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换句话说,不要去抗拒它。你向自己臣服,你认清自己的真相,你敬重自己。每当自己不想要的感觉和情绪生起时,立刻将它们吸进来,而跟所有人类的情感连成一体。我们都很清楚以各种形式幻化的痛苦是什么滋味。 你为自己吸进这份痛苦,那是一种非常私密和真实的体验,但毫无疑问的,你会立刻感受到自己和众生本是血脉相连的。如果你能在自己身上体认到这一点,一定会怜恤所有人的痛苦。如果你正因嫉妒而怒火中烧,但你还有勇气将那份感觉吸入胸中而不归咎别人,那么刺穿你心的那支利箭,就会使你深深体恤世上和你有同感的人。这项修持能穿透不同文化,穿透贫富与智力高低,超越不同的种族与宗教信仰。地球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受苦——贫困,疾病,死亡,嫉妒,愤怒,被人遗弃,孤独无依。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在承受着这些痛苦。虽然各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心底的感受都是相同的。 同样的,如果你有一股喜悦的感觉——或是任何一种令你开怀,释放,放松,充满灵感或启发的感受——都可以将它吐出去,送给其他人。当然这也是一种非常私密的感觉。 一开始感受到喜悦或放松,便可以将那股感受和一个更大的视野相连。如果能放掉心中的剧情,你就能完全体认到其他人的感觉。这份感觉是全人类所共享的。假设你以这种方式真诚的修炼,它一定会触摸和觉醒你心中的那股众生一体的深情。 施受法的四个步骤——佩玛 ? 你可以在正式坐禅的过程里练习施受法。举例而言,如果你坐禅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可以在中段的二十分钟里练习施受法。施受法总共有四个步骤: 让你的心先安静片刻——这种状态被称为“忆起绝对菩提心”或是开放心胸通达基本空性和觉醒之心。 觉受上的练习——吸入炙热,乌黑及沉重感——一种负面闭锁的感觉——然后呼出清凉,光明,及轻松的感觉——经由身上所有的毛孔吸入这些感觉,再将内心的光明经由所有的毛孔向外放射。做这项练习,直到你的观想和呼吸调成同步为止。 现在请默观任何一种感觉上十分逼真的痛苦情境——举例而言,你可以将炙热,乌黑而紧缩的哀伤感吸入体内,然后将轻快而开朗的喜悦感或空性,或是任何一种可以带来解放的感觉,呼出去给别人。 将慈悲心的范围扩大——与所有感受到这份痛苦的人联结起来,让心里生起一股想要帮助每一个人的意愿。 深化的施受法——佩玛 ? 施受法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真的有能力与痛苦相连,有能力敞开心胸和放下,这时就可以进一步为一切众生修习此法。这才是施受法的关键所在:你自己的苦受和乐受,变成了你和众生血脉相连的方法。行施受法可以让你和古人,现代人以及未来的人类,同享彼此心中的喜悦与痛苦。 任何一种令你不舒服的感觉,你都可以善加利用。“我很不幸,我感到很沮丧。没问题,让我充分去体验它,这么一来,其他人就不必去领受它,其他人就可以从其中解脱了”这么做,会觉醒你的情感,因为你有能力发愿,“眼前的这份痛苦能利益众生,因为我有勇气把它完全吸进来,别人就不必受苦了。”你所感到的那股法喜,那份敞开心胸和放下自我的喜悦感,也变成了你和别人联结的一种方式。呼气时你发愿:“但愿我能释出任何一份善意或真诚的感受。任何一股幽默感,对黎明和黄昏美景的激赏之情,或是生活中的欢欣感,都可以和别人分享。” 如果我们愿意——即使是一秒钟——善用自己的苦受与乐受来利益别人,我们就能带来更大的助益。在任何一种情况里,你都可以行施受法。不过要从自身开始发愿。然后将此法拓展到每一个慈悲心生起的情况里,为自己和你想帮助的那个人行自他交换。接着你会进入更困难的一点情况——如果你生起的第一个反应里没有慈悲的成分! 永远保持喜悦的心情——佩玛 ? “永远保持喜悦的心情”听起来像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愿望。有位男士曾经对我说过:“永远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啊”然而一旦学会如何去除心中的障碍,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刹那都包含着流畅无阻的开放性和热情,它们都是无限喜悦的征兆。 下面就是我们培养喜悦的途径:“学习不去防卫我们的根本善性,学习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恩。大部份的时候我们都不会这么去做。我们不但不感恩,还会继续挣扎和助长心中的不满。那就像是在花园里灌筑水泥,以为花儿会因此生长。” 采用发菩提心的方法,到了某个阶段,我们可能会领略到当下这一刻的神奇性;我们可能会逐渐觉醒,而意识到自己一直是生活在神圣世界里的一名勇士。此即不断的发现无限喜悦的历程。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都体验到它。但是一年一年的,我们会越来越感受到它。 沟通——佩玛 我们有一种最强烈的倾向,总想让自己脱离真实的经验,因为它会使我们受伤,佛法却鼓励我们更贴近那份经验。虽然诠释“慈悲的行动”有许多种方式,我最喜欢的却是“沟通”二字——尤其是诚心的沟通。 做所有的事都该怀着想要沟通的意愿。下面有个很实际的建议:你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应该让别人明白你真实的动机,而不是令语言造成更大的障碍,使别人的耳朵更加封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要学习倾听和观察的方式。让你的身·语·意都不背离想要诚心沟通的渴望。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令情况变得更为两极化,使你自己更相信自己是个孤立的个体。反之,你的身,语,意也可能促进你想沟通的渴望,使你跨出我们都深信不疑的那个迷思——我们只是个孤立的,与众隔离的渺小个体。 负起这份责任,乃是觉醒菩提心的另一种方法,因为责任之中有一份品质,那就是了了分明地认清事物的真相。责任之中还有另一份品质——仁慈,也就是以温柔而诚实的态度观照自己,不带有任何批判。此外,你还必须有能力继续修持下去。你只是不断的修持,而不落入僵固的自我认同,譬如把自己视为成者或败者,施虐者或受虐者,好人或坏人。你只是清晰而又慈悲的看着自己,继续修持下去,下一刻永远是新颖而开阔的。如果仍旧以未来为导向,你就永远无法放松下来,欣赏你早已拥有的东西或真正的身份。 好奇心与慈悲心的范畴——佩玛 自我中心的倾向,保护自己的企图,都是极为强烈而无所不在的。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将它倒转过来,那就是对每一件事都怀着好奇和追根究底的心。这是助人的另一种方式,当然在过程中也帮了自己。我们修自己乃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帮助别人正是在修炼自己。整个道途似乎都跟好奇有关,亦即向外观察,对我们的生命和眼前环境里的细节都兴趣盎然。 每当我们发现自己被激怒时,我们可以选择压抑或是反击,但也可以选择修心。如果在那个当下立刻行施受法,怀着开放的心情,将丢脸,恐惧或愤怒的感觉吸入心中,我们会十分惊讶的发现,我们竟然能以豁达的心胸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心一旦开了,就是开了。它如果敞开了,你的眼睛与头脑也同时打开了,你终于看见了别人脸上和心里所发生的事。假设你正在街上走路,你看到远方——远到你几乎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有某个男人正在打它的狗,这时你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为那只狗和那个男人行施受法。同时你也在为自己那颗哀痛的心,为所有正在施虐受虐的动物及人类,为所有像你一样正在目睹这类景象而感到束手无策的人,行自他交换。只是一个简单的自他交换,就能使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宽宏而有爱的地方。 障碍——佩玛 内在与外在都可能出现障碍。外在的障碍指的是被某件事或某个人伤害的那份感觉,或是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祥和与宁静被干扰到了,某个恶棍破坏了所有的好事。这种受阻的感觉,可能出现在关系之中,也可能出现在其他情况里:我们感到失望,受创,困惑,以为自己遭到了某种形式的打击。自从有时间以来,人类就一直怀着这份感觉。 至于内在的障碍,也许除了自己的困惑无明外,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真的在打击我们。除了我们那自我保护的需求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障碍。或许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不喜欢当下的真相,总希望它快点消失。但身为修行人的我们却体认到,除非我们已经学会了必修的功课,否则问题是不会消失的。纵使以每小时一百里的速度逃到大陆的另外一端,抵达目的地时,我们还是会发现旧有的问题已经等在那里了。它不断以新的名称,形式和样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直到我们学会了必修的功课为止:在何时我们把自己和现实分开了?我们是如何抽离出来而失去了开放性的?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封闭住内心,不让自己充分体验眼前的遭遇??? 一门深入的承诺——佩玛 最近我在一个类似“新时代灵修超市”的活动里,带领了一次周末工作坊的工作。我的工作坊是七十多个不同的工作坊当中的一个。在停车场里或是午餐时,你会听到人们彼此交换意见,“喂!这个周末你上的是什么课?”我已经很久没碰到这样的事了。 以前我也干过“灵修血拼”的事。为了制止这个习性,我接纳了我的老师创巴仁波切的忠告,他告诉我,“灵修血拼”是一种想找到安全感,让自己一直觉得很舒服的企图。 你可以在很多场所里听闻到佛法,但除非遇见真的能触动内心的方法而决定彻底依归到底,否则你是不可能许下承诺的。为了深入修行,你必须全心全意的坚守你的承诺。一旦选定了某一条途径而坚定的走下去,你就开始踏上了勇士的冒险之旅。这样你才真的有所转化。缺少了一份承诺,只要一受到伤害,你就会立刻脱离,去追寻别的道路了。 但问题还是在那里:我承诺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操控人生和世界的安全做法,为的只是得到保障和保证?或者我们所承诺的是:深入的探索自己究竟能放下到什么程度?我们是在皈依自我满足的行为言语和心念?还是在皈依勇士之道,大步跃进,跨出以往的安全地带? 安住于无惧的状态——佩玛 在一个叫灵鹫山的地方,佛陀传了一则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教法,传统称之为空观,绝对菩提心,或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的许多弟子当时已经对无常和无我的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是坚实不变或可以预料的。他们因此而领略了贪婪和偏执必定导致痛苦。他们从佛陀那学到了这则真理,并且从禅定之中有了更深的体悟。但是佛陀很清楚,我们想找到坚实立足点的倾向乃是根深蒂固的。自我会利用任何一件事来维持住安全的幻觉,包括对无常和无实体性的信念在内。 因此佛陀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借着空观的教诲,他把弟子们脚下的地毯彻底抽走了,于是弟子们终于体认了无所依旁的境界。他告诉他们,心中若是存有任何信念,都必须彻底放下,因为执着于任何对实相的描述,都会落入圈套里。那一日佛陀传递的主旨就是,执着于任何事物,都会障蔽住智慧。“任何”一个我们曾经下过的结论,都必须彻底放下。全然理解佛法和彻底实践佛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安住于无条件的空性里,耐心的断除我们所有的执着倾向。 这便是世人所熟知“心经”中的训诫——有关无惧的教诲。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再抗拒暧昧不明和不确定性,完全消解掉我们的恐惧。全然无惧便是彻底解脱的状态——敞开心胸,全心全意地与我们周遭的世界互动。同时要训练自己耐心的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学着安住于无依无恃的状态,破除“我执”,逐渐就能体尝到无惧的滋味了。 六种独处的方式——佩玛 我们通常会把孤独视为敌人。那是一种焦躁不安,严阵以待,急于逃离,很想找个人或找样东西来作伴的感觉。如果我们安住于其中,就能跟孤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这份清凉的寂寥之感,将彻底翻转我们平日里的恐惧。清凉的孤独有六种描述方式: 寡欲 虽然一心想找到某样东西来改善我们的心境,却宁愿安住于孤独,而不去寻求解答。 知足 我们不再相信逃避孤独可以带来快乐,勇气或力量。 不从事不必要的活动 不再寻找某样东西来解救自己或娱乐自己。 彻底守戒 只要一有机会,就心甘情愿的回到当下,仁慈的觉知着自己。 不在欲界流连 直接面对事物的真相,不企图改善它们。 不借散漫的妄念寻求安全感 不从喈喈不休的自我对谈中寻找友谊。 真理是很不方便的——佩玛 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并不在于你信不信神。这是一个跟众人攸关的议题,包括佛教徒及非佛教徒在内。有神论深信宇宙有一只手可以让我们抓住:只要我们行为正当,就会得到某人的欣赏和眷顾。这意味着,如果有需要,总会找到一个保姆的。我们都想把责任推给某个重要人物,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别人。 无神论则是以轻松的态度面对当下这一刻的暧昧不明和不确定性,而不去寻找什么东西来保护自己。有时我们以为佛法是个外在的东西——一个可以让我们信仰,拿来当成准则的理想。但佛法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教条,而是要彻底识出无常与变易。当我们想抓住佛法的时候,它们就崩解了。我们必须不抱持希望,才能有所体悟。许多勇敢而慈悲的人早已对佛法有所体认,而且将它们传授了下来,其中的信息就是无惧。佛法绝不是让我们盲目追随的一种信仰,佛法完全不给我们任何可以攀附的东西。 无神论最终了悟到,你是没有什么保姆可以依赖的。你才刚找到一个不错的保姆,不久他或她就离开了。无神论了悟到,来了又去的不止是保姆,整个生命都是如此。这便是真理,而真理是很不方便的!文章引用自: 无依无旁——佩玛 · 正念之中所有的修持都只有一个重点:盯牢当下。它们会时我们盯着当下的时空点,如果我们能安住于那一点,不形成任何造做,不压抑,不归咎任何人,也不怪罪自己,我们就会遇见一个没有解答,没有尽头的疑问,同时我们也会跟真实的自己相遇。 关键就在继续探索而不追求保证,纵使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如我们的想象。这是我们一再会发现的事,没有一件事符合我们的想象,我可以信心十足的说出这句话。空性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正念或恐惧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慈悲——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爱,佛性,勇气——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心能够完全了解的密码,但我们都可能体验到它们。如果我们能静观事物瓦解,钉牢当下这一刻的话,就会明白这些词汇确实指出了生命的真相。 勇士菩萨之道并不是要让我们进天堂,或是让我们去一个很不舒服的地方。想找到一个万事顺遂的地方,只会让我们继续悲惨下去。不断的趋乐避苦,就是我们轮回的原因,只要我们还相信有某样东西可以永久解除我们的不安全感,痛苦就是在所难免的。真相是,事情永远都在转变。“无依无恃”便是快乐的根由。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安住在其上,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温柔,开放,没有任何攻击性的状态,此即无惧之道的基础! 将所有的错都归于一—佩玛 “将所有的错都归于一”的意思是,与其永远怪罪别人,不如承认自己正在归咎,“承认”自己正在愤怒,“承认”自己正感到孤独无依,然后学着和那份感觉做朋友。我们可以利用施受法来随观自己如何将愤怒,恐惧或孤单置于友爱的摇篮里,或是利用施受法来学习如何温柔的对待这些感觉。为了仁慈的对待自己,并创造出一种悲悯的氛围,你不能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么糟了——你也不能再说服自己事情有多么美好了。 我鼓励你去做下面这个试验:把激起你情绪的对象从心中放掉,行施受法,看看那股所谓的情绪毒素能不能减低。我从前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因为疑心很重,所以有一阵子似乎不怎么管用。但随着信心的增长,我发现不但情绪的强度减低了,而起也不会维持那么久了,因为自我已经被新鲜的空气所净化。我们在根本上都是对“我”上瘾的人,如果能逆着习性,安住于自己的感觉,不怪罪别人,那么,这个巨大而坚实的“我”就会开始松动。 “将所有错都归于一”之中的“一”这个字,指得就是自我保护的倾向:执着于在我。如果我们将所有的错都归于这份倾向,然后安住于自己的感觉,并充分去体会它们,那么这个持续而又独断的“我”就会开始松动,因为它只是一个由我们的意见,情绪和许多花一现——却又是活生生而具有说服力——的东西所捏造的!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