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吴立民(信如)居士著 序药师经典自《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以来,凡有五译,以玄奘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最流行,以义净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最完整。本书释义、讲记、研究以净师译本为主而以奘师译本为辅,盖取其完整而显密圆融也。药师法是圆融世出世间之法,是圆通显密之法。是释迦、药师、大日,非一非二,本师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双显之法。是法性、法相双融之法,是曼殊室利、执金刚对扬之法。是了生脱死,即在生活中了生死,以药物为第一性、性空为第二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不离实际,不尚空谈,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也。药师法既不离世间法,故必会通世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为研究, 能破除宗教之偶像、教条和迷信等等。药师法既不离出世间法,故亦必会通佛法大小乘、显密教以为研究,才能破除世间之小我、妄执和邪见等等。至于药师法的本质就是药师定。《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而药师定的本质就是色、息、心法。人为色息心之一具,修药师定者,教人明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也。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所以药师经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生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释迦为人间之本师,药师为人道之本尊,大日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修药师法者,是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故药师经法,是人间佛教正信正念、正知正见、正定正命之正法也。佛法三学,定为枢纽。就禅定自身性质而言,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而修人自身,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矣。能修者人,人为色息心之一具;所修者人,而人又为贪嗔痴之一体,转贪睼痴之一体为戒定慧之一体,转色身为琉璃光身,又在此色息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色法、息法、心法三门。此由人体自性而定,法尔如此,概莫能外。色息心三法具于一体,而一体又分色息心三法之用,三法相通而又法住法位。故三法虽融,却以因地方法侧重不同,而果地证得自然大异。佛法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摄之不外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大类。如来禅以安般入手,都摄六根,较侧重于息法,祖师禅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秘密禅以六大四曼三密为体相用,较侧重于色法。故如来禅为破惑证真之禅,祖师禅为明心见性之禅,秘密禅为即身成佛之禅。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法门有如来、祖师、秘密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药师定者,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定有境界,有行相,有果证,皆待实修实证,凭空开口不得。以其在生活中实修实证,故日常做人做事,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呼吸睡眠,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言语云为,心境意识,均为修药师定之行境,所以会做人生活者,会通药师法,而不会做人生活者,必不会药师法,所以修学药师经法必需做人第一,学会生活。 一九四三年,余曾于顾山侍顾净缘恩师修药师大法四十九日。一九四四年又侍师修药师护摩,大死大活七日,悉地现前,感应持续,是知周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通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真实不虚也。盖天人同步,生死一如,法尔如是也。一九五六年,适逢本师释迦牟尼二千五百年佛诞,师又以该年为药师年,不离现实生活,弘扬药师经法。以余亲炙,听闻抄记不少,惜遭动乱,法本稿件大都散失。自一九四三年迄今,近半纪矣,整理药师经法宿愿,未忘未了。幸逢现世维摩赵朴初大善知识提倡‘人间佛教’,正见正定,圆融二世,与师所说,若合符契。朴老慈悲,赐我机缘,促我精进,嘱讲写药师经法,因回忆昔日听闻,纶贯经典法义,自一九九二年以来,余先后于河北赵县柏林寺、北京广化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讲《药师经》。一九九六年大病,奄奄一息,仰仗药师加持,仁医慈护,解业劫气,起死回生,放琉璃光,使余得以续来之身,还末了之愿。草写此本《药师经法研究》,其中释义与讲记,均系赵玉玺大夫根据录音整理,又赖李家振、徐荪铭等较排,佛源、净慧、梦一等法师及胡维新、岳小丁、蔺湘东、杨赞儒、张立诸先生等鼎力资助,终于付梓应世,敬申供养,用示回向。《药师经法研究》,约分四辑: (一)七佛药师经释义 (二)七佛药师经讲记以上二部为一类,系为普门而作讲解者。 (三)七佛药师经法随笔 (四)七佛药师经法杂钞 以上二部为一类,系应深层而作研究者。《药师经》之根本在十二大愿。言为心声,愿为心师。世法做人之根本端在立志,佛法修行之根本首在发愿。圣贤讲立志,菩萨讲发愿,实质一也。心之所之曰志,心之所凝曰愿。行兹在兹,言兹在兹,念兹在兹,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心境所凝,历劫不断,精诚所至,天地为开,是则为愿也。有药师之十二大愿,才有琉璃光世界,心大世界大,心净佛土净、愿真成就真也。人本具欲,心可发愿。愿之与欲,本体是一,用则有异。有我则欲,无我则愿;迷则是欲,觉则是愿;识则是欲,智则是愿;业则是欲,密则是愿。清净行欲,欲即是愿,贪嗔行愿,愿亦成欲。凡欲学药师经法者,必先立药师之大愿,修药师之大定,无我为人,净心行愿,因行真实,果地不虚,层层药师身,重重无尽意,必能以色身透法界,以法界透色身,现证药师本尊,圆满成就净琉璃光世界也。近代大德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人人发药师愿,行药师行,修药师定,成药师身,转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现前人间世,转成琉璃光,这就是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根本总愿。他们应化人间世界之东方中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正是乘此根本大愿而垂迹的。盖伊等均系药师会上之菩萨,其指教弘扬药师经法以当今日人间佛教之机,盖有由也。用志其缘起,以为东方世界下世纪转成净琉璃光之预记焉。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药师会上诸菩萨摩诃萨南无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吴明信如薰沐拜识 一九九六年药师圣诞日 编辑说明:一、《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为显密圆融的一部大经大法,最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而当机。作者吴信如居士追随其先师顾净缘先生,修学此部经法多年,纶贯师说而又结合现前实际,著有《七佛药师经法研究》,由浅入深,分为四部: 第一部《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释义 第二部《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讲记以上二部为一类,为普门而作讲解者。 第三部 七佛药师经法随笔第四部 七佛药师经法杂钞以上二部为一类,为深层而作研究者。第一、二部由作者讲述,由赵王玺居士等根据录音整理,最后由作者审定的。二、《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凡有五译,以唐义净三藏译本为最完整。本书经文即用净师译本,现依大正大藏经校刊。译本中真言译音,因唐迄今已历千余载,时代迁流,音读演变,已难得梵音正调。幸一九三四年吴润江、王家齐两上师曾将所传本经各咒梵音,用藏汉英三文对译,其中汉音以当时北平音为标准,得到诺那活佛印证,较为正确,故将三文对译音咒照原经段编入,以利诵行。 作者简介吴立民,号吴明,法名信如(1927)年生。祖籍湖北阳新,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从事教学。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船山学社社长等职,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茶禅学会秘书长,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至今。著有《船山佛道思想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法禅定论》、《藏传密教与人体科学》、《周易象数研究》、《药师经法研究》、《地藏经法研究》、《印度古代学术思想述要》、《藏密大圆满发微》等。受赵朴初会长之托,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应法门寺静一法师之请,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专著《唐密曼荼罗》一书。曾应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在日本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近年来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带研究生。主持编辑《佛藏辑要》、《中国佛教文化丛书》等,并应邀去法国、新加坡讲学。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内容提要: 本书为《药师经法研究》的第一部,旨在阐释药师经经义,揭示修持药师经法对于资生延寿,提高人们的生命力、生活力,开发智能,进行生理、心理治疗的重大作用。共分三部份:始释药师经资生延寿的特质,揭示经题从因、果、悲、智作圆满开示的作用;卷上、卷下对经文逐段逐句进行盰解,然后根据师承和自己的修证体会,提纲挈领地对经义进行分析,作简要发挥。 第一辑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讲药师经特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唐玄奘、义净法师等译。简称‘药师经’、‘七佛药师经’。药师琉璃光,药师系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药师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显佛的大智慧。经文对佛之悲智因果作了圆满开示,具有密教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谆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其人得以苏生续命。这种药师佛之信仰古已盛行,其中有关人体生命力、生活力、智能开发、心理、生理治疗等合理因素,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无论从佛教信仰,还是从人体科学上说,药师经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经典,值得吾人信受奉行。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诸佛出世,无非将自己所证知的如何解决生死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告诉我们,使众生依之实行,得以解决人生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生死问题。现在世间所流传的佛法,都导源于释迦佛。但许多寺院大雄宝殿中,除了供养释迦佛外,还供药师与弥陀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能达生死本空而使众生明白究竟解脱的真理,所以释迦佛居于供养三佛之正中,为主佛,而把济生、度死之大事,付与东方之药师佛和西方之弥陀佛。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注重于救度亡灵,或临终往生,所以弥陀法门十分盛行,以至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超度死人的宗教,对于生人无益。其实这是误解。我们今天了解药师经,奉持药师法门,就是着重了解佛教对于资生延寿的重大作用。所以,太虚大师说:‘此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功用,尤合于现代人类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太虚大师《药师本愿经讲记》)讲养生,讲现实生活,讲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变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这便是当今弘扬药师经法的实质所在。 〖释经题〗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本经的经题。经题一般以人、法、喻立名。佛菩萨名号归于‘人’一类;佛所说法归于‘法’一类;以净妙宝贵的东西喻经的好处,归于‘喻’一类。药师七佛是‘人’,本愿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 药师,即日常所诵‘消灾延寿药师佛’,是梵音秉杀社窭噜之意译。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涵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大医王或大药师。药为世间治病的物品,如药店中所陈列的药品,但以佛法而言,不只是病人有病时才吃药,凡世界众生无时不浸在惑业苦病中,身心充满诸病。经里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所以,我们不可把含有崇高意义的药师一名视为普通配药人和一般医院的医师。物药,即世间治身病之药。广义而言,万物皆为药。如寒时穿衣,饿时进食,倦而需卧,困而需行。此饥、寒、困、倦等,无非是病,而衣、食、住、行等,无非是药。总之,人生之有需要,无非是病;所需要者,无非是药。故众生充满诸病,宇宙万物莫非是药。以普贤菩萨与善财童子一段问答因缘,更可显明药与非药的意义:“一日普贤命善财入山采药,凡能为药之草木,皆可采来。而善财踏遍山岩,徒手而归。询问他,则言满山皆药,无从采起。普贤又命入山,将非药者采来。善财依然空手而归。再问之,则言满山皆非药,无从采起。”是药、非药,全在医生之得当与否,得当则砒霜亦可为药,不得当则人参也能令人致死。故从广义而言,虽宇宙万物皆可为药的原料,若不经医生如法配制,矿植物等又皆非药。药须经医生制方配成,方可治病。药中有丸、散、膏、丹等已制成之药,许多‘祖传秘方’之类即是。综上可知,物药不外三种:1.动植物、矿物等为药的原料;2.按处方配制的药;3.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药。法药亦有三种:1.经、律、论;2.五乘、三乘、一乘;3.陀罗尼。佛依众生而施设经律,皆为医治众生身心之病。众生堕无明惑,得业报身,充满诸病。佛说诸经、诸律,广为医治;乃至菩萨声闻结集经律,造论申义,真理重重,法门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亦犹如宇宙间之矿植物等皆为药之原料。虽然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机施药,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在人乘,则施五戒、十善之法,对治五逆十恶之病;在天乘,则施四禅八定等法,对治散心位中诸病。此二乘为出世三乘之基础,必经之阶梯,故亦说为五乘共法。再说出世三乘共法,就是使声闻、缘觉依四谛、十二因缘等教法,灭除三毒烦恼,解除生死侧。声闻等所行四谛等法,虽属二乘,而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为三乘共法。又为一类发菩提心,修大乘之机,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对众生之根性差别,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药,亦犹世俗医师对病人而制方配药也。陀罗尼,又名总持,总持无量教法,亦名遮持,遮一切恶病,持一切善法,能治一切病,亦犹物药中之丸散膏丹,为祖传秘方,不可示人。故总持咒语,义不可解,亦无须推寻其义。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结印,口密持咒,意密观想,三密相应,便得遂愿所求,解除生死,消灭过患,得大妙用。如此经中之药师咒,若能依之诵持,亦可消灾获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见图示) 师者,能以物药、法药善治众生身心之病称为师。古代药医义兼医师,矿植动物之物药与经律论之法药,皆由师调制方可为药。若无师亦无药。唐黄檗禅师所谓:‘大唐国无禅师’,又言:‘不是无禅,乃是无师’,故以师为最重要。世俗如神农、扁鹊等以物药治身病,即为物药之师。佛以种种法药,善治众生之病,故为法药之师。九界凡圣,皆为病人,唯佛界乃为究竟无上药师。佛之法身遍一切处,随物应生,神变莫测。其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现他受用,应地上机,为地上师;现大化佛,应地前机,为地前师;现小化佛,应二乘人天之机而为师;现随化佛,应人天及邪外之机而为师。总之,唯佛一人,为究竟药师。列表如下。 琉璃光,合梵华方言。梵音为‘薜琉璃钵喇婆曷纳舍也’。琉璃,即薜琉璃,是东方佛的名字。此中所说的琉璃,不是琉璃灯、琉璃瓦等琉璃,而是一种宝物。薜琉璃,其意为青色宝,即宝石中的蔚蓝色者。如天青之色,有晶莹之质,表里洞彻,内外相映。琉璃光,即天青宝中所含的净光,如蔚蓝天空,万里无云,充满旭日光辉;其体质坚固,如金刚石,极为稀有。这是以琉璃宝的光辉、明净,而比喻佛法。所以东方药师佛又以琉璃为名。 琉璃宝,或译作远山宝。依佛所说,我们这一世界,当中是须弥山,山的周围有四大部洲,须弥山的四峰皆宝类所成,南赡部洲所对的山峰,即琉璃宝积聚而成。此宝山光辉映入空际,遂呈青色,故琉璃义释为远山宝。现代科学家对天空何以呈现青色,当然有科学的解说。而印度当时的见解,说是由琉璃宝光反映而成。佛与菩萨,皆是依德立名。但佛德崇高,难以用适当言语来表示,所以只能从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德的某些特性,或用譬喻来勉强诠示。如须弥山王佛,是以巍峨高大的山王,比拟佛德的伟大崇高;如檀香佛,因佛的德香远闻,故以檀香立名;又如雷音王佛,形容佛的法音远震,如空中的雷音一样,震撼世界。佛的名号,以德或从譬喻安立。这里的琉璃光,也是从比类来赞佛的德行。琉璃光的含义,现在略说两点: 1.依众生的心境说。本经以东方佛土为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来;辅佛宣扬正法的,是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宝即远山宝,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今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徵如来的德行。向上、向光明的趣求,是人类普遍而本能的共同希望;佛教,固然是倾向真理与光明,即其他宗教中,也有许多同样是向上、向光明的。多神教中,崇拜太阳、月亮;基督教的上帝,虽说无形无像,而见上帝的也是赫赫的光明;印度教崇拜天(天梵语提婆),也就是崇拜光明。所以人类对于日月光辉或明净空界的景仰,只是渴求光明与明净的内心表现。人类的本性便是向光明的,不过有的外道信神(如太阳、月亮)信鬼,而不能自觉景仰光明的真实意义——皈向于佛陀,引发而实现佛性的明净。所以药师法门,即以青天与日月的光明,表徵佛德,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世间的光明,无过于日光和月光。此二种光明,同是清净的,象徵希望与幸福的,然多少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日光是温暖的,富有热力的。一切的一切,在日光朗照下,都能明显地发露出来。这正如智慧的光明,能给予世间热力,能透过蒙昧,灼照一切,通达世出世法的真相。月光呢,它是清凉的、安宁的、幽静的;它在黑暗中放出皎洁的清辉,引导人们走上正路,避诸险难,具有大慈悲普济的意义。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光和热能激发我们奋发向上;而清凉与宁静,足以陶冶我们的性灵,获得自在与安宁——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现实世界,人人都有倾向光明的意欲,人生要有光明的人生,社会要有光明的社会。中国古有‘光天化日’四字,形容光明的社会。唐朝武则天皇帝,有以佛教思想导入政治的抱负。她想使政治走上正轨,人民得以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她特别造了曌 一字,作为自己的号,读为照,便是日月当空照的意思。由此可见,她是怎样憧憬光明幸福的远景了。然而,真正能引导我们达到终极目标,达到究竟的光明人生境地,唯有佛法。故唯有大家向佛法的大道上走,才能完成究竟圆满的人生,才能使我们达于永久光明、无限光明的境界。2.约佛陀的证境说:佛的自证境界,本不可以心思口议,平等平等,无有差别,离一切相的。若从离无明暗翳而显证说,称佛的自证境界为最清净法界,犹如净虚空,或称毕竟空,或称空性,都从现证的真性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觉境界。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佛果的圆满境界,实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所以经中每以菩萨的因德,表达如来的果德。如毗卢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贤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大行。或以四大菩萨,表彰佛的悲(观音)、智(文殊)、行(普贤)、愿(地藏)。本经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萨,表彰药师佛的大智慧(日)与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辉遍照世间,普济一切。如来所有的无量无边功德,在这二大菩萨的德行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药师佛又名琉璃光,他的国土是净琉璃世界,菩萨为日月光遍照,是具此一番深义的。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所以重视温暖、热力、光明、希望,而说‘光天化日’等。然而印度处于热带,特别对月亮发生兴趣,‘印度’即月亮之义;印度的文化思想(佛教也在内)皆特重宁静、清凉的特质。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了。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强光与微明,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这对于人性的发展、世局的安定,都是十分切需的。我们学佛,从凡夫到达圣者——佛的境界,必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药师琉璃光如来,对此有圆满的表现,所以能为人世一切苦难病患的救治者。如来,梵音‘怛他揭多也’。药师琉璃光是一佛的专名,如来是诸佛的通名。凡证获无上佛果的,皆可通称如来。如来有三义:即如来、如解、如说。(一)如来。如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的意思。菩萨到了功行圆满,以最高的智慧,体证了究竟的真理,此真理就是如。佛是契此平等不二真如而来,如召如来。(二)如解。佛有无上的智慧,对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相,无不正确通达,毫无颠倒错乱,如法的实相而解了,是名如解。(三)如说。佛陀不仅是解悟正确,就是说法也如实而说。应该如何说就如何说,有如实说有,无如实说无,说得恰到好处。故经里称佛为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绮语者。如来、如解、如说,是佛陀所有的功德。译者因不能遍译三义,所以都译为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如义,名为如来。’本愿功德:愿是愿欲。本愿即菩萨因地所发的弘愿。修学佛法,以发愿为先,可说为成佛的根本。菩萨在因地所发誓愿,有通有别,如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等四弘誓愿,名为通愿,每一菩萨都如此发誓愿。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因地的十二大愿,乃至其余诸佛所发八愿四愿等,皆为别愿。大家别误会,以为发愿多,功德就大,发愿少,功德就小。要知道,诸佛愿力,是平等的。本愿即根本愿。所谓发愿,即普通所谓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决心,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达到目的为止。若无愿,便什么也做不成。不独修学大乘法门,即学小乘法,无愿也同样不能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首先必须立定志愿,虽经艰难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实现其所志愿之目的。诸佛因地发愿,所以与普通立志不同,在于诸佛菩萨因地中发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从清净心中出发。虽有本愿,必藉功行圆满方便本愿得以修证。如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弘愿,则须修六度、四摄等,功行圆满,扫荡无明障翳,才能显于本性功德。故药师琉璃光如来之依正庄严果德,是由因地本愿策发功行圆满而成。功德,不但是在寺院里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绩,做一分得一分,名为功德。依本愿去实践,所成就的功德,称为本愿功德。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直译其意为线。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灭度后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各类的法门,有组织地贯串起来,像一朵朵的花,用线贯穿而成花蔓,便不会散失。经也是这样,佛在世时随时随地说法,若不加以编集,就难得保存于久远了。佛说的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行,可给我们永久学习,永久依循。所以经又含有恒常法则的意义。佛说的名为经,佛弟子的述说,不名经而名论(除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为《六祖坛经》外)。这是表示尊重佛说。如中国古圣先贤有价值的言教,如书、诗、易等也叫做经。经又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经有五义:(一)涌泉义(义味无穷);(二)出生义(能生妙善);(三)绳墨义(楷定邪正);(四)显示义(能示正理);(五)结蔓义(贯穿诸法)。以上对经题作分别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说。经是一切佛经的总名,是能诠教法。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是本经的别名,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所诠法中,本愿功德,约因地行愿说;药师琉璃光如来,约果德说。果德中如来是一切佛的通称;药师琉璃光,是本经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别名中,药师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显佛的大智慧。经题有因、果、悲、智;下面经文,即对于悲智因果等,作圆满的开示。 卷上药师①琉璃光②七佛③本愿功德④经⑤大唐三藏沙门义净⑥于佛光内寺译如是我闻⑦。一时薄伽梵⑧游化诸国,至广严城⑨,乐音树⑩下,与大比丘⑾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⑿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⒀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⒁、居士⒂、天龙八部⒃、人、非人⒄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注解〗①药师:系由梵语义译,亦可称为大医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药,医九界众生报病、业病、烦恼病,故名药师。在法华名药王,在涅槃名新医,在本经名药师,其义一也。②琉璃光:也是东方佛的名字,是梵语‘薜琉璃’的略释,其义为天青宝石中所含的净光,以琉璃光的明净来比喻佛德,所以东方药师佛又以琉璃光为名,称为东方药师琉璃光佛。③七佛:即七尊药师: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④本愿功德:本愿是学佛者所发的弘愿。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为功德。⑤经: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现今所流传,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是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而成,足令后世奉为圭臬。以上为本经题解。⑥义净: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或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咸亨二年(671)由广州,通过海路,到印度及苏门答腊游学十七年,历30余国,携梵本经论400 部,舍利300粒至洛阳,译出经典56部,共230卷。为四大译经家之一。⑦如是我闻:如是者,是指这部经典;我闻者,是我(阿难尊者)亲自听来的。阿难尊者问佛:所作一切经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闻’为经首。所以每一部佛经,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用以表示从佛得来。⑧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称,义译为世尊。⑨广严城:是印度的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⑩乐音树:树名,因其树林中一有微风吹动,枝叶便发出种种奇妙的自然声音,如同奏乐,故名。佛游化广严城,即憩息此树下说法。⑾与大比丘:与者,即与会的大众。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学,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⑿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萨缍(有情)的简译。菩萨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以救助世人为己任之大觉悟者。此处所说的三万六千菩萨,是指摩诃大菩萨。摩诃是大,萨即萨缍(有情)的简称,摩诃萨合称为大有情。⒀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简称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为释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诸弟子中智慧辩才第一,典型法像是:手持宝剑,骑狮子座;和普贤菩萨(骑白象座),同为释迦如来的左右二胁侍。中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场之一。⒁婆罗门:译为净行,是印度四大阶级之一,专门执行祭祀的职务,在当时极重视祭祀的印度社会里,有着极崇高的地位。⒂居士:印度社会的第三阶级,叫作吠舍,也就是一种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绅士,称为居士。⒃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夜叉(又名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又名揭路荼,金翅鸟)、紧那罗(又名紧捺洛,歌神)、摩喉罗迦(又名莫呼落伽、大蟒神)。天龙八部都是守护佛的神将。⒄人、非人:国王、大臣等是人,相对人而言,天龙八部、恶鬼、冥众则系非人。 〖讲述〗本经全文,分三大科:即序分、正宗、流通三分。叙述佛说此经的因缘,是序分。由此而引起开示全经的中心主题,为正宗分。佛说法,不但是为了当前的听众,且为未来的众生,所以还要嘱咐流通,化化不绝,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分叙事证信与礼请起说,通常称为通序与别序。叙事证信,是叙述佛在何时何地为何等人开示此一法门,以及当时在场共有听众若干,以表示结集经典的人,确曾从佛听来,不是妄自杜撰,这才能取得后人的信仰。智度论说:‘说时、方、人,为令人生信故。’ 本经这第一段的大意是:弟子阿难说:这本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来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陀周游教化到了广严城,行止到乐音树下,与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八千人等共同活动。佛宣说本经时,听众里有三万六千大菩萨,其中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等大菩萨坐于上首。国王、大臣、祭师、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些无量无数的大众,都恭敬围绕着佛陀,谛听佛陀为他们宣说微妙法门。尔时①曼殊室利法王子②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③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④:世尊⑤,今有无量人天大众,为听法故皆已云集。唯佛世尊从初发意,乃至于今,所有无量尘沙数劫,诸佛刹土无不知见。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⑥众生,慈悲演说诸佛名号⑦、本愿功德⑧、国土庄严⑨、善巧方便⑩差别之相,令诸闻者⑾业障⑿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菩萨言:‘善哉⒀!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无量业障有情⒁,种种疾病忧悲苦恼得安乐故,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此由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汝今谛听⒂,极善思惟⒃,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惟愿为说,我等乐闻⒄。’〖注解〗①尔时:那时候,即大众围绕佛陀而听法的时候。②法王子:曼殊室利称为法王子,是因为将来要继承佛位。法王指佛陀,为佛之德号。③承佛威神:佛的威德崇高伟大,不可思议,若无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是不敢冒然发问的;曼殊室利有智慧,了解法会大众的内心要求,更深知末法众生对此法门的必要;由于慈悲心的驱使,促使他来启问这一救苦法门。④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是按印度当时集会请法时的规则,向佛禀白时所行的礼节。白:禀告的意思。⑤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⑥像法:佛法共分三个时期:释迦佛在世时称为正法时期,此时期众生修学佛法大都能获得果证,其教法流行一千年。像法时期,佛法已经变质,到处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故名像法,此时期证果的人已经很少,其教法流行也是一千年。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佛法转为微末,众生善根愈来愈浅,修行者愈来愈少,证果者更少,其教法流行一万年。⑦诸佛名号:即药师佛等名号。⑧本愿功德:即本因地中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弘愿;功德即佛成就的功德,非常崇高伟大。⑨庄严:庄美威严。⑩善巧方便:善巧,即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方便,即在施行的方法上的种种方式,随宜而设,为方便权宜之妙用。⑾闻者:听到佛法的人。⑿业障:人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作业;如好的思想行为叫作善业,坏的思想行为叫作恶业。障即障碍,由前生所做的种种罪业而衍生今生的种种障碍。⒀善哉:好极了。世尊对曼殊室利的赞许。⒁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⒂谛听:注意地听。⒃极善思惟:要善巧地思考,将已听过的,用智慧加以辨别、审察。⒄乐闻:极乐意听闻。听到佛陀说法,内心非常欣喜。〖讲述〗这一段从缘起分的礼请起说。这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从自己座位中站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恭敬地向佛行礼,然后赞叹说:‘世尊,现在有无数无量人天大众为听闻佛法缘故都已结集,唯佛从因地初发心至今经过无数无量尘沙数劫时间,众佛国土您没有不知晓的,请为我们现在及末法时期众生发大慈悲心,演讲开示诸佛的名号,及诸佛因地的本大行愿、无边殊胜功德,国土庄严,善巧方便,能够使听闻佛法的人,因此得以业障消除,直至证得无上菩提,永不退转。’曼殊室利代众请法,世尊便赞叹他说:‘好极了!好极了!你以伟大悲悯心救拔那些受业障缠累的有情众生,使他们解除种种疾病、忧悲、痛苦、烦恼,得利益安乐,以此缘故,劝请我广说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国土庄严。你是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励,才启请发问。你现在注意听,并认真思考。我当为你们宣说。’曼殊室利听了,很欢喜地回答:‘是的,世尊,愿您述说,我们很高兴地听您宣说这些道理。’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①佛土②,有世界名曰光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应③、正等觉④、明行圆满⑤、善逝⑥、世间解⑦、无上丈夫⑧、调御士⑨、天人师⑩、佛⑾、世尊,有无量亿众不退菩萨之所围绕,安住七宝⑿胜妙庄严师子之座,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国土清净严饰,纵广正等百千逾缮那⒀、以赡部金⒁而为其地,平正柔软,气如天香,无诸恶趣⒂及女人名,亦无瓦砾、沙石、棘刺,宝树行列,花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银真珠杂宝而为砌饰。曼殊室利,彼国菩萨皆于七宝莲华化生。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⒃,皆当愿生彼佛国土。’〖注解〗①殑伽河沙:即恒河沙的异译。河中的沙又细又多;佛多在恒河流域一带说法,所以每说到极多时,总是举恒河沙为喻。②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③应:梵语‘阿罗诃’的义译。因佛功德最为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为人天作大福田;又应已断净烦恼,应不再受生死。④正等觉:即梵语的三藐三菩提。乃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的意思,亦即佛的觉悟。⑤明行圆满:旧译明行足;圆满,就是足的意思。明是智慧,行如布施、持戒等万行。佛的福德智慧,自利利他功行,一切圆满具足,无欠无缺,故名明行圆满。⑥善逝:逝,即去的意思,也就是入涅槃。小乘圣者,丢下无边苦恼众生,自己一人入涅槃,是逝而不善;大觉佛陀不离生死而证菩提,不舍众生而入涅槃,故名善逝。⑦世间解:解是解了:对世间事理,众生苦本、苦因、以及灭苦的方法,离苦的究竟处,都明达、解了。⑧无上丈夫:又称无上士。无上,至高无上者。佛之智德,于天上人间最胜,为人天的导师,故称无上丈夫。⑨调御:调御如马师,能把暴戾的马,训练成驯服的马。佛教化众生,无论众生的根性如何恶劣、乖戾,如何刚强难服,也能善巧调御,使他慢慢转向佛法,修学佛法而得成就。⑩天人师:佛出世间,不但教化人类,也同样教化天人,有无量诸天参预法会听法,故佛为天人的教师。⑾佛:即是觉者,能究竟觉悟生命的秘奥,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⑿七宝: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等七种宝物。⒀逾缮那:印度计里程的单位,又称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⒁赡部金:指须弥山四大洲之南赡部洲出产之黄金。赡部洲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⒂恶趣:众生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即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⒃善男子、善女人:指闻佛法而信受的男女,这里指在家、出家的修行者和六道中有缘众生。无疑叫信,闻薰佛法叫‘善’。〖讲述〗以上从如来至世尊,是佛的十大通号。这十名,全是依佛的功德而安立的。因佛的功德太大,一名不足以表诠;当时,印度的一般习惯,凡歌颂或赞美,多用十个名词,佛法循世俗习惯,也采用十种名称赞佛。这十种名称便是:⒈如来,⒉应,⒊正等觉,⒋明行圆满,⒌善逝,⒍世间解,⒎无上丈夫,⒏调御士,⒐天人师,⒑佛。经文的这一段,总标了东方净土的名称,及佛陀的圣号。曼殊室利,彼佛如来应正等觉,从初发心行菩萨道①时,发八大愿。云何为八?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无上菩提②时,若有众生,为诸侧逼切其身,热病诸疟蛊道魇魅③起尸鬼④等之所恼害,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侧悉皆消灭,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注解〗①菩萨道:菩萨修行圆满,自他二利,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名菩萨道。②无上菩提:即无上正等觉。佛的圆满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③蛊道魇魅:魇魅:用邪道致人死亡;蛊道:即把虫放在器皿里,让它们自相啖食,取那最后存留的做成蛊,这种毒药奇毒无比,可以使人失去知觉。④起尸鬼:对死尸念咒,使尸首活动起来。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盲、聋、喑哑①、白癞②、癫狂③众病所困,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诸根具足,众病消灭,乃至菩提。〖注解〗①喑哑:喉音嘶沙,语言不亮。②白癞:大麻疯病。③癫狂:神经反常。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贪嗔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①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注解〗①无间罪恶:没有间断地犯罪。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少乏衣食、璎珞①、卧具、财货、珍宝、香花、伎乐②,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注解〗①璎珞:用线贯穿起来的各色珠宝。②伎乐:如琵琶、箫、笛、琴等乐音及歌唱之佛赞等。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被枷锁系缚其身,以及鞭挞受诸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难都得解脱,乃至菩提。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师子、虎豹、豺狼、螈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大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常得安乐,乃至菩提。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斗诤言讼①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注解〗①斗诤言讼:斗是殴击,属身业;讼是争辩曲直,吵到执法官方以求判决,属嗔恶的口业。这些嗔恶可以升级到互相谋害,恶业更大。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入于江海,遭大恶风,吹其船舫,无有洲渚而作归依,极生忧怖,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曼殊室利,是谓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世尊从初发心常以定力①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严净佛土,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此之福德不可思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②,纵经多劫③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长者、居士,心希福德,断诸烦恼,称彼佛名,读斯经典,于彼如来至心尊重,恭敬供养,所有一切罪恶业障及诸侧,悉皆消灭,诸有愿求无不随意,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注解〗①定力: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乱想,为五力之一。定,即心住一境,而不散乱。②声闻及诸独觉:听佛的音声教化而修行悟道叫声闻;不待佛的教化,看见现象界无常变化,即能悟道而会自己发心修行,开悟证果,叫独觉。声闻与独觉,都能明自性,出生死,从此岸而登彼岸。③劫:梵文劫波的简称,指时间很长的意思。世界由成到毁,叫做一劫。劫有小、中、大三种,一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讲述〗经文正宗分。佛告诉曼殊室利说:从我们娑婆世界向东方去,经过四倍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佛国世界,名叫光胜。这个光胜世界佛祖的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世尊。有无量无数亿的不退转菩萨之所围绕。此佛安然住于大宝胜妙庄严师子座上,正在讲佛法。曼殊室利,那里的佛国土清净,庄严,纵横广阔百千逾缮那,用赡部金铺地,平整柔软,气味芬馥,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没有尘世污秽和男女爱欲,也没有瓦砾、沙石、荆棘,街道上生长着繁茂的花果、宝树,都用金银、珍珠杂宝而砌饰的浴池。佛告曼殊室利,那个佛国的菩萨,都是七宝莲花所化生,所以清净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应发愿,生于那个佛国。佛告曼殊室利:那个佛、如来、应、正等觉从前修菩萨道时,在因地发八大愿。这八大愿是:第一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若有众生身受各种疾病折磨,痛苦不堪时,为热病、外道法术、魇魅起尸鬼所害时,如能诚心诚意持我佛号,由此而得佛加持的缘故,所有的侧全部消灭,直到证得无上菩提。第二大愿:我来世成佛时,若有众生被盲、聋、喑哑或白癞、癫狂等病所困扰,如能一心一意持我圣号,受佛威德力之加被,诸根都会具足,众病消灭,直到证得无上菩提。第三大愿:我成佛时,如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害,造了深重、没有间断的罪恶,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应堕地狱受众多苦难,若能一心称念佛号,于是佛之加被威力,能使无间罪恶及各种业障全部消灭,没有众生再堕恶趣三涂,而会得到人天殊胜的安乐,直至证得无上菩提。第四大愿:我来世成佛时,若众生缺乏衣服、饮食、卧具、财物、各种珠宝、伎乐,如能诚心称念佛号,由此功德力,使所缺少的生活资料都得到满足,直至证得大菩提。第五大愿:我来世成佛时,如果有人犯了国法,身被枷锁系缚,或受鞭挞及种种苦难,若能诚心称我名号,由于得加被力之缘故,所有苦难都得解脱,直至证得大菩提。第六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如有众生在险难处受各种凶猛恶兽、熊、罴、狮子、虎、豹、豺狼、螈蛇、蝮蝎所侵害,生命将断,受恐吓大叫,受大苦难,若能忆念持诵我的圣号,以此殊胜功德力,所有恐怖全部得解脱,所有恶兽都会发起慈悲心,众生常生安乐,直至证得无上菩提。第七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若有众生争斗,发生言讼,而生忧愁烦恼,如能诚心称念我名号。由此得加持之威力,斗争、言讼得以和解,产生相互慈悲之心,直至证得无上菩提。第八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如有众生航行在江海中,遇到狂风恶浪,舟船处于危险之中,又找不到岛屿和海岸停靠,心生极大忧愁恐怖,若能专心忆念持诵我的名号,由我广大威神力之加被,舟船都能随众生心愿,行至安全、稳妥地方,并享受各种快乐,直至证成佛果。佛告曼殊室利,这就是那个佛、如来、应、正等觉在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并且这个佛从因地初发心时经常以禅定力帮助成就众生,恭敬供养各佛的庄严、清净国土,菩萨的眷属也都圆满成就,此种福禄、功德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证得小乘极果的声闻和独觉,即使经过多劫那么长的时间来说,药师佛的功德也说不完。唯有下一生就能成佛的补处菩萨才能如实任解。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如有深具净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希望增长福德,断除诸烦恼,持诵药师佛的名号阅读药师典著,恭敬、虔诚地供养药师如来,所有的罪恶、业障和各种疾病痛苦全都消失,众生有情所有愿求无不随意满足,直至证得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妙宝。佛号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有无量亿菩萨围绕现在说法,皆演大乘①微妙深义。曼殊室利,彼佛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八大愿。云何为八?〖注解〗①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讲述〗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从我们这个世界往东方去,过五倍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佛国世界,名叫妙宝,其佛祖号称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有无数、无量亿的菩萨围绕着佛陀,聚精会神地听佛宣讲微妙的奥义。曼殊室利,那个佛在因地初发心修菩萨道时,发八大誓愿,这八大愿是: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营农业及商贾事,令心扰乱,废修菩提殊胜善法,于生死中不能出离,各各备受无边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金银珍宝随愿充足,所有善根皆得增长,亦不舍离菩提之心,诸恶道苦咸蒙解脱,乃至菩提。〖讲述〗第一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若有众生经营农业、商业,使心思烦乱,不修菩提殊胜法门,在生死流转中不得解脱,身受种种无尽痛苦、烦恼折磨,若能专心忆念,持诵佛号,由佛威神之力加被,衣服、饮食、生活资料、金银财宝,随愿满足,所有善根都得到增长,也不舍离菩提正法,各种恶道,都得解脱,直至证得无上佛果。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所有众生,若为寒热饥渴逼身受大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先世①罪业悉皆消灭。舍诸苦恼,受人天乐,乃至菩提。〖注解〗①先世:即前生、前世。佛教有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之分。先世即过去世。〖讲述〗第二大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在十方界所有众生,如因寒冷、炎热、饥饿、饮食等身受痛苦煎熬,若能诚心诚意称诵我名,由佛大威德加持力的缘故,前生所犯的罪恶业果都消灭,脱离各种苦恼,享受人间、天堂无限快乐,直至证得大菩提。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若有女人,贪淫烦恼常覆其心,相续有娠,深可厌恶,临当产时,受大苦恼,若我名字暂经其耳或复称念,由是力故,众苦皆除,舍此身已,常为男子,乃至菩提。〖讲述〗第三大愿:我来世证得佛果时,在十方界若有女人常被贪淫、烦恼覆盖、缠绕其心,相继而有身妊,深感厌恶,临生产时,受到极大痛苦折磨,那怕暂时听闻佛号或持诵我的圣名,由此功德威力加被,所有痛苦都消除,并舍女身而转成男子,直至证得无上菩提。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及诸亲友,行险难处,为贼所侵,受诸苦恼,暂闻我名,或复称念,由是力故,解脱众难,乃至菩提。〖讲述〗第四大愿:我来世证得佛果时,若有众生,或与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等眷属亲友,行至危险处,被贼所侵害,受各种痛苦,烦恼,暂时听到我的名号,并至心持诵,由此威力加被,可以解脱各种苦难,直至证得无上菩提。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行于暗夜,作诸事业,被恶鬼神之所恼乱,极生忧苦,暂闻我名或复称念,由是力故,从暗遇明,诸恶鬼神起慈悲意,乃至菩提。〖讲述〗