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自卑与超越一、什么是自卑(感)及自卑对人的影响: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自卑感是在自己内心作比较(自己的想法与自己实际价值比较之后产生)。 自卑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象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自卑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二、如何超越自卑?(从认知的角度) 首先,我们说自卑是一种自认为不如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自认"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的。事实上,地球上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而且,自卑感的产生来自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例如:我是个举重不行的人,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是个"不行的人",张三的举重非常出色,但他没有办法替我搞互连网技术,他是网络技术方面不行的人,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是由于我们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是由于我们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我们想、我们假设、我们相信应该用某些人为标准来使我们自己向他们看齐,因而我们觉得不如人,觉得焦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本身有毛病,然后这个愚昧推理过程的逻辑结论是:我们没有价值,我们不配得到成功与快乐。不管我们自己有多行,只要我们不觉得抱歉和罪过,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以哪个人为标准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别人"的标准呢?为什么(凭什么)我们应该以别人为标准呢?为什么我们应该"象其他每一个人"呢?实际上,并没有"其他每一个人"的通用的标准,就算有,也不过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况且,"其他每一个人"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以从系统哲学的高度来论证)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低,因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和你一样的,也没有人和你是同一等级的。你是一个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不象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象某一个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谁要你去象某一个人,当然,也没有谁要某一个人来象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都有个别独特之处一样。一个标准的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人身上帖着"这个才是标准"的标签。所以,要超越自卑,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也永远无法用那个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性,才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己。 第三,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甚至是自己的长处和自以为得意的方面)不如别人,那也不必自卑,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自己不如别人"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些:(A)先天遗传因素:生下来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聪明,或生下来就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天赋),如莫扎特、维纳(创立控制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等人。(B)优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等。(C)自身的主观的努力,刻苦、勤奋。(D)机遇,偶然性等。而对于原因(A),我们没什么自卑的,因为这种因素不能由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志决定。(也许将来用"克隆"技术可以)对于(B)我们多半也无能为力,至于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甚至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我把它归于(C)主观努力因素。对于(C),我们可以去努力的,对此,我们产生的不应该是自卑的情绪或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激励感才对。至于因素(D),我们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D)归于(C)。进行了上述如此这般的归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必要自卑,别人之所以比我优秀,或者是由于我们无法决定的原因(如遗传、机遇等)或者是我们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原因(如主观努力,正确的方法等),对于前者,我们不必自卑,因为事出有因,且无法为我所控;对于后者,我们不该自卑,因为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要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寻求知识,以了解它们的区别"。 三、从其他的角度谈超越自卑 第一、培养如阿德勒所说的"社会情感",或做到如庄子说的"至人无己","忘我",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或如罗素所说的"集中精力于实现伟大的、非个人的希望,……,具备伟大灵魂的人,……心灵反映出整个世界……",又或如达到冯友兰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或如佛家所云:"普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如此等等。都讲求的是超越自我,超越个人的私利,把自我与世界(宇宙)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而非资财、荣誉和感官的放纵。斯宾诺莎说:"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足可培养我们的心灵。"财富、荣誉和感官的放纵这三者,足以引起心灵上的纷扰,因为,这些都是被人所争夺的对象,一旦失去,会感到巨大的不快,而追求永恒无限的事物(如真理)则失去了也不会引起心灵的烦扰、恐惧和怨恨,不会有悲伤。1 学习是为了什么近日来在论坛上看到了很多讨论“学习是为了什么”的帖子,在这里我很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人生最大的满足来源于对目标的追求,一个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是仅仅满足于人生某一阶段目标的人,都很显得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想,要想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先要想清楚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当然,这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不到走向死亡的一刻也是不可以说自己已经想明白的了。但不是想不彻底就可以不想。要想清楚,想清楚你这个年龄可以想清楚的,你才可以生活的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有人说,学习是为了追求快乐和美,不过你可以想想,什么才是美?怎样你才可以快乐?你会有答案的!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充实你,武装你,那么充实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还可以深究的。有人说,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认识的底线,我们的人生路是我们自己要走的,我们一定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我说我10岁时开始想这个问题,有人说我早熟,其实不然,相反我比同龄人要单纯的多,我愿意自己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的老师曾评价我说:“她想问题很深刻但并不复杂。”我为什么那么小想了人生的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当时无意中看到了一段话,这段话我当时并不十分明白但我很喜欢,就背了下来并且思考了整整两年,终于给了自己一个该怎样去生怎样去死的回答。这段话是这样的,我摘抄一点: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所创造的一切都不能带走。然而他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的奉献。功名利禄又有什么用呢?只有对他人有利的事,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干。人生太短暂了,年轻人一般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等到明白了,大半生已经过去。人与其碌碌无为地如草木一生,还不如像流星那样,用自己一刹那的光亮,去照耀人们。……人生的历程起承转合,高峰低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忠奸分明,历史对每个人都有结论。千万不要浪费人生!快停止无休止的纠纷,快停止勾心斗角吧!赶快抓紧时间做点事吧!这些话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太深奥了,但却开启了我的思想之门。人生就像一个旅程,它的终点站就是“死亡”,每个人每天都在向这个终点走近,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我们的尸体埋入泥土照样可以滋荣万物,这个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了。问题在于我们在死亡之前可以做些什么?吃完了大地的粮食留下一堆大便而去吗?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了,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主体甚至是主宰,其实太可笑了!宇宙才是永恒的、是亘古不变的,而我们一个个的个体——生物,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点缀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在浩瀚的空间和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只是很渺小的,多少人以自我为中心而带来祸患无穷,环境破坏还不严重吗?中国讲天人和一,你不尊重自然,自然也不会尊重你的,爱是相互的,谁都明白。当然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观,这才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要以不有害于世为底线才行。在我们去年班里组织的人生拍卖会上,我选择了“青史留名”,我不是追求名,而是希望我能够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至于别的什么我都看作是对我的理所应当的回报。我以“沌水”为名是有我的思考的。我最佩服水的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的圆融性让它能够融进任何环境。……而我还有很多不明白不理解,茅塞未开,天地未分开时宇宙是混沌的,所以用一“沌”字,我还有很多要学习要领悟。哲学上说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改造世界。说了这么多,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了,学习是为了什么,更好的认识世界,从而更好的改造世界。认识到这点,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因为盲目而彷徨而痛苦而懒惰了。不过,这毕竟是大目标,我们要认识到,要想明白,但也不必抱着不放,那样会是人累。大目标要立,但可能至死都不可能达到,生活是有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每达到一个小目标,都会给你一个信心、一个鼓励,然后向下一个目标迈进,我们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每个人都需要鼓励、需要安慰,所以经常给自己一些小目标,给自己找一些鼓励,不要让自己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那样长了,形存神灭,很可怕。一个人有理想,但绝不能沉浸于幻想之中,脚踏实地的努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旦你勤于工作与学习,你的日子自然会充满了活力于对前途的展望。肯学习就有进步;有进步,生活就不会沉闷呆滞。使你的日子有源头活水,经常保持清新,生活不调子会轻快。当你发自内心的想学、热爱学,学习就不再成为你的沉甸甸的负担,而会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不要浪费生命,谁也不能知道明天会不会就是自己生命的终点,如果真是那样,你能坦然的死去吗?如果不,那么就从现在起努力吧!什么时候死我们不能决定,但我们可以决定怎样活,珍惜这天赐的生命,不虚度这短暂的一生才对得起自己。现在很多人总是不愿以自己为自己负责,但是要记住你的命运是你自己创造的,你不珍惜它,它也不会善待你的。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要到你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如果我的大学可以重来马骏的难题:时光如何才能倒流?我的大学生活就像一次庄稼的栽种过程,当到了收获的季节,却发现果实少之又少,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大学四年马上就要离我远走,在夜不能寐的日子里,再回首我的大学四年生活,在此写下我的大学四年经历,或许我的大学生活里可以找到“你的”影子,希望学弟学妹们,晨钟暮鼓,防微杜渐。我的大学生活正值青春年少,中学时一切想法让位于高考。家人的看管、老师的督促“考不上大学你就成了无业游民,一辈子就完了”,这是我在高三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让自己不成为“无知”的社会青年终于努力的考上了二流大学的法律专业。第一学期主要的任务就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成为传说中的“愤青”,把上网当成自己的主业,嬉笑怒骂,直抒胸意,侃侃而谈,换上网络外衣驰骋QQ、CS,在大一,一半的时间用在了上网和睡觉上,因此在大学有了“大一万睡万睡万万睡”的诗赋。在大学只上过一次自习。平日的上课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对于未来人生的漫漫长路,整个大学时光是人生最单纯,率真的美好爱情是我的大学必修课。讲得好听一点: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说得难听一些:爱情成了我大学的全部。然而只有到了大学的结尾,我才明白,大学不只有爱情,大学不是一个只培养感情的地方,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爱情的沉迷、学业的无望让我逐渐反省我不能再就这样度过我的大学生活,我要做个“有为”的青年。开始组建社团,一到下午下课后就搬出桌子,拉个条幅XXX创新社、XXX 服务组,一周招五六个社员,核心成员打着共商大事的旗号出去改善一顿伙食,就这样社团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纳新中走向衰落。大三回归现实,社会是个大战场,我得进社会看看呀,再说也能挣点零花钱。主要干过啤酒促销员、餐厅服务员、网管等等,平均一天20 块钱,干的就是低价劳工的活还把课业也耽误了,有的打工并不仅仅是在周末,为了拿到奖金有时旺季下午也会去做促销兼职,让同学在上课老师点名的时候答到,有一门课因为逃课太多第二年又再次重修。当网管是在晚上,网吧里乌烟瘴气,一个晚上就在那里,后半夜上网人少,清闲的时候自己就打游戏,第二天即使去上课也是在睡觉。对于家人也是在过节或是没有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想念,有时候家人打电话嘱咐唠叨几句我就非常不耐烦。当走到大四,回过头来看整个大学生活只能用贫乏虚度来形容,交着昂贵的学费加上每月的生活费换回的是四年后众多的缺憾,如果说大学可以重新来过那该多好,可惜木以成舟,悔恨不已。如果我的大学可以重新来过我制定这份计划给现在正在大一、大二、大三的“马骏”们:葱葱岁月。请同学们好好珍惜,认真充实的去生活。计划。大学的学习也不再有人每天督促检查在课余时间注意预习和复习回顾。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是调整学习方法,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就是说要看大量的书,看书会积累深厚和广泛的知识,为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因为只有大学才是你专心看书的时光,错过就不再有了。从书中发现喜欢的知识领域努力学习各门必修课及选修课。打好基础,自学能力也必须在大一开始培养。很多时候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这时候“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总结归纳变为自己的,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出门在外的学子,不管学习生活多忙尽量拿出时间每周和家人沟通,正值青春激情的大学生,父母的观点也许会觉得过时,觉得不能与进俱进不能跟上“时尚”的思想,这时拿出朱自清的《背影》好好读读。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最值得一生去敬重的,不要用年轻的激情中伤父母爱的嘱咐和关怀。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去丰富充实人生。大二阶段专业课的设置较少可利用好时间,学精一种计算机软件,如office、photoshop或flash等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如篮球、游泳等,加强锻炼,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充沛的精力。积极参加学校文体活动,这将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学期间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可能会是毕业以后宝贵的财富,也为大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大学四年也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不在多而在精,朋友是在茫然无助的黑夜里,为你指路,给你光明的那盏明灯。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通过观察和模仿,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同时那些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示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也应当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益友。作者:姚迎春2008-10-10 22:00 回复此发言--------------------------------------------------------------------------------2 如果我的大学可以重来白衣飘飘的风花雪月,校园路上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学时谈恋爱可以知道如何照顾别人,理解别人和增强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爱和付出的同时不伤害彼此,把祝福留在街角。给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让过程显得可贵,余温值得回味。利用暑假寒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适时参加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植树等公益事业,这将让内心更充实深切体会真善美,懂得播撒爱的美。全情投入大三阶段继续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在专业课上要下功夫。如果考研也要开始做准备。多攻读专业书籍和其他实用书籍,不漫无目的地上网。知识积累做到广、博、精、专。把喜欢的领域、职业的通用基础知识学好,学科领域与你所选职业有可能不是相关的,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些通用知识学好。我们的大学其实交给我们的都是这个学科的通用知识。如不准备考研,大三时要择业,在喜欢的学科内再选择一个或几个的具体领域,然后深入学习一年。如,我选择了职业律师,那大三一年就是要学法律的所有相关知识,包括所有的概念、理论与应用,同时进一步总结法律这个圈子里的一流企业、人物,确定要进入的企业,在不断完善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关注这个圈子的人和事,并且建立一个自己了解这个圈子的渠道。如果大三下学期发现选择是对的,那就可以找个相关企业去实习了,当然实习的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是否真的喜欢和适合做这份工作,找到所欠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再去补不足。“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入学后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时也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本身对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并不容易,所以,大学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如果实在无法学习下去可以选修第二专业。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兑现目标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要把“紧急而重要”、“紧急而不重要”和“不紧急而重要”的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可做可不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清醒理智的去区分这两点。此外,还要注意作息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良好的状态。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在大四找工作比较困难时候我想到考研,但关于考研在大二或是更早就要决定是否报考,以及考什么专业。而不是到了大四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一条无奈之选。大四就要面临就业,而实习是就业前最好的一次职业探索,一方面检验自己四年来所学的知识,一方面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现在是一个社会关注热点。从北大学生卖肉到郑州招聘会挤坏电梯,就业形势严峻。四年的大学学习这时才是一场真正的学科专业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检验考试。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这是我和很多大学生的感慨!现在想想,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要与其大学学业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大学生的就业是在大四时解决的,其实大四只是大学的一个收获时期,大学的学业与大学的就业是整体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四的问题,是整个大学都要面临的问题,只是时间上大四时离得比较近而已。是我在大四以前的行为决定了大四时所面临的境况,求职的成功不仅仅是大四时的成功,而我大四时的失败就是大四以前所累积导致的,是大四以前所决定的。所以,在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去看也是一脉相承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大一还是大四,与就业都是等距离齐头并进的。愿现在的在校的大学生从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清晰的目标为方向、积极的心态认真的去准备,当毕业的时候能更加自信、有实力的进入社会大考场中锻炼翅膀、丰翼羽毛寻找到属于自己翱翔的蔚蓝天空.1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一九三○年)爱因斯坦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沉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是对我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只要我们全面考查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马上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动物。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真的贫乏得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独居,那末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就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我们就根据他在这方面的态度,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初看起来,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以他的社会品质为根据的。但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还是会有错误的。显而易见,我们从社会接受到的一切物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有价值的成就,都是过去无数世代中许多有创造才能的个人所取得的。有人发明了用火,有人发明了栽培食用植物,并且有人发明了蒸汽机。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不仅如此,甚至还能建立起那些为公共生活所遵守的新的道德标准。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没有供给养料的社会土壤,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样。因此,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有人这样正确地说过:希腊—欧洲—美洲文化,尤其是它在那个结束中世纪欧洲停滞状态的意大利复兴时的百花盛开,其真正的基础就在于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比较独立。作者:姚迎春2006-11-7 11:19 回复此发言--------------------------------------------------------------------------------2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像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在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人既是孤独的人,同时却又是社会的人。作为孤独的人,他企图保卫自己的生存和那些同他最亲近的人的生存,企图满足他个人的欲望,并且发展他天赋的才能。作为社会的人,他企图得到他的同胞的赏识和好感,同他们共享欢乐,在他们悲痛时给以安慰,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只是因为存在着这些多种多样的、时常相互冲突的努力,才能说明一个人所独有的性格,而且这些努力的特殊结合就决定了个人所能达到的内心平衡的程度,以及他对社会福利所能作出贡献的程度。这两种倾向的相对强度很可能主要取决于遗传。但他最后表现出来的个性,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在发展中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他所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的结构,取决于那个社会的传统,也取决于社会对各种特殊行为的评价。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这个抽象概念意味着他对同时代人以及以前所有各代人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总和。个人是能够自己进行思考、感觉、奋斗和工作的;但在他的肉体、理智和感情的生活中,他是那样地依靠着社会,以至在社会组织以外,就不可能想起他,也不可能理解他。是“社会”供给人以粮食、衣服、住宅、劳动工具、语言、思想形式和大部分的思想内容;通过过去和现在亿万人的劳动和成就,他的生活才有可能,而这亿万人全都隐藏在“社会”这两个小小字眼的背后。因此,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显然是自然界的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蚂蚁和蜜蜂也正是那样。可是,蚂蚁和蜜蜂的整个生活过程,甚至在最微小的细节上也都是由遗传下来的不变的本能所决定着的,而人类的社会形式和相互关系却是非常不固定的,容易改变的。记忆力、重新组合的能力、口头交谈的才能,已在人类中间造成了一种不听命于生物学上的必然性的可能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传统、制度和组织中;表现在文学中;表现在科学和工程成就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生活,为什么自觉的思考和愿望能够在这种过程中起着作用。人在出生时,通过遗传已得到了一种生物学上的素质,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固定的和不变的,这种素质包括那些作为人类特征的自然冲动。此外,在他的一生中,他也得到一种文化上的素质,这是他从社会中通过交往以及其他许多类型的影响而取得的。这种文化上的素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起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近代人类学通过所谓原始文化的比较研究告诉我们:随着主要的文化形式和社会中占优势的组织类型的不同,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相差很大。那些企图改善人类命运的人就可以以此为根据,建立起他们的希望:人类不是由于他们的生物学的素质而注定要互相毁灭的,或者要听任那残酷的、自作自受的命运来摆布的。如果我们问自己,社会结构和人的文化面貌应当怎样改变才能尽量使人类生活感到满意,那末,我们应当经常意识到,有些条件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如前面所提到的,人的生物学本性实际上是不会变化的。此外,最近几个世纪来技术和人口的发展所创造的一些条件,也已扎下根来。在定居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要为他们继续生存生产必需的物品,极细分工和高度集中的生产设备都是绝对必要的。个人或者相当小的集团完全自给自足的时代——回顾起来,它似乎多么地有田园风味呀——已一去不复返了。只要稍微夸张一点,不妨说:人类甚至在目前就已经组成了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行星公社。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的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这种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在一个蚂蚁窝里的个别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因此,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摘自《爱因斯坦文选》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贫困生们,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 我是哈工大的一个辅导员,刚毕业没多久,留校后带一个年级。上个星期把成绩榜做完以后,我给几个学生家长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到学校来一趟,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沉重。 当父亲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几乎不忍心把现实告诉他们。看得出,他们都很紧张,沧桑岁月磨砺出的坚毅,在我面前几乎就要崩溃。我很同情我的这些父辈们,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希望,而当自己一生的希望就要破灭时,我理解那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有泪流过。 我接这个年级时是他们的大二下半学期,到现在刚好满一年了。年级里个别同学因为网络或者小说几乎荒废了学业,我一遍一遍地去找他们,一遍一遍地和他们谈心。但我承认,在他们身上我是失败的,他们没有因为我的苦心而有丝毫地好转。更有甚者,他们开始躲我,平时也不回寝室了,去网吧,去图书馆,去自习室看小说,我几乎束手无策。我想与他们的家里联系,可他们却拒绝说出家里的联系方式,理由是家里没有安电话。我查了他们的档案,发现他们家确实都在很偏僻的农村。 看着他们越陷越深,不及格的科目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在退学的边缘了。按照成绩单上显示的学分,他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了,似乎也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吞吞吐吐地说了联系方式。 有个学生来自吉林白城的一个农村,是一个特困生,每个月家里给寄生活费200元,加上学校的补助40.6元,原本在学校也只能够吃饭的。但是他却能每月花费100多元去租借小说,经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个男生瘦得都不到90斤。前几斓囊淮翁富埃谷换估碇逼车厮担掖有【褪钦庋D且淮翁富埃恢苯械酵砩?2点多。在我说第二天就给他办退学手续时,他才把他三姨家的电话告诉了我。令人气愤的是,他在第二天的第一堂课又开始看小说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给他三姨家打电话了,当天下午他三姨骑自行车走了10几公里山路,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坐第二天的第一班车赶到哈尔滨。 中午他的父亲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分明看到了他眼里闪动的泪花,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几次差点跪倒在地上,一身冬衣,满是补丁,满脸的沧桑,双手始终在发抖。他告诉我,他现在的心里只有恨,想死的念头都有了。他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才5000多元钱,除去购买生产资料的1000多元,每年总共才3000多元,家里还有病重的老母。接到电话时,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借了200元钱高利贷才来的。后来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按他们农村两毛钱的利息,半年以后他就要还597.2元,这相当于他们全家两个月的总收入! 借小说每个月100多元钱的费用,相当于每天卖8斤玉米的价钱,一年下来差不多2000多斤。这对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不心痛吗?如果此刻我不是老师,我真想代他父亲好好教训这个逆子。 在会议室里,当他跪在他父亲面前忏悔,他父亲边哭边打他的时候,我没有阻拦…… 另一个学生家在江北,原先是我同一年级的同学,后来我留校当辅导员,他退学试读一年,休学一年,戏剧般地成了我的学生。每次去寝室,都能看见他躺在床上看小说,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他的作息时间通常是看一晚上小说,然后白天睡一天。他父亲来到学校后,再三恳求学校能再给一次机会,他父亲有心脏病,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病倒了,如果被退学,那这个家庭可就真的完了!可这时候的他,却出去上网,整整3天没回寝室。 他曾是他们的骄傲,他所在的村子多少年才有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因为家里困难,当地的企业给他出资1万元,作为两年的学费,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学校。去年的学费,家里借了别人的高利贷,后来怕还不上利息,卖了家里的一头牛才把这个窟窿堵上。可他却在休学的一年里,花了家里将近1万元钱,这学期的前两周就花了将近500元,所有的钱都用在了网吧和小说上,他父亲说,至今他还欠着1万多元的债。 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最终,他们都留下来了,我想这也是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给他们家里一个希望,一个活下去的希望。今天早上接了一个电话,那个父亲回到吉林后就病倒了,所幸目前来看,他的儿子似乎真的忏悔了。另一个父亲现在天天陪着他的儿子上课,陪着学习,陪他吃饭…… 我想,在这些父母亲的心里,也在我的心里,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久久都不会散去。 最后我提一点希望,也算是一点请求,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贫困生们,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 我是哈工大的一个辅导员,刚毕业没多久,留校后带一个年级。上个星期把成绩榜做完以后,我给几个学生家长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到学校来一趟,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沉重。 当父亲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几乎不忍心把现实告诉他们。看得出,他们都很紧张,沧桑岁月磨砺出的坚毅,在我面前几乎就要崩溃。我很同情我的这些父辈们,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希望,而当自己一生的希望就要破灭时,我理解那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有泪流过。 我接这个年级时是他们的大二下半学期,到现在刚好满一年了。年级里个别同学因为网络或者小说几乎荒废了学业,我一遍一遍地去找他们,一遍一遍地和他们谈心。但我承认,在他们身上我是失败的,他们没有因为我的苦心而有丝毫地好转。更有甚者,他们开始躲我,平时也不回寝室了,去网吧,去图书馆,去自习室看小说,我几乎束手无策。我想与他们的家里联系,可他们却拒绝说出家里的联系方式,理由是家里没有安电话。我查了他们的档案,发现他们家确实都在很偏僻的农村。 看着他们越陷越深,不及格的科目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在退学的边缘了。按照成绩单上显示的学分,他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了,似乎也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吞吞吐吐地说了联系方式。 有个学生来自吉林白城的一个农村,是一个特困生,每个月家里给寄生活费200元,加上学校的补助40.6元,原本在学校也只能够吃饭的。但是他却能每月花费100多元去租借小说,经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个男生瘦得都不到90斤。前几斓囊淮翁富埃谷换估碇逼车厮担掖有【褪钦庋D且淮翁富埃恢苯械酵砩?2点多。在我说第二天就给他办退学手续时,他才把他三姨家的电话告诉了我。令人气愤的是,他在第二天的第一堂课又开始看小说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给他三姨家打电话了,当天下午他三姨骑自行车走了10几公里山路,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坐第二天的第一班车赶到哈尔滨。 中午他的父亲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分明看到了他眼里闪动的泪花,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几次差点跪倒在地上,一身冬衣,满是补丁,满脸的沧桑,双手始终在发抖。他告诉我,他现在的心里只有恨,想死的念头都有了。他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才5000多元钱,除去购买生产资料的1000多元,每年总共才3000多元,家里还有病重的老母。接到电话时,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借了200元钱高利贷才来的。后来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按他们农村两毛钱的利息,半年以后他就要还597.2元,这相当于他们全家两个月的总收入! 借小说每个月100多元钱的费用,相当于每天卖8斤玉米的价钱,一年下来差不多2000多斤。这对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不心痛吗?如果此刻我不是老师,我真想代他父亲好好教训这个逆子。 在会议室里,当他跪在他父亲面前忏悔,他父亲边哭边打他的时候,我没有阻拦…… 另一个学生家在江北,原先是我同一年级的同学,后来我留校当辅导员,他退学试读一年,休学一年,戏剧般地成了我的学生。每次去寝室,都能看见他躺在床上看小说,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他的作息时间通常是看一晚上小说,然后白天睡一天。他父亲来到学校后,再三恳求学校能再给一次机会,他父亲有心脏病,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病倒了,如果被退学,那这个家庭可就真的完了!可这时候的他,却出去上网,整整3天没回寝室。 他曾是他们的骄傲,他所在的村子多少年才有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因为家里困难,当地的企业给他出资1万元,作为两年的学费,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学校。去年的学费,家里借了别人的高利贷,后来怕还不上利息,卖了家里的一头牛才把这个窟窿堵上。可他却在休学的一年里,花了家里将近1万元钱,这学期的前两周就花了将近500元,所有的钱都用在了网吧和小说上,他父亲说,至今他还欠着1万多元的债。 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最终,他们都留下来了,我想这也是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给他们家里一个希望,一个活下去的希望。今天早上接了一个电话,那个父亲回到吉林后就病倒了,所幸目前来看,他的儿子似乎真的忏悔了。另一个父亲现在天天陪着他的儿子上课,陪着学习,陪他吃饭…… 我想,在这些父母亲的心里,也在我的心里,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久久都不会散去。 最后我提一点希望,也算是一点请求,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转载《是什么让贫困生沉沦 》贫困生们,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 我是哈工大的一个辅导员,刚毕业没多久,留校后带一个年级。上个星期把成绩榜做完以后,我给几个学生家长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到学校来一趟,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沉重。 当父亲们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几乎不忍心把现实告诉他们。看得出,他们都很紧张,沧桑岁月磨砺出的坚毅,在我面前几乎就要崩溃。我很同情我的这些父辈们,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希望,而当自己一生的希望就要破灭时,我理解那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有泪流过。 我接这个年级时是他们的大二下半学期,到现在刚好满一年了。年级里个别同学因为网络或者小说几乎荒废了学业,我一遍一遍地去找他们,一遍一遍地和他们谈心。但我承认,在他们身上我是失败的,他们没有因为我的苦心而有丝毫地好转。更有甚者,他们开始躲我,平时也不回寝室了,去网吧,去图书馆,去自习室看小说,我几乎束手无策。我想与他们的家里联系,可他们却拒绝说出家里的联系方式,理由是家里没有安电话。我查了他们的档案,发现他们家确实都在很偏僻的农村。 看着他们越陷越深,不及格的科目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在退学的边缘了。按照成绩单上显示的学分,他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了,似乎也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吞吞吐吐地说了联系方式。 有个学生来自吉林白城的一个农村,是一个特困生,每个月家里给寄生活费200元,加上学校的补助40.6元,原本在学校也只能够吃饭的。但是他却能每月花费100多元去租借小说,经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个男生瘦得都不到90斤。前几斓囊淮翁富埃谷换估碇逼车厮担掖有【褪钦庋D且淮翁富埃恢苯械酵砩?2点多。在我说第二天就给他办退学手续时,他才把他三姨家的电话告诉了我。令人气愤的是,他在第二天的第一堂课又开始看小说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给他三姨家打电话了,当天下午他三姨骑自行车走了10几公里山路,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坐第二天的第一班车赶到哈尔滨。 中午他的父亲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分明看到了他眼里闪动的泪花,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几次差点跪倒在地上,一身冬衣,满是补丁,满脸的沧桑,双手始终在发抖。他告诉我,他现在的心里只有恨,想死的念头都有了。他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才5000多元钱,除去购买生产资料的1000多元,每年总共才3000多元,家里还有病重的老母。接到电话时,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借了200元钱高利贷才来的。后来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按他们农村两毛钱的利息,半年以后他就要还597.2元,这相当于他们全家两个月的总收入! 借小说每个月100多元钱的费用,相当于每天卖8斤玉米的价钱,一年下来差不多2000多斤。这对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不心痛吗?如果此刻我不是老师,我真想代他父亲好好教训这个逆子。 在会议室里,当他跪在他父亲面前忏悔,他父亲边哭边打他的时候,我没有阻拦…… 另一个学生家在江北,原先是我同一年级的同学,后来我留校当辅导员,他退学试读一年,休学一年,戏剧般地成了我的学生。每次去寝室,都能看见他躺在床上看小说,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他的作息时间通常是看一晚上小说,然后白天睡一天。他父亲来到学校后,再三恳求学校能再给一次机会,他父亲有心脏病,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病倒了,如果被退学,那这个家庭可就真的完了!可这时候的他,却出去上网,整整3天没回寝室。 他曾是他们的骄傲,他所在的村子多少年才有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因为家里困难,当地的企业给他出资1万元,作为两年的学费,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学校。去年的学费,家里借了别人的高利贷,后来怕还不上利息,卖了家里的一头牛才把这个窟窿堵上。可他却在休学的一年里,花了家里将近1万元钱,这学期的前两周就花了将近500元,所有的钱都用在了网吧和小说上,他父亲说,至今他还欠着1万多元的债。 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最终,他们都留下来了,我想这也是给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给他们家里一个希望,一个活下去的希望。今天早上接了一个电话,那个父亲回到吉林后就病倒了,所幸目前来看,他的儿子似乎真的忏悔了。另一个父亲现在天天陪着他的儿子上课,陪着学习,陪他吃饭…… 我想,在这些父母亲的心里,也在我的心里,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久久都不会散去。 最后我提一点希望,也算是一点请求,请为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好好读书吧!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作者:michael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685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中译本由台湾学者黄光国翻译。1986年作家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发行。约十六万字。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 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 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 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求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侣。在不幸婚姻中 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的儿童,教师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容易纠正或防止,否则它对儿童以后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将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 那些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以后容易成为神经病患者、自杀者或罪犯。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因此,“人类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种工作之中”。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许多孩子到了这个时候总想表现出独立、与成人平等、男子气概或女人作风的愿望,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临这三大问题时,会觉得恐慌异常。在青春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非常重视性的关系,这时如果孩子对此处理不当或接受教育不当,他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对于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常常表现得过于不安,其实它不过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重要的是个人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以及以什么样的方法去行动。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计他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作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把自己当做是和社会上任何人平等的一分子。并了解他应该做的奉献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将异性看作是平等的友伴,那么,他就能够在青春期奋然而进,否则,青春期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他不知何处何从, 最终一事无成。 每一个人都想要由卑下的地位升至优越的地位,由失败到胜利,由下到上。罪犯也追求着同样的优越感,然而,由于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心,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他们追求的是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所有的罪犯在处理职业、社交和爱情三大问题时,都发生了错误,他们对世界充满敌意。要改造他们,仅仅靠严厉的体罚是无用的,有时反而会使他们释放后,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罪犯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性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他们追求着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以为自己是英雄,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懦弱。罪犯并不是特别的人类,犯罪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活态度的病症。然而,这种病症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是注定要被击败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错误之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人生三大问题,即“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对于有 问题的儿童,我们应该找出他们的主要兴趣,给他们以整体性的鼓励。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的进步和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努力让孩子们接 受更好的训练,以使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生活时,不致于在分工制度中无法 占有一席之地。 人类最古老的努力之一,足其和同类缔结友谊,人类的进步总是意味着更高程度的合作,无论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充满了人的互相合作和吸引。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己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然而,对于同伴和社会的兴趣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训练出来的,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平等、合作的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经过这样训练的人,将来他才会明白这个时代正是他能够完成其创造工作并且对人类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时代,要担负起这种工作,“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双方的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这些都体现了爱情和婚姻中互相合作的一面。爱情和婚姻并不单单是如何满足性本能的问题。每一对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都应该互相平等对待,这是保障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础。那些一心注重个人利益、一心想在生活中获取什么而不是付出什么的人,很容易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走向失败。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展望,父母对他们应该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与平等合作的精神。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否则,家庭的不幸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阴影。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这本书在国内的版本较多,常见译名有,,,,等.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中译本由台湾学者黄光国翻译。1986年作家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发行。约十六万字。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 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 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 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求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 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 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侣。在不幸婚姻中 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生活的儿童,教师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容易纠正或防止,否则它对儿童以后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将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 那些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以后容易成为神经病患者、自杀者或罪犯。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因此,“人类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种工作之中”。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许多孩子到了这个时候总想表现出独立、与成人平等、男子气概或女人作风的愿望,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临这三大问题时,会觉得恐慌异常。在青春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非常重视性的关系,这时如果孩子对此处理不当或接受教育不当,他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对于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常常表现得过于不安,其实它不过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重要的是个人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以及以什么样的方法去行动。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计他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作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把自己当做是和社会上任何人平等的一分子。并了解他应该做的奉献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将异性看作是平等的友伴,那么,他就能够在青春期奋然而进,否则,青春期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他不知何处何从, 最终一事无成。 每一个人都想要由卑下的地位升至优越的地位,由失败到胜利,由下到上。 罪犯也追求着同样的优越感,然而,由于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心,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他们追求的是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所有的罪犯在处理职业、社交和爱情三大问题时,都发生了错误,他们对世界充满敌意。要改造他们,仅仅靠严厉的体罚是无用的,有时反而会使他们释放后,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罪犯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性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他们追求着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以为自己是英雄,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懦弱。罪犯并不是特别的人类,犯罪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活态度的病症。然而,这种病症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是注定要被击败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错误之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人生三大问题,即“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对于有 问题的儿童,我们应该找出他们的主要兴趣,给他们以整体性的鼓励。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的进步和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努力让孩子们接 受更好的训练,以使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生活时,不致于在分工制度中无法 占有一席之地。 人类最古老的努力之一,足其和同类缔结友谊,人类的进步总是意味着更高程度的合作,无论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充满了人的互相合作和吸引。 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己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然而,对于同伴和社会的兴趣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训练出来的,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平等、合作的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经过这样训练的人,将来他才会明白这个时代正是他能够完成其创造工作并且对人类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时代,要担负起这种工作,“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 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双方的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这些都体现了爱情和婚姻中互相合作的一面。爱情和婚姻并不单单是如何满足性本能的问题。每一对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都应该互相平等对待,这是保障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础。那些一心注重个人利益、一心想在生活中获取什么而不是付出什么的人,很容易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走向失败。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展望,父母对他们应该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与平等合作的精神。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否则,家庭的不幸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阴影。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什么是自卑与超越?2007-08-27 16:28如何超越自卑和战胜自卑?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自卑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孩子一生下来,并没有自卑心理,而这些自卑感是怎么形成的呢?作为孩子成长摇篮的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看看是怎么把孩子的自卑感炼成的吧:成因分析原因一: 经常数落孩子是形成孩子自卑的温床。相当一部分家长只会批评不会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反比。孩子越大,家长越挑剔,早就没有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赞赏心态。处于低年段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们使用如下的字句:“你看你,连碗都端不好!”“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画都画不好!”“真没出息,脑子用来做什么的?”这些语言是一种负面的暗示说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痕。每当尝试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还是不去做了吧。”自卑感又导致形成孩子胆小畏缩、懦弱谨慎、优柔寡断的性格。案例一就是这样。当自卑感象根一样植入孩子的大脑中,并影响孩子的行为时,他已是个被自卑打败的孩子了,自信在他身上无处可寻。原因二: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追求完美。一般在高水平、高学历的家庭中,家长由于自己的事业有成或本身性格要强等原因,对孩子的期望也比一般家庭高。可谓高起点的家庭希望孩子也有高起点,获取高成就。这样的家庭,即使家长很少批评孩子,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然而孩子并不是家长的翻版,他有自己智力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案例二还是比较民主的家庭,但由于鼓励中本向就带有强烈的期望倾向,在不断鼓励中,孩子的压力相当大,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在无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给自己定高标准。一旦达不到家长或自己的要求,则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而还有不少家庭,如果孩子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则打骂者有之,逼迫者有之。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家长的期望是越高越好,当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预定的目标时,并体验着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时,孩子还能自信么?原因三:把孩子放入横向或纵向比较中。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看到孩子的成绩,便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这次考了92分,你怎么才81分?”在亲友前面,大众场合下,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你堂弟多听话,学习多努力,哪象你,天天看电视,作业也不好好做,什么时候也能象他一样啊!”有一个调查资料表明,孩子在回答“最烦家长做什么事”时,排在前三名的是:叨唠,批评,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与他人比,只能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标。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另一种是纵向比较,这一次比前几次考得差了,这学期不如上学期了,家长又叨唠开了:“你看,以前你都不错的,现在怎么退步了,真是让人生气!”家长往往只看成绩,不去分析原因。为什么现在不如以前好,也许现在的课程进度加大了,难度增加了,也许到了新环境不太适应,也许因某事出现波动等等。比如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就有一个学业上、情绪上的顺利衔接问题。所以,家长要找原因多分析,多关注孩子的心灵,解开孩子身上的“死结”,而不是一味地比较、批评。原因四: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都有喜欢尝试、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如果那个时候家长能放手让孩子多尝试,多活动,让孩子多干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事事为他做好,事事包办,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我想,也不致于因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与同年龄人拉开距离,并产生自卑感。因为,孩子毕竟要融于社会,适应集体。比如,在幼儿园,当别的孩子们都会系鞋带了,而他还在那儿为系不上鞋带等着老师来系,听着伙伴们传来嘲笑声时,他的心里会好受吗?当擦桌扫地,而他却连抹布都不会拧而遭到同学嘲笑时,他不会产生自卑感吗?所以,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事事亲躬,让孩子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自信,觉得大人是强大的、能干的,自己是渺小的、无能的。一旦发现自己与别人有了不同,别人会的自己不会,要么继续仰仗大人的帮助,变成生活的低能儿,要么产生自卑心理,怪自己笨手笨脚。那么这是谁造成的?不揭自明了。自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占领了孩子的心灵,说家长在制造孩子的自卑,一点也不过份。对策为了减少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为了让孩子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我们建议:对策一:多赞扬,少批评指责。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的来自家长的负面语言,将会碎裂成无数的自卑因素,刺伤自己。谁也不喜欢总是受家长的数落、指责。孩子是越表扬越上进,越批评越下滑。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抓住无关大局的小缺点大做文章。当然表扬也有方法,有也度,全看家长去把握了。对策二: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家长不要总盯住分数不放,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因为孩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时的退步不等于以后不进步,也许孩子的起跑点比较低,但能说终点站他一定落后于别人吗?所以,家长要从长计,不要把目光锁定在眼前,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得理解和宽容。不要期望值太高,去追求完美无缺,孩子不可能样样出色。不能抱有买彩票的心理,赢了再赢是不可能的,要淡化自己的分数观,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对比,以伤孩子的自尊。对策三:放手孩子,给锻炼的机会。儿童的自卑与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差很有关系。家长不要从小事事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好。尤其是隔代抚养中,孩子容易被祖辈溺爱。不要嫌孩子手脚不灵活,动作慢。因为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还不够好,从不熟练到熟练,是必经的过程。该让孩子做的要放手让他做,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当中要多鼓励,帮助孩子体验一次次成功。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要从小多带孩子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培养乐观自信、大方活泼的好品格。这样才不会使他的各方面能力落后于同年龄人,脸上才能写满自信,与自卑绝缘。这就是自卑与超越!一定要超越自卑和战胜自卑做为一个主管,很重要的任务,即在于要花费相当多的心力去辅导员工,藉由员工个人的提升,进而让部门扎实、公司的运作扎实(联强落实7P信念的精神即在此)。而辅导的内容非仅止于工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特别是成长过程引发而来的性格与行为,从观念、心理层面着手,方能采取有效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提升。因此,「读人」是一名主管必须培养的能力,而要培养读人的功夫,相当程度要借助心理学的知识。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书的名字,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这个名词乍听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负面的特质,但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也因此,自卑与超越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读人」的角度。 为什么说自卑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呢?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以理性来分析判断事物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其心智就像一张白纸,从外界接收到的讯息或许不多,但因为每一个讯息都是新鲜的,感受特别强烈。此时接收到任何负面的讯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例如,长相可爱的小孩比较容易得到大人们的喜爱,相对地,外貌平平的小孩受到大人喜爱的程度便不如外貌较为可爱者,在相对比较之下,其内心便很容易留下自卑的情结。 又好比说,一般的父母亲在生出第一个小孩时,因为初为人父母,因此对小孩通常特别爱护,相对地,排行老二的小孩,虽然仍受父母喜爱,但程度上可能不及于他的兄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老二的自卑心理。不仅如此,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而个性又较为愐腼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 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地,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心越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它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 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越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越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造成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举例来说,台湾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国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管道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分野: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份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进入高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言,学校、制服、课程的不同,很容易被延伸为挫败与自卑。然而,升学上的差异不见得完全等同于资质的良窳,成绩不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一时的贪玩、不专注,因此在高工、高职的学生当中,也不乏资质优异者。对这些人来讲,如果升学上受到挫折,能够激发出超越自卑的动力,往往在课业表现上让人耳目一新,进而继续升上二专、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升学过程较为曲折的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其超越的力量通常会持续下去,反映在工作表现上,甚至比一般升学路途平顺者更为突出,职位爬升得更快。至此为止,都是因为自卑情结产生的超越力量,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然而,如果此时不能以客观、持衡的态度来检视自己,便很有可能掉入自大的陷阱,认为当初功课比自己好、一路顺利升学者,其能力竟不过尔尔,本身因而陷入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心态中,于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主见,沟通时不易听进别人的意见,进而产生合群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过于自大的结果,相对会降低对于外来信息的吸收能力,阻碍了持续的成长与学习。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再好的资质,其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因自卑产生超越,超越之后却又掉入自大陷阱的情形,在职场上经常存在,不过也只是针对部分的案例而言,并非所有同样求学经历者尽然如此。 自卑人人都有,只是自卑的起因、程度不同罢了,而自卑却又可能蕴含强大的超越力量。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卑而畏缩,甚至自暴自弃;也可能超越了自卑,却又陷入自大的陷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可藉由追溯幼年时期的回忆,从中找出自卑的根源,并分析今日的种种行为,有哪些是与幼时的处境有所关连,使自己在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 主管也应该将自卑与超越作为「读人」的角度之一,从心里、观念层面着手,以掌握住辅导的重点,帮助部属突破成长上的盲点与限制。但务必切记的是,自卑与超越只是提供一种「读人」的角度,而凡事皆不应一概而论,同样的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都是弱点,而具有相同弱点的人,也不见得都会产生自卑。否则,反而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亦即藉由某一项特点,便轻易地把其它人贴上标签,形成「读人」时的另一个盲点。书名:《超越自卑》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作者:[美]A.阿德勒 著 刘 泗 译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 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 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 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求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 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许多孩子到了这个时候总想表现出独立、与成人平等、男子气概或女人作风的愿望,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临这三大问题时,会觉得恐慌异常。在青春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非常重视性的关系,这时如果孩子对此处理不当或接受教育不当,他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行动。对于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常常表现得过于不安,其实它不过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重要的是个人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以及以什么样的方法去行动。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计他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作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把自己当做是和社会上任何人平等的一分子。并了解他应该做的奉献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将异性看作是平等的友伴,那么,他就能够在青春期奋然而进,否则,青春期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他不知何处何从, 最终一事无成。 每一个人都想要由卑下的地位升至优越的地位,由失败到胜利,由下到上。 罪犯也追求着同样的优越感,然而,由于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心,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他们追求的是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所有的罪犯在处理职业、社交和爱情三大问题时,都发生了错误,他们对世界充满敌意。要改造他们,仅仅靠严厉的体罚是无用的,有时反而会使他们释放后,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罪犯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性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他们追求着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以为自己是英雄,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懦弱。罪犯并不是特别的人类,犯罪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活态度的病症。然而,这种病症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是注定要被击败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错误之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人生三大问题,即“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对于有 问题的儿童,我们应该找出他们的主要兴趣,给他们以整体性的鼓励。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的进步和发展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努力让孩子们接 受更好的训练,以使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生活时,不致于在分工制度中无法 占有一席之地。 人类最古老的努力之一,足其和同类缔结友谊,人类的进步总是意味着更高程度的合作,无论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充满了人的互相合作和吸引。 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己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然而,对于同伴和社会的兴趣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训练出来的,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平等、合作的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经过这样训练的人,将来他才会明白这个时代正是他能够完成其创造工作并且对人类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时代,要担负起这种工作,“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的同伴。” 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双方的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这些都体现了爱情和婚姻中互相合作的一面。爱情和婚姻并不单单是如何满足性本能的问题。每一对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都应该互相平等对待,这是保障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础。那些一心注重个人利益、一心想在生活中获取什么而不是付出什么的人,很容易在爱情和婚姻方面走向失败。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展望,父母对他们应该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与平等合作的精神。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否则,家庭的不幸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阴影。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摘要一、如何识别“自卑情结” 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自卑情结”–—似乎已经驰名于世了。众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采用了这个名词,并且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付诸于实用。然而,我却不敢断定:他们是否确实了解或正确无误地应用这个名词。 例如:告诉病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怎样克服它们。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风格中表现的特殊气质,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时鼓励他。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想要以自卑情结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者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的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者分开。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你患着头痛病!” 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否”,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象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但是,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个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或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他的生活风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二、自卑与自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 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象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有这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对无力,他可能会变成专制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放弃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三、公共场所恐惧症和自杀心态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当这种态度被坚决地执行时,个人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 这时,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而表现出他的信念。他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 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每个自杀案件中,我们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仿佛自杀者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自己的活动范围,和他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在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 用这种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小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喝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种。 有时候,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努力改进其情境。四、眼泪和抱怨——水性的力量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 眼泪和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性的力量(waterpower)——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地位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忸怩作态及有犯罪的人一样,我们可以在他的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他们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相反的,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在初见之下,就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那么我们很快便能发现他所不承认的自卑情结。所谓“俄迪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事实上只是神经病患者“小小城堡”的一个特殊例子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他把他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圈子中,那么他的性欲问题也必须在这范围内设法解决,这是无足奇怪的事。 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到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按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 俄迪浦斯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成年人的生活里,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而能使他们最安心依赖的仆人则是他们的母亲。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俄迪浦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到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漠不关心。 五、自卑对自我的限制 各种神经病症都能表现出受限制行为的现象。在口吃者的语言中,我们便能看到他犹疑的态度。他残余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 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相互冲突,结果他在言词中便显得犹疑不决。 在学校中总是屈居人后的儿童、在30多岁仍然找不到职业或一直把婚姻问题往后搁延的男人或女人、必须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者、对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显现出他们有自卑情结,它使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无法获得进展。 手淫、早泄、阳萎和性欲倒错,都表现出:在接近异性时由于害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犹疑不决的生活风格。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怕行为不当呢?”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好高骛远的目标。对这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订得太高了!” 六、自卑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想象一位兴味索然的观光客来访问我们人类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呀,看他们各种的社会和机构,看他们为求取安全所做的各种努力,看他们用屋顶以防雨,穿衣服以保暖,修街道以使交通便利——很明显地,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一群!” 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的强壮,有许多种动物也比我们更适合于单独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团结来补偿他们的软弱,而成群结队地群居生活,但是人类却比我们在世界上所能发现的任何其他动物,需要更多及更深刻的合作。 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由于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听凭其环境的宰割。 所以,我们不难了解: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我们也能了解:即使是对最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 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中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圆满及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更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地改善我们的共同处境。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这件事实我想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如果我们想象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算计出。明天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希望。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都能肯定,如果我们知道了每件事情,那么讨论和发现就已经不复存在,科学也已经走到尽头。环绕着我们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 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尽净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未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即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则是相对地增大。 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也不需要、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按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这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之中,并象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地布满于其间。 但是,在他的生活风格里,他并没有把他的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楚地看出来。他表现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们也只能凭他的举止动作来猜测。七、了解个人的生活风格 了解一种生活风格就象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诗虽然是由字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较它所用的字为多。我们必须在诗的字里行间推敲它大部分的意义。个人的生活风格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得的,获得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象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感到茫然,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 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例如,有一个人立志要做医生,然而,立志要成为医生也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情。他不仅希望成为科学或病理学的专家,他还要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他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特殊程度的兴趣。 我们能够看到,他训练自己去帮助他的同类到何种程度,以及他限制住他的帮忙到何种程度。他把他的这种目标作为补偿其特殊自卑感的方法,而我们也必须能够从他在职业中或在其他处的表现,猜测出他所想补偿的自卑感。 例如,我们经常发现:医生在儿童时期大多很早便认识了死亡的真面目,而死亡又是给予他们最深刻印象的人类不安全的一面。也许是兄弟或父母死掉了。他们以后学习的发展方向,便在于为他们自己或为别人找出更安全、更能抵抗死亡的方法。 另一个人也许把立志做教师当作他的具体目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教师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老教师的社会地位感觉很低,他以当教师作为优越感目标的目的,可能就是想统治较低下的人,他可能只有和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 有高度社会地位感觉的教师会以平等心态对待他的学生,他真正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起的是:教师之间不仅能力和兴趣的差异非常大,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目标被具体化之后,个人即会节减并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 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扶摇前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因此,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看他表面下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 ——他的职业—— 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 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按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再努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始终是一样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尽净,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八、狂妄的优越感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划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 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按这种方式表现出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同样的理想,而教育家们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练得近乎神圣。 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据说:尼采(Nietzsche)在发疯之后,在写给施存堡Strindberg)的一封信中,曾经署名为“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 发狂的人经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 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世俗的生命,或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生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 在宗教的训导里,只有神才是不朽的东西,才能历经世世代代而永生。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些观念的是或非,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各以不同的程度采用了这种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甚至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能征服神,能比神更高一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九、改变生活目标的个案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在某个学校里有个男孩子,他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么会注意他们?” 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引起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 另外有个在家里很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蠢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风格却和他迥不相同。他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 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象你那么粗鲁!” 如果我们认为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蠢,他是装傻。十、神经病——对付现实的工具 直到现在,一般的治疗都是针对病症而进行的。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反对的。 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想要在这些特殊表现上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 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或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校。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办法来达到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 例如,如果他患有偏头痛(migraine)的病。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它们时,它们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由于他的头痛,他可以免于解决许多社交问题,每当他必须会见陌生人或作出新决定时,他的头痛就会发作。同时,头痛还能帮助他对他的部属或妻子和家属滥发脾气。 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工具呢?从他现在的观点看来,他给予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机智的发明,它能带来各种他所希望的好处。 无疑地,我们可以用能够震惊他的解释来“吓走”他的这种病症,正如用电击或假装的手术偶尔也能够“吓走”战场神经病的病症一样。也许医药治疗也能使他获得解脱,并使他不再延用他所选择的特殊病症。 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了他的头痛,他会再害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的毛病。 有一种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他的病症,并毫不迟疑地再选用新的一种。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一试的神经病困扰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探求的是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这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在教室里要来一座梯子,爬上它,并坐在黑板顶端。看到我这样做的每个人很可能都会想道:“阿德勒博士发疯了。”他们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爬上它,或我为什么要坐在那么不雅观的位置上。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除非他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他便会感到自卑。他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才感到安全。”他们便不会以为我是疯得那么厉害了。 我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实现我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计划而进行的。 我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我对优越地位的解释。如果有人说服我,让我相信:我的具体目标实在选得太糟,那么我才会改变我的行为。 但是,如果我的目标保留不变,而我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麽我会用椅子再接再厉地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我会用跳或运用我的肌肉来攀爬。 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它们都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十一、30岁女人的焦虑 让我举一位 30岁妇女为例,她因为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人交友,特来向我求助。 她因为在职业问题上总是无法获得进展,结果仍然要依赖家庭供给生活所需。偶而她也会从事一些诸如打字员或秘书之类的小工作,但是由于命运不佳,她遇到的雇主总是想向她求爱,让她感到烦恼使她不得不离职。 但是,有一次她找到一个职位,这次她的老板似乎对她毫无兴趣,结果她觉得受到轻视,又愤而辞职了。 她已经接受心理治疗达数年之久——我想,大约是8年左右——但是她的治疗却一直未能使她更容易与人相处,或让她找到能够赖以谋生的职业。 当我在治疗她时,我追踪她的生活风格到童年时期的第一年。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她是家里的小女儿,非常美丽,而且被宠得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她双亲的境况非常好,因此她只要说出她的希望,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当我听到这里时,我赞叹地说:“你象公主一样地被服侍得无微不至呢!”“是呀,”她回答道:“那时候每个人都称我为公主呢!” 我要求她说出最早的回忆。 她说:“当我4岁时,我记得我有一次走出屋子,看到很多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动不动就跳起来,大声喊道:‘巫婆来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后,我问家里的老塘镇,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她说:‘真的,有许多巫婆、小偷和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到处跑。’” 从那以后,她就很怕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并且把这种害怕表现在她的整个生活风格中。她总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离开家,家里的人必须支持她,并在各方面照顾她。 她的另一个早期回忆是: “我有一个男钢琴教师。有一天,他想要吻我,我钢琴也不弹了,并跑去告诉我的母亲。以后,我再也不想弹钢琴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她已经学会要和男人保持距离,而她在性方面的发展,也都遵循着避免发生爱情纠葛的目的而进行。 她认为:恋爱是一种软弱的象征。在这里,我必须提到: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旋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 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必须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人总是要远离爱情,并且也无法接受爱情。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他们觉得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用这种方式,他们便避开了软弱的感觉。 这个女孩子在考虑到爱情和婚姻时,也会感到软弱。结果在她从事某种职业时,如果有男人向她求爱,她便会感到惊慌失措,除了逃避以外,再也无计可施。当她仍然没学会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时,她的父母相继去逝,她的王朝也垮了。 她打算找些亲戚来照顾她,但是事情并不如意。过不了多久,她的亲戚就对她非常厌倦,再也不给予她所需要的关怀。她很生气地责备他们,并且告诉他们:“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是件多么危险的事。”这样,她才勉强地免除掉孤苦伶仃的悲剧。 我相信:如果她的家族都完全不再为她担心,她一定会发疯。达到她优越感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强迫她的家族帮助她,让她免于应付所有的生活问题。 在她的心灵中,存有这种幻想:“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属于另一个星球,在那里,我是公主。这个可怜的地球不了解我,也不知道我的重要性。” 再往前进一步的话,她就要发疯了,可是由于她自己还有点机智,她的亲戚朋友也还肯照顾她,所以她还没有踏上这最后一步。 十二、两名失足少女—从自卑到自虐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卑情绪和优越情结。 有一个16岁的女孩子被送到我这儿来,她从7岁起,就开始偷窃,12岁起,便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当她两岁时,她的双亲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离婚了。她被她的母亲带到祖母家里抚养,她的祖母对这个孩子却是非常宠爱。当她出生时,她父母间的争执正达到最高潮,因此她的母亲对她的降临便不表示欢迎。她从未喜欢过她的女儿,在她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 当这个女孩子来看我时,我用友善的态度和她谈话,她告诉我:“我不喜欢拿人家的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游荡,我这样做,只是要让我妈妈知道:她管不了我!” “你这样做,是为了要报复吗?”我问她。 “我想是的。”她答道。 她想要证明她比她的母亲更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则是因为她觉得比母亲软弱。她感到她母亲不喜欢她,而受到自卑情结之苦。她认为能够肯定她优越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到处惹事生非。儿童犯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经常都是出于想报复之心。 一个15岁的女孩子失踪了8天。当她被找到后,被带到少年法庭。她在那里编了一个故事,说她被一个男人绑架,他把她捆起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达8天之久。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医生亲切地和她谈话,要求她说出真情。她对医生不相信她的故事,觉得非常恼怒,而打了他一记耳光。 当我看到她时,我问她将来想做什么事,并给她一种印象,让她觉得我只是对她自己的命运有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她。 当我要求她说出她做过的一个梦,她笑了,并且说了这样的梦:“我在一家地下酒吧里。当我出来时,我遇见了我的母亲。 不久,我父亲也来了。我要求母亲把我藏起来,免得让他看到我。” 她很害怕她的父亲,而一直在反抗着他。他经常惩罚她,她因为怕受惩罚,只好被迫说谎。 当我们听到撒谎的案件时,我们就必须看当事人是否有严厉的父母。除非真情被认为富有危险性,否则谎言便毫无意义。在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出:这个女孩子还能和她的母亲合作。 后来,她告诉我:有人把她引诱到地下酒吧,她在里面过了8天。因为她伯父亲知道,所以不敢说出实情,但是同时她又希望他能知道这段经过,以使他屈居下风。她觉得一直被他压制着,只有在伤害他时,她才能尝到征服者的滋味。好书推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2006-07-12 16:23:51) 分类:名家名作 从前有一天,火星人遇见了金星人,于是他们相爱了;后来他们来到地球,忘了他们原本来自不同的星球,于是他们的冲突开始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魔力会逐渐减退?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如何让爱永不消逝?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研究专家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用了7年时间,调查了25000人,推出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但怎样的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并不清楚。本书是获得与异性完美关系的最佳指南,对理解男人和女人的沟通具有参考价值。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主要讲述了男人与女人在六大方面存在着理解的误区,包括价值观的不同,对待压力的方式不同,女人的用语和男人的沉默,橡皮筋的男人和波动的女人,爱的计分方法不同,和情感需要的不同。这些差异体现在我们的行动或语言中,如果不了解彼此的差异,就好象两个星球的人——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必然造成或加深双方的误解与矛盾。以下为本书的引子摘要,愿天下火星人金星人多一份了解,美满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 1.价值观的不同 女人对男人的最常抱怨是:他不听她说话。当她跟他说她的问题时,他要不心不在焉,要不就给她一个答案。可她想要的却是他的理解和关注。 男人对女人的最常抱怨是:她总是想改变他。不管他如何拒绝她的忠告和帮助,她仍是一有机会就告诉他该做什么,如何做。可他希望得到的却是她的完完全全的接受。 其原因,是男人和女人的价值观不同。 男人重视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他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所获得的成就来定义的。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或独立完成要做的事情是他们能力的表现。所以男人最不愿意让人告诉他该如何做事。他没要求你就主动去帮助他,是对他的不信任,不相信他能独立完成要做的事情,这是对他的冒犯。男人对此非常敏感。 女人重视感情,交流,美和分享。她们花很多时间在相互帮助和相互安慰上。她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感觉和相处的好坏来定义的。只有分享和交流才使她们感到满足。当别人谈话时,她们从来不提供答案。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谈话,理解别人的感觉,是她们爱和尊重别人的表示。 女人有一种观察并考虑到别人需要的直觉。她天性的一部分就是不断改进做事的方式,把事情做得更好。当她关心一个男人时,她就会向他指出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应该如何改进。在她,那是关心和爱护,且不知却恰恰触动了男人的那个敏感点。结果,在无意中她伤害和冒犯了她所爱的男人。 男人碰到问题时,不轻易说出来,他会将问题留给自己。只有当他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时,他才跟别人说。所以,一旦他跟别人谈论自己的问题,便意味着请求答案。因此当女人跟他说她的问题时,他自然以为她也在请求答案。他向她提供他的答案,那是他爱她帮助她的举动。 可是他发现,她得到他的答案后,并没有像他所期望那样感觉开始变好。这时,他便很难再继续听下去。因为他的答案被拒绝了,这让他感到自己的无能。其实,女人谈论问题是为了感情上的勾通,而不是为了答案,只要男人用心去听,表示他的关注,她就会感觉好起来。 了解了这一点,男人和女人就都会变得更加聪明。男人学会了耐心倾听女人的说话,女人学会了完全接受男人的做事方式。 2.对待压力的方式不同 当男人遇到压力时,他会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这时他的思维走进了一个洞穴。他在洞穴里独自思考自己的问题。其它的一切他都视而不见。 如果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会走出洞穴,恢复以前的样子。如果他一时没有找到办法,他就会做些像看报纸看电视一类的事情,使自己忘掉烦恼,慢慢恢复正常。 和在洞穴里的男人相处是很困难的。这时侯的他,冷漠,疏远,自私。如果他回家后对女人说出他的问题,那么她也许会好受些。但是他不说,她不知道他有压力,她只觉得他不关心她,不理睬她。 女人以为男人也会跟她们一样,心里有问题就讲出来。在她们看来,和另一个人讲出自己的问题,是对那人的信任,而不是负担和责任。因此他不对她讲,同时也伤害了她。 了解到男人的这种反应是他应付压力的方式,而不是冲着她的,会有助于女人度过这种困难时候。当然这并不意味她的痛苦就完全消失。男人应意识到自己在洞穴里时是如何的冷漠,他要理解她的痛苦感觉是正当的。她有权力说出这种感觉,如同他有权力进入他的洞穴一样。如果她的这种感觉也不被理解,那么她的伤害就很难彻底得到医治。 当女人遇到压力时,她会一下子不知所措,情绪波动。这时她会在信任的人面前将烦恼说出来。谈论是女人应付压力的自然健康反应。当她感到她的话被人听进去了,她的感觉就会好起来。 她在说问题时,完全是杂乱无章,轻重不分的。她不像男人那样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而是将问题扩张,大大小小的问题全摆出来,甚至亲戚朋友的。她并不关心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得到理解和认同。 听女人这时的述说,对男人也很困难。因为男人只在指责别人或请求答案时才说出问题,所以,如果她在说时不太生气,他会认为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她在说时非常生气,他会认为她在指责他。若是前者,她说一个问题,他给她一个答案,可她继续更多的问题,有些是根本不存在答案的问题,他不知如何帮她。若是后者,他就会抽出他的剑防卫自己,他向她解释,企图阻止她的指责。然而,他越防卫,她越生气。 其实,如果他很聪明,只是听,那么一会儿,在她抱怨过他以后,她就会转移话题,说其它的问题,她也不是要他解决她的问题。他只要听她说,她就会觉得得到了支持。 总之,期望在洞穴里的男人有爱心和期望正在生气的女人有理智一样是不现实的。所以,女人要学会尊重男人有走进洞穴应付压力的需要,并不是他不再爱她。男人要学会尊重女人有谈论各种问题的需要,并不是指责他或向他寻求答案。 3.女人的用语和男人的沉默 当女人说:“你从来就没爱过我”,男人也许会回答说:“什么叫‘从来不’?”于是一场争执在所难免。为了强调她的感觉,女人说话时喜欢用“从来不”、“一点儿也不”、“总是”等一类的词。她不要你去抠字眼,她希望你从中了解她的感觉。男人在听到这样的话后,可参考下面的“金火词典”,理解她的真正含意,从而作出积极的回答。-------------------------------- 女人说 ︱ 男人听成 ︱ 金火词典的解释-------------------------------- ︱ ︱我们从来不︱ 你变成这样,真让我失望。 ︱ 我想让你带我出去做件什么出去。 ︱ 我们再也不一起干点什么了。︱ 事。和你在一起,我总是很 ︱ 你懒,不浪漫,没意思。 ︱ 快活。我们有好几天没出去了 ︱ ︱我太累了, ︱ 什么事都我做,你什么事都不︱ 我今天做得太多,我需要休什么事儿也 ︱ 做。我是瞎了眼了,怎么选 ︱ 息一下。你能不能向我说一做不了。 ︱ 上你。 ︱ 句,说我干得不错。 ︱ ︱房子总是乱 ︱ 房子这么乱,都是因为你。 ︱ 今天我不想做事,可房子太七八糟。 ︱ 我刚收拾好,你又弄乱了。 ︱ 乱了,你能不能主动帮助清 ︱ 你是个懒虫,我不想跟你一 ︱ 理一部分? ︱ 起过了。 ︱ ︱ ︱再也没人听 ︱ 我听你的,可你却不听我的。︱ 我怕你烦我了,我怕你对我我讲话了。 ︱ 你已经习惯这样。你自私, ︱ 不再感兴趣。我今天特别敏 ︱ 不关心人。 ︱ 感。你能不能关心我一下, ︱ ︱ 问问我今天怎么样。 ︱ ︱没一件事是 ︱ 你什么都做不好。你真没本 ︱ 我今天有点不知所措。你能好的。 ︱ 事。如果我不听你的,就不 ︱ 不能分担一下我的感觉?只 ︱ 会落到这一步。 ︱ 要你告诉我,我做得还不错 ︱ ︱你不再爱我。︱ 我将我最好的年华给了你, ︱ 今天我觉得你不爱我。我怕 ︱ 你什么也没给我。我真傻, ︱ 被你推开。我知道你是爱我 ︱ 爱上了你,现在我一无所有。︱ 的,你为我做了这么多。但 ︱ ︱ 我今天觉得有点不安全,你 ︱ ︱ 能不能再向我表示一下你的 ︱ ︱ 爱?------------------------------------ 我们知道,当要进入洞穴或在洞穴里时,男人变得少言寡语。男人的沉默很容易引起女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他不再爱我,他要离开我。”女人需要了解到,男人的沉默是说:“我现在不想说话。我不是不关心你,我正在思考。”下面的“火金词典”有助于女人了解这点。------------------------------------男人说 ︱ 女人听成 ︱ 火金词典的解释------------------------------------ ︱ ︱还行。 ︱ 我不想告诉你让我生气的原 ︱ 我能够处理好使我生气的问 ︱ 因。我不相信你能为我做什 ︱ 题。我不需要任何帮助,谢 ︱ 么。 ︱ 谢。 ︱ ︱挺好的。 ︱ 我不关心发生的这件事,这 ︱ 我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 ︱ 个问题对我来说不重要。 ︱ 别试图帮助我。如果我需要, ︱ ︱ 我会说的。 ︱ ︱没事儿。 ︱ 我不知道什么事打搅我。我 ︱ 我不会被这件事难住,我能 ︱ 需要你问我问题,帮我找到 ︱ 独自处理好。请别再问与它 ︱ 问题所在。 ︱ 有关的问题。 ︱ ︱没关系。 ︱ 本来就该这样,不需要任何 ︱ 这个问题责任不在你,我自 ︱ 改变。但下不为例。 ︱ 己能解决。你就当什么也没 ︱ ︱ 有发生一样。 ︱ ︱没什么大不 ︱ 你把鸡毛当令箭,你考虑的 ︱ 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能让它了的。 ︱ 那些事儿都不重要。 ︱ 又工作起来。请别再多说什 ︱ ︱ 么。------------------------------------ 如果说,对男人的最大挑战是当女人谈论她的感情时,他能正确理解她的话,并支持她,那么,对女人的最大挑战就是当男人不说话时,她能正确理解他的沉默并给予支持。 事实上,男人和女人只要做些小改变,不用牺牲各自的本性,相互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改善。男人要学会说这几个字:“我会回来的。”你可以在走进洞穴时,告诉你的女人,你会回来的。女人实在需要这样的保证,特别是你想让她们少些焦虑的话。 如果因为女人不高兴他走进洞穴,男人就放弃他的这个需要,那他就犯了个大错。由于否认了自己的本性,他会变得易怒,过分敏感,消极,无精打采,吝啬。而且,他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不快乐。 女人要学会说这几个字:“这不是你的错。”有了这几个字,当你在向他述说你的感情时,你就不会让它们听起来是在责备他。女人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感情,也不需要为了支持男人而改变自己的感情。然而她的确需要用一种不让他感到被责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年轻的女人结婚之前,母亲会告诫她,男人在生气或心绪不佳时会撤进他的洞穴,女人千万不要跟过去。如果她跟过去,守在洞边的龙就会喷出火来烧着她。 要让女人不替男人着想是很困难的。对女人来说,当所爱的人不高兴时,自己怎么能快乐呢?男人当然不希望女人快乐是因为他生气,但他确实希望她快乐。如果他的女人无忧无虑,男人也较容易走出洞穴。 那么,怎样做才能缩短男人呆在洞穴里的时间?女人可做这六件事:不要否认他有走进洞穴的需要;不要不断向他问问题,试图帮他解决问题;不要总是询问他的感觉以示安慰;不要守在洞边等着他出来;不要为他焦虑,觉得对不起他;做让你自己快乐的事情。 4.橡皮筋的男人和波动的女人 男人像橡皮筋,是指男人与女人的亲密程度。既使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他与她的关系也有亲近与疏远的循环。这不是他的决定或选择,是自然发生的。既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她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