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随喜) 今于一切怙主前, 恳请众生为贵宾, 宴飨成佛及余乐, 愿天非天皆欢喜! (发 愿) 胜宝菩提心, 未生者愿生, 已生愿不退, 日日其增上; 愿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 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愿, 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 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 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 彼愿皆成就。 (诵一遍) “祈请安住”等一句乃垂念佛菩萨作发心之证人,复次“乃至菩提”等四句是皈依词,复次“如昔”等八句为正式发菩提心之词。次“今生”等十二句是自己随喜生菩提心,“今于”等四句是使他随喜发菩提心,“胜宝菩提心”等十六句是发愿词。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讲义中发心修法终! 第三、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修法,是忏悔罪过最殊胜的方法。此法不但是忏悔罪过的修法,而且也是本尊及上师瑜伽的修法。因为修金刚萨埵时,金刚萨埵的本体观想为自己的根本上师,金刚萨埵又是一切佛和菩萨本尊的总体,所以,修金刚萨埵的修法,也就是修一切本尊坛城,念诵百字明和六字金刚萨埵真言,也就是念诵一切本尊之坛城的密咒。续部云:多世累劫中没有积累福资粮的众生,不但修不成金刚萨埵,而且也听不到、遇不到金刚萨埵的修法,因此,我们能遇到此修法,也是一个很大福德的果报。 修前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心成为正行的法器;修正行的目的,是为了证悟诸法的实相,而罪业却是证悟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修正行之前,必须要清净罪业。 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六道轮回直到现在,其间已造了不可思议的罪过;不仅是无始以来的罪业,即便这一生从小到现在所造的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大家仔细想想:我们每天杀生、偷盗、妄语、粗语等,身及口所造的恶业那么多,心上的贪嗔等恶念更多,这一切都是很严重的恶业。然而,我们每天所造的善业却很少,而且这些善业又多数是力量微弱的。如果不做忏悔而死去,我们的前途是什么样的呢?用不着具有神通的人观察,自己就能知道,一定是恶趣。所以,忏悔罪过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修法: 首先在静处坐垫上以毗卢七法而坐,放下一切杂念,而如此思维并发誓:“这一生我以多世累劫的福报,得到了很难得的人身大宝,也听到了很难闻的佛法,遇到了很难遇到的善知识,圆满了一切修行正法的顺缘,若我此时不修法而错过这个机会,就会很难再得这样的机会,因此我必须修此殊胜之法。” 再发菩提心:“为了从轮回苦海里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我发誓成佛,为了成佛,今天修金刚萨埵的修法。” 复次,观想自身与平常一样(无须像观想本尊一样观想其他形象),从自己的头顶空中观想一朵莲花座,其有八个或十万个花瓣,均是白色,花蕊是藏红色。有四指长的花茎对准自己的头顶。在如同压平的白芥子般大小的花心上,有同等大小的白色月轮,月轮很圆是平面的,月轮中间观想一个白色的藏文吽字(),其字极小,好像一根毫尖所写的一样,这就是金刚萨埵的种子咒字。复次,其种子一刹那变成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的本体要观想为自己的金刚上师,因为金刚上师现世给我们灌顶和传法,具有很殊胜的法缘,体相观想根本上师,就很容易成就。不但是金刚萨埵的修法,一切本尊的修法都是这样的。 金刚萨埵的形象是:一面二臂,身色如白水晶般。身上具备十三种报身之服饰。十三种服饰,即五丝绸服及八种珠宝饰。五丝绸服即:(1)从头冠吊于背后的小飘带;(2)飘带;(3)没有袖子的白色上衣;(4)丝绸的腰带;(5)红色裙子。八珠宝饰即:(1)头冠;(2)一对耳环;(3)项链;(4)舍母朵,是中长的项链;(5)朵夏,是长达肚脐处的项链,这样一共有三种项链;(6)一对臂环;(7)一对手镯;(8)一对足环。右手持五股金刚杵于心口,左手持铃于软腰间。金刚杵及铃分别表示明空与现空。两足金刚跏趺而坐。 复次,再观想白色佛母,一面二臂,右手持弯刀,左手持充满甘露的天灵盖,与金刚萨埵双运。观想时,首先找一张标准的金刚萨埵双身像,开光过后,把佛像供在供桌上,如前供五供。然后自己坐于供桌前,两眼直视佛像,心也不散乱而专注于佛像。如是耐心修持。 若全身不能同时观想,则先观头部,再观想右臂、左臂、右足、左足等,一一仔细观想。直至闭上眼睛的时候,也能像睁开眼睛正看着佛像时一样,可以一清二楚地显现。 观看佛像时,要注意现空两个要领:现象方面,要清楚地观想头、手、足、服饰,甚至眼球的黑白色都要观想清晰;空性方面,应观想如幻如梦的金刚萨埵显而无实有。也就是说,不能执著所观想的本尊,实执本尊也是证悟空性的障碍,何况其他之法。 清净罪业必须要具备对治四力,四力即: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上述的观想叫依止力,皈依金刚萨埵及发菩提心也属于依止力。 第二力就是破恶力。破恶力是对罪过生起后悔之心。譬如说,有一人误服剧毒后,肯定会生起很大的悔心,因他将要感受难忍的痛苦甚至要舍弃生命。如是,我们在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已经造了不可思议的罪业,若现在不忏悔,恐怕就要堕落恶趣,受非常难忍的痛苦,所造的恶性果是永远也不会错乱的。由此,我们必须在金刚萨埵的座前,一心一意地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发起猛厉的悔心及羞愧、恐怖之心。如果对罪过没有悔心,就绝对不能清净罪业。 第三力是恢复力。恢复力就是发誓将不再造恶性业,也就是断除将来的恶性业。在金刚萨埵的座前,应这样发誓:“往昔我不知善恶及其果报,是故造了无数的罪业,如今以善知识之恩,使我明白了善恶性因果,知晓了所取所舍,从今以后,我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些恶业。”如是由心灵深处一心一意发起猛厉的决心。律经云:“若临终时无法做忏悔仪轨,心里发心纵遇命难也不再犯戒,如是发誓便能清净一切犯戒之业。” 第二、三力极为重要,如果对往昔的罪业不以为然,且乐意继续造业,则即使再三忏悔,也能只能减轻而不能消净罪业。 第四力是对治力。对治力是清净罪业的主要方式——诵经、顶礼、转塔、布施、供佛、持戒等等,均可作为对治力。在这里,就是观诵百字明及金刚萨埵心咒。上述是四力的略意。 对治力的修法:于金刚萨埵父母无别的心间观想一月轮,大小如一粒白芥子压平一样,是平面的。于其中央,观想一白色吽()字,面向前。复次,观想百字明:百字明的一百个字于月轮上从内到外往右旋绕三圈。也即,“巴杂尔萨埵萨嘛雅”等其余的字从中间“吽”()字前方开始往右旋绕,最终排成内外三圈。中心的“吽”字,百字明的第一个字 “嗡”()字,以及最后的一个“啊”字这三个字,观想于一条直线上,“嗡”字 和“啊”字均位于“吽”字前面。这些字全是藏文,均于月轮上站立,小如一根毫尖所写的字一般细微。 观想时先反复观看一百个字母,直至能观想清楚时,再排于月轮之上,并诵百字明,同时对金刚萨埵发起猛厉的信心而祈祷:加持我清净从无始以来所造诸罪,能获得共同与不共同的成就。 此时,月轮上的每个咒字上流降智悲甘露,犹如火融冰块滴水一样。此甘露经佛父佛母身形流至莲花座花梗,由花梗流入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头顶而入体内。身上的一切病痛变成脓血之形,诸魔障变为蝌蚪、青蛙、蛇、鱼等动物之形,一切罪业变为烟汁、炭汁、红蓝气体之形,如洪水冲洗尘土一样,以其甘露从大小便道及诸毛孔中排出体外,以此甘露清净自身。 此时,自身下的大地开裂,于其底端有死主,为红牛之形,其周围有自己需偿还业债的男女张着口、伸着手,自己体内所排出的脓血等流入他(她)们的口中及手里,他们因满足而心生欢喜心及菩提心,回归各自居处。如此而清净自己的业债,地裂也复合恢复原形。如是反复念诵百字明,需诵十万遍。 这些观想如果不能同时观想,就分开观想。譬如:先观想莲花座及种子咒,观想清楚后再观想其他部分。最后自体成为非常清净,内外透明,现空无别。于其体内再观想三脉四轮,三脉者:中为中脉,左右各一脉;脉轮者:头顶大乐轮,具有三十二脉瓣,如伞辐,瓣端朝下;喉间受用轮,十六脉瓣,瓣端朝上;心口法轮轮,有八脉瓣,瓣端朝下;脐处幻化轮,有六十四脉瓣,瓣端朝上。 复次,再观想从头顶流降甘露,其甘露先充满顶,次满喉、心间、脐轮,最后甘露遍满全身,甚至手足指尖。甘露降满顶轮等四轮时,如次得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灌顶;如次清净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于自续如次生起喜、胜喜、极喜、俱生喜等四智慧;如次自在修生起次第、修气脉、修明点燃滴、修大圆满;如次于自心相续种下化身、报身、法身、体性身的种子。 复次,念诵前行仪轨中的忏悔词: 怙主我从无明故, 破又违犯三昧耶, 上师怙主垂救护, 金刚总持大悲尊, 吾者皈依众生主。 发露及忏悔一切违犯身口意根本及支分誓言,祈请赐予清净一切罪障堕过之垢。此时金刚萨埵慈而笑曰:“善男子,你的一切罪障堕过,皆已清净。”如是赐予许可清净而化光融入自身,此时自身也变为金刚萨埵。己身观想金刚萨埵时,要有三个要义,即:明、净、稳。明者:己身观想金刚萨埵父母形色服饰等清清楚楚为明;净者:己身观想金刚萨埵不是把非清净的物质观想清净,而是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其有很多理论证据;稳者:己身及金刚萨埵究竟是无二无别,对此应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此为稳者。 复次,金刚萨埵父母心间观想月轮,大小同上,月轮中心有蓝色“吽”字(),前方有白色“嗡”字(),右方黄色“巴杂尔”字(),后方红色“萨”字(),左方绿色“埵”字(),字小如毫尖所写许。心专注其咒并诵“嗡巴杂尔萨埵吽”。诵咒时最重要的是信心,要相信百字明等咒文即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百字明等咒文。因为,金刚萨埵及咒文二者都是佛之智慧显现,二者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所以根本没有差别。其信心是使咒文发挥能力的唯一方便。 六字金刚萨埵咒文发各自颜色的光,光上端有各种供品供十方佛菩萨,圆满资粮,清净罪障。佛菩萨的大悲加持变为光融入咒文,而得共同和不共及学道、无学道之一切成就。 之后,又发射无量之光照射六道众生,清净其一切罪障,器世间变为现喜净土,即金刚萨埵的刹土,诸有情世间变为五部金刚萨埵。观所有金刚萨埵诵咒,所有声响都变为五部金刚萨埵咒文音,并念诵六字咒文。 因这些修法是金刚乘的善巧方便之要,是故一刹那间也能圆满不可思议的资粮,能做对遍天众生有益之事。如是随力念诵。 最后起座时,观想一切器、有情世间都化光融入自身,自身莲座一起化光融入心间的“嗡”字(),“嗡”字融入“巴杂尔”(),其融入“萨”()字,“萨”()也融入“埵”字(),“埵”字()融入吽字的下音母(),其融入小“阿”字(),其融入“哈”字母(),其也融入“弯月形”字(),其融入明点(),明点融入“那达”(),心专注于“那达”一段时间,最终“那达”也融入于空性中,犹如彩虹消于空中。 复次心安住于明空无别之法性,然后又从空性中显出金刚萨埵及其刹土并回向善根。 略回向词: 我今速以此善根, 成就金刚萨埵尊, 令诸众生无一余, 悉皆安置于此地。 诵其他回向文也可以。 诵咒方式有声念及意念二者。声念乃用声念诵,其诵法要断除六过失而诵:(1)声音太大;(2)太小;(3)太快;(4)太慢;(5)少念文字及音母;(6)多加文字或音母。后二者是发音不准之过。意念分二:(1)金刚诵为观想咒音,以呼、吸、住气三者而诵;(2)意念者,不动舌根,唯用心而念。无论何诵法,心不外散,内沉而专心,于咒文的能力发起坚信,诵时与人不说话。《无垢忏悔续》云:“金刚萨埵承许:一切善逝之精华,清净一切违誓言及执障者,一切忏悔之王百字明者,若一时诵一百零八遍,即能恢复一切违誓之罪,解脱于三恶趣中。任何瑜伽者专心常诵,此人三世诸佛视为长子而救护,亡已定成诸善逝之长子也。”每日早上尚未与别人说话之前诵二十一遍,便能控制罪业的增长。否则,诸罪每日增长,善业亦如此。若诵十万遍,一切堕罪完全清净。 不能如是观想的钝根者,要认为金刚萨埵之身、智慧、百字明三者决定一体无二别。流降甘露时,于金刚萨埵座前发露罪过,发勇猛之悔心;自身观想金刚萨埵时决定诸法本净;百字明作为祈祷词而诵,并坚信不疑即可。 所有得灌顶者皆是入密乘者,入密后需护持誓言戒,破誓言罪过极为严重,每个入密者都会有破誓言之过;入佛门而未入密乘者,也有犯其他戒之过及无始以来所造罪业。是故,每个人的罪业是不可思议的。金刚萨埵修诵法,是唯一殊胜、快捷而彻底的清净罪业之方便。因此,此修法非常重要。 大圆满龙钦心髓讲义中金刚萨埵修诵法终!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一、供曼茶罗之目的 经云:“未满二资粮,不证胜空性。”成佛的主因乃智慧,智慧不会无因无缘而证得,是从闻思修及福德资粮而生。积福资粮有很多不同方便,其中最殊胜的为供曼茶罗。福慧要双运,若无慧资粮,仅积福资粮也不能成佛。若不积福资粮也不能证悟空性。是故,首先要积累福资粮。 二、曼茶罗修法 曼茶罗基盘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黄金或白银做的,中等为青铜、铜等做的,下等用木板或石板所作,但皆应面平美观。所供的供品,金、银、珍珠等各种珠宝为上等;诃子、毛诃子等各种药材为中等;各种粮食为下等。实在没有粮食等供品,小碎石及砂子也行。这些供品先用水洗净,次晒干,再用克什米尔的藏红花水及檀香水或酥油汁涂上,染成藏红色。 供曼茶罗之房屋要打扫清洁。内设供桌,其需有三层。上层放置(1)释迦牟尼像;(2)《大幻化网颂》和《般若波罗密多摄集经》;(3)佛塔及铃。中层放置“修曼茶罗”,其曼茶罗一直放置供桌上不动,至修完曼茶罗为止。下层供上五供,即:食物、花、水、灯、香。供时从佛像的右边开始,先供食物,再供花,次供水,其后供灯,最后供香。收供品时从佛像的左方,也即自己的右方开始收。其中水供要供七杯,如果是大供杯,每杯距离留一指,小供杯每杯距离一粒青稞或大米的宽度,其中水不能太多或太少,杯内有限度线。水不宜倒在外面供桌上,供杯放置要整整齐齐。 中层的曼茶罗叫“修曼茶罗”。此基盘上供五堆或九堆米或其他供品,其供品观想为修皈依时所说的皈依境,中为上师莲师,前为佛宝,左右为僧宝,后为法宝以及护法等等。 复次供曼茶罗,其有三者:(1)三十七堆曼茶罗,(2)三身曼茶罗,(3)七堆曼茶罗。供时左手拿着曼茶罗基盘,用右手手腕前面反复擦曼茶罗基盘面。这样作不是因为曼茶罗基盘上有什么不净物要擦,而是为了清净自己的业障,所以只用手腕不宜用布等其他物擦拭。 往昔大德在供曼茶罗时,都是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手腕前面破而生疮,就用手腕右侧,其破后用后面,其也破而生疮时用左侧擦。如是竭力忍耐诸苦,这些叫做苦行。苦行不一定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不吃饭,不饮水。如是边擦边念诵百字明和七支供词,然后再诵曼茶罗词。 (一)三十七堆曼茶罗修法 修三十七堆曼茶罗初诵:“嗡巴杂尔布美阿吽”时,用右手无名指把香水涂上曼茶罗之基面,诵:“嗡巴杂尔日克阿吽”时,用右手拇指及无名指持执米右旋而放置基 盘中心,其意为观想须弥山种子或除魔,若有铁围山(圆圈)即放置于基上。(1)诵“须弥山”时,中央放置一大堆米。复次继续诵曼茶罗词并供米等供品。(5)东胜身洲等从东起安置四方,朝自己的方向或朝供桌的方向为东方。(13)身及胜身洲等八小洲安于各大洲的先西后东,譬如:身洲在胜身大洲的西方,胜身小洲在东方。(14)珍宝山,(15)如意树,(16)如意牛,(17)自然稻安于东南西北。(18)轮宝,(19)如意宝,(20)玉女宝,(21)大臣宝也安于东南西北。(22)大象宝,(23)绀马宝,(24)将军宝,(25)宝藏瓶,如次安于东南、南西、西北、北东之间。(26)嬉女,(27)鬘女,(28)歌女,(29)舞女,又安于东南西北。(30)花女,(31)香女,(32)灯女,(33)涂香女安于东南等四隅。(34)日于东方,(35)月于西方,(36)珍宝伞安于南方,(37)尊胜幢安于北方。 复次诵“人天受用无不圆满”,于其上堆满米无空隙而成顶,并观想以上述三十七种供品为主的一切人天受用,供养皈依境中所讲一切佛菩萨等。此广曼茶罗于每座初供三或七遍左右。 (二)三身曼茶罗修法 擦好曼茶罗基后用无名指涂香水,再安置铁围山,供九堆米:中央、四方、四隅,先东及东南起。并诵: 藏音: 东松及等雪瓦茶居响 仁青那登拉咪觉违达木 达李隆雪决巴雍布尔吉 曲吉可尔陆借尔畏指托学 汉意: 三千大界百俱胝之刹 充满天人受用及七宝 己身一切受用皆供养 愿获转法轮王之王位 曼茶罗观想为无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近七宝、八瑞相、如意树、藏瓶、如意宝、药物、甘露、山水森林等合意美观的一切人天受用及己身三世善根等所珍惜的一切,皆毫无贪著吝惜,供养上师化身之坛城。此为化身曼茶罗。 报身曼茶罗:放置第二铁围山,里面供五堆米等供品。即中央东南西北各一堆。并诵: 藏音: 哦门德青杜波贵比响 唉巴阿旦柔唉措布尖 唯永雀比正碰桑耶巴 普丰龙古幸拉学巴尔学 汉意: 非低大乐密严之刹土 具足五定五部坛城者 供养无量妙欲赞供云 愿能受用报身之刹土 曼茶罗观想:于化身曼茶罗之上空自境密严刹即报身之刹,其中所有智慧之相无量殿及任运自成的妙欲供女等不可思议的供云,恒时供上师报身坛城。 法身曼茶罗:放置第三铁围山,里面只供一堆米,位于中央,并诵: 藏音: 浪指浪达匈尼布木比格 头吉玛嘎雀尼若比尖 古当吐李整巴浪达章 普韦曲格幸拉学巴尔学 汉意: 诸法清净童子宝瓶身 法性游戏无尽悲庄严 供养持身明点清净刹 愿能受用法身之刹土 曼茶罗观想于报身曼茶罗上空,于无生本来清净中,无尽光明的现象作为供品供养上师法身坛城。 如是不能观想的初修者应思维:于不可思议三身刹土中有何妙欲供品均供养上师三身佛。无论是何者,应祈请三宝加持圆满自他一切众生的资粮,清净罪障,证悟法性,究竟获得三身之果。 (三)七堆曼茶罗修法 擦基盘涂香水同上。基面上供七堆米,中央、东、南、西、北,再东和西并诵: 藏音: 沙昔福及修章美多杂木 日绕林昔尼列尖巴德 桑吉幸得目德布乐洼尔吉 卓根浪达幸拉学巴尔学 汉意: 大地涂香散妙花 日月四洲须弥山 缘为佛刹供养故 愿诸众获清净刹 峨当古汝那曼杂拉岗尼尔亚达亚目。 章格日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萨莫扎萨巴那萨玛意阿吽 七堆米即须弥山,四洲东日西月供养为清净的佛刹。 最后福田及曼茶罗均化光融入自身,增长福寿智总受用,复次专注空性中。起座后诵《普贤行愿品》等回向文而回向善根。 修五加行中的曼茶罗在计数时,最好是三身曼茶罗供十万遍;中等的三万遍三身曼茶罗,七万遍七堆曼茶罗;下等的十万遍都供七堆曼茶罗也可以。如果有条件,米和药物每次都供新的,不宜反复供旧的。若无此条件,则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尽量换新的。实在没法换新的,反复用也行。已供过的粮食可以布施鸟类或乞丐,也可以堆集在佛像之前,自己不能用。 三、供曼茶罗之利益 现世成就心所愿望之事,究竟获得佛果皆为圆满资粮之果。圆满有缘福资粮而获佛之色身,圆满无缘慧资粮而获佛之法身,世间及出世一切事有福报均成,无福不成,是故当对此生起耐心和欢喜心,及为度无边众生而供曼茶罗的菩提心。菩萨佛子积累资粮及忏悔罪业皆为利他,不为自己现世圆满。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讲义中曼茶罗修法终!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欲即生成就的有缘修行者,最初应依止根本上师,若能找到多世与自己有法缘的上师最好。若找不到便依止表里如一、稳 定 可靠、有一定三学功德的善知识。其法相为:别解脱、菩萨、密乘之三戒清净,多闻而精通显密之法,对诸有情具大悲心,知晓显密之仪轨,修持正法而获得特别的断烦恼及证法性的功德,能以“四摄”摄受有缘弟子者。 没有依止之前,必须要观察,若有这些功德便可依止,若无此功德则不宜依止,否则会被邪师引入邪道。是故,莲花生大师云:“不观上师如饮毒,不观弟子如跃渊。”受灌顶及听法后,无论有无功德皆应恭敬。 现在不少人初不观察,盲目依止,而后又谤师,其二者都不如法。大乘上师最起码要有无伪之世俗菩提心,若有菩提心,则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都会得其利益。遇到具法相的善知识时,应像米拉热巴依止玛尔巴上师那样以“三供养”依止。 这样的上师与佛从功德方面来说是一样的,但从恩德方面来说是不一样的,善知识的恩德比佛的恩德还大。因为,佛广转法轮虽度无数众生,但是现已涅槃,我们无缘无福的众生见不到;善知识在末法时期,以种种善巧方便度化我们这些难以度化的众生,为我们开示、灌顶、传窍诀,是故《续经》云:“谁于俱胝劫,观想十万佛,刹那忆师胜。”又云:“诵修百万遍,祈师一遍胜。”大圆满修法中,证悟法性和遣除其障碍的唯一方便,就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观想其他本尊和念诵其他心咒,都不如上师修诵法。修行时发现什么违缘,修上师瑜伽,并祈请金刚上师都能消除。其法虽名为前行,但生圆次第都不如上师瑜伽,根本没有比上师瑜伽更殊胜的法,仅修上师瑜伽,也一定能证悟而解脱。往昔米拉热巴等很多大德,都是以上师加持而开悟解脱的。 其修法分三:一、观想;二、积累资粮;三、专心祈祷。 一、观想:观想器世间为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及莲花光宫殿,于其中央,观想自己本体乃智慧胜海空行母,形象为金刚瑜伽母,于莲花日轮座上,身红色,一面二臂,三目以喜悦之心注视莲师心口。右手执持能唤醒无明愚痴昏睡的摇鼓于右耳处摇动,左手持能断除三毒之根的弯刀于软腰处,身体裸露,以骷髅及花鬘为饰,显而无实有,如幻如梦。 其头上四指许的空中,有以各种珠宝所成之白莲花,具十万花瓣,花蕊藏红色。其上有日轮和月轮,安坐着自性即无比大悲之根本金刚上师,形色同皈依境时所说。其身相好之光辉普照三界,大悲显现之彩虹及明点中,有无数化身及复化身。其外五色彩虹中,由根本上师的智慧,显现印度及吐蕃(西藏)的大圆满传承上师及本尊护法等,显而无实有。 复次以悦耳之音诵七句祈请文: 藏音: 吾景叶吉尼向参 巴玛格沙尔东波拉 亚村确哥恩珠尼 巴玛勇列西斯杂 科尔得康卓盲布各尔 切及吉斯达珠吉 幸吉劳写尔夏斯所 格日巴玛斯地吽 汉意: 乌金西北隅 莲花花茎上 获奇妙成就 名为莲花生 空行众围绕 我随汝修行 为加持降临 莲师赐成就 此祈请文是一位殊胜成就的空行母所传,具有特殊加持,何人诵此文祈祷莲师,莲师定至其前为他加持,遣除违缘。是故,遇危难时也诵此文祈祷。 此时,从化身、报身、法身等三身刹土中迎请无数的莲师及菩萨空行母融入自己和莲师。 二、积累资粮 显宗修行者多劫中所积累的资粮,密宗的善巧方便一时即能圆满。尤其是密宗的最殊胜福田就是金刚上师,是故在这里于上师莲师座前积累资粮是无上善根。另外,七支供也是殊胜的积资之方便。 第一、顶礼支 观想自身变为无数之身,这些身体及六道众生同时向上师莲师磕头,并诵七支供词。磕头时,先于心口合掌,乃表示恭敬之义。掌心含空。合掌有莲花式及小嘎晤(方形的小法器)式。“莲花式”左右中指按于食指及无名指尖合掌;“嘎晤式”左右十个手指指尖各自接合即可。 复次,将手举至头顶百会处,再依次落至喉间、心口。然后五体投地(即额处、二手掌、二膝),或者全身伏地。前为曲礼,后为伸礼,即短头和长头。手举至头顶时,观想向佛及上师莲师的身顶礼,清净身所造恶业;于喉间时,观想向佛及上师莲师的语顶礼,清净语所造恶业;于心间时,观想向佛及上师莲师的意顶礼,清净意所造恶业。五体投地时观想向身、语、意、功德、事业顶礼,清净自己身语意共同所造之业。顶礼时每一个都要认真顶礼,否则不仅没有善根,反而会成为恶业。身不投地,不合掌,为了方便而往斜上坡磕头等方式均不如法。顶礼时要诵:“我身刹尘数,变已敬顶礼。” 第二、供养支 自己陈设的五供等供品为观想的所依处,再观想无数供养天女捧着各种无尽供品,连同歌舞恒时供养十方诸佛及佛子。 平时所见之山水花果等合意美妙之物,也应以意取而供十方诸佛菩萨。 第三、忏悔支 对无始以来所造之罪发猛厉悔心,而于佛前发露,发誓再不造业。观想,往昔所造诸罪堆集舌尖,由福田发光照其而皆使清净,后入于自性光明中。 第四、随喜支 随喜诸佛转法轮,诸菩萨行利他之事,众生所造之善业等等。见他人行善时不嫉妒,而对此真正生起欢喜心为随喜。若诚心随喜他人的功德,随喜者一定会得同样的善根。因此,此是积累资粮非常殊胜的方便。 第五、请转法轮支 观想自体变为无数之身,于十方刹土中的佛及佛子以及善知识未说法者之座前,供养金轮及右旋海螺,请求转法轮。 第六、请不涅槃支 十方刹土中佛及佛子暂已圆满利生事业而欲涅槃者,于其座前己身化为无数,猛厉请求不涅槃,最终诸佛菩 萨 答应:乃至轮回穷尽之间,度众生而不涅槃。 第七、回向支 把上述的六支所积的资粮及三世所造一切善业作回向,回向是把善业归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要了知所回向的善业、回向者自己、所回向的众生三者,皆是如幻如梦无实有。并且思维:我以此善根愿使一切众生暂得人天福报,而究竟成佛。若不会广回向,也可以如是思维:“往昔诸佛菩萨如何回向善业,我亦如是回向。”这样的回向也等于清净三轮的回向。一般的回向时念《普贤行愿品》等愿文。若不会诵全文,便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八句也可以。这里是要诵前行仪轨中的回向文。 七支积资粮与十万遍礼拜同时做是最圆满的。 三、一心祈祷 欲得解脱及佛位者,必须证悟诸法本性,证悟本性的唯一殊胜方便,乃上师的加持,而得上师加持,完全要依赖于自己的信心。具有上等信心者,证悟上等智慧;有中等信心者,证悟中等智慧;有下等信心者,证悟下等智慧;无信心者不能证悟。印度的那诺巴尊者和藏地米拉热巴尊者,禅宗的慧可和慧能祖师,均为以上师加持而开悟的。 金刚上师乃一切坛城的主尊。见者、闻其名号者、忆念者、触者等之心田中,皆会种下解脱种子。金刚上师的智慧、大悲、能力等每一个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他可赐给自己即身成佛的灌顶及诀窍。我们仅仅祈祷,也能获世间及出世间的成就。是故对金刚上师发起无比的信心,能使汗毛竖立,眼泪涌流,如是以猛厉的信心念诵仪轨中的“尊者古汝宝”至“大尊莲师智”,并诵“莲师咒”至少一千万遍。每一百遍咒之后,诵一遍上述的“尊者古汝宝”等祈请文。诵完所诵咒数的一半时,诵“我无余依处”至“愿净二障具力者”。如同上述诵。 之后,反复观想下面所说的受四灌顶 (下面阐述)。开始起座时,诵“以至心祈请”至“愿成所求事”。复次心念传承诸上师的功德及恩德,并发起猛厉的信心而诵传承上师祈请文“唉吗吙,由离偏之刹土中”至“显前缘起得佛位。” 复次观想领受灌顶时,边诵边观想:“由上师眉间水晶一般的嗡字()放光,从自顶门入,清净身业及脉障,获得身金刚加持,得宝瓶灌顶,成为生起次第之器,种下异熟持明者种子,相续安置得化身位的机缘。由喉间红宝石般灿烂的阿字()放光,从喉间入,清净语业习气障,获语金刚加持,得密灌顶,成为诵器,种下寿自在持明者种子,相续安置得圆满受用身位的机缘。由心间天蓝色的吽字()放光,从自心间入,清净意业及明点障,获意金刚的加持,得智慧灌顶,成为空乐占扎哩(脐轮猛厉火)之器,种下手印持明者种子,相续中安置得法身位之机缘。复由心间吽字射出如流星一般的第二吽字,与自心无别融成一体,清净阿赖耶识之业及所知障,获慧金刚加持,得语言所表示的胜义灌顶,成为本净大圆满之器,种下任运持明者种子,相续安置得究竟之果本体之机缘。”此中随力忆诵心咒。 复次,诵“何日命终时”等十二句,再诵而观想:“由上师心间放射红暖之光触于自己所观想的金刚瑜伽母心口,即时变红光明点并融入莲师宝心间与其成为一味。”后安住于空性之中。出定后诵仪轨中的愿文及回向文即“具德根本上师宝”等和铜色吉祥山愿文等愿词。 此上师瑜伽之修法应当作修行要点。修生圆次第时,于每座之初也要修上师瑜伽。走时观想上师于右肩之上空,作为转绕的所依处;坐时观于顶上,为祈请处;饮食时观于喉间,为供处;睡时观于心脏内,其光遍满自体,心专注于上师之脸部等;将入眠时,观想其光照于体外的有情及器世间,彼等均化光而融入自身,自己也融入上师,上师亦化光渗于无缘法界中。醒时不让起杂念而祈祷上师,复入无缘中。如是修持能成就眠光明及梦化等。早晨起床时,身端直除垢气,清醒后,将不净之器世间观想为莲师刹土,有情世间观为与上师无二无别的菩萨及空行母,其手执持摇鼓举空中而摇动,鼓声显为音母及字母咒音,使一切众生从无明痴睡中惊醒。并诵音字母咒和缘起咒至少七遍。复次诵前行仪轨。修加行时前行仪轨最好每一座诵一遍,至少每日一遍。 清净戒及密乘誓言者,若修好以上加行,则即使没有修正行,也能往生莲师刹土,于其刹土中修行,便迅速能得成就。 莲师心咒须闭关六个月专诵,最少也要诵一千万遍。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及其方式的详细内容,请阅读龙钦心髓之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及《心性休息》等引导文。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讲义中上师瑜伽终! 如是初修共同外前行: 思维暇满难得, 知晓人生价值。 思维死亡无常, 鞭策迅速修行。 思维轮回之苦, 生发出离大悲心。 思维因果决定, 显现均为业力故。 依止正善知识, 学其见解与行为。 再修不共内加行。皈依三宝,进入佛门而建立解脱道的基础。发菩提心,进入大乘之门而学菩萨之伟大学处,广利众生。 修金刚萨埵修诵法,以四力清净一切罪障。 供献曼茶罗,圆满福慧资粮。 祈请一切成就之源——根本上师,得加持使成熟自相续。 如是圆满内外前行后,再修大圆满特别的加行,而进入正行修法。如是精进修行,一定能即身成就。 吉祥圆满! 后曰: 暇满难得如昙花, 人生无常似秋云, 百劫因果不错乱, 轮回苦海恒无尽。 三界海涯连天边, 生死潮音几时休? 古来多少行法人, 依此法船渡苦海? 时光如电易消失, 万年世事皆如梦, 虚度暇满难复得, 是故迅速当精进。 往昔我由何处来? 将我又往何处去? 匆匆忙忙我为何? 皮肉血骨何为我? 慈诚罗珠 一九九六年元月于成都脚注: 1 五种衰相:身光消失、不喜坐于宝座之上、花鬘枯萎、衣着污垢和身出汗水。 2 注:未证悟空性时,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所做的善业,虽是有漏却是解脱之法,这在后面的开示中可以看出。 3 不能用开水。 4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太阳是以东南西北的顺序顺时针而旋转的。对于东、西、南、北各洲而言,从东到西为顺时针方向,从西到东为反时针方向。 5 也即东胜身洲的身洲及胜身洲;南赡部洲的拂洲及别拂洲;西牛货洲的行洲及胜道行洲;北俱卢洲的恶音洲及恶音对洲。 6 轮王七宝:指金轮宝、如意宝、玉女宝、大臣宝、大象宝、绀马宝及将军宝。 7 四隅: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第三册第一章 居士五戒 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仍然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取舍,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并非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计十五条戒。也就是说,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举一反三,不与取(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区别三个层次的依据,就是以前所讲的三个差别。 同样,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条戒,包括世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属于别解脱戒,就要根据受戒人的动机来判定。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的动机,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为了来世可以转生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财产、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世间五戒,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包括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候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候,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过。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另外,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就犯失了不与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严谨,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因为,在不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就是在以后流转六道轮回的时候,可以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绝不会让我们超越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比如说,如果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临时性地让我们脱离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彻底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而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属于别解脱戒。守持别解脱戒,就可以令我们获得永久的解脱。 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解脱戒的起码要求,如果具备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别解脱戒。 因此,如同受持菩萨戒之前,需要有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一样,我们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属于别解脱戒,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至于出离心的内涵,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多次。修持出离心的方法,就是四个外加行的修法。 总而言之,无论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而只能称为世间的戒律。 请大家回头反观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时候,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发现自己当时并不具备出离心,则从受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们心中所有的戒体,就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种与外道相同的世间之戒。 怎样才能使其变为别解脱戒呢?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呢?不需要。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使以前的所有戒体变为别解脱戒,只需从现在开始培养出离心。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我们以前所受的戒体立即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因为,所谓的戒律、智慧、禅定,都是指某人心中的功德,这些东西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在生起出离心以后,出离心就会对原有的戒体起作用,既不需要舍弃以前的戒体,也不需要重新受戒,自身所有的戒体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如果我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植起无伪的菩提心,则以前所受的戒体就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别解脱戒。 以前我们也讲过,如果没有这两个关要,包括大圆满都有可能变成世间法。既然连无与伦比的大圆满都可以成为世间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么可能不成为世间法呢?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是通往解脱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之前,也许大多数居士并不清楚如何才能受持一个完整的别解脱戒,今天了解以后,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因为以前自以为是的戒律、行善、修心等等,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但这也不要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能抓住当下的时机,就还来得及。 戒律是为了规范日常行为而制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 作为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效果。 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为这块布染上颜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颜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为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为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产生,所以,为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关于饮酒的规定,小乘佛教内部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饮酒,都属于罪业;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对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为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适当的饮酒也不算是罪业。 但是,从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的立场还是站在饮酒就是罪业的一方。暂且不论饮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当中明令规定不得饮酒,我们就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虽说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为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一些教条,但只有虔诚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受。比如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星期日也应当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不休息,就会有罪过。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打仗失利的时候写信谴责英国政府,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喜欢休息,但这种类似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的种种理由,就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即使在一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后,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伦理道德观念,而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对杀盗淫妄的行为加以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杀盗淫妄戒,是永远符合历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在经书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归纳而言,则可分为现世的功德与来世的功德。 现世的功德为:如果现世当中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来世的功德为:《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也就是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也不能与在末法时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 佛经中还说过,某人在佛陀住世时,出家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类烦恼极其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也远远胜过前者。这里所说的戒,并不仅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推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么地难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命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定,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满二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够在漫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时光用来守持比丘戒,其功德应当是不可思议的,但与末法时代持戒功德相比,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如果能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功德,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十分详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论著。 受持居士五戒的机会并非俯拾可得,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应当珍惜。现在普遍存在着自称已经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如果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为,所谓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塞)和女居士(优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能成为这四种人。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为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如何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的,除非不受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传佛教内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受戒的时候,必须将五条戒全部受完,否则就只能成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为戒体。但在持戒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挑选,能持几条戒就持几条戒。 但经部却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受戒的时候已经将五条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时候却并没有全部守持,就应当属于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认一切有部的观点,而认为经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按照经部的规定去作。也就是说,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抉择,能守持多少条就受持多少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么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为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虽然好像没有选择的先后规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几条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先,因为杀生的恶业最为严重;其次,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也不应该残酷无情地杀害生命;另外,在经书当中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为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有人也许会怀疑:在我们念诵了三遍仪轨之后,善知识就会告诉我们已经得戒,但我们所得到的戒体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呢? 一切有部认为:我们所受的戒体,是一种称为“无表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防洪水的堤坝一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的戒体,就是发誓从现在起直至离开人世为止(尽形寿),绝不违背自己所受戒条的决心。但仅仅有决心,还不能成其为戒体,只有在自己有了决心,并参加了受戒仪式之后,才能具备戒体。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舍弃了当初的决心,并作出犯戒的行为,原有的戒体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是否具备戒体并不神秘,只需抚躬返视,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便心知肚明。 二、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目前在包括藏地在内的某些地方,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很多人可能也曾经遇到过。有些所谓的成就者,将“加持香烟”、“加持酒”等所谓的“甘露”,散发给盲目无知、不明真相的居士,并告诉对方只要抽这些烟,喝这些酒,就“可以治病”甚至“打通中脉”。居士当中有一些人也自欺欺人地帮助这些人进行煽动、鼓吹,很多没有听过正规佛法,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居士一听到这些宣传,就难辨是非、信以为真。也许在喝了这些酒、抽了这些烟之后,暂时可以减少一些病痛,但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一些魔障与世间的小鬼神也有这样的雕虫小技。但这种以讹传讹,公然违背佛陀教言的行为,是会令很多人对佛教产生误解并继而大失所望的。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成就者可以将烟酒变为甘露的说法,我们也不去评论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谁有能力将酒变成甘露等等,虽然这些情况也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佛教群体里,没有比释迦牟尼佛更具权威的人物,佛陀在很早以前就规定,只有佛才有制定与修改戒律的资格,除了佛陀以外,包括僧众都没有资格修改戒律。因此,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原则,全盘地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任何人都不得违越。 在末法时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难严格遵守教规,而有可能会犯错误,并作出杀生、偷盗等等的恶行,这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而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咎自责:因为我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达不到佛陀的要求,这是多么地令人惭愧啊!而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自己违背教规的行为,堂而皇之地说成是藏传佛教的特点,让别人产生这是正统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错觉,并使别人因此而对佛法生起邪见。 现在就有这些问题,人们往往在还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际,便将佛教圈内个别人的行为与佛教混为一谈。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好,就说藏传佛教好;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不妥当,就说藏传佛教不好。实际上,个人的行为与整个团体是毫无瓜葛的,谁的行为出了问题,就是谁的问题,这既不是藏传佛教的问题,也不是禅宗、净土宗等任何一个宗派的问题。 众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给此人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 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确定是否为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错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将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得泾渭分明,就不可能对整个佛教产生误会。 同样,在看待现在经常出现的打着藏传佛教旗号,或者假冒活佛之名进行骗钱、骗财等问题方面也是这样,如果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莲花生大师等前辈上师的毛病;如果他们不但没有这样要求,而且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循佛陀教言,不能作出有辱佛法的事情,我们又怎能将罪责推给藏传佛教呢? 只有佛陀在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曾经制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简略戒规,其中对戒律的界线留了稍许的余地: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戒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无法完全依照戒规执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入乡随俗。除此之外,谁也没有权力对戒律进行根本性的更改。 但其他宗教却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西方,因为教皇与国王之间往往是瓜葛相连的,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为了加大统治的力度,就进行过宗教改革,也使宗教的内涵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在早期的《圣经》旧约中,是有前世今生提法的,但教皇与罗马帝王出于某种目的,就取消了这一说法,在后来的《新约》中,就不再承认前世今生的存在。 言归正传,虽然我们在介绍酒戒的时候列举了这些问题,但不仅仅是酒戒,包括所有的戒条,我们都应当按照佛陀的规定,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 曾经有人问我,为了工作、为了应酬等等,是否可以喝酒,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为了什么,都不能破例。凡是喝了酒,就必然犯酒戒,这没有回旋的余地。 (二)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杀人,是否就表示允许杀害其他生命呢?决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谁来制定的,本体、自体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对包括佛陀在内的任何人有所开许的。一旦有人违反,而去杀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会承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不杀生戒的对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不杀人的戒条。虽然杀害其他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不会违犯居士戒,但也会违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类似的戒条。 放生的时候偶尔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经之际,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虫叮咬,就会在不经意间,随手“啪”的一下就结束了蚊虫的生命。虽然这不一定是故意杀生,但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串习,所以一不注意,就会有这种动作。在此再一次重申,无论对境是动物还是人,杀生的罪业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戒律没有规定,就随意地去杀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讲过,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为对境;第二个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个为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杀生戒的详细界线进行阐述: 1、对境 杀生的对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为成人,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已经出生的人,包括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归西之间的所有人;第二种为胎儿,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从戒律对生命的定义来讲,并没有住胎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的分别,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刹那,就是生命的开始。从该瞬间直至新生儿出世,这一阶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儿。因此,作为不想生育的夫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故意堕胎,就属于犯戒。 2、思想 思想分观念和动机两方面: 所谓观念,是指认定对境。如果观念已经错乱,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想杀死张三,而实际上却杀死了李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所有条件,就事实而言,是实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 所谓动机,是指要有杀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对方一下,但对方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对方一顿,却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如果是现役军人,在因战争爆发而必须上前线打仗的情况下,只要事先发愿:无论遇到什么危险,自己也决不杀害对方,则即使因枪炮走火而杀了人,也不会犯根本戒。 3、行动 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重视外在的行为,犯杀生戒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为了杀死对方而枪击、殴打、令对方服药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会犯戒。菩萨戒与密乘戒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在仅仅具备内心打算、念头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 4、结果 对境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犯戒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以及开枪等等的杀人行为,却没有最终将对方杀死,而只是使对方受了伤的情况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才是彻彻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这些细微界线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后,根据以上标准来判定自己是否彻底犯戒,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三)偷盗 1、对境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时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如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经书中也讲过,在释迦佛住世时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浆洗衣服为生的,如果风将洗衣人晒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产生了“这些衣服已经不可能失而复得,我只有自己赔偿衣服”的念头,如果有人在此之后去偷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这只是戒律上的一种界定而已,在窃取财物的时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谁能知道什么东西是主人已经放弃了的呢?所以,我们也不能胆大妄为地去钻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凉无人之地的森林、矿产,却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此,我们就不能无视法律而随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开采矿藏; 第三,就是所盗窃的财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纯银的价值来衡量的。以目前的纯银价值来计算,就是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如果价值达到了两元,则具备了对境的条件之一。 偷税漏税也算是偷盗,当然,这里所指的偷税漏税,是指故意偷缴、漏缴价值足够的合法税金,如果是某些机关巧立名目的非法摊派等等,则不属于此范畴。 另外,在乘坐飞机、火车等的时候,如果在运输单位没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补超重行李费,或者船票、车费等等,都算是犯戒。 在作买卖时,也只能正大光明地赚取合理合法的利润。如果有欺骗的成分,比如说,明明进货成本为五元,却向买主说是十元,则其中五元的差价就不是正当的利润,而是骗来的。如果所骗金额超过了规定价值,也算是犯戒。 2、思想 首先是观念不能错乱。如果准备偷盗的物品与实际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会犯根本戒。虽然不会犯根本戒,却不能认为没有过失,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偷盗的行为。 偷盗动机是违犯盗戒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盗心,则不会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为了供养三宝、帮助乞丐,或者是为了孝顺与自己没有经济关系的父母,也不会犯根本戒。 3、行动 巧取豪夺、明抢暗偷,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非法地骗取他人财物,都属于盗窃的行为。 另外,在借回他人财物之后,利用债主已经忘记的时机,而故意不归还,有人以为这样就没有行动,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实,虽然没有表面的行动,但该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种行动,所以也会犯戒。 还有,在借回他人财物以后,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时归还,在拖欠期间致使该物因损坏而价值降低,则也有可能犯戒,因为通过这种行为,而有可能会使主人损失超过两元以上价值的财产。 4、结果 虽然戒律中有许多细微的划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线,就是是否具备所盗窃的物品已经彻底地属于自己的想法。 在已经据为己有的念头尚未产生之前,还不算是彻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间被人发现,则因为尚未违越这一界线的缘故,所以没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经济条件比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谨慎的人以外,我们一般会建议年轻人在受盗戒之前要慎重考虑。其实,这只是因为盗戒的规定比较细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细微界限之后,守持盗戒也不是很难,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难而退。 (四)妄语 1、对境 所谓妄语是指: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2、思想 观念不错乱:是与其他戒条的规定一样,比如说,如果想说自己可以看到未来,却说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动机:要有故意骗人的动机,犯戒必须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有口无心,而不是有意去说,就不算是犯戒。 3、行为 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之一。 4、结果 必须对方能听见并懂得其内在含义。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手势或文字来表现、展示自己,则不属于犯戒。 具体的细节不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地讲,你们只需依此类推即可。 (五)邪淫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沉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为佛教徒,为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为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三、结语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暂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前面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古往今来的在家人,特别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现过很多超群出众的成就者。我们也亲眼见过一些并不具备超常智慧,在平时也没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禅定,只是因为值遇了一位伟大的上师,适当地修持了无上大圆满的人,在临终之时,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有异于常人的非凡表现。这种情形,就像释迦佛在世时,每天会有数不胜数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一样。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获得成就的标志、现象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异了。这就是藏密,特别是大圆满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