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美是由对象带来的一种快感,而善行同样可以给行善者带来快感,但这两种快感是大不相同的。美所带来的快感是同利害无关的,就像审美判断同利害无关一样;而善却是同利害相关的。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可以完全不管它的内容,而只是感觉它美;但善就不同了,当我们去行善,或者称一个什么行为为善行时,却不能像称其为美那么简单,而必须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举个例子说吧,在街上我们看到一个女子,以前我们对她没有任何认识,但我们完全可能不约而同地惊叹一声:“哇!好一个靓妹!”我们能说“哇!好一个善妹”么?当然不能,因为我们判断她的善良时,得从她的行为,而不是外表来看;她具体地做了什么好事表现她是善良的。例如,她看到一个老大娘不敢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就搀扶着她过去,看到一只小鸟死在地上就流出了热泪,等等。这些例子都涉及了事物的具体内容,并且事实上是功利的内容。您也许会问:难道说看见小鸟死了流泪也有功利在内吗?当然!姑娘在这里表现的是469一种同情心,而同情心的根子是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同情能带来功利么?它能给被同情者带来好处,并且给施同情者也还来某种形式的快感,就像我们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后,即使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物质好处,却也打内心里有一种满足感一样。当然这种快感也是有功利因素在内的,同美所致的快感不一样。以上我们谈了康德认为纯粹美同对象的认识内容、利害关系以及善与否等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的形式给审美者带来的某种快感。这是纯悴美的第一个特征,现在我们来谈谈它的第二个特征:审美判断的单称性与普遍性。所谓纯粹美的单称性,就是指当我们称对象为美时,只能称一个对象,而不能称一类或所有对象为美。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姑娘很美,但不能说所有姑娘很美。康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这一是因为当我们说一个对象为美时,是不能空口瞎说的,需要有些证明,而如果我们说“所有姑娘都美”之类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一一去证明呢?二是因为如前所说,康德的美实际上是一种感觉,而感觉这个东西,我们知道,对抽象的东西是不能感觉的,我们只能感觉具体的对象,如一个或几个人,而不能一次就去感觉所有的人。至于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康德说过:“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地令人愉快的。”由此可见,康德所谓美的普遍性就是指美“普遍地令人愉快”。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那是因为纯粹美是不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以及利害得失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一个对象,也许由于人对它有不同的利害关系以及不同的认识角度,因此而产生不同的认识及道德评价等,有人曰之善,有人说是恶,这样的470例子举不胜举。但当说到纯粹美时,由于只涉及到了对象的形式,没有任何利害因素在内,因而是可以为大家所普遍认可的,就像康德自己所言:“它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例如秀甲天下的黄山西湖,古今中外的游客们谁不认为它美呢?它的美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美的这种普遍性也可以称它是一种必然性,即在人们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因此当一个人认为某物美时,其他人也必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它美。这时大家也许会说了:什么美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我却不觉得有呢。例如一个穿着三点式的女郎,对一个老夫子来说是丑陋可恶的,而对于一个小青年来说则美得让他发呆。这说明美具有普遍性么?对于这个间题我要这么回答: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纯粹美”,而不是“美”,您这个涉及美女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粹美了,而是我们马上要讲的依存美。康德认为只有纯粹美才有普遍性,依存美并不具有普遍性。什么是依存美呢?我们刚才已经谈过了纯粹美,并且知道了它的特性,也知道了纯粹美与依存美是两种不同或者说相对的美。因此由何谓纯粹美我们就不难知晓何谓依存美。由于纯粹美是同对象的内容无关的,不涉及利害关系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依存美就是同对象的内容相关的,涉及利害关系的美。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人的美,我们刚举了那个例子。上面为什么老夫子觉得那个姑娘不美?是因为他觉得一个姑娘穿着三点式是不美的,而小伙子觉得美。这里涉及到了对象的内容。我们又知道,对于许多人而言,黑色是美的。我也向来认为471黑人一点也不比白人难看,然而许多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是越白越美,越黑越丑。为什么有这种歧异?我想这首先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结果,例如历史上黑人们的文化与经济力量一直落后于白人,沦为被欺压的对象,因而他们的肤色也被认为是丑的了,等等。而许多没有这种歧视性观念的人,认为黑色象征着健康,健康当然是人人都想要的了,于是便进而认为黑色是美的了。当然,人体美也许是所有美之中与我们最近,却也最难为我们所理解的美,所以我这点分析是最简陋不过的,大家可以自己深入思索。至于康德,他认为人体美为什么是依存美呢?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她的形体上很美地体现了女子形体构造的目的”。不过,康德对女子美的了解我想同他对爱情的了解差不多,大家不必太过认真。如果您有一双敏锐的鹰眼,会发现前面当我们谈纯粹美时,倘若将它的那些特性付诸具体的事物,那么就会发现:我们很难找到具有康德要求的那种纯粹美的事物。当我们说出那些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时,十个有九个半都是同内容和利害关系等相关的,也不是人人都认为美的,剩下的半个也只停留于两可之间― 严格地说,我们很可能找不出康德所称的那种具有纯粹美的具体事物,例如,我们能找得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人都普遍地认为美的人或物吗?我相信很难哩。康德也认为很难,不过他还是举出了一些他认为具有纯粹美的事物,例如花、鸟、海贝、无意义的花边图案、没有歌词的音乐,等等。472其实只要我们稍一“吹毛求疵”,就会用康德的理论剥掉这些所谓纯粹美的东西的“画皮”,然而我们还是不必这样做。因为虽然康德花了不少时间去分析纯粹美,但他自己也并不认为纯粹美有多少。弄清楚康德的两种美之后,我们还是脱离理论,走进“实际”吧,我们要来分析一下生活中那些具体的美的事物,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样美起来的。它们是怎么样美起来的呢?答案是:它们是通过纯粹美和依存美的携手合作而美起来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因此,当它被称为美时,一般而言,总是这二者都有美处。而且在这个由人类来主宰的世界上,它一旦存在,就总是为了某些目的而存在的,总可以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也只有当它们具有这些特性时,人类才认为它们美,否则,“惟利是图”的人类理都不会理它,更不会费心去考虑它美还是不美了。例如我们觉得那结在树梢上的鲜红的桃子很美,那既是因为它的形式美― 又大又圆又红,也是因为它的内容美― 美味。其实,在这里后者似乎更有用呢。例如在我们乡下有一种李子树,它结的果子叫“苦李子”,满满的一树,黄澄澄的,可我从来没有觉得它美,甚至从不正眼看它,因为它根本不能吃;而红枣,也同样是那么大一颗,还藏在乱七八糟的叶子里,我从小就觉得它挺美呢,其实就“形式美”的观点来看,它未必及得上苦李子美呢。因此,那些生活中实际美的事物基本上都是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结合:就它的形式而言,它是一种纯粹美;就它的内容而言,则是依存美。473我们要讲的康德的最后一个思想是他关于天才的沉思g 在探讨完纯粹美与依存美之后,康德接着又谈了一下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间题。当然,自然美与艺术美本身并不属于一种单独的美,其中自然美是纯粹美,而艺术美则是依存美。只是由于对我们而言,这两个词比它们的母体还要熟悉得多,所以康德要挑出来讲一讲。何谓自然美何谓艺术美这不用多说,我们只要顾名思义就知道了,对这两种美,不知大家认为哪种美更要了不起一些?我想有许多人认为自然美是最高的美,就像牛顿所说的‘, N atureis beautiful " ,一个艺术家无论多么了不起,总得师法自然,他的作品无论多好,顶多只能惟妙惟肖而已。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我本人也认同自然美,例如山川河流之美,是无法超越的,当艺术家自认为无法超越自然时,才想到要别出心裁,从自然无法做到的某些方面来超越自然,以至有“巧夺天工”之说。不过,康德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艺术美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能够“美丽地描写自然事物,不论它们是美还是丑。狂暴、疾病、战祸等等作为灾害都能被很美地拮写出来,甚至于在绘画里表现出来。”康德的这个说法也是不错的,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在那些艺术家们的笔下,无论什么东西,哪怕是最丑恶的,当用他们的笔描绘出来的时候,总能显出那么一种深邃的美感。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我想是凡高和毕加索。在凡高的那些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只是疯狂与痛苦,或者说痛苦得发狂,然而凡高却用他的笔将那些痛苦描绘得如同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一般壮美。至于毕加索,当我们看到他的《 格尔尼卡》 时,怎能不感到自己是在欣赏一部辉煌的史诗?虽然他所描写的乃是一场德国纳474粹对无辜平民惨无人道的屠杀!大家可以从本丛书的艺术卷中鉴赏到这些用色彩写就的史诗。除了能将丑恶的东西描写得很美,康德认为艺术美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它具有一种独创性。什么是独创性?康德说,独创性就是艺术美的不可模仿性。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成就,无论它们是多么伟大,例如牛顿的几个定律,还有进化论或者相对论,我们只要通过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物种起源》 或者《 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就可以了解掌握,并且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我们努一把力,完全可以将它们了解、掌握得像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一样好。这就是科学创造的可学习性。然而艺术就不同了,无论文学、美术或是音乐,在这些领域之内,那些伟大艺术家们的创作是不可能模仿的,虽然我们可以欣赏、临摹那些伟大的艺术佳作,然而又有谁能说我们可以因之创作出《 伊利亚特》 、《 蒙娜丽莎》 或者《 英雄》 第二?说老实话,那真是墙上挂帘子― 没门!这种艺术美的不可模仿性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美为什么具有这种不可模仿的独创性呢?这时,康德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因为那些创造伟大艺术作品的人根本不是普通人,而是同普通人有本质区别的天才!正因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有着对普通人而言匪夷所思的天才,因此他们才能创造出普通人所望尘莫及的天才之作。那么何谓天才呢?康德说:“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看到康德老人家这句话,令我们不由对天才们肃然起敬,仿475佛他们是九天星宿下凡尘。确实如康德所言,天才们以其超凡出众的夭赋,给艺术制定了法规:他们不但告诉后来的艺术家们如何创造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艺术,而且告诉我们这些艺术的崇拜者如何欣赏真正的艺术之美,就是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美。我不知大家见过这样的天才没有?要是我见到的话,非得厚起脸皮同他(她)合影留念不可。我相信在墙上挂这样的照片,比挂港台那些转眼就是昨日黄花的影星、歌星之类要光彩得多哩。到这里,我要轻松又略带遗憾地宣布:我只能这样讲完康德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同艺术杰作一样,哲学杰作同样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它也是一种艺术,也因此像有天才的艺术家一样,同样有天才的哲学家,他们具有天赋的才能,给“哲学”制定法规。纵观整部西方哲学的历史,我想可以称为天才的哲学家并不多,而康德无疑是少数这样的哲学天才之一。476第二二十三毛章幸福人生黑格尔不再是一个没有生活,只有哲学的人,相反,他享尽人生幸福,甚至有一个私生子。在花费大量篇幅讲解康德之后,我们要进入另一个伟大哲学家― 黑格尔― 的哲学世界了。我对这位哲学家的尊敬不亚于对康德,他的哲学可能看上去比康德更难懂,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会发现他几乎像康德一样博学而深刻呢。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先讲讲他的生平吧。话说很早很早以前,在德意志乱七八糟的几百个大小诸侯中,最大的一个奥地利发生了一场宗教冲突,其原因就是以马丁? 路德为首的“叛逆”搞起了一种什么基督教新教,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也说过了,马丁? 路德搞起他的新宗教之日,也是引发一场新的宗教迫害之时。这些基督新教的信仰者自然被老教的人视为异端,重则被杀了头,轻则被赶出家乡,四处逃命。在这些逃命者当中有一个人名叫约翰? 黑格尔,一个顶虔诚的新教徒,他选择了同属德意志的另一个邦,一个小不点儿的477邦― 符腾堡― 作他的安身立命之处。符腾堡位于德国西南部,现在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符腾堡州。黑格尔先生是一个有本事又乐天知命的家伙,到了新地方后,立即将异乡当做了家乡,踏踏实实地过起日子来,若干年后便人财两旺,子子孙孙在这里热火朝天地繁衍生息下来。时光如水,转眼两百来年就流走了,约翰? 黑格尔的后裔中出了一个牧师,他是一个挺受教民们尊敬的家伙,为无数个新生儿施了洗,在这些人当中就有那位同歌德像两颗明星般闪亮天际的席勒。黑格尔牧师像其他准许结婚的新教牧师一样,有自己的老婆孩子,他有一个儿子名叫乔治? 鲁德威? 黑格尔,生于1733 年,是个聪明的家伙。黑格尔牧师的这个儿子设法谋到了一个美差,进了符腾堡公国的税务局,做了一名税务官。他娶了一个妻子,据说是一个颇有才情的女子,甚至懂得拉丁文,并且将这些宝贵的知识毫不吝惜地教给她的孩子们。她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全名乔治? 威廉? 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这个弗里德里希也可译成胖特烈,我们在历史卷讲德国的历史时曾讲过叫胖特烈的德意志诸皇或王,德国人为了对他们的王表示尊敬便给自己的孩子起个同样的名,例如我们熟悉的尼采和恩格斯,他们分别叫做弗里德里希? 尼采和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这个大儿子就是我们这章所要讲的黑格尔,他于1770 年8 月27 日出生在符腾堡公国的斯图加特城。由于是长子,他最先得到了父母的宠爱,尤其是母亲,从小对他慈爱有加,他也对母亲报以深挚的爱。可惜,他才13 岁时,母亲就弃世了,这留给了478他永远的痛。多年之后,当黑格尔已经是一个老人时,他还在母亲的忌日那一天写信给妹妹说:“今天是我们母亲去世的日子,这个日子我永远记得。”也许正因为失去了母亲那共同的悲哀,黑格尔一家子的关系非常好,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兄妹之间,都有很深的感情。他的弟弟比他早死好多年,是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在无边无际的冰原上留下的几十万冤魂之一。他同妹妹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妹妹说不定是对他这伟大深刻的阿哥感情太深厚了一点,所以看不上其他渺小浅陋的男士,做了一辈子小姐,在黑格尔去世后的第二年便自杀了。临死时留下一封信,信中记载着黑格尔的许多童年往事,成为我们为黑格尔做传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她所留下的这封信中,我们知道了黑格尔有一个多灾多难的童年。他6 岁时得了天花,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不过总算被医生拉回了阳间道。几年后母亲又死了,正当此时,祸不单行,他又患上了痢疾和热病这类可怕的恶疾,他的母亲就死在这些传染病的魔爪之下,他自己又差点跟母亲一起上天堂了。他还得过一种叫“间日热”的怪病,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又热得冒汗,那难受劲可想而知,使得正在上学的他不得不回到家里休养了好几个月。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许老天正是想考验一下黑格尔,看他是不是堪当大任,才让他早年屡经痛苦挫折呢。黑格尔5 岁时开始上小学,两年后就上了中学,据说成绩还不错,特别是对拉丁文与古希腊文情有独钟。这为他以后的哲学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因为对于那时搞哲学的人来说,不懂拉丁479文和希腊文就像现在我们中国人搞西方哲学英文、德文皆不懂,或者搞中国哲学读不通文言文一样。可能由于他是个好学生,得到了一个叫洛弗勒尔的老师的青睐。在黑格尔还是个8 岁的小孩时,老师就送他一套《 莎士比亚全集》 ,共n 巨册,并附上一张纸条,告诉小黑格尔:“你现在还不能学习这些书,但不久你就会读懂它们。”这个洛弗勒尔先生也是位博学之士,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也熟悉文学与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 大伦理学》 到贺拉斯的《 歌集》 都耳熟能详。黑格尔在早年就显示出了两大优秀的学者特征:一是爱观察,二是爱做笔记。他总是仔细观察周遭的一事一物,从花鸟虫鱼的形态到别人的一言一行,并将所感一一记录下来。大家知道有两句至理名言:一句是西方的,叫“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另一句是我们中国的,叫“烂笔头胜过好记性”。一个人如果有了前一个好习惯,他就总能从生活中找出好东西来,无论是美还是思想;如果有了后一个好习惯,他就总能将这些好东西保留下来,变成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此日积月累,最后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自己的思想来。不但黑格尔如此,大家同样如此,不信试试看!就在这样的学习、观察与记录之中,黑格尔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1 788 年,到了18 岁这人生最美好年华时,他来到了一个做学问的人通常都会来的地方― 大学。他进的这所大学叫图宾根大学,在德国它不算好,也不算坏。刚进大学时他主修的是哲学和古典文献。可以相信他对这两门课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因为这些正是他一贯的爱好。一个480人对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总是能认真的,不管这东西在旁人看来多么乏味无聊,就像哲学这许多人看来无聊透顶的东西,也有一些人认为它非常有趣哩!两年之后他便通过考试,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除哲学之外,还有一件事对于年轻的黑格尔影响甚大,这就是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革命我们在历史卷已经详细讲过,它造就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史诗般的时代。黑格尔对这场革命的态度像当时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张开双臂欢呼,为此他还特地在图宾根广场上栽了一棵“自由树”。获得学位后,也许是受了家族的影响― 从两百多年前的那位约翰? 黑格尔以来,他们就是再虔诚不过的基督教徒,他进入了图宾根大学的神学院继续学习,在这里他选修了大量神学课程,像《 福音史》 、《 西塞罗论神的本性》 之类。不过他虽然是个虔诚的教徒,但对学院里那些陈腐的说教很不满意,并没有将很多精力用来搞神学,而是继续弄他的哲学。大学时,虽然黑格尔还是个20 来岁的年轻人,却已经露出学究气了,经常陷于哲学的沉思默想之中,因此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 “小老头”。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也许他像个小老头,可不像康德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头,他同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不少爱好,例如交朋友、喝酒、同女孩子们开开玩笑等。他有没有真的同某位小姐谈朋友就不得而知了。女朋友不一定有,但男朋友是有的,他们中有两位同样名垂青史:一位是荷尔德林― 诗界中的卡夫卡,生前像黑夜一样寂寞,死后才像太阳般灿烂;另一位则相反,生前被大肆吹捧,但历史证明他并不值得这样的重视,这个人就是也搞哲学的谢林。他们都是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时的同窗好友。481三年后,1793 年,黑格尔又毕业了,他的毕业证书上赫然写着:他学神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对哲学全力以赴。不过证书上同时写着:他擅长的是神学,对他全力以赴的哲学却才能有限。不知道当黑格尔看到证书上这样的字句时有何感想,或者几十年后,当他成为名扬天下的哲坛大宗师时,他的导师们想起这样的字句时又做何感想?大学毕业后,按规矩黑格尔去做牧师,不过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到了美丽如画的瑞士去当家庭教师。他这样做很可能是像康德一样,他的家庭虽说不像康德家那样一穷二白,但毕竟也只是小康之家,而且他已经大学毕业,总不能还像上大学时一样向家里伸手吧?他为之服务的贵族住在伯尔尼,当今瑞士的首都。他除了做家教之外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当地一家大图书馆里,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和历史等著作,从欧里庇德斯的《 美狄亚》 一直读到爱德华,吉本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 。康德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天才和大师们,他们的思想可能迥然相异,然而有一个共同点:博学!当然,黑格尔读得最多的还是哲学,例如孟德斯鸿、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他毕竟是一个哲学家,虽然被说成缺乏哲学才能,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哲学!他就这样在伯尔尼共呆了三年。1 796 年,他离开了伯尔尼,也许是因为在这个小小的山城里他感到很孤独,没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这时他大学里的好友荷尔德林来信了,说为他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找了一个好家庭做教师。黑格尔一接到这个好消息,立即飞一般赶来了。他想这时可有朋友能够畅谈终日了。但不久他就失望了,这时荷尔德林陷入482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之中。作为一个男人,荷尔德林先生有两大优势:一是长得漂亮,算得上小白脸;二是很浪漫。他虽毕业于神学院,但同古板的神学截然不同,是个十分浪漫的人,喜欢写诗。漂亮加浪漫,请问,有几个女子能不被这两块磁铁吸过去呢?包括他的雇主。他这时在一个银行家家里做家教,银行家的妻子名叫苏姗特,是个风流少妇。她就像那位司汤达笔下的美丽的德? 纳雷尔夫人一样,不知不觉地爱上她的于连? 索黑尔了,而荷尔德林呢,又怎能抗拒夫人的魅力?就这样,他陷入了一场注定是悲剧的爱情之中详细情形我们就不说了,也许我在本丛书的《 西方文学的故事》 中会再给大家讲讲。荷尔德林沉腼于危险的爱情之中,也许就像海洛因一样,正因为它的危险,也就更加具有无穷的魅力,将诗人的整颗心都拖进去了。他哪还有心思管远道而来的黑格尔呢?于是,抱着一肚子美好希望的黑格尔再次陷人孤独之中。而且这次孤独得更厉害,甚至于患了严重的优郁症,他只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哲学沉思之中,在冥想中逃避现实的苦恼。他这段时期冥想的主题之一就是人。在一封信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很多先生将对这样从自身必然产生的结论大吃一惊。人们仰望着把人抬举得这样高的全部哲学的顶峰感到头晕目眩。为什么,到这样晚的时候,人的尊严才受到尊重?为什么,到这样晚的时候,人的自由票赋才得到承认?这种凛赋把他和一切大人物置于同一行列之中。我认为人类自483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最好的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哲学家们论证了这种尊严,人们学会感受这种尊严,并且把他们被践踏的权利夺回来,不是去祈求,而是把它牢牢地夺到自己手中。这样的时光在他苦恼之中慢慢又溜过了三年。到1 799 年,这一年,他父亲在夫人仙逝十六载之后也到夭堂找她去了。他给孩子们留下了一笔遗产,黑格尔分得了一笔。得到这笔“巨款”后,黑格尔认为自己简直是阔佬了,立即想抛弃他久不欲做的家庭教师。但到哪里去呢?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在某所大学做老师,这样他就有条件搞他的哲学研究了。他又想到了另一个朋友谢林,这个“姓谢的”虽然比他年轻整整5 岁,但已经开始享誉哲坛了,就在黑格尔得到遗产的前一年他被耶拿大学聘为教授。想到了这位老朋友,黑格尔便给他写了一封信,间有什么地方能够让他既有好书看又有好酒喝。谢林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回信道:那你就到耶拿来吧。1 801 年,他来到了耶拿大学,以一篇《 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 获得了私人讲师的职位,关于这种给学校干活儿不拿钱的职位我们在康德那里已经讲过了。此后两年他便在耶拿大学开课,内容是有关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开始选他课的学生有十多个。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数字,对于一个开设晦涩的哲学课的默默无闻的私人讲师来说,有这么多人就很不错了。我记得当初也是私人讲师的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开课时才有5 个人呢。七十年之后,伟大的弗雷格也在耶拿大学讲课,他的学生经常只有两三个甚至一个呢。484当然,他的这一个比得上别人― 甚至包括黑格尔― 的几十个,这个学生就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卡尔纳普,我们在《 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 中将要好好讲他一番。几个学期之后,由于黑格尔讲课真不赖,虽然有点儿难懂,但他那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还是折服了不少听众,他的学生成倍增加,有了几十个。到耶拿大学没几年,黑格尔认为自己有资格做教授了,也不等别人推荐,自己向政府当局递交了一份材料,要求让他当教授。他的要求竟然顺顺当当地得到了政府的批准,这样黑格尔讲师就成了黑格尔教授先生了。这可是他人生的一大快事,时值1805 年。大家也许会奇怪,黑格尔凭啥子这么牛?政府又不是他家的,凭什么那么听他的话?难道他老舅是教育部长么?且听我道来。原来这次黑格尔能做成教授,靠山可比部长还牛呢,这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歌德的大名我们是如雷贯耳,无须多言,他比黑格尔大了足足21 岁,黑格尔在1 801 年刚到耶拿大学时遇到了他。歌德老人家真是慧眼识英雄,立即对年轻的黑格尔以青眼相待,当他得悉黑格尔想做教授,焉有不伸手相携之理?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歌德这时已经不只是享誉全欧的伟人了,还是政府里一个不小的官儿呢,经他的大力推荐,黑格尔就这么顺利当上教授了。第二年,在他再次过间下,黑格尔拿到了第一笔工资,100 塔勒。以后他还帮过黑格尔不少忙,因此黑格尔对歌德自然是崇拜之余加上衷心的感激,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歌德离开人世。485黑格尔曾写信给歌德说: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做是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里获得了恢复的力量,获得了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做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怎么样?竟然想做别人的干儿子了,有些肉麻吧仓不过既然黑格尔语出真心,我们就不要讥笑他了。就在这一年,1806 年,黑格尔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一个大变故,事实上这不仅是他的,也是整个德意志的一大变故。这个变故就是:拿破仑来了!我们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里的《 拿破仑传》 中曾经说到,1 806 年10 月7 日,普鲁士国王排特烈? 威廉三世向拿破仑宣战。普鲁士人一宣战,拿破仑就率15 万大军急速北上,一战耶拿,再战瑙堡,三战荷尔斯泰特,彻底击溃了普军,接下来一下子占领柏林。拿破仑竟然在二十天之内征眼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普鲁士!他从此走上了人生之巅峰。对于拿破仑的到来,黑格尔并没有大喊大叫,痛骂万恶的侵略者,其他大多数德国人,包括歌德,也是如此,歌德还同拿破仑有次十分友好的会见呢。其原因我们在历史卷中也讲过,那是因为他们的入侵对于广大人民而言实质上是一种解放,将当地的人民从腐朽的封建侄桔下解放出来。当拿破仑挥师进入耶拿城时,黑格尔还在马路边瞻望着他呢。是晚,黑格尔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写信给朋友说;486我见到了皇帝― 这位世界精神― 骑着马出来在全城巡视。看到这样一个个体,他掌握着世界,主宰着世界,却在眼前集中于一点,高踞马上,令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然而那些趾高气扬的法国兵可不像拿破仑一般和蔼可亲,他们开始搔扰民宅,其中包括黑格尔的家。黑格尔这时尝到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滋味,为了免遭进一步伤害,他断然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之夭夭了,胳膊弯里夹着他的第一部杰作《 精神现象学》 的草稿。逃离耶拿后,黑格尔到了一个叫班堡的小城。他本来就靠工资过日子,离开大学后,顿时口袋里布撞布,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请歌德帮忙。歌德正好有一位诗人朋友在附近,就请他先借点儿钱给黑格尔,让哲学家不至于饿倒在街上。这段时期也许是黑格尔一生中最惨的日子,但不久便过去了,因为当地的报纸《 班堡报》 请他做编辑,他便在报馆里靠编编稿子维持生计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居然替平凡的作者们编稿子,我想给这份小报写稿的家伙们应该感到自豪吧。这是1807 年的事。也就在这一年,黑格尔终于出版了使他不朽的著作之一《 精神现象学》 ,它被称做是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做了一年编辑糊口之后,黑格尔时来运转,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位,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请他去做校长。校长之位当然要比小报编辑好得多,黑格尔看起来也挺满意这位子:一则毕竟是个官儿,他黑格尔对这个东西向来不怎么讨厌的,就像他从来喜欢普鲁士政府一样;二则工资虽然不十分高,但应付完他那点儿简单的物质需要还有多余的哩。4 厅7听说黑格尔在这个位子上干得相当不错,他没有用许多教条和校纪去绑缚他的学生们,而是给他们自由,学生们看到校长这样信任他们也不好意思捣乱了,于是整个学校一切井然有序。后来他还当上了纽伦堡市的教育顾间,给当地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做了校长后,黑格尔终于完成了他人生的一件大事― 婚姻大事。1811 年,他娶了玛丽? 冯? 图切尔小姐。图切尔小姐系出名门,这从她的名字中那个“冯”字就看得出来,这是德国贵族的象征,就像法国的“德”一样,她的家族在德意志鲁恩邦是挺有名的。黑格尔娶她时已经41 了,这位小姐的芳龄却仅仅19 ,不及丈夫的一半,据说长得还相当漂亮。老黑真是艳福匪浅!这在西方哲学家,甚至所有哲学家中都是少见的了。恐怕只有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能和他相比,我们在前面曾讲过,密西亚城的统治者赫米亚斯将他的妹妹,或者侄女,甚或也是情妇嫁给了哲学家,他们夫妻俩也和和美美地过了一辈子。有趣的是两位哲学尊者结婚时的年龄也差不离呢,都到了不惑之年。据说这对老夫少妻日子过得十分的滋润,心满意足的黑格尔婚后不久写信给一个朋友,说:“我尘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有了一个官职和一个亲爱的妻子。”他们后来生了两个孩子。老大叫卡尔,也是个聪明家伙,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小儿子叫伊曼努尔,说不定是顺着康德起的,后来做过不小的官儿。此外黑格尔还有一个私生子,是他在耶拿时不知同哪个苦命姑娘生下的,黑格尔丢了姑娘,但认了私生子,给他起名叫路德维希。他看来很爱这个孩子,婚后488竟然把他带进了家门。不过好像图切尔女士不但没有怪丈夫乱搞,而且接纳了路德维希,让他成为了家庭的一员。真是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母亲!黑格尔在埃吉丁中学八年之久,直到1816 年,这时黑格尔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海德堡、爱兰根等大学纷纷争聘他做哲学教授。黑格尔得意之余,欣然选择了海德堡大学。到了海德堡大学,黑格尔真如龙归大海,虎人深山,立即显示了他超凡出众的哲学才华。第二年,1817 年,就出版了《 哲学全书纲要》 ,展示了他哲学的完整体系。这部书再次将他业已到处传播的名声推得更高、传得更远,一直传到普鲁士教育大臣耳朵里,他赶快邀请黑格尔到柏林大学,这所整个德意志最高贵的大学,去主持哲学教席。这个教席算得上是全德国最尊贵的哲学职位,原来由一度执德国哲学之牛耳的费希特主持,并且自费希特死后一直空缺,现在成了黑格尔的囊中之物。这是1818 年的事。至此,黑格尔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德国哲学界之王了。他再也不用愁谁敢抢他的饭碗,他遇到的只是一群群崇拜者,他们将他的课堂挤得满满的,仿佛这里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讲发财秘诀。他凭着惊人渊博的学识、深邃动人的分析征服了听众,让他们都成了他虔诚的弟子和追随者。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对黑格尔讲课情形的精彩描述吧:他坐在那里,面前摆着鼻烟壶,他的头低垂着,看上去不那么悠然自得,不断翻动对开的笔记。他的讲话常常被一阵咳嗽打断;每个句子都是挣扎出来的。语调同样是不规则的:忽而平铺直叙,显得格外笨拙,忽而是深奥的妙489谈,似乎无拘无束,发出一阵自然的雄辩,用富丽堂皇的措词把听众搞得如痴如狂。读了这段后,不知您有没有一点儿如痴如狂的感觉呢?我是有一点儿的。黑格尔不但课讲得好,偶尔还会闹些无伤大雅的小笑料让弟子们开开心。例如有一次他进课堂时仅一只脚穿了鞋子,光着另一只脚。那另一只脚的鞋在半路上给泥巴吃掉了,他竟然没有发觉。怎么样?是个典型的心不在焉的教授或者说天才吧?爱因斯坦也有点儿这个样子。1821 年,黑格尔出版了他的第三部经典之作《 天赋权利和国家理论概说}) (就是后来的《 法哲学原理}) )。此后他就不再埋首创作,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授课之中了,他此后的著作实际上只是他上课的讲稿了,有些是他自己出版的,但更多的是他的学生们根据听导师讲课的笔记整理出版的。这时,黑格尔哲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思想了,而是一个学派― 黑格尔派― 的主张。这个学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统治了德国哲学界,还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方哲学界,如罗素所言:19 世纪末,英美的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数是黑格尔派。至于德国,那不是“大多数”, 而几乎可以说是“全部”了!某个哲学家对此不禁大发感慨:哲学从来没有吹响过如此高亢的调子,它的殊荣也从来没有那样地充分得到承认和保障,如1830 年在柏林。也就是在这一年,即1830 年,黑格尔被授予了一个尊贵至490极的职位― 柏林大学校长。第二年,国王排特烈三世郑重授予他勋章,对于一个哲学家而言这是几乎闻所未闻的崇高荣誉。至此,黑格尔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顶点。然而物盛极必反,人盛极必衰。到达了人生顶点的黑格尔是否会像当初征服普鲁士之后的拿破仑,到达顶点之日就是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呢?他也会像拿破仑一样遭遇种种失败之辱吗?没有,因为他当校长的第二年,还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刻,柏林发生了霍乱,他在n 月13 日这天不幸染上了,第二天便溢然长逝。491第二二十四章绝对架廷奇能够实国忆自亡乙特此警告,如果您不怨头痛,请莫碰这一章,因为读又格尔的哲学也是一种折磨。经过了长久犹豫之后,我终于拿起了笔,来跟大家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了。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决定,因为,长久以来,我对黑格尔的哲学都抱有一种恐惧感,虽然对他的《 哲学史讲演录》 情有独钟,然而对于他自己那宏大而伟大的思想体系我一直视若畏途口虽然我为之花费的工夫不可谓少,就像为康德所花的一样,不过我感觉自己与康德还略微接近一些,但同黑格尔好像隔着层幕,因此不敢说对他的哲学有多深的理解。然而丑媳妇总得见婆婆,既然我写的是《 西方哲学的故事》 ,省却黑格尔是不行的,我只能“到一座山上唱一支歌”,现在既然到了黑格尔这座高入云霄、布满嶙峋怪石的大山之前,那么就鼓起勇气来唱唱这首《 黑格尔哲学》 之歌吧!如有不对,敬请大家斧正!讲起黑格尔,我们最常492听到的一个词是“绝对理念”,这个词及其含义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绝对理念呢?我们先按常规分析一下:所谓绝对理念就是绝对的理念,绝对是用以修饰理念的,理念才是中心词。这样,为了理解绝对理念,我们先必须理解何谓“理念”。讲康德哲学时我们曾讲过,可以将灵魂、本质与上帝三者统称之为理念。灵魂是一切精神现象中之至高统一体;世界的本质,或者称本质的世界是这个物理世界的最高统一体;至于上帝,则是比两者还要高的统一,也可以说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统一体,是最高的物自体。由此看来,理念就是一切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有点儿像我们早讲过的柏拉图的理念。事实上正是如此,就何谓理念而言,黑格尔是同柏拉图和康德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康德,是黑格尔许多哲学思想之源,不过他不是正面地追随康德,而是常常将康德当做一块‘垫脚石”,通过对他进行否定与肯定而得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当黑格尔在这个理念之前加上“绝对”二字时,其含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仍可以视之为存在之物的范本,而绝对理念则可视为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大家知道,“绝对”这个词常常就是“最”、“无与伦比”等意思。例如说王重阳是武林的“绝顶高手”,就是说他是武功天下第一了。当黑格尔在理念前加上“绝对”时,也就是说它是最高的、无与伦比之理念了。大家发现没有?这“绝对”二字实质上是白加了,或者说只是一种强调,并没有给理念增添什么实际内容,因为理念本来就是绝对的、最高的,称之为“绝对理念”不过是将之本来就有的特性提出来强调一下罢了,就像基督教徒称“万能的上帝”一样。现在我们弄清了什么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紧接着第二个493 l问题便来了:黑格尔认为这个绝对理念又如何呢?我们在前面讲康德时已经知道,康德认为,理念,也就是说物自体,根本不可能为我们所了解,亦如道德的理念― 至善― 不可能在人间得到实现。黑格尔对此的回答同康德截然不同,他认为: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做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真正核心。所谓“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也就是说绝对理念能够在人间得到实现。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什么?在人间得到实现?正是这个意思!当黑格尔谈到绝对理念时,就像康德谈至善、自由等一样,是一种人类的理想状态,不过同康德认为至善只是一个“应当”而不可能在我们这个“此岸”世界得到实现相反,黑格尔认为,这种理想状态能够在人间得到实现。当然,我们等一下会看到,黑格尔的这个实现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或“完美的”实现,而是部分地实现。这个观点容易理解,要是绝对理念这么容易就彻底实现了,那么人类在其漫长的生命里还要干什么呢?而且法国大革命的不完美性― 例如它的残酷― 是一眼可见的,我们在历史卷中已经讲过了。不但法国大革命如此,一切现实中的事物莫不如此,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实现了绝对理念,而只是部分地实现,但的的确确实现了一部分。他在《 小逻辑》 中说: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概念相符合。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皆不可免于毁灭,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494合都由此表现出来。所谓概念与存在问的不符合其实也就是那绝对理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因为事物的概念也就是其绝对理念,正像实在事物本身就是绝对理念的不完全实现一样。绝对理念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黑格尔认为,那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观念,而是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原则,所以有着强大的力量,就像统帅一支强大军队的将军一样,当然有力量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当然,说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实质上等于没说。这就像假如您问:泰森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拳王?我回答说:这是因为泰森力气大。您会不会嘴角一撇道:“你这不是废话吗?泰森力气大还用你说?' '既然在这样简单的问题上做此类回答都不行,那么在回答绝对理念为何能实现自己这样深奥的哲学问题时当然更不够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做更深入的回答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为什么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黑格尔对此的深刻回答是:这是因为思维与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同一性。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家可能在高中时就已经在《 辩证唯物主义》 课本上听说过了。然而在这里黑格尔的意思同大家在那里听说过的大不一样。这个不一样首先就表现在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我们平常所称的思维与存在根本不是同一样东西。为了理解黑格尔的这个基本命题,我们先必须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他的思维和存在。495首先,黑格尔的思维不是指我们所说的大家头脑里的那个思维,例如思考数学题的那种思维活动,而是一种在我们所有人头脑之外的“客观思维”,用另一个名字来说,就是我们久仰大名的“绝对理念,,。对于什么是“客观思维”,或者为什么有一个这样的称呼,我想是因为黑格尔的这种思维一则是外在于我们人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主观而是客观的,二则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而是一种无形的思维。这两个特性加起来就成了黑格尔的“客观思维”了,而这种外在于我们的客观思维当然也就是绝对理念。讲完了黑格尔的思维,现在该讲他的存在了。他的存在同我们所讲的存在之关系可以用这样一句自相矛盾的话来说:黑格尔的存在既是、也不是我们所称的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道来。说是,是因为当黑格尔讲存在时,其实指的也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例如高天淡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等。这些东西用我们习惯了的一个词来说,就叫做“物质,,。然而当黑格尔指我们这些“物质”时,他的意思恰恰同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们不一样,甚至可以说相反。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些物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一是我们人能够感知― 看、摸、听等― 这些物质;二是这些物质的存在确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有没有想到它们,它们依旧存在着,岿然不动。这就是唯物主义所称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上这些看法恰恰就是黑格尔所反对的。他认为唯物主义者所称的物质根本不具备所谓的客观实在性,而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东西。用另一句话来说,如果有人坚持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496性,或者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才是物质,那么就意味着根本没有物质这种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唯物论认为物质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对于我们而言,物质常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客观实在。但黑格尔恰恰反对这一点,因此他不用物质与实在等词而单用了“存在”。对于他而言,这个存在也是我们所指称为物质的那些东西,但黑格尔认为它们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说这种主观的“存在”同思维具有同一性。我们已经讲清楚了何谓思维、何谓存在,那么,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命题里除了“与”、“具有”等意思一看就懂的语法词,就只剩下另一个有哲学意义的关键词― “同一性”了。什么是同一性?词典上它的意思就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内外均相同,或者说外表虽有差别但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指的正是这后一个意思,具体说就是:(一)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二)凡思维的东西一定会存在。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黑格尔不承认有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这种东西,也就是说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关于不承认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从蓝天白云到靓妹丑女都不是客观实在这种“古497怪”观念我们在前面已说过两次了:一次是在讲洛克哲学,讲到洛克认为何谓知识时,曾说过在洛克看来,我们虽然分明地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这只是感觉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并不能断定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即能“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而事实上这“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既非证明存在的充分条件,也非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洛克的下述观念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并不能断定物质世界的存在,我们所能直接接触的只可能是心灵中的观念。而康德的思想在这点上同洛克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我们人所看到、听到、摸到的万事万物这些现象其实也只是我们的感觉,它是一种由我们的感觉所形成的表面现象,是一种主观的表象― 现象。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万物― 存在― 不是什么客观实在,而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是一些主观的表象,那么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呢?洛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谈及的贝克莱主教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说:现象来自于物自体。而黑格尔回答说:存在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什么是黑格尔的客观思维,为什么说存在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呢?黑格尔对此也有一番深刻的分析。正是从这些深刻的分析之中体现着黑格尔哲学,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深刻的分析之中了解黑格尔哲学。黑格尔说,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万物并非客观实在,而只是一些表象或感觉,那它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并且表现为这些表象与感觉呢?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光靠那外在的表象、虚幻的感觉,必须有其它的、更为可靠的东西做这些表象与感觉的“支498架”。那么,这个更为可靠的东西又是什么?黑格尔说:是“类”。这个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与个别事物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共性、普遍关系,或者说事物的规律。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如动物学中的“鱼类”,就是指“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形、具鳍、用鳃呼吸的水栖动物。”也就是说,鱼作为鱼都具有“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型”等类的特征,又如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三定理也是行星类的特征。黑格尔认为,这些万物赖以成为其自身的东西光凭我们的感觉是不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通过我们人类的精神才能认识。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个体生灭无常,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其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黑格尔的这段话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他总不可以凭感觉,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听觉,去看到事物的类或者规律,要了解这些东西必须借助思维。这个思维既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更是客观思维、绝对理念,只有它们才能把握事物的类。到这里的内容大家想必都不难理解,但黑格尔并不止于此,他将更进一步,并且这一步可没有这么容易理解了。这一步是,黑格尔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本质或者规律只能靠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易于理解,就是说既然只能通过思维去认识事物,那么事物就是思维所思维的那个样子。但难就难在为何如此,而且这句话似乎明显的有些荒唐。事物就是所思的那个样子,那么如果我把一只杯子思维成一只大象,那么它就是一只499大象么?如果是这样话,那么黑格尔当然错了,而且犯的似乎是一个傻瓜都不会犯的错呢!因为一个傻瓜也不会因为想象地上的一块石头是一块苹果就拿起它往嘴里塞。但大家也应明白,正因这个荒唐是如此明显,所以黑格尔决不会犯如此的错误,如果我们认为它显得荒唐,那么是因为我们错误地理会了它,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在一个观念荒唐的外表之下深刻的合理性。这样的理论不但在哲学上有,在科学上同样有,科学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就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这两个理论也“一看上去”都很荒唐,同样因此遭到了那个时代“聪明”人们的怀疑甚至嘲笑:根据前面那个理论人类就是猴子的子孙了;而依据后面那个理论,它说“两次事件之间逝去的时间依赖于观察者的运动,而非一个固定的数据”,也就是只要我们运动得够快,我们就能让时间停止― 做光速运动时,甚至倒退― 做超光速运动时,这样的话,人类长生不老与返老还童都是可能的了。这哪是什么科学理论,简直就是童话哩!黑格尔这句话看上去也很荒唐,但同样有其深刻道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类的存在是依赖于思维的,二是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对于第一点,这是因为事物的类是不同于其夕嚷的,它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和摸到,甚至于不能用任何仪器间接地测量到。例如我们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看见某些原子,也可以用伏特计测量电压,但我们怎能测量那个“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物运动的规律也一样,例如我们如何能看到、听到或者摸到行星运动的规律呢?这些都只是人类凭着思维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500如果没有这个思维,那么这些规律就不存在― 事物当然仍在照原样运动着,不过规律这个东西却并不存在,就像如果没有牛顿就不会有惯性定律,没有爱因斯坦就不会有相对论一样。当然惯性定律与相对论并非只有牛顿和爱因斯坦才提得出来,在这里“牛顿”也可以改成“马顿”呢,也就是如果没有一个人提出这些定律,那么它们就不会产生出来,就不会存在。如黑格尔自己在《 小逻辑》 中所言:类作为类是不能被知觉的,星球运动的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的。所以普遍是人所不见不闻,而只是对精神而言存在的。这里的精神就是思维。请看,至此我们已经说明了事物的外表与个体本身是生灭无常的,只有它的类是恒久的,而类的存在却有赖于思维。这时可能又有人有疑问了:既然如果没有思维就没有类或规律等,例如牛顿死了就没有了惯性定律,那么如果所有的人都死了呢,那世界就成个什么样了?难道它就会因此湮没了吗?成了一堆只有现象的、生灭无常的乱麻?当然不会。因为当我们说思维时,它固然看上去只是人类的思维,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比人类思维更为广大的思维― 客观思维,或称绝对理念。人类的思维不过是“客观思维”之一种而已,也可以说是客观思维发展之一阶段而已。这样,即使人类不存在或者灭亡了,万物仍是存在的并且照样有类,因为那客观思维永远在思维着它。又,这个类既然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因此换言之对于每501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类就是客观思维所思维到的有关它的那些东西,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它的类就是客观思维整体,而客观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至少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对于个体而言,类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它的概念。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概念就是超出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其类特征的描述。例如人的概念,无论说是“理性的动物”还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个“理性的”、“会制造工具的”与“动物”就是其类特征。因此,像依赖客观思维与类一样,事物也依赖概念才能真正存在。对此黑格尔说:“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存在的实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又说:“概念乃是内蕴于事物本身之中的东西;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即由于其中包含概念,因此把握一个对象也即是认识这个对象的概念。”至此我们就表明了存在的存在有赖于思维,或者说一切的存在都是从思维而来的。但这只是证明的第一步,前面我们说过,还要证明第二步,即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这比证明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要容易一些,甚至可以说用不着证明。既然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那么类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得由思维决定了。这就像既然一个雕像会不会存在有赖于雕刻家,那么它到底会雕成个啥样子当然也如此了。这时也许有谁会打趣般地问:你怎么知道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像雕像依赖于雕刻家而不是像孩子依赖于父母呢?须知父亲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存在”,但他们却不能决定他长什么样啊!这是因为思维之于类并不是像父母之于孩子,而是像雕刻502家之于雕像。因为这个客观精神、绝对理念,像我们前面所言的一样,是一种有最高力量的东西,简直像上帝一样了不起哩!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分析完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一半― 为什么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现在我们来分析另一半― 为何凡思维的东西一定会存在?这其实也像上面为什么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一样好说明。思维既然是有最高力量的东西,简直像上帝一样牛,那么它当然会努力将思维不停驻于思维,而是将之付诸实践并最终实现。这也像一个雕刻家既然脑子里有了一个雕像,或者一个作家构思好了一部小说,他们当然不会将这些思维停留于脑海里,而是会将之付诸实践,创造出相应的雕像与小说,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雕刻家和作家嘛!而上帝本来就是造物主嘛!这样,为何凡思维的东西就一定会存在也就说明了。就像黑格尔自己所言:“思维、概念必然地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而是要扬弃其主观性并表示自身为客观的东西。”这样,经过漫长的分析之后,为何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终于得到了说明。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三句话来总结之:一是思维决定存在的本质;二是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三是思维可以通过实现自己而成为存在。这里要补充的是:在黑格尔那里,思维、客观思维、理念、绝对理念、理性甚至实体这些个词的基本含义通常是一致的,只是基于不同情形,要说明不同环境下的问题才分别使用。例如黑格尔下面这句话“一切现实的东西,惟有在它具有理念并表现理念的情况下才存在。”在这句话中,是不是可以将理念换成思维呢?503可以,并且换了之后其意思仍是清楚的,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有,他曾明白地说过:理性,就是实体。当然其意义也会有一些变化,但这变化主要是着重点的不同,而非基本含意或者对错的变更。这里的一个例外就是当黑格尔使用思维、理性与理念等概念时可能指向两个对象:一个是人类之外的,另一个是人类。作为一个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人类之外还存在着理念、理性、思维等,就像存在着上帝一样。而与此同时,人类同样具有理念、理性与思维。不过这样的差别是不难区分的,我们只要从他话语的前后一看就会明白所指的到底是何者― 人类抑或是超人类的理念、理性与思维。例如:“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于世界之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井性。”这句话中,黑格尔的这个理性当然不是指人的理性,而是指人之外的理性,指绝对理念、客观思维。关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间题,我们还是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做这一节的结尾吧:… … 所以,理念深信它能实现这个客观世界和它自身之间的同一性。― 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升这种种确信为真理。理性与现实的同一上面我们刚刚讲过,黑格尔的思维、理念、理性等概念都可用于人类。事实上它们不但可用于人5o4类,而且当他真的如此做后,这就在其哲学中别开生面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他的关于国家与社会制度等的理论了。我们在讲黑格尔的生平时,曾经说过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一样,不但得到众多的信徒,而且还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这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这个人虽然曾经是一个欢呼过法国大革命的热血青年,但当他渐趋老迈时,变得保守了,不再喜欢残酷血腥的战争与政治革命,而十分欣赏给德国带来了和平、统一与强大的普鲁士专制政府,像他的传记作者凯尔德所言:“最后,经过四十年的战争和无法估量的混乱以后,一颗老年人的心拍手称快地看到这一切终于结束,称心如意的和平时期开始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黑格尔不但将他对政府的这种欣赏表露在行动上,还表露在了他的哲学上,用他的哲学为普鲁士政府的反动与专制做辩护。他最有名的一句做如此辩护的话是在《 法哲学原理》 的《 序言》 中所说的:几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使他得到了普鲁士政府的高度赞赏,据说教育大臣为此特地写信给黑格尔,大大地夸了他一通。但黑格尔同时引起了对政府专制不满的自由派们的愤怒,大骂黑格尔是走狗,甚至说他的哲学“不是长在科学的花园里,而是长在阿谈奉承的粪堆上。’,一向受不了批评的黑格尔愤怒地站起来替自己辩护。他是如何辩护的呢?对于两句话中的前一句话用不着辩护,自由派所505反感的只是后一句。对于这个惹事生非的句子,黑格尔是如此分析的,他首先说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他知道人们反对这句话时恰恰认为他说的是现在的一切,包括战争、屠杀、抢劫以及独裁专制等,都是合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现实的,也就是说是现存的,他们将“现实”与“现存’,混为一谈。对此黑格尔将“现实的”与“现存的”截然区分开来。他说,现存并不意味着现实,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东西确实存在,然而它们却没有资格称自己为现实的。他在《 小逻辑》 中说: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都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段话里黑格尔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什么价值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虽然现存,然而根本不是现实的。这就解决了人们反感的理由之一,即认为他把世界上一切垃圾,例如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强盗们,当成了合理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配享有现实的美名呢?黑格尔在《 法哲学原理》 中告诉他们:一个坏的国家是一个仅仅实存着的国家,一个病躯也是实存着的东西,但它没有真实的实在性。一只被砍下来506的手看来依旧是一只手,而且实在着,但毕竟不是现实的。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黑格尔的这意思很明白:就是只有那些其存在具有必然性,是必然如此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现实的,这也就是说那些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则不是必然的,因而也就既不是现实的,也不是合理的了。国家与政府正是如此。但这句话的模糊性也一眼可见,因为“必然性”这个词的含意虽然简单,然而如果将之应用于实际就复杂了,请问: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必然的呢?或者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不是必然的?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几种完全不同却都难以反驳的结论,例如既可以说“一切现存的都是必然的”,也可以说“一切现存的都不是必然的”,这两句话均可成立。就说罪恶吧,难道罪恶不是必然的吗?或者可以说善举是必然的吗?如果我们仔细思索,的确找不出什么东西不是必然的,或者什么东西是必然的。例如就一切必然来说吧,有些人说民主与自由是必然的,然而它们真是必然的吗?即使依据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们有其必然性,然而它们的存在却依赖于一样东西,那就是人类与地球的存在,假如有一天因为某种自然或人为的灾难,例如地球受到小行星的撞击或爆发核大战,地球与人类都不存在了,还谈得上民主与自由之类吗?如果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必然的,也许只有一个― 死亡。这样说来,一切都不是必然的吗?也不是。例如西方有句俗507话:即使一叶也不致无因落地。就是说一片小小的树叶之落地也是有因可循的,而且正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那一叶落地也就是必然的了。其它任何事情都可类推,如果大家肯一个劲往下追根溯源,那么将不难发现现存的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到,当黑格尔再加了一句只有那些必然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现实的时,他实际上并没有多说什么,也并不能否定人们对他的疑虑,疑虑他将那些坏东西说成是合理的。黑格尔对这个当然同样不能完全否认,否则他就不是黑格尔― 一个哲学家中的哲学家了,他明白地指出,有些坏东西并不因为其坏就成其为不合理的,它们仍然是合理的,否则它们就不会存在。他说:“完全没有概念和实在性的同一的东西不可能有任何存在。甚至坏的和不真的东西之所以存在也还是因为它们的某些方面多少符合于它们的概念。”在这里的这个“它们的概念”其实就是理性之意。黑格尔的意思就是,即使坏的东西,如果从它们的角度看,它们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当然这个合理性不是有道理或者正确,而是合乎理性之意。而这个合乎理性就是说某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因此尽管它坏,它却是必然要存在的,这种必然性就可以名之为理性。我们可以举个最坏的例子来说,希特勒及其纳粹不用说是坏到了家的,然而他们的出现于德国却有其必然性,是德意志整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从尼采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就可以看到其影子。还有最后一点就是,黑格尔说现实与合理并不意味着永远如此,相反,一切事物都在改变,那些此时是现实的合理的到彼时将不再如此,那时它们将成为不现实不合理的东西,将变成死508灭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只不过是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只是暂时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与阶段。当它们是现实的时候,它们是合乎绝对理念的,具有必然性,然而世移时易,渐渐地它们就同绝对理念发生矛盾了,于是就必然会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这也就是说,那些坏的东西别看它们现在挺神气,然而它们是秋后的蚂炸― 蹦趾不了几天了,它们的末日一定会来临。黑格尔用这句话为自己辩护,说他并不是在片面地维护现在的制度与政府,好让自由派们不那么痛击他。这意思还可以从他那两句话中的第一句看出来,那一句就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之一,诗人海涅,对他说对那句“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不敢苟同时,黑格尔笑了笑,然后一脸神秘的样子,答了句:“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会是现实的。”然后赶快往四周看了看,深怕隔墙有耳的样子。为什么黑格尔这么小心翼翼?当然与他这句“凡是合理的必然都会是现实的”有关,因为根据这句话,那些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的,那么,自由派们提出的那些民主、自由、平等、博学等原则哪一样不是合乎理性的呢?这是谁都会承认的― 包括黑格尔,那么,这一切早晚都会得到实现,这就意味着现存的不民主、不自由的政府和政治制度一定会完蛋J 这样的话要是给政府听到了,不会将他关起来才怪。因此难怪黑格尔要小心翼翼了。509这样,我们应该理解黑格尔那句“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话的真正含义了,它并不是一句保守的维护现存反动制度的话,而恰恰是一句蕴藏着异常深刻的哲理并且富有革命性的话,真可谓高屋建扳、高瞻远瞩。同时,这一句话将黑格尔把他的思维、理念、理性等概念用于人类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之精粹一网打尽了。这个精粹与黑格尔的基本哲学观点“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说:人类社会现存的东西,包括社会制度,它们一旦存在就具有其合理性,然而它们终有一天会变成不合理的,必将走向衰亡。至此我们已经讲明了为什么黑格尔说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还将这个观点置于社会制度中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展现了人类堪称光明的未来。我们也说过,这只是黑格尔的基本哲学观点,黑格尔的哲学当然不会停留于“基本”,他必会更深入地进行形而上学的玄思。他所玄思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绝对理念究竟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这同前面那个绝对理念为什么能够实现自己配成了完美的一对,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我们现在就来讲这个问题。就整体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成三大块,分别是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个整体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绝对理念之自我实现。他的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分别讲的就是绝对理念如何实现自己的具510体过程。逻辑学讲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发展的进程,这时绝对理念表现为许多范畴― 例如质、量、度、本质、现象、现实,等等― 的依次推演。自然哲学讲述的是绝对理念将自己“异化”,也就是说成为自然万物的进程。精神哲学则讲述的是绝对理念超越了自然界而进入人的意识的过程。这时绝对理念在人的意识之中又回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并最终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大家要等到下面详细分析后才会懂得它们的意义。我们按次序先讲黑格尔的逻辑学。逻辑学是范畴的研究者黑格尔为他的逻辑学建立了一个“范畴推演系统”,他将这些范畴称之为纯概念,即“纯粹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之中不含有任何经验或具体事物的成份。这个“范畴推演系统”整体上共由三大块构成,分别是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其中每块又由三个范畴构成:构成存在论的是质、量、度;构成本质论的是本质、现象和现实;构成概念论的是主观性、客观性、理念。这些范畴也许看起来有些玄,但只要大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会发现事实上一点儿也不难懂,它们只是对我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世界以及我们表达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总结。例如当我说“这是一只猫”这句话时,它里面就包含了质、量、主观性等范畴。其中,“猫”是质,“一只”是量,而这又要一个判断,它属于主观性这个范畴。511由此可见,其实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在说着、听着范畴,只是不知道罢了。就像许多人觉得自己穷,要是能弄到什么宝贝就好了,其实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就是无价之宝。黑格尔正是在这些我们一贯拥有而不自知的范畴之宝中建立起他的逻辑学大厦的,他先找出上面的诸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建立了这门以研究诸逻辑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为内容的逻辑学。黑格尔认为他的逻辑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灵魂,其它两「1 ,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都只是逻辑学中那些逻辑原则在自然界和人类精神这两个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为此他将这两门哲学称为“应用逻辑学”,他说:“如果依前所言,认为逻辑学是纯粹思维规定的体系,那么别的部门的哲学科学,如像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似乎就是应用逻辑学,因为逻辑学是自然哲学中富有生气的灵魂。其余部门的哲学兴趣,都只在于认识自然和精神形态中之逻辑形式,而自然或精神形态只是纯粹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而已。’,前面我们在讲康德哲学时曾讲过,康德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就是由知性同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而这个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十二范畴,它有四大类:量、质、关系、样式。这些中的每一类又包括三种具体范畴,例如第一类质包括实在性、否定性与限制性三种范畴。我们也不难看出来,康德这十二范畴其实只是十二种思维的模式,或者是十二种事物可能的性状及事物之间可能的关系― 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头脑的思维模式当然依据事物本身而来。但是康德的那十二范畴显然同黑格尔的这九范畴差别很大,例如康德的诸范畴排列虽然有系统,但还是有些令人摸不着512头脑,像上面质的三种范畴就是这样,而黑格尔的九个范畴可不同了,它们的排列是十分系统的、合理的,例如将存在论分成质、量、度三个范畴,它们之间的彼此相联与递进关系一看就能明白,确实排列得好。还有,康德的范畴只在现象世界中才有用,同物自体毫无关系,然而黑格尔的范畴却不是这样,它不但是主观的,是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形式,也是客观的,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并决定客观事物本质的“客观思想”,在它们之外再也没有超越一切、不能认识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虽然好像超越了人与自然,但它实质上仍由这些范畴组成,离开了这些具体范畴,绝对理念就只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空壳了。这是因为,由于绝对理念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各个范畴实际上可以说是绝对理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它们当然也不能离开绝对理念,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最后我要来详细地谈谈大家在上面已经看到了的一个现象,就是黑格尔在排列这些范畴时那巧妙的方式,例如质~量~度,这就是所谓的“三一式”,在这三个概念中,第一个范畴是肯定的,第二个范畴是对第一个范畴的否定,而第三个范畴则是前两个的综合,这也就是我们在高中时的《 辩证唯物主义》 课本中就学过的辩证法的第一个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现在就来大致讲讲这个规律。平常而言,这肯定与否定是一对冤家,彼此势不两立,毫不相干。然而黑格尔却从它们的对立中看到了更深刻的一层,那就是肯定之中的否定,否定之中的肯定,所以肯定与否定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大家要注意,这里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并不是两个事物513之间的肯定与否定,例如像两个死敌打架,这两个死敌其实本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出于误会成了死敌,后来又成了朋友。黑格尔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同一个事物之中的肯定与否定,或者进一步说,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是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例如一个生命体,就像一个人吧。我们知道,生存可以说是人最起码的本能,它的否定面就是死亡。我们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人只有生存这种本能,而死亡却是人所最为害怕的,当然处于生之外,不是一种本能。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正是在一个生命之中除了有那个生存的本能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立的本能― 死亡,是生中有死,而死中亦有生,这就是说,在肯定之中包含了否定,否定之中也包含了肯定。黑格尔的这种思想虽然只是一种哲学的玄思,但他没想到,不过数十年之后,他的这个否定之否定律在弗洛伊德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说明。因为弗洛伊德正认为,在人的生命之中的确同时存在着一两种相对立的本能,他分别称做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 精神分析纲要》 第一部分的第二节《 关于本能的理论》 。我们已经说明了肯定之中有否定,那么否定之中有肯定又是怎么回事呢?黑格尔说,否定之中有肯定,就是说否定并不是单纯的否定,也就是说不是对所否定对象的全盘抛弃,弃之如敝履,而是在否定之时又保留了被否定对象中的某些东西,是部分的否定。黑格尔给这种否定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扬弃”,他说:" ‘扬弃’一词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 … 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黑514格尔将这种“把肯定的东西在它的否定的东西中保存下来”称之为人类理性认识中“最重要之点”。到这里,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在这个否定之否定律或称“扬弃”里包含着三个步骤,分别是:肯定一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肯定可以称为单纯的肯定,而否定可以称为单纯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则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较之单纯的肯定与否定来,否定之否定当然要棋高一着儿了,具体点说,是“内容更丰富,也更具体了”。打个比方说吧,我们的身体可以是强健的,也可以是虚弱的,强健是对虚弱的否定,为了对抗虚弱,我们经常锻炼身体,于是锻炼之后我们比先前更加强健了。懂得黑格尔这个否定之否定律对于理解他的逻辑学十分重要,因为他正是以之来研究其逻辑学范畴体系的,可以说是整个逻辑学的基础。我们前面之所以不直接讲逻辑学的三大块,即存在论、本质论与概念论,就是因为如果不先讲清楚这个作为基础的否定之否定律就没法讲它们,就像建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现在我们已经打好这个地基了,那么就“万丈高楼平地起”, 开始建黑格尔的“逻辑学”这座高楼吧。先建第一层:存在论。我们也已说过,存在论由三大范畴组成:质、量、度。我们在中学时也已经学过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在这里正是运用否定之否定律来讲述质量互变律的。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个范畴就是存在论的第一个范畴― 纯存在,我们可以将纯存在看做是质这个大范畴中的一个小范畴,但也是一个单独的范畴。黑格尔说,这个纯存在是一种“纯有”。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说它是一个除了“有”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性质的东西,我们515只知它有,除此一无所知。大家可以把这个“有”看做是整个宇宙万物之始,然而正因为它是宇宙万物之始,它必须不具有后来宇宙万物那些千变万化的性质,而只能是一种单纯的东西;它无形也无质,只是单纯的“存在”而已。就像《 老子》 第二十五章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子的“道”同黑格尔的“纯有”有些相似:首先它们都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万物之始,也就是说,先有它们俩而后有天地万物。其次它们除了“有”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性质,这个“寂”和“寥”都是无形无质的意思。看样子老黑和老子是英雄所见略同哩!不过老黑要落后了两千多年而已。黑格尔接着便祭起了他的辩证法法宝,说,既然这个“纯有”除了“有”这个隆质外一无所有,那么它也可以说是“无”,是一种“非存在,,。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独特的推理方式,不过并不太难明白,这就像在法庭上一样,被告说他有证据表明他没有罪,可是却怎么也不能说出这个证据来,只是一味坚持说他“有”,那么这也就等于“无”,没有哪个法官会认为他是“有”而不是“无钾证据。经过这样的推理,黑格尔说,他就从“有”导出了它的否定“无”。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地说来也就是无。”这样,通过如此思辨,那“有”便同“无”统一起来了,黑格尔说,这种统一便是一种变易,在这个变易中,既包含了存在,也包516一一― - T含了非存在,它是二者的统一。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就是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律的直接运用。通过这种“扬弃”,黑格尔得到了另一个东西,即“定在”。黑格尔说,这个“定在”同“纯有”和“无”都不同,它是将二者扬弃于其中的结果。通过这种扬弃之后的“定在”便不再像“纯有”一样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了,而成为了一种“限有”,这个“限有”拥有了某些规定性,也就是说有了某些“性质”。这样,这个拥有了性质的“定在”便成了“质”了。这祥就导出了他的第一大范畴― 质。他说:“定在或限有是具有一种规定性的存在,而这种规定性,作为直接的或存在的规定性就是质。”我们可以这样表达黑格尔的这个推理过程:纯有~无~变易~定在~限有一质。什么是质呢?质当然是一种规定性,黑格尔说,对于任何具体的存在物而言,质就是它赖以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规定性,正是由于这祥的规定性事物才可能同其它事物相区分。这等于说,正是因为有了质,事物才能独立存在。他说:“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我们人,什么是人的质呢?一般来说就是“能制造工具”或者“有理性”了。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性质,如果失掉了它们,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了― 我们姑且不论二者是否真是人的质。存在论中质之后的第二个范畴就是量了。对于何谓量我想大家早清楚了,它同质有所不同,但也属于事物的一种性质。与质不同的是这种性质不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性质,而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性质,也就是说即使它发生了变化,事物也不会因此而不成为该事物,仍是该事物。51 夕我们知道,事物的量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这一般不会引起质的改变。但有一些量一旦其变化超过某种限度时就会令事物的质发生改变。这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限度就叫度.这个度是比较好理解的,举个例子就成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水温的变化:如果水温升高点,例如从10 ℃ 升到20 ℃ ,水是一种液态物;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当它升高到100 ℃ 时,水不再是液态,而是气态物了;如果水温降低点,例如从80 ℃ 降到50 ℃ ,水仍然是液态;如果降到。℃ ,水就会变成冰,出现固态物了。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的例子中,那个10 。℃ 和。℃ 是个关键,如果温度的升降突破了这个关键,那么水就会由量变演变到质变。这种关键之点,黑格尔说,就是度,一旦事物量的改变突破了这个度,那么事物就发生了质变,由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黑格尔认为,物质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飞跃”,他说:当水改变其温度时,不仅热因而少了,而且经历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不是逐渐出现的,而正是在交错点上,漫长改变的单纯渐进过程突然中断了,遏止了,另一种状态的出现就是一个飞跃。一切生和死,不都是连续的渐进,倒是渐进的中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于上面的例子和黑格尔的话大家一点儿也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从这中间发现许多疑点,比较易找出来的有两个:(一)如何界定一个事物的质和量?是否量变一定可以引起质变?518(二)所谓事物起了质变其实依赖于一种人为的主观的规定,而不一定是合理的。这就拿水的例子来说吧,黑格尔认为水由液体变成了固体或气体是一种质变,也就是说由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这句话初看的确有道理,但事实上是有疑问的。我们知道,水,无论是气态还是固态,它总还是水,它的分子式还是HZO ,这其间并没有真正的质变,也就是说并没有变成另一种物质。因此,当我们界定量变和质变时,常常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这实质上是一种循环论证。当然,任何哲学家的理论都像黑格尔的这个质量理论一样,是经不住寻根究底的,否则它就是“永恒的真理”了,但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真理,一切理论都像一切事物一样,是处于永恒的“变”之中的,这也许就是惟一的“永恒真理”。但正是在这永恒之变中体现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就像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一样。至此我们就讲完黑格尔的存在论中的三种范畴,即质、量、度,也就是讲完了存在论。接下来我们讲他的本质论。黑格尔的本质论描述的是一些成双成对的辩证法范畴,也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一些看起来相反相对实则相互依存的环节,它们都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例如同一和差别、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黔性和偶然性、自由和必然,等等。我们现在就来选择几个简单地谈谈,先讲同一和差别。黑格尔的本质论分成本质自身、现象、现实三个阶段。他说,本质首先只在于自身,也就是自身,这就是所谓的“自身同一”。在存在论中我们已经说过,当存在还是纯存在的时候,它就只是519一种单纯的存在和肯定,这和自身同一有点儿相似。不过它们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纯有”是本来就“有”且“纯”的,而自身同一却是被形成的,这个形成它的就是“抽象作用”。黑格尔说了这样一段话:抽象作用就是建立这种形式的同一性并将一个本身具体的事物转变成这种简单形式的作用。有两种方式足以导致这种情形:或是通过所谓分析作用丢掉具体事物所具有的一部分多样性而只举出其一种;或是抹煞多样性之间的差异性,把多种的规定性混合成一种。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抽象作用就是将本来有许多属性的事物的那些属性丢掉大部分,只留下一种,或者干脆用什么法子将那多种属性合成一种,于是原来的多种属性便变成一种了,这就是抽象。上面两种方法听起来古怪,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我家养了一只花猫花花,它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如爱吃咸鱼,长了一身又黄又白又黑的杂毛,如此等等,要完完整整地描述简直是不可能的,如我不知道它的毛有多少根,牙有多少颗,但我们可以将这一切抛开,一言以括之,称“花花是动物”,它当然是动物,这就是抽象。另外一种方式是将花花的所有一切特征都不具体谈,也不抛弃,只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说:“花花是花花。”大家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花花就“同一”了。黑格尔将这种同一性叫做“抽象的同一性”。这个词大家也听说过,就是那种没有什么内容的同一性,是为同一而同一。这种同一性有两个52O特点:一是它是绝对正确的,二是它是废话。例如说“花花是花花”,或者“什么就是什么”,那当然没有错,绝对正确,但这样一说同什么也没有说又有什么区别?黑格尔自己也说:照普遍经验来看… … 没有人按照同一律思想或想象,没有人按照同一律说话… … 如果人们说话都遵照这种自命为真理的规律(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 简直应说笨拙可笑。从莎士比亚的《 第十二夜》 第四幕里正可以读到这样一段“笨拙可笑”的话,也难怪,因那说话者是一个小丑嘛。专爱搞恶作剧的托比爵士耍诡计把讨人嫌的马伏里奥关到了牢里,又想叫一个小丑装扮成牧师去戏弄他,小丑对托比爵士说:早安,托比大人!目不识丁的布拉格的老隐士曾经向高波杜克王的侄女说过这么一句聪明话:“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我既是牧师先生,也就是牧师先生;因为“什么”即是“什么”, “是”即是“是”。怎么样?一句很聪明的笨话吧?我觉得这样的小丑虽然笨,但也是挺聪明的,我们“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哩!这句金玉良言也是那小丑说的。我们不难看到,上面这种“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抽象同一根本称不上是事物一种真正的规定性,就像前面那个“纯有”一样,实质上也是一种无;也同那个“纯有”一样,在同一的肯定之中就包含着其否定方面,即“差别”。521这样,两个看起来截然对立的东西,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是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黑格尔也分析了“差异”这个词,他说有两种差异:一种是外在的差异,另一种是内在的差异。前者如风马牛不相及,互不相干,一个离开另一个日子照样过得滋润。内在的差异就不同了,它是这样一种差异性:二者虽然是一种差异,然而却相互依存,一者离开了另一者便不可能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上和下、左和右、高和低,等等,它们固然是差异,但如果没有了一者,另一者可能存在吗?因此黑格尔将这种差异称为“内在的差异”或“本质的差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实质上也是一种同一,黑格尔称之为“具体的同一”,这是黑格尔辩证法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当然,这种作为同一的差异也是差异,并是一种本质的差异,黑格尔说:因此,本质的差异即是“对立”。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本质的)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同样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对方的对方。黑格尔认为,这种内在的差异性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之中,他说:“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也是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内的东西。”也就是从这里黑格尔得出了他那伟大的矛盾理论。我们知道什么是矛盾,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对立统一,是既522对立又统一。黑格尔说:理性矛盾真正积极的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因此认识甚至把握一个对象正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规定之具体的统一。黑格尔的这种理性的矛盾又可以称为具体的同一,将它同抽象的同一区分开来正是将他的辩证法哲学同以前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并高于它们的主要资本。他说:正确地了解同一的真正意义是异常重要的事,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必须特别注意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这是使得那惟一值得称为哲学的哲学有别于一切糟糕的哲学的关键。从再上一段引文我们还可以看到,黑格尔认为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关键正是认识它的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是每一事物内部存在的本质。他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即是哲学思考之本质。”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却有着深刻至极的内蕴,不但就理论上而言如此,就对实际事物的分析而言也是如此,而且它典型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特色:从矛盾入手,寻找矛盾并且分析矛盾,以之作为认识事物的根本方式。黑格尔这种认识物的方式也许听起来有点儿古怪,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例如任何一个生命,它总是求生,然而最后总归于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难道说那事物之中本来只有生,死只是当事物发展到了要死的一刻才突然地来么?就像神兵天降一523样。当然不是这样,事实上任何生命之内都同时存在着死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生物体内同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生的倾向与死的倾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生与死两种本能。在生物体生存时,它的生存倾向占据着优势,但那死亡的倾向,或者说是死亡本能总在想法子实现自己,打败生存本能,虽然它一度失败,但最后的胜利却永远属于它。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人虽然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但它是由无数个更小的生命体组成的,例如血液中的红细胞、神经元甚或体内大量存在的各种细胞,它们都是一个个小生命,它们的生命可没有我们的寿命长,可能只有几年、几天,甚至几分几秒,然而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正是它们不断牺牲的结果。就像当我们感染时,体内的白细胞为了杀死侵入的病菌而牺牲自己一样。这正如叔本华所说:“死亡并不触犯生命,因为死亡本身原已包含在生命中,并且是作为附属于生命的东西而有的,而死的反面,生,又完全和死保持着平衡,并且尽管个体死亡,还是永远被生命意志捍卫着。”像生命是生与死的矛盾统一体一样,运动也是这样。一个物体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如果我们想要它由静到动或者改变速度与运动方向,就得给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且事实上,由于物体不可能不受外力的作用,例如它至少受到引力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它不断地运动就要不断地施加力的作用,否则它就会停止运动。上述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当物体在运动时,自身随时保持着静止的倾向。运动克服了静止,而静止随时准备征服运动,它们互相征服的结果就是物体的运动。运动与静止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是两种相反的方式,又是统一的,一者依赖另一者而产生和存在,并统一于同一个物体之中。因此黑格尔说:524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之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与活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黑格尔那个独特而伟大的矛盾观,他像康德一样看到了事物中存在的矛盾,然而他没有像康德一样将矛盾的存在看做是人类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又竭力想去认识之的后果,而是勇敢地面对这矛盾,并且将它看做非但不是人类认识中的麻烦制造者,还是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和生命体之所以能享有生命的根源。一句话,像他自己所说:矛盾乃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是可笑的如果大家想理解黑格尔哲学,那么就请首先理解他的矛盾吧。前面我们讲了黑格尔的同一和差别,并且从中又推出了矛盾这个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可以既将它看做是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因为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可以看做是黑格尔眼中世界的本质。然而,无论本质是多么的深奥或者重要,它们总有一个特点:不可感觉。例如矛盾,我们能看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吗?不!因为矛盾并不是一个具体事物,它是本质就意味着它是抽象的,是不可能感觉到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感觉到哲学是不是美丽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的只能是像刺向盾的矛和挡住矛的盾这类具体的事物。黑格尔说,这些本质具体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现象,它们是本质的表现,本质也必然地要表现为它们。525所谓现象当然也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万事万物,从夭上的飞鸟到地上的爬虫,到海中的鱼儿,再到山里的孩子,等等,凡我们所见、所听、所感的一切无不是现象。我们在前面讲康德时曾谈过本质,在康德看来,现象和本质是截然不同的,现象属于此岸世界,本质则属于物自体,是人所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将现象与本质划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特色之一。黑格尔在这里接受了康德对于现象与本质的一部分说法,却断然反对康德将现象与本质这样截然地划分到两个世界,认为二者有质的不同。黑格尔提出了“现象即本质”的鲜明观点,他说:“凡现象所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凡在本质内没有的,也就不会表现于外。”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的,就是一切现象其实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所有的本质也必表现于现象。这样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在它们之间再没有质的不同,也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可以打个比喻说:现象与本质像两户人家一样,分别住在一条大河两边,那隔岸而居的现象小姐与本质先生可以经常来往,相互了解,加深感情,达到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最后夫妇一体。这样,我们了解了夫也就意味着认识了妻,反之亦然。如黑格尔自己所言:“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因为本质并不存留在现象之后或现象之外。”现象即本质,本质正在于现象之中。这句话我们应该谨记。它不但正深刻地体现了世界万物― 包括人类― 的本质,而且告诉了我们应当怎么做。它告诉我们:一是我们完全可以认识世界与人的本质;二是如果我们想要这样做并不需要跋涉万水千山,像寻找强盗们藏在地下的宝藏一样,只要观察那随时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就可以了,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理526解我们就可以知道万物之本质。这对于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人们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这样,对于想认事物本质的我们最重的是:一要有一双鹰眼,能看透现象;二要有一个灵活的脑袋瓜,能察知那隐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除了上面的现象与本质之外,黑格尔还分析了许多其它范畴,如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自由与必然,等等,但分析的形式与这都差不多,而且也是我们在中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 课本中都学过的,因此我们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我想大家只要自己稍微动动脑子就能自己对这些范畴做出独特的分析。因为这些东西归根到底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生活之中。讲完本质论之后,我们就该讲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部分― 概念论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黑格尔的概念论分成三部分,也可以说是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主观性、客观性、理念。其中每一阶段又都各有特征:第一阶段包括了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我们熟悉的思维形式;第二阶段则讲第一阶段得出来的诸概念如何异化为客体,也就是说如何化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我们下一节将要分析的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第三阶段便是概念发展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了。其中最后一个就是我们久仰大名,并曾做过概念性分析的绝对理念,也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讲述的。我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黑格尔那些哲学名词的意义通常有些朦胧,一词多义是常有的现象,要是大家觉得某个词,例如理念或者概念等,在这里的意思同前面或后面的意思不同,请不要奇怪,就按这里的意思去理解好了。如我们上面说过,“概念”527这个词有绝对理念的意思,黑格尔曾说过:“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概念相符合。”这句话里概念的意思便是理念。但我想这些模糊对大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只要稍微用心想想就会得到正确的理解了。何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呢?我在前面已经从字面的含义出发讲过:理念就是一切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当在它的前面加上“绝对”二字时,只是标明了它的重要与强大,其含义并没有质的变迁。但以前讲绝对理念只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绝对理念之外的其它东西,并不是为了讲解绝对理念本身,在这里时我们才是为了绝对理念本身。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有些什么样的特色。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具体的。我们都知道具体与抽象这一对概念,但黑格尔的意思同我们所“知道”的意思是大大不同的。他的这个抽象不是指我们想象中那种不能用感官感觉的东西,例如相对论或者形而上学,甚至也不是指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东西,例如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等等。他的抽象指的是片面,而具体指的是全面。因此,所谓理念是具体的其实是说理念是全面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绝对理念是一切事物的最高阶段,黑格尔的这个最高阶段当然不是对前面那些阶段的一味抛弃,而是扬弃,也就是说它是前面所有阶段的综合,是存在与本质的综合,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结,是前面所有那些范畴的统一。在《 哲学史讲演录》 的《 导言》 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普通成见总以为:哲学只从事研究抽象的东西和空洞528的共性,并以为直观我们经验的自我意识、我们的自我感觉、生活感觉反而属于自身具体的和自身决定的领域。其实哲学属于思想的领域,因而从事研究的是共性,它的内容是抽象的,但只是就形式、就表面说才如此,而理念自身本质上是具体的,是不同的规定之统一。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黑格尔认为理念是具体的,是一个“统一”,还可以看到,连整个哲学都是具体的哩!只有那些没脑子的俗人才以为哲学是抽象的,远离生活。黑格尔又说过这样一句话:“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由此可知他不但认为绝对理念是具体的,而且还是一个发展过程。绝对理念的这一特点其实我们早已讲过了,当我们说绝对理念是前面的存在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以及所有范畴的大统一时,就默默地道出了它必然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 将这一切统一起来怎不会是一个过程呢?具体地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他认为绝对理念是一个由抽象发展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由片面发展到全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中看到它的这一特点。例如在他的存在论里,存在的最初只是一种“纯存在”,除了单纯的存在外一无所有,因此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无”,然后它便成了一种质,在质之后便有了量,然后有了度,如此下来,它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全面,这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也是越来越具体。最后当它到达绝对理念时,当然比前面所有的还要丰富、全面,也就是还要具体。像黑格尔所言:“认识是从内容到内容向前转动的,即它是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的,而后继者总是愈加丰529富且愈加具体。”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两个属性,结合前面所讲的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存在,它是全面― 具体的,达到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最后一定能达到。这就是绝对理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理解了黑格尔的精髓。至此我们已经讲完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大块:逻辑学。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逻辑学实际上讲的是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个宇宙乃是他的哲学中的宇宙:它由纯存在而开始,逐渐发展,先到质,再到量,再到度,再产生了种种范畴,然后总归入绝对理念,这个过程就像万川归海一样,绝对理念就是黑格尔的海,而其它是大大小小的支流,它们虽然水脉长远,最后必归大海。我们现在开始讲黑格尔哲学的另两大块: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前面我们在一开始讲述黑格尔哲学时就分别给了他的三大块一个简单介绍,其中说自然哲学讲述的是绝对理念将自己异化成自然万物的进程。在上节开讲绝对理念时我们也说过黑格尔的概念论分成三部分,也是三个阶段,分别是主观性、客观性、理念,其中第一阶段包括了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第二阶段讲的就是第一阶段得出来的这些概念等如何异化为客体,即如何变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这一节将要分析的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上面这些内容也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自然界是如何形成的。对此黑格尔在《 自然哲学》 中有一个著名的回答:530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精神在自然界里一味开怀嬉戏,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酒神。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自然界是精神的异化,并且是精神自己异化自己,是自愿、自动的异化。这里出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著名单词― “异化”。黑格尔并不是这个词的创造者,那创造者是柏罗丁,一个也很有名,然而还“不配”进入我们这本书的哲学家,不过是黑格尔令这个词有了伟大的生命力,令这个词成为也许是黑格尔哲学中最有名、影响也最大的词。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是这词汇的创造者。对于异化的含义,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它的含义的确是十分丰富的。但我们在这里只大致讲讲黑格尔是怎么理解它的。黑格尔的异化大致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说自然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二是这个来自于绝对理念的自然界并不是同它的母体― 绝对理念― 相符合的东西。对于第一个意思黑格尔有一句话:“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然是理念产生出来的。我们在本章一开始就讲过,黑格尔认为存在与思维具有同一性,理念能够实现自己。这理念如何实现自己呢?就是转向它的对立面,成为自然界。我们知道,理念是一种精神性的、抽象的东西。此抽象不是前面所讲过的片面那个抽象,而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同具体相对的抽象,但它同时又有强大的力量,它必定要发展。如何发展呢?531根据我们前面说过的对立统一规律,它应当向着它的对立面― 具体― 转化,也就是说,由一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东西,由一种无形无质的精神性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形质兼备的物质性的东西。黑格尔将理念的这种转化过程看做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他认为理念就是上帝,但这个上帝是无形无质的,是一种精神,它如何体现自己是万能的上帝呢?那方法便是将自己化为有形有质的、活生生的万物,这时才能显示其是万能的神。不过,黑格尔的理念之神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后似乎并不满意它,因为它同其创造者太不相同了,是一个“异己分子”。当然是如此了大家想想看吧,自然界中哪一个东西具有绝对理念所拥有的那些“高贵”品质呢?自然万物可能是自在自为的吗?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吗?能永恒不败吗?能绝对自由吗?不1 它们当然不能,它们既不能永恒,也不自由,而是受种种规律的制约,例如受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制约。这样,对于理念而言,这自然界当然是一个异己分子了。故理念当然不能停留于斯,而要超越之。这个“超越”就是说,理念必然要克服自己所创造的异化物而重新回到它自己,返朴归真,不过当它回到它自己时,当然不再是那朴素无比的纯在了,而成为了完善的绝对理念,这正是其最高阶段、最后归宿。黑格尔说:“神圣的理念恰恰在于自己决然将这种它物从自身置于自身之外,又使之回到自身之内,以便自己作为主观性和精神而存在。自然哲学本身属于这条回归之路在这段话里,“将这种它物从自身置于自身之外”其实就是532从自身创造自然界,而“使之回到自身之内”的意思就是后面的由自然界再走向一种主观性与精神性的存在,当然这不是说自然界要毁灭,而是说那理念将继续进化,由自然界走向人类的精神。这样,黑格尔就导出了他的哲学的第三大块― 精神哲学。在精神哲学里,黑格尔寻根探源地追溯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他将之分成三大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在主观精神里,精神通过潜意识、意识与理性等阶段到达了客观精神,在这里黑格尔讲述了人类的社会制度与历史,它们是理性与自由意志的客观化,但并不会停留于之,最后它们又达到了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里人类又经过艺术、宗教与哲学,最终成功地升华为“精神”,这时人类便与绝对理念终归同一了。这就是人类精神及精神哲学的总过程,我们下面将简单地分而述之。黑格尔主要在他的《 精神哲学》 、《 法哲学原理》 等著作里分析了它们,当然其它著作,例如《 哲学史讲演录》 ,也有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黑格尔在研究这一切之时,有一个特点是将它们都置于历史之中去考察,他认为一切,包括绝对精神,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我们分析它们时最好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黑格尔的主观精神讲述个人意识,具体而言,讲述的就是个人意识发展的三步曲: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这三个词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意识其实是“意识到”,即个人认识外在的世界,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将意识返回认识自己,而理性则是更高等级的世界与自我意识的统一。533黑格尔在这里一个令人回味的认识方式是将个人意识的发展同人类意识的整体发展相联,例如他认为个人在早期就像人类在古代一样,他们追求的知识也是同样的知识,而个人在成熟期则掌握了人类在文明成熟期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各个个体若就内容而言都须走过普遍精神所走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他在《 精神现象学》 的《 序言》 中说:各个个体,如就内容而言,都必须走过普遍精神所走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但这些阶段是作为精神所已蜕掉的外壳,是作为一条已经开辟和铺平了的道路上的段落而被个体走过的。这样,在知识领域里,我们就看见有许多在从前曾为精神成熟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知识现在已经降低为儿童的知识,儿童的练习,甚至成了儿童的游戏;而且我们还将在教育的过程里认识到世界文化史的粗略轮廓。这种由时间形成的个人与人类在掌握知识上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想这不单表现在黑格尔所说的个人与人类历史之间的现象,还表现在另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我可以说现在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所掌握的知识比托勒密或者牛顿还要多、还要真,例如托勒密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牛顿不懂进化论。但现在哪个高中生不知道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不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猿?另外就是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之间,就是说当黑格尔比较个人的认识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同步成长之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他所说的不但对“现在”如此,而且对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如此,因为每段“历史”都是“现在”,就像黑格尔所说534的“现在’,对于我们而言早就是“过去”了一样。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分析主要在他的名著《 法哲学原理》 中,他总的观点是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其实质当然也是理念,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内容及其发展规幸,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而已。更加具体地说,它表现于三个方面:抽象的法、道德、伦理。黑格尔的抽象的法又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财产占有及相应的权利;二是这种占有转让的自由与权利;三是对这些权利的侵犯,也就是违法犯罪。不难看出黑格尔这三个环节其实是围绕一个中心说的,这个中心可以一言以蔽之:私有财产是合理的,对仑的侵才山沈是才巳罪。如果谁从这段话中得出推论说黑格尔是德国的夏洛克或者老葛朗台可就错了。黑格尔之所以将私有财产的所有权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他认为私有财产并不只是单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财富,甚至于主要的也不在这里,而是对财产的占有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终于拥有了自由与理性。像他自己所言:“所有权之所以合乎理性并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其扬弃了人格的纯粹主观性。人惟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他又说:“如果把需要当做首要的东西,那么从需要的方面看来,拥有财产就好像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但真正的观点在于,从自由的角度看,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既然财产之占有如此重要,那么他将这种占有自由移交,想给谁就给谁,也就同等重要了。对这标志着自由与理性的神圣权利的侵犯当然就是犯罪了,而对于这种犯罪当然要予以惩罚,以伸张正义。这种对财产占有权的认可以及对侵犯之的行为的反感体现535在人的内心就成了道德。这道德,黑格尔说,同样是自由意志的实现,是在人内心之中的实现。那么道德是不是停留于人的内心之中就可以了呢?如仅有了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就万事大吉了呢?黑格尔说,不行!道德这种白由意志必须达到动机与结果、内心主观意志与外在行为之间的统一。当道德这种内心的自由意志通过内心而由动机转化为结果,由内心主观意志化为外在行为,由之这自由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由主观变为客观之时,“伦理”就来了。黑格尔把他的伦理学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家庭、市民社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