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完满性不是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这是因为,完满性与合目的性有关,是合目的性的一种。我们前面说过,合目的性可以分为两种:外在的合目的性和内在的合目的性。外在的客观合目的性是一物与他物的因果关系,是一物对他物的适应性和有用性,而这种外在的客观合目的性不是判定美的根据,例如我们觉得一把刀有用,是因为这把刀可以用来切割东西,对于我们而言是具有外在的客观合目的性的。而内在的客观合目的性就是完满性,完满性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从质的方面看,一个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多种属性和形态与这一事物的概念相协调,这一概念在主体构造该物表象时提供了感性杂多的连接规则,这时的对象就具有了质的完满性,即对象实现了概念的各种规定性。第二类从量的方面看,一物在其所属的种类里比其他个体表现出更多的符合概念的特点,其结构、形态、功能都比同类更卓越更发达,就表现出量的完满性。例如,一匹马符合质的完满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四足哺乳动物,头小而面部长,耳朵直立,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于奔跑,尾部生有长毛。而这匹马的量的完满性则表现为其外表特别高大英俊,骨骼健壮,毛色发亮等。但是,因为这种完满性必然包含着概念,是一种客观的合目的性,与我们所提出的当做先天原理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不一样,因此,完满性不能作为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7.使一个对象在某个确定概念的条件下被宣称为美的那个鉴赏判断是不纯粹的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与依存美。前者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后者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概念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前者称为此物或彼物(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后者是作为附属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归于那些隶属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例如,花是自由的自然美。那么,一朵花究竟是什么,除掉专门研究它的植物学家,很难有人知道。即便是这位知道花是植物的生殖器的植物学家,当他对花作鉴赏判断时,他也想不到这种自然的目的。这样的鉴赏判断就不是任何一个种的完满性,不是内在的多样之总和的合目的性。因此,一朵花的形态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到美,而不同的花引起不同性质的美感并不是因为花的种、属、概念不同,也不是因为花对人是否有用,比如有的花可以入药,有的花可以制茶等等,引起花的美感的主要还是单靠花本身的形式,比如不同的花的外在单纯形式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再比如,许多海产贝类本身是美的,这美决不属于依照着概念按它的目的而规定的对象,而是自由的自身给人以愉快的。所以,希腊风格的描绘,框缘或壁纸上的簇叶饰等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并不表示什么,不是在一定的概念下的客体,而是自由的美。以此类推,人们还可以把音乐里的无标题的幻想曲,以至于缺歌词的一切音乐都算到这一类里,这类音乐没有歌词,没有标题,没有用任何语言把它的内容揭示出来,欣赏者无法从中确定听出了什么,只是觉得好听、悦耳,没什么明确的意思但是却有觉得愉快,这也正好符合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原理。所以,人在观赏这些东西的形式时,仿佛觉得它们各个方面都美的恰到好处,表现出某种合目的性,但是,仔细想想,又说不出它们到底符合什么目的,确实是达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这是因为,这些自由美是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的,因此也就没有目的,是此物或彼物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因此是十分纯粹的美,是自存自在,纯粹自由的。在判断自由美(单依形式而判断)时,鉴赏判断是纯粹的。与此相反的是,例如,一个人的美(即男子或女子或孩子的美),一匹马或一座建筑物(如教堂、宫殿、兵器场、园亭)的美,是以一个目的的概念为前提的,这概念规定这物应该是什么,即它的完满性的概念,因此仅是附庸的美。例如,建筑物都是为了一定用途而建造起来的,所以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完满性就是对它们的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比如说教堂是宗教活动场所,其中供奉着神灵,所以教堂建筑的风格就应该是崇高、神秘的,能够激发起人们的虔诚之心,帮助人们想象上帝和天堂,因此整个建筑应该是宏大和高峻的,上面有各式尖顶,墙壁和天花板绘有宗教题材的图画,这样的建筑就符合了教堂的目的,就具有了完满性。而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帝王又拥有至高的权力和威严,所以宫殿就应该是金碧辉煌、富丽豪华的,以符合宫殿的目的,就有完满性。与此相同的是,学校、图书馆、会议室、俱乐部、体育馆等等建筑也要符合各自的目的,有各自完满性的标准。就像快适(感觉的)和美的结合(美本来只涉及形式)妨碍鉴赏判断的纯粹性那样,善(即多样性,它对于物本身按照它的目的是好的)和美的结合破坏着鉴赏判断的纯粹性。而这又是因为,这些依存美是以概念为基础的,以有目的的完满性为前提的,是附属性的有条件的美,因此是不纯粹的,虽然这种依存美也可以称为一种美,但却不是先验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审美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美和感官的快适混在一起,或是美和善混在一起,还有的是美和快适、善混合在一起,这些都会引起审美愉快,都是审美活动,但是其中表现出的美不是纯粹的美,而是依存美。例如,我们在欣赏一朵花时,这朵花的形式美是和浓郁的幽香结合在一起。在欣赏一匹骏马时,骏马外在形态的美是和它旺盛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对一位战斗英雄的仪表美的欣赏也是和我们对他的英雄事迹的仰慕结合在一起的,在这里,是鉴赏和理性的统一,即美和善的统一。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美都是依存美,而不是纯粹美。对于一物的多样性所感到的愉快,和规定它的可能性的内在目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于一个概念上的愉快。但是,对于美的愉快却是不以概念为前提的,而是和对象所赖以表示的表象直接地(不是通过思想)结合着的。综合上述,我认为,一个关于具有一定内在目的的对象的鉴赏判断,只有在下列情况才是纯粹的,即判定者或是对这目的毫无概念,或是在他的判断里把这目的抽掉。但是,那样一来,这个判断者尽管由于把该对象评判为自由的美而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鉴赏判断,他却仍然会受到另一个把该对象的美只看做依存性的性状(着眼于对象的目的)的人的责备,被指责犯了鉴赏的错误。其实双方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一个是按照出现在他的感官面前的东西,另一个是按照他在思想中所拥有的东西。通过这种区别,我们可以调解鉴赏者们关于美的好多纷争。我们可以对他们指出,一方坚持的是自由美,另一方坚持的是依存美,前者作出了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后者作出了一个依存的鉴赏判断。8.论美的理想根据概念来判定什么是美的客观的鉴赏法则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一切从下面这个源泉来的判断才是审美的,也就是说,是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客体的概念成为审美判断的规定根据。寻找一个能以一定概念提出美的普遍标准的鉴赏原则,是毫无结果的辛劳,因为所寻找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具有普遍传达性,而且可以不依赖概念的帮助。所以,人们把鉴赏的某一些产物看做范例,但是,并不是人们模仿着别人似乎就可以获得鉴赏力,这是因为,鉴赏必须是自己固有的能力。假如说一个人模仿了一个范本而获得成功,那么,这也只是表示了他的技巧,但是也只有在他能够评判这范本的限度内,他才能表示出他的鉴赏力。例如,关于语言艺术的鉴赏的范本,必须要在一种已经不通用的和艰深的语言中去寻找,这是因为,第一,这种语言艺术的语言可以不必遭受变化,而这一点是活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的,所以,高尚的语言变成了平凡的语言,通常的语言变成了陈旧的语言,新造的语言只能通行一段很短的时间;第二,这种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语法,这种语法不因为流行风尚而随意转变,它会具有自己非常稳定的法则。所以我们把一些鉴赏作品看做是示范性的,这并不是说,鉴赏似乎可以通过模仿别人而获得,因为鉴赏必须是自己特有的一种能力。凡是模仿一个典范的人,如果他模仿得准确的话,他虽然表现出熟巧,但只有当他能够自己评判这一典范时,他才表现出鉴赏。由此可以得出,最高的典范,即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理念,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心里把它产生出来,他必须据此来评判一切作为鉴赏的客体,作为用鉴赏来评判的实例的东西,甚至据此来评判每个人的鉴赏本身。本来,理念意味着一个理性概念,而理想则意味着一个单一存在物、作为符合某个理念的存在物的表象。因此,那个鉴赏原型固然是基于理性有关一个最大值的不确定的理念之上的,但毕竟不能通过概念,而只能在个别的描绘中表现出来,它是更能被称之为美的理想的,这类东西我们虽然并不占有它,但却努力在我们心中把它创造出来。但它将只是想象力的一个理想,这正是因为它不是基于概念之上,而是基于描绘之上,而描绘能力就是想象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美的理想呢?先天的还是经验的?再如,哪一类的美能够成为一个理想?要想从中寻求一个理想的那种美,必定不是什么流动的美,而是由一个有关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了的美,因而必定不属于一个完全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客体,而属于一个部分智性化了的鉴赏判断的客体。只有那在自身中拥有自己实存的目的的东西,即人,他通过理性,自己规定自己的目的,或是当他必须从外部知觉中拿来这些目的时,才能把它们与本质的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并因而也能审美地评判它们与那些目的的协调一致。因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美的一个理想,正如唯有人类在其人格中,作为理智者,才能成为世间一切对象中的完善性的理想一样。美的规范观念是想象力在我们头脑中所创造的一个直观形象,它充当着我们对人的审美判断的标准。而这个规范观念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这是因为,想象力有奇特的功能,它可以以许多同种对象为基础和材料,把这种对象的形象和姿态再生产出来,还可以把许多个体形态加以比较和重合,以我们还不能确切说明的方式得出一个平均率,而这个平均率就是我们在实际鉴赏判断中起到实际作用的标准。例如,一个成年男子的规范观念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人在社会中,会见到很多的成年男子,而这些成年男子的形象不断叠印在脑海中,慢慢地就会得出一个成年男子的身材、比例和五官的形态和位置、肤色等方面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成年男子的审美理想和规范。而这个平均数的基数大约应该是一千人左右,是想象力与内在感官对一千个左右的男子的形象整理加工取长补短出来的,而这种加工也是无意识的。如果以上的美的规范观念是在白人成年男人中做出的,那么,其标准就是白人成年男人的标准,而如果是在黑人成年男人中做出的,其标准就是黑人成年男人的标准,同样,如果在黄种人中做出的,那也会是黄种人成年男人的标准。当然,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美的规范观念的人,我们将会看到一张完全合乎规则的脸,画家通常会请他们做模特,而这样一张合乎标准的脸则是无所表现的,因为这张脸不具备任何特性,更多的表达着种的观念。如果面部的这种特性过分夸张了,那么,就将会破坏了这种标准观念,即种的合目的性,那么,这张脸就被叫做漫画。日常经验也告诉我们,那完全合乎规则的脸,同时也暴露了一个人内心里的平庸。如果假定自然界是在外表表现着内在的比例,那么,我猜想,假如一个人在内心的各种禀赋中没有一样突出的比例,那么就只能构成一个没有毛病的人,而他也肯定不是天才,因为天才往往表现为自然界从心意各种能力中突出某种能力的优势。美的理想与美的规范理念还是有区别的,出于上面提出的理由,美的理想只可以期望于人的形象。在这个形象这里,理想就在于表达道德性。一个美的理想的正确性表现在它不允许任何感官刺激混杂进它对客体的愉悦中,但却可以对这客体抱有巨大的兴趣,而这就证明,按照这样一个尺度所作的评判绝不可能是纯粹审美的,而按照一个美的理想所作的评判不是什么单纯的鉴赏判断。从第三契机“鉴赏判断按照在它们里面观察到的目的的关系”推出的对美的说明: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四)鉴赏判断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的契机1.什么是一个鉴赏判断的模态对于我称之为快适的东西,我就说它在我心中产生了现实的愉快。但是对于美的东西我们却想到,它对于愉悦有一种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只能被称为范式,也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便被我们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个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因为一个审美判断不是任何客观的和认识的判断,所以这种必然性也不能从确定的概念中推出来,因而不是无可置疑的。它更不能从经验的普遍性中(从关于某个对象的美的诸判断之彻底的一致性中)推论出来。因为不仅经验不会对此提供足够多的凭据,同样,这些判断的任何必然性概念都不可能建立在经验性的判断上。2.我们赋予鉴赏判断的那种主观必然性是有条件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赞同,谁宣称某物是美的,他也就想要每个人都应当给面前这个对象以赞许并将之同样宣称为美的。所以,审美判断中的这个应当本身是根据这评判所要求的一切材料而说出来的,但却只是有条件地说出来。人们征求着每个别人的赞同,因为人们对此有一个人人共同的根据。只要人们总是能肯定他所面对的情况是正确地归摄于这一作为赞许的规则的共同根据之下的,那么他也可以指望这样一种赞同。3.鉴赏判断所预定的必然性条件就是共通感的观念假如鉴赏判断(如同认识判断那样)拥有一条确定的客观原则,那么根据这条原则作出这些判断的人就会要求他的判断具有无条件的必然性了。如果这些判断没有任何规则,就像单纯感官口味的判断那样,那么人们将完全不会想到它们有任何必然性。所以,鉴赏判断必定具有一条主观原则,这条原则只通过情感而不通过概念,才可能普遍有效地规定什么是令人喜欢的,什么是令人讨厌的。一条这样的原则只能被看做共通感。这种共通感和我们一般称之为共通感的普通知性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共通感的普通知性是不按照情感,而只是按照概念来作判断的。所以,只有在这前提之下,即有一个共通感(但是,我们不是把它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认识能力自由游戏的结果)才能作鉴赏判断。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是主体机能的活动,参与这种活动的是想象力和知性,活动的方式是两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而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愉快。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协调方式,彼此之间差异很大,那么,鉴赏判断就不会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了,彼此之间就不能互相交流和传达。所以,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能够普遍传达的,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共通感。4.人们是否有根据预设一个共通感知识与判断,连同那伴随着它们的确信一起,必须能够普遍传达,否则它们与客体之间便不能一致。但是,如果知识能够这样传达,那么,那种心意状态也必须能够普遍传达,也就是说,认识能力与一般认识之间的一致,以及为了可以从其中获得认识而适合于对象赖以表现的表象的这两者的比例,是必须能够普遍传达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作为认识的主观条件,就不能够产生作为结果的知识。既然这种相称本身必须能够普遍传达,因而对这种(在一个给予的表象上的)相称的情感也必须能够普遍传达,而这种情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却是以一个共通感为前提的。那么,这种共通感就将能够有理由被假定下来,也就是说,既然如此,就无须立足于心理学的观察之上,而可以把这种共通感作为我们知识的普遍可传达性的必要条件来假定,这种普遍可传达性是在任何逻辑和任何并非怀疑论的认识原则中都必须预设的。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共通感就是共同的心意状态,一般把它理解为情绪、心态、精神、感受力、理解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统一。而共通感能够普遍传达的前提就是,知识能够普遍传达。而如果知识能够普遍传达的话,那么,共通感这种共同的心意状态也就能普遍传达。5.在一个鉴赏判断里所想到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必然性,它在某种共通感的前提之下被表象为客观的在我们宣称某物为美的一切判断中,我们不允许任何人有别的意见。但是,我们的判断却不是建立在概念上,而只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所以,我们不是把这种情感作为私人情感,而是把这种情感作为共同的情感而置于基础的位置上。于是,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协调一致。因此,当我把我自己的鉴赏判断说成是共通感判断的一个例子时,我就赋予了我的鉴赏判断以示范性的有效性,所以,共通感就变成了一个理想的基础。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人们可以使一个与共通感协调一致的判断及在其中表达出来的对一个客体的愉快成为每一个人的规则。而这规则虽然是主观的,但却可以被看做是主观普遍的,也就是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必然,在涉及不同的判断者时,他们彼此间的一致性可以像一个客观原理一样,可以要求普遍赞同,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们必须把自己的鉴赏判断放在共通感上。共通感这一不确定的基准实际上是被我们预设了的,例如我们自认为能够作出鉴赏判断就证明了这一点。至于事实上是否有这样一个作为经验可能性之构成性原则的共通感,还是有一个更高的理性原则使它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调节性原则,即为了更高的目的才在我们心中产生出一个共通感来。关于这一切,我们还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来研究,现在我们只是要把鉴赏能力分解为它的诸要素,并最终把这些要素统一在一个共通感的理念中。从第四个契机“鉴赏判断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的契机”推出的对美的说明:美是那不依赖概念而被认做一个必然的愉快的对象。总结:对分析论第一章“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的总注释当我们对以上的论述总结后会发现,一切都要归结到鉴赏的概念上来。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在鉴赏判断中,想象力必须在其自由中被考察,所以,想象力不是再生的,而是被看做生产性的和自身主动的,同时想象力还作为可能直观的任意的形式的创造者。而且,想象力在领会一个被给予的感官对象时被束缚于这个客体的某种确定的形式之上,然后就没有任何的自由了,例如在写诗时就是这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对象恰好把包含有多样的形式交到想象力手中,就像是想象力在自由地放任自己时,与一般的知性合规律性相协调地设计了这一多样的形式。因此,我们说想象力是自由的,但又是自发地合规律性的,也就是说想象力带有某种自律。而以上关于想象力的论述是矛盾的,因为只有知性才提供规律。但是,如果想象力被迫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律来运作,那么,它的产品按照形式就是通过概念被规定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种愉快就不是对美的愉快,而是对善的愉快,同样,这一判断也绝不是由鉴赏而来的判断了。例如,在一个圆形上感到的愉快要比在一个不规则的轮廓上感到的愉快多得多,同样,在一个等边和等角的四边形上比在一个歪斜的、不等边的、仿佛畸形了的四边上会感到更多的愉快。因此,需要一个有鉴赏力的人。一间墙壁做成了倾斜角度的房子,任何对于对称性的损害,这些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是违背目的性的。可是,鉴赏判断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这鉴赏判断如果纯粹的话,它就会把愉快或是不愉快直接与对象的单纯观赏结合在一起。这种愉快只是一种对适合于某个题目的解答的赞成,而不是我们的内心诸力以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来作自由的和不确定地合目的性的娱乐。存在于对称中的那合规律性必须表达出伴随着目的概念并同属于认识的那种直观统一性。但是,在维持各种表象力的自由活动的地方,如在游乐室里,在室内装饰中,那预示着强制的合规则性就被尽可能地回避。一切刻板地合规则的东西本身就有违反鉴赏力的成分,它不提供以对它的观赏来进行的任何长久的娱乐,而是一旦它不是明确地以认识或某种确定的实践目的作为意图时,它就使人无聊。与之相反,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与之游戏的东西对于我们是永久常新的,人们对它的观赏不会感到厌倦。那野生的、表面看起来是无规则的美,只对那看够了合规则的美的人才会有用,因为对他来说,就像是换换口味。可是,让他一天都待在充满了无规则的美的地方,他反而不会感到快乐,反倒是使想象力遭受到某种讨厌的强制。相反,大自然中的多样性则可以给他的鉴赏力不断提供食粮。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不能纳入任何音乐规则之中的鸟儿的歌唱,似乎也比依据一切音乐艺术指导的人类歌唱要包含有更多的自由,因此也包含有更多的鉴赏的东西。不过,也许我们把我们对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快乐的同情与它的歌唱的美混淆了。就这鸟儿的歌唱,如果有人完全准确地模仿,那么,在我们听来也是没有一点趣味的。我们还必须把美的对象和对于对象的美的展望区别开来。在后一个场合,鉴赏力不依附于这一范围内想象力所领会到东西,反倒是依附于它在这里激发起诗兴的东西,也就是依附在真正的幻想上。www.Haoshudu.com 好书读小说网提供下载 免费的阅读 VIP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