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就 是一般的当政为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 祸患来。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腐 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 终身吗? 所以,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原文】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 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 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读解】 小聪明小有才气,机智敏感过人,但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 因为小聪明,细微之处看得清楚,算得精细,往往察人之隐, 超人之先。 因为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眼界不宽,心胸狭窄,眼里 揉不进一粒砂子,心中容不下一点不平,往往在小事上放不开,丢不下。 所以,锋芒毕露,难得糊涂,常常招人嫉恨,惹火烧身而自 己还不知道。 这种人不从政已是不大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从政,官 场水深莫测,自然倍加危险。所以,孟子能够预先知道盆成括有 杀身之祸,而不幸真的被言中。 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君子之大道”呢? 焦循《孟子正义》说:“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 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明足以察奸”和“智足以成事”都是必要的,小聪明做得到, 大聪明的“君子”也应该要做得到,简言之,聪明和敏感都是不 错的,关键在于处理的方式大有讲究。所谓“仁义行之”,“谦顺 处之”,就是要有所涵养,有所藏敛,小事上容得下,放得开,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有时候甚至要睁只眼闭只 眼,“糊涂”一点才好。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里能 撑船。也就是行“君子之大道。” 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 ------------------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 饴之也。是皆穿富之类也。 【注释】 ①饴(tian):探取,获取。 【译文】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成话的时 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读解】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 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在孔子那里还只是“失”,属于智 与不智的范畴。可是,到了孟子这里就成了“话”,属于仁与不仁 的范畴了。 这是有时代发展因素在内的。 孟子时代,游说风起。“展开谈天说地。,来诱拿云捉雾人” 摇唇鼓舌之士,心术隐伏,欺世盗名,无异于窃人财物。孟子因 此而深恶痛绝,斥之为钻洞爬墙的贼,与孔子所谴责的色厉内荏 者一样了。(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说与不说,颇费斟酌,弄不好,进退不是人。所以,还是东 方朔那‘非有先生”的四个字深中肯綮,道出了千古尴尬—— “谈何容易”。 这是从“说”的一方面来看。而我们既然知道当不当说有这 些讲究,知道有这种通过语言和沉默来套取人的“穿窬之类”存 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穿窬之类”的言语之盗很可能就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活动着,一有机会,就干那钻洞爬 墙的勾当,钻你语言的洞,爬你思想的墙。所以,我们一定要提 高警惕,严防这种专门以语言和沉默为手段来套取,诱惑你的贼。 比如说,当有人居心叵测地来和你套近乎,冠冕堂皇地来找你 “谈话”时,你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那“穿窬之类”皮笑肉不笑 地向你走过来了呢? ------------------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 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①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 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 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 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 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读解】 “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 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 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 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 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 求别人。”(《安祥集》) 所以,那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的人其实是没有注意看看 自己田里有没有草,而把眼睛盯在了别人的田地里。看到别人的 田地里尽是草,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所以才出现“所 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情况。 实际上,是“瞒心昧己”的人,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诊断出的 病人。 没有病的人则是先种自己的田,求实务本,然后才推己及人, 正己而后正人,“修其身而天下平”。 回到儒学的基本内容上,还是《大学》的进修阶梯和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 之道。 ------------------ 说大人,则藐之 【原文】 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 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 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说(Shui):向……进言。②榱(CU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 的前端。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 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 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 他呢?” 【读解】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 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 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 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 养心莫善于寡欲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 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 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读解】 那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么?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 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街 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在“寡欲”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 得像老子那样远,不会到“禁欲”的程度。但在“养心莫善于寡 欲”的见解上有相通之处,这也的确是事实。毕竞,儒道两家并 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罢。 ------------------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 取,不忘其初。’①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②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③、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 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8)。”’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9)?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 然(10)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 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 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11),恐其乱 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 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12) 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注释】 ①孔子在陈曰:见《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与万章所引略有不同。 ②孔子……:见《论语·子路》。原文和孟子这里所引一样。③琴张;人 名,不详。④牧皮:人名,不详。(5)嘐嘐(Xiao):赵歧注:“志大言 大者也。’”(6)夷:平。或认为作语助词,无义。(7)乡原(yuan);也 作“乡愿”。愿,谨慎。乡原指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也就是 现代所谓“老好人”、“好好先生”。(8)孔子曰:这段话在《论语·阳货》 中只有“子日:‘乡原,德之贼也。”’(9)踽踽(ju):独行不进的样子。凉 凉:淡薄,冷漠。(10)阉:指阉人,即宦官。阉然指像宦官那样巴结逢迎 的样子。(11)四美:有害农作物的杂草。(12)反:同“返”、经:正常之道。 (13)慝(te):奸邪。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 忘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 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 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 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说:“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 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很远大,言语很夸张,嘴巴总是说‘古人 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说: ‘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那就只 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 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 呀!古人呀!’又批评指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 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八面玲 球,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 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偷道德的贼,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 证来;你要指责他却又好像无可指责。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 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 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 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 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 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 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 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 没有邪恶了。” 【读解】 狂者、狷者毛病都很突出,让人一眼可以看出,没有迷惑性, 何况,他们也各有可取的一面。好好先生却正好相反,初看什么毛病也没有,很得人心,因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实际上却是欺 世盗名。所以,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深恶痛绝。 最近报载提出反对“好人主义”,实际上正是呼吁大家来捉 “好好先生”这偷道德的贼。 可见,好好先生不仅古代有,现在也同样有。而且,既然已 到了呼吁的程度,说明现在较古代更为严重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我们也知道,无论是狂者、狷者还是好好先生,都 不是孟子提出来的,而是孔子分别在《论语》的《公冶长》、《子 路》、《阳货》等篇提出来的。不过,通过本章内容,我们地可以 比较真切地看到孟子师生是如何“祖述仲尼之音”而加以上发挥的 所以,本章不仅具有内容方面把狂者、狷者和好好先生这几种人 集中在一起来加以比较,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的作 用,而且也具有儒家学说史的重要资料价值,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 【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 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 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 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 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 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③!” 【注释】 ①莱朱:汤的贤臣。②散宜生;文王贤臣。③然而无有乎尔,则 亦无有乎尔: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 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 “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样的 人,是亲眼看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像汤,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 继承的人。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样的 人,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像文王,则是听说商汤之道 而继承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 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像孔子,则是听说文 王之道而继承的。从孔子到现在,一百多年,离开圣人在世的年 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 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以后恐怕也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 人了吧!” 【读解】 这是《孟子》全书收尾的一章,编《孟子》的人把这一章编 在这里,是很有深意的。 一方面,本章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公孙五下》)的观点出发,历述过去时代那些具有里程碑性质 的圣贤,形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道统”。 另一方面,孟子感叹孔子以来没有众望所归的继承者,对圣 人的事业、圣贤的道统将会中断流露了深深的忧虑。 但是,不知孟子有没有预见到,正是他自己,身后有一天会 被人们推为圣人事业的继承者,“道统”的捍卫者。并被戴上“亚 圣”的桂冠。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不就是孟子自己吗? 孟子以后呢? ------------------ ========================== 论语 目录 《论语》简介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度 一日数次的反省 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继承父亲的遗志 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道德与政治 为政第二 诗与政治 德治与法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 提拔正直的干部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 看过去知未来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文献的重要性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问者不相亏 凡事不必苛求 理解的困难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尽善尽美的追求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一以贯之的恕忠之道 义与利的选择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记住父母的年纪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保持一定的距离 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 处世的艺术 不要耍嘴皮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不念旧恶少怨恨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自我批评的难得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 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 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不自夸,不居功 口才可以免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富可求吗?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要冒充内行 闻过则喜 节俭总比奢侈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 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锋芒毕露就是祸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是不是愚民政策? 德行更比才能重 读书不为稻粱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 博与专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逝者如斯夫!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自强不息的楷模 半途而废大有人在 后生可畏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才知松柏后凋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圣人未能免俗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 圣人穿不穿时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吃饭睡觉不说话 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 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饶饶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谁能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文人心态的不平 对症下药 不要盲从上级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与质的辩论 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 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 贪欲起盗心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 先事后得及其它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君子以文会友 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 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知足常乐 实行富民政策 一言兴邦,一方丧邦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直”也有讲究 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 恒心的重要性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 易事而难说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情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贫富都作等闲 看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 看人看大节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 思不出其位 胸襟宽广而明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怨天,不尤人 历史车轮不可阻 挡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学的进修纲要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无为而治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