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离这两位古人都很远。”①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虽然最后仍倒向唯心主义,但当他对柏拉图派的“理念论”进行批判时,往往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特别是在认识论上,其出发点是有强烈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倾向的。通常也认为正是亚里士多德首先确立了“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这一经验论的原则。说洛克的系统和亚里士多德关系较密切,实际上就是说洛克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基本上都是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洛克也和亚里土多德一样有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至于柏拉图,则不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而且他的“回忆说”认为人的认识只是灵魂对自己在降生以前在“理念世界”原已具有的知识的“回忆”,这正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最粗野的原始表现。莱布尼茨自己承认他的系统接近柏拉图,也就是承认不仅他的“单子论”是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样的一①本书“序言”2.(第2页)。种客观唯心主义,而且他的认识论也是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一样的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样也就把他自己和洛克的对立的实质明确地指出来了,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即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此外,在本书正文的开头,莱布尼茨又借书中代表洛克的“斐拉莱特”之口对代表莱布尼茨本人的“德奥斐勒”指出:“您是拥护笛卡尔和拥护《真理的追求》一书的著名作者(即马勒伯朗士——引者)的意见的;我却发现贝尼埃所阐明的伽桑狄的意见比较容易些和自然些。”种客观唯心主义,而且他的认识论也是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一样的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样也就把他自己和洛克的对立的实质明确地指出来了,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即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此外,在本书正文的开头,莱布尼茨又借书中代表洛克的“斐拉莱特”之口对代表莱布尼茨本人的“德奥斐勒”指出:“您是拥护笛卡尔和拥护《真理的追求》一书的著名作者(即马勒伯朗士——引者)的意见的;我却发现贝尼埃所阐明的伽桑狄的意见比较容易些和自然些。”接着并指出:“他(指洛克——引者)的思想大体上是足可在伽森狄的体系中找到的,后者则骨子里就是德漠克利特的体系;他赞成有虚空和原子;他相信物质能够思维;他认为没有天赋观念;我们的心灵是‘白板’;我们并不是永远在思维;并且他似乎有意于赞成伽森狄对笛卡尔所作的绝大部分反驳。”②这实际上就表明洛克和莱布尼茨之间的斗争,是德谟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之间的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近代最初以伽森狄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的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接着“德奥斐勒”也表明他“己不再是笛卡尔派”,并自诩他的体系似乎已“把柏拉图和德馍克利特,亚里土多德和笛卡尔,经院哲学家和近代哲学家,神学、伦理学和理性,都结合起来了”,③但这实际只表明莱布尼茨力图把各种对立的思想加以折衷调和的一贯倾向(这也是符合菜布尼茨的实际情况的),以及他和笛卡尔在某些具体观点上已发生分歧,而就根本立场上来说。他还是仍旧站在笛卡尔派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即先验论一边。例如他“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有笛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它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④这也是他自己公开承认的。这表明他在认识论的根本观点上和笛卡尔一样是个唯心主义先验论者。由于这种根本立场上的分歧,莱布尼茨就和洛克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斗争。斗争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心灵究竟是“白板”,还是具有某种“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的问题。洛克在《人类理智论》的第一卷中,从各个方面大力驳斥了“天赋观念”或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理性原则”或“实践原则”的学说,主张人心原来是一块“白板”。他的矛头也许直接的是针对他当时英国剑桥大学某些新柏拉图主义者,但当然同时也是针对笛十尔的。莱布尼茨虽然自称已“不再是笛卡尔派”,但在这个问题上则仍然公开承认自己赞成笛卡尔的关于天赋观念的主张,并且说他按照自己的新的体系已比笛卡尔的主张还走得更远了,“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①这就是说,笛卡尔还只承认关于上帝的观念以及其他有些观念如关于逻辑的基本思想律和几何学公理之类的观念是天赋的,并不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而莱布尼茨则根据他的“单子”没有“窗子”可供事物出入的主张,就认为一切观念都不能来自心外,都是天赋的了。这在一定意义下是把“天赋观念”的先验论学说椎..①本书一卷一章(第29页)。②同上,(第30页)。③同上(第31页〕。④同上一卷一章51(第36页〕。①本书一卷一章1(第36页)。到了极端而陷入更加绝顶荒谬的境地了。不过就另一意义来看又可以说莱布尼茨从笛卡尔的观点后退了一步,不是象笛卡尔那样认为这些观念就是现成地、清楚明白地夭赋子人心之中,而只是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到了极端而陷入更加绝顶荒谬的境地了。不过就另一意义来看又可以说莱布尼茨从笛卡尔的观点后退了一步,不是象笛卡尔那样认为这些观念就是现成地、清楚明白地夭赋子人心之中,而只是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 总之,心灵既不是象一块空白的板或完全一色的大理石,也不是在上面已有完全刻成了的象,而是象“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象比刻别的象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象>,而赫尔库勒的象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马里了,虽然也必须要加工使这些纹路显出来。”②尽管似乎作了些让步,莱布尼茨维护“天赋观念”的基本立场仍然未变,而且如上所说还比笛卡尔走得更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把观念看作并非一下完成、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个发展过程,需要加工使之清晰,或由模糊而变成清楚明白。这是和洛克与笛卡尔都不同的。洛克与笛卡尔虽然在是否有天赋观念的观点上根本对立,但就把观念都看戌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来说,则是共同的。这种观点当然是形而上学的,而莱布尼茨的看法则有某种辩证法的因素,尽管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也就是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别的基础。”③洛克是明确主张:“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④这是经验论的根本主张。莱布尼茨与此相反地认为有些真理性的知识并非来自经验而是天赋的。这是与前一个关于“‘白板”与“天赋观念”的争论问题密切相关的,或可以说只是前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提法。它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斗争的焦点所在。洛克的观点虽不彻底,也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但基本上是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的。莱布尼茨则是从唯理论的观点出发反对了洛克的经验论,虽也抓住了这种经验论的形而上学局限性而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但归根到底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照莱布尼茨看来,“象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几何学中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见证。”①不仅是纯粹数学,还有逻辑以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乃至神学,法学,也“都充满了这样的真理,因此它们的证明只能来自所谓天赋的内在原则。”②必须指出,莱布尼茨把真理分为两种:理性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理性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理性的真理是根据“矛盾律”,它的反面因包含矛盾而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则是根据“充足理由律”,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如果说某一事实的真理的反面不是真的,也不是因为它包含矛盾而不可能,而只是因为它与其他事实的“不可并存”或不是“共同可能”的。.. ③总之,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事实的真理”在一定意..①本书“序言”4(第7页)。②本书“序言”4(第6—7页)③本书“序言”三(第3页)。④洛克:《人类理智沦》二卷一章 2。①本书“序言”3.(第4页)。②本书“序言”3.(第4页)。③参阅本书四卷第二章1(第411页以下)及《单子论》31—533等处。义下可以说是根据经验的,而“理性的真理”或必然的真理则不是依赖经验而是来自一些“天赋的内在原则”。它们或者是凭理性的直觉得到的一些自明的同一性命题如.. A是.. A,B是.. B 之类,或者是运用理性,根据“矛盾律”,从这类自明的公理推论出来的。他认为:“诚然理性也告诉我们,凡是与过去长时期的经验相符合的事,通常可以期望在未来发生;但是这并不因此就是一条必然的。万无一失的真理,..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并指出它的例外,以补不可靠的规律之不足,最后更在必然后果的力量中找出确定的联系,这样做常常使我们无需乎实际经验到形象之间的感性联系,就能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见。”义下可以说是根据经验的,而“理性的真理”或必然的真理则不是依赖经验而是来自一些“天赋的内在原则”。它们或者是凭理性的直觉得到的一些自明的同一性命题如.. A是.. A,B是.. B 之类,或者是运用理性,根据“矛盾律”,从这类自明的公理推论出来的。他认为:“诚然理性也告诉我们,凡是与过去长时期的经验相符合的事,通常可以期望在未来发生;但是这并不因此就是一条必然的。万无一失的真理,..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并指出它的例外,以补不可靠的规律之不足,最后更在必然后果的力量中找出确定的联系,这样做常常使我们无需乎实际经验到形象之间的感性联系,就能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见。”这里我们看到,莱布尼茨在“理性的真理”之外,也承认有“事实的真理”,并且承认它在一定意义下是根据经验的。也正是他在“矛盾律”之外又提出“充足理由律”作为建立“事实的真理”的基本原则,这还是他在逻辑学上的一个贡献。有的资产阶级学者如拉塔(R. Latta),在他的《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他哲学著作》的“序言”中认为“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在莱布尼茨的全部哲学中是二元并列着而始终未能统一起来,也并未把其一归结为其他,莱布尼茨也把根据经验的事实的判断或命题看作是一类的“真理”而并不象笛卡尔乃至斯宾诺莎那样把感觉经验贬低为完全不可靠的,甚至是谬误的来源。这样看来,菜布尼茨似乎是要把理性和经验、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而并不是彻底的唯理论或先验论者。这在一定意义下也确是符合莱布尼茨的实际情况的,他本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折衷调和的倾向。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本来也不能完全抹煞经验或事实。但必须看到,莱布尼茨所说的经验,并不是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外物印人人类心灵中的印象或观念,而只是心灵固有的某种较“理性”为模糊或混乱的“知觉”,因为心灵作为没有“窗子”的单子是始终不能从外界接受什么东西的。所谓“理性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的区别,归根到底只是同一种内在固有的“知觉”较清楚明白和较混乱模糊的程度上的差别而并不是种类或觉得相似的场合也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因此那些由于年岁大,经验多而变得很精明的人,当过于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时,也难免犯错误,这是在民事和军事上屡见不鲜的。”①据此他指出单凭经验不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真理,不能掌握事物的必然的规律,只有理性才能做得到这一点。这是有合理的辩证法因素的。正是这一点告诉我们,旧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即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能战胜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必须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的高度才能真正战胜先验论。同时也告诉我们必须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反唯心主义先验论,也要反对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既反对片面的唯理论,也要反对片面的经验论;既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经验主义。莱布尼茨与洛克斗争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关于物质能否思想的问题,其实,洛克也并没有明确地肯定思想就是高度发展了的物质即人脑的功能,而是也承认有某种精神实体作为从,‘反省”,得来的观念,包括思想在内的支撑者。不过在他看来精神实体的实在本质和物质实体的实在本质一..①本书“序言”3(第5—6页)。①本书“序言”3(第5页〕。样都为我们所不知道,因此也不能肯定精神实体或灵魂一定是非物质性的,物质能够思想在他看来也有可能。莱布尼茨则认为洛克就是维护“在自然秩序的范围内,物质也有进行思想的可能性”这样一种主张的。样都为我们所不知道,因此也不能肯定精神实体或灵魂一定是非物质性的,物质能够思想在他看来也有可能。莱布尼茨则认为洛克就是维护“在自然秩序的范围内,物质也有进行思想的可能性”这样一种主张的。照莱布尼茨看来,感觉和思想都是物质按其自然本性不能具有的能力,而只能是非物质性的心灵这种精神卖体的能力。如果认为物质也能够思想,就是把物质“以奇迹的方式提高”了。他之所以反对物质能够思想,无非是为了维护“灵魂的非物质性”,最终为维护“灵魂不死”这种宗教教条提供理论根据。而他据以反对物质能够思想的论据,也无非是利用当时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观的狭隘性,把物质本身看作是惰性的、死的、完全被动的东西,这样自然就无法理解物质如何能够思想了。这种物质观本身的狭隘性当然不能成为否认物质能够思想的真正理由。科学已完全证明思想正是高度发展了的物质即人脑的功能,而什么非物质性的自己存在的“精神实体”则只是导源于原始人们的迷妄无知的唯心主义的虚构,洛克在这个问题上的缺点倒在于他并不坚定明确地肯定物质能够思想,而莱布尼茨在这个问题上则是完全错误的。除了以上这些有关认识论的带根本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斗争之外,由于莱布尼茨和洛克在根本立场上的对立,在其他一系列具体问题上也都表现出分歧而进行了争论,例如在关于物质的本性和关于空间的问题上,洛克基本上接受了原子论者和牛顿的观点,把物质的微粒看作是坚实性的物体,并认为有虚空即空的空间以作为运动的条件,莱布尼茨则认为空间中都充满了无限可分的流动的物质,否认有空的空间(当然这只是就现象范围内或就物理学上来说的,因为菜布尼茨根本不承认物质是实体)。同时正如承认有空的空间一样,洛克也承认心灵并不永远在思想,例如在无梦的睡眠时那样,而莱布尼茨则既否认有绝对的虚空,否认有绝对的静止,也否认有绝对没有感觉或思想的心灵,而认为心灵即使在沉睡或昏迷时也还是有某种模糊的知觉即那种“微知觉”的。在关于无限性的问题上,莱布尼茨一方面同意洛克的意见,认为真正说来我们不能有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或无限的数的积极观念,所谓“无限的全体力及其对立物“无穷小”都只是数学家们在演算中所用的东西,就象代数中的虚根一样,并非实际存在的东西;但莱布尼茨还是肯定有真正的无限,它是只存在于“绝对”之中的。洛克认为心灵把有限和无限看作是广延和绵延的样态,而莱布尼茨认为真正的无限并不是一种样态,而是绝对,无限并不是由各部分的相加构成而是先于一切组合的。又如洛克主张本质可分为名义的本质和实在的本质,莱布尼茨则认为事物的本质总只能是指其实在的本质,只有定义才可分为名义的定义和实在的或原因的定义。洛克对于逻辑的形式以至其基本的思想律如同一律等表示出某种轻视,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这些形式规律非常重要,不仅就逻辑本门范围内来说很重要,对于建立形而上学乃至其他学科也是重要的。如此等等。这类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当然还有很多,原书具在,也无需一一论列了。此外当然也应看到,莱布尼茨并不是在每个问题上都与洛克有意见分歧。在许多并不涉及两条路线对立的问题上,莱布尼茨也往往同意洛克的观点。特别是洛克由于本身的不彻底性而同样表现出唯心主义观点的地方,莱布尼茨也更是加以附和甚至赞许,并利用它们来反对洛克自己的唯物主义观②参阅本书“序言”16以下(第18页以下)。点,例如洛克在“感觉”之外又承认对心灵本身的活动的“反省”也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莱布尼茨就不仅赞同而且正利用这一点来证明心灵本身就不是白板而是有一些内在的天赋观念。至于洛克也承认并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更是莱布尼茨所附和和赞同的,只是认为洛克的证明也和笛卡尔等人的证明一样还有漏洞而需要修正补充。当洛克也来证明“那第一个永恒的存在物不能是物质,”点,例如洛克在“感觉”之外又承认对心灵本身的活动的“反省”也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莱布尼茨就不仅赞同而且正利用这一点来证明心灵本身就不是白板而是有一些内在的天赋观念。至于洛克也承认并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更是莱布尼茨所附和和赞同的,只是认为洛克的证明也和笛卡尔等人的证明一样还有漏洞而需要修正补充。当洛克也来证明“那第一个永恒的存在物不能是物质,”时,莱布尼茨更是竭力加以称赞。这类情况,在本书中也屡见不鲜。总起来看,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所表现的认识论观点,也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总的原则和根本立场是完全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在一定意义下和一定范围内也有企图克服唯理论的片面性而把理性和经验结合起来的倾向。他和洛克的斗争,总的说来是站在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立场上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种反扑,但在许多问题上也往往抓住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形而上学弱点而表现出辩证法思想的闪光。此外,在本书中涉及的一些并不与认识论的根本问题相关而是与其他科学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逻辑与数学的问题上,则莱布尼茨作为一位大科学家,特别是作为杰出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其见解往往有远远高出于洛克之处。这些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这些科学的发展史的人来说,更是有参考价值的。就其主要作为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先验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斗争的历史上一部比较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来说,其中也有许多理论斗争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吸取。至于具体地来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以便为现实的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服务,以及对菜布尼茨的全部哲学思想作出科学的分析、批判和评价,则是须待广大哲学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来协力完成的任务。这里只是对莱布尼茨其人及其哲学,和本书的主要内容绍,以供参考。不妥之处,切望批评指正。译者..①本书四卷十章 10(第517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具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2年1月人类理智新论(上)第一卷论天赋观念第一卷论天赋观念①人心中是否有天赋原则?斐拉莱特当我在英国办完事情以后重新渡海回来时,先生!我首先想着要来拜访您,以便重温我们的旧谊,并且和您谈谈那些一直萦绕我们心中的问题,我认为在我长期②留居伦敦期间,对这些问题已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当我们从前在阿姆斯特丹彼此很接近住着时,我们俩都非常喜欢探讨各种原则和深入事物内部的方法。虽然我们的意见常常不同,当我们在一起讨论时,这种分歧却只增加了我们满意的心情,尽管有时有争论冲突,却丝毫没有羼杂什么不愉快的情绪。您是拥护笛卡尔,和拥护《真理的追求》一书的著名作者③的意见的;我却发现贝尼埃所阐明的伽森狄④的意见比较容易些和自然些。现在,我觉得已由于一部卓越的著作而使自己极大地更加坚强有力了,这部著作是我荣幸地特别熟悉的一位英国人那时发表的,并以《人类理智论》这一谦逊的书名①在英国已多次重印。人们甚至确定说它不久前已以拉丁文和法文出版。对此我深为欣慰,因为这样就能更广泛地为人所利用。我从这著作得益极大,甚至更得益于和作者本人的谈话,我和他在伦敦常常交谈,有时在奥茨(Oates),在著名的柯特渥兹先生的令媛玛香姆夫人.. ②家,柯特握兹先生是英国的大哲学家和神学家,《理智体系》的作者,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深思的精神和对优美知识的爱好,这种性格特别在她和上述《理智论》作者所保持的友谊中表现出来。当这位作者受到一些有声誊的博士攻击时,我也很高兴在读到他本人所作的辩护之外还读到一位聪明睿智的女士为他所作的辩护。他的思想大体上是足可在伽森狄的体系中找到的,后者则骨子里就是德漠克利特的体系;他赞成有虚空和原子;他相信物质能够思维;他认为没有天赋观念;我们的心灵是“白板”;我们并不是永远在思维;并且他似乎有意于赞成伽森狄对笛卡尔所作的绝大部分反驳。他已经以千百种美好的思考丰富和加强了这个体系:而我毫不怀疑,现在我们这一派已对它的敌手逍遥学派和笛卡尔派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就因为这样,所以您要是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要请您读一读;而如果您已经读过了,我就请您对我谈谈您对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