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管子-6

作者:新法家 字数:35278 更新:2023-10-08 19:16:03

~~~~~~~~~~~~~~~~~~~~~~~~~~~~~~~~~~~~~  识时代者为俊杰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  ——布留索夫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  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抛弃。  我们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我们的时代,是资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技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管理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思想革命的时代。  ……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全面、最深刻、最准确的回答,应该说我们的时代是革命时代!  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重大变革或根本变革。我们时代的重大变革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一切领域都发生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美国人类学家约翰·普拉特早在60年代末就说过:”当前变革之巨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几十年前就已如此,今天的变革之全面、深刻、巨大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革命时代“来命名,最能够把握我们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尽管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可是我们的教育、学习,却并没有随着时代一起变革。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活,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的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在教育、学习上的落伍、保守,与时代的革命步伐是多么不相称啊!要适应革命的时代,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要推进革命的时代,更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学习的革命》一书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提出了问题并试图去解决,特别是提出了”学习革命“的理念,这是极富价值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学习的革命,就是使我们的学习应时代之变而变。  今天,对学习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变革很多,最重要的有四大方面——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询。这四大时代变革,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该如何”革命“。  首先,今天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不是呈算术级数增长,也不是呈几何级数、指数级数增长,而是像原子裂变般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超过以往二千年的总和,并以每十至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增长。全世界一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你一天读一本,你得花2000多年才能读完一年所出的这些书。这还仅仅是一年的书籍,一年的刊物、报纸,又要花去几千几万年!与知识爆炸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即使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学的是最新的知识,待到四年后毕业时,已有90%所学的知识显得陈旧了。  今天不仅是知识爆炸时代,而且是知识共享时代。在古代,知识不仅少,而且珍贵至极,一本手抄的羊皮圣经,只有公主才能消受得起。  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着。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可是今天,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就可以方便地获得医学方面的知识。  古时候的武林高手们常常为了一本书大打出手,争得头破血流,在今人看来很难理解。为一本书,何至于此?这恰恰说明了古代与今天的本质区别:以前是知识垄断时代,今天是知识共享时代。  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路,使人们可以参加全球大讨论,观看各种教育节目,无数新的、便利的、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知识爆炸、知识共享时代的同时,又是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  假如有人问我:”林肯是哪一年死的?“我答不上来。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不是一个人才。我会对他说:”过一会儿告诉你“,我可以从网上或者电子出版物上很快地查找出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是你有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你是否具有检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有了这种能力,人人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之产生实际效益。  时代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学习并未相应改变。我们学习的中心,仍然是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并且,”考试和会考仅仅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见《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各国几乎都是如此。  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我们还能把学习的中心放在知识的获取上吗?  如果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那么所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知识爆炸而陈旧、过时,最终变得毫无意义。根据时代的要求,学习必须进行革命,进行学习中心的转移。杜威曾经提出过教育中心的转移,将之作为哥白尼革命。今天的学习革命,就是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  学习,以能力为中心大大优于以知识为中心。首先,获取知识靠能力。由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高,大学生毕业没两年,其所学知识就过时了一大半。  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一劳永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知识,就像送人几条鱼,只够他吃一顿;而授人以获取知识的能力,则是教会他捕鱼,够他吃一辈子。  再者,运用知识靠能力。知识是死的,只有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益。获取知识靠能力,运用知识靠能力,创新知识更要靠能力。无论从哪方面看,能力都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想象力就比知识更重要,其它许多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更是比知识重要得多!  有人可能要说:我们的时代不是又叫”知识经济“时代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就应当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呀?”知识经济“的提法,使人们对知识的好感巨增。重视知识是对的,但是如果只重知识,则是对知识经济十分浅薄、十分可笑的误读。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看你知识记忆量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寻找知识、重组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决不是充当”知识容器“的两脚书橱,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虽然有很大价值,但是与能力相比,能力理所当然应居于学习中心地位。这是时代的要求。  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  有人攻击汽车大王福特是个”无知的人“,在法庭上律师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问题来考问福特,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镇压反叛?“……福特对此也一无所知,可他却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  这些伟大人物,竟然都如此”无知“,而”无知“并不妨碍他们”有能“,有”大才“、”大能“。早在爱因斯坦、福特那个时候都可以方便地查询知识。在今天这个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要想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是极其方便了。  可是,直至今日,我们的学习却仍然死记硬背那些一查就知道的、陈旧过时的知识。  应试教育实际上是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称谓并未切中要害,如果应的”试“是考能力的”试“,那么,应这样的”试“有何不好呢?”应试教育“糟就糟在它不考能力,只考知识,特别是只考书本上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往往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可以作个实验,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学校教的知识是不是很有用?忘掉那些知识,可以照样生活,照样为社会作贡献。那么,把最宝贵的青春花在记忆那些今后排不上什么用场的知识上,值得吗?何况知识最容易遗忘,”学完——考完——忘完“乃是普遍现象。即使不忘,由于今天知识的折旧率极高,过不了多久也就没用了。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四者合一,决定了学习的中心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必须让位为以能力为中心,这是学习革命的总的精髓。  我们要与时代同步,时代决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如果你的学习不能适应时代,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甚至可能遭到惨败。在革命时代是否进行相应的学习革命,这是成为时代的巨人,还是时代的弃儿的分水岭。  —————————————————————————————————————  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  ——卡洛  高速度、加速度,是新世纪发展的最大特点。  进化论创始人之一华莱士曾统计19世纪的发明创造,竟然比以往各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而20世纪又远远超过19世纪。  科学家王大珩指出,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  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而且是令人惊叹的加速变化。例如,电脑的更新换代速度就令人惊叹。做电脑生意的说:新一代电脑刚到我们手里,还没等投放市场,好像就已经过时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发展速度!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适者生存。只有相应地变化快,才能做”适者“。处在这个”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十倍速“时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化得更快。  要变化得更快,必须学习得更快。彼得·圣吉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正在从”慢速型“升格到”快速型“,快速阅读、快速记忆等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可是,学得再快,也没有知识更新快,时代变化快。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模式,最不合时代的要求,知识学得再快,也无济于事,因为知识会遗忘,会折旧,会淘汰。  那么,根本的应变之道是什么?  就是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巧。学得快可应对高速度,学得巧则可应对加速度。学得巧,主要是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的内容,不外两类,一类是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东西;一类是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在《易经》这部智慧的巨着中,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随时代变化就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就是”不易“。学得巧,就是要追求”简易“、”不易“的东西,追求”万人敌“的本领,”应万变“的本领。  ”应万变“的本领是什么呢?本领成千上万,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根据本领的比较价值来选择”不易“的,以适应”变易“的需要。本书《10大成事本领》中提出的”十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是给每一个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人提供的”应万变“的本领菜单。在”十大能力“中,进一步”简易“,最重要的”应万变“本领就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者。再进入一步”简易“,总的根本的应变之道就是获取学习能力。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大招聘员工。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并不要求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有会计实务经验,而要求英语能力与电脑能力出众。公司解释道,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电脑人才,这两项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他们看来,英语、电脑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要学好这两项,必须自身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把这作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这就说明,企业最看重的是不是你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高速、加速变化的时代的最重要的能力。  着名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也说: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善于总结“。联想所要的并不是一个有多么丰富的经验的人,而要的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转化为智慧。  有了学习能力,即使现在没有经验,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会去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做成的,这样的人逐渐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东西,成长的速度就会很快。  另一位知名老总则说:”学历文凭仅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再新知识,再新的技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都很快会折旧,会过时,但是学习能力,却是永远不会折旧的。  学习能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能力,一种是”创造性学习“能力。  维持型学习即继承性学习,就是简单地继承过去已有的知识。学习的广度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在现实上的远。而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一方面能够根据你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方面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就得雇用能够时时掌握先进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员工。这样的人,必然是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在知识铺天盖地又可轻易取得的情况下,创新更加难能可贵。今天,成功者不是继承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继承性学习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而创造性学习,则是把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结合起来,不只是学到知识,还能推动创造。  影响我们一千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已不能被奉为圭臬了。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善于寻找和利用所需要的有助创新的知识的本领,才是一劳永逸的本领。而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却一直无所作为,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识记、理解、应用三项要求,还是没有超出继承性学习的模式。  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指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外国家长与中国家长有个鲜明的对比。孩子放学回家,外国家长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中国家长一开口就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外国家长多以孩子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而自豪;中国家长多以孩子分数考得高而骄傲。这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外国家长珍视质疑能力,是因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这是对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看重。而这种能力,才是时代最需要的。  创造性学习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一旦拥有这项能力,不仅永远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够永远成为时代宠儿。因此,拥有创造性学习能力,乃是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  学习化生存方式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朱熹  国外一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是观众对象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什么?面对资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资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走向大成。在谈终身学习之前,有必要说说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每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终身学习,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994年6月,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在日本召开。  1994年11月,在义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比终身学习更进一步,应当是终身学习化。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化“有所不同。  终身学习,只是强调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学什么就要及时充电,接受培训,直到老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化,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就是使生活成为锻造性格的课堂、锻造素质的熔炉。工作学习化,不是工作之余的学习,而是工作本身就成为一种学习。终身学习化,就是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成为”全时空学习“。  宋代大儒朱熹是”终身学习化“的先驱,他早就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是终身学习化的理念。”终身学习化“是”终身学习“的深化、升华和飞跃。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方式,那么终身学习化就是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  学习化,不仅是个人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而且是家庭、企业、国家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家庭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家庭;企业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企业;国家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国家。  学习化家庭,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成为家庭的主旋律。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比如,要像孟母一样把有利于子女学习作为选择社区的主要准则;要像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那样大力开发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同时应当是老师,向孩子提供学习的最好范式和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同样,只有父母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同学,要共同学习,要相互学习,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童真、好奇、对周围一切的新鲜、敏感、与时代同步等有益品质。学习化家庭要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  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的人赵小兰的成功,与她的家庭有莫大的关系。赵小兰的家庭就是一个学习化家庭。这个家庭有六个女儿,四个从名校研究所毕业。布什总统都对赵小兰的家庭称赞有加,对他太太说要向赵小兰的母亲学学怎么管孩子。  在学习化家庭里,家长不是充当学监的角色,而是学习的参与者。赵小兰家晚上极少开电视,父母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多的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未完的公务。母亲虽然年过半百,却与二三十岁的青年一道攻读硕士学位。孩子回家后,由姐姐带头,自动读书,而且分担家里的琐事也成为一种学习和训练。  学习化家庭,使学习完全溶入家庭的方方面面,使学习成为整个家庭生活的主导,使家庭的全部成员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学习化企业,是使学习化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要建立学习化企业,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都根据学习化的要求来进行。  在选人时,要看重学习素质,特别是看重具有终身学习化精神、终身学习化能力的人。挑选这样的”种子“,建立学习化企业就容易多了。能够终身学习化的人,往往后劲十足,最能够培养成为可堪重任的大才。  着名企业家鲁冠球说:”我曾用心培养过许多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而有的人则迟迟派不上用场。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有的人把业余时间用来进行学习、钻研,有的则认为业余时间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现代生活,玩卡拉OK、保龄、桑拿、打牌赌博。仅仅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就造成极大的差异,可见在选人上对是否具有终身学习化素质,要特别重视。  在用人上,要建立一套激励大力学习并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不论资排辈,不看学历资历,只看你的业绩。业绩,就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你的学习效益。重业绩,能把学习的方向准确引向工作所需、企业所需的方向。有这样的机制,就会使能者脱颖而出,使懒学者充满危机感。有危机感,就会产生为工作而学习、充电的强大动力。  不仅要善于选人、用人,而且要善于育人。  学习化的企业,要有这样的观念: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  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创办学习化企业的先驱,他曾向手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别人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一个制造什么的公司,你怎样回答?“被问的是人理所当然地答道:”我会回答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不料,松下幸之助一拍桌子,大声叱责道:”像你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袋里到底装些什么?“大家一头雾水,而松下却说:”如果别人问你们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公司,应当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机器。“把企业定位于”造人“,并把”造人“置于”造机器“之前,这样的认识,在企业家中实在是少见。这正是松下的高明之处。  人是企业的命脉,离开了人,企业什么都玩不转,大力”造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松下为此不惜巨款创办松下政经塾、松下工学院,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建造松下电器历史馆、柔道馆等等。松下公司简直就是所德、智、体三结合的人才大学,其校长又兼当教员的就是公司的开创人松下幸之助。  摩托罗拉公司让雇员不断参加企业培训,每投入一美元,得到的回报是投资的30倍。美国企业在1992年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相当于13所哈佛大学的授课时间,而10年里每年经费花费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50%。企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1993年,美国的企业培训大学只有30家,1996年激增到1000家。  学习化企业的育人,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优秀的学习者。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化的人,给员工做表率。还要全力使员工具有”工学和合“的观念,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有这样的意识,工作场所能成为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  学习化企业,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终身学习化,使企业的全部成员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本领,从而这个企业必将不断强大,不断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学习化国家,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国家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之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化为”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未来世界,头脑国家将占主导地位,躯干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要成为”头脑国家“,就要大力开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创造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学习化的大环境,从制度、机制、政策和文化、宣传等多方面入手,使全体国民能够自动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特别要从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学习化国家的要求。  一定要建立全民自动学习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人自动地向着某个方面走。一旦建立了全民自动学习机制和创造了全民终身学习条件,就会使全体国民人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民。由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吗?  由上可见,学习化生存方式,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都是21世纪最佳的生存方式。  —————————————————————————————————————  本章要点  1、我们时代的重大变革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一切领域发生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可是我们的学习并未相应改变。我们学习的中心仍然是知识。  2、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如果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那么所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知识爆炸而陈旧、过时,最终变得毫无意义。  3、今天的学习革命,就是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因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都要靠能力。知识是死的,只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益。  4、巨变时代,需要的决不是充当”知识容器“的两脚书橱,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否进行相应的学习革命,是成为时代的巨人还是时代的弃儿的分水岭。  5、高速度、加速度,是新世纪发展的最大特点。在”十倍速“时代,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变化得更快。要变化得快,不仅要学得快,而且要学得巧。学得巧,主要是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6、学习的内容,不外两类,一类是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一类是超越时代而不变的。要着重学习”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是总的根本的应变之道,企业最看重的就是你有没有学习能力。  7、学习能力分为”维持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一方面能根据你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方面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今天的成功者不是继续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  8、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比终身学习更进一步,应当是终身学习化。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成为”全时空学习“。  9、学习化,不仅是个人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而且是家庭、企业、国家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要建立学习化家庭、学习化企业、学习化国家。  10、学习化家庭,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  11、学习化企业,是使学习化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企业领导人不仅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化的人,还要全力使员工具有”工学和合“的观念,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要建立学习化企业,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都根据学习化的要求进行。  (1)在选人上,要看重学习素质,特别是看重终身学习化精神、终身学习化能力。  (2)在用人上,要建立一套激励大力学习并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3)学习化的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成为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  12、学习化国家,就是使学习化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大力开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创造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学习化的大环境,从制度、机制、政策和文化、宣传等方面入手,使全体国民能够自动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  ~~~~~~~~~~~~~~~~~~~~~~~~~~~~~~~~~~~~~  第三章:发现毛泽东  ~~~~~~~~~~~~~~~~~~~~~~~~~~~~~~~~~~~~~  大奇迹的大奥秘  中国共产党的其它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史沫特莱  毛泽东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不仅在中国是一位空前了不起的伟人,而且也是赫赫有名的世界伟人。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所着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中,将毛泽东排在前二十位,竟排在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前,并且,”大大超前于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足见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国界,成为历代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平常的小学教员,没上过一天大学,没喝过一天洋墨水,何以能够一跃而成为震惊世界的伟人呢?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何以能统帅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奇迹吗?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奇迹的神秘面纱吧!首先,要打碎笼罩在毛泽东身上的光环,客观地分析他的成长。人们常常仰望伟人,把他们看得高不可攀,是上天所赐的天才。其实,毛泽东不是天才,更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毛泽东不是天才,这是事实给予我们的答案。  请看毛泽东上学时的成绩:文、史两科极佳,但在他不喜欢学、没下功夫学的科目上则学得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零分或接近零分,连一般同学都大为不如。毛泽东到湖南师范入学时已经21岁,毕业时都25岁了,此后到北大图书馆里做了名小职员。毛泽东回忆说:”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党内,毛泽东的学历、资历、地位和社会影响,都远远赶不上陈独秀、王明、博古等等许多人。他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都备受排挤。他的军事才能,也并非是天生具有的,他也打过不少败仗,是在打仗中才学会打仗的。……纵观这一切,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绝非生而知之,绝非天才。  那么,毛泽东何以能获得如此辉煌的大成呢?他创造这个大奇迹的大奥秘是什么呢?最大奥秘就在于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再深入一步:毛泽东是怎样获得学业大成的呢?  绝不仅因为他勤学(同样勤学的人很多),更因为他善学——他早就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  毛泽东大大超越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单一层次的变革,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获得了学习的最大效益!可以说,毛泽东既是学业大成的光辉榜样,又是学习革命的伟大先驱。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毛泽东那样,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都实现革命,那么我们一样能获得学业大成,一样能创造奇迹。  —————————————————————————————————————  为何学的大变革  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  ——毛泽东  ”为何学“,即学习的目的,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  毛泽东的学业大成,首先得益于他在”为何学“上实现了大变革。毛泽东的”为何学“的变革,不仅高于他同时代的人,也高于今天的一般人。他”为何学“的变革就是不为文凭而学,不为分数而学;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事而学。  毛泽东的大志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提出”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做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而学。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说;”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他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学习目的,他的学习目的贯穿于他的学习道路的始终,指导着他学习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不以文凭为学习目的,他多次主动退学。他的退学,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贪玩,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真知、真能。因为他认为退学自修,更有助于对准他的志向来进行学习。在毛泽东看来,上学与自修,哪个更能帮助他学到实现大志所需的真才实学,他就选择哪个,全然没把文凭放在眼中。  ——毛泽东不以分数为学习目的,不做分数的奴隶。在学校的课程中,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科目学得极为投入,极为用功,而他认为与志向关系不大的科目则有的近于零分,甚至数学考试有时干脆交白卷(这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实现他的大志所需的本领)……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绝不做分数的奴隶。  ——毛泽东对不出国留学的抉择,更能体现出他高超的学习目的。五四时期,全国掀起了出国求学的热潮。毛泽东专门担任组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工作,他自己明明可以留法,但经过反复考虑却做出不出国的决定。出国深造,是件人人梦寐以求的好事。为什么毛泽东不去呢?  毛泽东这样说:”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我们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他对那种抱着”出洋“为”镀金“或”做官“目的的人深表厌恶,不屑与之为伍。但他绝不是反对留学,而是认为自己不出国,留在国内学习,研究国内问题,了解中国国情,对实现他改造中国的目的”更为有利“。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毛泽东比那些留学的才子们多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当他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所读的马列着作比起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等是很少的,但是由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在革命的路线、方针的见解上超越众人,超越那些留法、留苏的高材生。毛泽东在出国留学问题上的抉择,充分显示了他在”为何学“上的不凡——完全以志向为导向,不随大流,不赶时髦,不慕虚名……  由上可见,毛泽东在学习上彻彻底底地实现了”为何学“的一大变革,这是他获得学业大成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应当在”为何学“上进行大变革。这并不是说让人人都像毛泽东那样不要文凭,不要分数,而是要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低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  学什么的大变革  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  ——毛泽东  ”学什么“决定于”为何学“。  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这样的大变革——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半中,他一直我行我素,自己确定”学什么“。根据他”改革社会“的目的,他把”学什么“的重点放在与此关系密切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方面,而对自然科学和其它课程,则无心钻研。有的课他根本不去上,更不顾及其考试成绩。学校当局因为他缺一些课而差点要开除他。  毛泽东在”学什么“上的变革也是多层面的,他不仅根据自己的志向自己选择学校规定的课程,而且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文、史、哲方面苦下功夫钻深钻透。比如,二十四史,毛泽东起码读了三遍以上;《唐宋名家词选》,他读过的本子就有四种。毛泽东对《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唐宋诗词等都是反复地读,直到能熟背出来。此外,报纸也是他重要的学习内容,他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里,把三分之一的钱都花在报纸上,从报纸中了解国家大事、国计民生。  毛泽东在”学什么“上的又一大变革则是——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读无字之书。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就曾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多次与好友用”游学“、调查的方式来学”无字之书“。  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不惜付出很多时间,组建”新民学会“、办工人夜校、组织学生赴法留学(自己都不去也愿意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毛泽东还坚持进行冷水浴、风雨浴、长期露宿等常人所难为之事,这都是为了学素质——训练勇猛无畏、敢做敢为的意志素质,同时也提高身体素质。  ”学什么“应当始终在”为何学“的主导之下,要时刻根据事业的需要进行学习;同时,”学什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  爱因斯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上大学时不喜欢数学,常常让同学帮他记数学笔记而草率应付过去。当他攻占广义相对论堡垒时,所短缺的正是数学。这时,他为了更好地在事业上获得大成,就下功夫学了七年数学,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取得了辉煌的大成。  在这方面,毛泽东前半生做得很好:他重视学习文、史等社会科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重视磨练意志,重视调查研究,后来又用”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式学习打仗……这些都对他实现大志极有帮助。而晚年的毛泽东却未能像他前半生那样很好地做到根据事业需要来确定”学什么“。在晚年,毛泽东的事业主要是建设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事业急需他学习经济学的学问,特别是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学问。但从那时毛泽东的书单中可以看出,他读经济方面的书很少,尤其是管理社会化大生产方面的书很少。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等方面,都是他后期事业十分需要的,但他却未能把这个”缺“补上,以至于导致晚期事业决策的大失误。再有,当时毛泽东处在最高地位,处在全国人民无限爱戴、无限敬仰之中,谦虚谨慎的素质在这时更为需要,要求更高,更需要下功夫学习、修炼这方面的素质。而他却没能充分意识到这些,没有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去学习、修炼。相反,这方面的素质反不如初,失去了早期的”谦和“。毛泽东没能继续保持他”学什么“上的变革——严格根据事业需要进行学习,这正是他在晚期事业上发生大失误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又一启示: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取得的无比辉煌的事业大成,得益于他的学业大成,而他在后来的经济建设时期事业上的大失误,也是因为学业上出了大问题所致。”成也在学,败也在学“——学习定成败,即学业成败决定事业成败。而决定学业的成败,”学什么“是关键!  —————————————————————————————————————  怎么学的大变革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  ——贝尔纳  毛泽东在”怎么学“(即学习方式方法)上也与众不同,实现了大变革。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对毛泽东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  1.思写法  毛泽东的读书方式与常人显着不同。  一般人看书,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呆读死记,机械硬背……毛泽东则不然,他采用的读书方式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凡是较为重要的书或文章,毛泽东都反复看、划、批。他的书,没有不划杠杠的,到处都是记号、眉批,常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等批语。  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批语、评注。例如,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来万字,他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语。  毛泽东运用思写读书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为通过勾画、眉批,能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一般人读书时不愿动笔,不爱思考,读再多的书往往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  ”思写“法,实际上是一种精读的阅读方式。精读是极为重要的。宋代大儒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精读,才易于领悟书中的要领和精髓,才能取得最大的实际效益。  2。讨论法  讨论法或讨论式,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却是一种学习的极佳方式,其效果甚至远胜”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  ”讨论法“的最大功效在于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能力。”思维是智慧的核心“,训练思维是学习的核心任务。  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  讨论法,可以交流思想,丰富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一经讨论,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  讨论法,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思维的深度、广度、正确度都能得到迅速提高;  讨论法,可使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能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  讨论法,在表述自己思想、见解的同时又是最好的口才训练  ……  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毛泽东非常重视讨论法,他经常与同学、朋友、老师进行讨论。据毛泽东早期的好朋友萧瑜(萧子升)回忆说,他跟毛泽东经常进行讨论,他们不愿意讨论被学校出操的号角声打断,宁愿违反校规也要把讨论继续下去。毛泽东所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该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讨论,或研讨学术上和当前国事的问题,或讨论学习和工作的计划。从毛泽东与他的友人、老师的通信也可以看出,信的主要篇幅都是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或国家大事。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他在”组织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  不仅毛泽东得益于讨论法,爱因斯坦也大大得益于讨论法。爱因斯坦曾与另外两个友人在小咖啡馆里组成了”奥林匹亚科学院“。在这个”学院“里,三个人通过交流、研讨、争论,孕育了许多科学上的新见解,有些甚至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新见解!  可见,讨论法是一种非常科学、非常有效的思维锻炼法、创新学习法。  3。师友法  师友法,即学习时重视老师、学友的作用。毛泽东的学业大成,与他在湖南师范遇到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这些好老师是分不开的,与他善交一批学友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不仅向校内的老师虚心求教,凡是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城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地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聆教,真正做到了”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  1915年秋,毛泽东发出了有名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专门征求志同道合的学友。毛泽东不是为玩乐而征友,他的征友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交的都是”好学有远志,持身谨严而意志坚毅“的青年。从毛泽东与朋友的约定就可见一斑:他们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而是”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一天,毛泽东到一个友人家里去,这个人中断他们的正题谈论而把仆人叫来嘱咐其去买猪肉,并交代清楚价格和买什么样的肉等。毛泽东对此很恼火,认为他竟以家庭琐事来干扰谈论国家大事,就再也不同这个人来往了。可见,毛泽东那时的交友,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  师友法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之大的。孟子也强调学应广交学友,相互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既求师,又交友,才能像《诗经·卫风》上说的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创造出一个极佳的学习的人际环境,这也是一种”环境课程“、”隐性课程“。  历史上,师友法曾造就了许多着名的人才:诸葛亮得益于此,”竹林七贤“得益于此;爱因斯坦、魏耳、狄东涅、歇卡莱、亚当等均得益于此。  4.调查法  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多次利用寒暑假,与好友到各地进行”游学“,扮作”乞丐“,读”无字之书“。一次,他和萧瑜身无半文,步行近千里。天黑了,就在河堤上露宿,用地当床,包做枕,衣为被,天为帐,月为灯。每到一地,就给一些学校、寺庙、商店、仕绅或农家书写对联屏语,接受一点馈赠,作为食宿费用。一路上,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民间疾苦、风俗人情、历史地理情况,同时写下了沿途的见闻和体会。再有,毛泽东宁肯放弃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坚持留在国内,继续进行”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把调查看得比留学更为重要。他从1921年参加建党到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的13年间,几乎每年都用很多时间专门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  学习,不仅要”闭门求学“,还要”开门求学“。走出学校,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运用调查法,可以更好地学习”无字之书“,学到很多在书本上、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因此,毛泽东认为调查”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毛泽东之所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而后期的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躬身调查“了。  5.总结法  ”总结就是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毛泽东的军事才干从哪里学来的呢?就是靠总结法学来的。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从战争学习战争,主要靠总结。如果不采用总结法,即使失败了,交了学费,却无所得,学费只能是白交了。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  毛泽东曾经问别人:”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对方莫名所以,回答道:”不知道。“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之所以能从一个中专生变成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从一个从未进过一天军校的门外汉,变成所向无敌、用兵如神的最伟大的军事家,靠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  总结法是毛泽东在”怎么学“上的一个最富特效的学习大法。  —————————————————————————————————————  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拉普拉斯  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面揭示了毛泽东在学习上的大变革后,这一节再从整体角度谈谈毛泽东在学习总方略上的根本变革。  变革之一:自主学习  综观毛泽东的学习历程,可以发现毛泽东对自学情有独钟。  在1921年建党后,他就立即着手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极力倡导”自教育“、自学习,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并深深得益于此。  上湖南第一中学时,毛泽东唯读半年就决定退学,走上了自学之路——在湖南图书馆进行自修,风雨无阻,没有一天不到图书馆。毛泽东说那时他”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吃菜一样“。并且说:”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他父亲不理解他的自学,认为他既不谋职业,又不进学校,是不务正业,不肯供给费用,除非他进学校读书才给。毛泽东不得已才放弃自修,考入湖南师范学校。如果不是这个缘故,毛泽东会一直自修下去。就是在师范求学期间,他也几次三番萌生退学之念,想自己自修。按说,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无论师资或设备、经费来说都属上乘,即便如此,毛泽东也认为在该校学习不如进行自学。就是在校学习,他也与旁人不同,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是主课。  变革之二: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也是毛泽东在学习总方略上的大变革。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切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他自己坚持做到”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凡是他看过的重要的书,在书上空白处写满了批语。对有的句子和段落,他批”此论颇精“、”言之成理“或”此论甚合吾意“等批语;对有些句子和段落,则划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谬“或”陋儒之说也“。对书本,他批判性地学习,对他所敬仰的老师的观点,也不全盘接受。例如,杨昌济先生曾主张做学问要以静为本,毛泽东则认为此说不当。他诚恳地指出,依”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可见,毛泽东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  毛泽东更特别强调要有创见,他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可见,他何等看重是否有创见!如今的学校教育,却恰恰相反,根本不看重创见,而让学生一味死背标准答案。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总效益自然低下。  学习形态分为很多种:他导式学习态,模糊式学习态,自组织式学习态,创新学习态。创新学习态是最高级最有益的学习态。毛泽东的学习形态正是创新学习态,所以他的学习效益极高。  变革之三:终身学习  毛泽东的渊博学识,过人韬略,不是从学校课堂里学来的,而是靠他终身学习学来的。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说: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在他八十二岁高龄,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找人来为他念书。一旦手术后视力稍有恢复又继续手不释卷。直到临终,也就是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虽然他已经无力说话,却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当他听到满意的内容时,脸上还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毛泽东切实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毛泽东不仅终身学习,而且天天学习。他在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中,仍把看书、读报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他的中南海的住所里,堆满了各种书籍。饭桌、茶几、办公桌都放满了书,甚至连睡觉的床上,一半也被垒起半尺多高的书籍占据着。这是便于他在任何时候能随时拿到所需要的书读。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人未登车,书箱已先上车。毛泽东登车后,或躺或坐,抓起书就看,一路书不释手。就连吃饭、开会、游泳前后,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也在读书。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就是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他还经常派人向一些大图书馆借书来读……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特别爱读报。他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从青少年时就养成了经常读报的好习惯,终身坚持如此。  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个方面实现了超越常人的大变革。  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使他集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和大国首脑于一身,使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巨人。  —————————————————————————————————————  本章要点  1、毛泽东获得辉煌大成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  2、为何学,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毛泽东是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领而学。每个人都应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浅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3、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多层面的变革。  (1)他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2)他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上苦下功夫钻深、钻透。  (3)他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  (4)”学什么“应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毛泽东在后来的经济建设时期事业上的大失误,重要原因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  4、毛泽东在”怎么学“上与众不同,对他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  (1)思写法,通过勾划、眉批,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  (2)讨论法,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而训练思维正是学习的核心任务。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3)师友法,充分利用老师、学友的作用。  (4)调查法,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他之所以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  (5)总结法。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他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5、毛泽东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有三个:  (1)自主学习。他对自学情有独钟,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主课。  (2)创新学习。他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更强调要有创见。  (3)终身学习。毛泽东的渊博知识,过人韬略,是靠他终身学习学来的、天天学习学来的。  6、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方面实现了超常的大变革。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  ~~~~~~~~~~~~~~~~~~~~~~~~~~~~~~~~~~~~~  第四章:系统最优化  ~~~~~~~~~~~~~~~~~~~~~~~~~~~~~~~~~~~~~  超越《学习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虽然标榜”革命“,但没能提出足以引发一场关于教育或学习的根本性变革的新思想。  ——袁洪江  那本被人们谈论得最多、影响最大的《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出了”学习的革命“这一富有巨大价值的命题,但是全书并没有系统地告诉我们怎样进行学习的革命。  《第五项修炼》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就是对事物、对象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着眼于全局,”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体,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这是一种全新的、高明的、科学的思考方式。  如果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何学;  第二个层次:学什么;  第三个层次:怎么学。  《学习的革命》一书只抓住了单一层次——”怎么学“,只从学习方法的变革来谈整个学习的革命,而方法也只涉及到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没有揭示出根本性、战略性的方法。这明显不是系统思考的产物,因此不可能使人实现取得真正的学习革命。  对《学习的革命》的超越,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对学习进行系统设计,追求整个学习系统的最优化。最优化,就是”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列宁)。学习的最优化,就是指学习的所费——学习的时间、精力、投资最小,而学习的所得——获得的学习效果最大、最持久。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样道理,以巨大代价取得巨大效果,非善之善者也,以最小限度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才是善之善者也。这种善之善者的理想境界就是最优化的境界。  最优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是列宁式思维,孙子式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追求更小的成本,追求更大的收益。  人们往往缺乏最优化思维,只看到所得,看不到所费,更看不到所得与所费的比值。有的人为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可他们却压根没考虑今天的教育”所得“是多少,”所费“又是多少,为取得目前这样一种”所得“付出的了多么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值得吗?  《北京晚报》曾发表过一个高中生写给该报编辑的一封信:”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而最让我感到懊恼的是,现在的学习生活竟然让我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因为我发现我们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上,这使我在学习它们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为了取得分数,而再没有其它目的了。……“  这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的生动写照。  一方面”所费“大的吓人,宝贵的青春全部耗在了沉重的课业上,淹没在无边的题海里;一方面”所得“是些只为应付考试”根本没必要学的各种知识“!不仅很多没必要学,而且很多内容从初中到大学,都在重复学。《中国革命史》几乎是在重复初中历史课的近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资本主义》等内容重复更多。不仅学生的”所费“大,家长、社会、国家的”所费“一样惊人!可以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样的高成本下,培养出的却是学了10多年英语,却不会说”早晨吃了什么“,学了10多年语文,写封求职信还有错别字、语病!  最优化思维,追求既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低效益的宣战,其目标是快速并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成智慧学者,使学制大大缩短,培养出18岁的硕士。按传统做法,从小学一口气读下去,也得25岁才能成硕士。一下提前了7年!这种设计,使学习成本大幅度降低,比传统学制要优化得多。  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学习系统来说,都是如此。  12岁的小学生丁磊通过了大专英语考试的最后一门,取得了大专文凭。13岁的聂愿愿,在高考中考了628分的高分,被录取到华中理工大学,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他们两人都实现了学习系统的最优化。确切地说,应当称之为应试学习系统的最优化,他们比一般应试学习要优化得多。  在”为何学“上,丁磊、聂愿愿的父亲都高度明确,一个盯准自考,一个盯准高考,采用直接法,直接对准目标。在”学什么“上,严格受控于”为何学“,学习内容完全为了自考或是高考,因此只学考试要考的,其它的一切根本不管。把别人学很多门功课的时间、精力用来对准要考的几门,这也是他们提早成功的主要原因。这甚至形成了他们的一种特质。聂愿愿的辅导员说,和愿愿谈话很难深入下去,往往一扯就扯到专业学习上了,他只对这种学习感兴趣,其它都没兴趣。在”怎么学“上,也有为实现应试学习最优化的方法上的优化。聂愿愿称自己父亲的主要方法就是让自己背,不仅背公式定理,还背大量的例题。这也许是应对考试的最优学习方法吧。三个层面构成的系统最优化,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来算个帐:丁磊12岁得了大专文凭,正常情况下20岁才行;聂愿愿13岁考上大学,正常情况下是18、19岁。达到同样的目的,耗费的时间却要少如此多年!因此,说他们实现了应试学习最优化毫不为过!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们的成功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一个挑战。虽然不能保证聂愿愿、丁磊走上社会能获得成功,但是却可以打赌他们在应试学习上高人一筹。聂愿愿考研肯定会胜过旁人,因为他的应试学习系统的最优化一定会做得比常人更理想。  人们把丁磊、聂愿愿看成是奇才、神童。其实,奇才不奇,神童不神,只是他们的应试学习系统设计得比较好罢了。一手培养丁磊的父亲也说,丁磊并不聪明,不过是中人之资。丁磊刚刚参加自学考试的头两年,他一门功课都没有及格。经过了两年的反复学习之后,才一门一门考过关的。只要像他们那样早早开始对准系统目标,根据目标来优化学的内容、学的方法,人人都能够像他们那样获得成功。  在《发现毛泽东》中所揭示出毛泽东的奥秘,也正是在学习上进行了系统最优化。与丁磊、聂愿愿的应试学习系统不同,毛泽东的学习系统是大成学习系统,即成大才、获大成的学习系统。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都实现了对传统学习的超越,对常规学习的超越。这个高超的系统,使他获得了学业大成,造就了一代伟人!  《学习的革命》仅仅局限于”怎么学“这一层次的部分变革,把单层面的部分变革认定为整个学习的革命,这只能算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真正的学习革命,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使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系统最优化。  —————————————————————————————————————  为何学的最优化  目的反射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力的基本形式。  ——巴甫洛夫  目的,高于一切,是一切的统帅,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实践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一切成功都是实现了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目的决定方向,决定路线,决定方式和方法,决定一切,一切都必须服从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来到天堂的叉路口,问天使:走哪条路好?天使反问他:你要到那儿去?只有你的目的地定了,才能定你走哪条路,怎么走法。没有目的地,就无所谓路,也无所谓路的好坏,走法的好坏。  ”为何学“,即学习的目的,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系统。”为何学“,是整个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学习效率效益的唯一标准。  然而,人们往往最轻视”为何学“,这导致许许多多的人在学习上都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我们对”为何学“认识和理解得越深刻、越正确,学习活动就会进行得越顺利、越高效,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也会越正确、越高明。  明确了”为何学“,学习才会成为自己的事,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不需逼迫,不待劝勉,自觉、自愿、自动地学习。  明确了”为何学“,学习才有强大的内驱力。目的是动力之源。高尔基说:”一个人的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为何学“带来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大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人本主义学者的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各个科目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也许只花目前所花时间的1/3,甚至只要1/5的时间就足够了。“”为何学“与整个学习效益关系更大。  人都有目的,家长们为子女得高分、考大学而大量付出,中小学生为中考高考而挥泪洒汗,大学生为的是求职、考研,单位上的人则为升迁、评职称。大家都有目的,但目的有高下、大小、正误、自觉不自觉的不同。  在学习目的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为应试而学,为素质而学,为大成而学。  现在的教育虽然表面上有冠冕堂皇的目的,可实质上已经异化成为以应试为目的。衡量一个学校如何,看的是升学率;衡量一个学生如何,看的是分数,只要分数高就可”一俊遮百丑“。这使人们——学生、老师、家长、全社会不得不被考试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不得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为素质而学,比为应试而学先进得多、高明得多。学习的目的,不是得高分,得文凭,而是全面发展自身的素质。为素质而学,比为应试而学好,但是素质各种各样,究竟应当着重发展什么素质,发展素质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并不明确。  斯宾塞说:”养花的为了花而培养一株植物,他承认根和叶的价值主要在于有了根和叶才会有花。“同样,种果树的为了树结果而种树,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树更好的结果,他承认根、叶和花的价值主要在于有了根、叶和花才会有果,如果叶、花过多妨碍更好的结果,他会毫不吝惜地去掉一些叶和花。  我们承认素质的价值,是因为培养素质才能获取成功,素质的价值完全由成功来体现,培养素质应完全以成功的需要为转移。因此,根本的学习目的,应当是为了获得成功,最优化的根本学习目的,则应是为了获得大成。  最优化,是为了获得列宁所说的”最大、最持久的结果“,不以大成为目标,不去追求大的成功,怎么可能取得最大、最持久的结果呢?  中国古人早就指出了”取法乎上“的道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目标必须高远,必须取法乎上,在学习上必须以大成为目的。  人才学对人才的界定是”以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贡献是衡量人才的尺度,而贡献取决于成功。不管什么贡献,都必须依靠成功。没有成功,就没有贡献,就不是真正的人才。要使自己真正成才,必须以事业上获得成功为学习目的。要使自己更好的成才,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必须以事业上获得大的成功为学习目的,为大成而学。  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是为应试而学。由于一考定终生,往往把应试看得高于一切。这不仅是中考、高考,而且延伸到了考研。考研更是一考定终生,只要考上了,进了门,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混个两三年,只要不犯啥大错,硕士帽就可稳稳戴上,就可终生吃香。我国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严重问题,造成了”为何学“的严重问题。  在国外,在”为何学“上比我们进步一大截。因为国外一所大学的声望主要是建筑在其学生的成就上,所以在选拔、考试等各个方面比较能对准成就、大成的需要。  着名的哈佛大学的目标是”为下个世纪挑选领袖“,那么选拔的标准就要符合这个目的,选拔那些具有”领袖“潜质者。因此哈佛在选拔上,兴趣、爱好、特长、课外活动成绩常常比分数和名次更重要。每年都有一百多名语文、数学测试满分的学生都被哈佛拒之门外。选拔上的正确指向,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指向,它是使学习系统最优化的先导。  以素质、大成为学习目的,在今后的时代里,会越来越显出它的价值。时代越来越看重业绩,看重成就,业绩、成就要靠素质。为素质而学,为成就而学,走上社会后,才能够更好地立足、发展。  某校老师做了项很有意思的调查,名为”第十名现象“。这位老师当班主任20来年,他当初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第10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倍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这就是”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半是因为那些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往往把目标完全对准分数,精力全放在学校的那几门课程上,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面、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局限。  记得有位着名的科学家曾经说,他们上学时根本不追求考第一,成绩考90多分的人并不是多值得炫耀。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学,而是不把自己捆绑在分数上,不去争那几分,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全面发展自己。着名策划家王志纲在大学时也给自己提出”不争前五名“的准则。  无数事实说明,那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校的课目上,完全受考试的分数控制的人,往往是学得很死很呆板的人,哪怕分数得了第一,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未见得就是第一。而那些成绩不是最优,但也还不错,同时兼顾发展其它方面能力的人,却会成为未来竞争中的强者。  如果你的目标很狭隘,往往会吃大亏。联想集团招聘人才,就是从简历里面看他的选修课情况。因为一个人的选修课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看出这个人的兴趣所在,另外就是能看出来他的学习能力的饱和度。如果只想把几门主课学好,没有为提高全面素质而学的意识,在今天已经开始站不住脚了,今后必然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在学校时,要学会超越为分数学习的浅层次目标,不为分数所累,不为应试所累,而为素质、为大成而学习。这才会有辉煌的未来。  要为大成而学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深刻内涵。  明确了为大成而学习,就会使所学的内容更精当,所得效益更巨大(后面详谈)。同时,当你明确以大成为目而学习,在处理学习、工作等人生的各种问题上就会最正确、最高明。  真正懂得为大成而学,才能真正理解比尔·盖茨的退学是何等高明之举!如果能够把握当时的良机来获取成就,那么在终身学习时代放弃某一刻的学习,放弃某一时的文凭,又有何不好呢?  真正领悟了为大成而学,也就会正确地看待大学生休学创业,虽然并不提倡人人都如此选择,但这对不少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总之,在考虑一切问题时,都应以成功、大成为转移。在学习上,尤其要如此。  ”为何学“,虽不是立竿见影、一眼观见的,但它却是最为根本的,它将长久地、终身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我们理所应当超越为文凭而学、为分数而学的浅层次目标,确定为实现志向而学,为事业大成而学的目的,实现为何学的最优化!  —————————————————————————————————————  学什么的最优化  我们应当让我们所有的七年级学生要求他们的教师每天问同样的问题:”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  ——达吉特  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主要源于”教什么“、”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课程一成不变,陈旧不堪,残缺不全,很多重要的学科,比如学习学、思维学、创造学等都没有学。学校教育常受人们批评的最大弊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的结果。  ”学什么“是最大的可变数。  纵观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学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性极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所学的内容(课程)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空前增大,应首当其冲地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学习的革命》着力标榜的观点是——”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只有确定好了”学什么“,才能谈得上”怎么学“。”怎么学“非常重要,但”学什么“(学习内容)比”怎么学“(学习方法)更重要。  ”学什么“是战略问题,”怎么学“是战术问题。战略高于战术,战术上的错误允许犯一千次,但是战略上的错误绝不允许犯一次!  如果”学什么“上出了错,那么方法越好反而越糟。例如,我国古代的封建主义教育与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方法不错,效果很好,但是所学内容错了,学得越好就越糟。《学习的革命》一方面认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同时也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难道不都属于学习的内容吗?学习学、思维学等等新兴学科,早已有之,只是人们因为不重视”学什么“的问题,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而没有去学而已!  那么,究竟应当学什么呢?  确定学什么,要根据一个重要的原理,即比较价值的原理。  大教育家斯宾塞精辟指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那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一比较价值原理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相通。经济学家们把选择了此方案而没有选择彼方案,因而带来的遗憾和损失称之为”机会成本“。  知识有比较价值,课程同样有比较价值。所学的任何一门科目,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价值。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应当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着重学什么……对此应该慎之又慎,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有最大效果的方面。也就是说,不能满足有点价值,而应该追求最大价值!  夏丐尊先生说得好:”当你读错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以为你只是读错了一本书,因为同时,你也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和机会!“同样,当你把精力花在一个价值很小的课程上,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价值很大的课程的时间和机会!  因此,”学什么“一定要遵循比较价值原理,要根据正确的衡量尺度来决定所学的内容是否是真正最值得学习,它的重要程度是否值得在上面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这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在更为重要的内容上。这个尺度又是什么呢?这个尺度应根据”为何学“来定,即应以获得大成为尺度。  如今,一份报纸、杂志发行量大小,往往取决于”可读性“;电视频道收视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节目的”可视性“;美国如今出现一个新概念,叫做”可就业性“。现在不少大学生为找工作发愁,为就业难揪心,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不佳造成”可就业性“不高。”可就业性“是个很有意义的概念,比”可就业性“更高的就是”可大成性“。以大成为尺度的学习,就是要增加”可大成性“的学习内容。  ”可大成性“,主要包括”五性“,即主体性、社会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  1、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最根本最宝贵的本质特性,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呼唤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是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等。  中国人最缺乏主体性,日本侵华的悲剧,既因日本鬼子的疯狂和残忍,又因中国人的麻木和任人宰割。南京大屠杀的一位幸存者回忆,3000多名中国人被赶进一间大货房,只有3个日本人看管,大门开着,又都没有捆绑,可是谁也不敢动,叫跪就跪,叫坐就坐,最后全部被杀害,只他一人逃生。迟浩田将军感慨地回忆到,抗战时在他家乡的那个县,七八个日本兵,打着一面太阳旗,扛着一挺机枪和四五条步枪,就”扫荡“了全县,赶着几万人到处”跑反“。  中国人为什么会比绵羊还驯服地任人宰割?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有太多奴隶性的血液、太缺乏主体性了。试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大成呢?  学校是扼杀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的刽子手。198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来华讲学期间,在北京一所声誉不错的小学旁听完一堂课后说,整堂课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切都是老师在摆布,学生形同木偶。这种情况在中国实在是太普遍了。  不仅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缺乏主体性,而且对学习本身也完全沦为被动,大多数学生都是”要我学“,好象学习成了家长的事,老师的事,是外界逼迫所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生出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教了。并且,学习的境界就会大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将大不一样。  2、创造性  创造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推动力就在于人的创造性。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造性就更加弥足珍贵。大成,需要突破,需要创新,需要创造。创造,是大成之魂。  可是,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培养创造性,反而充当着创造性的刽子手的角色。孩子进校门时是个”?“号,出校门时则变成了”。“号,连质疑的创新品质都消亡了。在标准答案的禁锢下,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丧失了,唯一的答案使人的创新精神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位留德的中国学者说:在国内,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国外,这种现象是绝不会发生的,10个学生或许会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我们10个人只有1个答案,而别人10个人有20种答案!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  传统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同样值得深刻反思!  3、社会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绝不能脱离社会而获得事业成功、人生成功。受教育程度越高,应当越能够适应社会,越能够与社会和合,这才是正常的。可是传统教学恰恰相反,学得越久,越不能适应社会。  一项调查成果显示:10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身素质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称自己为”半成品“。  智能分为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缺少哪一样,都只能算是智能”残废“。社会智能差,就是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培养,不能与社会对路,不能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这是在”学什么“上存在的又一大弊端。  4、科学性  现代人需要科学性。学校教育在”五性“中,科学性算是做得最好的。因为它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不过,学校所培养的科学性,仅仅是科学知识方面。科学知识容易过时,陈旧率非常高。  科学性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而这些是不会过时的,是极其”持久的“,可惜都没有很好地培养。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吾爱领袖,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科学态度就是”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既不做无根据的肯定,也不做无根据的否定。  科学方法也很重要。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可这些,却不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上,也未能见诸我们的学习菜单上。  5、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强调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成功来源于实践。  成功最终取决于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同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任何能力都必须靠实践,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和锻炼。  今天的教育,仍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很差。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不是个别现象。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性差,常常自视甚高,夸夸其谈,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非常欠缺。  由此可见,大成的五性——主体性、创造性、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学校教育五项缺了四项;而占了一项的”科学性“中的四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又四项缺了三项。  在”学什么“的总菜单上,五项明显缺了四项,剩下的那一项也同样残缺不全!可见,我们在”学什么“上问题何等严重!  与”五性“相应的就是”五育“。除了现在所提到的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当增加培养主体性的志育,(在《大成成功学》一书中已作了系统论述),培养实践性的能育。即应有志、德、智、能、体五大方面,如此才全面。与”五育“相应的就是”五学“,也就是后面要讲到的五类修炼——心志修炼、品性修炼、智慧修炼、能力修炼、体能修炼。在第二册中讲的”十大能力“,也是根据”五性“而产生的学习菜单。  根据提高”可大成性“的”五性“来确定学什么,才能真正实现”学什么“的最优化。  —————————————————————————————————————  怎么学的最优化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  ”怎么学“属于学习系统第三个层次,受控于”为何学“、”学什么“。为何学、学什么的优化,决定着怎么学的优化。要学得有实践性,就要变虚学为主为实学为主;要学得有主体性,就应变以教学为主为自学为主。同样的案例教学法,实行起来也大不相同。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是育人型的,主要是从个人钻研到小组研究再到课堂讨论,既能够锻炼口才、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而且又是个人的主体性学习。可是,同样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也走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书型的老路。  ”怎么学“,可分为战略层次的方法与战术层次的方法。《学习的革命》讲的多是一些战术、技术层次的方法,一般关于学习的书籍谈战术性的方法更是多如烟海,而战略性的方法(即方略)很少谈到。然而,战略性的方略比战术性的方法更重要。所以,对战术性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要讲战略性的方略。  最根本的方略是——工学和合,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学习,主要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既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又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  在工作之中学习,也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善于总结经验。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慧、素质。  在以前的观念中,把学习与工作割裂开来,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其实,学习应当与工作合一。首先学习期与工作期就应合二为一,这可以用多种形式。学习期包括工作期,例如”夹心课程“——五年中三年学习,两年工作。工作期也可包括学习期,如在工作过程中的进修和专门的培训。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进行实学,”从战争学习战争“。工学和合,也很重视打工。在选择打什么工时,不仅要比较各个公司的待遇,更要对比哪一个公司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能力。  工学和合,就会学习与工作双成功,否则学习与工作双失败。工学和合才能彻底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使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用非所学,使工作无知无能、缺知缺能、少知少能,这就是本领恐慌的症结。工学和合最符合系统最优化——为何学主要是为工作而学;学什么主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怎么学主要是从工作学习工作。  工学和合方略十分根本,”三万“方略也大有奥秘。什么是”三万“呢?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  读万卷书。学校学习虽然主要就是念书,但一个学期下来念的就是那几本书,知识面非常狭窄。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脾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路,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载体。  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读万卷书较好理解,行万里路人们就不够重视。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我们应特别重视培养社会性,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行万里路,有其不可替代的学习效果。  游学,这是自古提倡的。游学可以做调查研究,了解风土人情,把握社会心理,掌握社会客观实际,学到书本学不到的东西。今天就是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果有学习目的地旅游,效果就更大了。这种游,不是带着几千块钱舒舒服服地去玩,而是要去锻炼,像毛泽东那样不带分文,对自身的锻炼作用就更大了。  某大学在暑假开展了一项训练:把大学生放在陌生的城市,身无分文,独立生存10天。经过严峻的考验,他们都感到在素质上脱胎换骨,其收获远非读几个月的书可比。这就是真正的素质学习!  交万个人。这不仅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就是活的资讯载体、知识载体、智慧载体、优秀素质载体。多交朋友,就会多一些资讯,多一些成才的机遇,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一个人,所有的关键机遇都可能是朋友提供的(这种提供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  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李鸿章如果没有投到曾国藩的门下,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那样的发展空间。诸葛亮如果不交司马徽、徐庶,刘备就不知有这等高人,也就没有三顾茅庐,没有诸葛亮的大展鸿图了。  即便朋友不能够带给你什么机遇,但与朋友聊聊天,也能够开拓视野,扩大自己的情报、智慧来源。一些政治家虽然很少读书,但他们周围有许多具有丰富学识的朋友,只需30分钟的时间,便可听完10本书的核心内容。  日本前总理福田纠夫是个了不起的”经济通“,他曾直言不讳地坦白秘诀,说:”我的学问全是用耳朵学来的。“可见与朋友”聊天“是何等重要。甚至有时候,真的能够取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效。自己有些糊涂的事情,听了朋友的一两句忠告,也许就会顿开茅塞。  朋友,对于塑造自我、修炼自身的作用同样很大。朋友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朋友的习惯、爱好、性格,朋友对待人生、事物的态度都会影响你、改变你。朋友,对一个人的素质影响确实很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益友相处应当是一种对修身作用很大的”隐性课程“。  交朋友,特别是交学友,对学习上帮助也很大。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一个人学习,与两个人、三个人、几个人一起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学友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师承更有助于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项比一项更重要,却又一项比一项更被人忽视。  除了”工学和合方略“、”三‘万’方略“,还有素质学习方略、大成学习方略、实学方略、自学方略、乐学方略,这些将在《第四篇》中详细阐述。  —————————————————————————————————————  本章要点:  1、要真正地实现学习的革命,就要运用系统思考,对学习进行系统设计,追求整个学习系统的最优化。最优化思维追求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  2、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  3、为何学的最优化,以事业上获得大的成功为学习目的,为大成而学。”为何学“,虽不是立竿见影,一眼观见的,但它却是最为根本的,它将长久地、终身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4、学什么的最优化,要根据比较价值原理,认真确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着重学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有最大效果的方面。应以大成为衡量尺度,增加”可大成性“的学习内容。  5、美国重视”可就业性“。比”可就业性“更高的是”可大成性“。”可大成性“主要包括”五性“,即主体性、社会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  6、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是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等。培养出主体性,就会生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习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将大不一样。  7、现代人需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应求真、求实;不盲从,一切以理智为依归,不做无根据的肯定或否定;永远追求更好的科学方法。  8、怎么学的最优化决定于为何学、学什么的最优化。”怎么学“战略性的最根本方略是工学和合,其次是”三万“方略。  9、工学和合: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既要在工作之余学习,又要在工作之中学习。或在工作期进修、培训;或边工作边学习,进行实学。即要比较各公司的待遇,更要选择一家有利于自身成长,培养自己所需能力的公司。  10、”三万“方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  (1)读万卷书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翻翻目录或前言,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2)行万里路就是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可用游学、有学习目的地旅游等。  (3)交万人友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多交朋友,就会多一些信息,多一些机遇,多一些智慧来源。朋友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很有助于成才。  ~~~~~~~~~~~~~~~~~~~~~~~~~~~~~~~~~~~~~  第五章:全方位修炼  ~~~~~~~~~~~~~~~~~~~~~~~~~~~~~~~~~~~~~  超越学习  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爱因斯坦  为什么要超越学习?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