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奇怪!在极度的恐怖中,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猛然想起了大悲咒?并且毫不迟疑地拼命念起来。平时对修行悠悠泛泛的我,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佛力和法力是不可思议的!大悲咒念了三遍,奇迹出现了!这一奇迹的出现,虽然使我又大大地受了一次惊吓,而因此却使我逃离了那间可怕的“鬼屋”!是怎样的奇迹呢?现在写在下面: 当大悲咒念到三遍最后一句——“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的时候,只见一个穿一身黑的人,突然出现在我的床前,他用一种很慈和的声音对我好像说了一句:“怕什么”的话,随着向正在抓我咬我的那头怪物(权当它是一头狮子吧)一挥手,那头怪物就跑了!一眨眼,人也不见了!当时我也顾不得去想其它了,霍地从床上起来,抱起棉被就往外跑;跑到大厅的长廊下,定了定神,用手摸摸被那头怪物抓过和咬过的腿脚,还好!虽然有点儿隐隐作痛,幸而没有破皮流血。但是,经过这么一番紧张和恐惧的身心,被那阴寒的山风一吹,不由自主地竟打起哆嗦来!因此,我有几次想鼓起勇气再回到房间去睡一觉,然一想到刚才发生的一幕,鼓起的勇气,即随着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寒气飞逝了!啊!我简直陷入了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进退维谷”之境! 上弦月沉落西山之后,我的四周更显阴森黑暗了!无法可想,只好硬着头皮,百无聊赖地徘徊在大厅长廊之下,等候着黎明的早临!此时各个房间(大厅之内共有四十多个房间)里和寺外的竹林里,发出许多令人听了毛骨悚然的声音,犹如《秋声赋》里面所说的:“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可是,这种形容,仍无法包括当时我听到的各种声音,也就是说我所听到的那些声音,比这还要可怕,还要真切,因为欧阳修所听到的声音是起于树间,波涛、风、雨,甚至“人马之行声”,皆是由他个人的构想而形成的,而我听到和见到的,后来证实有许多人也听到过或见到过。这,你能够硬说:是幻觉、是迷信、是虚构神话吗?十八 老僧说鬼 “我的菩萨!你为什么不来斋堂楼上睡觉,而到那个一年三百六十几天,都没有人住的鬼大厅里,受一夜的活罪呢?” “一定是客堂里的几个坏蛋搞的鬼?不然,他自个怎么会跑到那儿去睡?” “事情已经过去啦,再抱怨人还有啥用?他一整夜都没有睏,我看还是先让他在咱们床上睡睡吧!” 第二天早晨三点多钟,我趁着照客给我送洗脸水的机会,一口气跑到大寮旁边的斋堂楼上,找到几位山东籍的戒兄,匆匆忙忙把夜间在大厅的经过一说,他们七嘴八舌就发表了以上的议论。 我在斋堂楼上安安稳稳地蒙头大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已是中午。一位戒兄跑来对我说:“客堂里两次派照客来请你去吃饭,都被俺几个人骂跑啦!” 我问他:“你们骂他做什么?” 他说:“你不知道客堂里的那些家伙多坏,动不动就欺侮咱们北方人。这次他们送你到大厅里睏,表面看来是对你客气,其实,是拿你开心!” 我笑笑说:“你这样说,未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不相信。” 他说:“你不相信,嘿嘿!他们又不是不知道大厅里常常出现妖魔鬼怪,为什么把你一个人送到那儿去?” 我一听他说“大厅里常常出现妖魔鬼怪”的话,不禁战栗了一下,正想再问问他“妖魔鬼怪”的情形,另一位戒兄从大寮里走来,一见我已经睡醒,就催着我去洗脸。他说:“下大面的菜都炒好啦,水也已经烧滚啦,俺去下面,你洗好脸,咱们就吃。”说过,他就慌里慌张地走了。 在吃大面的时候,瑞光同一个新戒走上楼来,我问他怎么会知道我在斋堂楼上?他说:“我吃了早饭就去客堂找你,照客说你在这儿睡觉,我叫他同我来看你,也不愿意,我自己又不敢来。刚才在大寮里听一位老菩萨说你已经起来啦,所以我邀这位戒兄来看看你。”说过,他与他同来的一位戒兄各人吃了一碗大面,坐了一会就走了,我也没有向他提及昨晚发生的事情。 瑞光走后,我笑着对骂照客的那位戒兄说:“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你看,照客被你一骂,他就不愿意陪瑞光到这儿来了!他听我一说又正想发牢骚,恰巧火头师走了进来,我赶忙站起问他还认不认识我?他连说:“认识认识!你去年在这儿受戒,不是常到大寮来找睿灵(睿灵是我的小邻庵,因为没有钱缴戒费,在行单上做一年苦工,才得受戒,,这也是宝华山的特别家风之一)吗?”接着他又问我:“听说你昨个夜里在大厅里被怪物扰了一夜没有,到底是怎么回事?说给我听听好吗?”我尚未来得及开腔,几位戒兄异口同声地吵着说:“戒兄!戒兄!你说给火头师听听吧!他老人家在宝华山住二十多年了,对于宝华山奇奇怪怪的事知道得最多,见过的也最多,你说给他老人家听听,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覆!”于是,我又一五一十地,把夜间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火头师听我说了之后,拉着我就往楼下跑,使几位戒兄也莫名其妙地跟在后面。下了斋堂楼,他带我进了四堂楼北边的一座偏殿,用手指指着殿中间的一尊菩萨像问我:“你昨个夜里在大厅里看见的一位穿一身黑的人,像不像这位菩萨?”因为这座偏殿的门窗都是用棉纸糊的,经过了常年的烟熏火燎(这座偏殿我原来就知道的,因为在受戒的时候,戒师们在里面烧小锅子,我来送过一次菜,并且好像还曾特意来参观过一次,但已不记得里面供的是什么佛像了),门窗、墙壁,以及佛像等等都变得乌黑了,以致殿内的光线很暗。等我随着火头师的问话走近佛像一看,吓得不禁倒退了一步,连说:“像!像!像极了!”接着火头师又指指座下面说:“抓你、咬你的那头怪物像不像它?”其实,此时他不指给我看我已看清楚,一点也没有错,正是昨夜抓我咬我的那个家伙。火头师见我目不转睛地呆在那儿,遂在我肩上轻拍了一下,笑着说:“抓你咬你的不是什么怪物,而即是文殊菩萨座下的狮子给你开玩笑的,那位赶走狮子的黑衣人即是文殊菩萨!刚才我听你一说心里就有数了,因为恐怕说了你不相信,所以带你到这儿瞧瞧;至于那个像老年的病人哼哼哼的,可能是常在各屋里作祟的狐狸精;你听到的各种声音,也可能是它弄的?”停了一下他又说:“文殊菩萨的狮子大概跟你特别有缘!如果不是它给你开个玩笑,说不定会发生更可怕的事哩!”这时跟来的几个戒兄也附和着说:“真的,真的。记得前年(他们未受戒之前已在宝华山住了三年)有一个木匠中午去大厅里拿东西,刚一进门就鬼嚎似地往外跑,面孔吓得跟黄表纸一样。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见一个一尺来高的白胡老头子,骑在水桶那样粗的一条长虫身上,一蠕一蠕地从后门往里面爬!” 接着火头师又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我的几位戒兄说:“这些事在宝华山并不稀奇,你们哪一个不知道?大架房里不是常在白天有一支怪手,从坐桶的下面伸出来,递给抽解人草纸吗?”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弄得我满肚子都是疑云。我想:“一个名山道场,应有护法善神呵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鬼鬼怪怪的事情?”火头师他们见我站着沉思不语,好像以为我被他们的话吓呆了似的,于是火头师笑笑对我说:“我真老糊涂了!尽管在这儿谈鬼说怪,竟忘了你一夜还没有睡哩!你先同你的几位戒兄回斋堂楼上休息休息,晚上有空咱们再谈。”说过,他健步如飞地走了,我则又同几位戒兄回到了斋堂楼。十九 天宁读书 火头师说鬼故事的当天晚上,承几位戒兄热心招待,在斋堂楼上,睡了一夜安静的觉,次日一早起来饭也没有吃就赶回南京了。在南京又过了一个阴历年,我就进了常州天宁寺佛学院。虽然在佛学院里只混了一年即行离去,但这一年佛学院生活,却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如何在僧团中生存的方法;那些方法尽管是最普通的,然而,如果你不懂,或是懂了不知运用,而你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就会使你有一种旅行在前无水草、后无村落的沙漠之中的感觉! 我能够进天宁佛学院读书,首先要感谢的是鹤轩老和尚;如果不是他鼓励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有离开东庙的决心哩!其次,我还要感谢常州居士林的韦普济居士,如果不是他的大力介绍,就凭我这个鲁鱼亥豕都弄不清楚的“老侉子”(这是在佛学院时,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同学,对我的通称。其实,我那时尚未满二十五岁),也是无法跨进天宁佛学院的大门的,说来这也有着一段特殊因缘! 大概是在一九四六年的深秋吧?有一天住在鸡鸣寺的鹤轩老和尚,带着一位派头十足的大胖子到东庙找我;经过鹤老介绍,我才知道他是鹤老的皈依弟子韦普济居士。据说他是为了他主持的居士林的土地纠纷,来南京最高法院打官司的。那么,鹤老为什么带他找我呢?鹤老带他找我的目的,是想请他介绍我去天宁寺读书。韦原是苏北徐州人,性情很直爽。因为有一位哥哥在无锡做事,所以他也到了南方,后来不知道他以什么神通,竟成了佛教界里的“名人”。(这些事,都是我到天宁寺以后知道的,现在顺便写一笔,免得后面罗嗦。)我们见面谈了不到十句话,他就满口答应给我帮忙了(当然,主要的还是鹤老的关系)。他对我说:“天宁寺的退居某某老和尚是我的师父(据我后来所知,他的皈依师父起码在一打以上)。现任住持某某和尚是我的朋友。佛学院里有两位法师跟我很要好,你放一百二十个心好啦,进天宁寺读书的事包在我身上。”当时我听到了这么一个好消息,高兴得简直无法形容! 果然,韦普济居士的诺言,在一九四七年的正月初就兑现了!他来信大意说,进佛学院的事已接洽好了,叫我在正月十二日,先到常州青云里青云巷净土居士林找他;在居士林休息一两天,他再陪我去天宁寺佛学院报考。我把韦的来信拿着跑到鸡鸣寺与鹤老过目,鹤老显得比我还高兴。他老人家连说:“太好啦!太好啦!你赶快回东庙去准备,你能早一天进天宁佛学院,我的心也早一天安贴啦!回去,赶快回去准备,十一日中午我到东岳庙给你饯行。” 说来惭愧!我就是这样一个无用的人,遇到交情普普通通的,还可以马马虎虎说几句客套话;一旦遇到知己,或是对我有恩惠的人,反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像鹤老这样真心爱护我的人,按常理说,总应当向他说几句感激的话吧?可是,我连最普通的“谢谢”两个字都没有说,就匆匆跑回东岳庙了! “正月十二日峻山师就要去常州天宁寺了!” 在我接到韦普济居士来信的当天晚上,东岳庙的当家师和十几位同住的客师,就把我正月十二日去天宁寺的消息互相传开了,好像天一般大的新闻似的。他们虽然没有鹤老那样高兴,但他们为了我的行将离去,仍是煞有介事地商讨着如何给我饯行,或是如何送我一些什么礼物而大动脑筋。尤其是当家师,除了在我接韦来信的第二天破费特备两桌斋,请全体客师作陪为我饯行外,我临走的一天,又雇了一辆马车,同鹤老、海秀,以及仁宏道友的师兄仁义法师等七八个人,送我到下关火车站。 说起常州天宁寺来,在佛教界真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道场!它不仅“为江苏全省佛寺财产最多的一个丛林,即全中国佛寺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醒法师语)。”并且,它又是一个冬参夏学、铸造僧材的大冶洪炉,所以许许多多的僧青年,无不以能够进天宁寺参学为荣。我——一个从河南到江南,为了参学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侮辱的侉子,怀着“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心情,在一九四七年正月十六日,跟在韦普济居士的后面,肩上扛着行李,手里提着一只小藤篮,走进了天宁佛学院。 我一进佛学院的大门,就看见几个穿得整整齐齐的青年学僧,坐在一条又长又宽的凳子上,每人面前的桌子上摆一张印着红方格子的稿纸,手里各执一只笔,在那儿抓耳搔腮地苦思。一位法师则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的,不问可知就是在那儿监考。这时候法师已看见了韦普济和我,他紧走几步到了韦的面前,韦先向他合合掌,他则抓着韦的手直打哈哈!于是,韦指指我对法师说:“他就是妙洁师,请你以后多多……”韦想说的话尚未说完,法师即连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大护法介绍来的还有什么话讲?”说过,韦即示意叫我给法师顶礼。顶过礼,法师叫我靠近一个学僧旁边坐下,然后递给我一张同样的稿纸,叫我写一篇“为什么要来佛学院读书”为题的文章,并且规定最少要写三百字。一听法师说要我写文章,心不自主地就卜通卜通跳起来了!心想:十年前读私塾的时候,虽然也作过一两次所谓“破题”文章,且之乎者也扯了一堆,不但没有“破题”,而越扯离题越远,结果被先生臭骂一顿,说我是:“张飞拉拖车,犁(离)到三国里去啦!”从那以后宁愿缴白卷也不敢再诌了!现在如果也缴白卷,不但韦居士脸上无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也不好意思呀!想到这儿,急忙在衣袋里掏出还是从北方带出来的一只老爷货钢笔,左手按在稿纸上,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念着:“为什么要来佛学院读书?为什么要来佛学院读书?”可怜!念了足足有十分钟,而脑子里却仍然是“空空如也”,一句“为什么要来佛学院读书”的理由也编织不出来!邻座的一位学僧见我只是嘴动笔不动的,在那儿念咒也似地咕叽着,便低声对我说:“随便诌几句就好啦,你还怕不能录取吗?”当时我也没有琢磨他话里的意思,真的就瞎诌几句缴上去了,后来想想那位学僧的话,才知道原来他在讥笑我。其实,这也不能怪人家,因为我又犯了“靠人事关系”的毛病了! 感谢法师们的慈悲,到天宁寺的第二天,就使我顺利地进了先修科。进了先修科之后,我才知道佛学院一共分为三科,这三科是: 一、先修科 二、预 科 三、正 科 三科的修学资格和修学期限都有规定,但都不太严格。比方说进先修科的修学资格规定是小学毕业,或是有同等学历的;预科修学资格规定是初中毕业,或是有同等学历的;正科修学资格规定是高中毕业,必须九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事实并不。成绩优异的,在先修科一学期或是一学年,即可插入预科进修;同样地在预科成绩优异的,经过一学期或是一学年,便可直入正科进修。至于在正科成绩优异的,就可以不受部份课程的限制,而自己去钻研了。 各科的学僧三十到四十人不等,年龄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最大的也不会超过三十岁。我进佛学院那年是二十六岁(实际尚未满二十五岁),就已经有许多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地喊我“老侉子”了!好在,我在先修科一学期便挤进了预科,因为预科里的同学比我“老”的,颇不乏人,所以进了预科之后,叫我“老侉子”的人也就少了。 以上是大概谈谈天宁佛学院的制度,以及各科修学资格,和学僧年龄等情形。下面再谈谈天宁佛学院的环境、生活、和教导我们的法师。 天宁佛学院,是天宁寺附设的一个专为栽培僧青年的教育机构,院址紧靠在寺址的右边,围墙外面即是常州东门外的护城河。河里面既少有往来的商船,也没有环河的游艇;但是,河边上却经常有一两只不大不小的帆船泊在那儿。那么,这船是什么人家的呢?是天宁寺的,是天宁寺和尚收租用的工具。 佛学院的前面,也即是天宁寺山门外附近,一条通往常州城里的小街,小街上此起彼落的叫卖声虽是一天到晚的不停,但对于住在寺里修行的和在佛学院里读书的僧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天宁寺太大太深了!深大的程度,使生长在台湾的出家众简直无法想像。不管你是如何乖巧的人,初次到天宁寺如果没有人作向导,走进去想走出来实不容易。 学院的四面都包在寺内,但寺内的一切声音对于学院里的讲课也毫无妨碍。因此,有些去学院里参观的人,都说:“天宁佛学院读书的环境很理想!” 佛学院的建筑是一座四合楼房,楼下有三间是:正、预、先修三科的教室,内部宽大,光线充足;另一间是学僧们专用的斋堂,也可以说是礼堂。楼上的四间,两间是学僧的宿舍,一间放的是图书,余下的一间我也记不清楚是作什么用场的了。 楼房的下面四个角落里有三个小跨院,两个做法师寮,一个是行堂寮;靠近先修科的一个角落则是佛学院大门,门外是教务处的布告栏,偶尔出壁报也贴在那儿。门里本来是先修科的教室,但因为屋大人少,所以就利用后面空余的地方,辟为阅览室了。 三个教室和斋堂的前面有座大院子,是学僧早操、经行、闲聊的场所;院子的四个角落里,各有一棵高而不大的阔叶树,它那密密丛丛的绿叶,无形中给学院凭添不少的清新气氛。 正科教室的后面,也有一座小院子,学僧洗漱、晒衣物、或是有病煎药、烧点心,多在那儿行之。总之,在诸山不太重视僧教育的当时,天宁佛学院的环境和设备,可说是差强人意了!只是饮食太苦,教课的法师,有几位也实在使人不敢恭维! 古德虽有“我为法来,不为床座(为物质享受)”的话,然对一群“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学僧来说,一天弄两顿足够的青菜、豆腐、老米饭吃吃,总不能说是太过分吧?我这样说,聪明的读者一定要怀疑:“天宁寺的财产在全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既然发心栽培僧材,难道青菜、豆腐、老米饭也不给学僧吃吗?”给!青菜、豆腐、老米饭都给学僧吃,但必须一样一样地下一个注解,不然,读者还要怪我得了便宜耍乖哩! 说良心话,天宁寺的饭食(指学僧和一般清众的),比起宝华山戒期中要好得多了!因为宝华山戒期中半个月才吃一顿干饭呀!而天宁寺则老米饭和青菜(有时是咸菜)天天有得吃,豆腐虽然不多,假定运气好的话,或是行堂的同学特别关顾你,在中午过斋堂的时候,你的菜碗(说汤碗更恰当些)里也许有两三块比方糖还大的豆腐!如果运气不佳,对不起,就请你弄碗把青菜汤泡泡老米饭吃吃吧!说到了青菜汤,最好拿几位同学在闲谈时说的话作注脚。 一天同学某甲对同学某乙说:“我一想起中午吃的菜来,就感到恶心!” 同学某乙问同学某甲说:“为什么呢?” 同学某甲说:“行堂的给我添了一碗汤,端起来正想喝,突然看到一条又白又肥的蛆在上面漂着,为了怕邻座的同学看到,我悄悄地用筷子挑出来甩在地下,再向碗里一搅,不得了!又有五、六条随着筷子翻了上来!” 同学某乙听了笑笑说:“那有什么稀奇?我在菜碗里还挑出一只屎蜣螂哩!” 同学某丙听了反驳他们道:“这些事你们千万不要怪当家的和库房里的副寺,因为他们都是吃的小厨房里的菜,哪儿会知道这种事情呢?” 同学某丁随问道:“那么,该怪谁呢?” 同学某丙道:“怪谁?哼!还不是都怪我们学僧有两只眼睛,如果大家都像洗菜师(他是个瞎子)一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罗嗦的了!” 在大江南北一般禅和子的口里,有两句最乐道的话,那就是:“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天宁寺的包子盖三江!”可是,我在天宁寺读书的时候,那“盖三江”的“包子”,已成了使人向往的历史名词了。每年冬天禅七中在大养息香之后,参加打七的人都能分到两个包子,那只是普通的菜包而已,比现在台北素菜之家卖的并不高明到那儿去。不过,大众日常所吃的老米饭,说它“盖三江”倒很恰当。因此,我想把上面两句话改为:“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天宁寺的老米盖三江!”不知道现在台湾的天宁老同学,对这两句话能不能够举手“通过”? 为什么我要说“天宁寺的老米盖三江”呢?前面说过,天宁寺的财产在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既然有那么多的财产,每年收的租粮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但因为收的多而吃的少,以致稻谷堆积如山,尽管每年车拉船载地大批出卖,然天宁寺大众吃的饭,却仍是五年以上或十年以上的老米(谷)煮的。不知内幕的人也许要问:“收的新谷为什么不吃,尽吃老米?”新谷好卖呀!陈谷都霉得成了块,谁要?同时,据寺内掌管经济大权的人说:“老米煮出饭来,虽然有点霉味,但吃了,人不会上火,容易消化,有营养!”这些话合不合营养学逻辑,恕我没有这种常识,不便批评;但吃惯了这种老米饭,霉味反变成了香味全是事实。这也许是“饥者易为食”的原故吧?不然,那就是佛陀的暗中加被了! 如果再有疑问:“天宁寺的财产那么多,大众的生活又是那么样子苦,他们剩的钱怎么个用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不便答覆,您如果有空的话,最好读一读《大醒法师遗著》中的第四百二十六页的一篇大文,不过,我可以简单奉告您两句话:“如果把十方僧物或常住物,打入个人的私囊,其结果一定是很惨的!否则的话,那就是‘因果怕和尚’了!” 说到天宁寺的法师,有几个的确也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了,但绝大多数都是“鸦鸦乌”一类的角色。我这样说,或许会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一般的讥笑吧?因为法师就等于是学僧们的法身父母。儒家好像说:当父母有了过失的时候,做子女的就应该苦苦地谏劝,谏劝不听就把父母的过失隐藏起来,不得对外人说及。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教诫弟子对师长的态度也是“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的。而我现在不隐师长的“过”,反观师长的“失”简直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我为了促请现在或未来在佛学院担任讲课的法师们,能以我们那时的几位“鸦鸦乌”的法师为戒,不要自误误人,硬充好汉,宁愿教人讥笑我,甚至咒骂我,我也要把那些“鸦鸦乌”的法师,教学的方法和对学僧的态度谈谈。 为人之师本来就不容易的,除了言教之外,身教更为重要,尤其是做一群僧青年之师,二者绝不可偏废。因为他们学成之后,不是当个普通的教书匠混混生活就了事的,而有继往开来,弘法利生的大任在。可是,那时教我们的一些法师,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给学僧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先来一套无关痛痒的“开场白”,与其说他是在训话,倒不如说他是在“指鸡骂狗”地发牢骚,往往弄得同学们,如坠五里雾中,不知道他说话的宗旨何在?等废话讲个够,他才翻开课本,拿起粉笔来,在黑板上照写一通。黑板写满了,法师放下手里的书本和粉笔,拍拍手上的白粉,背起手来,时而在讲台上的两端走走,时而到学僧座位前看看,等学僧抄完,离下课的时间大概还有十分钟左右,他再上讲台避重就轻地照课本原注讲解一番,就到摇铃下课的时候了! 如果第二节课仍是上第一节课的法师来上的话,那才有好戏瞧哩!你不要看法师讲课的本事不大高明,而他“观机”的能力倒是惊人的。比方: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法师要提出第一节讲的来问学僧啦,问的对象都是些笨头笨脑的人,或者是根本一点也不懂的人,常常弄得被问的人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嗫嗫嚅嚅地一句也答不出来,结果惹得全堂哄然大笑!然后,法师好像得到了胜利似的,阴阴地对那些被问的“可怜虫”笑笑,便以“猫哭老鼠”般的口吻,向被问的人说两句比骂还使人难以忍受的“安慰”话,就这样又是一节课。 或有人说:“法师提出问题问那些笨头笨脑,以及不懂的人是对的!因为这种学僧不用难题逼逼他,恐怕永远也没有成功的希望!”是的,这种说法很对,我也有同感。可是,法师们用心可不是这样。法师们的用心究竟何在呢?一则是寻笨人开心;再则是来混上课的时间,避免聪明些的学僧“乘隙而入”,当众问难。记得在预科的时候,有一位法师讲大乘百法明门论,他走上台正想问那些“笨人”,却被一个聪明的同学占了先机;他突然起立,请法师把百法中的“心王与心所”的关系和不同点详解一下。一时竟弄得法师“顾左右而言他”无从说起,从那以后,他才算对那些“笨人”网开一面,给予宽容! 其次,关于法师们待学僧的态度,也多是假惺惺地做作出那种不自然的样子,使人看到就不舒服。尤其是我们的那位教务主任,他那张待学僧的面孔,简直像一个恶辣的后母对待前房的子女,又像一个暴厉的君王对待他的臣民,冷酷阴狠,兼而有之,学僧见到他都唯恐避之不及。当时大家都奇怪:论学问他不如正科里面的大圆、竺安(一名筑岸),仪表更是差劲;不知以何因缘,院方竟看准了他那块料(这个疑问,近承曾在天宁佛学院授课多年的一位老前辈相告,才知道他原来是有某种背景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那位教务主任,待学僧的态度不仅像后母待前房的子女,暴王待他的臣民,而且常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来拉拢学僧,或是来压迫学僧哩!因此,一些有正义感的同学,看到他那种作风极为不满,常常有意无意用话挖苦他。他简直恨死了他们,无如那些有正义感的同学,能力强,来头又大,他只是在心内恨恨而已,也是无可奈何的!有一次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他被大圆骂了两句:“你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子海会?”他竟一气跑到院长那里哭诉着说:大圆如何如何看不起他,怎样怎样侮辱他,如果院长不叫大圆当众给他求忏悔的话,而他就要卷铺盖走路等等。但是,我们的院长是一位明察秋毫的智者,法师与学僧间事,表面上他好像不闻不问,心里却比谁都清楚。结果,院长向他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也没有叫大圆求忏悔,这桩不愉快事,就不了而了之了。 除此之外,教务主任的地域观念也非常之深。他尝把同学分为;小同乡、同乡、大同乡、北方人凡四类。他在这四类人中又分为智、愚、贫、富四个等级,然后他以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眼色,不同的声调,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待遇,来“适当”地处理这些不同“等级”学僧。现在我且举一个事实,请大家看看我们的那位教务主任,对于地域观念是多么的深啊! 天宁佛学院的教师,除了几位讲佛学的法师之外,还请了一位国文老师,一位英文老师,和一位讲地理、历史的老师。这三位老师都是在家人,他们的教学经验都很丰富,并且都有一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学者风度;尤其是那位教国文的吴老师,他那时候虽然已年近古稀了,精神仍非常饱满,每讲起课来,每一字一句都讲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他本人的学问虽是从“老八股”出来的,而他讲出来的东西,却一点陈腔滥调也没有。有一次他出了一个“郭孝子寻亲”的题目,叫全院同学(佛学院虽是三科制,但有的学科却在一起上,国文即是一起上的学科之一)各人作一篇文章。郭孝子寻亲是儒林外史上的一则故事,吴老师把它选入了他自己编的“国文集萃”里面,讲的时候,因为同学们听得特别有趣,所以他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叫大家批评批评郭孝子的孝行特点在什么地方?我那时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灵感,在限定的作文时间内,竟一口气写了千把字缴了上去,文内大意是说:郭孝子的万里寻亲的孝行,一般孝子都可以勉强做到;而使一般孝子最不易做到的是,当他找到了已出家的父亲,他父亲不承认孝子是他的儿子,而孝子却仍在暗中孝敬了他父亲三年。等到发作文的一天,吴老师站在讲台问:“哪一位叫真华?”我听了不禁一惊,赶忙站了起来,心想:“糟啦!一定是文章出了毛病,老师要拿我出洋相?”可是,当我起立之后,他的眼睛在老花镜里向我瞅瞅,又向我招手,示意叫我到讲台跟前去。我到了讲台跟前,他把我的作文递给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把其他的作文一份份地交还了大家。这一小小动作,曾使我心跳不已,同时也使全体同学感到惊奇!因为以前发作文的时候,多是由老师交给级长,再由级长发给同学,次序也是由正科而预科,由预科而先修科的,今天突然从全体学僧中,第一个把我这个“老侉子”叫了出来,大家在感觉上当然有点儿不寻常了!因此,刚刚离开讲台,一个同学一把把我作文夺去,看了一眼,就大叫着说;“九十九分,真华的作文九十九分!”经他这么一吵,同学们一窝蜂似地向他聚拢来,脖子伸得跟长颈鹿一样争着看。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同学摇头晁脑地连连念道:“文情并茂,意境超人!文情并茂,意境超人!” 等大家哄够了,作文才又到了我手里。我回到自己的位子坐了下来,先把改过的作文细细地看了一遍,当我在最后的一页,看到又红又大的两个并排写着阿拉伯数字的“99”和“文情并茂,意境超人”的评语时,我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这一表现虽然显得太没有出息,可是,如果我把我只读了两年私塾的情形谈谈,相信读者也会为我这份“光荣”一掬同情之泪的。不过,我不愿在这儿赚读者们的宝贵泪珠,还是言归正传吧! 我正在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我的那篇所谓:“文情并茂,意境超人”的作品,不意一抬头竟看见了我们的那位教务主任,站在我的对面正在皮笑肉不笑地注视着我;我立时就从他的脸上看出了对我厌恶的表情,但我仍勉强保持着原来高兴的样子,低下头读着我的文章,不去理睬他。 但是,我们的那位教务主任,好像非向我头上泼一瓢冷水才甘心似的,他慢慢地踱到我的位子前面,先是“嘿嘿”两声冷笑,然后问我:“什么好文章值得这样子高兴?拿来我看!”我只好站起来双手把文章递给他。他接过一边看,一边嘴咧得跟裤腰样,现出一种不屑的样子。他看了之后“啪”的一声,把作文往桌子上重重地一放,把手一背,说:“如果你写的这东西也可以叫文章,天下会写文章的人真要羞死啦!告诉你,不要得意忘形,要不是韦普济的介绍,你有资格进佛学院?你睁开眼来看看,佛学院有几个北方人(除了我,还有一个瑞光)?”这像什么话?这是一个堂堂的教务主任应该向他的学僧讲的话吗?尤其是“要不是韦普济的介绍,你有资格进佛学院?你睁开眼来看看,佛学院里有几个北方人”的几句话,我听了简直如利箭穿心!我气得呆若木鸡站在那儿,及至神智恢复,已不见教务主任的影子了。大多数的同学也都到院子里散步去了,教室里剩下的几个同学用不同的表情向我看看,也陆续走出了教室,大多有说有笑地在院子内玩着,其乐也融融!而我则像一个受了重创的小兵,踉跄着回到宿舍的广单上,痛苦地倒了下去二十 心生退悔 尽管天宁佛学院的教务主任,常无端地在我身上吹毛求疵,使我难堪,但仍有不少的同学同情我,甚至为我抱不平。有一次天宁寺常住想在佛学院里找两个学僧下乡收租,因为收租回来可以得两三石谷子的犒劳,想去的颇不乏人。几位好心的同学见我一切都是靠人接济,他们竟用人事关系向负责人替我活动,并且也获得负责人的应允了,可是,因为教务主任从中作梗,结果他们空费了一番心血。因此,几位替我活动的同学,常常在背后骂他:“畜生不如!”然而,世间上的事多是难以逆料的,收租的人下乡不几天,竟被佃户勾结土匪打死了两个——一个学僧和一个知客。当常住里用收租的船把他们的尸体装回来的一天,学院里的法师和同学们,无不为那位无辜牺牲的同学默默地流着眼泪!此时我虽然自庆因教务主任的作梗而保全了一条小命,但当我的眼睛接触到那位被土匪用枪击毙的同学时,内心的悲伤并不减于任何一个同学!本来,他是不愿去收租的,因为天宁寺某监院是他的师叔,他的师叔为了想叫他为常住立点功,铺铺未来的出路,在半劝半迫的情形下才勉强去的,想不到大功未立就死了!后来,常住里虽然为了酬庸他“为众殉身”的功勋追赠书记之职,而学院里的师生们,仍为他的死去唏嘘不已!当然,他的那位师叔,更有难言之痛了! 收租的悲剧发生以后,大家都好像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般的预感,无形中读书的兴趣都减低了!这样一来,一些与教务主任及与法师们合不来的同学,多借故纷纷退学离院他去。后来我在苏州遇见竺安,在宁波遇见大圆、悟修等同学时,一谈到天宁佛学院来,都为院方用人不当,而惋惜!而嗟叹! 借故退学的同学们走了不久,诨号叫“小侉子”的瑞光,也因他师父的函召回了南京。于是乎我这个老侉子更显得孤单了!孤单得使我有着生活在前无水草、后无村落的沙漠中的感觉!尽管如此,为了不愿辜负鹤轩老和尚对我的一片热心,和韦普济居士的协助,我仍咬紧牙关忍受到放了寒假,才以到居士林给韦居士帮忙冬季救济的理由,离开了佛学院。 我住在居士林,无聊的时候,横七竖八地满桌子上放着我写的“心生退悔”的纸条子,一天被韦普济看见了,他惊奇地问我:“你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笑笑说:“对于在天宁寺读书的事,我已生退悔心了,以后想找一个地方念佛了生死去!”不料韦听了我这两句话,竟说:“不读书我不反对,但是,念佛也不必另找地方呀!这儿(指居士林)东边的一间小楼正空着,你可以搬进去常住,我也有大藏经,如果你发心的话,我愿供养你阅藏三年,吃的、穿的、用的一切不要你烦神,怎么样?”我看他说得很认真,也不得不郑重地说:“你的发心我很感谢,不过,我是没有这种福报的;受了戒还不到三年,求学又弄得半途而废,真可以说是一个少参少学、无智无德的哑羊僧了,如果现在就受你的四事供养,将来不‘披毛戴角还’才怪哩!同时这一年来已受你很多布施了!我正愁着无以为报,怎敢再债上加债呢?” 他听了我的这一段话,不以为然地说:“僧宝是人天的福田,在家弟子供养是应该的,你能为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未必),说什么无以为报,有以为报呢?说真的,出家人住丛林修行很好,就是生活太苦了!说句罪过的话,吃的简直不如叫化子吃的(就是说不如狗吃的也不算罪过),你如肯常住这儿的话,我把三餐叫她们(他有一个外甥媳妇和一个女弟子替他煮饭)调得如如法法,你的身体就健康了!身体一健康,看经也罢,念佛也好,才都能够安心地去做。否则,一切都谈不上。印光大师不是有‘身安而后道隆’的名言吗?外国人不是也说‘健康为一切事业之本’吗?希望你不要再执著啦?接受我的这一点诚意吧!”当时我心里想:“我从老远的北方,冒着生命的危险跑到南方来,是为了参访善知识修学佛法的,我怎好像个老太爷似地叫你供养?善士!你的诚意是可感的,但请你愿谅我不能够接受它!”于是,我在居士林勉强过了一个阴历年,就离开了常州,而到了苏州。 我没有离开居士林之前,有不少的同学常去看我。有一次一个同学告诉我:我离开佛学院不几天,学僧与执事之间,曾发生了一件趣事,气得僧值师父直瞪眼睛。经过是这样的:一天因为寺里住的伤兵死了几个,僧值师请法师派几十个学僧帮忙去埋,并规定一律穿短衫裤,不戴帽子。可是,到了寺后公墓的时候,僧值师发现一个同学穿着伽蓝褂,僧值师即毫不客气地质问那同学说:“规定一律穿短衫裤,你为什么穿伽蓝褂?脱掉!”那位同学听了不但没有脱,反学着僧值师的声气说:“规定一律不戴帽子,你为什么戴帽子?脱掉!”我听到这儿不禁哈哈大笑着问:“这一反击,我们那位癞痢头僧值师(他因为头上癞得一塌糊涂,所以一年四季帽子几乎都不离头)吃得消吗?”那位同学说:“就因为他吃不消,才跑到大和尚那儿跟上次教务主任一样,哭着要辞职,意思也是想请大和尚叫那位同学当众求忏悔,挽回面子。但是,那位同学宁愿被开除也不求忏悔。”我又叹口气说:“僧值师也太专制了!自己为了一点臭面子不能以身作则,怎好去怪他人?现在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时代了,这种观念不知悔改,必是佛教进步的一大障碍!”那位同学听了,头点得跟鸡吃碎米一样。二十一 苏州灵岩 对于在天宁佛学院读书的事既然是心灰意冷了,而自己又不愿接受他人的长期供养,再在常州等下去,除了蹉跎宝贵的光阴,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不等下去又怎么办?回故乡去,自己却也难免有一种“无颜见江东父老”般的愧疚!去南京吧,南京又有何处能够使我安身立命?因此,我住在常州居士林期间,表面看来生活得很好,实际上内心最是痛苦! 有一天我在韦普济居士住的小楼上的一间佛堂里,看见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征得韦的同意我拿到房间读了一遍。意外地,使正站在十字路口张惶失措的我,竟获得了正确前进方向,同时我也深深领会到了印光大师自利利他的秘诀——诚、敬二字。如他老人家给吴璧华居士的一封信上说的十首偈颂,我常会在高声朗读时,感动得流下泪来!这十首偈颂虽然仅仅一百六十个字,也没有什么深奥的义理,但他已把佛陀示现的“大事因缘”说得殆无不尽了!现在写在下面,以飨没有读过《印光法师文钞》的读者。颂曰: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只因迷背,轮回不休! 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 如人渡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既然因读《印光法师文钞》,使我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当然不愿再为口腹之欲,而在居士林坐享清福了!于是,我在一九四八年初,辞别了韦普济居士及几位要好的同学,背起包袱,便离开了常州,去苏州灵岩山寺了。我的这一转变,一些相识师友听到了非常惊奇!他们以为我在天宁佛学院已住了一年,对佛教的看法,多多少少总要染些“新”的观念。对佛教有新观念的人,大多是把参禅念佛的人看成“老魔王”的;而我忽然离开佛学院,去做念佛的“老魔王”了,他们怎能不感到惊奇呢?其实,我到佛学院求学的目的,只是想多知道一些佛教的道理,而后依着所知道的随分随力去行,庶几不负出家参学的初心就成了,压根儿脑子里就没有什么“新”“旧”的观念,当然更不会把真正参禅念佛的人,视同“老魔王”了。 苏州,是个物丰民富、山明水秀的地方,古迹名胜之多,为它处所少见;愧我没有文艺作家们那样的妙笔,把它描写得入木三分,美丽动人!但是,我既然到了这山水如画的胜地,不管怎样也应该说两句赞美的话,以附庸风雅呀!说,又从何说起呢?总不能笼统地说:“啊!苏州真美丽!美丽得跟天堂一样”,就算了事,因为天堂是“上帝创造的?”唯有信仰上帝的人才有福分到,不信仰上帝的人则无法想像;可是,苏州这地方人人都可以到,如果现在我对没有到过苏州的人说,苏州美丽得跟天堂一样;说不定他们会误会苏州似“乌托邦”哩!因此,宁可叫读者笑我笨拙,我也不愿意把我们美丽的苏州,比成“乌托邦”似的天堂,现在还是来谈谈灵岩山吧! 灵岩山名称的由来,据《灵岩小志》序上说,是:“旧多奇石,灵芝为最,故名灵岩”的。该序文又说:“吴郡多佳山水,城西南数十里,众峰耸峙,环如障列,而灵壑奇秀,泉石清幽,四山遥带,俯瞰具区,灵岭称尤胜焉!山高三百六十丈,广一千八百亩……。” 又,该小志《今古名胜之一》的一段文中,叙述灵岩山寺兴革的情形说:“灵岩寺,吴王夫差之馆娃宫遗址。自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梁天监中,复增拓之,名秀峰寺,有智积菩萨化形画像之异,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唐为灵岩寺。宋蕲王韩世忠荐先福,名显亲崇报禅寺。明洪武初改为丛林,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永乐十年重修,弘治中毁……。清顺治六年,僧继重修,赐名崇报禅寺。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颜重建大殿,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二年,僧念诚稍葺殿宇;近复启建大殿,改建山门,由印光法师题额,仍复灵岩旧称。” 灵岩山既然是由“旧多奇石”得名,读者可以想像得到:这座岩奇石的山巅之上,再加上一座外貌辉煌的寺院,气象是多么的雄伟啊!实际上也真雄伟得可以。从山的东边看上去,郁郁苍苍,一层一层地恰如一座天然的绿玉宝塔;从山的南边看上去,巍巍峨峨,又像一座峭壁如削的石城(灵岩一名石城山);从山的西边看上去,又像一头大象(故灵岩亦名象山),背上驮着一顶灿烂夺目的皇冠,不时回顾着。如果你跑到山顶远眺,那又是一番风光了!在寺前面可以看到波涛万顷的太湖,湖中的东、西洞庭两山隐隐约约的,好像两艘沉浮不定的巨轮,正迎面开来;在寺后面可以看到宋名政治家范仲淹的老家——天平山;其它阡陌纵横的田畴,相互交流的河渠,蛛网般的道路,花园般的村落,只要放眼看去,星罗棋布,自然成趣。灵岩山有这样多的优越条件,说它是一座天造地设的佛教道场,实不为过。二十二 印祖芳规 印祖,即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提起印光大师,不但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净宗泰斗,而且也是一位佛儒兼通的大师。然而,他从不以高深自炫,他生平自利利他的秘诀,不外“竭诚尽敬,持戒念佛”八个大字,但因为他能够始终如一,言行一致,这个八字秘诀,即被千千万万的道俗视为修身进德的圭臬了!因此,有许多从未与他见过面的人,一听说他已往生,都哭得如丧考妣一般!记得有一位叫做广觉的出家人,因为仰慕他老人家的德学,常常想到灵岩山亲近他,不料亲近的因缘尚未成熟,他老人家就在一九四○年往生了!广觉悲痛之余,即作了一首长颂,以明他对大师的钦敬和哀思。颂曰: 师是西方大势至(事见杨信芳居士《纪梦》一文),卓锡灵岩岁方四,垂手而兴古道场,山灵呵护法王寺。 法云普覆阎浮提,遍润焦枯各畅遂,老农村媪与贩夫,莫不晓师之名字。 师唯一语教念佛,如母忆子无以异,都摄六根妄念空,安养往生非难事。 莲风所扇满寰区,日丽中天得广被,说法不务妙与玄,实语开示有真旨。 三百年来唯一人,弘老此语有见地,十余万人弟子中,愧我未得列名字。 遇缘犹冀执巾瓶,稍聆净土甚深义,孰知相见竟无缘,一旦寂光遽归去。 本来无来今无去,法界一真相无二,群儿失母哭声嘶,寒江昨长感恩泪。 感恩之泪不易挥,非师盛德殊难致,三十余年弘净土,乘愿再来此叔季。 数十万言传文钞,缁素依归咸所赐,我今展卷泪潸然,替人如斯真不易。 陆沉天醉世如斯,又丧导师悲忍置,回心虔念阿弥陀,无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从这首长颂里,印光大师道德文章感人之深,就可见一斑了!至于他老人家的出生地点,在俗状况,剃度经过,嘉言懿行等,在《印光法师文钞》里,和真达和尚等等为他写的行业记中,已说得很清楚了,无需我再来饶舌,不过,他老人家为灵岩山寺立的几条规约,颇有一谈的必要。现在 写在下面: 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这五条规约,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但用心仔细研究一下,没有一条不是对着当时一般丛林的弊病而发的。我们打开窗子说句亮话,凡是出家住过丛林的人,哪个不知道绝大多数的名山道场,都是毁在“法眷私属”手里?印光大师这种“只传贤,不传法”的民主作风,不仅是灵岩山在十余年内蔚然成为一大道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佛教起死回生的最好良方! “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的一条,尤为大师独具慧眼的创见,其意义是与“只传贤,不传法”有着密切关系的。因为崇尚传法的丛林,不管接法的人贤与否,时候一到,就得乖乖地把方丈的宝座让给法子;如其不然的话,一定会平地起风波,把一个大好道场,弄得乌烟瘴气,佛僧不安。因此,“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不独可“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而也正是消弭法师与法子之间争名夺利的上策。 “不传戒”的一条规约,系大师生平所主张的“三不准”口号之一,他的三不准口号是: 一、不准滥收徒众 二、不准滥传戒法 三、不准滥挂海单 什么叫做滥收徒众呢? 滥收徒众,就是随便给人剃度。有些人为了加强“法眷私属”的阵容,既不考核他人的身世,也不详察他人的动机,三言相投,不管三七二十几就给他人剃度了!这种情形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出家人是佛教里的主干,人天的导师,不加考核和详察就给人披剃,一旦被披剃的人做了坏事,还不是整个佛教跟着倒霉? 什么叫做滥传戒法呢? 滥传戒法,就是随便开坛传戒。这种滥传戒法的玩艺,对于佛教的危害更大。有些人在出家之后未受戒之前,尚能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地做个出家人,一旦受了戒,头上的香疤还脓都都的,就以为:我是比丘了!或我是比丘尼了!甚至我是法师了!随之而生贡高我慢,空腹高心,目无师长,这种人也足使教运衰退,佛法早亡。 什么叫做滥挂海单呢? 滥挂海单,就是随便开单接众。过去有一些滥讲“方便”和滥讲“慈悲”的寺院,对于外来挂单的出家人是抱着“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态度;因此,有些出家人,受了戒,既不参禅念佛,也不听经学教,就悠悠泛泛地一年到头在外游荡。因为到处有单好挂,食住无虞,也就乐此不倦,以终其生了!社会上讥出家人为“蛀米虫”,或“寄生虫”,实多起因于此。总之,印光大师是过来人,他的规约也罢,口号也好,如果我们能够随分随力地去“实践”,纵然“滥”的作风不能绝迹,而“泛”的形势,或尚可收拾吧?二十三 妙真和尚 我在灵岩山参学期间,曾听一位跟印光大师当过多年侍者的老参对我说: “灵岩山在印祖圆寂之后,法运能够一天比一天兴盛,印祖的余荫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妙真和尚为常住,为大众,废寝忘食,夙夜匪懈的功劳,实也不可埋没!” 很对,灵岩山如果不是妙真和尚那样子发心维持,恐怕在印光大师尸骨未寒之际,说不定就搞得一塌糊涂了!无怪印光大师在圆寂数日前即召集在山全体执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议,并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了。原来他老人家生前已看清楚妙真是他唯一的遗志继承人了! 妙真和尚籍贯湖北,是一位开山祖师型的人物。个子矮矮胖胖的,两眼炯炯有光,走起路来老是像在赶已经开动了的火车,使人看到似乎觉得他的时间常常不够分配。平时与客人会谈,或是进念佛堂去讲开示,总是慢吞吞的,每句话都拖着很长的尾声;可是,一旦常住里有了重要事故发生,或是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说起话来,则又像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了。但他的心地非常地慈悲,尤其是对年老多病的比丘,有空他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如意寮(老病休养的所在)嘘寒问暖地去安慰他们。 又,灵岩山是一个新兴的道场,常年建筑费用,和数百僧众的道粮,合起来开支的数目是相当大的,维持颇不容易。所以,妙真和尚为了常住和大众,一年之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住在上海;其余的时间,不是兢兢业业擘划寺务,即是诚诚恳恳领众焚修,常住里有坡事的时候,他只要在山上,搬柴运米等劳作无不随众进退,从不以方丈之尊,坐享现成。 记得我从苏州到木渎,从木渎到灵岩山的一天,因为路不熟悉,在木渎雇了一个本地人,带我到灵岩山下。这时候我的行李比住在南京毗卢寺已多一倍。除了一只包袱,还有一小木箱的书和一小藤篮的零碎东西,山路的坡度虽然不大,但背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一手拎着木箱,一手提着藤篮,爬到“三百六十丈”高的山顶,实感困难。然自己又没有多余的钱雇人送到山上,也只好一步一步地向上挨了!不想往上刚走了几步,就看到从山上下来一个矮而胖的出家人,身上穿一件老灰色布大袄,头上戴一顶黑洋布做的风帽,脖子里挂一串念珠,手里拄一根竹杖,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向我看看,我随即放下行李合掌为礼,他便站着了。遂问我道。 “老菩萨从哪儿来?” “从常州来。 “老常住(即出家小庙)哪儿?” “小庙在河南。” “在哪儿受戒?受戒几年啦?” “在宝华山受戒,受戒两年多啦。” “一向在哪儿参学?” “没有参学,在南京打一年混,常州打一年混。” “在南京那一家丛林?常州那一家丛林?” 他问到这儿,我心里有点不耐烦。心想:“你又不是知客师,盘问这样子清楚干么?”但为了礼貌,我还是照实答覆了他。然而,他好像开一辈子杂货店,不知道矾(烦)几个钱一斤似的,接着又问: “你到这儿有什么贵事?” “想亲近亲近这儿的大德,进堂念佛。”我怕他再噜苏下去没有个了,一边回答,一边便把行李拿起来向上走。他则仍向我笑笑说: “很好!希望你在这儿发长远心。”说过他即走下山去。 我背着行李,穿过“继庐亭”到了“迎笑亭”的时候,已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身汗淋淋的了!于是,把行李放在亭子里面的石凳子上,刚坐下想闭目养养神,想不到那位向我罗嗦了半天的老僧也从山下转来了,他肩上扛一根一丈来长,碗口样粗的木材,很吃力地向上走着,我看到这种景象既感动又惭愧,急忙站起来想让他坐下休息休息,但他却没有接受我的好意,一步也不停留,身形即渐渐消失在松柏林中。我背起行李正准备追上去,突然茂密的松林中又钻出一个出家人,他高高的个子,一脸络腮胡子,穿一身灰色的短衣,手里拿一根棍子,看到了我就念一声:“阿弥陀佛!”很亲切地跑到我跟前,即没头没脑地与我攀谈着。乍见他那付尊容我很有点儿害怕,及至谈了一会,知道他是灵岩山的知山师(知山,是山林道场执事之一,专门管理山上的树木),我的心才平静下来。可是,等到知山师告诉我,刚才扛木材上山的老僧就是妙真和尚时,刚刚平静下来的心不禁又震了一震。心想:“寺里僧众数百人,为什么还叫大和尚出这样子的苦力?” 后来,我在客堂任职,日子久了,才知道妙真和尚所以能够为常住,为大众,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风尘仆仆,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夙夜匪懈地发心,完全是受了印光大师的感召。因为印光大师在圆寂之前,曾把妙真和尚叫到榻前,剀切嘱咐道:“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不过,人总是有缺点的,妙真和尚自难例外。他有什么缺点呢?他的缺点就是“一把抓”。因此,灵岩山的职事无论大小,无形中都变成了有“职”无“权”的“齐天大圣”。二十四 森然二德 佛教里挂牌子修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放下身心,摒除万缘,为了生死修行的,却少之又少!笔者虽然不才,以前我也曾跑破几双草鞋,巡礼过几处丛林,拜见过许多高僧,则从没有遇到过像灵岩山的德森、了然二位老法师,那样子看得破,放得下,而认真修行的人! 森、然二老是江西人,同是印光大师的入室弟子,同是辅弼印光大师弘扬净土最力的人,又同是在灵岩山闭生死关的行者。他们的学问道德,以及在灵岩山的资格等,比起妙真和尚来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并且又都具备印光大师为灵岩山订的五条规约中的第一“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的条件。依当时一般丛林的风气说,印光大师圆寂之后,他们应该与妙真和尚分庭抗礼,以较长短了!但是,他们不但不那样做,而且甘愿做一个清众来协助妙真和尚。这样一来,妙真和尚对他们更敬重了,于是便修建了两座关房供养他们。说来这两位老人家也真伟大,他们便共同发愿闭起生死关来,大有当年释尊在菩提树下“不证菩提,誓不起此座”的气魄!我因为常陪来山的人叩关问道,对于这两位大德的言行略知一二,现在顺便谈谈,我想读者一定是“愿乐欲闻”吧! 德森老的关房叫做东关房,在印光大师纪念堂附近,环境很静,是一所办道用功的好地方。他老人家因为以前常住上海,所以到他关房叩见问道的人,要比去了然老关房的人多出数倍,但他并不因叩见的人多而感到烦扰,相反地无论何人何时叩见,他都显得极其欢迎的样子予以接见,并很耐心地答覆着叩见者所有的问题。他的江西方言一般虽是不易领会,因他说话的态度恳切,往往有些人都能在他说话的态度中,意会到他说话的重心所在。记得有一次上海来了几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老太婆,到山上时已黄昏了,走进客堂即吱吱喳喳地吵着,要去东关房拜见德森老法师,因为那天客堂轮我当值,对于她们那种举动虽然感到头痛,以职责所关,只好答应了她们的要求。可是,当我带着她们进了东关房的外门,不意竟与护关师撞个满怀,他怔了一怔,一看是我,便合掌问道: “知客师父这样子晚了,来关房有什么事?” 我指指身后的几个老太婆说: “她们要拜见老法师。” 护关师说: “老法师今天身体不大舒服,做完晚课就养息啦,请她们明天来见好吗?” 这时候几个老太婆已到门里,一听护关师叫她们明天再见,就又肆无忌惮地拉直嗓门大喊: “不行,不行,明天一早我们就要下山,无论如何今晚也要见见老法师。” 护关师面有难色地看看我,我也无可奈何地向他看看,就在我和护关师正踌躇的时刻,几个不可理喻的老太婆已闯到了关房,及至我赶到,一张我极熟稔的清癯面孔,已在关房的窗口出现了!这当口,我和护关师只好相互交换一个苦笑,默默地站在旁边,静听他老人家那千篇一律的开示:“你们从哪儿来?你家是做什么事的?他家是做什么事的?学佛几年啦?”人家答覆了他的问题之后,他总是连说:“好!好!好!多念阿弥陀佛……。”过后那几个老太婆说:“老法师的话虽然很难懂,但听了之后心里却觉得很舒服!”因此,她们都有不虚此行之感,次日一早就欢欢喜喜地遄返上海了!可惜众生福薄,这位老人家以八十高龄,已于去年(一九六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安详生西了! 了然老的关房叫做西关房,距离东关房约三百码左右,比东关房的环境更为优美宽大。关房外面的庭院里,有一眼天然的石泉,泉水清澈见底,百十尾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金鱼,在里面悠然地游着,好像很快乐的样子。泉的四周有人工砌成的梯形石壁,每一级上都很巧妙地安放着几盆不同种类和不同颜色的花草;尤其是那几盆希有难得的珍桃,高才盈尺,就结了数枚大如鸡蛋的鲜红桃子,使人看了会很自然地生起一种不太平凡的感想,不知道的人看到这种境界,都以为这儿有一个学有专长的园艺工人在负责剪修,其实,这一切都是了然老自己不假人手的杰作。 不久以前我同我的老同参净念法师曾说过:“如果有人提倡以投票方式,选举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的话,我一定投了然老法师一票。”为什么呢?因为了然老的言行有些地方太像印光大师了!他原先虽然是一个看“念佛是谁”,“找娘生以前面目”的禅和子,但自从亲近印光大师之后,便一门深入地专修净土法门了,由于他老持戒精严,念佛恳切,在他关房的佛桌上、香头上、灯芯上,竟不可思议地跳出许多体圆如珠,晶莹透明的舍利子,这些舍利子笔者曾亲眼见过,我相信凡是一九四七、八年间在灵岩山住过的人,必定也看到过。除此之外,了然老的修养工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记得有一位叫做赵孑僧的居士,从他的原籍安徽逃难到了灵岩山,因为他是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又曾在军阀时代当过高级将官,学问也不错,妙真和尚就请他在佛学院担任国文讲师,一九四八年他的家眷也逃难到了苏州,先住在灵岩山的下院报国寺,一切生活费用都由妙真和尚给想办法。可是,赵某不但知恩不报,反骂妙真和尚亏待了他的家眷。后来一定要妙真和尚拿出若干钱来给他经商,否则的话,就要对妙真和尚不客气。妙真和尚当然不会满足他的要求了,于是他又去请了然老代他向妙真和尚说项,了然老笑笑对他说:“赵居士,常住里的钱米都是由十方信众供养出家人的,以因果的道理来说,和尚收留你的妻儿在庙上食住,已为不当了,哪能够再拿钱给你经商呢?你是懂得因果的人,这个主意还是打消的好!”赵某不听还好,一听火气更大了,遂拍案大骂“了然,你也不是东西!”了然老又向他笑笑说:“你在这儿骂骂消消气也好,不过,我拜佛的功课尚未做完,不能陪你!”说过,他老就去拜佛了,赵则一直骂到声嘶力竭,才离开了关房。二十五 太湖收租 我去灵岩山的目的,原是进念佛堂念佛的。可是,在差别因缘的支配下,进念佛堂还不到三天,竟被拖出来到太湖之滨的一个叫横津的地方,收了两个月的租;收租回山不几天又被迫进了客堂当起知客来。这一始料不及的事情,说来话又长了! 出家人到丛林下参学,除了有人事关系的,都必须先经过客堂里的知客查问一番,而后再由知客或照客送到上客堂去。我到灵岩山没有人事关系,所以我也跟千千万万的普通在外边参学的出家人一样,挨了知客师一阵子的“官腔”,才被送进了上客堂。 上客堂,一名云水堂,又名十方堂,是一个凡圣交参、龙蛇混杂的所在。但那些若凡若圣、若龙若蛇之辈,在这个“堂”里,则一律受着“上客”的礼遇:并且,除“禁谈国是”之外,都有着绝对的言论自由,也就是说只要你高兴,上下古今只管拣大的吹好啦,谁也不会去干涉你。因此,住在这个“堂”里,例如:“你不要小看俺年纪轻,终南山七十二家茅篷,俺都曾住过三冬五夏”这一类的“傻话”,时常可以听到。两三年前,我从北方出来的时候,在路上虽然挂过几次单,而都是没有上客堂的小庙;受过戒,去南京毗卢寺,乃至到常州天宁寺,都未曾经过上客堂;一到了灵岩山的上客堂,突然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听到那么多有趣的话,见到那么多有趣的事,我竟打消了“在上客堂休息一天,就要求进念佛堂”的计划,一住便住了半个月。如果不是因为陪几位新到的“上客”,去新塔院瞻礼印光大师的舍利子,中途遇见了曾在天宁寺禅堂里当过司水的净持师的话,进念佛堂的日期,恐怕要等到“驴年”去了! 净持师也是湖北人,因为他在灵岩山有位当堂主兼银钱副寺的师叔,他在灵岩山住了还不到一年,就做外副寺了。我们见面时在谈话中,他一听说我在上客堂已住了半个月,就急得猴抓热铁似的,催着我赶快进堂。他说:“你在上客堂里无论住多久,都不能算是常住里的,你既然是发心来灵岩山念佛的,还是早些进堂的好!”当时我也没有表示可否,向他合合掌就同几位新到的“上客”去了印祖塔院。没想到第二天在斋堂吃过早粥,刚刚回到上客堂,寮元师(即上客堂的主管)就递给我一张纸条,我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请峻山(峻山是我的别号,住灵岩山期间即用此号)师带行李来客堂!” 我依招呼到了客堂,昨天去塔院途中遇见的净持师,正在这儿同几个知客师指手划脚地谈得起劲。他一看到了我,不由分说一把抓着我就向着几个知客师面前拖(“太不像话!”当时我的心里说),一边叫我向知客师们顶礼,一边即大吹其法螺,说我在常州天宁佛学院读书怎样怎样,与他的交情如何如何。然而在那个当口,也只好由他去吹,否则,他的面子既无处可放,我进堂的事恐怕也不会顺利了!就这样“独榜御进士”似的,我一个人被知客师送进了念佛堂。 由于净持师的吹嘘,在我住进念佛堂第三天的下午,妙真和尚又把我叫进丈室。我到了丈室顶过礼,妙真和尚即开门见山地说: “我昨天才从上海回山,听净持师说你在天宁寺与他是同参,明天他就要去太湖收租了,他希望你能同他一道去。我看你人也满老实,就发发心跟他去吧。”一听要我去收租,立即想到天宁寺因收租发生的悲剧,于是我说: “和尚慈悲!晚学为了一心念佛,才来山亲近和尚的,进堂尚不到三天就去收租,我觉得太辜负自己了!同时,晚学又是个做事没有经验的人,就是去也帮不了什么忙。和尚慈悲!收租的事请另叫他人去吧,我希望先在堂里念几年佛!”说过,我又向他拜一拜表示谢罪。但他却显得很生气的样子说: “十方常住十方僧,凡是住在这儿的人都有为常住做事的义务,你来山为了念佛,哪一个不是为了来山念佛?如果你也一心念佛,我也一心念佛,大家都一心念佛,常住的事谁去做?你说:‘没有做事经验’,这是借口,不是理由,要知道做事的经验是从做事中得来,不做事则永远没有做事经验;青年人出外参学,最主要的是‘听招呼’,不‘听招呼’的人,就是跑遍了四大名山也得不到什么利益!”说到这儿他看看我,见我站着一言不发,接着又说:“你回堂去,把衣单(行李)提到库房来,明天跟净持师去收租,收租回来再进堂好好地念佛。” 妙真和尚的这段话,隐隐约约给我指出了两条路,即是:“听招呼”和“卷行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好选择第一条了! 太湖,是渔人谋生的乐土,同时也是盗匪滋生的温床,在国家遭受内忧外患双重压力的年头,盗匪们的行为来得更凶更恶更残酷了!因之,在一九四七、八年间,太湖附近烧杀抢掠的事,时有所闻,无形中给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良善同胞,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安。我和另外一个出家同道,一个居士,两个工人由净持师率领着,从木渎坐舢舨去太湖收租的时候,正是“绿柳才黄”的季节,小河两岸的树木在柔和的春风吹拂下,虽然已由萎枯而变得欣欣向荣了,但是,两岸附近的村落却都呈现着一种“朽枯寂无人”一般的景象!偶尔道路上,虽也有三三两两的农夫村媪,担携着他们用血汗培成的蔬菜赶市,面孔上却看不到一丝的喜悦光彩,所能看到的则是憔悴和殷忧!“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憔悴和殷忧是盗匪们给予的?抑是其他同胞们的苦难感染的?”我手指着路上的行人,这样问净持师。可是,好久也没有听他答腔,我掉头看看他,原来他已靠着船舷颓然入睡,我再看看其他的几个人,也都在磕头打盹,连摇橹的工人也不例外,我不禁用手在那个摇橹的工人肩上重重地拍了一下,并大声说道: “喂!大家的生命都操纵在你的手里,你怎么可以睡呢?” 船抵横津,日已过午。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搬运上岸,然后又从岸上搬到为收租事先赁好的房子里,等到一切就绪,吃了饭,天色已近黄昏;大家休息了一会,净持师即叫另一位出家同道,带一个工人去街上购买日用杂物,他则带我和同来的一位居士,走到附近的几个佃户家看了看,而另一个则看守门户及做些打扫庭院的工作。 我们到佃户家名义上是拜访他们,实际上则是好像在告诉他们说: “喂!我们是来收租的,希望你们赶紧准备缴租呀!” 可是,那些表面看来是老实头,内心却狡猾万分的佃户们,一看我们到啦,不但没有半点儿主人对客人应有的礼貌,并且立刻就现出一种不高兴的样子对待我们。如果在谈话中我们真正地将来意说出时,他们便好像有先见之明似的,又好像在下逐客令似的说: “知道啦,明早到茶馆里再谈吧!” 一家如是,家家皆然,一时把我弄得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为什么一定‘明早到茶馆里再谈吧’呢?”后来我把这一疑问请教同来的一位居士,才知道“明早到茶馆里再谈吧”的一句话,原来是苏州固有的风俗,在我来说,真算是一个闻所未闻的趣事! 既然人家都说:“明早到茶馆里再谈吧”的话了,我们也只好采取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的民主作风,一无所获地回到住所,洗足已,就上床睡了。 第二天还没有等到朦朦亮,净持师就忙着一面叫工人起来烧饭,一面与我和同来的一位居士,谈论着“坐茶馆”的时候,应怎样对付那些狡猾的佃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谈论的结果,得到两个“假设”的对策,即是: 一、假设有的佃户说:“去年收成不好,租粮没有办法一次缴清。”应该怎么办? 对策是:“你实在没有办法一次缴清,也不叫你为难,那么,你就先缴百分之八十吧?”假如佃户百分之八十也缴不出,就叫他先缴百分之七十,但不管怎样,也不得少过百分之六十五,并且还有个附带条件,那就是:欠下的尾数,在本年新谷登场之前一定要缴清。 二、假设佃户避不见面,或联合抗租怎么办? 对策是:先运用地方有力量者的人事关系,个别到佃户家里催收,如不生效,就叫另一位同来的出家同道,拿着木鱼每天到那些避不见面者,或是抗租不缴者的家里一边敲,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直到他们答应缴租为止。如仍无效,则偃旗息鼓,收兵回山。 对策既定,大家起床洗漱完毕,在临时设的佛堂里,一齐跪下念了十口气的阿弥陀佛,打了三皈依,吃过稀饭,带着文房四宝和算盘,我们三僧一俗,就到了昨天约定的一家茶馆。 茶馆是一座旧式的楼房,上上下下虽是摆满了茶座,但吃茶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四人在楼上拣了一个临街的窗口坐下,伙计拿来两把宜兴出品的紫砂小茶壶,四只茶杯摆在桌子上,然后问我们要不要点心,净持师向他摇了摇头,伙计笑笑走了。于是各人斟了一杯茶放在面前,因为我们刚刚吃了一肚子稀饭,尽管茶的清香气味沁人心扉,但谁也没有喝一口,只是摆在面前做做样子而已。 在茶馆里木鸡也似地呆坐了大约两个钟头,昨天那些说“明早到茶馆里再谈吧”的佃户才姗姗而来,看样子他们“早茶”还没有吃,已像喝了不少“早酒”似的,东歪西斜地走上楼来,还没有坐下就“侬啦侬呀”地打起乡谈来了。同我们来的一位居士是苏州人,会讲苏州话,他一看带着三分酒意七分醉态的那些佃户来了,即一面用苏州话与他们交谈,一面把讲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告诉净持师,而后再把净持师说的话翻译给佃户们听,就这样子讲来讲去,讲到十二点多,才算达到了我们三人会议结果所得的第一个假设的数目。在我们正准备回去吃中饭的当儿,几个未见过面的佃户又陆续走上楼来,好在他们一见到我们就说要把租一次缴清,否则的话,又不知道要讲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结果哩!唉!这种“要小鸡钱”似的收租,使我十分头痛! 我在前面曾说过:灵岩山是个没有许多田产的新兴道场,而却没有想到灵岩山的佃户除了横津之外,东洞庭山还有许多家。因此,在我们与横津方面的佃户谈妥缴租的数目和缴租的日期之后,净持师就带了同来的那位居士去了东洞庭山,我则同另一位出家同道,找了一位通话的在家人,每天仍带算盘等物,去茶馆坐候那些有“吃早茶”习惯的佃户。不料三天后,净持师和那位居士两手空空,回到了横津。见了我,净持师就大摇其头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东洞庭山的佃户很野蛮,野蛮得简直不可理喻!他们不但抗租,还想揍人,我们两个一看情形不对,三天来一直住在一个寺庙里不敢露面。后来庙上的当家师对我们说:‘你们两位还是赶快回去为妙,不然,那些土匪似的佃户将对你们不利!’所以我俩在人家不注意的时候,即悄悄地溜了回来。”听净持师一说,我不禁又想起天宁寺收租发生的悲剧来。于是,我叹了口气说:“这年头出来收租,简直是拿老命开玩笑!”可是,另一位出家同道却不服气地说:“我不怕!明天我拿着木去那儿敲,,他们不缴租,我就不走,看他们怎么办? 净持师听了,苦着脸向他笑笑说: “你不走?你不走他们会把你甩到太湖里喂老鼋去!”那位同道听净持师这么一说,吓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敢吭气。怎么办?二六 易服送钱 东洞庭山方面的佃户既然是“不但抗租,而且还想揍人”地蛮不讲理了,我们只好把那儿的收租计划暂时搁置,集中力量来在横津方面下工夫。可是,世间的事情做起来总不会如想像的那样顺利,我们越是急得心里发毛,那些表面看是老实头而内心极狡猾的佃户们,越是装得没事人一样;如果你催得过紧些,他们还来一两句讥讽话,叫你吃不了兜着走呢!因此,我们虽是日复一日地积极工作着,但离预期理想中的数目仍很遥远。我看到这种情形,曾一再地向净持师提出“收兵回山”的要求,但他老菩萨总是以“等几天看看再说”的一句话向后拖延。一拖再拖,一直拖了整整两个月,才收了两百多石谷子。 某一天,我们正准备租一支较大的商船,将收到的谷子运回木渎时,净持师突然接到妙真和尚的一封快信,信上大意说:“日来太湖附近匪徒猖獗,收租之事即宜结束;但为免生意外计,希将所收谷子全部就地出售,携款率众火速回山,切切……”等语。大家传阅了这封“紧急警报”式的快信,一时都失了主张,有的人说情势既然是这样子可怕,谷子在一两天内又不易脱手,干脆把收的谷子全部寄存在横津,大家空手回山;有的人则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主张租船把谷子运回木渎;而净持师则以为应照信行事,才较妥当。他是灵岩山的副寺,又是我们的领队,他既主张照信行事,大家只好依他的。但在第二天卖掉一百五十石谷从街上回到住所时,他却又悄悄地对我说:“未接到和尚来信之前,虽然我也看出了这儿的环境很复杂,但尚未注意到是这样的可怕!” 我问他:“有什么可怕的事?” 他说:“上午我到街上与粮行接洽的时候,觉得前后左右都好像有人在盯着我,看这种情形如果等到把谷子卖完,再一起坐船回山的话,一定很危险!” 我问他:“那怎么办呢?” 他说:“我想明天早上请你穿上工人的衣服,先把今天卖谷子的钱送回山去。你回山把这儿的情形告诉和尚,我们几个人等把谷子全部卖完,再设法回山,你看好不?” 我说:“好倒好,不过,这么多的钱带在身上也很危险!同时,到灵岩山的路我也不熟,如不幸摸到土匪窝里去,不是更糟糕?” 他说:“危险自然不是没有,但也不会像你想的那样子糟。你出了横津,向西北走不远就可以看到灵岩山了,你只要不向后转,绝对不会摸进土匪窝里去的。” 停了一会,他又加重语气叫着我的名字说:“峻山师!为了常住,无论如何你也得冒这一次险!说老实话,我非常相信你,当然你一定可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净持师在俗时曾当过副官,说话时常会在无意中带一两句军语,同时,还有点儿长官对部属训话的口气)。” 俗语说:阎王老子都欢喜戴高帽子,净持师把一顶“相信你”之牌子的高帽轻轻向我头上一戴,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也说不出口了。好罢!做人能赢得人家的相信,死一次有什么关系?于是,我答应了,一点儿勉强也没有。 第二天早晨,大地还在黑暗的笼罩下沉睡着,净持师把我和另一位同道喊了起来,他教我把工人的一条鱼白色旧单裤穿上,再把一条装满了钞票的布带替我摆平缠在腰际,又用一条细长的布带子一道一道地扎紧,外罩一件肥大的短褂。然后又弄来一件臭汗四溢的破棉袄穿起,那位出家同道又拿来一双草鞋,认真地给我捆在脚上,那位居士则把他的一顶尖头旧线帽给我戴在头上,也不知道净持师从那儿找来了一支破毛竹篮子,里面填了满满的青菜,拼命叫我背起,于是,他说:“这样,才像一个乡巴佬!”一切任他们摆布就绪之后,外面黑得仍伸手不见五指,传说这正是朱洪武偷锅煮牛吃的时候,净持师拉着我一边向外走,一边对我说:“现在正好出去,天一亮反不好了!”就这样高一腿低一脚的,净持师把我送出横津,临分手时我低声对他说: “老净!等你卖完谷子回到山上看不到我的话,千万不要疑心我是携款逃走了,那一定是钱被土匪抢去,人被土匪杀了,拜托你不要忘记求和尚替我打一堂往生普佛!”他听了,先是一怔,继而他说: “老峻!不会的,你安心走吧!我们山上见。” 我和净持师分手后,走了四五里路,天色才大亮。初夏的江南,照理说应是“暖风薰得游人醉”的了!然而不然,一个衣着褴褛由和尚扮成的“乡巴佬”,背着一支破菜篮子,在晨光微曦薄雾蒙蒙中,一歪一斜地彳亍在既窄又滑的田埂上,一点也不觉得是那么回事。当脚上的草鞋被露水打湿的时候,两只脚就像踏进了冰窟,寒意直透心头;晓风吹在脸上,那种滋味恰像被刀片刮去了一层油皮!这些形体上所受的痛苦,虽然不久就被热力和勇气祛除了,但现在想来,仍觉得有一股寒流在心底深处盘桓着! 感谢佛陀!经过三四小时的奔波,虽然受了一场虚惊,总算没有辜负净持师的所托,而安然到了灵岩山,把钱全部交给了银钱副寺。但我到了山上,经过客堂走向库房时,迎面遇见一个我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的库头师,他见我溅了满身的泥浆狼狈不堪的样子,两手一张拦着我问道: “你找谁?” 我一向火气就大,何况又跑了三、四个多钟头的路,饥火在肚子里正烧着,经他一拦一说,火更大了,于是我说:“你管得着我找谁?” 他又大声说:“我是库房里的执事,为什么管不着?出去!出去!库房是‘闲人免进’的地方。” 我正想再逗逗他,可巧源安堂主突然从库房走出来,他初看见我也是怒目而视,等我把帽子脱掉合掌向他说明原委时,他不禁哈哈大笑,连说: “菩萨!菩萨!我还以为你是个疯子哩!”二十七 客堂服务 我把一百五十石谷子的钱,一五一十地点交副寺之后,就便在库房里借了一件海青穿上去丈室销假;随后源安堂主把我送钱的经过情形,如此这般地对妙真和尚一说,和尚大大地对我夸奖了一番,并且叫我暂住尊客寮休息几天,待净持师等人回山再进堂念佛。在一切要“听招呼”的原则下,在我从横津回到山上的当晚,便住进了尊客寮。 说到尊客寮,使我又想起灵岩山的几个招待客人的住处,趁着等待净持师等人的空闲,不妨向读者谈谈: 一、尊客寮:是一个设备简单的客房。一般诸山及任过常住职事的人来山多住于此。饭食茶水由客堂负责招待。不上殿,不过堂,行住坐卧,悉听尊便,唯离去时,必须到客堂招呼一声。 二、香严厅:在尊客寮对面,环境、设备均较尊客寮为优。厅前有一个小院,里面花木扶疏,立于院中,可以浏览远山近树,村烟田畴等风景,一般信众多住于此。饭食等亦由客堂负责招待。 三、香光厅:亦名大法堂,在多宝佛塔之后。前厅供智积菩萨画像,后厅供印光大师石像,两旁皆是客房,陈设古雅,环境幽静,为各方耆宿长老及来山观光的大人先生们的住处。住在这儿的人,饮食多由库房安排,招待则由客堂负责,在必要时,大和尚也出来陪陪。 四、东阁:在钟楼左侧,为一新式建筑物,门、窗、桌、椅、浴室等等全部西式,凭窗远眺,天晴的时候,可以看到生公说法的虎丘、苏州城,以及“唐”张继诗中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可惜的是这一极易使骚人墨客发生灵感的所在,却多被上海的一些某老太某少奶占据了。偶尔虽然也有少数的文人雅士要求进去坐坐,不过喝杯茶或吃顿饭就下山了,绝少住宿。住在这儿客人的饮食招待等事,与香光厅相同。 以上所谈,有的人看到也许不太顺眼,以为既然都是客人,就应该不分贫富高低,一视同仁地招待才对,为什么要分这样多的等级呢?这样子不是犯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一般的“势利眼”毛病了吗?其实,并不尽然,为了使客人各得其所,各求心安起见,似乎不得不如此做。比方说吧:有几个乡巴佬来山住宿,如果把他送到香光厅或是东阁以上宾之礼招待,当他们看到那些名贵的字画,奇异的古玩,华贵的用具等等,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身心不安;反之,有几个住惯了高楼大厦的阔佬来山,把他们送到香严厅,或是尊客寮去住,他们一定会觉得太小看他们了。我这样说,也不是有意为灵岩山护短,更不是赞成这种作风,而在这个“依人不依法”的末法时代里,为了维持道场也只好如此。如果想一切求得如如法法,无过不及,用句现代话说吧,出家人的生活就实在“无法度”了! 我在尊客寮住了三天,净持师等人也从横津平安归来了!收租的成绩虽然不大理想,因为没有发生意外,妙真和尚仍很欢喜,所以在全体回山的第二天中午,和尚特意关照小厨房备一桌斋,在客堂里给我们三僧一俗接风。作陪的除了大和尚以外,还有:化东、莲因、源安、碧四位堂主,以及大知客体幻等人。饭后,妙真和尚发表了一则几乎把我吓昏了的消息,他大意说: “这次去太湖收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但大家能够平安回山,也算是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持了!尤其是净持副寺等数位,为常住为大家冒着生命危险,辛苦了两个多月,毫无怨言,他们这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精神,本人至感欣慰!为了使净持师、峻山师、××师今后能多为常住为大众发心起见,我请他们三人一个当堂主,一个当知客,一个当知山,不知诸位堂主赞不赞成?” 几位年高德劭,道貌岸然的堂主师父,听和尚一说,连说:“赞成!赞成!”那位叫莲因的堂主竟鼓起掌来。我以求援的目光看着净持师,而他老菩萨则好像正“得其所哉”的样子,嘴巴对着那位叫体幻的大知客的耳朵咕唧;体幻则一边点头,一边看着我,不时还很不自然地笑笑。而净持师对我则像一个“视而不见”的睁眼瞎子,任我如何焦急,他也不加理睬。不得已,我只好鼓起勇气站起来,想说明我不能当知客的理由,可是,一个讨厌的茶房,不早不晚正在此时跑了进来,见了和尚就合掌说:“某居士的汽车,在山下已等好久了,他叫我问和尚还去不去苏州?” 妙真和尚连说:“要去,要去。叫他等一下,我就来。” 说过,他站了起来,向几位堂主说:“午前弘化社来信说有事要我去一趟。我去看看明天就回山,请职、送职的事,决定后天举行好啦!”于是,他忙得像在赶已开动了的火车似的,摇晃着矮胖的身躯,走出了客堂,几位堂主也相继回了他们的寮房,而我则望着他们的背影站着发呆! “老同参,恭喜你啦!”净持师走到我的面前说。我站着没有动,也没有说话。 “我们就是同寮了,请你以后多多帮忙!”当大知客的体幻也凑了这么一句。我仍站着没有动,为了礼貌,我向他苦笑了笑,然后回到了尊客寮。 回到尊客寮,心想:“以道风驰名遐迩的灵岩山,尚不能成就我安心办道;天下滔滔,何处又能够使我如愿参学呢?想到这儿,不禁悲从中来,捧头大哭!” 第二天妙真和尚从苏州回来了,第三天在斋堂的走廊下挂出一面请职的牌子,上面写着: 请净持大师为堂主 请峻山大师代知客 请××大师代知山 一九四八年×月×日 ××白 就这样,我进了灵岩山的客堂,做着不愿意做也得做的事。 客堂里本来原有三位知客,但我进客堂不几天,一个叫广辉的知客,就不辞而别跑到穹窿山住茅篷去了;另一个年纪轻的也因身体多病辞职他去。这样一来,客堂里所有的事务,无形中都落在体幻和我两个人的肩上了。 在未进客堂之前,我以为知客的职务,不过是问问来山挂单的人的单,招待招待客人,陪客人游览游览名胜古迹而已;那知道一进了客堂,繁琐的事务,一天到晚把人逼得透不过气来呢!诸如:处理外寮清众们的纠纷啦,安排客人们的饮食啦,陪斋主回向、上供、打普佛啦,分配茶房们的工作啦,以及常住里的执事们出出进进的告假、销假等等,都是知客应做应知的事。好在不久和尚又请了两位知客,否则的话,我很可能步广辉的后尘——不辞而别,溜之大吉! 记得是一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季节,整个的山林在细雨的笼罩下,显得特别寂静,其他的三位同寮看到客堂里冷清清的没有客人,就都进堂念佛去了。我因为当值不能离开,便在客堂门里的一只方凳子上跏趺坐着闭目凝神,默念佛号。正念着,突然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然后踏进了客堂的门槛子;我缓缓地睁眼一看,一个气宇轩昂的军人,身上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手里捧着两个纸包,先毕恭毕敬地把纸包放在伽蓝菩萨的供桌上,而后把帽脱掉放在一旁,便很诚恳地向上磕了三个头,起来转身见我坐在那儿,又向我磕了一个头,我急忙合掌还礼,并问他:“从哪儿来?”他用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汗珠(也许是泪珠或雨珠)说:“从南京来。”说过,随把供桌上的两个纸包拿了下来对我说道:“这是两包红糖,一包供养师父,一包请师父转交这儿的方丈大和尚。”我把两包糖接过来又递给照客,仍坐在原处。那人喝了茶,休息了十多分钟,接着他讲了一个观音菩萨灵感事迹之后又接着说: “到现在为止,我虽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但我深信众生有一分诚心,菩萨有十分感应的道理。因此,我到了南京之后,就去各寺庙拜佛,前天听一位朋友说宝刹是印光大师创建,所以专程赶来朝礼。” 他的话讲完了,我知道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不是么?他能够在生死关头,突然叫他的弟兄们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不是他的仁慈启发吗?他能够在知道“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抱定必死而后求生的决心,这不是他的勇敢作为吗?他能够在混乱中,率领他的袍泽,安全冲出来,这不是他的智慧运用吗?他能够不畏艰难,辗转跑到南京,这不是他的忠贞表现吗?像这一个智、仁、勇、忠四者集于一身的人,在身心未定之际,竟又能够不远数百里而来专程朝礼名山道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因此,我不但亲自陪他去拜见了妙真和尚,并且还留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午斋。当他在下午参观完毕到客堂与我辞行时,雨已止了!天也晴了!衔山的红日在晚霞的烘托下,余晖返射在大地,大有袁子才诗中:“廿四桥边廿四峰,凭栏犹忆大江东!夕阳反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一般的景色。我向那位可敬可爱的人笑笑说: “黄梅雨快过去了!明天可能是个晴天?”他听了肯定地点点头,就飞也似地跑下山去。二十八 忆胡松年 灵岩山是个专修净土的道场。因此,除了数百个出家众以之为安身立命之处以外,并且不少专修净土的居士,常年住在山上随众熏修。在我记忆中经常住在山上的居士有:窦存我、胡松年,以及无锡的一位王居士等十余人;来来去去的则有“在家头陀”之称的高鹤年、龙健行(即现在的本际法师),以及为报父仇枪杀孙传芳的施剑翘等人。因为我是知客,所以与他们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些,而对于常住在山的人,认识也较常人为深。尤其是对于胡松年居士的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安详往生的事,在我的记忆中最为清晰,给我的影响也最深。现在我来谈谈这一经过情形,使一些对于净土法门疑而不信,或信而不坚的人听了之后,或许会把他们的观念转变一下吧? 一九四八年×月×日的一个早晨,有一须发如银、健步如飞的老居士,进了灵岩山寺的山门,便高声对门头师说:“师父!我来给您告假,明天上午八点钟我就要回家了!”说过,即向门头师顶礼一拜。 门头师一听惊了一跳,遂问:“老居士!你住在新塔院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忽然要告假回家呢?” 那位老居士笑笑对门头师说:“住新塔院里好是好,但再好总没有家好吧?” 门头师听了又是一惊,心想:“一定是谁得罪了他?不然他是不会急着要回家的!” 于是,那位老居士到了客堂,进了库房,入了丈室,乃至跑到东西关房,见人就拜,拜了就说: “师父!我来给您告假,明天上午八点钟我就要回家了!” 当他到丈室与妙真和尚告假时,妙真和尚不相信地看着他,而他却认真地对妙真和尚说: “我昨天晚上梦见了观世音菩萨和师父(指印光大师),菩萨用净水向我头上洒了洒〈笔者按:此正应“观音甘露洒我顶”句〉,师父手执一朵黄色莲华放在我脚上〈笔者按:此正应“势至(释广觉《悼印光大师长颂》中有:‘师是西方大势至’一语)金台安我足”句〉,说:‘后天上午八点钟我来接你,赶快请人助念!’看情形我就要往生了!和尚慈悲请您派几位师父助我念佛,免得到时候心忙意乱,作不得主!” 妙真和尚见他说得那样子认真,知道不是玩笑,便亲自陪他到了客堂,叫僧值师马上派人替他助念。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胡松年居士。 客堂里的四位知客(我亦在内)和一个僧值,一听说和尚叫派人替胡松年居士助念,有的感到惊奇,有的觉得好笑。有的竟说:“大概是胡居士住在塔院里住得太寂寞了,叫几个人去敲敲念念,驱除寂寞吧?”然而和尚的命令是不敢违背的,僧值师只好到佛学院里找八个学僧,随胡松年居士去新塔院。胡居士临离开客堂时,手指着墙上挂的一付对联(笔者按:该对联为印光大师生前自撰自书,联语是:“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崎岖由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连说:“我就要去与师父同享‘故乡风月’了,我就要去与师父同享‘故乡风月’了!” 第二天吃了早粥,许多执事都以好奇心去新塔院,一睹声言在八点钟就要回“家”的胡松年居士的究竟,当然我也不会例外的,因为我是最欢喜看稀罕事的呀! 大家进了新塔院,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念佛声,从胡松年居士的静室里传出时,共同有一种“大事不好了”的感觉!但等到进入胡的静室,大家紧张的心情便松弛下来了;原来此时胡正在与妙真和尚谈笑自若地细声交谈着。只听和尚问他说: “你早上吃稀饭没有?” “跟平时一样,吃了两碗。” “身上有不舒服的感觉吗?” “没有,一点也没有。” 不过,胡接着又肯定地说: “我在八点钟一定要去的!” 后来妙真和尚又问他,要不要通知他在上海银行界服务的公子?他摇摇头说: “这点,我昨天就想过了,还是不通知他们的好。因为他们都不大懂佛法,一见我要去了,一定会哭哭啼啼的,反打闲岔。和尚既然也想到了这点,就请和尚马上打电话告诉他们吧!我想:等他们接到电话来到这儿,我也就到极乐世界了!”说过,他向诸师合合掌,就端坐在床沿上随众念佛了,情形一切如常,毫无异样,谁也不相信他在一小时之后,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可是,当时钟的长针指在七点半上,说也奇怪,静室里的人和物都渐渐起了变化!先是胡松年居士的姿式由端坐变为侧卧,念佛声由高诵变为低吟,由六字变为四字,由四字变为一字——佛,佛,最后只见唇动就听不到声音! 助念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紧张起来了,尤其是妙真和尚,眼看到这位多年的老护法就要离开人间了,紧张中并带几分感慨! 桌上的一盏小小的油灯,光亮原是忽明忽暗极其微弱的,奇怪!在时钟刚刚敲过八下,胡松年居士咽了最后一口气时,突然,光明炯炯,犹如千日聚于一室;并且,在静室百步以内的上空,好像有“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而成的一种声响,自然发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大家目睹这种“放光现瑞”;和耳闻这种“天乐盈空”的境界,都异口同声地说: “胡松年居士真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这,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使我不得不深信印光大师所说的:“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的几句格言。二十九 劝父出家 我在《敬悼我仰望二十年未见一面的倓虚大师》一文(见《菩提树》第十一卷九期)中曾说: 一九四八年的初冬,我父亲从北方来到灵岩山;我见到他老人家那副‘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的样子,痛苦万分!立时便发了一个劝父出家的心愿。可是,我父是属于‘刚强众生,难调难伏’的一类人,任我如何苦劝,也不肯回头;不但不肯回头,且因我劝得太急,他竟气得害了一场大病。说也奇怪,想不到他老人家病一好,竟又自动要出家了!并且,叫我马上送他到宇波天童寺受戒。这样一来,我反而手足无措了!因为灵岩山有印光大师手订“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的一条规矩,老人家出家拜谁为师呢?即使有人愿意结个法缘,但谁又肯冒着‘违者立即出院’的危险而在寺中给他剃度?正在着急,突然愿西堂主来访,我灵机一动,便向他来个‘五体投地’。他惊慌中一把把我拉起来就问:“知客师父今天为什么这样客气?是不是有事要我帮忙?”我向他点点头。他说:“那么,你就说吧!”于是,我把想叫我父亲拜老为师的意思告诉了他。他听了朗朗地一笑,遂说:“我以为有什么叫我冲锋陷阵的事哩,原来如此?这样好啦:我马上写信给师父(指倓老),得到他老人家的回示我们再决定,我想一定没有问题!” 两个星期以后,愿堂主笑嘻嘻地捧着倓老的回示和倓老的一张四寸玉照到客堂找我,见了我就把倓老的一张玉照举得高高地说:“老法师法相驾到,还不顶礼!”我即毫无迟疑地就地拜下去。愿堂主就叫我把我父亲请到客堂里来,当面商量剃度的日期和剃度的仪式以及剃度的地点。商量的结果,剃度的日期决定在接到倓老回示的当日下午;地点是灵岩山的下院宝藏;仪式则是把倓老的玉照悬起来,由愿西堂主代剃。就这样,我父亲顺利地穿起缁衣,现了僧相,成了出家五众之一。倓老给他起的法名叫做能禅,字是心明,这是一九四八年阴历十一月弥陀圣诞以后的事。 我父亲怎样“因我劝得太急,他竟气得害了一场大病”呢?又怎样“病一好,竟又自动要出家了”呢?唉!这一经过说起来,我又不得不一掬辛酸之泪了! 我的俗家本来是很富有的,所以我们集上(集上的人口,相当台湾的一个小镇)有“东刘(我俗家姓刘,住集的东门内)、西宋、南练、北甘四大家”之说。但在我四岁的时候,家里在一年之内,竟死了八个人(祖父、伯父、母亲、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第二年我伯父的唯一的儿子刚刚成婚三天,也因暴病死去。家庭经过了这样的一次变故之后,我父亲由一个耕读人家的子弟,一变而为酗酒豪赌者流!不几年,我们的一份田产被父亲变卖得精光,房屋也易了主人。不得已,我父亲进了军营,我则由年近古稀的祖母抚养。及至父亲从军中归来,不久祖母即撒手人寰,我也在邻居陈大娘的协助下当了和尚。这一下子,给父亲的打击似乎更大了!对于祖母的去世,他大有“子欲养而亲不待”般的悲伤!对于我的出家,他也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的四个哥哥,一个姐姐,在一年之内都死了。我是我父亲仅存的一个幼子)般的感慨!因此,他的性情变得更失常了,他把我祖母剩下来的二十亩养老地卖掉,便在集上开了一间酒店,一年到头度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般的糊涂生活,直到日本鬼子打到我们的家乡,枪杀了我叔父的儿子,才把酒店转让给他人,做了几年卫国保乡的工作。抗战胜利那年我到了南京,听说他老人家已摆脱了世事到我出家的小庙上静住,我听了自然是很高兴的了!但哪知道他老人家在庙上静住只是静住而已,而对于佛法则仍是格格不入!现在他老人家既然到了灵岩山,我怎忍看着他既入宝山,空手而归呢?所以,我立下了劝父出家的心愿。希望如莲池大师所说的:“亲得离尘垢!” 在我父亲到灵岩山的第二天,我陪他到西关房去拜见了然老法师,找了一件海青给我父亲,他执意不肯穿。他说:“我又没出家,穿这干啥?” 可巧,这时候有两个进堂念佛的居士经过客堂门口,我指着他们对我父亲说: “爹!您看:他们也没有出家呀!不是也穿‘这’吗?”说着,我顺便把海青给他穿上,他显得很不高兴。 到了西关房,见了了然老法师,我教我父亲合起掌来随我一同顶礼。他面有难色地看看我,我则装着没有看见,拉着他的海青袖子随着顶礼的姿势往下拖,结果他老人家总算给了然老法师磕了一个头。我把我父亲从北方来此的情形告诉了了然老,了然老给我父亲开示了几句,我们父子便辞出,回了客堂。 在回客堂途中,我父亲好像受了很大委屈似的,眼泪汪汪地对我说: “自从你奶奶(奶奶:是我家乡对祖母的称呼)去世以后,这些年来我也没向谁磕过一个头,想不到活了五十多岁啦,向一个不认识的和尚磕头。” 我即时纠正他说:“爹!您不应有这种观念!你应知道向一位高僧顶礼,能消除很多业障,增长很多福慧的。因此,有很多当大官的人,很多有钱人,都……”我的话还没有完,老人家就很气愤地说: “你不要说啦!我不相信这一套。如果以后再要我向这个磕头,那个磕头的,我宁愿去讨饭,也不住在你们这里。” 我一听,吓得不禁伸了一下舌头,心想:劝他老人家出家的愿望,恐怕达不到了! “怎么办呢?我父亲因为给了然老法师磕了一个头,就发了我一顿大脾气!我劝他老人家出家的心愿不是要落空了吗?老同寮!能不能替我想个好的办法,使我父亲回心转意?” 在陪我父亲从西关房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在客堂里和一位同寮的知客师这样说。 我的那位同寮说:“他老人家既然不懂佛法,你以佛法的道理去劝他有什么用呢?我以为:你最好是找一个适当的机会,用有关你们父子之间的不幸往事,再加些佛教里的因果道理,慢慢说给他听,去感动他。” 这虽然是个很好的启示,但是,我们父子一生不幸的往事太多太多了!究竟从哪一件不幸的往事说起,才能够使我的父亲“感动”呢?想来想去,想了一夜,也没有想到一个自己认为说了能够使我父亲“感动”的往事。这不是说我父亲没有感情,而是说老人家的感情太强硬了;说同样的一件不幸往事,别人听了或许会热泪直流,我父亲听了则无动于衷;这点,我是最清楚的了!但不管怎样,我劝父出家的心愿是要坚持下去的,哪怕我父亲打我骂我。只要他老人家能够出家,我也情愿忍受。因此,我并没有因为困难,中止我劝父出家的企图。 一天,我陪父亲在香严厅闲话,无意中扯到我家在一年之内死八口人的事。我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接着摇摇头说: “咱的家如果不是遭了那一次大祸,我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你也不会出家!” 此时,我认为适当的机会到了,于是,我说: “爹!世间上的一切穷通祸福,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也都是无常的,二十年前的事啦,还想它干啥?” 接着,我又说:“你在这二十多年内虽然吃不少的苦,但日本鬼子的凶狠,并没有能够使您向他们低头呀!您也堪以自慰了!至于我的出家,您不必感到难过。如果我不出家结局可想而知。这样看起来,咱家在二十年前如果不遭那次横祸,二十年后的今天,恐怕咱们父子也不能坐在这儿闲话家常了!祸祸福福,因因果果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是难逆料的,何必为了遭遇一些不幸,就去怨天尤人呢?” 说到这儿,我看我父亲的面色显得很平静,接着我又说道: “爹!我有几句话,很久就想向您说,因为怕您听了生气,一直不敢说。您想想:家里所有的亲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值得您挂念呢?因此,我想你老人家如果能够发心出家,最好没有啦!因为……” “什么!你想要我出家?” 我父亲一听我说想叫他出家,霍地站了起来,怒气满面,大声喝问着我。 我一看不对劲,只好站起默然无语地准备接受老人家的责骂。可是,他老人家并没有责骂,只是在客厅里兜了个圈子,然后又走到原来坐的地方,问我道: “你怎么会想到叫我出家的问题上去呢?你知道不?因为你出了家,你大娘(伯母)和你婶子(婶母)都一致责怪我说:‘你一个孩子还送他到庙上当和尚,你死后有什么脸去见他娘?’其实,你出家的时候我在军中还没有回去,回去之后知道你已出家,想把你要回来,你死也不肯回家,我有什么办法?可是,所有的左邻右舍,远亲近友,却把这过错都一股脑儿推到我身上来,你大娘和你婶子更是毫不客气地挖苦我,常常使我无地自容!现在你又想叫我出家了,我真的出了家,不但无脸再见你娘,你老爷(祖父)、你奶奶我也无脸见了!”说罢,他老人家又在客厅里转来转去地走着,我则像木头人似的,仍站在那儿没动;但心里却在盘算着应该用什么样的话,才能够破除他老人家这种不正确的知见? 停了一会,我见父亲激动的情绪又平静下来了,我又壮着胆子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我刚才的话还没有说完,您就气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我为什么要想叫你老人家出家呢?因为我想:您唯一的亲人就是我,唯一使您挂念的人也是我;当然,您也是我唯一的亲人,唯一使我挂念的人了!既然这样,咱们父子就应相依为命,永不分离才好。可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父子相依为命,永不分离呢?唯有你老人家出家才办得到。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已出家,又住在丛林里,您虽然是我的父亲,我也很想长久侍奉您,但环境是不能允许这样做的。如果你老人家能出家,不仅住在这儿我可以侍奉您,不管到什么地方我都可随侍在您的左右,咱们父子可以共住修行,可以到处行脚,可以朝四大名山,时局好了也可以同路回家看看,这样不是很好吗?至于他人责怪您的话,完全是一般俗人知见,根本就不要听信。俗语说:‘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您的儿子虽然还没有得道,却正向得道的方向迈进;俺老爷、俺奶奶、俺娘死而有知的话,不但不会因为我出家而生您的气,并且还要欢喜哩!你老人家如果能够发心出家,他们更要……”我的话刚刚说到这儿,突然又被我父亲巨雷般的喝声打断了,于是,我只好又像木鸡似的呆站在那儿! 这一次我父亲不再在客厅里兜圈子了,也不再叹气了,他老人家以冷笑代替了恼怒,用发抖的手指,重重地点着我的脑门,说了一大套使我啼笑皆非的话。然而我也得耐心地听着,因为他是我的父亲呀! 我父亲说什么话,会使我啼笑皆非呢?他说: “我忍饥受饿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来苏州找你,到这里还不到三天,你就逼我出家了!是不是因为我吃了你们庙上几天闲饭你感到难过?哼!你这东西,还算是人?我老实对你说吧!我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挂念你来的,而是被逼得不得不往外跑!我总以为找到你能给我点钱,或在苏州,或到南京做个小买卖维持生活,等时局好了回家。谁想到见了你什么话都不说,就讲这个法师学问怎样怎样,那个和尚道德如何如何,又叫我向人家磕头作揖,我都为着你的面子忍受了,现在你又得寸进尺地逼我出家,真想不到你才出来两三年,就迷成这个样子!” 说到这儿,他见我站着不言也不动,气似乎小了些,不过,他老人家接着又说: “你不知道?我在家哪一天不喝酒?我来这里你给我买一瓶没有?这也罢了,因为住这里的人都不喝,但烟总不能不抽?可是,你也没有给我买过一支。你这样待我,还说要长久侍奉我,你侍奉我啥?好啦!你就是每天拿山珍海味给我吃,我也不住在你们这里啦,你赶快给我点钱。明天我去南京!” 我听了父亲的这番话,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直往下滚,我不是为了父亲骂我而伤心,实是为了不能转变父亲的观念而痛苦!后来我竟在痛苦中急不择言地对父亲说: “爹!你老人家既然这样子说,我再也不劝您出家了!不过,我也没有钱给您。”说罢,我走出了香严厅。三十 祈祷观音 我从香严厅回到客堂,茫然地过了半天。不料第二天刚下了早殿,招待我父亲的茶僮,急急忙忙跑到客堂对我说:“知客师父!你父亲有病,请你快去看看吧!” 茶僮的话,好像一根棒子重重地向我头上击了一下,使我昏昏然岌岌乎栽倒;但我仍旧勉强跑到我父亲住的房间。此时天尚未明,在不太明亮的洋油灯下,我看到父亲的面孔,像平时喝过酒一样的红,我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感觉很烫;轻轻地喊了两声,也毫无反应,他老人家只是闭目沉睡,也看不出有什么痛苦。但从他的面色和体温上判断,病是一定了!于是,我一面叫茶僮在房间里看护,一面去请颇通医术的大乘堂主。诊断后,大乘堂主也没有说明是什么病,即拿几包白色的药粉和十多粒药片,嘱咐按时服用。他并安慰我:“你不要怕,把药吃完病就好啦!”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吃完了药,我父亲的病不但没好,而且更加严重了!当我的几位同寮,和库房里的职事们纷纷到香严厅探问时,我父亲既不呻吟,也不言语,对探病的人概以摇头作答。后来我把父亲的病况报告了妙真和尚。和尚说: “香严厅每天都有客人来往,诸多不便,把你父亲送到下院去治疗,要比较好些!” 大和尚既然这样吩咐下来,不管下院如何,也只好依他的话去做。所以,在我父亲病的第三天,就搬到灵岩山的下院去治疗了。 我父亲搬进下院住了四五天,除了偶尔发出两声长叹外,不言也不语,不饮也不食,时间似乎都在沉睡中度过。我看到这种情形,实在无法可想了!一天晚上在念佛堂大回向后,我披上袈裟拿着十二颗做好的的香锭,悄悄走到大雄宝殿后面的海岛,向观世音菩萨顶礼三拜,拜毕,卷起衣袖,把左臂平放在供桌上,然后把十二颗香锭分为三行摆好,再用小蜡烛点着,口里念着观音圣号,眼睛注视着十二枝小火柱,渐渐地在臂上化为灰烬,而后我就地长跪,把预先写好的祈祷文捧在手里,至诚恳切地念道: “比丘弟子真华,罪业万分深重;昔年始离娘胎,卜者即言不幸(据我祖母相告,算命的瞎子说我出生就该饿死)!生孩刚才一月,家道便告中落(此语亦系祖母告知);行年方满四岁,慈母突然见背!九岁父出从戎,十三祖母逝世!自此孑然一身,无怙亦复无恃!翌年陈母见愍,介绍入山落剃。十五进塾读书,初知一二三四(还记得入塾不久,塾师给写一仿影,即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二十个字)。十九考洋学堂(十九岁我曾考取萧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后因师公反对未能就读,又,家乡称学校为洋学堂。),二十孩子王(家乡谚语:“家有三石粮,不做孩子王”,(孩子王,指私塾启蒙先生或小学低年级老师而言,笔者两者都曾做过,故云。),二十三最荒唐,着缁衣上战场,(是年出家小庙,一半被日兵烧毁;为敉此恨,毅然从事抗日,但不旋踵间即被师公寻回。临行时,同学某赠歪诗云:“久具龙韬学艺高,身着缁衣当战袍;腾腾浩气舞长剑,凛凛威风挎宝刀!妖孽扫除称上将,河山恢复是英豪,他年凯歌归来日,捧茶接风十里遥。”)!二十四离故乡,南下受戒参方,遍礼金陵毗陵,圣地名山道场。后至姑苏灵岩,受命辅弼客堂;辅客堂原无妨,念佛岂限佛堂?奈弟子业力强,招致家父流亡!说流亡实可伤,身心日夜惶惶!是以弟子思量,父出家最适当。一则弟子可以略尽子职常奉养,再则家父也好藉境观心忏业障!讵料斯意才讲,父即气病在床,七日七夜沉睡,良医束手无方!弟子情绪恍恍,方寸失了主张,伏乞菩萨慈悲,虔诚敬燃臂香。一求父病速愈,二求父心明朗,三求父肯出家,弟子本愿既偿!” 念完了祈祷文,我向菩萨顶礼百拜,才又悄悄出了大雄宝殿,回到自己的寮房,抽去袈裟,脱掉大袍,而后和衣躺在床上。三十一 如梦方觉 在祈祷观音的第二天早上,我带着一颗忧郁而沉重的心,去下院探望我父亲的病况。一边走,一边这样想:“老人家的病这样子严重,如果不幸去世了怎么办呢?遗体用火化后送回北方吧!俗家的亲友一定会把我臭骂一顿;用棺木装运回去吧!自己的力量又做不到,怎么办呢?唉!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加被我父病赶快好吧!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承受这次无情的打击!” 走进下院的大门,下院的当家师看见我,离老远就对我说:“知客师父!你来得刚好,我正准备叫人上山请你下来哩!”我听当家师这么说,就忙不迭地连声问他:“我父亲的病怎么样啦?我父亲的病怎么样啦?”当家师见我着急,一把握着我的手笑笑说:“不要急,老人家的病已有起色了!一早他叫人请我到他房间里,我觉得很奇怪;一个昏睡了七八天的病人,怎么会知道我是当家师?又怎么会知道这儿是下院?我想:这大概就是一般人说的:‘回光返照’吧?于是我急忙跑到他老房间,我的脚刚踏进门槛子他就问:‘你是当家师吗?’声音虽然很微弱,却很清楚,我便低声说我是当家师。他接着又说:‘我住在这边麻烦您了!今天我感到身上很舒服,请您派人到山上叫峻山下来好吗?’我以为他老想要什么不便开口,因此我说:‘您老不用客气,需要什么您尽管说好啦,这儿什么都现成的。’他摇摇头又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请您派人叫峻山下来就好啦!因为我有话与他说。’说过,他老即闭着眼睛静静地睡了,一点也不像一个七八天未进食的病人!” 我听过当家师的一番话,将信将疑地走进我父亲住的房间,轻轻地踱到床前喊了一声:“爹!”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真是使人无法相信,随着我的声音我父亲竟身子一挺,笔直地坐了起来,以极其温和的口吻(这是我父亲生平对人从来没有的态度)对我说: “峻山,爹的病已经好了!放心吧!我现在有件事要告诉你,你一定得答应我,不然,我就绝食等死!” 我随即跪在他的床前说:“爹!你要告诉我的事我知道,请你老人家也放心吧!我无论如何困难,也要给你老人家筹备路费,等到您的身体复原,送您回家的。” 他老人家听我这样一说,手和头一齐摇着说:“起来,起来,跪着干啥?”接着他又说: “峻山,你误会了爹的意思,我想告诉你的事,不是想叫你给我筹备路费,等到身体复原送我回家;而是要你给我筹备戒费,等到身体复原送我受戒!” “受戒!” 我听了这两个字,吓得不禁又从床前站了起来,以求饶的口吻,对父亲说: “爹!你不要再生气啦!我不会再劝您出家啦,当然更不会劝您去受戒。爹!您不要再生气啦!等您的身体复原了,我即送您回家!” 想不到他老人家竟现出一丝微笑,又拍拍床沿说:“峻山,不要急,你坐下听爹说:爹的病实在是因为你劝我出家气出来的。可是,现在我已想转来了,你的话我觉得很对,所以我决定等身体复原了就出家;出了家就去宁波天童寺受戒,受了戒咱们爷俩个就去朝普陀山;朝过普陀山再回灵岩山来,咱爷俩个永远住在一起修行,哪儿也不要去了,你看好不好?”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我听了父亲的话,我欢喜得简直要发狂了!但我仍有一点不相信这番话是从父亲口中说出的,一时竟忘了老人家大病初愈的身体,我猛然用手臂抱着父亲的两肩,忙问: “爹爹!爹爹!您真的要出家?您真的要出家吗?” 老人家见我高兴得动作有点失常,也用他微微发抖的两手,攀着我的肩膀,很激动地说: “峻山,从你出家以来,今天第一次我认你是我的儿子,你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孩子!爹怎能骗你呢?我想:唯有我出家,才能够消除咱们爷两个的互相牵挂;唯有我出家,咱们爷俩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唉!以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糊涂,不然,一九四五年你南下时,我也跟你出来,也不至于受这几年的活罪(我当时心里在说:你老人家如果在七八天以前能这样想,也不至于受这七八天的病苦了)!” 我父亲的话说到这儿,下院的当家师缓步走了进来,他先看看我父亲,然后对我说: “他老人家的病才好,七八天又没有吃东西,不宜说话太多,坐得太久,让他老躺下休息休息吧!” 可是,我父亲见当家师一进来,好像精神显得更好了!他一面招呼当家师坐,一面说:“我不累,我不累,谈谈心里话很舒服!”说过,又把对我说的话与当家师说了一遍,当家师听了惊奇地望着我,我笑笑对他说: “现在我父亲不仅是身上的病已经痊愈,他心上的病也好了!因此,他老人家虽然是大病初愈,精神却显得特别好!” 于是,当家师笑着问我父亲:“您老不是因为我们的知客师父劝您出家气病的吗?怎么今天病刚刚好,又要出家哩?您这个出家的念头,是从什么时候生起的?”接着我父亲说了一个梦的故事。他说: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走进一座大庙里,看到有很多出家人坐在一间大屋子里面吃饭。这时我觉得自己的肚子很饿,因此,我也走进了那间大屋子,坐下来正想吃饭。可是,我才把碗端在手里,突然有一个老和尚走到我的面前说:‘你愿不愿意出家?’我不自主地向他点点头。老和尚向我笑笑说:‘这饭是出家人的,只有出家人才有资格吃,你既然愿意出家了,就请吃吧!’说过,老和尚就走了,我也醒了。醒来觉得身上很舒服,心里也很快乐!我想:这一定是那位老和尚救了我,不然,怎么会这样子好呢?为了不骗梦中的老和尚,所以我想出家,出家以后,我就叫峻山送我到宁波天童寺受戒去!”三十二 父子欣欣 下院的当家师听完了我父亲的说的梦中境界,一连数次赞叹我父亲善根深厚。然后他笑着对我说:“老人家的病也好了,也愿意出家了,你心里的铅块也应该抛掉啦!今天为了庆祝他老的新生(他的意思是说,我父亲从死亡边缘得了生机,并且还含有“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你的孝行(他认为我父亲所得的梦境,是我的孝行所感,惭愧!)中午你不要上山啦!我买点菜‘供’你们父子的‘众’!”我听到他说“供你们父子的众”一句话,不禁一声大笑!他问我笑什么?我说:“笑你这话说得有意思。供众者,乃供养大众也,你说供我们父子的众,简直不通!”他听了也不禁大笑着说: “知客师父今天竟跟我考起字眼来了,在昨天恐怕你还没有这种心情吧?哈哈!哈哈!好!好!好!你叫我供养大众,我就供养大众,反正下院里总共还不到十个人,供一次众,尚不至于上当铺。”说之,又是一阵哈哈,他才出了我父亲住的房间,叫人去木渎买菜。 其实,这只是当家的一番盛意而已,我父亲大病初愈,固然不能吃油腻的东西,我何尝又能吃得下!因为我当时的心情,并不像当家师说的:“老人家的病也好了!也愿意出家了!你心里的铅块也应该抛掉啦!”那样的轻松。为什么呢?一则我父亲的身体离康复的日子还很远;再则我父亲康复之后出家的问题,也不是说说就可以解决的。有这样的两桩事盘据在我心底,使我如何能够放开肚皮,大口大口地吃他供养的饭菜! 当家师走了之后,我请我父亲躺在床上休息,我则在院子里面踱方步,一面看看灵岩山,一面想着心事。我想,如果能够像父亲所说的:“我决定等身体复原了就出家;出了家就去宁波天童寺受戒;受了戒咱们爷俩就去朝普陀山;朝过普陀山再回灵岩山来,咱爷俩个永远住在一起修行,哪儿也不要去了!”该是多么的理想啊!到那时候我们父子好像两只一老一小的野鹤,自由自在地向那无际的天空飞翔;飞累了,不管它山上水边,间树下,倒头就睡;飞饿了,不管它酸甜苦辣,冷热香臭,遇到就吃;然后再飞回这个起点——灵岩山,万缘放下,下一番“大死”的工夫,务使西方七宝池中的九品莲上,有我们父子安身立命之处。能这样我愿已足,则无复他求了!想着想着,我竟得意地笑了起来。此时当家师正从厨房里出来,见我一个人在笑,遂问: “知客师父这样子欢喜,是不是参透了‘里二外八’的话头?” 我问他:“什么叫做‘里二外八’话头?” 他说:“从前一个禅和子行脚,有一年冬天行到了北方,晚上住在一间破庙里。半夜起来入厕,无意中听到一个叫化子对另一个叫化子说: “喂!夥计!夥计!我昨天在村子里,弄来三个‘里二外八’吃到肚子里,到现在还胀得睡不熟!” 另一个叫化子说: “啊!你老兄的造化太好了!我跑了一天只讨到一碗稀饭,‘里二外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所以现在肚子饿得要命!” 禅和子听了两个叫化子的谈话,不禁心里一动,心想:“如果每天能弄来三个‘里二外八’,在外面行脚就不至于再挨饿了!” 但他并不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东西,而他又不愿去问那叫化子。因为他是参禅的,后来不知不觉“里二外八”便成了他参究的话头。 第二年禅和子行脚又到了北方,又是个寒风凛冽、冰雪遍地的严冬,他挂单在一间小庙里,晌午吃饭的时候,当家师拿了一个窝窝头,递给禅和子,说: “小庙没有好的供养,请多吃两个‘里二外八’吧!” 禅和子一听,有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般的高兴,不禁拍案大笑着说:“我开悟了!我开悟了!原来就是这个东西?” 当家师把这则不见经传的公案说完,已到吃中饭的时分。我父亲坐吃了一碗稀稀的挂面,就想下床往外面走走,但他老人家下了床走不两步,就觉得头昏目眩,四肢无力了!不得已,只好仍坐在床上休息,我则同当家师等人在厨房里随便吃些东西就上山了。 我父亲的性情一向是极倔强的,从来就没有见过他顺从过别人的意见,或是听从过别人的话。可是,这次病好之后,他老人家竟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管谁说什么,他总是说好,并且显得很自然。他这种“反常”的性情,曾使我生起莫名的喜悦,同时,也曾使我生起莫大的忧虑,不过这种忧虑,不久就随着他老人家的康复而消失了! 我父亲身体康复以后,承愿西堂主的慈悲,去信征得倓虚老法师的同意,他就代表倓老为我父亲剃度了,许多人为我父亲的出家而欢喜赞叹;我也为我父亲能够拜当代大德为师而感到高兴!至于我父亲本人,他更是快活,从剃度的第一天起,不是叫我教他念经,就是叫我教他拜佛,再不然就是叫我讲些参方、挂单的规矩给他听。更难得的是—— 他老人家见大家都做早晚功课,他也自动地跟在大家后面去做早晚功课;他见大家都进堂念佛,他也自动地随着大家去念佛,总之,六二时中,他的身心都沐浴在佛法的大海中了!试想:在这种情形之下,别人怎能不赞叹?我怎能不高兴?我的父亲怎能不快活呢?啊!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我感谢您,感谢您成就了我的父亲,感谢您成就了我!三十三 结七念佛 我父亲出家的经过大略谈了,现在再谈谈有关灵岩山打佛七的事: 十多年中,见各寺院每年逢阿弥陀佛圣诞,大多数都举行佛七,以资庆祝。其实,这些佛七,只能说是“方便接引初学信众,念念佛,种种善根”,实在谈不上是佛七。至于借佛七之名,为了捞几文的,更不要提。那么,灵岩山的佛七怎么样个打法呢?甭急,听我慢慢谈: 说老实话,在这末法时代,灵岩山真不愧是一个理想的修行道场。谈到这儿,我本想再把灵岩山的大众生活制度,与诸方丛林的大众生活制度作一个比较,因为怕扯离了题,还是仅谈谈佛七的事算了! 灵岩山的念佛堂平时是六枝香(一枝香一个半钟头),加上个大回向,再加上早晚课诵,平均一天约有十二个钟头的功课。这情形如果叫初发心出家的人听了,一定会把头吓小!不要怕,这在住过灵岩山的老修行的心目中,是家常便饭,算不了什么。你、我、他在出家之初,不是都发过“作人天师范”和“了生死”的弘誓大愿吗!假如这点苦头都不能吃。试问:“人天师范”怎样去作?“生死”怎样去了呢? 或有人问:“灵岩山平时的功课都有十二个钟头,再打佛七的话,难道在吃饭睡觉的时候也要念佛?” 是的,你猜得一点也不错,灵岩山在佛七中(正式进入精进七时),不但吃饭睡觉的时候要念佛(轮班念),就是去屙屎拉尿都要默念佛号,现在我想先把佛七中须知的事项谈谈,然后再谈打佛七的目的,以及念佛的方法。 佛七能否打得如法次第,关键完全在维那、监香和敲楗椎的几个人身上。如果当维那的人对佛七规矩纯熟,监香的人监督认真,敲楗椎的人得心应手,不用问,这个佛七一定顶呱呱!反之,当维那的人对于佛七的规矩也不懂,监香的人也马马虎虎不负责,再请几个阿弥陀佛也念不上板的敲楗椎的人,不用问,这个佛七一定是鸦鸦乌。所以,打佛七之前,当维那的人,监香的人,敲楗椎的人,都要把各人的须知事项搞清楚,才不至于自误误人。如灵岩山的佛七仪规,维那须知条中说: “维那为丛林规矩之纲,实海众慧命所系,职责非轻,怨劳宜任。平常之时,固须照顾周到,精进之期,更宜风纪严肃,良以出尘妙行,非楗椎逼拶,则功夫无由上路;克期取证,有慈悲护持,则正受方可亲得矣!” 监香须知条中说: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办道非难,外护是赖。夫外护列于善知识也,以其有翼赞化道,辅弼专修之功能。良以进修欲有进境,必藉助缘促成,况兹克期取证,自应群力拥护,……堂中监香,助他道成……。” 敲楗椎者须知条中说: “大众行持,以楗椎为依止,关系甚大!铃、等之轻、重、快、慢皆须合乎中道,不得草率从事;替换接敲,亦须合韵,不得参差……。” 至于打佛七的真正目的以及佛七中念佛的方法,在正式精进条中都曾说到,现在分别写在下面: 打佛七的目的:“欲得一心不乱,必须精进修持;一行精进之佛七,专为成就行人之净业,俾得报尽往生,各登上品……。” 佛七中念佛的方法(平时能如此念,当然更好):“……凡我同伦,务须痛念生死,放下万缘,单提一念……念佛之时,必须都摄六根,心声相依,净念相继,如子忆母。行则安详徐步,俾便绵密用心;坐则正身跏趺,方能气舒神畅;临睡之时,一心正念,念佛而寝,觉而继之。……念佛声音,必须柔和哀雅,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念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朗朗,不得夹杂四字,及油腔滑调。” 佛七中维那须知,监香须知,敲楗椎者须知,以及打佛七的目的和念佛的方法都谈过了,现在再来谈谈灵岩山在启建佛七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吧! 一般寺庙启建佛七,少则七天,多则七七四十九天,而灵岩山的佛七,则是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夜诵戒完毕开始起七,到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才告圆满,整整七十天十个佛七。并且在起佛七之前,上自和尚,下至香灯,以及全寺所有住众,都要沐浴换新净衣服。又,从起七的一天到十月二十六日叫做“加香”,就是说除平时的早晚课诵照旧进行之外,在早晚课诵后加一枝香,晚间大回向的时间延展一小时;同时,在加香期间必须派定某师为监香,某师巡幡,某师敲楗椎,等到一切上了轨道,在加香期满的当日晚课后,全体行人,依次到丈室与大和尚告生死假,然后齐集大雄宝殿,打忏悔普佛,仰求三宝加被,七中远诸魔障,净业克成。忏悔毕,到念佛堂起香,正式开始精进,自十月二十七日(即印光大师示疾日)至十一月初四日(印光大师示寂日),为纪念印光大师的佛七。从十一月初五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才算真正进入精进中。在精进期间,凡是参加佛七的人,除饭后续念佛号,及早上诵弥陀经一卷晚上大回向外,唯持六字洪名,其它一切法事概不参加。不像目前台湾各地举行佛七,一天要唱若干个香赞,诵若干卷经,持若干遍咒,延生、往生位前回若干次向,主七和尚讲若干次开示,甚至有的在佛七中大转其法轮,讲些与佛七毫不相干的经论;更妙的是,听说有的主七人在佛七中,大谈而特谈其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掌故呢!天!这样的佛七,纵使“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也不能令参加佛七的人,得到念佛三昧呀!三十四 其妙难言 也许有人要问:“你说现在各地举行的佛七多不如法,纵使‘月可令热,日可令冷’都得不到念佛三昧。那末,请问你:灵岩山的佛七那样子如法?参加佛七的人,是不是都得了念佛三昧?” 关于这个问题,恕我不敢信口雌黄。因为念佛三昧,只有得念佛三昧的人知道,我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所以不敢乱说。不过,灵岩山每次佛七中,总会有些不可思议的感应的。我所知道的就有下面的几件: 一、七中坐化:这件事,现在在台南的净念法师知道的比我详细,我现在只能大概地谈谈:灵岩山念佛堂里住了一位老修行,与他同住数年的道友,都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平时很少见他言笑,有人同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以念佛作答,后来大家都摸清他的个性了,也没有人再跟他罗嗦。这样,当然更中那位老修行的下怀了!于是,每日从早到晚,他除了念佛还是念佛,天塌下来他也不管。有一年佛七中,在一枝香念完回向的时候,大家听到引磬声都起立去拜佛,他老菩萨则仍坐在那儿如如不动,看到他的人都以为他入了定,也不敢去惊动他,就各人办各人的事去了。可是,等到第二枝香开始,他却仍直昂昂地坐着,维那师走到他的面前轻轻地拍拍他,没有反应,叫他也不答腔,再用手捂捂他的口鼻,才知道他已经气绝多时了! 二、得天眼通:读者不健忘的话,当还记得在本书《到达南京》的那节文中,所谈的一位江西籍的青年和尚,去宝华山受戒,在南京下关行李被“马蹓子”骗去的故事吧!这位当时几乎被我认为是马蹓子的青年人,想不到后来竟成了我的戒兄弟,也想不到他会跑到灵岩山念佛堂里当香灯,更想不到他会突然得了天眼通。他的法名叫早悟,长相有点儿傻里傻气,但道心很好,一天吃一顿饭,并且不倒单。在我到灵岩山的那年佛七中,止静的时候,他在念佛堂里坐着。他看到西单上有一个清众在大架房里大便后不洗净(灵岩山的规矩:去房小便要换鞋子,大便后要洗净),就穿上海青披上袈裟进了念佛堂。他看到很生气,遂大喝一声问道: “喂!你不洗净怎么就进堂念佛?” 此时监香师正走到他的面前,以为他着了魔,便随手供养他一下香板;他睁眼一看,才知道自己仍坐在念佛堂里。他自己弄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距离那样子远,又隔了几堵墙,会看到大架房里的人呢?等到香完了,维那问他在念佛的时候吼什么?他据实告诉了维那师,维那师又跑到西单去问那位清众大德,到底有没有这回事?那位清众大德便脸红脖子粗地说:“确有其事!” 三、大放光明:某次佛七的一天早上,灵岩山寺的门头师,在静坐中被山门外沸腾的人声惊起。他打开门伸出头去看了看,见有很多人在那儿交谈着,门头师心里很诧异:“一大早这些人跑来干啥?”他想制止他们讲话,但还没有来得及,那些人即一齐涌进了山门,没头没脑地问门头师: “老师父!晚上贵寺的火灾损失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