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慧灯之光1-9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2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字数:51278 更新:2023-10-08 19:44:13

为什么空性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导致我们流转轮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种物质,而是内在的观点和执着,是一种念头,而念头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头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念头就很难被推翻。而我执是有根据、有理性的吗?并非如此。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认为有我的存在,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又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如果我们回头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又觉得我是存在的呢?这一切都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就像人在生病发高烧时,视线中、脑海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头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已经具备了出现这些景象和念头的因,所以不论是眼睛所见,还是心中所想,都只不过是这些因所造成的幻觉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药以后,也会看见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这些东西,而是我们内在已经具有形成这些幻觉的因而已。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炼,就会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从开始修炼到认知无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道谛。刚开始修道谛时,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显,在打坐观想时会深深体会到无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别人骂自己时仍然会懊恼。对此,《入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过,并不是证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使其不断地发展、增长,一旦这个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改观,这一点极为重要。  2、只讲苦谛四种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轮回所有的有情和无情。森罗万象的器情世间,其行相何止千万种,但为什么佛只讲四种呢?这是因为其他行相与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有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从中箭到死亡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好比我们生命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运行?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过这些研究,但他们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或水对死去的人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将短暂的生命用在其他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个旁观者,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极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样,如果只是将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也一样是不智之举。  无论是太空或微观世界中的现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份,化学、物理、哲学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这些对于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太大关系。凡事都应分个先后顺序、轻重缓急。首要的先做,其他的等以后再谈也不迟。在家人为了生存而必须做的事,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与解脱有关系的就只有四种,所以,其他的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旦证果之后,无需做任何实验,轻轻松松地就能了悟其他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以后再说,目前就只谈这四种行相。  世间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对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胁,都只有无奈以对。大家只需回顾一下非典流行时期世人的种种心态和行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只讲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这四种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较细节的说明:  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因为经常接触到,所以苦谛离我们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虽说离得最近,但凡夫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地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嗔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嗔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挂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挂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无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世间万法的无常性,就不会再愿意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萨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现在的世间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所谓圆满。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认为物质财富是靠得住的,并以这样的错误观点而导致了诸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推翻自己的常见。而通过修习无常,就可以推翻我们的常见,当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世事无常时,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为什么苦谛的第二个行相是痛苦呢?因为,一般人认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得轮回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会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世间利益及荣耀的追逐中,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中有幸福快乐。这样的认知,都是由于我们相信人天果报是快乐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们视所有的轮回现象为苦,这不仅是佛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说的不是事实,则无论佛有没有要求,我们都无须照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看到、体会到轮回的苦,但因为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我们时而体察到痛苦,时而又忘却了痛苦,对我们体认轮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才教导我们要视轮回为苦。  有人会反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一、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二、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亲情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他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的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感便与日俱增。身强力壮时为了防老去拼命挣钱,面对老病和死亡时,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却派不上用场。或许有人会寄希望于人,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亲友的关怀、儿女的孝顺,比如陪伴于身边,或以书信或电话的方式给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灵上的惶恐。最终只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又怎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时此刻,心中的恐惧与懊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数人就选择忘记或回避这个现实,转而投入尽情的享乐中,但这种挥之不去的结局却随时在展示着威胁的面孔,让我们始终无法忘怀,因为这个现实太沉重了。  年轻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整日逍遥自在、纵情欢乐,但如果能静下来思维:人是为什么而活?以后会怎样?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源头和尽头都是很模糊的,思维视线所能触及的,只是眼前短暂的时光。许多人无法直视这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就只有掩耳盗铃地将这个问题弃置一旁,视而不见。  物质生活就像麻药,只能暂时将我们麻醉,但生老病死却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现实。如果现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这不是夸大其词的威胁,而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以上这些都是变苦侵扰人类的结果。  当然,有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或自身温饱都未能解决,所以在目前还没有条件考虑这些。但只要有条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让自己能尽早苏醒过来。如果执迷不悟,整天只是顾着享乐,就真对应了从前修行人称此类人“无异于畜生”的说法。畜生所关心的就是温饱玩乐而已,我们看重的它们不在意,我们看它们苦,它们倒不以为苦。那些只知及时行乐的人,的确与畜生没有高下之分。前人所下的结论,将此种情况描绘得极为真切,实在并不过分。《普贤上师言教》中提到的八种痛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细节可以看书了解。有些人认为生死问题无关紧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决生活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与无常的缘故。  为什么眼前的事重要,以后的问题就不重要呢?后世的问题难道真的可以摆在一边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对的,为什么不需要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他呢?没有理由。或许有人会说后世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科学的论证。但后世存在与否,我认为是哲学而非科学的问题,没有任何科学可以证明前后世不存在,一些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少部分人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并不能推翻前世来生的存在。我们不但没有借口不去思考这个现实问题,而且要更深层次地去思维轮回的真面目。只看表面的后果,就是让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至今,可以说我们是被蒙骗了,所以要赶快醒过来。以上讲的是第二种行相。  下面是空性和无我两种行相。空性是指精神和肉体都没有受到一个“我”的支配;无我是指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论其概念有何差别,但二者都是讲无我的。  为什么要思维无我呢?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通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使我们减少了许多贪心、嗔心……但没有空性的见解,就不能绝对性地解决根本的问题——我执,它就像一根钢丝将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连结在一起,使我们生生世世都被束缚在这个肉体中,而不得自由自在。肉体的要求也很高,为了养活它、满足它的种种要求,我们的精神就受制于肉体,成了肉体的奴仆。这根钢丝一天不断,我们就一天不得自在,所以必须截断这条钢丝。一旦挣脱钢丝的束缚,我们的精神就可以自在地翱翔,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在法界的天空中任意飞扬,我执就再也无法去操纵它了。  要断掉这根钢丝,唯有证悟空性一途,除此别无他法。证悟空性后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别,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会为了利己而去作杀生、偷盗的恶行,也不会对害己之人起嗔心,或对中意的物和人起贪心。从小乘的角度看,这些烦恼消失后就算是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自己从轮回中已经找到出路,达到了目的地。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从此再不必轮回。而大乘菩萨却是以此为起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饶益他众。因为证悟空性后打破了自私心,从此就可以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所以,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解脱,都必须要证悟空性。否则,以其他的修法,虽然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但根本问题仍会继续存在。  佛法的一切见解与修持都不神秘,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任何人只要能理解肯定都会赞同。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逃离轮回的出路,而且是一个很安全的出路,但是否选择从这个出口走出去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走,就永远只能在出口徘徊。这就涉及到实际的修行了。  苦谛第三、第四个行相的具体修法就是空性与无我;第二个行相痛苦的具体修法,可以参看《普贤上师言教》外加行中所讲的轮回过患;至于无常的修法,从目前看来,能导致许多烦恼的常见不是很细微的,而是比较粗大的常见。要推翻这种常见就要修习《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寿命无常。这些修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生起非常坚定的出离心,这对于解脱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学法、修行对世上所有的生命来说都很重要,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大的错误。众生皆具佛性,相信经过诸佛菩萨们时刻不断的努力,最终能让人们理解这一点,只是过程要长一些,所以我们自己也必须努力。  尽管在家人平时要处理很多繁琐的家务事,但每天能从二十四小时中,早晚各抽出一小时思维这些问题,其余二十二小时都花在世俗杂务上应该是能够做到吧!修行人需要有正知正见,但更需要修法。能信佛固然是千载难逢的机缘,在现在这种时代就更难得,可是没有具体修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算有朝一日能解决,也要经过极漫长的时间,所以不管是为己为人,都要早点开始修行。  除了这四种行相以外,其他科学的课题,哲学的观点,以及传统的文化等都属于苦谛的行相,如此来说,苦谛的行相有成千上万种。但有限的人生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行相都进行研究,因而仅选这四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为了要有生活能力而去学一技之长,是有其必要的,但这不是为了解脱,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只是暂时如此罢了。也不是说一旦学佛,就什么都不学不做了,要是这样,佛教也无法长远流传下去。佛教一向就有出家与在家两种传统,出家人是专门修行的,在家人则既要修行也要做一些世间事务,但对世俗的事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投入,只需适当地参与就可以了。  集谛  “集”有两种:一、烦恼。诸如贪嗔痴慢等;二、以贪嗔痴慢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都是集谛。为什么叫集谛?因为它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集”的意思等同于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由业及烦恼而产生的。  我们要明白,六道轮回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或安排的,也不是无因无缘的一种偶然,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执。我执是什么呢?比如:当我们头疼时,就会说:“我的头好痛啊!”这个意识中有个“我”字。又譬如在骑车时,如果突然有辆车从前面闪过,人们就会悚然一惊,这个念头里也有我。所有这些产生“我”的根源,是一种盲目的执着,虽然是盲目的,它却完全控制了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所敬佩的很多伟人们。  我执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都重我轻他,虽然有时表面上以他人为重,实质上还是利己为先。由我执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贪心让我们去偷盗,嗔心让我们去杀人,如此而造的业就是因,此因也肯定会有果,因为世间万物,包括微观世界中我们看不见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循环规律。所以杀盗淫业一定是有果的,它们的果就是轮回中的种种痛苦。这些产生痛苦的因就是“集”。眼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除产生痛苦的因,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见,并通过证悟空性而达到目的。  道谛  涅槃的因也即解脱的因,就是道谛。道谛在《俱舍论》中也有四种行相,但此处我们不广讲。道谛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中,其内容涵盖了显密所有关键的问题。  第一是出离心,就是不将物质生活的追求当成生存的目标。发起出离心以后,就不能再像常人一般,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生活中的享乐,而是要树立起崇高的生存目标——希求解脱。甚至应该像大乘菩萨般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而生存。如果活着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问题,而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就具备了出离心。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生存。这与一般报章杂志等媒体上所宣传的好人好事不一样,真正的菩萨仅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活。  第三是证悟空性。  一言以蔽之,道谛所讲的不出这三条。我也一再强调过,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前,不要修任何其他的法。并不是没有更殊胜的法可修,而是在根机不适应时,再怎么修也是枉然。道谛可以彻底断除集谛中所有的烦恼,如同病根尽除之后,病痛也随之而消失一样,集谛的烦恼断除后,痛苦也不复存在。  对凡夫而言,眼识是极具说服力的,眼见为凭。譬如,要将石墙观想为透明的就很困难,因为眼睛看不到透明的墙。但当修行达到某种层次时,外界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微弱,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或控制外在的现象,使它们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但这种境界离现在的我们还有一段距离。有些人会怀疑这种境界的可能性,但这种境界不仅在佛经中有记载,我们有论证,更有许多高僧大德亲身的经历足以证明,只是目前离我们的境界还相当远,所以要从最基础的出离心开始做起。  灭谛  灭谛就是断除了一切烦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被一阵风吹过后,露出清澄的蓝天一样。同样,当烦恼和业被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见解断除以后,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这是灭谛,也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那么,证得光明如来藏是否为修行唯一的目标呢?并非如此。证悟此境界后,我们就可以更完整、更有力地去度化众生,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最终目标。  以上介绍了四谛,其中苦谛讲得广一些,其他三谛相对略些。具体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得比较完整,大家可以看书修习。修行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过追求神秘,而是要走佛指点给我们的踏踏实实的路,这样一路走上去,绝对会有结果的,希望大家能精进不懈!第七章 十二缘起支 — 生命轮回的次序  一、精通十二缘起支的重要性  十二缘起支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讲了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的人或者其他胎生有情,经过前世→现世→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怎么来”“怎么走”的呢?因为,十二缘起就如同不停转动着的车轮,从不间断。我们虽然已经来了,但将来还是会这样走的,走了以后还会重头再来。在重新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准备。十二缘起支里所讲的内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去解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十二缘起在《现观庄严论》里虽然是一个难题,但那些比较复杂的部分,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目前只讲一些必须学习的关键性问题。  每个众生,都经历过成千上万轮的十二缘起。尽管如此,但在这些过程当中,由于我们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至今它仍然没有停止。没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经历十二缘起时,我们缺少了面对它的方法,以至于直到今天,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如果今天再不准备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轮回的循环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是决不可能自动停下来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是自愿来的,更不是自愿走的。走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即使不愿意也得走。众生走时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同样,众生来时也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如果那时可以自由选择,就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去作牛、作马,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些可怜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么,它们肯定会选择做人间的国王,或是天堂的帝释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选择作牛、作马。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来的时候不是自由、自愿的,愿意也得来,不愿意也得来,为什么呢?  这不是上帝的安排,佛教并不承认人格化的上帝。但是,我们会尊重各个教派,包括外道和无神论的观点。  有些人也许觉得这话有些过分,因为无神论认为“不存在轮回”“不存在因果”,这种断见怎么能够去尊重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佛经上早已提出。佛经上的答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无神论虽然是不正确的,但是,无神论者至少还对生命进行了思考,从这一点来看,他们比起像畜牲一样只知道吃喝,其他什么都不管,对生命和轮回持无所谓的态度,完全不进行思维的那种人还是要好一点。  好在哪里呢?不错,虽然目前持断见者尚未找到真理,但是通过思维的方式,他的见解也会逐渐地转变,这是有可能的。所以,佛教也尊重断见派。而常见派本身就要求信徒行善,所以肯定是要尊重的。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是这样看待外道的。但是,对于他们的观点,我们仅止于尊重而已,却并不承认。我们承认什么呢?  我们承认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众生是在不自由的情况下来,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走。为什么不愿意走还是得走,不愿意来还是得来呢?这是有因缘的,而因缘是可以改善的,因为它是有为法。  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旦注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这是一种外道的观点,佛教却不承认。佛教的观点是:虽然定业是有的,但是所谓的定业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若能证悟空性,或者能励力忏悔,则定业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可以转变、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十二缘起。不了解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就是不了解我们自己。  世俗间所谓的伟人,如很多得到诺贝尔奖的、令人尊敬的专家学者,其实他们也只是精通了一些狭窄范畴里的知识,却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心的奥秘。现在,我们去了解十二缘起,并非出于好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找出众生总是身不由己地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灭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脱轮回的出路。  二、十二缘起支的内容概述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十二缘起支的内容。  十二缘起支,有小乘的观点和大乘的观点;在大乘的观点中,又有唯识和中观两种观点;在小乘的观点中也有一切有部和经部的两种观点。所有这些观点,只在细节上有些不同,而在关键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我们不讲细节上的差异,只讲它们之间相同的根本问题。  在佛经里将十二缘起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世;第二个阶段是现世;第三个阶段是来世。  1、前世阶段。在十二缘起支中,哪些是属于前世阶段的呢?十二缘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无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义是什么?因为有了无明和烦恼,就会产生一些身、语、意的行动,造作善和不善的业,这些善恶的业就叫作行。第三支叫作识支,它既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现世。按一般的讲法,识支可以纳入现世,故而前世阶段只有无明支和行支。  2、现世阶段。第一个是识缘起支,第二个是名色缘起支,第三个是入缘起支,第四个是触缘起支,第五个是受缘起支。这五支是属于现世阶段的。  然后再加上爱缘起支,爱就是凡夫的贪欲;取缘起支,取就是为了满足贪欲而作的行为;有缘起支,有就是轮回的因,即善恶之业,三界、三有是同一个意思,是它的果。这三支虽然属于现世,却是后世的因。前面的五支,再加上这三支一共八支,都属于现世阶段。  3、来世阶段。下一世只有两个缘起支,第一个是生缘起支,第二个是老死缘起支,老和死不分开合为一支。为什么其他都是分开的,只有这两个不分开呢?那是因为有些人是老了以后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究竟是先老抑或先死,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所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  以上一共十二支,分成三个阶段。  三、缘起还灭的锁钥  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会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叫作缘起的流转。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则识停止,识停止则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则老死停止,这就叫作缘起的还灭。缘起流转是轮回,缘起还灭是解脱。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缘起的流转,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缘起的还灭。缘起还灭则解脱,缘起流转则轮回。还灭和流转的最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在第一支无明支上。只要我们有无明,其他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个比方,若有火车头,后面的车厢就会跟着走;若火车头停下来,或是根本没有车头,后面的车厢就不可能走。同样的,若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无明支不停下来,后面的就不会停止;无明支若是停下来了,后面的也就无法继续,所以就会解脱。追根究底,还是要推翻无明,断除无明。  譬如,做恶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和白天一样的恐怖和痛苦,那是为什么呢?有了睡眠就产生梦境,但是,给我们带来影响和痛苦的并非梦境,而是我们的执着,是因为我们把梦境当成实有而导致的。如果做梦时不把梦境当真,那么虽然有梦境的现象,却不可能导致这些恐惧和痛苦。  同样的,在我们流转轮回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呢?就是由于一种执着:原本是如幻如梦的东西,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的,所以就有了那么多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回头,能够证悟它是不实在的、如幻如梦的,这些恐惧、痛苦就都会消失。轮回虽然不一定会立即停止,但从此以后,它也开始逐渐地消失。譬如做恶梦时,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作梦,那么,虽然梦境尚未停止,依然在梦中,但是梦里的恐惧和痛苦就会一下子消失。在梦中证悟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这一切就都停下来了。现在我们正在轮回的大梦里,如果能从中苏醒过来,也就是说,如果能证悟一切是空性的,那么,后面的流转也都会停止。  最关键的还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有了这样错乱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把所见、所闻都当成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实执,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菩萨证悟之后,精通了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就没有了痛苦。正因为他没有执着,没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呆在这里度化众生;如果他有执着,也同样会有痛苦,那么,他就无法做到永在轮回度化众生了。所以,首先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得断除无明。  断除无明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最关键的,当然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最具体的、如骨髓一般最精华的修法,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修法,不会再有其他的。虽然从理论上讲,还有更多的推理方法,但具体的修法就这两个。这些可以作为前期的修法,为今后修大圆满铺路奠基,最终当然还是要用大圆满的修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最好的、最快的、最容易成功的,所以,首先要推翻无明,也就是推翻人我执和法我执。  四、三个阶段及两重因果  实际上,在十二缘起支当中有两重因果,但是划分时,并不是将十二缘起分成前后两世,而是分成了三个阶段。  在两重因果中,第一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为什么叫作“能引”和“所引”呢?所谓“引”,是指引来了后世的五蕴,也就是,若没有前面的因缘,后面的因缘就不会产生,后面的缘起支是由它们引来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来的那些因缘,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没有这些因,则后世的五蕴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有这些因,所以就有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佛所讲的十二缘起支的分别方法,考虑得非常周到缜密,有充分的证据和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只是大概地讲一讲,为什么要分三个阶段?前一世为什么只有两个缘起支,而没有其他的?后一世为什么也只有两个缘起支,没有其他的?实际上,这十二个缘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个阶段:前世。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人我执;因为有了人我执,就希望自己能够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就需要很多能够产生快乐的事物;在去争取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伤害到其他的人,所以会造业,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行缘起支。行就是善恶的业。  前面讲到,属于现世阶段的有识、名色、触等八个缘起支,其实前世也有这八支,但前世阶段为什么不讲这些呢?因为,这八支并不很重要,主要的是无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爱支、取支、有支实际上就是无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其他的识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今天我们会做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因为前世有了识、名色、入、触、受,而完全是因为前世有无明,又因无明而造业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两个缘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前世阶段没有提及其他的,只讲了这两个缘起支的原因。  后世我们转世时,也有识、名色、入、触、受等八支,为什么后世只说生支、老死支,也不说这些呢?因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过患。我们生下来之后有什么过患呢?有老和死的过患。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下一世投生的过患,所以只说老死。  第二个阶段:现世。现世的第一支是识支。中阴身的心识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时候,第一剎那的意识(神识)叫作识缘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没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属于名色支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如果建立阿赖耶识,那么,识缘起支就是阿赖耶识。但不建立阿赖耶识的小乘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识就是心识。无论是心识也好,阿赖耶识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识。  第二支是名色,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那名是什么呢?在《俱舍论》里讲,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相关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识也好,眼识等前五识也好,都不离开受、想、行,这些就叫作名。为什么叫作名呢?譬如说,人的名字也好,物质的名字也好,都没有像物质一样的阻碍,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四个名字,它们相互之间是毫无质碍的。同样的,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讲的人住胎的五个阶段,在《俱舍论》乃至大圆满的续部里都提到过。尤其是在大圆满的续部里,连这五个阶段的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这些经论虽然没有用“细胞”这个名词,实际上却讲到了细胞组合又分裂、分裂又组合的详细而复杂的过程。这种讲法令学医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和现代医学的说法相当吻合。其中从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这个住胎阶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间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说处支,在十二缘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刚刚开始形成,虽然逐渐在发育成熟,但是眼睛还看不到东西,耳朵还听不到声音,……,六根尚无法接触到六尘的阶段,这个过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为什么叫作触呢?例如,在这一阶段中,在具备了三种缘:第一是耳根;第二是声音;第三是耳识,并且在这三者结合以后,耳朵就可以听到外面或母胎内的声音,而且能够辨别声音的大小。能够辨别外境的这种能力就叫作触,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触以后,就有了痛苦、快乐的感受,这些苦乐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从能够辨别苦乐感受的因开始,逐渐成长,直到造业之前的这一阶段。小孩子虽然也会造业,但大体而言,像成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业的情形,在孩提时代还是比较少的。这一期间有十几年,这一过程叫作受缘起支。  前面提到了两重因果,以上讲的七个缘起支就是其中的一重:无明和行叫作“能引”,它会引起现世的识、名色、入、触、受。什么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识、名色、入、触、受,它是由前世的无明和行蕴引起的。这就是第一重因果。  然后就是爱支,爱就是喜爱世间圆满的贪欲心,在佛经中十二缘起支上用的就是“爱”这个字,意思就是贪欲。  爱之后就是取,取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营生的事情,它也属于业。因为这样做又会造业,又在准备下一世再回来的因素。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会骗钱、打妄语、参与竞争,在竞争的时候,有意无意之间又会造成很多伤害,做这些就是在造业。  接着就是有支,有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轮回;一是轮回的因,此处解释为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这一世的因;有是这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恶的业。  因为有了爱(贪欲)以后,就会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业。若是这样,下一世再来轮回的因就已经非常完整了:第一个是爱,第二个是取,第三个是有。如此一来,我们下一世肯定要轮回了。因为,因已经全部具备,怎么可能没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这三支是指从能够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结束之间的过程。以上所讲的,是这一世的八个缘起支。  第三个阶段:来世。然后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么呢?生就是前面讲的识,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接下来是老死,前面所讲的从名色到受之间的全过程都包含在老和死里。  以上这些就叫作十二缘起支。其中现世的爱、取、有这三个缘起支叫作“能成”,而后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这就是第二重因果。  五、区分两重因果的意义  轮回的因有远因和近因;轮回的果也有远果和近果。远因是什么呢?远因是前世的无明和前世造的善恶业。近因是什么呢?近因是指现世的爱、取、有。远果是指后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现世从识到受的五个缘起支。  即使有远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会投胎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了前世的因——无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这一世中修行成就,没有了爱缘起支,彻底地断除了对轮回的贪欲心,那么,即使在往昔所造恶业尚未完全清净的情况下,下一世也不会再投胎转世了。  经书里面讲,木车有两个车轮,若缺少了其中一个车轮,车就没有办法行走;同样的,即使以前所有的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贪欲,就不能转世了。  粗大的贪欲可通过出离心来解决,细微的当然要通过人无我的修法来解决。  阿罗汉有远因,但是没有近因——爱支(贪欲), 因为贪欲属于烦恼,而阿罗汉已断尽所有的烦恼。他这一世因为前世的因缘,也会感受很多果报,在《百业经》等经书里讲了很多阿罗汉受报的公案。尽管如此,下一世他却不会再入轮回,因为他没有了贪欲。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些,所以才把十二缘起支分成两重因果。  有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很多高僧大德已经成就了,为什么还有违缘?还有病痛呢?  这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可以从十二缘起中看出,虽然高僧大德们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经断除了烦恼,但以前他们曾经是凡夫,不要说一般的高僧大德,连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过凡夫,是凡夫就一定会造业,而因果是永远不会错乱、不会虚误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远因还没有了结、没有还清,那么,这一世他也会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这些痛苦是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整个生命循环当中的最后一次。  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的故事。乐行国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头,龙树菩萨说:“你自己砍断带走吧。”太子用宝剑无论怎么砍他的颈部,都好象在虚空中挥舞般无法砍断。龙树菩萨就说:“我在五百世以前,就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但我曾经在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异熟果报还未清净,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断我的头。”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断了龙树菩萨的头。也就是说,即使像龙树菩萨这么高境界的人,也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所以,一个可能性是,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们也许还有最后的一些果报尚未了结。  另一个可能性,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本来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报应,但是,佛陀为了让世人明白因果不虚之理,仍然会示现生病。例如,舍卫城的恶生国王向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进攻,杀死了七万七千释迦族人,当时,整个城市的街道遍布“鲜血”。因为恶生国王下令,只有当城市的街道上鲜血横流的时候,才能停止杀戮。最后没办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红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并倾倒在道路上,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样,恶生国王这才满意。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头也开始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过恶业,佛也说:“因彼恶业,虽然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却仍要感受头痛苦报。如果我没有获得如此圆满的功德,那么今天也会被恶生王杀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现头痛的。  另外,据《律经》记载: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气候很寒冷,刮风时连竹子都会裂开。当时,很多比丘都因没有鞋、帽御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过病,生病时也会吃药。有一次佛背疼,就请迦叶比丘念经,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示现而已。  因为有这些疑问存在,佛就把十二缘起支分开,成为二重因果。在因果问题上连很多学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了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胆子却很大,还是敢于驳斥、批判。如果连因果是什么都不了解,那他驳斥什么?批判什么呢?但是,在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他会有一股莫名的动力和勇气。在某些情况下,魔鬼、魔障也会赐给他们勇气。  在两重因果分开以后,因果、轮回的道理就显露出来:“能成”主要是欲望,欲望断除之后,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缘起,反观自省,精进修行  现在我们看看自己,十二缘起支中哪一支没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么下一世继续轮回的准备就已经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回来的时候会回到什么地方,那可就说不定了,得看善恶业的轻重。若是善轻恶重,则回到恶趣;若是善重恶轻,则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暂的利乐过去以后,终究还是会堕落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再怎么反反复复作人或天人,也没有多大意义,在没有完成了脱生死的任务之前,我们始终是不太安全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堕入恶趣。这并不是某些外道所讲的世界末日或审判之类,也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轮回中的实际情况。  基本上,我们对于生命两头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现在透过十二缘起支,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对于生命的两头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我们虽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但前世一定是有无明的、是有业力的;也不知道后世自己要往哪里去,然而后世一定会有生,会有老和死,这是肯定的。  如果不愿意这样下去,就要将十二缘起还灭。该怎样去还灭呢?烧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吗?它们也可以成为还灭十二缘起支的一种因缘,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是修慈悲心?还是修不净观呢?它们也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最后只有依靠证悟空性才能解决。若能证悟空性,则远因、近因都会停下来;若远因和近因都停下来了,则远果和近果也都会停下来。譬如,一栋高楼若地基有问题,则整栋大楼都会倒塌;同样的,首先我们要去破坏无明,把无明消灭之后,整个以无明为基础的轮回大厦也都会垮下来。  这个道理只有佛才知道。生死、轮回、因果、意识的本性等等这一切的真相,不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没有掌握,包括现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可能了解。所以,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不是权威,既然他们完全不了解真相,那么,他们又能批判什么呢?  依靠现代的仪器,是没有办法来证明和推导人的内心世界的。譬如,一个人在哭的时候,用摄影机可以拍到他正在流泪,发出哭声,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来的,影片里也看得出来。但拍不下来的,是他在想什么,他是高兴激动地哭,还是伤心地哭,这在影片里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内在的感受、精神,是无法透过仪器直接了解的。同样的,虽然透过仪器的扫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快乐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些部位会有异常的脑波产生,但是,我们却无从了知这些脑波产生的缘由。除非这人亲自说:“我当时很高兴”,我们才会知道某种异常的脑波是高兴的反应,并由此确定人在高兴的时候脑部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如果任何人从未说起他当时的情感,光靠仪器能够知道吗?不能。所以说,人生命中的这些最关键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是没法透过仪器拍下来、扫描出来的。所以,这些人自以为了解这个领域,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连心理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在这一领域中,我们唯一可信的就是佛陀的教言。因为其中的真谛惟佛了知。这从何而知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修行人就是按照这些方法修行成就的。由此可见,这确实是正知正见,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那么,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断除、破坏第一缘起支。在没有破坏它的基础上,磕头、念经、做功德,虽然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善报,但它们和第一缘起支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无法破坏它。要是不愿意流转,那就得用一个和它有直接冲突,并且是非常锐利的工具去破坏它,这个工具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  说来说去,做的时候还是要从出离心、菩提心,最后是空性着手。除了这三个之外没有第四个,这三个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不多不少就需要这三个,这三个就足以推翻第一缘起支。只要破坏了第一缘起支,其他的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塌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居士修行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的修法是必须的,决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没有。如果修行,就从出离心起修,出离心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修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两个都修好之后,我们可以把中观的修法作为前期修法。最后正式的修法,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考虑密宗的修法,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为要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顶,接受灌顶就需要守戒,如果认为无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只修显宗的修法,这样也同样可以解脱,只是速度不是很快。  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这一世虽然知道了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不修行的话,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损失。譬如,一个作生意的人亏损了几万、几十万,大家都觉得损失很大,但是,钱这次亏了,下一次还可以挣回来;修法却不是这样,若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这些关键问题,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强调多次了,我想很多人都应该十分清楚了。清楚之后就要珍惜,就要起修。惟有这样,才能解决生死问题;惟有这样,才不但能度自己,而且也能度其他众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第八章 菩提心略修法  一、菩提心的利益及其重要性  我曾反复强调过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也要求大家修菩提心,但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所以此处具体地讲一讲。  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说世间所谓的圆满,就是出世间声闻、缘觉等小乘修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只有菩提心才能够挽救自他一切众生,只有菩提心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那么,五加行中为何有积资忏罪的法呢?没有菩提心时,这些修法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后,再加上积资忏罪之法,则修法的进步会更快、更圆满。之所以需要这些修法,不是因为菩提心不能清净罪业,也并非因为菩提心不能积累资粮。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生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难度很大。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诚心诚意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即使有,其范围也非常有限。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自私自利之心,却从未串习过利他之念,所以,要发起菩提心确实很难。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励力修习。  如果有菩提心,莫说后世,即使在现世当中,无论遇到的是幸福还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对、妥善处理,而且能为众生带来诸多利益。比如说刚刚发起菩提心的人,他虽然没有什么证悟的境界,但是,仅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给予众生极大的利益。  既然菩提心这么重要,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呢?在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中讲道:在前世善根成熟时,有些人便可以产生菩提心。  什么是前世善根?它成熟时是怎样的情形呢?  所谓的前世善根也叫做佛种。佛的种子有两种:一个是智慧的种子,另外一个是方便的种子,也即慈悲心的种子。  1、智慧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成熟时是怎样的情形呢?在《入中论》里讲过,一些大乘根机成熟的人在听到大空性时,会感动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此时,这种人便开始成熟了智慧(证悟空性)的种子,他若能继续学修,就有可能很快证悟空性。  2、方便的种子,也称做慈悲心的种子。慈悲心的种子成熟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这种人在没发菩提心之前,当看到或听到菩萨无自私心地度化众生的传记时,也会感动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向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些表现说明他已经开始逐渐地成熟了方便的种子,此时,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行论》等经论,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发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所谓的佛心,也就是大乘菩萨的两个佛种。此佛心初步成熟时,便有这样两种现象,有这两种现象的人就是大乘菩萨的根机。如果听到空性、般若波罗密多后,没有任何反应;他人宣讲大悲心、菩提心时,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什么感受,这就说明其大乘根机尚未成熟。  已经成熟佛种的征兆,就如黎明时的天光。黎明时分,太阳还未升起,天边却已经现出曙光,这说明,太阳很快就要出来了。同样的,有以上两种征兆的人,其前世善根也可以很快成熟。而没有这种征兆,则象在半夜一两点时,不要说太阳,连曙光都没有。  以上所讲的是成熟大乘佛种的两种现象。如果有这种征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很快发起菩提心、证悟空性。若没有任何征兆也不用失望,我们是有办法的,只要自己能够去做,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们,就一定会将方法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肯精进,这些方法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需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没有大悲心,那么不要说为了自己现世的健康长寿,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闻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机,那么,无论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无论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做所为都会为其他众生打算。这是佛经上的标准。  我们要反观自心,看看自己与菩提心有没有距离,有多远的距离。若是相距甚远,就一定要精进;若是近在咫尺,就应该更加努力精进,因为这样做就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资粮道。虽然走上大乘资粮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转,也无法避免永远不堕恶趣(如果这种人犯了菩萨戒,或造了比较严重的罪业,也会堕入恶趣),但是,这种人即便在恶趣中,也会度化众生。  比如说:若此人转生为畜生,他就会以畜生的身份去利益身边的众生。又如,平时在六道轮回当中最希望死而又不可能死的,就是地狱有情。但是,在佛的传记中记载着,佛在堕地狱时也有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这个利益众生的念头一经生起,他便立即死去,并往生天界,学佛成道。其他走上大乘资粮道的人也是这样。《经庄严论》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在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为菩提心可以解决自己的痛苦,所以才发心,那么这种出发点并不正确。然而,若首先能以这种心态修习菩提心,然后再不断改善发心的动机,最后能够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话,那么其结果还是一样的。  发菩提心和不发菩提心的利害,无须多言,只要看看佛陀与凡夫,便可一目了然:凡夫,从无始以来始终只为自己打算,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可是至今仍然一无所得,依然在轮回中受苦;佛陀,虽然没有希求自己的解脱,没有希求自己的幸福,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众生的事业,但是他早已成就,圆满了一切功德。《入行论》里就是这样讲的,事实也是如此,这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我们虽然是凡夫,还没有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将自己的问题置之度外,首先考虑众生的解脱,为众生修行,那么,自利就会自然而然成办,不用单独去做。如果为众生修行,不为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会成佛的。因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再也没有为自己着想过,但事实上他却成就了。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够舍弃自私心,一切就都会圆满。  只是我们自己放不下,始终都将自利置于首位,而最终也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样做不到,自他二利都化为泡影;相反的,佛陀彻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没有求自己的解脱,而最终他却成了佛,圆满了自他二利。由此可知,菩提心自身就有这样的能力——不求自己的解脱也可以得解脱。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多次告诫大家,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有了大悲心,才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可以成佛,所以,在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修其他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禅八定时也会有一些感受,所谓的感受就是心能够平静下来,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但是,这有何功德呢?没有什么功德。这种修法,不仅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内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则可以将这种寂静修法做为一种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么这种修法究竟属于外道,还是属于佛教,都很难说清楚。  即使我们修禅定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起一个杂念,那又怎么样呢?没有杂念能解脱吗?在没有杂念的基础上证悟空性,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若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心平静下来,也不是很难。以前也讲过,很多动物在冬眠时,心里也没有太多杂念。还有,我们在昏沉时、进入深度睡眠时、或是晕倒时,内心也没有什么粗大的念头。但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些人在修了一两天禅定,有了一点感受之后,便自以为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会继续修习。而实际上,只有在修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才能考虑这些修法;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这些法,连大圆满也不能修。  为什么不能修大圆满呢?大圆满本身是无上密法,是非常殊胜的。但是,若缺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大圆满也有可能成为世间法。以前我曾经讲过,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目前汉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有些是比较严重的,有些虽然不严重,却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或者是与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正是因为缺少了系统修法的教育,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那么,该如何挽救呢?首先,我们不谈很多理论,只要求先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有了这两个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若不修这两个法,而去追求许多其他的灌顶、修法,是会走错路的。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大圆满、时轮金刚等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世间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在这两个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再考虑其他的修法。  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现在还不讲,基础都没有,证悟什么呢?首先要修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从最低限度开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两种: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愿获得佛的果位,这样的念头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先讲愿菩提心,这是最关键的。  怎样才能产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愿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较广的修法,在很多经书和以前的五加行开示中都有谈及,故此处不再广讲,只是从总体上略讲一下。若想广修,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则可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若想最略,最简单的修法就是只修悲无量心,其他的已包含于其中。此处只讲舍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的修法,故而属于一种简略的修法。  修法的前后,也就是三殊胜中的发心殊胜和回向殊胜,以前已讲得很详细了,此处就无须赘言,现在便开始讲菩提心的正式修法。  修菩提心时,既不是仅仅把心平静下来,什么都不想,也不是去观想佛像之类的对境,而是要去思维。思维什么呢?思维轮回中的众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要去认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思维的能力,在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就会产生动力,然后便会着手去做,这是很自然的。比如一个做买卖的人,如果他清楚地看到某项计划会带来利润,就会立即开始行动,否则,便会犹豫不决。此外,人们都愿意去做自己喜欢或自认为有益的事情,所以,在发菩提心之前需要思维。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在修舍无量心时,有观想和观察两个阶段。  1、观想。这时所要观想的,不是佛像,不是本尊,而是人。观想什么人呢?就是观想世俗中的人。将打坐前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就静下来,观想自己的左右两边有两排人,右边一排是现世或前世伤害我的仇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左边一排是我现世的母亲、父亲以及兄弟姐妹等对我有恩的人。这样观想好后,自己便像平时一样,对右边的人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人发起爱心。嗔心和贪心虽然是烦恼,但这时却需要让它们发出来,以便下面继续观察。观想的内容就是这些,下面是观察的阶段。  2、观察。这时,该怎样观察呢?首先观察,刚才我对右边的人生起了嗔恨心,对左边的人生起了爱心,不但这一次生起如此烦恼,而且经常都是这样。以前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仇人害我,我就应该恨他们;而父母等人却有恩于我,我就应该爱他们。但是,现在我要深入地思维一下,这到底对不对呢?思维时,应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进行观察。具体的方法是:  (1)观察右边的仇人。首先是过去世。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右边的这些人是我的仇人,害了我,但是,在过去世中,他们是否始终是我的仇人呢?肯定不是。因为,没有哪个人会生生世世害一个人。在过去的无数世当中,他们肯定做过我的母亲,当他们作我母亲的时候,是怎样对待我的呢?肯定和现在的母亲没有两样。所以,在过去无数世中,他们不但不是我的仇人,没有伤害我,反而是我的亲人,给我带来了种种利益,对我有种种恩德。  其次是现世。在现世当中,他们会不会一辈子都害我呢?这也是不一定的。他们只是目前这样害我,以后,我或者他们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一旦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生中,他们也会成为有恩于我的朋友。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再次是未来世。那么,在遥远而漫长的未来世中,他们会不会生生世世都害我呢?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肯定会再做我的父母。那时,他们会和现世父母一模一样地疼爱我、利益我。  以上是对右边仇人的观察。平时,我们对仇人的嗔恨心很大,经过这样的思维,嗔恨心就可以慢慢减退。  (2)再观察左边的父母亲人。观察的方法与前面一样。  首先是过去世。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是我的父母亲人,赐予了我各种各样的恩惠,是关心爱护我的。但是,在过去世中,他们是否始终是这样呢?不是。在过去世中,他们肯定作过我的仇人,而且伤害过我,就和今天坐在我右边的人一模一样。同样的,坐在我右边的人今天虽然是我的仇人,但是,他们在过去世中做我亲人的时候,也和今天在我左边的人群一模一样。时间改变了,左右两边的位置也会随之而改变。  其次是现世。在现世当中,他们是否会一辈子都利益我呢?这也是不一定的。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和他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反目成仇。儿女怨恨父母,兄弟姊妹因财产纠纷而相互猜忌,朋友之间互相嫉妒,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再次是未来世。那么,他们在未来世会是什么样的呢?未来,他们也不一定做我的亲人。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他们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地做我的仇人。那时,他们也会像现在的仇人那样对待我。  以上是对左边亲人的观察。这样思维以后,对左边亲人的片面爱心也会慢慢减退。  通过观察便会发现,在轮回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绝对的亲人和一个绝对的仇人。此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是如此地盲目,只看到眼前的几十年而已。自己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来自于如此狭小的范围,我一直是根据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判断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亲友。如果我的眼光能超越这个范围,看到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以前的判断竟然都是错误的。  这些都是事实,不是为了能够生起菩提心才这样讲,实际上就是这样。如果佛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就感觉不到,就会将亲冤划分得清清楚楚。但是,若从整个轮回的角度观察,谁是仇人,谁是亲人,就是很难区分的。  总之,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赐我以恩德,同时也都做过我的仇人,加害于我。既然如此,我对仇人便没有了特殊的嗔恨心,对亲友也没有了特殊的贪心,这叫做无记的舍心。它既非善业,也非恶业,所以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所需要的,是超越这一层次的境界——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该怎样超越呢?  当贪心和嗔心基本达到平衡时,就可以停止以上的观察,开始修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  但是,如果在修悲无量心之前没有舍心的基础,我们的贪心和嗔恨心就会太不平衡,就只能对少数人修悲心,而不能对一切众生修悲心,这样就无法修起平等的悲无量心。  这时可以继续观察,他们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都是恩重如山,但是,他们做我仇人的时候,是否对我只有损害没有利益呢?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他们害我,才使我有机会修忍辱,并对他们修菩提心;也正是因为他们害我,才使我对轮回生起厌患之心,并开始走上解脱道。其实,他们的加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利益。所以,虽然他们害过我,但是,今天我不想重提旧怨,而只想念其恩德,只就众生利益我的一面进行观察。  (二)悲无量心的修法  接下来,便在无记舍心的基础上,开始修悲无量心。慈无量心或者悲无量心是我们修菩提心时最需要的。  在修悲无量心时,也有观想和观察两个阶段。  1、观想。这时,不用观想很多人,只观想自己的母亲。有些人也许会因为儿时母亲的抛弃等各种因素,而对母亲感情不深。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可以观想人群当中对自己最亲、最好的人。但一般情况是观想自己的母亲。  怎样观想母亲呢?要把母亲观想在自己的面前,不用观想本尊的相貌,而只观想母亲现在的仪容。如果她已经去世,就观想她生前的容貌。  我们对母亲本来就是有慈悲心的,但是还需要不断加强,然后再将慈悲心迁移到其他人身上。早期是观想母亲,其次则观想目前对我无利无害的普通人,最后便观想仇人。在对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后,再将观想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将范围扩大到天下一切众生。这样一步一步修行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偶尔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但是,在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时,就不会这样想了。所以,首先从小范围修起,再将对境一点点扩大,这样修是最踏实的。  2、观察。最开始时应该观察现世的母亲,这是因为对现世的母亲容易生起悲心的缘故。这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思维:第一是知母,第二是念恩,第三是报恩。  (1)知母。所谓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解脱之间也不例外。对于现世的母亲,这一世就无须观察了。可是还要思维:她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而且在过去、未来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过我的母亲。观想现世母亲时,这样思维就可以了。  但是,在将范围扩大时,就要知道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源头是极其遥远的。虽然我现在因为无明的遮蔽,而变得如此无知,连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不清楚。而且,在我刚出生,还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时候,肯定也有思维和感受,当时我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也早已记不得了。然而,这些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并不等于不存在。同样的,虽然前后世我也不知道,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佛经里讲过,在无始以来的轮转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大多数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对其他人修知母时,要这样思维。这样观察后,就能深深体会到,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这叫做知母。  (2)念恩。所谓的念恩就是指想念、回忆母亲的恩德。在佛经中,将母亲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种:  第一是赐予肉体的恩德。人绝大多数是胎生的,当我们在中阴世界里毫无自由地生活,不断受到极为恐怖的中阴现象威胁,痛苦异常,走投无路,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个肉体的时候,因为跟这世母亲有缘,才终于找到了投身之处。那么,我们当然应当知道,没有母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的身体。这是赐予肉体的恩德。  第二是赐予生命的恩德。刚出生时,我虽然有了这个身体,但是,作为婴儿的我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来,是母亲养育了我,而没有让我死去。这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第三是赐予财产的恩德。这种恩德,每一个人都知道。小孩子刚刚出生时是一无所有的,身上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但是,作为母亲,却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财产全部送给儿女。当然,这些是一般的情况,在现在的某些地方,母亲的这种恩德可能会慢慢淡化。但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父母不认为家产是自己的不该给儿女,而是把一生的积累全部送给他们。儿女也毫不推辞地把父母的财产当做自己的来享用。  在以前困难的时候,母亲养育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贫困的母亲。她是怎样把我们养育起来的呢?在养育过程中她是怎样无私奉献的呢?对此,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肯定都不一样。然而相同的是,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有这种深恩厚德,包括很多畜生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回忆小时候母亲是怎么心疼自己,怎么养育自己的。她辛苦得来的东西舍不得自己用、舍不得供养三宝、舍不得布施众生,把好吃的、好穿的统统让儿女们享用。  在很多传承上师所著的论典中,将母亲的恩德讲得十分详细,但其中大多数内容,是就西藏人的生活而谈的,或许和你们的生活不太相符。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思维。这样思维后,最后会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母亲赐予了我这么大的恩惠。  第四是教世间法的恩德。小孩子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连说话、走路、吃饭都不会。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不是学校教给我们的,都是母亲教的。  第五是赐给修法机会的恩德。因为母亲养育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修持佛法,这是母亲赐予我们的最大恩德。  除了这五个方面的恩德之外,凡是能够想起的母亲对自己言之不尽的所有恩德,都可以拿来一一反复思维。  对现世母亲修好知母、念恩后,就要将同样的观察迁移到其他人身上,并将范围逐步扩大。其实,只是我们回忆不起前世而已,如果我们可以回忆,并在大街上见到上一世母亲的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实际上,无论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好,还是前面观想的仇人也好,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也会做。在做我母亲时,他们肯定对我有这样的五种恩德。这就是念恩的修法。  (3)报恩。既然已经知道了一切众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过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有这五方面的恩德,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报恩。这是修悲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确实,平时遇到的所有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那么,该如何去报恩呢?布施他们一些钱财,或是在他们生病时去照顾照顾,这是不是报恩呢?这是世俗人报答恩德的一种方法,菩萨也并不排斥,可以这样做。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这样做过成千上万次了,然而我和一切众生依然流转至今,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虽然母亲们非常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切快乐,甚至包括炎热夏季中一阵凉风的吹拂,但却不知道什么是获得快乐的究竟方法;虽然母亲们真心希望自己能不受一丝痛苦,甚至包括蚊叮虫咬之类的微小苦痛,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最佳良方,却被无明所驱使,终日造作与快乐背道而驰的恶行。比如:她们会为了自己的健康无病,而去作宰鸡、杀鱼等痛苦之因,所以永远也无法灭尽痛苦。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该怎样解决呢?是不是用神通和神变来解决呢?不是。让他们明白生死轮回的本体,怎样抛弃烦恼和痛苦,懂得自己该如何走解脱道,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就需要为他们传讲佛法,若想最究竟地传讲佛法,就要自己成佛。虽然目前佛法尚存于世,即使自己没有开悟,也可以依照佛的教言来宣讲佛法。但是,在佛教不存在的时间或地点,若连自己都不懂佛法,就更不可能为他人讲法了。所以,还是需要自己懂得佛法,自己证悟,最终要自己成佛。  由此可知,报恩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真正报答母亲恩德的最殊胜的方法。然而,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烦恼都控制不住,那么不要说度所有的众生,只度一个人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愿自己先成佛,再度化众生;也可以发心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或者是发心让众生首先成佛。让众生先成佛是最殊胜的发心,但实际上这样发心以后,自己还是会先成佛的。  悲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此修法需要四个具备:1、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求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2、具备发愿:发起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心愿;3、具备发誓: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4、具备祈祷: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这四个修法必须反复地锻炼。总而言之,悲心+发誓成佛=菩提心。  (4)观想、思维的次第。在观想好以后,反反复复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心有一个特点:让它学什么,它就可以学会什么,好的可以学,坏的也可以学。所以,要反复地锻练自心。  世俗人都知道母亲对自己很好,在她刚去世时,总有一阵子会悲痛欲绝。但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而且,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母亲的恩德抛到脑后。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痛苦也就消失了。  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这样做,而是要将那些往事一一地重新提起、反复地回忆,由此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报答母亲恩德的渴望。这种心念是世俗人所没有的,却恰恰是我们所要培养的。  当这种慈悲心在母亲身上修得很成功的时候,再迁移到一个现世对自己无利无害的普通人身上,对他修知母、念恩、报恩;这样修好以后,再迁移到一个自己今生不但不想利益,而且想还以报复的仇人身上,对他同样修知母、念恩、报恩等一系列修法。修好以后,自己不但对他没有了嗔恨心,而且有了很强的报恩之心。  我们虽然对现世母亲、一个普通人以及一个仇人生起了报恩之心,但是还没有对人群修悲无量心。所以,要将范围逐渐扩大到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最后便观想天边无际的有情,对所有众生修悲无量心。  这样修好后,我们在世间便再也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敌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亲人,都是我的父母,这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内心感受至深的体会。那时我们便会一心一意地帮助他们,而且不是一般的帮助,就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心甘情愿为此修法。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真正的菩提心,成为真正的菩萨。菩提心,就是通过这些修法得来的,既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以上讲了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简略的修法,广的修法(四无量心)请参看五加行中的菩提心修法。  三、依次第修菩提心  在正式修行时,先要修出离心,也就是修外加行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种修法。出离心修好以后,暂时不要考虑静坐、参禅等其他修法,而是要先把菩提心修出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了目标,连目标都没有,还参什么禅?修什么大圆满呢?这好比人在远行前,需要首先明确希望到达的目的地,辨清方向后,再仔细观察路况,然后才能开始行动,脚踏实地地迈向终点。若连目标和方向都没有确定,这不是盲动又是什么呢?这样做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所以,出离心修到标准的时候,就开始一步一步地修菩提心,若自己肯循序渐进地下工夫精进,就绝对可以成功。因为,以前所有走上菩提道的人都是这样修起来的。所以,只要肯修,就一定会修起来;但是,如果不肯修,就永远都是凡夫,永远只会为自己着想,为自己打算,最终连自利也不能成办。  这是宁玛巴的一种大圆满前行发菩提心的修法。这个修法简单易行,能力很大,效果显著。你们都看过《普贤上师言教》,其中的修法没有这么详细。此修法出自于《普贤上师言教》的一个笔记,其中将如何修菩提心讲得十分清楚和详尽,萨迦派和格鲁派的菩提心修法也基本上是这样的,你们如果能照此去修,就肯定能够发起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其他的就很好办。那时是不是成佛了呢?不是,离成佛还很远,但从此以后的修行速度就很快了。在菩提心没有修起来之前,我们不要考虑很多修法。先把菩提心修起来,然后再修其他的法。第九章 菩萨的见、修、行、果  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我们都自以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  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基浅薄、机缘不成熟的缘故。而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学了一点理论上的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行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如果这样,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  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强调的,关键是去做。走上这条道路以后,即使做得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观。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讲解:  一、见解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暂且不讲。简单而言,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却不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的观点。这在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大、小乘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而已。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提。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个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意识到,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父母时,与现在的父母一样,宁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有这些见解后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发心。这一系列的观点是最关键的问题。  证悟空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发心,除非证悟大乘的大空性等,才会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声闻、缘觉也讲证悟空性,却没有这样的发心。证悟空性大家都认为很了不起,实际上也确实很了不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修法前期很重要,后期不是那么重要;有些修法后期重要,前期却不是那么重要。若想修学大乘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前期的发心,也就是要知母、念恩——思维众生的恩德,思维的结果就是要报恩。  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等其他外道的教徒、社会上的很多团体以及普通人当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慈悲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甚至为了别人而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很了不起。看看这些根本没有学佛的人之所作所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做不到,还算什么大乘佛子?要知道,仅仅看看经文、念念咒语,并不一定是学佛。学佛就是佛陀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有的人学佛学了很多年,自以为学的是大乘佛法,但为了别人,甚至连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都不能舍弃,更不要说牺牲、损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只是在对自己没有丝毫损失的情况下,才愿意利益别人。这只是表面上的大乘,实际不是。如果只考虑自己的今生来世也可以,但这只能称为小乘佛法。如果这样,就不能标榜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就要勇于承认自己学的是小乘佛法。  如果要学大乘佛法,就要从内心做起,大乘佛法强调:在身口意当中,意是很重要的,行为以及言谈等表面形式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念咒、顶礼、供养等修行方式。当然,在有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做这些能更有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见解,做也总比不做好得多。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仅有修法的形象并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内心清净,没有自私心,完全为了利益众生,即使外表上看起来是恶业,比如方便妄语等,也都是开许的。为了自己,即使去放生,虽然能使很多众生受益,但也只能称之为小乘佛法。在这些细微的问题上,我们要认真地去抉择。  证悟空性也是大乘的见解,但小乘里根本没有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关键的见解。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十分重要。大乘法有很多层次,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退而求其次,愿不愿意牺牲自己很珍爱的东西或比较重要的东西,这是判别一个大乘菩萨的首要条件。只要肯放弃自利、肯牺牲,不管牺牲的层次如何,都可算作大乘佛法。这是大乘佛法在世俗方面的重要观点。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这个观点尤其重要,在修行的前期,其重要性远胜于空性。  虽然空性很重要,但如果一个人仅仅修空性,却不发菩提心,即使是为发誓成佛而修,哪怕是再殊胜的法,也不是大乘佛法。  有的人认为,佛很了不起、很伟大、没有过失、没有痛苦、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这样的佛。虽然每天口里念诵:“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但心里始终都是为了自己,这就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报恩的见解,有菩提心,不要说修空性,即使磕一个头都是大乘佛法。  上面这些见解容易了解,但仅仅在理论上了知并没有实在意义。关键在于身体力行,这是最难的。有的人学佛时间很长,得到过很多灌顶、传承,受了很多次菩萨戒。但是否曾做过、曾想过要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呢?如果有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念头,就始终不是大乘佛法。我们应从内心深刻反省,审慎思维。  藏地很多大德说,如果没有菩提心,连灌顶也得不到。如果没有灌顶,我们修习的所谓密宗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表面上的自欺欺人。妄想成佛?难于上青天!  虽然菩萨的见解不止这些,但最基本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二、修法  虽然菩萨也修四禅八定,也修空性、大光明,但最基本的修法,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了一些,但不够广。在《普贤上师言教》的一个讲义里,有很详细的记录,只是现在还没有翻译成汉文。我讲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讲义》中也讲过,在这里就无须赘言。大概的修法是,将现世的父母等亲属观想在左边,现世经常损害、障碍我们的敌人魔障观想在右边。然后就从过去、未来与现在三世来进行观察、思维。  首先,虽然左边的父母等亲友,现在对我恩重如山,但过去是否也是如此对我呢?并不一定是这样。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他们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怨敌,千方百计地加害于我;从现世来观察,他们今年是我的亲人,明年是否仍然如此也很难决断;有些人上半辈子是亲人,下半辈子却反目成仇;再观察未来世,在无尽的轮回当中,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我的仇敌。  再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虽然现在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对我进行迫害,但前世他们也一定作过我的父母,象现世的父母一样尽心尽力饶益于我;即使现在是我的仇敌,但几年后也有可能成为我的恩人;将来也一定会转世为我的父母。  就这样通过再三思维,从而对亲仇两边都生起平等心。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这样下去有可能会走上一条弯路、一条错误的路。就是对亲友和怨敌两方都没有慈悲心,不恨不爱,这是无明平等心,无明舍心。我们应明白,他们虽然做过怨敌,却是因为被无明愚痴驱赶所致。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能再冤冤相报,而应不记前嫌,不念旧恶,只思维恩德。这样慢慢思维,直至对两边的众生都生起慈悲心,再将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对一切众生都生起慈悲心。这样长期串习,就能生起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慈悲心。  世间有的人发心很好,很有慈悲心,考虑别人可谓无微不至,带来的后果却很难预计。比如: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财物,让别人活下来,让别人生活得更好。的确,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但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却频频造作恶业,这样生存有什么价值呢?还不如死了好,至少恶业可以从此停止,对他周围的众生或他的来世会有一些帮助;还有通过捐助、布施一些衣物和食品,想让别人过得更好,比如扶贫等等,但这些东西吃完穿完就没有了,不能永久性地给予利益。这就是缺少方法的结果。  要想让众生得到长久的安乐,就应按照佛陀传给我们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让众生明白生老病死等轮回痛苦的真理,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从轮回的苦海中逃脱。要解救众生,就需要智慧。自己不明白怎能引导别人呢?智慧的顶峰就是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除此之外,就是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发誓成佛,这是度化众生最好、最高档的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见解落实于行动的具体修法。如果没有这些见解,每天口里空谈大圆满、灌顶等等是没有用的,明白吗?并不是说这些法不好,法非常殊胜,但如果连菩提心都不具足,就没有修大圆满的根基和缘分。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从眼前着手,不应好高骛远。如同一个人去印度朝拜金刚座,首先不是看几百、几千公里以外的路,而是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先看清脚下的路。如果不看脚下,就有可能会堕入悬崖、身首异处。所以要边走边看,遥远地方的路况如何,到时候自然会了解。否则,即使看到几千公里以外,眼前的路却一无所知,半步也休想跨出去。这样怎能到达目的地呢?  菩萨的修法不仅仅是这一点,其涵盖的范围很广。《现观庄严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有兴趣的可以从中了解。  三、行为  就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很多人利益众生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表面上体恤下属,实际上是为自己官运亨通;表面上布施财物,实际上是为求得名声;学佛的人无论放生、磕头还是念经,如果只是为清净罪业,下一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不愿再沉溺轮回,那就是有条件、有自私心的利益众生,只是外表上的菩萨,是去本逐末的作法。菩萨就是要为其他人牺牲和损失自己,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利益众生就只是一句空话。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迹,到寂静之地去调整自己。如果初发心时即到城市去利益众生,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即使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往往恩将仇报,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后,有把握做到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所以,依止寂静地调整自心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经典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对此赞叹有加,一开始顺序就不能颠倒。  发了菩提心,每天做功课或行善后要将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虽然在发心初期能这样做也可以,但这也是利益自己的念头。就像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这种发心也是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大乘菩萨的作法。所以,我们应无条件地回向众生。  调整好以后,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成佛后再利益众生。成佛后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希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作为一介凡夫,如果现在就能利益众生是很了不起的。自己尚受缚于轮回,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之道,却不考虑这些后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列是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四、结果  暂时得登地,也就是见道的果,见道后,很快就可以成佛,也就是说,间接的果是成佛。想解脱,就应该这样做。  放下一切自私心很难,我们却要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否则,离大乘的门都很远,更不用说大乘的具体修法,距登地、大幻化网、大圆满等更是有天地之遥。如果真能放下一切自私心,即使没有大圆满等法,距离成佛的路也不是很远。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世上有些人有很好的慈悲心,却缺少真正利益众生的方法;有些人听了很多大乘法,却欠缺慈悲心;有的人听了大乘法以后,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念头,明白成佛后可以度很多众生,但想成佛的念头却总是不能产生。可见,智慧和发心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智悲双运,才能成就佛果。  如果具备这些见解、修法、行为,从此以后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如果只是考虑众生,自己解脱的事怎么办呢?可以肯定地回答,如果真正放下自我,自己的事不用专门去经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解脱也会自然而然地成就。  经书中也有记载,无始以来,凡夫一直在为一己私利而奔波、劳碌,至今却仍然在轮回的旋涡中挣扎、盘旋。除了了无止期的痛苦,一无所获。生生世世在如水车般的轮回中来来往往、上上下下。释迦牟尼佛等诸佛,则完全放下利益自己的私心杂念,只考虑别人,却成就了佛的果位。所以自己的事是不用担心、操劳的。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愿意做,你就会了知佛陀的真知灼见。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调遣因缘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既不是上帝等造物主创立或规定的,也不是神仙、天人的专利。这些都是人做出来的东西,即使是末法时代的人也能做到。有的人知道这样很好,却放不下,这就是没有成就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在刚学佛时很好,无论是对众生的慈悲心、还是对三宝的信心都很坚定,修法也很精进,如果照这样下去,很有希望。后来却越学越懈怠,一年不如一年。五、六年、十几年以后,当初的慈悲心、出离心也消失了。原因就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两个外加行没有修好,这是另外一个没有成就的原因。这种情况出家人有、在家人也有,藏族有、汉族也有。主要的根源就是只强调一些形式,追逐大圆满、大手印等一些很好听的名词,没有去抓根。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从人身难得开始,将基础打牢。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修建自利利他的摩天大楼。  经书中有一个比喻:一个犯人在充满寒冷、黑暗的监狱中,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到外面晒太阳,这就比喻我们现在这一生就是感受阳光的时刻,以前一直在漫长的幽暗中承受着严寒的煎熬。将我们关进囹圄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时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我执。我执,是世上最大的魔王。现在在外面晒太阳的美好时光不知会延续到何时,一旦结束就将回到无尽的黑暗里,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见阳光。此时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逃出去,再也不用回到阴冷恐怖的监狱中,就应该想方设法逃出去。因为如果不抓住机会,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苦难,面对这一切现状,他怎么能不居安思危呢?  所以我们应清醒地知道,轮回不是一个好地方,之所以现在我们感受不够强烈,是因为这是我们在整个轮回当中最圆满的时候,平时虽然有一些痛苦,但与地狱的痛苦相比有天壤之别。有的人明知道不一定生生世世都是这样,但却自欺欺人地不考虑这些问题,将以前所受的痛苦全部忘掉,安心地的享受转瞬即逝的光明。这样坐以待毙,不是很愚蠢、很盲目吗?要不要回去,机会不是掌握在所谓造物主、万能神手中,而是在每个人手里。主要看你做不做,什么时候做,如果明日复明日,一直往后拖,将大好的时光白白蹉跎,最后就没有机会在等待你了。若不将眼光放远,不想办法改变即将面临危险的现状,实在可悲可叹。  经书中还有一个比喻:在很高的悬崖上有一棵野生的果树。一个人用一只手抓住一把草,拽住自己吊在悬崖外的身体,一只手伸下去摘水果吃。有黑、白两只老鼠轮流吃着这把草,一次吃一根。如果他现在放弃水果,是有办法爬上去而不堕悬崖的,但这个人却对这些熟视无睹,仍毫不在乎地吃着水果。这两只老鼠就表示白天和夜晚,草就表示我们的年龄,水果就表示世间的妙欲、享受。白天和晚上这“两只老鼠”将维系我们生命的“草”,每过十二个小时就吃掉一根,直至生命终止,绝对不会停息。属于我们的“草”每天都在减少,当“草”彻底消失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坠入万丈深渊。而贪婪的人却不计后果,只在乎水果的鲜美滋味,一旦掉下去,将追悔莫及。所以,在现在有办法可以不堕入轮回深渊的当下,千万不要为贪得一时之欲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你们也许会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也懂,但这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要去修、去做,没有任何人给我们考试,我们也不需要为敷衍任何人,而做一些表面上的功夫。虽然你们也许可以讲得更动听——你们语言上没有障碍,可以用一些优美的辞藻、华丽的修辞,将此内容包装一下,但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不去实践,等于说食数宝,是没有价值的。  不要一开始就妄想爬得很高,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开始,好好地修。如果不修,是没有希望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上师告诉弟子:“你也将会死!我也将会死!你回去好好修,我的上师也是这样告诉我的。我也是这样修的,其他没有什么。”说得很简单,实际上这里面有很深奥的涵义。不修这个,修其他高深的法也没有用。  阿底峡尊者一脉相传的噶当派弟子们,是以修无常等而著称于西藏的。虽然这些法非常基础,他们却穷其一生专心致志地修这些法,而不是首先就去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当然本来大圆满他们也没有,他们的法主要是大威德、大手印等,但他们不是很强调这些法。有的人一生都以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作为修行的内容,却成为了藏地最好的修行人。有人认为这些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辨龙蛇的愚昧见解。不修这些加行,就不能加入真正修行人的行列。所以,要入菩萨道,就不要停留在语言上,要落实到行为上,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修行人。第十章 怎样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  对一个修心者来说,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这一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但在日常生活中,外境是心与否并没有什么差别。要抉择外境是心,可以按照以下的推导方式进行。  一、首先要推翻原有的错误观点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点,也就是“我执”,它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盲目的执着,这种执着是从哪里来呢?既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师传授的,但每个生命都有这种执着,它来源于“无明”。有了无明,就有了我执。从光明的如来藏到现在的烦恼是有一定过程的,这个过程在密宗里讲得很清楚,而在显宗里就讲得不是很清楚。总的来说,万法的本性是光明,但由于其他因素,产生了很细微的念头,这种念头本身就是执着,这就叫法我执,有了这个法我执,也就有了人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产生了贪、嗔、痴等烦恼。有了这些烦恼,人就会去造业,造善、恶的业。有了业以后,就形成了山河大地等等外境。  外境我们眼看得见,手摸得着,耳听得到,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这些只是我们凡夫的观点和见闻,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推翻这些从无始以来沿袭下来的看法、说法和习惯,包括世间人觉得了不起的知识都要推翻,若不推翻,将永远在轮回中流转,将永远都是凡夫。  很多现代人自鸣得意地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很文明的时代了。但是,什么是文明?所谓的“文明”只不过是凡夫在轮回中生存的方法而已,这些生存方法的根源也是从无明中产生的。我们将无明推翻,就能把所有凡夫的看法、想法推翻。原来从光明如来藏中产生的念头,一直在随着轮回往前走。现在推翻了就可以往回走,回到原来最清净、最原始的状态,真正地回归大自然。  很多人都杞人忧天地担心这会不会是倒退?是否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程等相违背?是否违背了自然规律等等。  但什么叫自然规律?我们经常想的、做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而是一种错误想法。我们在佛学里所学到的东西,就是用来推翻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的有力武器。  有些人对佛教抱有极大的成见,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教条,并大张旗鼓地对其加以贬斥。当然,有些宗教里面会有教条,但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是教条。无论是唯心者还是唯物者,如果自己的提法拿不出证据,却要让别人全盘接受,这就是教条。企图用教条来推翻自他的观点,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推翻任何一个观念,就只能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理性的、符合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理方法。佛教有各种各样的推理方法:如中观的、唯识的等等。但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  二、建立外境的证据不可靠  首先要推翻的,就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外境。外境就是我们心的显现,这是实相唯识的一部分观点。有人会提出质疑,无论山河大地,还是房屋楼台,以及这些桌子、椅子等外境是在外面,而我们的心却是在身体里面,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外境又怎么会是心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建议大家心平气和地放下以前的片面观点,客观地观察一下,并自我反问:我们是怎么得出外境确实存在的结论的呢?有很多的人都会这样简单的认为:外境的颜色形状是看得见的,声音是听得见的,软硬粗细是手触摸得到的,这不是实实在在的吗?  这种逻辑不仅仅是几个人的,而是整个人类普遍的逻辑。况且,通过粒子加速器、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还能帮助我们看见更多的我们认为实有的粒子,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证实外境实有的结论。  但我们是否想过,测量用的粒子加速器或显微镜等各式各样的仪器都是通过眼睛来观察的,只不过是在眼睛的外面再加一个显微镜,最终还是要通过眼睛来确定。如果眼睛看到的都不是外在物质,那这个显微镜又能确定什么呢?耳朵所听见的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包括有和无、是和非、好和坏的概念,都是通过我们的器官来确定的,但是,眼睛之类的器官有多大的可靠性呢?  佛早就宣说过,我们的五根是不可靠的,理由是: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们能感受到某种物品的存在,但这种感受并不正确,而是幻觉。例如:我们想去看清一部汽车,当把所有的零件拆散了以后,在拆散的每一个零件上,我们却找不到原来那个实实在在的车的影子,它就在我们手里消失了,找不到了,如果汽车是实有存在的,就不可能消失,现在它消失的现象本身,就否认了汽车的实有性。为什么我们却一直误以为汽车实有存在呢?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极其信任的眼、耳、鼻等五根,从无始以来到今天一直都在骗我们,因为我们的逻辑太简单,从来都没有去观察,总认为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的就是实有的。  三、外在的因果是假立的  普通人都认为实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们认为,物质肯定是实有的,因为烧火的时候就会冒烟,火就是因,烟就是果,有了火就会冒烟,没有火就不会起烟。稻种和稻芽的关系也同样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物质不存在或不是实有的话,这些因果关系怎么能成立呢?  请问什么是因果关系?有人在抉择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认为稻种和稻芽是同时存在的,稻种才会对稻芽的生起起作用。就如同手在接触到一个东西的同时,手和被触物必须是同时存在的,才可能有接触的感觉,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站不住脚的。如果因和果同时存在,则因存在时,果也已经有了。那因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因的作用应该是把果从无生为有,若因果同时存在,就丧失了因存在的意义。这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一样,因为同时存在,所以不可能互相产生。  还有一种人认为:因是第一刹那,果是第二刹那,前面的因和后面的果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有了因之后,再让这个果生出来,从表面上看,这比前一种说法好一点,很多人都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种说法还是不正确。“因”存在时,“果”却不存在,因又是怎样让果生起来的呢?比如:如果豆种豆芽同时存在,豆种可以对豆芽产生作用。但是,豆种存在时,豆芽在哪里?哪里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现在还没有产生。那么豆种怎样让豆芽产生出来的呢?我们无法回答,即使借助于各种仪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得好好地观察、思维一下。但是,众所周知,豆种在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豆芽确实就产生出来了。原先这粒种子的内外都没有这个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缘和合以后,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豆芽。那它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无法自圆其说。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因缘和合。  但在世俗中,的确存在前因和后果之间没法沟通的情况,就如同一对父子,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之间就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一个生,一个死,不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承认他们是父子。同样,我们肉眼能观察的宏观世界或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虽找不出内在的原因,而结果却这样产生了,这就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后就会产生另外的一些物质或现象,从我们人的角度去解释,可以说后面的物质是由前面的物质产生的,但这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证实的。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科学有办法证明,但科学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很有限的。众所周知,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分得越小,科学就越模棱两可。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被认为是目前物理学研究成果的顶峰了,可是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很模糊,因此,我们认为这还不是最究竟的。虽然牛顿等很多科学家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领域的颠峰,但是都被后来的理论推翻了。因此,科学也没有最究竟的办法来证实这种现象。只有佛教理论才可以准确无误地解释这一切,龙树菩萨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就可以涵盖世界的一切现象。唯识宗认为:因果关系是阿赖耶识上的有序的种子成熟的现象,并不是外在的物质。  四、外境就是自心的显现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外境怎么会是我们的意识或心呢?比如这束鲜花,明明是种花人种好以后,再由花贩卖给我们的,怎么会是我们的心呢?如果是我们的心,我们为什么需要付钱呢?卖花人、钱又是什么呢?  其实所有这些与梦没有区别,都是心的现象。梦里的楼梯也要一阶一阶地上,梦里乘飞机也同样需要买票。梦里买花也是要付钱的,除非是抢和偷,才可以不付钱,这和白天是一样的。在做梦的时候,梦里的感觉也是实实在在的,只要梦继续做下去,一切都跟白天没有两样。  还有人会这样问:眼睛看得见的外境是在外面,我们的心在身体里面,它们怎么会是一体呢?但这只是我们的逻辑,我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眼睛、耳朵以及手。我们可以反问:什么是眼睛看得见的呢?普通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眼睛看得见就是看到了,其实眼睛看得见就是我们的眼睛感受到了一个东西。感受、感觉是心不共同的功能,盲人没有这种感觉,所以他看不见;明眼人有这个感觉,所以就能看见。如果丧失五根,就丧失了五识,这时你就会发现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  我们在看花的时候,感觉是花在外面,眼识在身体里面,但这只是第六意识的错误想法,它不是眼识的观点。什么是眼识呢?比如现在所看到的一个所谓的外境,实际上它就是眼识的本体,这就叫作眼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眼识,根本没有。有人认为,眼识也许就像光一样,照亮了某种物体然后就看见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当我们看到某个东西出现在眼前,并完全看见,也就是感觉到了,这种感觉就是眼识。  提到心,很多人就以为是第六意识。唯识宗却认为心有八识,包括五根的五识,加上意识、染污意识以及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的根本。所以,心不仅仅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所认为的心在里面,境在外面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来驳斥这一点。比如:我们的手接触到火的时候有烫的感觉,但什么叫作烫呢?这也是一种感受。还有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样东西,就觉得外面肯定有这么一个东西,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又比如说:大家都认为这个佛珠是圆圆的,为什么说它是圆圆的呢?如果我们用眼睛观察,但眼睛只能看到一面,就如同相片的图像。如果我们用手指去触摸,两根手指头有两个感觉,这些感觉加在一起就让我们认为它是圆的。其实,这些全部都是心的感受。有人认为这些感觉的源泉就是物质,谁能证明这些感觉背后还藏着物质呢?这是永远无法证明的。  不论圆、方、高、低,都是通过我们的肉眼首先看到的,当看到一个东西有色彩、有形状,并进一步通过手的触摸,就让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方的、圆的,并继而判断出是真实存在的。但通过手和眼这两个感觉器官所作出的判断却是不可靠的,因为手和眼的感觉本身就是假的,在假的基础上下一个结论,必定还是假的,不可能变为真理。  唯识宗有两派:一实相派,二假相派,实相派有共同见解和不共同的见解,共同见解不否认物质的存在。普通人很难理解的是不共观点,即:你所看到的物体,本身就只有你所看到的外表,而没有内在的东西。例如,当看到一个穿了衣服的人,那么,在他衣服以内的皮肤、肌肉、骨骼,对看见者来说,当时都是不存在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说法是胡说八道,明明扒开衣服下面就是肌肤,通过解剖还能看到肌肉、骨骼、内脏等,怎么会说这些都不存在呢?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的共同看法,但是这种看法在唯识宗里已经被推翻了。  比如在梦里,梦到杀一头牛,然后剥开它的皮,里面有血、有肌肉、有骨骼,全部都看得一清二楚,就如同白天见到的一样。但是,从来没有人相信,梦里的牛皮肤下的肌肉骨胳及内脏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既然梦里看到的东西我们都承认是假的,那么白天见到的也应该与梦中的一模一样。  但为什么我们对梦不执着,而要执着这个轮回呢?因为梦延续的时间很短,第二天就知道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些东西都是假的,现在都不存在了。而轮回的时间很长,我们还没有办法到达轮回的边缘。但如果是菩萨,虽然他们以前也是凡人,一旦他们登地之后,就像梦苏醒了一样,也就知道原来这些也是假的,跟梦一模一样。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还在做梦。在梦境中,本来就分不清真假,当然还是要执着。这种见解是唯识实相派自己所证悟的、层次比较深的境界。但在与普通人对话的时候,他们不会这么说,因为普通人不能理解。实相派承认其他众生的存在,因此不是唯我论。一百个人同时看月亮时各见其境,但曾经造过共业的同类众生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所以一百个人都以为他们在看一个月亮。当其中一人闭眼、离开或者死亡时,其所见境就会消失,但对其他人而言,月亮还是存在的。实相派的逻辑都非常完整,一切所谓的批判都无法驳倒。  还有一些证据,可以更进一步地支持我们的观点。如果火是很烫的东西,那么任何人、任何生命去触摸都应该是同样的感觉。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据经书记载:有一种老鼠,是专门吃火的,住也住在火里。  另外,还有很多生命也生活在火里。又如,如果将热带鱼与普通鱼的生存环境做交换,它们都没有办法活下去,一个将被冻死,一个将被热死。这些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外境本身没有烫和不烫的分别,所谓烫与不烫只不过是各自心的感觉而已。  一些科学家已经证实,在海底的火山爆发处,温度高达200℃的环境中,仍然有鱼类存在。而人类在触摸100℃以上的水时就会感觉很烫,如果让人和生活在高温环境的鱼进行辩论,人会说100℃以上的水很烫很烫,而鱼却会说这个水根本不烫;人会说烫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而鱼也会说不烫也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我们分析一下,究竟是谁说的对呢?站在人类的角度,肯定会说是人说得对,因为我们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但如果裁判是那种鱼,肯定得出的结论就恰恰相反。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没有一个最终结论,因为暂时他们各自都是对的:对鱼来说,鱼是对的;对人来说,人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如果鱼离开200℃的水到常温的水里,就会冻死;人如果到200℃的水里也肯定活不了,烫死无疑。他们之间永远没有办法互相妥协,而找到一个共同的观点。这又很清楚地说明,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觉。如果外境是实有的,就不会随着不同众生肉体的感受而改变。不明白这些道理的人,虽然可以找出大量解释这些现象的理由,却都经不起推敲,终将被真理驳得体无完肤。因为,他们的观点始终逃不出无明的范畴。  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过:同样的一碗水,在人以及旁生看来就是一碗水;对于地狱众生而言,却是极其炽热的铜汁、铁汁;对于饿鬼道的众生而言,却是脓血;对于天界的众生而言,却是美妙的甘露;如果请八地菩萨去看,就是极为清净的境界;于佛而言,却是不可思议的法界。如果现在请这五道的众生以及佛菩萨同时去看一碗水,必将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果让不同的众生去作裁判,就会作出不同的裁定。这七个层次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当然是佛,因为佛将所有的污垢都遣除了,他的智慧是最究竟、最没有污染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所谓外面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荣森班智达等宁玛巴的很多高僧大德特别强调这一观点,他们在宣说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观点时,也是应用这种方法进行阐述的。  五、证悟了空性就能自在外境  证悟空性的人,在进入空性境界时,用脚踩石头,如同踩在柔软的泥土之上一般可以留下清晰的脚印。如果他们没有进入空性的状态,也与我们凡夫一样,他们脚下的石头也同样坚硬。  阿琼堪布传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次,当他在摇铃杵的时候,不小心将铃杵失落于石头上,当铃杵落地之时,石头忽然如同酥油一般柔软。铃杵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石头也清清楚楚地印在铃杵上。在西藏的很多寺院,都留下了类似的脚印、手印等等。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并非所有的脚印都是成就者的足迹。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也能达到这个目的。据说,有一种动物的油,将其涂在手上去抓石头时,就会象抓泥土一样。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轻信,一看到谁能抓石如泥,就将其奉为成就者,以为是佛陀亲临。这些现象不一定能说明他的修证,却能更进一步地证明外境是心的观点。如果外面的世界与心是截然分开的,那么,那些证悟空性的人,就不可能留下足迹。  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也描绘道:一次,他与一位学因明的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对方问道:天空是否有阻碍?米拉日巴回答道:天空当然有阻碍。正当对方以为抓住了把柄而洋洋得意之际,米拉日巴出人意料地飞入天空,在空中犹如踩在地面一般任意行走、站立。对方又问道:岩石是否有阻碍?米拉日巴回答道:没有阻碍。随后,为了证实自己的答案,他又令人瞠目结舌地在岩石中任意穿越。这又更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外境与心本为一体,当心自在以后,外境也就得到了自在。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些都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并不值得相信。但是,我们应该思索:所谓神话,就是大家认为根本不存在、不可能,或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很多人不承认的所谓理由,就是他没有亲眼见到,但仅仅没有见到,就能证明不存在吗?如果这种理论能成立,那么,人现有的很多观点都立即可以推翻。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神话的可能。但这种观点却是千真万确,经得起考验的。  比如:如果给一千年前的一个普通人讲宇宙飞船、计算机等等,他们一定会认为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同样,给现在的很多人讲内在的世界,他们也会断然否定。这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体验的缘故。但是,毕竟有些人经过开发,已经证实了这一切。  密宗认为一切都是佛的坛城,有的刚学密法的人虽然口中不讲(因为怕犯密乘戒),心中也肯定会嘀咕:怎么会是佛的坛城呢?如果我已经是弥勒佛或阿弥陀佛了,为什么还要修行呢?当然,虽然实际上是这样,但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修行,一旦内在的世界开发以后,就可以出现这些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外面都是心的显现,当我们将心控制了以后,外境也就被控制了。这就犹如看幻灯片时,幻灯机上装的什么底片,我们在屏幕上见到的也就是什么图象。我们的心中有什么习气、有什么种子,我们所看到的外境,也就是这些习气和种子的外现。一旦我们的心清净以后,就再也不会流转于轮回当中了。  这些观点,是无数的前辈经过自己的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去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这种神奇莫测的境界,了解这个世界的庐山真面目。这是无数人屡试不爽的经验。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都是人——一名活生生的浊世普通人,所能够作到的事情,而不是什么天人或者仙人才能做的。只要按照佛所指引的路线精勤迈步,不但可以得到人天福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今生也可以成佛。  六、要想解脱,必须修行  但是,如同一个人在梦中得到的某个东西或某种境界,如果他非常欢喜、贪爱的话,就不要醒来,继续保持在梦境中。那样,只要他想要就会有。轮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贪爱轮回世界的外境,那我们就去执着于它的实有,那么,我们所看到的都必将长久存在。但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如果这样将错就错,执迷不悟,当临死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如果错过了今生,以后何时再有这种机缘,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有对此不满意的念头,有一点头脑,想看得更细,那么,在如理观察之后,你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对外境越看越失望,最后就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并非是佛不要我们相信,而是我们找不出一个证据来相信它。有依据就可以信,没有依据就可以不信,如果没有依据也相信,那就是愚痴!  人的根基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仅仅满足于温饱;有的人除了温饱以外,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而有的人却并不满足于感官的刺激,还要追究人生的究竟价值,探寻生死轮回的本原;……如果仅仅将温饱作为人生目的,那就与普通的动物别无二致了。人应该有智慧,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特殊的优点。要发挥这个优点,就要不满足于温饱,就要力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真正看清了,可能会对原有的观点失望,但这个失望与其他的失望迥然不同,这就是证悟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证悟空性,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见解,要知道万法都是心的现象,而心本身又是空性的。关于这个见解也分很多层次,最顶峰的是大圆满的见解,将一切世俗、名言的东西抉择为心的幻觉,心的本性又是光明清净,这就是密乘或者第三转法轮的见解,这个见解极为重要。  实相唯识的一小部分见解与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贝克莱经验论在表面上某些地方有点相似,实际上佛教既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佛教已经远远超越了它们。但是,佛教里却包含了很多唯心、唯物、哲学、科学的内容。佛经里早已解决了很多西方哲学家们感到头疼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解答,请诸位参阅《因明释量论》及麦彭仁波切所写的释文。佛所讲的理论不但经得起观察,而且越是观察,自己的立场就会越坚定,就会越清楚地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道理。然后,就依照我们前几天所讲的那样观察自心,进行具体的修习。  当然,做不到这些也可以,实相派也不代表整个佛法。本来佛教就如同一个超市,针对不同人的需求,就可以分别提供出让他们各自称心如意的商品。如果这种观点不适合你的胃口,你就可以暂时将它弃置一旁,走其他的解脱道。但是你却永远不可能将它推翻,只是你自己不能接受而已。如同某种可以治愈很多痼疾的良药,有些人吃后不但不能见效,反而加重病情。如果不能接受这些观点,就可以降格以求,从因果入手,尽量地弃恶行善,发出离心、菩提心,脚踏实地地去做。万丈高楼从地起,佛给我们指出了八万四千条道路,每一条道路都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通往解脱,做不做就看我们自己。  有的人说我不会修行,修行有什么不会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都是非常深奥的法门。噶当派的很多大德,就是修持这些法门而获得成就的。所以,不会修行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只要我们如法炮制,就能证悟与前辈一样的境界。  本来修行人有上中下三等,最下等的也是一年比一年更有进步,但是我们很多人,在刚刚学佛的时候,信心、出离心,都非常坚定,过了几年以后,不但信心、出离心没有增长,反而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本身并不是佛教的过错,如果佛教错了,那么历史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不胜枚举的成就事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了。一切的过错就是因为没有修行。要想解脱,并不是来一位活佛,接受一些摸顶加持,得到某个灌顶,取一个法名,结一些善缘,就能解决的。  你们应该明白,上师们苦口婆心地为你们传法,并不是向你们介绍一种文化,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几位居士聚在一起纸上谈兵,将“万法空性”的理论说得天花乱坠,自己却一点体会也没有。  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上密法不仅名称美丽,实际上也是非凡的。但如果我们不从基础做起,这些法对于我们而言就没有太大的用处。要明白,自己就是自己的救星!有的人听了此话,就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这样,那就不需要皈依、不需要善知识的引导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句话只是说明,仅仅依靠皈依以及善知识的引导,是不可能解脱的。我们既需要皈依,也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更需要自己的努力。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解脱,必须修行!就是因为没有修行,让无明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才流荡到今天。如果我们再不修行,还将无边无际地走下去,等待我们的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有的时候是黑暗,有的时候是一点点光明,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是黑暗,只有百分之十几是光明。光明里还有光明中的不光明。所以,光明在轮回里是极为稀有的,如果继续痴迷,就会这样无穷无尽地走下去。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作一名本分的、真修实干的佛教徒。如果我们从当下起,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精进地修行,就一定会有收获。最后,当自己的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我们就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没有浪费宝贵的暇满人身!第十一章 二谛—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  一、概述  (一)中观的分别  在藏传佛教里,有中观和大中观之分。何为中观?何为大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寂天菩萨《入行论》的智慧品、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所提出的理论,就是中观,而不是大中观。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只解释了第二转法轮的思想,还未直接涉及到第三转法轮所讲的远离一切执着的光明。根机较好的人,在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同时,也有可能证悟空性。譬如,当我们反复思维到心非常疲惫时,便不再观想,心安住下来,这时,一切杂念会自然离去,如果积资、忏罪的条件也已经具备,则在所有杂念离开的那一刹那间,也有可能证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要有中观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观是指他空中观或如来藏中观。在印度佛教里没有“自空”和“他空”的名词,这是西藏人造的,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存在“自空”和“他空”的涵义。大中观就是讲如来藏,因为它多了“光明”的含义,所以叫大中观;而《龙树六论》中还没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内容,故只能称为中观。  (二)分开二谛的必要性  上述的两种中观都需要分二谛,否则在理解上就会产生错乱。  此处主要是讲中观,不是讲大中观,而且是从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两方面来讲。因为二谛涵盖了所有中观的含义,而且分开二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系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道: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  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  我们在这里分开二谛的原因,不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不是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观点,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释迦牟尼佛宣讲般若波罗密多和龙树菩萨造《六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同样是为了推翻凡夫的错误观点。虽然我们不需要跟别人辩论,但需要跟自己辩论。所以,学习中观二谛的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习二谛的重要性  中观的内容很广,但此处只讲一部分,也就是既简单又关键的一些问题。这既是理论又是修法,我们必须了解。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的心田里播下空性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长环境的恶劣熏习,从而导致对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没有“无缘”的概念,就很难做到三殊胜中修法的“无缘殊胜”。从这方面讲,闻思中观是很有意义的。  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后,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的三个主要内容,前两个便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第三个不是别的,就是空性。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总有一天会修好,这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后,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证悟空性,否则,即使出离心、菩提心发得再好,也无法解脱。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过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证悟空性。所以,证悟空性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修习空性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处。  目前有人讲,只要实修,不要理论。实修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又如何实修呢?虽然六祖慧能大师和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经过太多的闻思,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在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之后,便证悟了无上的境界。但他们是上等根机者,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等根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通过闻思来给修行开绿灯。没有闻思,对理论和修法都一无所知,修什么呢?只是静下心来,不起任何杂念,这就是修行吗?这不是修行。众所周知,很多动物都会冬眠,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但这是不是修行呢?它能否由此而证悟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里没有杂念,也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来源于闻思,所以,闻思是必须的。  闻思什么呢?要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仅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象什么都不如出离心;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三个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真正的解脱道,缺少一个都不行。  二、中观及二谛的含义  (一)中观的含义  中观的含义,是指远离一切执着,远离一切二边。简而言之,二边是指凡夫的执着。甚至包括我们的梦境,都是建立在二边的基础之上的。二十四小时里我们的所做所为,第六意识的思维,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的感受,这一切都叫二边。为何称作“二”呢?因为,我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有无、常无常、高低、左右、上下、长短等等这些相互观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边。远离二边后的中间之道称为中观,那么,是否有一种“中间”的存在呢?不可能有。虽然没有一个“中”的存在,但如果用人类语言来表达空性,就只有暂时用“中观”二字,如果要真正了解它,则必须自己亲身体会。  (二)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含义  1、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现在,在我们六识所能触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当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这如同当空中乌云密布时,一阵风将乌云吹散,就露出了乌云背后的蓝天。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所触、所及就像乌云一样,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就要寻找一种能够象风一样吹散这些“乌云”的有力手段。当这些“乌云”消失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任何物质、精神、运动等世间一切虚幻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个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蓝天,万里无云万里晴。虽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  慧能大师曾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谁能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萨和一些证悟了的凡夫随时可以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知道。而普通的凡夫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会此境界,却可以通过理论来证实这个世界的存在,所谓的理论即指中观的逻辑。  2、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轮回、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运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佛曾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论”,就是佛从世俗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是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不仅如此,包括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恶。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但佛也临时肯定它如幻如梦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识所否定的,佛则肯定为不存在。所以,佛不与世人争论。这叫作世俗谛。  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达至究竟。  前面佛所说的“但世人与我争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从宣说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为什么会与佛争论呢?因为,佛所讲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范围,他们无法理解,所以会与佛争论。  在每一个物质上,都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比如说:一幢房子也存在这两个层面。怎样存在呢?若从眼、耳、鼻、舌的角度观察,在世俗谛中确实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这是从世俗谛角度讲的。那么,房子胜义谛的一面是什么呢?我们要观察,眼睛明明看见这里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我们的眼睛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能力辨别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时,会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这时他知道白色是真实的,黄色或蓝色是虚幻的,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黄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不是雪山发生了变化。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黄色,应该是白色。  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据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可以说胜义谛像苏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就像梦中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梦中的一切景象,从苏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梦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谛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  三、两个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个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人1有三种:一种人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另一种人一直都在胜义谛的境界内,还有一种人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来来往往。始终处在世俗谛的就是我们凡夫;始终处在胜义谛的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菩萨进入胜义谛时,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谛,在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现在,第一种人,也就是凡夫,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谛。超越以后他会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胜义谛)存在。于是,他将此世界(世俗谛)与彼世界(胜义谛)相互比较,又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他由此可以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世俗谛世界是虚幻的。在这样如理修行后,现象世界就会逐渐消失,直至消失到无影无踪之时,是否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会出现如来藏的光明。此处虽然是讲中观,不是大中观,但是中观最终也必须承认大中观的如来藏。  四、世俗谛为何如幻如梦  在世俗谛中,目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证悟菩萨的境界,这些与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观点。我们能推翻吗?能。因为我们每一个执着的基础,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稳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下面只讲其中的几种。  虽然《俱舍论》中讲了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但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觉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以,在这里不讲复杂的内容,只就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一)抉择外在的物质世界如幻如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这里首先就要问一问,谁知道物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呢?这种观点是自学来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觉?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主要不是来自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从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呢?譬如说,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经上的理论后,觉得很有道理,才开始信仰佛教。我们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开始没有,在接触了一些理论后才产生的呢?不是。在我们刚刚出生时,就有这种先天性的感觉,那时就执着我的存在,继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们从未想过我及我所的存在有无证据,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观点。所以说,是我们自己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  1、寻找“物质存在”的证据  比如这面白色的墙,因为眼睛看得见,我们就认为这面墙肯定是白色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我们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了睁开眼时眼前看得到一个这样的东西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呢?没有。所谓的理由,仅仅是眼睛的感觉,而没有其他证据。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是它说了算呢?当然不是。不要说胜义谛,即使世俗谛中的微观世界,我们的眼睛也无法看见,那么比微观世界更细微的世界,眼睛就更无法掌握了。在这样仔细观察分析后,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墙是白色的观点,谁都拿不出证据来。  譬如,可以用很多仪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速度等,这能否证明它是实在的呢?测量温度、速度的仪器是须用眼睛来观察的,如果没有眼、耳、鼻、舌、身等,谁知道仪器可以测量到这些数据呢?由此可知,最终还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于是,我们再也找不到墙实实在在是白色的证据了。  这个结论,不是佛要求我们接受的,也不是龙树菩萨要求我们接受的,而是当我们反复思维后,根本拿不出“它实实在在是一堵白色墙”的证据,才从而得出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