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14

作者: 字数:16118 更新:2023-10-08 19:34:46

乐之者,不亦乐乎?  ------------------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原文】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读解】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谈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就应该据此向你的公关对象挑开适当的话题。  总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关键是要有共同的语言。  ------------------  有耕耘才有收获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①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 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民:通“人”。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 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 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 子照样回答说:“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 思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源。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 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女。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 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告 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子?”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 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译文】  宰我问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仁德在井里面。’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读解】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仅爱打瞌睡,而且还爱提出刁钻古 怪的问题,看来真是孔门的一个调皮学生,难怪得老师要对他发脾气了。  他这一次的问题也够刁钻的了,意思是说:“老师,你整天唠唠叨叨地要我们追求仁德,而社会现实之中哪有什么仁德呢?难 道那仁德在井眼里面,你也要我们跟着跳下去吗?”  这一次老师没有发脾气,也没有理会他刁钻,他的钻牛角尖, 而是反话正听,并从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怎么会呢?作为一个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杀身成仁,为真 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陷害,不会被你这样荒唐的说法而引诱去 跳井。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骗他,但你必须有合乎情理的说法,而 不可能用你这种不合情理的荒唐话去愚弄他。”  如此说来,要欺骗一个君子,你一定得准备一套合乎情理的 说法。  反过来说,既然你已经知道要欺骗一个君子就一定会有一套 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君子,你不也就会对那些 看起来合乎情理的说法多一个心眼了吗?  但愿你在圣人这里学到的不是骗术,而是防骗术!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释】  ①衅:同“叛”,指离 经叛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读解】  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德育、智育一起上, 这不是“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吗?  真能做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 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 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 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 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 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 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 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记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与行为,其中有不少名 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用人则行,舍之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等。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7章。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 彭相比。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 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 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 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 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 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 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 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 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  圣人的忧虑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译文】  孔于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 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读解】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  旷达的个人生活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注释】  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 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读解】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 舒展自如,神色和乐会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 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 虽然忧中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 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 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而不像我们 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电话有了要传呼, 传呼有了要手机,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 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难道这累不是你自找的吗?更何况 你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个人的 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 中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 利之累,退而间居,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 过一生。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 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 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 ⑤复:重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 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 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  【读解】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励,诱导,启发。  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 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 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遗憾的是,后世儒生尊孔读经,居然没有学到圣人的教学方 法,而是死记硬背,搞填鸭式的硬填,流风所及,培养出了不少 ”陈最良”式的酸腐秀才。  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 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 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为人师 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读解】  从来没有吃饱过,不是人家不让他吃饱,也不是论不统计不 饱,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吃饱,不愿意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  这是不是太迂腐了呢?  不是。这是圣人性情纯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家在丧 事的哀痛中,你在这里大吃大喝,像话吗?另一方面,也是圣人 尊崇礼节规范的表现:遇到人家的丧事,自己要表示哀悼。真心 哀悼,难道还能大吃大喝吗?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 沈连饭都不吃饱,甚至,与死了亲属的人在一起吃饭也不敢吃他 中是,我们又是不是该在人家的丧事中去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喝 匕日,麻将打到通天亮呢?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读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 “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 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 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 “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 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 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新 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  ------------------  富可求吗?  【原文】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注释】  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 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是可以求得到的话,就是做那拿鞭子的 苦差事,我也去干。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吧。”  【读解】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有什么行当(比如说炒股票,炒房 地产,炒猫儿狗儿等)可以弄“发”的话,就是让我弃文经商下    “跳蚤市场”去,我也愿意干。问题是哪能有这档子好事呢?须知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啊!所以,还是让我干自己的 老本行,做一个文人,研究我的诗、书、礼、乐吧。  这里的关键在于,“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孔子压根儿就 没有拿它当真。之所以这样说,正是为了强调富绝不可求得到。    但是,假如我们执意要问:富的确可求,下“跳蚤市场”或 别的什么“海”就是可以捞上一把,甚而至于成为大款,成为先 富起来的人,孔子又会不会改变回答呢? 对于我们今天面临“下海”困惑的读书人来说,选择的艰难 恰好是在这里啊!  ------------------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 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读解】  哪种程度?如痴士如醉,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种程度够得上是我们今天“发烧友”的程度了吗?  我们应该是顶尖级的“发烧友”了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让孔子“发烧”的,既不是器材(那时 连立体声也没有,更不用说进口高级音箱了),也不是流行音乐 (那时的流行音乐是郑国(今河南一带)的音乐,孔子认为“郑声 淫”),而是被他认为“尽美尽善”(《八佾》)的《韶》乐。实际 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音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 曲》、《命运交响曲》之类。  如此看来,圣人不仅是“发烧友”,而且还是高品味的“发烧 友”哩。以他“发烧”的程度和品味来衡量,就是选他做“烧 协”主席也不为过罢。  ------------------  富贵如浮云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 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 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 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 样 。”  【读解】     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 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 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 ,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 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 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 情怀。  当然,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这种认识已受到了相当强 烈的冲击。虽然人们也常常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 去”,但多少都有一些勉强的成分在内,甚至有“狐狸吃不到葡萄 说葡萄酸”的嫌疑。时代氛围如此,不是个人所能抗衡的。所以, 与其说“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不如说“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来得真实自然,来得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样说,并没有否定圣人思想的意思,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 承认时代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而已。因为,孔子毕竟是生活在两 千多年前的人物,而圣人毕竟是圣人啊!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②。”  【注释】     ①叶(she)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县长,称叶公。② 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 “你怎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 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读解】     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 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或者如源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 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 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  ------------------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读解】     孔子按智力和知识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认为自 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 奋努力的学习来求得知识。至于学习的专业方向,则是“好古”, 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像我们今天的历史系学生,没 有什么外国文学课程可学。  孔子在这里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谦虚的成分在内,另一方 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关。识都是勤奋学习的 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 努力学习的份了吗广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读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 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 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 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  ------------------  不要冒充内行  【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 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之次也。”  【注释】     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 的才能。我总是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 心记下来。我是属于次一等的智力。”  【读解】     所谓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相对于“生而 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闻多见,也就 是“敏而好学”。也正因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学”,所 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见,这一段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学风和做学问态度的概括 性自我介绍,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谈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 学”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几方面的内容。  同时,孔子之所以这样自我介绍,也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不 知而作”现象有感而发的。孔子的意思是说:那些自己不懂却能 够凭空创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没有这样的天赋才能,我的 一切都是靠学习而得来的,所以,我的写作也好,我的教书也好, 都是言之有据的,不敢乱来。  “不知而作”的人却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撑”,处处 冒充内行。这种人做事,小则贻笑大方,大则害己害人,甚至祸 刚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这种“不知而作”风气的严重危害,才 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反对“不知而作”的行为。所以, 我们也绝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  闻过则喜  【原文】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 为同姓6,谓之吴孟子7。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出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 鲁昭公,鲁国的国君。③司马期:孔于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④党:这里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为同姓; 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姓姬。7又吴孟子:当时国君大人的称 号一般是由她生长那个国家的国名加她的本性,如鲁娶于吴,这位夫人就应 叫吴姬,这样叫就明显地暴露出鲁昭公违反了”同姓不好”的礼法,所以改 称为“吴孟子”,回避了姓姬的问题。“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译文】  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 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 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 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 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 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 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 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 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 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 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 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 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 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 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 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  节俭总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②固:固陋,寒伧。  【译文】  孔子说:“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穿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读解】     当鲁中人林放问孔子关于礼仪的问题时,孔子也回答说:“礼 ,与其奢也,宁俭”与这里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与俭的问题,就通常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更 准确地说,是物质享受的问题。这个问题大而言之受时代风气影 响,比如说,我们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俭 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到80年代、gO年代,随着经济 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场之风也就 滋长起来,以致到了令老一辈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这个问 题则受个体生活原则和世界观的来制约,一般说来,比较传统、保 守的人崇尚节俭,比较新潮、激进的人追求奢侈。当然,这是从 主观方面说,从客观方面说,则还要受到经济能力的严格制约,对 于一个身无分文的叫化于来说,“奢侈”一词本身就太过奢侈了, 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也就只好“节俭”了罢。  回到孔子本身的态度来看,他所代表的,显然是传统的节俭 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许已不合于今天的时代氛围,因而不被一些 人尤其是年轻的一辈所接受。不过,有两句老话倒可以提供给大 家参考,这就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抱定俭的态度. 偶尔奢一奢也无不可;而一旦形成了奢的习惯,要俭下来可就难 上加难啊。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还真是节俭总比奢侈好哩。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 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 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还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 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来算去算自己,  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  唱得好啊!  ------------------  泰伯第八  本篇论古圣贤和记载曾子言行的内容较多,涉及到政治、德 行、学问等各方面的问题。全篇原文共 21章,本书选 12章。  弃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③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两 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 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泰伯为实 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 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 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王死后不 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 继承王位三让天下。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 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读解】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比比皆是 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 骨肉相残。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 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 引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 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 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 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歌颂 呢?  ------------------  一切以礼为标准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注释】     ①葸(Xi):畏缩。②绞:尖刻伤人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 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读解】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义说来都是属于好的品格, 但如果不用礼来进行规范,那也都会出问题。这里的礼不是我们 个天所说的礼貌,而是指礼法,即礼的法度。实际上,也就是指 无论做什么都要合度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恭敬当然是好,但如 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用 孔子的话来说,就会“劳倦”,怎么劳倦?翻译成我们今天常挖苦 这类人的话,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 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礼法.该恭敬时恭敬,该不卑不亢时不卑 不亢。谨慎也是这样。谨慎好不好?谨言慎行,很好!但如果一 味谨慎,则成了谨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 破了头,畏畏缩缩,窝囊无能,结果是一事无成。“勇而无礼,则 乱”。这话很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讲礼法。“舍得一身剐,敢把 皇帝拉下马。”当然是要出大乱子的了。我们今天已无皇帝可拉。 但一味地勇,像个莽张飞或黑李逵,那也会出乱子闯大祸的、“直 而 无礼则绞。”直率是个性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 下对就不对,说话不转弯抹角.直来直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 对.人们还常常很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戆了了,直得来 一点也不知回避,那往往说出话来弄得人下不了台。尤其是做 领导的或做长辈的,遇到这种人那可就有你够受的了。  所以、无论是什么品格,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正因为礼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 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是学的 关正核心内容所在,是一切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译文】  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读解】     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 语集注》)也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 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 善良的话来。  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 无缘。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 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发现得太晚了一点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良心发现”的一 瞬,于是有临终忏悔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科技 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点是否正是建主立“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的认识上呢?  ------------------  锋芒毕露就是祸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校(jiao)计较,较量。  【译文】  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 的人心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有一 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读解】     据说曾子的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颜回。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都容 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 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 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 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人 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 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 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 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 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 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你也会失去很多,呈少是谨小慎微.活 得不那么潇洒自如了罢。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天性注定如此. 所谓“才华横溢”,才华多了它就是要“溢”出来;所谓“锋芒毕 露”,既有锋芒,它就是要“露”,要“脱颖而出”。  这样看来,“傻”也不是人人可以装得出的,要装“傻”,也 的确要掌握装“傻”的艺术才行啊!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原文】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 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 休.不是很遥远吗?”  【读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 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 寻找了。  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 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绝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尤索林、 “等待戈多”的流浪汉.更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王朔笔下“过 把瘾就死”的人。  说到底,这便是所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分野。  今天,当我们在呼唤崇高,呼唤英雄,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做一个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