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12

作者:林欣浩 字数:16246 更新:2023-10-08 19:50:08

而在西方这一百年里,统治者从国王变成了议会,生产主力从农民变成了工人,科学研究从懵懂变到了成熟。人家已经进入工业时代了。但是,慈禧没想过害臊,反倒是西方人先害臊了。西方的哲学家们想,当年哲学号称是“科学的科学”,多牛啊!可回头看看哲学的发展历程,发现几千年来,哲学连一些最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过来看人家科学,你哲学家一天到晚说什么没有因果律了吧,不能用归纳法了吧,科学家理都不理你,闷头做实验。结果就在这么短的一百年里,科学坚定不移地朝前发展,一个个新的理论代替了旧理论,那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哲学搞成这样好意思吗你?很多哲学家都不好意思。那么我们想,哲学和科学其实很像。两者都坚持理性,都反对独断论,但是发展的结果却不一样,这差在哪呢?显然,这不是某一个哲学观点的问题,而是哲学从根本上就出了问题。就好比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说:都是一样的老师,都是一个班教出来的,怎么你就不如别人呢?原因无非是那么几种:孩子不够努力,或者脑子比较笨,或者是学习方法上有问题。对于哲学来说呢,说哲学家研究不用功?脑子笨?这都说不过去。所以结论肯定是哲学的研究方法出了问题。逻辑实证主义就是一个试图改进哲学研究方法的流派。他们认为哲学必须要采用和科学一样严谨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经验,不容许一点儿独断论。咱们就看看逻辑实证主义能拯救哲学吗?说到逻辑实证主义恐怕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可要说到罗素,肯定大家都知道了。罗素大概是在普通人里声望最高的哲学家了。但就像叔本华和尼采在大众中的声望一样,罗素并不是因为他的哲学成就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一系列非哲学的、亲民的著作和社会活动所致。虽然身居剑桥的象牙塔中,罗素一生里却撰写了大量诸如《幸福之路》之类适合平民口味的通俗书籍。甚至包括他的《西方哲学史》,在讲哲学的过程中都穿插着玩笑。他的名言“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更是广为流传。罗素出身英国贵族,但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一战的时候他就说过“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这话要放在今天,恐怕就会被网友人肉搜索了。在冷战最为激烈、在西方反共就等于政治正确的时代,89岁的罗素积极倡议核裁军,因此在高龄时坐了牢。罗素晚年的标准像白发苍苍但是神采奕奕,叼着一支烟斗,一副充满了智慧的样子。这远比精致的著作更能打动大众,使他成为大众心目中智者的代表。就像尼采的妹妹故意让尼采穿着白袍留着大胡子一样。老百姓谁看你的书啊,关键是派儿得到位。其实,逻辑实证主义讲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是里面的八卦可就多了。所以我们这次先痛快地跑一回题,好好讲讲八卦,然后再回来敷衍了事地把正经内容说了。就这么定啦!先说罗素。我觉得说起罗素的八卦,最有意思的不是他如何反战,如何被剑桥开除,如何在高龄时被抓进监狱,最好玩的是他的浪漫史。我们过去讲的哲学家,有很大比例都是独身,我们最后还会专门总结一下,到底有多少哲学家是独身的。而罗素是个大例外,这家伙不仅结婚离婚次数多,而且情史极为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呢?我要是在文章中一一把他女伴的姓名写出来,你肯定记不住。咱们只能用ABCD代替。等你看完会发现,啥哲学思辨形而上学呀,原来罗素的情史才是咱们这本书最复杂最绕人的一章。罗素的家世非常显赫,他父母两家都是世代的英国贵族。他的祖父担任过两任首相,见过拿破仑。但罗素出生以后,他的父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他是由奶奶带大的。我们可以想象,隔辈儿的教育,又是这么一个显赫的大家庭,罗素小时候自然受到了严格的管制,他小小的年纪就很苦闷。但罗素也很牛,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用希腊语写日记,防止别人偷看。17岁的时候,罗素遇见了一个比他大5岁的美国姑娘。罗素热情地追求她,美国姑娘不久接受了罗素的感情。但是罗素的祖母极力反对这件事。那个时候英国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的头号帝国,而美国则是一帮流浪汉创造的杂牌国家。你想,去殖民地开荒的那都能是什么人啊?别说罗素这样历史显赫的贵族家族了,一般的英国人都未必瞧得起美国人。于是罗素的奶奶使用了各种办法拆散这对情人。首先奶奶告诉罗素,他们的家族有精神病史。罗素的回应是,他保证结婚后会采用避孕措施。老太太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她安排罗素从政,去巴黎当外交官,试图用异地恋拆散两个人。但是就像其他的热恋情人那样,暂时的分离并没有降低罗素的感情,反倒让他更加痴情。不久以后,罗素辞掉了外交官的工作,在22岁的时候和那美国姑娘结婚了——为了方便,我们以后叫她老婆A。28岁的时候,罗素和老师怀特海一起进行《数学原理》的写作。结果写着写着书,罗素喜欢上了怀特海年轻的妻子,也就是他师娘。同时罗素发现自己对老婆A已经没有了感情。这时罗素显示了令人惊讶的冷酷。他毫不掩饰地告诉老婆A他们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任凭对方痛苦哭泣,自己却在一旁继续工作。其实怀特海对罗素非常好,不只是知遇之恩那么简单。当年罗素在剑桥上学的时候,罗素考奖学金,成绩比另一个学生差一点,结果怀特海特喜欢罗素,就擅自把成绩单烧了,然后推荐了罗素。不过后来罗素和怀特海的妻子就是关系挺好的,倒也没怎么着。罗素39岁的时候,又喜欢上了另一个朋友的妻子(情人B)。罗素对情人B感情之深,以至于为她写过几千封情书,有的时候隔几小时就写一封,都快赶上短信聊天了。但是情人B一面接受罗素的感情,一面和他保持距离。这里面还搅和进了怀特海的妻子。怀特海的妻子帮罗素跟情人B聊天,还帮罗素刺探他老婆A的情况。慢慢的,情人B就接受了罗素,怀特海的妻子还提供自己的房子让他们约会。情人B对罗素的影响很大,后来罗素又有了很多情人,但同时他和情人B的关系一直都保持着。罗素的那个朋友,情人B的老公在这件事中表现了非常高的品格。他知道了老婆出轨的事,还知道老婆有时候出去住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约会。但这人能以他老婆的幸福为重,挽留老婆未果,就任由他们发展了。后来,还有一个同情老婆A的人发现了这段偷情的事,他要把这事儿闹大。如果这样的话,会影响到罗素和情人B的前程(情人B夫妇也都很有名望)。结果还是情人B的老公劝那个人,把这件事压了下来。罗素42岁的时候到美国旅行,又搞上了一个28岁的女大学生(情人C)。情人C和罗素同居,还以为自己和罗素订了婚。不久,罗素把情人C带到了英国,因为情人C没有钱,罗素就让她和情人B住在一起。亏罗素想得出来!开始情人C不知道罗素和情人B的关系,还跟情人B说自己的心里话。后来她慢慢明白罗素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个累赘了。有时情人B到罗素的房间里幽会,情人C就去使劲砸门。据说罗素只开了一次门,给了她一杯水,但是从来没有让她进屋过。情人B既嫉恨又同情情人C,但也不可能过分帮助她。几年后,情人C回到美国,后来得了精神病,身体瘫痪了。43岁时,罗素又认识了著名诗人艾略特。艾略特生活困难,罗素一面接济艾略特,一面和他老婆(情人D)搞到了一起,还给人家买真丝内衣什么的。我想,罗素的接济不会出于龌龊的理由,他大概觉得帮助朋友是友情的伟大,挖朋友的墙脚是爱情的伟大,互相不冲突。罗素和情人D搞得明目张胆,甚至于当艾略特不在家的时候,罗素就直接住到他们家里去。这件事情人B和怀特海的妻子都知道。开始罗素资助艾略特的时候,情人B就劝过罗素,说你别跟人家搞上。罗素还跟人说,放心吧,不可能。但是几年后,罗素突然厌烦,中断了和情人D的关系。结果情人D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打击,过了些年,不得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44岁时,罗素又认识了一位已婚的女演员,两个人很快产生了感情(情人E)。情人E接受了罗素和情人B的关系,愿意和情人B一起分享罗素。在一战期间,罗素因为反战进了监狱,两个女人常常一起去看望罗素。50岁的时候,罗素让一个比他小22岁的剑桥老师怀了孕,因此选择和她结婚(老婆F)。此时,在罗素继承到伯爵爵位之前,一直深爱罗素的老婆A终于同意和罗素离婚。但老婆A仍旧把对罗素的感情一直保持到晚年。据她的朋友说,她至死深信下一个电话便是罗素打来的,要重新娶她做伯爵夫人。或许是报应吧!结婚才两年,罗素这个老婆F就出轨了。但是罗素也没消停,50多岁的他还追求过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跟人家保持了几年的情人关系。另外,他同情人E也藕断丝连着。在6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老婆F又爱上了一个双性恋,而且还生了这个人的孩子,而且老婆F还让他姓罗素!一开始,罗素打算容忍这个孩子和这段婚外情。有时候度假,罗素和老婆F都带上自己的情人,就这么一起玩。据说有一次,一位访问者看到罗素不耐烦地带着一个孩子,就问他说这是你的孩子吗?结果罗素回答说:“不是我的孩子,是我老婆的。”但是老婆F后来又给那个双性恋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来又迷上了双性恋者的前情人(看懂了吗……)。这种超乱七八糟的关系让罗素实在不能忍了,于是在61岁的时候跟老婆F离婚了。但是罗素也没亏,在离婚之前,58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个20岁的、漂亮的牛津大学本科生,她原本是来照顾罗素夫妇的孩子的。而且罗素还没离婚呢,就公然把这女孩带回家住,把老婆F气坏了。64岁的时候,罗素和这位牛津本科生结婚(老婆G)。这其中一直没说的是,那个女演员情人E一直都抱着和罗素结婚的幻想。但你想啊,这女的自从跟罗素在一起以后,眼瞅着他离了一回又结了一回,离了一回又结了一回,都结了两回婚了还没轮到她呢,这时候心理就比较崩溃了,但还是和罗素保持关系。罗素和老婆G结婚以后,两个人又都出轨了。罗素在76岁的时候又离婚,此时他同时追求着好几个女人,然后在80岁的时候又结婚(老婆H)。这次婚姻终于维持到了他98岁去世的时候。或许很多人想知道,罗素能拥有这么多两性关系的秘诀是什么。金钱肯定不是原因,因为虽然罗素继承了不少钱,但是他也能花。到了岁数比较大的时候,罗素面临过好多次经济危机,有时候穷到连书都买不起,别人出了书他不得不要求人送他一本。那么我想,除了名声之外,罗素能如此受女人欢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他优雅的举止、智慧的谈吐、幽默的性格以及对每一个女性都非常真诚和热情。另外,作为一个年过半百还能和妙龄少女约会的人,还必须做到不迂腐古板,甚至要比年轻人更加大胆开放。有一个段子说罗素在北美旅行的时候,一群崇拜他的女大学生围住他,问他为什么后来放弃了哲学研究。罗素回答说:“因为我发现更喜欢性交。”回头再去看那句名言:“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再去想想罗素的声望,我觉得他的经历让我们学到一件事儿,那就是:人这一辈子,就得照着罗素这么活。三十九、生活在别处罗素的八卦好看吧?但是最好看的还在下面呢。说到逻辑实证主义,虽然罗素也是一位干将,但贡献最大的并不是罗素,而是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这兄弟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他的经历可比罗素猛多了。在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家境殷实,很多人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但是这些人要是跟维特根斯坦比起来,全都算穷光蛋。维特根斯坦他们家不是一般的富,而是超级富。维特根斯坦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大王,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奥地利的钢铁产业。他们家的财产是世界级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在去世之前,以超级精明的眼光,把家里的财产转移到了国外进行投资。因为随后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通货膨胀毁掉了大部分欧洲人的财产,维特根斯坦一家的资产却幸免于难。咱们过去的历史观受阶级观念的影响,认为穷人先进,富人落后。所以历史人物的形象,多半是越穷越聪明勇敢,越富越残暴愚蠢。然而其实不少艺术家、思想家都出身富贵家庭。这是因为有钱人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变成纨绔子弟,他们和普通家庭的家长一样,都会尽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而有钱人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可以利用,培养出人才的概率也就会更大一些。所以我们看历史,会看到有的人出身就好,继承巨额财产一辈子丰衣足食,结果长得还帅,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有好多漂亮妞儿,还高寿,吃喝玩乐一辈子最后还有很大的成就,在艺术或者思想史上留下了名字(咦,这不就是罗素吗)。好事儿都让他们给占了。你怎么着,还真没辙。维特根斯坦他们家就有崇尚文艺的传统。他的父母都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喜欢资助艺术事业。很多艺术家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这种氛围也影响了维特根斯坦,使他小时候就爱好广泛。他有很高的音乐才能,善于吹奏单簧管,还喜欢机械,年轻的时候得到过飞机发动机的专利,这项专利有助于后来喷气式发动机的发明。再后来,维特根斯坦还独立设计过一幢房屋,据说拥有很独特的艺术价值。总之,接近一个全才了。不过呢,富贵人家也有不顺心的事。维特根斯坦家族笼罩在自杀的阴影下。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四个哥哥里有三个自杀了,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曾经不断想着自杀的事。小时候的维特根斯坦还有一个八卦,他中学的时候竟然是跟希特勒一个学校。他和希特勒同岁,但是比希特勒高两个年级,维特根斯坦跳了一级,希特勒蹲了一级。不过,没什么记录表明这两个小孩儿之间有过交往。22岁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罗素39岁,正是巅峰时期。维特根斯坦专门跑到英国剑桥去跟罗素学习。罗素慧眼识英才,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夸他是“传统上认为的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呃……您还能夸得更狠一点儿吗?维特根斯坦还真不辜负罗素的期待,学问很快就和罗素并驾齐驱了。在剑桥期间,当罗素准备写他的新书《知识的理论》的时候,维特根斯坦批评了罗素的想法,结果罗素真的就放弃了该书的写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维特根斯坦性格很古怪,但是在剑桥和凯恩斯——就是那个写了《货币论》的著名经济学家——成了好朋友。后来凯恩斯给过维特根斯坦很多帮助。在剑桥学习的时候,还有人劝维特根斯坦加入英国国籍得了。但他是奥地利的名门贵族呀,怎么可能呢,他回答说不希望成为“一个虚伪的英国人”。维特根斯坦25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童年做过疝气手术,本来可以不参战,但是这哥们竟然动用家族关系让自己上了前线,而且当了非常危险的炮兵。熟悉战争史的朋友知道,一战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很多战役就是双方拼人数,拼光了再补充。而维特根斯坦在战斗中非常英勇,在前线跑前跑后,几次获得勋章。这也可能和他当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有关。在战争中,维特根斯坦还进行着哲学研究,开始构思他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他一边打仗一边写,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记在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我想,战场上的协约国士兵们谁也不会意识到,在他们枪口下正活跃着一个本世纪最天才的哲学头脑和一本能改变哲学世界的笔记本,他们应该为自己粗笨的枪法感到自豪,打歪的那几枪让他们无意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后来,维特根斯坦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了。据说敌人来抓他的时候,他正骑在炮架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维特根斯坦进了战俘营,后来战俘中流行伤寒,死了很多人,他的家人以及凯恩斯等朋友都很担心他,四处打点要救他出来。结果维特根斯坦却以他一贯的道德观,拒绝在同伴获释前出狱,宁可待在战俘营里修改他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30岁的时候战争结束了,他被释放。此时他也写完了《逻辑哲学论》,认为他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就像黑格尔、叔本华一样)。此时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继承了大笔遗产。然而维特根斯坦做了一件非常惊人的事,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了兄弟姐妹。自己一分钱不要,到乡下当小学老师去了。一个全世界最有天分的哲学家,同时还是世界级的大富翁,放弃了一切财产去穷乡僻壤教孩子,这事儿一般人肯定理解不了。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就说:“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亿万富翁肯定是个变态狂。”关于这事还有个段子。当时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把钱给自己的家人,怎么不给穷人啊?维特根斯坦回答说,金钱让人堕落,而他的亲人已经够堕落了,所以再堕落点也没关系了。维特根斯坦在乡下当老师的这段经历很有争议。基本没有争议的是,在乡下,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学生非常尽心尽力。他为孩子们编写字典,据说还爬上布满积雪的高山为学生摘香蕉。他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给他们读文学大师的作品,给11到12岁的孩子教高等代数和几何,还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机械,带学生们郊游和参观。还有一次,村子里羊毛工厂的机器坏了,工人们束手无策。这时候维特根斯坦上去检查了一下机器,让工人有节奏地轻轻敲机器,机器就这么好了。这让当地人大为信服。下面的内容就有争议了。有人说,维特根斯坦对孩子过于严厉又缺乏耐心,他会打骂不听话的学生,这引起了家长的不满。据说有一次他还把学生打进了医院。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同事嫉恨他,暗中造了不少的谣。同时农民们既对维特根斯坦的教学方式不理解,又认为他让孩子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而影响了干活,所以谣言越传越盛。总之,后来有很多家长反对维特根斯坦,还把他告上了法庭。维特根斯坦也对农民的感情从同情变成了厌恶。种种事情积累在一起,维特根斯坦换过几个村庄,但都没能待下去,最后结束了小学教师的生涯。我觉得,无论真相的细节如何,这事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天真的知识分子被生活现实绊了一跤的过程。通过其他事迹我们可以确认,维特根斯坦确实脾气暴躁、性格古怪,但他的品格也是无可指摘的。离开了乡下,维特根斯坦回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修道院里做了一名普通的园丁。此时维特根斯坦和奉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有了一系列交往。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加入维也纳小组,但是维也纳小组非常推崇他的《逻辑哲学论》,小组的活动经常是坐在一起朗读《逻辑哲学论》,然后互相讨论。过了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又萌生了研究哲学的想法。在他40岁的时候,他决定回到剑桥。那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身无分文,来剑桥还是靠了罗素的资助。到了剑桥,维特根斯坦发现,只要交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结果他就把那篇《逻辑哲学论》交出去了。负责审阅该论文的摩尔也是个哲学家,当年给维特根斯坦当过老师①。维特根斯坦上大学的时候水平就比得上罗素了,而这篇《逻辑哲学论》更被当时很多哲学家当做经典,你说摩尔能怎么评价呢!自然,他说这篇论文是“天才的作品”,水平已经远超于剑桥哲学博士学位所要求的标准。据说论文答辩的情形是这样的:在正式答辩之前,维特根斯坦先跟罗素和摩尔聊了半天天儿。聊到后来,罗素跟摩尔说:“咱还是答辩吧,你好歹也得问他几个问题,怎么说你也是教授啊。”答辩的时候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观点产生了疑问。维特根斯坦解释完了,然后拍了拍两个老师的肩膀说:“别介意,我知道你们永远都搞不懂我在讲什么。”维特根斯坦这么说不仅因为他确实牛且狂,而且因为他和摩尔已经很熟了,他们的友谊保持了很多年。所以摩尔回忆这次答辩的时候,说这件事“既愉快又可笑”。我们还记得之前说过,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有非常强的投资眼光,在生前把家族的大笔财产都转移到了国外,躲过了那场席卷欧洲的通货膨胀。而这通货膨胀还导致了另一个恐怖的后果:希特勒上台。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同时戈林宣布维也纳将在四年内成为“无犹太人区”。同年11月,巴黎一名德国外交官被一名波兰籍犹太青年谋杀。以此事为导火索,纳粹德国的统治区内掀起了一场反犹运动,各个地区的犹太人财产都受到了破坏。维特根斯坦一家是犹太人,也面临着纳粹的迫害。这回又要再次赞赏维特根斯坦父亲的先见之明了,由于大部分财产都在海外,纳粹垂涎这笔财产,才没有对他的家族直接下手。在迫害的浪潮中,维特根斯坦的哥哥想办法逃到了美国,但是他的两个姐姐还留在奥地利。纳粹便利用这两个姐姐的犹太身份问题大做文章。维特根斯坦的家族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犹太人血统,而纳粹对于混血的犹太人有一系列的法案:几分之几的犹太血统算犹太人,会受到迫害,几分之几的血统又不算之类。纳粹拿这件事和他们家族反复商量,实际的意思就是想把他们家族在海外的钱都勒索过来。维特根斯坦的哥哥逃到了海外,海外的财产由他说了算。他便和纳粹进行谈判,纳粹想多要一些钱。维特根斯坦的哥哥或许是害怕失去了筹码,对纳粹寸步不让,因此谈判断断续续持续了好久,一直都没有结果。这边身在英国的维特根斯坦自己也面临着生存问题。因为奥地利和德国在名义上是“合并”的,所以维特根斯坦在法律上自动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公民。此时的维特根斯反倒成了英国敌对国家的人了,可能会被驱逐回奥地利。但另一方面,作为拥有犹太血统的他,一回到奥地利肯定是羊入虎口。此时又多亏了凯恩斯的帮助,维特根斯坦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成为英国公民——我们还记得当年别人邀请他加入英国国籍他还不屑一顾呢!维特根斯坦得到英国护照的时候,德国和英国还没有开战,因此他立刻以英国人的身份回到奥地利。他在纳粹德国和美国的哥哥之间来回奔走,协调谈判的事情。不久他的两个姐姐终于获得了“非犹太人”的身份,代价则是:1.7吨黄金。有钱真好呀,被勒索都这么豪迈……这件事办完以后,维特根斯坦回到英国。后来二战爆发,他又积极参与到战争的工作里,到伦敦南部医疗队里当实验室助手,还发明了检测病人呼吸的医疗器械。战争结束以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当了一阵子教授。他生活非常简朴,几乎到了苦行僧的地步。由于他的天才思想和古怪的性格,他在剑桥拥有一群崇拜者。这些学生不仅崇拜他的思想,还要模仿他的穿着打扮和习惯动作。后来维特根斯坦辞去了剑桥的教授职位专心写书。结果这位曾经在欧洲数一数二的富豪、当代最牛的哲学家,因为没有了工作又不善于理财,竟然出现了经济拮据的问题。他的一位很要好的学生邀请他到美国做客,维特根斯坦回信说,他非常想去,但是出不起钱。但即便如此,维特根斯坦仍旧对金钱毫不贪婪。后来他被邀请到牛津大学演讲,人家答应给他200英镑,但是却被他拒绝了。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他不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后来他的学生帮他从洛克菲勒基金会争取到一笔研究经费,维特根斯坦以自己丧失了大部分工作能力为由,婉言拒绝了这笔经费。不过呢,如果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圣人也有失公允。他的脾气不好,从他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在大学里,他对那些跟不上他思路的人也往往缺乏耐心。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1946年10月25日,哲学家波普尔访问剑桥。这个波普尔也是当代影响很大的哲学家,我们在后面还会讲到他的观点。这天波普尔来到维特根斯坦他们聚会的地方,跟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讨论哲学。当时还有罗素在场。结果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维特根斯坦越说越激动,突然拿起烧壁炉用的拨火棍向波普尔比划。这大概只是维特根斯坦内心激动的下意识表现,但要别人看上去自然是个非常挑衅的动作。波普尔当时生气地说:“不要拿拨火棍威胁来访学者。”一旁的罗素看这事儿实在不像话,出言阻止维特根斯坦,这让维特根斯坦觉得非常委屈,故事的结果是维特根斯坦怒气冲冲摔门而去。这是哲学史上少有的戏剧性事件,也成了当时学术界最大的八卦之一。这个波普尔后来有一个学生,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索罗斯后来设立了一个开放基金,就和他老师波普尔有关。然后写过《通向奴役之路》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也是索罗斯的老师。然后哈耶克和维特根斯坦还是远房亲戚,哈耶克也在剑桥任过教。然后哈耶克说有一次和维特根斯坦谈话的时候,维特根斯坦突然拿着一根拨火棍“恶狠狠的冲过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吓得哈耶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所以这事说起来就是,世界级富翁的儿子维特根斯坦用拨火棍单挑过两位世界级的学者,这两位世界级的学者又教出来一位世界级的富翁。最后还有两个小八卦。一个是,毛姆小说《刀锋》主角的原型就是维特根斯坦,两者在经历上有很多呼应的地方。还有一个是,作为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和罗素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小区别。维特根斯坦喜欢看侦探小说和电影,而且对质量不怎么挑剔。据他的学生说,每次教完课,维特根斯坦都快步走进电影院,哪怕是很烂的电影都看得全神贯注,不许别人打扰他。这大概是他强迫自己暂时停止思考的办法。而罗素据说从来不看电影,直到有一次因为研究生命哲学的柏格森的文章中拿电影举了例子,罗素才勉强看了一次。那时候他还安慰自己说,我那是为了哲学研究才去看的。四十、逻辑实证主义八卦说了不少了,我们说正事吧,说说这个逻辑实证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前面说过罗素和怀特海合写过《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很猛的作品,手稿之多,必须动用马车才能运到出版社。但是这种雄心勃勃的理论作品不好卖啊,最后罗素和怀特海只能自己掏了一部分钱出版。据罗素说,就他所知只有六个人把《数学原理》从头到尾读过①。虽然销量不好,但是罗素在写作《数学原理》的时候受到了启发。他发现能从少量的逻辑公理推演出整个数学,那么他想,是不是也能用类似的方法推演出整个语言,或者说,按照逻辑规则重新建立一套严谨的语言呢?为什么罗素这么重视语言呢?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哲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能发展这么快,哲学却没什么进展?为什么我们不能参考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哲学呢?那我们先想想,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是如何确认某个理论是正确的呢?科学遵循经验主义,也就是说,科学重视实验和观测。那么,必须符合实验和观测结果的理论才能说是正确的。而这里“符合实验和观测结果”有一个条件,就是这结果必须能经过反复检验。假如有一天你写了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你引用的实验其他人都重复不了,得不出和你一样的结果,那你的科学理论就没人相信。因为没法证明这实验结果不是你个人的错误、幻觉或者偏见。那么,我们在检验科学理论的时候就有一个必然条件:这条真理的检验者必须不止一个人,而且他们还必须是独立完成检验的。既然真理需要多个人去检验,这前提自然是,这些人对同一个真理的理解必须是完全相同的。要实现这一点,人类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真理都诉诸于语言。真理的全部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而且这语言需要尽量严谨。然而逻辑实证主义者却发现,我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大有问题。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并不一定遵守严格的逻辑规则,有些话模棱两可,有些话有多种理解方式。特别是在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因为哲学问题经常涉及一些理性难以把握的终极问题(比如你先想象一下“无限大”是什么感觉,然后你能用文字描述出这种感觉吗),再加上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所以一些哲学作品词不达意。就像我们前面强调过的,“生命意志”、“权力意志”等词都是一些在特定的体系里有专门意思的术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用乱。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想到,我们把语言变得更加严谨,严谨得完全遵守逻辑规则,让语言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意思,那么哲学就可以像科学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了。为此,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他们用大量的符号代替词汇,使得原本一个用语言写成的命题如今写得好像数学公式一样。逻辑实证主义者还希望,这种严谨的语言能够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这样科学研究也能更可靠有效了。逻辑实证主义者想的不错,他们要发动一场继承苏格拉底、笛卡尔和休谟怀疑精神的运动,他们要用逻辑工具去一一考察所有的哲学命题,把所有没有意义的、不可证实的命题都剔除出去。然而工作的结果却让他们吓了一跳。他们发现,剔除到最后,能留下的只有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或者是不产生新知识的、纯粹在逻辑上成立的命题。而大部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验证。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为什么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争论了那么久都没有结果呢?因为他们争论的根本是一个没有意义、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人们没办法靠实证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的巅峰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写完这本书以后,维特根斯坦以为自己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语言都被他用逻辑工具分析光了嘛,他觉得所有用语言能表达的句子他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意义的,就不用说了。这么一来,维特根斯坦觉得他没有困惑了,就去乡下当小学老师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后来在剑桥当老师的时候,他的学生收集了他上课的言论,再加上他平时留下的笔记,在维特根斯坦死后,有人把这些文字归结成书出版。这本书显示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之后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实证主义完全不同。维特根斯坦发现,原先用逻辑去分析语言的想法太天真了。比如生活中有人说一句:“我还是我吗?”这话如果用逻辑来分析,那么答案是显然的,这是一句没什么用处的话。然而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有自己的意思,而且不同的情境下还可以表示不止一种意思。如果我们掌握了逻辑分析的方法,到生活中一看,其实没意义的句子比比皆是。然而老百姓谁管你什么逻辑哲学呀,人家觉得这话有用人家就说啊。所以维特根斯坦发现,语言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同样的一句话,说话的情境不同,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不同,常常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换句话说,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②。哲学研究也是这样。如果你给你的哲学讨论制定了或者寻找了一套语言规则,那么你的规则必然是独断论的。如果你坚持反对独断论,你不停地怀疑,结果就是你最后必须把语言规则都怀疑掉。但是没有了语言规则,你也就没法再说话,再表达你的意思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无限的怀疑来防止独断论,但是怀疑到最后,唯一的结果是什么都给怀疑掉了,什么都没法信了。而你一旦要建立自己的学说,你所用的语言,必然要在一些不言自明的前提之下,而这前提只能是独断论的。我们还记得之前在说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提到了很多理论不能自己解释自己,道理就在这里了。你要讲世界是什么,你必须得张口说话吧?你一张口说话,怀疑论者马上就可以追问:你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呢?就像逻辑实证主义本身的规则也经不住自己的分析一样。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其实是一件很主观的事。命题并不一定非要经过逻辑实证的严格检验才有意义。日常语言(也就包括传统哲学家对哲学的各种讨论)既是有意义的,也是建立在各种独断的规则上的。因此哲学不可能成为严谨的学科,不可能去严谨地解释这个世界。它只能描述这个世界。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哲学家,能够提出两种截然不同、又都对哲学史影响深远的理论。但是,这……这是什么情况?我们研究逻辑实证主义,是因为我们觉得哲学的逻辑基础不牢靠,应该好好加工一下,把哲学改造成科学,然后再扎扎实实地追求真理。但我们怎么最后说用逻辑和理性没法研究语言,怎么最后得出来一个哲学都是主观的的结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说明了几件事情。第一,大部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按照严格的逻辑实证的方法——也就是科学方法去研究是无法得出答案的。第二,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能用理性严谨研究的问题很有限。这事儿越来越扯了。当我们看到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倾向的时候,我们觉得这还是一个偶然现象。大约是形而上学搞得太极端了,再加上欧洲掀起了对科学的反思,所以有了非理性思潮。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失败却让哲学家们吓了一跳。当哲学家们真的板起面孔,用最严格的逻辑去规范哲学问题的时候,却发现哲学根本就无法用严谨的语言表达!那我们该怎么研究哲学呀?什么坚持理性啊,什么反独断论啊,这不都成了开玩笑了吗?但是你要以为哲学家们没招了那就错了。四十一、实用主义我们再来看看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本上是同一个时期的学说。它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科学在飞速发展,而哲学却一直在原地打转,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思路不一样,后者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希望哲学也能和科学一样严谨。实用主义则看到了科学的实用性,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实用主义者觉得,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不再说空话,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这话说得好听,那么我们问实用主义者:真理是啥?实用主义者回答:这得看真理的效果,效果好的,就叫真理!这……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们记得这和尼采的真理观很像。尼采说,真理和谬误其实全是虚构的,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关键是真理实用,而谬误不实用。实用主义者则从进化论中给自己找到了根据。进化论里,生物的机能要随着环境不断改变,同样真理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随着环境不断修正。在这个环境下真理是这样,到了另一个环境里,真理就变了。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前的种种哲学问题就非常好解决了。比如有没有因果律的问题,和尼采的说法一样,实用主义者说,我们接受因果律的原因是如果不接受就没法生活了。任谁看,这都是一个很扯淡的理论。真理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岂不是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想说真理是什么样真理就是什么样吗?这还会导致相对主义,两个人都以对自己有用为理由,各坚持互相矛盾的真理,结果是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不就没有了分辨是非、争论真伪的必要了吗?还有人怀疑,要是人人都以实用为原则,那不就会出现个人主义,不也没有道德可言了吗?比如对于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实用主义者说,假使相信上帝会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就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这观点恐怕宗教信徒和无神论者都没法接受。我们先抛开这些对实用主义的疑问,看看实用主义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例子。我们之前说过的哲学流派,重心都在欧洲。而实用主义终于轮到美国人了。实用主义在美国很受欢迎,实用主义哲学家也大都是美国人。有人说,这是因为实用主义正好契合了美国人的务实精神——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是美国人世俗功利。但这种实用主义未必不能收到好效果。比如美国的司法是判例法。意思是,过去类似的案子是怎么判的,这回的案子就参考着判。或许有人看来这过于儿戏了,难道国家制定的法律不是最大的吗?但判例法认为,一次性制定的司法是很难完善的。那么我们就通过每一次的审判,来不断纠正、完善国家的法律。你看,这不正好和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吻合吗?再看经济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非常尖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很多西方政治家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这些西方政治家不认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路子,觉得这事儿动静太大了(当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说,是这帮人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他们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方案,一系列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在西方国家兴起。他们并不搞武装革命,也不想消除阶级差别。而是搞工会,搞社会福利,不像马克思那样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从小地方一点一点改良,遇到什么问题就地解决什么问题。如今这种改良式的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颇受欢迎,可以让我们看到实用主义在西方的地位。实际上,我写的这本书就奉行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我以为,我们普通人学习哲学是为了解决各种靠物质无法解决的人生苦恼。就像俗语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就是来解决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所以我在筛选、介绍哲学观点的时候,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关心这个问题。比如笛卡尔时代的哲学家都信上帝,他们没有多少生活的烦恼,研究哲学有的是好奇,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有的就是当个工作来干。但是我们这本书从实用的观点重新审视他们的工作,只有当他们的工作对回答我们的问题有帮助的时候才介绍。那么我们这本小书里介绍的哲学,其实就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庸俗”哲学。但这并不是我自己胆大妄为的做法。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凡研究人生的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述下来,便成了哲学史。”他所持的,就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但要注意了,实用主义并不代表着只要观点对我们有用,我们就能没有原则地拿来相信。对于咱们前面提出的人生问题,最容易接受又效果最好的观点莫过于相信这世界上有神灵公平地赏罚一切,而且人的灵魂不灭。以上这些观点是最“实用”的了,但我们绝不会因此就认为它们是真理。我们依旧严格按照逻辑、按照理性思辨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就算我们得到一个让人绝望的结论,我们也会坦然接受。否则的话,我就不应该写这本书,而是写一本《关于神灵存在的种种证据》,不惜通过撒谎、伪造证据来宣称神灵存在。因为我确实相信,宗教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实用的方法。我撒谎骗大家相信神灵,可以让大家更幸福,那么我的谎言也是善意的谎言了。然而我做不到。因为我想象的读者是那些喜欢思考,不会轻信宗教信条和人生小感悟的人,那么,我就不可能用胡编乱造的神迹来帮读者们解决人生问题。首先,我没那个说服力。其次,即便我胡编了,也很快就会被别人揭穿,仍旧没有 用。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老老实实地进行哲学思考才是最实用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么做是不够省事实用的。这里我们就说到前面对实用主义的常见误解,认为实用主义就等于乱用主义,想怎么来怎么来。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全面地考虑实用问题,我们会发现实用主义和我们的日常习惯并不冲突,不会产生荒诞的结论。比如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相信某一个历史事实,比如“元太宗叫窝阔台”?第一我们又没亲眼见过他叫什么,第二这名字多难记啊,叫别的名字难道对我们的生活就有影响吗?按照实用主义的历史观,我们随便给起一个好记的名字叫“窝窝”多好多实用。但事情是这样,只有需要用到这条知识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它,对吧?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呢?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用,那么就必须相信“元太宗叫窝阔台”,否则我们会被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或者我们对这段历史感兴趣,那么,也必须相信“元太宗叫窝阔台”,否则我们就看不懂任何一本关于元太宗的书,我们也不可能收集到元太宗的资料。所以,虽然我们可以用实用主义的原则任意评判真理,结果会发现,和我们平时筛选真理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没注意罢了。再比如,罗素反驳实用主义的时候说,圣诞老人存在比不存在好,照此说来,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了?我可以反驳说,假如我们确实相信圣诞老人存在,那么在圣诞节夜晚飞行的飞机就有危险。圣诞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检测圣诞老人的行踪,甚至要求全国的飞机停飞。这还会引发物理学上的困难——圣诞老人是如何在一个晚上给全世界的孩子都发礼物的?如果以此为证据,我们就必须改变物理学上的时空观。那么,是改变整个物理学实用,还是认为圣诞老人不存在更实用呢?因此,最实用的结果是成人不相信圣诞老人而孩子相信,这正是西方社会所遵守的。你看,实用主义没什么毛病。但是……你是不是有点崩溃了呢?我们这本书开始还好好谈点儿哲学,但是后面越来越扯淡了,先是说哲学是主观的,后来又说选择真理的标准是实用与否,这还是严谨的哲学吗?相比之下,就让人越发羡慕科学了。你看科学多好!不仅成就很大,而且重视实证,反对独断论,其实和哲学的原则一样。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会不会给哲学带来新的希望?哲学扒着独断论的泥潭,向科学伸出了求援的手:“科学兄弟,拉……拉我一把!”科学嫣然一笑,伸出一只大脚:“不,我是来打击你的。”他又把哲学踹回沟里去了!四十二、科学说:我不信先验理性这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就不说他3岁指出父亲账本的错误,不说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不说他25岁当选院士,更不说他精通六七种语言。只说他19岁的时候就想出了正17边形的尺规画法,这方法在他之前,所有的大数学家,包括牛顿在内都没有画出来。当然,我知道,您大概跟我一样,对这什么什么边形没什么概念。正好网上可以搜到画这个正17边形的动画,您自个儿看一下就能感受到了。我的意思是,别说19岁了,就算你我学到29岁,这画法咱学都未必学得会。这个人你大概猜出来了,他叫高斯,人送外号“数学小王子”。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