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5

作者:史仲文 字数:6464 更新:2023-10-08 19:10:04

与其有关,但传承法系却是虚构的。天台宗的思想先驱是南北朝的慧文和慧思,而真正创始人则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高僧智■。智■(公元 538年—597 年),俗姓陈,出身于南朝的大官僚家庭,18 岁出家,投于大苏山慧思门下,领悟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公元 567 年),在金陵开讲《法华经》,博得僧俗的敬佩。太建七年(公元 575 年)率弟子 20 余人入天台山建寺,修头陀行,天台宗从此建立。陈宣宗敕割天台山所在始丰县之“调”以供寺用,尊智■为“天台大师”。入隋之后,晋王杨广请其主持,为自己受菩萨戒,并称其为“智者大师”。智■一生的社会影响很大,造大寺 35 所,度僧 4000 人,传业弟子 32 人,天台宗成为社会上颇为壮观的大宗派。智■一生著作宏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号称“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的传世经典。天台宗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宣扬“止观并重”,调和南北宗风。从汉代佛教初传之时,就形成了南北不同风格,北方侧重禅定,南方侧重义理,南北的政治分裂更加重了这种学风的对立。隋朝政治的统一为宗教风格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需要。智■系统论证了止观不可偏废的原则,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①他将止、观二法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正因为天台宗具有调和南北宗风的特点,所以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宗派。在世界观上天台宗宣扬“一念三千”说,即“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②万法起于一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③三千法界包括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一切存在,天台宗认为都是人们心中的幻象,因此,标志诸法实相的空、假、中三谛应是圆融无碍的。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假;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空、假、中三相互不相离,空即假,即中直,所以又说“三谛圆融”。天台宗在智■身后传承不绝,在唐代有灌顶(公元 561 年—632 年)、湛然(公元 711 年—782 年)等人比较有名,并且传入朝鲜、日本等地。(2)三论宗的师承与理论三论宗以传播、信奉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得名,自然以龙树、提婆为其初祖。以下还有鸠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到中国传播大乘空宗之学的西域名僧。僧肇是罗什的学生,以协助罗什译经,著《肇论》阐述空宗思想而著名。僧朗、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人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三论宗的真正形成是在吉藏手中。吉藏(公元 549 年—623 年),俗姓安,① 《修习止观坐禅之法要》。② 《法华玄义》卷二上。③ 《摩诃止观》卷五上。 祖籍安息,因避胡乱来到中国,生于金陵。出家后曾就学于真谛三藏, 深受赏识。后从学于法朗,继承了三论师的思想体系。陈隋之际江南寺 院荒芜,他曾在各寺中搜集文疏,流览涉猎,学识大增。隋平定百越后, 他到浙江会稽嘉祥寺传法,听者千余,被世人称为“嘉祥大师”。唐初 被请入长安,唐高祖设十大德管理天下僧务,他也是其中之一。吉藏平 生讲三论 100 余次,并著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及三论的注疏 26 种,完成了三论宗的创教大业。三论宗的基本思想有三:第一、破邪显正。即破有所得,显无所得。吉藏主张破而不立,除 去一切离情别见,于是便体现了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无名之道,这就 是对中道的体悟。他所要破的邪包括外道不明人法两空,执着诸法为实 有;《毗昙》虽达人空,却执法有;《成实》没有除去偏空的情见;堕 于有所见的某些大乘,虽除偏空,但仍执着涅槃有所得。可见三论宗将 “毕竟空”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真俗二谛论。为立“毕竟空”,故用真、俗二谛来诠显它。 二谛均为引导众生的言教,为著空者依俗谛明有,为执有者依真谛明空, 令其体会超绝空、有的诸法实相。第三、八不中道。三论宗据《中论》所列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不断、不常、不来、不出这八不法门说明二谛义。生、灭、断、常是人 们在时间上的计执,一、异、来、出是人们在空间上的计执,三论宗皆 冠以否定词“不”,使众生体会诸法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不要在任何 方面有所偏执。三论宗在唐代数传之后便衰落下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毕竟空” 理论太彻底,甚至把成佛,涅槃也说成是空,因而难免动摇信奉者的诚 心,故遭到了大乘有宗诸派的尖锐批判。3.玄奘西行与唯识宗的创立唯识宗是流行于唐初的一个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开创, 得名于“万法唯识”的基本宗旨。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又名法 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是传播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有宗学说,是由玄奘直接从印 度取来的真经。玄奘(公元 600 年—664 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 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 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 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 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 僧人 4000 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 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 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玄奘结束了 17 年留学生涯,携带 657 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 5 万里,亲践 110 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 19 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译、重译了 75 部,1335 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基的著作中。窥基(公元 632—682 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17 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的观点,完成了创立宗派的工作。当时唯识宗在社会上盛极一时,窥基本人被朝廷尊为“慈恩大师”。唯识宗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严格遵守印度教义的流派,其思想观念与印度大乘有宗无大差异(参见第十二章),此处介绍从略。但是一方面由于唯识宗的理论烦琐复杂,不合中国人简易平实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由于唯识宗抱着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五种姓说”不放,不合中国的国情,所以仅在唐初盛极一时,数传之后便迅速衰落了。4.华严宗及其思辩哲学华严宗因崇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名“贤首”,亦称贤首宗。陈隋之际的杜顺(公元 557 年—640 年)、智俨(公元 602 年—668年)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而其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法藏时代。法藏(公元 643 年—712 年),其祖先为康居人,17 岁入太白山求法,听智俨讲《华严经》,深通玄妙。 28 岁时武后请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他指着宫中金狮作喻,其讲义便是有名的《华严金狮子章》。他还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等书,后代多保存了下来。至此,华严宗观门、教相皆建立周备,特别是经武则天的提倡,并亲为华严经新译本作序,使之在中唐盛极一时。法藏弟子很多,但也使教义产生出歧义。华严四祖澄观(公元 738 年—839 年)以恢复法藏时代华严宗旨为己任,中兴华严宗,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公元 780 年—公元 841 年)以诵经修禅为业,提倡华严宗与禅宗的调和,所以也称“圭峰禅师”。宗密死后 4 年,发生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华严宗寺院被毁,经典被焚,势力从此一厥不振。五代及宋明虽代有传人,但社会影响已经很小了。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说”。他们把世间的一切存在,有为、无为、一多、总别、净染诸种差别统统囊括在“一真法界”之中。而法界又是“唯心缘起”的,“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①宇宙万法皆是心中幻相,故无自性。华严宗还发明了“六相圆融”和“一多相摄”等一系列相对主义思想范畴,用以说明诸法皆无自性。“六相”指总相(全体)、别相(部分)、同相、异相、成相、坏① 《华严义海百门》。 相。这些范畴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华严宗却要证明它们是圆融无碍,绝对统一的。以总、别为例:“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但椽等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②房子是总相,椽、瓦等建材是别相,离了椽瓦诸缘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说别相即总相,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异,“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③,看破红尘即可获得解脱。他们用“十玄门”来形容这种没有矛盾,圆融无碍的终极境界:一、同时俱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镜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显隐俱成门;七、诸藏纯杂俱德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变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是华严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为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都是世界的全体,就像天帝头上结满宝珠的帽子,每颗宝珠都可以照见其它宝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颗宝珠之中,重重无尽,无不圆足。所以华严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圆教自居。华严宗在天国设置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他们不是把天国安置在远离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为此他们提出了“四法界”理论。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① 这是指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无尽的差别和矛盾,所以烦恼痛苦。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②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物本质上都是圆融无碍的,同一相即。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③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无碍事界的矛盾,互不干扰,平安相得。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通融,重重无尽故。”④在获得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真谛之后,再反观事法界,诸种矛盾也就圆融无碍了。由于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过诵经、坐禅,转换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获得涅槃。5.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因其以“直证本心”为宗旨,故亦称“佛心宗”。按照他们自己开列的谱系,西土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共有 28 祖,其说并无实据。但禅宗东土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 4。③ 《华严义海百门》。① 《法界观门》。② 《法界观门》。③ 《法界观门》。④ 《法界观门》。 —公元 606 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师。四祖道信(公元 580 年—651 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黄梅山。五祖弘忍(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700 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莫使惹尘埃。”①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②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能连夜携带衣钵逃回广东。从此禅宗分化成南、北两大派。北宗神秀(公元 606 年—706 年),俗姓李,开封人。少年出家,投于弘忍门下,为上座弟子。弘忍死后继续统领僧众,武后闻其高名,请入长安说法,在内道场供养,有“两京法主”的美誉。不过北宗的思想缺乏发展,数传之后便被南宗取而代之。慧能(公元 638 年—713 年),亦名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他本是不识字的樵夫,打柴养母渡日。因闻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醒悟,投于黄梅弘忍门下,得衣钵后隐居深山 15 年。慧能的身世使他不满意当时佛教日益贵族化倾向,在隐居深山时,他创造了一套“直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同时对几百年来佛教大量译经、读经,大搞宗教仪式,长时间坐禅修练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僧俗信众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慧能的宗教改革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源,禅宗思想迅速流遍全国。他说法的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坛经》,成为禅宗的根本依据。慧能身后禅宗分成了南岳、青原两大系统。南岳怀让(公元 677 年—744 年)少年出家,在曹溪投于慧能门下,相侍 15 年,问答投契。得法印后往南岳般若寺传教 30 年,弟子众多,而以道一最为著名。道一(公元 709 年—788 年)俗姓马,后世人称马祖。他投于怀让门下后,终日坐禅,怀让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乃取一砖在地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么?”答:“磨作镜。”道一愕然,说:“磨砖岂能作镜耶?”怀让乘势开导他说:“磨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岂得作佛?”①道一由此顿悟。道一得法后建立丛林,聚众说法,门下有南泉普愿,西掌智藏,百丈怀海等名僧 129 人,各为一方宗主。禅宗从此大盛。唐末、五代百丈怀海门下由沩山灵佑(公元 771 年—853 年)和仰山慧济(公 元 807 年—883 年)共同创立了沩仰宗;由临济义玄(?—公元 867 年)创立了临济宗,在五代十分繁盛。青原行思(?—公元 740 年)出家受戒后投于慧能门下,问答契机,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 751年—834 年)、天皇道悟(公元 746 年—807 年)等 21 人。唐末五代,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 807—869 年)和曹山本寂(公元 840 年—901 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 949 年)的云门① 《坛经》敦煌写本。② 《坛经》敦煌写本。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 885 年—958 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化有关。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①既然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②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③他更反对出家苦行,或者念佛往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