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咨询-让心起舞-2

作者:刘明 字数:20630 更新:2023-10-08 19:11:29

咨询笔记:  在录音之前一定要征得来访者的同意,绝对不能偷着录。  这里,要说说录音设备的使用情况。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在咨询后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咨询中丢失的信息更全面地整理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自己主观片面认识(认识是哲学概念,相当于心理学中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这样,对来访者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准确。这是对来访者的真正负责。而对自己在咨询中的反应一再反思的结果,必然有利于咨询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整理录音的过程是最好的自我训练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会担心来访者不喜欢或不同意录音,于是,就张不开嘴与来访者讨论有关录音的事情,也就放弃了录音的机会。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首先,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主观想像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也代替了双方进行讨论的工作。实际上,尽管有的来访者不喜欢录音,但还是有很多来访者愿意甚至希望录音。这种错误还会在以后的许多场合中一再出现,与咨询的本旨有很大的出入。所谓咨询,就是相互讨论、协商并寻找良好方案的过程。如果不停地用自己的想像来替代讨论,咨询就成了咨询师的一言堂和自我表演的舞台。当我们试图帮助来访者正视现实的时候,不要不自觉地用自己脱离现实的榜样作用去暗示来访者可以沿袭其原来的做法。  其次,是因为自己有着深深的歉疚心理。这主要与信心有关。尤其是刚刚从事咨询工作那会儿,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来访者,当然,可能还有一种拿来访者练手的内疚心理,再加上还要收取来访者一个不低的费用,于是,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欠了来访者很多东西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如何能给来访者制造一些便利,如何在来访者面前做些让步的举措。这还与自己对于拿什么来回报来访者的认识有关,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讨论。检验咨询师是不是有这类歉疚的心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咨询师对于费用的态度。也许我能撑着面子,但是,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咨询是不值那么多费用的。甚至有时,会觉得不收费或者哪怕让我自己为来访者付点费都可以,这时,显然我是不可能要求来访者做什么的。我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想像为来访者的利益考虑,不断地让步,因为我很珍惜来访者把练手的机会交给自己。  再次,实际上是自己不喜欢录音,因为担心自己的咨询被别人听到,尤其是担心被同级咨询师在督导时听到。由于对自己的咨询很不自信,就特别担心别人听到自己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愚蠢和无知。我自己反思,这样做,好象是在自己从事过咨询一段时间以后更为明显,说出来是很愚蠢的一种心态,那就是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以一种前辈的姿态出现。这个姿态很害人。既然是前辈,就应该是有点水平的,可是自己又知道自己的水平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别人来听听自己的咨询是万万不行的,那会让自己暴露无余。但是,要我去发表一些见解,或者去指点一下初学者,是很乐意的,尽管自己内心仍然是虚弱无力的。这样的心态,很是阻碍自己的成长。现在想来,某种意义上讲,自己当时是很糟糕的,是应该先去接受督导的,或者先去当个来访者,从头体验。不过,好在后来自己能放下继续“装”下去的努力,开始老老实实从小学生做起,这样做的结果,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有一种情形,有的来访者自己要求录音怎么办?这要看情形而定。如果自感咨询技术还不成熟,我的意见是以拒绝为好。因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的很多措施,通常是有理论依据又出于对来访者当下的情况作出的直接反应。在当时的状态下,不可能,也没必要,作出详尽而富有逻辑论证的表述。如果来访者断章取义,不仅会违背我们的初衷,也容易产生很多歧义。当然,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自己对很多东西还没有明白和通达之前,万一遭遇来访者的质疑,恐怕就更难以面对了。另一方面,如果咨询师勇于承担风险,让来访者录音,不仅对来访者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促进自己的进步。因为来访者可以在反复听取录音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咨询师则会更加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在录音之前最好明确告诉来访者,并且在录音设备打开到录音状态后明确地告诉来访者:“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啊。”这证明我不是偷录的。我们咨询师特别讲究真诚,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得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小练习:  矛盾意向:如果自己有缺点,或者有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点,不妨将该缺点放大了呈现给别人。如果还做不到,就退一步。可以经常告诫自己,我有很多缺点,说明我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我愿意接受自己有很多缺点,并且很高兴。正因为我有很多缺点,才有很多优点。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四、时间约定咨询师:现在从两点整算起,我们每次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来访者:嗯。咨询师:通常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个小时,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疗程为六个小时。来访者:那你们一个疗程是按时间?就是一个疗程,您刚才说的一个疗程……咨询师:通常我们分为长程和短程的,长程呢就是半年以上,短程就是半年以下的;一般的,我们比较常见的是 5 个小时到 6 个小时,这是从以前案例统计上呢得出的一个数据,当然也可能短一点也可能长一点。咨询笔记:  说到明明白白,在咨询伊始,提示来访者确认时间是必要的。这不仅表明咨询师是个很严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来访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是怎么花掉的。固然如前所述,咨询师不要因为自己有歉疚的感觉不自觉地延长咨询时间,也不要让来访者有一种错觉,咨询师故意模糊时间概念。  有的来访者,对于时间的概念是很清晰的。他们常常会在咨询过程中不断地看表,一部分人是因为其容易焦虑的性格使然,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担心自己的金钱会不受控制的流失。我们不在这里想像来访者是不是那种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安全花钱的感觉,这就是明明白白。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可以主动吃亏,但不愿意上当受骗,因为那是对自己能力的挑衅。  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跟来访者讲明,每次时间是“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讲法是有道理的。  由于一般人会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更敏感,这样讲,来访者容易把每次的咨询时间理解为五十分钟。而咨询师对时间的把握很难十分精准,一旦咨询在一小时的时候结束,就会让来访者感觉自己享受了最大限度的服务时间,而咨询师准时结束咨询,又给来访者一种很严谨、很科学的感觉。  当然,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超时的问题。超时,也许咨询师还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也许来访者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来访者会有一种便宜来得很容易的感觉。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来得容易的东西不值钱,所以,超时的结果只能是损害咨询本身的价值。  而且,来访者一旦有一种认识,咨询是很随意的事情,在以后的咨询中,也许是不自觉的,就会开始与咨询师讨价还价了。这种讨价还价,可能表现在所有的事情上,可以是时间长短上,可以是费用上,可以是申请咨询外的时间,可以是在咨询过程中的控制争夺,等等。最要命的,来访者可能还会有一种倾向,就是开始为自己的改变讨价还价,亦即看看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这个意志上的松懈,也许就是起于这样不经意的小事情。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情累积起来,就会大大地损害咨询的效果。  为什么要交待疗程呢?这里多多少少有点暗示的味道。不过,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把来访者留下,以便可以多收点钱,而是出于对来访者真正负责的考虑。也许是对心理咨询不了解,也许是文化特点的缘故,不少来访者容易报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很快就解决问题。但是,长期的临床工作告诉我们,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们常常见到那些急于快速见效的人,辗转于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各心理咨询师之间,而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反倒是,那些一开始就准备打长久战的来访者,往往可以提前解决问题。能够跟来访者澄清心理咨询的价值和局限性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有的时候,是要进行充分讨论的。在充分讨论前做一点暗示,不失为一种比较巧妙的做法。  关于咨询疗程的长短,一直以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关于长程和短程的说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心理咨询技术设置与效果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来访者对于费用和时间进行有效安排的前提保证。我们无法复制国外的先进经验,这不仅涉及是否有保险体制作为支付手段的政策问题,而且涉及文化特点的差异,我们仅仅根据五年多的经验来做适当的统计学研究,确立了我们自己的疗程标准。那就是一般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是六次,每次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  这里面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使用一个基本的工作单元这样的说法,然后再加以疗程这样的附注。原因是,疗程这样的说法还是让来访者有一种治病的感觉,而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状况是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认为自己心理有毛病。我们更希望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心理咨询是发展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我们尝试着向来访者表明,我们双方是共同工作的状态,是为了解决来访者遇到的一些困扰和发展性的问题共同开展的工作。又考虑到疗程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具有易于被来访者进行类比的周期性特点,我们又画蛇添足的加以附注。  当然,有的时候,来访者愿意进行更多的讨论,就更容易将关于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特点阐述得清晰明了。小练习:  敏感训练:吃饭的时候,尽量慢一点,让自己可以细细体味每一口饭的味道,享受其中美妙的感觉。  养气功夫:当自己与别人有了冲突的时候,可以愤怒,但不要轻易发火,让自己先数60个数,平息自己的情绪。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五、轻松聊天来访者:我去浏览过你们的网站。咨询师:是吧?你多提意见,让我们进步。来访者:您跟很多媒体都接触过,去过、去过……咨询师:嗯。来访者:我记不清了,是很长时间以前浏览过您的网站。咨询师:嗯。来访者:然后,所以当时就想,觉得应该来这个地方,解决一下……就是一些心理问题,所以我就预约来了。咨询师:你怎么感觉自己有点会缺乏信心呢?来访者:嗯……我也说不好,就是在一些小事情上,我就觉得,包括周围一些朋友也说,你怎么这么缺乏自信心呢?然后我也就……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也许我真的在一些事情上缺乏信心,不知道是为什么?咨询师:嗯。来访者:也说不好,不知道是为什么?咨询师:嗯。来访者:是要我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是这样吗?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咨询笔记:  来访者明显有点紧张和无措。他在尝试着缓解自己的压力。这时候,一个轻松的聊天是适宜的。  说到聊天,应该是咨询师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方式。一种很要不得的倾向,是忽略生活中这种看似平凡的自我训练,而去追求那些高深而似乎玄妙的理论技术,觉得那才是有用的。  听过这样的故事,初入少林寺的人,经常被派去砍柴、煮饭,做一些杂务。我理解这里面有几层含意。第一,是关于武德的培养。一个练武的人,是不同于一般人的。武术可以用来强身健体、扶危济困,那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任性妄为,就会伤害别人。心理咨询技术也如武术一样,甚至比武术还厉害。武术伤害人的身体,心理技术用得不好,却直接伤害人的心灵。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习心理学的人容易带有一种职业病,就是不停地去分析别人。可是想想,一个武术家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只有街头的无赖才动不动对别人挥舞着拳头。  第二,武术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来自生活实践的。在砍柴、煮饭之中无处不可以成就武术的基本训练。曾有幸在医科院校学过解剖学,当时深有感触,那么高深的学问仍然离不开基本的生活实践。在想像中,手术科学是如此精细而高妙的学问,可是,真要娴熟地使用锤子、锯子、凿子、钳子、镊子、小刀、针线等等器具,做过木匠、钳工和刺绣工作的人显然就有了优势。一个在生活中受过磨练的人,才真正能登上手术巨匠的顶峰。一个咨询师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生活的人,要做一个很好的咨询师确实有不少的困难。我们不能说一个会聊天的人就能做心理咨询,但是,我们不禁要怀疑,一个连聊天都不会的人怎么可能与来访者做很好的沟通?  还记得自己曾经是很清高的。有一些人,我是不愿意与其聊天的。这听起来好象是一种很高的姿态。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让人感觉这是一种托词。实在是因为不会聊天,不敢与人聊天,所以才不愿意与人聊天啊。第二个问题,如果我真地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内心可能就存在着严重的自我价值感不足的问题。一个真比别人高明的人,通常是能接纳别人的,也是不需要故意修饰自己的。反观一个要去面见权威人士的人,常常要刻意装扮一下自己,因为感觉自己内心是虚弱的。一个故意抬高自己的人,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  说到轻松聊天,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咨询师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工作以及用什么来做心理咨询?  通常,咨询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治疗者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咨询师更愿意看到自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这样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是,事实上,是不可能成为智慧化身的。不但不能成为智慧的化身,就是想成为一个娴熟的技术人员都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在自己内心中也是很清楚的,有很多问题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却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做一个指导者,这个时候想不让自己紧张都不可能。  如果咨询师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即使我们不说来访者(客人)是上帝,也要在内心中有一种诚恳而谦逊的态度。自己只是学了一点心理学的小知识,借以谋生,一定要做好服务的工作。这样,即使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一流,至少为来访者服务的心态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来访者在上,自己在下。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真诚与开放;一个能够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真正获得不断的进步;一个真正把自己放下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认可。  听闻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山,为农村妇女义务心理咨询的周永红老师,她的身份让那些在田地里工作的农村妇女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当她席地而坐与那些妇女促膝长谈之后,离开时不经意地掸落身上泥土的瞬间,一种真正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完成了。因为周老师能够放下,一个被大家厌弃的妇女,才能与其促膝交谈,并最终得到帮助,变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这样的传奇故事,一个一个地书写。这大概是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本质吧。两个要大写的词或者可以表达其中的意境,这就是“爱”与“智慧”。  说到心理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的问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初学者到底用什么来做咨询?这也是新入行的咨询师常常要遭遇来访者质疑的问题。来访者如果问,你用什么来帮助我呢?或者说,你刚从事这个工作,经验太少,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这是咨询师必须回答的。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试图去说服来访者相信自己,可是,来访者非常聪明,还是会半信半疑的。其实,如果我自己根本就不相信能帮助来访者,来访者自然会看清我内心的虚弱。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拿出什么来帮助来访者。  前面提到的周永红老师的故事,已经说明了,咨询师始终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用心”。当然,如果能达到爱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暂时还不能达到,那只要做到用心也就可以了。我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初学咨询的时候,因为不懂那么多的技术,所以总是战战兢兢,每个案例都极为用心。这种在咨询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来访者问题的关注,以及与来访者一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来访者能明确感受到的。一个来访者很直接地告诉我,他找过某著名的专家,可是好象不如在我这里感觉更好,因为他感受不到该专家对他问题的关心。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是啊!即使我什么也没有,我还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啊!我后来见到一位咨询师,一个初学者,可是他的来访者风集云拥。我们绝对不能说来访者都是傻子,谁都不会平白无故掏腰包的。仔细研究一下,就发现该咨询师身上洋溢着一种浓烈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他人事务积极关注的极大热情。正是这样良好的品质,决定了来访者对他的选择。  有的人不禁要质疑,这样的热情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是不是很快就会发生职业倦怠呢?至今我没有发现这位咨询师有热情稍减的情形。不过,这样的担心确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我们现在不做深入讨论。就我个人的咨询经历来看,确实发生过用心不足的问题。当咨询经验有所积累,当各种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在咨询的时候,更多的情形是用脑子而不是用心。这样,似乎可以回避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形,但是,对于来访者是不公平的。  这里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来访者?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开始远离原来简单的纯生物模式,而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技术的发展,常常会把病人变成了“动物”,而不再是“一个人”,在冰冷的手术刀下,在医生麻木的面孔上,已经看不到病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过多的技术不是罪恶,而放弃了把人当人看的基本取向,是极为要不得的。一个来访者坐到咨询师的面前,他所遭遇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涉及个人价值和尊严的损害,如果这个时候再被咨询师冷漠地用各种各样的心理技术解剖来解剖去,其心理创伤的扩大是可以想像的,因为心理问题还不完全同于生理问题,它更加直接地被咨询师的态度所作用。所以,对于来访者真切的关心,以及洋溢着对于来访者生命价值的极大尊重,是咨询师始终应该抱有的心态。如果还没有学会和掌握很高明的技术,至少应该有无限的热情和用心为来访者服务的态度。这应该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最基本的要素。  当我们把来访者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的时候,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尊严和价值。当我们放弃了仅仅使用冷冰冰的技术的思想倾向时,对于来访者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打个比方,假如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一个中度或重度的强迫症来访者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通常,咨询师或治疗师会抱有极大地改变来访者的动机,这与来访者本身非常强烈的自我改变动机似乎是一致的。可是,实践中,强迫症能够得以根除的情形很难发生。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奇思异想。  当我们尝试着去改变来访者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认为来访者的情形很不妙,或者认为来访者的问题是很糟糕的。有的时候,这种对于问题的看法,可能不经意地又迁延到来访者的“人”身上,就成了来访者的人是很糟糕的看法,认为来访者如果不改变,就要不得了。这样,下面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一个被自己看不起的人,也被周围的人不断批评指责,再一次在咨询师眼里成了垃圾。这时,来访者的内心不是被治疗了,而是空前被伤害了,因为咨询师的职业权威性对于他的评定,无疑是将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虽然这一切在咨询师的口中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对于他的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可是,一开始,或者全部的过程,都已注定来访者已经永无翻身的可能了。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广阔一些,就会发现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有震撼力的戏剧是悲剧。当我们被那伟大而悲怆的情节所震撼的时候,没有人说,这出戏很糟糕,也没有人会尝试着去找剧作家商量一番,要他把悲剧改成喜剧。戏剧的目的是为了演出并获得掌声。人生正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编自演,多数的人是为别人演出的,当然也希望获得别人的掌声。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掌声。多数的人,只不过混个饭吃,不再对自己的人生演出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幻想。可是,还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不断地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得意,也许本来他们就象高更(伟大的画家,在塔希提岛创作了窥探天机的巨幅画作。死于麻风病后,衷心耿耿的土著妻子放火焚烧了其巨作)一样,创作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真谛的理解过程的阐释。他们当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俞)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的故事是如此美丽动人。  强迫症的特点,在于内心深处有着似乎永远也不可解决的冲突。对于这个冲突,各个心理学派,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悲剧正是因为其不能化解的冲突的演绎过程感人肺腑。当我们盛赞伟大的悲剧时,为什么要质疑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呢?哪怕是一个最蹩脚的戏剧作者,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剧本拿给我们看时,如果我们毫不留情地告诉他应该彻底抛弃或者做根本性的改动,相信他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个不被认可的剧本,一个甚至上不了舞台的演出,只有剧作者自己敝帚自珍了。真正对于他的帮助,就是尝试着尊重他的选择和努力的意义,尝试着去理解他苦心经营的产品,尝试着欣赏他的成就。如果我够得上一个鉴赏家的资格,或者可以不伤大雅地建议他做一点简单的修改;假使我还能为他给我一个人的演出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相信是对他的人格和尊严的极大尊重。这也许是咨询师对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真正有益的做法。  强迫症患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神经症患者,只不过是在编写一部不指望别人能赏识而为自己演出的人生戏剧而已(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主观片面的看法)。咨询师如果真正能做到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抱有平等尊重和宽容理解的态度,就会用心去理解强迫症来访者,欣赏他的“作品”,为他的“人”鼓掌喝彩。也许有一天,他写悲剧写烦了,就开始改写喜剧了。即使他继续写他的悲剧,悲剧也并不是不好啊。如果我们能理解、欣赏他,他也许不再那样孤独和寂寞。  这是真正的一种人本主义精神。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在严格的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下,精神障碍患者绝对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我们严格地遵循着这样的戒律。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有另外一番感受。有一位朋友,用精神科医生的话说,明显的“挂相”,绝对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同时,基于心理咨询对于双重关系的界定,他也不可能成为我的来访者。但是,作为朋友,还是会有所接触。也许是我还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他和尊重他,他也愿意与我交往。我的内心则是不无矛盾的。一方面理论上说得很明白,任何心理的帮助对于他们都不是主要的,或者是无甚价值的。但是,另一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朋友明显地会有其情感需要,尤其是自我价值和尊严需要。  曾经在回龙观医院见过不少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设置和活动,人文色彩极为浓厚,大概可以反映精神医学更为人本的一面。这位朋友带给我的困惑,也许是特例;回龙观医院的人文精神,可能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特例。但是,我们却要不停地自我拷问,我们真地能将来访者的价值和尊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吗?我们真地能脱离冰冷的技术的泛滥运用吗?  还有一件事情要提一提。作为一个心理咨询机构,不可避免地会接到这样那样的骚扰电话,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恶作剧者呢?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我们的做法比较简单,那就是一如平常般以真诚的态度提供给他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样,往往可以唤起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感。有一个例子,有一段时间,有一个人不停地往我们中心打电话,要求咨询,而且每次都是略带点低沉而忧虑的声调要求咨询师帮助他,然后就是自顾自地讲他的事情。每位咨询师在值班的时候,都接过他的电话,也都以为是恶作剧,就在基本的人文关怀基础上做出回应。但是,他每天十几、二十个电话过来,则不仅对咨询师的耐心是一个挑战,也让咨询师怀疑其精神方面有问题。有一天,大家偶尔地碰到了一起,研究了一下这个案例。基本的结论,是对方可能有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安排一位实习咨询师,专门提供给这位电话来访者人文关怀的服务。在这样的一个措施里,这位来访者逐渐地讲出了他的精神病史。也就在实习咨询师还满有热情工作着的时候,这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且在以后的日子再不曾打过电话来。这让我深有感触,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哪怕他是精神障碍患者,我们绝不能冷冰冰地把他简单地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看待。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一个优秀咨询师内心怀有对于生命的深深的眷爱的直接体现。小练习:  聊天训练:主动找一切机会,和别人聊天,要做到能聊到让大家开心,这个练习算是基本成功。  关注心声:尝试着觉察自己内心快乐的种子,大胆地尝试去做那些自己一直想做却一直不敢做又不会损害别人的事情,让生命的活力得以释放,让心灵的花儿开放。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六、姿态神情咨询师:没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到这儿来可不像考试,不用紧张,你越放松越好。来访者:那是最好的(笑)。咨询师:聊什么呢你也可以随意。如果,那你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具体的话,我们可以慢慢来,如果很具体呢……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你可以问我吧,你问我答,要不然我也想不出来该聊什么。咨询笔记: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一语令人哭,一言令人笑”。当时觉得很不可以思议。现在想来,一个咨询师是应该有这样本领的。  在最初的时候,来访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紧张和无措。这种情形会在很多来访者身上发生,尤其是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这是一个自然的反应,也是首先要来处理的,绝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尝试着让来访者放松一点,是我要做的工作。如果不及时来处理,说明我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比如,担心如果现在就来处理,是不是会让来访者感觉尴尬呢?当然,如果是一个娴熟的咨询师,这样的处理,可以是轻松而不着痕迹的。可是,在从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会感觉不知所措,尤其是还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投射性认同机制”的时候,我甚至弄不清楚是来访者紧张,还是自己紧张。这个以后我们还要讨论。  现在,我会有一种认识。咨询嘛,就是要讨论和协商,所以,时刻不能忘记讨论和协商。不管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拿出来进行讨论。就象紧张的情形,无论是来访者的,还是我的,通过讨论就可以更好地澄清问题。  当然,不用讨论也能解决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由于与来访者轻松地聊天,让他感受到一种宽松的氛围。尤其是听到我和缓地说“不用紧张”,他意识到自己的紧张已经被揭示出来,也就没必要再拘持着,索性放松了,于是笑了。  笑了,不是我的目的,而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放松时的结果;让来访者放松是我的目的。放松可能表现为很多形式,不一定是笑。这里,我们看到来访者好象很轻易地就放松了。看看这一段的语言,也是毫无出奇之处,仅仅是平平淡淡的聊天,哪个人都会的,来访者怎么就放松了呢?这个“一语令人笑”的语言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个,就是咨询师自己要稳定而放松。咨询师通常是很敏感的,不敏感是不能做咨询师的。敏感就容易波动,所以当感觉到来访者紧张的时候,自己很可能不自觉地被影响,就是自我感觉有点紧张的情绪,然后,可能是姿体上表现出一点僵硬,也可能是开始多话或者语速加快。这些很微妙的变化,常常是自己不容易觉察的,来访者也说不出来,但是,来访者会直接地感受到,并不自觉地加重他的紧张。所以,稳定性对于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当我敏感地觉知到来访者的紧张,就可以通过自己持续、稳定的放松来影响来访者。当然,这个放松,可能是松弛的姿体,可能是平缓的语调,可能是笑咪咪有点幽默的表情。来访者将感受我的放松。  第二个,就是要“喜欢”来访者。来访者的紧张常常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批评。这种害怕和紧张,常常使得他们小心谨慎地观察谈话对象的一举一动。任何一点可能的批评,都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别人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点他们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对于他们,咨询师就一定要有一种很喜欢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自然地在言谈、举止上流露出来,并让他们感受到。当然,不仅仅是对这样的来访者,对所有的来访者,咨询师都应该有一种喜欢与来访者交流和讨论问题的心态。不仅要喜欢来访者,更要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  就拿能够走进咨询室这一点来说,来访者就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的。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可以给别人咨询,真地要我自己走进咨询室去获得一些个人的成长,是不容易的。因为我没有这个勇气,我还没有一个可以勇于面对自己的准备。这不仅仅是讳疾忌医的问题,大概还有点缺乏自知力的问题。就算不谈怎样可以去做来访者,就是能够主动地寻求其他咨询师的督导,或者到其他咨询师那里做体验,都是很难成行的。有好几次,我鼓起勇气去做体验,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行。由此看来,来访者常常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楷模。这个老师是很伟大的,既要示范勇气给我们,还要为此付费,是绝对的大慈大悲啊。我们怎么能不生起深深的恭敬之心呢?这个时候,不妨来检讨和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做法。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看看自己的姿势,就知道了。或许大家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了。不就是45度角面对来访者,身体前倾,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关注着来访者吗?是的,是如此简单。但是,我们真地能用这个姿势很舒适、很惬意地坐着吗?真地能在50-60分钟时间里一直如此轻松、写意而又充满恭敬的坐着吗?引用鸟巢禅师的话:“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当前的心理咨询学习过程中,主要内容是理论学习,大家也喜欢谈论各种各样的理论,可是最基本的训练做了没有呢?如果来访者打电话时问:你凭什么可以帮助我呢?我们经常会这样回答:我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所受到的心理学训练,可以比较有效地帮助你。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做了哪些训练?仅仅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轻轻松松的坐着,大概都没有好好地练习吧。又怎么能做到一语令来访者哭,一言令来访者笑呢?  确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要经过不断地专研和训练的。可是,我们常常“倒因为果”,把本来应该是体现结果的这个境界当作手段来使用。表现在临床上,就是想方设法地让来访者笑或者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有这种倾向,很喜欢看到来访者哭,觉得这样才说明咨询起作用了。有不少从事心理工作的人,跟我一样,认为来访者哭得越厉害,就说明咨询师水平越高,似乎“不哭不足以见道”。其实,在兴高采烈地欣赏自己杰作的背后,是显摆自己本事的动机。这种认识演绎到公众场合,就是让更多的人哭起来,制造极感人的场面。哭泣的人也对“引导者”感恩戴德、盛赞不已,甚至如果有人对“引导者”的理论和做法略有质疑的时候,他们会立即跳起来加以捍卫,绝对不允许别人有一丝质疑。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那些哭泣过的人,以后还是不断地会出现在那个引导者的课程中或活动中,于是,我们不禁要怀疑,到底他哭了之后,成长了没有?这样的做法到底是不是真正有效?  为了避免这样的倾向,让我们加紧成长和训练吧。我们真正要有的,是在面对来访者时,可以有一种欣喜、恭敬、轻松、惬意的心情!小练习:  低头练习:在一切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尝试着把自己的下巴微收一点。刚开始有点别扭,久了就放松了。不妨拿来看看自己最亲密的人,看看他/她会不会有感觉到自己深情的眼光。但是,在咨询时,千万别随便对异性来访者放电。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七、声音控制咨询师:那咱们就从你来这里开始考虑吧。很早你就想来了,但为什么一直你没有来?来访者: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准备参加考试。是四月份,四月份刚刚考完的,现在觉得很放松,所以就有时间过来了,以前的周六周日我都会在家看些书。咨询师:嗯,那你比如,你为什么想来咨询呢?而且……咨询笔记:  如果认真推敲,就会发现这段交流里面我使用的言语不是很好的。用了两个“为什么”,很容易让来访者有一种被质问的感觉。这是我在言语运用上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在言语的使用上一定要精准而客观。这需要不断地练习。所谓三思而后行,用在咨询过程中是比较合宜的。咨询师每说一句话,都应该在脑子里轱辘几个个,才说出来。这个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就更难了,因为交谈的过程本身是很紧凑的,几乎没有思考时间。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把握谈话的节奏,要能够停顿,要敢于停顿。  此外,还要能够控制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应该时刻把握着,让自己的声音略微比来访者低一点,慢一点。通常,夫妻争吵时,两个人除了会说出很多伤感情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看谁的嗓门大了,好象谁的嗓门大,谁就占了上风一样。另外,反观那些情意浓浓的爱侣,通常是轻声细语,或者是咬着耳朵说点悄悄话。声音大了,只能用更远的距离来承受;声音小了,就需要更近的距离来知晓。如果咨询师一方面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一方面又总是比来访者的声音更大,不是很矛盾吗?  声音的控制,是很难掌握的,但这是咨询师受过训练的重要标志。  我们知道,所有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的折射。只要去训练我们的内心就可以了。一个内心谦恭的人,声音自然会是轻柔的。当然,能够经常有意识练习将自己的声音降低一点,也会反过来促进我们内心的谦恭。  同时要训练的,还有身体语言,除了要放松地让自己的上身略微前倾,还要微收下颏。为什么这样呢?上身前倾是表示,我喜欢听你讲话,我对你讲的事情很有兴趣。下颏微收,就会发现,想让自己视线平视,会有点不自然。这就对了,什么时候自然了,也就做好了。我们平时不是形容那些骄傲的人为“趾高气昂”吗?就是说他可以把脚趾翘到天上,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翘二郎腿;还说他鼻孔朝天呼吸,那就是要把下巴翘得高高的。再看那受训的小学生,通常都是低着头,下巴紧紧地内收着。下颏微收,可以表示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尊重,而视线又是关注它的,不象小学生那样在逃避着。  话又说回来,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最初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恐怕就会跟那个邯郸学步的古人一样,连说话都不会了。那最初怎样开展工作呢?  还是要抱着轻松聊天的心态,在聊天的过程中怀着欣喜、恭敬、轻松的心情,不要急于做一个指导者,而是当好一个小学生。象小学生一样认真的倾听和向来访者学习。倾听,是最重要的一种理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这个我们在后面讨论。  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在做了很久咨询之后才形成的,但对于指导自己的咨询工作很有价值。这就是能够“示弱”。作为咨询师,不必一定处处比自己的来访者强。如果来访者认为我很强或者认为我很聪明,那是很好的,但是,我没有必要尝试着表现出来自己比来访者强,也没必要证明自己很聪明。真正的聪明和强大,是不需证明的,越是要证明的,越是虚弱的。  人不断努力的目的,无非是想出人头地,退一步讲,也就是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来访者是这样,咨询师也是这样。所以,咨询师会不自觉地想显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这样做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在为来访者服务了,而是通过这样的场合和这样的机会来完成自己的表演。如果说,这样的行径是需要治疗的,对于咨询师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悲?咨询师老是自觉不自觉地去证明自己很有能力,很聪明,只能说明自己很虚弱。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人活着的目的,是要比别人强。可是,当我这样表现出来的时候,怎么又说很糟糕呢?事情就是这样,有钱的人,对金钱可能就已不敏感,学问深的人自然意气平。我们暂时不探讨其中的道理,但是,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却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服务质量。一个很想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来访者,在一个极力想证明自己高明的咨询师面前,只能是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即使做不到不证自明的意气平和的修养状态,也没有必要在来访者面前刻意地表现自己的聪明睿智。  “示弱”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境界。这需要不断的职业训练,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核心家庭里面来完成这个训练。因为那里是相对安全的场所。如果以前总是因为自己被别人占了上风而感到委屈,如果经常有意无意地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那现在不妨来试试把自己放下,去让别人把话说完,让别人把意见表达充分,我则仔细地去寻找其中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己没想到的。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直觉地去寻找别人的毛病,去否定别人的观点。最糟糕的情形,也无非是,各按各的想法,去干各自想干的事情。要记住的是,我不必事事强于别人,我也不可能事事弱于别人。小练习:  降低音调:与人说话的时候,尝试着把自己的声音降低下来。能够很自然的低声说话,又能让别人听见,本练习可以算是通过了。  示弱练习:回家先是寻找自己最亲爱的人身上的优点,然后,鼓励他/她,再然后,把自己变得好像很无能。熟练了以后,在其他人身上去寻找优点,极为贪婪地把它学来。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八、探讨动机来访者:因为我觉得……,虽然我没有什么明显……就是那种大家所谓的心理疾病,可事实上,现在人很多……很多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有些心理疾病的。咨询师:嗯。来访者:我……我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能把我这个心理疾病给治愈一下。咨询师:主要是你表现会……自己觉得有时候悲观?来访者:对,有的时候很悲观。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都是比较好的,可是我常常会觉得,诶呀!我就会想到一些……这个事情之后的一些……就是说,潜在的一些问题,我就会觉得很……有一些…总是象发愁啊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我很悲观。咨询师:有具体的例子吗?来访者:嗯,具体的例子……,就比如说,有的事情……,我想一下,(略有停顿)嗯,具体的例子……,我一下想不起来了。(笑)咨询师:就是有那种感觉,是吧?来访者:对,是的。就比如说,象缺乏自信心吧,有的时候……,我……我有好几次我都下决心想换工作,然后呢,每次在……,在我想换工作的时候,我又会犹豫。犹豫来,犹豫去,呃,我又没有换……换工作。咨询师:嗯。咨询笔记:  一个付费的心理咨询,来访者通常会有很明确的咨询动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面子上的问题,也可能是问题确实很复杂不易理出头绪,也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会使得来访者的来访动机变得模糊不清。但是,我们要相信,来访者是非常清楚自己的来访动机的。  也只有弄清楚来访者的动机,才好有的放矢。打个比方,假如我在菜市场卖菜,有人来买萝卜,出于试探的原因,他可能先问问白菜的价格,如果我弄不清楚他的动机,而是一味地推销白菜,他就会感觉索然无味,或者干脆换一个摊位。我们的来访者经常也是如此。他们表面说出来的目的和动机,与其真正的目的和动机之间往往是有差别的。即使他们的动机至始至终是一贯的,由于对心理咨询认识未必是很准确的,重新探讨一下,以明晰其来访动机也是必要的。  在这个案例里面,起初,来访者对于自己的来访动机有不自觉掩饰的成分,这在其言语的冲突中可以看出来。  他先是谈到“虽然我没有什么明显……就是那种大家所谓的心理疾病”。如果把这个说法看作是反向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就表明他内心里实际上很担心自己有什么心理疾病,这在后面的一句话中马上得到验证。  “可事实上,现在人很多……很多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有些心理疾病的”。他很巧妙地用了一个可以说是两难的逻辑结构把自己心中的顾虑再次呈现出来。很多人有心理疾病,如果他不是“很多人”之一,那他是有问题的;如果他是“很多人”之一,很多人有心理疾病,那他也是有问题的。他几乎就已经判断自己是有心理疾病的。再看下一句,“我如果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能把我这个心理疾病给治愈一下”。这次明确地把自己有“心理疾病”的看法讲了出来。  这就是来访者的说话方式,也是他的心理防御特点。这时,几乎可以判断,他对于自己问题的表述方式很难是直接的,为此,要解析其心理活动也是要花一番心思的。  反向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访者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再认真分析一下,还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在谈到自知力的时候会说,如果一个人有病了却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病,是很糟糕的。所以,一个人能主动承认自己有病,是一种有自知力的表现。但是,我们在这个案例里面,不能如此做出结论,当来访者谈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显然有太多的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让人看到一个被压抑心灵的弱小和无助,以及对于获得关注的极大的渴望和期待。就象那些通过生病获得别人关注的强大而可怜的人一样,来访者也是用疾病的状态以期获得别人的关注。也许在实际生活中,他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别人真诚地关注,尤其是符合他内心期待的那些人的真诚关注。换个说法,这个疾病是他潜意识中非常想得的,可是,他现在又要来治这个疾病,他要得到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他要得到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他用了一种很冲突的言语结构,将内心需要表达出来,这也就是他的来访动机。  当然,作为咨询师,最要不得的,就是用主观的想像和分析来替代事实。所以,作为咨询的基本工作,由此可以展开讨论,即可以将上面的分析呈现出来,与来访者共同探讨。比如,我可以做这样的反应:  “你刚才的说法让我有了这样一个看法,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如果来访者表示可以或愿意,我就可以继续呈现出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可以这样表述:  “你刚才的说法里,似乎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你在说自己没有什么心理疾病,一方面,你又说希望把这个疾病治疗一下。这个矛盾的说法,让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你的内心里是有一些冲突的。”  然后,就不能再设想了,要看来访者做怎样的反应了。  如果条件允许做深入的讨论,我还可以做如下的反应:  “你的说法让我了解到,你认为自己有了一些心理疾病,你想把它治好;同时,让我感觉到,你内心里很担心自己会有什么心理疾病。”  如果来访者做出反应,不管什么样的反应,我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把更深一层的判断拿出来与来访者讨论。比如,我可以这样说:  “你让我感觉到,你有些压抑和脆弱,你很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  这样,无论来访者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都可以把自己看到、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尽量客观准确地呈现给来访者,帮助他对自己有更全面、更清晰地认识。  有的咨询师会担心,一个来访者怎么刚说了这么一点,就开始了讨论,会不会把咨询拖得太长了,而显得没有效率。这就要看怎么理解心理咨询了?  一般的看法,心理咨询的过程,首先是收集资料,这个资料应该是很全面的,然后把资料加以整理,做出初步印象,再形成诊断,制订咨询或治疗方案,在与来访者讨论之后予以实施。这个说法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收集资料收集什么?即使收集了大量的来访者信息(这还要来访者极为配合才行),又怎么分析这些材料呢?如果刚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有一种难以下手的感觉,因为活生生的来访者的心理活动状态被丢失了,剩下了一大堆毫无生气的资料。资料永远是为了帮助了解来访者心灵活动的,一个咨询绝不能偏离了对来访者鲜活心灵的展示过程进行触摸和激荡的主旨。  在这个实际的案例中,我没有与来访者展开讨论,而是做了这样的反应:“主要是你表现会……自己觉得有些悲观?”这个反应显然是结合了来访者电话预约时的说法,我在尝试着澄清来访者的来访动机。  这是在当时情境下的一个直接反应,这个反应绝不可能象前面所做出的分析那样清晰和有条理。这种清晰和有条理的分析,只能是在咨询以外的时间里面来做;反过来,也只有在咨询以外的时间里,不断地训练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才能在咨询的当下自动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也许这个自动的反应,不会那么全面而清晰准确,但它是流畅而有效的。这就象一个运动员,比如刘翔,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教练和很多科技人员帮助他分析跳栏的动作,并帮助他练习真正合理的运动姿势,这样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他在奥运会比赛的时候,只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就可以了,绝对不可能再去想什么是合理的运动姿势,一切都是自然的反应。咨询做到后来,更多的时候,靠的是一种感觉,就象卖油翁一样仅仅可以凭着感觉做到精准无比。  在当时,我的反应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整体上把握了一个方向,就是尝试着澄清来访者的来访动机。  当来访者承认自己悲观的时候,“对,有的时候很悲观。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都是比较好的,可是我常常会觉得,诶呀!我就会想到一些……这个事情之后的一些……就是说,潜在的一些问题,我就会觉得很……有一些…总是象发愁啊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我很悲观。”基于对悲观情绪和悲观状态的理解,我几乎可以确定,咨询中很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关注、理解、鼓励和支持。  所以,下面的处理,就比较干脆,目标直接指向了来访者这次谈话希望探讨的主要问题。用了一个具体化的技术,直接询问来访者“有具体的例子吗”,引出来访者对其最关心的问题的表述。尽管整个操作略显不够精细,但是,简洁明快地解决问题是我努力的方向。  来访者这里面的反应,也值得分析一下。当他被问到具体例子的时候,就不可能再有所含糊,也不可能再有所回避,停顿的那一刹那,他的心理防御机制被打破了,一个释然的笑,他决定面对问题。尽管后面的表述,好象是不经意提到了关于工作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是他在打破了心理防御机制之后,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主题内容,因此,它就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急迫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为下面的咨询指明了方向。小练习:  辩证思维:朗读、背诵老子《道德经》。  话术练习:“你刚才的说法让我有了这样一个看法,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朗读,背诵。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九、主题线索来访者:我不知道,这是对是错?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要是想的话,我觉得我做得对,我就应该是去往前走,可是我却一直犹豫,没有换工作,总是犹豫来犹豫去,虽然……我就担心……呀,如果我要是……要是现在的工作,如果我找到工作……?就是这些很愚蠢,找得工作不好呀,或者是什么……,这样,我会不会作错了决定呀?我就会这样想。咨询师:有点瞻前顾后啊。来访者:是的。咨询师:其实也正常,因为你也没有办法来判断,到底前面……找到的工作是不是更好一点。来访者:对,是的,我没有办法判断。当我对现在的工作,就是有一些不满意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就好象是长时间积累……积累下来,一下子就会爆发出来,就会觉得对这个工作特别地不满,就……特别特别地想换掉这个工作,等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了。我觉得很奇怪。咨询笔记:  在上一节,本来两个人正在讨论来访者是不是有一点悲观的情绪,我希望能听到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顺着思路,来访者要举一个有关下决心的例子,来说明他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想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总会发愁和悲观。我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讨论来寻找和把握到更客观、更准确、更具体的线索。  初学咨询的时候,恨不得可以马上把来访者的问题都搞清楚,思维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恣意地飞奔,有时候尝试着控制一下,可是思维完全不受束缚。在咨询操作的时候,也就显得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似乎都很重要,似乎又抓不住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与其时的心理状态有关。什么都想抓到,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就如同初学写文章的人一样,喜欢做大文章,结果常常是无处着手,即使费尽了力气写出来,也是言之无物,苍白无力。时间久了,慢慢明白了,文章要小,要从小处着手,把文章写得具体、翔实而丰满,那就好看了。  案例中的来访者,显然是做文章的高手,直奔主题,开始谈他工作中的困扰,而且是展开了谈,这省却了我花费心思寻找主题线索的努力。  这里,他说自己在下决心换工作的时候,会犹豫来犹豫去。因为他会想到一些潜在的问题,所以,他担心自己会错。在他看来,这是他个人的特点或者问题。  实际上,每个人在面临未知事物的时候都会怀有恐惧、担忧的情绪以及不确定的认知,所以,我做了一个情感反应“有点瞻前顾后啊”,一个内容反应“你也没有办法来判断,到底前面……找到的工作是不是更好一点”。当然也可以把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称之为一个基本的共情反应。  咨询显然是不同于教学的,咨询师固然需要了解很多属于共性的东西,在咨询工作中,更关注的是属于个性的内容。所以,我认为,来访者到现在表达出来的内容,仍然不是他想讨论的主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他要讨论的问题呢?就是那个属于他自己的符合其个性的问题。如果能再仔细一点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他在谈到下决心换工作时,表示自己对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存在担忧。在这个说法里面,揭示出来另一层含意,就是他对于现在的工作很不满,否则他就不必要考虑换工作了。这才是他真正要讨论的问题。  现在,他主动地把这个问题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对现在的工作,就是有一些不满意”,而且是加重重复的呈现出来,“就会觉得对这个工作特别地不满,就……特别特别地想换掉这个工作”。  至此,事情还没有完,因为他接下来将问题呈现得更加清楚,“等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了”,他把出现问题的时间性也给清楚地界定了。他对现在工作的不满,是一段一段时间出现的。  到这里,是不是就已经全部清楚了呢?显然还没有。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一次咨询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个小时中解决来访者一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但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咨询师真正内化为自己工作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一个具体咨询中,想控制住自己,把眼光仅仅放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是很不容易的。这与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有关。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也对咨询师有很大的影响。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似乎有两种倾向:一是物化的倾向,一是神化的倾向。  一部分来访者常常会认为心理咨询好象是很虚的东西,“谈谈话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确实,在感觉里,心理咨询,既摸不着,又看不见,好象又没有什么客观的指标对效果加以评估,完全不象吃药那样是科学成果的体现过程。为了应对这样的来访者,适当地使用心理测验,会让来访者感觉到整个咨询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  还有一部分来访者会将心理咨询神化,具体表现为,常常对咨询师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样的来访者会很着急地与咨询师讨论,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咨询师很老实地告诉他,不可能,他就会很失望,然后去寻找更高明的咨询师。如果咨询师承诺很快可以解决问题,他很快又会发现咨询师在欺骗他,于是,他还是要离开的。显然,在他内心里面,是过高地估计了咨询师的能力,或者说,把咨询师加以神化是他的需要。有一个如神的咨询师,就可以很轻易地解决他的问题,就象吕洞宾的手指一样,可以点石成金。在这个神化的过程里,他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可以不必付出努力,这充分反映出他对于责任予以逃避的一贯做法。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是逃避现实责任的产物,因此,他是缺乏改变动机的,是不容易改变的。来访者这种神化的需要,会影响咨询师的行为。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