修道院院长加 良尼,奈基翁以及其他的人。《自然法典纲要》(Abr間閐u Code de la Nature) 最后一章也许出自 381 狄德罗之手。爱尔维修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论文《自 然体系的真实意义》(Vrai Sens du Syst鑝e de la Nature,1771 年)。 这同一作者(克劳德钒⒌吕锇病0蓿?715—1771 年)在他广泛为人 所诵读的著作《精神论》《DeL’esprit,1758 年)一书中,最深刻地阐述 了感觉主义的观念联合心理学的道德观;也可参阅他的遗著《论人及其智力 和教育》(De L’HOmme de Ses Facult鑣 et de son 蒬ucation),1772-----------------------------------------------年法文版。引荐英国立宪主义理论进入法国者是孟德斯鸠(1689—1755 年),著作 有《波斯人信札》(Letters Persanes),1721 年;《论法的精神》(De L ’ Es- prit des Lois),1748 年;参阅 v.克莱姆佩里《孟德斯鸠》,1914 年 和 1915 年。社会问题一方面为所谓重农主义者所探讨,如奎斯勒(《经济概 论》[Tableaux Economiques],1758 年;见 w.哈斯巴赫所引上书第 365 页), 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探索》[Reflexions sur la Formation et la Distribution des Richesses],1774 年),反对者加良尼(《关于小麦 贸易的谈话》[Dialogues sur le Commerce des bl閟]), 以及其他一些人。 另方面[社会问题] 也被一些共产主义者所论述,如库莱里(《自然法典》[COde de la Nature],1755 年),和孔狄亚克的兄弟马布利(《论法制和法律原 则》[Dela Legislation ou Puincipes des Lois]1776 年)。法国启蒙运动最显赫的人物是让。雅克仿螅?712 年出生于日内瓦, 他一生过着离奇惊险的生活,晚年生活在遭受迫害的忧郁和错党中,1778 年 死于埃尔梅农维)。他的主要著作除开自传《忏悔录》外有:《论科学与艺 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50 年:《论人间不 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s de l’ In間alit閜armi les Hommes),1773 年;《新爱尔瓦丝》(La Nouvelle H閘oise),1761 年;《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 ou sur I ’Education), 1762 年;《社会契约论》(Du Contract Social),1762 年。参阅 F.布罗 克何夫《卢棱生平和著作》(R.Sein Leben und seine Werke),1863 年和 1874 年莱比锡德文版:E.福依奈恩《论思维》(Der Gedanke),1866 年柏 林德文版;L.莫洛《卢梭与哲学世纪》(J.J.R. et le Si鑓le philosophique), 1870 年巴黎法文版;J.莫尔莱《让费趴朔卢梭》(J.J.R.),1873 年伦敦 英丈版;L.杜克洛《让费趴朔卢俊》(J.J.R.),1909 年巴黎法文版;R. 费 斯 特 尔 喀 卢 梭 与 德 国 历 史 哲 学 》(R.und dir dcutsche Geschichtsphilosophie), 1890 年斯图加特德文版;H.霍夫登《卢梭及其哲学》 (R.u.s.philos.),1897 年斯图加特德丈版;Fr.海曼《卢梭的社会哲学》 (R.s Sozialphilosophie),1890 年莱比锡德文版;G.杰林纳克《人权和 民权的说明》(DieErkl鋜ung der Mensch-und Burgerrechte),1919 年第 三版;P.亨塞尔(1912 年第二版)。革命的哲学理论的开拓者主要有沙尔犯ダ仕魍叻得肥シ朗贝尔(1716 —1801 年;《各国道德起源或普遍教义手册》[Principes des Moeures chez toutes les Nations ou Cat閏hisme Universel],1798 年)。康斯坦犯?朗废乃共ǚ蚍孔特返梅沃尔内(1757—1820 年;《遗迹》[LesRuines] , 1791 年;《自然规律或道德的自然法则,人类及世界组织的娱乐或法国公民 的教理》[La Loi Naturelle ou principes phviques de la Movale,d閐uits del’Organisation de L ’Homme et de L ’llnivers ou Cat閏hisme du Citoyen Francais],1793 年),玛丽啡梅昂坦纺岱得房锥嗳?743—1794 年; 《人类精神发展史概述》[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u progr閟 de L’Espirit Humain],1795 年),多米尼克芳幽蒣1749—1833 年;参阅 《师范学校会议纪要》[Compte Rendu des Seances des Ecoles Normales], 第二卷第 1 页至第 40 页)。参阅 E. 约雅《法国革命时期的哲学》,1893 年巴黎法文版;L.费拉《革命哲学》(La Philosophie de la Revolution),-----------------------------------------------1900 年巴黎法文版。——E.霍夫曼一林克《在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 法国革命前的形态》(Zwischen Nationalismus und Demokratie,Gestalten der franzosischen Vorrevolution),1927 年慕尼黑德文版。德国哲学许多领域的创建人哥特弗利德吠巢寄岽?1546 年出生于 莱比锡,在莱比锡和那拿受教育,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 他通过结识博伊勒布,得以在马因兹选帝侯麾下做外交工作。在职期间,他 执行的是他自己的政治计划和科学计划;作为大使馆成员他到过巴黎和伦敦 (在海牙偶尔访问过斯宾诺莎);以后他为汉诺威和希伦斯威克王室效劳, 当上图书馆长和编史官。在他担任上述职务期间,他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为日 耳曼民族精神和各教派之间的和平相处而积极奔走。后来在夏洛滕堡和柏 林,他住在汉诺威公主普鲁士皇后索菲娅废穆逄氐墓⒗铮辉诎亓衷谒?指导下建立起了柏林科学院。他为了查阅文献到维也纳住了较长一段时间。 在维也纳他建立一个科学院,他的计划后来实现了。由于他的影响,彼得堡 科学院也建立起来了。1716 年他死于汉诺威。菜布尼茨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 鸿儒之一。没有一种科学领域他没有探索过,而且总是创造性地工作。此种 特点的普遍性无处不以调和的倾向体现出来,如他企图协调现存的各种对 立。这一点是他在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里所从事的工作。他的活动的多面件 以及他生活的丰富多采也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上:他的大部分科学观点都潜存 于他散见的论文和范围广泛得使人难以置信的通信中。[他的哲学著作最完善 的版本是最近由 C.J.杰尔哈特编订的七卷集(1875—1890 年柏林版)。]他 的哲学著作和形而上学著作的文献已在前面(第 327 页)列举了。他对于启 蒙时期哲学的影响除了他同培尔和克拉克的通信外,值得重视的主要有:《关 于上帝仁慈、人类自由和罪恶根源的神正论》(Essais de Th閛dic閑 sur la Bonte de Dieu,la Libert?de l’Homme et l’Origine du Mal),1710 年阿姆斯特丹法文版;还有《人类理智新论》(Nouveaux Essais sur l’ Entendement Humain),1765 年由拉斯柏第一次发行。参阅 G.E.古劳尔《G.W. 莱布尼茨》,1842 年布雷斯劳德丈版;E.普莱德尔《作为爱国志士、政治家 和教育家的莱布尼茨》(L.als Patriot,Staatsman und Blidungstr鋑er),1870 年莱比锡德文版:在埃尔希犯裼瓴倏迫橹?w.文德尔班所撰《莱 布尼茨》条目:L 费尔巴哈《对荚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382 (Darstellung,Entwicklung und Kritik der L’schen Phll.),1844 年 安斯巴赫德文版;E. 诺里松《莱布尼茨哲学》(La Philosophie de L.), 1860 年巴黎法文版;L.格罗特《莱布尼茨及其时代》(L.und seine Zeit), 1869 年汉诺威德文版;O.加斯巴里防巢寄岽恼苎А罚↙’s Philosophie), 1870 年莱比锡德丈版;J.T.麦尔兹《莱布尼茨》,1884 年沦敦英文版;狄尔 泰《莱布尼茨及其时代》[Leibniz und Sein Zeitalter),全集第三卷,1927 年;还有特勒尔奇《莱布尼茨及虔诚主义的初创》(Leibniz u.d.Anf鋘ge des pietismus),全集第四卷,1927 年。在德国最有影响的启蒙运动者之一是莱布尼茨的同时代的同胞克里斯 琴吠新硇菟梗?655—1728 年),其著作有:《论理学入门》(Einleitung zur Vernunftlehre ) , 1691 年 ; 《 论 理 学 论 述 》 [Ausf黨rung der Vernunftlehve], 两 书 均 于 1691 年出版; 《 伦 理 学 入 门 》( Einl.zur Sittenlehre),1692 年;《伦理学论述》[Ausf黨rung d.Sittenlehre], 1696 年;《公认的自然法和国际法的基础》(Fundamenta Juris Natura et-----------------------------------------------Gentium ex Sensu Communi Deducta).1705 年。参阅 A.路登《克里斯琴吠?马休斯》(ChristianThomasius),1805 年柏林德文版。十八世纪德国科学生活中心形成于克里斯琴肺侄虻难岛脱伞?679 年沃尔夫出生于布雷斯劳,在耶拿受教育,在莱比锡大学当义务教师,在哈 雷大学任教直到 1723 年,由于他对保守的敌人感到愤慨而披驱逐出校;以后 他在马尔堡当上大学教授。1740 年弗雷德里克大帝把他召回哈雷,并享以最 高荣誉:他在那里十分活跃,直到 1754 年逝世。他在拉丁文和德文的教科书 中 全 面 地 探 讨 了 哲 学 各 个 领 域 。 德 文 教 科 书 他 统 称 为 《 理 性 思 维 》 “Vern黱ftige Gedanke”[探讨心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生理学,植物 学,天文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具体说有《论人类知性能力》,1712 年;《论上帝、宇宙、人类灵魂,以及一切事物》,1719 年:《论人们的为 与不为》,1920 年;《论人类社会生活》,1721 年;《论自然的各种作用》, 1923 年;《论自然万物的意向》,1724 年;《论人、动物、植物之分》,1725 年。还有拉丁文著作:《理性哲学或逻辑学》,1718 年;《形而上学或本体 论》,1728 年;《宇宙论》,1731 年;《经验心理学》,1732 年;理性论》, 1734 年;《自然神学》,1736 年;《普遍实践哲学》,1738 年;《自然法》 1740 年;《国际法》,1749 年;《道德哲学》,死后出版,1756 年。—— 参阅:K.G.鲁多维奇《沃尔夫哲学发展全面观》(Ausf黨r-licher Entwurf einer vollst鋘digen Historie def Wolffschen philosophie),1736 年 莱比锡德文版;w.L.G.V.埃伯尔斯坦因《自莱布尼茨后德国逻辑、形而上学 史探索》(Versuch einer Geschichte der Logid und Metaphysik bei den Deutschen von Leibniz an ),1799 年哈雷德文版;w.阿斯伯尔格《沃尔 夫与莱布尼茨的关系》(W’s Verh鋖tnis zu Leibniz),1897 年魏玛德文 版;P.皮鲁尔《沃尔夫语言风格研究》(Studien zur sprachilchen W 黵digung Chr.Wolffs),1903 年德文版。另外还有,J.包曼《沃尔夫概念规定——康 德研究指南》(Wolffsche Regriffsbestimmungen,Hilfsb點hlein beim Studium Kants,《哲学丛书》);H.比希勒尔《沃尔夫本体论》(Ch.W’s Ontologie),1910 年德文版;G.法比安《肉体灵魂问题史论述》(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Leib-Seele-Problems),1925 年德文版;H.吕特叶《沃 尔夫哲学概念》(W’s Philosophiebegriff),1925 年德文版。在沃尔夫主义者中可以提一下的也许是 G.B.比尔芬格尔(1693—1750 年),其著作有《关于神、人类灵魂、世界等等的哲学阐述》(Dilucidation es philosophie de Des,Anima Humana,Mundo etc.),1725 年;M.克努 争(死于 1751 年),其著作有《论作用因》(Systema Causarum Efficien-tum), 1746 年,参阅 B.厄尔德曼《克努争及其时代》(M.Kn.und seineZeit),1876 年莱比锡德文版;J.哥特舍德(1700—1766 年),其著作有《全部哲理的第 一基因》(Erste Griunde der gesamten Weltweissheit),1734 年;A.鲍 姆加顿(1714—1762 年),其著作有《形而上学》(Metaphysica),1739 年,和《美学》(Asthetica),1750—1758 年。几何方法代表人物有 M.G.汉斯(1683—1760)年;《探索之道》,1727 年);还有 G.普劳克特(1716—1790 年;参阅 A.F.伯克《关于普劳克特逻 辑演算的论文集》,1766 年,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德文版);他的对手有皮埃 尔房死腿梗?663—1748 年;《逻辑学》,1712 年和 1724 年;《美学》, 1712 年);还有 A.鲁迪格(1671—1731 年;《论真与伪》,1709 年;《综-----------------------------------------------合哲学》,1707 年);还有 Chr.A.克鲁休斯(1712—1775:年《必然的理性 真理概述》,1745 年;《通向人类认识的确实性和可靠性之路》,1747 年)。 参阅 H.海姆译特《克鲁休斯的形而上学和批判》,柯尼斯堡,1926 年德文版。 采取折衷主义的中间立场的有 J.Fr.巴德(1667—1729 年;《折衷主义哲学 原理》,1705 年),哲学史家 J.J.布鲁克尔和 D.蒂德曼,另外还有 Joh.罗 休士(《真理的物质根源》,1775 年)和 A.E.普拉特勒(1744 1818 年;《哲 学要义》,1776 年和 1782 年)。关于普拉特勒与康德的关系,参阅 M.海恩 策(莱比锡,1880 年);P.罗尔(戈塔,18oox 年);B.伯尔格曼(哈雷, 1891 年):w.雷希勒(莱比锡,1893 年);E.伯尔格曼《普拉特勒和十八世 纪美学》(E.pl und die Kunstphilosophie des 18 Jahrhunderts),附普 拉特勒与奥吉斯丁堡公爵论康德哲学的通信,1913 年。更具有独立意义的是 J.H.兰伯特,1728 年生于米尔豪森,1777 年死于 柏林;其著作有:《宇宙论通信》(Kosmologische Briefe),1761 年;《新 工具论》(Neues Organon),1764 年:《建筑原理》(Architeklonik), 1781 年。参阅 O.贝恩希《兰伯特哲学及其与康德的关系》(L’s Philosophie und seine Stellung zu Kant),1902 年蒂宾根和莱比锡德文版;《真理标 准论》(criterium Veritatis),1915 年;《论波普确证的方法、形而上 学、神学和道德》( 躡er die Methode,die Metaphysik,Theologie und Moral richiger zu beweisen von K.Bopp),1918 年德文版。还有 NiC.特顿斯(1736 —1805 年);其著作有《对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探索》(philosophische Versuche躡er die Menschliche Natur und ihre Entwicklung), 1776— 1777 年,1913—1914 年再版。参阅 Fr.哈尔姆斯《论特顿斯心理学》( 躡er de psychologie des N.T.),1887 年柏林德文版:G.斯托林《特顿斯认识 论》(Die Erkenntnislehre von T.),1901 年莱比锡德文版;M.欣兹《特 顿斯道德哲学》(Die Moralphilosophie von T.),1905 年莱比锡德文版; w酚诓?383《J.N.特顿斯》,1912 年。[伯特和特顿斯两人的著作与康德 有联系(见第六篇第一章)。] 康德前批判时期作品应归人同种类型,主要 的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1755 年; 《 对 形 而 上 学 认 识 论 基 本 原 理 的 新 解 释 》 (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 Nova Diluciaatio), 1755 年;《自然单子论》(Monadologia physica),1756 年;《三段论四 格的虚伪烦琐》(Die falsche Spitzfindigkeit der vier syllogistischen Figuren),1762 年;《论证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论据》(Der einzig mogliche Beweisgrund zu einer Demonstration des Daseins Gottes),1763 年; 《将负量概念引人哲学之尝试》( Versuch.den Begriff der negativen Grossen in die Weltweisheit einzuf黨ren), 1763 年;《论自然神学、 道 德 学 原 则 的 明 晰 性 》( 黚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atze der naturlichen Theologie und Moral),1764 年;《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Beobachtungen uber das gefuhl des Schonen und Erhabenen),1764 年;《以形而上学家的梦解释视灵者的梦》(Traume eines Geistersehers, erla黮et durch Traume der Metaphysik),1766 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 的 形 式 和 原 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us),1770 年。[参阅 R.齐默尔曼《康德的先驱兰伯特》(Lambert der Vorg鋘ger Kant’s),1879 年。关于兰伯特和特顿斯,参阅 A.里尔《哲学-----------------------------------------------批判》(Der Philosophiche Kriticismus),1876 年莱比锡德文版。关于 康德前批判时期著作,参阅 E.凯尔德的《康德的批判哲学》(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Immanuel Kant),1889 年,洛拉斯哥、伦敦和纽约,英文 版;费希尔的《康德》;科恩的《康德前批判时期著作中的体系概念》(Die Syste-matischen Begriffe in Kant’s vorkritischen Schriften),以及 在第六编第一章文献资料中所引录的著作。]在德国自然神论获得许多沃尔夫主义者的支持,他们的支持热烈而有教 益,虽然在原则上并不新颖。此种特点的典型表现在洛伦茨肥┟滋囟浴妒?经》的翻译上。萨洛蒙啡防眨?725—1791 年)坚持了对圣经著作作历史 性的批判的观点,参阅 L.沙拉克《莱辛与塞姆勒》(Lessing u Semler), 1905 年。作出自然神论的最尖锐的批判的论断者是塞缪尔防德曷乘梗?699 —1768 年),他的著作有:《论自然宗教最主要的真理》(Abhandlungan von den vornehnisten Wahrheiten der naturlichen Religion),1754 年;《动 物本能探索》(Betrachtung 黚er die Triebe der Tiere),1760 年;特 别是《上帝的理智崇奉者的辩护书》(Schutzschrift 黚er die vern黱ftigenVerehrer Gottes),1767 年,根据此书,莱辛编辑了《沃尔芬比特尔残篇》, 在更晚近时期,D.F.斯特劳斯编辑了摘录,1862 年莱比锡版。J.C.埃德尔曼 (1698—1767 年)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的自由思想家。参阅 K.蒙克伯尔《赖 玛鲁斯与埃德尔曼》(Reimarus und Edelmann),1867 年汉堡德文版。与神秘主义有密切关联的所谓虔信派思潮始于斯潘尼(1635— 1705 年),由 A.H.法兰克(1663—1727 年)以富有组织能力的精力继续向前推进, 对这一时期的哲学仅有间接的影响。与此关系更远的是更处于孤立地位的神 秘教派的信徒们,如戈特弗里德钒⑴档拢?666—1714 年;参阅 E.塞伯尔, 1923 年)和康拉德返掀斩?673—1734 年)。参阅 A.里彻尔《虏信派史》 (Gescichte des Pietismus),三卷集,1880 年。在十八世纪德国人中足以代表经验心理学的有许多人的名字、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的文集、教科书和种种专门研究。其中有卡西米尔贩敕克罗伊茨 (1724—1770 年),J.G.克鲁格(《实验心理学探索》,1756 年),J.J. 亨切(《对心理持续变化的研究》,1756 年),J.Fr.韦斯(《论心灵特性 与人体心脏的性状》,1761 年;Fr.v.伊尔文(《论人的经验和研究》,1777 年起)等等。莫里茨(1785—1793 年)主编的《经验心理学杂志》集中了对 此深受人喜爱的科学的稿件。更进一步的文献存于 K.福特拉格《心理学体 系》(System der psychologie),卷一,第 42 页起。参阅 R.索默尔《德 国心理学和美学史精义》《 Grundzuge einer Geschichte der deutchen psychologie und Asthet.),1892 年维尔茨堡德文版;M.德苏瓦尔《近代 德国心理学史》(Geschichte der neueren deutschen psychologie),卷 一,1902 年柏林第二版。此外,经验心理学艺术论出现在鲍姆加顿的弟子 G.Fr.迈尔(1718—1777 年)的著作中,参阅 E.伯尔格曼《德国美学创始入迈尔》(G.F. M.als Mitbegrunder der deutschen Asthetik),1910 年;特别出现在 J.C.苏尔 泽(1720—1779 年)的著作中:《快感论》(Theorie der angenehmen Empfindungen),1762 年;《漫谈》(Vermischte Schriftcn),1773 年; 《美的艺术通论》(Allgemeine Theorie dcr Schonen Kunste),1771—1774 年,这是一本美学百科辞典;对此参阅 J.利奥(1907 年柏林)。参阅洛茨《德-----------------------------------------------国美学史》(Geschichte der Asthetik in Deutschland),1868 年慕尼黑 德文版; H.V. 斯坦 《 近 代 美 学 的 形 成 》( Die Entstehung der neueren Asthetik),1886 年斯图加侍德文版:A.贝姆勒尔的著作《康德判断力批判》 (kantsKritik der Urieilskraft),第一卷;《十八世纪美学和逻辑学中 的非理性主义问题》(Das Irrationlitatsproblcm in der Asthetik und Logik des 18.Jahrhunderts), 1923 年哈雷德文版。在通俗哲学家中可以提一下的有:摩西访诺露桑?729—1786 年), 《论感觉的通信》(Briefe uber die Empfindungen),1755 年;《论形而 上 学 科 学 中 的 论 据 》 ( Uber die Eribenz in den Metaphysischen Wisseschaften),1764 年;《斐多》(Phredon),1767 年;《黎明时分》 (MOrgensluiiden),1785 年;《文集》(Werke),由布拉希编辑,1881 年莱比锡版。还有,出版家 Fr.尼吉拉(1733—1811 年),他连续出版了《美 学书库》(die Bibliothek derschOIleii WlsseiIJchVlen),《关于德国 近代文学通信》(die Briefe dieneuesle deutsche Literatur betreffend), 《德国普通文库》(die Allgemeinedeutsche Bibliothek)和《德国近代普 通文库》(die Neue allgemeine deuts-che Bibliothek);还有 J.A,埃 伯哈徕(1738—1809 年),J.B.贝斯多(1723—1790 年),托马斯钒⑿盘?(1738—1766 年),J.J.恩格尔(1741—1810 年,他是《世界哲学家》杂志 的编辑);还有 J.G.H.费德(1740—1821 年),C.迈纳斯(1747—1810 年),C.加夫(1742—1798 年)。 身居高位饶有风趣的是弗里德里希大帝,那位“皇宫哲学家” ① 。关于他, 参阅 E,策勒《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大帝》(Fr.d. Gr.als Philosoph),1886 年柏林德文版;W.狄尔泰《弗里德里希大帝与启蒙运动》(Fr.d.Gr. unddie Aufklarung),《全集》第三卷,1927 年版。莱 辛 著 作 中 在 哲 学 史 上 应 考 虑 到 的 主 要 有 : 《 汉 堡 剧 评 》 ( HamburgerDramaturgie ) , 《 人 类 教 育 》 ( Erzieh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沃尔芬比特尔残篇》(Wolfenbuttler Fragmente) 以及有关神学的争论文章。参 384 阅,R.齐默尔曼《菜布尼茨与菜辛》《研 究与批判》卷一,第 126 页起);E.泽恩吉布尔《那可比与门德尔松关于莱 辛 的 斯 宾 诺 莎 主 义 的 争 论 》( DerJacobi-Mendelssohnsche Slreituber Lessings Spinozismus),1861 年慕尼黑德文版;C.赫伯勒《莱辛研究》 (Lessing-Studien),1862 年伯尔尼德文版;E.史密特《莱辛》(1909 年 第三版);W.狄尔泰《普鲁士年鉴》,1869 年,重载于《经验与创作》(Erlebnis und Dichtung) 1920 年第七版;还有 H.肖尔茨《关于泛神论争端主要著作 的 历 史 批 判 初 步 》 ( Hisiorisch-KrilischeEinleitung zu den Hauptschriften zum pantheismusstreit),1916 年康德学会再版。这 段 时 期 赫 尔 德 的 著 作 有:《 论 语 言 起 源 》( uber den Ursprung derSprache),1772 年;《又一人类历史哲学》(Auch eine PhIYosophie der GeJchichle der Menschheit),1774 年;《论人类心灵的认知和感知》 (VomErkennen und Empfinden der menschlichen Seele),1778 年,《关 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1784 年;《上帝——关于斯宾诺莎哲学的谈话》(Gott,① “philosophvonSanssouci”,Sanssouci 是德国波茨坦的官殿名。——译者-----------------------------------------------Gesprache uberSpinozassystem),1787 年;《关于提倡人道主义的通信》 (Briefi zurBeforderung der Humanitat),1793 年。[关于他后期的哲 学创作活动,参阅下面第六编第二章。]参阅 R.海姆《赫尔德的生平和著作》 (H.nach seinem Leben und seinen Werken),1877—1885 年,柏林德文 版:E.库涅曼《赫尔德在其世界观中的品格》(H.s PersOnlichkeitinseiner Wellan- schauung),1893 年柏林德文版,《赫尔德》,1912 年慕尼黑第二 版;A.图玛尔金《赫尔德与康德》(H. und Kant),1896 年伯尔尼德文版;C.西格尔《哲学家赫尔德》(H.als Philasoph),1907 年斯图加特德文版:C.雅各比《赫尔德和康德的美学》(Herder3 und Kanls Asthetik),1908 年莱比锡德文版。也可参阅 J. 威 特《 我 们 的 杰 出 诗 人 的 哲 学 》( Die Philosophieunserer Dichterheroen),1881 年波恩德文版。-----------------------------------------------第一章 理论问题“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是人。”波普的这句话具有整个启蒙时期哲学的 典型特征:这不仅从实践意义上说,此种哲学认为整个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总是人类的“幸福”;而且更重要的从理论观点看,就此哲学的整体而言, 一切知识基于对心理活动的实际过程的观察。洛克曾经定下一条原则①:在进 行任何形而上学思考和争论之前,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决定,人类的 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并且人类认识之有可能只能凭借于准确地揭露知识的 来源和揭露知识所产生的发展过程。自此以后,认识论便成为哲学领域最使 人感兴趣的课题,同时经验心理学被认为是对认识论有权威的、决定性的裁 判所。人类观念合法的活动范围应该以观念所由产生的方式来判断。这样一 来,经验心理学连同自身常有的一切不言而喻的假设立刻成为整个哲学世界 观的基础,成为当代喜爱的科学,同时又成为科学与一般文学之间的媒介。 正如在文学界,特别是在英国人和德国人中,最流行的是描绘心灵,自我表 现;同样哲学就只应该描绘人和人的意识活动的图像。“观察人”的会社建 立起来了,在内容广泛的种种“杂志”里搜集了形形色色的业余作者对于种 种离奇经历的报导。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在它官方教育系统 ① 中用响亮的称号 “人类智力分析”代替了“哲学”。因此,在启蒙运动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中,有关人的观念的起源,发展、 认识能力的问题占据首位,而人的观念从一开始便被放置于通俗形而上学即 朴素实在论的假定之下,在那边,“在外面”是事物、形体的世界,或是人 认识的其它事物的世界,——在这里,385 却是心灵,认识事物的心灵。观 念在心灵中再现事物世界,这些观念是怎样进入心灵的?这种与古希腊一样 提出认识问题的方式完全控制了十八世纪的理论哲学,并在理论哲学中既达 到最完善的格式又导致决定性的瓦解。就在这方面,笛卡儿主义的心物实体 二元论在整个启蒙时期占据统治地位,而涪克提出的通俗的经验表达方式使 这位创始人成为新运动的领袖。在笛卡儿杰出的弟子们中有条有理的形而上 学思考已获得更巨大的、更充满个性的发展,这些思考到此时已转化为经验 心理学的语言并经整理以便为普通人所理解。然而,与此有关的,在整个近代哲学中所固有的、并特别为英国(霍布 斯)所培养的名称论胜利地破土而出。意识内容、意识形式与“外部世界” 质的分离(而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只能针对“外部世界”)一步一步地发 展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深,直到最后在休谟的实证主义中达到极端的结论。 以后,与形而上学所经受的此种科学的瓦解相对应,又出现一种现象:摈弃 一切纤巧细致的思辨,追求简朴,合乎人情,讲究实际,或者甚至更加坦率 地公开声明坚持健康常识的真理。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兴趣,如果在启蒙运动文学中还能保存其生 机,那是由于它紧紧依靠着宗教意识,紧紧依靠那些希图从宗教教派的争斗 中获得普遍的理性信念的意图和努力。自然神论从英国自由思想运动开始遍 及全欧,在自然种论身上集中表现了启蒙运动时期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积极观① 《人类理智论》绪论。[参阅 M. 德罗比希《康德的先驱洛克》( Locke,der Vorl(uferKant’s), 《精密哲 学杂志》, 1861 年。]① 参阅极度有趣的《师范学校会议记要》,第一年度。-----------------------------------------------点。如果说这些信念在开始时是从上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关联中发 展而来,其结果对目的论问题发生了特别强烈的兴趣,那么可以说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信念越来越从形而上学领域转入道德领域,从理论领域转入实 践领域。-----------------------------------------------第三十三节 天赋观念关于观念的来源问题,启蒙运动哲学在此领域里存在着感觉主义与理性 主义之间明显的尖锐的矛盾。1.在理论的领域里如同在实践的领域里一样,感觉主义曾经受到霍布斯 (和他一起还有伽桑狄)的维护,因为他主张,就人是科学认识的对象而论, 人就完全是一种有感觉的、与肉体的感觉和本能紧紧联在一起的东西。根据 他的意见,所有观念的根源在于感 386 官的活动;组合的机械作用被用以解 释从这些根源产生的其它所有心理结构。这些理论似乎置人的超感的崇高地 位于可疑之地,这不仅从霍布斯正统的论敌的眼中看来是如此,而且这种同 样因素也决定了新柏拉图主义者起而积极反对。卡德沃思在这方面最为突 出;在他反对无神沦的斗争中①,他把霍布斯当作他的主要敌手之一,他反对 这样的理论:认为一切人的观念都起源于外部世界对人的心灵的作用。他特 别求助于数学概念,认为物质现象决不会完全与数学概念相对应,最多我们 只能说,物质现象与数学概念柏类似 ① 。另方面,在处理上帝概念时,他主张 consensus gentiuin [万民同意]的论据,并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贯彻执行 ② 以 证明这种观念是天赋的。赫伯特贩敕彻布里以同样方式利用斯多葛和西塞 罗关于 communes notitie[共同意念]的理论奠定自然宗教和道德的主要理论 基础。笛卡儿 ③ 和他的弟子们却以略有不同的涵义来理解天赋观念论。在这里, 尽管在《沉思录》(3)的一段有决定意义的段落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关于 上帝概念的先天性被认为是造物主印刻在他的创造物身上的符号,但关于作 为观念起源的心理学问题却很少被考虑;然而总的说来,这位伟大的形而上 学家更强调这一点:先夭性的标准基于直接的明显性[或确实性]。因此,最 后他把拉丁文 ideoeinnatoe[天赋观念]的名称(几乎完全取缔了最初所具有 的心理学涵义)扩展到一切凭一般人的良知即能认识清楚的事物(lunline naturari clare et dlstincte percipitur)。“立即同意”也被赫伯特贩敕彻 布里提出来作为天赋观念的典型特征 ④ 。2.洛克对于坚持天赋观念的敌视态度虽有共认识论方面的目的,但实际 上只为其心理发生学的观点所决定。首先他只问:灵魂是否在它诞生时就随 身把完全的知识带进了这个世界?他发现这个问题应该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①。因此,在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第一卷中的命题“心灵里没有天赋原则”,其发展与其说是反对笛卡儿,毋宁说是反对英国的新柏拉图主义。 ② 首先这个 命题借助于托儿所和人种学的经验,反对 consensus geniium[万民同意] ,① 《理智体系》,特别在书末。 V.5, 第 28 页起。① 《理智体系》, V.1, 第 108 页起。② 整个第四章论述这个问题。③ 参阅 E. 格里姆《笛卡儿先天观念》( Descartes’Lehre Von den angebore-nen ldeen), 1873 年耶拿德文版。④ 《真理论》, 1656 年,第 76 页。① 并且,笛卡儿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因为笛卡儿的意见也是一样:不应假定胎儿的心灵在母体中从事形而 上学的研究。《文集》( C) VIII.269; 科学院版本, III.423,27 。② 参阅(也可参阅下面的) G. 盖尔《洛克对笛卡几的依赖性》( Dle Abh(ngig-Keit Lockes von Descartes), 1887 年,施特劳斯贝格,德文版。-----------------------------------------------它发现无论理论原则或实践原则都不是普遍被人认识或被人承认 387 的。根 据这一证明(它明显地转而反对赫伯特),它认为甚至上帝的观念也不能排 斥在外,因为上帝的观念不仅因人而异,而且有些人完全缺乏这种观念。洛 克也不承认 H.莫尔 ③ 所作的遁词——天赋观念不是现实地而是内含地包含于 灵魂之中:根据洛克的意见,这只能意味着灵魂具有形成和认可天赋观念的 能力——这种特征对一切观念都适合。最后,被认为是天赋观念的特征的“立 即同意”恰恰不适用于最一般的抽象的真理,而在这里正是需要“立即同意” 的。并且凡是出现立即同意的地方,这种立即同意所根据的是早已被理解的 词及词组的涵义 ④ 。这样,心灵又被剥去了自己原有的一切财富(参阅前面第十七节,4): 心灵诞生时像一张没有写过的纸——没有任何文字记号的白级 ⑤ 。为了正面证 明这点,洛克发誓要证明我们的一切观念 ⑥ 都来源于经验。在这里他区分简单 观念和复杂观念,他假定后者来自前者:但他宣称简单观念有两种不同来源: 感觉和反省,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所谓感觉他理解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 由肉体的感官作媒介而产生;另方面,所谓反省,是指心灵本身由此而引起 的活动的认识。因此,从心理发生学的观点看,这两种知觉的相互关系是: 感觉是反省的诱因和先决条件——至于物质或内容方面。观念的全部内容来 自感觉,而另方面反省却包含对此内容所进行的种种活动的意识。3.然而属于这类活动的还有那些通过意识因素的结合而产生复杂观念的 活动,即一切思维过程。在这里,洛克让理智活动同其原始的感觉内容的关 系处于通常的模糊不清中,这就引起后来很快对他的学说进行最多样式的修 正。因为,一方面,那些活动表现为心灵的“能力”(faculties);在反省 中,心灵意识到这些能力是它自身的活动方式(例如,想像力本身 ① 被当作反 省的最原始的事实,为了理解这一事实各人求诸各人的经验);另一方面, 即使在这些互相关联的活动中,诸如记忆、区分、比较,综合等等,心灵被 彻底地认为是被动的,并且是与感觉内容相联系着的。因此,根据心灵庄组 合自己的观念的过程中所被赋予的自我活动的不同程度,388 从洛克学说中 便可能发展起来许多不同的观点。由于来自中世纪的认识论方面和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对这方面引起人 们特殊兴趣的是抽象观念如何从感觉材料中发展而来。像英国大多数哲学家 一样,洛克是唯名论的坚持者,唯名论在一般概念中只看见内部的、理智的 结构。然而在解释这些一般概念时,洛克更重视“符号”的协助,特别是语 言的协助。符号或词语,当其被武断地联系在观念的某些特殊部分上时,就 有可能特别强调这些部分并使这些部分脱离自己原来的复合体,并从而使其 更深入的机能成为可能,凭借这些机能,如此孤立的、固定的意识内容被置 于相互的逻辑关系中 ① 。因此对于洛克来说前如伊壁鸠鲁学派,后如名称学③ H. 莫尔《解毒剂——反对数学家》, I.3,7; 洛克, I.2,22. 参阅盖尔上书第 49 页。④ 洛克, I.2, 第 23 页起。⑤ 同上书 II.1,2 。⑥ “ 观念”( Idee)一词在后期的经院哲学已失去柏拉图学派关于此词的意义,而具有更一般的涵义,表示 任何一种心理变态( Vorstellung)。① 《人类理智论》, II. , 9,第 1 页起。① 在洛克那里,在利用语言符号所确定的观念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发展出现在“自然之光”的名称之-----------------------------------------------派,逻辑是与符号的科学即符号学一致 ② 。尽管一切观念内容都被认为以感觉 作基础,但用此方法就完全在奥十姆的意义上为概念的论证科学和有认识能 力的心灵争取到了一切抽象活动的余地。这些规定从哲学观点看,没有一样 是新的东西;洛克阐述这些规定也没有丝毫创造性或者思想的独特性:但这 种阐述是朴素的,简单的,具有令人愉快的明彻性,容易使人理解;它鄙弃 整个经院哲学形式和迂腐的专门术语,在所有较艰深的问题上面灵巧地滑 过,从而使其创始人在哲学史上成为最广泛地被人阅读、最有影响的作家之 一。4.虽然洛克强烈地强调内部经验与外部世界并行不悖,独立存在(由于 在形而上学方面早与笛卡儿联系在一起,下面第三十四节,1.论述此事), 但在起源和内容方面他认为反省依赖于感觉,他如此强烈地强调此依赖性, 以至证明了这种依赖性成为他的学说的决定性因素。此种转化沿着不同的道 路走向完全的感觉主义。在洛克的英国继承人那里,在唯名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中, 此种转化导致极端的结论。贝克莱 ① 不仅宣称抽象概念的现实性理论是形而上 学中的极大错误,而且(与中世纪的极端唯名论一样)否定在心灵自身内部 有抽象观念的存在。这些观念 389 虚幻的表面来自把词语用作一般术语;但 实际上,即使和此词连在一起,我们每次想到的只是当初产生那个术语的感 性观念或一组感性观念。感性观念永远是理智活动的唯一内容,每一个只图 思考抽象事物的企图就在这感性观念上面破灭了。因为即使是被回忆的观念 和可被分离的不完全的观念,除原始的感宫印象外也不会有其它的内容,因 为一个观念绝对只能摹拟另一观念。因此,抽象观念是学者的虚构。在实际 的思维活动中,只有感性的特殊观念才存在,其中有一些由于语言符号的相 似性可以代表或代替另外一些与自己类似的观念。这样一种代表性也适合于 数学概念 ② 。大卫沸葳幼畲笙薅鹊夭捎昧苏庵掷砺郏⒃诖嘶∩嫌酶耐坊幻娴氖?语的对立即原始知觉与被摹拟的知觉之间的区别来代替洛克外部知觉与内部 知觉之间的区别。意识内容不是原始知觉便是原始知觉的摹本——不是“印 象”便是“观念”。因此,一切观念都是印象的摹本。不存在这样的观念: 它之产生不是摹拟一种印象,或者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与之对应的 印象。因此似乎可以说,哲学的任务是在某种印象中去寻找表面最抽象的概 念的原型,并据此评定此抽象概念所具有的知识的价值。肯定他说,休谟所 谓的印象绝不仅仅是外部经验的因素,也一定有内部经验的因素。因此,他 仿效洛克的表达方式宣称为印象的就是来自感觉和反省的简单观念;一个伟 大思想家的远大眼光阻止了他不致堕落成为一个眼光短浅的感觉主义者。下。笛卡儿所谓的“自然之光”既是直观的知识也是论证的知识,他曾将此自然的认炽活动与天启对立。 洛克以名称论者的态度来对待直观的东西。(参阅第三十七节, 1)他把“自然之光”的意义局限于逻辑运 算,局限于按照思维能力的性质在逻辑运算中所获得的原则的意识。在论证的知识领域中,洛克对理性主 义(正如他从剑桥学院所了解到的)作出了过度的让步,比如他甚至认为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是可 能的。② 《人类理智论》, IV.21.4; 参阅前面第十七节, 4 和第二十七节, 4 。① 《人类知识原理》第 5 页起。② 这一切使人们想起名称论关于“假设”( supponieren)的学说,见前面第二十七节, 4 。-----------------------------------------------5.借助于生理心理学发生了另一种改革,但也导致类似的目标。洛克曾 经只想到感觉依存于肉体的感官活动,但认为在反省的基本机能中对感觉的 改造活动是心灵的工作;尽管他回避了有关非物质的实体的问题,但他从头 到尾以较狭窄的意义来处理理智活动,认为理智活动是某种非物质的、独立 于肉体的东西。由于洛克学说的摇摆不定,模棱两可,很容易使人认为上述 情况可以用不同方式处理,思想家们可能会考虑身体的有机组织不仅是简单 观念,而且是简单观念组合的母体或承担者;但是从笛卡儿学说和斯宾诺莎 学说得出的片面结论更容易引起上述这些看法。那就是,笛卡儿曾经把动物的全部心理活动都当作神经系统的机械过 程,而把人的心理生活归之于精神实体,归之于 res cogitans[思维的东西]。 人们越认为由于洛克钻研的结果已经认识了 390 人的观念化的完全感性的确 实性,就越更接近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认为在动物方面被理解的神经活动 的这一同样过程,在人身上还应追溯到一种精神的心理实体活动。——从另 一方面看,斯宾诺莎的属性平行论也起着伺类作用(参阅前面第三十一节, 9)。按照后者的观点,内体生活的每一过程对应着心理生活的每一过程,这 种过程不能被视为另一种过程的原因,也不能说这一过程为本原,另一过程 为派生物(至少这个哲学家本人的思想是如此)。这个观点在开始时曾被其 敌手认为是唯物主义,好像斯宾诺莎的意思是,基本过程是肉体的活动过程, 而心理过程只是这基本过程的伴随现象。但是在此理论的追随者中,特别是 医生们和自然科学家们,如像有影响的人物莱顿的博伊哈佛,有一种思想方 式强烈地倾向于唯物主义,并很快取代了老师的理论。这事之发生是由于他 们惜助于实验心理学的经验,根据笛卡儿的“刺激”说实验心理学大量地进 行了反射运动的研究。有趣的是,这些思想组合首先以文学形式出现的是在德国。在德国早在 1697 年,有一位名叫潘克拉修斯肺侄虻囊缴谒摹兑窖Хㄋ枷搿芬皇?中教导说,思想是人体的机械活动,特别是人脑的机械活动;在 1713 年又出 现了一本无名氏的著作《关于灵魂本质的通信》①;此书在虔诚的反驳的掩盖 下,将培根、笛卡儿和霍布斯的理论推向人文主义的唯物论。在动物的心理 生活与人的心理生活之间的区别被认为只有程度之分;观念和意志活动无例 外地被认为是受刺激的神经纤维的机能;而实践和教育被指定为达到和维持 人的高级地位的工具。在英国,事情进行得更谨慎些、人们首先以类似于洛克贯彻培根哲学纲 领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械性,并按照纯粹的心理规律研究从初级状 态上升到高级状态的发展:这是彼得凡祭试谌鲜堵哿煊蚶锏墓ぷ鳎硗?一些人的工作是在意志活动的范围内。大卫饭乩惨酝绞叫惺拢?把“联想”(Assoziation) ① 一词普遍运用于各因素之间所产生的组合和关 系(在此以前早已运用了)。他以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谨慎和准确分析过这些 关系,他希望将这些关系只理解为心理过程,并坚决主张这些关系与物质过 程完全不能比较,甚至不能与物质运动的最精致的形式相比。但是他又是一 位医生,据他看来心灵生活与身体状态之间 391 的关系非常清楚,他作出这① 兰洛曾报导过此事,见《唯物主义史》( Gesch.des Materiatismus), I.(德文第二版),第 319 页起。① 后来特别在苏格兰文献中,尤其在托马斯凡祭誓抢铮?Assoziation[ 联想] 一词往往用 Suggestion[ 设想]一 词代替。-----------------------------------------------两者之间的经常对应关系,作出心理机能与神经激动(当时被称为“颤动” [Vibrationen]②)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他的联想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他以此坚持两串平行现象之间的质的区别,而不解决与两者的基础实体有关 的形而上学问题。但是关于因果关系他却不被人察觉地陷入了唯物主义;在 其间他最后把神经的机械作用认作基本事实,而心理活动的机械作用只是此 基本事实的伴随现象。与简单的神经激动相对应的是简单感觉或欲望,与复 杂的神经激动相对应的是复杂的感觉或欲望。无疑,这种科学理论使他卷进 与他的虏诚信仰相对立的严重矛盾中;他的《论人,人的结构、职责和期望》 一书表明他是怎样认真地而实际上徒劳无益地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挣扎。普里 斯特利的情况也完全一样,他甚至对唯物主义作出更进一步的让步,取消了 心理活动过程与肉体活动过程之间的异质性,希望完全用神经生理学来代替 心理学。为此,他又完全抛弃了苏格兰人所捍卫的内部经验的观点,但同时 又想把受到人们热烈拥护的目的论的自然神论的信念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结 合起来。法国人拉美特利以极其鲜明的形式制订了人类学的唯物论。由于他从医 疗上观察他自己、观察别人,他确信心灵完全依赖于肉体,他遵照博伊哈佛 的建议研究动物和人的生命的机械作用;据他看来,笛卡儿对于动物的概念 也完全适用于人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程度的差别,人的心理活动也 不能允许有其它的解释,只能解释为大脑的机械功能。照此说来,如果除物 质以外,还赋予“心灵”以一种心灵独有的实体性,那便是形而上学的侵犯。 关于物质的概念有如肉体的概念,本身是死的,需要心灵或精神作共运动原 则;这种论断是一种武断的、不真实的抽象:经验表明,物质本身运动着、 生活着。拉美特利说,证明此事的正是笛卡儿的机械学,因此,此机械学不 可避免的结论是唯物主义。根据这样的事实——在精神生活中找不到一种内 容不是出于某种感官的刺激,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整个精神生活只不过是肉 体的功能之一。拉美特利为了树建他的从洛克发展而来的感觉主义,他这样 写道①:如果我们按照阿罗华斯教父所提倡的那样来考虑人,一个人从出生之 日起便与他同类人隔绝,仅局限于少数感官的经验,那末,我们在他身上找 到的观念内容也只不过是通过这些少数感官得到的东西而已。6.洛克学说在法国所经受到的其他方面的改造在原则上虽 392 更不重 要,但却广泛地在著作界流行。伏尔秦通过他的《英国通信》使洛克学说在 他的同胞中广为流传,并给它打上彻底的感觉论的烙印。他甚至流露出他自 己(虽然不免带有怀疑论者的慎重)并不反对指望上帝赋予肉体“自我”以 思考的能力。这种与伽桑狄的科学概念很接近(见前面第三十节,6)的怀疑 主义的感觉论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基调 ① 。孔狄亚克开始时本来只阐述洛克学 说,捍卫洛克学说不受其它体系的攻击,后来在他的有影响的著作《感觉论》 一书中供认他自己追随这种怀疑主义的感觉论。不管心灵是什么,心灵有意② 伊拉兹马斯反锒脑萍觥案芯踔惺嘣硕币淮世创嬲飧鍪跤铩?① 在《心灵的自然史》的结尾处。也可参阅前面第十八节, 4,注释。① 同一思想方式也表现在美学批判初期,表现为下述原则:一切艺术的,质在于“摹拟自然美”。这种概 念的典型是 E. 巴特尔( 1713—1780 年)和他的著作《美术归结为同一本原》( LesBeauxArtsr閐uits 鄒n m閙e Principe, 1746 年)。关于他的评述,参阅 H. 彼伯尔《施勒格耳的诗论》( J.A.SchlegelsPoetische Theorie), 1911 年帕拉斯特拉德文版。-----------------------------------------------识的活动内容只能从感官知觉而来。孔狄亚克发展联想心理学学说,他杜撰 一座雕像,给雕像只配备感觉能力,这座雕像承受不同感官一个一个的刺激, 并借此逐渐地发展像人那样的理智活动。在这里的基本思想是:在同一意识 中仅仅由于不同感觉的共存,便很自然地产生这些感觉之间的关系和关联的 感觉。按照这原则,便刻画出形形色色的全部心理活动是如何从知觉中发展 开来的;在理论方面,根据强度差异和感觉重复的差异接续产生这样的序列: 注意,有认可能力的记忆,区分,比较,判断,推论,想像,期待未来;最 后,借助于符号,特别是借助于语言,产生了抽象概念和对一般原则的领悟。 但是,除感觉外,知觉也具有苦乐的感觉因素;基于此并通过观念的活动, 发展起来了欲望,爱和憎,希望,恐惧②,并通过所有这些实际的意识变化产 生了道德意志。就这样,在感性的土壤上长出了知识和美德。这种体系结构获得巨大成就。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参阅第三十四节,7) 受到压抑的体系动力以更旺盛的精力转而倾注于“人类心灵的分析”。由于 孔狄亚克本人在阐述他的体系发展过程中早已利用了许多敏锐的观察,所以 他后来的一整群追随者找到良机,通过一些细致的改变和变位、改进名词术 语,以及内容丰富的论述,便完成了这个体系结构。革命政府只承认这个对 智慧的经验 393 发展的研究为哲学:后来德士杜特返路特雷西命名为“观 念学”(Ideologie) ① 。因此,发生了这样的事:在十八世纪之未在法国大 多数哲学家被称为观念学家。7.感觉(sentir)的这些变化在心灵里出现,根据心灵的此种特性大多 数观念学家都保留着孔狄亚克的实证主义的克制态度;另外一些人则从伏尔 泰的怀疑的唯物主义发展到拉美特利的肯定的唯物主义,——开始以哈特利 的方式强调观念组合完全依赖于神经活动,继而公开主张心理活动的物质 性。这种发展情况极其清楚地出现于狄德罗。狄德罗立场出白莎夫茨伯利和 洛克;但是感觉主义文献在这个百科全书的编选人身上才一步一步变得更加 强大有力。他遵循 ② 物活论的假说(参阅后面第三十四节,9),最后参加《自 然体系》一书的编撰工作。这部著作用形而上学的体制把人类心理活动陈述 为神经系统的看不见的轻微运动,并完全按照拉美特利那样处理那些运动的 发生发展过程。在后来的观念学家中卡班里斯由于他的生理学观点的新颖在 这 方 面 表 现 突 出 。 重 视 自 然 科 学 的 发 展 只 是 为 了 探 索 人 类 精 神 状 态 (lemoral)所必然依归的神经系统的状态,不再仅仅在机械运动方面,而且 在化学变化方面。观念化(即观念的形成)是人脑的分泌,正如其它的分泌 物产生于其它的器官一样。与此相反,另一条观念学路线却坚持洛克的原则,即一切观念内容虽然 来源于感官,但在组合这些内容的功能中,心灵本性的特有性质表现出来了。 这条思想路线的领袖是邦尼特。他也仿效孔狄亚克的方式,采取了拉美特利 涉及阿罗毕斯时所引荐的思维方式;但是他是一个久经锻炼的自然科学家, 他不会不知道感觉决不可能分解为运动因素,感觉与物理状态的关系是综合② 在意识活动的实际系列的发展过程中,笛卡儿和莱布尼茨关于感情和激情的学说在孔狄业克和她的弟子 们那里表现出来,有一部分也在英国的观念联合心理学家那里表现出来。① 不可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在特雷西那里,这种命名或许有意与费希特的“知识 学”(参阅后面第六篇第 二章)匹配。② 起决定性作用的过渡性著作是《达朗贝的梦》。-----------------------------------------------的而不是分析的。因此他在神经系统的机械作用中只看到心灵自发反应的偶 因(causa occasionalis),而据他看来,心灵的实体性似乎证明为意识的 统一性。他将此理论与各种幻想的假说联系起来 ① 。在他那里,宗教观念之能 表现出来是基于假定了非物质的心灵实体,而感觉主义只承认心灵实体的活 动仅与肉体有关。为此,邦尼特为了解释心灵的不朽和连续不断的活动借助 于一种关于似醚的物体的假说,这种似醚的物体本质上与灵魂相通,并 [在每 个特殊情况中] 根据它所居之处,呈现出一种较粗糙的外部的物质组织 ② 。394感觉主义与关于心灵独立自主的实体性和反应能力的主张两相结合,传 给了邦尼特的同胞卢梭;卢梭借此反对百科全书派的心理学理论。他发现心 灵的此种特性即机能的统一性表现在情感(sentiment)中;他把心灵本质的 此种原始的自然状态与观念的冷淡的、漠不关心的机械作用对立起来,此机 械作用会贬低心灵的作用,使之无条件地依赖于外部世界。在他那里,个人 的情感反抗这样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人的意识中只有一大群外来之物偶 尔凑在一起,在一座漠不关心的舞台上游戏,集合起来而又分散了。他想表 明的思想是:情况并不只是精神生活在我们内心发生;更真实的情况是,我 们自己就是积极决定一切的人物。这种信念迫使卢梭反抗理智主义的启蒙运 动。在孔狄亚克和百科全书学派的感觉主义中,理智主义的启蒙运动欲将人 的内部生活当作只是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感觉因素的机械作用的产物,而卢 棱则用单子论的原则来反对心理学的原子论。后来,圣马丁在他的论辩中也许不无卢梭的影响,他以同样方式高声反 对盛极一时的孔狄亚克主义;他甚至从他的神秘的隐居处走出来在师范学校 的会议 ① 上抗议感觉主义的浅薄。他说,观念学家们侈谈人性,但他们不去观 察人性而只竭尽所能去“拼凑”人性。8.感觉主义在各方面最公开的敌人是苏格兰哲学家。这种矛盾发展的共 同基础是心理学至上论(Psychologismus) ② 。因为里德和他的弟子们在人的 研究和人的心智能力的研究中探索哲学的任务。的确他们比他们的论敌更加 用劲、更加片面,他们抱着有计划进行工作的观点,认为整个哲学必须是经 验心理学,但是这种人类心灵活动和发展的观点直接与感觉主义者对立。对 于心灵活动的原始内容,后者认为是简单的,而前者认为是复杂的;后者认 为是个别观念,而前者认为是判断;后者认为是感官的,而前者认为是内在 的;后者认为是特殊的,而前者认为是一般的。里德承认,贝克莱的唯心主 义和休漠的怀疑主义,正如哈特利和普里斯特利的唯物主义一样,是来自洛 克原则的正确结论;但是恰恰是这些结论的荒谬性驳斥了那个原则。与此相反,里德现在可以把培根的归纳法应用于内在知觉的 395 事实 上,以便通过分析这些事实获得原始真理,这些原始真理从开始起即随人类 心灵的本性而存在并作为决定性的原则体现于心灵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因① 在《哲学的复兴》一书中。② 邦尼特这种思想强烈地影响苏黎世人 J.C. 拉瓦特尔( 1741—1801 年)并影响他的根法实验:参阅 H. 迈尔 《哲学家和相法家拉瓦特尔》(载于《拉瓦特尔纪念特刊》,苏黎世, 1903 年德文版;现又载于《在哲学 的边缘上》文集,蒂宾根, 1909 年)和 Chr. 扬内特茨克《拉瓦特尔与宗教意识有关的狂飙突进运动》( 1916 年)。① 《师范学校会议纪要》, III. 第 61 页起。② 此理论用心理学概念解释历史事实、逻辑思维和有关人类精神的各种观念。——译者-----------------------------------------------此,撇开全部生理学所给予的辅助作用不说,心理学的基础科学必将作为一 种内在观察的自然科学而完成。在解决这个任务时,里德本人,特别是在他 之后的杜格尔德匪雇级兀诹煳蚰谠诒浠淌毕月冻鲅酃夤憷艿?缜密,在分析内在变化的基本内容时又显示出敏锐深刻,细致精微:在他们 广阔的研究范围里充满着对于心灵生活发展过程有价值的观察。然而这些研 究没有取得思想上的丰硕成果,缺乏积极的概括性的强大论证力,因为他们 处处混淆了对于在心理功能中可能被发现为普遍有效的内容的证明与从发展 的观点看关于普遍有效的内容也是原始的和有决定性作用的假定。因为这种 哲学除了心理事实的原则外没有另外的原则,它不加批判地认为一切可用此 法证明为心理活动的实际内容的东西是自明的真理。这些原则的总体被命名 为常识[健全的人类理智],而且据认为,就是这种常识形成一切哲学知识的 最高准则。9.在德国启蒙运动哲学中所有这些倾向搀杂着笛卡儿和莱布尼茨唯理主 义的影响。在后者体系的方法上的双重倾向 ① 通过克里斯琴肺侄虺氏殖鲆?种固定的体系形式。据他看来,一切对象均可用永恒真理和偶然真理两个观 点来考虑;对于每一现实领域都有一种通过概念的知识和另一种通过事实的 知识,一种出自理智的先无科学和另一种来自知觉的后无科学。这两种科学 终必如此结合:比如,经验心理学必然表现出,实际存在着下面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在理性心理学中是从灵魂的形而上学概念推导而来,是从灵魂概念 产生的“能力”推导而来。另一方面,仿效莱布尼茨的先例,人们坚持这两 种认识方式在价值上的区别,认为理智知识是清晰明确的洞见,而经验知识 (或如当时人们所说,历史知识)被认为或多或少是事物的晦暗的浑浊的观 念。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