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体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养生篇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 48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7.炼炁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入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道家女丹决女丹活子时《黄帝内经》说:“男子八岁肾炁实,发长齿更;女子七岁肾炁盛,齿更发长。”丹经上说,男子以精为肾炁,女子以血为肾炁,故此男女二者之活子时,各有征候。男子修炼活子时景象,丹经言之甚详;女子修炼活子时景象,古人乏有言者。《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礼》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此天地相合,乾坤动静,万物与人,皆此一理。顺之则生人生鬼,逆之则成仙成道。女子行经,每月一度。经净之后,无论何日,必有氤氲之候。炁蒸而发,似昏昏状,其中经脉略动,生机兴起。顺而用之,可以种子;逆而采之,可以成丹。所谓活子时,合于此也。但是如果静功修习不到,身心不能清静,则难以体会得到。此时静定用功,就可凝聚先天之炁,不使化为有形浊血。此即女丹下手之功,为修炼内丹成功之始。女丹修炼诀女子乳房,称为血元。在两乳之间,有一空窍,方圆一寸二分,乃为女子丹田之所在。血元生血,丹田结丹。功夫就在子午二时,存意乳间空窍之女子丹田。呼吸绵绵,身心大静。等到活子时“消息”来时,从下元运上女丹田。此中消息,亦如男子。《坤宁经》云:“晓日东升,光痕逗露,运汞配铅,神炁俱住。积炁本生炁之乡,存神为炼神之路。一阳发动之处,行子午卯酉之功;百脉通时,定乾坤坎离之位。”(大意是说:拂晓太阳东升之时,一点光痕开始显露,此时运上真炁配合元神,神与炁都可以凝定不散。积蓄真炁,本是生发真炁的地方;存养元神,即为修炼元神的道路。一阳发动之处,行子午卯酉的周天功夫;百脉贯通之时,定乾坤坎离的交泰之位。)注意此时的所谓“消息”,古人又称之为“信”,不是指行经的时候,- 50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三命篇》云:“如人在外未归,而信先至焉。”是为真诀。信来之时,自有感觉。或者腰腿疼痛,或者乳房发胀,或者头目不安,或者不思饮食,此即炁将化血之征候。应当在行经之前两日半,专心用功,收回此炁。如果经血已行,则成赤龙(赤龙即月经)阴精,不可控制,此时乱行妄运,有害无益。又须等到行经之后两日半,以白绫试之,其色金黄,此乃经罢之兆。依照前法一样用功,运上以化之。如此用功数日,则其经先变为黄,后变为白,由白而化为无。此时“斩赤龙”功成,而归于童体。女子过了四十九岁左右,经事已绝,生机衰退。依照静功法诀慢慢调养,时间长了,又生血元,恢复行经,此为无中生有,返还青春。恢复行经之后,再用前法依样行功,一斩即化,斩断赤龙,又回于童体,而可入于仙道。懒道人曾言:“返照调息之久,自然真息往来,一开一合,养成勤鄂,神炁充足,真阳自旺,经水自绝,乳缩如男子,是谓'斩赤龙’。”大意是说:女子用功,回光返照,调息丹田,时间长了,自然感觉真息往来,一开一合,养成勤鄂。“鄞鄂”又作垠鄂或鄞锷,《淮南子·淑真》曰:“萌兆芽孽,未有形埒垠鄂。”《文选·汉张平子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锷。”这里皆指边际。道家以之比喻形体,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此处是说修养身体。而后神炁充足,真阳自旺,经水自绝,乳缩如同童女之状,是为斩赤龙之功成。赤龙斩绝之后,往上大还丹等等功夫,皆与男子丹法,再无分别。道家睡功法道家秘传睡功法诀,笔者整理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 51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曰: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聚集泰定。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体内阴阳二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收心养静),后睡眼(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入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眼先醒来),后醒心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非是一般的小法小术可以比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传)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些子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炼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而消失。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曰“蛰龙法”。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 52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道家回阳功道家回阳功,用在初步筑基阶段。静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时,出现无欲阳举的现象,可用回阳功将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浊念而出现兴阳,则属于浊水源,纵使收回,亦难以保守。如果修习《伍柳仙宗》之类的功夫,遇到兴阳之时,照例就要运用河车,搬运周天。即是从海底(又称阴跷,即会阴穴)提起,循督脉上升,经背后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上泥丸宫;再由泥丸下降,经上鹊桥天池)、十二重楼、绛宫,直下丹田,谓之一个周天。行功之时,可用数个周天完成。同时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说,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数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习上乘大道之人,却认为其方法偏于有为,而失于执着,不合无形大道,故为下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顺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数;亦有循沿中黄而收摄者,不用运转周天。回阳之法,道家传有十六字诀,较为简便,而且易行。其诀为:“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炁,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入下丹田(即脐);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喻为心意。水火相见,即心肾相交,使水升于上,而火降于下,水经火炼,化为真炁,炁归丹田,还归自身。丹道喻后天之水(即肾)为坎卦,后天之火(即心)为离卦,水火相见,乃使坎中之一阳,填入离中之一阴,从而使后天坎离,变为先天之乾坤。此即后天返还为先天,成为纯阳之体,乾健之躯。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而止。然后再以文火温养丹田,谓之封固。其他,亦有专以清静为法门,而令阳生自返等法。虽然其中方法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总要注意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则偏离大道。中华道家修炼主要经典导读《轩辕黄帝阴符经》注按:《轩辕黄帝阴符经》是与《老子》、《庄子》齐名的中华道家圣典。全篇仅有四百余字,言深旨远。全部经文从天、地、物、人、我五个方面,论述天人之道。尤为中华道家修炼所宗述,奉为丹学祖经之首。仙宗祖师张紫阳诗赞曰:“阴符宝经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可见对其地位之尊崇。下面逐句作注,以阐其真义:【题解】 阴,内含,无形。符,符合,顺应。通过内在无形之修炼,以符合天地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字解】 观,观察,体悟。执,按照,执行。【释义】 观察天道运行之法度,并且按照天道运行修炼自身,一切修炼的理法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了。修炼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生道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层次越深,生道合一的境界越高,修炼的层次也就越高。故此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就等于明白了修炼。这句话点明了全经主题,是全篇总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字解】 贼,贼害,戕害。见,识别,发现。昌,精进,成功。【释义】 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喻指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相化,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堕入其中,尝受生老病死之痛苦,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在修炼之人,则可识其贼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行颠倒,造化逆行,自能反夺五行之造化,使“贼”化为“昌”,反而促使我之道成。- 54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字解】 心,指修炼人之心。天,指身外之宇宙。【释义】 反夺五行造化,在于一心这运用。此乃空空洞洞、不执不失之道心,而非世俗顽恶之人心。其所反夺造化之源,在于体外之宇宙。由于色身有限,宇宙无限,要从宇宙之中施行反夺,才能获取无穷之造化。修成亘古不灭之先天元神,长生久视,“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大道之奥妙,早已揭示无遗矣。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字解】 手,手掌,手通心,亦指自心。【释义】 人能认清五贼,追根溯源,还归本来,明白宇宙总持之根源,自然成为造化主人。穷宇宙,如同在我掌中;万物变化,亦好似生于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变化,自心了然可知。这等气魄,若非修炼之士其谁能之。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走人也。【字解】 机,时机(此经重在“机”字,包括所有的道功、道理、道法、道诀、道妙等。吾人修炼,采药乃至得丹,一切火候,全须掌握时机)。立,遵循。【释义】 吾人未生之前,乃是元神混沌之体,谓之天性;既生之后,变成后天气质之性,谓之人心。天性既可化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机,遵循天道,去除人心,返归天性。老子谓之“归根复命”,大道之根源在此。天发杀机,易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走基。【字解】 易,交易,变化。龙蛇,指水患地震。【释义】 天发杀机,日月相蚀,陨星坠落;地发杀机,洪水地震,起于四野;人发杀机,天反地复,动荡四起。要在人能合于天道,天人- 55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齐发,则万事万物之变化,可以定其基矣。古人言:“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是也。以上虽言杀机,但是生杀互根,修炼人须由此悟去,杀机即是生机。人能发杀机于天地,即是反夺生机于自身。丹经谓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后生”。性有巧拙,可以仗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字解】 性,指人心。邪,邪妄。三要,指耳、目、口三宝。【释义】 修炼之人,要在杀机之中反夺生机,必须天人合发,即人心合乎天性。但是人心有巧有拙,务使巧伏为拙,使外拙而内巧,拙中藏巧,方才合乎天性。伏藏之道,在乎九窍(即眼、耳、鼻、口、外肾、谷道)。九窍为邪妄出入之门户,而其关键在于耳、目、口三者。精通于耳,神通于目,炁通于口,动则外露,静则内藏。使动化为静,则三要皆成为三宝矣。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好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释义】 钻木取火,古人经验。但火性太炽,则术反为火伤。比喻人之心火过旺,必伤元神。推之治国,其理相同。国家出了奸臣,祸国殃民,政局动荡之时,亦必崩溃。犹人炼意不净,妄念滋生,定有伤丹之虞。可见祸福生杀,太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识得其机,修之炼之,是为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入之盗,入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字解】 盗,逆取,反夺。宜,平衡,协调。【释义】 天生天杀,阴阳消长,乃顺行之自然。但是刑杀之机,亦是反夺生炁之机也,乃为逆行修炼之枢要。天地从万物中反夺,万物从人中反夺,人从万物中反夺。三者互相反夺,配合平衡,才能合乎生- 56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杀之道,成为自然。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字解】 食,掌握,采取。动,发动。【释义】 欲求修炼,贵在能知生杀予夺之动机。按时采取,从天地万物中反夺生机,陶铸自身筋骨,才能成为乾健之躯。乘机发动,借生杀变化之机,反夺造化,安定自身。丹道修炼在每次超升阶段,都在掌握时机。平常人只知后天思虑之神而为神,而不知先天不神之神方为真神。人要修炼,先须使后天思虑之神,归于先天不神之神,空空洞洞,虚灵不昧,才能做到时至神知,机动神随,反夺造化,调理百骸,得成修炼之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释义】 太阳东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数。小往渐变大来,大往渐变小来,阳大则阴小,阴大则阳小,此日月出没之数也。修炼者能够知往推来,食其时而动其机,采取日月精华,夺得天地正炁,自可完成修真证圣之功,神明亦由此而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字解】 固,固然。躬,躬敬,谨慎。轻,丧失,夭折。命,生命。【释义】 盗机即反夺之机,反夺造化之功,皆无形象可言,若有形象,便落后天,故天下无见之无知之。先有见知,便失其机。采炼之时,若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先天元炁,无形无象,不可见知,则能成丹;此时若动情识,迅即化为后天浊质,可以见知,必有走漏之危。即使追回采炼,亦不能成丹。此反夺之机,君子得之固然谨慎,信道奉行,可以修成大道;小人得之轻视造化,修功倾覆,反有性命之危。 - 57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字解】 师,兵事。修炼与用兵理同。【释义】 双目失明之人,视不外漏,专一于耳,听觉反而灵敏;两耳失聪之人,听不外漏,专一于目,视觉反而灵敏。专心用于一处,便可得到平时用兵十倍的效力。反复不断地专一用心,则可得到用兵百万的效力。丹法与用兵相同,二者一理,运用之妙,都在专一。宋岳武穆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释义】 人生之初,心本虚空,随着长大,渐为外物所扰,遂而产生种种妄念欲想,损人心性,损尽则死。修炼下手,还虚第一,盖“魔由心生,境由心造”,心若不虚,反而自惹魔障,毁我功修。心离境,聚性止念,炼养神炁,以成大道。其机系于二目,神生于心,而发于目,此乃丹功之要妙枢机。举凡修炼之内视、采药、烹炼、养胎以至出神等等,均以二目为关键枢机也。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见莫不蠢然。【释义】 天本空空洞洞,无识无知,毫无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时,育万物,大恩遂生。迅雷烈风均受其驱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隐含力量,不可思议,修真悟道之士,当由此参证之。至乐性命,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释义】 至乐之人,心胸坦荡,性有余闲。至静之人,心性收敛,廉而不失。修炼之人,功到虚静之时,心炁忽开,舒畅愉快,妙不可言,此即是至乐至静之境界。天道驱风使雨,运行四时,看似至私,而其作用于万物生化,却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实为至公。犹天性降之于人,虽为个人所私,其实贤愚皆同,人人均有。此乃天道大公无私,若至私而实至公。- 58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字解】 禽,通“擒”,擒摄之义。【释义】 擒摄造化的诀窍,乃在于炁。所谓炁聚则生,炁散则死。生与死互为本根,生在何处,死在何处,人由男女而生,亦由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由人心返还天性,为死处求生,是谓逆则成仙成道,即恩生于害;由天性降人人心,为生老病死,是谓顺则生人生鬼,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要,我以不奇其圣。【释义】 愚人以天地文理为神圣,我以随机应变为原则;人以愚弄欺诈为神圣,我以不言而信为神圣;人以惊世骇俗为神圣,我以和光同尘为神圣。这些都是修德之要,无德便不能培道。中华道家认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没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偏,或者功夫停滞,即是因为不注重修德之缘故。沉水入火, 自取灭亡【字解】 水,指肾水,在易象为坎卦。火,指心火,在易象为离卦。【释义】 以坎水填入离火之中,使后天坎离复变为先天乾坤。则后天之人心遂亡,而先天之天性遂现,修炼功夫可以成就。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字解】 浸,浸润,充满。胜,主宰。【释义】 自然之道,主静立极,空空洞洞,无中生有,《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天地万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满其中,天为阳,地为阴,因此阴阳之道主宰于万事万物之中。静极生动,阴极生阳,阴阳消长,互资互根。如此相推,则天地万物生生化化,自然而然,不失- 59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其序。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字解】 违,违抗,改移。制,制订,采用。契,契合,规定。【释义】 圣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随意抗拒,因而采用至静之道。只有致虚守静,才能体悟天道,才能识别五贼,才能反夺造化。一切修为,静中自然印证。能静自可合于天地之道,可以攒簇天道之气候,这是律历所难以规定的。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释义】 有奇异之器,才能产生万象变化。易道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测之机。阴阳相胜的法则,昭昭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释义】 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释义】 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释义】 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60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释义】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释义】 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释义】 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皆可归于我身。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释义】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释义】 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释义】 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漏泄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漏泄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漏泄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漏泄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漏泄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漏泄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释义】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 61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欲望未遣的缘故。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健见于空。【释义】 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 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皆归于空空洞洞。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释义】 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良然就是真正清静,此即道家之“清静心”。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释义】 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保持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如此清静,淅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释义】 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即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62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释义】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土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夫真道。【释义】 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的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释义】 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注上药三品,神与炁精。【释义】 上药指最好的药物,三品即三种。内丹所用的三种药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称为“三宝”。有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之分别:- 63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先天三宝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后天三宝指思虑神、呼吸气和交感精。先天三宝可以成丹,后天三宝不能成丹。炼丹之人,妙在用性命双修之手段,使后天三宝返为先天三宝,再使先天三宝抟结成丹,则大道成。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释义】 《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是描述此中景象。恍恍惚惚,指炁生之时,神住恍惚,方可采得真一之炁;杳杳冥冥,指精生之时,神人杳冥,方可采得真一之精。此两句皆指先天三宝发生之时,修炼之中出现的景象。存无守有,顷刻而成。【释义】 无者,性也,神也,心也。有者,命也,炁也,精也(先天精即炁)。存无即存养元神,归于虚无。守有即保守元炁,谨藏勿失。神、炁、精三者抟聚一处,和合凝集,成丹之功,只在片刻之间。此谓“结丹”,结丹之所在下丹田。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释义】 风,指呼吸。回风,指呼吸内转。先天三宝抟结成丹之功,还需运用呼吸,调节火候,混合一处,方可炼养大丹。大丹成就,约需百日时间。此即丹家所谓“百日筑基”之说,修炼至此则命功基本完成。然后“养丹”,养丹之所在中丹田。默朝上帝,一纪飞升。【释义】 上帝,指上丹田。经过结丹、养丹之功,就要将丹移至上丹田,准备出神。出神之后,即可身外有身,超脱生死,飞升天界,合于大道。修为至此,约需一纪(十二年)之功。- 64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知者易悟,昧者难行。【释义】 知者,指有智慧的人。昧者,指愚昧的人。有智慧的人,容易领悟;而愚昧的人,则难以实行。道谚曰:“道不传匪(非)人”,非人并不仅指坏人,愚昧之人亦属非人,难以成道。故此修炼之事,特别讲究选择人才。履践天光,呼吸育清。【释义】 修炼功深,与天地之炁合为一体。则周身包裹天光,举足如踏云端。呼吸往来之炁,愈培养而愈清纯。浊阴之气日去,而清阳之炁日长。出玄入牝,若亡若存。【释义】 玄牝,指丹田。呼吸往来之炁,出入于丹田之间。此时由于身中真炁,变得至清至纯,所以感觉炁机似有似无,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因蒂深根。【释义】 真炁绵绵不断,皆归丹田之中。丹田即吾人之根蒂,真炁进入,则根蒂坚固,长生之道可得。人各有精,精合其神。【释义】 人人各自都有元精在身,元精应当配合元神。神合其炁, 炁合体真。【释义】元神还应当进一步配合元炁,元神、元炁、无精三者配合一处,吾人身体方可脱化,成为真人之身。不得其真,皆是强名。【释义】 真,指先天之元神、元炁、元精。如果达不到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的真实效果,一切都是牵强附会之空谈。- 65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神能入石,神能飞形。【释义】 元神变化,能够人于石内,能够飞形天外。所谓“散则成炁,聚则成形。”神通变化,不一而足。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释义】 修炼成功,乃为真人。此时入于水中而不溺,入于火中而不焚。超越于生死之外,可以不惧一切水火灾难。神依形生,精依炁盈。【释义】 神依于形体而存在,形须神立,形去神离;精依于内炁而充盈,精由炁生,炁竭精枯。归根结底,三者皆依于形体而生存。所以中华道家强调性命双修,且以形体长生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坚固不坏的形体,则神、炁、精三者失去依托,一切修为无从谈起。不凋不残,松柏青青。【释义】 能够保住形体坚固不坏,则神、炁、精三宝常常充盈。就象青青松柏一样,不畏严寒,永不凋残,而生机长存。三品一理,妙不可听。【释义】 三品指神、炁、精三宝,一理即一源也。炼丹所用三宝,乃为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既属先天真一,都是同一源头,故曰三品一理。其中精微,妙不可言。惟实修可以知之,非听闻而可知也。其聚则有,其散则零【释义】 神、炁、精三者既来自同一本源,则三者不可分离。聚之则共存,散之则俱亡。故此修真之人,当常使神、炁、精三者常凝常聚,神不可离炁,炁不可离精,精不可离神。三宝既不离散,则丹基牢固,而大道可成矣。- 66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七窍相通,窍窍光明。【释义】 七窍,指耳、目、口、鼻等,总为七窍。神、炁、精三宝抟聚一处,结成大丹。则人身各处,再无滞碍。七窍相通,则窍窍相通,皆有光明,内外照彻。圣日圣月,照耀金庭【释义】 圣日圣月,指身中之日月,乃为人身阴阳二炁之精华。金庭,指黄庭,即丹田。修炼进入妙境,人身造化同乎天地,身中自可出现日月合璧,照彻于丹田之内。丹经云:“人身为一小天地”是也。一得永得,自然身轻。【释义】 得丹之后,一切神通都会出现,所谓“得其一,万事毕”。比之起初修炼之时产生的小小变化,实有霄壤之别。此时浊重之躯,脱换为轻清之体。自然感觉身轻如羽,举步似飞。太和充溢,骨散寒琼。【释义】 太和,指太和之炁。寒琼,指仙界。修炼至此,已然脱胎换骨。太和之炁,充盈全身。全身骨质,尽化为炁。周身之炁,与仙界打成一片。得丹则灵,不得则倾。【释义】 得丹之后,自会出现以上灵验。如果不能得丹,则有生命倾覆之危。故此丹道修炼,皆须真修实证方可知之。倘若缺乏实际功修,仅凭道听途说或望文生义,妄谈效验,反有殒身之虞。丹在身中,非白非青。【释义】 内丹产于身中,不可于身外求之。而且无形无象,非白非青,亦不可以形色求之。- 67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诵持万遍,妙理自明。【释义】 诵,指诵读。持,指行持。万遍,即很多遍。这里告诉人们,学习此经不光要诵读,即不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同时还要在实际修炼之中去反复领悟,才能明白经文的真含义。《天元入药镜》注【题解】 “药”指修炼内丹的三种基本药物精、炁、神(道家称为三宝),三种药物均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为元精、元炁、元神,后天为交感精、思虑神和呼吸气。先天为无形之体,后天为有形之物。只有先天三宝可以人药,以为修炼之本。“镜”者鉴也,意为向人们提供修炼之镜鉴,以明丹道。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释义】 先天炁和后天气,是修炼内丹的基本物质。先天元炁藏之于体内,后天呼吸之气求之于体外。二者均极其重要,直接关乎性命,若丧其一,则性命不存。此乃人体生命之本,故为内丹所用。修炼入手,在于使后天之气接通先天之炁,则内外相通,再以后天之气涵养先天之炁,培补亏损,归根复命。得此效验,体合虚无,昏昏默默,常日如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释义】 日月运转之会合,喻言先天元神元炁之交并。元炁为先天之水,金能生水,为庚;元神为先天之火,木能生火,为甲。戊已为土,中宫为脾属土,即指丹田之所在,脾土又喻真意。以真意会合元神元炁于中宫丹田,即穷戊已以定庚甲之意。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释义】 真炁会合,运行周天。此时须注意上下鹊桥,以防危险。- 68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上鹊桥者鼻窍也,下鹊桥者者谷道也。真炁行至上鹊桥,须舌顶上腭,开玄膺而闭天池,引之降下重楼,而入丹田。行至下鹊桥,须微撮谷道,以防漏失,导之经后三关而上升乾顶。在天象有斗转星移,在地理有潮涨潮落,皆为盈虚消长之机。人身真炁之变化,亦有进退抽添之机,合于天地造化。此处喻指周天火候,至精至微。若非师生同处细细推之,则不易全明。起巽风,运神火。入黄房,成至宝。【释义】 巽为风,指外呼吸。坤为火,指丹田。此处指以呼吸之气推动先天真炁,以行周天。坤火为丹田之火,即真意发动于丹田。黄房,黄为土,亦指丹田。至宝者无上之宝,即接命长生之宝。是说真意配合真炁,归于丹田之中,补充坤腹先天之炁,以为续命结丹之本。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释义】 水火即指人身阴阳二炁,即元神元炁。二者配合,必须相当。火大则水少,水少则易干;水大则火小,火小则易寒。差之毫发,皆不成丹。故丹书有二八配合成一斤“之说,必须水火相当,方有既济之功。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释义】 铅龙、汞虎喻指人身之阴阳二炁。皆以其性而喻之:铅龙易升,喻阳炁;汞虎易降,喻阴炁。一升一降,皆不得配合一处。修炼之人,不可纵放二物,当使真意驱使之,令其阳炁下降而阴炁上升,如此乃得二炁交合,以成内丹。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释义】 阴阳二炁之交合,在中宫坤土,即丹田。交合所生之先天真炁,上升于乾顶。行功必须正心诚意,方能师法自然。如《阴符经》所云:“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倘若做不到诚敬,用心不当,- 69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反会丧失命宝。要知生尔处即杀尔处,故须谨慎。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释义】 如此作为,配合阴阳,就能盗天地之灵炁,夺自然之造化。攒簇一身五行之炁,会合人体八卦之机。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释义】 使水升而不降,是为真水;使火降而不升,是为真火。如此水升火降,互相交合,水火相交,则性命合一,可以接命而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释义】 真水升腾,流布于全体,温润脏腑;真火降暖,温熙于周身,薰透四肢。这些内景都在身中,修炼之人自有体验。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释义】 以上阴阳、水火、龙虎、铅汞等比喻,其实皆指先天之性命,而非后天之神炁。而此先天性命,本来合于天地。性命水火之配合,只在求取水乡之铅,即水经火炼所产真炁。此为生人之初,一点真阳之炁,亦为丹头。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释义】 归根窍即丹田,复命关即泥九。丹田为人生身受炁之根源,泥丸为人返老还童之关键。修炼大要在于调动下面之水,以济上面之火,即水在丹田化而为炁,上升泥丸而补脑髓。所行径路,即颠倒水火,运行周天,贯尾闾而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释义】 功臻此境,入于玄妙。此时有真橐龠之玄机、真鼎炉之妙用,皆无形象之可言。乃系无中之有、有中之无,不可名状。此层内景,若非真师点明,功境到时,则不可测。- 70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托黄婆,媒姹女,轻轻运,默默举。【释义】 黄婆即真意,姹女即离火。水不能够与火交会,须凭黄婆真意而媒合之。水火交会所产之真阳之炁,初生可采,喻为黄芽,充满生机。采炼之时,勿忘勿助,须其自然,默默轻举。以此真阳之炁,作为丹头,点化全身阴质,以返先天未破之纯阳。一日内,十二辰,意所到,皆可为。【释义】 一日一夜之内,十二时辰之中,凡皆炁动,时至神知。真意所到,皆可用功。盖功夫至此,已入自如境界,处处皆道之所在,时时发丹之光华。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释义】 真水真火归于中宫,皆有中和土性,故为二土, 二土为“圭”。刀喻慧剑,慧剑喻二目,二目为意之所发,乃指真意。真意所到,水火交合于中宫,产出真阳之炁,升于乾顶,化为甘露降下,谓之“饮刀圭”修炼之道师法自然,合于天地,直通造化根源,故为“窥天巧”。朔望、昏晓之时,皆有阴阳感合之机,修炼之士须辨之识之,以合天地之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释义】 火性易浮,而水性易沉,修炼之道,须使水升而火降,变成真水真火。然后相互配合,故须识浮沉。真意为主,而水火是客,修炼之法,须以真意攒簇水火,变成水火既济,否则水火各任其性,不得配合,各返为主,则妨碍功修,故须“明主客”。如此识得浮沉,辨明主客,则水火自然聚会,而无间隔。此四句重复以上原理,强调修炼之要,在于逆修返本。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释义】 水火聚会,生出真阳之炁,收摄此炁归于丹田,即为采- 71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药。采药之时,要掌握火候。火者心也,心主意,故火候之要,在于用意。用意太过,与用意不及,皆有水干火寒之虞,而有伤丹之凶险。故须将火候调至中和,恰到好处,方为真意,自然吉祥。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释义】 火候既足,即须止火,沐浴温养,以防伤丹。天地至灵,造化严格。此中至为精微,不可大意。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释义】 炼丹结胎之功,要看个人之秉赋,道基深厚,方可完成。最终脱胎神化,要看子午卯酉四正时,调神出壳,跳出肉体樊笼。大丹了手之功,非自悟可知,须求师传,可竟全功。密密行,句句应。【释义】 以上功修,若能慎密行持,自然句句皆应。《吕祖百字碑》注养炁忘言守【字解】 炁:指先天内炁,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释义】 修炼养炁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炁。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人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曰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 72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其理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炁。降心为不为【字解】 降心:降伏心念。为:做功曰有为。不为:做功之时泯去心念,致虚守静,曰不为。【释义】 一般人经常处于思虑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扰乱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觉察。修炼之士,须要降伏心念,无思无虑,归于虚极静笃。虽在做功,似乎有为,其实致虚守静,处于不为,谓之“为不为”,此中要妙,在于“降心”,对应上句“忘言守”之义,皆须降伏心念,方可做到。动静知宗祖【字解】 动静:一动一静,在于日常。动静二字,又可以解为男女,经曰:“男动女静”。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释义】 降心之后,为而不为。进入先天虚无之境界,方知动静之本源。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动即静,而不知动静之本源,在于先天之虚无。知其本源,方获究竟。否则动静流转,永无了歇,如何能够为而不为,忘其言守?动静亦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于父母未生之前,一点虚无灵明之性,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故此知其虚无,即是宗祖本性。此句更加深一层发明前两句“忘”、“不为”之义,使人愈加体会虚无境界之高妙。无事更寻谁。【字解】 无事:降心之后,知其宗祖虚无,便得无事。【释义】 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为”,知其“宗祖”,自然入于先天虚无之妙境,返归生身之本源。此时便无“言守”、“为”、“动静”之扰,身心内外,湛然清彻,了无一物。如此入于虚无,且无虚无之相,本性亦化为虚无矣,复有何事于心?既得“无事”,修炼入- 73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于无为之境,何须追求有为之法,作茧自缚呢?故曰“更寻谁?”纵寻亦“无”矣。真常须应物【字解】 真:身心虚无,谓之真常:真性不动,谓之常。真常:即真虚常静,身心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应物:应接事物。【释义】 前文皆言身体内部之功夫,此句则延伸至身外。盖修炼之法,对内摄养身心固然重要,还必须学会对外应接事物,而能裕如,方为真修实功。况且修炼本身离不开日常生活,故此须在日常应接事物之中,磨练自性,方为真修行。既得“无事”,自可达到真虚常静,仍须以此心态应接一切事物,以为磨练。即保持身心虚无,不为外物所动。如此应接事物,谓之真常应物。应物要不迷。【字解】 不迷:不迷失,指不迷失宗祖本性。【释义】 此句紧扣上句文义,说明“真常应物之作用,关键妙窍,在于不迷失宗祖本性。只有以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应对一切事物,才能做到万事万物不萦于心,如此自可在应接事物之中,仍然保持虚无灵明,本体湛然。此时自性,如同明镜相似,一尘不染,触物呈像,而明镜本身不留物象,应事接物,与此理同。因此做功之时,得到安静虚无,非为难事,还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应事接物,仍能保持真虚常静,不为外境所动,方为真修炼。经得起火炼的金子,才是真金。泥坯经过烧炼,才能成为器物。现实生活就象一座大熔炉,时刻考验着修炼者的本性真心。可叹多少修士,在清静环境中,能够做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触及红尘万象,反而波澜横生,着相起魔,不知还归虚无,导致前功尽废,得不偿失,不堪收抬,可不慎之!- 74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不迷性自住。【字解】 性:指先天虚无之自然本性。自:自然,即自然而然。住:住定,静定不动之谓。【释义】 此句由前两句应接外事,转入身体内部之景象。外行与内功相互为用,相得益彰。既以真虚常静,应接事物,而且真体不动,不迷先天虚无之宗祖本性,则虚无本性,静定不动,自然而然,性天澄彻矣。如同中天宝月,净扫迷云,一轮光满,太虚皆空。性功至此,已然规模。此时修炼者之自性,住定于先天境界,不为物动,方为自身真主人。自开篇至此七句,皆言性功。道家修炼主张“性命双修”,“性功入手,性功了手”,“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于此可见性功之重要。吕祖此篇先讲性功,中有深意。王重阳祖师创立北宗丹法,主张先性而后命,亦由此宗源而来。性住炁自回【字解】 炁:一阳初动之先天真炁。回:返回,即返归身内。【释义】 性住之后,归于先天虚无,静极生动,则一阳初动之炁,便会发生。既归先天,不堕后天,自可返归身内,归根复命。犹如太极图之阴阳鱼,流转不息,冲合互化,总在圈内。此炁既回,归于丹田,成为药物,以为丹母。此句虽言命功,但以性功“自住”为前提,兼言性功与命功之关系,命功之成效取决于性功之住定,命功与性功密不可分,寓含性命双修之深意。炁回丹自结【字解】 丹:即精、炁、神三宝凝结之物,在身体内部经修炼而成,故此称之为内丹。结:凝结,聚结。【释义】 真炁既回,入于丹田。此时皆在先天虚无境界之中作为,- 75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故以精、炁、神三宝为药物,而为先天之元精、无炁、元神。既属先天,本为一体。自然和合凝集,团聚一处,结为内丹。上文三句,一连用了三个“自”字,即:性自住、炁自回、丹自结,说明丹功过程自然而然的脱化情况。同时说明性功做好之后、命功之变化,势如破竹,节节贯通。壶中配坎离。【字解】 壶:指下丹田,一云指身内。配:匹配,配合。坎离:指修炼内丹的两种基本药物,坎为水喻肾炁(浊则为交感精,清则为元精,即元炁),离为火喻心神(浊则为思虑神,清则为元神,即元性〉。【释义】 真性既住,真炁自回,结丹之功,在于心肾二者之匹配。心神与肾炁合,喻为坎离之交,水火既济,合为一体。在于卦象而言,则为后天之坎离二卦。坎水之一阳,投入于离火一阴之中;离火之一阴,填入于坎水一阳之内。如是交通,则后天之坎离二卦,变成先天之乾坤二象,以此比喻后天形质之身返还先天纯阳之体的过程。所谓纯阳,即剥尽后天之浊阴,尽化为先天之清阳,而成为乾健之躯。阴阳生反复,【字解】 阴阳:指人身阴阳二炁,代表元炁、元神。反复:循环往复。【释义】 人身阴阳二炁,需要反复配合。阴阳二炁即元神和元炁,二者配合的过程循环往复。从最初的心息相依,迈入神炁合一;再由神炁合一,进入性命合一;性命合一之后,更要达到天人合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逐步凝结,不断提炼与升华,愈趋清纯,最后才能得到先天大药,结为内丹。普化一声雷。【字解】 普化:即点化之意,周身百骸无处不到,故曰普化。雷:借用《周易》“震为雷”卦,一阳生于下。比喻人身阳炁发动,威力如- 76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雷。【释义】 自身炁动,犹如震为雷卦,一阳生出,点化全身阴质。而且阳炁动处,其威如雷。一路飞腾,轰鸣震动,周身百骸皆有感应,如同雷声震动天地,普化万物,此为真大丹。白云朝顶上 ,【字解】 白云:喻人身丹炁之腾发,如同白云冉冉上升。“白”者喻其纯,“云”者喻其体。朝:上朝,即上升之意。顶上:头顶之上,指泥丸宫,又曰昆仑,即大脑。【释义】 丹炁上升,如同白云,冉冉而上,升于头顶泥丸宫内。因其丹炁为轻清之质,故必上朝,直升脑府,丹家所谓“还精补脑”。甘露洒须弥。【字解】 甘露:即丹炁所化之津液,如同甘露。须弥:即须弥山,本指天上的高山,此处借喻头顶之泥丸宫。【释义】 丹炁上升于泥丸,复自泥丸降下,至于口中,凝为甘露。此物咽下,甘甜软美,如同雀卵,实为丹炁所化之丹液,谓之“大丹服食”。以上七句,谈命功,命功至此,告一段落。自饮长生酒【字解】 长生:即延长生命。酒:喻丹液。【释义】 性命功夫,至此成功,吞下丹液,决定长生。丹液周流,一炁贯通。此时修炼者如饮美酒,薰薰似醉,周身融畅,妙不可言。丹液咽下,自可延生保命,故曰“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字解】 逍遥:喻言得丹之后,无比逍遥快活,如同登仙一般。【释义】 既得大丹,自饮长生美酒。身心愉快,难以言述。丘处- 77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机真人云:“如同哑子吃蜜,其味难说。”这种高层次的内丹境界,只有修炼者自己亲尝此中滋味,一般人不经真修实证,如何测知?故曰:“逍遥谁得知。”陈抟祖师云:“白云上卧,世无知音”是也。坐听无弦曲 ,【字解】 无弦曲:指体内景象,极有韵致,如同不用琴弦弹奏的曲子。【释义】 得丹之后,体内景象万千,极有韵致,如听无弦之曲。自己只须静坐体察,谛听其韵,如闻天乐,美在其中矣。盖此时已到自然无为之大化境界,故一切变化,纯任自然,自己惟须顺其自然而已。又回人做功开始之“不为”境界,修炼圆满。但此时经过一番生命铸炼,较起初下手之“不为”,已然升华,进人更高层次。明通造化机。【字解】 明通:明白,会通。造化:天地之生化。机:奥妙,机关。【释义】 上句言生理变化,此句言心理变化。经过以上整个丹法过程的实际修证,乃得智慧开明,神通恢阔。丹书云:“人身若一小天地”,既知人身之运化,与天合一,则自然会通天地造化之奥妙。生化机关,如在我手,自身与天地同其造化,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修证到此地位,人心即是天心,一切顺应天道,虽是凡身,道枢在我,所谓“不失凡身得道身”。以上四句,谈效验。现代社会上流传种种气功,动辄用意念、讲有为、求功能、夸灵异,皆与修炼主旨相悖。有心者细细参悟此篇文字,庶几可明。都来二十句,【字解】 都来:概括说来。二十句:通篇共有二十句。【释义】 丹法修持的全部过程,概括说来就是本篇二十句的内容。- 78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一切丹理、丹法、丹诀、丹功、丹景、丹妙等等,全部包括在内。端的上天梯。【字解】 端的:果然,的确。上天:升华、提高、深化、超越之后,登临仙界。梯:梯子,喻度人之梯航。【释义】 此二十句内容,即是升华身心境界、提高自我修养、深化生命智慧、超越有限人生的度人梯航。循此修证,自可领悟丹道之真谛,登临仙界,妙乐无极。此时即是吕祖所云:“一日清闲一日仙”、“丹田有宝休寻道”之妙景。最后两句,总说全篇。《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校注前言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先生于民国年间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胡海牙老师嘱余整理此篇,公开于世。余观此文,与通行本丘祖《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系秘传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陈樱宁先生审改之后亦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细致推敲,在陈撄宁先生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并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诀法无失,庶几乎可以流传无误矣。卷前批语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惜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印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 79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仍不免荆棘刺眼。今又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民国三十七年冬季撄宁子 识一论三宝三要修炼有三宝三要。三宝者精、炁、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炁,人身未生之初祖炁也;神即性也,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三要者,一曰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1];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炁,实药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注:[1]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炁(药物)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二论三关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