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0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字数:36388 更新:2023-10-08 19:44:26

如果这个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钟,我们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质一样,把这一分钟的时间先分成六十秒,再将其中的一秒钟切成一百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后又像微尘一样分到最小的时间单位(佛教称之为无分刹那)。  如果此时我们想保留一点,就不能再去观察;如果不需要保留,愿意让它全部成为空性的话,就再进一步观察,这样一来,它就会在虚空当中彻底消失。  这和量子物理所说的物质消失于量子场当中的概念虽然外表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这种消失的层次,比前者还要细微得多。因为我们都知道,量子场也可以像粒子消失于纯能量当中一样,通过分解而消失于虚空当中。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空性的结论。  第二个方法:  比如说:当我们生起一种痛苦感受的时候,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此时,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讲的观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于一前一后不能产生,因果处于同时也不能产生的方法,去观察这一瞬间的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就找不到这个感受产生的合理解释。  既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叫做缘起现象。  所谓“缘起现象”,是指虽然没有真实不虚的实在物质,但在我们的幻觉当中,却都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对一个清醒的人而言,别人做梦时所梦到的现象,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根本不成立的东西,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中的景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存在与不存在,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境界,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对此,我们肯定会回答说,因为做梦的人所感受到的梦境都是虚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确无误的。  同样,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一切都一无所有,像秋日高原上远离一切污垢的蓝天。  为什么说秋日的蓝天,是“远离一切污垢”的呢?  佛经当中经常会用这个比喻——以秋天的天空,来形容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冬天时常会刮风,在刮风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弥漫着很多尘埃;春天因为气候潮湿,空气中就会有很多的水蒸气等气流,因而也会污染天空;夏天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经常乌云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时候,灰尘、水分、气流、乌云等等都相对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纯洁、最干净的。  第三个方法:  我以前也讲过,密法里有一个修法,就是背朝太阳,也即让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然后去看前面没有云彩等任何东西的蓝天。那时去观察内心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本心与前面的虚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一样,人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善、没有恶,什么思维都没有。不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杂质,只是一片虚空。  这种感受,就叫做证悟空性,而且是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佛经当中经常提到光明。所谓的光明,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一样——类似于阳光、月光或者灯光,因为无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佛教《俱舍论》的角度来说,这些光都只是一种粒子,离单纯的空性都还相差很长的一段距离,至于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那么,什么叫做光明呢?以我们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任何污垢、染着的,纯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或者本心。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纯洁的呢?因为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就像火为什么是热的,水为什么是液体一样,这些都是它们的本体、本质,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答案。  要让这种纯洁的心的本性显现出来,要让它露出真面目,就需要很多因素——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在像这样的城市里面,要让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相对来说就有一点难度。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显现出来。  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呢?因为人的精神跟外境有一定关系。  比如说:成都这个地方平时经常有很厚的云层,天灰蒙蒙的,根本看不到太阳,很多从日照充分的地方,特别是藏地过来的人都会感到无精打采;特别是在起雾的时候,心也会感觉很闷,像外面大雾笼罩的天气一样;当然,如果遇到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人的心也会随之而变得开朗、清晰起来。  同样,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上,再加上能见度很高的清朗天气,周围的蓝天也很纯净,人的心自然就会显得很清晰、很纯净,人的心越清晰,就离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乱,就离心的本性越远,所以,修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所处的地方最好高一些,像西藏那样的地方就非常适合,但在西藏的有些农区,还是不太适合修这些法。至于热带、低海拔地区等地方,就更不太适合这种修法。  另外,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用没有污染的东西。  所谓“污染”的意思,主要是指来自于屠夫、妓女等人,或者像屠夫一样经常杀生的,杀业很重的人手里的食物、衣服等东西。  修行人在修法的时候,必须非常注意,如果食用了这些食品,就会对修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还有,修行人在生活上还不能有很大的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心里就经常会胡思乱想,越是胡思乱想,心的本性就越不能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修行的环境、食品等等,都与修行有一定的关系,至于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可分了。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为什么要放弃世间一切牵挂的原因。  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  在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会真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除了“光明”或“空性”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境界之外,所谓的色、受、想、行、识,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中生有的一大堆幻觉。  尽管不是登地菩萨,更不是佛,但作为修行修得比较好的凡夫,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初步的证悟空性的智慧。  由于这只是初步的证悟空性之智,因而对我们的断除烦恼来说,当下还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即使在一、两次短短的时间当中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光明,但在我们的心中,与空性光明相反的,非光明、非空性的执著却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有很强的力量,所以它们对普通凡夫的影响还是特别大,在这个时候,微弱的空性之智暂时还无法战胜这些烦恼执著,但是,在证悟以后,通过天长日久的修持,证悟空性的智慧就会慢慢成长,它越有力量,烦恼就越软弱,总有一天,烦恼执著将会被彻底打垮。  通过上述修持,就能深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无论痛苦的感受,还是快乐的感受,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除了这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基础。在将它的基础一起推翻了以后,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虽然这是显宗的修法,却与密宗的修法很接近。当然,这只是比较接近于密宗的一个修法,而不是纯粹的密宗修法。  前面我们讲过,中观的修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观察的修法;另一种修法,就是不观察的修法——在前面的皈依、发心等等做完了以后,让心平静下来,然后直接去观察心。这个修法,就属于后面的那种修法。  前面所讲的第一种——将感受分解到虚空的方法,或者第二种——通过剖析因果来抉择受为空性的方法,都只是一种推理,只能从理论上知道:“事实就应该是这样,否则就说不过去了”,却还没有真实的体会,只有后面的这种方法,才不是在理论上推断出它应该是这样,而是真实地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所以,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你们也许会怀疑: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噢,一个对我们来说很明显、很真实的感觉,难道真的可以分解到空性这个地步吗?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分解外面的物质一样。  虽然中观还有很多其他的观察方法,但我们就不讲了,大概都差不多。受蕴就是这样分析的。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1、何谓想蕴:  五蕴当中的第三个,就是想蕴。  “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观念。  什么是观念呢?所谓观念,就是一种执著,是通过分析而得到的一种想法。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或者圆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在看到这些物体的时候,眼睛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称为眼识的观念,它属于“想”;另外,意识的观念,也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认为它好或者不好之类的认识,也属于“想”;还有,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观念,也是属于“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属于精神的范围,是精神的一种过程,“想”是离不开精神的。比如说:我们在思维“人身难得”的时候(“人身难得”是佛教人生观的一部分。),“人身难得”这个念头其实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蕴一样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分解,或者通过剖析因果的前后与同时来抉择为空性。当理论上可以证明它为空性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点。  我们原来一直认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是存在的,虽然具体的观念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知道:在不观察的时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实不虚的;但现在回头一观察,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想”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讲过的:当心里冒出一个“人身难得”之类的念头之际,我们就去看这个念头的本性是怎样的。  关于精神的概念,虽然世间的哲学、宗教等等都各执一词:有人说,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还有一些人又认为,它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而是像物质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以前也讲过,我们的心就是有这样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观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内观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观察分析,甚至还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础很扎实,对上师三宝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去追踪这个念头,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当中。也就是说,我们先跟着这个念头去追,最后这个念头也会消失,在念头上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答案,但在念头消失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东西,那就是刚刚我们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实,对每一个物质,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抉择空性:一种是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推理;另一种,就是刚才所讲的空性修法。  我们先放弃所有的成见,既不站在中观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实有角度,而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去看,谁有足够的道理,我们就相信谁。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中观理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前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观点,原来都是建立在一个极其盲目的基础之上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一切都实有存在的观念,只是在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以后,我们才产生了怀疑,现在通过观察,才终于知道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大梦,而我们晚上所作的梦,只是大梦当中的小梦而已。  很多人都爱说“人生如梦”,但真正问他为什么人生如梦,他就只有含糊其辞,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所谓的“人生如梦”,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原有的观点就被破坏了,一旦这些观点被破坏,就动摇了它的基础;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开始超越轮回了。  想蕴就是这样观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1、何谓行蕴  “行”是什么呢?前面讲过,一切有为法,可以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除了其他四种有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行”的范畴,所以,“行”的内涵是很广的。如果再具体一点说,包括时间、空间、方向、速度、因果的顺序、物质的运动,还包括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延续的过程等精神的运动,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属于“行”。  人和天人为什么属于“行”呢?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上面加了一个“人”的名称,随后我们就认为有一个“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属于“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性,那么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或者运动过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这就是对“行蕴”的观察方法。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1、何谓识蕴: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所谓“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什么是“眼识”呢?现代医学所说的,眼睛所有的包括视网膜、晶状体等等在内的物质结构,佛经里面统称为“眼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等,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首先,它们没有眼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映,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在我们思维的时候,意识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去思维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物质的帮助。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脑外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除了眼识之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而六识的最后一个——意识,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此处着重地介绍一下。  意识是一个综合的名称,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个,是阿赖耶识;第二个,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烦恼识或者染污意识;第三个,是能思维的意识。  其中的阿赖耶识,也是所有识蕴的基础;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之上,才建立了意识和烦恼识。为什么要把烦恼识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呢?因为它导致了数不胜数的烦恼,造作了无穷无尽的业,所以才把它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意识;剩下来的,就是作为我们平时思维的一般意识。  2、如何是空  首先,意识也跟物质一样可以分解。当然,因为意识不具有形状,所以不能按东、南、西、北、上、下的方位来进行分解。  那怎样分解呢?就像上面所讲的受蕴一样,是按照意识所延续的时间长短来分解的。  还有一种方法前面也讲了,就是以分析意识产生的因果关系,来抉择意识的无生、无住乃至无灭。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理论上的推理方法,还不是最关键、最有用的方法。  什么是最有用的方法呢?就是修空性。  以前我们从来不观察,不往内看,只是一味地往外去分析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什么东西对我好,什么东西对我不好……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如此,大家都不去研究自己是否存在,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打算过要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也提到过,笛卡儿的一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是正确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怀疑外面所有的东西,但却不能怀疑我们自己存不存在,因为我正在进行思维,所以对“我”无须怀疑。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或者从凡夫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就是在思维,但是,如果从佛教的理论去看,“我”怎么样“思”呢?什么叫做“思”呢?这样详细观察以后,才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幕。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个感觉,就是精神可以思维善、恶、无记等等的很多东西,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力量。比如说:在我们还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被外面的物质所控制的,不但不能去征服外界,而且还必须服从外界。此时就需要修行,无论修空性也好,或者修一些四禅八定也好,当修到一定程度,也即当修行境界比较成熟以后,就能控制外界,也许还会出现一些神通。对心了解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观察,就有一种空性的感觉,那就是心的本性。越往深处思维,越靠近心的本性,我们的语言就越不管用,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那种境界离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已经越来越远了。前面我们也引用了海森堡的一句话,来证明人类语言的苍白无力。其实,他所表达的含义比佛教的含义要浅薄得多,二者之间还有着天地的差别。  虽然那个境界不能用“有”、“无”等等之类的语言来描述,但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空性感觉,就是我们已经肯定证悟了心的本性。那时就会感觉到,平时我们所认为的好、坏、常、断、有、无等等,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基础都错了,那么这些观念就更是大错特错。这是第二个阶段,也是普通中观的证悟方式;  如果再往深处思维,就会认识到,原来我们认为:“心的本性不可能是真实不虚的,心的本性是空性,是虚幻的”,然而现在看来,所谓正确不正确、清净不清净、空性不空性、轮回不轮回、解脱不解脱、上下左右、黑暗光明、天地阴阳等等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意识本身,也是盲目愚蠢的。在没有经过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以前,由它所建立的有、无、黑、白、上、下等等,全都是毫无用途的东西。  比如说:在开车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何超车、如何转弯、不可逆行、不能闯红灯、不能行驶于非机动车道等等,为什么不能违反这些规矩呢?因为,如果汽车不照章行驶,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试问:如果没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又需不需要这些规则呢?根本不需要。在汽车没有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红绿灯、没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别,只是因为有了汽车,才制订了这样一个交通规则。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根本不需要汽车的话,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只有废除了。  同样,因为我们的意识错了,所以在错觉当中,由错误意识的基础而建立的东西还是需要的,有空、有不空、有左、有右、有阴、有阳……,我们也可以把空和不空、解脱和轮回、染污和清净等一大堆的东西,分成黑白分明、互不相容的好与不好的两类事物,但这些都是我们的执著。如果有朝一日连这个错觉的基础都一起烟消云散,这些东西还成不成立呢?都不可能成立了。  原来所谓的空性是怎样建立的呢?就是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执著,为了推翻它,所以就建立了一个空性的观念。与以前的愚昧观念相比,相对而言,这个空性的观念是准确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从真正的空性光明境界的角度而言,这个空性概念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执著,所以空性也是多余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呢?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本智,显宗所讲的如来藏、光明、空性,都是一回事。就是远离一切语言思维范畴的空性。  有人会问道:刚才你还说连空性都不存在,为什么此处又说是“空性”了呢?  因为我们给这个不存在任何空和不空的境界,起了一个“空性”的名字,前面我也讲过,空性可分为一般的空性和大空性,这个境界,属于大空性、大光明。  那还不是有分别了吗?既然有大,就应当有小,这难道不是一个观待、相对的东西吗?  非常准确!这些名字是相对的东西,但只有这样形容,别无选择。不仅仅是我如今这样说,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证悟以后,也只能用人的语言来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大空性的境界纳入语言的框架之内以后,因为语言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颠倒的东西,所以,在此框架内的“空性”、“光明”,也不可能如实地表达该境界。真正能够如实感觉这一境界的,是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思维,而是我们自己通过修行去证悟。前面讲过,这种境界,就像高原秋天的天空,说它有,却没有任何东西;说没有,却连没有都不存在。  大乘佛法当中讲了二十种空性,其中有一个空性,叫做空空。空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以前我们所讲的“空”也不存在的境界。  如果不空不存在,空也不存在,那还有什么存在呢?  这里面没有什么存在的,这里面没有什么人类,或者天人之类的凡夫语言、思维所能表达、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大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他空中观、大圆满的境界,也是禅宗所证悟的境界。虽然这些修法的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通过修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当走到终点的时候,它们就在同一个地方汇合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但通过大圆满、禅宗等等的修行,在粗大念头稍稍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办法看到这个东西的。这就像太阳即将升起之前的曙光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空性曙光”。  虽然能看见曙光,但真正的“空性太阳”,却是一地菩萨以后才能看到的。  怎样才能证悟这样的境界呢?  具体的顺序就是:首先通过修持外加行来培养出离心,再依靠内加行来培植菩提心,同时适当地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因为此时想完全清净罪业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便去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并安排好适当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有机会通过上面的修法看到这一切。  综上所述,经文当中所说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展开来讲,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藏汉文的版本差不多,只有第一句稍有不同,在藏文版的这段话当中,讲了八种甚深道——空、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汉文版当中只有七种。  观世音菩萨继续说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舍利子,因为前面所讲的种种原因,所以诸法是空性的,相也是空性的。  “相”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分别:红、白、黄、绿、高、低、左、右等等。  “不生不灭”,诸法为什么不生呢?这个很简单,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如果诸法要生,肯定需要因和缘,有了因缘、有了因果的关系,才能产生。虽然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都承认因果关系,连目不识丁的农夫,也知道稻种播下去以后,就会生出稻芽,但这些都是未经观察的结论。通过前面三番五次的分析,我们都已经知道,无论怎样分析思维,最终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  此处要申明一点,不是“找不到”,而应当是发现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以前我也说了,“找不到”和“找到空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有误会。如果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就等于是没有因果了。既然没有因果,那又怎样产生呢?如果没有因都可以产生,那随时随地都可以无缘无故地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万法是不可能产生的。既然不生,也就不可能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  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又怎么会有它们的干净呢?清净和污垢,是相对的东西,既然没有污垢,就没有清净,所以说“不净”。  “不增不减”,功德既不会增长,罪业也不会减少。  从世俗谛或者凡夫的角度而言,凡夫通过学佛、修行,乃至成佛,就增长了很大的功德;在功德增长的同时,罪业也就减少了。其实,所谓世俗谛的意思,也就是幻觉。在幻觉当中,不空、有相、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但是,除了空性以外,没有相、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垢、没有净、没有增、没有减,这叫做现空双运。  以上八个要点,被称为“八种甚深道”。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大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第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著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著,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著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见过,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印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很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然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有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但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改变。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在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著,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不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  以上内容,宣讲了五蕴的空性。下面继续分析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经介绍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绍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谓鼻根,是指鼻子里面用于感觉味道的特殊物质;所谓舌根,是指舌头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组织机构,因为舌头里面有了味蕾等属于舌根的东西,才能感觉到味道,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能尝到味道。  所谓身根,则是指身体。因为毛发和指甲既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也没有感觉,所以不属于身根。什么叫做“意根”呢?意根没有一个物质的结构。虽然个别的小乘经典认为心脏是意根,但这只是不究竟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来源,其实也不是。到现在为止,即使是医学或者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不能证明意识是怎样产生于大脑的。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某一个部分在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发生神经错乱,或者身体的某个部分没有知觉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大家就猜测,意识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意识可能是从大脑当中产生的。  但这种猜想是错误的,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密宗与藏医的典籍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大脑跟人的思维和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脑是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虽然实际上是意识本身在感受,但是却要通过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感觉到。密宗与藏医都认为,我们的肉眼要看到东西,耳朵要听到声音,就是需要大脑,但大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要画一幅画,他的画笔与他所画出来的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笔质量粗劣,画出来的画也会不理想。这就像计算机里面缺少了一个软件,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就像汽车的某个重要零件损坏,也就会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一样。意识是依靠肉体来工作的,肉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如果肉体当中最关键的部位——大脑的某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意识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损的程度很严重,所有的大脑都彻底瘫痪,意识也就只有停顿下来了。  但这一切只能说明,离开了大脑,意识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识本身,却并不是大脑,不但意识不是大脑,也不来源于大脑。  有的人会说:既然意根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那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意识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像流水一样,当心里冒出的一个念头可以持续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识,就是后后意识的意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识间断了,后面的意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意根不是别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识。  以上讲了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法是眼识的对境;声音是耳识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  “法”是什么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说的“诸法”当中的“法”,是指我们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质、精神在内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个人听到有些僧众在念《心经》,就说:“哎呀!你们好笨噢!你们不需要说‘无眼耳鼻舌’这么多嘛!只需说一个‘无头’,不就什么都包括了吗?!既然没有头,就肯定没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无眼耳鼻舌”不是有头没有头这么简单,它要表达的含义是,六种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处不存在。  “处”是什么意思呢?  “处”,也称为“入”,表示来源或产生的地方。这段话所说的,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其中五蕴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无为法,而只有有为法;  再广一点,就是十二处。在十二处当中,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在前面所讲的,作为意识对境的法当中,就包括了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更广一点的分类,就是十八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是指什么呢?“界”的梵文读音,为“达尔玛”。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所有物质对后面的第二刹那来说是因。比如说:这本书现在是一本书,但它却不间断地在运动生灭,每一个前面的刹那是后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种含义,是指物质的特点。每一个物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书有书的特点,麦克风有麦克风的特点……  “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在“界”的分类当中,眼根就成了眼界。虽然名字有了变化,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六根、六境、六识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与意识界之间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以及身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不仅无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的一切缘起都不存在。不仅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老死的灭尽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一切缘起的灭尽都不存在。  从无明直至老死,是轮回的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后后产生的因法,这种顺序或过程,叫做轮回的十二缘起。  既然没有无明,也不可能有无明的果法——行支,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后后的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叫做轮回的还灭——涅槃的十二缘起。  既然轮回和涅槃二者的缘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轮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无智亦无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  “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槃,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槃”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讲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 ”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这个词,在藏文版中没有,而是以“般若波罗蜜多咒”代替的。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等口中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断除无明;因为能够断除无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咒,没有什么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最顶极的智慧了,所以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无等”,是无敌、无与伦比的意思,在此处特指佛,因为佛陀是谁也不可与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等量齐观的;后面的“等”字,表示等同、相等的意思。“无等等”合起来,表示修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使众生与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断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实不虚的。  这里所讲的“真实不虚”,和前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法之间并不矛盾,这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前者讲的,是一切法的本体,是从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后者,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执著是错误的,相对来说,空性是准确的。  另外一种解释,整个世界全部都是虚幻的,这个虚幻世界的基础,一切万法的基础,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我们在这里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咒。  密宗续部认为:咒的含义有六种。也就是说,梵文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最究竟的解释,是前面说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本体空性之智;而这里所讲的“咒”,则是指平时我们所念的,表达本体空性之智的词句。  般若波罗蜜多咒的词是怎么说的呢?  “即说咒曰”,即梵文“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  “揭谛揭谛”,我们现在都把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实,这句咒语的梵音,应念为“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里,去往哪里呢?  “波罗揭谛”,“波罗”,也即殊胜的意思,“波罗揭谛”,意即走向殊胜。  “波罗僧揭谛”,“僧”是正确、准确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确的殊胜。  正确的殊胜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娑婆诃”。“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础。我们要奠定一个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之路的基础。  这段咒语的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胜!走向正确的殊胜!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础!  另外,“揭谛揭谛”还有一层含义:第一个“揭谛”,是鼓励我们先从凡夫的境界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再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  “波罗揭谛”,是指在我们修完资粮道、加行道以后,也不能停留,而要继续向前,走向菩萨的一地,也即五道当中的见道。  “波罗僧揭谛”当中的“波罗僧”,意为正确的殊胜,指菩萨二地以上,也即五道当中的修道阶段。这句话就是进一步鞭策我们,不要停留,而要继续向前,从菩萨一地,逐级走向二地、三地……  “菩提娑婆诃”,最后要走到哪里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译本中,这句咒语念完之后,《心经》也就结束了,但依照藏文版与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译本,却还有下面一些内容。  (三)末义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  观世音菩萨最后对舍利子说: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应当这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说已,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  在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对话结束之后,释迦牟尼佛便从定中出来了。本来,从佛的境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出定入定的分别,但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中,释迦牟尼佛也会显现吃饭、睡午觉、生病等等,所以肯定也会显现出入禅定等等。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释迦牟尼佛出定以后,便对观世音菩萨说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从而对观音菩萨对舍利子所讲的内容予以肯定与称赞,意思就是说:观音菩萨,你说得好极了!棒极了!事实就是这样的!实情就是这样的!就是应当向你所说的那样去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这样做的话,诸佛也会随喜赞叹的。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释迦牟尼佛这样肯定赞叹以后,舍利子,包括观自在菩萨在内的诸位菩萨大菩萨,以及一切世间天人、人、非人(阿修罗)、干闼婆(也是属于天道的一种众生),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法喜充满。《心经》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后面比唐玄奘译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属于“开许教”的范围,这些都是后人添加上去,而不是佛陀亲口说的,但因为是佛陀为了后人便于理解,而开许后来的结集者增加的部分,因而也可以纳入正式的佛经当中,视同于佛亲口所说的言教。  三、结束语  我们这次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心经》,前面也说过,在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多关于《心经》的注解,其中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圆满的,但这次只是根据我们的需要与熟知范围,将部分内容与现代物理相结合进行了字面的讲解。至于他空中观、密宗等等的见解,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再去了解。  在解释《心经》的同时,也讲一点《心经》的修法。因为仅仅懂得字面,哪怕十分精通其中的逻辑推理方法,却不懂得修法,就是很大的遗憾。  对所有人来说,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但无论是所谓最有价值的,还是所谓一文不值的,在物质的本体上,都是平等一体的。只是人的理念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这个有价值,有些人又认为那个比这个价值更高,但不管怎样,只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修行。  修行虽然也有很多种,但就像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当中所讲的一样,出离心是不修不行的,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非常贪着轮回,就不会向往解脱,一直都会为了挣钱,为了名利,而把整个的人生全部荒废掉,所以,我们必须要修出离心,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其次,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就无法成佛,无法利益众生,因此,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两个都具备了,却没有证悟空性,最终也不能成佛,这三者一个都不能缺少。  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都已经讲过了,如果真正想修行,这里面已经有了足够的实修指导。如果不修,即使听很多法,也只有听法的善业,而没有修行的意义。  很多人在闻思方面的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修不修、能不能修,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不想修,我也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因为每个人的根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我们没有理由让所有人都按照我们的思维去做,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除了修行以外,就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虽然我们世间人经常会说“走向光明大道”之类的话,但这只是世俗人的观点,佛经不这么认为,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更高的要求,价值观不一样,其他所有世间法的前途,都是黑暗的。只有修行,才能够挽救我们;只有修行,才能够让我们走向真正的光明。实际上谁说得对呢?当然佛说得对,这不是因为是佛说的,所以才是对的,而是因为佛说的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够让我们自由自在。  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和平、自由,但这些仅仅能在即生当中随心所欲、无人看管的“自由”,算得上是自由吗?还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的生老病死还没有解决,我们还是会衰老、还是会生病,必然会死亡的,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光明,是唯有佛法才能带给我们的。  当然,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家庭、工作、事业都放弃去修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我们都要生存,要生存就需要工作,但我们可以把修行与工作协调好,使其不至于互相冲突。我们生存的意义,不是活在世界上,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在死亡之际是毫无用处的,而是要通过修行,使自己升级,像电脑软件升级一样,当我们得到升级、提升之后,就能获得大自由,这不是为了博取什么造物主、上帝之类的欢心,在神灵高兴以后,就给我们安排一个很好的日子,或者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光明。自由不是神灵给我们的,也不是佛给我们的,如果佛有办法给我们自由,今天就不会存在没有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要创造这样的自由,就需要佛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只有我们自己去做。  每个人在走到生命尽头之际,如果有时间思维,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以前我所有的精力,都是在为生存而拼搏,除了生存之外,我没有考虑过任何事情,但现在看来,过去为生存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在如今无法生存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但是,那个时候感觉到是没有用的,一切都太迟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我现在也只是会说,却不会做,虽然不会做,但我也会尽力去修行的。你们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也不能以工作为借口而不修行,这样的结果,上当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也是无常的,像如今这样可以修行的机会什么时候结束,你们知道吗?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明天、后天,下个月……所以,当下是很重要的。  虽然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想法克服,不能在这个困难面前低头。  我们不是常常说“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吗?在世间的困难前面低头不低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修行的难关面前一定要昂首挺胸,在过了这个难关之后,我们的心就会稍稍得到一点自由,在那个时候,修行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四个外加行和五个内加行是一定要修的,在修完加行以后,就可以每天早晚各安排一些时间,一部分用来修菩提心,一部分用来修空性。如果这样,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即便不能即生成就,但在这一生当中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佛教的见解、修行方法和修行结果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站在中间的立场去研究、去探讨,就有办法给你证明它的真实性,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修行,就可以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去改变外境。  在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整个不清净的娑婆世界都已经像极乐世界一样完美,即使八地菩萨前往地狱,在他的境界中,地狱也成了极乐世界。虽然对八地菩萨是这样,但对没有证悟的众生而言,娑婆世界仍然是娑婆世界,地狱仍然是痛苦不堪的地狱。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菩萨的心里就会有慈悲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慈悲心呢?因为,如果世界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他们也无能为力,但所谓的痛苦、所谓的六道轮回却是由众生的心所创造出的一个虚幻景象,众生在创造出了这样的虚幻景象之后,又自己去承受其中的虚幻之苦,这些愚昧无知的众生实在是可怜的。面对这些境况,菩萨们会意识到:既然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又怎么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呢?这样一来,菩萨心中的菩提心就会油然而生。  八地菩萨再往上走,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地狱非地狱,没有什么六道八道、极乐世界非极乐世界的分别,当这一切都消失以后,剩下的就是不可思议的光明。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好与不好的景象,包括山河大地、飞禽走兽,乃至八地菩萨境界当中的清净世界等等,全都消逝无踪。  为什么这些都全部消失了呢?因为,原来这些都是由我们的无明创造的,随着修行功力的逐步增强,无明的成分也逐渐减少,到了佛的时候,所有的无明都被彻底断除,由无明所产生的外界现象同时也就消散无余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外境也就不存在了。  密宗修行人不需要等到成就八地菩萨的果位,不需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密宗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可以快速地将所见到的不清净现象变为清净,也就是说,密宗可以快速地达到八地菩萨的境界。  为什么密宗能够如此神速地成就呢?佛经当中讲过,就像人类的运载工具,有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等等一样,它们的速度也快慢不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运载工具,大家不都去坐宇宙飞船呢?因为速度最快的宇宙飞船,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要让所有的人都能适合,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的运载工具。  同样,佛教当中有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等等的差别,其中成就的速度也是一个比一个快,但是,只有这么多层次的不同法门,才能普度所有众生。  佛陀为什么要说“普度众生”呢?你们想想,其中的“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普遍。普遍地度化众生。  如果只有一个密宗,如果只有一个大圆满法的话,就只能度化一部分根机非常成熟的众生,而不能普遍地度化众生。  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因为密宗的修法十分具体、实在,所以就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将不清净的外境转化为清净,但是,如果我们心里对清净和不清净有执著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用处。比如说:如果我们认为,佛像是庄严清净的,垃圾是肮脏零乱的,从执著的角度而言,对垃圾的执著和对佛像的执著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无论对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都是需要抛弃的,那个时候,就需要证悟空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密宗就推广了一种更好的空性,这种空性与显宗空性既不矛盾,又有自己的特殊含义。正因为密宗在两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所以密宗修法才会独领风骚。  我在讲《心经》的时候,为什么要谈及密宗呢?因为《心经》当中讲到“空中无色”,而我们却经常都能看到、感受到色、受、想、行、识诸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我们去修行,就不会永远这样。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外境也会发生转变,最后甚至会彻底消失,而以佛的境界来替换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现象。在那个时候,虽然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是光明,但对其他众生而言,六道轮回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在佛的境界当中产生了佛的事业——度化众生的事业。  如果加行修得好,则偶尔也会进入到这种状态当中——在一秒钟、几秒钟、一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内,感受到非常纯洁、非常完美的佛的世界。为什么说“非常纯洁、非常完美”呢?因为在此当中没有好坏、美丑的分别,所以说它是纯洁、完美的。其实在佛的境界中,并没有什么纯洁不纯洁、完美不完美的分别。这种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不是从别处可寻的,只有我们内心的智慧才可以感悟,这种智慧,就叫做佛性、如来藏。  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呢?并不是我们现在没有,而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因为有了无明,我们的心被无明污染以后,就看不到自己的光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空中观的大空性。他空中观已经不是纯粹的显宗观点,而是属于密宗的见解了,其中包含了很大的密宗成分。第四章 藏传佛教简介  虽然很多人在学藏传佛教,但其中有些人却对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修法、见解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对各个教派的不同观点也缺乏准确的认识,这就势必会导致许多疑问。如果不澄清疑问,就会对修行造成障碍,因此,对所有正在修学或准备修学藏传佛教的人来说,从整体上了解藏传佛教,既相当重要也十分必要。  由于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想在短小的篇幅内介绍藏传佛教,肯定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我只能简单地讲一讲。  一、藏传佛教的称谓  首先介绍称谓——藏传佛教。有些书与有些人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这不是一个准确的名称。极少数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的人也许觉得,藏传佛教只是西藏喇嘛发明的宗教,而并不是佛教,因此才故意这样称呼,但这种看法肯定不具普遍性,因为藏传佛教已经被全世界的佛教界所公认。无论如何,就像汉传佛教不叫“和尚教”一样,藏传佛教也不叫“喇嘛教”,正确的称呼应为藏传佛教。  二、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异同  藏传、汉传之间,只是传承的差异,实际上都是佛教。譬如说:藏、汉译本的《中论》,就是从一个梵文蓝本翻译成两种文字的,其中除了极少数翻译上的差别以外,包括偈颂的数量、顺序,以及偈颂的内涵等等大体上也是一致的。我以前也讲过《中论》,当时用的是鸠摩罗什译师翻译的版本,从中我发现,除了几个偈子以外,其内容跟藏文版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也翻译得非常好。首先用词简练,虽然字数不多,基本上是五个字的偈颂,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再有就是每一个偈子的内容表达得非常清楚、准确,词句也十分优美。当然,藏文版的《中论》也有这些特点。  不仅仅是《中论》,包括其他的经典、论典,无论翻译成什么文字,其大致内容都一样,无非是语言的不同而已。  不过,汉、藏佛教的传播方法却稍有不同。据史书记载,汉地以前的大成就者在传法时,主要以讲经为主,撰著论典普遍较少。关于这个问题,从《大藏经》的收藏内容中也可略知一二。譬如说:在汉传佛教的《大藏经》中,虽然有很多印度的经论,甚至包括以前藏传佛教《大藏经》里所没有的经典与论典,但却很少看到汉地高僧们自己写的论著。我们从中所见到的论典,都是月称菩萨、世亲菩萨等印度论师们写的。  而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却认为,无论学者也好,成就者也好,若想直接去解释、归纳佛经意趣,是很困难的,毕竟佛经的涵盖面十分广博。虽然藏版《大藏经》有100多函,但也仅仅是佛经当中的很少一部分,除了人间以外,在龙宫、非人处所、空行刹土等很多地方,都留有佛经。要解释浩如烟海的佛经,是需要方法的。  方法是什么呢?整个释迦牟尼佛传法时期,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皆在佛前听闻,他们可谓了知佛法全貌的两大典范。之后,龙树菩萨传承了文殊菩萨的思想重点,撰著了《中观六论》等甚深派论典;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则继承了弥勒菩萨的思想脉络,也留下了大量广行派的论典。后来,西藏的高僧大德又将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法脉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他们认为,佛经需要靠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智慧来解释,而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密意,又需要依赖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智慧来阐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意趣,又需经由其他的高僧大德来演说,所以,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僧大德阐释经论密意的各种论典。虽然在文革期间被损坏的非常多,但是,如今在藏地的每一个寺庙里,还是藏有大量的论著,虽然其中也包括大、小五明,诸如医学、声明、史学、天文星算等著作,但这些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大部分论典,都是用来诠释佛经的。  举个例子,针对《现观庄严论》或者《入行论智慧品》的内容,都有上百个注解、难释等,而在《丹珠尔》里面,印度本土的《现观庄严论》解释仅有十一部,其他的上百个论著,都是西藏的高僧大德们撰著的。他们将佛法的精华归纳、浓缩,写成了这些论著,对后人理解佛经的确大有裨益。  在藏地,有很多规模不同的佛学院,其大部分课程,是显宗的五部大论;另外的少部分课程,安排了密宗的内容,所以,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一个显密圆融的完整体系。  三、藏传佛教的分类  (一)宁玛派  1、概况  提起藏传佛教,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宁玛派。宁玛派是佛教刚刚进入西藏直到藏王朗达玛灭佛为止,在很长时期内,于西藏形成的唯一教派,它是整个藏传佛教的基础。  宁玛派的教义包含九乘:声闻、缘觉、菩萨道,包括了所有的显宗。其中的声闻、缘觉乘,囊括了所有的小乘,菩萨乘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佛法。密宗又分外密和内密。外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内密包括玛哈、阿努、阿底瑜伽。宁玛派的九乘既包含了所有的解脱道,也包含了所有的人天道。  密宗是所有显宗的精华,而大圆满又是所有密宗的精华。在每一种内密里面,都涉及到四种灌顶。对应于四种灌顶,又有越来越深、越来越高的四种修法。  第四级灌顶的修法是什么呢?在一般的密宗里面,叫做圆满次第的修法;在宁玛派当中,则把第四级灌顶的修法或圆满次第的修法独立划分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修法,叫做大圆满。  其实,在所有的内密里面,都有大圆满的内容,只是宁玛派把它单独列出来了。宁玛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圆满修法,也即阿底瑜伽。因为九乘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乘,跟显宗的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当中的萨迦、嘎举、格鲁派等等的显宗修法是完全一致的;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也跟格鲁、萨迦等其他教派的密宗修法没有什么差别;哪怕是内密的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其很多修法也基本上一样,差别也不是很大。虽然玛哈瑜伽、阿努瑜伽,或者格鲁、萨迦等教派的内密修法各有所长,但没有一个能像宁玛派的大圆满修法讲得那样具体、透彻,大圆满的证悟方法非常丰富,远远超胜于其他密法。  一千三百多年前,密法开始传到藏地,之后莲花生大师和布玛莫扎又亲自将密法的大圆满这部分带到西藏来弘扬。在此之前的修行者,无论是汉地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参学、求道,实际上却没能把真正的密法带回来。唐玄奘法师当时去那烂陀的时候,是有无上密法即内密或大圆满的,但是他也没有把大圆满带到汉地,我想可能是与众生的根机是否堪为法器有一定的关系吧。  郞达玛灭佛以后,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在后弘期的西藏历史上,有四百多位智慧超群的翻译家去往印度,在包括那烂陀在内的众多佛教大学参学,但当时印度宁玛派的教法已经很少见了。尽管他们偶尔会在一些修行人的经函里发现一两张这种经文,但当问他们这是什么经时,他们会回答说:“这是老一辈留下的,我们也不懂”。其实不是他们不懂,他们在秘密地修持,只是保密不公开而已。实际上,在莲花生大师住世的时候,大圆满也是保密不公开的,莲花生大师的时代过了以后,在印度就更看不到宁玛派的教法了。  2、宁玛教法的传播途径  宁玛派教法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第一种是经。  所谓经,是指像显宗的《法华经》、《大方广华严经》等佛陀亲口所说的经书一样,从普贤王如来直到莲花生大师之间,一脉相承不间断地传下来,从而流传至今的经文。这些经在宁玛派的教法当中,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  第二种是伏藏或伏藏品。  我听说国外有一些人在研究伏藏,但是从未听说汉地有人在研究和挖掘伏藏,这方面的汉文书籍我也没有看到过。也许大家都忙着搞经济,跟钱没有多大关系的事越来越没有人做了。不过,这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说不定也有人在钻研这方面的课题。  宁玛派最神奇、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伏藏品。虽然其他教派也有伏藏品,而且在那些教派的上师当中,也有很多人可以取伏藏品,但伏藏的源头却是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所处的时期是前弘期,那个时候只有宁玛派,所以绝大多数伏藏经文是宁玛派的。  伏藏是非常重要的藏经方式。譬如说:如果某一天发生核战争,整个地球被摧毁了,但伏藏密法也是毁不掉的,这一点我们大可放心。因为伏藏是藏在伏藏大师心里面的。从外表上看,伏藏大师每次取伏藏的时候,或者是在湖泊当中,或者是在岩石、神山当中取出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伏藏的一个信息而已,真正的伏藏不需要外界的条件。  当年莲花生大师给弟子们灌顶、传法之后,就把各种灌顶、修法、仪轨的传承,交付给不同的人,并特别嘱咐不同的护法神保护这些伏藏。莲花生大师也同时授记:未来什么时候需要这些伏藏法,什么时候就能取出来。正是依靠这种殊胜因缘,才使藏密不会断绝。只要有一位标准的伏藏大师,就可以从他的心田里取出伏藏。在取出的伏藏中,灌顶、修法、仪轨的传承应有尽有,而且传承非常清净。这是莲花生大师特有的、非常伟大的弘扬密法、续佛慧命的窍诀!依靠这种窍诀,藏密永远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毁灭!除非众生的福报穷尽了,那只有另当别论。  伏藏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等,真可谓应有尽有,但最重要的是佛经。佛经里面的一部分是灌顶内容,一部分是与灌顶有关的修法,还有一部分是修法仪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从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体修法。  伏藏品的传承非常清净,是由莲花生大师直接传给伏藏大师的。如果我们去听这个法,修这个法,则莲花生大师跟我们之间就只有一个人的传承间隔。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真就有假,当然伏藏品也不例外。莲花生大师也曾亲口说过,伏藏品也有真假之分。那些被魔或者鬼神加持了的人,也可以在岩石、湖泊甚至空中取出佛像等等,但是不是真正的伏藏就很难说了。  那么,我们怎么确认伏藏的真假呢?虽然伏藏品的真伪很难确认,不过也有一些方法。  什么方法呢?比如说:伏藏品一方面藏在人的心里面;另一方面,它的信息会藏在一个类似珠宝盒的宝箧之中。我曾经见过法王如意宝上一世取出来的,由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伏藏,还有法王如意宝今生自己取的伏藏。都是很小的一张纸,上面只有两、三个字,或者五、六个字。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那只是简单的一张纸而已,但事实上这张纸的尺寸、规格是非常有讲究的。上面写的内容也不是我们现在用的藏文,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一种符号。这些字和符号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这些字和符号,一个真正的伏藏大师就可以辨别出另外一个人的伏藏是真是假。  还有,如果经过某个伏藏法的灌顶,并修持该伏藏法之人感觉内心很有收获,修行有长足的进步,或者当地出现十分吉利的瑞相,就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伏藏是一个真实的伏藏。否则,倘若所有修习此法的人都不吉祥、不顺利,修行没有进步,或者自从取了这个伏藏以后,当地发生了很多灾难,出现了许多不吉祥的事情,就证明这个伏藏不是真正的伏藏,而是被魔加持了的伏藏,是很危险的伏藏,所以,了知这些区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念修伏藏法,应选择像法王的上一世列绕郎巴大师那般的,全西藏高僧大德公认的伏藏大师所取出的伏藏品。他们所传的灌顶、修法是最可靠、最踏实的。而在一些小寺庙里面,也有人自称是伏藏大师,但其中有些号称是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伏藏品,其实却是他们自己随便写的一、两张纸,这种情况以前有,现在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不是真正的伏藏品,大家心知肚明。  我的意思不是说小寺庙或偏僻地方肯定没有伏藏大师,我要强调的是:假如不是从真正的、公认的伏藏大师手里传出来的伏藏品,我们就不能盲目接受。当然,也不能随意毁谤,因为我们既没有这样的责任,也没有这样的智慧。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既然伏藏是藏在人的心里的,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取呢?”这是一个外缘、外因。我刚刚讲过,伏藏大师取出来的纸上写的字很奇怪,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就算看得懂,似乎也显得很无聊,没有太大内容。  比如:一片伏藏的纸片上面说:开春的时候,莲花生大师和众弟子们搭起丝绸帐篷,住在某某地方。那时,每天清晨在我们的眼前,有一群群的鸳鸯和布谷鸟唱着歌飞来飞去,当时的气氛非常好。就这样一段话,不知道什么意思,也根本不是什么经文。但是,伏藏大师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立即就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莲花生大师时期,我们众师徒在一起,莲师给我们灌顶、传法,并说了如是这些话……然后依靠这句话,伏藏大师就会在心里显现出完整的伏藏内容。  在有些伏藏的纸片上,只有几个我们看不懂的字——有空行刹土的文字,也有当时一些内部小规模流传,而并不公开的文字。伏藏大师在看到这些文字以后,立即会从心里显现出当时的所有灌顶和传承内容,然后轻车熟路地写下来。有时仅仅依靠一、两个字的信息,就可以写出两、三本甚至七、八本书。然而,这些书的内容绝不是随便写的,平时我们让他写,他也写不出来,但在因缘和合的时候,伏藏师就会一五一十地想起当时的情景,并一一记录下来。  外面的伏藏就可以起到这样一些作用。  当然,伏藏品并不是真正需要什么外缘,在外境发生转变的时候,如果因缘具足,伏藏品一样可以保留下来。  比如:假如出现湖泊干涸或消失等情况,原本放在湖泊里面的伏藏,会自然而然地自行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事实上,伏藏并不需要湖泊和森林等载体,即使是空中,都可以藏伏藏品。  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记载:在我们还没有去学院的时候,就在十几个人做会供的当下,法王从空中取出一个宝箧。这不是神话故事,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现在有一种观点叫科学主义,“科学”后面加了“主义”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也即万事万物都要用科学来解释,目前科学不能证实的,即便是事实也一律否定。如果一个在精神方面有特殊经验的人,与一个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进行交流,科学主义者会认为他的谈话对象精神出了毛病——有幻听、幻觉,或者得了这个症、那个症,根本不承认客观存在的事实。实际上,连真正的科学家都反感这种科学主义的态度。  科学家们意识到,科学研究是要用数据来分析、来说话的,这个数据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当中,凡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部分都属于数据,都应该承认。这才是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科学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以目前的物理学常识来解释空中出现一个宝箧的现象,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从量子物理最深的高度来探讨这一现象,就是有可能的。量子力学认为,世上所有的物质,都是从纯能量当中产生的。既然如此,那么,宝箧完全有可能在空中产生。不过,想完全用科学来解释伏藏,还有一定的距离,至少目前的科学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话说回来,不仅法王如意宝,包括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都从空中取过伏藏。一个真正的伏藏取出来之后,都会度化一定数量的有缘众生,特别是在刚刚取出来的时候。  就像在释迦牟尼佛刚刚转法轮不久的五百年当中,修行成就的人特别多,后来修行成就的几率会慢慢减少一样,一个伏藏法刚刚取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如理修持,它的加持力会非常大,很容易获得成就。  法王的著作里也有很多取出不久的伏藏法,比如金刚萨埵伏藏品的修法等等,希望大家能珍惜这些因缘。  顺便讲一下,我们不能认为,金刚萨埵的修法,只是一个忏悔法门。需要忏悔才念修金刚萨埵,不需要忏悔就不用念修。  其实,金刚萨埵是一切坛城的主尊,依靠金刚萨埵既可以忏悔业障,也可以修持共同与不共同的悉地。作为密乘弟子,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见解。  接下来介绍,伏藏是如何藏在人的心里面的呢?  近期出现的催眠术,被国际上公认为是合法的学术项目。我想,催眠术这种自然现象,与莲花生大师当时藏伏藏的方法有一点点相似的地方。譬如说:当我们醒着的时候,会胡思乱想,有很多杂念,这就很难回忆起小时候或者更久远的事情,但通过催眠,就可以把人的意识降到一定的水平,粗大的杂念自然消失,虽然未到阿赖耶识的地步,但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就比较容易回忆从前。  同样的道理,伏藏不会隐藏在第六意识里面,更不会隐藏在阿赖耶识当中。莲花生大师认为,虽然伏藏大师们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即使不是成就者,也至少是开悟的人,但他们也会受生死轮回的影响,要经过很多生生死死。在这些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意识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毁灭又重新唤醒,其间很多东西都会被忘掉,所以伏藏不能藏在第六意识之中。  那么,莲花生大师把伏藏埋在什么地方呢?藏在如来藏,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因为这个智慧永远不会改变。  比如说:大海的海面是波涛汹涌、起伏波动的,而海底却基本上如如不动。同样,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像大海表面的海浪一样不断生灭变化,但如来藏却像海底深处一样恒定不动,即使历尽生死轮回,也不会动摇如来藏,所以,莲花生大师才会把伏藏藏在如来藏的智慧中。  当开发伏藏的因缘聚集的时候,伏藏师只需进入证悟智慧的境界,伏藏的内容立即会全部显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伏藏大师在写完了整个伏藏内容以后,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跟我们讲过,很多伏藏大师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一个伏藏出世的机缘成熟的时候,伏藏师必须要写出来,如果不写出来,伏藏师就会不断受到干扰,感觉非常不舒服——脑海中反复出现这个伏藏,晚上睡都睡不着。一旦写成文字以后,所有的干扰当即消失。  伏藏是非常奇妙的佛法传承方式,莲花生大师也说过,藏密的最后一个希望就寄托在伏藏身上,因为伏藏永远都不可能被彻底毁灭!  然而,目前,藏地有些人写书,既不是写论典,也不是写见解、行为、修法,而是写一些仪轨。所谓的仪轨,在藏区满地都是,如果我想编撰几个仪轨,也不成问题——找几本书这里抄一个点,那里抄一点,拼凑一个给你们,说是我的伏藏,我想没有人知道是假的,所以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此我要提醒大家,就算你们觉得伏藏有多么奇妙、多么殊胜,也不能认为,一旦遇到伏藏修法,就可以马上成佛,所以一听见伏藏,便不加拣择、趋之若鹜。假如缺乏应有的知见,以后在遇到一个自称是伏藏大师的人,拿着一、两张经文给你们宣称是伏藏的时候,你们也许就会在无有任何理性观察的情况下,单凭感觉随顺而转了。  要知道,假的伏藏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结果,对我们的修行无利无害,但是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种结果,就是修行不但没有成就,甚至连世俗的一切都越来越不吉利,这是最恶心的结果,也是对我们伤害最大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伏藏!  虽然藏地其他教派真正的高僧大德中,也有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抑或莲花生大师弟子的化身,其中有很多是取过伏藏的,象宗喀巴大师、噶玛巴大师等等,但伏藏的主要来源却是宁玛派。  宁玛派教法传播的第三个途径,就是净相。净就是清净的净,相就是指形象,换言之,也可以称为净境或净观。  它是什么意思呢?修证非常好的那些上师,在梦境或入定当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漫游莲花生大师的刹土,或者极乐世界等清净佛刹。在漫游的过程中,会在佛菩萨坐前听闻到很多教法,当他出定或从梦中苏醒过来之后,将这些修法完整无误地记录下来,便形成了一种修法或者仪轨。  在法王如意宝的著作里面,有一部分就是这样来的。以后你们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漫游佛刹的时候,也同样可以写出净观的修法。  不过,如果只是做了一个吉祥的梦,梦中佛、菩萨、上师给自己说了几句话,自己醒来后也能清清楚楚地把它记录下来,这是不是净相法呢?不是!净相法不会那么简单,它有一定的特征,具有包括灌顶、修法、仪轨及解说在内的完整体系。  当然,有些净相法也只有三、四句,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否认所有文字短小的净相法。但现在要鉴定真假净相法,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可以鉴别净相法的,像以前那样被公认的高僧大德已经越来越少了,藏地有些上师虽然可以鉴定,但总的来说还是十分稀有。  正是因为真假难辨——无论是经典、伏藏抑或净相法,都有真有假,所以密宗要求一定要观察上师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就像因明所说的一样,要证明佛教的观点成立,首先要证明佛是真实语者,然后就可以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同样,通过长期周密细致的观察以后,我们就会对所观察的上师建立起稳固的信心与正知正见,这样就能如法地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对他的所言所行,即使当时不太理解,不好接受,也不会对上师生邪见,始终相信上师是正确的。否则,如果当初没有如法观察,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藏传佛教才会对观察上师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没有条件观察的人来说,依止法王如意宝和他的上一世,以及很多藏地公认的高僧大德,应该没有问题。综上所述,只要如理如法地观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即使遇到各种问题,也会圆满解决好的。  3、宁玛派特有的殊胜法门——大圆满  我学习佛法很长时间了,现在总结起来,学显宗的时间远远超过学密,因此对显宗也比较了解。如果毫不夸张地评价,显宗的精华是密宗,密宗的精华是大圆满,这不是我信口雌黄,因为对此有教证也有理证。  在整个藏传佛教中,真正弘扬大圆满,就是宁玛派。宁玛派有不共同的续部24个卷帙,却没有列入藏传佛教《大藏经》的经教部分——《甘珠尔》的目录里面,因为前辈的高僧大德们认为,宁玛派的这些法基本上都跟大圆满有关,都是密宗当中的密宗,是非常秘密的内容,所以不能列在《大藏经》的目录里面,而应该单独列出。在德格印经院的目录中,除了几部宁玛派的续部以外,其他的都看不到,都是独立保存的。  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大圆满是显密所有法的精华,非常珍贵,所以才不能随便公开。这并不意味着大圆满有什么缺点,也不是大圆满不能跟众生见面。  可是,现在大圆满已经无法保密了,随便在一个较大的寺院流通处,都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大圆满的书,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大圆满修法也随处可见。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这只能表示法本不保密而已,法本真正的意义没有人懂,也就相当于没有公开。大圆满彻确的部分读起来似乎很简单,就像《六祖坛经》一样,一般人也看不出什么来。其实,大圆满的真正内容还是没有公开,仍然留在藏地的山沟里面。  当然,现在国外也有很多上师在传大圆满,他们的弟子当中,也有一些成就者。我听说英国的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一个敦珠法王的弟子,临终时出现了很多大圆满书籍上讲到的成就标志,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不能说大圆满的修法只能在西藏,但它的发源地在西藏。西藏的教派当中,真正的大圆满的传授、灌顶、修法,都在宁玛派当中。其他的像格鲁巴等教派,也在接受大圆满的修法和灌顶,但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大圆满。他们也认为,大圆满就是宁玛派的。  宁玛派的大圆满实际上跟其他密法也不矛盾,在不矛盾的基础上,它有自己的特点。  如果没有宁玛派,藏传佛教虽然也有五部大论、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内容,却唯独缺少了大圆满,以及和大圆满相关的一些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作为宁玛派的弟子,我们一定要修大圆满。虽然我一直告诉你们,不要急着修大圆满,它和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并不是说大圆满不能修,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修。大圆满肯定要修,但在修大圆满之前,必须要修加行。在没有修加行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去修大圆满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不但修不成大圆满,甚至会让我们对佛法失去信心。如果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都没有建立起来,将来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注重修行次第,严格按照佛、菩萨、上师们的要求去修,这样肯定会成就。否则,倘若随顺自己的妄执,既不修加行,又不修出离心、菩提心,直接去修大圆满,我敢保证,这种做法很难解脱,无非种点善根而已。  现在外面的说法很多,有些人说需要修五加行,有些说不需要;有些人说需要闻思,有些人说不需要。那么到底需不需要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其实答案很简单,你们自己去看,假如连大圆满最基本的,密宗最常见的知识都不懂的话,就需要闻思;反观自相续,出离心、菩提心等所有的基础都具备了,只是没有证悟而已,那就不需要修五加行,可以直接修大圆满了。否则,如果出离心没有,菩提心也没有,甚至业障非常深重,打坐一个小时,又昏沉,又掉举,就说明需要修加行——积累资粮、忏悔罪业,因此,该怎么做,问问自己就恍然大悟了。  (二)萨迦派  萨迦派的见解与噶举派基本一致,加行又与宁玛派大致相同。虽然大圆满的一些修法是其他藏密教派中看不到的,但萨迦派也在修大圆满的一部分修法。  萨迦派最兴盛的时期,是萨迦班智达时代。萨迦班智达等大德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们以卓绝的智慧,撰著了大量而珍贵的论典,成功地指导着后学者的修行。从古至今,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戒律、《俱舍论》等论典的诠释方面,一直沿用萨迦派大德的著作。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是萨迦派的弟子,包括宗喀巴大师的上师,和宗喀巴大师的两大弟子——克珠杰和加操杰。萨迦派在藏传佛教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不可估量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萨迦派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全盘接受《中论》等《龙树六论》中有关中观方面的空性,并在空性基础上加上如来藏的见解。萨迦派具体的修法,就是喜极金刚的生圆次第和道果的修法。这些修法属于无上密宗的生圆次第,不过,与大圆满的修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萨迦派有一个文殊菩萨亲传的加行修法,叫做“离四欲修”。“四欲”,就是四种贪欲,也即远离四种贪欲的加行,实际上就是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贪欲今生非修法者。若称作修法者,最低限度不能对现世有贪欲心。否则,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发财所做的念经、观修等善行,皆与解脱无关。(注:佛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广义指所有的善事都是佛法,狭义指能获得解脱的修法才是佛法。此处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以这样的发心而修行的人,也根本谈不上是修行人。  第二、贪欲轮回非出离心。无论贪著此世或来生的轮回,皆不具足出离心。  第三、贪欲自利非菩提心。自私自利与菩提心相违,凡有爱执自己之心,皆无菩提心可言。  第四、若有执著非正见。无论执著有、执著无、执著空性、执著光明,凡是有执著都不是正见。  此修法实际上与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中所讲的修行次第完全一致,只是宣讲的角度略有不同:后者从正面的角度来阐释,而“离四欲修”却以否定的角度来解释。无论如何,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任何教派都必须要修的。  (三)噶举派  嘎举派一直以拥有众多苦修者而著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因传奇般的事迹而备受瞩目的米拉日巴大师。其实,噶举派还有不胜枚举的许多不被外人所知的修行成就者。如今,在藏地很多神山或寂静处,仍清晰可见当年修行者的足迹——当初没有雄伟的寺庙,也没有清净的道场,修行人只能在山上搭建茅棚。这些小房子基本上都是由石块和石板构建而成,仅够一人的容身之处,旁边一个很小的土灶,就在这样的地方,不知成就了多少功德盖世的苦修者。  噶举派的加行修法和其他教派完全相同,也是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但正行的修法却是“大手印”。  为什么叫“大手印”呢?“手印”也即古代国王的印章,如同现今政府的公章。只要盖上了国王的印章,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无法推翻,只能接受。同样的,“大手印”就是空性和光明,如同国王的印章一般,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空性和光明,因为其本体既是空性又是光明。当然,有时经论里称大中观也叫大手印,有时也称大圆满为大手印,这都是因为佛法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之故。  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也有一些噶举派“大手印”的简单修法,从表面上看与大圆满的修法十分相似。实际上,在萨迦派、噶举派和宁玛派这三个教派的具体修法中,除了大圆满特有的一些修法以外,其他修法都是很相似的,达摩祖师的禅宗也很像大手印的有些修法。  (四)格鲁派  格鲁派有新、旧两种。旧派也称噶当派,涌现了一大批以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为代表的,修持严谨的大成就者;新派称为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建立的教派。  格鲁派的特点:第一,是整个僧团的每一个出家人的持戒都非常清净,要求也非常严格;第二,是深广地闻思经教。几乎每个格鲁派的小寺院,都会为僧众安排闻思的内容;第三,是着重强调单空的修法。  格鲁派的修法,主要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而《广论》的来源,则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根据该论的密意,宗喀巴大师创立了上、中、下三士的修行之道。其中有共同和不共同两种修法,不共同或特殊的修法和见解,与宁玛派与噶举派基本上一样。关于这一点,从宗喀巴大师本人,以及他的弟子等格鲁派成就者撰著的论典中可以知道,但这些修法是不太公开的。  为什么在公开场合或普通传法中不强调这些修法呢?宗喀巴大师解释说:初学者刚刚修行就妄谈什么大空性、不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等等,实际上不可能有什么证悟,甚至连空性的感受都不可能生起,因此,宗喀巴大师后来就开始着重强调中观的单空部分,因为,首先以单空修法既可以清净烦恼,断除贪、嗔、痴等人我执与法我执,而且不容易走弯路,普通人也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再通过这种方法引导众生最后进入大中观的境界,所以,在宗喀巴大师晚期的一些著作,和大师的首座弟子写的书里面,几乎都是单空方面的内容。  尽管单空修法跟其他教派的修法并没有冲突,但仍然有一些不共之处,稍微懂一点中观的修行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不像其他教派的修法,除了很专业的人以外,其他人若想清晰地辨别,就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修法,前几年讲过的麦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就提炼了很多中观的精华,是一部非常完整的修法。如果不修这些单空修法,而好高骛远地去修大光明、大空性,很多人的修行还是会失败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虽然我们修了出离心、菩提心,根机相对比较成熟,但一下子要去接受大圆满或大手印等等,还是相当困难的。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日渐成熟之后,首先去了解一下单空,树立起空性的见解,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中修持单空的修法,依此才会断除粗大的烦恼,剩余的一些细微执著,再用其他的修法根除,结果就易如反掌了。  单空修法是由释迦牟尼佛宣讲,并经龙树菩萨传承下来的,不是除了格鲁派以外的其他教派就不提单空,只是宗喀巴大师格外强调这个修法而已,同时,单空修法也是所有修行人都应该修持的基础。可以说,宗喀巴大师提倡的这种修法非常踏实,非常实用,特别适合现代人。我曾一再强调,在出离心、菩提心没有成熟之前,基本上不考虑修什么空性、大圆满等等,一旦出离心和菩提心达到标准以后,虽然也可以修大圆满,不过之前修一修单空,修行的境界会非常稳固。  在宗喀巴大师以后,格鲁派也出现了很多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他们撰写了大量的论典,对佛法和解释五部大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藏传佛教缺少了格鲁派,出家人的持戒不会被广泛弘扬;闻思方面也不会如此深入;单空修法也不会这样强调。因此,格鲁派也被誉为是整个藏传佛教的基础。  (五)觉囊派  觉囊派最强调的,就是如来藏。  虽然其他教派也讲如来藏,但没有觉囊派宣说的那么完整,该教派确实是如实地阐述了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密意。  觉囊派的显宗见解,主要是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在修密宗的时候,他们比较注重时轮金刚的修法。觉囊派的加行,与《普贤上师言教》的内容没有两样,除了一些传承上师的观想不太一样,或者有些地方加了一些修法,有些地方少了一些修法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佛陀初转法轮所讲的出离心、四圣谛、人无我等法门,如今每一个教派都在宣说;第二转法轮的空性,也是每一个教派都要修学的内容,只是格鲁派特别强调而已;只有觉囊派,才适时地弥补了第三转法轮有关如来藏光明方面的缺口。第三转法轮的见解和时轮金刚的见解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法,这一修法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非常完整的学修体系!  (六)希杰派  希杰派着重强调并专门弘扬的,是以“断行”的方式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什么是断行呢?我们都知道,《普贤上师言教》里有一种古萨里的修法,就是修断法的。  虽然希杰派属于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但这个教派没有形成像格鲁派、宁玛派那么完整的体系,后来就散落在各个教派当中了。在希杰派当中,也出现了许多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在藏传佛教当中,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教派,它们都属于真正的佛教。  以上大致介绍了藏传佛教的部分教派。  顺带介绍一下苯教。很多居士认为,苯教也是释迦牟尼佛法。其实,苯教本身不属于释迦牟尼佛法,而是藏地的一种宗教。  苯教可不可以学呢?当然可以。每个人的根机不一、信仰不同,只要你愿意,学任何一种宗教都可以。这一点佛陀也不排斥,更何况是我们呢!但不能把苯教当作释迦牟尼佛法来学,这是错误的。如同儒教、道教不是佛教一样,苯教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法。虽然苯教寺庙的某些上师、僧人也在修学释迦牟尼佛法,包括大圆满(苯教的经典中也有苯教的大圆满)等法,但这是他个人的事情,不能代表该教派的本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苯教的上师会说:“苯教和释迦牟尼佛法是一样的,你学哪一个都可以。”实际上,苯教和释迦牟尼佛法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没有皈依释迦牟尼佛法的三宝。苯教如果皈依释迦牟尼佛法的三宝,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否则就不是。如果能通达分辨的标准,问题也就很简单了。  据历史记载:像汉地的道教一样,在释迦牟尼佛法还没有传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经存在了。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以后,其中一部分人皈依了释迦牟尼佛法,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这就是如今的雍仲苯教的源头。  既然苯教不是释迦牟尼佛法,那么苯教能解脱吗?虽然有他们自己的经论中所说的究竟解脱,但绝不会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究竟解脱。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会错乱。除非是前一辈的苯教上师修持释迦牟尼佛法,证悟后将修法传播下来,因为他的修证是从释迦牟尼佛法而来,故而他证悟的成就会有释迦牟尼佛法的境界。  四、藏传佛教的特点  藏传佛教每个教派,都有显宗和密宗两部分。据佛经记载,再过二千多年以后,无论藏传、汉传,所有出家人戒律方面的传承会中断。  本身,出家人的戒律是有限的,在众生烦恼粗大时,出家人的戒律和显宗的一些修法有可能越来越难以普及,适应的范围会越来越小,以致最后消失。  藏地本来就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比丘戒的传承却从未间断,每一代都记录得十分详细,比如谁传给了谁,谁又传给了谁,一代一代传戒人的传记都有清楚的记载,迄今为止,有着极为清净的传承。  这是藏传佛教在戒律方面的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特点,据佛经记载:多年以后,显宗的一部分会消失,但是,只要有佛出世传密宗,密宗就永远不会消亡。密宗没有期限的界定,只要人类不灭亡,密宗就不会消失。  为什么呢?因为密宗非常适应烦恼特别粗大的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烦恼越粗猛,密宗越兴盛。这对大多数面临强大生活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  作为琐事繁多的现代人,想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几乎不太可能,更何况是自己去提炼一个完整的修法呢?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在全球很多地方,都盛传着经由翻译而面世的各种藏传佛教的书籍和修法(其中有许多是修行成就者提炼出来的精华,都是现成的修法)。例如,仅仅是一个金刚萨埵的修法,都有广的、略的、再略的、非常略的各种层次的修法。处于忙碌生活中的修行人,就可以选择修一个比较简单的,几十分钟、几小时就可以修完的修法,因此,藏传佛教非常适应当前众生的根机。  另外,藏传佛教还有独特的伏藏法,这一点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所以,密宗永远也不会彻底消失。  当然,汉传佛教也有非常好的修法。比如净土宗,对任何人都很适应,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人——有智慧、没智慧,有修行、没修行,有闻法、没闻法都可以修,范围很广且方便易行。不过,我个人认为,相对而言,他们在修法仪轨方面稍稍有所欠缺。以菩提心修法为例,从前行到正行,从正行到回向,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规范与次第,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汉传佛教有类似的非常具体的修法。也许有,但也不见得很普遍。  我这样讲的目的,并不是想比较谁的佛教好,谁的佛教不好,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从我个人而言,无论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任何教派,都有着极大的信心,毕竟这些都是佛陀的教法。汉传佛教的禅宗和净土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门,如果能踏踏实实地修行,任何一个法门都能让我们解脱,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修法的传播方式,修法的特点这些方面,二者之间的确有一些不同之处,但这并不代表藏传佛教好,其他教派不好,任何教法都各有所长,都是为了适应某些众生的根机而应世的。  另外,藏传佛教的任何一个教派,都非常强调修行次第。第一是出离心,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任何一个教派会说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至于空性的修法,又分为不同的层次,修法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大圆满的修法是层次最高的修法,单空修法在空性修法当中,是层次最低的修法。不过,按次第修空性的时候,首先修单空,然后逐渐提升空性的修法层次,最后修大圆满,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藏传佛教的特点并不仅此而已。你们可以参阅我们学院以及学院以外的正规佛教书籍,自己去了解藏传佛教的概况。不过我建议大家,某类书籍只能作参考,而不能作为修行的指导。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连佛法的基本常识和道理都一窍不通的人,竟然也在翻译教典,所以,我们务必要慎重对待,一定要区分出其中的差异!不然修行可能会出问题。通达佛法的人翻译出来的书,充其量一些用词会有失妥当,一般内容上不会有问题,不像外行所翻译的教典,会有很大的危险性。大家一定要斟酌!  五、释疑  1、有些人认为,藏地之所以有那么多教派,是彼此争权夺利的结果。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