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在硕士论文中,我大致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的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人性的完整结构,提出人性乃是人所特有且共有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理性与非理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著作未能发表,而仅发表了其中的若干章节。221街头的自语此外,我还写了一些阐发马克思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文章。后来,有的海外刊物在回顾八十年代初国内学界关于人的问题的争论时,把我列为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我本人对当时那种引经据典的论战方式和寻章摘句的写作风格很不满意。引证马克思是为了打开一个禁区,可是,世上本无禁区,庸人自设之。按我的性情,我是宁愿去尝神设的禁果而不是去闯人设的禁区的。六、从事尼采研究读硕士生毕业后,我被留在哲学研究所工作。三年后,又在职考了博士生。当时我正对尼采的作品发生着浓厚的兴趣,便决定以尼采哲学为研究的主题。我对尼采感兴趣,有二十多年前郭世英的潜在影响起作用,但直到这时才认真读了他的作品。一开始是读中译本,觉得不过瘾,又抱着词典读德文原著。我只是喜欢,并没有想到要写书,动笔写书是极偶然的事,完全是因为我的朋友方鸣催促的缘故。完稿后,方鸣很欣赏,但担心我的观点一反习见,出版会遇到阻碍,便嘱我请我的导师汝信写个序。我想汝信身居高职,又曾因“文革”后率先发表为人道主义正名的文章而遇到过麻烦,此事未免强人所难。未料他欣然命笔,并在序中对我的探索做了热情肯定。然而,尽管有了他的序并且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方鸣所在出版社当时的负责人仍然否决了书的出版。直到一年以后,才经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邵敏之手得以问世。尼采思想对于王国维、鲁迅、郭沫若那一辈学人有过重大影响,但是在解放后一直遭到全盘否定,被简单地归结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反动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在仔细阅读尼采作321岁月自述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对尼采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误解,把一个关心人生问题的哲学家错看成了一个政治狂人。我喜欢尼采,是因为他个性鲜明,极其真诚,而他苦苦思考的生命意义问题事实上也始终困扰着我。在短短两个月里,我怀着饱满的激情写出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在书中一面阐发尼采的人生哲学,一面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也如同找到了突破口一样喷涌而出。这是我独立出版的第一本书,因而可以算做我的处女作。出乎意料的是,它问世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再被列在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书籍之榜首,九个月里印了九万册,读者来信如雪片般向我飞来。不过,在兴奋之余,我心里明白,这只是因为我在书中借尼采之口发表的感想得到了同时代人的共鸣,并不能证明这本书在学术上如何成功。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主要在于使我明确了我的哲学研究方向应是我一向关注的人生课题,因而可以看做我的哲学之路的真正开端。如果说《转折点》是我在两个月内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那么,我的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的分娩过程就格外艰难了,从动笔到完稿拖了一年多,致使答辩和毕业也相应延期。我自信我的学术能力在该书中经受住了考验,对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和建树给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思路的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汝信为我组织了一个堪称最高规格的答辩委员会,聘请了学界耆宿贺麟、冯至、杨一之、熊伟诸位先生,他们不久后均相继去世了。在研究尼采哲学的过程中,我还翻译出版了若干尼采作品。我的德文底子并不好,说来惭愧,我差不多是一边研究和翻译,一边自学德语的。开始时词汇量太小,动辄要查词典。好在我421街头的自语对语法具有特别的理解力,加上有相当的中文基础,以至于我的译本出来以后,竟浪得了翻译家的虚名。在终于卸下博士论文的重负之后,我便宣布与尼采告别了。然而,有一个例外,其后我一直在缓慢而执著地做一件事,准备在不太久的将来向世人贡献一套由我翻译的完整的《尼采文集》。我相信,与再写一部关于尼采的研究著作相比,这是更有久远价值的学术事业。七、表达生命的感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我似乎进入了一个创作上的丰收期,先后出版了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和散文集《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迷者的悟》、《守望的距离》。不过,用专业的眼光看,我似乎又有些不务正业,因为这些书没有一本是学术著作。直到1995年,为了应付与人合作的一个课题,我才又暂时地回到学术,花了半年时间啃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著作,写了若干篇论文。广义地说,我的随感集未尝不可以归入哲学的范畴。人们常常用哲学与文学的融合来界说我的散文,我觉得是贴切的。以我之见,哲学是人类精神生活最核心的领域,而在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原本就无所谓哲学与文学之分。我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在我的随感集中,我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随感集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1996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周国平文集》,其中收入了我在1995年底以前发表的全部作品,使我得以521岁月自述比较完整地回顾了我的写作道路。回过头去看,我童年和少年时的敏感、读大学时的热爱文学和对生命感受的看重、毕业后山居生活中的淡泊心境、生命各阶段上内心深处时隐时现的哲学性追问,仿佛都在为我现在所走的路做着准备。物皆有时,一种生命态度和写作风格的成熟也有自己的季节。我相信今后我还会尝试不同体裁的写作,甚至包括小说,但体裁之别不是根本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的人生体悟。当然,我也仍有从事学术著述的计划,不过我将以我的方式把它纳入我的人生思考的整体轨道。生命有限,离开自己的生命轨道而去做纯学术研究,在我看来是太把自己当做工具了。八、幸福在于爱和写作在我的价值表上,排在第一的是我切身的生命经历和体验,其次是我对它们的理性思考,再其次才是离它们比较远的学术上或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我尝想,如果我现在死去,我会为我没有写出某些作品而含恨,那是属于我的生命本质的作品,而我竟未能及时写成。我为我的夭折的女儿写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便属此列,至于它在艺术上是否成功,对于我是相对次要的事情。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在这本书中,我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我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我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我写下这一切,因为我必须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继续生活下去。这本书无疑具有相当私人的性质,不过它所叙述的亲情和苦难的主题又是一切人共同面临的,我相信这是它在出版后引起读者强烈关注的原因。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的个人生活可谓多灾多难,接连遭遇621街头的自语丧女和离异的变故。我有充分理由对我的婚爱经历暂时保持沉默。我只想说,我不怨恨,而对我曾经得到的永怀感激。命运并未亏待我,常令我在崎岖中看到新的风景和光明。我与我的命运已经达成和解,我对它不奢求也不挑剔,它对我也往往有意外的考验和赠礼。我相信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有人问我: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之后,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爱情和写作。我的确觉得,无论曾经遭遇过和可能还会遭遇怎样的不幸,只要爱的能力还在,写作的能力还在,活在世上仍然是非常幸福的。1998.8721岁月自述发现的时代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这倒也在情理中,因为当局者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一个人由童年进入少年,身体和心灵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造化便借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若干秘密。正是在上中学那个年龄,人生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开始显现在一个人的精神视野之中了。所以,我把中学时代称做人生中一个发现的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世界;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也发现了死亡。总之,所发现的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几笔,质言之,可以说就是发现了人生。千万不要看轻中学生,哪怕他好似无忧无虑,愣头愣脑,在他的内部却发生着多么巨大又多么细致的事件。一、书的发现我这一辈子可以算是一个读书人,也就是说,读书成了我的终身职业。我不敢说这样的活法是最好的,因为人在世上毕竟有许多活法,在别的活法的人看来,啃一辈子书本的生活也许很可怜。不过,我相信,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不读书,他的眼界和心界就不免狭窄。回想起来,最早使我对书发生兴趣的只是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同学们把自己的书捐出来,凑成了一个小小的书库。我从这个小书库里借了一本书,书名是《铁木儿的故事》,讲一个顽皮男孩的种种恶作剧。这本书让我笑破了肚皮,以至于我再也舍不得与这个可爱的男孩分手了,还书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终于找一个机会把书偷归了己有。我声明,后来我再没有偷过书。但是,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东西,等待我去把它们找出来。当时我家住在离上海图书馆不远的地方,我常常经过那里,但小学生是没有资格进去的,我只能心向往之。小学毕业,拿到了考初中的准考证,凭这个证件就可以到馆内的阅览室看书了,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记得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管理员怀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岁的孩子能读懂。我的确读不懂,翻了几页,乖乖地还掉了。这一经历给我的打击是严重的,使得我很久不敢再去碰外国名著,直到进了大学才与世界级大师们接上头。不过,对书的爱好有增无减,并且很早就有了买书的癖好。读初中时,从我家到学校乘车有五站地,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攒下来去买途中一家旧书店里我看中的某一本书。钱当然攒得极慢,我不得不天天去看那本书是否还在,直到攒够了钱把它买下才松了一口气。读高中时,我住校,从家里到学校要乘郊区车,单程票价五角,于是我每周可以得到一元钱的车费了。这使我在买书时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每个周末都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郊区公路上。在整个中学时代,我爱书,但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初中921岁月自述时,上海市共青团在中学生中举办“红旗奖章读书运动”,我年年都是获奖者。学校团委因此让我写体会,登在黑板报上。我写了我的读书经历,叙述我的兴趣如何由童话和民间故事转向侦探小说,又如何转向《苦菜花》、《青春之歌》等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现在想来觉得好笑,那算什么读书经历呢。进入高中后,我仍然不曾读过任何真正重要的书,基本上是在粗浅的知识性读物中摸索。在盲目而又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有一阵我竟然认真地读起了词典,边读边把我觉得有用的词条抄在笔记本上。我在中学时代的读书收获肯定不在于某一本书对于我的具体影响,而在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我已经把功课看得很次要,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课外书。这部分地要归功于我高中就读的上海中学,那是一所学习气氛颇浓的学校,阅览室的墙上贴着高尔基的一句语录:“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独具魔力,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少年人的心情和状态。我也十分感谢那时候的《中国青年报》,它常常刊登一些伟人的励志名言,向我的旺盛的求知欲里注进了一股坚韧的毅力。在高中三年级的寒假,我沉湎在唐诗宋词之中,被感染得自己也写起了诗词。我的笔记本里还保留着那时的涂鸦,虽然不讲韵律,难登大雅之堂,却很能反映我当时的心气。例如,有这样一首词———丑奴儿,丑者伪也,奴者分也几分只当屋外风,随你隆隆;随你隆隆,只因冷热你不懂。031街头的自语学识万般靠自通,莫辨四、五;莫辨四、五,眼见伪钩且不红。这是表示瞧不起分数,看重的是真才实学。为什么要有真才实学呢?心里并不清楚,只是出于一种抽象的志气。请看这首———偶思赋志无职少鸣难惊人,大志不随众笑沉。读破万卷游历国,高喊来了对诸仁。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好笑。我一直自以为处世超脱,毫无野心,现在翻出旧账一看,才知不然。在中学时,我的功课在班里始终是名列前茅的,但不是那种受宠的学生。初中二年级,只是因为大多数同学到了年龄,退出了少先队,而我的年龄偏小,才当上了一回中队长。这是我此生官运的顶峰。高中一直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仅此而已。看来当时心中是有不平的,证明人皆不能免俗。说到数学课代表,还有一段“轶事”。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好,高中临毕业,当全班只有我一人宣布报考文科时,便在素有重理轻文传统的上海中学爆出了一个冷门,引得人们议论纷纷。当时我悄悄赋诗曰:“师生纷纭怪投文,抱负不欲众人闻。”其实我哪里有什么明确的“抱负”,只是读的书杂了,就不甘心只向理工科的某一个门类发展了,总觉得还有更加广阔的知131岁月自述识天地在等着我去驰骋。最后我选择了哲学这门众学之学,起作用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愿受某个专业限制的自由欲求。二、性的发现上课时,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男生不停地回头,去看后几排的一个大女生。大女生有一张白皙丰满的脸蛋,穿一件绿花衣服。小男生觉得她楚楚动人,一开始是不自觉地要回头去看,后来却有些故意了,甚至想要让她知道自己的“情意”。她真的知道了,每接触小男生的目光,白皙的脸蛋上便会泛起红晕。这时候,小男生心中就涌起一种甜蜜的欢喜。那个小男生就是我。那是读初中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开始注意起了班上的女生。我在班上年龄最小,长得又瘦弱,现在想来,班上那些大女生们都不会把我这个小不点儿放在眼里。可是,殊不知小不点儿已经情窦初开心怀鬼胎了。我甚至相信自己已经爱上了那个穿绿花衣服的女生。然而,一下了课,我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接近这个上课时我敢于对之频送秋波的人。有一次下厂劳动,我们分在同一个车间,我使劲跟别的同学唇枪舌剑,想用我的机智吸引她的注意,但就是不敢直接与她搭话。班上一个男生是她的邻居,平时敢随意与她说话,这使我对这个比我年长的男生既佩服又嫉妒。后来,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看见了绿衣女生的母亲,那是一个男人模样的老丑女人。这个发现使我有了幻想破灭之感,我对绿衣女生的暗恋一下子冷却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女孩子的白日梦式的恋慕只是一种前兆,是预告身体里的风暴即将来临的一片美丽的霞光。男孩子的性觉醒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面对汹涌而至锐不可挡的欲望之潮,男孩子是多么孤独无助。大约从十三岁开始,艰苦而231街头的自语漫长的搏斗在我的身上拉开了序幕,它带给我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办。我到书店里偷偷地翻看生理卫生常识一类的书,每一次离开时都带回了更深的懊悔和自责。我的亲身经验告诉我,处在讨人嫌的年龄上的男孩子其实是多么需要亲切的帮助和指导。我是带着秘密的苦闷进入高中的,这种苦闷使我的性格变得内向而敏感。在整个高中时期,我像苦行僧一样鞭策自己刻苦学习,而对女孩子仿佛完全不去注意了。班上一些男生和女生喜欢互相打闹,我见了便十分反感。有一回,他们又在玩闹,一个女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我的名字,然后走到座位旁拍我的脑袋,我竟然立即板起了脸。事实上,我心里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机灵的女生,而她的举动其实也是对我友好的表示,可是我就是如此不近情理。我还利用我主持的黑板报抨击班上男女生之间的“调情”现象,记得有一则杂感是这样写的:“有的男生喜欢说你们女生怎么样怎么样,有的女生喜欢说你们男生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男生和女生都不怎么样。”我的古板为我赢得了一个“小老头儿”的绰号。现在我分析,当时我实际上是处在性心理的自发的调整时期。为了不让肉欲的觉醒损害异性的诗意,我便不自觉地远离异性,在我和她们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这个调整时期一直延续到进大学以后,在我十八岁那一年,我终于可以坦然地写诗讴歌美丽的女性和爱情了。三、死的发现我相信,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必定会有那样一个时刻,突然发现了死亡。在此之前,虽然已经知道了世上有死这种现象,331岁月自述对之有所耳闻甚至目睹,但总觉得那仅仅与死者有关,并未与自己联系起来。可是,迟早有一天,一个人将确凿无疑地知道自己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死的。这一发现是一种极其痛苦的内心经验,宛如发生了一场看不见的地震。从此以后,一个人就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小时候,我经历过外祖父的死,刚出生的最小的妹妹的死,不过那时候我对死没有切身之感,死只是一个在我之外的现象。我也感到恐惧,但所恐惧的其实并不是死,而是死人。在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与我直接有关、也属于我的事情之前,也许有一个逐渐模糊地意识到、同时又怀疑和抗拒的过程。小学高年级时,上卫生常识课,老师把人体解剖图挂在墙上,用教鞭指点着讲解。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脑中盘旋着的想法是:不,我身体里一定没有这些乱糟糟的东西,所以我是不会死的!这个抗辩的呼声表明,当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死与我的可怕联系,所以要极力否认。当然,否认不可能持续太久,至少在初中时,我已经知道我必将死亡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了。从那时起,我便会常常在深夜醒来,想到人生的无常和死后的虚无,感到不可思议,感到绝望。上历史课时,有一回,老师给我们讲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我感动得流了眼泪。在我的想像中,佛祖是一个和我一样的男孩,他和我一样为人的生老病死而悲哀,我多情地相信如果生在同时,我必是他的知己。少年时代,我始终体弱多病,这更加重了我性格中的忧郁成分。从那时留下的诗歌习作中,我发现了这样的句子:“一夕可尽千年梦,直对人世说无常”、“无疾不知有疾苦,旷世雄心会入土”。当时我还不可能对生与死的问题做深入的哲学思考,但是,回过头看,我不得不承认,我后来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的源431街头的自语头已经潜藏在少年时代的忧思中了。四、“我”的发现在我上中学的年代,学校里非常重视集体主义的教育,个人主义则总是遭到最严厉的批评。按照当时的宣传,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其全部价值就是成为集体里的积极分子,为集体做好事。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少年人的自我意识是很难觉醒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很在乎在这方面受到的表扬或批评。但是,我相信意识有表层和深层的区别,两者不是一回事。在深层的意识中,我的“自我”仍在悄悄地觉醒,而且恰恰是因为受了集体的刺激。那是读初中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老师按家庭住址给学生划片,每个片的男生和女生各组织成一个课外小组。当然,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自己那个小组的活动。在我的印象中,课外小组的活动是一连串不折不扣的噩梦。也许是因为我当时身体瘦弱,性格内向,组里的男生专爱欺负我。每到活动日,我差不多是怀着赴难的悲痛,噙着眼泪走向作为活动地点的同学家里的。我知道,等待着我的必是又一场恶作剧。我记得最清晰的一次,是班上一个女生奉命前来教我们做手工,组内的男生们故意锁上门不让她进来,而我终于看不下去了,去把门打开。那个女生离去后,大家就群起而耻笑我,并且把我按倒在地上,逼我交代我与那个女生是什么关系。受了欺负以后,我从不向人诉说。我压根儿没想到要向父母或者老师告状。我的内心在生长起一种信念,我对自己说,我与这些男生是不一样的人,我必定比他们有出息,我要让他们看到那一天。事实上我是憋着一股暗劲,那时候我把这称做志气,531岁月自述它成了激励我发奋学习的主要动力。后来,我的确是班上各门功课最优秀的学生,因此而屡屡受到老师们的夸奖,也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钦慕,甚至过去最爱惹我的一个男生也对我表示友好了。当然,严格地说,这还算不上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其中搀杂了太多的虚荣心和功利心。不过,除此之外,我当时的发奋也还有另一种因素在起作用,就是意识到了我的生命的有限和宝贵,我要对这不可重复的生命负责。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这一因素越来越占据了主导地位,终于使我能够比较地超脱功利而坚持走自己的路。我相信,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最基本的责任心,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负责的人是决不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世界负责的。可是,即使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这仍然是一个多么陌生的观念。在我身上,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伴随着一个现象,就是逐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开始是断断续续的,从高中一年级起,便每天都记,乐此不疲,在我的生活中成了比一切功课重要无数倍的真正的主课。日记的存在使我觉得,我的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没有白白流失,它们将以某种方式永远与我相伴。写日记还使我有机会经常与自己交谈,而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交谈中日益丰富而完整。我对写日记的热情一直保持到大学四年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暂时扑灭,并且还毁掉了多年来写的全部日记。我为此感到无比心痛,但是我相信,外在的变故并不能夺去我的灵魂从过去写日记中所取得的收获。1999.3631街头的自语寂寞一寂寞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情境。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寻求方便的排遣办法,去会朋友、谈天、打牌、看电视,他于是成为一个庸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二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合于我的比例或节奏。如果比例失调、节奏紊乱,我就会生病———太静则抑郁,太闹则烦躁。抑郁使我成为诗人,烦躁使我成为庸人。三人生了病,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一方面,与种种事务疏远了,功名心淡漠了,纵然是迫不得已,毕竟有了一种闲适的心境。另一方面,病中寂寞,对亲友的思念更殷切了,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了。疾病使人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了。四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在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你还得忍,忍着它们慢慢地流过去,直到终于又有事件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人生中辉煌的时刻并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对这种时刻的回忆和期待中度过的。五“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原因在于,人们尽管慕林下高洁之名,却难耐林下寂寞之实。即使淡于功名的人,也未必受得了长期与世隔绝。所以,在世上忙碌着的不都是热中功名之徒。六“喜山林眼界高,嫌市井人烟闹”,我也如此。不过,我相信世上多的是一辈子住城市而从不嫌吵闹的老百姓,却找不到一个一辈子住山林而从不觉寂寞的知识分子。041街头的自语无聊一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我们的全部所有。谁都不愿意时间飞速流逝,一下子就到达生命的终点。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时间,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时间打发掉。如此宝贵的时间似乎又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东西,因而人们要用种种娱乐、闲谈、杂务隔开自己与时间,使自己不至于直接面对这空无所有而又确实在流逝着的时间。三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这碟菜,少不了种种作料、种种刺激。他们的日子过得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