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重新发现社会-4

作者:熊培云 字数:29662 更新:2023-10-08 19:30:30

而当中国渐渐走出意胃态的桎梏,走出“不破不立” 重来”的革 命思维’开始號荡周边国家与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 国和中国的台湾、考雜地区)的发展,人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非完 全一^5^,而^化也顧为中国人縫赚自信心的^^征。当然,在此背后,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港台繊家代齡物的推动, 填补后政治全能主义信仰真空的民族主义的回潮丨㈣化背景下的文化认 同,社会诚信与商业伦理的缺失,以及政治层面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 建和谐社会等诉求的推波助澜。正是这些因家所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商业媒体的包裹下,成就了以“孔子热”为代表的“国学热”,以“学 术超女”于丹为代表的“读经热”。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命运,让我们重新审视上一世纪的极端年代。在革命思维下,“整理国故”运动一直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文化 逆流,颇遭物议。论者一方面批评它在政治思想上诱导青年脱离现实政治, 另一方面又指责它在文化思想上背离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事实并非如此,胡适并没有脱离中国现实的国情。在揭橥整理国故运 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强调“多研究些间题,少谈些主义”所对 应的便是当下的问题。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4‘社会人生切要的问 题”,是“关切人生”的“通人的活问题”,亦即正视社会现实的政治问题 与人生问题,而非仅局限于学术问题。虽然中国后来有启蒙与救亡之争, 但胡适的意义与远见却是无人町以低估的。另一方面,“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又是一个在时间上打通过去与未 来的先行者与协调者。绉时的中国,正陷于两种极端力量之间,保守者极 度恋古,而革命者又秉持“不破不立”的思维,认为但要有个好的未来, 就必须推倒重来,完全否定过去。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 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I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 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6卷1号10页,转引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相较而言,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则是介乎其中又超乎其上的 —股力量。他们中和、理性,提出了 “砑究问题、输人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的口号,主张立足“评判的态度”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从中 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胡适认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一就 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敌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 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缪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 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比如谈到墨家时,胡适说"‘大凡一种学 说,决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如果能仔细研究,定可以寻出那种学说有许多前因,有许多后果。”胡适又说:“要不懂他的前因,便不懂得 他的真意义。要不懂他的后果,便不能明白他在历史上的位置。”他粑墨 家思想学说看做先秦诸子思想学说中一部分来研究,考察墨家与其他各家 的关系。至于“整理国故”的目的,就是“再造文明”。据胡适的理解,“文明 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地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 一点一滴地进化的。现今的人爱谈‘解放与改造’,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 ㈣也不是笼统改造。解放是这个3日个制度的解放,这种那种思想的解放, 这个那个人的解放,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改贼这个那顿度的改造,这 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I点一滴的改造”。在被称为“全盘"“彻底”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的诸多思想先进中, 胡适首先提出要“整理圉故?就像波普尔在晚年主张要有“媒体审查” 一样的确有些出人意外。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势如 破竹的1919年,胡适突然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要“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的主张?此论既出,立即引起不小争论。一方面,在胡适的倡导下,从二十年代初起广整理国故”开始流行起来。 胡适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更有不少人对 此嗤之以鼻,认为“这种整理事业的评价我们尤不可估之过高。整理的事 业,充其量只是一种报告丨是一种旧价值的重新估评,并不是一种新价值 的重新创造,它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进展上,所效的贡献殊属微末”。(郭 沫若,《整理国故的评价》〉。回顾二十世纪中国革―过的弯路,笔者以为, 胡适整理国故的意义与贡献,首先并不在于它是否达到整理的目的^毕 竟’整理国故不是一个人,甚至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一而在于他对中 国历史所抱持的态度。在否定历史的革命到来之前,胡适提倡“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主张“一点一滴的改造”,自然有其先知的一面。不过,胡适的这种思想,放在人 类历史的大背景下,也并非超前。他所要求的,不过是和爱德蒙.柏克所 理解的那样,不要全盘否定本国的历史与文化,不要一代代白手起家,做 “没有本钱的生意”。下膽救不了国学“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中国文化 出现认同危机,人们杜撰出了 “国学”这个概念并试图加以拯救。然而, 国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并不确定。和“关系” 一样,“国学”是个中国特色 十足的词汇。要想翻译得准确,大概只能直接译成“0^0X1^”,然后加上 各种注解了。不乐见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文化保守主义者要求将儒学上升 为“国教”时,这些人又将本应体现在“国学”上的“温情与敬意”〖钱穆语〕 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对“国学”的迷信。比如在2007年,为弘扬国学,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把自己印制的 十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赠 书第一天,鱔书方的張森校长面对要鱔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 众人惊异,张校长称自己是“对国学的下跪”,目的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幵 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据说这位校长坚持推广国学十余年,由于历史上的“批林批孔”,国 学一度沉沦,而一些外来文化以及近利文化则“抢滩”国人思想,致㈣ 正的国学一度没落。现在很多国人都认识到了国学的好处。“越是民族的 越是国际的,我对国学下跪,是我要推广国学的决心和诚心。振兴国学必 须从孩子们抓起,这正是我免费螬书的缘由。”本书作者并不怀疑该校长对于“国学”所具有的某种“虔敬"之心, 以及匡扶国学的诚恳。显然,张校长跪在尚未成年的孩子们面前不仅仅是 一种“好情方式”,既然“国学从娃娃抓起”,这里的下跪自然也是一种“讲 道理”的方式,一种“在明明德”的方式。同样,下跪有时是一种用膝盖代替嘴巴辩论的急中生智。就像中国酒 宴上的酒鬼劝酒,不善于劝的人总是少了些花言巧语,于是”口闷了下去, 只听“咕唤” 一声,“我哈也不说了”,于是别人也只好喻也别说了。当众 下跪有时候也是这样,那些想方设法劝谏别人听从或者跟随自己的人,同 样只儺“扑逋"一声,同样只僻“我險也别说了",最后别人也只好“啥 也别说了”,自当他是对的^^要是辦解或者反对,多少是有些残忍了。 &14:意义上,藏在这种下跪背后的,却是一种逼人就范的"道德软暴力"。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里这样写道;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 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 他就没有长处。王小波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 处就在那个‘国’宇。顶着这个宇,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 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诱人之 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 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在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当下,“国学” 二字更像是个可供连锁的名牌。 国学的作用来自两方面,一是利于推销,“国字号”加“老字号”的学问, 年代久远,好号召大家都来买,所以有了近乎天价的“国学培训班“;二 是好保护自己,谁要是反对国学,谁就在“与国家作对”,与文化上的立 国;^作对。如此一来,“国学"便成了可攻可守的学术坦克。做学问的人, 一旦将自己的主张包装到“国学”里去,1^1:人编装甲部队了。近年来中 国文化保守主义者之大呼小叫,有人听见热闹,有人听到荒凉,而我听到的则是国学装甲车的链条拖过大街。任何一个国家只可能通过知识寻求解放,而不是“通过国学寻求解放”, 更不可以跪倒在国学面前等待国学的扬救。那样,我们活生生的人、知识 的主人就真的要被国学奴役了。而寘正的学问,本也无所谓属于哪个国家 或者民族,知识在人们获得的那一刻起就是属于全人类的。在一次访谈中, 哲学家黎鸣向本书作者谈到他对“国学”的理解:任何一门“学”,一旦 被命名为“国学”,就一定会成为该国人民精神的枷锁,成为对该国人民 的智能发展形成严重靼鄉用的教条。从人类的历史上看,腳的“国学”, 并不只是给中国人带来过巨大的灾难。“世界上凡是把一鬥单一的学说命 名为‘国学’的国家,也全都尝到过历史的苦头。”每一个国家都应澳珍惜自己的过去,无论是自己下跪,还是逼人下跪, ―不了国学。说到底,所谓国学也不过是流淌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几件 文化产品。就像微软的双11^0^8,产品好用不好用,还是使用者说了算。 傲软有今天的事业,盖茨没有下跪,他的营销0队也没有下跪。如肯‘威尔伯在《万物简史》一书中所说,“我们都想认可、尊重全 世界过去文化里的许多重大成就,尽可能多地保留和吸取其智能。但不管 如何,文明这辆列车在运行之中,从最初到现在,若是只看反光镜驾驶可 能会导致更多的事故。”笔者以为,一个人即使是开着一辆质地优良的“传 统牌装甲车”,如果只顾在后视镜的指导下横冲直撞,而不随时往前看, 同样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一等待他的显然只有危机重重。国学不如知识中国人常讲“礼失求诸野”,却很少谈到知识被主义或国家充公时求 诸什么。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学派被尊奉为“国学”,往往也是这门学问步入穷途末路的开始。浅显的道理是,国学是国家之学而非 社会之学,是封闭之学而非开放之学。与此相反,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知 识寻求解放,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无限接近真理的可能,每个人都坷以通过 自己不断地学习取得进步,可以通过互相纠错共同推动一个社会滴水穿石 的成长。不可否认,儒学当年成为国家之学,对于其他学派来说不啻是一场灾 难。众所周知,早在战国时期,和儒家一样,墨家同为显学。盂子曾感慨“天 下之言,不归杨,即归摄”;韩韭子在《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撖也”; 吕不韦同样孔、鋈并举,说“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孔、璺)也一 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至于墨家之没落则在《史 记》中有所体现。在这部被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巨著 中,有关墨子这个“人”的记忆几乎消失殆尽。司马迁含糊其辞,只为后 人留下寥寥数字^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0并孔子时, 或曰在其后。”或许,儒、墨之分野,关键在于僑家走上层路线,并最终导致文化精 英与统治者合流;而墨家来自劳动阶层,走的是下层路线,墨家的衰败, 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力量在王权背景下彻底衰败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王权 择器而用,致儒之鼎盛而墨之极衰,难免为历史留下无数“笔头剥削锄 头” “笔头磨秃变棍棒”的悲剧。还应该看到的是、当儒学上升为“国学” 与“帝王之学”,同样是儒学被“充公”并且从此不能继续发展与自我修 正之原因所在。正因为此,笔者认为,一千年来慊学表面上被王权圣化, 但内底里早已因为摧断脊梁而被矮化为“侏儒学”。如上所述,若是墨家文化没有湮没无闻,中国社会不1&不会被王权全 面压倒,甚至还有可能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培育出民主政治。只是历史早 巳不容我们如此多情地假设。回到当下,笔者讲“中国重新发现社会”,可以肯定的是,“重新发现社会”的要义在于重新发现个体在历史中的创造, 在于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尊严与人生价值。在此背景下,有理由相信,今日 中国从重新发现胡适到重新发现墨子,作为中国重新发现传统与社会的重 要一环,至少在观念上将为中国转型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重新发现墨子2006年11月底,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影《鋈攻》开始上映,票房成 绩不俗。该片讲述两千三百多年前暴家弟子革离运用其高超的守城术与技 战法帮助弱小梁国抵御十万赵军的故事。有学者断定影片编导对暴学“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这种苛刻批 评显然低估了《塵攻》的标杆意义。在我看来,《墨攻》诞生于中国电影 市场的意义,关键不在于电彩人是否完全读僅了墨子,而在于噩子之粮神 回归大众生活丨见证了此一时代中国民众的思想髙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中国“尊孔运动"可谓 热闹非凡。近几年更是如火如荼’出了 “读经运动” “汉服秀” “文化保守 主义”。凡此种种,从文化生态上来说,本无可厚非。令人优虑的是,当 那些自封为“新儒家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试團为“儒教”抢占中 国传统的头有卩甚至呼吁建立“儒教。或者如有人批判以尊孔之名“讨政 府以德治国的欢心”时,笔者却发现这些“文化投机者”或复古者未得要 领一其实,近三十年来中国政府早已“另辟溪径” “暗通款曲”,在被罢 黜的百家(如墨家)之中寻找智惹丨并不认闻才子佳人们跪在孔像下面的 “独尊儒术”。中国重新发现墨子,此一特征,自“胡温新政"以来表现尤为明显。 透过“胡温新政”以来中国主要的政治议题,不难发现,诸如“创新型国家” “和谐社会” “和平嵋起” “节约型社会”等等都能从盪家学说中找到 精神或思想之源流。一、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讲创新,讲科学发展观。而墨子是“东方 的亚里士多德”。墨子的科学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墨经》以及《大取》 《小取》之中,里面既有科学概念的定义,也有方法论的探讨。墨子善于 从几何的观点看待具体世界,并且做了世界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 子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上没掉下来。难怪有人说,倘使 墨学不曾没落,中国早成科技大国。可惜古代思想家只有搛子重视科技, 而后来者—、忙着争当七品芝麻官去了。所以,直到今天,谬种流 传,科学家求官成风以至于无所作为的例子屡见不鲜。二、和谐社会。“胡温新政”的一个显著特饪是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 开展社会建设,“和丨皆社会”自此而出。同样,“兼相爱”也是潘子的核心 思想之一。与“兼相爱”齐名的“交相利”同样可被视为市场经济的一个 精神源流。墨子的义利合一也可以视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准则和得以存 在的基础。尽管中国知识界在解构什么是“和谐”时与官方话语时有出人, @二者与“兼相爱”相行不悖。孟子曾说墨子兼爱,“靡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显然,墨子兼相爱始 于人性平等的原则。在他看来,人性本无差别,如同蚕丝一样,“染于苍 则苍,染于黄则黄"(两千年后,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 "白板 论”X基于人性有“恶化”的可能,墨子先于韩非提出了 “法治”,规范 人性。墨子反对“命定论”,称“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三、节约型社会。几十年来,在卞0?压倒一切”的错误政绩观的弓I导下, 中国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对环境的破坏早巳有目共睹。无论是生态社会主义 还是节约型社会,都对这种只图一时一势的经济增长敲晌警钟。众所周知,墨子也讲求节约,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反对繁文.1,反对厚葬久丧,认为这些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四、和平崛起。近年来,面对西方国家的担忧,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 强调中国的帽起是和平崛起,中国要傲负责任的大国。与此对应,墨家始 终站在民众立场上,其“非攻”思想是建立在弱小一方的基础上,认为战 争是一种盗窃行为,战争的获利者为君主,受害者为人民。应该说,墨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和平主义者,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主义者。关于这一点, 在影片《鼉攻》中同样有所体现,主人公“革离”或许就是“革命,然后 离开”,是位切〃格瓦拉式的革命流浪汉。针对大国侵略小国,墨子提出了尖锐批评。在墨子看来,这些“糈神 分裂者”以偷人一瓜一果为耻,却以侵占一国一城为荣,实为“颠倒黑白”。 所谓“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五、中国重提社会公正与墨子精神遥相呼应。无疑,社会公正同样是 墨子坚守的一项重要价值。擾子痛恨“国相攻” “家相篡"“人相贼” “强 劫弱” “众暴寡” “富侮贫”"贵做贱”。在《非乐上》中,墨子批评当政者 无视民众生存权与休息权,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从这方面说,“胡温新政”中的“新三民主义”一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与墨子之“三不得"在精神上亦有契 合。今天,中国政府在逐步解决了民众“不得衣”与“不得食”等“温饱 问题”后,开始着力解决“不得息”的问题。显然,从总量上说,中国民 众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的权利。从墨子到胡适墨子的“三表”思想与“三个代表”并无关系,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I现,它与上世纪初胡适舶来的“实用主义”却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墨子所说的“三表”,包括(一)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本之〉;(二) 从百姓的经验中寻找立论的根据〔原之V三〕使政治符合民众的利益〔用 之〉。前二表讲的是知识的来源,既强调经验与传统,又主张民众当拥有 解释权和创造力^这-点颇像胡适主张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至 于后者“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更可视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之古代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神似”,早在上世纪之初,胡适就称墨 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卵赚思想,縦旧主张。柯否认,财国家&思想变迁中所取得的 进步,都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它必然得益于历史的点滴报偿与累积 回馈。栖史并非风平浪静的^^程中,许多“不合^!的思想既会因 的时代的陶陈職蔽,同样会織的时代开启^^显山露水。 几年前笔者曾在《错过胡适一百年》一文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 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重拾了胡适的道路。众所周知,1949年建国以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胡适思想一直受到祗判。从五十年代毛泽东组织的 数百万字的大批判,到今天“谁代表中国二十世纪精神髙度"的胡鲁之争 以及《胡适㈣》的出版’都不难看出一个时代思想解冻与观念进步的大 脉络。今天,当我们重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历程,许多关键点都可以 从胡适思想中找到印证。而我在该文中列举的种种神似,并非认同今天的“中国道路”与当年 的“胡适道路”完全重合,但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具有相通之 处是有目共睹的,它也间接说明人类在经历山重水复的挫折之后可以抛却 隔阂,让理性贯穿历史。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我们身处人类知识的 大传统之中,而知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并非简单地用“自由主义” 或“社会主义”等一个单一的主义可以概括。只有以知识为信仰,一个社会才能取得脚踏实地的进步。虽然胡适及其实用主义等思想在中国没有被 明确“翻案”,但是邓小平以来的中国改革与胡适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渊 源是不可否认的。其更广大的背景是,当一个国家重新踏上由落后到进步, 由封闭到开放的道路,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寻找自己的现代性时,必定 会经历一个重新发现传统的过程。进一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传统不仅是不断地被发明创造出来 的,同样需要不断地被发现出来。如果说胡适的思想重新被发现是百年来 中国政治思想由极端走向理性的一个脚注,那么中圉重新发现墨子更意味 着今日中国人在重薪寻找自己文明的坐标时&跨越两千年皇权上接到了先 秦――^^ ―个和五四时期一样充满自由气息的时代。谁是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上发表《敬 告青年》一文,感叹中国人的衰老:在中国,人多以“少年老成”相谓, 而在英美等国家,却以“年长而勿衰〖X枕|17011明炉―〗“相勖。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 不在天然洶汰之途。”当我们重新回味这段话时,不难发现,在早年陈独秀身上所具有 的某种改良倾向——新陈代谢必然是有序的、渐进的,是“天然洶汰 之途”,而非“美丽新世界"里所写的那样急风骤雨般制造“新人”或 “新青年”。谈到实证主义时,陈独秀表示:“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 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 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 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由此可见,在陈独秀眼 里,政治的终极目的是生活,是厚生利用,而非其他虚无的宏大漣想与道 德说教。不可否认的是,在经过二十世纪诸多波折之后,时至今日,生活文明 已被视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杆。关于这一点,即使是在若干年以前,我们 亦可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找到证据。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昆 德拉说,那些行进在大街上的捷克人民手里髙举某个主义万岁的标语,而 喊在他们心里的没有写出来的口号却是“生活万岁”。从某种意义上说, 承认“生活万岁”,就是从集体自负回到人的内心与本性;让极端的革命 狂热回到脚踏实地的改良,让削足适履的政治从此脤务于人的生活。所谓 政治当为人所利用,而非人为政治所奴役。同样,在谈到科学时,陈独秀抨击了那些不切实际的臃想。“欲脱蒙 眛时代,羞为浅化之民"的中国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急起直追。“无 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 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 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上世纪初,中国正面临一场文化与政治上的危机,在选择疾风骤雨的 革命与润物无声的改良之间’陈独秀最终选择了前者。显然,陈独秀的家 长式作风与激进的态度使他在参与社会改良时同样保持着一种“舍我其 谁” “唯我独尊”的立场。应该看到的是,在几十年后的新启蒙运动中, 当中国知识分子群起要求“告别革命”时,其所告别I的,并非带来社会进 步的革命本身,而是在革命无序中滋生的“真理病”与强制。因为“真理” 及其排他性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原来的进步力量会迅速转向保守甚至 反动。关于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期自由辩论的黄金时期,陈独秀已经表露无遗。1917年1月1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 因此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白话文学运动”。在这场争论中,主持《新 青年》的陈独秀的立场是1白话文运动)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 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而胡 适所持的自由立场是,“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 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即熟,是非 自明。吾辈主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 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新青年》,第3卷第3咢X在胡适看来,陈独秀 之“不容”,恰恰是中国政治与社会败落的症结所在,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地方。1925年12月,北京发生《燥报》报馆被焚事件。时已成为“新青年 领袖”的陈独秀对此回答竟是一个“该”字。这个态度让自由的胡适一时 寝食难安。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胡适表沄,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 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 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家容忍异己的意 见和彳言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肖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0册)在胡适看来,没有宽容精神的新青年就不是真正的新青年,他们注定 会重拾旧势力的道路。诚如是,有同乡同人之谊的陈独秀不但无法傲朋友, “简直要做仇敌了”。无疑,胡适之于近现代中国的贡献’在于倡言精神独立与思想宽容。 胡适提倡“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容忍比自由 还更重要”。1926年5月,当鲁迅、周作人和陈源之间的论争转向彼此对 骂时,胡适“怀着无限的友谊的好意,无限的希望”,致信给鲁迅、周作人和陈源:“……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 事……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感觉你们的笔 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 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胡适书信集》,上册)如胡适所说,二十年代,“不容忍的空气充满了国中”。这一切与“五西 运动总罔令”陈独秀等人启蒙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不无关系——“并 不是旧势力的不容忍,他们早已没有摧残异己的能力了,而是来自一批自 命为最新人物的人”。胡适所担心的是,“如果一个社会不容忍的风气造成 之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吏惨醋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 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0册)然而,早在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如此诠释个体解 放与精神自由"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 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 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 盲从隶属他人之理广显然,陈独秀早先的这一主张与胡适奔走呼号的自由思想不谋而合: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我对你 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 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丨飞胡适,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年)孰料,当陈独秀成为新青年们景仰的导师之时,他已自封为真理的绝 对拥有者,以致当曰有志同道合者拂袖而去。二三十年代,胡适偎心挂怀 的是,只有每个人争自由,中国才会有自由;与此相反,胨独秀认为只有 跟着陈独秀本人争自由,中国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自由迟早是要到来的,然而不—说。在写给陈独秀的信里,胡适坚 持即使是一个常识,每个人都应有机会自己判断,而非通过强力灌输。如 其所言,“我的根本信仰是别人有尝试的自由”。英人卡尔^波普尔有言,多见一只白天鹅不能证明所有天鹅是白的, 因为只要有一只其他颜色的天鹅出现广天鹅皆白色“这个命题就会被推翻。 既然谁也无法保聽“真理的白天鹅”可以永远不被证伪,那么“菲真理”“非 主流”的价值就有自我尝试的权利。换言之,人类没有一劳永逸的真理, 只有基于经验与创造而生的源源不断的知识,人类只能“通过知识寻求 解放”。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论政洽》,公开与年轻十二岁的胡适决裂。 九十年前的这场风云际会不欢而散,新文化运动从此绑上了政治的马车冲 出了原有的跑道,其本质上是中国知识精英关于真理标准的一次分道扬镳。 如果说陈独秀曾经代表着与帝王中国决裂的新青年的勇气,胡适则在某种 意义上代表着新靑年的灵魂。陈独秀一生顛沛流离,思想多有流变,至晚 年重新回归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立场,而胡适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最初 的关于自由与容忍的理想。亲历了二十世纪的风雨洗礼与返朴归真的中国人渐渐知道,真正政治 文明必定奠基于生活文明之上。没有生活文明,政治文明就会失之空洞与 轻佻。应该说,今日中国人多以生活诉求(而非政治诉求)为旗,为自已 的权利奔走,它非吊诡而是真实地表明了中国的进步。正是这种对生活文 明的琐碎而真实、循序渐进的追求与争取,在一点点锻炼中国的政治文明, 推动中国积百年之沉郁的转型。“庸俗革命家”与"增量历史”曾经读过一本名为《蚂蚁的革命》〈“ 1(6^011111011『0011^〕的法 国小说。书中提到的“庸俗革命家"这个概念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所 谓“庸俗革命家",就是那种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采取什么手段,也要在 其有生之年见到所有革命成果的人。不可否认,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社会运 动,由最初的革命走向最后的极端,便是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发生的。关于 这一点,法国大革命无疑是最好的解剖样本。“没有本钱的生意”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无疑是世界历史上的划时代的大事件。 转年,柏克发表《法国革命论》,猛烈地攻击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你也许 会说,柏克带有长久以来英国人对于法国人的偏见。但不可否定,柏克在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内涵。桕克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这场革命不是来自生活经验,来自现实生活,而是以抽 象的理性观念为基础。在柏克看来,法国大革命所極榜的“自由”是一种 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那只能造成灾难。真正的自由乃是现实生活中的具 体自由,是符合自然秩序的自由。“髙谈一个人对食物和药品的抽象权利 又有什么用呢?问题在于怎样取得和支配它们。”和卢梭主张的“天陚人权”不同的是,柏克更注重“人賦人权”。柏 克并不否定“天賦人权”里人权的价值丨但是认为它更多只是价值论上的,而非方法论的。天賦是先天的,是既定的,而人斌是后天的,是需要生长 培育的。在此意灯,柏^I “^!^权”,既包括价值论,又包括施论。 如胡翻主张,考虑到人的局限性与社会的^^,只能是一点一滴地建设。 对于流行于革命岁月的乌托邦主义,桕克认为它们也是靠不住的。"人 性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的目标也有着最大可能的复杂性;因此之故权力就 没有一种单纯的意图或者取向是能够适合于人性或者人事的性质的。当我 ―有任何新的政治体制在寻求并且弦耀自己设计的简捷性的时候,我就 毫不怀疑可以断定设计者们对自己的行当是全然无知,或者根本就不懂得 自己的责任。““他们不尊重别人的智餘;他们以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取代了 这种尊重。对于他们,一种事物的规格只要是旧的,就有足够的理由被毁 掉。至于匆促建立起来的新规格,他们也丝毫不关心它的持续……”在柏 克看来,当理论家们所号称的权利走向极端,“这些政治的宏伟目标就是 要使法国变形,从一个伟大的王国变为一个大赌场;把它的居民变为一个 赌徒的民族……”同样是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柏克这样写道:“你们〔指大革 命时期的法国人)开始得很糟糕,因为你们是以鄙视属于你们的一切 事物而开始的。你们是在做没有本钱的生意……尊敬你们的前人,你 们也就学会了尊重你们自己。你们就不会认定法国人是一个昨天的民 族,是一个天生低贱、奴颜婢膝的可怜虫的民族,直到1789年的解放 为止0”什么时候4等于3?4等于3,你相信吗?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给你看。 其体解答步骤如下:第一步:假设;第二步:推出〈4人-3人〕^〔 48—38〉^ 40-30 ;第三步:整理方程式4人448^40 二 3^+33-30 ;第四步:提取公因式4 ^〉: 3〔》;第五步:去掉同类项(人结论;4=3^看到这里,有些读者一定会兴奋起来。他当然知道4是不等于3的, 这是常识。否则,这世界也太荒谬了吧。然而为什么出现这荒谬的等式呢? 聪明的读者大概注意到了,问题出在第一步的假设上:既然八^ 8 ^ (:,那么第四步“入令8譽0”便会等于0。也就是说,^ 3 (人冊(:)实为0 X 4动X 3,而这个等式之所 以成立,正是因为这个0已经“毁灭” 了与其相乘的任何数字的价值。在此,我不是为了研究数学,而是想借此机会表明我对历史的态度。 回想世人否定一切历史、打倒一切旧文明的态度与行为,何尝不是将这个 “否定一切的0”加人了这个乘法运算,从而颠覆了世界的秩序,使世界 失去本真的意义?这个“0”就像一场否定一切的荒诞革命,使历史创造 都灰飞烟灭,余下就是“一穷二白” 了。而我所谓做“历史的加法” “历史的增量”,追求的是文明正向的 累积,而以“否定一切的0”做“历史的乘法",实则是使历史归零, 归于虚无。在我看来,无论在嘟个国家、哪个时代,凡急功近利地以 为炅要否定过去的一切,便可以从头再来,便可以开创一个“勇敢新 世界”,都是不切实际的。忽略0在乘法运算中具有否定一切的能量, 其最后所能收获的“文明的等式”,只能是“0x4=0x3”式的毁灭与 “4=3”式的荒诞。历史的加法在此,我们不必赘述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所走过的曲折。只需 通过几个生活的片断,谈谈过去的“革命思维”对今日中国仍然有着怎样 的影响。2006年河南项城市政府打箅投6500万元巨资,大规模维修袁世凯的 旧居,并为此动员市民捐款。倡议一出,立即引来部分公众的讨伐。除了 抗议政府动员纳税人捐款外,也有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袁世凯的历史地 位——由于袁某人“窃取了革命果实”,是中国宪政运动史上的历史罪人、 一个复辟主义者,所以,为其重修故居是误。更有甚者认为此举是为 那些顶过王冠的死鬼招魂。中国人常讲“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爱人者,兼其厘上之乌”。号召 捐款一事诚然值得商榷,至于后者,由于人们习愤于把袁当成中国历史上 的“不吉祥的乌鸦”,在其故居问题上,大家无疑有点“恨乌及屋” 了。此前不久,浙江横店集团宣称筹资200亿元,准备耗时五年在横店再 造圓明园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反对之声,笔者提出“增量历史"这一概念。 意思是,面对历史与未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做“历史的加法”,既为 还原历史,也为盘活历史的存量、谋求历史的增量。其一,就历史本身而言,为更好地了解过往的一切,社会理应尽可能 多地发掘史料,务求接近历史真相。不可否认,今日史学研究多有“英雄 主义”倾向,就像树典型一样做“历史的减法”、削枝去叶,仅餘下“有 用的事迹"入史。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粗犷得只剩下两极分化的“好话"和 “坏话”,只有著名的“好人”和“坏人”。其二,着眼未来,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 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过程。为此,要尽可能鼓励创造并保护已有的创造物,因为人类一切增量历史都源于创造的累加。历史存量加上 增量将转变为一个更大的存量,见证人类文明的累积与成长。关于前者,袁世凯的一生并非只有83天,今人否定袁世凯,只是反 对袁氏当國,夭折了革命,显然这与其故居没有任衙关系。事实上,袁世 凯的故居,也是父辈遗留下来的,作为历史文物,有理由得到修葺与保护。 这也是二十年前河南省将袁宅列为省级保护文物的一个重要原因。谁也不会一口咬定袁氏当上皇帝是因为故居为他打幵了魔法之门。果 真如此,恐怕簿要拆除的就不只是这灵异的故居,还应该包括住了二十几 位皇帝的故官。至于后者,如果修葺旧宅可以较好地保留旧时建筑的风貌,对于历史 存量的保持与增加无疑是有益的。一方面,该旧宅见证了旧中国的一段历 史;另一方面’我们至少不能否认那些为了讨生活而建起该宅子的民众的 汗水与智激。若是因袁废宅,是否意味着我们对那些名不见经传者的人生 及其平凡无奇的创造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株连?显然,那些人在做“历史 的加法”,与此相反,主张捤去旧宅者,所做的却是“历史的减法",历史 并不会因为他们雷垣风行“拆屋子”而有所增益。楚霸王一把大火,并没 有烧掉帝制,他烧掉的只是无数劳工用血汗换来的一座建筑。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德国,有一个小镇准备砍掉希特勒当年种下的一棵 树。鄉,树木何辜?将汉宇缂去杀头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今日中国人无不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 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 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幵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灭顶之辱。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 问题》中,钱玄同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 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 世纪文弭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 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希望中国 能废除汉字,因为“处处都足以证明(汉字〗这个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 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头有1!的文人, 对用来表达自已思想的汉字几乎到了仇似的地步。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 梁",却差点上房揭了 “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 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 有自己死”。与此同时,文人政治家II秋白也不甘承弱,其对汉字的辱骂 几乎到了 “丧心病狂”的地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浑蛋 的中世纪的茅坑。”在辑秋白眼里,拉丁文字是印有1509001标签的抽水 马桶,代表先进文明。清末以降,国事既巳衰微,西学乃当务之急,“西体中用"“中体西用” 之争便是明证。糟糕的是,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为使“东方不败”, 纷纷将西文视做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索性阉了这“象形文 字的残余”。透过一个世纪的烟云,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些声音,笔者时常 惊铭于中国知识分子勾肩搭背、群起赶时髦时有多么疯瘫。无论是国统区 的国语罗马化运动,还是“汉字一定要走拉丁化”的“反右斗争”,都让 我在事后想起它们时冒一身冷汗。语言是一个民族的II液,是承载文明的 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 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是将汉字消灭了,对于整个 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陈独秀与胡适也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只是胡适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 为一切都得慢播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 有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胡适持此主张,虽是权宜之 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華”能爬出“中世 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西合璧” 了。其实,真正“茅坑援手”、挽汉字茅坑于既倒的还是不愿“被进步” 的中国老百姓。因为在精英们努力推广罗马汉语和拉丁汉语时,草根阶层 大多“甘心愚昧”,没有一点“与时俱进”的精气神。靳谓思想的“龙种” 收获现实的“茅坑”,字母化在中国一直只停留在自负革命的知识分子的 书斋里,汉字因此存活下来。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愚昧图 存”的例子。它让我相信柏克所说的保守主义有其金责的一面。‘‘2X11^ 10 迟顿出”以上是我2003年写在《汉字与国运》一文中的主要内容。关于此文, 网上曾经有裉多讨论。在我看来,上世纪初许多中国人主张废除汉字,实 乃逻辑上出了问题。淸末中国出现严重危机,包括民族心理。废汉字,即 是这种心理危机的失控、泛滥。此景,如农民种庄稼,遭受虫害,顆粒无 收。第二年,不去努力灭虫害,却要消灭种子。如此舍本逐末,再文盲的 农民也不会去做。事实上,这秀美的汉字不但不是中华文明的施害者,反 而是文字狱的受害者。至于我们该如何改革汉字,我想最紧要的还是还汉字以自由。胡适等 人在新文化运动做了些努力,如文言变白话,汉字有了大进步,形式上得 到了一定解放,然而精神上汉字仍不自由。几年前,我译陈彦先生的《中国之觉醒》一书,如同用棘开“三中全会”。为什么呢?因为他原籍中菌, 我来自中国,书也是中国研究,用的却是法文。最初我对海外华人忙着用 外语写书很不理解。后来在巴黎大学做了几篇论文,渐渐有了共鸣,有次 竟一口气写了十几天,忽觉快意平生。为什么?这并非我长于写法文,而 是因为没有不自由,意创笔随,无拘无束。我瞻前顾后,无非查査字典, 校校语法。几年以后,当我在《纽约时报》上读到旅美华裔作家哈金写的 《⑶让》(逃亡到英文〉一文,更是感同身受。西文较汉字并非优越却有优势,这和文字本身无关。我从不怀疑汉字 的躲能力^祝且,表达方式可以变化多端,比如从诗到词,从戏曲到小说, 从文言到白话。我长在江南,漂泊异乡,每念及少年情塊,常回吟丘迟之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谓梦萦魂牵。今天白话 再好’也是抵达不了这几句骈文的意境的。当说,各种文体,各有各的千 秋,各有各的繁荣,也各有各的局限,若只限于其中一种,汉字仍不自由。 唐宋诗词的繁荣,不失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但这种格律词牌让文人才子醉 心写了几百年的情绪,玩填字游戏,也I种局限,还是因为汉宇不自由。 汉字逃过上世纪的劫难,终是^^⑽慰的事情。如果我们失去了母 语,我们的心灵将会面临怎样的漂泊,绉我们的孩子读不僅我们的童年, 又将是怎样的惆怅悲伤?写《汉字与国运》一文,并目肖笔者泥足保守,而 是心向更真实的自由。寄语中国,无论是撖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左派 还是右派,对过去的一切,现在的一切,多点理性和宽容,更不要视自己 文明为无物。所谓“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庙宇,孔子有孔子的庙宇”, 将自己的文明连根拔去,终究是不理智的。今日对汉字最好的改造,不在 于向外求,而在于给汉字更多的自由,更理性、更宽容地对待汉字和使用 汉字的人,这点政府和民众都有责任。使用汉字的人,珍惜巳经获得的自 由,也宽容他人使用汉字的自由,努力争取完全的自由。若说汉字与国运之有关联,仍在于汉字是否自由。 “民国不如大请”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中提到“民国不如大清" 的现象。"一个曾经数千年不断改革修正的政治社会体制,不可能一无是处, 在抵挡不了西方文明的挑战而逐渐崩溃之时,断壁残垣之下往往也有黄金 和名人字画,不可玉石皆焚。不幸的是,我们老一代的探索者多是一次革 命论者,以为一座合乎他们理想的西式靡天大褛立刻就可耸入云霄。结果 往往适得其反,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群众露宿街头,饿浮载道,疠疫 横行,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建新居”理解为做“历史的加法”,而拆旧居 理解为做"历史的减法?不可否认,人类在革故鼎新中进步,有时也不 可避免地会用到“历史的减法”。然而,要想做好“历史的减法”,首先要 騰“历史的加法”。否則,就难免会出胃德刚目的“群;㈣头, 饿殍载道,疠疫横行"那种状态。虽然我们从价值上认同民国较淸朝、民 主伊拉克较专制伊拉克是个进步,但是,如何在转型进程中先做好加法再 做减法’无疑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将中国的传统总结为“拆迁” 二字。转塑期的中国,“(:⑷似” ―常被人们念成“拆稱”,以此自嘲中国式“拆迁文明”。虽然中国有几 千年文明,然而,所谓气象万千的农民起义,都不过是一个朝代对另一个 朝代的拆迁运动,而且都是㈱迁,后搬家。与此相反,由于时刻保有我 之所谓“增量历史观”,文明晚于中国许多城市的巴黎却成了世界上最诗 性浪溲、最有文明气息的城市。相信所有到过巴黎的人,都会感受到“增 量历史”所带来的震撼。事实上,我之所以主张废除死刑同样是出于对增量历史的考量。国家 以多数人的名义将束手就擒者绑去杀头,并不会使历史有所增加。在我看 来,“杀人偿命”同样是在做一种“历史的减法”。如两百年前贝卡利亚所 说,国家对杀人狃进行报复,实际上是安排公共杀人犯杀人。断头台竖起 之时,即是在杀人犯对人类做了一次减法后’再由国家做一次减法。一个旧制度可以被消灭,继而代之以新制度,借此达到历史增量的完 成。然而,杀死一个人,并不会使人类历史有所增加。死刑判决只会给人 类带来长期亏损,一个人不会因为被消灭而变成一个新人,所以这种“历 史的减法”将是永久的。从猢狲怎样到公民?2006年,萨达姆终于被吊死了,这一点已经确凿无疑。有疑问的是, 被吊死的究竞是^(裁者,还是个老头?打掉王冠,割掉脑袋。有人欢呼,独裁者得到了 “应有下场”。然而, 在我看来,独裁者的"应有下场”是从权力体系中消失,而非在肉体上消 失。事实上,被剥夺一切权力、被剔去所有尖牙和利瓜的时候,“独 裁者萨达姆”便已经死了。伊拉克没有因为独裁者被吊死而恢复安宁。在萨达姆被处死之后,伊 塊内发生数起暴力事件。美联社2009年4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数字显尕, 伊拉克战争至少造成了 11万伊拉克平民的死亡。截至2009年11月9日, 驻伊美军士兵死亡人数已达4362人。各式冲突更给人一种“诸神渴了" 的乱象。没有谁会怀疑美国政府深陷伊战泥潭,而伊拉克也已坠人内战的12月24日,美国《时代》周刊将伊拉克人选为年度重要人物。入选理由是“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自“解放”以来,伊拉克百姓每天都在 经受无尽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即使是在萨达姆当政时期,这个国家 历经十二年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民众也从未灃遇过如此地狱般的生活。 在此笔者并不怀疑民主之于伊拉克的价值,但是伊拉克今天的乱局, 难免给人一种“民主伊拉克”不如“专制伊拉克”的错误印象。这不是“民 主伊拉克”不好,而是“民主伊拉克”的大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而“专 制伊拉克”的流弊却在大街上明火执仗、耀武扬威。几年来,随着萨达姆这棵大树的倒掉,原先的猢称早已散尽。然而, 对于这些猢稱来说,如果在树上曾经有过“美好生活”,或者觉着下树后 的生活不如树上或想象中如意,多半要找机会重新上树。如上所述,美国大兵将伊拉克大树银倒,将猢掛赶跑。然而,旧树已 去,新楼未建,今日伊拉克犹似花煨山。臣民时代的猢掛若不能直接住进 民主时代的房屋,且逢乱世,就难免要忍受此一过渡时期的天寒地冻了。 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从猢狲到公民,此一转变决定于各种社会力 量的成长,而社会成长的关键就在于个体权利与意识的崛起。在此转型过 程中,外力与内力的共同作用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战争的害处即在于打 破或中断了原有的历史积累,并且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总结美国和伊拉克以及伊拉克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的屠戮,不难发现, 这两个国家仿佛被报复诅咒。如甘地所说:“以眼还眼,只会使全世界都 变成瞎子。"显然,今日伊拉克最需要的是和解、宽恕与拯救,而不是将 郝些“罪恶者”推上绞刑架,继续做人类的减法。从这方面说,美、伊政 府坚持处决萨达姆,既是放弃了萨达姆身上可资促进伊拉克和解的资源, 也可能为当前的“复仇之局”雪上加霜。第六章网络社会鱼群从不会为反对捕鱼业而集体斗争,它们只是想怎样从网眼里钴出去。索尔仁尼琴平8里最让人着迷的是穿越藤桥没什么比这个蜘姝网更优雅,也没什么比它看起来更挽弱0安德烈‘纪德自从有了互联网奄娜问,世界正在进人一个“我即媒体”〖I鈿〉的自媒体时代。 博客、1^以及其他便捷、大众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新闻业的面貌。当人 人都可以拍饥,都可以写网志(博客〉,他们也都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 记者或者“议员、网络不仅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而旦创造历史。在这个“人各有志” 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与遭遇,并且借助网络等新 兴媒介在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一个寂寞而真实的桅顶瞭望者。若 得幸运之神的眷頋,还会凭着自己无意的一螫,撞开历史多情的一页。正 是看到这一改天换地的变革,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网民评选为年 度风云人物。働头、流水线与电脑在过去,在网上冲浪被当做一种时尚,而现在吏是一种必须的生活方 式。阿尔文-托夫勒曾经在《再造新文明》一书中断言:世界迎来了第三 次浪潮。第一浪潮是以锄头为标志,第二浪潮以流水线为标志,而第三浪 潮则是以电脑为标志。第二浪潮的大众化社会已经为分众化社会所取代, 同质性社会为多样性社会所取代。如今,伴随着各种社会性软件(&00^1 ^和社会性网络〈500⑷〉的兴起,互联网文明早已经 开花结果。对于流行于网络上的意见,有人可能会说,网络意见是一种不全面的 意见,不代表民意。这种批判多少带有一种乌托邦的意味,因为直至今天, 历史上大概也没有什么民意是全民一致达成的,要不怎会有更像是权宜之 计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事实上,在分众化社会到来之际,如何维 护少数派权利更是现代政治的首要任务。如果将网络意见视为民意中的一 部分,就应该相信任何网络意见,哪怕只是从网上发出的一个孤独的声音 同样值得政府与社会重视。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可谓轰轰烈烈,当有些人将“全民打虎” 的起因归咎于政府的“诚信危机”时,我却更愿意看到社会变迁的另一面, 并将此归功于中国公民探寻翩和^&意见的能力的崛起。而“度门作” 事件之解决,同样得益于网络(包括短信〗。拜其所賜,-场“无组织、 有纪律的散步"在一夜之间得以酝酿。尽管互联两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谣言”与“错误言论”的传播,让 一些多愁善感的正人君子心怀忧惧,甚至竭尽所能掩饰这个时代亟须医治 的溃疡。然而,即使如此,在关键时候互联网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惊 喜与光亮。自从有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每一个人 都可以轻松地成为一个“新闻社"、一个“编辑部”、一部“电台”,一个“伸 张权利的终端”。从“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到“度门?X”事件中“手持短 信”的散步者,这一切无不表明:如果有可以持续的自由权利,每位公民 都能顶天立地。中国之民意崛起,来自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来自现代网络科技 的发展。如果承认在中国从封闭走向幵放的过程中,暗合了 “重新发现社 会”的过程;承认中国在逐渐地告别过去那种一切以政治为中心的“上下 髙度一致"的时代,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改革幵放,还是互联网发展,客 观上都是在个体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横向的联合。如前所述,中央―』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差异就在于:前者的信息是垂直流动的,而在市 场经济中,信息主要融平及对角流动,买卖双诚針层^^着信息。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过度繁荣也映照出现实生活的满是无奈。试想, 若不是现实生活不如人意,无处可去,谁会整天泡在网上?若不是没有相 濡以沫的爱情,谁又何苦天遥地远地与未来网恋?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 网络似乎更像是现实世界的流放之地,寄居其中有时亦不过是在失乐园后 自慰与自救。互联网见证了转型期中国人的怕与爱,当人们不能种好自己 现实中的田地,无力在大街上获得权利的收成,便只好对着小小的鼠标称 颂不已,仿佛那是漂荡在浩瀚波涛之上的装载着国家未来的夜航船。自古英雄扭博客开放时代是个“人各有志”的时代。网志的兴起,无疑是开放时代最 好的注脚。人有表达的欲望,就像《西游圮》里,孙悟空不忘在如来佛祖的指根 书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世界各地,凡是能书写的旅游景点,我们都 能看到会有人涂鸦。同样,古代文人墨客到某处都是心血来潮,留下墨宝, 比如说古代的题壁诗,这种艺术形式始于两汉,南』〔朝时渐多,至唐宋更 是盛极一时。这些可以理解为最早的博客或883。当然,那时题壁诗盛行,主要原因是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 能刻印出来,而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人读 到它,就可以传播开来,题壁也因此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途径。宋代可考的著名的题壁诗及其作者有王禹偁《题僧壁》、苏舜饮《题 花山寺壁》、王安石《书何氏宅壁》、杨万里《题龙归寺壁》、陆游《题酒 家壁》、苏轼《题西林壁》等等。由此可见,旧时飞糖走壁的并非只有金庸笔底的武侠,还有才髙八斗的诗人。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 崔颗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颞题诗在上头?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元稹写过 一首诗:“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 下至行时。”彳陳周邦彦曾经填过一首《浣溪沙》,其中一句便是“下马先 寻题壁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下车就钻到网吧里顶帖子去了。《水將传》有一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洎戴宗传假信X写的是 宋江醉酒题壁。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 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惊动了朝野。这算是早期的“政治博客” 了。至 于武松在杀人后,还在墙上吹牛“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倒像是武松给 自已的“打麵”搞推广,箅是“营销博客?当然,除了写反诗,其他类翦的“题壁”也可以完成政治传播的目的。 比如说宋朝有个叫卢秉的,原是县里文书小吏,一个副科级干部,比在重 庆彭水县遭遇“短信狱"的秦中飞的官大一点,他在旅馆墙壁上写了首诗, 后来被王安石读到,因此得到了升迁。类似的佳话还有:清代诗人袁枚有一次扬州,读到一首好诗,由 于当时的政府没有搞“题壁实名制”,作者具名时只留了个“马甲",因此 害得袁牧到处打听,忙了一年多,所谓“好叠花笺—去,天涯沿路访斯人”。 在信息沟通困难的古代,旅店、寺院等供人歇宿的地方,是信息传播的重 要场所,但也只是传播而已,双向交流就困难了。囚禁自由人的墒壁也时常为自由人所用,变成一台维护“政治博客" 的服务器。比如说,渾阑同在狱中便写下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 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有风情的题壁当属郁达夫。1931年,在游桐庐严子陵钓台时,这位忧郁的才子乘着酒兴在祠堂高墙上题了一首名为《钓台题壁》的诗,其 中两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早已广为人知。蠼有人感慨,中国是个“口号国家”。无论城里,还是乡下,今天人们 见到最多的政治宣传就是标语口号。诸如“谁放火,谁坐牢” “宁可血流 成河,不许超生一个”等等,这些烙有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宣传也箅是“组 织博客”或“官方博客”的重要内容了。类似的博客形式还有很多。黑板报,就是这样一个博客。有一年,我 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学,站在学校的黑板报前看了许久,感觉自己像在读博 客。读到其中一句话,也颇有一些感慨一"时间不会流逝,淹逝的是我们。” 其实,人生最大的不幸或无奈还在于,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旧制度不 会流逝,流逝的是我们”。我有位朋友在?上签名:“我能想到最痛苦 的事,就是和这个制度一起慢悛变老。”让博客口述历史最早接触“口述历史”〖^^〕一词是在几年前读唐德刚的时候。 唐德刚有本书叫《胡适口述自传》,它为我从此打开了胡适之门,同时让 我对口述历史有了深刻的印象。唐德刚是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多年坚持 口述历史,最具影响的就是《胡适口述自传》。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口述历史一直 是西方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948年,美国史学家九内文斯(沾如 ^―加)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名人 的口述传记,如《顾维钧回忆录》《何廉回忆录》《蒋廷黻回忆录》等便是 由这家机构组织完成的。按照唐德剛的说法,自古以来,中国便存在口述历史。而“口述历史”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荆辆剌秦王”。司马迁的《史记》,很多章节便是依 靠古人的口述写就。什么是口述历史?美国作家唐诺‘里齐、仏―在《大家 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给了一个学理上的定义:“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汇集 ㈣者谈自己关于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一些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就是 一个准备完备的访问者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以录音或影像的形式问答,当 然,同样会整理成文本,以便于流传。”如果承认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口述历史与口述神话,就不难推断里 齐的定义十分片茴。寘芷的口述历史并不像他所描绘的都样“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处于被动讲述的状态。所谓“被动讲述”,即在别人的选择之 下叙述历史。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如果有史料可 述,通常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将它叙述出来,.不是一定要等到有 媒体或类媒体来采访。而一切历史都是残缺的历史。真相如果不能进入公共领域,就难免像 “祖传秘方” 一样失传。我们今日所见4‘通史” “全编”亦不过是管中窥豹, 只见一斑。如马斯洛所说,“整个思想史就是说人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时间当日下午,总部位于旧金山的1^11161公 司接到了一封发自美国白宫的邮件,“请求”该公司推后其原定于15曰深 夜进行的系统维护。《华盛顿邮报》随后披露说,诙邮件内容包括:“伊朗 正处决定性时刻,『显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你们可以让它继续工 作吗?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据《纽约时报》报道,新上任的美圉国务卿 希拉里丨克林顿热衷推行“网络外交”,重视利用社交网站?视 頻共享网站丫011111】的、图片共享网站和这些平台传递外交政 策信息,声称要以网络力量来应彳稍卩些打压国内媒体的国家,而奥巴马政 府已经把社交网站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网站在一夜间竞然具有了某种政治影响力,令该公司创始人之 一斯通颊感意外。两年前,况妝I”还只是几名科技人员的试验品,而现 在1。^1枕已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社交方式,其注册用户可以使用短信在 手机和网络间传递消息,传递对象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不相识的“跟 随者”(?必洲物)。不到三年时间,已蹿升为仅次于―!^乂和 拟卢,的第三大社交网站。上限140字符的徹型博客服务器,因为动辄 号召万人集体行动而让各类政治博弈者刮目相看。2009年5月初,白宫 开通枕官方账户,邀请国民了解政莳信息;同月底,甚至连朝鲜中 央通讯社也以^(:汉戎为用户名登录IV!他“发出来自朝鲜的声音。事实上,这并非!^胁等社交网站首次显示其巨大的“煽动力”。两 个月前,摩尔多瓦大选后发生的那场未获成功的“颜色革命”就被称为 “似胁革命”。麟尔多瓦到伊朗,两次大规摸抗议活动中,都是 主要的召集平台。《纽约时报》4月9日曾详细披露过摩尔多瓦的青年组 织如何策划“IV!她革命”。文章说’ “补如^^"和“!^雇―这 两个青年组织是这次示威活动的组织者。领导人之一纳 塔利娅申莫拉里在其博客上揭秘了动员过程:“6个人,只用了 10分钟的性坏话的历史……我不 认为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精神”,“历史荈是抽象的统计”。一正是在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来“不被选择地口述历史”便成了历史㈣进步的关键。 哥伦比亚大学的王际真教授曾经批评那些写“自传”的人多半是自己 “卖裔药” “胡吹一通”。不难发现,这是王际真的逻辑出了问题一一通过 自传“吹牛”并不是自传出了问题,也不是吹牛出了问题,而是“只有一 个人吹牛”出了问题。皇帝老」[给自己作传,自然是英明神武;丐帮帮主 给自己作传,小乞丐的功劳也都是归于其领导有方。一个社会的诚信只能靠“互相纠正”来争取。没有这个可以互相 纠正的前提,让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遵守诚信是绝不可能的。而如果大家都来口述历史,交差验证,吹嘘者自然害怕原形毕露,因此“被 迫诚实”。“人各有志,’时下卿中国的81明似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虽说是“博客”,写博客并不需要博古通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人们只需记录自己的日常思想与生活即可。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卦江 湖,一切皆随个人心意,并不需要权威来引领思想与价值观。从字源上说,81叩是“双吐扭呢”的缩写,准确意思是“网志”,一 种简单即时的“个人出版系统”。在古汉语里,“志”除了 “志向”外,更 有“记录”的意思,比如地方志、人物志、山海志等等。在此意义上,博 客大行其道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个人人皆可记录自己命运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人各有志”的时代。“人各有志”的时代,在不侵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人人都有权利按 照自己的方式诠释和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人各有志,不必强求", 权威话语将从此失去往日威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丹嘈尔雌“我们即^^”, 应该说丨他们都是深得传播与媒介真请的人。博客成为“由所有人面对所 有人进行的传播”的自媒体的一个标杆。在这个“我有机会讲话”的年代, 如吉尔默所说广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 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博客使全民表达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或无数个 麦克风,而且这是个跨国麦克风。每个人代表自己说话,在任何时候,都 可能做到同时进行,叙述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一样简单平常。此一历史进程或可概括为“科技改变传播,传播改变生活,生活改变文化7政治”。在一个“人各有志”的开放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它意味 着人人都是自己历史的权威叙述者;意味着人人都是整个历史进程的参 与者与见证者。当那些书写博客的人,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或 者思想一一无论是出于自恋还是出于责任——搬到公共领域,如阿伦特 所说,它们将在公共领域获得生命。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而言,“有志者 事竟成”在文化或政治上也被赋予另一层含义。“墙倒众人2009年6月的某天,藥者偶然读到一则有关荷兰国会议员疯玩儿微 型博客!^进枕的新闻。据说,他们当中许多人利用开会时间在键盘上埋 头苦“推”,沉浸1#彻1:网站上。“741^疯”就好像传染病一样,愈来 愈多议员被感染,直到“议长终于忍无可忍,私下劝说他们自我约束,多 放点心思在问政上”。然而,对于许多从说,使用了发言本身就^种问政方式。而且, 类似微博客的流行,已经引起越来多国家网民与政要的注意。比如,在这 年6月发生在伊朗的街头騷乱中’ 便是示威者发泄不满、相互串联 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骚敌期间伊朗政府对媒体和互联网实施管制,经由 这些网站传出的德黑兰街头示威的照片以及冲突、、伤亡情况甚至成了西方 各大媒体报道伊朗的重要信息来源。140个字符只能说清楚两三句话,然 而正是网络上这些源源不断的两三句话,为伊朗大选后的动荡局势“火上 浇油?据称,6月15日当晚,!^时上以“伊朗大选”为标签的信息几 乎每分钟就增加30篇。快速思考便作出决定,然后用数小时通过网络、061)0^、博客、短信和 电子信箱将消息传播出去……结果1.5万名年轻人走上街头。”如前所述,网络科技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样在改变政治格局与政4治传播的方式。此前,手机和短信被认为在乌克兰“橙色革命”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而现在许多人相信引发的"革命”,并非只有科技内涵, 同样涉及政治领域。当然,!^如『等社交网站能否成为“改变历史”的角色,也有不少 媒体提出了质疑。《纽约时报》认为它缺点与优点一样突出。一方面, 难以被审査,即使网站被封锁,人们还可以通过短信或博客相互沟 通和交流,这也是其能在伊朗政府管制互联网后依然发挥作用的原因;另 一方面,由于上的许多消息都是未经证实的,而且不乏恶意的谣 言,这也决定了受众可能被利用。具体到伊朗的本次动荡,华盛顿网络杂 志51316的专栏作家也列出了由7⑷彻I传出的包括穆萨维被软禁等在内的 大量虚假信息;而《时代》周刊同样认为,1:乂彻『虽然提供了海量信息, 但是人们很难查找其消息来源,更不清楚发信息的人到底是在伊朗堍内还 是境外。英国《卫报》甚至强调说,正是因为缺少可以建立起信任的面对 面的社会网络,导尔多瓦的革命”最终失败。尽管我在上面引述了不少媒体评论,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一日千里 的时代,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甚至“传统网站”芷在失去自己的新 闻优势,越来越多的受众已不再依赖报纸及其网络版获得最新消息或者 突发新闻,而是通过⑷、^3615001械鄉、等社交网站或者社会 性软件上的好友或陌生人获取最新消息。迈克尔‘杰克逊淬死的消息首 先出现在一家名人网站,而一向以抢报突发新闻为能事的各大电视台被 远远甩在了后面。消息公布后,000^^、^1)00^;等网站流量暴涨。丫011X1^官方音乐视频浏览匍躲升至1000万次,较平时增长近50倍。000?^甚至将“杰克逊”的搜索关键词识别为网络攻击。自媒^代的到来,使每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显山露水,走到时代的风 口浪尖。一个“墙倒众人!^跑广的时代巳经到来,它可能是摩尔多瓦式 的疾风骤雨,也可能是日拱一卒的和风细雨。无论其对现实政治走向的影 响如何,但是这些个人媒体对政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宣传与管制型媒体 形成巨大冲击已是不争之事。真相拼图费正清先生曾经这样形容往日的中国: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是记者 的天堂、统计学家的地狱。”所谓“统计学家的地狱”,正如黄仁宇所批评 的,旧时中国没有真正的“数目字管理”;而“记者的天堂"则一语道破 转型期与新闻业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深长意味。今天,巳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视北京为“全球记者的天堂”,向 北京增派人手。如有记者所说,北京已成为全球记者心目中“希望抵达的 热地”"采访的天堂”。显然,任何时代都箱要新闻记者,但是在一个转型 国家,以新闻为业更能动人心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挤在一起观看日出? 因为人们乐觅事物的新生,见证立竿见影的成长,并在必要的时候指出惊 世谎言和潜在危险。中国日益成为全球重大新闻的发源地与策源地,成为重大新闻密集的 富矿区;另一方面,中国境内每年郝会发生许多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对 于记者来说,这既具挑战性,也将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机遇。身处转型时 期的中国,旧事物尚未消退,新事物正在生长,假如新闻记者心怀使命, 甘于在困厄中前行,定然不会浪费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资源,并且能够因之 大有所为。真相创造历史。从美国始于十九世纪的“扒粪运动”到二十世纪的水 门事件;从流行于中国各个“利益城堡”中的“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头 禅到2007年发生在山西的“黑砖窑”事件,不难发现,探寻真相是社会 进步的重要法则,是永远未竟的事业,因为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获 得全部真相,而只能不断地获得真相。没有哪个时代不生长谎言,没有哪个时代没有被谅言和无知遮蔽的灰 暗,甚至那些标榜门寻真相的人也会参与制造谎言或为谎言施肥。但从整 体上说,记者这个职业从其诞生开始便是以探寻和传播真相为业,并以此寻和传播为荣耀。当然,新闻记者冒险狙难并不止于不动声色地为时代记流水账一般的真相,他必定在见证中参与,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处怎样的 时代,知道这个时代正在跨越怎样的难关,坚守怎样的价值并呵护那些事 关进步的默契。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真相。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一个职业,但是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记录和参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拜互联网和摄 录科技之所赐,尤其是伴随着博客(网志》和!^等大众传播方式的兴起, 如今每个人都有成为记者的可能,每一位受众都可以投身于未来的新闻业。 历史已然无数次证明,只有让真实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让公众知 晓,这个世界才有可能避免因为诡言妈塌而发生真相的挤兑与雪崩,并拥 有一个可期的前景。谈到真相的获得,时常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中国古人的“天不生 仲尼,万古如长夜”;另一句是雨果的“若无新闻出版,万古如长夜”。对 比这两句@艮有意思:这位中国古人似乎相倌天是一下子亮了的,像打手 电一样,圣人既出,天下大白;而雨果则认为天是慢慢亮的,甚至还有可 能会暗下去。所谓圣人生则生矣,甚至可以在产房里守株待兔,但真相却 只能像新闻出版一样需要漫长的进化,只能靠在路上一点点寻得与拼装。如果不能好好守着,在极端的年代里恐怕这点光亮还有可能会丢掉。相信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更认同雨果的判断,而不是那位古代同胞流放 自我、漫无边际的汗情。真相从来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能指望哪 位圣人髙高在上的光照。互联网特区2007年〗1月24日上午,浙江金华五十多个(^?群的代表聚到一起, 宣告"金华市青年的群联合会”正式成立。据悉,这是全国首个以网络 ㈧群为会员的民间组织6对此,浙江省民政部门表示“其创新意义、探 索价值非同一般”。今日中国社会之风情千种,网络的兴起与流行功不可没。自上世纪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拜网络找賜,中国人的横向交往迅速扩大,一时之间, 网络聊天以及网友见面会随之成为时尚。与此同时,依托网络成立的群组 也得到蓬勃的发展。网络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中国人 的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选择通过 城^^或等即时交流工具进行交流,既为突破交流瘅碍,也为节省成本。 与此同时,各种网络社困丨社区应运而生,但是它们大多只能是一种虚拟 存在。任何国家的公民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傲一番有益社会的大事业,更不 可能散兵游勇式地生活。随着改革幵放的深人与民众权利意识的苏醒广小 政府,大社会”与建设一个“权小责大"的政府日益成为共识。一个好的 政府只是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担任社会“裁判者”和“守夜人"角色。这 种“公共产品”,当然也包括对公民自组织能力的舰。近几年来“社会麟” 被反复提出,也因此成为中国社会力量培育与苒造政府的重要契机。前文提到,在中国从过去的社会走向更加开放、更加自主的公民社会 的过程中,由于旧有的仪式、习俗与文化不断地解体、重构,每个被“拋人" 社会中的个体也因此陷人一种相对“孤独”的状态。从这方面说,公民自 我组织不仅是一种社会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要。在此意义上,如果 政府不允许社会“结社自救”,在客观上也意味着那些从旧生活中得到脱 身而出的民众将从陷入“双重抛弃”的境地。对于一个处于转塱期的国家来说,最积极的做法通常是,政府在鼓励 社会成员从旧有体制与文化中走出并在更开放的经济与社会的维度寻找自 我独立性的同时,更要在制度上给予其尽可能多的便利,为重建各种社会 联系提供可能。从这方面说,以网络的群为会员的民间组织的成立,理 应成为这种逻辑的自然延伸。网络之上,现实之中,近年来有关经济特区的争论此起彼伏。然而在 我看来,转型期中国最大的特区就是互联网。这I个思想的特区,也是 一个交流的特区、传播的特区、公民自组织的特区。它超越了生活中的一 切繁文缛节;它以技术对抗技术,冲垮了种种禁忌。解构与风流“饿滴神兽啊,救救饿吧丨”没有谁会怀疑,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 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从“俯卧撑”到“躲猫猫”,从“打链油”到“玛 勒戈壁”上的神兽“草泥马",到“猴蛇"……主义与顺口澝,真理与潜 规则,虚拟与现实,正人君子与情色录像带,奖赏与屈辱,希冀与失落, 各种观念、思想与情绪相互纠葛,各种道德、名分和利益充分―。尽管 当下中国公民尚未获得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表达自由,不可否认的是,网 络忽如一夜春风来,为中国人的社会表达与个体创造,吹开花千树。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跨国的明星阵容、数亿元的制作成本,2005 年岁尾年关,陈轨歌和陈红将众多彩迷劝进影院。然而,影迷们多半是失 望了,他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馒头以及一个面色惨白的女人和 她近乎无厘头的诅咒。正是这个剧情“马脚”让武汉的年轻人胡戈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2006新年伊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剪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一时间,“恶摘”大行其道,而陈凯耿在机场的一句“人不能无耻 到这种地步”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就像几个月后黄,解说世界杯时 的尖叫,繁殖出各式各样的版本。《无极》并非一无是处,其之所以成为人们泄“公愤”的一个通道, 首先归咎于陈凯敬对这个“惊世傻头”的过激反应。对一个脱颍而出的年 轻人进行道德上的苛责与兴讼的恐吓似乎暴露了陈凯歌在观念上已经落后 于这个网络时代。这是一场平民对精英的较量。在平民未长成精英之前, 绝大多数人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手无寸金的胡戈。2006年,“文学死了丨”死在诗人嘴里,而且死得很难看。诗人叶匡 政在《文学死了! 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丨》一文中断言“憋在裉多人 心里的这句话,终于可以说出来了”。就在此时广国家级诗人”却在“嘘”的一声中倒掉。“国家绂女诗人" 赵丽华的“梨花派”诗耿受到众人的嘲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一 句句了无意义的大白话,诸如“我坚决不能容忍丨那些7在公共场所乂 的卫生间!大便后1不冲涮!便池I的人”,只是因为被“国家级女诗人” 的纤手按了几次回车键,便成了 “国家级”的诗歜。“从明天起,做一 个写诗的人,敲字,回行,一句一段……”有人说,海子之后,中国 不再有诗人,而当“我丨终于丨会丨写诗丨了”成为流行于网上的“写 诗秘笈”,每个中国人都变成了诗人。我的标准我做主,至于是不是“国家级”,见鬼去吧!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讲话中,温家宝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代是 “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经济的 大繁荣往往会带来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任何想有所作为的政府,不仅 要鼓励大家勇于追求真理,还要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追求真理的环境。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