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地倾听听音乐时,你也许喜欢轻敲手指或频频用脚跟打拍子,这没有问题——但听别人说话时却十分不好,因为这些小动作最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要设法撇开令你分心的一切——不要理会墙角里嗡嗡作响的苍蝇,忘记你当日要去看牙医。眼睛要看着对方,点头示意或打手势鼓励对方说下去,借此表示你在用心倾听。要是你轻松地坐着,全神贯注,不用说话也能清楚表示你听得津津有味。轮到你发言时,别以为你必须一直说下去,你仍要把说话的机会奉还给对方。我们年轻时,大都听信别人的话,以为话说得越多,在社交圈子里便越成功。一位外交官的太太曾细述她丈夫初入外交界,带她出去应酬时,她在那些场合多么受罪。她说:“我是个小地方的人,而满屋子都是口才奇佳、曾在世界各地住过的人。我拼命找话题,不想只听别人说话。”一天黄昏,她终于向一位不大讲话但深受欢迎的资深外交家吐露自己的问题。他告诉她说:“每个人说话都要有人听。相信我,善于聆听的人在宴会中同样受欢迎,而且难能可贵,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甘泉一样。”——协助对方说下去试用一些很短的评语或问题来表示你在用心听,即使你只是简短地说:“真的?”或“再告诉我多一点。”第117节:要善于倾听(3)假如你和一个老朋友吃午饭,他说因为夫妻大吵了一架,他整个星期都睡不好。要是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怕听别人私事,你可能会说:“婚姻生活总是有苦有乐——你吃鱼还是五香牛肉?”你这样说,是间接叫他最好别向人发牢骚。假如你不想浇他一头冷水,那就不妨说:“难怪你睡不好,夫妻吵闹一定令你很难受。”你的话让他舒解不少心中抑郁,心情便会好得多。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开导,总需要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善于聆听的朋友。——要学会听出言外之意一位业绩优异的房地产经纪认为,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不但能细心聆听顾客讲的话,而且能听出那些没讲出来的话。当他讲出一栋房屋的价格时,顾客说:“哪怕豪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说的声音有点犹豫,笑容也有点勉强,那经纪便知道顾客心目中想买的房子和他所能负担得起的价位显然有差距。“在你决定之前”,经纪熟练地说:“不妨多看几栋房子。”结果当然皆大欢喜。那顾客买到了符合他预算的房子,生意成交。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倾听别人说话。掌握倾听的艺术是受人欢迎的秘诀之一。当别人有问题来找我们时,我们常说得太多。我们总是试着提出太多建议,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最需要的也许只是沉默,同时把耐心、宽容和爱传达给对方。第118节:要作适合具体情景的表达要作适合具体情景的表达所谓的适合情境,就是要求语言运用与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事实上,也唯有语言和环境相适应时,说的话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即使话语的意思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道理,古时候的人早就注意到了。《战国策·宋卫策》中讲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媳妇一坐上车,就问道:“驾车的三匹马是谁家的?”驾车人说:“借来的。”新媳妇就对仆人说:“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车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一边拜见家人,一边吩咐随身的老奶妈:“快去把灶里的火灭掉,要失火的。”走进屋里,看见了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儿会妨碍别人走路的。”夫家的人都觉得她十分可笑。上述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至善之言,为什么反会见笑于人呢?原因就在于“早晚之时失也”。也就是说,她说得不是时候,没有掌握好说那三句话的时间和场合。大家想想,她是个才过门,而且还在举行婚礼的新嫁娘,居然指使这指使那,就算她的语气再温柔,别人听起来不觉得好笑才怪。可见,说话要有好的效果,除了会说,是否与说话的环境相吻合、相协调,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说话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具体情况。事实上,构成语言环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的场合、来往的对象、对话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如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绪等。再者,经过专家的研究,语言环境可以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两类,也有专家把它们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所谓外环境,就是所处的地方、时空和场合;内环境就是当时听你说话的人,他的内心是什么状态或情绪如何,这是很重要的。因此,你最好记住,在讲话时,尤其是在讲重要的话时,务必“三思而后言”,否则,祸从口出的错误是很难弥补的。第119节:学会就地取材学会就地取材介绍姓名后,刚开始交谈是最不容易应付的问题,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犹豫,而话不投机,又不能冒昧地随便提出其他话题。“今天天气很好”这话最常用,但除了在户外或沙滩上散步时不妨用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上说来不仅太近敷衍,而且缺乏内容,难以发展出较趣味的谈话。照我个人意见,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用。何谓就地取材?那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做第一句的话题:“你和某先生大概是老同学吧?”或者说:“你和某先生是同事吗?”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以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本主题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再根据对方的回答又可顺水推舟,继续畅谈下去。“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他的话题。“这礼堂布置得很不错!”赞美一样东西,常是最稳当得体的开始。若是一般社交活动,则“山上的樱花开得很灿烂,颜色真好看,你曾去看过吗?”或“大热天在园子里喝茶,实在太舒服了!”都是就地取材的办法。第一句的最高境界是人人能了解,人人能加进自己的意见。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然后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绘画说:“真像梵高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孟德尔颂音乐的感觉!”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最好是不要问他。万一他正失业赋闲在家,问他职业无异迫他承认失业,否则他还要随便撒个谎,对于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如果你想“开发”主题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你平常会做点球类运动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继续下去问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如果他说“是”呢,便可加上一句问他通常在何时去运动,而决定他有无职业。找不出其他话题时,那么中国原有的老方法也可运用。那就是请问对方的籍贯,这“府上是什么地方”的问题,以中国人的习惯上是一点不觉得唐突的。知道了籍贯,话题就容易找了。如果是同一个县市呢,那更方便了,随便谈些两人皆知的社会新闻、都市建设、地方习俗等都可以。如果是遇到一些知名人士,或有特殊成就的人,或介绍者已早对你说出对方的身份底细,那么,你大可提出话题,鼓励对方多谈谈他自己得意的方面,一则彼此均甚愉快,同时对方会对你产生好印象。再则,也可以由交谈中吸取新知,获得宝贵经验。第120节:言多必失,学会少说话(1)交谈时需避免的误区会说话,小则自己愉悦,大则兴邦救国;不会说话,小则招怨,大则坏事,甚至送命。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立即爆发了一场由自由知识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尼古拉一世残酷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里列耶夫死刑。行刑那天,里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里列耶夫一阵挣扎,绳索断了,他摔落在地上。当时,类似这种情况常常被当作是天意和上帝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里列耶夫站起来时,满身的瘀青和尘土,当他确信保住了脑袋后,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人已经不懂得如何做好事了,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尼古拉一世虽然十分懊恼,但还是提笔签署了赦免令。“事情发生之后,里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陛下,”信使回答说,“他说……在俄国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既然这样,”沙皇说,“让我们证明事实与他说的恰恰相反吧。”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第二天,里列耶夫再度被推上了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请记住,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我们提倡拥有好口才,但提醒你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语,不要为了逞口舌的一时之快而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第121节:言多必失,学会少说话(2)言多必失,学会少说话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渥荷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一般不乱讲话。只有那些胸无点墨又爱慕虚荣的人才喜欢信口开河,大发言论。“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记的名言。所以在研究说话艺术时,首先要学会“少说话”。你也许会反驳:“既然人人都要学少说话,那么,说话艺术就不必细加研究了。”其实不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只能“少说”而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又要说得又少又好,这才是口才的艺术。首先,言多必失,说得越多,显得越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话的几率就越大。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科里奥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科里奥拉努斯落选之后,心怀不甘地重返战场,他发誓要报复那些投票反对他的平民。几个星期之后,元老院针对一批运抵罗马的物品是否免费发放给百姓这个议题投票,科里奥拉努斯参加了讨论,他认为发放粮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这一议题因而未决。接着他又谴责民主的要领,倡议取消平民代表(亦即护民官),将统治权交还给贵族。科里奥拉努斯的最新言论激怒了平民。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到元老院前,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出来对质,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全城爆发了暴动,元老院迫于压力,终于投票赞成发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强烈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公开道歉,才允许他重返战场。于是,科里奥拉努斯出现在群众面前。一开始,他的发言缓慢而柔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变得越来越粗鲁,甚至口出恶言,侮辱百姓!他说得越多,百姓就越愤怒,他们的大声抗议中断了他的发言。护民官商议判处他死刑,命令治安长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亚岩顶端丢掷下去。后来,在贵族的干预下,他被判决终生放逐。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如果科里奥拉努斯不那么多言,也就不会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选后他仍能注意保护自我强大的光环,依然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执政官。可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论,最终自食其果。第122节: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1)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调和姿势,以及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得体。其次,不知内情,就不要胡说八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可随随便便说人短处,或揭露别人的隐私。首先要明白,别人的事你知道的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你不知道的隐衷。你若将自己知道的片面现象贸然宣扬出去,难免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到真相大白之时,已经是覆水难收了。有那么一种人,喜欢兴风作浪,把别人的是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就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所以,当有人向你说某某的短处时,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谨缄君子之口,不要做传声筒,不要轻信这些片面之词。谈论别人,不可因片面的观察背后批评,说坏人的好处,旁人最多以为你无知。把好人说坏了,那就有损道德了。俗语说:“祸从口出。”如果说话不当心,就会招人之忌。“金人三缄其口”,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可是,让人缄口不言,事实上是做不到的,那我们说话的时候,唯有留心谨慎而已。为了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众人的兴趣,唯一的秘诀就是少说话,有时间静静思考,而让那些精彩的话语惊四座。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你是否以为用争辩压倒对方,取得胜利,就会因而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实际上,那是一场损失惨重的胜利。因为你所激发的怨恨与恶意,强过任何意见上的暂时妥协,并且这种怨恨与恶意会延续得比较久。尊重别人的意见,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你也必受人尊重,别人也会拥护你的主张。公元前131年,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他发现需要撞墙槌才能攻破城门。几天以前,他看到雅典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将其中较大的一根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认为,执政官想要的其实是较短的一根。于是与传达命令的士兵吵了起来,他觉得较短的比较适用,而且运送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来表示自己才是专家。第123节: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2)士兵警告军械师,他们的主子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领袖的脾气,最后,才说服了军械师放下专业知识,服从命令。士兵离开后,军械师问自己:服从一道会导致失败的命令,究竟有何意义?于是,他毅然送过去较短的桅杆。他深信执政官会看出短杆比较有效,因而会公正地赏赐他。等到短桅杆运抵时,马西努斯要求士兵解释,于是士兵描述军械师如何为短桅杆不停地争辩,但是,后来又承诺会送来较大的桅杆。马西努斯盛怒,他无法集中心力攻城,或是考虑在敌方援军来到之前攻破城墙的重要性,脑中所想的只有这名傲慢的军械师。他下令立刻把军械师带到眼前。几天之后,军械师抵达了,他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再一次向执政官解释为什么送来短桅杆。他滔滔不绝,说的还是同样的一套话,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采用他送来的撞墙槌一定能攻击成功。不等他说完,马西努斯就命令士兵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打死了他。这名军械师是好辩者的典型,这种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喜欢争吵者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一旦被逼到墙角,他们只会吵得更厉害,这显然是自掘坟墓。所以当你和他人意见分歧时,最好预先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部分意见,缓和气氛,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相去甚远,冲突严重,也绝对不要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延长时间,隔一两天或一两周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己见,不但不会有任何进展,反而会伤害感情。如果你善于谈话,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要以间接方式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第124节:不可无理也不可无礼不可无理也不可无礼有些人喜欢翻来覆去地述说一件已经说过几次的事情,也有些人会把一个土得掉渣的笑话当成新鲜的笑料。作为一位听众,此时,就要练一练忍耐的美德了。不能对他说:“这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在心中想想他的记忆力不好,并真正同情他,而且他说话时充满诚意,你就用同样的诚意接受他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忍耐,应该巧妙地停止他乏味的谈话,但千万注意,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最好的方法是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引向对方在行而自己又感兴趣的内容。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不诚恳、不老实的人。而一般人在交际时常常喜欢胡乱恭维。在说话时,别人最讨厌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人。而有的人却自以为别人都会敬佩自己,反而因此获得了别人的鄙视。在说话时,别人最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人,所以和别人谈话时要有所反应,时不时点头微笑,时不时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听到别人迸发出的妙语警句时,不妨大大赞赏一番。既要善于聆听对方的意见,也要适时发表个人意见。一般不提与话题无关的事;更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不要漫不经心地看手表、伸懒腰、玩东西等表现出不耐烦。在社交场合或与外宾谈话时,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主题,不谈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黄色淫秽的事情。对于女性,一般不要询问年龄和婚姻状况。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身”。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追根问底。不慎谈到对方反感的问题时,应及时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与人交谈时要竭力忘记自己,不要老是没完没了地谈个人生活,你的孩子,你的事业。你要在交谈中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同时,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一定会让对方高兴,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另外,说话时,一定要注意用词,切忌尖刻难听。说话尖刻的人,未尝不自知其伤人,而仍以伤人为快,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之所以这样,也自有其根源,换句话说,就是环境逼他走入歧途。第一,这种人有些小聪明,且颇以聪明自负,而一般人却不承认他聪明,因此他有怀才不遇之感。第二,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别人都尊重他,偏偏没有这回事,因此他仇视任何人。第三,仇视的心理一直郁积在心里,始终找不到释放的机会,他又不知自身修养,于是只有四处寻找发泄的对象。因为刺激的方面太多,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成为发泄的对象。他认为人们都是可恶的,不问有无旧恨,有无新仇,都伺隙而动,滥放冷箭。第125节:切忌自我吹捧这种人只会失败,不会成功,在家即使父兄妻子等亲人,也不会和他关系融洽;在社会上,别人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说,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而最终是伤自己。人都有不平之气,若觉得对方言语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若觉得对方行为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不必过分计较,更不要伺机嘲弄、冷言冷语,甚至指桑骂槐。快语伤人并无裨益,谈话无“礼”惹人反感。但愿与大家共勉共戒。切忌自我吹捧在浩渺无边的谈话题材中,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避免。记住,人无完人,即使你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或者高人一筹,也并不能说明你在其他方面都出类拔萃。记住!不要沾沾自喜而大肆渲染。“那一次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的面,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即使那次纠纷的确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得到完满的解决,可是为什么不这样说一句:“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解决了纠纷。”这样不是会更令人敬佩吗?当别人发觉你默默地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自然会对你崇敬有加,但若自己夸夸其谈,所得结果则恰恰相反。不要一心只想求得别人的赞赏,而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别人会觉得你沽名钓誉,手法无异于乞丐讨饭。别对陌生人夸耀个人的生活,例如你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儿子如何出色。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干,你若渴望取悦于他,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自我吹捧。展现自己的才华,位居你之上的人不会因此而喜欢你,因为你激起了他们的嫉妒与不安,引起了反感。说话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绝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第126节:少用语言的化妆品少用语言的化妆品说话必然有一个主题和重点,如果主从不分,不仅会喧宾夺主,还会语意不清。但是要讲清楚、说明白,各种词性的运用就很重要。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名词是骨架,动词是肌肉,而形容词就像外在的衣裳和装饰品,但并不需要太多。试想,如果让一句简短的话,埋在毫无意义的修饰语中,或陷入含糊不清的不确定陈述中,就像一个女人戴了过多的珠宝首饰,打扮得过于妖艳一样,只会让她的美被外物遮掩,使人看不见她的本质。因此,在使用修饰用语时,必须精心筛选和过滤,某些修饰用语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只要能恰当地将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即可。在修饰用语的使用上,首先要避免那些带有武断性质的词汇。比如: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全球、各行各业、遍布、最、极等等,因为有不少句子一经这类字词修饰,便在程度上产生很大的差别。再者,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方面,量达到一定限度,质也就起了变化,如果使语言表达走上极端,更会引起人们的怀疑。有一家公司在广告中说:“我们是生产豪华型百叶窗帘的专业厂商,我们的产品质优价廉、轻便美观,拥有会议室、办公室、客厅、起居室以及其他一切场所所需的理想用品。欢迎您选购。”事实上,任何一种产品的品质再好,也只能适用于一定范围,不可能是“一切场所”都适用。因此,这样的用词只会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减低对该公司的信任度,有百害而无一利。总之,形容词如同化妆品,而全称式的形容词,如所有、一切、任何等等,更是又浓又厚的粉底。除非你不想让人听懂你在讲什么,否则语言的化妆品,还是少用为妙!第127节:赞美的忌讳赞美的忌讳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不要在大众面前赞美其中一人。假如部门经理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这个项目能如期完成,多亏了王涛”,在座的同事心中必定愤愤不平:“太过分了,明明是同一部门一起做的。”“他不过是运气较好罢了。”“机会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啊!”如此一来,办公室的战争就会无休无止了,对公司来说绝非好事。一般人往往认为:“既然是光彩荣耀的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下予以表扬呢?”然而实际上,除非没有利害关系的称赞,否则,极容易引起其他部属的嫉妒与不满,这种赞许可在私底下告诉他,这种表示方法也比较容易造成双方的情感共鸣!至于公开嘉许时,每个人的辛劳都要趁机表扬,如“因为大家努力合作,才有如此的结果”。如此,才是最完善的做法。其次,赞美不宜太夸张。假如你这样去称赞一个口才很好的朋友:“朋友,你的口才真了不起,我看没有任何人能同你相比。”这种称赞缺乏支持力。对方会怀疑你的诚意,在场的其他人也会不以为然,这样的称赞无异于奉承和拍马屁。这时,你可以这样称赞:“我真羡慕你说话的才能,既简洁又流畅,而我总是啰唆,颠三倒四。”这种称赞才是得体的。赞美不要太肉麻,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宜太夸张,否则就成了挖苦。第128节:忠言不必逆耳(1)忠言不必逆耳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药之所以苦口,是医学不发达的缘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说话者对口才养成未加以研究的缘故。而这个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的缘故。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对他感激涕零。可是为什么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当我们年纪渐渐地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地多了一点,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会接受,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是别人对我们了解的程度到底是否深入。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对我们所作的批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满温暖。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也和我们一样。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的外面,大约也有一层“糖衣”。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地需要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当,因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有苦味,把苦药放在口中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后,那苦得让你想把它吐出来的仍是良药。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绝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以表里的形式存在,而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却是彼此交融在一起。同情与了解是忠言的核心。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第129节:忠言不必逆耳(2)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这应该成为一种品德,而不应该被当作一种技巧。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口服心服,也要运用一些技巧。——请教式批评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别让人下不了台。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被扔掉钓竿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口服心服,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暗示型批评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欧贝说:“决定了。”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第130节:忠言不必逆耳(3)——安慰型批评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模糊式批评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旁敲侧击“旁敲侧击”的本意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拿来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说:“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打混摸鱼的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第131节:忠言不必逆耳(4)——巧用幽默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它们或为焦虑、恐惧;或为对立、抗拒;或为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简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刘备进言的。巧用幽默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但绝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第132节:特殊场合的忌讳特殊场合的忌讳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人们常常要出入于各种场合应对进退。所以在各种场合中,无可避免地要说话,说话内容与环境气氛如果不协调,不仅会使大家扫兴,还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例如在葬礼仪式中,开玩笑的话便显得极不尊重往生者;在婚宴上大谈新郎或新娘的罗曼史则会杀风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不同场合的说话忌讳,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很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话规则。一、婚礼的场合婚礼谈话中较忌讳使用“断”、“散”、“离”等字音。另外,宾客致辞时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传,毕竟婚礼上的谈论重点不是你。朋友与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时,虽然可以态度较轻松活泼,但不能过分随便,否则会遭人嫌恶。开玩笑时,口气宜适度俏皮,避免失礼。二、丧礼的场合由于那是个伤心悲痛的场合,说话者的表情及说话内容要非常慎重。这种场合下,说话不宜太多,也严禁幽默、风趣的对谈。谈话的内容应集中表现对故人的哀悼与怀念之情,并称赞其优点。也不要忘记用简短、真诚的话来安慰、鼓励亡者的家属。三、其他聚会参加同学聚会时,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新春聚会时,最好不要以演讲或训诫的口气来谈论未来计划,应以自然的态度谈天;另外,最好不要谈太多有关工作的话题。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时,要尽量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生活中的小插曲,谈到寿星时,应该多多称赞。参加长辈生日聚会时,说话不要强调年纪,少论及生死问题,以免使老人家心生伤感。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可选择印象较深刻的话题来说,并谦虚地向老师及其他家长表达谢意。要提及孩子的近况,谈谈学生受到老师照顾颇多,并婉转表达家长对老师的期望。第133节:习惯唱反调习惯唱反调有一则对话:“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花了两个钟头,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一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费了许多工夫。”“是吗?它的布景设计很差劲。”“还有演员也算相当卖力,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好几个演员差强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另有一则对话: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不好看。”“我的衣服美丽吗?”“不太美丽。”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他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好看。”或她说:“孩子应该早点上床睡觉。”而他却说:“晚点也不要紧。”试想,这是如何的话不投机啊!上面几则对话你看来也许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差不多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然而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你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你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你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你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同事如果给你提意见,若不能即刻表示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第134节:勿让语意模糊不清勿让语意模糊不清在日常交谈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结果,造成一场误会。这个故事虽反映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言辞,对促成曹操杀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谨慎使用。二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误会的事。当时,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发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你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第135节:容易得罪人的言辞容易得罪人的言辞小齐到客户那儿接洽生意后,回到公司已经下午6点了,公司只有一位女职员还在留下来工作。小齐心里想:她这么认真,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咦,你怎么还在公司?”结果对方一脸的不高兴,忿然地说:“现在就回去!”本来是存心想安慰她,却反而惹她生气。这样下去,不但被她误会,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问题出在“怎么还在公司”这句话上。这句话听在对方的耳中,好像是:“怎么不快点回去?”何况又加上“咦”的疑问词,难怪她会有那样的反应。如果是男同事之间的交谈,也许一句“怎么?不行啊!”的玩笑话就带过了,但是,对方是女性,情形就不一样了。很明显,是他的措辞不当。另外,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笑话:张三请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来吃饭。乙、丙、丁三人如约而至,只有甲迟到。张三一边看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乙听了很不高兴地问:“那么,我是不该来的啦?”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张三连连叹气:“哎,不该走的又走了!”丙觉得张三弦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该走,那么是自己该走?他也不辞而别。张三更急了:“我又不是说他!”站在一边的丁再也忍不住了,暗想:“既然不是说丙,那么只能是说我了。”他也悄悄地走了。一会儿,甲来了,张三唉声叹气:“不该走得都走了。”甲听了暗想,原来是我该走,于是也走了。结果来的客人一位没剩,只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张三。上述第一例中,小齐应该怎么办?首先他要了解女同事的一些忌讳,少说一些让她们不高兴的话。容易让女同事感觉不够体贴,让女同事讨厌的话有:“你现在没事,帮我一下。”“要是换了某某,就不用我操心了。”“我说过你没那两下子。”“你怎么老出错!”“应该早完成了吧,怎么总是拖拉?”等等。让女同事觉得粗鲁无礼的话有:“喂,听着!”“先等一下,急什么?”“笨蛋,连这也干不好!”“还愣着干什么?”“你没有耳朵?往后靠。”等等。让女同事觉得讨人嫌的话有:“你越来越胖了。”“你的妆化得真像个鬼。”“这衣服早过时了。”“女人真是麻烦。”“某某比咱们公司的所有女孩都好看!”“你看起来要老一些,像40岁的人。”等等。第136节:浇灭他人谈话的热情如果你不小心说了类似的话,就应该毫不迟疑地立刻表示道歉,并且要用令她吃惊的音量,大声地赔不是。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再委婉地说明:“我说错话了。其实我是觉得让你留下来工作真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嘴真笨哪!”大多数的情况下,对方听了这番话后心情都会转好,接着再交谈几句就没事了。如果对方仍旧不理时,那就不要再说下去了。第二天早上,碰到她时,先向她大声地问早,她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谈话往往是很愉快的事,但也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因为我们日常交谈的话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它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正如第二例中张三说的那些话。遇到这种言辞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所以,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措辞得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浇灭他人谈话的热情曾有一次,七位年轻人聚餐,席上有六位T大生和一位哈佛生。当这六位T大生谈论学校的制度及上课情形时,哈佛生不断打岔,并在言谈中强调“我们哈佛”如何如何。餐毕,这六位T大生向人表示,他们对那位哈佛生没有好感。因为T大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学校,学生有很强的荣誉感,这位哈佛生言谈间不断提及“哈佛”二字,仿佛在他们的优越感上重重地锉了一刀。又比如,第一次做母亲,任何人都情不自禁地想把为人父母的体验与他人分享,每一位母亲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喜形于色。如果对方告诉你她的小孩有多可爱,你最好表示同感,并不断往正面去夸奖小孩。而最差劲的应答方式是打断对方的话,告诉她你也有此经验,并且你的孩子也很可爱,而且似乎比她的小孩可爱得多。别人正眉飞色舞地告诉你一些得意的事时,你即使知道也要假装很有兴趣地倾听。不要在话头上浇人冷水,一旦你插入谈话并也将自己在这方面得意的经验告诉对方时,极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快。第137节:玩笑不是取笑如果你所说的内容与对方得意程度相仿,而能引起大家谈得更起劲,当然再好不过,但是,一旦你的经验比他好得多,难保对方心里会想:“你在轻视我。”所以当对方正在高谈阔论时,插嘴表示“我知道的比你多”或“我的经验比你好”实在是不智之举。你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而不是浇人冷水。玩笑不是取笑“开玩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说话取乐方式,它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并能使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时,必须注意内容是否高雅,如果内容过于庸俗或者过头,会适得其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感情。所以开玩笑时,我们要注意分清场合,把握好尺度。有一位钢琴家,一次在歌舞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由于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并不多,剧场内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而前来聆听演奏的听众也左顾右盼,心中似乎有所不安。这种情况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你们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双份的赏乐座位!”听众们一听,顿时纷纷一笑,立刻愉悦地聆听演奏。由于钢琴家的一个幽默玩笑,使人们立即感到轻松、愉悦,而尴尬的局面也在欢笑中顿时化解。但是,如果开玩笑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到国会参加一个会议。在开会前,他为了测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于是信口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后来,前苏联针对此事提出强烈抗议,使里根感到十分难堪和狼狈。由此可见,开玩笑如果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开玩笑时,我们必须考虑听者的特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身份、心情都不相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玩笑,也许你可以对此人开,却不一定能对另一个人开,这正是开玩笑的一门学问。第138节:令谈话陷入绝境的回答一般来说,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司开玩笑,晚辈不宜同长辈开玩笑,正常人不宜同残疾人开玩笑。即使要开一些玩笑,也只限于博君一笑,并要暗含尊敬、褒扬,不能放肆、轻佻,切忌揭人之短,尤其是残疾者的短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缺憾之处已经讳莫如深,如果再刻意针对此部分开玩笑,对方会认为你是有意羞辱,甚至造成恶言相向的局面。总之,开玩笑应是善意逗乐,借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取笑或是占人便宜。所以,我们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令谈话陷入绝境的回答在公共汽车站,常见如下对话。“这趟班车到××区吗?”“不到。”这种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谈话随处可见。其实,问者很可能想知道“到××区怎样搭车”。在一个聚会中,你想介绍两个陌生的朋友相互认识。你这样说:“这位朋友是位网球高手,他每个周末都去网球场。”“这位先生喜欢打篮球,在学校时是主力球员。”这样的介绍,能够让原本陌生的双方很快找到交谈的话题。有时,一些很普通的客套话也可以打开话匣子,让陌生人之间不再沉默,从而拉近原本似乎遥远的距离。如:“你府上哪里啊?”“江苏。”“那是个不错的地方呢,不但风景美丽,住在那儿的人们也颇富文人气息。”“是啊,咱们江苏……”,如此你就轻松地打开了话匣子。又或者,你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到××爬山,一定很不错。”“您喜欢爬山?爬过哪些山呢?”“我曾到过……”顺着话找话,打蛇随棍上,绝对能令你发掘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在初次见面或交谈中,问对方问题时,要尽量避免问让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比如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改为:“请问哪一班车能去××区?到什么地方搭车?”这样,对方也能详细地回答你了。第139节:别把自己的烦恼带给别人(1)而善于谈话者,也都不会仅仅回答“是”或“不是”,一定多加上几句说明或感想,让对方产生继续交谈的兴趣,达到谈话的目的。在给初次见面的朋友介绍对方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李某,那是张某”之类的话,这会让陌生的双方不易找到话题而陷入沉默的尴尬之地,你不妨简单地介绍一下对方的简历、爱好等,为两位新结识的朋友打开一个海阔天空神聊的窗口,使双方能马上找到共同之点,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而这也是表现你口才的好机会。另外,“旧瓶装新酒”是个百用不厌的谈话方式。我们在交谈时,开场白往往是“你好”、“今天好热呀”之类俗定的寒暄,的确,这是一个适宜每个人的话题,可是常常显得多余乏味。这就需要你引申开来,增加更多的谈资。如果在天气谈论之后加上“真想跳进水里泡一泡”之类的感叹,很可能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那么对方的反应绝不仅是“是呀,的确很热”的简单重复了,从而谈话向纵深发展的楔子也就插上了。别把自己的烦恼带给别人李某,虽然身为男性却个性柔弱,思想也很悲观,当他有心事时必定马上找人诉苦。他在大学时代曾经有过一段罗曼史,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结束,这件事一直放在他心底,从那之后每当他与人聊天时,他就会哀怨地向对方描绘自己的心酸。有一次,李某参加同事的生日晚会,同事介绍一位朋友与他认识。散会之后,同事的朋友抱怨:“和你那个李同事谈话真累!他一直在说大学时代如何认识某人、如何伤心地分手……我一句话也插不上,只好假装十分同情,耐心地等他说完。”另外,我们经常听到,自己也经常说这样的话语:“他妈的,今天做什么都不顺利!”“那真是令人讨厌的家伙。”“我没有才能。”“我是个做什么都不行的废物。”每个人都会有失意的事,包括事业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让人舒心的事很少,即使有舒心的事人们也很容易忘记,萦绕于心头的大多不那么令人愉快。失意事本就是一种痛苦,搁在心里不找人倾吐更痛苦。据说,把失意事摆在心里还会造成心理的疾病,所以找人倾吐也是好的。向别人吐苦水的时候的确会感到轻松些,稍微缓解了压力。但是这只不过是把淤积在自己心中的话吐露给别人听,获得短暂的满足而已!第140节:别把自己的烦恼带给别人(2)有些烦恼有些失意或是希望别人安慰的问题,你应该把这些话说给心理学医生或是值得你信赖的家人或朋友听,千万不要逢人就开始倾倒自己心中的垃圾,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对方的共鸣,只会徒增对方反感。吐露失意的事,不管是主动吐露还是被动吐露,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吐露失意的事无意中塑造了自己无能、软弱的形象。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但如果你在吐露失意事时,别人正在得意,那么别人会直觉地认为你是个无能或能力不足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失意!嘴巴虽然不会说出来,但心里多少会这样想,而且失意事一讲,有时会因情绪失控而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别人的尴尬,这才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如果你的失意情绪引来别人的安慰,温暖固温暖,但你却因此而变成一个无助的孩子,别人的评语是:唉,可怜!其次,吐露失意的事,别人对你的印象分数会打折。很多人凭印象来打别人的分数,一般来说,自信、坚定的人,他所获得的印象分数会比较高,如果他还是个事业有成的人,那么更会获得尊敬,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如果你的失意事让别人知道了,他们下意识地会在分数表上扣分,本来80分,一下子就不及格了,而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很自然地转变,由尊敬、热情而变得不屑、冷淡。另外,吐露失意的事会形成不良印象。你的失意事如果说得太多次,或是经由听者的传播,让你的朋友都知道了,那么别人会为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者!当别人谈到你时,便会想到这些事。还有,吐露失意时难免会说某人的坏话。说别人的坏话和抱怨的情况是同样的,也许当下心里感觉畅快了,但你的听众可能会无法忍受,而产生这样的想法,“不知道这人在私底下怎样讲我的”,因而失去对方的信任,甚至对你感到嫌恶。所以,在与尚未熟识的人说话时,最好选择较为轻松愉快的话题,尽量不要提及个人过去不愉快的经验,以免让对方觉得沉闷、无聊,让人产生再也不想见到你的感觉。第141节:不要针锋相对地质问不要针锋相对地质问某日在一公车上,前排有两位乘客在说话:“昨天那部电影实在很好看。”第一个说。“有什么好?”第二个强硬地质问他。“剧情不错,对改良社会风气别有一番见地。”“有什么见地?”第二个仍然用那种语调说。“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有些不良少年是被迫走上歧路的吗?”第一个似乎有点不悦了。“老生常谈!这算是什么别有见地。”第二个依然用质问语气说话。这两位乘客话不投机,气氛很尴尬,毛病就出在第二个乘客用质问的语气来谈话,这是最伤感情的。如果第二个乘客改变态度,当第一个人提出他对那部电影的意见时,若是认为不同意,可以坦白说出他对该部电影的见解,但不要用质问伤害对方,这样谈话则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又如这样一个对话:“昨天我想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你怎么会知道?”对方即使说错了,何必使他难堪呢?被莫名其妙质问的人往往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大受打击,如果他不是脾气好的人,必定恼羞成怒,从而掀起激烈的争辩。倘若你爱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当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压倒时,你将会大大地失面子。而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好比向前冲得太猛,万一跌倒时伤痛当然更甚。不侵害别人,就是护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除非是遇到辩论等特殊场合,与人交谈应避免使用质问的语气。有些人喜欢以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先质问,后解释,好比先向对方要害击出重重一拳,然后再安抚,这样当然会破坏双方的感情。尊敬他人是语言交际中必备的条件,为难对方只是一时之快,对人对己都是没有好处的。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尊严,自己当然也不可以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向他询问,向他解释,但方法和态度要真诚和善。假如你希望使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和竞争性很强的场合,越是不能用质问的语气,因为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虽然他一时占下风,但他可能怀恨在心,不让你顺利取胜。虚心、诚实、坦白和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在与朋友的笑谈中,偶然以质问的语气开玩笑是无伤大雅的,可是不要常常用,以免成了习惯。第142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实自己的口中知识(1)生活中的口才艺术一个人口才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人打交道、交朋友、工作,还是与家人相处,都离不开良好的口才技巧。你可以说出令人愉悦的话,也可以说出令人恼恨的话,全在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常言道:只有好口才,才有好人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活圆满幸福,就必须锻炼自己的口才,从现在就开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实自己的口中知识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能和任何人继续谈上一分钟而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最佳的交际人物。”这句话看来简单,其实并非容易,因为“任何人”这范围是很广的,也许是工程师,也许是个律师,或是教师,或是艺术家。总之,无论是三教九流,或各种阶层人物,你都能和他谈上一分钟且使他对你的话感兴趣,那真是不容易。姑且不论困难或容易,我们总要克服这个难关。常见许多人因对于对方的职业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下点工夫,这种“无言以对”的情形就可以减少,即使成为一个优秀的交际人物也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是一句老语,但至今仍然适用。所以,首先必须充实你自己的口才知识。一个胸无点墨的人,你当然不能希望他应对如流。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宝贝,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皆有精湛的研究,但是所谓“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有了一般的“常识”,倘若再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要应付任何一个人做出一分钟使他有兴趣的谈话都是不难的。“与世界一同呼吸”,这是充实你自己的最佳方法。每天的报纸,每月所出的各种著名杂志,都是必须阅读的,这是最低限度的准备工作,如果你想在谈话中赢得别人的赞赏的话。世界的动向,国内军政情形,一般经济的概况,科学界的新发明和新发现,世界所注目的地方或新闻人物,以及艺术名作、流行时尚、电影戏剧新作品的内容等等,皆可以从周围的报纸杂志中看到。此外,还应该多听演讲、多读书等。第143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实自己的口中知识(2)但若以提升自己的口才能力为目的而去阅报、听演讲和读书,还得需要一定的技巧。在你看报纸的时候,要各拿一枝红、蓝色圆珠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事情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的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色圆珠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或者能抄在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里那就更好。是的,开始时不要贪多。不要一开始就使自己过分为难,否则没有几天你就会放弃了。每天只要一两句,又省事,又容易记。可是不要看不起这一两句,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自己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解救你的谈话窘境。在听演讲时,或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见展现人类智慧的名言或是谚语。把这些佳句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内容就越来越丰富有趣了,你的口才自然就越来越精进了。再过不久,你简直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条理清晰、生动活泼了。例如在杂志上的某一篇论文里看见这么几段话:“我们现代人应当成为这个样子的人——就是要看得远,要让眼界宽广。别始终只留在自己的角落里,只看见同样的一些街道和人物,同样的一些墙和屋顶,同样的一个地平线。我们必须把生活圈扩大,利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手和脚,使我们成为广大地球村的一员。”“现代人应当学会拿自己的损失和许多人的损失作比较,拿自己的缺乏和所有人的缺乏作比较。”像这样的文字,都是值得你记下来的,如果你能了解它的意义,被它所感动的话。之后,当你检讨你自己的行为时,或是规劝朋友不要整天斤斤计较时,或是批评一个不识大体的人只会破坏大局时,这几段话便会跳出来帮你的忙,使你的谈话增强说服人、感动人的力量。�,你这会儿却只想着丰富你自己!这个积累知识的欲望,难道和财物以及物质乐趣的积累有什么两样?你的愤慨难道和追求自我中心的满足及乐趣无关?你自称要服务他人、爱他人,但看看你的骄傲、你的自我中心、你的虚荣感,看看你的自我在渴望成长以及渴望让他人印象深刻中,已经膨胀到了什么程度!提醒你自己帕斯卡是怎么说的: 我们不满意存在于我们之中及我们生命之中的那个生命:我们想要活出按照别人想法打造的虚构生命,因此总是力图把自己展现给他人看。我们不断地努力装扮、保持我们虚构的生命,而忽略了真正的生存。 这场风波持续了好几天。最后,借由帕斯卡话语的帮助及祷告的升华,我终于看清楚在我追求知识、学位的动机中,虚荣、想象所占的庞大比例。我其实沉溺在对知识的欲念之中。难道我不是想要知道一切、了解一切吗?希望能够拥有全部,这是何等疯狂的念头!这不但超越了人的力量,也让人变得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尽管我真正的生命因为服务孩童而充满喜乐和伟大,但内心仍旧有某个东西,拼命地花大量精力追逐一个虚幻的目标,以建构在自己及他人眼里强大的自我形象。以马内利,你只因为帽子上没法插根学士学位的羽毛就这样崩溃了,你是多么卑微又可怜啊! 当然,我现在教年级比较高的学生,希望拿取学位是合情合理的。学业提供给我一个向世界、向人类开放的窗口。真正的文化的确能让人拥有一种普世性的眼光,一种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能够看到各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眼光。尽管如此,我对学业的顽强追求以及我那苦涩的愤慨之气,逐渐在内心萎缩消失。事情最后的发展是,我还是得以准备不同的考试,也终于在55岁高龄拿到了那张著名的、在我生命中前后迂回了20年之久的古典文学学士文凭!第三部分 3.对理智的怀疑及挫败 同一时期,我还面对了另一项更重大的考验,那就是我对强调用理性和知识作抽象思考的理智的怀疑,以及理智最终的彻底挫败。这个危机的气味至今仍未完全消失。关于我的基督教信仰,我必须坦承,当抵达土耳其时,我有着人们称之为“诚实人的朴实信仰”。我对教会主教团所教导的,可以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我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环境中长大,就直接进了修道院。然而,任何信仰,无论是宗教、政治或道德上的信仰,都受到各式各样的攻击,或是一离开培养和塑造信仰的环境时,就很容易迷失,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先前提到的伊斯坦布尔大学,我接触到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世界。我遇到过不少出类拔萃的教授,不论是从知识、宗教或道德领域来说。对伊斯兰教徒费以兹先生来说,先知是穆罕默德;对犹太教徒奥尔巴先生来说,先知则是摩西;对我而言呢,先知则是耶稣基督。真理是什么?(QuidestVeritas?)是的,那绝对、毋庸置疑的真理在哪儿? 这个疑问犹如一道闪光猛然回荡在我的内心。今天有许多年轻人,在孩童时代毫无困难地接受了天主教教理课的教导,但在日后却拒绝信仰。身处在一个上帝似乎缺席的世界,他们感到自己不过是顺应整个周遭环境的发展罢了。我的立场却更为剧烈:我将自己完完全全地奉献给基督,深信他就是光。我生性自私,但在他身上找到爱的泉源,他把我狂热地引导到他人尤其是孩童身上。难道我整个生命是建立在一个幻象的基础上的?我这会儿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用帕斯卡的话来说就是,我被“推上了”一条自此看起来很不确定的道路。我该怎么做呢?要去哪儿?该走哪一条路?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陷落在黑漆漆、没有出路的隧道里头。 因此,我长久处在虔诚信仰的心灵以及要求更多证据的精神之间,不断被拉扯、撕裂。在情感上,我跟上帝说“是”,但在理智上,我跟他说“不”。我向来行事要求彻底绝对,我不能一直停留在门口徘徊。我想靠自己的理性推论破门而入,找到上帝的存在。我把经常说给学生听的古罗马哲学家、皇帝奥勒利乌斯(MarcusAurelius,121—180)的著名箴言,应用在自己的身上:“障碍是行动产生的原料。”真理,一定存在于某个角落。 我利用准备哲学资格监定考的机会,寻找一套稳当的系统,一个专致于“发现”的工具。但令人沮丧的是,我注意到每一位哲学“大师”都认为自己的言说优于前人,但之后就轮到后人反驳他们的言说。如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9—1592,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随笔作家)所言,我是“站在滑轮上”:轮子无止境地转啊转啊的。当时,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是法兰西学院人人敬畏称奉的“大主教”。但我当时已经体悟到,柏格森称霸的时代也将成为过去。果不其然。 我的疑问仍旧没有获得解答。除非疑惑不再,不然我得到别处去寻寻觅觅。我开始研读所有的宗教,寻找能够提供毋庸置疑证据的宗教。我尤其对几个重要人物感兴趣,随便举几个例子:苏美尔—阿克德文明史诗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他幻想寻找长生不老之道;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阿顿王(Akhenaton)和他美艳的妻子奈菲尔提提(N閒ertiti),开启了埃及崇拜阿蒙(Amon)为独一无二的民族神的短暂时期;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天(Brahm辏凶乓徽子钪嬷刃蚬郏匏恢⑽匏辉冢欢傥虻姆鹜铀敢闹腔壑廊跃晌奘磐礁妫换褂邢改迕羧竦闹泄娜死献右约爸厥勇桌淼赖碌恼苎Ъ铱鬃拥取N一钩两诙杂烫痰睦斫猓ㄐ矶嗍奔溲卸?2世纪的伟大犹太学者迈蒙尼德(Maimonide)及他的重要著作《迷途者的指引》(Guidedes蒰ar閟),那是一本试图让信心与理性获得和解的书。我随后将目标转移到伊斯兰文明,其中,哈拉吉(Halladj)这个特别的人物让我深深为之着迷,我一读再读路易·马西农(LouisMassignon)所写的关于哈拉吉的经典著作。我四处采集能够让我拨开迷雾的光芒。最后,我来到基督教。诚然,基督为爱世人而死的精彩一生,温暖了人的灵魂。是的,但是,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但是”——有谁能够证明给我看,他就像尼西亚信条所断言的,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