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经随喜

作者:胡兰成 字数:29849 更新:2023-10-08 19:47:46

《心经随喜》    原著/胡兰成,(胡兰成日文原著)翻译/小北作者简介胡兰成(1906-1981),出生于浙江嵊县胡村,卒于日本东京。青年时代曾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后在浙江、广西等地任教。抗战时任《中华日报》总主笔等职,期间与张爱玲结婚。1974年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其文学才能影响深远,日本和中国的部分作家颇受其影响。晚年与唐君毅、钱穆、牟宗三、徐复观、冈洁、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人过从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诗与学问》《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学》《建国新书》《心经随喜》《天人之际》等。  译序这篇原是两年前为繁体版《心经随喜》的出版而写,后来出版时漏了。今略加改写,勉为译序。    《心经随喜》原版日文于1967年4月由梅田开拓筵出版,其后屡经再版。胡兰成在上世纪60年代结识日本筑波山梅田开拓筵筵主梅田美保女士,梅田开拓筵是一个传承古神道的宗教组织,在当地非常有势力,梅田美保之父亲梅田伊和麿曾是议员。梅田美保颇为欣赏胡兰成的才华,有意长期供养他,专为他建造了讲学的场所,其后二人关系非常密切。    约1962年5月起,胡兰成开始长住筑波山,在梅田美保的资助下开办名为“斯道馆”的学堂,聚众讲学,讲述内容包括佛经及儒家经典成为梅田开拓筵三大讲师之一,另两位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数学家冈洁。其时,座下听众有政、经、商各界要人,讲筵甚兴。《心经随喜》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原是《心经》讲义录,经修饰后成书,是胡先生第一本直接以日文书写的著作。    胡先生的文风原本就婀娜多姿变化自如,而其日文更结合了日本昭和年间提倡文艺复古的浪曼(注:这里的“曼”是这一派日本文化人故意使用的一个汉字,并非“漫”字的误写)派文学的特点,多用文言,如诗如歌,别有韵律。这类文学的典型作者有保田与重郎、尾崎士郎、川端康成,他们号称昭和文坛的“三杰”,而恰恰这“三杰”都与胡先生有过较密切的往来,尤其是保田先生与尾崎先生二人皆引胡兰成为生死至交。若说后来的冈洁、汤川秀树在思想上给胡先生一大启发,打通了他学问的经脉,则这“三杰”或在日语写作风格上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中日两国曾是同文同种,阅读这样的文字自然赏心悦目,但翻译成中文,也并非容易之事。我无法循着胡先生当时的口气,惟以一片真心喜爱的热情试将其译回中文,尽早与喜欢读胡先生作品的朋友来分享。    时隔四十多年,被日本“昭和三文人”之一的保田与重郎誉为“政治奇书”的《心经随喜》,终要以胡先生的母语重新问世,不管我的译文存在多少瑕疵,也实在可感激欢喜。而对于不喜欢胡先生的读者以及一向持批评态度的学界朋友而言,此书亦呈现了胡先生的另一个精神层面。    时人已知,胡兰成的人生跌宕起伏,乃至其婚姻亦随之跌宕起伏,给后世留下不可辩白的历史情结。但这无妨,喜者自喜,恶者自恶。我们无法亲眼见证历史,惟以自己的感情与智慧去辨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以自身的修行去体证大道。无论任何东西,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别人说得怎么好,若与我们的生命不亲不近,便不好。反之,世人如何不屑的人或事,若可给你带来生命的启发,或可使你自在欢喜,则足以以之为师。胡兰成便是这样的人,世人皆骂他贬他,但他不仅于生前之世为天涯赤子,于其生后之世,亦是留下了太多令人启发的思想。    历史或真,或假,有时假的反而更真,真的反而更假。修行者更不能有纠结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用佛家之语言之,则人世间的事,本来就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因缘。而从学术而言,更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惟有境界的不同。我们若能抛开众多怨恨情仇,以赤子之心去体验这个世界,则别有人世风景。阅读这部《心经随喜》,也是要以心经的慈悲妙音,去感受作者的赤子之心,去亲近大自然的气象万千。自在圆满的性情,不在于极乐世界,有心者,人间处处可以随喜。    2010年3月,我与薛仁明先生在甬江一别,突然催生翻译胡兰成日文著作的大胆试想,有思有行,断断续续,此行便成了果。翻译此书,我深受兰州学者牛陇菲先生及胡先生哲嗣胡纪元先生鼓励。《心经随喜》有今日之定本,多亏刘慕沙前辈的校对,以及朱天文、仙枝、杜至伟等人的鼎力相助。胡先生作《机论》,机是应缘生机,随机生缘,是大自然的气息。今胡兰成生前的种种努力及后世诸人的矢志不移必成良机,酿成芬芳,应时而发。    愿此书中文版的出版给更多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和更深地认识胡先生的机会。也谨此献给一向关心胡兰成著作整理出版而已不幸“中年早逝”的魏国宁先生。  朱天文專文作序多年來,喜愛胡老師中文著作的讀者,一直渴望能閱讀他的日文撰述。尤其此書《心經隨喜》。──朱天文這是志士的胡蘭成,以他流亡的生命體會,為我們講述的心經。1966年胡蘭成亡命日本,應邀在名古屋講述心經,這段期間,流亡如新,生命亦彷彿在蕭條之境中,才更能體會創造的生機。所以胡蘭成說:「比起佛僧,志士更親近般若心經。」胡蘭成講《心經》,彷彿是在聊生活、談時局、說歷史、觀賞藝術,但談著聊著,卻又印證了佛法不離人生。.般若心經的「心」亦好比是草的「芯」。現在已是春天,草長出了芽。你看那樣柔弱的東西,卻能破土而出,是因其生命之芯無比堅強。.只要無心虛懷,就能明白世事所映照出來的文明的肯定。般若心經就是說的這種明白與肯定,也把人世的風景說了出來。.五蘊皆空的修行就是佛教的「戒」、儒家的「節」、道教的「損」(減少),還像日本神道的「祓」,字雖不同,卻是同一件事。.若能從因果律中解脫出來,則當下即可以擺脫宿命。人類的智慧與風流的極致,照《易經》所說的,就是要依從和擺脫因果律之事。最後在因果律不可抵達的地方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幸運。.色即是造形,空依造形而表現。空是被創造之物,非自然界的空間。書法與篆刻不只是因布白(線與線之間)而生空,線條本身即是空。.寂滅是物之始,是尚未發生喜怒哀樂之前的境地,潛伏著創造性。.無得亦可說是「大得」。我們文明中的「得」字不同於佔有。無求,則物主動向我而來,因此獲得富貴亦是歡喜之事。我們不是要佔有物,而是與物保持良好關係的共存。.不知「無」的境地,不能使用正形正色正音,而費盡心思扭曲使之成為一種趣味,只能說是無明的作為。這本書孕育了胡蘭成之後寫作《禪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第一回  《般若心经》是极简洁地概括印度文明的一部佛经,恰如《大学》之概括了中国文明。心经凡二百六十二个字,大学原文亦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且两者都约成于两千五百年前。与此同时,两千五百年前产生的事物中,还有几何学的自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创造力完全不可思议,乃至令人吃惊。  文明一旦悟得「无」的境界,就已超越进化论,成为恒久之道,可以永不分昼夜地运行。随着不断进化与发展,人们已在「有」的一方面,即知识与技术上超越了先祖;但在「无」的一方面,即人格与智慧上,却没有比先祖进步多少。就数学而言,定理和公式在不断增加,而基本定理即所谓的自理却一直没有改变。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我们一边知其进化的一面,又一边守其根本的一面,即超越进化的一面。土井晚翠说,自荷马以后至今日,西洋文学便再没有什么新的创造。有别于荷马的是,希腊所写的几何学之书虽已经历了两千年,但我们今日仍不得不像刚开始那样去学习它。面对文明,唯有谦虚,面对祖先,亦唯有谦虚,念着心经献上一炷香,是今日转变现代人情绪的第一步。  我在这里讲说心经,亦是日报社社长水野氏之善愿,以这无量功德祈祷世界和平与人心清洁。  论佛教之根本,日中因缘始于遣唐使。当时的日本人派弘法大师前往中国学习佛教,中国的高僧们亦纷纷东渡日本。其中最有名的是鉴真与祖元二人。鉴真和尚为了弘布佛教,只身前来日本,而祖元法师则是在宋亡之际,为逃蒙古兵之难,政治流亡于日本。因祖元等人,禅宗得以在日本弘扬。禅宗传授的是一种气魄。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亦以一个政治亡命者的身份在这里讲说般若心经。  佛教的根本与其说是宗教,却不如说是志士的修行。约两千五百年前,印度败战于波斯,当时释迦即是被占领国之人。他心里充满了战败国的苦恼,文明的反省,以及对清洁与延喜的向往,对不败不亡之道的追求。释迦之教化,即是修行之事。这使印度人得到了坚强的心理,遂有后来的阿育王把来实现印度的统一与复兴大业。我在这里说心经,亦是希望能够让心坚强起来,驱走现代人的烦恼,再建礼乐之世,创造和睦的家庭。  现代的建筑工程、机械动力很是强大,现代人的心却格外脆弱。般若心经的「心」亦好比草的「芯」。现在到了春天,草长出了芽。那么柔弱的东西,却能破土而出,是因为生命之芯无比坚强。那个芯不是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一样的芯,而是生命之芯。譬如把那芽剥开来看看,却见不到那样的芯,恰如将芭蕉的茎一层一层地剥下去看,到头来却亦看不到芯。但无论是草还是芭蕉,的确存在那样一颗生命之芯。  人的心是在肚子里,不在心脏里。那是生命之芯,恰似草之芯,是根据解剖无法找到的。现在据心理学所说,心代替了脑,脑是后起之物,在以前简直难以想象生命自身即智慧与思想———即是靠肚子决定,而非头脑决定。即是以完整的生命去体验,而非大脑局部的体验。大人物的智慧与魄力往往就在于此。  现在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  摩诃即大,般若即智慧,波罗密多意为渡,这里每个字都是音译。因为这些字都是梵文原典里的古语,原封不动地保存了古语原型,而非释迦当时的语言文字。下面举万叶集里的例子来说明。  保田与重郎先生着《日本美术史(三)》(在《艺术新潮三月号》连载)里说,「万叶集的原型文学,比起万叶集成立至今,有着更久远的历史。这就意味着,万叶集原始的成立比神武天皇皇妃的时代更遥远。……而且从古事记上卷整理出来的歌谣中,时常可见古体的痕迹。……」  亦时常有令人震惊的古体与古语残存在释迦的说教中。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原型语文,是早于释迦时代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达罗毗图人的文明的所创造的语言。这些字在汉译中都特别地用音译来表示。  譬如古语里的仁、义二字,由于产生在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故无法用新的字来代替或者意译。除事务性的用语之外,表现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的造形的若干字义和语义亦是那样地绝对。  正如中国文章里的悠字不可被久字所替换一样,心经里摩诃一语,亦不可被译作大。久是有限的相对的,而悠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摩诃是无法度量大。丰臣秀吉与加藤清正建造的城池,那紧密的石层里装载着当时的人世风景与人们的魄力之诚意与伟大,远非今日的高楼大厦与高速公路可比。比起现代的工程与大量生产物,连不如展开日本的一把扇子,有着一统山河之感。和服成了日本人的身姿,总是呈现出所谓的天地人以及堂堂正正的人物形象。若是那样的人,则能治天下,亦可成仙成佛。  般若即智慧,智慧亦相当于日本三种神器中的镜中的德。我们太古时代的祖先以太阳与月亮为镜,遂能万象历然。智慧的修行,首先是清晰地观照世间,适时地感知世间的幸福。现在是早春,梅花盛开,那花开的声音与春风相悦,包含着生命的知性与智慧。在我崇敬的保田与重郎先生的文章里亦有这样的知性与智慧。  这部心经是释迦讲述观音菩萨修行之道的佛经,观音菩萨相当于中国的女娲以及日本的天照大神,是久远的新石器时代产生的菩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天照大神出入于岩石,都与新石器有关。观音菩萨的原始造像为手持净瓶与杨柳枝,我想那个净瓶大概是陶器,而杨柳则是由稻穗改变而来的,那到底是为了纪念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农业文明。西游记里孙悟空对观音说「汝乃七佛之师」,按照那样的历史来说,观音菩萨是佛的先辈。  我在著作《山河岁月》里写道,旧石器时代的人是无明的,文明是始于新石器时代,在日本则是神代。现在再看印度,则观音菩萨和诸古佛都与农业文明有关。关于观音菩萨,除净瓶与杨柳枝,又有水月观音之说,水与月之宝贵,盖都是农业文明之故。又普陀的观音有鱼篮观音之称,以及那些紫竹林莲花池,都有着农业的因素。观音以外,诸古佛亦都是莲花宝座。  文明开始于新石器时代,而形成于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这个时代即相当于中国的孔子时代,印度的释迦时代,西洋的希腊时代,当时的产业程度,为了祭祀、一统天下,为了表现饮食车服宫室器皿的礼仪,把文明的造形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在中国、日本、印度、希腊,几乎同一时间遍开了文明之花。此后,虽然产业不断进步,文明的本质却未能有所创新,只是在文明的造形上出现了新的新式。对此,我认为我的朋友保田与重郎先生的《农业文明论》与《王朝文学论》,已超越了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局限的经济学领域,是庄严的文明的大见识。  易经不讲进化,只说变化。这并未否定文明的极意,是达到了无的境界。而西洋的希腊时代就已有数学,却不明白无的境界。之后西洋的历史曾几度变革,但始终悟不了「无」,故无法形成文明。这文明恰似做饭或煮豆,若是中途煮坏了,就无法重新来过。就算是核时代,若没有文明,则什么也做不成。  因此,我们至今还在学习数学,读着《大学》与《万叶集》,又如这般念诵着《般若心经》。  为何称观音作观世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前面我已说过观音是新石器时代的神。旧石器人是洞穴壁绘的时代,新石器人是太阳、音乐与数学的时代,因与音乐的关系,观音遂被称作观世音。又添加了数珠的意味。而心经讲的是菩萨的修行,是观自在菩萨修行的心得。自在与自由不同。例如,日本人每天从工作归来,穿起和服,坐在榻榻米上,十分自在。回到自己的家一点也不镇定,坐立不安,到弹子房去调整心情,虽然有自由却不自在。人一生为社会工作,学生为考试学习,从自身来看没有一点自在,终归是遗憾的。西洋语所谓的自由是根据人的权利、争议而得到,东洋的自在是根据人品的修行而开始获得。  观音的观字有其特殊的意义。易经有观卦,又孔子时代不说听音乐,而说观乐,而且《老子》开篇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想用这来阐明观音的修行之道是最好不过的。若以凡人之力能用眼睛看明白的话,那就是创道了。  无论中国的观音还是日本的观音,都是在印度本土塑造完成的,且已备受欢迎。如中国的女娲及日本的天照大神,印度本土的观音造形已定,不能加工修改。观音自从来到中国和日本,融合了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几度被加工塑造。在中国,南北朝女性的清艳与唐代美女的丰裕,出现在吴道子的观音像里。随后是吸取了宋代水墨南画的洒落与天青水纹瓷的清洁,遂有白衣观音的造像。之后观音又被寄予了明朝小说中庶民的生活情趣。前后千百年间,一次次加进了中国人的情操及家庭伦常,遂成就统一的观音形象。在日本,是加入了王朝文学中所表现的女性色彩,神社巫女的清艳,茶道的极意,以及日本民间的亲切无邪,最终完成了观音的造形。  观音像的文明造形,好比那日本刀的正宗。著名的刀工总是先清洁自身,再开始打刀,反复锻造,层层重迭,千百年来,观音像一直是日本人虔敬的对象。  我从筑波山梅田女士亲手织的各色各样的家织,直觉那是天下绝品,听那说明,从想保持传统的美术开始,在大刀的手工做的刀绦里得到启发,亦发明了具有近代用途的领带,里外不分,而且是用十二种颜色混合一起的,在配色上下了功夫,所以什么样的衣服都能搭配。我根据这个工艺品来说明保田与重郎先生的文章。保田先生的文章内容与文体亦是像那样一层一层地迭起来的。  观音的造形亦是中和迭加了中国文明与日本文明,万人相向。浅草观音庙里的联句、  佛身圆满无背相  十方来人皆对面  我对日本的名刀、名文章以及手工艺的名牌品类亦有那样的体会。另外,观音亦有日本女性的全部相好庄严。佛经上说、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  女人到此化童男身  观音身上表现了日本女性的最高的完美。而对男人来说,男人的身体超越了与女性无绝对隔阂的变化,对观音的感觉完全变成对神社的巫女同样的感觉。在中国的神仙故事里,西王母的侍下金童玉女二仙遭贬谪,投生凡人,有了人世之恋,结成了夫妻,离合悲欢之后,最后回到瑶池,因悟得了一切情缘,就算每天相遇也只是静静地进入一种欢喜之境。现在这个世界对于观音的情缘,亦是如此。故念诵观音,直接呼吁我国至今为止的文明之觉醒,现在我们自己应该与万人一道拯救这个文明。  观音的亲切是有着那庶民的亲切。因为阿弥陀佛与如来佛过于伟大,从细微处便能证得烦恼菩提。但我们应怎样求教观音,祈求没有烦恼呢。在中国,女孩子直到五到七岁带上耳环为止才能去拜观音菩萨。且观音被称作七佛之师,在世人都尚未成佛之前,她自己甘愿做一个菩萨。这也反映了日本妇女以丈夫和孩子为先、以援助客人为先,把自己放在最后的纯情与谦虚的品德,越发受人欣赏。  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特别是观音被称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那是有着庶民的亲切感。谁都想越过人生的苦海,却又始终难逃苦海。愿望之果非罪恶之因。越有志愿就越应该承受苦难。人类在太古时代度得了洪水之难,此后亦不知还会遭遇怎样的苦难。观音只管救人,却毫无怨言。唯在西洋史上的奴隶社会中产生了人有罪恶的观念,中国人与日本人却没有。  西游记里,唐僧赴印度取经途中,口念心经而变得内心坚强。同时观音对他的徒弟孙悟空说、「我答应你,你今后若遇到大苦难,则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我战后亡命温州途中,在一个叫丽水的河边高山山路上行走的时候,偶然想出这一节,含泪申诉山河亦寂静,而且转而变柔和了。可是现今世界到处是灾难,我们除了原子武器反对运动,别无拯救之道。  观音经有两部。一是普门品,讲述观音菩萨救人之功德。再一个就是讲述观音修行奥秘的般若心经。两者都是释迦传授其弟子的。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一句,讲的是观音菩萨修行所达到的程度。仅有知识还不够,修行之事,譬如相扑,虽然对相扑四十八手了如指掌,但具体的抓相扑却有所不同。现今时代物质亦多,知识亦多,但我觉得人的修行却极其欠缺,什么事都变得不真。譬如人一旦不景气,马上就会气弱。现代的人只工作不修行,我们要按人间的道去修行。我们若能将公司的工作也赋予那样的气息,则成了人生的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句,亦有历史风景无限,人生无尽之意。般若就是前面所说的智慧,波罗密多即是渡彼岸。智慧无所禁忌,到了彼岸,便可天地清旷,诸佛菩萨皆妙喜赞叹。佛经上出现的妙喜、法喜,是什么都得到了满足,总是觉得欢喜,即生命就是吉祥、幸运、欢喜。原来日本的妇女无论做什么讲什么,总带着欢喜之心,这就是与观音一样的修行。战后青年男女只满足于物质,那是教育破坏之故。我想,出自王朝文学与平家物语里的故事受佛教影响之悲壮,因日本文明而成就的美,神社巫女那样安静的欢喜之感,更加有着是文明的极意。  时照见五蕴皆空一句,时即修行的时间,亦如清晨听见花开之声的一瞬,剑道高手气合的极快的一瞬,数学家或作家灵感突来的一瞬,又如史上决定明治维新成败的一瞬,皆是修行的最佳时机。照见二字与《大学》开篇「明明德」的明字一样,相当于日本三大神器修行中的镜的修行。  五蕴是指色与受想行识,皆依人间世界而来。关于这五蕴,在释迦当时的印度就曾引起了极大地争论。争论之初分为三派外道,其中一派主张物质实有。另一派不同意这个主张,故说、「物质可测方位,又可以计数,方位是抽象之物,非实有,又不能细分,数量亦没有单位,故物质非实有,有的只是和合因缘」,即主张关系存在说。这即是声论师所说的声音的和合因缘,以及数论师的宇宙没有数之类的争论。而还有第三派,则说,「因缘的结合依靠动,而本身没有动这个东西。动包含了发,但发亦到底无法求证,故关系亦不存在。一切皆幻,一切无常。」  释迦差不多吸纳了诸派的学说,且又似乎完全有别于他们,因说,「仅仅实有则尽是无常,于是如来修行五蕴皆空,得到了常乐我凈。」  我曾对古印度的这个争论非常感兴趣。释迦当时,在与巴比伦、希腊、波斯等的接触刺激下产生的新鲜的印度自然科学与数学,以及包括外道在内的诸派论辩的因明学,远胜于后世西洋的辩证法。中国隋唐时代盛行的相宗、慈恩大师们亦曾醉心于这场论辩的机锋。隋唐时代的中国与西域的接触下产生的新鲜知识,亦有一种喜气。及至现代,中国又在西洋的刺激下,欣然于新鲜知识,对佛经中备受争论的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有了兴致。现在许多日本的佛学研究者亦仅仅攻读那些争论。  补得鱼之后,最好忘了捕鱼的工具。作为重要的结论,相对于外道的五蕴皆实或五蕴皆幻,释迦讲的是五蕴皆空。五蕴一般都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连接世界的,但这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且亦有杂音干扰。不囿于限制,因为无所限制,且清净无杂,故说五蕴皆空。如日俄战争时,东乡元帅对海流、气候、敌情都一无所知,却得天时地利,成功实施了史称的「敌前大回头」。  不拘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用腹去看,用腹去听,就会开始变得耳聪目明。聪明不光要格物,还要致知。以宾主礼仪的美丽的感受去品味盛宴,以虔敬神灵的欢喜心去闻飘逸的香气,或以洁净的身体触及天地灵气,则味香触亦皆成为空。  空亦称虚。冈洁在信中说、「日本的庭园造有踏脚石,西洋的却只是用水泥粗略地涂一下。」即东洋文明有虚,西洋的唯有实。和服之美在于有那个没有用处的长袖,放在榻榻米上的东西非常少,人变得很自在。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不说征服自然,而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间的谦虚为始。日本人的教育,写文章也好,扑相扑也好,都要求竭尽全力,以达到人间艺的最高境界。  人的努力要从幼时开始,做到孝顺。如果没有教育对父母谦逊,对老师亦是傲慢无礼,虽只是少年的不良行为,却会激怒了肩膀。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要在家中摆正夫妇生活,以引导孩子。原来日本的妇女非常谦逊,丈夫回到家中如鱼在水中一样自由。战后的风气则是,妇人拥有了权利与义务,经常以自身的存在为理由争吵,使丈夫紧张不安。  佛教里的空相当于《老子》《庄子》中的无、《论语》里的仁。可日本有什么呢?日本文明如春,春天里花木水等一一开放,花木水这些东西是有,虽然花木水就是春天,但春天本身是空是无。日本文明与中国、印度、西洋的相比,是开放的,这才是空的极意。  战后的日本,充满了物欲,而忘了谦虚。原来日本的为政之道是虚,如果现在的政治家能稍微返回那道,连不用那么忙碌。  在孙文先生百年祭里,紫垣翁在熊本县的荒尾城建成孙文宫崎滔天铜像时,我给那个仪式的祝旛这样写道、  志士无一物  欲使天下一  孙文与滔天除了志向以外,当然身无一物,却创立了那样的历史大业,说着想着复兴亚洲、世界大同等事,并身体力行。而现在,国事尚能谋耶?      孫文與滔天除了志向以外,當然身無一物,卻創立了那樣的歷史大業,說著想著復興亞洲、世界大同等事,并身體力行。而現在,國事尚能謀耶?    第二回五蕴皆空的修行,在佛教就是戒,在儒家则说节,道教说损,也就是减少,也接近日本神道的祓。现代词汇是制约,样样渴念都属于正常,但样样渴念都要有所制约,制约到能纯净欣赏,欣赏的无有若拥有的有之欢喜,境界可谓接近了。故而佛说戒不是全部斩除,而是制约,戒杀生不是完全不得杀生,而是慈悲为怀善意的有节制的杀生。日本四面环海,耕种畜牧之地都不足,必须食鱼类维生,若食鱼虾则犯杀戒,日本人饿死自己更犯下大杀戒了。鱼虾可以自行养殖,不猎杀天然野生生命,鱼虾也可以让它们生活得好,当长成功德要供养众生时,少受刀俎之苦,这即是日本需要鱼虾养生的就地修,鱼虾营养足够则不要去伤害更多非养殖的天然生命,这就成全了鱼虾舍我利他功德。儒家所说节制和节操是一样的意思。五蕴皆空不是指外物如家徒四壁什么都不能有,而是指精神世界,向内心的教育,无执无偏诚意得来的一切皆善良,没有伤害任何人,发慈悲心得来,这样的一切可谓得之五蕴皆空,可以欢喜受。华丽的和服,素简的布衣,得来全凭善良,纯净境界一致,这是金阁寺和山门同样庄严无二的原因。五蕴皆空方可色心无二,同体大悲,圆满人世。动物也会向内自省吗?见仁见智,但当今学术都承认动物也有不忍心,同样懂得报恩和善良,人为灵长,比较深刻而已。内在大慈悲心者,在各行各业都更巨大成就,也是被普世承认,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心存苍生则成就天下觉。所以即便技术科学,也要有科学的道德性,从此五蕴皆空的内省产生创造。关于戒律的制约,中国和日本传统都实施相当严肃的教诲。即使尚年幼无知的孩子犯戒如贪得,非但得不到父兄师长赞赏,且多当头棒喝叱责,受这种严肃教育的孩子日后成为明治维新或中国辛亥革命的大人物却很多。损,易经道家词汇,指消长,减少。道家讲阴阳和谐,消长是观四时契机而决定当下之此消彼长。水多了当长草木,火大了当厚土之。电视节目太多了,当扶持传统文化冲和,女老师太多当鼓励男子从事教育,男政治家太多则当保障女子参权,什么都得适度平衡。家中虽也有华丽服装宝石应场合需要,但寻常日子也要一本简朴天地正心。希望现代国家以福利众生心心念念,形成这样清高传代的品格。筑波山梅田家里挂着宫岛大八先生的字,花有神,三个字,每个字约一尺大。每回看到这个,我就会想起儿时,在儿童眼里真是花有花神,而中国道教的《黄庭经》则说五脏六腑各有神,五蕴亦像花一样,生灭譬如花开花落,终要动静空寂,归于冲虚,空而庄严神圣。而今日之日本许多大城市,即宛若花水皆已无神,如花开花落的五蕴已因执溺而浊。国会议事堂里所做一切缺乏冲虚对天下的真实,祭祀成了观光表现渐渐远离如对神明的肃然,失其本质。佛经所谓五蕴皆浊,即堕入五浊恶世,若要澄清此浊,则如河流需要源头活水,奔流出清泉,我们亦唯有从先人的教化中寻找出路。中国古琴有此良言,琴者禁也,心之禊也。禊是与神明的契约。我从伊势神宫得到撤下来的供品和现场法会的陶器,满心欢喜感激,顿觉万物因神道之祓而变得真诚真实,遂有又可清明天地之始的感觉。度一切苦厄,苦即日语中也有的四苦八苦,四苦者生老病死,八苦者再加上兵水火贫贱,现代日本几乎八苦尝遍,当大觉悟。刀兵最大的灾厄即战争,四苦八厄民族菩提,再不觉悟则民族毁灭。度厄之度,和易经既济未济的济字颇为相似,并非征服消除灾厄,而是慈悲冲虚欢喜生受灾厄,谦和忏悔解脱轮回之苦,就像甘愿受罚,这甘愿似喜非喜,受罚则知毁与神之契约神怒,能被惩罚是神将饶恕,故众生愿受之心名之欢喜,此之为度厄。度生老病死之苦,非否定生老病死,就是人间道场智慧修行赎罪,智慧在除去苦意,修行五蕴皆空不是能免生老病死,而是不以为苦了,故谓之境界哲学。生之苦包括营生之苦与因果轮回之苦,动物也要营生。营生之苦在竞争,竞争的职场当有礼制,竞争的自己当有平等正信,最道德最好的胜出,输者非输而是难得的学习,从中取得进步,所以营生也是修行,需要精进,需要慈悲,精进于专业,慈悲于输者赢家平等,不恨赢不苦输,这还是谦和,和字是日本立国精神,亦日本商业信誉卓著立世之处,儒者仕。日本如今却是商人比仕宦还有儒者气象。儒商如同受过礼乐教化契守神道商人,在中国日本几千年相传。不介意营生之苦,必要时可舍弃一切营生成就生命中更大仁大义,境界如中国古代之圣贤和日本古代之浪人。一般人虽无法舍生取义也要在营生中守有礼仪大信,不是抢食争夺的动物兽性,因礼制而成就有情有义人世常民好风景。如今举世一片独家独食的丛林横霸回头路,所谓现代福利国家纯属虚妄。礼制以现代词汇而言大约可说公益,没有公益精神,无论那个内阁的施政都像财团的分食大饼,贫富巨大的差距呈现于常民只有地上捡拾芝麻。国家看似提高的生活质量里并没有慈悲的余裕,沉重的对立是证明。你要问我甚么是大信,整个国家一层层皆有同体共生精神的诚信,国家诚信永续制度化之国民福利,是昭然大信。在政治革命来说就是要重建文明的资源分配,无上正等觉的智慧,当如佛僧亲近般若心经,做慈悲志士。有因果轮回之苦,本是起因于生的规则节奏以及禁忌。绵羊离不开集体行动,蚕作茧亦决定了型,蝉的一生是从幼虫时就决定的。因此因果律是宿命的,众生本难逃。但洪荒时代没有国家制度,用现代名词,国家制度可以是众生无量功德,佛说众生无量功德解脱轮回之苦,所以众生齐心齐力可以逃出宿命。我在学生时代,对将来的事情一无所知,而现在的学生已经有国家更大的栽培和教育,可以突破我的时代的宿命,不必一定朝时代的毁灭前进。人之为志士即带领众生摆脱种种悲哀的宿命,只有觉悟人纔能觉性随顺却又摆脱因果律的束缚。人的伟大发明,不论是几何学的点,线,面,圆以及数条公理,都曾经统帅全人类走出因果律的束缚。若能从因果律中解脱出来,当下即摆脱了宿命。人类的智慧与风流的极致,照易经来说,就是那顺因果律出发而达到摆脱因果律的无限江山,最后站在再也没有因果律的地方如看天若有情,天长伴人侧已万千年岁月,人何其幸运。解脱轮回就像最好的文章,常常还是作者无心而为,本来没有预料到,只能说天然偶成,那是一种值得千年感激的偶然和幸运,盛世瞬间忽然来到兴的契机。又比如窑变也是预料之外的兴,同样的釉药,地水风火瞬间缘起,变化出万千夺目色彩,让人唯有惊喜,无法言说赞叹,要重来也是不能。人之于文明的这种大作为都看是天地无心,却一举摆脱因果宿命和一切禁忌。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句话本也是出于这大惊喜。人类大文明的幸运是偶然,唯我们要集体修行等待缘起。偶然难得无迹可寻,但偶然必兴于一直存在之无量功德,方才让因果律自不可能之事中倏然成为可能,使历史重新迈向新的未知的境界。偶然看似未定之事,恰好与宿命的早已定局相反,实则若阴尽阳生之相互消长,又若白棋之退必是黑棋之进,革命者与创造历史的人起初面对的所有不利宿命条件,正得以观彼岸,面对局势的越无立锥之地,等于反倒越有望。无论是印度佛教,或中国易经,还是日本古事纪,都没有宿命之神,可以说是可喜的好事。中国人与日本人所说的运,是幸与不幸福祸相倚尚未定,愿力还在无常无定,与宿命完全不同。这比西洋如希腊神话诸神皆为定局的意义很不相同。轮回之苦虽是注定,修行也难以逃脱只能欢喜生受,但众生愿力却有望同体摆脱轮回,这是佛法的金色光明。说到这儿,也就来练习格物于五蕴皆空的禅境,思考这场战争如何止于动静空寂的善识?在这里提出一个角度,如果没有这场野心太大的败战,日本的自由民主和文人政府,五百年内都不可能,如果日本竟是战胜的,那么千年都无法挣脱出强权的军政府,如今平等佛境的金色光明,是败战带来的摆脱轮回。战争是日本自己发动的,日本人民没有民主革命的能力,如果日本人民起来流血革命,死亡的也将是全国的青年学生孩子。没有任何自由民主不从长期流血换来,这一场颠覆,彷佛回到孔子的战国时代,堕落犯戒的佛教徒交由基督徒打败,如上帝捆绑了魔鬼,圣经启示录,冥冥中是谁推动着摆脱轮回?日本的非战胜宁喜或宁悲?无论如何都当思念垂怜那些孩子。老之苦只要看现代社会养老院则明白。美国恐怕是老而无养最悲哀的国家,几乎所有职业都没有退休金,而微薄不敷生活的纳税人养老金,却又为高额的医疗保险支付剥削殆尽,活得像社会过时的废品,看着破旧的电视和广播节目,无处可去也无法挣脱,成为这个世界被遗忘的边缘人。辛劳一生老境凄凉,似乎世上已没有任何关怀之人和可亲之物,这抛弃老人般的制度如何面对圣经?迅速腐朽的身体连公园晒太阳都难以达到,神似乎祝福着美国,却没有祝福美国的老人,他们是美国乃至于世上最感受无情和苍凉的一群。所以美国人格外害怕年老,在公交车火车上千万别随便让座给你认为年老的人站立的人,那会对他们造成惊吓和刺激,[难道把我当老人吗?]这悲哀是动物性的,人的文明世界不应该如此。他们耕耘过我们正收获的国家和土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德也是得,道德即明白自己的当份,和别人的当份,老人有其当得到的份。退休必须有美好的制度,如那首圣诗更加与主的荣耀接近,退休当是更愉快自在的岁月。人世必须有礼仪,社会因福利制度而美好,人因子女儿孙的孝行而更好,老人有其尊严被敬重。教育孝顺父母的美德合于圣经,一代代子孙于老者有所养有所亲,才配称信仰神的国度。我儿时在中国乡下,同族长辈中的老人一大早起来散步,留意到村子里的某户人家还在酣睡,便于大门外一声轻咳提醒代替叱责,那一家人便都打着呵欠恭敬地起床,既不是村长,也不是直系长辈,只是个穷阿公的老爷爷,偶尔上我家廊下小坐晒晒太阳,母亲便立刻穿着整齐,出来奉茶,这敬老怜小的有情人世,是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才是真正的日月丽于天,江河丽于地,美国的壮丽山川倒底仍是个无情。《三国演义》里司马水镜对刘备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求大贤,隆中有诸葛孔明。]只有十户或百户人家的村落,因有父老在,就有智慧在,年轻人学到智慧又学到忠信,老人走过一生阅尽沧桑,更知何谓仁义礼智忠信,所以中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朝廷上重老臣,民间则设有三老可与天子坐而论道,《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三老上呈意见书,在秦始皇废除诸侯制度之后,这三老只是平民,这里说的是老人珍贵的经验是国家重要的智慧财产,老人当被敬重。体力和技术,会受岁月磨蚀,道之参悟,却是越老越精纯。德富苏峰先生的书法在九十岁后才成为极品,罕见的绘画大师齐白石亦是在六十岁以后才有真正的好作品。坚山南风先生年已八十,对描绘历史名作日光东照宫的鸣龙仍精进不懈。至于体力,只要养生有道,武艺高手即便上了年纪仍很高强。政治不止于事务性作为,还要前瞻国民整体幸福生活的设计,老人最雪亮于政治是否进步,三老在朝廷与天子坐而论道自属当然。深邃的美的内涵都随着岁月与神更加呼应更加接近。浅薄离道必带来丑陋和灾难。现在的老人遭儿子媳妇白眼,映在老人眼里的孩子容貌是如此无情,想到自己从襁褓婴孩将其扶养呵护,而今多么寒伧悲哀,本该老而雍容的脸因此痛苦也扭曲,现代人是老小容颜皆不好了,孩子的世界将来亦必有大灾难。而我幼时见了谁家的老奶奶都是和蔼的。孩子们被抱到廊下拜月亮,月亮不叫月光姐姐,而教我们叫月亮婆婆,在孩子眼里,老妇就像月亮一样美丽。基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神就是爱,相爱才有来自神的容颜。当孝顺父母乃圣经十戒之一: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汉诗多有叹老之诗,那种感叹可不是嫌弃老年,而是太喜爱眼前人世风景和自身,欢喜不尽,只想长留,彷佛孩子只想留住新年,当长辈告以[今天就到此为止罢,还有明天呢],立刻回嘴说[才不要呢!]那想挽住时光是热爱,苏东坡中年时就感叹年华已老过得好快呀,其实是热爱生活的自负,喜吟年老的白乐天的诗中这种老骥伏枥老当易壮老而豁达更加明白,欧阳修四十岁不到就早已自号醉翁,丝毫没有顾忌,不若美国老人视老年如黑暗。若如《礼运大同篇》所言,让老有所养,病痛与死亡之苦,可以大幅度得度。其余则为对于病的心态,首先应将它从各种禁忌中解脱出来,不要将任何病冠以惩罚的名。若以医药科学来看,任何病亦非不洁,又以善知来看,任何病都不是不吉利。医药科学观照疾病比人世五蕴皆空,曾有战前中国福建厦门大学学生,当时抵制日货抵抗日本的风潮即将到来,他们还是尊敬当地的日本医院和医师。日本人亦最向往神圣的医师和护士工作,这是医药科学中亦有诗情,唐人有诗:僧院午日药栏静又如我少年时代作品:桃花岂识人消息药气微闻绣幙垂门前一树桃花岂知天涯道路上恋人的消息?卧病的年轻妻子,庭院恬静,绣帘低垂,飘来微微煎药的气味。这里有一种谦虚生受无怨,胜过与病魔搏斗的顽强。汪精卫先生在七七事变两年前任行政院长时,因派何应钦与日军缔结[何梅协议],日方代表梅津中将,被认为是丧权辱国,而遭枪击中弹,那旧伤后来在战争末期恶化,来名古屋接受治疗,结果仍然不治。当时中国亦主战民意盲目高涨,所以是民意推向了战争,如推那些孩子们上十字架,推汪先生何先生背起丧权辱国的罪名,其实日本也有恨战的一方,他们都是不欲见杀,汪先生亦只有谦恕生受,志士但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问心无愧,这所立人类当反战不忍杀之心,仍摆在天地间。我几年前往访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从当时的主治医师胜沼精藏博士处听闻,汪先生感激来自日本皇室民间的好意及医院特别的关怀,深感过意不去,连对一介护士也都礼仪周正。他的病是骨髓肿,最是疼痛得剧烈,连军人亦难以忍受,汪先生却一点呻吟声也没有,始终保持温和的表情,那不是因为汪先生的坚强,而是一种修为,佛经说无生忍,是连忍受之心也没有的顺受了,对天地人世谦卑生受。汪先生让夫人在名大医院庭院里种下两棵小梅,汪先生去世后,战后世界有变,两棵梅树至今依旧花开。我想当今日本人若珍重人生,若想重建人世风景,首先要珍重所有大东亚战争中死去的草木生灵万物,八纮一宇宙共生共荣的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理想,不能用杀人战争的手段达到。我母亲晚年,因支气管炎,每年秋天至来年春天过半之间卧床不起。受儿媳和孙女的伺奉照顾,尽管家庭贫困,儿子在远方,亦没有一点牢骚,虽长期躺在二楼小房间病床上,唯有衣橱,桌子,窗户,她安祥安然,不认为一生岁月有何欠缺或白过。听窗外田野与道旁溪水浣纱人声,小涧拔菖蒲,只觉得人世如此风光迤逦真实,充满了一种金鼓夹丝弦,又繁华又爽朗的情意。历史上如汪先生般大人物,乃至我母亲这样一介村妇,都因为谦卑而使病痛变得柔和舒缓,死亡亦复如此。这谦卑是圣经说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成为人子的样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孔子说好生,亦即是好死。佛经将死亡说成往生,生命的前往彼岸。岁月走得越长,前往彼岸的往生智慧当更俱足。往生两字比死亡更光荣精进。汉诗中多有感慨悼念死亡的诗歌,对死者是对彼岸的前思如引领。当今世界日益傲慢,彷佛死后甚么都与自己无关,无论如何只要贪婪的活着就好,现代人对死亡的无感无思考是历史上不曾有过。我的好友水野社长,双亲亡故过后已过十年,还能不间断每日清晨对父母诵经敬思,使我肃然起敬,亦使我感到人世神人之间的庄严。死是生的余韵,生命宛若唱着歌一路走向更靠近神的所在,越好的歌,余韵越是柔和。熊本县的民谣五木摇篮歌,歌词已不记得,大意是:我是个贫寒人,只怕等不及和心爱的男子共跳盆舞就已死去我若死去,谁为我哭泣?松树上的蝉为我鸣叫或过往的行人在我的墓前献一束花?那会是什么花?是清丽的桔梗花。死亡与人世如此相亲,情意连绵尚无尽头,死亡亦非消逝,只是暂隐,气息犹在。日本神道亦不说死,正是说隐。又问讯往生者的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回,永远总是新的,这就是文明连绵的极意。而问讯不是当作神信仰,毋宁说是中国的缅怀祖先,正确名词当是亡魂。日本亦自然神只有一个。和文化实则浓郁的圣经所训示谦卑。肉身之死都是结束,然魂魄可以有教诲于人间,是死亦可以有所为。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不仅问讯日清日俄战争的战死者,亦祀奉西南事变中西乡隆盛一党的战死者,早至南北朝时代忠臣楠木父子这样隔了几个时代亦仍受尊重,甚至连叛乱者如平清盛,足利尊氏也不被漠视,但明治天皇亦反对祭祀或问讯大东亚战争战犯。足见是否一心只有国家人民没有私欲,仍是明治天皇判断是否英烈的准则。但以众生平等五蕴皆空佛法来看,凡死者都应当平等尊重,神宫寺院皆不为任何人而设,当回归基本面,神宫属于天照大神,禅院寺庙属于佛陀或观音,教堂属于上帝基督圣母玛利亚,其余皆无资格。而传统日本对此泾渭分明,对监督天皇的众灵之首天照大神执问讯礼仪,击掌两回鞠躬,无跪拜。对圣师佛陀观音顶礼膜拜,对上帝基督则有祈祷跪求。真神,圣者,魂灵,三层次自有区隔。是以,在神宫问讯战争中所有死难者,才是神道,其余或求持平论述,或给与地位肯定,是人之史册当论当书,不应摆入不可分差别相的神品宗教。至于礼敬神佛是否下跪顶礼,习惯不同,随喜自在,诚意正心从心出发,则如泰国人赤足静坐佛前,新教低头沈思,均是好礼仪。佛堂神殿亦可见老人从头到尾站立无法变换姿势,其心思虔敬过所有人。基督公元两千年纔来到,传神之希伯来神学则四五千年前已影响四海,我则见道家和日本神道,显受自然神学影响。若对生老病死观照皆可如此无染,就是法界得如来身了。因之度四苦四厄灾难,绝不靠征服,而是靠对天地冲虚谦卑之心,亦如圣经说把十字架背起,将福祸交给基督,相信基督将最后审判。幕府末期,日本的大厄大难是列强的入侵。当时看来,要征服这场灾难,除了攘夷别无他法,但明治维新却靠着生受谦卑学习应是撑了过来,受苦中精进,终成世界各国如今很难侵犯的独立国土。这是以维新来使自我明明德,烦恼即菩提,菩提即觉悟,天地要你学习,异代或才理解,隔代方见帮助。当时西洋要求开港,又当时幕府末代庆喜将军对京都天皇诚惶诚恐,敬畏有加,朝廷最后亦无罪厚待庆喜,完全是上智无偏执的五蕴皆空。天照大神生前当如圣经女大祭司,掌管一切祭祀仪式典礼,有巫者感通玄冥问天能力,从前只知问自然神,知道摩西达摩观音释迦孔子等,皆是神派遣来教导万民圣者,基督来临时知道神子耶稣降世为以死亡救赎世人罪愆。今日负责仪式巫女未必有感通玄冥能力,问讯仅缅怀思念。世间真如大祭司之巫者罕见,孔子亦有此能力。孔子曾遭厄于陈蔡之间匡地。匡地民众错把孔子认作素有积怨的阳虎,将孔子团团围住准备报复,当时弟子中英勇盛名的子路怒气冲天要还以颜色,被孔子阻止,孔子亲自下车,坐于路旁桑树下悠然弹琴。不久误解自明,包围阵势散去。即便如此,也已经被围困三日,道阻粮绝,面临杀辱。孔子以仁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冲虚兼爱以身相对,泱泱仁智风范乃安然风平浪静原因。尾崎士郎有言,撞了墙也要哼着歌想法子闯过去,说的是他小说写法的千万化身自在。歌舞伎《劝进帐》这出戏里的办庆撒谎闯关,我们并不会误解和认为那是犯罪。慈悲谦和的汪精卫先生之曲线救国,当从极为平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出,亦当不应被误解。一意强烈主战者若自身从未上战场,岂非更像圣经中罪恶?一切皆是不知对天地谦卑,僭越天地而刑戮了万民,后来的痛苦才是天刑。所以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幼儿礼仪,以此养成及长的柔顺谦和,乃是希望使所有孩子能无灾厄,若有亦可逢凶化吉。和民族,和者,《老子》致中和,中原决定儒家立国,日本彷佛希望道家立国的中原人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说得是那些世界文明的王者,而非帝王。灾厄之壁彷佛过海关,身上业多则被扣留,只有什么也没带的人顺利过关。历史的灾厄也是对人类的考验,与其想对立瓦解它,不如混同融化它,成为己有才真实。可惜今日受种种考验的人们,徒然只有能对立击破的错觉。当然对于不具文明价值的麻烦之物,绝对要对准时机当下减损到极致,对好的东西要意志坚强。汉高祖刘邦反秦起兵之初,一日傍晚与数十壮士同行信步,途中遇见一条巨蛇横于道中,这可麻烦啦,众人皆惊,止住脚步,刘邦当时虽已喝醉,却说:壮士所行,何足惧哉!变拔剑直前,斩蛇开路。这就是有名的汉高祖斩蛇起义。后来当日本受蒙古侵犯时,祖元禅师亦如此告诫北条时宗:莫妄想,只管勇往直前!这刚强无畏与柔顺谦虚是同样五蕴皆空,无私无欲解救人的慈悲。汉高祖斩白蛇开路,最重要的是起义的义字,不义则当对天地谦卑。所以征服是私欲满满的不义,不可以使用这个高祖斩蛇之譬,若被认为豪勇,是价值错乱的扭曲,武学剑道等等阳刚之美的格物,亦在仁义二字。日本人的阳刚毋宁说对正义的较真和天真,来自婴儿人之初性本善的纯真无邪念。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实惊叹日本民族的诗意和纯真无邪,竟是如此天然。但凡中国的好,几乎达到无我的样样学习,从不以作为中国殖民地般的子民为耻,然日本是耻文化的最讲究尊严者,可见日本民族真深爱中国,真觉得好甘心臣服。孔子说:不耻下问。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好完全不耻下问的好学,如颜回之得孔子真传。朝朝代代的好,日本皆予发扬光大,这就不是深爱如此简单,血缘上或者日本真是中国的上古移民,是中国上古华侨。所以日本民族对吸收中国文化样样的好,毫无业的包袱。业的有无最能从一个民族的宗教里表现出来。基督教的原罪是忏悔救赎文化,佛教说的无明是度无上智文化,日本的神道是传承自中国的阴阳和谐文化。唯文化之五蕴皆空可成就大文明。现代人自造灾厄之壁,并且自己去碰撞,那么不要造让人自撞的墙,不就行了吗?观之西洋历史,近代则美国之对于英国文化的顺受无业,宛若日本上古以来之对中国,两者都是自然懂得绝无对立互撞墙壁的顺应融合。日本人家的和室房间,只要拉开糊了窗纸的木槅扇就能相通,且任何一个房间都能通向环抱的走廊,是庄子所言体会四野八合虚静若无的天人合一,也是庄子教导打坐去执的静室,免去墙壁门窗的身为形役,这是日本建筑呼应老庄哲学的《大道无门》,老庄哲学后世果然直开宋明格物致知,禅机禅学,中国最为世人诟病的禁止女帝,宦官制度,金莲小脚,剃发留辫,日本却样样未学,足见日本的受大哲圆顿格物之教圆满,不是模仿而已。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堕落于军火武器超前的傲慢,还是发动了残暴的战争,其因果亦唯有圆顿之教圆满的日本自己方足以深刻省思。在中国,与日本人家及神社建筑中虚静之无的境界,极为相同的有以前的天子明堂。明堂开向天下万国,与日月山河无隔,模仿自然的胸中冲虚则无不可通无不可达,人其实谦卑则能在自然中丝毫不受拘束。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一直是这般不造业的吉祥,和几千年来的中国一样,今后也要再倚赖此使永不毁灭衰亡。苦厄造业轮回都只为非得在输赢中取胜,这一桩原是小格局的征服念头,孔子数千年前即已说过,远远不及利他主义的杀自身以成仁,这杀字是放弃,放弃自身以成就仁义。若拿起武器是无奈之不得已,如楠木父子最后因无法击破敌阵而殉国,西乡隆盛在西南起兵中败阵,若起兵杀戮皆是历史之不得已,虽败者亦成全忠义,其人生仍掷地有声。作为女子,静御前在源赖朝面前表现出的不屈不挠,乃至旧时民间女子临出嫁,娘家父母授以可揣在怀里的匕首,表示守身如玉,视身如神,大厄当前若受辱不惜以死相殉,这决意是日本内在核心耻文化。惜生也惜死,这对厄和劫的观照彷佛音乐的节,可以自由意志终止,生死皆有节,生有节制,死有节操。中国弹曲唱歌叫度曲,度厄亦如度乐曲,讲究一个节字。及至如今,战时神风特攻队的利他精神几乎已没人理解,在电视上听到高校女生说滑翔机驾驶失败,和登山冒险失败,都一样的[不是很好吗?],这是古代日本重生也重死的美德竟至虚无主义,动静空寂的虚静,和茫然无根的虚无是天壤之别,虚静者心静,虚无者心乱,青年不该被错误的经典教育误导。动静空寂是如此的达观飞扬。若能明明德,重新广布华严大义于天下,振作起这一代日本青年鸿鹄大志气,力挽狂澜,必能再恢复日本光明和文化。以上是五蕴皆空称作度厄。借用老子的话来说即是:[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这身即指五蕴,当动则动如忘我,当静则静亦忘我,动静空寂还是忘我,真理之前一切忘我,也就是个无患子了。第三回舍利子之句。舍利子有两解,一解为释迦座下英年早逝的徒弟舍利弗。一解为在释迦之前修行有成的观音菩萨舍利子。两者都有寓意。舍利弗是释迦首席弟子,相当于孔子的弟子颜回,本是五印度的知识第一人,属外道。当时印度被波斯占领,所以称得上真实的真实,称得上信念的信念都已崩毁,知识分子们只玩弄知识否定一切,堕入虚无主义。舍利弗最初亦怀着这颠覆的意图,来到释迦道场踢馆,终告羞愧败退。且从释迦学到对真实和慈悲智的肯定,终成大弟子。此后舍利弗奉师命出来降伏外道,劝化众生,致力于破邪显正,广受爱戴,有一天,在路上惨遭外道暗杀。释迦闻讯从精舍率领五百弟子在野外寻得舍利弗的遗体,众弟子肃然环绕哀悼。释迦说:汝大舍利弗,大勇大智,大慈大悲,汝见众生,如作与汝同树之枝,汝之生涯也尽,义士大悲赴死,如往筵席。前面提过,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现的年代是古梵文时代,早于释迦千余年,当时智者说心经,口中的舍利子就不是舍利弗,而是真古佛的舍利子,释迦也交代弟子留其舍利,舍利是佛教源远流长的法器之一,几千年来应一直有古大哲代代相传,心经最原始义此处当指释迦之前的古佛舍利,也许离释迦千百年。释迦在世弟子舍利弗未必有舍利子,但释迦在此引申赞扬慈悲。释迦自身是否也见过古佛舍利子,想来应属当。孔子门人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七十二中被认为十大弟子的常出现在论语中。 释迦弟子除一般信众以外,随侍在身边一同精进修行的弟子亦有五百人,称作五百罗汉,其中前十八名为十八罗汉,又称作无学阿罗汉。无学是学尽亦彷佛忘尽,如庄子言弃圣绝智,学尽却无执学尽,谦卑说没学什么大不了,是五蕴皆空极意真传。心经不叫阿罗汉般若波罗蜜多,而叫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指的当是古代教化大师,释迦开示后学当效法。无论孔门弟子,或释迦弟子,士,僧,或日本浪人,当时都是自行发愿学智修身,不依附任何政治组织,也不是什么民众的代表,也无任何利益可求取,靠自身显现的光明,却能使时代风气与万世之道豁然清明。他们从不失道于一切生产作业和权势地位,而又对当时君王与万民同等谦虚。孔子讲究揖让,护法辩道亦礼仪尔雅,毋咄咄逼人,但又绝无失道。现在的民主社会有党魁和上司,却没有真正的师,有同志同事,却没有真正的友,庞大的组织非师非友是可惧的,所谓依组织行事,不外利益操作,既不亲切,又缺乏理想性,甚至操作结果斲丧许多时代生机。日本有不少从这种哲学的不完善里兴起的宗教信仰,凝聚个人的不是对正等正觉智的追求,而是组织力量,其所谓信仰结合,本质上更接近政治党派,甚或帮会,而挂着不适合的宗教旗帜,这是很坏的现象,这样倒不如恢复浪人独立无组织传统。中国的革命成功乃因孙中山及其同志都是士,否则革命亦无别于打家劫舍,士的理想性要受到严苛的检验,大道无私欲天下为公。印度是把甘地尼赫鲁等人看成舍利弗与目犍连。日本的民主政治,若没有了这中国之士和日本之浪人的传统,也就没有任何温薫风情,带动的是另一种战场厮杀。如以芭蕉亦是浪人的与万物同化精神来看,孔子与士,释迦与僧,圣德太子与浪人,各自成就其众生因缘。日本亦有吉田松阴死于非命,礼敬于东京世田谷区松阴神社,就那样做了让人缅怀的英灵,与舍利弗成觉者是同样的事,在中国不说神社而说祠,和真神做区别,这是必要的,日文若是神则圣殿,佛则寺院,灵则祠社,于哲学的廓然分明有好处。般若心经原是古佛经,因释迦以第一门人舍利弗为榜样而特别说经,此古佛经因此于众生极为亲近生动,极为大乘而又简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权势财富美貌物质具为种种色相,这句话即说,慈悲正义于面对这种种色相之时,看色相如空无一物,而对毫无色相者的慈悲正义,也圆满平等看待。此陈义其实简单,难在行之,是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后要求知行合一。于此来引申些别的。色于美学又做造形,虚静空有的境界,美学也可以尽力表现,空有的境界是假说名相时,创造出来的词,真实的空,在活人的感知中是不存在也无法感受之的,因为你无论如何还有自己的感知,那来的空呢?死了的无我倒可算空,却无法感受。即便美学上的诸色也都是一场空有,早晚要逝去或消退或成无,不要住色布施,感情也是一种布施,不要因色贪嗔痴,都是空的。贪嗔痴皆因情种有爱,因之从小训练爱艺术的美学教育,让痴爱能有艺术才华转化投注,免于捆缠太过。美学主张的精神洗礼,就是提升诸种捆缠于能保持距离欣赏,如艺术情操。所以国家各美术作品,当给孩子这样的精神面貌,从前的名词是灵气。书法篆刻不只因线与线间的布白恰当,产生灵气,线条也与布白传达着纯净,这纯净感是美术的空境界。日本传统木造房屋的柱子,富士山的岩石,砂子,亦都被认为含有灵气的存在。武术高手的身体意志,被要求斗性和杀意具无,只是一心仁慈不忍杀。能乐舞台上常只是摆放绘有一棵松树的屏风,是抽象表现空亦是物,物亦可空,装置少却戏剧感不空荡,都能训练空有不执的无的境界。但若没有松绘的屏风,则无法自极少的有表现舞台的空,这又是对物质的节。茶道亦是如此,茶碗茶勺存在为表现空中之礼仪气度,是灵气舒缓的释放,这眼前造形都为动静空寂的寂然若水而生成。因空无色,日本浴汤有男女各别,也有男女无别,亦显有灵气。但执取灵气,说人俗界,这又也堕了非灵,这是佛法说慈悲则灵俗无二,因你的慈悲,这原本的俗气也灵了。所以形制的美学坚持止于慈悲。非要拆掉人家的屋子成就美学,这美即失了灵气,不合佛法,总要做到众生甘愿。圣经说上帝的归上帝,西泽的归西泽。但基督舍生命的救赎和饶恕,可以让西泽也从此认了上帝。空境界必由造形的善意选择而来,却不是所有善意造形都能表现出空境界,这是五蕴皆空应该尊敬各色专业。缺乏灵气的造形不成文明,色色动静空寂必是人世色色菩萨皆到齐,日本谦和文化里就有无尽这个尊重,日本这个民族历史上原不好权亦不好战,也许中国历史的好斗好战好权更帝国意识得多。古代日本乃老子所谓小国寡民,但求与邻国鸡犬相闻,老死亦不必相往来于争。元朝忽必烈两度以强权侵犯日本,说史也要公平。上回演讲时,在去名古屋的新干线车上,与同行的锅山贞亲氏交谈,他说:古人的文章字字句句情义理圆满具足,相对今人写的东西,情欲多义理不正,古人之所谓文字如神失其神,文字绝非工具而已。当尊敬文字永远重之若不足,不至写出大量无用损文明灵气的东西。说到历史的王者灵气,日本寡民小国几千年谦冲求存,明治维新后忽然军阀起杀,拖累整个和族宛若永世不得翻身邪恶之名。然观历史言史实,蒋中正若整顿所有军阀完成中国统一,恐怕八年还不够打倒一半,日本宣战适时拦阻了军阀割据,两国的军国枭雄全部八年内扫荡一空。这是兴还是亡?二次大战导致今日军事之吓阻式武器,进化到沙盘推演即可知胜负,那样浩劫的人间地狱,未来应难再有,这亦是兴还是亡?胜败非兴亡,历尽沧桑的正道变化,方为兴亡之名。不只是写文章,所有事物皆当情义理圆满具足。现代人何止文章如此?衣食,住宅,车驾,器皿种种全无仁爱蓄含,似乎永无餍足的竞逐独揽,是产业形制脱离了空相万相,世间所有生命皆有生存权,万物自得不受独揽者消灭排挤,方为文明的自在空执,空执即蓄含无限生机容其生存。现代的产业只知道生产占据,遂有造成上帝归上帝,西泽归西泽,亦是需要基督之可以牺牲,让西泽亦随了上帝。产业的西泽如何形成?也是格物致知的没有明明德,止于良知,修正致良知而后知行合一,是检验哲学真理的实践修正痕迹,足见当时必也曾造成巨大混乱,神学也是究竟穷知到无尽则如深渊时,立神于至极。造形若赋予人世礼仪,造形就成了文明的仪表,古迹中特别能感受,从那里知古人。神前祭礼用的献馔,宾礼中主客邀酌和礼仪纔是空中极美之色。懂得这些,则朝廷亦应政简刑轻,使万民生活简单情意朴素,人人惜物惜情,而光明无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上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作为客体观色时,对色与无色平等慈悲无异。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说当我们作为色之主体时,则对自己拥有之色无执,知道色空无常,色转眼成空,空也能忽焉得色,色空心切莫差别太大,恒持平常心,都是在说虚静空寂禅心一片。若曾经拥有即万般感恩,空色是修行,则空与色可以观之非一非二,只是缘起。对现代诡谲多变竞争激烈得失频频,无论如何都是可贵的醒悟。若用来说文明,则看不见的精神文明,若与看得见的造形和谐和合,则造形尚在,文明亦可以不崩毁,造形可以呼唤文明,历久弥新。日本之于造形可谓无尽意珍重爱惜,使得历史上无数战国时代那样的乱世,日本文明亦没有随之消亡,民族之芯记忆在那些古典造形中,仍可如呼天天应。又或还没有造形的文明,也可按愿望心意去订做,这愿望心意就开出新文明。比如明治维新那一场,其造形竟是出乎当初尊皇攘夷的志士们的想象,气象留在了人间,日本后世似乎亦懂得,不论如何举国愿意保留形制之尊皇。以中国为例,南北朝时代是儒家所谓[道丧文敝],实则并非如此,人间愿望深埋在佛像造形中。又说唐朝引入西域文化的方式,既生硬又不纯,这也是绝非如此,存留的是盛世海阔天空无分华夷的浪漫。又有说宋朝文物作为中国文明之造形,毋宁更加贴切,实则绝不如此,这是独尊儒学者偏执的美学视角。日本亦然,不能说王朝时代室町时代与明治维新时代,那个时代的日本文明造形较为纯粹,这色空二分的论断浅薄匠气。文明与造形的关系演变,必有历史兴亡的天机若有似无忽现忽隐,美学示现民族生命契机,一切消长混同生发。斑斓之美学带来飞扬斑斓新生命力,必是前朝之庄严到了垂暮沉重冷肃,形制史就是历史。禅境如真理,何以竟未成为中国文明核心?两点,一则染净动静空寂错谬为执静无染,盛行于本已厌染的宋知识分子,学术离人世越来越远终成染净二分傲慢。二则文化气象执静日久偏坠虚无,代之而起为金戈铁马元文明,禅文化观尚未明明德即告中断,实则禅心即先秦以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王阳明,一以贯之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心,佛庄严圣染,禅动静空寂,佛禅无二。今天中国和日本都要重新建国,政治的造形也如文章自五四后尚无定,这生发兴亡自有天授而非单创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感受思想行止知识,亦当色空无二五蕴去执。受是感受和接受,天生我,地养我,父母与世人教育栽培,未报天恩之前,都只是个承受者,当觉庆幸。种种施恩,不论父母穷困富裕皆当感激,这感激也无差别相。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无惧于排佛派,决心带日本走向与世无争,崇尚和平的佛教,未考虑佛祖是否外来,亦圣德太子接受真理的五蕴去执,佛法哲理深邃济世,思想高度超过当时的神道魂灵崇拜,今日见奈良法隆寺,犹见圣德太子仁穆悲愿。这里所说承受,此受者成为主体哲学之我,是天人合一之以人为主体出发,和西洋神学人神直承之以神为主体出发,实则愿力一同。仁说佛说皆以人心有善根,众生无量功德天亦大仁。神光神爱皆以天上有博爱,神有无尽饶恕人亦当爱。两者都在祛除唯物唯心之我执,仁爱灭我。唯心其实恰又以心为物唯之,唯心唯物概皆执取无混同的斜偏,站一角度各自说象,实则还在相中,法相万相。因之所谓接受,东洋西洋都有天或神之主客体,务必自身谦虚始能接受,兴亡生发偶现天眼,受制约于神等于受制约于平等慈悲智。现代社会对宗教多所刁难推翻,现代教育使孩子受制于外物无所出逃,即便在最基本的培养优美谦虚待人接物仪态,都无所教导,可以称为拙于被动的接受,失去和拒绝掉许多美好,但又贪求和耽溺许多不必。文明最铺底的文学亦粗俗化崩毁,这是正食着最大恶果。《老子》与《孙子兵法》中慎重地教我们如何身处被动,这被动即因天在神在而成为隐而未发,有生于无,柔弱者生之徒,被动之下风,等于生发之上风。西洋哲学说征服常说得不好,但西洋历史现象同样验证如此,是西洋哲学之当向东洋请益,如东洋音乐向西洋请益无限,文明之各有所擅。英国统治世界的时代一去不返,但英伦小岛却仍有其神文明可以影响世界永恒。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开始,但美国如今陷入到处拿惩罚做为战争借口的无神论困境。优美的受,就是一种施。权利和义务之间若无这一层,等于丧失受的境界。中国基督徒将军冯玉祥,曾在旅美期间看到美国人的儿子星期六探望父母,在母亲那里吃了午餐,见需要大量柴火取暖做饭,立刻揎起袖子劈柴,让母亲减少辛苦,这种我为你你也为我的权利义务施受混同,冯将军称是现代人子的独立精神,在神之前人人平等,比儒家的君臣父子导致男女尊卑差别相好,孔子原意不是如此,是后世偏取利用。平等慈悲对待即有爱,是孝亦是爱。这是神前之受的境界,世上神学国家当永世不致于毁灭。最高的接受只是让对方欢喜,最大的施恩是毫不觉得施恩,也只是欢喜,不落于权利或义务。天地化育生长万物没有任何目的,所以能天长地久,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养育也绝对不是认为施恩,这即是施者无心之恩。西洋父母在这一点更解脱,因为上帝与基督亦不求回报,圣经说施比受更有福。何以无中至极能立出神来?易经说数,为将天机可以估计,实则太难测,众人皆生惧怕,天威比君威还难捉摸却又如有数,即便认定无神,自然也逼迫人恍若有神,神乃人之无执而自然恒立亦且不倒。孩子原不是懂什么权利义务而接受父母教养,老子说:生之畜之,长而不宰。生下孩子来教养,长成人后不控制孩子,皆为上天教导的大自然玄德,也是自然神学所说内容,老子道德经不论年代以及内容都和圣经极为相似。这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自然接受,在圣经说是神把孩子交到父母手上,如花朵交到大地手上,只是各正性命。又我们亦常能毫无理由地接受到世人的好意,这无缘故佛说结成了善缘。佛僧的托钵接受人家布施亦是无缘故的你施我受,双方都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劳动回报,施受的剎那唯山川静好有福。这无缘故布施即无住布施,受也是施,无住布施的施与受使得人世感激和庆幸结福缘,如花朵遍地盛开,所以布施之施与受都是慈悲。我亡命日本期间,日本友人支持我的生计,为免我误以为是生活资助,特别用座谈乃至国际事务报告之类的形式付酬,给我各种关照。我对这些当感激之人亦完全超越了权利与义务等度计,只是坦然接受也讲谈好内容,是人世欢喜。连谢函以及节日问候也没有发,彷佛君子之交。孙文与头山满等人当时不消说也是如此。现代国家认为光靠资本操作的劳资关系,或凭借纳税人可得到的福利保险,就可以太平盛世,大可不必教育施比受更为有福。商店里打折扣的优惠,丝毫不存在人世好意,只是拨算盘。无缘故的布施当作与天人结个善缘,这厚德载物如失传。对天皇,富士山,神社里的仪礼也不觉得需要和一切皆当感恩,连男女相处亦没有曾经相爱即当感激之心。对花对月,对衣裳建筑器皿等形制的设计,渐渐失去天工开物的领悟与神的爱意。这是当今世态炎凉浅薄。不限于受恩,只要看到美好的事物,都该感同身受创造者情意,欢喜感恩。明治维新史的创造,不光是西乡隆盛与胜海舟等士族感戴人间的情操,更是当时所有世人感戴天地和他们的情操。《尚书。洪范》和圣德太子的十七条解脱权利义务,其实是宪法以外建立立国之道德伦理哲学。受不光是受恩,亦还有承受侮辱,佛法忍辱第一,法华经里说,如来佛穿得什么衣裳呢?穿得忍辱柔和衣。忍是慈悲心中最难的美德,比吃素持戒或者苦行都还困难,是身上最美丽的衣裳。现在的年轻人受委屈后立刻本能的反弹,在佛经中这是无力小人物,能行忍者,才是能有作为之大人。古代武士面子受损时,并不当下嗔恨拔刀斩杀对方,武士道精神标竿其实是忍,武术是忍术,非没有还击之力,可能力量还是更高强的,忍术是修身美德,忍为更高的如神之饶恕,基督救赎世人亦从忍辱始,受侮辱比受恩甚至施恩更难,因受辱是最大的施恩。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直字可以为正直,直谅,原谅但正直以告之。这还是能告能直面之人,还有更艰难之辱,则法华经说:能忍所骂,如空谷之应答从响,能得如响平等智力。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镜像平等智力。能忍所恼,如视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这是当忍辱为上智修行,使自己成为更能做大事的人,大事必有大谤大辱。佛经有忍辱仙人,智慧都从忍辱起。我应好友宫田武义之邀,在高轮泉岳寺的慈航观音会上,演讲与佛教非常有关联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事迹,深切感到竟彷佛在说自己天涯道路。柳宗元的好友王叔文因与东宫太子的关系,顺宗皇帝一即位就被任命为宰相,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也都官居要职,由于当时唐朝已走向衰弱,他们期望君臣同心推动改革,挽回时势与天命,果断地夺取宦官兵权,禁止宦官把持朝中买卖,减轻百姓赋税,召回被宦官罢黜的前朝名相陆赞,起用忠直之士阳城为谏官,正直历史重归清明与威严。岂料宦官们愤恨之余竟然用毒药毒哑皇帝,迫使他让位于年幼的太子,新君即位之日,王叔文与柳宗元即遭贬逐,王叔文不久被处死,柳宗元先被贬至南方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宦官专权又卷土重来,当时史官的记载与文人的舆论一致对王叔文一党柳宗元等口诛笔伐,韩愈也是其中苛难之一。柳宗元只有被动承受世人非难,毫无辩解之余地。即便如此,他仍以文章万古不朽留名。后世苏东坡亦敬佩地说:[柳宗元诗婉丽纯正,在韩愈之上。]但苏东坡虽能公平看文章,对政治行动却也在寄给某人的信上评论柳宗元为[肆无忌惮的小人],足见政治谤辱更多。唯范仲淹一人,重新审阅史实,称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是正当的。范仲淹不愧为诗人又是大政治家。世上却公认柳宗元最难得的朋友是韩愈,在文章上韩被尊为泰斗。可政治目光非常短浅,因一度被贬官,怀恨这是王叔文一党对自己不友好所致。韩愈爱惜柳宗元的才华,同情柳宗元的遭遇,傲然劝谏柳宗元的亲近佛教,最后还为柳宗元庙作碑文,但他在另外的著作《宪宗朝实录》中将柳宗元的名字列入王叔文一党,并毫不客气地攻击其为[阴险小人]。神庙碑文中有[中原之人道君是非]一句,韩愈自身即是中原一人。韩愈当时为公认同时也自认儒学大师,且被公认乃柳宗元最大的知己,他的攻讦对柳宗元最为不利。儒者说圣教若自迷自身即圣教,则难逃狡狯之气甚或秽亵。佛说见执佛则打佛,才有清华,约于礼要如好书画的干净,没有溢墨。我读过几封柳宗元给韩愈的回信,非常感慨。他对韩愈表达了适当的感激,但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他四十九岁在柳州刺史任上临终时,对感戴他的柳州百姓留下遗言:若死而为魂灵,可建庙以祀我。对自己一生的庄严和清明怀有一种信心。柳宗元的是非历经千年犹难定论,但来日必将公允,这样不是也很好吗?我因与汪精卫先生的关系,比王叔文一党的柳宗元,更是被动地遭受世人的非难。在被动中反躬自身,懂得人事真实,天道悠远,我为宫田氏的《柳州罗池庙参拜记》题书:人谋竟不敌天意惟有南荒水石知今日好风来远客是非已尽读韩碑承受侮辱之身谦逊而不卑屈,这即忍受亦是空,佛说忍非忍非非忍,天涯亡命荡子亦不失其心,人世还有我温柔壮阔。我认为中华民族承受来自日本军部的侮辱,轻蔑与恫吓,直至最后才接受汉高祖斩白蛇挑战,坚忍不欲杀的承受度是伟大的,盼望日本军部觉悟非正义之师终将失败。同样的,日本民间无辜妇女老幼败战时受到的侮辱悲惨艰苦,其坚忍承受度亦是伟大的,一如梅田女士说:[败战后的两三年间,日本人变得实在谦逊,这筑波山附近百姓甚至说,就连小至炉灰这样的东西,都属于麦克阿瑟元帅,他们是如此心无一物的对天地谦卑起来。],虽则日本岂属于麦克阿瑟?但这对贪欲而带来的灾祸,是易经的变,此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性自分,打开觉悟的金锁。这就像柳宗元的诗一样未来可再得婉丽纯正,江山柔和。今人爱说现在是福利国家的时代,自由民主的时代,认为不平等之受恩受辱皆已不大可能,但观照今天各国哲学未必一致,比起个人,谁敢说整个民族哪天不会再度成为残暴对待的承受者?谦卑于天地是要有不败的能力与忍者的慈悲,强者是受辱而让对方臣服。幸而我们历史上不曾有过真正的奴隶社会,阶级都是兴亡为之一变与颠覆。奴隶社会国家之业,种族纠结深不可测,难有受辱即施恩的同体大悲平等观照。然现代所谓福利国家,其经济体之虚伪正制造宛若奴隶社会之业,为此日本人是原先拥有的兴亡可平等一变的体制美德迅速丧失。民主不像民主,君主立宪不像君主立宪,还不如天皇实权时代王道正直就可以民间平正。天子是天之子,天命的承受者。日本女子之美,在也有女天皇,女子亦可以承天命,致使女教有承受的恰如其分,不是一意弱者,古代日本十五代天皇可以男女各半八代女帝,日本女子之美遂讲究也要有侠情英气,女子温婉端庄中亦志气阳刚坚决,是太阴的清凉也有太阳的激情,此刚柔和谐最受赞赏。日本观音左右是日光神和月光神。衣食之事叫禄,即如靠自己力量劳动所得之物,也要感谢天之恩赐,祖灵恩赐,我们对此接受于天地生养,单那沐浴领受的欢喜,便能够众生一体也人神相通。想这个字,是思考,是思,是慕。思考有归纳,有演绎,这是理性思考,有思念有眷慕,这是感性思考。理性原理的发明从无中生出有,靠大自然透露玄机,别无依傍。拿文学来说,文章脉络组织以外,还有诗意的感性部份,则要无偏执本性自然流露。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者汤川秀树博士这样说:[今日的自然科学界是研究过密,研究团体过密,研究人数过密,研究集会与报告皆过密,研究资料则过剩,能发明原理的天才却萎缩了,只剩应用科学的径自东风西风互相压倒骚乱。],如若大自然无须,则研究亦仅仅是高等垃圾,研究学者亦仅仅是高等庸才。惟与大自然和谐知天才有天命与天才。又国际有名的数学者冈洁博士说:[演算不是数学,现在的功利主义教育使数学萎缩了。],这是数学应混同于天道哲学,否则是活人算盘。学生听了提出这样的意见,那是否该把以往的演绎法数学改革为归纳法数学?冈洁先生径答以愚蠢。在人世智慧上开天辟地的数学家,一无例外都是哲学家。也就是说,只考虑事务性的应用一面,绝非历史的进步,以下棋而喻,只按棋谱来下的不算真棋手。研究过密即思维之根本无法有去执的空存在的时间。功利性演算也是思维的没有格物致知的纯净之空,两者皆不能成就真正自然科学与数学。福利国家所谓社会生活划一之规定,使人类如量产的汽车出厂,创造之思维能力全面萎缩。今日逐渐制度化的教育,功利主义太重,也是整个冰山最先露出的一角,尖端科学充满考试通过的高等庸才,此时的科学研究与研究小店贩卖之五金杂货无异。思考之外尚有思,思不是思考问题解决的思,毋宁说是无意识的境界。以剑道而言,就是什么都不想的[无念流],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和其光,同其尘,只是个动静前后的凝神于光明无邪。见了富士山,好像山容有大愿,但又不是富士山在思考什么,是富士山与天地同见万物动静空寂自化,那永恒之见成了富士山的山容。思是虚静的境界,生命的姿态,恰如樱树的花枝在风中随顺摇曳,不将不迎,只是个顺应自然,摇所当摇,止所当止,寂然无念却若有思,是投入一切该当如此,一切自此放下之后,那宛若存在的哲学境界,有哲学在故名有思。日本神道也把这随顺虚静称之为[思],日本神道实则充满老子门徒的色彩。所以中国文学所谓若有所思,是指其人静定如有哲学在,本不指胡思乱想。日本祭祀用品和一切好的美术品皆有思,这原承袭中国诗经,这样的静定才是思曰睿,在美学是不追求刺激,不偏执以矛盾的火花或苦闷的象征为尊,现代语言则是比较主流的美学,风姿盈盈,庄严清扬,如荡荡世景中王者。丰臣秀吉建于统一大业时期的京都二条城虽带兵气,亦有这兵气的庄严清扬,是兵气的有所思,促成丰臣秀吉怀柔不战臣服德川家康,如周朝有礼乐之美。城池再雄伟也是常民工匠一砖一瓦手泽,这兵气是君王的,有所思的庄严是工匠的一心盼家国岁月祥瑞。这庄严清扬遂不是有限的主题思想意见或主义论辩,而有境界之无限。大人物如老子庄子崇尚致虚极,守静笃,甚少小格局的度计思考论辩,却对万事万物的形上学思之满怀,而日本年轻媳妇清纯一无杂念时,无批评无不满的欢喜工作,其美丽的姿态也是她的静定之思,如缔造二条城。又或万里长城原是为兵戈,缔造的小民却只想家乡牛羊安好,暮雪月光下亦只是长长哀思如乡愁。又或道家彷佛圣经中颁布上帝神喻的摩西,儒家则是教导如何生活方符合神喻的使徒戴维王,巨细靡遗无所不教,大至君臣仁礼,小至斤两诚实,如何种田锄地舂米如何道途有序。亦道家如法,儒家如僧,教众生也同众生一起成佛,是世间三宝。又道家如学术,儒家如实践,学术假说神学佛法以自证性善,实践亦从假说各种伦常达到自证仁者慈悲平等。假说自证即从无中开出有。写文章也好,从事天下大事也好,比起逻辑思考,毋宁说将万物赋比兴这境界之有思,文章品流即说此之无限风姿。慕亦写作偲,又有相思之说,乃出自亲密的想。汉诗中相思的诗篇非常多,这不限于对恋人的思慕,也可以对友人,土地,居所以及古人的思慕,并不限于什么对象,对时空气氛,兴亡沧桑,现世繁华都有思慕,我年轻时诗作里有两句:兰花采得远难赠明日白云长相思其实没有什么特定对象,我竟是想将兰花赠与整个城池,只是思慕现世的此去山远水长。中国的关内关外,日本京都的城里城外,都格外令人怀念,不仅有许多古迹,亦有古人犹在的亲近感,我们对诸神也是这胡涂又感激的美好思慕。西洋奴隶社会却与神最亲,奥林匹亚众神是贵族惧怕冥界的神话,终究不敌奴隶中耶稣基督来自光明的神启,罗马皇帝权力也无法控制这深层心灵经验。奴隶的神与人更亲,贵族的神终告消失,罗马城中莱茵河畔纵然仍可见史迹,徒留文学的怀念。英国诗人拜伦的《哀希腊》诗篇,是西洋文学中著名的悼古之情。和汉诗念天地悠悠的与古人有亲,对天意参悟,意蕴相仿。如今走马灯般的旅游比任何时代都多,却使人世越来越不懂怀念。日本人对富士山是相对即有思,不必登上山去。战时有女子因男友踏上征途前留下的一句话,可以永怀相思,终身不嫁,从苦苦相思而成了宛如永在身旁的有思,人世可以迢迢无穷尽。也可以这样说,相思是互相为对象的,有思已经超越了一个对待的相字。这与等待或梦想实有不同,青年应该体会这些虚极静笃的无的境界,虽然不是什么事务性道理。亦可说对神的信仰可以教人崇高的爱情。第四回继续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行可以成为[业],也可以成为修行,什么是[业],互为因果的相报。仇恨必有因果当求解脱,无须解释。善行不要求因果报答,这就是修行。仇恨若能转为智慧善行,这是成觉成佛。会成觉还是成业?需要对道之觉悟。这道就体现在我们的觉悟行中。老子说[善行无辙迹],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执,道亦无常,必须缘起性空。所以历史的前方朝着未知而去,《古事记》中诸神灵所要前往之处没有道路,只有前往时会生出辙迹,但辙迹即生即灭,一代一代并不是踩着地上的辙迹而行,道在时空因缘聚合不断生灭,随道之无常即是修行,不增不减,所以空寂。道一旦成为辙迹就落为[业]。业的辙迹必可因果操作,此非道,湛然空寂则常德不离。我亡命当时所到之处完全无路,终战当时的日本民族,可说也是前程全无路。但总也一路行了过来,这一路能行来,遵从宪法之外,是我与日本民族都还有那道可道,非常道,此道是日本与我终能从战争的业中走出,光只有宪法,亦必造业无数。业并不限于恶事,善事成了业,可能是更不好的看不清的恶。因为业非空而有执。因此不循芭蕉俳句之道的佐藤春夫的诗是很好的[行],如志士,明治维新之行也是一种创造的本身,开天地新气象即是大创造。然而创造一旦局限于议会,帝国宪法乃至于教育欶语就立刻堕入了[业],遂酿成大正昭和之祸,何况败战后所行之宪法则业太重,因宪法充满偏见。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