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的心行,在世间一切大众当中,自自然然突出,与众不同,就是底下髻的意思。“髻”也是高显的意思,这是人身最顶端。因为这些神众,除了执金刚神,都是女身。在家的女子古时候梳发髻,头发都梳得很高,发髻上戴花。所以这个髻是高、明显的意思,形容清净心。第四尊:摄诸善见足行神。“摄”是摄持。“诸”是多,众多的“善见”。这一句我们如何学习?就是在工作之中,要懂得摄诸善见。用现在的话,摄是接纳,接纳别人好的意见,我们才会有进步。自己的缺点,自己很不容易发现,所以世出世间法我们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的改进,把我们的过失缺点改过来,我们就能往上提升。说老实话,过失缺点一定很多,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诸佛如来没有过失,真正功德圆满;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人是自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个没法子。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没有过?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如果没有过失,怎么会落到今天还作生死凡夫?既然当生死凡夫,那过失就不能够避免。有过不怕,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人就是知道改过。第五尊:妙宝星幢足行神。这个名号的意思比较难懂。星与宝,表的是什么意思?在佛法中,“宝”表性德,通常叫三宝。自性三宝是什么?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说,觉、正、净;自性觉叫佛宝,自性正叫法宝,自性净叫僧宝。所以佛、法、僧三宝,就是自性的觉、正、净。“妙”的意思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妙。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一切作为,超越不了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妙。妙是远离妄想、分别、执著,性德圆满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示现在工作之中,示现在处世待人接物之中,不著相,若无其事,不著相就妙。日、月、星都表智慧,星的光虽然小,但是星多、繁星。日只有一个,月也只有一个,星则无量无边。“星”表法的意思是表繁多,表后得智。如果我们以日月星来表智慧,多半用太阳表根本智,月亮、星星表后得智;月是后得智中的自受用,星星表后得智的他受用。无论是自受用、他受用,都非常的突出,“幢”是表突出的意思。这个意思怎么样连贯?大家想想就明白了。在他岗位上,用他的智慧,帮助社会广大的群众。又能够不著相,天天这样做,认真努力服务,完全是义务,做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不求报酬,这就是妙宝。现在人工作,报酬多就多做一点,报酬少就少做一点,没有报酬不做了,与这个名号完全相违背。所以如来示现这种身分,服务社会大众,所做出来的样子是全心全力,以他的智慧、劳力、技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不计报酬,他表这个意思。第六尊:乐吐妙音足行神。“乐”是喜欢,“妙音”是利益一切众生之音。能利益一切众生,言语议论,种种教诲,这是善音。善音如何变成妙音?妙是不著相,妙是从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中生出来的,这就叫妙音。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所谓是心地清净平等,看佛、菩萨,看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这才叫妙。怎么样才能把一切众生看成平等?经上说得很多,见一切众生体性就平等了。可是见一切众生的体性,先要见自己的本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是什么?佛是平等觉。由此可知,不见性就不平等,见性就平等了。所以你能见自己的自性,就能见一切众生的佛性,能见一切万物的法性。这个时候平等性智自然现前,然后你的音就妙了,你也喜欢说法,喜欢帮助人,这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在四无碍辩才中,这叫乐说无倦,喜欢说法,不疲不倦,表这个意思。第七尊:栴檀树光足行神。“树光”,我们凡夫看不出来,好像树都不放光。可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以及在本经中所读到,诸佛如来的净土,其中树木、花草都是无量众宝成就,所以树木、花草都放光,光色灿烂,美不胜收。“栴檀”是香。佛在经上说,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最名贵的好香叫栴檀香,类似现在的檀香。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檀香,是檀香中品质很差的。现在众生没有福,那是境随心转,没有福报,虽然有檀香,香也变质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在世那个时代,燃一丸栴檀香,香气可以遍满四十里,四十里内闻到这个香气,许许多多瘟疫病自然驱除,有这样殊胜的效果,能治病。想想我们现在纵然买到很好的沉香,檀香中很好的沉水香;我们晓得一般树木放在水面漂起来的,不会沉下去,可是沉水香能沉在水里,这样的香也相当名贵,值不少钱。可是燃起来,别说四十里,恐怕四十尺外都闻不到香气。这个原因在于我们众生业障太重,根性太劣,所以真正的好香统统变质,境随心转。我们也曾经讲过,风水随著我们心转,这一些物品属于风水中的一种。所以等到人心纯善的时候,这些物质都能转变成上妙宝物。名号的德用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学习以光明、以宝香这种气氛接触大众,令一切众生接近我们的时候,自自然然生起仰慕之心,我们的光明摄受他。宝香我们今天叫气氛,真正有学问、有德行、有修持的人,有温雅如同宝香一样的气氛,使人接触之后流连忘返,很乐意处在这样的气氛之中,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香光庄严’。但是很难遇到,我这一生接触的善友,只有章嘉大师确确实实是像此地讲的栴檀树光。你在他的身边,与他坐在一个房子中,纵然一句话不说,你感受得非常舒适,非常的希有。有这么一次经验之后,就很想常常接近他,很想坐在他的身边,也不必靠近,就能让自己的心得清净,妄想烦躁自然不起。这是善知识的修持、德行真正能够感人,一句话都不必说。现在人讲的气氛、磁场,与这个意思很接近。下面一尊:莲华光明足行神。这一尊与第二尊‘莲华光足行神’,意义相同。前面讲‘莲华光’,此地讲‘莲华光明’,名号多一个字,意思就不完全相同。前面莲华光,虽有光,还不太明,此地莲华光明,这个光很明。所以名号中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或者是换一个字,意思确实不一样,如果看成一样,就变成雷同了。这两尊菩萨所表的,莲花光是自受用,莲花光明表他受用。但是我们晓得,如果自受用没有得到,决定不可能有他受用,所以是自行而后化他。前面讲莲花光,自己有廉洁的操守;此地是廉洁操守能感动别人,能令人效法,使人发心学习,这是明的意思。第九尊:微妙光明足行神。“微”是精微、精华,“妙”是美妙,精致微妙到极处。这是赞叹他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圆满、无不是美妙,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才叫‘微妙光明’。从这个名号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如果不是如来倒驾慈航示现的身相,这个境界绝对不是神众能达得到的。华严法会,是诸佛如来的大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头再来观察我们现实的世间,是怎样性质的法会?也是如来圆满的法会。如果你说我们是凡夫,与佛有很大的差别,你就不懂得华严的义趣,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是不是真的诸佛如来?给诸位说,真的,一点都不假,是真的。大乘经上说,诸佛如来是出缠的如来藏,我们凡夫是在缠的如来藏,也就是说凡夫是种种烦恼缠缚的如来藏。诸佛如来是出了缠缚,我们现在还被缠缚住,而如来藏是一不是二,哪有差别?佛法中讲的信解行证,信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是迷惑颠倒烦恼的佛。但是要晓得是真佛,不是假佛,迷惑烦恼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舍得掉,真的一定现前。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说得好,‘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烦恼,本来没有;‘本觉本有’,本觉是如来。我们学佛的人,信心从此处建立,然后才不会轻视自己,才知道如果我们自己发愤努力用功,勇猛精进,断除烦恼习气,这一生成佛是做得到的。凡夫一生如果不能证得无上菩提,那佛讲《华严经》就没意义了。《华严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告诉我们凡夫,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一件事情而来。我们今天生在这个世界,有使命为世人传达这个讯息,这是我们四众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责任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令大家觉悟,生起信心。信心是修行证果的根本,本经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源是源头,母是比喻能生,信心是成道的根源,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金刚经》中也说,‘信心不逆’,又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岂不证明《华严经》上这句话吗?我们今天最难的就是建立信心。如果有清净信心,这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决定没有疑惑的。微妙光明的意思,无尽的深广。真正的信心是从明了通达中成就的,而明了通达又从信心中生,这就说明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信能帮助解,解又帮助信。所以我们最初信佛都是迷信,对佛法真正的内容并不了解,我们对它就产生信心,就喜欢去研究。这个信心怎么生的?信心还是有根,根是在过去生中的因缘、宿根。虽有根,必须要善知识诱导,信根才能起作用,由信到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信解行证中,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都能与这个相应,那就是微妙光明。这一句表法的义趣,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知道在生活当中、在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末后一尊︰积集妙华足行神。著重在“积集”,“妙华”是菩萨无量的行门。这一句就是通常讲的积功累德,很要紧。功德一定要累积,为什么?《弥陀经》上说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功德,不能少。世间人在世间建功立业都要积福,何况出世间的大法。我们的弘愿要普度众生,如果没有圆满的福德、圆满的智慧,怎么能做得到?因此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要认真,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劳累,要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有三大类,其中有一类是修法,你修行要有耐心。譬如拜佛,你发心一天拜一千拜,就天天要拜,得有耐心。不能说拜两天就不拜了,你的耐心就没有了,那不能成就,天天要拜。这一句‘积集妙华’,就是积功累德,积功累德重要。下面这一句是总结︰如是等而为上首。“等”,“上首”,十尊略举,像他们这一类的,太多太多了。有佛世界微尘数。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从这个经文中,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尊这一会确实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华严海会。3、摄德圆满皆于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与会的这些足行神,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化身,每一尊都是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四个字是教我们,想成就,离开佛就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如何亲近如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亲近如来。释迦牟尼佛不住世了,诸佛如来虽然慈悲,随类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决定不会暴露身分,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所以我们亲近如来,只有找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世尊介绍给我们,我们在大乘经中看到太多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介绍,都是这样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世尊在经中明白开导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这些话都是坚定我们的信心,劝勉我们亲近弥陀如来。亲近之后还要随逐不舍。也许有人问,我们怎样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是分身度化,西方极乐世界菩萨都是这样的,有能力变化无量无边身,像《梵网经》上所讲,‘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有能力千百亿化身,化身到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而自己的本身不曾离开老师一步。有人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问他为什么?他认为到了那里,不好意思离开阿弥陀佛,而家庭眷属还在娑婆世界,又不能回来度他们;想想还是不去的好。这个想法完全错了!不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实际的状况。念佛三、五年成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计其数,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中看到,念佛三年往生的,有多少人?过去曾经有同修来问我,是不是他们念了三年寿命就到了,就往生了?如果是少数或者可能,那么多的人,就不是了。为什么三年就往生?他自己喜欢去。寿命虽然没到,他愿意提前去。要知道念佛人真正念成功,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怎么会不欢喜去?不可能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去不了的人是功夫不够,没办法。真正有这个功夫,想去的,谁不愿意早去?在这个世间受这些苦、受这些难,毫无意义,没有理由,所以多半都是舍寿提前走的。今天佛不住世,我们这个道场供奉的佛像就是如来,时时刻刻不舍,不离开。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心中想著佛像,念著佛名,思惟佛在因地、果地上种种功德,发愿修学,这就是真正的随逐不舍。(四)道场神 分三1、标数辨类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道场神”就是护法神,守护道场的。场不一定有道,但是场地有修行人,这个场就叫道场。由此可知,道场神护持道场,实际上是护持修行人。他的名号是从‘所依所守’得名。‘道场’两个字,它的含义尤其要清楚。前面我们曾经读过,维摩居士所说的道场,他老人家讲,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道场就是觉悟、成道的处所。地方没有一定,随时随处皆是道场。所以世尊在菩提场示现成等正觉,为法身大士宣讲《华严经》,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道场。维摩居士讲的话,与此地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直心是你证得之心,证得直心的这个地方就是道场;直心所行之处,这个处所就是道场;直心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道场。直心也是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讲的至诚心─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也讲道: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将经论对照来看就明了,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真心,真心是道场。十法界中的有情众生用的心都不真诚,所以声闻、缘觉没发菩提心,权教菩萨也没发菩提心,还是用妄心。什么是妄心?分别、执著;分别、执著的心不是至诚心。‘诚’这个字怎么讲?清朝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中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念头就不诚,一念不生才是诚心。不诚之人不但不能入道,见道的因缘都没有。道没有见,怎么能入?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大乘的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没有见道,所以想入道场,要真正下功夫,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才能见道。见道也可以说是你的心真诚了;虽然没有真诚到极处,真心露出了一点光芒,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经上常常用月光来作比喻,初二、初三的月牙,虽然不是满月,月牙一点点的光,是真的月光,将它比喻作见道位。圆教初住菩萨就像初二一点点的月牙。这是真心显露,道场成就,他所在之处都是道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道场。如果我们真心没有显露,在什么地方都不是道场。深心是道场,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再说得浅一点,诚敬是道场,真诚恭敬心,这个心生起来就不会退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事、物,自己的心都是真诚恭敬,你所在之处都是道场,你所在之处都有无数的护法神来护持你。往下所讲的神众的名称,大概都是与他们的职务、工作有关系,他们的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他们护持道场中修学的大众,所以称之为道场神。具体来讲,念佛堂中道场神是谁?领众的法师。诸位要晓得,领众的法师是来当护法的,真正修行的是谁?清众,清众是真正修行人。道场中领众是护法神,必须维持道场的秩序,让大家修学能够如理如法;也要有善巧方便,让大众在道场修行生欢喜心,真正得受用。我领众,他得利益,我也得利益,我得的利益是双重的。护持大众是福德,自己修学是功德,功德、福德两种同时成就,真正是自利利他,圆满功德。念佛,我们遵守《华严经》上所说,德云比丘他老人家所示现的念佛,是以绕佛为主,他做出模样来给我们看。绕佛的人一定要开口念出声来,绕佛累了,止静,坐下来休息一下。止静的时候,可以开口念,也可以默念,或者是听佛号,听别人念佛,能摄心就好。还有一种,觉得好像坐得太久了,需要运动运动,便到佛前去拜佛。所以拜佛与止静是调适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绕佛、经行。2、列名结数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经文说到道场神,使我们立刻想到道场。实际而言,无处不是道场,必须要真正用功办道。会用功的人,古来祖师大德常说,不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著重从根本修。根本指心地,也就是说,一定要从心地上用功夫。用什么样的功夫?凡夫起心动念都造业,这是我们自己要承认、要肯定,勇于认错,我们才能够改过自新。如果将自己一切过失罪业推诿给别人,罪业就愈造愈深、愈造愈严重,到最后必定堕三途。这是佛在经典中常讲的‘可怜悯者’,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人,愚痴到极处,也是佛经上常讲的‘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这种人,到底指社会上哪一类人?世法中不学佛的,佛绝口不提。佛所说的是已经入了佛门,受了三皈五戒、菩萨戒,乃至于出家,在寺院中混了一辈子,佛是说这些人。你说他不懂佛法,他天天诵经拜佛;你说他懂佛法,起心动念都落在贪嗔痴慢,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所以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怎么能有成就?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要说末法时期,即使像法时期、正法时期,甚至于佛陀在世的时代,背师叛道就有不少。他们所造作的,后来感得的果报,经典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来警惕世人,但有些确确实实是凡夫身,胆大妄为,造作这些罪业,他真的要受苦报。所以祖师大德教人从根本修,这个意思很深。根本是心地,起心动念务必与道相应。道是什么?道是心性。《般若经》中说得很清楚,‘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能与这个相应,你是真正的道人。这样的修行人是少数,不是多数,多数都是像我们这一类业障习气深重的凡夫。我们想学好,可是外面境界稍稍一诱惑,烦恼立刻就起现行,贪嗔痴慢、嫉妒陷害的念头立刻生起来,想止都止不住。这是什么原因?无量劫来的罪业习气。佛在大经中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你为什么习气这么重?过去生中从恶道中来,依旧带著恶道浓厚的习气,想断都断不了。这一生时间短暂,几十年寒暑过去了,又堕回恶道。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的,非常可怕,堕到恶道时间是以劫来计算的。所以凡夫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佛说的话没错,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好比我们出来观光旅游,只有几天;三恶道是老家,回到家中去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所以,道场在哪里?道场在起心动念之处。虽然做不到念念与自性相应,最低限度要念念与佛的教诲相应。最低的标准─五戒十善,不能再低,再低就是三恶道了。能够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彻底做到,才算是佛初入门的学生。与五戒十善不相应的人,不是修道人,不是佛弟子,天天诵经拜佛都不是佛的弟子,佛绝不承认这样的学生。佛不承认,罪过就重了,为什么?冒充佛弟子的罪很重。我们要能够体会名号中所说的,护法神的任务与使命。佛弟子首先要懂得护自己的法,能够护自己的法,才能护诸佛如来的大法,才能够护持一切众生的正法,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够护持,其余都不必谈。这些意思必须要常常记在心里。第二尊:须弥宝光道场神。“须弥”在此地是表法,表高显之意。此护法神德行高超,功德显著,凡是‘须弥’,都表这个意思。“宝光”是什么?世间的宝物,佛经中常讲七宝,这七种物品是世间希有的。如果有人得到这些财宝,便可以解决贫穷的苦难。但是世间之宝不是真的宝,只能解决眼前物质生活困难,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佛讲的宝,比世间的七宝殊胜太多了。佛常讲‘三宝’,三宝是觉、正、净,在形像中用佛、法、僧来代表。我们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觉,见到经书就要想到自性正,见到出家人就要想到自性净。不必理会形象三宝的好丑。有些佛像铸造得非常精美,世间人把他看作高度的艺术品。有些佛像造得很粗劣,甚至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小朋友画个佛像,画得很简陋,当然不甚庄严;但只要看到画的是佛的形像,我们就要把他当真佛来看待,这才叫宝。闻名见像,我们尊重的是自性觉,他提醒我们觉而不迷,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佛宝不论他形像的美丑。法宝亦复如是。我们看到的经书,也不论它印刷、纸张、装订,我们不去考究这些,不要去分别这些。如果是真正的经书,字刻得不好,印刷、纸张很粗劣,装订很简陋,我们同样要当作珍宝来读诵,这就对了。祖师给我们制订的课诵忏仪中,常常有‘一心恭敬,一切恭敬’,如果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就不恭敬了。对于出家人,无论他持戒、破戒,纵然是破戒,他的功德都决定不是世间人所能够相比的。你要问为什么?他的出家形像能使一切众生生起自性清净心。真正修道人心地清净平等,出家这个形象提醒众生自性清净,提醒众生六和合。没有这个形像,人们往往把这些事情忘掉、疏忽了。为什么要供养三宝?我们一定要明了,供养三宝的目的,无非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即使是一个破戒的出家人,你如果去毁谤他,罪业都在阿鼻地狱。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大乘经中讲得太多太多。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而一个懂得修行道理的人,以佛心看世间,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诸佛如来,就像《华严经》末后的五十三参所说,我们现在读的,亦复如是,这些神众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说明诸佛如来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什么样的身分都示现。前面曾经与诸位报告过,这些神众一共有三十九个团体,除了前面讲的执金刚神是男身,其余的神众都是女身。如来为什么要现女身作护法神?女身心地慈悲,照顾道场就像照顾她的家庭一样,照顾大众就像照顾她的儿女一样,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取这个意思;这是内护,金刚神是外护。此地‘宝光’,光是智慧,般若智慧现前。性德是宝,佛法是宝,佛法僧称为三宝。佛所说的一切法,法门虽多,修学其中任何一门,能够透彻的理解,依教奉行,都能成无上道,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谁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劝我们,文殊菩萨劝我们。我在早年读《华严》,体会到净土宗的初祖是普贤菩萨,最早提倡的。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在二七日中宣讲《华严》,《华严》是世尊成道所讲的第一部经。在第一次法会中,文殊、普贤就劝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普贤菩萨又在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在中国提倡,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初祖。而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中告诉我们,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点我没想到。我过去虽然讲过几次《楞严经》,也没有体会到这层意思,夏老一提出来,我想想他的话有道理,确确实实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宗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大势至菩萨第一个提倡念佛法门,专修专弘。所以今天我们讲净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还是娑婆初祖,还是中国初祖?这是说明在一切经中、一切法门中,特别提倡净宗法门,净宗法门是宝中之宝,光中之光。这一尊道场中的护法神,特别护持念佛的同修们,他的护持功德高显如同须弥一样。第三尊:雷音幢相道场神。希望同修们要在名号中细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才知道怎样护自己、护道场,护一切众生的正念。“雷音幢相”,幢也是高显的意思,法幢高树;雷音比喻说法的音声,念佛的音声。为什么把念佛的音声也包括进去?因为前面有宝光,再前面有净庄严幢,所以连起来看,我们知道这个雷音中所说的,必定有念佛的名号音声,念佛堂中执持名号就是雷音。这一句名号,从我们真心中生出来,清净口中念出来,清净耳根听进去,这样念佛就容易摄心。所谓摄心,是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也不昏沉。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字字清楚、字字分明,这样念佛,戒定慧三学同时完成,佛家所讲的圆修圆证。这个音声称之为雷音,雷有警觉的意思,打雷时人心都警觉。第二个意思远闻,有警惕远闻的意思。听到这句佛名,念到这句佛号,我们的警觉性非常之高,知道就凭这一句佛号,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能够在一生当中圆修圆证三不退,功德无比的殊胜。现代发明念佛机,发明的人功德很大。我们用念佛机这个工具,二六时中警惕自己,听到这句名号,就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一心跟著这个声音称念。日常生活当中要时时刻刻警觉。大家必须知道,如果我们现前一念不是念阿弥陀佛,决定是造轮回业,你说多可怕!修道,道业为什么这样难成就?实在讲,我们道业薰习的力量太薄弱,薰习的时间太短,道念敌不过恶念,忆佛敌不过妄想,如此下来,这一仗到最后还是打败,依旧被人家俘虏,送到三途六道去了,出不来。我们想脱离三途六道,一定要打胜仗,一定要克服妄想杂念,要改心。换句话说,对于忆佛念佛决定要加强,加长时间,不能懈怠。诸位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出家、在家,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能够把经讲好。经要怎样才能讲好?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契入境界,就是要入佛的境界,《华严》要能讲好,必须入华严境界。华严如果是自己的境界,怎么会讲不好?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就与自己的自性华严没有两样,藉著释迦牟尼佛,把自性华严引出来了。如果你不入境界,讲不出来。讲《无量寿经》,如果不入弥陀愿海,怎么能把《无量寿经》讲好?所以,你要契入。契入就是一般人讲‘证得’,修行证果,你要证到这个境界,要靠修行的功夫,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做不到。当然这不是我们初学短时间就能学得会的,短时间能够契入是天才,不是普通人,佛法中叫再来人,不是再来人决定不可能。第二个方法就是熟。熟要靠长时间的薰习,讲台上千锤百炼,熟了之后自自然然也能够契入。而入得浅深在于自己断证的功夫。真正能舍、真正能放下,才能入得进去。世间人为什么修行不能契入境界?就是放不下,放不下是障碍。名利是障碍,五欲六尘是障碍,贪嗔痴慢是障碍,妄想、分别是障碍,统统放不下,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一定要放下!看到别人精进,自己要生惭愧心。真正修行人,经不可不读,读经就是古德所讲的‘随文入观’,随著经文,入观就是契入境界。经中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与自己的心融合成一片,这叫会读。所以要细读、要精读,不要读得很快,读得很快只能够修粗浅的戒定慧三学,不能够深入境界。所以细读深思非常非常重要。第四尊︰雨华妙眼道场神。“雨”字念去声,作为动词,就是从上面落下来。‘雨华’,落下来是花。我们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中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六时雨花,每隔一段时间空中就有花往下落,属于空中的庄严。实际上它的含义,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因行,花的种类多,表行门无量无边。《华严经》,实际它梵文原本的意思是《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杂华严饰,翻经的大德把杂华的杂字舍掉,取华;严饰,饰是装饰,饰也省略了,所以翻作《华严经》。杂花就是各类品种都有,一样都没有漏掉。杂花庄严,代表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用这个来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菩萨行相应。“妙眼”,就是佛经上讲的如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华严经》上讲十眼。以任何一眼观察世间,都是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将一切事理、业因果报,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则不舍因行,乐意示现种种身分,以种种法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叫妙眼。简单的说,不著相就妙,著相就不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不论显教、密宗,禅宗、教下,著相就不妙,不著相就妙。为什么说不著相就妙?因为相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告诉诸位,不但十法界的相是虚妄的,一真法界的相也是虚妄的。体性无相,所现出来的相也决定是幻相,所谓幻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与体性相应。所以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所有的现象就同《金刚经》上所说,‘如梦幻泡影’,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当然也就不可取、不可执著,这叫妙。所以一切现象,当下就是无所有,当下就是不可得,我们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因为一切众生在迷,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虚妄生起分别、执著的念头,于是佛作种种示现、种种说法,只为了破众生的分别执著而已。众生果然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诸佛如来一句话也没得说了。所以佛与佛见面,没有一句话好说的,为什么?都是一念不生,都是清净寂灭。不但没有一句话,也不会互看一眼。所谓是眼观鼻,鼻观心,不会看一眼。我们要细细想一想这个境界。再看第五尊︰华缨光髻道场神。“缨”是缨络,庄严具。一般菩萨像,塑的也好,画的也好,都配有缨络。现在一般人虽然不戴缨络,常常会戴项炼、首饰,就是属于缨络这一类的。缨络是花缨,七宝所串成。“华缨”也表菩萨行门,“光髻”表菩萨心,菩萨的心就是般若智慧,与凡夫心不一样。凡夫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菩萨心是四智菩提,凡夫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菩萨。智慧高胜就是髻的意思,表智高。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应酬当中,无有一法不是行菩萨行。‘华缨光髻’四个字,如何落实到我们自己现前的生活?就在现前生活之中,我们取最简单的、最容易的,还是回归到纲领的科目。我给净宗学会提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触的时候,都能够遵守这五个科目,就是‘花缨’;万德庄严,念念都与一句阿弥陀佛相应,就是‘光髻’。于一切时、一切处都不忘执持名号,与弥陀的信愿解行统统相应,名号的功德就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第六尊︰雨宝庄严道场神。这个意思偏重在弘法利生。自己认识珍宝,自己得珍宝的受用,珍宝是指大乘佛法,是指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由此可知,雨的意思是要我们把这个珍宝,像雨水一样,不分根性的利钝,不分一切种类,普遍的、平等的介绍给一切广大的众生。就如同雨水落下来一样,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各取所需,各得利益。《华严》对广大社会一切大众,确确实实有这个效果,因为它内容太丰富了,对于我们世间各个阶层、各种不同的社会统统说到。除非不接触,接触一定得利益。接触后,一定会发现里面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见得是全部,但决定有某一部分,或者与你的生活,或者与你的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你会认为很需要它,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能解决你生活上的问题,能帮助你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这就是“雨宝庄严”的意思。‘庄严’两字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是美好到极处,我们常说‘尽善尽美’,就是佛法庄严的意思。第七尊:勇猛香眼道场神。“勇猛”表精进。“眼”是看、观察;“香”是鼻嗅。这两个字可以分开来说,也可以合起来讲,分开来说容易体会。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光明,一个是宝香,极乐世界的两种庄严,大势至菩萨称为‘香光庄严’,我们从这个意思来看此德号。宝香的作用与光明相似,都能够灭罪、除垢;垢就是烦恼、无明;能够帮助你断烦恼、破无明,这是性德的宝香。浅而言之,就是佛法讲的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是自在,解脱知见是起作用的智慧;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解脱知见是后得智。也就是说高度智慧应用在生活当中,就叫解脱知见。在一切法中,能够看得破,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一切不执著、不分别,这是解脱知见。在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大圆满,这是五分法身香。‘勇猛’表精进,也就是说精进修学五分法身香。‘眼’在此地表认识、观察清楚了,所以才能勇猛精进;又因为勇猛精进,使我们格外的明了。可见得认识与勇猛是相辅相成的,勇猛帮助你深入的认识,认识帮助你勇猛精进。第八尊︰金刚彩云道场神。大乘经论中,凡见到“金刚”的字样,都代表般若智慧,金刚般若。唯有真实的智慧如金刚般,永远不坏,永远不变,永远不退转,永远是精进的。“彩云”,云在佛法中用得很多很多。它所表的意思是非空非有,代表相有性空。《般若经》上常讲的‘缘起性空’,所有一切现象是因缘所生,许许多多条件具足,这个现象才产生。《华严经》上讲,一切法相,无量因缘而生,不是单纯。佛讲的四缘生法,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的因缘归纳成四大类,决不是就单单四个缘就生法,哪有那么简单?每一个缘中,展开都是无量的因缘,归纳成这四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凡是缘生之法都是当体即空,《般若经》上常讲的‘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是没有,不可得是真的不能有‘得’的意念。若有‘得’的念头,烦恼就起现行,就要造业了。如果心地真正清净,知道一切万事万象都是无所有、不可得,依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一切法相可以受用;就在受用之中,就‘不可得’、‘无所有’。用即无用,有即非有,你如果入这个境界,纵然不是圆满佛,也是华严会上的一分子,法身大士,你是分证即佛。为什么?《维摩经》上讲,已经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与诸佛如来同一个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华严经》上讲‘入一真法界’,说的不一样,但完全是同一件事情。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门,意思没有两样。一切诸法都不二,真妄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空有不二、邪正不二、善恶不二、利害不二,一切都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心真清净了,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放下了,稍稍有一丝毫放不下的人,就不能入这个境界,不能与事实真相相应。世间凡夫的知见,总是落在分别、执著中,真可怜。实在讲,永远没有办法解脱,真正是苦不堪言,凡夫知见与事实真相差距太大太大了。世间一个好人,就算是不想占别人便宜,但是决定不肯吃亏;吃了一点亏,念念不忘,记在心中,这个很不好。常常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这个心叫轮回心,放在心上,每想一次又造一次业。诸位要晓得,造一次业就有一次果报,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现在一般人懂得在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算是不错的了。面对著佛菩萨,把自己过失能说得出来,后不再造。但是以后要不要再想?不想它了。为什么?再想一次又造一次。如何才能够后不再造?念佛。把念头马上转过来,从今而后,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造的是什么业?造阿弥陀佛的业。果报在哪里?在极乐世界。不再造别的业,过去做一切善也好、做一切恶也好,今天真的明白了,恍然大悟,善也不要想、恶也不要想,专想阿弥陀佛,你就对了!这就叫真忏悔。这个忏悔力量不可思议,能成就真实功德。这种忏悔的修学方法理论,就是建立在一切诸法实相上,非有非空。所以两边都不要执著,两边都放下,然后才真正能够修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第九尊︰莲华光明道场神。“莲花”表清净无染,出污泥而不染,也表染净不二。契入不二法门,你就成就了,那就是真正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是不二法门。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自己一定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肯定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无量劫来生死轮回,与一切众生结的缘,总是善缘少,恶缘多;过去生中处事待人接物,恶的念头、恶的行为,占十之八九;善心好行,占十分之一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人,将来必定遭别人以同样的心态对我。我们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不再用恶心恶行待人接物,才能把自己的前途转变过来。不但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在自己的生活、事业,也能够过得平平安安,不遭挫折。凡事总要记住因缘果报,所谓是‘因果不空’。决定不能够仗势欺人,骄慢自大,所谓是‘得势不饶人’,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如果我们冷静观察现前的社会现象,我们周边的亲戚朋友,所认识的这些人,就能看到现世的果报,‘现世报’。头脑清醒,时时刻刻能够观察到,提醒自己决定不造恶业。然后才真正能发心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美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佛法的传播,利益佛法的久住,我们在这方面尽一分心力,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好事,决定不再做障道的罪行。佛在经典中讲得非常之多,障道的罪行,果报都在阿鼻地狱。所以‘莲花光明’是表心地的清净不染,高度的智慧,这样才能够护持道场,才能够护持大众。末后一尊︰妙光照耀道场神。“妙光”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般若光明,遍照虚空法界,使这一个道场与一切诸佛道场,在光中融合成一体,产生了感应道交的效果。像现在电脑连线一样,我们在此地现场直播,几乎同时,在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打开电脑都能够收看得到。我们是利用电波,将无数的道场融成一个。此地是讲心性,就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能够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道场融合成一体,这个是道场神护持达到了登峰造极,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这是总结。道场神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个话我们要明了,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依旧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大圆满,表究竟圆满的意思。如果它是数量的话,还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所以它是表法的。下文是讲道场神护持的德相。3、摄德圆满皆于过去值无量佛,成就愿力,广兴供养。这些道场护法神,每一尊护法神都在过去曾经遇到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没有一个空过,所以能成就自己愿力,广兴供养。今天以护法神出现在道场,就是供养道场,供养诸佛,供养大众。我们今天如何成就愿力,广兴供养?不是把与会的一切大众‘当作’诸佛菩萨,只是‘当作’,你的心不真诚;‘假设’他就是,也差远了;他们‘真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见一切人、一切众生就是这个念头,我们所供养的,是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诸佛如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五)主城神 分三1、标数辨类复有佛世界微尘数主城神。这一句经文是说明这一个团体的类别,他们的数量与前面相等,都是无量无数。“主城神”,有如现在的县市长,是这一个地区的首长,也可以看作是保安防御护法神,两个意思都通。在表法中也是表行德,如何防御法城?如何防御心城?防御法城是护法,如何预防魔外破坏佛法?这一类护法神他们的使命职责是护持佛法。另一个意思是我们自受用,如何防护自己的心城。佛在经上讲‘守意如城’,防守我们的念头,就像防守城池一样,那么样的小心谨慎,不可以让非法之徒、盗贼入侵。‘意’就是念头,怎样防止不起邪念?这是表法的义趣。这一段经文,此地也列了十位上首大德,《华严》以十代表大圆满。这十尊菩萨的名号含义,就是教我们如何防范心城。2、列名结数所谓宝峰光耀主城神。“峰”是山峰,表高显之意。‘宝峰光耀’四个字合起来看,就是金刚般若。所以,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抗拒恶念邪思。如何让恶念不起,邪思不入,一定要高度的智慧,要真实的智慧。没有智慧怎么办?要懂得求佛加持,求佛菩萨保佑。佛经处处发扬孝道,处处提示孝道,从孝道为本,再建立师道。我们做学生,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对得起老师,不能让老师蒙羞;老师教出这么一个坏学生来,在社会上没有脸见人。这是世法、佛法的根本,我们讲主城、护城,一定要从这个地方说起。我们生身父母只有一个,老师则不然。在古时候,自己没有能力选择老师,什么人来替你选择?父母替你选择。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阅历比我们深,能找一个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我们去亲近求学,所谓是启蒙的老师。到你年龄长了,智慧开了,有能力出去参学,这时候就要选择一位你自己真正敬仰的、佩服的、仰慕的人,来做自己的老师,向他学习。这个人的德行、言行,可以做我们一生的标准、榜样、模范,这叫师道,所以要慎重去选择老师。选定之后,要以最极恭敬心奉事师长,一心向他学习,这就成就了‘师资之道’。这是我们一生(无论是求学或是求道)成功失败的关键。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孝道衰没,师道不存,这是我们修学比不上古人的原因,也是我们这一生福德因缘不及古人之处。真正高明的人,有德行的人,有修有证的人,愈来愈稀少。为什么佛菩萨不来示现?前面我们说得很多,佛菩萨应世,是应众生之感而来的。现在人起心动念是什么?纵然佛菩萨来应世,佛菩萨也不能示现一个圆满德行的人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大家毁谤。看到有道德的人,毁谤,不肯相信。你做一个好人,他会想这个世间哪里会有好人?恐怕是装模作样,后来让我们吃亏上当,他以疑心对待你。所以佛菩萨不是不出现,也出现,但示现与社会大众没有两样。让真正有缘的人,见到这个现象能明了、觉悟,他肯回头。一般人看到的是他与我差不多,不至于生起嫉妒、毁谤、陷害之心。佛菩萨不会叫众生造更重的罪业,这就是真正的慈悲,真实的智慧。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遇到一个善知识,实在讲,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多生多劫的缘分。遇到之后,就要一心向他学习、亲近,到自己开悟;自己没有开悟,决定不能离开老师。换句话说,世出世法真假邪正、是非利害,我们还没有能力确切辨别的时候,就不能离开老师,决定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佛在经上对我们六道凡夫说: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的看法、想法如何,我觉得如何,这样没有不造罪业的。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佛说,见思烦恼断了以后,成正觉位;正觉位是阿罗汉、辟支佛。你如果证得阿罗汉、辟支佛位,佛说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如果没有证到阿罗汉、辟支佛,而相信自己的意思,恐怕没有不造罪业的。佛讲这个话道理很深,但是不难懂,见思烦恼没有断,烦恼的念头哪里会正?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还得了吗?阿罗汉为什么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见思烦恼断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了;换句话说,他是正知正见,他没有邪见。贪嗔痴慢疑、恶见的烦恼障也断了,心地真正达到清净平等。我们初学的时候,总以为小乘人慧解,解得不圆满;虽然是破我执,法执犹存,还是有分别;既有分别,怎么能破得了执著?不过他们的执著比我们轻、比我们淡而已。其实,我们念《金刚经》就知道自己想错了、看错了。为什么?《金刚经》上讲,须陀洹(不是阿罗汉),是小乘初果,已经不著四相了。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已经决不会自己以为‘我’证得须陀洹果了,没有这个念头。说明须陀洹这个地位,已经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了四相。离四相的功夫有浅深不同,差别很大。小乘初果见道位就离四相,就与般若相应,纵然不能圆满相应,也有几分相应。不读大乘经,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理解,总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哪里晓得全错了!听信他人的劝告、他人的讲法,大概以为对的。哪晓得那个人也是与‘我’的想法、看法相同,结果是像经上讲的‘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所以,依靠一个善知识做老师,就非常非常重要。善知识教学的态度就是主城神,防御你的正念,防御你的正思惟。他护持很得力,让你没有机会接触别人的种种异端邪说,是真正帮助你。往往真善知识,有许许多多人不敢亲近。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自己很感慨的跟我说,因为有许多人觉得他的地位很高,不敢亲近。他说:其实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任何人来看我,我一定接见。可见得不敢亲近的人,都是自己观念上产生了错觉。我有缘亲近他老人家,老人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与他老人家坐在一起,真的是如沐春风。亲近三年之后,章嘉大师圆寂了,火化之后捡出一万多颗舍利,轰动台湾佛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