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克里希那穆提传》-8

作者:普普尔·贾亚卡尔 字数:19039 更新:2023-10-08 19:52:09

“还有另外一个心吗?”他问自己,“心中是否还有一部分是沉睡的,只有靠那个独立存在而又超越心智的东西才能唤醒它?如果这是实情,那么心中应该一直存在着那个超越思想与时间的东西。但是又不该如此,因为这也只是一个空论,另一个心智的发明罢了。  “既然这浩瀚无边的东西不是思想的产物,那么能觉察它的又是什么?觉察它的到底是经验者的心,还是那浩瀚无边的东西在觉察自己,因为根本没有一个经验者的存在?存在的只有‘那个东西’,是那个无量的东西在觉察自己罢了。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名相。”  傍晚时分,坐在火炉旁的克里希那吉要求阿秋教他一些梵文,于是阿秋开始为克诵念《歌赞奥义书》。《歌赞奥义书》从“”字起头,它是圆满的母音,里面没有任何子音。当一切外在的声音都停止时,“”就能响彻宇宙与内心。  阿秋问道:“如果‘’真能使心念安静下来,诵念它又有什么不好?”  “你的心现在安静吗?”  “只有在诵念的那一刻,自我感才停止。”阿秋说。  克里希那吉的回答否定了所有的依恃:“诵念之中还是有时间感,然而‘那个东西’与时间是毫无关系的。时间永远无法引领你进入‘那个东西’。”  几天以后阿秋便回返平原,克里希那吉一个人留在阿尔迪。他给我先生写了好几封信,披露他如何小心翼翼照顾自己的服装。  他一向对颜色与质料具有强烈的感受。手织衣料令他入迷。在印度时他的穿着简单而高贵,总是穿过膝的库尔塔与宽松的长裤。为了保暖,他会加件夹克或毛衣。他有好几件贝赞特夫人送他的红褐色克什米尔羊毛衣,十分美观。  1948年以及往后的几年,他只穿白色的衣衫。后来他开始喜欢托钵僧所穿的大地色彩。友人替他购买手织的棉布与粗麻,为他缝制库尔塔,色彩从深米色、褐色到和尚穿的由树皮染成的颜色。  克里希那吉一个人生活,另外有一名厨师照顾他的需求,不久他的体力便逐渐恢复。他散步到很远的地方,与积雪的远山对谈,同时观察聆听外在与内在的世界。他告诉我们一个有关黑面长尾猴的故事。这一大群猴子时常在阿尔迪周围的树上荡来荡去。  某天早上他在房里写东西,窗户突然开了。他感觉有一对眼睛在盯着他看,他抬头一望,发现一只大公猴坐在窗台上,往屋子里东瞧西瞧的,克里希那吉站起来走向那只猴子。当他们近到面对面时,那只猴子伸出了一只手。克里希那吉握住那只手,大公猴没有任何抗拒。他们彼此完全信赖对方。克里希那吉形容那只手既强壮又柔软,虽然上面有很多因爬树而生出的老茧。他们握着彼此的手好几分钟之久。那只长尾猴有点想进到屋里来,克里希那吉温柔而又坚定地把它往后推,然后关上了窗户。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8章 没有结果的行动可能产生吗?(1)  1955年的冬天我在瓦拉纳西见到克里希那吉,他和罗莎琳从悉尼赶来此地。他那庄严而又令人惊叹的美,此时已不复存在。他的脸上开始出现老态,头发也已花白。  他大声地问自己:“没有结果的行动是什么?”一连三天他一直探索这个问题,他拒绝立即的回答,让问题自己展现,释放存在于其中的能量。没有一个人离开这个问题,大家和他一同深入地探究。他不许我依据《薄伽梵歌》或其他经典。对他而言,问题必须唤起它自己的答案。然而每一个来自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答案,都是有因有果的。  克里希那吉问道:“没有结果的行动可能产生吗?过去心与未来心能不能都在当下这一刻息灭?过去的错误是个结果,我对它的反应是个结果,我拒绝对它反应也是个结果,然而我必须产生没有结果的行动。”他继续追寻,他让一切有关这个问题的暗示浮现,他既不谴责也不辩解地觉察,然后加以否定。所有的探索都是一种假设,里面没有任何专断的立论。  第三天突然好像有了启示。他说:“人能不能活在没有自我观念的状态?人能不能不投射自我的意象?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能产生没有结果的行动。”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我们问道。  “活在没有自我观念的状态,意味着不断地觉察自我的投射,随时加以否定。”  另一个早晨他说道:“我们往往死于病痛、衰老或自杀。死亡就是沉入未知中,一种突然的中断或遗忘。”接着他非常热切地问道:“我们能不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进入死亡的殿堂?”  阔别多年之后,罗莎琳再度造访印度。她和过去在通神学会结识的老友晤面,也交了一些新朋友,其中有毛提?纳如吉、考吉?达尔卡达斯、贾姆拿达斯的哥哥和贝赞特夫人的一位老同事。基蒂?西瓦?罗也在瓦拉纳西,他们时常整天聚在一起。1949年苏南达?帕瓦尔当开始充当克里希那吉的秘书。她伴随着克到各地旅行,她记速记,替克写信,参与每一场的演讲与讨论。罗莎琳很喜欢她,对她十分热情。但是罗莎琳与克里希那吉的关系却愈趋紧张。如同拉嘉戈帕尔一样,罗莎琳时常责备克里希那吉。面对她的愤怒,克里希那吉变得彻底沉默与被动。他仔细、深入而阔大地聆听她的抱怨,但是拒绝做出任何反应。那是没有敌手的抗争,因为对方已经消失了。  罗莎琳接二连三地询问克所受到的影响,因为她觉得克好像变了。多年来,罗莎琳一直视克为理所当然,现在她突然发现无法再与克建立任何关系或接触。  罗莎琳执意要克陪她到阿旃陀石窟与埃洛拉石窟游玩。毛提?纳如吉与苏南达一同前往。天气很热,景色死板,德干高原的岩石在烈日下闪闪发光。周围没有太多绿色植物可以养眼。克里希那吉一路受了不少罪,回到孟买情况仍然十分阴霾。  1956年10月初,克里希那吉单独回到德里。美又充满着他内心。多年之后他再度莅临首都演讲,地点是在宪法俱乐部的停车坪上搭起的一座帐篷。外交官、托钵僧、政府官员、专员、教授以及青年人都前来听讲。  不过青年人为数不多。尽管爆发了国土分裂后的大屠杀,自由带来的陶醉感仍然处在顶峰。科技酿成的俗丽与富裕已经变得十分明显。受到西方知识爆炸的影响,科技又带来各种机会,青年人对自我认识与长远的展望毫无兴趣,只有眼前的新鲜事物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火焰。  老一代的人仍然埋首于僵死的传统中;甘地吉辞世后,他的追随者纷纷转向维诺巴?巴韦。只有罗?萨希布与阿秋完全投入于克以及克的教诲,这件事引起了甘地追随者的兴趣,他们也开始听克的演讲及参与小组讨论。商卡?罗?狄欧与达达?塔马狄卡利是萨尔瓦?西瓦僧团的重要成员,每次聚会他们一定到场。  商卡?罗?狄欧通过独立运动而渐趋成熟,但是仍旧浸淫于传统的苦行中。他受过高等教育,却是甘地吉的裸身追随者之一,同时严守禁食与彻底禁欲的梵行。他数次被捕入狱,是狱中最低的C级犯人。C级政治犯必须穿囚衣,吃牢饭,报章书籍都禁止阅读。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实行禁食抗议。狱中的主管大为光火,于是把他绑在三戟刑具上鞭挞。出狱时,他浑身都是永远无法清除的创痕。他的眼中闪烁着尚未表达的野性与火急,他以严苛的苦行抑制了自己的感官,然而内心却充满着未完成的欲望、热情与野心。在狱中,商卡?罗?狄欧与佳狄卡尔接触频繁,后者是提拉克与巴戈瓦特的挚友(译注:提拉克是一位婆罗门知识分子、学者、作家与自由斗士,他被英国政府定为煽动罪,关在安达曼岛,巴戈瓦特也是一位自由斗士,又是哲人和《人民夏克提报》的编辑),从1920年起成为甘地的伙伴。这一群人都是马哈拉施特拉派的知识分子,受过传统学术的最佳洗礼。商卡?罗跟着他们一起阅读克里希那吉的书籍。后来佳狄卡尔与巴戈瓦特也去听克里希那吉的演讲,但是从没有私下接触过克。他们认为克说的全是吠檀多哲学的“不二论”,只不过采用现代语言罢了。  1948年,佳狄卡尔与巴戈瓦特在《人民夏克提报》上以六栏的篇幅探讨克的教诲,同时宣告克已经彻底了悟真理。1948年,马哈拉施特拉派的学者承认了克的地位;瓦拉纳西的学者在1970年做了相同的举动。由于佳狄卡尔与巴戈瓦特承认了克的地位,马哈拉施特拉派的思想家与作家才开始接近克。在他们的心目中,克是一位不与传统矛盾,却又能粉碎与超越传统的老师。透过克,他们看到了真理的永恒光辉。  1948年商卡?罗?狄欧在新德里参加立宪会议,他同时参与了克所主持的一个小组讨论。克在开头的一个讨论中谈到暴力与国家主义的问题。商卡?罗?狄欧说:“要想了解克里希那吉的话,你必须了解‘自我’。”克里希那吉却说:“了解‘自我’牵涉到时间与空间,真正的了解只有在时间感停止时才能发生。”  50年代中期,商卡?罗?狄欧已经成为克里希那吉演讲会场的常客;每一年冬天他都造访瓦拉纳西,住在萨尔瓦?西瓦僧团的总部,也就是拉吉嘉特的入口处。我时常和罗?萨希布?帕瓦尔当一起去看他,他总是埋首于神圣的操作中。根据维诺巴?巴韦的教诲,操作与土地都是上天的赠品。我们发现商卡?罗用一个吹糠皮的风扇吹开米粒和小石子,他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这种看似荒唐的举动,令我觉得十分有趣,对罗?萨希布而言,他的行为却是完全妥当的。  商卡?罗过去时常聆听克的演讲;他也参与讨论,或单独与克晤谈。克里希那吉和商卡?罗开玩笑,逗他发笑,热情地和他讨论自然、美、爱与慈悲的本质。商卡?罗安静地聆听,深深被克所吸引,但是他所有的背景训练,令他无法接受克的话语。他无法理解克为何坚持爱、美与敏感是必要的。克对于感官和欲望所采取的态度令他困窘。克里希那吉对他说:“听你心中的欲望,如同聆听树林里的风声一般。”这位甘地的追随者一向主张彻底摧毁身心的欲望,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不知该如何改变话题。商卡?罗发现要想调和克的教诲与甘地吉的理想是很困难的事。克后来在孟买演讲,谈商卡?罗坚持苦修与强烈否定感官这件事。  1957年2月,克里希那吉说道:“刻意压抑心中激烈的、矛盾的或哀伤的感受,就是否定存在的深度、美感与荣耀。活在世界上,你必须是个完整的人,你的心不能麻木不仁。‘本来面目’与‘应有面目’总是彼此冲突矛盾。这就是使人深陷痛苦的原因。抑制感官也就是使自己麻木不仁。你也许是在追寻上帝,你的心却因此而迟钝。”  小组讨论探索的是“存在”与“变成”的本质。“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就是使哀伤萌芽的土壤。”心智必须认清自己就是时间的果,才能得到解脱,有了自知之明,真正的探索才能产生。  “每一个当下如果都能安静地探索,心中的烦恼就不会萌芽。自知之明就是认清自己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修道就是不再变成什么。”傍晚在沃儿利海滩散步时他谈起正确的聆听:“聆听就是不预设、不计算、全神贯注地听。”他又说:“空寂是宇宙的源头。”接着他说了一句还可以再加以探索的话:“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住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8章 没有结果的行动可能产生吗?(2)  商卡?罗参与了所有的演讲与小组讨论,他内心的冲突与复杂的反应似乎更加强了,因为他无法调和热情与苦行。在孟买,克里希那吉问道:“如果你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你会怎么办?你能不能全然投入这最后的一天,或最后的一小时?如果你能充分地活在这最后的一小时里,你一定会对每一件事都全神贯注。你会欣赏这春日的美景,你会充满着泪水感受大地与一草一木。你心中的爱既没有目标,也没有生灭。在这种全神贯注之中,‘我’就不见了。然后这空寂的心就能使自己焕然一新。”  1956年的冬天,一位年轻的女士伴随着商卡?罗与达达?塔马狄卡利到瓦拉纳西探望克。她名叫薇姆拉?塔卡尔,维诺巴?巴韦的追随者,属于马哈拉施特拉学派,饱读梵文与印度经书,说话非常热情。她自小便执着于宗教,时常见到印度教主克里希那,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秘经验。她追随图克罗吉?马哈拉吉上师多年,后者是马哈拉施特拉学派公认的圣人。后来她又离开马哈拉吉,加入维诺巴?巴韦的阵营,陪着他走遍印度的每一个村落。对她而言,传道是很自然的事。她认为自己是负有使命的人,这份信仰给了她无比的能量、冲劲与雄辩的能力。  在讨论会上,克里希那吉觉察到她的自我意象,于是对她说:“不要透过商羯罗、克里希那、甘地或克里希那穆提去经验真理。”她询问克里希那吉这句话的含义,克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看到自己的妄想。  薇姆拉?塔卡尔猛练瑜伽多年,她的耳朵时常感到剧痛,朋友告诉她这是因为拙火觉醒了。有一天早上,她、商卡?罗、达达?塔马狄卡利一起和克讨论某些教诲,达达提起了她耳朵的问题。达达告诉克这件事和练瑜伽有关,克不同意这个说法。克建议她去看医生,因为这是身体上的疾病,不是一种神秘经验。她听了心里很沮丧,但是仍然去看了医生。1960年她在孟买接受手术治疗,后来痛苦虽然消失,她的一个耳朵却完全失聪。  1960年12月,她、商卡?罗与达达到瓦拉纳西见克里希那吉。谈话之中她提起自己失聪的事,克里希那吉突然说道:“小的时候母亲告诉我,我可以用双手替人治病。”当他提到自己时,语气总是十分害羞。“你愿不愿意让我帮助你?”薇姆拉有点惊讶,她的教育背景使她强烈反对所有示现神迹的人,她表示自己并不相信此类的事,于是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达达后来责骂她不该拒绝克的建议,因为克并不像那些靠神迹过活的萨图。经过几番讨论,她终于去见克,要求他给予帮助。  克在治疗时有某些特定的方式。病人通常坐在椅子上,克站在他的背后,把双手放到他的头顶上。接着他甩一甩手,似乎在清除某些进入他手中的东西。他通常会重复数次,再把手放在病人的头顶几分钟,然后要求病人安静地坐一会儿。事后他一定洗手。他用这种方式替薇姆拉治疗了几天,她的听觉开始有点改善。  薇姆拉跟着克里希那吉到孟买,他在那里有几场演讲。他问起她的耳朵,她说她失聪的那只耳朵开始能听到笛声。他告诉她那只是她自己的想象;他要她停止幻想,用冰袋敷耳消除噪音。她后来随同克飞往伦敦,接着又赶往瑞士的萨嫩。他继续为她治疗。她从萨嫩写信给达达,信中充满着喜悦:“我被治好了,现在已经能听得很清楚了。”  薇姆拉在温布尔登的一次采访中问起克的治疗能力,他只告诉她:“恐怕你无法理解。”  她跟着他到瑞士的格施塔德。克里希那吉看起来气色不佳,精神似乎有些紧张。她再次问起他的治疗能力,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受到影响,不仅失聪的问题治愈,心中的负担也得以解除。她感觉“内在有样东西被释放了,从此不再有疆界感”。克里希那吉非常严肃地问她:“谁告诉你这件事和治疗有关?”她又追问他为什么她的内心产生了“爆炸”。他没有鼓励她的想法,并且拒绝承认他的治疗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变化和释放。她最后决定不再去听克里希那吉的演说,开始讲述自己的了悟。  同一个时期,商卡?罗内心的冲突更加重了。1962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为了猪湾入侵事件交恶,中国也起了争端,商卡?罗决定领导一个前往中国的和平行进,他的朋友试着劝阻他,他不为所动。于是一小队人马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陆路前进。没有一个人真正清楚该走哪条路;国界在哪里也忘了,但是既然已经决定,只好继续前行。诗人艾伦?金斯堡与友人彼得?奥尔拉夫斯基当时也在印度,他们共同创立了“打破传统运动”,他们反体制,质疑所有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他们在瓦拉纳西的神殿中找寻真理,同时接触最猛烈的瑜伽师阿戈利?巴瓦斯与拿特?潘迪斯。商卡?罗的疯狂人道行动令他们欢欣鼓舞,他们陪着他走了一程路,以充满鼻音的美国腔诵唱印度祈祷诗。  中央调查局对这两名长发披肩、满脸胡须的肮脏青年人愈来愈怀疑,因此拒绝延长他们的签证期。我接到他们从德里拍来的电报:“刑事调查局骚扰,签证无法延期,拍电给尼赫鲁、盖尔布莱斯与甘耐施爵士,星期一到达德里——艾伦与彼得。”内政部长威斯瓦南当是一位愤世却又充满同情的人,他告诉我那封拍给尼赫鲁的电报正放在他的面前,电报上还拿我的名字作为他们的担保。他们的签证终于得到延期。后来他们再度加入商卡?罗的行进行列。1963年3月16日他们寄来一封信给我:  亲爱的普普尔:  我们在动物园骑象,然后到库尔佳与商卡?罗及其他行进者一起走了整天的路。他们以扩音器下的歇斯底里映照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个做法颇有道理。和他们消磨了一整晚;他们留我们过夜,并以盛情款待。次日我们顶礼后离去。回到德里我们曾经打电话到你家,你先生说你还在外面。我想他大概告诉你了——  祝好,爱你的艾伦  哈罗,普普尔&阿爸与阿妈:  日夜与他们同行是件很愉快的事行进以前我们和他们睡在一个只有一间房的修院所有人都挤在那间房里,睡我旁边的是个来自马德拉斯名叫耆那的家伙他替不丹的某家报纸写文章——还有一个来自班加罗尔的年轻女孩嫁了一名澳洲的甘地追随者他们都在前往北京的行列中姓达达的人陪同商卡?罗步行与演说好几个月——达达说笑鼓舞大家的士气——我希望他们能到得了北京——如果巴韦&尼赫鲁&商卡?罗?狄欧能相遇交谈那该多棒——  爱与祝福,彼得  你现在正读些什么书?  (译注:彼得的标点符号是打破传统惯例的)  商卡?罗与风尘仆仆的行进者在缅甸边界受到拦阻。他们坐下来静待,缅甸政府坚决不放行。于是这些行进者只好退返解散。不久报上出现挖苦嘲笑的文章,商卡?罗为此深受伤害。  1961年的冬天,商卡?罗在瓦拉纳西与克见面时,谈起心中的巨大恐惧,克问他恐惧些什么,他说:“死亡。”克与他深入探讨死亡与恐惧,但是克后来表示,摧毁商卡?罗的其实是感官的压抑。  和平行进瓦解以后,商卡?罗曾经想见克里希那吉,可是1962年的冬天克并不在印度。失败,恐惧,无所适从,多年来因禁欲而造成的暴力在商卡?罗的心中大量释放。他被自己吓坏了,怀着强大的罪恶感,商卡?罗的意志愈来愈消沉,最后陷入呆滞状态。他的朋友极为关心他,于是写信告诉克里希那吉这个消息。  1963年的冬天,克里希那吉返回印度。罗?帕瓦尔当与达达?塔马狄卡利带商卡?罗去见克里希那吉。起初商卡?罗拒绝前往,后来他突然点头同意,并且停止挣扎。我还记得身穿多蒂腰布,看起来狂野、矮壮、上身赤裸、眼神锐利、肤色黧黑的商卡?罗被领进孟买希马特?尼瓦斯的客厅的那一幕。  克里希那吉进入客厅对商卡?罗说:“我的好友,你把自己整成什么样子了?”接着便把他拥入怀中。那一对狂野的双眼在克的抚慰下禁不住泪如泉涌。克握着他的手臂领他进入自己的房中。一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出来。商卡?罗的脸上恢复了平静,他充满情感地与达达交谈,然后与克里希那吉告别。克可能警告商卡?罗不要再碰政治了。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8章 没有结果的行动可能产生吗?(3)  克展现“奇迹”的消息立刻传遍萨尔瓦?西瓦僧团,通过他们又传播到全国各地的修院。人们成群结队来听克里希那吉演讲。根据达达?塔马狄卡利的说辞,这是他第二次目睹奇迹,第一次是薇姆拉的耳朵被治愈。克里希那吉在孟买演讲结束走向坐驾时,一大群人拥到他的身边,抢着摸他的手,分享他的祝福。人们对这类的奇迹和他那浩瀚无边的空性,印象特别深刻。至于他的教诲,虽然他们都承认那是最究竟的不二法门,但是太难达到,也太遥不可及了。  1957年的冬天,克里希那吉与拉嘉戈帕尔回到印度,克此时正处于半闭关状态,因此不举行任何公开演讲。  拉嘉戈帕尔这回陪同克返回印度,为的是要解决瓦桑?威哈尔和克的版权问题。克对于组织机构一向不太清楚,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没什么兴趣,拉嘉戈帕尔建议什么,他就同意什么。直到1958年的冬天,他们才正式在法律文件上签字。克把版权完全让给拉嘉戈帕尔与克里希那穆提出版有限公司,并且退出该公司,辞去董事长的职位。  1957年,马哈瓦恰利成为新教育基金会的总干事,同时也是克里希那穆提出版公司的驻印度代表。从此他变成克里希那吉的忠实伙伴、朋友以及接待者。马哈瓦恰利从军中退伍之后,一直住在瓦桑?威哈尔。他是一位严厉的南印度婆罗门,瓦桑?威哈尔的生活完全是斯巴达式的,简朴有余,但是欠缺创造的空间。南印度的天才建造了宽阔的寺庙、乡间的农舍以及日常用具,此地却四处挂满了内衣裤,墙壁上则贴满了印刷品。  克对于瓦桑?威哈尔荒芜的花园和大致的设备感觉不妥。他的演讲与通神学会的年会重叠,因此许多老人也来听讲。对瓦桑?威哈尔或克的教诲有兴趣的青年人却很少。  克与拉嘉戈帕尔从马德拉斯前往瑞希山谷,接着返回马德拉斯。拉嘉戈帕尔完成了他的工作,准备回返英国。苏南达与维诺巴?巴韦在孟买机场与他告别。  我无法前往瑞希山谷或马德拉斯,因为我的先生心脏病突然发作;我只好在德里等待克里希那吉。我与我先生的关系许久以来一直困难重重。他是马哈拉施特拉人,完全无法忍受妻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他一向能袭中我的要害,但是长久以来的冲突也弄垮了他自己的身体。  1958年初,克在马哈瓦恰利的陪同下来到德里。我已经好几年没见到克里希那穆提这位治疗者。我告诉他我的哀伤与痛苦,他的慈悲摄受了我的心。他让我认清我与我先生之间根本没有关系。我尚未准备面对这件事,痛苦一波一波地淹没我,令我无法看清事实。他的两只手像燕子一样地捧着我的脸,他的双眼映照着我的哀伤。他是我的父亲、母亲、朋友和老师,他软硬兼施地治疗我烦闷的心情;但是他绝不允许我逃避。  如同一团火柱,他的注视烧毁了记忆、孤独与缺乏温情等痛苦的根由。他要我面对哀伤之中的空虚感。清明的觉察融化了昔日的创痕。他带给我丰富的爱,这种爱充满我全身,使我的心逐渐安定。他不但治疗我,也给予我先生大量的爱。他为我的先生治疗受伤的身、心、灵,以同样的关爱与他恳谈。  克与马哈瓦恰利从德里赶往瓦拉纳西。我接到几封克的来信,要我前往拉吉嘉特,但是我先生的病况不允许我离开他的身边。  1958年的夏天克都待在印度。有人提供他一栋宽敞的木造平房,位于拉尼凯特的顶点乔巴提亚。积雪的喜马拉雅山就在屋子的前方,克又来到先祖心目中的圣山。傍晚时分他静坐诵唱最近学会的梵文赞美诗。他在杉树林里散步,迷路了,后来又找到回家的小径。  某天傍晚传来一个消息,距离克的房子不远之处,有只老虎伤了其他的生命。第二天清晨克里希那吉照常散步,他在森林里愈走愈远。林子里充满了各种音声——鸟叫、树叶的沙沙作响与猴子的饶舌——一波一波地涌向他。他来到一片空地,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止住不动,他直觉地感到有东西,而身体本来的智慧便起了反应。周遭鸟雀无声,一切都处在休止状态,连大自然都暂时停止呼吸。克里希那吉站了大约两分钟之久,他的身体虽然静止,心却是机警的。他感觉有东西在监视他。接着这种气氛突然消失,鸟儿开始彼此呼唤,猴子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森林又活了起来,克里希那吉也回到家中。傍晚时分消息传来,有人在林子里见到那只出没的老虎。  我十八岁的女儿拉迪卡和我十七岁的侄儿阿希特?彰德玛尔,决定5月去乔巴提亚参访克里希那吉与马哈瓦恰利。他们不久就要到国外继续学业——拉迪卡进美国的布林莫尔大学读哲学,阿希特进伦敦的皇家科学院深造。  有两位年轻人为伴,克里希那吉感到很高兴。马哈瓦恰利以大量的美食招待他们,克则教他们练习瑜伽体位法。他教他们如何走路,如何站立,如何从后脑看东西,也就是让视觉转向后方,从更深的地方去观察一切。他带着他们长途散步,教他们正确的观察与聆听。  “拾起那片叶子,”他说,“看着它,然后看向远方的雪峰,让视觉流过那雪峰,接着再看回近处,试着把听觉和视觉结合在一起。用日本人的方式去看。”拉迪卡说这句话意味着弯下腰,上下颠倒地看世界。阿希特记得某次散步时克提到十字架的真实含义:“横线代表自我,直线则代表否定自我。”  马哈瓦恰利在克之前到达马德拉斯,克的老友穆尔利?罗从德里前来接克到平原区。乔巴提亚的园丁与其他管理员都不会说英语,但是他们完全能感受克的定力与空性。克要离开的消息传遍了小镇,人们从四处赶来和他道别。克面带微笑温暖地与他们打招呼。接着克绕过花园走到那些古老而长满树瘤的杉木与松树前,安静地站了一会儿。事后穆尔利?罗问克刚才在观察什么,克说他在和老友话别。几个月来这些大树一直陪伴着他,他与它们神交已久。  1958年的1月克在孟买,罗?萨希布?帕瓦尔当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他,这位先生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作家与律师,名叫戴施潘达。戴施潘达以智力、博学和坏脾气着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幻灭以后,他和妻子薇姆拉?泰一起到孟买参访克里希那吉。他们充满着哀伤;因为爱子突然死亡,而马克思主义也失去了下文。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婆罗门传统,和妻子研读《吠陀经》及《奥义书》。《梨俱吠陀》的《宇宙创生赞美诗》唤起了他们心中的觉性。戴施潘达写了一篇有关这首赞美诗的论文,透过这篇文章他结识了罗?帕瓦尔当。  戴施潘达夫妇与克里希那吉在希马特?尼瓦斯会面。戴施潘达的身体虚弱,瘦削的面容布满了哀伤的线条,但是精神却充满着惊人的活力。他告诉克里希那吉:“我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想和你好好论战一番,毫无遮拦地谈一谈。如果你所说的就是真相,我愿意放弃马克思主义,加入你的阵营。”  戴施潘达事后形容当时的情景,他起先试着以雄辩驳倒克里希那吉,但是发现并没有对手,他的质问愈是猛烈,对方就愈空,这点令他非常受挫、愤怒。突然,所有的质问都停止了,克里希那吉开口说道:“你的问题不在马克思主义,而在你爱子的死。”戴施潘达夫妻立即哑口无言。“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件事,以及你的哀伤。”克里希那吉说。  克里希那吉与他们谈起死亡,他们安静地聆听。谈话结束以后,戴施潘达夫妇红着双眼走了出来。罗问他们:“你们还好吧?”戴施潘达回答:“所有的问题都过去了。”他们返回那格浦尔,收拾好财物,来到恒河边的萨赖莫罕那定居。后来戴施潘达夫妻参与了拉吉嘉特的每一项工作。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9章 以全副头脑说话(1)  1959年初,大家决定克里希那吉不返回奥哈伊,继续在印度停留一年。打从1957年的秋天他就在印度了,1960年的春天才准备返回美洲。这是他年少离家之后在印度停留最长的一段时间。4月的气候湿热难挨,克里希那吉决定离开孟买去楼拿拉小住。楼拿拉是位于孟买与浦那之间的山中避暑胜地。他住在我的小妹阿姆汝?梅塔家,陪伴他的只有一名仆人。苏南达和她的先生帕马?帕瓦尔当也在浦那,他们距离楼拿拉仅仅四十英里路,因此时常来探望克里希那吉。不过多半的日子克都是一个人度过的。  5月份克经过德里前往克什米尔,由马哈瓦恰利和一名南印度的厨师帕拉?麦斯瓦伦陪伴。到达德里以后,克坚持要替马哈瓦恰利定做一套新的毛料西装。看见马哈瓦恰利换上整齐的衣服,克显得十分开心,他说:“马马吉现在看起来帅极了。”他们在斯利那加的船屋过夜,次日搬到闹市里的一幢房子。克在信上描述那幢房子到处都是老鼠,周围的环境也很糟,他住得很不愉快。  5月26日克与马哈瓦恰利离开斯利那加,开车前往阿契巴尔,这是位于拉合尔通往斯利那加古道上的一家客栈,由努尔吉汉建造。阿克巴编年史中提到阿契巴尔是古人膜拜的场所;它的用水取自某个奔流的冷泉,水质非常清澈。有时泉水中会出现带有黄斑的美丽鱼儿,象征着吉祥如意。几百年来朝圣者到此为的是这冷泉的治疗效果,虽然守护冷泉的水神与树神早已消失。  努尔吉汉将冷泉的四周围成一座花园,其中有个区域专门种植齐拿尔与白杨树。冷泉从此区的某一点涌出地面,形成瀑布,横溢花园的下几层。齐拿尔巨大的枝干在瀑布前方向四处伸展。瀑布之下有水池和喷泉,还有一些把水引往花园远处的水道。水道的设计可以把照射在瀑布和喷泉之上的阳光转成彩虹。齐拿尔与白杨树树荫之外的地区,杂乱地移植了一些花卉。池边有莫卧儿人建造的亭台楼阁,经过整修之后,反而失去了原先精巧的比例。瀑布的轰响和泉水的流声并不干扰花园的宁静,也不打扰栖息在齐拿尔树干上的鸟儿。沐浴在阳光下的稻田,碧绿得如同地毯一般,积雪的远山,耸立在地平线之上。  马哈瓦恰利不久便赶往马德拉斯,因为他的孩子生病了。帕拉?麦斯瓦伦仍然留下来照顾克里希那吉。我在6月6日抵达阿契巴尔,一直到6月底我都住在克旁边的另一间茅舍里。  在我启程前往克什米尔之前,克写信要我替他带一本初学者阅读的英文书籍——帕尔格雷夫的《英诗精华》,还有一瓶护发水。我另外带了一包阿方索芒果,这是克爱吃的水果。阿契巴尔没有电力供应,夜晚我们点煤油灯照明。  克从浦那的一位瑜伽名师依严嘉那儿学会了体位法和调息术,每天清晨醒来他都要练习。他试图劝我也学一学瑜伽体位法,我的身体一向不灵活,因此并没有太大的企图心。克做完瑜伽之后,我们便开始用早餐,食物是南印度的依德力斯和森巴尔或得萨斯(由香薄荷米和小扁豆做成的饼),再加上椰子酸辣酱。我喝咖啡,克里希那吉喝的是一种混合的草茶。  吃完早餐,克开始他的长途健行,我陪他一起攀登附近的山丘。穿过松树林,我们攀上陡坡;克的身体敏捷而平衡,他能轻松地越过最难走的路。我一路气喘吁吁,还好从小便习惯爬山,因此勉强还能跟得上。他经常迅速地爬上山,然后回头看我费力地克服某块特别难攀登的岩石;有时他会伸手拉我一把,帮我攀过极陡的陡坡。到达山顶往下望去,景致美得惊人。围墙环绕的花园,碧绿的稻田,一旁的白杨树,四周白得骇人的雪山,尽收眼底。克里希那吉迷上了这个地方。  下午休息过后,克开始教帕拉?麦斯瓦伦英文。傍晚我们漫步于稻田或莫卧儿花园内。繁花盛开,微风中夹带着玫瑰、紫丁香与忍冬的馨香。沿着小溪长满了水田芥,我们摘了一些回去当晚餐。小溪里有条鳟鱼正在孵卵,克花了一段时间观察这条鱼的敏捷游动。  克里希那吉是个水孩儿,他喜爱瀑布、奔流的水、没有涟漪的水,他也喜欢欣赏溪水流过布满青苔的卵石。水的自在与明澈,水的狂放、宁静、对大地岩石产生的冲击,与他结成了一体。  克的心情是那么年轻,里面没有任何骚乱。他的嘴唇与眼神满是笑意,我沉浸在他的慈悲与挚情中。有时他又静思默想,表情变得极为严肃。后来他在马德拉斯与孟买的演讲,就是来自这段时期的洞见。如同潮涨潮落,又像月的圆缺,他的心识在自己的律动中运作。我目睹这位拥有无限美感的神秘男子观赏一片嫩叶,触摸一株百年老树,与它神交,倾听树汁流过叶脉所发出的雷鸣。“永恒就在这里,每一个叶片之下都有它。”克如此说道。我感觉承载着我们的脚步、话语与生活的大地,充满无穷无尽的能量。我如醉如痴,就像啜饮了朝露一般。  有一次散步时他问我如何观察,如何说话,我有点疑惑不解。他接着问我:“说话、歌唱或诵唱时,能否不从嗓子或口腔的前方发音,而是从脑后透过眼睛发音,把注意力维持在眼睛的后方?换句话说,就是以全副脑子说话。”  我们在漫长的讨论中谈到,未来的世界只有两种人不会被淘汰,一种是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人,另一种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这个话题后来在马德拉斯的演讲中深入探索过。他又谈到自我的死亡与寂灭就是创造力的源头,从其中释放的能量是不会耗损的。对他而言,纯然的聆听就是一种奇迹,它能够改变、穿透、连根拔除与摧毁心智中的束缚。  月黑的夜晚,我们通常会到室外观赏繁星,看着暗夜转明。他能逐一指出各种不同的星宿。他谈到外在空间的探索,也谈到内心无限的精神历险。然而一个琐碎渺小的心,是无法踏上这永恒之旅的。  每一个夜晚都是至福。  在煤油灯下吃完晚餐,克通常会朗诵《英诗精华》。济慈的《夜莺颂》是他的最爱。晚上气温很低,我们在开放式的火炉里燃烧薪柴和干燥的松木。偶尔他会以梵文诵唱。他低沉的嗓音充满着整个房间,传向外面的稻田和远方的雪山。他是那么纯真,在他的面前,观察与聆听自然开花结果。  克里希那吉告诉我,有一天他在散步时遇到一群行脚僧,白雪覆盖的山峰近在眼前。他们经过油绿的稻田,落日的余晖正洒在耸立的雪峰上。神圣就在这伟大的景象中,然而那群眼睛盯着地面走路的和尚,却完全无视周遭的荣耀。他说不论他们的心有多静,也无法涵盖浩瀚无边的宇宙,因为那只是有限的寂静,狭隘的空间。  每隔几天我坐车到斯利那加,傍晚时分才回返。克里希那吉对于手工制品极有鉴赏力,因此我总是带回一些手织衣料和工艺品。他细心地观看这些东西,衷心喜欢它们的色彩、质感以及工匠的技艺。阿契巴尔没有新鲜蔬果,因此我也总是带一些回来。  1959年时我并不知道阿契巴尔是个圣地,也不知道当地的泉水被视为圣水。附近的居民都是伊斯兰教徒,他们早已把一切久远的传说灭迹。然而克里希那吉还是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脉动,以及那些朝圣者从前行走在冷泉之路上的回响。他时常谈起那些朝圣者的任务。我告诉他某部早期的经典曾经把流浪者的双足比喻成花朵,我还告诉他朝圣之路在帕哈甘姆,距离阿契巴尔大约四十英里路,但是已经荒废不用。  我发现和克一起生活要想不迟钝很难。他如同镭射光一般,你很容易就把它的强度视为理所当然,进而被烧焦或萎缩。生活在他的身边,就是生活在观察与聆听的领域里。你必须完全清醒,如此脊椎才能挺直,心智才能机警,身体才能静止。他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念都注意;包括一个人行走的方式,说话的方式,身体不安的举动,嗓音的高低,以及安静时的状态。他完全清楚你所说的话是模仿还是洞见。在静默中,你可以感受他的观察与聆听,但是其中并没有任何批判。就像从一面擦得很亮的老铜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孔。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9章 以全副头脑说话(2)  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住了一位男士,他在年轻时曾经出家,后来放弃了僧袍。他是这里的常客,他带给克里希那吉用植物酿成的酒,他说这种酒对肾脏很好。克里希那吉天生就倾向于自然疗法,他一向喜欢喝草茶。他坚信这种酒有利于他的肾脏。  6月底我回到德里,马哈瓦恰利不久便回到帕哈甘姆与克里希那吉会合。此地是通往阿马那斯朝圣之地的大本营。印度最神圣的圣地之一,阿马那斯山洞位于喜马拉雅山上,随着月之圆缺,其上圆锥形的积雪也跟着消长。8月的月圆之日是朝圣的重要日子,当天阿马那斯山洞的形状显得特别完美。从6月中旬就有托钵僧和在家众前来朝圣,沿途尽是绝壁与难行的小径,一路险象环生。途中还有清澈蔚蓝的萨斯那湖,背后就是高耸的山脉。一轮满月从最高的山峰之后冉冉上升,照耀着永恒的积雪,看起来如同新月斜倚在湿婆神蓬乱的华发上。  停留在帕哈甘姆期间,克里希那吉住在松林中的一栋度假小木屋中。此地有两条河从高而下穿过山谷,河床上巨大的卵石使河流变得十分湍急;其中一条是源自寇拉亥冰河的利达尔河,另一条则是阿马尔恒加河,又称为萨斯那河。沿着此河的河岸,可以通往阿马那斯。托钵僧与访客远从斯利那加前来探望克里希那吉,克和其中的几位谈话。后来在马德拉斯的演讲中他提起这些托钵僧,他说:“有一天在克什米尔,几位托钵僧告诉我,‘我们住在雪山中,从不与其他人接触,也没有人前来看望我们。’我对他们说,‘你们是真的面对孤独,还是只有在肉体上与他人隔绝了?’‘哦!我们是真的在面对孤独。’他们如此回答,可是他们尚未放下《吠陀经》与《奥义书》、他们的经验与累积的知识、他们的冥想、修行的伎俩与咒语,他们还没有放弃这些负担,这样如何能算是面对孤独?披上僧袍并不意味着真能弃世。你永远无法舍弃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一部分,你也许能舍弃几头牛,一幢房子,但是要想舍弃你的遗传属性,你的传统负担和局限,那就需要深究了。”  大部分时候,克都是一个人漫步于帕哈甘姆附近的松木与杉木林中。8月13日维诺巴?巴韦和他的追随者前来参访克里希那吉。  维诺巴吉说这是他初次会见克里希那吉。这位甘地的追随者问道:“你贵庚?”克里希那吉回答:“六十四了。”“那么你算是我的小老弟,我来这里向你致意,希望你能给我一点祝福。罗和阿秋?帕瓦尔当,达达?塔马狄卡利与薇姆拉好几次向我提起你,但是我向来都很忙,你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一直没有碰面。”幽默了一番之后,维诺巴吉希望了解一下克里希那吉的智慧,克显得有点腼腆,他沉默不语,后来尼尔马拉?戴施潘达把两个人的谈话记录了下来。  维诺巴吉说:“我们应该从何谈起?”  “那得看你对什么题目有兴趣喽!”克里希那吉回答。  “人生。”维诺巴吉回答。  “每一个人对人生这个题目都感兴趣,但是讨论非得靠语言来进行,语言还是必要的。”维诺巴吉说。  克回答:“语言不能太多,否则讨论就失去了意义,讨论意味着……”  克里希那吉还没来得及讲完,维诺巴吉便说道:“分享彼此的经验。”  “是的,还有深入的透视。经验是有限的,我不相信行动应该扎根于经验之上。”  “是不是因为经验会带来局限?”维诺巴吉问道。  克回答:“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拥有自由的心智那么重要了。一颗不受经验捆绑的心,才能发现超越经验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应该大死一番。我们总是以旧有的经验来诠释经验。作为一名印度教徒,我们自然会以湿婆神或克里希那的观点来诠释经验,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大堆的名相罢了。我们必须消除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分裂。”  维诺巴吉回答:“没错。”  “你虽说‘没错’,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句说辞罢了,你真的能不再做印度教徒吗?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必须放弃旧有的经验,才能发现崭新的洞见,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学习摆脱所有的局限,譬如当一名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或基督徒,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真的放下,我们不过假装这么做罢了。  “我们必须停止当印度教徒或伊斯兰教徒;我们应该先学会做人,不过这真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空想解脱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必须一开始就不受限制,而不只是空想。”  维诺巴吉要求他的同志提出问题,他们都犹豫不决。维诺巴吉告诉克里希那吉,大部分人来的目的都不是想发问而是想得到祝福,于是讨论开始脱离严肃的主题。  维诺巴吉问克里希那吉:“你在印度要住多久?”  “六个月。”  “你做不做运动?”  “做一点,我喜欢走路。”  维诺巴吉的某位追随者问道:“证悟自性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呢?”克反问。  “与大梵或上帝合一。”维诺巴吉的某位信徒说。  “上帝只是一个名相而已,要想真的体悟上帝,你必须有自由的心智,不追随任何人的优秀心智,心中没有上师及体制,试试看。”  “我们要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心智?”有人问道。  “你必须有自知之明。不是那些有关大梵的知识,而是要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为什么思考及如何行动。自我到底是什么?我说的不只是清醒时的自我,还有更深的无意识领域。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革命性的心智。没有任何方法能让你体悟上帝。如果你透过某扇窗户向外观看,你的观点必然是有限的。”  “人生观是可以学来的吗?”维诺巴吉的某位追随者问道。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存在的,至于听众是谁有那么重要吗?”克里希那吉说。  “也许他认为你应该站出来传道。”维诺巴吉插进来一句话。  “先生,我不是正在说话吗?这本来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你是不是希望我能按照传统的方式传道?”  “也许你现在正以你的方式做他想要你做的事。”  “先生,根本没有你的方式、我的方式或他的方式,存在的只有一种方式。”克里希那吉不肯妥协。  “我有一种想法,你有另一种想法,我们误导了整整一代的人。要想谈上帝,我们的心必须没有捆绑。共产主义者说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你说上帝是存在的,你们都受到了局限,你们的论调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灾祸的起因。根本没有你的冥想或我的冥想,存在的只有冥想罢了。”克说。  “美国人一定很欣赏你的话。”维诺巴吉说。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只能照顾百姓的最低需求,因此西方人也纷纷投入各种信仰,如同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一样,有什么差异?在印度,经济改革已经变成最重要的一件事,改革与社会福利都是政府的职责。改革者和宗教是毫无关系的,除了改革之外,宗教应该还有更多不同的作用。  “生命之源是宗教,而不是改革,我并不反对改革,改革是必要的,然而宗教和改革是不同的。  “我认识欧洲的一些共产主义者,他们对我十分感兴趣,不过只到某种程度而已,印度教徒或天主教徒也是一样,只到某种程度而已。因此不论在欧洲、美国或印度,我都只是一个局外人。印度这个国家除了政治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吗?这里为什么没有深刻的创造力?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9章 以全副头脑说话(3)  “为什么印度大部分的思想家都投入了改革?改革只是一件小事,小事之中永远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东西,而伟大的东西却总是能涵盖小事。在印度我无论走到哪里,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不关心贫穷与贪污的问题。我反问,为什么我们不从别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很显然把事情弄拧的就是政治。所谓的宗教人士为什么要关怀改革的问题,改革不可能带来彻底的转变。”  “你的结论是什么?”维诺巴吉问道。  “没有结论,只有观察。”克里希那吉回答,“印度人的心智中有很深的矛盾,我们谈的是理想,做的却是相反的事,我们认为不该有野心,所以总是压抑那种想要改变的欲望。肤浅的改革就是来自这种挫折感,然而我们却穷追不舍。我的意思是,采取行动之后还要观察其结果,我们的传统和上师们说的却是相反的话。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把挫折、矛盾和存在感视为一种古老的人种特性。我们虽然追求上帝,却不知道怎么生活,这也许就是我们投入肤浅改革的原因。”  “欧洲人是不是更能欣赏你?”  “我厌恶被欣赏。  “那里的情况跟印度一样,认真的人确实有一些。印度人最认真的是政治,政治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有些人声称自己为和平改革而献身,其实他们强调的还是一个‘我’字。搞政治的人心智不可能活泼,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活泼与明澈的心智,不被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局限的心智。  “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印度教之中,你就无法真的去爱了。爱需要彻底的自由。前几天有一位托钵僧前来看我,他曾经去过阿马那斯,他提到隐修士所提倡的各种宗派。我问他,‘他们做了些什么?’他说,‘什么都不做,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是大梵,他们独居,他们冥想。’我回答他,‘背负着信仰的重担,他们永远不可能彻底放下。’  “要想见到真相,你就必须彻底放下。在一个强调传统与上帝的古老国家里,你很难做到这一点。”  克里希那吉指着那些围绕在维诺巴吉身边的人说:“这些人是不是都是你的追随者?真是可惜。”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我的追随者。”维诺巴吉说。  “在印度,人们渴望上师和权威的指导,他们觉得有人指导才能找到真理,他们不准备犯错,这真是太幼稚了。”克里希那吉说。  “就算他们跟孩子一样也没什么不妥。”维诺巴吉如此回应。  “那么维诺巴吉何不放下这些追随者?”克的问题十分迅捷。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途是独一无二的。”维诺巴吉循着自己的思路回答。  “寻找上帝和成就无关,上帝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存在,而人心厌恶这永无止境的感觉。”克里希那吉说。  “你的意思是没有一个客体可以追寻?上帝是追不到的?”维诺巴吉开始感兴趣起来。  “没错,否则上帝就太琐碎渺小了。人们到阿马那斯去寻求上帝,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摒弃了爱与美,摒弃了个人的思想以及各种形式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威和体制的认可;我们不给心智探索的空间,我们和真正的创造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要想领悟上帝就必须披上僧袍,拒绝性爱,否认感官,不再欣赏云朵或大自然,然后说我们必须静坐冥想,可是这样的冥想只不过是睡眠罢了。”  “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宗教占着什么样的地位?”维诺巴吉的一位跟随者问道。  “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不外乎是社会或文化中的各种关系,关系一旦改变,社会也就改变了。”克里希那吉停了一会儿然后说,“宗教就是去发现真相,发现真相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天没有一个人会说:‘我不是什么印度教徒或伊斯兰教徒,我只关心整体人类的问题,关心地球被破坏和原子弹的问题,我关心的是人类是否能建立兄弟之爱。’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问题,但是关心的人还不到六个。”  “我却发现印度人已经准备好接受新的观念,放弃国家主义,从狭窄的人生走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维诺巴吉如此辩护着。  “我了解,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印度人的心智已经变得过于机械化,他需要而且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目标。我们朝着旧有的目标前进,一点也不假质疑。我们太拘泥形式,但是一个人必须有自由的心智,一个不受传统影响的心智。彻底的自由是必要的,不过你一旦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你就不自由了。我们必须去发现自己,揭穿自己,检查自己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把心中的火点燃。”克里希那吉节节进逼。维诺巴吉也许想对抗这股能量,于是把话题转向琐碎的事。  “我听说你已经有一年没有举行公开演讲了。”维诺巴吉说。  “是的,我已经有一年没有举行公开演讲,我一直在禁语,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在遵守什么誓言。”  “我很高兴今天能见到你,我一直都在期盼这件事。你有没有学过任何的印度语言?”讨论变成了闲话家常。  “我曾经学过印地语,我的家乡话是泰卢固语,但是我很小就不说了。”  “你现在开始学印度语文还不算太晚。”维诺巴吉说。  “我现在正在学梵文,不过只是为了好玩。”克里希那吉回答。  “如果你只说英文,在印度没有多少人会了解。”维诺巴吉说。  “我知道。但是如果你用传统的语文,人们就会把它诠释成传统的寓意,于是你就无法再说下去了。”  “英文也可能会造成不当的理解。”维诺巴吉说。  “那么就破解它,”克回答,“我发现如果你想把梵文翻译成英文,你就必须真的了解其中的内涵,但是你如果把梵文翻译成印地语或马拉塔语,却不需要深入的了解。”  克里希那吉与维诺巴吉彼此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互相道别。次日克里希那吉回拜维诺巴吉,维诺巴吉谈到他的捐地朝圣之旅。他说:“我所追寻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我不准备去阿马那斯了。有人说我这样是不对的,我应该去的,因为辨喜上师也去过。”前次的讨论,激起了某些出自内心的反应,他说:“昨天我们谈得很好,很有启发性。这些思想多年来一直引导着我,早在我接触甘地吉以前就是如此了。我见他的时候刚好二十岁,我见他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聆听,他从不要求我或任何人接受他的想法。”  “是的。”克里希那吉说。  “你好像也见过他一次?”  “总共三次,有一次是在伦敦,当时我和贝赞特博士在一块儿。”  “我很少有时间读书,不过有时候我还是会读一读。”维诺巴吉说。  “除了一两本闲书之外,我几乎完全不读书。你早上是不是很早就外出了?”谈话再次回到表面的层次。  “四点三十分我就外出了,一天通常要走十英里路。”维诺巴吉说。  “你写不写书?”维诺巴吉问。  “写。”克里希那吉回答。  “这些书都由谁出版?”维诺巴吉问道。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三部分  第19章 以全副头脑说话(4)  “演讲和讨论的文字在印度出版。”  “捐地运动中有许多人都读过你的书。”维诺巴吉说。  “阿秋和罗也这样告诉我。”克里希那吉说。  维诺巴吉指着马哈戴薇?泰说:“她不懂英文。”  “真遗憾,我也不懂印地语,那么我们就无法沟通了。”克里希那吉说。  “但是你现在正在学梵文——为了好玩。”  “梵文真是美,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克里希那吉回答。  “梵文的每一个字都有字根。梵文和拉丁文属于同一种语系,英文的‘点火’(ignite)与梵文的‘火神’(agni)这两个字的字根是一样的。”维诺巴吉说。  他们十分友善地互相道别。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