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林娜称她执笔时仿佛得到两盏明灯指引:伏尔泰和孟德斯鸠. 她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写道:“为了敝国的利益,我不指名地剽窃了孟德斯鸠的学说……我希望他为了两千万生灵的福利而谅解我的这种剽窃.”她还剽窃意大利自由主义法学家贝卡利亚的成果,再加上满篇伏尔泰的自由主义词句,竟使偶尔看到《指导书》片断的帕尼赞不绝口,惊呼道:“这些原理将冲决罗网,所向披靡.”可是这部《指导书》在把几个自由主义学者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时,学者们的主张却奇怪地丧失了原意,而被给予了专制主义的内涵. 总共由655款组成的《指导书》反映了女皇的真实意图:既想接受进步,又要维护传统;一手提倡平等,另一手巩固特权;坚决维护专制政体,但宽容又不无好处. 女皇宽猛相济、扑朔迷离的政策搅得伏尔泰们眼花缭乱,失望与希望交替出现. 她登基不-- 79游说欧洲国王57到两年就两度弑君但很快又以带头接种牛痘这样的开明姿态平息了法国哲学家们的愤怒.当狱卒刺杀被囚20年的已废沙皇伊凡的事件发生后,伏尔泰难以抑制他的失落感和失望感,谴责道:“伊凡事件处理十分残忍.”达朗贝尔写信安慰伏尔泰:“我同意您的观点,哲学家不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过分自豪!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应该爱护朋友,包括他们的缺点.“伏尔泰很乐意被说服,他表示:“这是别人的家务事,我不掺和.”1765年,女皇得知狄德罗生活拮据,被迫要变卖私人藏书,她“相当激动地看到学术界如此著名的哲学家竟处于这种境地”,为了向启蒙思想家朋友表示善意并鼓励他的工作,她以一万五千里弗购下了狄德罗的藏书,唯一条件是:狄德罗是这些书的保管人. 狄德罗的激动自不必说,在远处密切注视着女皇一举一动的伏尔泰兴冲冲致信叶卡捷林娜:“狄德罗、达朗贝尔和我为您建立了祭坛.”他还感叹,五十年前有谁会想到俄国人“有朝一日在巴黎会以如此高贵的方式奖励被我们大家轻视的德行、科学和哲学吗?”伏尔泰和狄德罗共同的朋友、德裔启蒙学者格罗姆也写信赞道:“30年来的辛劳未曾给狄德罗带来丝毫报酬. 但俄罗斯女皇却乐意在这个时候还清了法国的债.”叶卡捷林娜不失时机地向启蒙学者示好的举措使欧洲人觉得俄罗斯这个过去的落后国家,现在已闪烁着一种家容和睿智的光芒. 这种光芒引得法国启蒙哲学家们跃跃欲试,想借助这位强有力的女皇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但伏尔泰已经太老了,经不起俄罗斯的冰雪风寒,不能亲临指导女皇改革.-- 8067伏尔泰:理性人格173年,比他更天真的狄德罗抱着帮助她成为开明君主和进行政治改革的期望,踏上前往彼得堡的旅程,狄德罗一心一意要在这片荒地上撒播良种,不断向女皇提出改革建议. 但女皇压根就不想实现启蒙学者们的理论. 她把玩着这些理论和一套套建议,狄德罗想入非非的理想主义常常使得她忍俊不禁.在听完他劝她进行制度改革的长篇陈述后她说:“狄德罗先生,我高兴地聆听了体现您伟大思想的高见;不过,用您谈的这些大道理……可以写一些好书,用来实践却会把事情搞坏.在您的改良计划中,您忘掉了我们两人地位的差别:您只是在纸上工作,纸是逆来顺受、千篇一律、柔软灵活的,既不妨碍您的思路,也不抗拒您的笔锋. 而我是一个可怜的女皇,要在一个怕痒疼、爱发火的人身上工作.”还揶揄他:“我有时看到您有百岁老人的头脑,有时却是个12岁孩子的头脑.”她把狄德罗一个又一个的改革计划全部锁进抽屉,但又给伏尔泰写信汇报说:“我们常常见面,老是有谈不完的话……我发现狄德罗先生有令人感兴趣的想象力,我把他列入历来的特殊人物中.”年老体衰不能亲往俄罗斯播种的费尔奈老隐士嫉妒得甚至病倒了.174年8月9日,年届80岁的老人气冲冲给女皇写了一封信:“女皇陛下把我抛在一边,转而喜欢狄德罗,或者格罗姆,或者别的一个得宠者. 您一点也不尊重我的高龄. 如果陛下是一个卖弄风情的法国女人,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位胜利的女皇和立法者,怎么可以朝秦暮楚呢?……如果我不是已到行将就木之年,一想起这件事来就会气死……”叶卡捷林娜回信开玩笑道:“先生,活下去吧,我们言归于好吧.”被女皇的开明言辞和姿态一直吊着味-- 81游说欧洲国王77口的伏尔泰终于没能等到女皇实施他们的改革计划. 当他于178年5月30日与世长辞后,女皇真的为这位素未谋面的人的逝世而悲痛了.在给格罗姆的信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已经万念俱灰……您为什么不以我的名义得到他的遗体……他本来会有一个非常豪华的墓室……”还写道:“他就是神奇和快乐的化身. 而且,他是我的导师,是他,或者说是他的著作,培养了我的才智和思想.”不过,悲痛的女皇丝毫也不打算把他的思想付诸实施以慰老人在天之灵.伏尔泰一生活动中成效最少、笑柄最多的就数他为了实现启蒙理想而向一个又一个君主发出的呼吁了. 尽管他的宗教宽容理想通过腓特烈和叶卡捷林娜得到了实现,但是他的言论出版自由,政治自由和司法公正等理想在这些大君主那里的遭遇丝毫不比在法国好. 而且事实上,他寄了最大希望的那位爱好启蒙思想的女皇还把一个个在俄国传播启蒙思想曙光的人关进监狱,流放西伯利亚、甚至赤身鞭打至死;而他和狄德罗都希望看到废除的俄国野蛮农奴制也在这位女皇手中变得更巩固了,范围更大了. 后来,俄国诗人阿历克赛。托尔斯泰写诗嘲笑道:伏尔泰和狄德罗恭敬地向她写道:“夫人!当您在位时制度繁荣昌盛,您对民众就是母亲,民众只是要求:快给点自由,快点给自由吧!”她从问他们:-- 8287伏尔泰:理性人格“Mesieurs,vousmecomblez!”②于是她立刻使乌克兰人依附于土地.③然而,不论他游说君主的活动实效如何,驱使他这样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蕴藏于社会下层民众之中那种巨大的不定形力量可能带来极大破坏作用.这种警觉是深刻的.在他去世十多年后法国革命中一度出现的暴民政治,还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希特勒的崛起都使他这些不祥的预见不幸而言中.注释:① 影射普王属下的部队.② (法文)“先生们,你们是在奉承我吧!”③1783年,叶卡捷林娜命令在乌克兰实行农奴制.-- 83费尔奈时期feiernaishiqi真是奇迹啊!这是戏谑、刻薄的人格化.眼光稍微有些斜视,好像在侦察某一个对手;他有狐狸的尖鼻子,这个鼻子好比拔瓶塞的螺钻,这里那里去嗅种种妄为和荒谬的气味……至于嘴呢,妙极了!周围是两条讥刺的纹路,含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嘲笑.——罗 丹-- 8408伏尔泰:理性人格一、费尔奈长老伏尔泰于1752年离开普鲁士后,第二年春天回国.路易十五对伏尔泰心怀敌意,不想看见他,对宠妃蓬巴杜夫人说:“我不愿伏尔泰先生回到巴黎来.”年近60的伏尔泰在自己的祖国东躲西藏,没有固定立脚点.1754年上半年为逃避法国当局迫害,在普法边境旅行.12月,厌倦了漂泊与动荡生活的伏尔泰取道里昂到了日内瓦. 他以为在共和国土地上可以不再受警察的追捕和骚扰. 于是,在日内瓦附近买下一所房子,取名快乐庄. 要定居下来安度晚年了. 他兴致勃勃造了剧院,亲自上台演出,又为《百科全书》撰稿. 不料,一一招来麻烦.演戏这种被加尔文派牧师认为含有危险性且有伤风化的娱乐,引来了日内瓦当局的禁令和一系列不愉快的连锁反应.他给《百科全书》撰稿,又不谨慎地批评了加尔文的残酷,再次遭到日内瓦当局的干涉和清教徒们的群起攻击. 大概这些事让他记起了加尔文阴郁而凶恶的气质和加尔文派在烧死异己方面丝毫不比天主教手软的事实,他感到了在这“自由之邦”的不自由和不安全. 他从教训中总结出经验:“在这个地球上,哲学家要逃避恶狗的追捕,就要有两三个地洞.”于是,他一气买下靠近日内瓦的法国边境的两块地产:多奈伯爵的食邑和费尔奈古堡. 这一来,他的自由和安全真的如狡兔三窟般地布置周全了:一旦瑞士有麻烦马上退居法国,而在法国有风吹草动又可迅速跨过边界隐到瑞士,“我左脚踏在于拉-- 85费尔奈时期18峰上,右脚踏在阿尔卑斯山巅,阵地的前面是日内瓦湖一座美丽的宫堡在法国边境,一所隐居的精舍在日内瓦,一个舒适的住宅在洛桑:从这一窟到那一窟,我总可以幸免君王及其军队的搜索了吧!“已经64岁的伏尔泰在其后的20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20年基本上居住在离瑞士边界仅几分钟路程的费尔奈.费尔奈时期的伏尔泰更见年老体衰,干瘪瘦削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曾对内克夫人开玩笑地描绘过他这个时期的形貌:别人很难猜出他的脸是怎样的,因为“眼睛陷下去三英寸深,面颊像不太好地贴在骨头上的陈旧的牛皮纸. 这副面颊本来对什么东西也粘不上去. 我留下不多的几颗牙齿现在也不见了.”据说在他去世若干年后,当贝特莱从先贤祠墓穴中捧出他的头颅给在场的人看时,大家都觉得还能认出是他,因为这具完全干枯了的头骨同乌东雕的后来令罗丹惊奇不已的伏尔泰座像实在太相似了.但就是这个总让人觉着快死的骷髅似的隐居老人,从身上释放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去写作、论战、出击、演出、接待各方来客,还大兴善事,救危扶困.为了把费尔奈改造成一个快乐、勤勉而又有信仰自由的天堂,伏尔泰在这里定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了一座教堂,教堂上题有“伏尔泰为上帝而建”的献词. 对于他的这一举措,在他生前死后,人们都议论纷纷.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一生致力于消灭教会的各种罪行,却从未放弃信仰上帝;而出于对人性弱点的洞见和基于其上的实际考虑,他又始终企图保持一种对于赏罚分明的神的信仰,以此作为共同的道德约束,-- 8628伏尔泰:理性人格尤其是对无知者的约束力. 正如他在《哲学辞典》中说的,“为了我们这群可怜的会思考的动物的共同利益,最大的课题、最关紧要的事情就是设置一个赏罚分明的上帝,既作为约束我们的马辔,也给我们一些安慰.”在他看来,“比起不容上帝这一点来,承认上帝对道德更有利. 毫无疑问,为了有利于全人类,就要有某个神灵存在,因为它惩罚人的审判职能无法消灭的东西”,更何况,崇拜上帝无论如何也比崇拜那种要求用人作祭品的野蛮人好得多. 从这些见解看,说他建教堂有对下层群众进行约束和恐吓的意味或许不无道理.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真实的. 伏尔泰反对教会,但也以同样的热情反对宗教偏执、捍卫信教自由. 他自己虽然从不上教堂,费尔奈的居民却有这个需要,谁又能说建教堂不是信教自由和宗教宽容思想的体现呢?光有信教自由,没有居所和生活保障,费尔奈是变不成天堂的,何况伏尔泰一贯认为没有财产的人会成为暴民,成为暴政和宗教狂的支柱. 于是他大办实业,除了关心农田生产、马匹驯养、马种改良,还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建造模范住宅,造好以后低价售给农民和贫民. 他收容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 出于对高乃依的敬意,他抚养了高乃依的孙女,又把自己写的诠释高乃依剧作的书的稿费全部留作她的嫁妆,因为他自认是“伟大的高乃依的部下,理当为他的将军的孙女效劳”。他还抚养了清贫的世家小姐华列古(即后来的维莱德侯爵夫人)。他的庄园给许多被冤狱和宗教迫害弄得流离失所的人提供了栖身之处,其中有一百多个在日内瓦受新教迫害迁居来的家庭. 他资助他们办丝织业和钟表业,在他的全-- 87费尔奈时期38欧的哲学追随者中为他们争取市场,进行推销. 干起这一行来,伏尔泰的能耐和他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肯定会让现代的广告专家都目瞪口呆. 他把织造丝袜厂的第一双出品寄给旭阿索公爵夫人:“夫人!只请你试穿一次,穿了之后可以把你的腿给任何人看.“他对所有在巴黎的朋友宣传费尔奈钟表:“此地的货色远胜日内瓦的……在巴黎值40路易的打簧表,我在这里只要18路易.如蒙惠顾竭诚欢迎……你可有极好的表,附赠极坏的诗,要是你喜欢的话.”东西价廉物美且不说,还有当今大文豪的亲笔诗相赠,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他还印了广告传单寄给所有法国驻外大使,请他们推销费尔奈钟表. 他的最大一笔成功的钟表生意大概是跟俄国女皇做成的.他给叶卡捷林娜去信谈费尔奈的诚实的钟表制造商,怂恿她订购一批. 女皇请他代购“几千卢布”的表,不料却收到了满满一箱子表,里面还附有一张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八银币的发票. 这笔数目让女皇着实大吃一惊,但还是硬着头皮买下了她这个“阿尔卑斯傻老头”的一箱表. 工厂全部盈利所得,他拿去用作了提高工人待遇和改善工人福利.伏尔泰更多的精力还是花在启蒙事业上的. 他在费尔奈时期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如哲理戏剧《奥林匹亚》、《三头政治》、《西特人》;悲剧《拜火教徒,或宽容》;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有40金币的人》、《巴比伦公主》;史学著作《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历史》、《议会史》;哲学著作《哲学辞典》、《无知的哲学家》,还有许多像《论信仰自由》(或《论宽容》)这样热血沸腾的政论文.在这官方难以追捕的偏僻古堡,伏尔泰进行了广泛的政-- 8848伏尔泰:理性人格治和社会斗争. 他通过每天的往来信件和来访者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注视着法国和整个欧洲的社会政治动态,又以信件和文章揭露黑暗现实,抨击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通信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有七百人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信件写于费尔奈时期. 这位看起来似乎在宽大衣服下面佝偻着的老人,却像根弹簧般地随时都会跳起来去对抗世上的不公、卑鄙和黑暗. 当时在法国和欧洲经常流传着一些化名或匿名的文章和小册子,猛烈抨击教会的宗教迫害,抨击草菅人命的司法制度. 这些出自伏尔泰手笔的文章和小册子屡禁屡出,在20年间如同雨点般从费尔奈发向欧洲各地,在民间,在文人沙龙、在贵族府邸传阅,朗诵,造就了对官方不利的舆论.1768年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 莱什琴斯卡临终前念念不忘要惩罚伏尔泰. 路易王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地回答:“你叫我怎么办呢,夫人?要是他在巴黎,我倒还可以把他赶到费尔奈去.”当他的百科全书派朋友们在巴黎为启蒙事业艰苦斗争之时,他不失时机地一次又一次公开掀起争取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斗争,与巴黎的斗争相呼应;还以自己不可动摇的威信巩固了启蒙运动的每一个新成就. 对启蒙运动的进展,伏尔泰充满信心,在致达朗贝尔的信中兴奋地写道:“世界正猛烈地从愚昧无知中求得解放. 智力上的伟大革命到处宣布自己的存在.”伏尔泰从费尔奈发出的声音得到了最广泛的共鸣. 整个欧洲都在倾听他的声音,甚至包括除法国国王之外的所有欧洲国王. 当时的情况如他的早年传记作家和同时代人杜维纳-- 89费尔奈时期58所说,“任何一个国王都不能以类似的威力来驾驭社会舆论.”费尔奈成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参谋本部. 全欧的进步人士纷纷来这里朝圣. 来的人中有诗人、学者,艺术家、政治家、各国亲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穿越英吉利海峡而来的后起的思想巨人亚当. 斯密.这位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和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1765年到日内瓦的.他足足呆了两个月.让他逗留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巨大吸引力是与伏尔泰的会晤的愉悦.伏尔泰在地处日内瓦的快乐庄和法国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五、六次热情接待亚当. 斯密. 从此,亚当. 斯密总是怀着激动心情回忆那两个月的见闻和他同伏尔泰的会见. 当时,日内瓦正进行着旨在变贵族政治为民主共和国的斗争. 一般市民在伏尔泰积极支持下强烈要求得到参与政治的权利. 而迄今为止,这个共和国的政治一直由二百个有特权的家族掌握着,它就如伏尔泰所描绘的,是个“有若干聪明人的沉闷的女修道院”。但斯密现在却看到,日内瓦在伏尔泰策动下“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政治剧”。其时,在法国,伏尔泰又刚刚取得为卡拉一案平反的巨大胜利. 伏尔泰成了斯密最崇敬的在世的伟人. 天性宽厚温和的斯密最不能原谅的事情是别人以任何形式表现出对伏尔泰的不敬. 当诗人塞缪尔. 罗杰斯偶然把某个很机敏的作家说成“一个伏尔泰”时,他使劲敲着桌子对罗杰斯说:“先生,伏尔泰只有一个!”他对人说:“我不能宽恕约瑟夫二世.因为他装着哲学家的样子出去旅行,经过费尔奈时却不对研究彼得一世的历史学家表示敬意. 我由这事断定,约瑟夫不过是一个才智低下的人.”亚当-- 9068伏尔泰:理性人格。斯密的反应比什么都更能证明伏尔泰在全欧的崇高威望.人们以多种方式向伏尔泰表达敬意. 他这时是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费尔奈长老”。170年4月,17位法国著名哲学家在内克府举行了会议,会议通过决议:为了向他们这位百科全书派的“大祭司”表示敬意,向皮尔加订制一座塑像. 这17位哲学家是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格里姆、絮阿尔、夏斯特吕爵士、舒恩伯格伯爵、马蒙泰尔、托马斯、圣朗贝尔、索兰、雷纳尔院长、伯尔纳、阿尔芒院长、莫尔莱院长以及内克夫妇二人;负责承担费用的是四位欧洲国王:俄国女皇、普鲁士王、波兰王、丹麦王.二、抗暴骑士我们的敌人在他们方面拥有天上的神恩、地上的财富、法冠、钱柜、宝剑和各种各样的坏蛋.——伏尔泰1。让暴政臭名昭著伏尔泰一生的活动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对一切暴政的仇恨和反抗暴政的精神始终贯通于他的一切活动之中. 用笔来揭露暴政的丑恶与黑暗,是他为自己确立的一个基本任务.他20来岁就以青年人的激情写下一首首号召人民反抗暴政的诗;当他的头脑经过系统的哲学训练被理论装备起来后,-- 91费尔奈时期78他在《哲学通信》和《论形而上学》等重要著作中就开始以充分的理性精神来抨击暴政、寻求暴政的根源了. 在第八封哲学通信中,他断言无限的权力必然导致暴政. 如果国王满足于或被限制于只作国家这艘大船的舵手长时,这大船就是平稳的;如果想作主人,就走向了暴政,就会引起无数风暴.揭示出掌权者的权力欲是暴政之源. 在《论形而上学》中又把问题引向另一角度:君王之所以能滥用权力蹂躏人民,给人们带来死亡和贫困,“那只是人们的过错,因为他们忍受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甚至常常把它们当作美德歌颂;他们只应怪自己,怪自己制定坏法律,或者怪自己胆小如鼠,不能使好法律得以实行”。这寥寥数语击中了人们以愚昧造就了暴政又以奴性纵容暴政的可悲事实,揭露了不合理的立法和使法律形同空文是暴政下特有的现象.晚年的伏尔泰已是历尽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 他在这期间写的“暴政”辞条字字透出老人的智慧和斗士的犀利.他写道:“所谓暴君,就是除了自己的私意之外不知有法律,侵夺臣民财产,然后把臣民编为军队去侵夺邻国财产的主权者”。他接着区分了一个人的暴政和若干人的暴政,“若干人的暴政是……利用经自己篡改的法律实行专制的团体的暴政.”他表示痛恨任何一种暴政,但倘若非得在暴政中选择,他更痛恨若干人的暴政. 因为“如果我只有一个专制主,我看到他经过时可以闪避到墙根,或者匍匐下来,或者向他叩头,一视当地习惯而定;可是如果我有一个由一百名专制主组成的团体,我就不免每天把这种礼节反复行上一百遍了,这种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副非常柔软的膝盖,长久了是会-- 928伏尔泰:理性人格觉得非常讨厌的……“在这调侃笑骂之中,暴政践踏人的尊严的性质变得十分刺眼,即使那些平日里逆来顺受得已经变麻木了的人也会重新感到屈辱.伏尔泰还运用艺术形式不遗余力地攻击暴政. 在晚年写的小说《巴比伦公主》中,他借四处游历的主人公之口称颂北欧国家的王权与人民的自由根据协定而并存,农民与王公一起参与立法. 对这些国家的人民敢于运用理性行事推崇备至. 伏尔泰更热情地赞扬了在残酷、无知、疯狂统治一切时脱颖而出的英国政府因为这里的王公”有全权做好事而无权做坏事“,而暴政下的官员却如《天真汉》中一法国官员承认的“我无权行善,我的全部权力就在于使我有时能够作恶”。暴君把统治的稳定寄托在人民的愚昧上,他们自己的权力毫无限制,既没有协定可言,更不能共同立法. 他们对于人民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官,而且还是他们自己所作的判决的执行人;假如愿意,他们还可以兼作原告. 伏尔泰自己经过的几次牢狱之灾和无数次逃亡就是这种情况. 暴政下的人民不啻是带枷的奴隶,不仅无权反抗,挨了打还得叩头,就像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被无端监禁,获释后又被当局想拿他当典型到处招摇,以示当局的英明和宽厚,气得天真汉撕碎请柬,和难友一起痛骂“他们把人当作猴子打了一顿,再叫它跳舞”。通过这些对比性描写,暴政的不合法性和非理性昭然若揭,暴政对人的侮辱也更加昭彰.伏尔泰更深恶痛绝的是有组织的宗教暴政. 每当提起这种自以为“具有迫害特权的正统派”所代表的一整套制度时,他都要加上一句口号:“粉碎败类!”这种切齿痛恨乃因为宗-- 93费尔奈时期98教暴政最大的罪恶是制造了愚昧. 对伏尔泰来说,一切制度化的宗教,包括基督教都是邪恶的;是限制人们的生活、钳制人们的思想、迫害持有不同信仰和意见的无辜者的货色.对宗教暴政的仇恨使他在《哲学辞典》中“论人”一词下,把教士列为一切罪恶的职业之首,他认为虽然“有些职业必然使人心残酷无情——兵士、屠夫、法官、狱吏职业”,但圣职是更可怕的职业,这种职业“把诚实的人变成恶棍,使他习惯于忘记自己地撒谎”,他们“在别人的眼睛面前设下障碍”,并且“毫无遗憾地把人类投入愚蠢的盲目之中”。而他们宣扬的“道德‘其实就是恶德败行. 他借小说《有40个金币的人》揭露,那些托钵僧名为赤足游方,实际上光房租年收入,一个修道院就上十万金币. 他搜集古今大量事实,揭露全部教会史是充满迫害、抢劫、谋杀等暴行的历史,其中,宗教法庭更是犯下了无数反人类的罪行. 至于教皇,他设立各式各样可以游手好闲的圣职去为害百姓,简直就是可恶的”两足兽“;而教会说的那个上帝,伏尔泰在《哲学辞典》“宗教”一词下断言“第一个上帝是遇到了第一个傻瓜的第一个流氓创造出来的”。宗教暴政还煽起狂热,大行杀戮,使人间长久笼罩在血腥之中. 他在史诗《亨利亚特》中,用了大量篇幅记叙法国历史上的宗教大屠杀——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法兰西遭受着大难大灾,是因为神圣但特别可怕的根源在为害,正是宗教的违反人性的狂热,-- 9409伏尔泰:理性人格使法国人手执武器投入浩劫.在《巴比伦公主》中,他再次控诉了这个惨案:为了一部经典的辩论竟然杀死全国一半人口!伏尔泰还揭露,在整个欧洲,每一世纪都有一百万人死于宗教迫害,累计起来,在有了基督教的17个世纪中,已共有1700万人丧生.伏尔泰甚至认为,劣迹斑斑的暴君也是借着宗教道德的名义作恶的,因为他们“全部是领头叫喊神颁赐了善恶规范的人. 这邦地上的灾星没有一个不是照宗教的规矩办事的”(《论形而上学》)。作为揭露教会的一个重大步骤,伏尔泰于1762年两次出版了天神论者让. 梅叶的《遗书》,向各地散发,鼓励朋友们传播和宣传它. 这部由一个生前默默无闻的神甫秘密写作的揭露教会的著作公诸于世,震动了世界舆论,给了教会声誉一次重创.无论宗教暴政还是政治暴政,都像瘟疫一样到处传播腐败和恶习. 这是因为暴政利用人的邪恶并且拼命调动和褒扬邪恶. 这样,在暴政下,一方面是告密者、骗子、伪君子、伪学者这些败类像蔓草一样滋生;另一方面是人们因善良、勇敢、正直、博学、敏慧而到处遭难. 两种暴政的结合,更把宗教的偏执和顽固与国家机器的强力和残酷连在一起,不断制造灾难. 伏尔泰对暴政的抨击,剥离掉了君王或教廷受命于天、代上帝行道的神圣性,露出了这一切不过是“罪大恶极的罪行高踞着宝座”的真相.-- 95费尔奈时期192、实战较量伏尔泰打亮了所有的灯,雇用了庞大的乐队,邀请大家来参战,逼得敌人走投无路.——房 龙在以笔去动摇暴政方面,伏尔泰战绩卓著. 但他并不止于此,他还以实战去撞击暴政. 在他漫长而复杂的毕生经历中,最精彩的部分要数为受暴政迫害和虐杀的人打抱不平.这种活动,早在1730年法国著名演员楼古佛烈小姐逝世后就开始了. 这位死于全盛时期的艺术家曾给当时的舞台带来了表演风格上不常见的自然和朴实;但她去世后却被抛尸荒郊,原因是她从事的演员职业是受歧视的. 年轻的伏尔泰以十字军骑士般的劲头去鸣不平,捍卫天才的尊严. 这次只身撞击暴政的实战以他的被追捕和逃亡生涯而告结束.但30年后,伏尔泰已驾驭着欧洲舆论. 如果说他是一只躲在费尔奈的野兔,这只野兔却如安德烈. 莫洛亚所说,会“令狮虎却步”。1761年,他写下著名的《凭吊楼古佛烈小姐长短句》,重提旧事,再次揭露教会把天才演员的遗骸扔到粪土坑的野蛮、卑鄙行为,诗中以强烈的对比怒斥了教会制造的偏见:“像楼古佛烈这样优秀的女演员,要是在古希腊,人们会为她建立祭坛;但是在今日的法国,人们却不肯将她埋葬!”这首诗只是马上要开始的大的战斗的序幕.伏尔泰的一切揭露,都志在打翻摧残人的暴政,特别是把宗教与政权力量纠缠在一起的暴政. 这种暴政经常借助于-- 9629伏尔泰:理性人格黑暗的司法制度来推行. 法国官方制造的一大堆法律丑闻给伏尔泰进行这种战斗提供了机会和靶子.1762年3月,伏尔泰在日内瓦结识了因受迫害从法国南部行省朗格多克首府图卢兹逃出的新教徒让. 卡拉的家人,了解到以法律名义犯下的骇人听闻的罪行.卡拉之子麦克. 安东尼因债台高筑和忧郁症而上吊自杀. 当地天主教徒向警察指控老卡拉是因为儿子要违背他的意志改宗加入天主教而杀死了儿子. 一个青年的自杀事件突然被渲染成一个新教徒家庭反对天主教的罪行,自杀者本人也突然成了殉教天主的英雄. 迷狂教众要求处死卡拉的嗜血呼声在教士的参与下推波助澜形成高潮. 卡拉全家连同客人都被逮捕了. 法官们并不想弄清真相,一位法官提出去现场调查,被12票对1票否决了;他们也根本不去推敲:63岁的卡拉能否不经任何搏斗把28岁身强力壮的儿子挂到门柱上吊死. 老人在严刑拷打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申辩自己无罪,结果是被判施以车裂酷刑.1760年3月9日,死刑在市政广场执行. 受刑的卡拉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不屈的老人. 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卡拉在生命最后时刻祈求免除的不是酷刑,而是被强加的罪名所带来的耻辱. 在他被处车裂、快被投进火堆时,会同处刑的神父要他为被强加的罪行向上帝忏悔,他回答:“神父,你能使自己相信我有罪吗?”安德烈. 莫洛亚也记叙了卡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挂念的是妻儿,尤其对他出于礼貌而留在他家就餐的那位客人被牵连而感到遗憾和歉疚. 行刑时,卡拉被刽子手先用铁棒打断臂骨、腿骨和肋骨;随后是车裂,死后尸体又-- 97费尔奈时期39被焚烧. 狂热的天主教徒像过盛大节日一般兴高采烈地观看了这一幕.伏尔泰起初听到这个案子时并没有在意. 他因戏剧问题与日内瓦的加尔文派牧师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息. 他认为新教徒丝毫不比天主教徒好,并不把卡拉被判死刑看成是宗教迫害. 但几天后一位审判时正在图卢兹的商人到了费尔奈,伏尔泰了解到一些实情,他发现自己先前的态度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在此后的四年,平反卡拉冤狱成了他的大事. 在这几年的斗争中,被国家的罪行所震惊的伏尔泰脸上没有泛过一丝微笑,他觉得在这样的罪行面前微笑,自己也似乎成了有罪的同谋犯. 他倾其全力去打这一仗. 先是访问了卡拉的遗孀,找到后慷慨解囊,托人把她带到巴黎,雇了一位最有名的律师照顾这位精神崩溃的不幸女人;他又与卡拉信奉天主教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帮助这个孩子逃出学校到费尔奈找他. 在安顿卡拉一家的同时,伏尔泰像一个职业律师一样精心准备控告图卢兹法庭. 他给第一个知情的人写信收集情况;又推动每一个在法国有影响的人给国务大臣写信,要求重审卡拉案件. 最后,他把所有事实汇集成题为《关于卡拉家庭的最原始材料》的小册子出版,这本小册子由卡拉案件幸存者们的书信组成,是一份不表露伏尔泰自己观点的纯客观材料,它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但伏尔泰自己也不沉默. 他为平反冤狱写了《因让. 卡拉之死论宽容》。这篇文章一反他惯常的喜笑怒骂和幽默,文风认真,不偏不倚带有一种不寻常的严正和说服力. 为了避免自己由于愤怒而有所失误,他还专门雇用了法律顾问来检-- 9849伏尔泰:理性人格查和修改他的结论. 在他看来,与杀人犯作斗争既不能说笑话更不允许有疏忽.他对这篇论文赋予了以理性去解除迷信、战胜狂热和盲从的重任. 就是在这篇论文中,他明确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伟大原则:宽容原则. 他认为宽容是“理性的特权”,是哲学的真正本质,只有通过它才能解除迷信的双手的武装,而“这双手长期以来已被鲜血染红了;从迷醉中苏醒过来的人类精神,对自己在盲从主义影响下所干出的种种过火行为惊讶不已”。他呼吁结束宗教战争,呼吁各种宗教,各种教派兄弟般地相处,并以各自的方式服务于人类,以求共同幸福.但眼下最紧迫的是揭露罪行. 他在文章中愤怒揭露穿着法官外衣的杀人犯,写道:“图卢兹法官车裂了最无辜的人.几乎整个朗格多克由于恐惧在呻吟.”他又愤怒地驳斥了杀人犯的帮凶、那些阻挠案件重审的狂热教徒:“有些盲目的教徒公然主张与其使朗格多克省的12位法官承认错误,不如车裂一个无辜的老加尔文教徒.甚至有人说:‘法官的人数多于姓卡拉的人数’,由此得的结论是卡拉一家应为保全法官的荣誉而牺牲.”当法庭背靠政权力量以高压手段不让伏尔泰和他的律师们接触判决的原始文件时,伏尔泰在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这场战争中毫不气馁,不懈地作鼓动工作. 他发起一场宣传战,使卡拉案件成为欧洲所有国家所有家庭关心的事,把全欧洲的舆论争取到自己这一边. 声援者包括了法国的旭阿索公爵,普鲁士王腓特烈大帝、俄国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甚至有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各地成千上万的人,连同-- 99费尔奈时期59英格兰国王、俄国女皇都为帮助卡拉一家而捐款.政府被伏尔泰掀起的风暴吓坏了.大法官终于在1765年决定重审卡拉一案,包括启蒙学者杜尔哥在内的五十个受托推事组成特别法庭对此案进行重新审理. 1766年3月9日,特别法庭撤销了图卢兹法庭的判决,宣布卡拉无罪. 人们还说服路易十五赐给卡拉的遗孀和孩子们一小笔钱. 处理卡拉案件的地方官被解了职.政府最终以委婉态度处理了这件事. 但胜利了的伏尔泰由这一场战斗意识到卡拉案并非个别. 此后,他把余生中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一个接一个平反冤狱上.1766年,法国驻印度长官拉利伯爵与英国人战败被诬卖国而判死刑. 在他死后经伏尔泰的辩护而恢复了名誉.1769年,图卢兹附近一个新教徒乡绅因在家中盛情招待过一位前来参观的加尔文牧师,结果被剥夺财产,罚作划船苦工.13年后,已年近80的伏尔泰知道了这件事.他着手争取这位受害者的权利,直到政府退还部分罚没财产,让他和妻儿返回家园为止. 另一位受害者是因为参加了新教徒的露天集会而被抓. 他被罚作无期划船苦工. 他也经伏尔泰多方调查而获释. 这些事,只是无数经伏尔泰平反的案件中的几例.他着手的第二个大案是为图卢兹附近村庄一位叫西尔文的新教徒平反.1764年,西尔文的女儿在修道院的异常气氛中精神分裂,投井而死. 西尔文一家重遭卡拉的命运. 西尔文夫妇被判吊死,女儿们被判观看父母死刑,然后终身流放.伏尔泰处理完卡拉案件便立即转到西尔文一案. 图卢兹法庭仍然拒绝提供任何资料. 伏尔泰开始了又一轮宣传,请普鲁-- 10069伏尔泰:理性人格士王、俄国女皇和波兰国王捐款、声援,直到迫使法国国王过问这件事为止.172年,在伏尔泰不屈不挠进行上诉的第八个年头,西尔文被宣判无罪,西尔文一家的幸存者重返家园. 这时,伏尔泰已经78岁了.他在七十多岁时投入了第三场平反冤狱的艰苦战斗. 这场斗争历时十几年,直到他生命结束.19岁的巴尔骑士和他的朋友、18岁的德. 哀太龙被控侮辱了阿布维尔小城桥上的木刻耶稣受难像十字架而被判火刑. 在这个案件中,狂热的教徒们、法王路易十五以及一个后世绝不应该忘记其嘴脸的告密者兼诬谄者倍尔瓦共同充当了杀人犯. 倍尔瓦这种人任何时候都不缺少,但暴政下他们如鱼得水. 因为他们是暴政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坏蛋中最重要的一种,属于暴政特别喜欢的那类宝贝. 他们害起人来能量很大、积极性很高. 倍尔瓦打听到巴尔骑士和德. 哀太龙在一次宗教出巡时没有下跪和脱帽致敬,决意把“这件失礼的事”罗织成故意侮辱宗教的罪案. 几天后十字架被毁损给他提供了害人机会. 他故意把两件事混在一起,对巴尔进行私下调查. 他的卖力换来一张控告巴尔和德. 哀太龙的召唤状,要信徒提供证据,否则开除教籍. 一号召,作伪证者滚滚而来. 冤狱由是开始. 德。哀太龙在逃. 巴尔骑士被捕后,人们又从他的书中发现一本《哲学辞典》,这一来,他的无神论者罪名便逃不掉了. 法庭以他“不虔诚,故意不在圣像前下跪、不脱帽、唱亵渎的歌,对渎神的书有赞许的表示”以及其他类似罪行而判他死刑. 判决非常残忍:把舌头用烙铁撕下,大概是要以此惩罚他哼过淫词邪曲、用过亵圣语词;砍掉右手,这大概是惩罚-- 101费尔奈时期79他有可能推倒了十字架;再用文火慢慢烧死.用这种方法屠杀一个少年,实在是惨绝人寰. 巴黎法官中也有人持异议. 但国家动荡不安,杀一儆百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 路易十五批准了法院判决书. 巴尔受尽折磨后被砍了头,他的尸体又和搜出的伏尔泰的《哲学辞典》一起被执行了火刑. 这一天对于狂热信徒们、对于那些害怕和敌视伏尔泰影响的正统派和御用文人们是赏心悦目的一天.伏尔泰痛心疾首:“国家竟然容许发生这种情况!……我为割去舌头的孩子们哭泣. 我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老人,这点使我得到了饶恕.“巴尔因被怀疑犯“亵渎”罪被处死. 伏尔泰从法律入手,要找出是否有这样一条法律,人们犯了假设的罪就要被处死.结果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但是法官们却利用愚众的狂热和根据所谓国家利益去发明出各种罪名,以便杀死他们想杀死的人. 伏尔泰反诉了判决巴尔的法官.他的愤怒也无情倾泻到作为暴政社会基础的狂热的愚众身上. 他怒骂道:“吃人的小丑们!你们从火堆烧得正旺的地方赶到跳舞晚会,又从格雷夫斯基广场赶去看滑稽歌剧;车裂卡拉,绞死塞尔温,烧死可怜的青年……我们同你们不共戴天!“他以激愤而犀利的言辞为当时那些有嗜血癖的信徒绘出了一幅愚昧、狂热和残酷的风俗画或者叫心灵画. 他为之画像的这类人的情状,1765年曾在图卢兹逗留过的亚当. 斯密也亲眼目睹过,并且被他们的狂热和残忍震惊了.那时,伏尔泰正在为反对车裂卡拉的司法暴行大声疾呼. 令斯密大为惊奇的是,图卢兹居民大多站在法院判决一边. 即使证据凿-- 10289伏尔泰:理性人格凿表明卡拉无罪,他们仍然坚决相信卡拉有罪. 斯密悲哀地发现,人的眼睛一旦被宗教狂热遮住了,“对他们说什么也没用.”巴尔一案,伏尔泰只身同时对国王、法庭、教众偏见作战. 法国当局找出的国家利益这个口实曾使在另几次冤狱中声援过伏尔泰的腓特烈也有所触动,他在给伏尔泰的信中以国家的立场婉转劝说:“对于时代特有的偏见,应当迎头痛击么?……你当记得封奈德的名言:‘如果我手里尽是真理,我也将三思而行’。“对法庭的反诉没有成功. 巴尔案的复审拖了许多年,到伏尔泰去世时巴尔也未能昭雪. 但司法的黑暗内幕经伏尔泰一次又一次揭露,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既有的罪恶再也遮掩不住,新的罪恶要照旧演下去也非常困难了. 正如房龙评价的,怀有宗教企图的法庭只有在黑暗中偷偷摸摸地行事才能成功. 伏尔泰采取的进攻方法法庭是抵挡不住的.当人们终于摆脱迷信而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时,伏尔泰不屈不挠的反暴政斗争使他成为法兰西人民崇拜的英雄.1791年重葬伏尔泰骨灰时,在他的柩车上的题辞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为卡拉、拉. 巴尔、西尔文和蒙巴里洗刷了耻辱.”三、凯旋巴黎他生平的最后一幕是他们“把他窒息在玫瑰花中”。——托. 卡莱尔-- 103费尔奈时期99返回阔别多年的巴黎,是终生都在流亡中的伏尔泰在他暮年时的夙愿. 但路易十五在世一天,不准伏尔泰回巴黎的禁令就不会撤销.174年路易十五去世了,继位的路易十六是一个能干的猎手,精巧的锁匠兼出色的泥瓦匠,但却是一个无能的国王. 就此而言,如果把他的上曾祖父路易十三墓碑上的两句话用在他身上,还是差不太远的,这两句话是:仆人的本事无所不能,主人的才能一窍不通.这个误入歧途投胎到帝王家的懦弱的人,无论多么地不喜欢伏尔泰这个危险的煽动家,但他是没有办法再阻止伏尔泰返回巴黎了. 何况,新王登基后还是想励精图治一番,为此,他任用了不少开明人士作他的大臣,其中有曾在任新闻出版总监时支持了《百科全书》和其他不少启蒙著作出版的马尔塞布,甚至还有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健将杜尔哥.伏尔泰回巴黎的路畅通无阻了.178年2月10日,已快84岁的伏尔泰告别他隐居了20年的费尔奈回到巴黎. 他的返回在巴黎引起的轰动是任何一个君主的到来所无法企及的. 人们奔走相告,一时间,前线的战事、宫廷的阴谋以及其他种种争端全被置之一旁. 迎接伏尔泰、瞻仰伏尔泰、向伏尔泰欢呼致敬,成了百科全书派和巴黎人民最重要的事.他傍晚到达,住在塞纳河沿河路和博内路交叉拐角处的维莱特侯爵府. 消息一传开,人们蜂拥而至,聚集在维莱特府前,想要看看这位“启蒙之王”。此后若干天,维莱特府邸-- 10401伏尔泰:理性人格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府前云集的群众也有增无减. 当时报刊、回忆录和轶闻集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伏尔泰回巴黎引起的持续亢奋和激动. 正在巴黎逗留的俄国文学家冯维辛写道:“伏尔泰到达巴黎,在当地人民中发生了这样的影响,好像某个神仙降临大地一样.”后来,法国现代史学家G. 勒诺特尔也说,这种盛况持续时间之长,在法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人们一致认为,没有哪一位济世救国者受到过这样的尊敬,这样的推崇. 从不拜访任何人而只接受来访者拜谒的法兰西学院这次却破例派遣两位院士去谒拜伏尔泰,另外还有10位院士自动参加了拜谒行列.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独立的元勋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孙子也来了. 他让小孙子跪在伏尔泰面前请求老人赐福. 于是,这位以他的无数悲剧、讽刺诗、哲理小说和政论文袭击和重创了基督教的老人一面向教友派①小教友伸出双臂,一面祝福“上帝、自由、宽容”。接着他扶起这个小基督徒,亲昵地拥抱他. 紧紧挤在屋里的二十几个人目睹了这一场面,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 伏尔泰对富兰克林小孙子的祝福象征性地表达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理想;他与富兰克林的相会,则是理性主义与民主政治的握手. 只要伏尔泰与富兰克林一同露面,无论是在戏院、在散步场上、还是在学士院,总是掌声不绝.大臣们也来了. 名门淑女们则像花环一样簇拥在老人周围,虔诚地吻着他的手,她们都争着从伏尔泰的皮毛大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作圣物保存. 老人出门,又是另一番盛况、那些日子的巴黎,用托马斯. 卡莱尔的话来形容,伏尔泰的-- 105费尔奈时期 101马车是“彗星的星核,这些彗星似的车辆挤满了整个大街”。②在路上,他的马车常常被人们围住. 一次,一位过路人问:“这是谁?”一老太太回答:“卡拉的恩人.”兴奋中的伏尔泰似乎完全忘了他已是近84岁的病弱老人,竟然像他五、六十年前在巴黎时那样忙个不停. 他每天要接待无数朝圣者. 作为对教会的挑战,他特地接见了成群的喜剧演员,对他们说:“我为你们而生,靠你们而活.”他还考虑了庞大的工作计划.2月25日,就在他亲自辅导韦斯特丽夫人排练他的悲剧《伊莱娜》时,老人奔忙过度,开始吐血. 他的秘书瓦涅埃后来说,当时血“从伏尔泰的鼻子和嘴里像喷泉一样猛烈喷射出来”。全宅第的人都惊慌不安,以为他要与世长辞了. 忏悔师也来了,要他按天主教习惯进行忏悔,还要他签字表明宗教情操,他不肯签字. 然而,他又像84年前出生时那样给人们开了个玩笑,居然又活了过来,一周之后还康复了.不过,他这一次的生命玩笑已近尾声了.一天,一个慕名而来的英国人要求拜访,极尽恭维之词. 伏尔泰面带鄙夷:“告诉他,我快死了.”来人不走,伏尔泰不耐烦地说:“我已经死了.”来人还是不走,坚持要对他的遗体作最后的敬礼,惹得伏尔泰高叫起来:“告诉他我已经埋葬了,躯体也交给魔鬼了,他一定要见我的话,只有劳驾亲自到地狱走一趟.”这是真的,他的生命旅途快到终点了. 但他不听医生劝告,不肯回费尔奈休养,巴黎的生活实在太丰富太诱人了.3月16日,悲剧《伊莱娜》首次上演,盛况空前,大获成功. 伏尔泰衰弱不堪,没能亲自观剧.3月30日第6次上-- 106201伏尔泰:理性人格演时他出席了. 整个巴黎城像发了疯似的. 安德烈. 莫洛亚这样描绘了这个情景:在一辆绘着金星的蓝色马车中,一副老朽的骸骨穿着皮边的丝绒外衣,手里持着一根小杖,巍然过市. 学士院的全体会员,除了主教以外,都在门口迎接他.路上拥挤的群众嚷着:“闪开,伏尔泰来了!”卫兵接他下车,一直陪他到包厢里. 他一进去,观众都站起来喊道,“伏尔泰万岁!光荣啊,卡拉的辩护人!光荣啊,世界的伟人.“末了,观众要求演员为他加冕. 在两出戏中间,幕启处台上放着一座伏尔泰的像. 全体男女演员在像前鱼贯而行,每人放一顶桂冠在它头上,每次观众都站起来向伏尔泰喊道:”这是大众给你的!“大家把他举过头顶递来递去.最后又轰轰烈烈地把他送回维莱特府.女人们差不多把他抱在怀中,“夫人们,”他说,“你们叫我欢喜得要死了.”但他的头脑仍旧保持着冷静.有人对他说:“成千成万的人对你喝彩啊.”他答道:“嗳,要是我临刑的时候,也有成千成万的人来观看呢.”③这话竟谶语似地说出很快就将向他逼近的教士和狂信天主的人的仇恨. 不过,他还想干许多事. 就在这场加冕礼的白天,他还出席了法兰西学院大会,当选为院长. 他雄心勃勃,在会上鼓动大家进行文字改革,通过了编纂科学的法文大词典的决定,他自己承担了编写字母“A”卷的任务.《伊莱娜》演出成功后,他着手创作新的悲剧《阿加佛克尔》。平日还写些书信、箴言和警句. 他的即兴赋诗常常使得满座叫绝,倾城传诵.但他已经力不从心了. 一天,他向富兰克林诉苦道:“我这几天觉得腿脚僵硬得像石膏塑的一样.”富兰克林安慰说:-- 107费尔奈时期 301“是的,你的腿脚虽像石膏塑的,心却是黄金铸的.”为了提神应付工作,老人已经必须一天喝18杯咖啡. 结果,他严重失眠,神经衰弱,暴躁易怒,动不动就举起拐杖打人,据说还用“优雅和丰富的词汇”咒骂人.5月11日,他发烧了.病情传出,无数民众肃穆沉痛,聚集在路旁,伫立在窗外.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病重的老人被平日簇拥着他的侄女德尼夫人和维莱特侯爵弃置在后院一间小屋里,孤独地受着病痛折磨. 不顾阻拦、偷偷溜进病房的日内瓦人拉克尔先生目睹了老人的惨状. 他看见老人独自走出浴室,冻得瑟瑟发抖,嘟嘟囔囔地埋怨没人照料他.拉克尔先生后来说,“那时我不敢详细说出伏尔泰先生临终前20天的孤苦凄惨状况,我怕别人指责我是招摇撞骗,看到当时那种景象,真令人心如刀割,感到痛苦、恐怖!”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曾担心死后遗体遭到教士们凌辱. 在2月那次吐血后对人说:“我不愿意像可怜的楼古佛烈那样被丢到垃圾场上.”那时,神父们的确已经在跃跃欲试要以这种凌辱来报复他们的宿敌了. 当时正生活在巴黎的俄国人巴里亚京斯基禀告叶卡捷林娜二世:“有关伏尔泰生病和病情危急的传说很快就传遍了巴黎. 神父和信仰上帝的人们兴高采烈;而所有正直的人们却深为悲伤……但是,从不宽恕人的神父的仇恨表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上. 伪君子们开始给巴黎大主教写信,要求伏尔泰如果去世了的话,不要埋葬他的尸体. 大主教郑重地答应他们这个要求……所有的神父都显出无耻的高兴.”④不过,他们高兴早了三个月.5月30日,当伏尔泰终于不能再-- 108401伏尔泰:理性人格起来反对教会、再不能发出他那令教会胆寒的笑声时,教会就放心大胆地着手实施他们等待已久的报复计划了. 教会人士宣布老人为无神论者,不许把他葬在教墓上,威吓着要把他的遗骸弃在荒郊,如同48年前对待天才演员楼古佛烈小姐那样. 爱护他的人们把他的遗体秘密运到香槟省,安葬在他的侄子当神父的舍利埃教堂内.1791年,在大革命高潮中,宪政会议决定把伏尔泰遗骸迁葬先贤祠. 生前被流放了近六十年死后遗骸又被流放了十三年的伏尔泰再次凯旋回归巴黎. 在隆重运送伏尔泰遗骸的灵车上,起义的法国人民写下一句概括了他一生全部活动的话:“他教育我们走向自由”。注释:① 教友派:创立于17世纪的一个基督教派别.② 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第23页.③ 安德烈. 莫洛亚:《伏尔泰传》,见《傅雷译文集》第12卷,第488页.④ 转引自阿尔塔莫诺夫著《伏尔泰传》,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9页.-- 109伏尔泰的精神遗产fuertaidejingshenyichan想给天才下定义的人,对于天才感觉多于了解;应该由天才本身做自我介绍. 这篇关于天才的文章不应该由我来写,应该由那些给本世纪带来荣誉的特殊人物之一①来编写,这样的人,如果他想了解天才,只需要看看自己就够了.——狄德罗伏尔泰漫长的活动跨了三个时代. 他从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开始,以政治讽刺诗有声有色地拉开了活动序幕,然后横贯路易十五的全部统治时期,直至路易十六统治前期. 活动-- 110601伏尔泰:理性人格于路易十五时期的时间就将近六十年,加上在路易十六时期的那几年,大半个世纪,伏尔泰和他的朋友们以他们的笔令旧势力不堪招架,穷于应付. 伏尔泰很以自己手中的笔而自豪,说:“我没有王权,但我有一支笔.”他跟其他所有文化巨人一样,最充分地使用了手中的笔. 哪怕孤独一人,哪怕在最可怕的逆境中,他“写的作品也和作家协会所有作家写的总数一样多”(房龙语)。本书的开头曾提到过,伏尔泰死后由博马舍编纂出版的全集达92卷之多,所涉内容几乎遍及人文学每个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学. 对他的著作,亚当.斯密这样评价:“理性受赐于他之处不可估量.通过他给予一切教派的狂信者和异教徒的大量嘲笑和讽刺,才有可能使人类的知性产生真理之光,使人们作好准备,去进行一切有理智的头脑应该进行的探索. 他对人类的贡献,远远大于那些板着脸的哲学家,后者写的书只有极少数人读,而伏尔泰的书是为一切人写的,一切人都在读.”②只要流览一下伏尔泰留下的遗产,就能领会到出自斯密这样严谨的思想家这番话的分量.注释:① 指伏尔泰.② 引自约翰. 雷《亚当. 斯密传》,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1页.-- 111伏尔泰的文化遗产fuertaidewenhuayichan一、哲学上的两面出击作为启蒙哲学家的伏尔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有《哲学通信》、《论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无知的哲学家》和《哲学辞典》。通常认为,伏尔泰的哲学在内容上没有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而是过去思想遗产的整理和发挥,尤其是当时最新成就牛顿科学和洛克哲学的介绍和阐释. 他的功绩在于,由于他的介绍和阐释,牛顿和洛克在-- 112801伏尔泰:理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