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32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字数:35336 更新:2023-10-08 19:44:34

如何转化呢?有七种修法:  (1)化悲痛为出离心  这个修法的原理是:把痛苦和出离心融合在一起修持,就可以把悲痛欲绝的痛苦,转化为出离心,而且效果非同寻常。  修法有两种:1、打坐观修;2、出坐以后的思维  打坐的修法:  先以毗卢七法坐式坐在禅垫上,然后依次修皈依、发菩提心、排浊气、祈祷上师三宝化光融入自心。之后开始思维:  轮回当中不可能没有痛苦,所有众生都一样会有痛苦。上至国家总统、高官富豪,下至平民百姓、小偷乞丐,乃至蚊蚁等小生灵,都有痛苦。遇到痛苦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无法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痛苦转化为道用。  给我造成痛苦的,就是我自己的执着。对任何东西有执着,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所以佛经上一再告诫我们:要放下!  放下就是不执着,只要不执着,就不会痛苦。  佛陀告诉我们:因缘产生了世间的一切。痛苦与快乐的缘,是客观因素;因,是我自己的执着。  比如说,上一世或再上一世造成的善业或罪业,都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缘。即使是阿罗汉,此生也有很多过去的业没有消尽。若能断除执着,过去的因就无法成熟。就像种田,即使有了种子这个因,但如果没有潮湿、温度、阳光等缘,也没办法发芽。我们过去的善恶,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执着,也没办法成熟。  佛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是无常、有漏、痛苦、空性的,不值得我们去执着。若能通过修行,体会到佛说的这些道理,就能放下执着,远离痛苦,获得解脱。  在轮回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一切都是变幻莫测、不由自主的,包括我自己的内心,也一点都不自由。贪心、嗔心、愚昧、嫉妒、傲慢等烦恼会让我心烦意乱、不得解脱。没有自由的人一定会跟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如果我能像佛菩萨和阿罗汉那样,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如如不动、平稳悠然的心态该多好啊!  遇到这样的痛苦,也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肯定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类似的痛苦,甚至还有过更大的痛苦。在没有得到一地菩萨的果位之前,所有凡夫不仅曾经有很多痛苦,未来还会面临更多、更残忍的痛苦。但我到现在还没有厌倦这个世界和轮回,还没有出离心,还希望在轮回中得到幸福。我真是愚昧透顶、蠢不可及。  尽管对我自己而言,这次经历的痛苦是巨大的痛苦,但与地狱、旁生、饿鬼的痛苦相比,我这个痛苦根本不算什么。如果这点痛苦都无法接受,以后又如何去面对地狱、旁生、饿鬼的痛苦呢?如此看来,除了修行与解脱以外,世上任何东西——金钱、名声、地位、婚姻、家庭、感情等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意义。我一定要好好修行、追求解脱,如果再不修行,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是出离心。  出坐以后的思维  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走路、坐车等随时随地都可以思维上述的内容。  这样观修之后,就能把痛苦转化为修行道路上前进的动力,这也称为化痛苦为道用。  这个修法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第一是通过思维,可以平静地接受痛苦。第二,不仅能接受痛苦,还能把痛苦转化为道用,变成修出离心的动力。  修出离心、菩提心,就是断除执着的有效方法。  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处理事情,要将一切矛头的焦点对准执着,将执着彻底斩除。没有针对性的烧香、拜佛、念经等善法虽然好,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  就像有些专修断法古萨里的人,会故意去到一些鬼神出没的地方,砍断树木、破坏神山,以激怒山神、鬼魅等等,之后就会出现打雷、刮风等各种各样的恐怖景象。因为能感觉到鬼神的存在,所以此时我执会特别明显,即使是平时胆大包天的人,也会吓得魂不附体——这次我逃不掉了,只有死了,怎么办啊?!当这个想法出来的时候,立刻观修般若波罗密多的断心修法,效果会出奇地好。  同样,遇到巨大痛苦的时候修出离心,与没有痛苦的时候修出离心,前者的效果要好得多。  常听到有人说,这种痛苦为什么又轮到我头上了?肯定是我们呀,我们的内心如此不自由,痛苦必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没有修行的人,因为不相信轮回、因果,以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所以往往会走上极端的路。  修行人却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育知道轮回的本性,继而勇敢面对痛苦,并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就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2)悲痛转化为皈依  由于亲身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所以能真切地体会到轮回就是痛苦的聚集地,无论再有钱、有地位,都不能避免痛苦。  比如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夫妻、兄弟、姐妹非常好,大家都希望能这样一辈子在一起,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但总有一天,其中的某个人会去世,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家人就会感受巨大的痛苦。  金钱、名声等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越是有执着,越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只要流转轮回,痛苦就无法解决。  唯一能解决痛苦的,不是其它怙主或依处,既不是科学家、哲学家,也不是父母、朋友、同学、同事,而是佛、法、僧三宝——依靠佛陀与僧众,按照佛的指导去修行佛法,才能断除烦恼与执着,放下执着之后,世上所有的痛苦,都能在当下一瞬间彻底断除。  但很多人的想法恰恰与之相反,遇到痛苦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设法控制自己的心,放下执着,而是千方百计想创造一个外在的条件,来让自己不痛苦。这是凡夫无始以来的一贯做法,但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从来没有成功过,所以至今都是凡夫,没有断除烦恼、得到解脱。  如今依靠过去的福报,让我们有机会得到一个人身。我们一定要利用此人身脱离轮回,其首要条件,就是皈依三宝。在深深体会到佛法僧的伟大和能力之后,就会虔诚、急切地希望皈依。  没痛没病的时候,虽然也知道医生和药物的作用,但感受却不是那么真切与强烈;只有自己生病的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医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皈依也是一样,因为已经亲身感受到痛苦的逼迫,所以想逃离的意念要比平时修皈依的急迫感强得多,这样就能把悲痛转化为皈依的因缘,并修出发自内心的皈依感。这样一来,悲痛不但不是违缘,反而成为修行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了。  若能想通这些道理,就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执着,执着降低一点,痛苦也将随之而减弱;痛苦减少了,修行也会有进步,这样就有了双重的利益。  (3)消除傲慢心  平时如果有点钱财、权利、才华、学问或其他值得夸耀的东西,就会非常傲慢,自以为了不起,是上层人物、社会精英;有些佛教徒因为没有好好修行,稍微闻思了一点佛教理论,或守持了某些清净戒律,就会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崩溃了,那时就能深深体会到:虽然修了这么长时间,但遇到这么小小的痛苦,我都承受不了,可见自己的修行是多么的差劲,我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样一来,不但傲慢心自然而然荡然无存,而且以后也会加倍努力地闻思修。  如果没有亲历难以堪忍的痛苦,仅靠观想式的修行,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所以我们要对痛苦充满欢喜心,通过痛苦的磨砺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坚强起来。从此以后,再大的痛苦和违缘都不怕,任何困难都不但不会阻碍我们的修行,反而会让我们的修行有长足的进步。  (4)清净罪业  遇到巨大痛苦时,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就会去思索: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错过什么错事,但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从天而降。每个痛苦都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因为我过去造了罪,现在才会承受这个果报;仅仅这么小的一点痛苦,都把我折腾得这么厉害。如果有一天更严重的罪业果报成熟了,我将如何面对?如果现在仍不悔改、继续造罪,以后还将承受更大且无穷无尽的果报,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永远无法摆脱轮回。就像生病必须清除病根一样,如果不要有痛苦,就必须清净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等罪业。  清净罪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未受果报之前忏悔罪过,从而消除业障,以后不再承受果报;二是接受罪业成熟后的果报,从而消除往昔所欠的业报。  痛苦在无形中告诉我们: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就像粮食成熟的时候,它的种子也不存在了一样。感受痛苦以后,很多罪业也随之而清净了。承受就是消业,幸亏自己的业没有成熟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而是成熟在人间,这应该是好事,我应该为此而高兴。若我懂得取舍,就可以利用这个痛苦,做很多对今生来世有帮助的事情,而且能让我意识到清净罪业是多么的重要,之后会全力以赴地以四对治力修金刚萨埵,把悲痛转化为解脱的顺缘。  另外还应该想到:这个罪业的果报是如此地残忍和难受,虽然给我带来了一些好东西,但我还是不希望这样的痛苦重演。那所有的众生也不会希望这样的痛苦降临,我们还应该为救脱众生的苦难而发菩提心。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长期的闻思修,就是为了面临生老病死等痛苦。虽然学习因明、中观等五部大论很好,我们非常赞叹,但这些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支撑力究竟有多大?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证悟空性,这些都无法发挥作用。遇到痛苦的时候,即使理论学得再好,也一样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修行、生活都会乱套。而此处介绍的方法,却是很基础的修法,对实际生活非常实用,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以致用。希望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能即时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就能无所畏惧地面对困难了。  修的时候,专修一种,还是每种都修,可以自己安排,怎么修都可以。但在一座当中,最好只修一个法。  (5)痛苦转化为行善的动力  在承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转念一想:好在自己还是在承受人间的痛苦,如果真有一天,自己必须面对地狱、饿鬼道、旁生道的痛苦了,那又该如何应付呢?所以我应该为眼前的痛苦而庆幸。  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积累福德,制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这是因果的自然规律。  虽然平时我们也懂得这些道理,但在面临痛苦的沉重打击之后,才能深深体会到世间轮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幸福,而是苦难重重。这样就能把痛苦转为行善的动力。本来学佛的人在行善、断恶方面就比较精进。通过体验痛苦,就会更加努力地精进修行。  (6)痛苦转化为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灵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么东西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当深深体会到轮回众生都会面临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还听过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过去罪业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来安慰自己,但其他众生却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会仇恨满腹、怨恨不休,同时更是痛苦不堪,更没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这时,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诚心诚意地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愿意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众的痛苦相交换,就叫做慈悲心。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修悲心。在修悲心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结果和利益:第一,在修慈悲心的过程中,因为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第二,通过面对痛苦而产生大悲心,再面临痛苦时,也能应对自如了。  从很多人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最急于要学的,既不是大圆满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观和因明等高深理论,而是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病痛、衰老、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等等。  这些修法平时要认真对待,如果平时不修,遇到痛苦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就不会有任何效果了。  (7)痛苦转为利他心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都有的爱我执。在任何问题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一切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幸福,去破坏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健康,去毁坏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丝毫没有利益众生和爱护众生的心。为了这个爱我执,造了罄竹难书的罪业。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无数果报汪洋之一滴,但对我的打击都如此沉重,让我伤痕累累、无力直面。  我们清楚,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爱我执。因为有了爱我执,就一定会造业,会为了自己的种种利益去杀盗淫妄,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承受果报之际,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产生无法遏制的仇恨,并因仇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如果不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爱我执,一直都为自己算计,不替他众着想。从此以后我要无私利他,关爱、护持一切众生。《入行论》中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讲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时,要去寻找痛苦的根源。其中会有客观因素,但它不是制造痛苦的根本因缘,而只是一个助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制造的罪业。凡夫都有贪心,加上过去的因,罪业就会成熟。所谓贪心,就是爱我执,它就像种庄稼的肥料,能促使罪业果报的成熟。而阿罗汉那样的成就者,虽然也有业的习气或种子没有完全清净,但因为阿罗汉断除了贪心,所以这些业不会让他流转轮回。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自他相换,但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是事事处处为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霉、很受挫,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爱我执。尽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断除爱我执,但通过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减少爱我执。  以后不管遇到巨大或轻微的痛苦,都应观修自他相换:将呼吸作为载体,呼气的时候,把自身过去、现在、未来所造的所有善根,再加上目前肉体与精神上的所有幸福和快乐,都通过呼出去的气,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然后观想所有众生都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吸气的时候,将众生所有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都变成黑色的气体,吸到自己的体内,并融入到驻扎在心脏内部的爱我执上面,并将爱我执彻底摧毁。所有众生的痛苦都由自己一人承担,让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最后再修无我。这是一个普通的自他相换修法。  另外,每次受到痛苦的时候,都要诚心实意地发愿:愿以我这次的痛苦,能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希望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感受这种痛苦。能够毫无造作地发愿最好,实在做不到,则即使是造作的也非常有功德。许多佛经里讲过,这个修法的功德是无量的。以后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要这样发自内心去观修,这样痛苦就可以变成修法的助缘,我们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排斥痛苦了。因为有了痛苦,才可以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才有资格去发心、发愿。虽然自己承受痛苦还是难以忍受,但如果能成为修行的助缘,我们就会甘愿去承受。经过长期的修行,就会养成习惯,即使是在晚上做梦的时候,都会这样去观修。在这种情况下感受痛苦,都是值得的。  无始以来,我们承受过无数次痛苦,却从来没有通过这个痛苦减少众生的痛苦,或积累过什么资粮,没有发过菩提心,只是白白地承受痛苦而已。现在通过这个痛苦,可以对众生发菩提心,还可以自他相换,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啊!  以上七个修法,都是简便易行且见效快捷的重要修法,不但要打坐去修,还应兼以平时的训练。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并坚守先易后难的次第。先从比较小的轻微痛苦入手,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才有可能把一个巨大的痛苦转为道用。若能按此原则长期坚持修下去,效果会非常明显,遇到痛苦的时候,就能显示出强劲的力量。  修法的目的,不能太自私。如果仅仅只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而去修这些法,也会有一些作用,但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这是出于自私心,并不是为了真正发菩提心、慈悲心而修。  出座以后,应该回向:祈祷上师三宝,让我能顺利成功地面对这次痛苦,并将痛苦转化为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  很多佛教徒天天念护法,希望自己一切顺利,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非常脆弱,不敢面对任何痛苦。当修法比较成功,内心不再脆弱的时候,还可以祈祷上师三宝赐给自己痛苦、压力和不顺,请护法神给自己制造一些违缘,以强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内容,是出座以后的修法,也即世俗谛当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为,烧香拜佛或捐钱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实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肤浅、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等等,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这些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2、胜义谛的方法  只有在证悟空性以后,才能真正以胜义谛的方法对治痛苦。证悟空性的人,能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就像一场梦。在梦里梦到父母或亲人死亡,悲恸欲绝、生不如死之际,若能突然从梦中醒来,则不需要任何对治与安慰,痛苦一下子就消失无踪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梦中,或理论上知道,却没有亲身的感受,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化解;但在尚未证悟空性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训练、观修:通过中观的推理方式,把给自己制造痛苦的外境,或者感受痛苦的内心断定为空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痛苦和幸福本身,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并不仅仅是敌人、灾难等外境造成的。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质都没有痛苦,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中。如果没有感受,痛苦也没有立足之地,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一切都如梦如幻,都是心的一种现象而已。  有智慧的人,是往内追求幸福,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知道:外界物质只是临时的助缘,幸福和痛苦的种子缘起,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因为方向正确,所以最终彻底断除了痛苦,得到了绝对的幸福与自由——解脱。而凡夫却会往外寻找根源。因为寻找的方向错了,所以永远无法了断痛苦,于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差别。  不是仅仅通过逻辑或者理论来推断、说服自己,而是让心静下来,用闭关入座的方式去观察自心。心里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也不迎接未来。本来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未来的心尚未诞生,如果有一颗心,那只会是当下一瞬间的心。那我去看看它是否存在呢?如果之前的加行修得好,就能在观察的同时一下子明白,当下的心就是光明、空性。虚幻的痛苦表象背后的本来面目,也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像藏地高原清澈、纯净的虚空,一切都是空性。阿底峡尊者在中观论著里面也讲过:心的本性,就像秋天的天空。秋天的虚空,是如此的碧蓝通彻、一无所有。在这一瞬间,所谓的痛苦早已化为烟云,荡然无存且无影无踪了。  本身证悟是非常容易的,可惜我们没有修加行,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积累资粮、忏悔罪业,所以静下来就是昏沉、困倦。  证悟境界不稳固的人,在没有寻找心的本性的时候,又会回到世俗当中,内心的烦躁与痛苦又会产生。就这样在梦幻与现实,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穿越,直到境界稳固为止。  如果你迫切希望能尽快进入这种状态,让所有痛苦一下子消失,就要好好修加行。妄图不修加行,而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进入这种状态,是永远不可能的。  所有修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把痛苦转化为修行的助缘、顺缘与力量。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修好了菩提心和出离心。很惭愧,我也没达到这个标准,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修行、一起成长。没有一个凡夫,是一开始就达到标准的,也没有一个人永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本来凡夫在一起,相互间肯定会发生一些摩擦,从而引起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佛菩萨以外,连阿罗汉都做不到永远只给他众带来幸福,而不制造痛苦,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痛苦虽然会让人难受,但如果懂得窍诀和方法,就能使我们的修行有收获、有进步,能让我们的心灵有所提升,并且充满欢喜。当欢喜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肉体上的病痛也能被压制、覆盖,变得不再明显,心胸也更为宽广、坦荡,面对痛苦不会过分计较,与人相处也更加愉快,所以我们应该以包容甚至欢迎的态度来接受痛苦。就像针灸治疗,虽然病患者要承受针刺的苦楚,但大家仍然愿意花钱去买这种痛苦,因为我们知道,痛苦可以换来健康。同样,我们现在的痛苦,不需要花钱去买,通过直面痛苦、转化痛苦,就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健康、幸福,甚至解脱。  但缺乏智慧与勇气的人通常会害怕和逃避痛苦,一辈子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逃避今生的痛苦,而没有想到来世的解脱,原因都是不了解痛苦的本质与作用,是内心脆弱的表现。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心胸越来越狭窄——怕自己以后生活出问题、家庭出问题、老的时候出问题。因为愚痴与恐惧,就会不由自主地拼命造业。通过上述的修行,就能断除这样的思维方式,从此勇敢地面对痛苦,与人相处心胸也会更加宽广,生活处处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虽然用大圆满的方法去面对痛苦是最有效的,但前面讲的胜义谛方法,也即中观的逻辑思维推理,特别是中观的修行体会,有时候与大圆满也没有太大区别。但高深的理论与修法,我们暂时也不见得用得上。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修法简单又具体,所以比大圆满、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重要。  佛经中所说的末法时代,就是指现代社会。在末法时代,人必须要这样修法才能前进。即使理论再好,正知正见再高,遇到痛苦和压力的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前进,因为我们修行的能力很弱小。若能应用这些窍诀,就能借助痛苦、违缘的力量往前走,这样连痛苦都可以转化为动力了。  大家要重视这个修法,要如理如法地去修。通过这些方法,就能让痛苦既不会折磨自己太久,也不会成为修行退失的违缘。  二、如何面对幸福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对痛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痛苦就成为修行的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样,因为过去的福报,而得到一些“幸福”——发财、升官、有名声的时候,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生傲慢,继而歧视乃至欺负社会底层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坏处和负面作用,就是自以为超越一切,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最终丧失恭敬心。另外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感觉不到修行与解脱的重要性,从此更加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好好修行。他会回答说:我现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毫无缺憾,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就这样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更不愿精进修行。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现象。  在这些烦恼的操控下,修行也会变得艰难起来,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荆棘满布、障碍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风顺,必须要有一些对治的方法。  凡夫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世间知识——怎么挣钱,怎么生活等等,但因为没有经过闻思,没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脱等深层次的人生问题上一无所知,所以价值观是错误且颠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不了解金钱、物质等身外之物的本质,最终导致傲慢心与懒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较向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同时好好修行。但即便是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因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谁都无法避免,更何况保不准还会出现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将如何面对?  所以,不仅面对痛苦的时候需要佛法,面对幸福的时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与力量去面对幸福,把幸福分享给众生,幸福就不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如果没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对痛苦,人一般还能承受;面对幸福,却很难保持从容淡定。因为再苦,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有钱、有权、有名的时候,人就会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无法再和以前一样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更无法静下心来闻思修,整日过着奢侈的生活,减损自己的福报。  很多人自来就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他们错误地认为:物质生活会给自己带来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后天西方物质主义思想的侵蚀,更是不遗余力地追求物质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并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钱人不但不觉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钱人挣钱、花钱的渠道,或许会发现其背后都是无边的恶业,这又何谈什么福报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诉我们:三界当中,尤其是欲界众生,没有绝对的幸福。虽然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幸福,但这些幸福都是短暂的、相对的,其中包含着不幸福的种子。  无论现实生活当中短暂的幸福,或是超越轮回以后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来源于外在的物质生活,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安静与自由。当心里有嗔恨心、自私心、贪欲心时,就不会自由。要得到终极、永恒的自由,就必须祛除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润,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二)具体方法  具体的方法,还是闭关打坐。此处所说的闭关,不是两年三年或几个月的闭关,而是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闭门修行。  1、世俗谛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贤上师言教》中讲的寿命无常的道理来思维:我现在虽然发财了,但这些财产只是因过去的小小福报而带来的,它们随时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执着这些钱财,更不能心生傲慢。还要思维:今生的钱和地位,都是相对的,我走的时候,全部都只能归零,和我降临人世的时候完全一样,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不能因为一点点世间小福报,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学习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利益众生。  这样反复思维之后,就能把傲慢心降低。当然,只有在证悟一地以后,才能断除傲慢心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引用大量佛经讲述了一种心态:有菩提心的国王或企业家会认为,这个钱并不是我所拥有的,我只是负责保管或分配这些钱的工作人员,我的任务,就是把钱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没有用菩提心去对待,世间的钱财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会让我们不得解脱。  2)、同时也要思维:虽然有漏的东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为前世的福报,让我暂时拥有一个平淡且相对幸福的生活,这个幸福是来之不易的。佛经里面讲过:能在人间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同时又有机会闻思修行,才是人间顶级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报,人间的幸福顶多不过如此了。在轮回当中能同时拥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见的。  要知道,做高官、富豪、社会精英,不算什么稀有,六道众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饿鬼道一些众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类中的大亨富豪们千分万分不及其一的。但是,虽然他们家财万贯、应有尽有,但他们却缺乏佛法的闻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他们只能是贫乏、可怜的落后分子。  两相比较,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报去换佛法,然后用佛法去换取更深层、更恒久的幸福。让幸福生活与闻思修行,成为相互促进的因缘。  3)、还要思维:当拥有幸福的时候,一定要能感知到当下的幸福。同时学会感恩,并习惯于朴素、低调、低碳、简单的生活,并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学会布施多余的东西。虽然这只是钱财上的微小布施,但也可以同时具备六度,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做布施,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这样,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在这个平静当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与快乐。还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这小小的福报当中,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积极闻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却不会这样想,当他们获得了世间的幸福之后,仍然不以为足,不但感觉不到幸福,还想再去寻找另外的幸福。身体和语言被贪欲心操纵、支配着,这种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遇到幸福的时候,同样也要修自他相换。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呼气的时候,把自己当下的幸福,与幸福之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善业、福德,全部观想成白色气体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众生的身心。观想天下所有的众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与幸福之因,并远离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没有这些窍诀的指引,没有尝试着去观修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与不学佛的人一样。只要遇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痛苦,就伤心欲绝、一蹶不振,不但修行无法正常进行,连基本的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稍有一点强于他人的福报,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谁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独尊。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去落实。这样长此以往,以后即使在梦中遇到苦乐境况,都会下意识地这样观修。若能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则不管以后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都不会阻碍自己的修行。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修法显得很简单,不能和大圆满、大幻化网、大中观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对我们这些位于修行初段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些修法了。心灵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要从零开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的努力,最终一定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没有钱,过着清贫的生活,人一样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伤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坏周围环境。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觉很愉悦、很开心,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却与之截然相反——没有任何内在的成分,精神空虚无聊,情绪焦躁不安,道德衰败、尔虞我诈、穷凶极恶、互不信任,过度地开发、破坏环境,金钱凌驾于一切之上,并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变成这样,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人类也没有希望了。  很多人虽然学佛了,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闻思修,所以素质和不学佛的人一样低下。佛教团体中互不团结、互不理解,抱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为什么没有修行?就是因为不知道人身多么难得,不知道现在的机会多么难得。一个人买再大的房子,再贵的名车,都没有用。要珍惜当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机会,这个非常难得。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幸福,还不修行的话,再往后走,就是下坡路了。  2、胜义谛的方法  胜义谛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体包括两种修法:  1)、中观推理  如果用中观的理论去推理,就能知道这个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场梦,梦到自己做高官,梦到自己很有钱,当时感觉似乎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但今天醒来之后会明白,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样,虽然我们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当高官、做富豪,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现实生活也是假的。现实与梦幻之间只有时间长短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2)、直接观心  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观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谓痛苦与幸福,都是内心的感受,它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这一结论不仅是佛经里面早就说过的,而且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以后,也得出了不谋而合的结论,并且也有很多数据的支撑。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阳升起、气温上升的时候,雪人、冰雕都会融化,不复存在。或在有些时候,蓝天上白云朵朵,有些像动物,有些像建筑物等等,但仅仅在一瞬间,所有的乌云都在空中消失无踪,仅剩一片虚空,不留一丝痕迹一样。虽然在尚未证悟的时候,心的现象实在且鲜活,但在证悟心的本性之后,就能现量觉察到,心或意识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像虚空一样,附着在心或意识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会像云彩和冰雪一样瞬时无影无踪。正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观修方法:  首先静下来,第一步,是修上师瑜伽。此处上师瑜伽中的上师,是法王如意宝。其他所有上师,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宝当中。观想法王如意宝和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形象或相貌是莲花生大士,本体是法王如意宝,修完上师瑜伽以后,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心。然后静下来,看心的本性。此时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这么清净,从来没有诞生、存在或消失过任何念头,它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宁静、安静、光明、空性。此时会感觉到一切都是空性,无论痛苦还是幸福。  起坐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这样无论遇到任何境遇,都会安之若素、游刃有余。  所有的修法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能把自己从人群中隔离开来,寻找一个相对比较僻静的地方去修,这样效果会更明显。即使没有条件到安静的地方去修,也应该安住在自家佛堂里面,关严门窗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每天坚持闭关一两个小时。这样长期坚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应用娴熟之后,则无论住在吵闹的城市,还是安住在寂静的圣地,内心始终就像住在净土一样宁静祥和,丝毫不受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处不净红尘,心住清净佛刹。  驯心若驯象  调伏内心,就像驯服动物一样。当它孤独绝望、颓废失落的时候,就修如何面对痛苦的法,把痛苦转化为力量,鼓励自心,给心以勇气,让它重新站起来,走上解脱道。当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时候,就观修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之类的法,以克制过度的傲慢。让心不走两个极端,始终处于中立、正常的状态当中。  唯有释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彻底、最有效的调心之方法,这是其他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等专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没有掌握的独门绝技。  佛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很多小国家的国王都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但有个国王因为不了解佛教,所以没有信仰。  一次,国王获得了一头非常珍贵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驯象技术远近驰名的驯象师,让他驯服这头大象。驯象师施展了各种技巧,最终把这头大象驯服得非常驯顺、调柔。大功告成之后,他便请国王来当场鉴定。  他和国王一起骑在大象背上,四处巡视溜达。突然,大象开始疯狂地往前冲,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听驯象师的口令。当大象跑到一座森林里面的时候,无计可施的驯象师连忙叫国王抓住一根树干,这样才脱离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狂奔。  脱离险境的国王气急败坏、怒火冲天。他指着驯象师说道:你胆大包天,居然敢欺骗我!你根本没有驯服大象,却让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头砍下来示众。  驯象师委屈地回答说:我确实是把它驯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两三天,大象自己肯定会回来,到时候就可以一见分晓了。  国王虽然怒气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便勉强回答说:再给你几天时间,等大象回来,如果不是你说的样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头。  过了两三天,正如驯象师所言,大象的确自己回来了。驯象师为了证明大象已经被自己驯服,便将一个烧红的铁球放在面前,并给大象下了一个口令,大象当即毫不犹豫地准备用鼻子去抓那个烧红的铁球。驯象师当即对国王说:因为它已经被我驯服了,所以一定会去抓这个铁球,但抓了以后,它一定会马上死掉,国王您看着办,如果您需要这头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触摸铁球,否则就来不及了。  起初还将信将疑的国王看到大象真的扑向铁球时,不得不相信了,连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国王同时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问驯象师:为什么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却充耳不闻、一路狂奔,今天却如此服帖呢?驯象师说:我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却无法驯服大象的心。因为大象闻到母象发情时的气味,所以生起了贪心,在贪心的驱使下,就会失去理智,又怎么会听从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复了常态,所以会对我言听计从。  国王听了驯象师的陈诉,才心服口服。之后若有所思地问道:天下有没有人能够驯心呢?驯象师说:有,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国王顿时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信心,连忙前往释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世间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语言和行为,却无法调伏人心;驯服内心的唯一导师,就是佛陀。  以上所讲的,就是调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击的时候,会极度绝望,甚至以自杀的极端行为,来让自己宝贵的生命走到尽头。据2003年《光明日报》报道:仅于2003年,中国就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这样的通病,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点点世间成就,又立即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类历史上诸种不堪回首的惨剧,绵延不断的战争,都是心造出来的,都是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西方惨无人道的黑奴买卖,可以持续长达四百年时间,把黑人当成猪狗不如的商品来进行交易,这是多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啊。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控制的极端表现。  所以我们要调伏自心,不让它主宰我们的肉体,让我们饱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绝路;通过调心,就能给它以勇气,从而把痛苦转化为力量;并给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脱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调服内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呢?  以后不管是修行,还是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波动,都要用佛法去调整心态,这种做法不但当下对大家有利,而且对所有生命的未来,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  上述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人也意识到要将佛法融合到现实生活当中,但如果没有修行,没有正知正见,又用什么东西来融入现实呢?  出座之后的修法,就是将入座时体会到的正知正见,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希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能尽量运用、落实这些修法。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千万不要错过。假如今生今世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就非常难说了。所以务必要珍惜这些修法,珍惜这个机会。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丰富、更发达,但现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紧张。巨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把我们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终自利利他。  我们现在虽然压力很大,但获得了暇满人身,还是比较幸福、比较自由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修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是任何人都说不清楚的。尽管大家都在说“明天更美好”,但会不会美好,谁敢打包票?自然灾害、饥荒、战争、暴动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把握住当下吧!第三章 离四贪浅释  一、总义  (一)概述《离四贪》,是萨迦派五位祖师大德之一的根噶宁波十二岁时撰写的一个修行窍诀。它不仅在萨迦派中非常著名,也受到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与汉传佛教的高度重视。离四贪,即远离四种贪心。其内容,浓缩了所有显宗法门的教言,与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的意趣基本一致。  (二)《离四贪》与《三主要道》的差别《离四贪》与《三主要道》有什么差别呢?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是从肯定的角度来论述的,比如:出离心是什么?菩提心是什么?什么叫空性见等等;《离四贪》教言,则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的,比如:什么不是出离心?什么不是菩提心?什么不是空性见等等,二者之间的差别,只是视角的转换而已。  (三)学习《离四贪》的必要性  很多人常问:修外加行、内加行或菩提心要修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算是修完了?通过学习《离四贪》教言,就不需要问别人,自己衡量对照,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修完了出离心或菩提心,还需不需要继续修等问题,所以,学习《离四贪》很重要。  (四)《离四贪》的来历  根噶宁波是名副其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不同于现在很多所谓的化身、转世等等。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  在根噶宁波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圆寂了。母亲告诉他:你现在还很小,管理不了这个寺院,应该先去学习佛法。瓦日译师是你父亲生前的好友,他不仅是翻译佛经的成就者,而且修行等各方面都很棒,你应该先到他那里去学习。于是,他便随同母亲一起去拜见瓦日译师。瓦日译师告诉他说:学习需要智慧,智慧本尊是文殊菩萨。在闻思之前,要先修文殊菩萨。随后给他灌了文殊菩萨的顶,传授了一些文殊菩萨的修法,并让他去修持。  在他修行的六个月中,时而看到一个白色的人,时而看到一个很大的白色狮子来骚扰他的修行。他将此事禀告上师,上师说:这是一个护法在干扰,是他命中的障碍,应该先暂时把文殊菩萨的修法停一停,修一修不动佛的修法。在灌顶、传法之后,他开始修不动佛的修法。修了一段时间以后,以前在修行过程中看到的大狮子、白色的人等现象都消失了,修行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就这样继续修了六个月后,有一天,他在禅定中真实地见到了文殊菩萨(就像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修行时见到文殊菩萨一样。以前的高僧大德及修行非常好的人,都会见到自己所修的本尊,在本尊座前得到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文殊菩萨给他传了《离四贪》教言,教言文字不多,只有四句:第一、贪爱今生非教徒;第二、贪爱三界非出离;第三、贪爱自利非菩萨;第四、若有执著非正见。他深深地体会到,在这四句教言当中,已经包含了所有显宗部分的窍诀。后来的很多萨迦派祖师大德,包括萨迦班智达在内,都撰写了《离四贪》教言方面的注解和修法。从此,这四句教言就成为萨迦派法脉中非常重要的窍诀。  (五)窍诀是提炼出的精华  所谓窍诀,是指不需要学太多知识,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找到一条解脱之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不叫窍诀;用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讲深奥的东西,让大家轻而易举地通达、精通,才叫做窍诀。它是从佛法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文字虽简单,但内容却深不可测。自从阿底峡尊者进藏以后,噶当派上师们传下来的法脉当中,就出现了很多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方面的窍诀。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从广博浩瀚的佛法中提炼出来,从而形成的三士之道的修法,就是传自阿底峡尊者,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广为弘扬的窍诀法门。  二、正义  (一)“贪爱今生非教徒”  1、释义  “贪”或“爱”,在佛经里的意思,都是指贪着。“教徒”特指佛教徒,即修持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的人。此句教言的意思是:如果只贪爱今生,不考虑后世、解脱,更不考虑成佛,就不算是佛教徒。  不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信佛的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仅仅为了现世生活中能够得到健康、长寿、工作顺利等目的而信佛的。虽然他们也相信佛的功德,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教言中指出:他们不算是佛教徒!  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的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都不是为了今生。如果仅仅为了今生而行持任何善法,不仅不是上士道和中士道,连下士道都不是,所以教言里面叫做非教徒。  如果要成为大乘佛教徒,需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要成为小乘佛教徒,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则无论做任何善事,都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所以就叫非教徒!  2、修行的底限——不仅为今世  很多人既没有,也不愿意修出离心、菩提心,但为了现实生活的利益――健康、长寿等等,也愿意皈依。从皈依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算佛教徒,但真正的皈依却达不到。因为首先皈依佛,是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皈依法,就是发愿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所谓的法,包括大乘法和小乘法,既然在三宝座前发誓皈依佛法,又没有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就算不上是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任何一道,也不是真正的皈依。  虽然他们做的善事有福德,但福德却很小,只能在现世中有一些果报。但如果他在过去造了很大的业,比如说杀生,他也是在久堕地狱之后才投胎为人的,则可能因为过去的罪业还没有清净,今生就要继续感受恶果,所以也会出现生病、短命等障碍。而且,由于他仅仅是为了现世而修行,与解脱和后世都无关,发什么心得什么果,所以,在今生过后,下一世他就不会再得到任何利益,这真的非常可惜。  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行,但同时也希望现世能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等等,这样的修行虽然没有错,但只能算是下士道。  这些划分界限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皈依了佛门,自认为是佛教徒、修行人,但他们仅仅是为了现世生活的一些利益而念咒、诵经、磕头、当义工、募捐等等,就根本不算是佛教徒。  在这个教言当中,我们要汲取的主要内容是:修行的时候,上上的发愿,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假如心力不够,不愿为一切众生而修行,至少也要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实在对解脱也提不起兴趣,也要为了来世而修。因为来世是漫长的,今生是短暂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鼠目寸光到来世都不考虑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将来,都会为了将来做一些准备,比如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但世间人的眼光,却没有超过今生的区区几十年!  而佛教徒同样也会为了将来做准备,但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将来不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未来乃至成佛之间的漫长岁月。即使不想成佛,不想解脱,也应该考虑来世以后的境遇。为此而修人天福报,还可以算作是下士道,这是修行人最起码的底限。  当然,在回向成佛、解脱或来世的同时,也可以回向此生的健康、长寿、快乐,但前提至少要建立在下士道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无论在打坐修菩提心、修空性、念咒、诵经,还是行持其他善法的时候,如果仅仅回向现世的利益,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使相信佛有加持力,祈祷佛救度、帮助自己,也不是标准的佛教徒,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3、为来世作准备  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佛教徒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理念是荒唐的。  其实,标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现世,也不求来世,而只求解脱。  当然,佛教徒中修下士道的人,会追求来世的幸福。但这样的追求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必须先弄清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来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来世真的不存在,那佛教徒的做法就是错误、荒谬的;但如果不但不能否定来世的存在,而且可以证明来世的存在,那佛教徒的这种做法就是高瞻远瞩、卓识远见的表现。既然大家都在为今生的将来存钱、买保险。农民种庄稼,也是为了几个月以后的收成。为来世作准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小结  “贪爱今生非教徒”,是从否定的角度阐明:如果仅仅为了贪爱现世的吃喝玩乐做打算,则即使行持善法,也不算是佛教徒。我们可以用这句教言为标尺,衡量自己是不是标准的佛教徒。  (二)“贪爱三界非出离”  1、释义  出离,就是离三界苦,证涅槃乐。修外加行的目的,就是修持、培养出离心。  很多人经常问:什么时候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  检测外加行是否达标的尺度,是观察自己是否仍然贪爱三界。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即六道轮回。对三界中欲界的饿鬼、地狱、旁生三恶趣,应该没有人会贪爱,但还是有人会贪爱人、天两道的人天福报。真正的出离心,是对三界六道非但没有丝毫的留恋,甚至还有强烈的厌烦心。即使修行不是为了现世利益,但只要还存有来世享受人天福报的心,不想成佛,不想解脱,就不是出离心。  如果贪爱之心还存在,纵然修外加行花费了两年、三年、五年,都是徒劳,因为自己还贪爱三界轮回,哪怕尚存丝毫的贪念,就表明没有修好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这就是外加行没有修好的表现。  2、常观自心修出离  修出离心,首先要了知三界六道充满了痛苦,之后自然就不想再流转轮回了。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就是《离四贪》教言,具体修法就是外加行的修法。  平时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寻求解脱的人。但此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检视自己:我想以后投生到哪里?有没有希望投生到人间或天上的希望,如果发现自己真的对六道中任何一道都不感兴趣了,就开始有出离心了,至少有了出离心的一半。至于另一半,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希求解脱的念头。如果有,就有了完整的出离心。  我们要常常观察自己,如果还贪爱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就是对轮回痛苦思维不够,还没真正看清轮回的真相,没彻底了知轮回的痛苦,就还需要继续修外加行。  3、出离心的高限与低限  对轮回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一心寻求解脱,也即像米拉日巴大师那样,放弃一切到山里修行,希望即生成佛的人,就有了高层次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就从低限开始,虽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舒适一点,但最终的目的,不是享受人天福报,不是贪图物质享受,而是寻求解脱。  当生活美满幸福时,要想到:今生我既有舒适的生活,又有修行的机会,这是真正的福报。但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太大意义,我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生傲慢,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走上解脱的道路。能这样想,也算是有出离心。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拒绝所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到风景区旅游,到海边度假,到欧洲自驾,到咖啡厅喝咖啡,到茶馆喝茶,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佛并没有要求我们排除一切金钱与物质享受,一定要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但我们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不能把物质享乐作为生存目标,在拥有优裕生活的同时,也追求解脱、珍惜机会,积极闻思修行,这就是出离心的最低限度。  4、小结  “贪爱三界非出离”,把挣钱、享受,作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严重的贪爱,这样就没有出离心。我们必须常常反观自心:自己贪爱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最低限的出离心?如果连最低限的出离心都没有,甚至以后都不能突破这一缺失,我们的解脱就没希望了。  (三)“贪爱自利非菩萨”  1、释义  所谓菩萨,是指发大乘利他心者。教言指出:如果贪爱自利,不喜欢利他,随时随地都把自己的事作为头等大事的人,就没有菩提心,当然也不是菩萨。  2、正视发心,低处着手  我们往往自认为正在修菩提心,甚至有人还自以为已经有了菩提心。那不妨自我检视一下:自己是为了谁在修行?最贪爱、最在乎的是自利还是利他?但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不妨从低处着手:虽然不能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问题上,都只考虑众生,但大的方向,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把自己的生命目标,定为诚心实意地为了一切众生而求解脱,这样,就有了最低限度的菩提心。  在没有证悟一地的无我见解之前,凡夫随时随地都会冒出贪爱自利的念头——资粮道的时候比较严重,加行道后期会逐步淡化。证悟一地以后,虽然没有明显的自利心,但还有自私的种子、习气。所以,对凡夫来说,从低处入手比较切合实际,若是一下子要求太高,总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对修习大乘佛法退失信心的危险性。所以,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初学者,而是要我们循序渐进、次第有序地学菩萨道、行菩萨道。首先把生存的目标建立起来,有了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以后,就算是菩萨了。如果连这个最低标准都没达到,根本没有菩提心的影子,就说明自己还需要从头去修菩提心。  3、修行的秘密——大乘发心  小乘行人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一心寻求解脱,不仅在生活细节上,而且总的方向、目标也是为了自己,这与大乘佛法是完全违背的。大乘佛教要求,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都要比利己更在乎利他。  对很多人来说,做到不贪今生,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贪三界六道,也勉强能接受。但不贪爱自利,就很难了。不过,我们也不用气馁,通过菩提心的修法,肯定能达到目标。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人的发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只要发心正确,总有一天目标可以实现。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只要凭着一股勇气,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总有一天会达成目标。相比之下,修行就更有可能了,因为修行有很多方法。当内心不可思议的力量释放出来以后,很多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都可以完成。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菩提心自身的力量,还有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以及很多其他不可思议的力量。佛经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发了菩提心,就有了其中佛的力量不可思议和因果报应不可思议这两个不可思议。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  4、抉择两种解脱  轮回没有长远的幸福可言,实在不值得留恋,不想继续轮回,就必须寻求解脱。解脱有两种:大乘的解脱和小乘的解脱。小乘的解脱只是解脱了自己,不能利益任何人,包括父母、亲友在内。如果只顾自己,是很自私的。更何况,小乘的解脱虽然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但也是暂时的解决,小乘阿罗汉最终也要发菩提心,也要成佛,这叫做究竟一乘。在最终的时候,没有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之别,只有一乘,那就是成佛!  5、断灭见——自私自利的学说  几千年前,一个人想与自己的漂亮女儿行邪淫,遭到女儿的断然拒绝。他为了欺骗女儿,便写了很多关于人没有前后世,也没有善恶因果,应该及时行乐等方面的书。因为这种说法对一些人很有吸引力,所以后来就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几千年后,仍有很多人在大力推广这种学说。它彻底否定了轮回和因果,认为生命在死亡之后就进入了绝对的虚无与断灭,因果报应也是佛陀捏造出来的谬论。而实际上,人的生命并不是在死后就一了百了了,还有一个生命在延续,那时的我们,可能是人、动物,或其它生命体;那时的我们,仍然希求幸福害怕痛苦,但幸福和痛苦依然不受我们掌控,它是由因果决定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只要还在轮回中,一切都是未知数,这点我们一定要清醒。  6、反观内省  我们必须常常自省,骨子里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在一切正常的时候,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菩萨,既有出离心,又有菩提心。一旦静下来观察自己的潜意识就会发现,自己最想做的,还是发财——在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买三四栋别墅,轮流去住;买几辆名车轮流地开;衣柜里装满名牌衣服等等等等。  如今是整顿自己的时候了,发现不足之处,就相应地去修外加行、四无量心与菩提心。  (四)“若有执著非正见”  1、释义  正见,是指证悟空性的正确见解。不能有任何执著,甚至对空性的执著都不能有。如果存在着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执著,就不是证悟空性的究竟见解。  2、“执著空性”的深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需要有空性的念头;但藏传佛教早期的很多上师,又主张对空性不能有执著。包括不少印度论师在内的很多上师也认为:无论观察任何事物,当分析到空的时候,连空的念头都不能有。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什么是对空性的执著?就是认为空性是真实的、存在的。其实,宗喀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这样,过去的上师们没有说错。宗喀巴大师也认为,这样耽着空性的念头是不准确、不究竟、不是实有的。  但在修行初期,宗喀巴大师说的是对的,要破除对物质的执著,但是对空性的执著可以保留。当对物质有执着的时候,建立一个空的念头、空的感受,就可以推翻我们对不空的执著。单空虽然不是高层的空性见,但它与轮回的根源是矛盾的,所以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样一来,对物质的实有执着就很容易推翻了。  在第六意识的范围当中,任何对立的价值观都有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常规。  比如,如果有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要打破这个观点,就要在对方心里树立另一种相反的价值观——金钱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完美,金钱有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样,才能转变他原有的观念,从而慢慢减少对金钱的执着。  我们往往认为:一栋楼从刚刚建起到最后倒塌之间的七八十年,一直都是静止不动、始终如一的。  要打破这个念头,就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实际上,这栋楼中每块砖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生灭,一切都是无常变迁的本质。这样就可以打破对楼房常有的执着。  我们天生就有着顽固的不空执著,如果连空的感受、观念都没有,则即使打坐时心静下来了,感觉不到任何杂念,意识也会落到阿赖耶识当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境界与大圆满里面的论述非常接近,也看似可以同显宗佛经里面的论述对号入座。其实,这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实则根本没有什么。意识落到阿赖耶识之中的境界,与轮回一点都不矛盾,这种法修再长时间,都对解脱没有丝毫助益。萨迦班智达和麦彭仁波切都批评了这种自以为是的人。  当年很多修行人就是没有真正体悟到上师教言中的深刻内涵,认为哪怕空性都是念头,任何念头都是杂念,都不需要,只要心静下来就可以了,从而落入了这样的窠臼。宗喀巴大师为了让他们摆脱这一固有程式,引渡他们走上解脱之路,就故意推翻了过去一些上师的观点,极力推广单空的观念。这种人再打坐的时候,他的境界会落到空性当中,而不会落到阿赖耶识上了。我们如果能证悟这种空性,已经很不错了。  不仅修密宗的气脉明点一定要有上师的指导,修禅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禅师指导,盲修瞎练似地修禅是非常危险的,意识落到哪里都分不清楚。大手印、大圆满等密宗无相圆满次第的修行也是如此。  3、远离一切戏论  “若有执著非正见”,若有执著,就不是正见。所以,最后对空性的执著也要放下,空与不空,净与不净,有为法与无为法,常与无常,幸福与痛苦,都是相对的法。任何相对的东西,其中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就不成立。比如说左与右,如果从来没有左的概念,自然就不会出现右的概念。同样,如果从来都没有不空的观念,空的观念也不会产生,空是观待不空而成立的。凡是相互观待的,都叫做缘起;凡是缘起的,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所以,常与无常、空与不空也是凡夫境界中的概念,是释迦牟尼佛和后来的上师们为了方便给我们讲空性,而创造的法相名词。  虽然密法中讲,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但到了最后,清净和不清净都要否定。虽然讲中观的时候我们会说,一切都是空性,但实际上空性也不存在。在最后的境界中,根本没有语言能表述、意识能思维的东西存在。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也再三提过:最后什么都不承认。在标准的正见当中,不能有任何执著!  当然,什么都不承认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偷明明偷了东西,却死不认账的不承认;另一种是根本没偷东西,当然也不能承认。同理,根本没有证悟,只是嘴上说不承认的人,就像偷了东西的小偷,心里是没底的;而真正证悟了的人说不承认,是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他的境界,就像没偷东西的人胸有成竹、理直气壮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不承认。  4、次第修行,证悟实相  我们当然需要的是理直气壮、胸有成竹的不承认,但前提还是要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小学生学小学课本,中学生学中学课本才是正经。如果小学生硬去学博士生的课本,就注定会失败。所以,不修加行,直接修禅宗、大圆满的绝大多数人,是注定会失败的。所以,还是要先修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再修空性。空性也要分两个层次:先修中观自续派的空性——单空,这个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再修远离一切执著的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这些全部修完以后,再修一两年的寂止修法,这样就为以后修大圆满或大手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再去请一位真正的、有大圆满证悟境界的上师传授大圆满,并孜孜不倦地修持,最后一定会成功。第四章 饶益有情戒  一、总义  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会去学《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所有大乘关于菩提心的论典当中,最殊胜、最有价值而且最完整的一部论典。学完以后,基本上关于菩提心的修法、菩萨戒等相关知识都懂得了。在《普贤上师言教》等许多大乘论典当中,也介绍了菩提心的修法。但如果没有实修菩提心,则即使把《入行论》等论典从头到尾全部背下来,菩提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  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的行动,只是有一种心愿: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叫愿菩提心;有了愿菩提心以后,就可以称为菩萨了。  因为每个人慈悲心的力度都不一样,所以愿菩提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  第一,最殊胜的发心,是牧童似的菩提心。  牧童一般会让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则跟在牛羊后面。此种发心的人大悲心非常强烈,根本不关心自己成不成佛,一心一意想让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成佛。发誓当所有众生成佛以后,自己才成佛。虽然自己留在后面不成佛,也不一定有缘度化轮回众生,但在强烈的大悲心生起以后,会生起这种殊胜的心愿——众生没有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  当然,这种心愿其实并不会实现。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也发心:只要轮回当中有一个众生存在,我就不成佛,而要竭力去度化未成佛的众生。但释迦牟尼佛却提前成佛了,并利益了更多的众生。因为殊胜大悲心的力度很强,所以会让他快速成佛。这是自然规律,就算他不想成佛也没有办法,因为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了。  第二,船夫似的菩提心。  开船的船夫,最后会与乘客一起到达彼岸。同样,有些人会发愿:我既不愿意走到众生前面,也不留到众生后面,我要与所有众生一起成佛。  这个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因为轮回当中的众生无边无际,无论怎样去度,永远都有未度的众生存在。佛菩萨每一瞬间都在度化无量众生,仍然无法度完所有众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迎难而上,发誓度尽天边无际的众生,即使能力有限,也尽力而为,能度多少度多少,总有众生被我们度化,这也证明了菩萨心愿的不可思议、广大无比。  第三,国王似的菩提心。  就像国王是自己先拥有王权之后,再利用手中的权势去帮助、护持民众一样,这种菩萨是发愿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去度化所有众生,这个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这三种不同的菩提心,都不是发心度一部分众生,也不是发心能度多少就度多少,而是度尽所有众生。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来自于大悲心。  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富人、穷人、有地位的人、没有地位的人,只要具备其中任何一种菩提心,从此就可以称为菩萨。我们不能认为,菩萨是神仙,或是念经念得多与受戒纤尘不染的人,只要有了上述菩提心,就是菩萨。  我们一定要争取即生证悟,实在不能即生证悟,至少也要修成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如果当了一辈子的佛教徒,却连出离心与菩提心都没有,那这一生就算是白活了。  菩萨戒与居士戒和出家戒等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不一样。小乘戒受持的时间,是尽形寿——从守戒之日到今生死亡之间,而不是生生世世。一旦死亡,戒体就自动消失;菩萨戒则是从受戒之日乃至成佛之间,即使死亡,菩萨戒也不会消失。依靠菩萨戒的引发力,下辈子就有可能会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并找到具德的大乘善知识。即使没有找到善知识或大乘佛法,菩萨戒也会发挥作用,让具戒者自然而然就具备大悲心与菩提心。  关于这一点,过去也有很多公案。有些学小乘佛教的修行人,虽然他所处的环境,是小乘佛教的环境;传法的上师,是宣讲小乘佛教的上师;接触的道友,也是修持小乘佛教的。但这种人却具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与菩提心。如果我们即生好好修持菩提心,以后的生生世世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过去的上师们说过:我们虽然在这一生当中没有修出真实无伪的标准菩提心,只有造作的相似菩提心。即便如此,我们下一世也能度化像整个世界的人这么多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菩提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所以藏地有些大乘上师,会在一生当中宣讲几百次《入行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菩提心是万能的。从消除罪障的角度来说,在菩提心生起的一瞬间,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五无间罪等罄竹难书的罪业,都有可能连根拔除。就算没有彻底消灭罪业,也不会让我们堕地狱太久,蒙受不可堪忍的痛苦;从积累资粮的角度来说,只要菩提心一生起,就能积攒无量的资粮。正如《入中论》所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如果没有菩提心,世上不会有任何一尊佛。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最终成佛。即使是八地菩萨,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会永远安住于禅定状态而出不来,这样也不能成佛。因为八地菩萨断除了所有的我执,他的禅定境界非常寂静,没有任何障碍,他一进入禅定状态,如果没有菩提心,八地菩萨的修行就会从此间断,再不能往上发展。即便是成佛以后,假使佛没有菩提心,则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也会间断,就像阿罗汉一样,证悟了空性,断除了贪嗔痴我慢,却不会度众生,所以菩提心与菩萨戒非常重要。  戒律要保持清净,也只能依靠菩提心。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弟子曾问阿底峡尊者:该怎样清净戒律?阿底峡回答说:有菩提心就能清净戒律。我们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修学菩提心;真正修起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受菩萨戒,而且不能犯菩萨戒。  菩萨戒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中,包含了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尼)戒、比丘(尼)戒,以及按照龙树菩萨仪轨所讲的十八条或二十条根本戒,或无著菩萨所讲的四条根本戒(详见《慧灯之光》之《菩萨戒》)。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与世间法,以发心来判断。有菩提心的人去受别解脱戒,则别解脱戒也会成为菩萨戒。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有出离心,则其受的别解脱戒就是小乘的戒;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只是为了享受人天福报而去受戒,则只能称为人天佛法。  二、正义  此处要介绍的,是饶益有情戒,也即利益众生的戒。  饶益有情戒有十一条,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这十一条,却故意不去做,就会犯戒,只是罪过没有违反十八条或二十条根本戒那么严重,但也会犯一个细微的戒。  (一)帮助众生  有两种需要帮助的对象:  第一,需要帮助工作的。凡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菩萨就应该去帮助。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界限是: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害,或者是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无利、没有意义;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义。  第二,需要帮助救苦的。帮助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众生生病了,就去买药给对方吃,或带对方去看病,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看到动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就把动物送到兽医院治病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虽然一个普通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若能以伟大的菩提心作为基础,点点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为大乘利众之沧海一粟。  但是,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  但是,除了闻思修行的时间以外,如果还有时间去帮助他众,却因为懒惰而不去帮助他人,就会犯戒。  人类从有史以来到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体系当中,都没有产生和出现过菩提心这样博大精深的伟大思想。在大乘佛法里,行为的伟大与否,好坏之别,是以利益众生为分水岭,对众生越有利,就越伟大。  (二)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也即教给众生各种方法。具体有两种:1,是教授出世间的方法。比如闻思的方法、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证悟空性的方法等等;2,是世间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说,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对众生没有什么伤害的生意时,经常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如果我们很清楚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也有能力帮助,就要给他出主意,并设法帮助他。如果把别人的困难不当一回事,不愿施以援手,就会犯戒。因为这种行为已经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有一点冲突了。  (三)报恩  世间人也会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众生,都应该报恩。报恩有两种:一种是对不求回报的对境报恩;一种是对希望得到回报的对象报恩。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报恩,与世俗伦理道德中讲的报恩有所不同:世间的报恩,多数是带有礼尚往来,我敬你一尺、你回我一丈的想法,或认为某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自己报恩等想法;菩提心所摄持的报恩,是不求回报的,而且无论对方是否要求回报,都一视同仁、知恩报恩。  本来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们理应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哪怕众生的微小恩德,也要尽力报答。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对我们菩提心的成长会很有帮助。  (四)救灾  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难。在发生地震、水灾、干旱等各种灾害时,大乘佛教徒应该带头去救灾。作为佛教徒,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所在。能去灾区直接救援就决不推辞,即使不能去现场,也可以通过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受灾众生。大乘佛法一直都在强调利益众生,如果仅说不做,那就是虚伪。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就有很多开出租车的佛教徒带头动员其他出租司机去为灾民免费提供服务等等,这就是大乘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佛教徒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则利益众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径。  打一个比方,假如东门着火了,井水在西门,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须先赶往西门去打水。如果慌不择路,两手空空地去往东门,虽然似乎是在赶往火灾现场救急,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辕北辙的前往西门,才真正是明智之举。帮助众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与工具。  (五)消除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指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恋、失业等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病,现代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将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应该去帮助他们。  一些佛教徒告诉我: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们在与心理医生联手,前往灾区做心理咨询期间,佛教徒白天工作,晚上回到驻地,便忙里偷闲地念经、修菩提心,一直都做得很顺利。但时间稍长以后,同行的有些心理学家却连自己的心理都出问题了。因为假如没有修行,经常接触痛苦不堪、心理不健全的人,自己不但容易受到严重影响,在遣除他人的精神负担方面,也收效甚微。最能解决问题的,是训练有素的佛教徒。一方面因为菩提心有很大的加持力,另外,在大乘佛法里,也有很多真正能解决心理疾苦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对方缓解各种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带头去消弭众生的心理重负。  (六)扶贫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量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这也是六波罗密多当中的布施度。金钱的价值,是解决贫穷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有机会帮助穷人。是很荣幸的。  假如知道对方是职业乞丐,也知道给他的钱是用来赌博等等,为了对方断除恶习,也可以暂时不给。但如果不能确定对方会用钱来造恶业,就可以给。不管是职业乞丐或真正的乞丐。给对方一块钱或几块钱,他会高兴的。菩萨需要的,就是让众生高兴,这就够了。  (七)给予依处  如果有人想依止自己,来求学或寻求帮助,而且是诚心的,就应该允许对方依靠、依止,但不能有任何自私心。依止以后,一定要给他创造学习和修行的条件,也要想法为对方解决生活问题。如果不能做到,则不让对方依止也可以。  (八)随顺众生  如果有人为了表示好感,而诚心诚意地送给自己一点吃的、喝的等小心意,或因为喜欢和自己在一起,而邀约自己,在没有什么不便或不会对对方不利的情况下,就应该随顺对方,接受对方的好意,经常与对方保持来往,吃吃饭、聊聊天。并通过这种方法,让对方行菩萨道、走解脱路。  大乘佛教徒在随顺众生的过程中,若发现因自己的言行举止而给对方造成痛苦或不开心时候,应如此观察:以此痛苦或不开心能否令此人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如果不能,就应随顺众生,而不能使其痛苦;若能令其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就不能随顺众生,因为这样才能最终利益对方。如果发现,自己随顺众生的行为,虽然能让对方暂时幸福开心,但最终却于其有害的话,也不能随顺。以此类推,就能知道随顺与不随顺的尺度。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就不懂得随顺,因为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须吃素,所以经常在家里闹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实,我们也可以随顺家人,吃三净肉或肉边菜,然后逐渐地引导对方取舍因果。但不能为了随顺家人,就去杀鸡、杀鱼、吃海鲜,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不能让步。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诸如性质恶劣的杀、盗、淫、妄、酒等行为,会对众生构成极大伤害,就不能毫无原则地随顺。除了这类事情以外,还是尽力随缘。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随顺众生是不对的。  佛教要与时俱进,佛教徒也应该融入社会主流,把修行与工作,学佛与家庭的关系调整协调好,不要搞得冲突四起,这样佛教才能有发展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学佛,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就没人敢学佛了。虽然从菩提心当中产生的一些行为会显得与众不同,但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外表应该跟大家一样。  (九)赞叹入正道者的功德  看到别人有信心、布施、戒定慧和闻思修等功德的时候,要赞叹和鼓励,以令对方高兴、精进。当然,如果赞叹会导致对方产生傲慢等不良情绪,就可以不赞叹。  凡夫的性格或习气,就是喜欢讲自己的功德,而不喜欢讲别人的功德。即使明明看到了,都避而不谈。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提倡,要学会赞叹、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淡化自己的功德。  (十)挽救入邪道者  在众生造恶业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挽救对方,令对方转变。在保证自己没有自私和嗔恨心的情况下,以慈悲心可以根据犯罪的轻重适当地予以批评或惩罚,但前提是为了对方好,哪怕仅有一点自私,所谓的批评与惩罚就会成为罪业,所以不允许。  如果见到别人造恶,却不愿得罪人,充当好好先生,让对方继续干坏事,就是放弃众生,如果这样,就会犯戒。  (十一)用神通度化众生  一般情况下,佛陀不允许宣讲、示现神通,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神通度众生。假如对方看到自己示现神通之后,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继而断恶从善,若没有利益众生的其他理由,就应该示现神通去度化对方。假使有神通而不示现,就会犯戒。当然,如果没有神通,则不示现也不会犯戒。《百业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些很野蛮的国王、军官,在杀害一些阿罗汉的时候,无论怎样劝告,都拒不听从、一意孤行时,阿罗汉一示现神通,他们当即跪下来磕头求饶、悉心忏悔,并从此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就是示现神通的好处。  以上十一条戒,为饶益有情戒。除了其中最后一条以外,其他十条我们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发了菩提心以后,利益众生就是我们的工作,不需要媒体的宣传,他人的夸赞,将来的回报,就像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有菩提心作为基础,我们做的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是伟大、光荣、有意义的。第五章 幻化故事的启发  阿底峡尊者,印度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在西藏期间,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窍诀与法门。其中有些是他自己亲自撰著的论典,有些是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他创立的噶当派法门包括父法和子法。其中的“父”,是指阿底峡尊者;“子”,则是指他的学生、弟子。阿底峡尊者宣讲的法,称为父法;他的弟子宣讲的法,则称为子法。《修心八颂》与《修心七要》,都属于子法。虽然父法与子法都讲述了一些理论,但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强调实修,尤其是菩提心修法。  在《父法》的第十五品里,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本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属于显宗中观。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真的就如中观所讲,是如梦如幻。  证悟空性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圆满,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来证悟;一般密宗,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中观的证悟,则需要依靠以龙树菩萨的论典为主的各种显宗理论来推理。  空性修法非常重要。我平时最强调的,是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中观修法,大圆满修法基本没有涉及,但中观修法与大圆满修法的有些地方是一样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观离不开大圆满的境界,大圆满也离不开中观的修法。法王如意宝很多著作的最后,都是讲大圆满,但在正式讲大圆满修法之前,都会讲中观理论,因为中观修法不但能力超强,加持和功德很大,而且与大圆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悟以后基本上分不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观空性的修法。每个人都要做好安排,赶紧修完菩提心与出离心,然后再修空性,这非常重要。  一、缘起  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首座弟子,叫仲敦巴。他虽然不是出家人,而是居士,但修行却非常了不起,是货真价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  为了我们这些智慧浅薄、没有福报,见不到过去的佛菩萨化身,虽然懂得如何赚钱、做生意,却对解脱、空性一无所知的人,仲敦巴尊者假装糊涂地在阿底峡尊者面前请教了很多问题。就像当年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为了解答以后众生的各种疑惑,也经常在佛面前请教问题一样。  下面是仲敦巴尊者请教阿底峡尊者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问者为仲敦巴尊者,答者为阿底峡尊者:  问:产生贪心和嗔心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生起嗔心与贪心的时候,要把它看作是如幻如化的。  问:幻是什么呢?  答:幻有时候是念咒产生的幻觉,有时候是依靠药物而让人产生的幻觉。  问:化是什么呢?  答:化其实是不存在的东西,虽然不存在,却可以显现为各种各样的现象。  问:这些幻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答:根源就是执着,因为有执着,所以就会产生这些幻觉。  之后,仲敦巴尊者请阿底峡尊者讲了一个幻化的故事:  二、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古印度有六座人口大约数十万人以上的著名大城市。舍卫城,就是其中之一。  舍卫城是当年离释迦牟尼佛的居住地很近的一个城市,佛陀和弟子经常在此出入,律经当中的很多公案也发生在这里。  当年舍卫城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魔术师、幻术师,名叫善月。他有一个朋友,名叫吉祥。吉祥一家有三口人——吉祥、妻子与儿子。  有一次,善月告诉吉祥:“你也学一点魔术吧,将来会有用的。”但吉祥对魔术不感兴趣,他非常喜欢马,一直想买一匹良驹,便直言不讳地对善月说:“学魔术干嘛呀,还不如买一匹马。”  为了打击吉祥不想学魔术的想法,善月打算幻化一个魔术来愚弄一下好友。  一天,吉祥一家人刚吃完早餐,他妻子正在厨房清洗锅碗,吉祥则在门外纺织毛线。  这时,善月骑了一匹非常漂亮的马过来,对他的朋友说:“你不是想买一匹马吗?想不想买这匹马?”吉祥说:“我的存款买不起这么漂亮的马。”  善月说:“没关系,这匹马可以换你纺的毛线。”吉祥心想:善月可能不知道这个毛线不值那么多钱,居然要用好马换我的毛线,那我不如将计就计,用毛线把他的马骗过来。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善月紧接着说:“既然你想买这匹马,那就先试试这匹马跑起来的速度快慢、感觉如何吧?”  此话正中吉祥下怀。他赶紧跨上马鞍,准备扬鞭策马、奔驰而去。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刚刚骑上马鞍,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疯狂飞奔,完全无法掌控。失控的马一路狂奔,带着吉祥翻过一座座他从未去过的高山,穿越一片片他从未去过的丛林。最后太阳落山时,终于来到一座茂密的森林当中。除了抬头可以看到天空,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两边是高耸的悬崖,中间有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不时传来老虎、狮子等野兽的声音。  吉祥被恐怖、绝望紧紧地包围着,后悔万分:不该贪图便宜买这匹马,更不该骑这匹马啊!  正当他伤心、害怕到无以复加之际,忽然发现森林当中在冒烟,好像有有户人家的感觉。  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他紧赶慢赶地往冒烟处走去,结果看到一个小木屋。  吉祥仿佛绝处逢生,兴奋地拼命敲门。敲了半天,出来一个女人。他心底深处立即冒出一个反应: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有人,会不会是鬼呢?我今天住她家,会不会把我吃掉呢?毛骨悚然的感觉又一次生起,但他转念一想:反正在外面也会被老虎、狮子吃掉,既然无处可去、无路可退,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住她家。  走进房间,看到里面还有三个女人。据介绍,她们都是开门那个女人的女儿。  女人接着问他:“谁把你送到这个地方来的?这个地方可是任何人都进不来的啊!”  吉祥便将事情原委一一向她道来。  讲完后,女人告诉他说:“这是个从来没有外人来过的岛屿。我也不知道我的祖先是怎么来到这个地方的。打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外人。丈夫死了以后,就剩下我们孤儿寡母几个了。你如果想回去,我可无法帮你,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在回去的路途当中,你就会被老虎、狮子吃掉!还不如留下来,与我其中的一个女儿成家。”  吉祥想了半天,也别无选择,只好乖乖地留下来与其中的一个女儿成了家,并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在这偏僻荒凉的地方,过起了简单平常的生活。  后来,三个女儿的母亲,也就是吉祥最初见到的那个老女人死了。  时间一天天流逝,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随着三个孩子的逐渐长大,吉祥也慢慢地感觉到自己老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满脸都是皱纹……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就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森林当中度过了。  一天,他妻子到山上砍柴,三个孩子在树林里的河边玩耍。  忽然,其中的小儿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被汹涌的浪涛席卷而去。吉祥连忙跳到水里去救孩子。不想,大儿子为了试图去救弟弟,也慌忙跳入水中,结果又被水冲走了。  老吉祥当即愣住了,就像《唐山大地震》中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母亲一样,犹豫着不知是救大儿子,还是救小儿子。迟疑了好一会,当他决定去救后面的孩子时,已经来不及了,刹那之间,两个孩子都被咆哮的洪流夺去了生命。  真是祸不单行,正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又来了一只老虎,张口衔走了岸边的女儿。  绝望的吉祥只觉得天昏地暗、生不如死,他已经没有力气挣扎,只有任凭波涛把自己冲走。没想又被冲回了岸上。精疲力竭的吉祥趴在岸边,声嘶力竭地嚎啕大哭。  这时,他妻子背着一堆柴禾从山上回来了。  听了吉祥的哭诉,妻子悲恸欲绝,顿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毫不犹豫地跳河自尽了。  最后,森林中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一边没命地痛哭,一边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狂奔。结果走到了森林边缘,并回到了他以前的家里。  到了以前的家门口一看,他过去的妻子还在厨房里,一边清洗锅碗,一边高兴地唱着歌。  吉祥失望极了,怒气冲冲地对过去的妻子吼道:“我失踪这么久,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你居然一点都不伤心,不但不来寻找我,居然还在怡然自得地唱歌!”  不明就里的妻子心想:他是不是发疯了?或者产生了什么幻觉?我明明看到他一直都在这里纺毛线,根本没有挪开过一步啊!  于是问他:“你怎么了?你怎么会说你失踪了呢?你根本哪里都没有去,一直在这个地方啊!刚刚我们还吃了早餐,我的碗都还没洗完呢!”  吉祥当即倒抽一口冷气:“按照你的说法,我是产生幻觉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么多年来每一年的12个月,每个月的30天中每一天的每个生活细节,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从妻子母亲的离世,乃至三个孩子以及妻子的死亡,都是我亲眼目睹,而且都是那么真实,这怎么可能是幻觉呢?不可能!”  妻子说:“如果你不信,可以到外面看看。你没有纺完的线还原封不动地在那儿呢!你可能被你朋友骗了。”  他出去看了一眼,确实没有纺完的毛线还在那里。他也依稀记得,他纺线的时候,朋友骑了一匹马来到他家门口,当时他妻子正在厨房里洗碗。  他开始相信自己的确产生了幻觉。  之后,他又从森林当中那个没有牙齿、满头银发的幻觉中的生活,回到了年轻力壮的现实生活当中,二者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他只有慢慢适应。  适应了三、四天以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朋友的幻术骗了。  又过了几天,善月来了。  见到吉祥,善月故意问道:“好多年没看到你了,很想念你哦!这么多年你到哪里去了?”  吉祥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股脑地讲给善月听了。  三、喻义  善月听罢告诉他:“你经历的一切,都叫做幻相,都是我变化出来的。当时你不学幻术,只想买一匹马,我便故意让你产生幻觉,你才有了这些经历。你一直坐在这个地方,一步都没有离开,怎么可能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呢?幻觉持续的整个过程,连一个小时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过了这么多年呢?所以,你生命当中的三个儿女,以及女儿的母亲等等,都是你的幻觉。但你一定要知道,不仅是你幻觉中的经历,包括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切,包括舍卫城在内的印度各大城市、所有的山河大地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生命等等,都与你在森林当中经历的生活完全没有差别,都是虚幻的幻觉。  我的幻术仅仅欺骗了你一个人,而这个大环境的幻术,却欺骗了三千大世界的所有人。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以外,所有凡夫都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对我们凡夫来说,从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轮回的现实生活是非常真实的。我们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很实在。但这个真实的现实生活,与你在森林当中自认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完全一样,都是假的,都是幻觉。  轮回中的生老病死、亲朋好友、远方故乡、时日长短等等其实并不存在,就像你在森林当中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满面皱纹的晚年并不存在;森林当中五个亲人的死亡并不存在;森林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家庭并不存在;呆了几十年的故乡——森林小岛并不存在;森林里的日出日落、白昼夜晚并不存在一样。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任何假的痕迹,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轮回的梦中醒过来,没有从轮回的幻觉中走出来而已。  你已经从小的幻觉中走出来了,你知道小幻觉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想从大环境当中的幻觉中醒来,就需要闻思修。  首先,你回来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妻子告诉你:你哪里都没去,那是你的幻觉或者是你发疯了,那些经历都是假的。这叫做听闻。就像我们第一次从佛或者上师那里听到中观理论时的第一反应,一听说世界不存在,因果不存在,包括我们自己也是空性时。我们也会像你抗拒妻子的说法一样驳斥道:现实生活这么真实,怎么可能不存在?!  但是,真理不但永远真实不变,而且会越来越清晰。随着你听了妻子的话以后,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实在找不到理由来回绝妻子的说法,故而最终慢慢地说服自己:原来我真的没有在森林里生活,那都是我的幻觉,一切都怪我的朋友,如此这般,你就明白了道理,之后恍然大悟。这是思维。  我们常说闻思修行,其中的闻思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听闻,则即使我们念佛、磕头、修桥、修庙、铺路、做功德、当义工……积累再多的资粮,都没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假的。我们的一切,都建立在虚妄之上,也不会接触到空性、光明的概念。之后,还要依靠各种推理、思维方法去遣除疑问,这样才能彻底明白世界确实不存在。  你回家后,从你原本认为真实的森林生活,回到现实生活当中,逐步消除森林生活后遗症,彻底明白森林生活是假的幻觉,其间所经历的四五天的适应过程,叫做修行。  听了朋友的话,吉祥也深思道:是啊!虽然我觉得森林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没有差别,非常真实可信。我在森林中生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森林生活是虚幻的任何痕迹,但事实证明那的确是假的,既然如此,我又凭什么觉得现实生活是真实的呢?我以前认为森林生活真实的唯一证据,是眼睛看到了,亲身体会到了,但无情的现实告诉我:这些证据都是不可靠的!事到如今,所有关于森林生活真实存在的证据都崩溃瓦解了,那么,佛在佛经里面讲的,眼耳鼻舌身意不真实的说法也应该是真的。以此因缘,吉祥最终证悟了空性。  阿底峡尊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吉祥的原型,是他身边一个叫做赤诚加瓦的翻译家的前世。赤诚加瓦是当时到印度邀请阿底峡尊者来西藏的使者之一,既是翻译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成就者、佛教学者。  此处讲的,属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不留任何东西,把一切都遮破。而中观自续派却会承认现象的存在。  法王如意宝生前也多次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并一再叮咛我们务必透过这个故事,去思维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打破实执。  四、感悟  有本书叫做《小故事大道理》,真的如此啊!通过这个短短的故事,我们不但可以从理论上了解到世界的真相,更能体会到闻思修的重要性。学佛的核心,就是闻思修。通过听闻得到的智慧,可以让我们产生怀疑;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如果释迦牟尼佛讲的《心经》、《金刚经》等般若波罗密多里面讲的是真实的,那现实生活就应该是假的,虽然我暂时不能接受这个观念,但事实应该是这样。  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世间的学术界也很赞叹独立思考。本来吉祥一开始也没有立即接受妻子的话,但通过思考让他明白,妻子说的都是对的,可见思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佛教特有的世界观,我们一定要去思考这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除了佛教,任何世间的其他学问,都没有对世界的本源探寻到如此的高度。即使像爱因斯坦这种公认为聪明绝顶的人,也从没想过现实生活是假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这个真相。全球70多亿人乃至其他动物都认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这个“真实的世界”。  在没有听到空性道理,没有学习中观理论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东西,与我们的第六意识判断的结果是一致的。五官告诉意识,世界是存在的;第六意识就根据五官的信息分析判断,最后确定出世界的真实性。这是第一阶段。  学习中观以后,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还是告诉意识,这个世界是存在的。但此时的第六意识却有了新的观点,通过思维,它否定了五种感官的结论,明白眼睛和耳朵的结论可能是幻觉,因为中观的推理方法已经证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存在的。这是第二阶段。  在最后一个阶段,是经过长期的修行,不但第六意识看到世界是幻觉,连眼耳鼻舌身也能看到世界的幻觉本相。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