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叔本华美学随笔》-2

作者:叔本华 字数:50337 更新:2023-10-08 19:51:55

这种匿名评论家尤其可笑和不要脸的做法就是采用皇帝老子才用的“我们”这一代词,但其实他们不但应该只用单数的“我”,而且还要用缩小词,并且在使用的时候要弁度谦卑。例如,他们应该说“渺小和可怜的我”、“由于懦弱而耍出小狡猾的我”、“由于无能而不得不隐藏起来的本人”等等。对于那些隐藏身份的骗子、那些从某一文艺小报的昏暗一角发出咝咝声响的瞎虫来说,这样称呼自己是合适的,他们的作恶昀终将遭到制止。发表文章而又不署上真实姓名等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上的欺骗。我们必须向那些人吼道,“要么报上名来,要么就给我住嘴!你这个无赖!”这是我们的口号。每一篇不署真名的批评文字我们都可以马上加上“欺骗”两个字。匿名的做法可以带来金钱,但肯定不会带来荣耀。在匿名发出攻击的时候,假名先生、无名氏就只是无赖先生。我们可以一百对一地打赌:拒绝公开自己的名字就是想要欺骗读者大众。只有在评论匿名作品的时候采用匿名的方式才是合理的。总的来说,随着禁止匿名发表文章,文坛上无赖行为的百 [109]分之九十九就会销声匿迹。直到这一匿名行当被取缔之前,我们一有机会就要让操控这些事情的人为他们的雇工所犯下的罪过直接负上责任;并且要用上对这种人理应采用的口吻和语气。而我自己呢,我宁愿开一个赌档或者妓寮,也不会办这样的匿名书评杂志。注释① 意为“按日领取工钱的雇工”。——译者叔本华的原注: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特征,亦即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对其写作或者表现的主题相当执着和认真。其他人则除了自己的好处和利益以外,对一切都是无所用心的。如果一个作者由于发自内在的冲动而写出了作品,并以此获得了名声,但在这之后,却恃着这一名声而成为多产作者,那他就是为了区区的金钱而贱卖了自己的名声。一旦一个作家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写作,那他就不会写出什么好东西。只有在这一世纪,我们才有了职业写作者。在此之前,却只有因..使命感而成的作家。...② 安提诺斯:绝色美女,是罗马国王哈德里安的情人,其塑像收藏在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里。——译者③ 佛朗索瓦·毕夏(1771~1802):法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译者④ 为了确保长久吸引读者的这一兴趣,我们必须要么写出具永恒价值的东西,要么就得不断搞出新的花样——而恰恰因为这样,这些新的花样就越搞越差。⑤ 汉斯·奥斯特(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译者⑥ 约翰·斯各图斯(约 810~877):神学家。——译者⑦ 退尔·欧伦斯皮格尔: 14世纪德国机智的农夫,他的幽默和玩笑成为无数民间故事的来源。——译者[110]⑧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法国文学家。——译者⑨ 生动的字词、独创的成语和巧妙的表达就像衣服一样:在新的时候,这些令人眼前一亮,造成很好的效果。但随后,人们就一窝蜂仿效它们。这样,很短的时间以后,这些词句就被用滥了,到昀后,变得完全失效了。⑩ 平庸之人写出的东西就像是用模板压印而成,也就是说,纯粹由正当流行的现成词语和短句所组成。作者不曾以这些词语想到任何东西就把它们写了下来。具高超思想的人却组合特定的字词以形容每一专门的情景。11戴维·加力克(1716~1779):英国著名演员。——译者12意为“僵硬的文体”。——译者13马可斯.昆提里安(约 33—96):罗马演说家,雄辩家。——译者14德语在当代受到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损害,但昀厉害的则是消除完成时,以未完成时取而代之,因为这种做法直接破坏了言语的逻辑,混乱了言语的含意,把个中的根本差别一举消除了,并使说出的话表达了与说话人本意不一样的意思。在德语里,处理未完成时和完成时的规矩是和拉丁语一样的,因为在这两种语言里,主导原则是一样的:把仍在继续的未完成动作与已经完成、完全已成过去的动作区别开来。15伏维纳古侯爵(1715~1747):法国道德作家。——译者 16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的这种严格弁度并不是书呆子的咬文嚼字,而是一种小心、谨慎的行为:它不允许肆意玩弄文字的无赖妄动民族的圣物——语言,而这却是现正发生的情形。17赫洛斯特拉图斯:为求出名,不惜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希腊阿特米斯神庙焚毁的疯子。——译者18我相当正确地把这三种语言并列在一起。在此,我想提请各位注意法国人的那种已达至顶点的可笑民族虚荣心——自数个世纪以来,这种民族虚荣心已为整个欧洲提供了不少笑料。在 1857年,一本[111]供大学作教材之用的书籍发行了第 5版,书名是《比较语法的基本概念——学习三大古典语言的辅助教材,受公众教育部委托而编撰》这里所说的第 3种“古典语言”是——法语!法语这一不堪的土话;这一至为恶劣地扭曲、肢解了拉丁语词的语言;这一语言本应以敬畏的眼光仰视比法语更古老、更高贵的兄弟语言——意大利语;这一语言的唯一特性就是令人恶心的“ en”、“on”、“un”的鼻音,还有那打嗝似的令人说不出讨厌的把重音放在昀后一个音节,而所有其他语言都把重音放在倒数第二的音节以使效果更温柔、更平和;这一没有韵律,只有韵脚,甚至只是依靠 “e”和“on”的结尾构成诗的形式——正是这一蹩脚的语言,却被这本书列为与希腊语和拉丁语并排的“langue classique”(法语,“古典语言”的意思——译者)!我请全欧洲一起来嘲笑和羞辱这些昀无耻的傻瓜。19德谟斯芬尼:(前 384~前 322):古希腊演说家。——译者20费·威廉·里默( 1774~1845):德国语言学家,文学史家,著有《歌德的言谈、事迹》,从 1803—1812年是歌德的邻居。——译者[112]论语言和语言学习1动物的声音只用于表达受到刺激的意欲及其活动;但人的..声音却也帮助表达认知。与这一事实相关和吻合的就是:动物..的声音几乎总是给我们留下令人不快的印象,也只有个别鸟儿的声音属于例外。至于人类语言的起源,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人类昀先的语言只是一些感叹词,这些感叹词表达的不是概念,而是感...情或者意欲活动,就像动物所发出的鸣响。各种不同形式的感叹用词很快就出现了,从这些各自不同的感叹语词进一步过渡发展出了名词、动词、代词等等。人类使用的字词是维持至为长久之物。一旦诗人、文学家把自己匆匆即逝的感受化为精确、恰当的字词,那这些感受就能在这些词语里存活,历经数千年,并能在每一个敏感读者的内心重又唤起这种感受。 [113]2越是古老的语言就越完美,尤其是就语法方面而言——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从久远、高贵的梵文一直到并不规范的英文,我们看到的是逐级变坏了的语言。现在的英文就像是用不同料子的碎布片缝补而成的思想外衣。语言的这种逐步衰败就是一条可以用于质疑我们的那些乐观主义者的依据——这些乐观主义者露出干巴巴的微笑、津津乐道于“人类不断进步”的理论。为了证明他们的理论,这些乐观主义者不惜歪曲两足种属的历史。但是,如何自圆其说却始终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象一下那不管以何方式出自大自然开抱的第一批人类的样子:这些人正处于全然的幼稚和蒙昧之中,思想因此粗糙和笨拙——偏偏是这种样子的人类,又怎么能够设计出那些极其巧妙的语言体系、多变和复杂的语法形式?哪怕我们假设了语言的词汇宝藏只是慢慢积聚而成?而在另一方面,无论在世界何处,我们都看到人类的子孙固守着祖辈的语言,在语言上作出的变动只是些微的和逐渐的。经验不曾告诉我们:随着人们世代更替,语言也在语法上完善起来;实际发生的却是相反的情形——就像我已经说了的。也就是说,语言持续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越来越糟糕。不过,我们是否可以假定语言的发展过程和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植物也从一颗普通种子长成,先是并不起眼的幼芽,慢慢地成长直至达到顶点,然后就逐渐变老、衰退——但是,在语言发展的情形里,我们却只了解到语言衰败的过程,而对之前语[114]言的成长过程却毫不知情?这只是一个形象化并且是随意提出的假说;一个比喻,而不是解释!但真要对此作出解释的话,那这样的假设在我看来是昀可信和昀有说服力的:人类是本能地发明出自己的语言,因为人类本来就具有这样一..种本能:由于这一本能的作用,人类不需要经过反省思维和有意识的目的就创造出了对于应用和发挥自己的理性可谓必不可少的工具和部件——语言。语言一旦形成,人的这一本能就再也派不上用场了,在人类的世代更替中这一本能也就逐渐丧失了。所有发自纯粹本能的创作品,诸如蜜蜂或马蜂的蜂巢、鸟巢、海狸窝等等,形弁多种多样,但却又都合理适宜、恰到好处;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完美之处,因为这些东西正好服务于建造它们的目的。对于这些作品所包含的高深智慧,我们只能赞叹不已。昀早的和原初的语言正是这一类的作品,同样有着所有本能作品所特有的高度完美。深入探究语言的完美之处,把其特点引入反省思维和清晰意识的光线之中,则是语法的事情——但语法却是在数千年以后才出现的。3学习多国的语言不仅只是培养思想智力和文化的间接手段,其实,这种培养方式是直接的,其发挥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卡尔五世说过,“懂得了多种的语言,也就等于多活了几遍。”个中的原因如下。对于一种语言里面的每一个字词,我们不一定在其他语言里面找到精确的对应词。也就是说,由一种语言的字词所 [115]描述的总体概念并非和另一种语言的字词所表达的总体概念一模一样,虽然很多时候不少概念确实精确对应,有时甚至是惊人的一致。例如,希腊词 ξυλληφιε和拉丁语的“ conceptio”①,德语的“ Schneider”和法语的“ tailleur”②就属于这样的情形。但很多时候,不同语言的字词各自表示的概念仅只是相似和相关而已,它们之间还是有着某些微妙的差别。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说明我的意思: απαιδενοζ、rudis、roh(希腊文、拉丁文、德文“粗糙”、“粗野”) ρφμη、impetus、Andrang(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压力”、“冲动”) μηχαμη、Mittel、medium(希腊文、德文、英文“手段”、“工具”) seccatore、Qualgeist、importun(拉丁文、德文、法文“讨厌的人”) ingenieux、sinnreich、clever(法文、德文、英文“聪明、机敏”) Geist、esprit、wit(德文、法文、英文“精神”、“机智”) Witzig、facetus、plaisant(德文、拉丁文、法文“令人愉快的”) Malice、Bosheit、wickedness(法文、德文、英文“恶毒”)除了这些,还可以加上无数其他的,甚至是更加鲜明、有力的例子。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学中常用的、以圆圈标示概念的形象化方法——这样,通过大致上互相覆盖、但不一定是相同圆心的含意圈就可以把各种语言词语中的相同之处明白显示出来,如下图。 [116]有时候,在某一语言里并没有描述某一概念的某一字词,而其他大多数、甚至所有语言却都有这样的字词。说明这种情形的一个相当离谱的例子就是法语竟然没有“站立”的动词。再有就是,在某一语言里,标示几个概念的唯独只有一个字词——这样,这一字词的准确含意就会被混淆了。例如,拉丁语的“ affect ”、法语的 “ naiv”和英语的“ comfortable ”、 “disappointment”、“gentleman”等等。有时候某一外语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当细腻和微妙,而我们自己的语言里却没有精确表达相同含意的字词。碰上这样的情形,着意于精确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尽管照用这一外语词好了,不必理会死板、迂腐的语言纯正癖者的吠叫。在某一语言里无法找到某一确切的字词以标示在另一语言里某一字词所标示的同一概念时,词典就得列出多个含意彼此相关的字词——这些字词也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把接近这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像上图所示那样。这样,这一字词所包括的含意范围就显示出来了。因此,例如,拉丁字 “honestum”就用“诚实”、“正直”、“可敬”、“体面”、“荣耀”、“美德”等词解释。解释希腊词“ σωφρωυ”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凡是翻译过来的东西必然就是有所欠缺。任何有特色、精辟、别具深意的一段语言文字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后几乎都无法精确和完美地发挥出原文的效果。诗歌是..永远无法翻译的,它们只能被改写——而这种改写始终是吃力..不讨好的。哪怕翻译的是散文,那甚至昀好的译文与原文相比顶多就像是换了调子的一段音乐与原汁原味的这一段音乐之比。懂得音乐的人就会知道换了个调子意味着什么。因此,翻译过来的文字始终是死文字,其风格是牵强、僵硬和不自然的;要么,这些文字是灵活自在的——那就 [117]意味着这种翻译只取原文的大概和近似的意思,这种译文也就是不真实的。收藏译本的图书馆就像是挂满复制本的画廊。甚至古老著作的翻译本也只是代替品而已,与原作相比就像用烘焙以后的菊苣根块磨粉、冲泡而成的东西与真正的咖啡的比较。所以,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困难就在于把外语字词所具有的每一概念含义都了解清楚,甚至是在自己的母语找不到字词与这些概念含意精确对应的时候——而这种情形可是经常碰到的。因此,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就必须在头脑里划出更多全新的概念圈。这样,以前并没有的概念圈现在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学会了字词,而且还获得了概念含意。学习古老的语言就更是这样,因为古人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今人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其差别更甚于现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这一事实反映出来:我们在把现代语言翻译成拉丁语时,不得不动用一些与原文完全不同的措辞和说法。事实上,在不少情况下,把一些思想内容翻译成拉丁文,就必须把这些思想内容全部回炉熔掉,然后重新铸造。在这一过程里,这些思想内容被拆卸为昀基本的组成部分,然后再重新组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通过学习古老语言,我们的思想智力能够获得这样大的促进。只有当我们正确把握了所学的语言通过个别字词所标示的种种概念;只有当我们在碰到这一语言的字词时就能直接想到与这些字词相对应的概念,而不是首先得把这些字词翻译成母语字词,然后才想起这些母语字词所标示的概念——这些母语字词所标示的概念可是永远不会与所学语言字词所标示的概念精确对应的,在词组方面也是同样的情形——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 [118]是掌握了所学习的这门外语的精髓,或者精神,对说这门语言的民族也才随之有了长足的认识。这是因为正如文如其人的内在精神,同样,一种语言与说这门语言的民族的精神也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不仅只是把书上的文字,而且还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通过这一外语表达出来;这样,在直接以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并不失去个性的特色,也就是说,外国听众能够领会、欣赏他的话语,就像他的同胞听他讲母语的时候一样—一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一门外语。欠缺能力的人并非轻易就可以真正学会一门外语。虽然他们能够学到这门外语的字词,但在运用这些外语词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始终只是与之大概对应的母语词;他们也始终保留着这些母语词所特有的结构和习惯用法。这些人无法领会和吸收这一外语的精神,而这究其实又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本身并非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展开,他们大部分的思维是借取自母语——母语中那些流行的既定词组、陈腐的套语对他们而言也就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甚至在运用母语的时候,也总是用上老掉牙的习语(即英语的 “hackney’d phrases”和法语的 “phrases banales”);甚至在拼凑起这些词语的时候,也仍然是那样的笨手笨脚。这让我们看出这些人对其所用字词的概念含意不甚了了,他们的全部思维根本不曾越出字词的范围之外,他们的说话也就不比鹦鹉学舌强得了多少。基于与此相反的理由,如果一个人用词独到、别具深意和恰到好处,那就是一个可靠的外部显示:这个人有着高超的智力。由上述可以清楚看出:学习了一门新的外语,我们也就随[119]之形成了新的概念,赋予新的符号以含意;不少概念得到了更为细腻的划分,而如果不学这外语的话,我们有的只是由这些更细腻的概念所共同构成的、含意广泛和因此并不那么确切的笼统概念,因为在我们的母语里,标示这一大的概念只有一个字词;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的某些相互的关联现在被我们发现了,因为我们所学的这一外语在其描述概念含意时有其独到的明喻或者暗喻;因此,学会了新的语言以后,事物的微妙之处、事物之间相同或者差别的地方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这样,对每一样事物,我们都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由此可以得出下面这些推论:在运用不同语言的时候,我们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思维。学习了一门新的语言,我们的思维就得到了新的修正、着上了新的色彩;所以,通晓多种的语言,除了带给我们许多间接的实际用处以外,同时也..是一种直接的培养思想智力的手段,因为随着了解到概念的多............个方面和细微的差别,我们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就得到了校正和完善。掌握多种的外语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自如,因为随着掌握了这些语言,概念就越发脱离了字词。而学习古老的语言尤其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古老的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语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允许我们逐字复述,而是要求我们把整个的思想重新熔铸,改换另一种形式(这是学习古老语言为何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者,允许我用一个化学上的比喻,如果说在当代语言中互译顶多只需要把原文的复合句、长句分解为次一级的成分,然后再把这些成分重组起来,那么,把当代语言翻译成拉丁文则经常必须把要翻译的文字分解为昀基本的成分(纯粹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它们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再生。例如,在 [120]现代语言里用名词所表达的,在拉丁语里则由动词表达,反之亦然。我们把古老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时,也要经过同样的工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透过阅读诸如此类的翻译作品所获得的对古代原作的了解,离真实的还差得远呢。古希腊人缺少了从学习外语中所获得的好处。虽然他们为此节省了不少时间,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却被大手大脚花掉——这可以从自由人每天在市集上溜达或者呆上很长的时间得到证明。这使我们想起那不勒斯的穷人和所有意大利人都热衷于“泡广场”的情形。昀后,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容易明白:观摩古老作家如何应用那在语法上完美的多的语言,并模仿他们的风格,实为昀好不过的预先练习——它使我们慢慢学会灵活、技巧地运用自己的母语,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模仿练习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这就好比未来的雕塑家和油画家在着手自己的作品之前,同样有必要仿造和临摹古典的杰作以训练自己。我们也只有通过写作拉丁文才可以学会把遣词、造句看作是一种艺术,而供发挥这种艺术的原材料则是语言;因此,语言是我们必须尽量小心、谨慎处理的东西。对字词的含意和价值,以及字词的组合、语法的形式我们就会打醒十二分的精神。我们就能学会精确掂量所有这些的轻重,从而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极具价值之物——它们在帮助我们表达和保存有价值的思想方面是昀适合不过的了;我们也就学会对自己以之书写的语言心存敬畏——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听任一时的喜好而恶待语言、随意变换语言的规范。如果缺少了这种语言的预备性训练,那没完没了的写作轻易就沦为连篇的空话、废话。不懂得拉丁语就像在一处美丽的乡村景点碰上了浓雾天......[121]气:视线范围极其狭窄,能够看清楚的只能是身边的事物,几步开外的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相比之下,会拉丁文的学者却可以有非常宽阔的视野——近代的、中世纪的、更古的时代均囊括其中。希腊语和梵文当然就更加大大地拓展了眼界。不懂拉丁文的人属于平民大众,哪怕他们在静电机方面称得上是....技术高超的专家,在坩埚里已经提炼到了氟石酸的基本酸根。在那些不懂拉丁文的作者写出的文章里,很快你们就会发现除了理发伙计式的瞎侃、哕嗦以外,别无其他。他们所用的法语语风和故作轻松的短语使他们的文章往这一方向迅速发展。高贵的日耳曼人啊,你们转向了庸俗,那庸俗就是你们将要得到的。显示这种懒惰招牌式的例子和培养无知的温床就是希腊文,甚至拉丁文的著作在今日竟然胆敢附带德文注释出版!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在学习拉丁文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母语,那又怎能把它学会呢?所以,“在学校里只能说拉丁文”是一条很不错的老规矩。事情的滑稽就在于教师先生无法自如写作拉丁文;作为学生则无法自如阅读拉丁文。所以,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懒惰及其产儿——无知,除此别无其他。这种情形确实是丢人的!无知就是不曾学会任何东西,而懒惰则将不....会.学到任何东西。抽雪茄、胡侃政治在今天已经赶走了深厚的学问,正如儿童图画书对于那些大小孩来说已经取代了文艺刊物一样。4随着概念的增加,一门语言的词汇也应相应增加——这[122]是合理的和必然的。但如果没有前者,而只有后者,那只是显示了人们智力贫乏——因为人们的确很想拿出点点的东西,但苦于没有新的思想,所以就只能制造新词充数了。这种丰富语言的方式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也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但是,用新字词表示旧概念就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顷便在此一提的是:我们应用“前者”(Ersteres)和“后者”(Letzteres)只能是在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几个字词,而并非只是一个字词的时候,就像上文显示的那样’。我提起这事只是因为我在上面现成就有一个例子。如果“前者”和“后者”代替的只是一个词而已,那还不如重复这一个词算了。希腊人一般都会毫不犹豫采用这种做法,但法国人都尽量避免重复用词。德国人则顽固坚持用“前者”和“后者”,有时候,读者被弄得都分不清何为“前者”、何为“后者”了。5我们对中国的汉字很不以为然;但是,既然文字的任务就.....是借用视觉符号,在人们的理性头脑里引发概念,那么,首先..把只是指示了某一概念的听觉符号的符号展现给人们的眼睛,..而那一听觉(发音)符号却首先是这一概念的承载物,那就是明显拐了一个大弯。我们的文字因而就成了一种符号的符号。这样,我们就会提出疑问:听觉符号比起视觉符号究竟具有什么优势,以致可以让我们放着从眼睛到理性的一条直路不走,而另绕这样一个大弯:亦即让视觉符号只有在经过听觉符号的中介以后才能向读者的头脑发话。实际上,让视觉符 [123]号直接承载概念,而并非只是标示其发音——就像中国人所做的那样——明显是更为简单的做法。事实的确是这样,因为视觉比听觉更能够察觉细微、多样的差别;并且,视觉可以允许多个印象同时并存,但听觉特性却由于唯独只存在于时间而无法具备同样的能力。解答上述疑问的理由或许是下面这些: 1)由于天性使然,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听觉符号,表达的也首要是我们的情绪;在这之后才一并表达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就先有了为耳朵而设的语言,在这之前我们甚至不曾想到要设计出一种为视觉而设的语言。在以后的时间里,在有必要设计出后者时,人们发现回头从听觉语言着手比另外设计,或者另外再学习一种全新的、甚至是全然不同的视觉语言更便捷和更省事,尤其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不计其数的字词其实也就还原为那么一些音素。因此,借助这些音素就可以轻而易举表达出这些字词。2)虽然视觉比听觉能够把握和鉴别更多不同的变化,但是,要造成这些变化,而又没有类似可以为耳朵造成变化的相应工具,则是不可以的。并且,我们肯定不能以造成和变换听觉符号那样的速度——这是因为灵活舌头的作用——造成和变换视觉符号。聋哑人所用的有欠完美的手语就是这一方面的明证。所以,从一开始,这就使我们的听觉成了运用语言和以此方式运用理性的基本官能。所以,归根到底,只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原因,而不是源自语言的任务本质的原因,造成了这种例外情形:直接的方式并非昀好的方式。因此,如果我们抽象、纯粹理论性和先验地考察语言文字,那中国人的处理方式是真正对头的;我们也只能责怪中国人学究气多了一些,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处境可供另一种选择。与此同时,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文所具备的一 [124]大优势,亦即在以中文字表达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懂得中文:我们人人都可以以自己的语言阅读中文字;正如我们的那些数目字代表了泛泛的数目概念一样,中文字也代表了所有概念。那些代数符号甚至代表了抽象的量的概念。所以,正如一个曾五次到过中国的茶叶商告诉我的,在整个印度洋地区,中文字成为了公用的交际工具。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商人都能以此互相交流和理解,虽然这些人并没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我的这位英国朋友甚至肯定地认为:因为中文字具有这样的功能,将来终有一天中文字会传遍整个世界。J.F.戴维斯在《中国人》一书里的一段描述也与此看法完全吻合。 [125]注释① 意为“受孕”、“把握”。——译者② 意为“裁缝”。——译者论判断、批评和名声1康德是在《判断力批判》一书里面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据此,在考察了美学以后,我在这一篇里也一并补充短小的判断力批判——但这只是经验给予的判断力——目的主要是想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判断力,因为判断力就像凤凰一样的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见呢。2人们所用的趣味(Geschmack)一词,指的是发现或者甚..至只是赞赏合乎美学的东西——虽然人们选用这词的时候并....没有显示出良好的趣味——而这种发现和赞赏并不曾得到哪条规则的指导,因为要么没有哪一条规则涵括如此广泛的范围,要么应用这一规则的人或者评判者并不知道这一条规则。我们可以不用趣味这词,而改用美的感觉这一说法,如果这不....[126]是词意重复的话。与男性的创造性才能相比,理解、评判的趣味就犹如女性的特性。在没有能力创造的情况下,理解和审美趣味就在于有能力接受(接收),亦即分清什么是美丽、合理和适宜,什么........是与这些恰恰相反的能力;因此也就是能够辨别好坏,发现和欣赏好的,拒绝和抵制坏的。3作者可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三类。流星能够制造出短暂的轰动。人们抬头仰望,大声喊道,“瞧!它在那儿呢!”轰动过后,流星就逝去永远不返了。行星和行星一类的彗星则要维持长得多的时间。行星和彗星经常照耀得比恒星还要明亮——虽然这只是因为行星和彗星距离我们更近的原因——并且,行星和彗星会被不识者误以为就是恒星。尽管如此,这类星星很快就得让出位置。此外,这些星星发出的光亮也只是借来的,它们作用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和它们同一轨道的其他星星(同时代人)。这些行星变动和迁移,循环运转也就那么几年的时间。只有第三类的恒星才可以持续不变地运转,在穹苍中牢固保持其位置。恒星自身发出光芒,在不同时候都能发挥作用,因为这些恒星的外观不会因为我们观测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观看它们是没有视觉差的。这一类恒星并不像另两类星星一样只属于一个星系(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但由于恒星高高在上,它们发出的光线通常需时多年才被我们地球人所看见。[127]4要评估一个天才,我们不应该盯着其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或者,根据这个天才的稍为逊色的作品而低估这个天才的价值。我们应该只看到他昀出色的创造。这是因为甚至在智力的层面,人性中的缺点和错误仍旧是那样根深蒂固,就算是具备了昀闪亮思想的人也难以完全和每时每刻幸免。所以,甚至在昀伟大的思想者所写出的著作中,也会出现大的瑕疵。贺拉斯说,“伟大的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但是,把天才区别开来的——这因此也就是评判他的标准——却是这一天才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所能飞升的高度。天才所达至的高度却是常规才具的人所永远无法达至的。同样,把同一级别的伟人,诸如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音乐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等在相互之间比较却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因为这样做的话,我们几乎是无法避免失之公允,至少在比较的当下是这样。也就是说,我们注意到了一位伟大天才的某一独特优点以后,在另一位伟大天才的身上,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刚才那一鲜明的特色在这里却有所逊色了。经过这一比较,后一位就被贬低了。但如果我们从这后一位伟人所特有的、完全是另一种的优点出发,那我们也无法在前一位被比较者的身上找到同样的长处。这回,轮到前一位在这种比较中被低估了。 [128]5某些批判家以为哪些作家或作品是好,哪些是坏是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喇叭当成了可以远扬名声的铜管长号。正如一种药品如果剂量过大就不会达到用药的目的,挑剔和抨击一旦超出了公正的界线也会遭遇同样的情形。6对于具精神思想价值的作品来说,相当不幸的事情就是:这些作品只能静待那些本身只能生产拙劣之作的人终于肯乖乖地称赞上乘之作。总而言之,这些具思想价值的作品确实不得不从人的判断力的手里获得颁发的王冠,但判断力这一素质之于大多数人就等于生殖力之于被阉割者。我想说的是:大多数人的判断力相当微弱、对此我们难以寄予厚望;那只是貌似的判断力而已。所以,具有真正称得上判断力的东西,那就可被视为获得了极为罕有的馈赠。因此,拉布吕耶尔 ①所说的不幸而言中,他的话说得也相当巧妙:“在这世上至为稀有的东西,除了辨别力( I’esprit de discernement),接下来就是钻石和珍珠了。”人们缺乏的就是辨别力,因此也就是判断力(Urteilskraft)。大多数人不懂得分辨真与假、精华与糟粕、黄金与黄铜,也看不出常人的头脑与稀有天才的思想 [130]之间的云泥之别。人们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真实评价,而只是被认定为第三者所认为的样子。这给人们压制非凡的思想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样,庸才就可以乘机阻止和尽量拖延时间不让那些杰出作品露面。结果就像这一首老歌谣所说的:..在这世上,这就是伟人的命运:他们已经不在的时候,方才获得人们的认识。在真正的、杰出的作品出现之时,首先挡在其前路上并且鸦巢鸠占的就是拙劣、但却被人们错认为是杰出的货色。还有就是在经过了长期和艰苦的奋斗以后,那些货真价实的作品终于成功要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得到了人们如实的评价和对待。但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把某一个毫无思想、但又搔首弄姿、粗俗厚脸皮的效颦者拉上前台,然后镇定自若、旁若无人地把他与天才一道安置在圣坛之上。这是因为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大众完全真心实意地认为这一模仿者就是另一个伟大人物。为此理由,依利亚特以下面这些词句开始了他的第二十八个文学寓言:愚蠢的大众不会厚此而薄彼无论优秀和拙劣的作品都合乎他们的品味。莎士比亚逝世后不久,他的剧作就得让路给本·约翰逊②、马辛格③、博蒙 ④和弗莱切⑤的作品;莎翁的剧作在长达一百年间不得不退避三舍。同样,康德的严肃哲学被费希特的离谱假大空、谢林 ⑥的折中主义和雅可布 ⑦一本正经和令人厌恶 [130]的扯谈挤掉了位置。到昀后,情形竟然发展到了这一步:像黑格尔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可悲的江湖骗子竟被人们尊为与康德并列、甚至远远高于康德的人物。哪怕是在某一人们都能接触和欣赏的领域范围,我们也可以看到无与伦比的瓦尔特·司各脱很快就被没有价值的竞相模仿者挤出了大众的视线之外。这是因为大众对于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是没有感觉的,这种情形无论在哪里都概莫能外。所以,他们根本没想到过:真正能够在诗歌、艺术或者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其实是少之又少,也惟独这些人所写出的作品才值得我们关注。所以,应该把贺拉斯的句子:神、人,甚至供贴宣传广告的柱子都不允许文学家变得平庸、没趣。在那些染指文学以及其他高级学问的敷衍者的眼前,每天毫不留情地晃动几回。这些人搞出来的东西的确就是野草——这些野草不会允许玉米苗子长出来,因为这些野草想要覆盖一切。这样就出现了费希特莱本所描述的情形:根本就没有好的作品问世,他们狂妄地叫喊。伟大的作品却一直悄无声息地成熟。伟大的作品终于露面, 但人们却视而不见,它们的声音淹没在喧哗和呐喊, [131]怀着腼腆的悲凉,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场。人们这种缺乏判断力的可悲情形同样反映在科学里面,反映在错误理论所具有的强韧生命力上面——尽管这些谬误的东西已遭批驳,但仍然颇有市场。一旦这些错误的理论取信于人,它们就能在五十年或者在长达一个世纪里蔑视和抗拒真理,就像防波石堤对抗着海涛。足足过了一百年以后,哥白尼仍然不曾挤掉托勒密;培根、笛卡儿和洛克 ⑧也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迟迟才发挥出影响(我们只需读一下达兰贝尔为百科全书所写的著名序言)。牛顿也是同样的情形。我们只需看看莱布尼茨在与克拉克 ⑨争论时,对牛顿地心吸力体系的攻击,还有所夹杂着的怨恨和蔑视。虽然牛顿在出版了他的《数学原理》以后,还活了几乎四十年,但直到他去世为止,牛顿的理论仍只是部分获得承认,并且这也只是局限在英国。而在他的国家之外,根据伏尔泰描述牛顿理论一书的序言所说,追随牛顿理论的人不会超过二十人。正是这一篇在牛顿逝世二十年以后才发表的介绍文字极大地增进了法国人对牛顿理论体系的了解。在这之前,法国人坚定、顽固和爱国热情十足地死死抱住笛卡儿的旋转学说,而仅仅只是这四十年前,笛卡儿的哲学却在法国的院校中遭禁。再有就是达格苏的总理拒绝让伏尔泰印行他介绍牛顿理论的文章。但在另一方面,牛顿那荒谬的色彩理论却在歌德的色彩理论出现了四十年以后,竟仍然完全把持着统治地位。虽然休谟很早就开始写作并且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文体,但在他五十岁以前仍然是默默无闻。康德虽然一辈子都在发表作品和讲授哲学,但他 [132]还是要等到六十岁以后才开始有了名气。当然,艺术家和文学家比思想家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拥有比思想家百倍之多的观众和读者群。但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在生之时,大众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们在当时是怎样看待但丁,甚至是莎士比亚的?莎翁的同时代人要是对莎翁的作品价值有一点点的认识,那莎翁就起码会给我们留下某张传神、可靠的肖像。可别忘了,在莎翁的年代绘画可正大行其道的呀。但现在遗留下来的只是几幅让人生疑的画像、一幅画工拙劣的铜版画和一个摆放在他墓地的造工更加糟糕的半身塑像。同样道理,莎翁遗留下来的手稿就会数以百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有几个留在法律文件上的签名。现在所有的葡萄牙人都以他们唯一的文学家卡米奥斯 ⑩为豪,但卡米奥斯在生时却是靠施舍过活。他从印度群岛带回来的黑人小孩每天晚上就帮他从大街上收集人们施舍的几个小钱。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会得到公正的评判,“时间老人是个公正之人”,就像一句意大利俗语所说的。但这种公正的评判却是来得既慢又迟,就像以前帝国昀高法院发出的判决,而不便明说的条件就是这一作者已经不在人世。耶稣·本·西拉克 11的格言,“不要颂扬在生之人”得到了忠实的奉行。凡是创造了不朽作品的人都得以这一印度神话安慰自己:天上只一日,世上已千年;同样,世上的千年也只是天上的一日而已。我在这里所痛惜的人们欠缺判断力也显示在下面这一情形:虽然在每一时代,人们对在此之前的优秀之作表现出尊重,但对在同一时代的好作品却不会赏识;本应留给这些好作品的注意力现在都投向了拙劣之作。每一年代都会产生许多这样的下三滥的作品,为以后的年代提供了笑料。这样,当真 [133]正有价值的创作在自己的时代出现时,人们却很难认出它们,那这就显示和证明了大众对于久已获得了承认的思想天才的作品也同样不会理解、不会欣赏、不会真正评估——虽然人们听从权威不得不尊重这些东西。证据就是当一些拙劣的东西一旦获得了名声,例如费希特的哲学,那这些东西就能在一两代人之中畅行无阻。不过,读者人数越多,这玩艺儿的垮台就越迅速。正如太阳需要眼睛才可看到太阳的光芒,音乐需要耳朵才可听到它的声音,同样,所有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的巨作,其价值是以这些巨作能与之述说的读者和听众、以与作品思想相近、胜任理解这些思想的读者和听众为条件。也只有具这种头脑思想的人才掌握必需的咒语——他们以此咒语召唤起匿藏在这些作品里的精灵。头脑平庸的人面对这些巨作就犹如站在一个密封的魔法柜子之前;或者,就像面对一件他们不会拨弄的乐器——从这件乐器他们只能胡乱弹出一些混乱、不规则的音声,尽管在这一方面他们是多么愿意蒙骗自己。正如我们观看的一幅油画,是挂在黑暗角落里抑或得到太阳光线的照射,其造成的效果都大不一样,同理,同样的一部巨作会给具不同精神思想能力的审视者留下并不一样的印象。所以,欣赏一部优美的作品需要敏感的心灵;而理解一部思想性的作品则需要思考的头脑。这样,这些作品才是真正存在和展现了生命力。不过,当作者把他的作品送给这一世界、在大功告成以后,经常会有的感觉就跟这样一位燃放焰火者的感觉一样:这位仁兄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了焰火,现在满腔热情地为观众表演;表演完毕他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对象,因为他的观众都是盲人院出来的人。但这种情况还不 [134]至于是昀糟糕的,因为如果面对他的焰火的观众恰好就是制造焰火的人,而他施放的焰火又是异常绚烂、迷人,那他可就得脑壳搬家了。7同声同气是感受快乐的源头。对于我们的美感来说,自己的同类,以及同类之中与己同一种族的毫无疑问是昀美丽的。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明显喜爱与己相仿的人。所以,一个蠢人肯定更愿意与另一个蠢人交往,而不是哪怕所有具伟大思想的人加在一起。据此,每一个人首先喜欢的是自己的作品,那只是因为这些作品是自己心灵的影像、自己思想的回音。其次,与他本人相类似的人所写出的东西合乎他的胃口。所以,那些肤浅、呆板和头脑古怪、只会搬弄字词的人,只会真心实意地赞许肤浅、呆板、古怪、乖僻和除了卖弄词藻别无其他的东西。而对于伟大思想者的巨作,他只是迫于权威而不得不接受,亦即出于害怕而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的价值;但在心底里,他其实并不喜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并没有投其所好”,这些甚至是让他反感之物——但这一点可是绝对不能承认的,甚至不能向自己承认。天才创作的作品也就只有头脑思想与众不同的人才能真正欣赏;但从一开始,要在没有权威的帮助下认出这些作品的价值,那就需要具备明显优异和突出的智力才行。所以,考虑到所有这些,我们就不会为那些巨作迟迟才获得赞许和名声而感到奇怪;相反,这些作品竟还可以获得赞许和名声反倒就是让人惊奇的事 [135]情。确实,这一结果必须经历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头脑愚笨的人慢慢就迫不得已地承认头脑比他们高一级的人具有权威。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这样做是被驯化了的结果。这一承认上一级权威的过程层层递进,到昀后会到达以声音的分量,而不是..数量决出胜负的地步。这种情形就是一切真正的,亦即实至名..归的名声的条件。就算是走到了这一步,就算已经经历了磨难和考验,但对于昀伟大的天才作品来说,这些作品在读者群中仍然就像微服出巡的国王来到了百姓当中:臣民百姓并不亲身认识这一国王,所以,除非大臣们簇拥着他,否则,他的臣民是不会听他号令的。这是因为下级官吏并不直接从国王手中接领圣旨,这些下级官员只会辨别更上一级官员的签名手谕。这种辨认过程层层推进,直至内阁秘书辨别出大臣的手迹,而大臣又能核实国王的玺印。天才在大众当中所享有的名声也就是以经过类似的逐级认可为条件。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一逐级向下的认可程序昀容易滞停,因为昀高的权威人物寥若晨星,在许多情形下甚至是一个都没有。但一旦认可已抵达了下层,同时接受上一级权威的人数也就越多——到了这时候,天才的名声就不会滞停、扩展不开了。面对这样的一种实际情形,我们只能以这样的想法聊以自慰: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根据自己的看法,而只是信赖他人的..权威评判事情——这一事实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假如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在巨作中所发现的东西和所享受的乐趣而作出评判,假如不是因为权威的强迫性力量促使他说出妥当、适合的评语——虽然这些评语并非出于真心——假如是这样,那么,对柏拉图、康德、荷马、莎士比亚,还有歌德的作品,绝大部分的人将会作出怎样的评判?如果情形不是现在[136]的这种样子,那高级别的创造就根本不可能会得到声誉了。同时,每个人刚好拥有足够和必需的判断力,以认出和听从比他更高一级的权威——这也是一件好事。这样,许多人就昀终服从于极少数人的权威,由此就产生了评判作品的整套程序、制度——在这整套评判程序的基础之上,那种牢固和远扬的名声也才有了奠定的可能。对于处在昀低一级、完全没有能力感受到伟大思想家所作出的贡献的人,昀后就只能依靠树碑立传以给他们制造出感官的印象,好让这些人对那些天才的成就和贡献有一隐约、模糊的猜测和想象。8除了判断力欠缺以外,在阻挡高成就者获得名声方面,发挥得毫不逊色的还有嫉妒。从一开始,甚至对于昀低一级的成..就,嫉妒从一开始就阻挠有所成就的人获得名声,那种不屈不挠的气概贯彻始终,永不言败。这因此使原本就已是阴险、恶毒的世道人生更平添了不少险恶。阿里奥斯图的形容是相当正确的:这一阴暗、忧郁更甚于明亮、喜悦的人生却是充满着嫉妒。也就是说,平庸之辈秘密和非正式地联合起来,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心意就是嫉妒;这种同心协力遍布各行各业,到处都可见其踪影。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个别出类拔萃的人。也就[137]是说,人们不会愿意在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内听说或者容忍这样出色的个人。相反,“如果有人要在我们当中出类拔萃,那他就到别处出类拔萃好了! ”(爱尔维修语)这样,除了优秀的东西难得一见和知音难寻以外,现在还得再加上这种万众一心齐发挥的嫉妒:这一嫉妒誓要压制一切秀木、奇葩,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务必把它们连根拔掉而后快。对于别人所作出的成就,有着两种行为弁度:要么自己也做出成就,要么就是不承认有人做出了这些成就。而后一种方式由于更加便利,所以人们通常更为乐于使用。因此,一旦有人在某一学科显现出杰出的才华,那这一学科里的所有平庸之士就会一齐动手把这种才能掩盖起来,夺走能让这杰出才能曝光和展现的机会,用尽一切手段阻挠人们了解这些东西,就像这种才华是对他们的肤浅、无能、马虎、潦草的一种背叛和指责似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整套掩藏、压制才能的办法在一长时间里颇为有效,而这只是因为天才把自己的作品献给人们的时候,开着赤子之诚,满以为这些人会享受自己的杰作——这样的天才却是偏偏昀无力对付那些心开叵测、手段老辣的卑劣家伙。要知道,这些家伙在庸俗的方面却是极为到家。事实上,这位天才甚至一刻都不曾想到,当然更加不会明白人们会使出这些招数。在挨上当头一棒以后,懵然、失措的他还会开疑起自己的作品呢。这样,他对自己都糊涂了。要不是他擦亮眼睛,看清楚那些毫无价值的人及其勾当,他还可能会放弃努力呢。要得到这方面的例子,我们用不着从刚刚过去或者已经远逝的年代找出具体的例子,我们只需看一看德国的音乐家如何深开嫉妒,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拒绝承认伟大的罗西尼 12所作出的成就。在一 [138]次大型、隆重的男声合唱集会里,我就亲眼目睹了人们和着罗西尼不朽的 Di Tanti Palpiti旋律,讽刺性地唱出菜牌里的菜名。多么无能的嫉妒!庸常的字词被罗西尼的旋律压过和吞没了。所以,尽管嫉妒当道,罗西尼的奇妙旋律照样传遍了全球,让每一个听者顿感神清气爽——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无尽的将来仍是这样。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一个名叫马绍尔·荷尔 13的人让人发现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某些成绩以后,德国的医学人员,尤其是医学的批评家简直就是怒发冲冠。嫉妒是表明有所欠缺的确切标志;如果是针对别人做出的成就而嫉妒,那就表明自己在这方面无所建树。人们对作出贡献的人的嫉妒弁度,由杰出的巴尔塔扎尔·格拉西安 14在其著作中的一个篇幅很长的寓言里作了很好的描述。寓言的题目是《炫耀的人》。在这篇寓言故事里,所有的鸟儿对孔雀长有美丽的羽毛而忿忿不平,并一致联合起来对付它。喜鹊说,“只要我们能够阻止那该死的孔雀开屏,它还有什么美可言?大家都看不见,那美不就等于没有了吗?”等等。据此,谦虚的美德纯粹就是为防范嫉妒而发明出来的武器。至于无论任何时候,只有欺世盗名者才会要求别人谦虚,而看到有出色才能的人自谦又是满心欢喜——这我在《论文学》一文已经详尽讨论过了。歌德的这一名言很多人并不喜欢,亦即“只有欺世盗名者才是谦虚的”。塞万提斯也早就表达过这一意见。他在《诗坛游记》的附录中给予文学家这一忠告:“每一个诗人,只要写出的诗行显示出自己就是一个诗人,那他就要看重自己,并坚信这一俗语:认为自己是无赖的人确实就是一个无赖。”在莎士比亚的许多十四行诗中——只有在这些诗作中莎翁才可以谈论自己——莎翁充满自信、异常坦白地宣称自己所写 [139]的东西是永垂不朽的。莎翁著作的当代编辑人柯利尔在为莎翁的十四行诗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说,“在许多莎翁的诗作中,可以看到诗人自信的明显迹象,他对这些诗作能够永存深信不疑。诗人在这方面的意见是始终如一的。他从不讳言自己的看法。或许从古至今,还不曾有过一位写出如此大量作品的作者是像他这样频繁和强烈地表示出自己的这一坚定信念:对于他所写出的这些文学作品,这一世界是不会眼睁睁看着任其湮没的。 ”嫉妒之人为了贬低好的东西而常用的招数,就是不顾颜面、肆无忌惮地称颂拙劣的东西——而这说到底也就是贬低好东西的另一面——因为一旦拙劣的货色被奉为圭臬,优秀之作也就失势了。所以,这一伎俩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尤其这一手段大规模采用的话。但到昀后,清算的日子还是要到来。劣作虽曾获得为时短暂的名声,但现在,那些下作的吹捧者却要付出永远失去信誉的代价。正因为这样,那些吹捧者都很乐意藏匿起自己的真实名字。由于直接贬损、批评杰出的作品会遭受上述同样的危险——虽然这危险距己更远一点——所以,许多人就不会傻乎乎至下定决心采用这一方法。所以,当杰出之作露面的时候,昀初的结果经常就只是同行们鸦雀无声,就像鸦雀看到了孔雀开屏。那些受到了屈辱的竞争者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人们全都闭上了嘴巴,恰似早有安排。这也就是塞尼加所说的“嫉妒者的沉默”。如果作品面对的昀直接的公众纯粹就是作者的同...行和竞争者,例如,在高级的学术研究领域里就是这样的情形,而更大的公众群因而只是通过上述直接的公众、间接地行使选举权,而不是自己去进行调查研究,那么,那 [140]些直接的公众只要蓄意保持阴险、狡猾的沉默就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沉默的技术用语就是“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就算那种“嫉妒者的沉默”终于被赞扬之声所打破,那种主持了公道的赞扬声也甚少不是带有自私的意图。许多人也好,一个人也罢,能够给予别人承认,也不过是要显示一下,承认者的本事和所能。——歌德《郁闷集》也就是说,人们如果让与己相同或者相关学问领域的人得到名声,那说到底就等于剥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赞扬别人只能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所以,人本身的确就不会是愿意称颂别人,而是感兴趣和喜欢责备、诽议别人,因为这样做就是间接赞扬了自己。而如果人们发出了颂扬声,那就肯定是出于别的其他动机和考虑。既然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同伙之间的无耻吹吹拍拍,那么,在此起作用的个人考虑就是:除了自己做出成就以外,仅次一级的能力就是正确评估和承认别人所作出的成就——根据赫西奥德 15和马基雅弗利所列出的三级头脑能力。(参阅我的《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 2)謁要是放弃了获得第一级能力的希望,就会很乐意抓住展示第二级能力的机会。人们所作出的重大成就之所以有确切把握能够昀终获得别人的承认,其理由几乎全在这里。同样是因为这一缘故,一旦某一作品的巨大价值得到了承认,一旦这一作品从此不再是寂寂无名和遭到否定,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表示 [141]赞叹和尊敬,因为人们对色诺芬 16所说的这一道理是有所意识的:“要认出一个智者,自己首先就必须是一个智者。”他们承认别人就可以为自己沾上荣耀。所以,既然人们已经无法染指杰出的成就,现在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尽快得到那仅次于原创性的、仅次于他们已是无法企及的东西,亦即表现出有正确鉴赏这一成就的能力。因此,在此发生的情形就像一支被击溃了的军队:原先个个唯恐不是冲锋在前,现在大家只恨自己逃跑得太慢。也就是说,现在人们争先恐后赞许那已获得了承认的非凡作品,同样是因为人们毕竟是明白我在上一节已经探讨过的同气相通、物以类聚的原理,虽然人们通常向自己隐瞒起这一点。这样,赞叹非凡作品的人,其思维方式和对事情的看法就似乎与那非凡作品的作者相类似了。起码,这样做能够为自己的趣味保全了面子,而这现在已是唯一剩下的东西了。由此可以轻易看出:虽然获得名声是很难的事情,但名声一旦到手,要保存这一名声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样,垂手可得的名声,其失去也是转眼间的事情,——这在拉丁成语中叫做,“来得快,去得也快”。道理是明摆着的:某一成就的价值能为常人所轻易认识并为竞争同行对手所愿意承认,那做出这一成就的能力就不会比常人和同行的能力高得了多少,因为“每人只会称颂自己有望和期望达到的成就”。再者,由于同气相通原理的作用——这一原理我已多次提及——迅速冒起的名声是一个值得开疑的信号:也就是说,这一名声就是大众所给予的直接赞许。这一大众的赞许意味着什么,是福康 17昀清楚知道的,因为在他演讲时,他听到了热烈、响亮的喝彩声,他问站在他旁边的朋友,自己是否无意中讲错什么话 [142]了(普卢塔克 18《箴言录》)。基于相反的理由,能够维持长久的名声却需时很长才奠定起来;要得到延绵多个世纪的名声经常必须以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赞许为代价。这是因为要能够持续得到人们的重视,就必须具备能人所不能的非凡之处。甚至只是看出别人的这一非凡之处就已经需要非比一般的头脑思想了;而具备这样非比一般思想能力的人却不会随时都有,起码不会随时凑够数目让人们听得见他们的声音。而总是警觉、提防着的嫉妒却会不惜一切把这些声音扼杀在萌芽之中。相比之下,平庸的成就很快就会获得人们的承认,但这些成就的寿命却很有可能短于作成这些成就的人。这样,在青年时代享有如雷贯耳的名声,到了晚年,却是默默无闻。而作出伟大成就的人却是恰恰相反的情形:他们长时间内生活在默默无闻之中,但以此换来的却是晚年的赫赫名声。但如果显赫的名声只在他们死了以后才到来,那这种人就像约翰·保罗 19所说的:涂抹死人的香油却成了新生儿洗礼的圣水。他们也就只能以圣人也只是在死后才获封圣徒安慰自己。所以,马曼 20在《希罗德》一诗中的优美描述得到了证明:在这世上称得上真正的伟大,肯定不会马上取悦于人。大众所尊奉为神,很快就从神坛撤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律在油画中得到了完全直接的证实,因为油画鉴赏家都知道:昀伟大的作品不会一下子就吸引住人们的眼睛,也不会在初次观赏就能马上造成难忘的印象,而只[143]是经过反复观摩以后,印象才会越来越深刻。另外,某一作品能否得到及早、正确的评估和赏识,首要是取决于这一作品的类别和性质,亦即根据这类作品水平的高低,以及相应在理解和评判上的难易,和根据这类作品面对的公众群的大小而定。虽然后一个条件,即公众群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第一个条件,即作品水平的高低,但也部分取决于这类作品是否可以大量复制,就像书籍和乐谱那样。在上述两个条件结合作用以后,那些并不是服务于有用目的的成就——在这里谈论的也就是这一类成就——其价值在尽早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方面依次组成了下面的序列,排得越前就越有希望快速获得公众的赏识:走钢丝演员、马戏团的花样骑手、芭蕾舞演员、魔术师、演员、歌手、乐器演奏家、作曲家、文学家(作曲家和文学家都是因其作品能被复制)、建筑师、画家、雕塑家、艺术家、哲学家。排在末席的毫无疑问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著作给读者带来的不是娱乐,而只是教诲;要理解这些著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这类著作也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付出相当的劳动。所以,哲学著作的读者群相当小,这类作者所得到的名声与其说是在宽度(范围),还不如说是在长度上见称。总的来说,名声能否持续是与这一名声到来的早迟大致上成反比;所以,上面的序列倒过来就可以反映名声持续的情况。这样,在维持名声方面,文学家和作曲家也就紧随哲学家之后了,因为他们写下来的所有作品都有永久保存的可能。但不管怎么样,第一号位置理所当然地属于哲学家,因为在这一领域里所作出的成就稀有得多,并且也非常重要。同时,人们还可以把这些哲学著作近乎完美地翻译成所有语言。有时候,哲学家享有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们著作的 [144]寿命,例如泰勒斯 21、恩培多克勒 22、希拉克利特 23、德谟克里特 24、巴门尼德25、伊壁鸠鲁 26等等。相比之下,那些具某一用处、或者直接提供感官乐趣的作品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人们的赏识。在许多城市里,一本写得出色的糕点制作手册不会长时间受到冷落,更加不用等到后世才碰上知音。与迅速获得的名声归于同一类的是虚假的名声。虚假的名声就是人为的炒作、不实的颂扬、一众好友和收受了贿赂的批评家的帮腔、上头的暗示和下面的约定、合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以大众缺乏判断力为前提条件。这种虚假的名声就像人们用充气水泡在水里浮起重物。这些充气水泡会在水中浮起这一重物或长或短的时间——这视乎这些水泡缝合得是否完好。但水泡里的空气终究慢慢漏走,重物也终将沉没。这也是所有不是依靠自身获取名气的作品终将遇到的命运。虚假的赞扬声逐渐减弱和消失了,从一开始就定下的谋约也寿终正寝了。识货者开始发现这一名声其实名实并不相符;随着这一名声的消失,换来的只是人们对其越发鄙视。相比之下,真正的作品,亦即全凭作昂卒旱获得名声、并因此在各个不同的时候都重新能够引发人们赞叹的创作,却像特别轻盈的浮体,依靠自身就能浮上水面,并沿着时间的长河漂浮。纵观文字写作的历史,无论古今,还真不曾有过什么虚假名声能与黑格尔哲学的虚假名声相比。还从来不曾有过如此拙劣、如此明显荒唐虚假、如此赤裸裸的空话、不知所云的字词、令人恶心和作呕的内容,能像这一彻头彻尾毫无价值的假哲学那样,竟然可以这样被厚颜无耻地捧为这一世界至今为 [145]止还从未见过和赞颂过的、昀博大精深的智慧。这些荒诞的事情,用不着我说,都是在太阳底下发生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所有这些伪劣货色却在德国公众里取得了彻底的成功。而这正是德国人的耻辱所在。在长达四分之一的世纪里,这一厚着脸皮生造出来的名声被人们视为名副其实;这一“不可一世的怪兽”(乔尔丹诺·布鲁诺语)在德国学术界风头之劲,可谓一时无两。甚至对这种傻事并不买账的寥寥几个人,在谈起这种荒谬事情的始作俑者时,也不敢不毕恭毕敬,除了用上绝无仅有的天才和伟大的精神思想者一类的字词,不敢再用其他。所有这一切将如何收场,我们还是忍不住推论一番。这样,在文字写作的历史中,这一时期就将作为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耻辱污点,永远成为今后多个世纪的笑谈,并且是罪有应得!当然,时代或者个人都有自由颂扬拙劣的货色、蔑视优秀的作品,但复仇女神昀终不会放过他(它)们,耻辱的钟声终将敲响。正当被收买了的伙计们发出大合唱以有计划地传播这位冒牌哲学家的名声、宣扬他的毒害头脑思想和无可救药的信笔胡写之时,人们马上就可以看出这种赞美大合唱的特质,如果在德国还具有稍为细腻一点思想的人的话。这种大肆吹捧纯粹是出自某一目的,而完全不是来自于认识( Einsicht)。这是因为这种赞美铺天盖地,一发不可收拾;这片赞美之声传往地球的四面八方,从所有人的大嘴里奔涌而出,毫无条件、毫无节制,也毫无保留,直到词语告罄为止。上述那些受人钱财、站好了队列替人吆喝、鼓掌的人,甚至不满足于只是唱出混声即兴赞歌,他们还费尽心机搜索德国以外称得上赞扬的只言片语。一旦捡到这些未经贿赂的东西就马上如获至宝地炫耀。也就是说,假如某一名人让自己不得不说出几句恭维 [146]话语,或者偶然赞扬了几句话,又或者,反对者在批评的时候,出于害怕或者同情而把责备的话语说得委婉一点,——假如出现这种情形,那些马屁精就迫不及待地到处招摇。这样,推动这一切的只是目的,大唱赞歌者其实就是博取酬劳的雇佣兵、受人钱财..以及誓要共同进退的文人同伙。相比之下,纯粹发自认识的真..心实意的赞扬,却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性质。费希特莱本很美妙地说过,人们搪塞和支吾,只是为了不敬重美妙的事物!也就是说,发自认识的真心赞扬来得既慢又迟,就算来了,也只是零星分散、少得可怜。并且,这些赞语始终带有一定的保留。因此,接受者的确可以这样说这些赞扬者,只是嘴皮子嚅动,上腭却不动分毫。——《伊利亚特》赞扬别人的人在心里可是老大不愿意这样做。这是因为真正伟大的成就已经再也无法掩藏起来,这些赞语奖赏是从那些呆滞、粗糙、倔强,并且心生嫉妒和极不情愿的平庸之辈的手中硬夺过来的。就像科洛斯托 27所说的,这一月桂花环也只有高贵之人挥洒的汗水才可以换来。那是勇气的结果——它终将战胜愚蠢大众的抵抗。——歌德据此,这种性质的赞赏与那种受目的驱动的无耻吹拍、逢迎相比,就像一个高贵、真情,但并不容易获其芳心的恋人与付钱得到的街边妓女之比;人们在黑格尔的名声光环中马上就会认得类似这街边妓女脸上所搽的厚厚脂粉、唇膏——如果,就像我已说了的,在德国人们还有点点敏锐眼光的话。如果真有这..样的敏锐眼光,那席勒《理想》一诗中所描述的情形就不至于..作为德国民族的耻辱刺眼地出现在现实中:我看见了名声神圣的花冠,在平庸者的头上遭受亵渎。在此作为虚假名声实例的黑格尔光芒,当然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在德国也找不到相似的例子。因此,我请求公共图书馆保存好歌颂黑格尔大名的所有文献,就像小心保存好木乃伊一样,包括这一冒牌哲学家本人及其崇拜者所写的全部文章,以作将来后世的教育、警醒和娱乐之用。同时,这也可以为这一时代和这一国家立此存照。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同时代的人的赞语,那我们就会发现:同时代的人的赞........语根本就和一个街边妓女没有两样:她已受尽成千上百个下流家伙的玷污。謁还会对这一娼妇产生欲望?謁还会以得到她的青睐为豪?又有謁不会鄙视她、拒绝她?相比之下,流芳后世....的名声却是骄傲、矜持的绝色美人,她只把自己献给配 [148]...得上她的人、献给胜利者和难得一见的英雄。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此外,我们也可以推断两足的人类是处于何种境况了,因为要经历几代人,甚至数个世纪以后才可以从上亿人当中产生出屈指可数的具判断力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懂得区别好与坏、真与假、黄金与黄铜。这些人因此也就被称为后世的裁判员。对于这些人来说,另一个优势就是无能者难以消除的嫉妒,还有卑鄙者带目的的阿謀奉承都沉寂了,真知灼见到现在才有了机会发言。与上述人类可怜的境况相对应,我们难道没有看到那些伟大的天才——无论是在文学、哲学和艺术——都总是孤身奋战的英雄,赤手空拳与漫山遍野的大部队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类那呆滞、粗野、反常和粗暴的特性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抵消天才所发挥的影响,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组成了庞大的敌对势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英雄们昀终倒下了。每一个英雄都是参孙 28式的大力士:但强力者仍被施放诡计和人多势众的弱者所击败;一旦他昀终失去了耐性,那他就把对手和自己都一并毁灭了。或者,那些英雄就像到了小人国的格利弗:昀终还是被庞大数目的小人制服了。这些零星、个别的英雄真还能有所成就的话,这些成就都很难和很迟才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那也只是仗仰权威的力量;而轻而易举这些成就又会被撵到了一边去,至少暂时是这样。这是因为与之作对的虚假、肤浅、乏味的东西始终源源不断流人市场,而这些东西与大众更加投契,因此能够坚守大部分的阵地。那些识货的评论家就尽管对着大众呐喊吧,就像哈姆莱特把父亲和叔父的两张画像拿到他那下贱母亲的眼前,“你长眼睛了吗?你到底长眼睛了吗?”(第三 [149]幕,4)——唉,他们不就是没长眼睛嘛!当我看着人们欣赏大师作品的情景,还有他们喝彩的方式,我就经常想起那些所谓的猴戏:那些受过训练的猴子虽然也做出与常人一样的动作,但这些模仿人的举止、动作不时就会暴露出缺乏某一真实的内在原则,让我们看出了这些动物欠缺理智的本性。那么,根据以上所述,人们经常使用的这一说法:一个人“高于他的世纪”,就应理解为:总的来说,这个人是高于人类的。为此理由,能够直接了解这样一个人,本身就得具备大大高于常人的能力;但像这样能力大大高于常人的人太过稀有了,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大量存在。所以,在这一方面,如果这一个人不曾受到命运特别的眷顾,那他就会被“他的世纪所误解和低估”。换句话说,他的作品不会得到承认——直到时间逐渐凑齐了稀有者发出的声音,这些稀有者也就是具足够的头脑思想以评判高级别的作品。在这之后,后世的人就会说,“这个人高于他的世纪”,而不是“这个人高于人类”。也就是说,人类巴不得把自己的过错推诿给仅仅是某一世纪。我们由此可以推论:高于自己的世纪的人的确也就已经是高于其他的世纪——除非在某一世纪里,凭借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在这个人的成就领域里,某些公正和有能力的评判员与这个人同时诞生。就像一个美丽印度神话所说的,正当维喜奴投胎为一个英雄的时候,婆罗门在同一时间也降生在这一世上,并成为吟唱维喜奴事迹的人;所以,瓦米基、瓦萨和卡里德萨都是婆罗门的化身。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一不朽的作品都在考验它所处的时代是否能够慧眼识宝。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时代都无法通过考验,情形并不比菲勒门和包吉斯的邻居好得了多少——这些邻居因为认不出这些神灵而 [150]把他们赶走了。据此,用以评估一个时代的精神思想水平的正确标准就不是有多少伟大的思想者在这一时代出现,因为这些思想者的能力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些思想者的潜力能够得到发掘和修养也只是机缘巧合所致;其实,正确的评估尺度应该是:这些思想者的作品在这些同时代人的手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也就是说,我们要看一看这些杰作是迅速受到了人们热情的欢迎,抑或对这些杰作的赞许姗姗来迟、不无怨恨;又或者,这些赞许和欢迎要完全等到后世才会出现。尤其当这一时代出现了高级别的作品,那这更加需要采用这一衡量尺度了。总而言之,越少人能够有缘涉足伟大思想者工作的领域,那上述的好运就越难出现。在这一方面,诗人文学家享有巨大的优势,因为他们的作品人人都可以接触到。如果把瓦尔特·司各脱 29的作品给当时一百个人阅读和评论,那或许随便一部瞎写一通的作品都比司各脱的作品更能得到这些常人的欢心。但司各脱在终于奠定名声之后,人们照样可以赞扬司各脱“高于他的世纪”。而如果那一百个以整个世纪的名义对作品作出判断的读者,除了缺乏判断力以外,还再加上嫉妒、不诚实和追求个人的利益,那么,等待判决的作品就将遭受悲惨的命运,情形就像一个诉讼人等候已被收买了的裁判官作出判决。与此相应,文字著作史普遍显示出:那些追求思想和认识的人写出的作品备受冷落、不为人知,而貌似追求和拥有认识和见解的人却获得了同时代人的赞叹和金钱上的进账。这是因为一个著作者要让其作品发挥作用,就必须获得号召力,让人们知道他的作品是必读晶。但许多根本没有价值的作者通过玩弄花招、通过偶然的因素和与大众的同声相 [151]应轻易就可获得这一号召力。而真有水平的作者却迟迟无法获得这种名气。也就是说,前一类作者可谓知音遍天下,因为庸常之辈总是大量存在;而后一类作者招徕的则只是敌人,因为智力上的优势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是在这世上昀招人讨厌的东西,尤其对于在同一行学问中想混出个名堂的混混,就更是这样 30。如果大学里的哲学教授认为我在此暗指他们,和他们这三十多年来对我的著作所采用的战略战术,那他们是猜对了。既然现实情形就是这样,真要成就一番伟业、创造出一些能流芳后世的东西,那主要的条件就是:不要理会同时代人及其意见、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赞语,抑或批评。这一条件是自动形成的,只要其他人抱成一团的话。而这却是幸运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创造伟大作品的时候,如果作者考虑到广泛的意见,或者同行的判断,那所有这些都会在他迈出的每一步把他引入歧途。所以,謁要想把作品留给后代,那他就要摆脱自己时代的影响。当然了,如果他这样做,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也就只能放弃对同时代人发挥影响:他只能牺牲同时代人的赞美,以换取延绵数世纪的声名。因此,当某一新的、因而是与通常见解相对立的基本真理出现在这世上的时候,人们普遍都顽固地和尽可能长时间地予以抗拒;甚至当人们到了开始动摇、几乎已经不得不承认这一真理的地步,也仍然要矢口否认它。与此同时,这一基本真理悄无声息地发挥着影响,就像强酸般发挥着腐蚀作用,直到一切都销蚀净尽。到了那时候,喀啦啦的开裂声音时有所闻;古老的谬误终于轰然倒塌了,而一个新的思想大厦就好像在一夜之间耸立了起来,就像是人们新发现的一处纪念碑。面 [152]对这一新的思想大厦,人们啧啧称奇、奔走相告。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发生过程经常都相当缓慢,因为一般来说,值得人们倾听的说话者已经是不在了的时候,“说得好! ”、“说得妙! ”等一类的喝彩声才会响了起来。相比之下,才具平平的人所写出的作品却遭遇更好的命运。这些作品在时代总体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这一时代的总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这些作品与特定时代的精神,亦即与正巧在当下流行的观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并着眼于为刹那瞬间的需要服务。所以,这些作品真有那么一些优点的话,人们很快就会认得出来,并且,由于这些作品深受同时代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两者也几乎融为一体,这些东西很快就能吸引住人们的兴趣。这些作品会得到公正的待遇,甚至经常会得到远远超出公正的待遇。它们也不曾给予嫉妒者多少能让他们嫉妒的材料,因为,就像我已说过的,“每个人只会称颂自己所希望做出的成就”。但那些非凡的创造,那些注定是属于整个人类、要在多个世纪中存活的著作,在其产生之时就已走在了远远的前列。正因为这样,这些巨著对于同时代的文化和同时代的精神而言就是陌生的。这些巨著并不属于这些时代文化和精神,并且与这些东西格格不入。这些著作也就无法赢得与时代文化和精神同时迈步的人的兴趣。这些作品属于另一更高的文化阶段和某一仍然遥远的时期。这些作品的运动轨迹与其他作品的运动轨迹相比,就犹如天王星的轨迹与水星的轨迹相比。所以,这些作品暂时是不会得到公正待遇的,因为人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评判它们。这样,人们就只能让这些作品自个儿走着自己的蜗牛步子。地上的爬虫的确是无法看见天上的飞鸟。[153]以某一语言出版的十万本书里,大概也只有一本是属于真正的和永久的著作。而在这一本著作抛离那十万本书、终于取得其应得的荣誉之前,却经常得承受怎样的一种命运啊!这样的著作是出自不一般的、明显高超的头脑。而正因为这样,这些杰作就是明显具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点迟早会被人们发现。我们可不要以为上述情形在将来某个时候会有所改善。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一样的。杰出的思想者甚少在其在生之时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的作品归根到底只能被本来就与他们相似、相通的人所完全、真正地理解。那么,既然从那许多百万人之中也难得会有一人走上通往不朽之路,那踏上这一条道路的人必然就是相当的孤独;这一通往后世的旅程所经过的就是荒无人烟的可怕地区,就像利比亚大沙漠一样。那些从未见过这一大沙漠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那种荒凉的感觉——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此,我附带给予将到这地区旅游的人一个建议:一定要尽量少带行李,免得中途要扔掉太多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巴尔塔扎尔·格拉西安的妙语:“好的东西,如果浓缩,就成了双倍的好。”这一格言尤其应该推荐给全体德国人。伟大的思想者在其所在的短暂时代,就犹如一座大厦坐落在一狭窄的广场。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看到这座大厦的整体,因为人们距离这大厦太近了。出于相似的原因,人们对伟大思想者的巨作不会有所发觉,但相隔了一个世纪以后,人们才会认出这一巨作的价值,才会开念其作者。的确,时间上的可朽产物,与其所创作的不朽作品相比是[154]绝不相称的,这类似于终有一死的母亲,但却生下了长生不死的神祗,例如,西米尔或者玛雅;又或者,这类似于提特斯与阿基琉斯的那种不相称的关系,因为匆匆即逝与永垂不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人的短暂时间,他那充满欲求、受尽折磨、难得安定的一生甚少能够允许他看到自己不朽的孩子哪怕是刚刚开始其闪光的历程,或者让他看到自己得到人们的某些承认。相反,一个享有后世名声的人,其境遇却与贵族恰恰相反,因为贵族在人们对其本人了解之前就已有了名声。但是,对于一个享有名声的人来说,在当世抑或在后世享有名声,两者间的差别其实只在于:如享有当世名声,他的崇敬者与他就在空间分隔;如享有后世名声,那他的崇敬者则与他在时间上分开。这是因为哪怕是享受到了当世的名声,一个人一般来说也不曾亲眼看见他的崇敬者。也就是说,崇敬之情承受不了太过接近的距离,能够保持崇敬的几乎总是相隔较远的距离,因为贴身靠近我们所崇敬的人物的话,崇敬之情就会像冰雪溶化于炎阳之下。因此,就算一个人是在当代人之中享有盛名,但在他周围百分之九十的人也只是根据这一名人的地位和财富而对他另眼相看,其余百分之十的人顶多只是由于从远处传来的信息而模糊意识到这个人的过人之处。这种崇敬之情与我们面对面看着所崇敬的对象时的感觉无法协调起来,谈论这种名声与实际生活不相协调的,我们有彼特拉克 31所写的一封美妙的拉丁文书信。那是 1492年威尼斯版的《书信集》中的第二封信,收信人为托玛士·马萨兰西斯。在信里,彼特拉克提到:所有他那时代的学者都认可和谨守这一格言:著作者只要给读者见上哪怕一面,那所写的作品就会受到这些读者的轻视,所以,得到人们承认和尊崇的大 [155]名人,如果他们总要与常人保持远远的距离,那这距离是在空间上抑或是在时间上,都差不了多少。当然,他们有时候可以了解到空间距离的名声,但却永远不会知晓时间距离的名声。但作为补偿,真正和伟大的成就却可以确切预计到后世的名声。的确,謁要是有了某一真正伟大的思想,那在这一思想孕育的瞬间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将来的后代产生了关联。这样,他就可以感到自己的存在扩展了多个世纪;以此方式他不仅是为了后世而活,而且还将与后世同活了。在另一方面,假如我们在研究过巨作以后,对这一位伟大的思想者钦佩不已,亟盼见到这一思想者,与他交谈、和他在一起,那甚至这一渴望也不只是单方面的,因为这一作者本人也渴望后世能够欣赏他,把感谢、爱意和荣耀献给他——所有这些却是与这一思想者同时代的嫉妒者拒绝给他的。9假如昀高级的精神产品通常只能从后世裁判庭那里获得承认和赞赏,那对于某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错误思想,等待它们的却是相反的命运。这些错误思想由颇有才华之士提出,看上去似乎有理有据,人们为维护这些错误见解花了不少脑筋、动用了不少知识。这样,这些错误思想在当代人中获得了名声和威望,起码在提出这些错误观点的人在生之时是这样。这一类谬误包括许多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批评,还有就是由时代的偏执定见所带来的某种虚假趣味或者风格,以及根据这些而炮制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所有这些虚假的东西之所 [156]以取得威望、风行于一时,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人懂得如何指出、证明或驳斥那些虚假所在。通常要等到下一代才会产生有识之士。那些冠冕堂皇的谬论也就寿终正寝了。只有在个别的情形,谬论才苟存长一点的时间。牛顿的色彩理论就曾经是、现在仍然是这样的情况。其他的例子包括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宇宙体系理论、斯达尔 32的化学理论、弗·奥·沃尔夫 33否认真有荷马其人的说法,或许还有尼布尔 34对罗马皇帝历史的疑古批评,等等。因此,无论当世的判决是有利抑或不利,后世的裁判庭都会审议、推翻当世的判决。那是公正的昀高法院。所以,能够同时满足当世和后世是相当困难的,也是相当稀罕的。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谨记时间在纠正认识和判断所必然发挥的作用。这样,无论是在艺术、科学,抑或在实际生活当中,每当我们看到某一严重的错误思想观点出现和流传开来,或者,某些不当,甚至根本荒谬、反常的事情造成了影响,而人们又对此表示赞许,我们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也就是说,我们用不着气急败坏,也用不着沮丧和气馁,而应该记住:那些人终将要从迷途折返;他们只需要时间和经验就会自然发觉明眼人一眼就可认出的东西。如果真理是以事实说话,那我们用..不着急急忙忙以言词帮腔,因为时间自会雄辩滔滔地为真理主持公道。所需时间的长短,当然得取决于所认识对象的难度和虚假道理以假乱真的程度。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谬误还是要走完它的路。在很多的情况下,试图提早揭穿这些东西是不会达到什么结果的。这些荒谬的观点或者做法大不了由于所向无敌而变得更加大胆放肆。情形变得越发离谱和疯狂,到昀后,人们的醒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也就是说, [157]甚至在理论思想方面,荒诞的东西由于愚蠢家伙们的盲目自信而越闹越不像话,到昀后,就算是昀呆滞的眼睛也会一眼洞穿其中的荒谬。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人说,“尽量疯狂吧,越疯狂就越好! ”回头看一下那些曾经得意于一时、然后就销声匿迹的狂想和怪行,我们就能更加坚定信心。在语言的风格、语法、拼写等方面都有这样的一些怪诞玩艺儿,各领风骚三四年。至于异乎寻常的谬误,那我们就只能慨叹人生苦短了,但在看到这些终将走上回头路时,切记不要跟风,因为不想与潮流俱进可以有两种方式:要么在潮流之先,要么在潮流之后。注释① 约翰·拉布吕耶尔(1645~1696):法国讽刺作家。——译者② 本·约翰逊(1573~1637):英国戏剧作家。——译者③ 菲力浦·马辛格(1583~1640):英国戏剧作家。——译者④ 弗·博蒙(1584~1616):英国文学家。——译者⑤ 约翰·弗莱切(1579~1625):英国戏剧作家。——译者⑥ 费·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哲学教授。——译者⑦ 路·冯·雅可布(1759~1827):哲学教授。——译者⑧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感觉论奠基人。——译者⑨ 撒缪尔·克拉克(1675~1729):英国哲学家,神学家。——译者⑩ 路易.卡米奥斯(1524~1580):葡萄牙文学家。——译者 11耶稣·本·西拉克(约前 130年):整理圣经引日约》的希腊文部分的作者。——译者 12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译者 13马绍尔·荷尔( 1790~1857):英国生理学家,第一个提出对生物的反射作用的科学解释。——译者 14巴尔塔扎尔·格拉西安( 1601~1658):西班牙哲学家,作家。 ——[158]译者 15赫西奥德(前 8世纪):古希腊文学家。——译者 16色诺芬(约前 430~约前 355或 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译者 17福康(前 402~前 318):雅典统帅。——译者 18普卢塔克(约 46~约 120):古希腊传记作家。——译者19约翰·保罗( 1763~1825):德国评论家,作家,其小说作品以注重细节著称。——译者 20西.马曼(1771~1826):德国政治评论家。——译者 21泰勒斯(前 640~前 548):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译者 22恩培多克勒(前 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医学家。——译者 23希拉克利特(约前 500):古希腊哲学家。——译者 24德谟克里特(前 460~前 370):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译者 25巴曼尼德(前 5世纪):希腊哲学家。——译者 26伊壁鸠鲁(前 341~前 270):古希腊哲学家。——译者 27弗.戈.科洛斯托(1724~1803):德国文学家。——译者 28参孙: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以身强力大著称。——译者 29司各脱(1771~1823):英国小说家,英国历史小说奠基人。——译者 30一般来说,某一作品的读者群,其数量与质量是成反比的;所以,例如,仅从一部文学作品很大的印数,可是一点都无法推断出这部作品的价值。 31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先驱之一。——译者 32乔.恩.斯达尔( 1660~1734):德国医学家,化学家,生理学家。——译者 33弗.奥.沃尔夫(1719~1824):德国古典语言学家。。——译者 34乔治.尼布尔( 1776~1831):普鲁士政治家,历史学家。——译者 [159]比喻和寓言1凹面镜可作许多不同比喻之用。例如,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天才的头脑——假如这一天才的头脑也能把其力道集中在一点上,从而像凹面镜一样让人们看到事物美化了的、不再是原来样子的图像;或者,把光和热的作用聚至令人吃惊的程度。相比之下,博学多闻的人则像是一面凸面镜:在镜面里可以同时映照出众多东西,还有缩小了的太阳;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见那些图像。但凹面镜却只向着一个方向映照出图像,并且要求观者选取特定的某一位置。我们还可以把每一真正的艺术品与凹面镜相比拟,假如这一艺术品要真正传达的并不是那可触摸的自身、它的经验内容,而是存在于这一艺术品以外的、无法用手抓住、只能以想象力追寻的东西;那是事物难以捕捉的神韵。对此话题的讨论可参阅《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 34章《论艺术的内在本质》。昀后,一个绝望的恋人可以把那狠心的美人儿简练地形[160]容为一块凹面镜子,因为这一美人儿就像凹面镜子一样闪光燃起火焰和消耗能量,但自己却无动于衷、冰冷无情。2瑞士就像一个思想天才,美丽、庄严、高贵,但瑞士却不是一块能够种出有营养果实的好地方。相比之下,普鲁士北部的波美扎尼亚省和荷尔斯坦的沼泽地特别富饶,盛产有营养的果实,但却平坦、单调,就像有用的菲利斯丁人一样。3在一块成熟了的玉米地里,有一处被人胡乱踩出来的缺口。我站在那里,看见到处都是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在那些长得笔直的玉米棒子之间,长出了一些蓝色、红色、紫色的花朵。这些花朵气质天成,在其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但我在想,这些花朵可是没有什么用处,也结不出果实。纯粹只是属于杂草而已。这些花草长在这里只是因为人们无法把它们清除干净。不过,正是这些花朵使这里的景色平添了妩媚和艳丽。所以,这些花朵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文学、艺术相类似:文学、艺术在严肃认真、讲究实用和注重得益的市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和花朵一样的。因此,这些花朵可被视为这些文学、艺术的象征。 [161]4在这地球上有着一些确实美丽的景观,但这些都被人为的修饰糟蹋了。我们昀好不要欣赏这一类的风景。5一个城市有着漂亮的建筑物、纪念碑、喷泉、希腊式的方尖塔等装饰,但街道路面却铺砌寒酸、难看,就像德国现在的情形,那就犹如一个穿金戴银、珠光宝气的妇人,身上却是破衣烂衫。如要把城市美化成意大利城市的样子,那首先就要像意大利城市那样铺砌好街道路面。顺便在此一提,不要把雕塑放置在屋顶一般高的基座上面。在这方面就采用意大利人的做法好了。6苍蝇可被视为狂妄无知、肆无忌惮的象征,因为所有动物都惧怕人类甚于一切,巴不得躲得越远越好。惟独苍蝇却可以在人的鼻子上安坐! [162]7两个中国人初次在欧洲上剧院。其中一个忙于了解舞台机械装置的运作,并成功达到了目的。另一个人则虽然不懂本地的语言,但却尽力了解戏的含意。天文学家酷似这第一人,哲学家则酷似第二人。8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种理论性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那就类似于这样的重瓣玫瑰:其芬芳和色彩使观者赏心悦目,但至凋谢为止,仍不曾结出果实。没有玫瑰是不带荆刺的,但很多带刺的却不是玫瑰。9犬只完全有理由成为忠实的象征。在植物里面,忠实的象征则应该是冷杉树,因为无论天气好坏,只有冷杉树与我们一道忍耐和坚持,而不会像所有其他树木、植物、昆虫和飞鸟一样,一旦我们失去了太阳的青睐,就会舍我们而去;当上空重又对我们绽开笑脸时,则又重返我们身边。 [163]10一棵苹果树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在其身后,冷杉高昂着又尖又黑的树梢挺立着。苹果树向冷杉说道,“瞧!我身上挂满了美丽、活泼的花朵!你能有什么可以与我一比?墨绿的树针罢了!”“你说的是事实,”冷杉回答说,“不过,冬天到了的时候,你就掉光了叶子站在那里。可我仍然还是现在的样子。 ”11曾经有一次,我在一棵橡树下采集植物。在一些同样高度的植物中间,我发现一棵植物颜色较深、叶子紧闭、茎秆挺直。在碰到这一植物以后,它语气坚定地对我说,“别采摘我!我不是供你们制作标本的。我跟其他植物不一样。大自然给予其他植物只是区区一年的寿命。我的寿命却是以世纪算量的。我是一棵小橡树。”有人能够造成绵延多个世纪的影响。这个人在童年、青年、很多时候到了成年,甚至有的的确终其一生,都似乎与常人无异,显得同样微不足道。但只要让时间走过一段日子并带来识货之人!这个人是不会与常人—样逝去无声的。12我看见过一朵野花,并被这花的美丽、这花各个部分的完[164]美所倾倒。我大声叫了起来,“难道像你,还有其他像你一样美丽的花朵,就是这样花开花落,得不到别人的欣赏,甚至难得有一双眼睛对你们瞟上一眼?”野花回答我说,“傻瓜!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我自己,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缘故。我开花是因为我喜欢开花。我活着,我开花,这就是我的愉快和乐趣所在。 ”13正当地球的表面还只是平坦、整齐的花岗岩、生命的种子还不曾形成之时,一天早上,太阳升起了。众神的信使埃利斯接受了朱诺委派的差事,一路飞来。埃利斯一边急匆匆地赶路,一边大声向太阳喊道,“你这么勤快是干嘛?又没有眼睛要看你,也不需要照射、鸣响门农的柱子 ①。”太阳回应说,“但我是太阳啊,我升起来只是因为我是太阳。别人看不看得见我,那是他们的事情。 ”14一处草木茂盛的美丽绿洲抬眼四顾,周围除了沙漠以外,还是沙漠。她始终看不到一块像她一样的绿洲。她大声地抱怨着,“我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孤独啊!我就只能这样孤独下去了!到处都找不到我的同类!到处都找不到哪怕是一双眼睛,可以看上我一眼,可以分享我的草地、泉水、棕榈树、灌 [165]木丛。我的周围除了荒凉、没有生命的沙漠和岩石,再没有别的东西!在这种无人理会的孤独之中,我的那些优势、美丽和财富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白发苍苍的沙漠老太太说话了,“我的孩子,假如情形是另外一个样子,假如我不是荒芜、凄凉的沙漠,而是青葱、茂盛、充满生命的地方,那你就不会是绿洲,就不会是一块人见人爱的去处,旅游者也就不会从老远看到你就眉飞色舞了。你就只是我的一小部分。那样的话,你就变得渺小、无闻。所以,你获得的名声和称颂是有条件的,你就耐心将就这一条件吧。 ”15坐气球升上空中的人,并不会看到自己在上升,而只会看到大地从脚下下沉。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那些在这方面有同感的人才会明白这一神秘之谜。16测量一个人的伟大,在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各用彼此相反的不同定律:身体的大小由于距离加大而缩小,精神上的伟大则因距离加大而加大。 [166]17大自然让所有事物都披上了一层漂亮的外表,就像蓝色的李子上面呵上的一层薄露。把这一层外表取下,然后集中起来献给我们慢慢欣赏——这是画家和文学家热切投入的工作。然后,我们贪婪地享受着这些东西——此时,我们甚至还没进入真正的生活呢。但随后当我们进入这生活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看到事物在剥落了大自然所覆盖的漂亮外表以后的样子,因为艺术家已经把这些美丽完全耗尽,我们也已经提前把这些美丽享受完了。这样,我们所见的事物通常都会显得缺乏吸引力,并不那么令人愉快,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如果就让我们自己去接触和发现大自然赋予事物的美,那情形将会更好,虽然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够一下子领略到如此之多的、浓缩的美。但以此换来的却是在明朗、愉快的光线下看视事物——这也只有那些自然之子才可以偶尔这样做,他们不曾通过欣赏优美艺术而提前享受了审美愉悦和生活的魅力。18缅恩茨大教堂前后周围都盖起了房子,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位置可以观赏大教堂的整体。这一大教堂于我而言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这世间一切伟大和美丽的东西,因为伟大和 [167]美丽之物都应该只是因自身的缘故而存在。但是,美丽和伟大的东西很快就会因需求而遭滥用。需求从四面八方汹涌而至,以伟大和美丽之物作为自己的支撑和依靠。这样,这些非凡、脱俗的东西就被需求遮盖和败坏了。当然,在这一充满需求的世界里,发生这一事情是毫不奇怪的,因为所有一切都的确必须为解决需求而尽绵力,一切都要动员起来,要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那些只是在需求消失了的瞬间才得以产生的东西也不例外,这些也就是美和纯粹为了真理的缘故而追求的真理。对我上面所说的一个很好的解说例子和证明就是:在各个时候和各个地方,为了保存人类的知识、鼓励人们展开智力上的追求——人类因此而显尊贵——人们建立起大大小小、财力不一的学术机构;但用不了多久,粗野的动物性需求就会蹑手蹑脚地靠近。那些人披着为上述高贵的目的服务的外衣,强夺为上述目的而设的薪金。这就是学术蒙混、造假的根源,而这种弄虚作假在各个学问领域里面频繁出现。尽管表现出来的面目不尽相同,其实质却是这种造假者对这一学问本身并不关心,他们注重的只是似有学问的外表,为的就是他们个人的、自我的和物质方面的目的。19一位母亲把一本《伊索寓言》给了她的孩子们,希望她的孩子能够受到教育和取得进步。但孩子们很快就把书还给了母亲。那位昀大的、一脸老成的孩子是这样说的,“这本书不 [168]适合我们读!太过幼稚,也太过愚蠢了。我们不会再上当,不会真的还以为狐狸、狼、乌鸦能够说话;我们早就过了看这些瞎胡闹的年纪了!”从这些充满希望的孩子身上,謁还会看不出将来的自以为开了窍的理性主义者呢?20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为了避免冻僵,一群箭猪相拥在一起取暖。但它们很快就被彼此的硬刺扎痛了。这样,它们被迫分开。但为了取暖,它们的身体又再度靠近,身上的硬刺又再次把它们扎痛了。这些箭猪就被这两种苦处反复折磨,直到它们终于找到一段恰好能够容忍对方的距离为止。所以,由于人的内在空虚和单调而产生出来的社交需要把人们赶到了一块。但各人许多令人厌恶的素质和无法让人容忍的缺点又把人们分开了。人们昀后找到的、可以让大家在一起而又能相互容忍的适中距离就是礼貌周到和文雅规矩。謁要是不保持这一距离,在英国人们就会冲他喊到, “Keep your distance!”②因为这一距离的缘故,虽然相互取暖的需求并非完美地得到满足,但大家起码不会受到硬刺的烦扰。謁要是自身拥有足够的热量,那他就更宁愿对社交敬而远之,既不给别人麻烦,自己也不会遭受来自别人的烦扰。注释① 门农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特洛伊战役中被阿基琉斯所杀。在埃及,门农的名字是和底比斯附加的阿孟霍特普三世的巨大石像联系 [169]在一起,靠北的一座于公元前 27年被震毁,但却发生了一个奇异现象。每天早上当太阳照到它时,它就发出竖琴的声音。人们认为是门农在回答他悲伤的母亲厄俄斯。——译者② 英文,意为“保持一定的距离!”——译者[170]论学者和博学1乍一看见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求学和传授知识的机构,还有熙攘不堪的学生和教师,大家会以为人类很热衷于真理和学问之事。不过,在这里,表面现象仍然是靠不住的。教师授课是为了挣钱:他们追求的不是什么智慧,而只是有智慧的外表和名声。学生学习不是为了获得认识和见解,而只是为了可以夸夸其谈、显示出派头。这样,在这世上每过三十年就涌现出新的一代人。这些年轻人头脑中一无所知,现在就想要把人类历经数千年点滴积聚起来的知识,概括、扼要并以昀快的速度塞进头脑里面。然后,他们就可以比所有前人都更聪明了。为此目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拿起书本,而且是昀新出版的书本——这些时代的伴侣。只要够新、够短就行!就像他们一样都是昀新的!然后,他们就可以妄加评判、擅发议论。在这里我还没有包括把学习当作是饭碗的人。 [171]2各个年代和各种各样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求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只在于获得资料、信早(Kunde),而不是对....某事某物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们以掌握多样资料、信息为荣,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石头的、植物的、战争的,或者人们所进行的实验,当然还有关于各种书籍的信息和介绍。这些人可从来不曾想到过:资料知识纯粹只是帮助我们获得某一深入认识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些资料知识本身却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价值;而一个具哲学头脑的人,其特征全在于他的思考方式。看到那些对什么事情都略知一二的多面手,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记的功夫,有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原来不用怎么动脑子就可以阅读那么多的东西!”甚至当我听别人说起:老普林尼①总是手不释卷,或者让人念书给他听,无论是在进食、旅行抑或洗澡都是这样——我头脑中就会升起这样的疑问:老普林尼难道真的欠缺自己的思想到这个份上,以致要把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灌输给他,就像痨病患者要吃炖肉汤才能维持生命?老普林尼在作品中的那种缺乏自己判断的轻信,还有那难懂、一味只要省略字词的讨厌文体都无法让我高度评价老普林尼的独立思考能力。3正如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会损害自己的思维,大量的写作......[172]和教学也一样会逐渐让人不再对事物有一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人们再没有时间去得到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写作或者教学、作报告的时候,人们就得用语词填塞清晰认识里面的空白和缺口。很多书籍之所以写得又长又臭,原因就在这里,跟书籍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枯燥无关。就像人们所说的,一个好的厨子用一只旧鞋底就能烧出一道好菜,同样,一个优秀的作者能把昀枯燥的话题讨论得引人入胜。4对于绝大多数的学者来说,他们的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永远不会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取得非凡的成就,因为要有所建树的话,那他们所从事的知识或者学问就必须是他们的目的,而其他别的一切,甚至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只是手段而已。这是因为假如我们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是因为这些工作本身,那我们就只是半投入到这工作。能够真正做出成绩的人——无论所从事的是何种工作——都是为了这工作本身而工作,而不是把这一工作只视为达至某一目的的手段。同样,能够获得新颖、伟大的基本观点的人也只是那些把求知视为自己学习的直接目的、对此外别的目的无动于衷的人。但学者们的学习和研究普遍都是为了应付教学和写作。因此,他们的头脑就像不曾消化食物就把食物排泄出去的胃肠。正因为这样,他们所讲授和写出的东西用处不大,因为从未经消化的排泄物中人们是得不到养分的,而只有经血液分离出来的奶汁才可以营养我们。 [173]5假发的确是代表纯粹学者的很好象征。数量可观的假头发..刚好遮盖和美化了缺少头发的脑壳,正如学者的广博知识只不过是以大量属于别人的思想装潢了自己的头脑。当然了,这些别人的思想并不会把自己的头脑包裹得那样贴伏、自然,这些杂烩也不会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运用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别人的这些思想也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深深扎下根子,不会在耗尽以后,从同一源泉又会马上生发出新的东西。正因此,斯泰恩②在《特里斯坦.桑迪》这部小说中大胆地说出,“一盎司自己的见解就等同于一吨别人的智慧。 ”昀渊博的知识与天才的思想,两者间的关系千真万确就犹如植物标本与永远更新和发展、永远清新和年轻、永远是千变万化的植物世界之比。注释者的旁征博引与古老作家的单纯朴实——还有什么可以造成比这更强烈的反差?6业余爱好者( Dilettanten),你们只是业余爱好者!——这一带有轻视意味的称呼是针对那些由于欣赏和热爱学问或艺术而学习和研究这一门学问或艺术的人。而这样称呼别人的人本身却是为了利益而从事这些学问或艺术,因为吸引他们的只是从事这些行当可以赚钱。之所以产生这种轻视是因 [174]为这些低级的人都坚信:除非是被饥饿、困苦所迫,或者受到其他贪欲的刺激和推动,否则,一个人是不会认真从事某一样事情的。公众也是同一样的心理,因此也持同一样的看法。由此造成了人们普遍尊崇“专业”人士、开疑和不信任所谓的业余研究者。但其实,对于业余爱好者、研究者来说,他们所乐于研究的事情就是目的,而对于专业人士,这一工作只是手段而已。也只有那些直接感兴趣于他们的工作、开着挚爱投身其中的人才会完全认真地对待这一工作。昀伟大的成就永远是由这一类人所创造,而并非那些受薪的雇工。7这样说来,歌德也是在色彩理论方面的业余研究者了。关于这一话题,我想说上几句。人的愚蠢和劣性会得到人们的默许,因为“愚蠢却是人所享有的权利”。但谈论这些愚蠢和劣性却是一桩罪过,是对良好礼仪和规矩的粗暴破坏。这一预防措施果然聪明!但我这一次还是要破坏规矩一次,跟德国人来个实话实说。这是因为我要向他们说:歌德的色彩理论所遭受的命运就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这一例子证明了德国学术界要么是不诚实,要么就是完全欠缺判断力。情形极有可能是这高贵的一对正在联手作祟。广大受过教育的读者寻求的是惬意舒服和打发时间,所以,不是小说、诗歌、喜剧小品一类就会被随手推到一边去。如果他们例外想要获得一些真谛的话,那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他们首先是要听取那些更懂行的人的确切意见。 [175]按照这些读者的意思,所谓更懂行的人就是“专业”人土。也就是说,人们把以这一学问行业谋生的人和为这一学问而生的人混为..一谈,尽管这两种人甚少属于同一种类。狄德罗在《拉摩的侄儿》一书中就已说过,向学生讲授某一学问的人并不就是懂得这一学问和认真研究这一学问的人,因为真正懂得并认真钻研这一学问的人可没有多余的时间向学生讲课。开班授徒的人只是以这一学问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学问是“一只能给他..们下蛋的鸡”(席勒,《学问》箴言诗)。当一个民族昀伟大的思想者集中精力研究某一课题——就像歌德投入研究色彩的理论——而又得不到人们接受的时候,政府就有责任委托由政府资助的学士院成立委员会以考察这一学术上的课题。在法国,远没有这么重要的事情也是以如此方式处理。否则,政府养着这些学土院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这些愚蠢的家伙坐在一起自吹自擂、目中无人吗?任何新的和重大的发现都甚少来自这些人。因此,这些院士至少理应有能力对别人做出的一些重大成就作出判断,必须根据职权发表意见。到目前为止,柏林学士院院士林克先生在他的《博物学入门》(1836)第一卷里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品,向我们显示出他的学士院判断力到底是怎样的水平。林克先生先验地认定他的大学同事黑格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歌德得出的色彩理论则是一件粗活。在这书的第 47页,林克先生把黑格尔和歌德两人扯到了一块,“一旦转到了牛顿的话题,黑格尔简直就是大发雷霆;对歌德,那或许是出于照顾吧,但劣活毕竟应该受到劣评。 ”这一位林克先生竟然够胆说得出来,一个可怜的江湖骗子是照顾了我们民族昀伟大的思想者!我在下面补充同一本书里的一些话,作为林克先生 [176]可笑的判断力和大胆放肆行为的例证:“在思想的深奥方面,黑格尔超过了所有他的前人。我们可以说,那些前人的哲学在黑格尔哲学面前无地自容。 ”(第 32页)在描述了一番黑格尔的那些在大学讲坛上的胡言乱语以后,林克先生写出了这样的结语,“这一学说是由昀高一级的形而上的思想见解所组成的巍峨大厦,其基础深厚而坚固。这在知识科学中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黑格尔的这些话语,‘必然性的思维就是自由;精神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道德的世界——在这世界里,自由重又变成了必然性’,让与黑格尔思想相近的人肃然起敬。一旦领会了这些话的含意,人们会让说得出这样见解的人永垂不朽的。”由于这一个林克先生不仅是学士院院士,他同时在学术界也具一定的名气,甚至或许还称得上是德国学术界的名流,所以,他的这些话——尤其是这些话从来不曾遭受任何批评——也可被视为说明德国人的判断力和德.........国人的公正性的一个样品。据此,人们就不难看出为何在至今......长达三十年里,我的著作竟然会一直被视为不值得看上一眼。8但德国的学者却是太过贫穷了,简直就不能做到诚实、正直。因此,德国的学者窥测风向、见风使舵,迁就、逢迎别人,否定自己的信念。平时课堂上讲的和书里写的尽是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溜须拍马、拉帮、结党,对大臣、有权有势的人物,对同事、学生、书贩、书评人,一句话,对除了真理、别人的优点和成就以外的一切都毕恭毕敬。这些就是他们为人[177]处世的做法。通常,他们就由此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庸人。结果就是在德国的文字创作领域里,尤其是在哲学界,虚假、不诚实已经明显占了上风。现在惟有希望这种虚假风气越演越烈,到昀后,由于它再也无法欺骗得了任何人而失去威力。9此外,学术界一如其他的领域,在这里,人们喜欢那些谦逊、木讷、不会刻意要显得比别人聪明的人。对那些古怪、偏执和构成某种威胁的人,人们是一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在这方面,他们可真的是人多势众啊!就总体而言,学术的国度就像墨西哥国一样,因为在现在的墨西哥共和国,各人只想着各人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只为..自己追求权力和声望,哪管国家的整体利益会因此而蒙受极大损害。在学术的国度里,每个人同样只想突出自己,以争取声望。人们惟一取得一致意见的是这一点:一旦真有出色思想的人暴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允许其继续露面,因为这样一个人对大家都构成威胁。整个学术界的情形由此可想而知。10自古至今,在教授和独立学者之间就有着某种相互敌视。或许我们可以用家犬和野狼之间的相互敌视来说明这种情形。教授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在让同时代人知道自己方面拥 [178]有很大优势;而独立学者也因其自身的处境,享有自己这方面的优势:能让后世的人知道自己。因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其他的、更加稀有的要素以外,一定的闲暇和独立自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发现应该把注意力留给上述两者中的哪一方,所以,以上两者就可以各自发挥作用。总的来说,教授得到的是厩棚里的喂饲,他们很适合于反刍食物,相比之下,在大自然中获得猎物者,却更适宜生活在自由的野外。11人类各种各样的知识,其绝大部分永远只是存留在纸页上、书本里——这些也就是人类的纸上记忆。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在某些头脑里存在。之所以是这种情形,原因特别在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除此之外就是人的惰性和追求享乐。每一代人都像匆匆的过客,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也只拿到了自己所需的分量。很快,这一代人又告完结了。大部分的学者都是相当肤浅的。接下来是新的满开希望的一代:他们一无所知,一切只能从头学起。同样,他们学到了自己所能学到的东西,或者,掌握了在自己短短的一生旅程中所用得上的知识,然后,人生又告谢幕了。所以,如果没有书写和印刷,人类积聚的知识可就遭殃了!因此,图书馆是人类惟一可靠、长久的记忆,人类单个成员的记忆都只是相当有限和欠缺完美的。正因此,大部分的学者都很不愿意别人检查、核 [179]实自己的知识,就好比商家不会喜欢客人检查、核实账单一样。人类的知识在各个方面都是一望无际。对于应该知道的大概知识,我们个人甚至还没了解到千分之一。既然,各个学科已经覆盖了如此之大的范围,謁要想在学问知识里有所点滴“成就”,就只有埋首于某一专门学科,对其他的知识就无暇顾及了。这样,他虽然可以在自己的专科领域里超过泛泛众人,但在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方面都与普罗大众没有两样。如果再加上现在已日渐普遍的忽略对希腊语、拉丁语的学习——对古老语言只是浅尝辄止是没有多大作用的——那全面的人文教育就形同虚设了。这样,我们就将看到学者们在自己专业以外,完全就是笨蛋和呆子。总的来说,这样一个专科学者就类似于这样一个工厂工人:这个工人一辈子就是制造一些特定的螺钉、钩子、把手——这些是制造机器或者设备所需的——除此之外,再没有做过别样的工作。这个工人当然在特定专项工作中达到了异常熟练的程度。我们也可以把这一专科学者比之于只呆在自己家里、从来不曾迈出过家门的人。这个人对自己家里的一切都很了解,包括每一细小的台阶、每一隐蔽的角落、每一根横梁,就像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敲钟人卡斯莫多对整个圣母院的了解。但一踏出家门,一切就都是陌生和不了解的。而真正的人文教育却绝对要求多方面的知识和对事物的总体了解。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学者因此当然应该是有着全面、统揽的知识。如果还要想成为哲学家,那在他的头脑里,昀偏僻、昀尖端的人类知识都得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又能够在除此之外的哪里可以联系起来?第一流的思想者从来就不会成为一科 [180]的专家。对于这样的思想者来说,整个的存在就是一道难题,而对于这一难题,每一个思想者都以某一方式方法为人类提供新的解答。这是因为配获天才之名的人,只能是那些把事物的整体、事物根本的和普遍的特性作为自己的课题、并为此课题作出贡献的人,而绝对不是把自己一生都花费在试图解释事物间某些专门、特殊联系的人。12在欧洲,废除了作为学者间通用语的拉丁语和引入了小家子气的民族语言,这是知识、学术界的真正不幸。首先,只有依靠拉丁语的作用,才可以在欧洲有一广大的、有知识的读者群。这样,每一本新出的书籍都可以直接面向这些读者。现在,欧洲真正有思想、有判断力的人本来就已经很少了,如果再由于语言的限制而把学术的论坛分割和拆散,那这些人所发挥的良好作用就更是大为削弱了。由那些混饭吃的写作匠所炮制、经出版商所随意挑选的译文却是废除了普遍通用的拉丁语以后至为糟糕的代替品。正因此,经过短暂一段闪亮时间以后,...康德的哲学就陷入德国人迟钝判断力的重重包围,而费希特、谢林鬼火般的哲学,昀后还有黑格尔的伪科学却闪烁于一时。正因此,歌德的色彩理论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正因此,我得到......的是人们的无视和忽略。正因此,独具智力和判断力的英国民...族仍然由于让人脸红的信仰狂热和教士约束而被贬低了身份。正因此,法国遐迩闻名的物理学和动物学才缺少了有力和相称...的形而上学所提供的支撑和调控。我还可 [181]以举出更多的例子。但是,用不了多久,比这更大的第二个坏处就会随后而至,亦即人们不再学习古老的语言。现在法国,忽略对这些语言的学习已成风气,甚至在德国也是如此。在 19世纪 30年代, Corpus juris③已被译成了德文。这一迹象清楚表明了人们不再懂得作为所有学问基础的拉丁语。因此,这也表明了蒙昧、粗野到来的信号。现在情形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连希腊文甚至拉丁文的原文现在却是附带着德文注释一同出版。这简直就是乱七八糟的瞎胡闹。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编者不再懂得拉丁文写作(尽管那些先生们如何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而可爱的年轻一辈在他们的手里也巴不得走上懒惰、无知、粗陋之路。我原以为有识之士会在学术杂志上对这种编辑做法理所当然地鞭挞一番,但让我吃惊的是,没有人对此予以责备,就好像这一切都是理当如此。这意味着书评家只是书籍编者或者出版商的无知保护人、亲朋戚友。做得稳妥、天衣无缝的低级行径在德国的各类文字出版物中已经轻车熟路了。我在这里要指责的另一越来越明日张胆的做法,就是人们在学术著作、在真正探讨学问,甚至是在学士院出版的杂志、期刊里,在引用希腊文甚至拉丁文著作时,作者搬出的竟然是德语的译文。这是低级、平庸的又一例子。天哪!难道你们的文章是要写给裁缝、鞋匠看的吗?我想是的——这样就可以为书刊打开销路了。那么,就让我说出这样的话吧:你们的确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是俗。请你们骨子里多一点自重,口袋里就让它少一点钱吧。就让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自感不如好了,不要盯着人家的钱包哈腰、鞠躬!用德语译文代替希腊语和拉丁语原文就等于用菊苣根代替真正的咖啡。此 [182]外,这些译文的准确性我们可是一点都不敢放心的。如果事情到了这步田地,那就再见了,人文科学!再见了,高雅的趣味和高贵的思想!蒙昧、野蛮又将降临——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铁路、电报和热气球。昀后,我们也一并失去了我们的先辈曾经享受过的一大优势。也就是说,拉丁文不仅为我们打开了古代罗马帝国的大门,而且也直接让我们了解到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和一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为止的当代时期,在欧洲各个国家、地区的情况。这样, 9世纪的司各图斯、 12世纪的萨利斯伯里、 13世纪的雷蒙·鲁露斯,以及无数其他的人就可以直接向我们说话,所使用的语言是这些人在谈论学问事情时自然就会用上的。这样,直至现在,这些人仍然与我那样的贴近,我可以直接与他们接触,真正认识他们。但如果他们每人都用自己当时特别的地区、国家语言著书立说,那现在将是怎样的情形?那他们写出的东西过半是我无法弄懂的,与他们进行真正的精神上的接触就将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我眼里,他们就将是遥远地平线上的幻影,或者,我甚至只能透过译文这一望远镜了解他们。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形,根据培根自己明确的说法,培根就在霍布斯的帮助下,把自己的已出版的英文《随笔录》翻译成了拉丁文。在此必须附带提一下:在知识、科学的领域里出现的爱国主义,就像是一个猥亵、肮脏的家伙——人们不把他撵走才怪呢。这是因为在这里,人们从事的是纯粹和普遍人性的东西,也只有真、美和清晰才可以登堂人室,获得人们的首肯。但现在,由于偏爱自己所属的那一不得了的国家,这份偏爱就作为砝码放在了衡量事物的天平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离题和更加荒谬的?由于掺进了爱国主义的考虑,现在就得罔顾真理, [183]或者不公平对待别国的伟大思想者——目的就是歌颂自己本国更为逊色的头脑。这种庸俗行为的例子我们每天都可在文章中看到,所有欧洲国家都有。这种爱国情感因此在依里亚特 ④的三十三个文学寓言里受到了奚落。13为改善大学生的质量——而这是以削减已经超出的学生..数量为代价——我们应该订下这些法律上的规定: 1),未满 20..岁的不可以进入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严格考试才可以获得大学录取。这样,学生就必须免除兵役,以取得“优异学者成绩”。大学生该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不可以这样虚掷一年或者更多的青春在舞儀弄枪上面——这些军人的技艺与他们将来的职业可是完全两样。而且,这种行伍训练会削弱没有文化的人——不管他是謁——对学者自始至终都会开有的尊敬。让从事学问的人免除兵役并不曾使军队缩小,但却会减少了不称职的医生、律师、法官和不知所谓的教师,还有各种各样学术骗子的数目;并且,士兵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的确对将来的学者有着败坏的作用。 2),法律上应明确规定:大学的第一年级学生所修的课程必须是哲学科目,在第二学年之前他们当然不能上那三种高级科目的课程。但对于这些高级科目,神学学生、法律学生和医科学生则各需要学习两年、三年和四年。在另一方面,在中学里,课程则需局限在古老语言、历史、数学和德语写作文体;这些科目在第一年尤其要全面细致打好基础。因为学习数学的资质是相当专 [184]门和特别的一种,这一资质与这个学生其他方面的资质并不同步发展,并且的确与其他资质没有共通之处,所以,数学应该分班讲授。这样,读六年级其他科目的学生可以跟四、五年级的学生一块上数学课,而不会有伤体面。反之亦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这方面能力学习到数学科目。注释① 老普林尼(23~79):古罗马学者,著有《自然历史》。② 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英国神学家,小说家。——译者③ 拉丁语,意为“法典”。——译者④ 托马斯·德·依里亚特(1750~1791):西班牙文学家,代表作是《文学寓言》。——译者论音乐读者还记得,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 52里,对音乐这一奇妙艺术所具的真正含意作了阐述和解释;我得出的结论就是:音乐作品与作为表象的世界——亦即大自然——之间虽然不一定有相似性,但这两者之间却肯定有着某种明显的平行关系——这后面一点我也是证明了的。我在此必须....补充的是对这种平行关系的一些重要和更加仔细的含意确定。所有和音( Harmonic)的四个声部,亦即低音、次中音、中音和高音,或者说根音、三度音、五度音和八度音,都对应着存在物序列中的四个级别,亦即矿物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人。这一点在音乐的这一基本规则里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印证:低音与低音的上三个声部的间隔必须远远大于以上这三个声部之间的间隔,以致低音与以上声部至少要保持一个八度音程的间隔,通常留在比这更低的位置。据此,合乎规则的三和弦,位置是在与根音间隔的第三个八度音。与此相应,宽广和..音因为低音保持与以上声部较大的间隔,其效果就比那些狭窄和音有力得多和优美得多——在后者,低音移近了低音以上的声部。这种狭窄和音的形成也只是迫于乐器音域有限的缘故。音乐的这一整个基本规则却不是人们随意 [186]制订出来,而是有其乐音系统的自然根源;也就是说,假如昀短的、经由次要振动而产生共鸣的和谐音阶就是八度音及其五度音的话。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就类似于大自然基本构成——由于大自然的这种基本构成,有机体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密切的程度就远甚于有机体生物与矿物王国里没有生命的无机团块之间的关系;有机体生物与没有生命的无机物,两者之间有着整个大自然当中昀明显的界域和昀宽广的鸿沟。歌唱旋律的高音部当然同时也是和音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这和音里面,这一高音部甚至与昀深沉的基本低音相连。这可被视为类似于这一事实:在人的机体里,支撑起人的理念的同一样物质,...因此也必然支撑着和表现出重力和化学性质的理念,亦即意欲在昀低级别的客体化。因为音乐并不像所有其他艺术那样表现出理念,或者说,..表现出意欲客体化的级别,而是要直接表现意欲本身,所以,....由此可以解释为何音乐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亦即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觉和情绪,在顷刻之间就能加强,甚至改变听众的情绪。音乐非但远远不只是辅助诗文的工具,其实,音乐就是一门独立自足的艺术,而且的确是所有艺术之中的昀强有力者。因此,音乐全凭自身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音乐同样的确不需要得到唱词或者歌剧中情节的帮助。这样的一种音乐眼里只有音声,而不会理会产生这些音声的原因。所以,对于音乐来说,甚至人的声音根本上就不是别的,而是经调校了的音声,与乐器所弹奏出来的音声一般无异。并且,就像所有其他乐器音声一样,人的声音有其特定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是由产生这些声音的工具所造成的。在人声作音乐用途时, [187]至于这一发音的器具也可作其他用途,可以作为语言工具为传达概念服务,那只是一种偶然。虽然音乐可以附带利用这一巧合,以把音乐和诗文扯上关联,但音乐却永远不可以本末倒置,让诗文喧宾夺主;不可以一门心思只放在通常都是、并且在本质上确实就是乏味、无力的诗句上面(就像狄德罗在《拉摩的侄儿》所说的那样)。字词对于音乐来说始终是一种陌生的附加物,只具次一级的价值,因为音声所造成的效果比字词有力得多、有效得多和快捷得多。所以,如果真要把字词与音乐合为一体的话,那字词就只能处于全然从属的位置,并要完全契合音乐。但是,在为既定的诗文谱曲,因而在为咏唱词谱写音乐方面,音乐与字词的这种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但一经谱上音乐以后,音乐艺术高出一筹的威力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音乐现在就把唱词所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剧里所表现的情节、行为,把所有这些里面的昀幽深、昀根本和昀隐秘的东西和盘托给我们;把感情和情节的真正本质明白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剧中事件所具有的昀内在的灵魂——而舞台上向我们展现的只是这些事件的肉体和外衣而已。考虑到音乐的这一优势,并且,只要音乐与歌词和情节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普遍与个别、规则与实例的关系,那为音乐而作词似乎就比为词而谱曲更加妥当。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剧本的字词和情节把作曲家引向隐藏在这些字词、情节后面的意欲刺激和活动,唤起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激发起作曲家的音乐想象。此外,音乐加上诗文之所以这样受到听众的欢迎,字词通俗易懂的某一唱段之所以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全在于以此手段可以在同一时间刺激起我们的昀直接和昀间接的认知方式,让这两种认知方式联 [188]合起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对我们的昀直接的认知方式,音乐表达了意欲本身的激动;对我们的昀间接的认知方式,字词则表达了概念思想。在感情语言发话之时,我们的理性并不喜欢完全无所事事地袖手旁观。虽然音乐可以全凭自身表达出意欲的活动、每一种的感触和情绪,但附加了字词以后,我们就另外还获得了意欲(感情)的对象物、引起意欲(感情)活动的动因。一部歌剧的音乐本身有着全然独立、分开和仿佛是抽象的存在;剧里的事件、人物对于这音乐来说是陌生的,这音乐遵循着属于自己的、不变的规律。因此,这音乐就算没有唱词也可以完美地造成效果。但由于音乐的谱写考虑到了这戏剧,这音乐也就仿佛是这戏剧的灵魂,因为音乐把事件、人物、言词结合一道,表达了所有这些事件的内在含意,以及以这些内在含意为基础的这些事件的昀终、秘密的必然性。对此隐约、朦胧有所感觉其实就是观众能够感受到乐趣的基础——如果观众并非只是张开嘴巴傻看的话。但在歌剧里,音乐全然不关心事件的所有有形素材,并以此显示出音乐别具一格的特性和更高一级的本质。正因为这样,音乐在其表达暴风骤雨般的激情和感觉时,无一例外都采用同一样的方式,都是伴以同样壮观、华丽的音声——不管这是阿伽门农、阿基利斯,抑或是一个市民家庭的口角纷争提供了戏剧的有形素材。这是因为音乐只着眼于激情、只着眼于意欲的活动。音乐就像上帝一样,只看重人心。音乐从来不会逢迎、适应素材,所以,甚至在伴随着歌喜剧中昀可笑和昀离谱的胡闹场面时,音乐仍保持着自己那本质上的优美、纯净和伟大;与剧中事件的融合并不会把超越的音乐从其与一切可笑、胡闹格格不入的高度拉下来。这样,我们存在的严肃、深刻的含意悬浮 [189]在人类生活的滑稽胡闹和无尽痛苦之上,两者须臾不离。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纯粹的器乐。我们会发现: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虽然向我们展现了极为混乱的乐音,但这混乱的乐音却分明有着昀完美的条理和秩序基础;我们听到了至为激烈的争斗,但这些转眼间又化成了优美无比的和谐一致。这是“世界不和谐之中的和谐”(贺拉斯语),是对这一世界本质的忠实和完美写照;这种和谐一致就在这夹杂着无数形弁的无边混乱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破坏维持自身。与此同时,这一交响乐却倾诉着人的激情和感受:爱、恨、欢乐、悲哀、恐惧、希望等等,及其无数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倾诉却仿佛是在抽象中进行,并没有任何个别化和具体化;这些也只是徒具形式而没有内容,就像只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而没有物质一样。当然,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喜欢把这音乐现实化,在想象里给音乐裹以骨头、血肉,并在这音乐里看到生活和大自然的种种画面。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做法既无助于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会增加音乐的乐趣;这其实只为音乐带来了某种陌生的和任随人意的累赘。因此,我们更应该直接和单纯地理解音乐本身。在上文和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52对音乐仅从形而上的一面作出了考察以后,亦即考察了音乐作品的内在含意以后,现在,我认为有必要也泛泛考察一番音乐作品是采用何种手段作用于我们的精神,表现出音乐的内在含意;因此我们就要表明音乐形而上的一面是如何与有形(物理)的一面统一、联系起来——音乐中有形、物理的一面已经受到足够的探究,其原理也已是人所共知的了。我先从这一普遍为人所知悉、丝毫不会被新的反对意见所动摇的理论出发,亦即:所有 [190]音之和音都以共振为基础。当两个音一齐鸣响时,这种共振发生在例如每一第二、第三或第四振动时,那这两个音相应地就是彼此的八度音、五度音和四度音等。也就是说,只要两个音的振动,彼此之间是一种有理数式的、可以用小数字表达的关系,那这些音就可以透过其经常重复出现的巧合共振而在我们的理解中互相联系起来;这些音也就融合一道并以此形成和谐、共鸣。相反,如果两个音之间的振动关系是无理数式的,或者说只能以长串数字表达,那就没有可被我们理解的巧合共振,有的只是“声音总是喧闹不停”的情况。这样,这些音声就是我们在理解中无法联系起来的,这些音声因此可称为不和谐。根据这一理论,音乐就是帮助我们理解有理数式或者无理数式的数字关系的一个手段;但音乐手段却不像算术那样借助于概念来达到这一目的;音乐是让我们完全直接地、同时也是透过感官来认识这种数字关系。音乐形而上的含意与音乐的这一有形(物理)和算术数字式的基础,这两者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就在于:妨碍、抗拒我们理解的、无理数式的关系,或者..说不和谐,变成了妨碍和拂逆我们意欲的自然图像;反过来,和谐或者说有理数式的关系,由于可以轻易让我们理解..和把.握,就成了意欲获得满足的图像。此外,由于在上述振动的数...字关系里的有理数或者无理数会有着无数的等级、次序、花样和细微差别,音乐凭借自身的特性就成了一种合适的素材,能够把人心的活动,亦即意欲的活动——其本质永远就在于满足和不满足,虽然这里面有着无数的级别——连带其至为微妙、细腻的差别和变化,忠实地塑造和重现出来。而这过程就由找到旋律而完成。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意欲的活动在这里慢慢过渡到纯粹表象的领域,而表象的领域 [191]是所有优美艺术作品发挥和活动的专有地盘,因为优美艺术绝对要求意欲本身必须....置身局外,观赏者则一律作为纯粹的认知者。因此,不可以刺激起意欲本身,亦即不能造成确实的苦痛和确实的快感,而只能用上这些代替品,亦即适合智力观照的图像:所反映的是意....欲得到满足和意欲受到妨碍而产生的或大或小的苦痛。惟其如此,音乐才永远不会给我们造成确实的痛苦,并且,就算在其昀苦痛的和音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愉悦。我们多么喜欢在音乐的语言里听见我们意欲的历史,意欲的所有激动、挣扎和追求,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阻碍、延误和折磨——哪怕我们听见的是昀哀伤的旋律。相比之下,在恐怖和祸害迭生的现实生活里,我们的意欲本身却受到刺激和折磨,我们关注的....就不是音声及其数字关系;我们现在本身实已成为了绷紧、夹紧、颤动的琴弦。再者,根据音乐形成的物理理论,既然音的真正音乐特性在于这些音的振动速度的匀称、调和,而并不在于这些音的相对强度,那么,具音乐感的耳朵在倾听和音时,总是宁愿追随昀高音,而不是昀强音。因此,甚至在昀强劲的乐队伴奏之下,高音演唱者仍然鹤立鸡群,并因此取得了演唱旋律的天然特权。在演唱旋律的同时,高音那极大的灵活性也给予了帮助——而这灵活性是以相同的振动频率为基础——就像在和声华彩化的声部处理所显示的那样。因为这样,高音就成了提升了的感觉力的合适代表——这提升了的感觉力能够接收昀细微的印象并被这印象所影响;高音因而也就是极大提升了的意识——这是事物序列之中级别昀高之物——的合适代表。高音部的对立面,出自相反的原因,则是活动笨拙的低音:它只以第三音阶、第四音阶和第五音阶进行大音距的上下 [192]升降;在这过程中,低音每移动一步,都受到固定规则的指引。低音因此就是无机的自然王国的天然代表——这一无机的大自然没有感觉、与细腻印象绝缘、只受制于昀普遍的定律。这低音甚至永远无法攀升一个音阶,亦即从某一第四音阶攀升至某一第..五音阶,因为这会在高音里产生不准确的第五音阶或第八音阶模进(Folge)。因此,低音本来就是永远不可以演奏旋律的。但如要把旋律交由低音演奏,那就得借助于对位法,亦即这一低音就是一可.移.动.的低音;也就是说,把某一上级的声部下调,只是冒充低音使用,因为它其实还需要某一第二基本低音的伴奏呢。这种以低音演奏的旋律,其违背自然的地方使得到了足够伴奏的低音咏叹调不像高音咏叹调那样给我们带来纯净、不含杂质的享受;而在与和音结合时,惟独高音咏叹调才是合乎自然的。附带一提的是,这种以强行变调的低音演奏旋律的做法,在我们音乐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把它比拟为在一块大理石上面强行压上人的形状:这因此与《唐·璜》里面的化为石头的客人极为相似。但现在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究旋律的形成过程,这工作得通....过拆卸构成旋律的要件方可完成。这种探究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乐趣——一旦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具体意识到的东西引入抽象和清晰的意识时,我们都会感受到乐趣,因为事物经此过程获得了全新的一面。旋律,或说曲调,是由两要素所组成:节奏与和音。节奏可被形容为数量的特性,而和音则是质量的特质,因为节奏涉及音的持续,而和音则关乎音的高低。在记谱时,节奏属于垂直线,和音则用水平线。这两者的基础是纯粹算术的关系,亦即时间的关系:对于节奏来说,是音的相对持续时间;对于和[193]音而言,则是音的相对频率(振动速度)。节奏要素是昀关键的,因为节奏可以纯粹依靠自身,在没有其他要素的情况下表现出某种旋律——例如在击鼓的时候——虽然完美的旋律是需要节奏与和音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完美的旋律是由这两者交替着的不和(Entzweiung)与和解(Versohnung)所构....成——这我马上就会向大家演示。但既然在上文我已经论及和音,在此我就更仔细地考察一下节奏的因素。节奏之于时间就犹如对称之于空间,也就是分成相等、对....称的各个部分,并且首先是分成大的单位,然后再被分为属下的小单位。在我所列出的一系列艺术里,建筑和音乐构成了艺....术系列的两端。同样,这两者根据其内在本质、艺术力度、作用的范围和蕴藏的含意,是彼此昀不相同的,甚至是真正的彼此对立者。这种彼此对立甚至扩展至这两者所呈现的形式,因为建筑惟独只存在于空间,与时间并没有关联,而音乐则惟独..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并没有联系 ①。由此产生了这两者之间的..唯一相似、类比之处,也就是说,正如在建筑,对称起着联合..和一统的作用,在音乐,却是节奏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这也证明了“不同的端点却是互相连接”的道理。正如一座建筑物的昀小组成部分就是完全一样的石块,同样,一段音乐的昀小组成部分就是完全一样的拍子。但拍子可以由上拍和下拍或者大体上通过标示节拍的分数而分成相等的单位——这些各自相等的小单位就可以勉强与建筑物的小石块相比。由多个拍子组成一个乐段,而一个乐段也有对等的两半:一半上升、争取、通常都走向自然音阶的第五级音;另一半则下降、平和、重又回到基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乐段组成一个部分,而这一部分通常经由重复符号同样在对称方面被加倍了。由 [194]这两个部分就组成了一小部的音乐,或者一部大音乐中的一小乐章,正如一部协奏曲或者奏鸣曲经常是由三个乐章,交响曲由四个乐章,弥撒曲由五个乐章所组成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音乐的作品经由对称分配和重复分割,直至分成拍子及其分数,然后把这些各个单位各自隶属、统领、并列起来,让它们合为一个整体,就像通过对称而建成一座建筑物一样。只不过建筑物的对称只是在空间,而音乐中的对称则在时间。在过去三十年里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这一大胆俏皮话,就是对建筑和音乐这种相似性有所感觉的产物。这一句俏皮话就是: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昀先说出这话的应该是歌德,因为根据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第二卷 88页,歌德说,“我发现在我的一张稿纸上,把建筑艺术称为凝结了的音乐。这一句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建筑艺术所弥漫的情调,与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很接近。”歌德或许很早就在谈话里说过这一句俏皮话。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形下,总不乏人把任何歌德说过的只言片语捡起来,稍候就把它修饰一番示人。不过,不管歌德说了些什么,音乐与建筑艺术的相似、类比——我为此找到了原因,其实也就是节奏与对称的相似、类比——据此也就只反映在这两种艺术的外在形式方面,而并不曾扩展至这两种艺术的内在本质,因为音乐和建筑艺术的内在本质彼此有着天渊之别。如果要把在所有艺术中的昀有局限性、力量也昀弱的一种艺术,与范围昀广、极具震撼力的另一种艺术在昀根本方面相提并论、等量齐观,那就确实是可笑的。我们还可以补充这一点,作为对上述音乐和建筑艺术类比的发挥:当音乐仿佛有了独立的冲动,抓住了延长符号的机会,要摆脱节奏的束缚,来一番休止之前自由梦幻的华彩乐段,那这没有了节奏的 [195]音乐就可类比于没有了对称的建筑物废墟。这样,我们就可以套用那句俏皮话的大胆语言说:这一没有了对称的建筑物废墟就是凝固了的华彩乐段。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