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明师指导,有时候只要他一看你的情况,就知道可以进入哪种定境,便教导你修哪种法门,可以马上进入。所以教授师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别人的根器以外,还要看个人的身心状况,而教授他最适当的方法。 这一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怎么入定、住定、出定。【何等为相?】什么叫相?现代观念叫现象、状况,也可以说是境界。【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比如念佛、止观、观想、修气、修脉等等,是所缘相。第二因缘相,比如雪岩钦禅师,那么用功,还是开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树下,一看前面松树,悟了,这是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开始修法时,是用分别心,但都是用意识,不用意识怎么修呢!你说:我什么念头都不要,修无念。那也是意识在修无念啊!所以吕纯阳说“降心为不为”,由有为证到无为,就是这个道理。【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修定做功夫是要资本的,佛法叫资粮。学佛要具备两种资粮: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尤其学密宗,资粮特别重要。菩萨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都属资粮。资本粮食不具备,你拿什么去修啊! 没有智慧,教理没有搞通,智慧资粮就不够。福德资粮就是福报,福报不够,等你刚刚要打坐,电话来了,家里什么人病了,你连打坐休息的福报都没有。刚刚想上轨道,空下时间来用功,东边冒火,西边冒烟,屡试屡验。不做功夫,什么事都没有;一做功夫,什么事都来,修行是要大福报的。 世间功名富贵是很难得的,可是另有个福报更难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来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钟的清福,心里就觉得无限的恭敬,也有无限的恐惧,因为这是诸佛菩萨的保佑。 修定先要求得资粮,在座中就有几个人,学佛修道也很多年,讲理论都是第一等;讲功夫,有一点点;讲福德资粮嘛!一点都没有,没有时间打坐,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福德资粮不够?【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于乱不乱审谛了知。】 弥勒菩萨说定的资粮——福德与智慧,学佛第一步先求圆满这个,这个不具备,你别想修道成功,连打坐都没资格。为什么说没有资格呢?第一个,想修清净于乱不乱,自己很清楚,可是福报不够,你不扰乱人,人家可来扰乱你修行。 “及不为他之所逼恼”,你的功德不够,他就来恼乱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其实外魔也好,内魔也好,都是唯心所造。功夫求得太切了,自己造成魔境,这是功用所作。换句话说,没有魔,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所造。【云何调善?谓若三摩地,犹为有行之所拘执,如水被持,或为法性之所拘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亦非证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调善。】 这一段要注意,什么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至善下的一个最好的注解。在定的境界里,心里头仍有“有行之所拘执”,比如心里头还有修道的一念,这个念已经把你心理拴起来了,心理的状况,已经沾在某一个境界上,已经执著了,被这个观念拘束起来了。等于“如水被持”,水倒在一个茶杯里,它的范围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么一点点大,假如我们把一杯水倒在大海里头,你看看这个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什么叫“法性之所拘执”?禅宗的书,密宗的书,这些佛学的书看多了,那些理论就把你抓住了,满脑子佛学,满口佛活,一身的佛油气,佛魔,就是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法性之所拘执”。结果心念专一做不到,静不下来,根本达不到心一境性,这些不属于善,不能调和心境。诸如此类等等,必须自己作研究。 讲义发了那么多,为什么讲解东一下,西一下呢?为的是不让你们有依赖心,只能挑重点讲,其余的要自己去看,继续研究才行。【复次,如分别静虑经言,有静虑者,即于兴等谓之为衰,乃至广说,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初禅到四禅的境界,有两种颠倒会发生。佛也做过这个比方:有人问佛,为什么初学的时候反而有效果,后来越来越难了?佛说:你没有看过人家挖井?开始挖的时候,很容易看到效果,泥巴一挖出来就挑走了,好快,等到挖了十丈深时,两三天还挖不上一篓泥巴来,效果就显得很慢了,实际上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它深了。许多人做功夫,也有这种感觉,做到后来反而觉得没有进步了,这只能说自己没有智慧,观察不清楚,教理没有研究清楚。事实上你在进步,进步转到另一个状态中,自己观察不到,所以学佛修道,随处都要智慧。 什么叫学佛修道?一辈子研究自己,检察自己,就是这么简单。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只要征服自己,不想去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难,所以说圣人难学。圣人是一辈子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如果有人学圣人,却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观察他人,那就免学了,那是“剩人”。修行就要在这些地方检查自己。 由初禅定达到二禅定之间,虽是也在进步,但在进步之间,好像有一种退化现象,等于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时刻。同样的,当你要转清明的时候,可能有一段细昏沉要来,事实上绝对会来。当你过了这个昏沉阶段后,清明就出来了。在理论上来讲,清明是它,昏沉也是它,因为认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沉,自己认为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认为落在魔障,魔就来了。 现在所要讲的,是定境中的退位。普通讲功夫退步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退步的,尤其是照中国文化的说法,学了《易经》就懂这个道理,感觉退步只是爻变而已。天下事没有不变的,一定变。人与事、宇宙万物、物理与心理,都随时在变,随地在变,不变就不叫宇宙现象了。所以没有一个境界是会永存而不变的。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想把一个境界守住不变,那就叫作愚痴。中国《易经》叫“变”,佛法叫作“无常”,意思是一样的。无常是对它的结论现状而言,世界上一切现状没有永恒存在的,所以叫无常。中国的《易经》不走这个路线,而称其为“变”,变不是指现象,是原则,天下事有个原则,那就是非变不可。懂得这个道理,第一等人领导了变,晓得下一步怎么变,因天下事有必变之理在,所以做功夫修持,也要把这个认清楚。换句话说,做功夫修持的人,晓得这个境界非变不可,一个智慧般若高明的人,就会先知道下一步怎么变。 《瑜伽师地论》大概摘要到这里为止,现在我们来说《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这本书,也在弥勒菩萨的学问系统里面,是弥勒菩萨的五大论之一。学法相、唯识,尤其学密宗、禅宗的人,非研究不可。早期这本经典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带回了梵文本,还来不及翻译就圆寂了,梵文本也失落了,只有西藏还有此书,民国初年由法尊法师翻译成中文。 在做功夫方面来说,“现观”就是现量境的止观法门。现量境是唯识学的名词,唯识分现量、比量、非量。现是呈现出来;量是境界,是现状。这个量字译得实在高明,我们整个宇宙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现量就是呈现出来,中间没有加分别作用,是直接的呈现那个现量。比如说,我们意识的现量,就是禅宗六祖经常讲的“无念”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现量最重要的一个初步现象。所以三际托空,是意识现量的明了意识清明的这一念,没有杂念,也没有妄想。比如当我们早晨睡醒,眼睛还没有张开时,心里头也没有思想,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刚刚睡醒的那一刹那,那个就是意识的现量。一下子,我醒了,现在几点?要上班了等等,意识分别就起来了,这分别意识叫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别都是比量。非量则是幻想境界,精神状态境界。 另外还有一个圣教量,就是大家学佛修道,在脑子里想的。比如怎么样达到三昧啊!怎么开悟、明心见性啊!般若啊!这些观念都是圣教量。是圣人教化下来的,你接受了,就有这个思想。所以你懂得佛学,理论讲得再好,也不过是圣教量。这个理是佛的理,不是你的,你不是佛。 现观呢?禅宗的一句话:“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念即空”,这是“现观”。现观般若,现观清净,但这现观只是观空的一面,真空所起的妙有,又另当别论。真空妙有的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的修法中,都包括进去了,不过它非常注重四加行。第二十三讲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声闻乘的四加行 独觉乘的四加行 八万四千对治 习气次第断过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槃 把握行蕴 有同学问关于吃肉的事。 每逢有虔诚的信仰,又真诚恳切地用功时,稍稍一上路,自然就有这个现象,就是一吃到肉马上受不了;或一闻到肉味,一看到肉也会受不了。照佛教的道理,这是善根发起,功德的成就。久而久之,如果修持一松懈下来,就又想吃肉了,这是心不坚、不用功的关系。 宜兰山上有一首神仙题的诗: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修仙修道能否成功,只看用心坚固不坚固,这是基本问题。 又有人问,眼睛一闭,前面有许多幻境,久久不能超越这个境界,如何解决? 当气脉通过后脑玉枕关时,有些人因为营养不良,就会发生种种问题。有人眼睛发红,有人产生类似白内障的情形,只要有信心,一通过了就好了,而且眼睛比以前还要好。气脉到了玉枕关,将通未通之际,就发生很多现象,只看到幻境还算是普通的,有些人连墙壁都看透了,发起天眼通。在这种情形之下,神通跟神经是两兄弟,当各种幻境都来时,不是去不掉,而是我们在玩弄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如有很想去掉它的这个心,不是被它转了吗?执着了嘛!只要一切不理,慢慢连脑袋都忘掉,就好了。然后又转入另一个新境界,不会再看到幻相,而是看到身体内外一片亮光。久而久之,自己心脏血液流动的情形,也都看得很清楚,不用去照X光了。可是不要把它当成眼通,当眼通就着魔,不当眼通就差不多要通了。所以不要想办法去除掉它,如果道理不清楚,还要执着这个境界,幻境就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眼睛机能衰退或疲劳,这时吃点补眼的药物会有好处的。 现在继续上次所讲的。 《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有密切关系,尤其它偏重于修持和四加行方面。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也都是根据这个系统而来的修持方法。所以修密宗黄教,乃至其他密宗各教派,不论是基本的理,或者修证,都是依此。事实上,这几部论都是显密各派修证的宝典,都非要搞通不可。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一切相智品第二》对四加行的方法加以解释:【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 四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求见道,就是禅宗所说见地,真见到性空。但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告诉我们,“能见”见到“所见”时,见道的那个时候,那个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个见。能见、所见的都离开了,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眼睛看到了道,或者是理上所能了解的情况。 “见道智火之前相”,就是快要见道以前,将要见道那一刹那间,发起了暖地。这也是作学术教理的解释,换句话说,真见道时,如禅宗一些大德们的自述,在刹那之间,轰的一悟!出了一身大汗,这就是四加行的初步暖相来了。【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 这时再进一步,配合行。禅宗百丈禅师有一句话:见道的人“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表面上看起来,悟了道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可是他的心理思想行为,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变得不刻意求善,而自然合于善。为求善而行善是痛苦的行为,那是“戒行”,是难行而且是勉为其难的行,所以守戒有功德,值得赞叹!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但是一切自然在戒行之中,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这是顶相。 【由灭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 自然地灭掉一切恶业所感应而生的恶趣。这句话严格地讲起来,问题大得很。换句话说,由于过去恶业所造、所感应,在这一生会有恶趣现象。这个“趣”,就是向六道轮回的趣向,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人因恶业所感,他的现生,或衰老时,或临死前,已呈现了将去那一道的现象。还有些人的恶趣向,在梦中呈现,各种各样多得很,佛经里头都会讲到。 见道到暖地、顶地的人,定力仍是不够。因为定力不够之故,有时正在定中,恶趣现前,会产生恐惧。比如大魔境现前,平常你们不会怕,但在那个时候会怕起来。忍就是定力很坚固,有坚忍、截断的意思。第二句话讲真空性的恐怖,我们学道就是想见空,为什么见空又恐怖呢?很多人会这样,所以《金刚经》教你福德要够,如果福德不够,你见到自己的空性会害怕。大家天天想修道,修道人第一个要守得住寂寞。人生的最高修养是守得住寂寞,能欣赏得了凄凉,修道人面对凄凉的境界,会觉得很舒服。如果忍不住寂寞,守不住凄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修道,根本就是修寂灭,寂灭来了,你守不住了,这不是背道而驰吗?这个地方非要“忍”,远离空的恐怖,这是真“忍”。【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也。】 这才是真正的见道,弥勒菩萨用文字,从学术性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相上,暖是真得暖,而且暖寿识三个是一体的。所以转识成智,如果意识真转了,转成妙观察智时,没有不发暖的。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不过是暖相的初步,并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念头、妄念、意识不能转,就不能发起暖相。一得暖相就是得三昧真火,这时道家的祛病延年一定办得到,因为暖、寿、识连着,物理世界也是如此。我们这个欲界的物理世界,凡是死亡的东西,一定是会冷却的,活的东西一定是暖的。所谓暖、顶、忍,不光是道理,还有事实。【此处别说三宝教授中之僧宝,谓如第二品所说,道相智所摄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 第二品里头介绍过道相智。什么叫见道?弥勒菩萨都对我们说了。不过,见道的道相中间,有十六刹那的情况变化出来,这时候,“安住八忍之圣位菩萨”,进入菩萨境界。圣位菩萨也叫作预流向,同小乘的果位相等,是预备菩萨的后补者,不过有“钝根随信行,利根随法行之二。” 钝根的人只是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养功夫和见地。利根的人因信就进入了,证进去,马上起用。这两种是不同的。因此说,四加行法也有两种人,他们的修持境界、经过与成就,也各自不同。 “钝根者名信解,利根者名见至。”钝根的人就是学理上相信,见地上没有开发。利根的人理到了,功夫、行愿都随着一起来。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二《道相智品第三》:【了知圣声闻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顺决择分,谓色等胜义空故,通达空性与色等无分别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暖位。】 这是四加行道,功夫与事都包括在内。这里讲的是声闻的四加行道。大、小乘、罗汉、菩萨各有各的四加行,乃至外道修定做功夫,也有四加行,成就则有深浅之别。 现在讲声闻道的加行道相。这句话是说,声闻乘证了圣果的人,他的道相智,就是见道以后的智慧境界,有四个条件可以测验出来。 首先,悟了道的人一定证到“色即是空”,这不是理论,要到这个“色等胜义空”的境界,是色的第一义空,不是色的现象,这是声闻乘的境界。 若说把山河大地看空了,一切色随意而转,是菩萨境界。学过唯识就知道,菩萨境界的前五识也转了,五八果上圆。前五识真转了的人,要变年轻就变年轻,身体不好便转好。前五根都转不了,算见个什么呢!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胜义空”,形而上的,透彻证到了“色即是空”。慢慢进一步智慧到了,晓得“空即是色”。通达了色与空无分别,才算到达声闻果的暖位。【通达色等胜义无所得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顶位。】再进一步了解了色法,即物质世界的四大是无所得,毕竟了无所得,本空,也就是“色不异空”。这个所得的智慧,所包含的境界都做到了,才是声闻乘的顶位。到达了顶位,一定是三脉七轮通了,完全打开了,顶相即可达到与宇宙合一。【通达色等于胜义中,破除安住常无常等理,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忍位。】 再进一步,在见地上通达色等四大在第一义上已经破除了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即安住(即任运、保持)以及诸行是常或者无常等道理。 佛学劝导人了解诸行无常,一切是空。大乘佛学中,佛说《涅槃经》,不说无常,也不说空,说的是常、乐、我、净,与佛原始说法恰好相反。当佛涅槃时,告诉我们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真正的是常、乐、我、净。不管是无常、苦、空、无我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两头的话,中道第一义谛,两头都不著。空与有是两头的话,是相对的,修与不修,打坐与不打坐,都是两头,所以都不要执着。 这里很严重了,色法,物质世界都是无常,但成、住、坏、空,一直重新反复,可见它也不是无常,但决不是唯物思想家的“常见”。你要通达了这个,才到达声闻地的忍地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境界不同,所以修密也好,天台也好,禅宗、净土、道家也好,这些理不透,所有功夫都白做了,自己困了自己多少年都不知道,那个境界破不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升华上去。 比如现代人很喜欢讲气脉,气脉真到了身心内外光明充满以后,下一步怎么办?你说不知道,你就在千生万劫中慢慢滚吧!我常问人:你说转河车,究竟转到几时为止?这话不是玩笑,可是没有一个人答得出来。所以下一步应该如何,教理非通不可。其实佛在三藏十二部、显教里头都说了,因为佛经难读,有些问题在这一本,有些问题在那一本,读书不留意就忽略过去了。【依于十地者,谓通达极喜地等胜义无所住,如经广说,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 更进而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即“胜义无所住”,形而上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般若智慧之所摄持,才叫作世第一法,不过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而已。【言自觉者,指独觉阿罗汉,此于最后有时,不须依仗他师教授,自能证得菩提,其亦字者表于彼时,自亦不用言语为他说法。】 有时候,找不到真正证道而修持的明师,自己也可以求自悟之道。佛也告诉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都还在,《大藏经》全部都在,你只在佛经上找,等于佛亲身在这儿一样,这样去努力,也可以求得自觉之果。所以讲自觉,就是独觉、声闻、缘觉。中乘道独觉阿罗汉,在最后顿悟那一刹那,也并不一定要靠善知识,他自能证得菩提,这叫独觉佛、辟支佛。这一段很重要。 注意,刚才所讲的声闻道中,在这本书里总是拿色、空二义来讲。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身体、物质世界都属色。证悟到了就是见空性。见空性后没有一法不转的,一定转,所以叫顿悟。换句话说,色法也跟着顿转,这是一定的。等于修持次第讲“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一样,到某一步,某一步境界一定呈现,这不是教宗规定的,而是身心走修持路线必然的变化。功夫到了那一步,就是那个现象,如果没有那个现象,就不是那个境界,功夫就没有到那一步。【当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别所摄,谓远离色等外境所取分别,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就所依差别,是依独觉乘所摄法之法性为所依种性故。】 这里特别提出来说,有些修持多年的人,也许偶然到达这个境界一下,是瞎猫撞到死耗子,撞到麟喻道的境界(麟喻道比喻独觉乘)。缘觉乘自悟自肯的境界有三种情形:可以达到对世上一切都淡薄了,对外境不大喜欢,分别心也比较轻微。如果可以做得到这样,有这个修养,但为什么不能永远保持呢?那是因为“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之故。也就是说,内心阿赖耶识坏的种性之根,还没有拔掉,还在那里的缘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妄想习气就是这样,你觉得自己没有执着,事实上,无意中已在执着,连自己都不知道,能够晓得这习气的话,就能得解脱了。 这个“分别”两字,不要搞错了,以为分别总可以看得见,其实,有时候自己的分别心自己是看不见的。比如刚才同学问的:用功几天,不想吃肉了。这时候你以为吃荤的分别心要离开了,不然!也许梦中看到那盘肉还香呢!当年我从峨嵋山闭关后下山,与一个出家朋友结伴同行,快到成都,离城五六里时,一股人臭味就逼上来了。那时才信《西游记》中,妖怪找人肉吃很容易,一闻到哪里有生人味,妖怪就来了。待进了城门,这位出家朋友闻到四川的回锅肉,还香得很呢!于是忙催我赶紧离开,这个就是“实执分别”,在阿赖耶识中,我们自己不知道。能够找得出来这个,就差不多了。 所以,有时候自己觉得这几天用功得很好,心地蛮干净的,却不晓得自己那个实执分别,一下就把自己挂上了。修道学佛,搞得心中很清净的时候,有一个分别很可怕,稍稍看到别人讲错了话,做错了事情,或者不合规矩,马上觉得很讨厌,那就是瞋心,“分别实执”。你以为“分别实执”那么容易去啊!如果真的那么容易,你早就成道了。 前面讲过关于由修持而达到健康,以及做功夫进入定境的问题,因此采用了《增一阿含经》修出入息的方法,结果发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有许多人把这道理搞错了,尤其是女性方面。女性作调息,收小腹时,注意力不可以在小腹,举凡任何修法,都不可注意下丹田。凡是注意丹田,没有不出毛病的,男性也是一样。守下丹田会把肚子守大、肠子结厚、胃下垂,这叫什么功夫?隋唐以后塑的佛像,都挺着大肚子,这完全是错误的塑法,这种塑法是很害人的,实际上不是这样。 调息炼气,这个气不是从鼻孔里出入的气,只不过是借这股气,加以运用。如同借用火柴一样,点燃以后,就不要火柴了。每个人身体生命都是有暖的,身体本身也有气,要把这个体会出来,才作安那般那。真把气的道理体会出来,七天以内一定证果,这话不是开玩笑,佛法是不欺人的。 大家修气修脉,连什么是气,什么是脉都没有搞清楚,专门在呼吸上搞。以前讲过,呼吸、声音这些都是生灭法,以生灭法求不生不灭之果,合逻辑吗?当然错了。至于炼气,我们身体内部本来就有气,只要把自己本来有的引发,你真做到了,身体内部一定起变化了,那有什么困难呢! 比如你疲劳了,想睡觉,这时只要吸入一口气,停止呼吸,把气闭住,身体内部本来有元炁的,那个元炁的功能就发起来了。等于干电池用完,放在地上吸收电力,又可以重新用它。佛法修持的道理,同物理的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你懂了那个道理,本身的气就会体认到,因此用本身的气,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返老还童,容易得很,可说是易如反掌,就是因见地不到,所以才认不清。 不过认得了气也很不容易,气认得了,要炼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最多三天以内就可以做到,打坐想入定多少天也都可以办到,身体要怎么轻灵就怎么轻灵。所以佛告诉他的公子去修这个方法,很快就成就了。 为什么罗睺罗容易修这个方法?童真入道,修这个方法几天以内就证果。女孩子在第一次月经来以前,知识还没开以前,以及男孩在性知识都不懂以前,都叫童真。要证果,不管男女老幼,无论年纪多大,修持第一步,非修到童真不可。如何修到童真?心念无分别,生理色法转了,整个六根不漏,那才转成童真之身,立刻入道,绝对不假,佛法是不欺人的。【了知独觉道之道相智因,顺决择分有四,谓开阐色等胜义中,无名言中假有,不违法性,是为暖位。】 独觉道同声闻果又不同了,等于佛法的中乘道。无名言中假有,真空起妙有的作用,尽管执著有,并不违背空的法性。换言之,空了能够起有的作用,才是独觉道的暖位。【顶位是由通达色等胜义无减等所显。】 什么是独觉道的顶位?了解物质世界的色法,在第一义中没有减少。比方抽一支烟,把烟抽完,用科学方法,把这些烟收集起来,可以再把它造成一支烟,一点分量都没有少。所以进入空的境界,要它起妙有的作用也一样不少。修成功的人,另外的生命再不要经过六道轮回的投胎,自己意生身,意念一动,就可以造成另一个身体。 心法是了不起的,色法同样的不可思议。佛法偏重于心法方面的开展,了了心,才能了色,了物质这一面。佛法不会向物质这一面开展,其实心物两个是一元的,物也是同样的不可思议。道家是向色法这方面走,先把它破掉,破掉后再修成功,这是了身。后世密宗也走这个路子,科学现在正在研究阶段,也是向这一条路走。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轻视了现在的科学,随时要接触它,要看现代科学资料。为什么美国人老是放人造卫星或太空船到太空?他们在探讨宇宙的奥秘。不过有一点很可怜,他们也只是摸到生命的最后面,光向外找,找了半天,就算找出来了,但是那个发动找的又看不见。所以学佛法修道的人,是回转来在自己这里找,把“这个”找出来,“那个”就容易了,这就是要自己求证。 所以一个学佛修道的人非常自私,为什么?因为随时要照顾自己,随时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有一点没有解决,而认为自己对了,那是自欺之谈。生老病死一切都要解决,学佛是要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学佛的人?一辈子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人,就是修行人。所谓自觉者,自己随时找出自己的错误,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独觉道的忍位是什么呢?【忍位由通达内空等故,了知色等胜义不可执。】独觉乘的人,内在证到空的境界,因此对于物质世界不执著。这还是中乘道,不是菩萨道。换句话说,学佛的人说空,你说你的,物质世界还是照样存在。你打坐可以一坐一万年,地球还是在转,独觉乘是这样,地球是四大,它还是没有被你空掉。那么色与心两个是绝对分开了吗?如果是,就不是如来境界,《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是一元的,这个原理要抓住,真正的大成就,非做到心物一元不可,只偏向一面是不行的。 所以,缘觉的“世第一法,了知色等胜义无生等相”。晓得生而不生。这本经典到处都讲色,色法地水火风。唯识分析色法有三种:“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法处就是意识境界,自我可以生出地水火风,包含物质变化出来的作用,这些我们都要知道。【现证空性慧所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是大乘见道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见道。】 现证空性即禅宗所讲顿悟,“蹦”的一下,在教理就是“现证空性”。性空的境界一下呈现出来,这个时候智慧开悟,般若成就,现证空性所包含大乘道的所有现观庄严,都出来了。所以净土境界一下现前,立地成佛,这个在理论上就是大乘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好修道。等于看到米再做饭,见道等于看到米了,修道等于米下锅了。至于大乘见道的这个界限,现在不讲禅宗顿悟,只讲功夫见地道理来说明,教下与宗下是不同的。比如净土宗,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到家了,如果讲教理,为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它是什么道理,南无阿弥陀佛又怎么念法等等,这些是教理。所以宗和教有差别,但是通宗的人没有不通教的,通教的并不一定通宗,因为没有做功夫的缘故。一定要做功夫求证,这里所以说,“界限唯在大乘见道”,教理是这么讲。【此说,大乘见道人身中,具大功德胜利之见道。】 弥勒菩萨说,我这本《现观庄严论》里头所说,这个身内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谈到见道,见道还要靠这个肉身的。【道相智所摄之见道中,有十六刹那。】 刹那之间就见道了,这是弥勒菩萨给我们分别的。【佛清净为最清净者,由于能治所治次第断过门中,许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性故,是能尽清净三界诸障之真对治故。】谈到对治法门,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当你修持时,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着了,这时就需要对治,就要不空,提起“有”来。“有”久了,就又散乱了。所以打坐做功夫要晓得对治法门。 有人问:有时候念佛、念咒子或做观想,做得很好时,怎么后来不行了呢? 因为你觉得好,你心中想,这一下好啊!很定啊!事实上已经在散乱了。越搞越被散乱拉走,当然就不好了,又不晓得对治。修行人对各种方法,不论外道内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种境界,应该赶紧要修某一个法门,不能再搞原来那个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们的心理,多少的业障,很难把它调整过来,所以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对治方法。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只限于一门,认为自己这个对,其他都不对,那就错了。 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切清净对治法的重要。唯有佛的清净境界是总对治法。能对治的与所对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们散乱要修止,昏沉要修观,落昏沉要炼气,气炼多了也会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处。能治、所治各种法门都要学。 对治法门学了做什么?“次第断过”,把我们的习气渐渐转变过来。这次课程讲见地、修证、行愿,但行愿没有谈,因为很难做到的。习气过错是不可能断的,但心理行为及习气不能断,是做不到身内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会进步。等到你身内功德成就了以后,身体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变化,向胜义方向转变,这个道理是呆板的,这本经典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可是这里又告诉我们,习气是次第慢慢断的。比如刚才讲,得了定,意念清净时,别人的一点错处都看不惯,是什么道理?等于自己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太干净了,一点灰尘都不能落,落下来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讨厌,就要擦掉,不能容纳尘垢,起了瞋心。因此只喜欢清净,不喜欢尘垢,这是功德不圆满,也是过错,赶快要断,非断不可。这些佛经上都讲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能治所治次第断过”,这个法门当中,是大乘的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性故”。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净本性出来了,是自性“能”清净,只得“能”,而去妄念亡“所”不行。“能所双亡”又还不行,要“能所双融”。所以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平等无分,这才叫大无分别心。这样才能够“尽清净三界”一切障碍。这也就是一切障碍的真正对治,既不落空,又不著有。 这些都是讲理论,如果懂了,晓得既不落空,又不著有,那么平常所学的外道也好,那些著有的都可以修了,为什么?因为对治的时候需要用,调心的时候要用。所以知识学多了以后是个大障碍,但是成道了以后,反而怕你懂得不够多,你越懂得多,教人度人的方便越大。所以《大般若经》上讲:“大般若如大火炬”,什么东西都不怕丢进来,好的、坏的,越丢智慧光明越大。具大般若智慧的人,不怕你是外道,或染污什么,你尽管来,来得越多,他的般若光芒放出越大。 第二个比方,大般若如孔雀鸟,所以密宗有个修法叫“孔雀明王”。为什么如孔雀呢?孔雀专吃有毒的东西,蜈蚣、蝎子,越毒的东西对它越好。毒品吃多了以后,羽毛越漂亮,没有毒品吃,它的营养就糟了。所以大菩萨能够下地狱,能在六道中度众生,吃了毒药,羽毛更光彩,智慧更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切法门皆是对治。 【此处之诤者,谓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不应道理。】 古代的大祖师们已经发生争论,说用外道的法门来修无上道法做不到,不可能。这里的争执是说: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没有这个道理,不合逻辑。【譬如羸劣士夫不能摧伏强力怨敌,于劣怨敌不须强力士夫。】比如身体衰弱的人,怎能摧伏强敌呢?【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断除上品实执;断下品实执不须上品修道故。】 下品修道方法的人,如果路走错了,决不能成就上品佛道,而且断下品习气,深生染著,也不需要般若那么高的修法,这些都是人的意见之争,千古皆然。【答云无过。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劳;洗除细垢,须大劬劳。如是能治所治亦应理故。】弥勒菩萨说,这个不是问题。等于我们洗衣服一样,衣服太脏,就用力一点;不太脏的,轻洗一下就好了。下品修道的毛病大,做功夫要勤劳一点;功夫毛病浅一点,就少修一点,这并不是问题。 《现观庄严论略释。一切智品第四》:【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大乘修道,般若成就,即禅宗所讲的顿悟法门。【现证无我慧所摄持,复是小乘现观种类,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圣者皆有。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观待世俗事是破寂灭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悲不住寂灭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现在讲大乘,就是禅宗所谓立志顿悟。你天天求悟,悟了干吗!不悟多好,不悟这个世界很好玩,悟了以后世界如梦,那还有什么好玩的。不好玩何必学呢?学佛修道有两个目标:“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是,智不住世间,悲不入涅槃。简单一句话:悲智双运就是菩萨道,再换句话说,就是智悲双修之道。到了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就是佛的果位,智悲双运也就是这个道理。 修道的人,第一步功夫先证到“无我”。这个智慧境界所包含的,有小乘现观种类,即小乘境界见到空一切智相,见到空的境界。这个范围,凡是圣人“界遍一切圣者皆有”——凡是圣人都见到空的这一面。这句话讲得多痛快,也最伟大。凡是圣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见到空的一面,才能够称圣。 “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看世俗很厌烦,要出世修道叫观待。待是相对、对待的意思。 世俗的事情拿空来破它,是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论上达到“智不住三有”,见地上见到空,如落在空的一边也是小乘,更何况你那个空的境界还不究竟。见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师所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大乘见到空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这个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于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样。【菩萨一切智道般若波罗密多,由慧故不住生死此岸,由悲故不住涅槃彼岸,于彼二岸中间亦胜义不住,以是双破二边,现证空性智所摄持之现观故。】 证道的人,就是禅宗讲悟道,悟个什么?就是般若波罗密多。悟道了以后,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涅槃生死等空花”。船子诚接引夹山的话:“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中国禅宗真正证道、见道的那些人,不是只有一点清净,或一点意念偏空的境界而已。所以我们应多注意临济、曹洞等创宗立教的修持与见地。清代石成金录的《禅宗直指》——大事因缘,也要仔细看过。他所引证的例子都是非常好的,都是讲实际修持,实际证到与经典相合的境界。那才算是开悟、证道,不是一点小因缘、小境界、小清净、或一点小空,就认为自己是悟了。【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大家虽然在修持,但都还没有把色法这一面搞清楚,如果四大所构成的物质世界破不了,要说成道,那是自欺之谈。物质世界怎么去空它?吃饭也是色法,这个吃饭的色法不装下去不行,不然人就会断气的,有这样严重。你怎么去空它呢?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什么色法摆在第一位?就因为这一蕴很难破,蕴者蕴藏在那里,牢牢的,又译为阴,看不见,翻译得很有意思。 “色蕴等空性”,我们大家学佛,偶然把第六识一念清净,叫它空一下也还容易,但是色法就是空不了,怎么样去空它?非修证不可。 “三世所系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这个三世真把我们困住了。色蕴,物质的力量都把我们挂在那里,不但是今生所系法,连过去、未来都把我们吊着。说某人有神通,你只要问他一句,什么是这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保证他讲不出来,因为人不管在梦中也好,神通也好,神经也好,他讲得出来的,都是人想得出来的东西。那个想不出来的,就是没有看过的。从各宗教的立场就可以看得出来,外国的神、外国的天堂,都是外国样子;中国的神,是中国的样子。每个地区文化思想不同,天堂都跟着变。从这方面来研究真是有趣,我们的玉皇大帝就是我们人格化的神,而且还可以指挥地下。还有城隍,同我们的行政组织一样,西方的上帝是西方的人格化,天堂同西方的组织也是一样的。最后归结到书中的偈子:“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 我们的思想和学问,都跳不出物理世界的范围,那要怎么跳出三界外呢?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修法,三十七道品,七觉支等这些菩提分,都是行蕴、想蕴的对治法门。 不要说我们离不开思想,就算你离得了思想,那个行蕴,生命的功能,就更难讲了。比如我们睡着时,思想可以不想,但我们的血液循环,只要我们活着,它都在流动,一切的生命细胞,也是在新陈代谢,这就是蕴的功能。行蕴就是第七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东西。所以大家有时候谈空,你空掉了什么?行蕴都空不了,即使你做到呼吸停止还不算数,连身体内也要达到气住脉停。所以你修持能达到要心脏、脉搏停掉就停掉,要活动就活动,那你才对行蕴有把握。能对行蕴有把握,才可以勉强跟着业力走,这才叫修行。 不做到这样,免谈功夫了。你说你丹田发烫,鼻子会冒白烟,那都是想蕴可以做得到的事,只要多练习就可以做得到,那是妄念问题,不是这个功夫。 第二十四讲 往生兜率天 第一义 四正断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萨道的加行 顿根菩萨 四十六种魔 六度菩萨行 四种魔境 有位同学在笔记中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听了课后,觉得学佛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他因为多看佛经,知道了一个方法,他自己称为“偷懒法”。怎么偷懒呢?他也不想往生西方,路太远了,也不想往生东方药师如来世界,那也是不容易,干脆上生兜率天,到弥勒菩萨的国土去。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一切准佛们,在下生成佛以前,即十地菩萨,等、妙二觉最后身,都是在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还属欲界,有饮食男女之欲,同人世间一样,只是境界不同。 但兜率天有弥勒内院,弥勒内院里是绝对清净的,我们刚听过的《瑜伽师地论》,就是弥勒菩萨在弥勒内院所讲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以定力上升到那里,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据说这部书是如此完成的。现代一般学者,尤其是欧美学者,都不相信这类事,认为这本书是无著菩萨的。这问题我们不去讨论。 很多大菩萨们,都发愿往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等到下一劫开始时,再跟弥勒菩萨下生,到这个人世间度人。 这位同学看到了这本经论,不错,是有这条捷路。往生西方净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生兜率天只要你信愿坚定,只要你做善事,发愿往生就行了。发愿往生,跟随弥勒菩萨,将来一块再下生到这个世界,就像阿难和舍利弗跟着释迦牟尼佛一样。古代如无著菩萨,近代如太虚法师,还有几年前在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乃至过去大陆上的许多在家、出家人,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天,下生跟着弥勒菩萨听课学道。 这个方法很对,而且这位同学能发现《大正藏》里头《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可见他蛮用功的。禅宗祖师有两名话:“蚂蝗叮上鹭鸶脚,你上天来我上天”。等弥勒菩萨下来度人的时候,跟着他下来,做他的弟子,这个办法很对。 现在继续上次的《现观庄严论略释。一切智品第四》:【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修礼拜等,虽是福德资粮之因,而能对治不信等,然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这就是说我们修持的人,对于佛境界不能执著,起一点微细的执著,就会障道了。 拜佛很重要,尤其学密宗,第一个条件要先拜佛,先叩十万个大头再来。我当年学佛,说信就信,说拜就拜,地上什么也不铺,早晚必定叩一百个头,规规矩矩,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拜佛时,觉得佛就在前面一样,如果说还发不起这个心,连拜佛都怀疑,这是你罪业深重傲慢。学佛的人不能不拜佛,“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贤之言。”人要找一个怕的,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在心中令你起恭敬心,就是敬心生不起来,心也当然不会专一。 尤其是学佛学道,自己检查自己,如果恭敬心没有发起,想上路是很难的。所以学大乘佛法,先要学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一一要去做,敬“他”就是敬自己,这些理由很深。不过修到最后,要一切放下,佛的境界也不能执著。【说胜义谛难通达者,以唯是究竟内智所证,遮遣见色等之名言量所能知故。又胜义谛说为不可思议,以名言量不能了知从色等,乃至佛不共法,是世俗法性,其究竟实性唯是圣根本智所见故。】 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这个道很难了解,不是言语表达得出来的,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内在智慧脱离了物理世界,更在名词学理的范围以外,将这些都破除以后,才是第一义谛,所以禅宗不立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佛说不可思议?这一句话是对那个见道的本体而讲,因为那个本身是无言语文字可以形容的,也不是从物质世界的知识可以了解的,这个是佛说的不共法,超过了一切事实的法性。如果你见到了这个本体实性,你就是圣人了,有成圣人的根本智。但对于凡夫来讲,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形而下的东西则是可以思议的。【谓诸有漏缘起,皆非实有,唯由执著习气所变现故,譬如梦事。】 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有漏的因缘和合,有漏之因的缘起法都是假的,如梦如幻,都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所变现出来的。比如大家打坐,所有的境界,不管你感觉到空也好,光明也好,清净也好,乃至千奇百怪的现象也好,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相都要空完,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阿赖耶识执著的种子习气所变,都是假相,不是真实。 许多人问打坐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多余的,若把教理研究通了,晓得这些都是过程,哪怕成了大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发起了,也只是阿赖耶识习气种子的发现而已,不是究竟,也不是道。这个道理要搞通。若搞通了,有许多境界过程,用不着怀疑,并且晓得下一步又要变化了,都会变去的。 上次有同学问,打坐一闭起眼睛来,前面有许多幻境,这些幻境哪里来?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发的。本来是眼神经疲劳所变化出来的,再配合下意识,就以为这个是鬼神,那个是魔。其实哪里有魔!魔也是你自己造的,都是自己习气所变化,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现观庄严论略释。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一:【此中分三,随顺声闻弟子所有一切智相,随顺菩萨所有道相智相,一切相智不共相。初者谓以慧观察有漏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之别相,及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皆真实空之共相,安住正念,即四念住,其自性谓缘身受心法四事,各修别共二相。念慧随一之入道现观,为入四谛之取舍而修也。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之四正断。】 这段告诉我们修行初步,第一要观空,观无常、苦、空、无我。先从小乘的四谛上修,但是任何修行皆离不开四念住(见三十七道品)。 这里最重要的地方在这一段最后:“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不善就是恶业,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习气里有坏的念头,必须自己能截得断,这是修行的初步,这也就是行愿。还没有生起的坏念头,要防止它生出来,这句话要注意,真是修行人,看到这句话都会发抖,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平常没有坏心眼,那是因为它还没有发出来。即使最善、最好的人,在好极了的时候,也会起很坏的坏心眼,自己都检查不出来,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事情。看过去宋、明理学家的资料,在做善事的时候,同时也做了很大的坏事,自己做了都不知道。所以行善培养功德,要最高的般若智慧,不是那么简单。有时你觉得自己很严肃、很端正,实际上天天在做坏事。行愿就有这样难!任何人一点主观的知识,一点点学问,自认为是对的,但以根本智一照,往往有最大的坏念。所以,“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是最难的。 “善已生令增长,未生令生。”我们以心理学的立场检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个真正严格检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个念头是真正的至善,多数不过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而已。不要说行为中有善事,连至善的念头都没有起来过。你说,我在念佛啊!那是无心念,一边念佛,一边六根还到处乱动。即使你能念佛念到专一,那只能说是修持法门而已,并没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资粮,有这样严格。所以大家随便讲禅宗,什么宗,一分功德没有升起,你想进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转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会跳进一步,这是很呆板的。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这么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进步,善根没有起来,善功德根本没有培养过,如何进步呢?所以“善已生令增长”,自己检查出来自己真有某一点善业,已经生根发芽了,要使它增长;至于还没有生起的,“未生令生”。上面所说的这些是四正断,三十七道品中称四正勤,也就是我们必须努力去修持的行为。 这一段通通讲三十七道品,来不及多讲,自己要仔细研究。【初聚立于资粮道,次四聚立于暖等四加行位,圣道支立为见道,菩提分立为修道。】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要修行,显教所讲三十七菩提道品缺一不可。这就是行门,自己要随时严格地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这个具备了,才是学佛的基本。初步“聚立于资粮道”,你的修行本钱才算有了。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马马虎虎过去了,没有配合自己真正的善行在做,资粮道就不够。换句话说,你要修行,要证道,你的资本也就没有!这与做生意一样,没本钱谈什么?再说,你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功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作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修行的心行基本没有建立,一来就想走高的路子,走上上道。认为自己已悟道,何必再要参禅打坐,这样枉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检查自己,有没有发起善心?资粮道有没有充沛? 学大乘道要注意,这是讲菩萨道的四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同打坐功夫配合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大乘加行道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名于胜义不住色等。于能缘心破实执,名于色等胜义不加行而于真实义加行,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 学大乘道的四加行,功夫与见地配合起来更难。弥勒菩萨怎么说呢?大乘道的根本智——明心见性,见到空性是根本智。小乘的根本智偏空,中乘道的根本智偏空起一点幻有,大乘的根本智即空即有。所以《心经》上的四句话:“色即是空”——小乘罗汉法门,“空即是色”——缘觉法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萨法门,所以修持做功夫的程度不同,所达的程序就不同。因时间来不及详讲,只能大概提一下。 现在要讲大乘道的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我们所缘的境界。乃至你打起坐来,观想有菩萨出现,或光明出现,乃至身上三脉七轮通了,都是所缘境。要破除实执,不住色法的境界,离开物理的世界,乃至于心理的境界,要空掉一切。 这段中间一句要注意:“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世界本来是空的,但它是即空即有。所以“色等实空之真如”本体,与心物一元这个本体的道理,是非常深的。你证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够转这个“物”啊!所以“心能转物”,谈起来容易,功夫真正证到,是很难的。所谓“诸道之法性难测度”,是说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用思想来揣度的。 “诸行相之法性无量”,注意,一切菩萨行,心里头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无量无边,有各种法门。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对人起恭敬心,所以对于任何人不要轻易下断语。很多高深的菩萨化身,他有“秘密行”,外表看起来是这样,他内心不是这样,你搞不清楚,随便下断语,早就犯下了口过,那个口过犯得很重啊!有时候招来地狱果报,你不要以为自己看清楚了,看清楚,谈何容易!任何一点小过都是有因果的。 “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通达上面这五种加行,还是依加行做功夫本体来分别的。【又资粮道钝根菩萨智,于真空性多起惊恐。】 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功夫到了,真的空境界来时,反而害怕了,这就是钝根菩萨,也是因位上的菩萨,还没有证到果位。我们没有真正修行经验的人不知道,有人用功真正达到空的境界,真会害怕。武侠小说中所谓的走火入魔,就是钝根菩萨。【由是初业菩萨之加行故,须大劬劳,要经长时乃能成佛,名劬劳长久之加行。】 这一类钝根的菩萨,只好不走顿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渐修的路子,慢慢来,一下给他来个空,他会害怕,如果福德资粮又不够,有时候就发疯了。一发疯了以后,马上就走入阿修罗道、鬼道里去了。将来诸位在座的菩萨接引人时,虽有本事使人证入空性,但都不能随便做。接引人是很难的,你要观察他的福德资粮,前生业报功德,想办法使他妄念澄清一下就行了。如果很快让他见到空性,马上出问题。等于穷小子不能一下使他发财,一有了钱,他的烦恼、痛苦就来了一样。所以接引人要观察根器。这种初级的菩萨,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就,这种菩萨的加行,就叫“劬劳长久之加行”。【大乘加行道暖位,由于空性成就无畏,名得授记之加行。】 到了大菩萨的暖位,什么气脉、明点,这些都不必谈了,因为这些只是达到暖位的初步而已,真到了暖位,这些已经不在话下了。菩萨道的暖位,已经超越了这些。这个时候,由于证到空性成就,得无畏智。所以这种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记之加行”。【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暖,听闻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转加行。】 由于般若证空性,般若包括五个范围,第一个“实相般若”,实相就是本体、真如、见道。第二个“境界般若”,般若有般若的境界,得了般若智的人,悟了道能够通达一切境界。第三个“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达,高明了。第四个“眷属般若”,真正大智慧成就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行都会起来。第五个“方便般若”,一切教化的方法都懂了,而且自利利他,都有他的方便,这就叫作般若。《心经》与《金刚经》的重点,是讲实相般若,弥勒菩萨说的道相智及根本智,都包括在实相般若中。 大乘菩萨的顶位,超过了暖位,已经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转加行”。【大乘加行道忍位,由远离二乘作意等障碍法,故名出离加行。】 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经跳过了小乘声闻缘觉境界,所以这个阶段的加行,叫“出离加行”。【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为见道正因常修法,故名无间加行。】 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常修这个法,所以叫“无间加行”。不断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过了不退转地。【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萨提加行。从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办法身果,故名速疾证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于三种种性转法轮之净地智,故名利他加行。】 八地菩萨以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以后,才能包括利他之行,还没有到成佛之果。如此等等,弥勒菩萨把修行的次序功夫,统统告诉我们了。自己要多作研究。 修定的时候,《楞严经》中谈到五十种魔的境界。《现观庄严论》中告诉我们,有四十六种魔境界。【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 修行有时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就叫魔境界。比如你打坐坐得好,突然家里有事,或者感冒生病了,障碍多得很。不修行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越修行,事情越多。因为福德资粮不圆满,所以障碍重重。在四十六种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种是依自违缘而来,要特别注意检点。 所以佛法是要我们随时检查自己,随时提高自己的警觉,差一点都不行。所谓正与邪,佛与魔,有时候连一线都不隔。弥勒菩萨在这里,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四十六种魔道的境界,主要是就见解而言,并不是像一般所讲的有个魔,或有个鬼的那种魔的观念。【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学佛的人有一个重大的测验,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转了多少,自己有数。如果色身的业力还在粗重的范围,轻安没有发起,纵然你的境界再好、见地再高,你的什么无念清净啦,见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而且大家的功夫多半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如隔日发寒热病一样。今天发寒,明天发热;今天好一点,明天又掉了;过两天又捡一点回来,忽然又不对了。像打摆子一样,一阵冷一阵热。都靠不住,因为色身的业力没有转。但是,由于色身转化的原故,没有了疑惑,这个时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为人师。【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修行人要自我测验,自利利他。一切善行,都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做起。其实这当中,任何一点都很难做到,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有十块钱,布施两块钱容易;你只有一块钱,布施一块半才难。佛经说:“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不过真布施的人多半是穷人,因为世界上只有穷人比较同情穷人,自己不穷就不了解穷人的痛苦,所以真正的菩萨心肠,是在这种地方。 行、施等都是很难的,这些道理很深,不是一般随便说说而已。见义就要勇为,毫不犹豫地做去,要修最慈悲的行为。学佛基本要学慈悲,可是没有人真发起慈悲行。不要说行为,心理转变都很难,这个功德不圆满,空性不会见得透彻,这也是呆板的道理。 “不共五盖住”,贪瞋痴慢疑为大五盖,真修行的人,决不能与五盖并存。你是佛,就不是魔;你是魔,就不是佛。两者不能通融的。【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 随眠烦恼跟着你,缠着你,使你一天到晚昏昏沉沉,好像在睡眠中一样。要把这一切心理烦恼摧伏,五十一位心所发出来的作用还很多,都要一一摧伏。 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像菩萨们,都打扮得很漂亮,除了头陀以外,在家菩萨都是庄严其身。【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心里无邪曲,要行头陀行。并且要有利他之心,同地藏王菩萨一样,牺牲自己,专门利益他人,敢向地狱去度众生,地狱众生不度完,宁可不成佛。要有这个精神才可以学佛。【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现观庄严论》讲四十六种魔境界。实际上魔对我们哪有办法!魔绝对魔不了人,是我们自己把魔骗了来。我最近作了一首诗:一灯丈室念初平,梦里江山倍有情。八万龙天齐问讯,大千世界步虚声。欲坚道力凭魔力,自笑逃名翻近名。去住无由归不得,举头朗月又三更。 真想考验自己的道力,要凭魔力。所以弥勒菩萨也说,“魔开显似道”。真正的魔道很厉害,几乎完全同佛法正道一模一样,有时候假的往往比真的还真,所以往往魔道与佛道很难分别,这个要靠智慧。【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把这二十种不同的路子搞清楚了,你才可以开始打坐修行,才能做到安住于暖、顶、忍、世第一法里。再进一步,四加行修成了,才能够到达不退转,大彻大悟的境界,证得大菩提。 下面这一节,仍在尽量的鉴别魔境,魔智与道智的差别:【此处之四魔体性,五蕴魔谓五取蕴。烦恼魔谓三界一切烦恼。死魔谓不自在而命断。天魔谓障碍修善之他化自在天众。】 魔境的性质有四种。 第一种自己本身的魔最厉害,就是我们生命带来的“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今天感冒,明天发烧,这里痛,那里痒,这就是色蕴魔随时在障碍你。色蕴不转,感觉上的不舒服,都是魔境界。这五蕴魔是五取蕴。 什么是五取?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取,是你在执著自己,我们有这个生命,把这个身体执著得很厉害,原因是由我见、身见来的,都是要自己活得长久,五取蕴就是魔。 第二个是“烦恼魔”,就是一切心理状况,一切心理、思想都是魔。 第三个是最可怕的“死魔”,随时威胁你,他要你的命,你就随时会死。学佛的人能脱离了生老病死的有几个?这是什么道理?这里头是个大问题。要跳出生死,来去自如,自己绝对可以做主,除非有道有功夫的人才可以做到。比如曹山祖师,徒弟要他多留几天,他就多留几天。再如儒者罗近溪也是一样,都有破除死魔的本事。所以说死魔“不自在而命断”,你自己做不了主,它几时来,那个功能就几时到,你立刻就要走。当你能做得了主时,始知我命不由天。这不是吹牛的,要定力,要功夫才办得到,自己这条命,才的确可以不由死魔所支配。 第四个是“天魔”,这是外来的,障碍你修善行,今天这个世界都是魔境界的世界。换句话说,被物质文明迷惑的,也是魔境界,这些都是他化自在天天魔的变化。 这些魔境,如果以禅宗的一句话来表达,更简单明了:“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做不了主,就是天魔。整天脑子昏昏沉沉的,则是阴魔。【由彼等能障不死涅槃故名曰魔。】佛法所说的魔,就是一切能障碍你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小乘证见道位,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注意,修行打坐,做四加行功夫,只要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念空,念头真正到达空的人,就是于三宝所获得证信,的确见到真空了。以这小乘偏空之果,也能降伏了粗分的天魔,不一定要证到罗汉境界才降伏天魔。只要念头一空、一定,证到这一点,就可以降伏天魔。【得有余依涅槃时,永断一切烦恼,故降伏烦恼魔。】 达到有余依涅槃时,身心皆空,完全清净,虽然是有余依涅槃,阿赖耶识根本也没有断,但是,已经可以降伏一切的烦恼魔。一切妄念不起作用,就是烦恼魔断了。【若证俱解脱阿罗汉,能加持寿行,得自在故降伏死魔。】 道家经常讲长生不老,有没有这回事?学佛的人一听就斥为外道。乱批评!佛经上也告诉你有这回事。证到大阿罗汉果,寿命可以自己做主。比如佛经里头有句“留形住世”,佛吩咐四大弟子,迦叶尊者、罗睺罗尊者、宾头卢尊者、君屠钵叹尊者等,受佛授记留形住世,等待下一劫弥勒佛到来。 有一种方法可以请宾头卢尊者来。从前在普陀山、九华山、峨嵋山的丛林下常会有这种事,有钱的施主们来打千僧斋,供养一千个和尚吃一餐素斋,再送每人一块银洋。和尚一听打千僧斋,老远都赶了来,吃一餐好的素斋,又可拿红包。这时候,我们这位大师兄宾头卢尊者会来,他来时没人知道,不过他走后会告诉你,证明佛法是真的,只是过后才让你知道。 你只要好好修行,证到了解脱阿罗汉果,能加持自己的寿命,可以得自在,你爱走就走,不走就留下,降伏了死魔。这个魔最难降伏,真不容易,要得到阿罗汉果才行。 所以大家问我:怎么样叫报身成就?做到能降伏死魔,当然报身就成就了,做到这样才能祛病延年,任何疾病都能去得了。【证得无余依涅槃时,尽灭惑业所感有漏取蕴,降伏粗分五蕴魔。】 达到“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粗分的五蕴魔降伏了。 方才我们介绍的是小乘的修证次第,现在让我们看看大乘的情况。【大乘证得不退转相,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达到不退转地,就是得到真空生妙有不退转智时,那些粗分的天魔境界,可以降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